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科技园区的新趋势——园区与社区的融合

科技园区的新趋势——园区与社区的融合

科技园区的新趋势——园区与社区的融合
科技园区的新趋势——园区与社区的融合

科技园区的新趋势——园区与社区的融合

科技园区运动已经成为一种世界性现象,科技园区已经成为推动技术创新、加速知识转移、加快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式,是全球知识经济中企业和研究机构的创新、创业最佳栖息地,是研究开发活动与产业化的关键联结点,也是地区和城市经济发展和竞争力的重要来源。但科技园发展至今,科技园已不是仅仅进行科技研发和转化的载体了,反而在建设方面更加注重人的发展,它融合了人的生活、居住等因素,畅想未来,科技园区和社区的融合发展之势将越显突出。

一、科技园区发展历程与特点

(一)发展历程

从全球科技园区的发展现状来看,科技园区正出现新的发展动向。它经历了从在大学、科研院所周边自发形成,旨在加快科研成果技术转移的第一代科技工业园区,其主要特点是以工业厂区为主,对环境的要求不高,仅仅是工业在地理位置的聚集;经过整体规划、突出创新孵化、强调科技与产业紧密结合的第二代科技园区,主要特点是,以轻工业及科研机构为服务对象,有一些共享配套设施和简单的景观设计,但没有居住配套设施和环境,如大学科技园。第三代科技园是没有统一规划,它的资金和技术都是自发形成的,完全市场配置,突出城镇效应和大尺度、多样性,包括众多研发机构和高科技企业的城市科技产业带。如美国“硅谷”。第四代科技园突出“工作、生活、休闲”于一体,代表着世界科技园未来的发展方向。体现在:由政府主导,企业化、市场化动作,有统一的规划设计,有意识地引导配置资源,把科技研发孵化转化的各要素有效聚集,有配套完备的研发平台、交流平台、大规模产业化前期的孵化平台,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精心策划的科技园区。如廊坊科技谷。

(二)发展特点

从科技园的发展演化来看,科技园区的发展特点,更准确的说演化趋势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注重人的发展

早期的科技园区的发展主要目的是进行科技研发和转化服务,而很少关注人的发展和需求,并且早期科技园区之间是独立的,很少形成积聚效应,而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们越来越认识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以及人才是关键”的理念,从而,从第二代科技园区开始,园区的发展更多的融入了人的因素,逐渐的以廊坊为代表的第四代科技园区顺应人的

发展的趋势,注重对人的生活环境的打造和对人生活品质的关心以及对人精神层面的重视。从而将园区打造成集生活、办公、休闲于一体的新型园区。

2、注重创新合作网络

科技园区在刚刚兴起时,互相之间是相互独立的,即使在同一个园区之内不同的科技企业之间甚至同行业的科技企业之间的联系都较少,这在一等程度上浪费了科研资源,阻碍了科技的发展。从第三代科技园区开始,科研专家就意识到科技交流的重要性,因此,在之后的科技园的建设当中,注重园区之间以及园区内部知识的流动,创新合作网络。在中国比较有代表性的第三代科技园区有广州知识城、中关村环保示范园、上海紫竹科学园等,强调科技合作和知识带动园区发展的重要性。

从科技园的演化特点也可以看出,科技园具有向园区和社区相互融合的趋势。

二、新型科技园区的发展方向

根据科技园发展的特点,未来科技园的发展必然在第四代科技园的基础上,以2.5代产业为主要特征,并且从关注人的视角出发,更加偏向于对科技园内服务业的发展。因此,笔者认为科技园区的发展趋势无非存在于两个方面,一是完善软环境建设;二是创新服务理念。

(一)完善软环境建设

科技园区要实现科技研发和成果转化,吸引人才是第一位的。在改善办公环境等硬性环境有限的背景之下,完善科技园区软环境的建设来吸引人才成为科技园区发展的必然选择。一说到环境,人们往往想到的是宽敞明亮的工作与生活空间、绿树成荫的室外环境,却往往忽视更为重要的人文环境。要知道,土地价格是一次性的,厂房租金等方面也是有限的,但满足人心理需求的人文环境的激励则是无法衡量的,也是长期的。未来科技园区的软环境完善将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生态环境

在生态环境的完善方面主要体现在对园区的生态和绿化的布局情况,为科技工作者提供优良的生态环境将是未来科技园区发展的主题之一。顺应时代的潮流,未来生态环境的打造和完善必将遵循“环境优先、生态和谐、天人合一”的发展理念。目前我国比较有代表性的生态园区是中关村环保示范园。

2、生活环境

科技园区为体现对人的关心以及吸引人才的需要,园区需要打造完善的生活配套环境,开发理念已不仅仅只满足科技工作者基本生活的需求,更多的体现高端人才的品味和格调,打造集“中高端配套服务、中低密度住宅、花园式小区”为一体的生活环境将成为未来生活环境的打造趋势。目前我国比较有代表性的生活环境的配套园区是广州知识城。

3、人文环境

从满足人才精神层面的需求和激发科技工作者的灵感出发,完善具有园区特色的人文环境成为科技园区发展的主要趋势。到目前为止,科技园区的发展对人文关怀方面主要体现在为科技工作者提供包括人文休闲公园、休闲图书馆、咖啡吧以及在建筑物的建设和布局方面体现人文性,方便人的生活等硬性方面的建设。而对于人文软环境建设较为缺失,主要体现在人文服务包括设置人文服务中心,接受园区内从业者的意见以及提供心理咨询和疏导服务等缺失;人文活动缺失,包括人文交流活动以及其他的主题晚会、生日晚会、唱歌比赛、体育竞技等人文娱乐活动缺失。因此,从完善人文环境出发,应当完善和打造集“人文服务、人文活动及人文配套建设”等全方位的人文环境。

(二)创新服务理念

基于第四代科技园区的发展特点,在生态、办公、配套等硬件方面的建设均趋于完善,但是在园区建设发展的过程中对园区后期运作效率和内在的软性服务理念的考虑不足,因此,将来科技园区的建设将从创新发展理念着手。值得注意的是,此处的创新发展理念,和前述的发展趋势以人的发展为核心的大的发展理念并不矛盾,此处的创新发展理念是指,在以人为中心的发展理念的前提之下,提升为“人”服务能力的理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便利性

此处的便利并不是仅仅为员工提供生活配套生活方面的便利,而是包括生活、工作、休闲等各方面的便利。这种便利一方面需要创新管理方式,体现管理的高效和便利。另一方面则体现为建筑布局的便利,这可以借鉴廊坊科技谷的开发模式,把科技园建成一个集技术成果转化机构、各种企业和金融机构、商务和会展中心、教育医疗、休闲娱乐和居住生活于一体的“10分钟工作生活圈”。

2、智能性

科技园区从体现自身科技特性的视角,必将注重科技园区智能化的发展理念。目前存在一些社区已经存在智能化的建设,但多数只是停留在智能交通领域,而对于智能社区管理、

智能办公以及社区的智能服务方面还远远不足。因此,注重科技园区智能化的发展,提高园区运作效率是将来科技园区发展的必然趋势。

3、环保性

在全球低碳发展的理念之下,科技园区走低碳环保性路线也是科技园区的发展趋势。科技园区建设的环保性主要体现在建筑材料和灯饰品等的选取需要符合节能、低碳的要求;园区不进行不利于环保的项目的运作(能够经过环保工序进行治理的项目除外);园区废弃物的处理需要进行环保工序加工循环利用。

4、知识性

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人在满足生存、生理以及归属与爱的需求之后,必然追求尊重与自我实现的需求,作为高端人才的科技工作者,更不会满足于现状,他们具有强烈的自我实现的需求,而约束其进行自我实现的关键因素就是知识的不足,因此从满足人才自我实现的需求需要建设园区内流动的知识链和平台,另一方面从知识的流动与共享中也能实现技术的集成与创新,因此,建立园区内部以及园区与外部先进知识流动的机制将是未来科技园区建设的主要方向。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无论从目前科技园区的发展现状,注重生态、生活、人文为一体的发展模式,还是从将来科技园区的发展趋势,不断的完善软环境和提升服务能力来看,都是体现园区的社区性建设,因此,科技园区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园区与社区的完美结合。

产业园区的三种空间模式:产业新城、产业综合体和专业产业园

产业园区的空间规划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地上和地下需要协调,分系统之间需要配合,同时还需考虑资源容量和需求,以及其它方方面面。面对这一系统工程,园区管理者该如何着手呢?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园区空间规划的第一步应是界定园区的性质,界定园区与城市之间的关系,是综合性园区,还是专业性园区;是农业园区,还是工业园区,抑或是服务业园区。园区的性质不同,所处区位不同,园区发展所需要的空间模式会不一样。

回顾我国园区经济的发展实践,结合我国经济转型升级和新型城镇化战略,我们认为,未来的产业园区在空间形态上主要表现为产业新城、产业综合体以及专业产业园三种空间模式。

产业新城模式

党的十八提出,新型城镇化建设要实现“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的融合,其目的是以新型城镇化建设为核心,促使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实现经济结构战略调整,以及扩大内需。

产业新城就是依托以一种或多种产业为主导的工业园或产业园而建立起来的相对独立的新城镇,一般距离中心城市比较远,它既不同于原来的开发区、工业园区,又不同于大都市周边出现的“睡城”。产业新城最显著的特征是能够脱离中心城市的配套环境而独立运转,在新的地理空间上实现“产城相融”,被称作是工业化和城镇化相结合的一种城市发展方式。

新型城镇化是我国新时期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任务,也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所在。产业新城为中国的城镇化发展做出了有益探索,未来将成为助推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强大引擎。

以产带城,以城促产,双轮驱动,是产业新城发展的理念。产业新城正在成为工业园区或者开发区模式的升级版,它推动了产业园区从单一的生产型园区经济向多功能的生产、服务、消费等“多点支撑”的城市型经济转型。

固安工业园的“产业新城”模式

2002年,“京南第一县”固安成立了固安工业园区。成立以来,固安工业园区依靠独特区位优势,融入首都经济圈,积极承接首都产业外溢与转移,现已成为河北环首都新兴产业园区中的领军者。

截至2012年年底,固安工业园区累计完成地区生产总值202.9亿元,年均增速81.7%;累计实现财政收入21.6亿元,年均增长92.6%;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48.3亿元,年均增速40.5%;累计实现工业总产值298.8亿元,年均增速90.8%。2012年固安工业园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5.5亿元,同比增长46%,占县域经济比重提高到了81.2%。在工业园区的强力带动下,固安县实现了由廊坊垫底、河北靠后到廊坊领先、河北靠前的跨越发展。

建区十年,固安工业园区坚持“产城融合”发展理念,积极借鉴国际“产业新城”建设经验,坚持产业与城市发展双核驱动,生态建设和民生建设双管齐下。如今,一个默默无闻的传统农业小县,以工业园为载体,转型成为北方知名的以电子信息产业、汽车零部件产业和高端装备制造业为主的新型产业基地,并拥有五星级酒店、中央公园、城市规划展馆、创业大厦、总部公园、孔雀广场等高端城市配套的崭新的产业新城。

发展至今,固安工业园的“产业新城”模式已获得广泛认可,相继被评为“跨国公司最佳投资开发区”、“中国十大最具投资价值工业园区”、“中国最具投资价值十大环保园区”、“最佳通信产业基地”、“河北省高新技术区域特色产业基地”、“河北省发展速度最快园区”、“最具投资潜力省级十强开发区”……

资料来源:人民网;长城网;东滩顾问

产业综合体模式

产业综合体这一概念最早由天安数码城提出,是一种以特定的产业集群为依托,以完整的产业链为核心,以完善的产业配套为支撑,以完备的生活配套为保障,能够实现产业自我聚集、自我发展的新型园区空间模式。

产业综合体通常面积相对较小,其产业形态表现为高密度的产业集群,实现了工业、商业、服务业、地产业的协同发展;在建筑形态上表现为城市功能综合

体,融合工业空间、商业空间、居住空间、生活空间,具有产业城市化、工商同步化、居住社区化、配套社会化的典型特征。

由于占地较小,布局较为灵活,产业综合体这种园区空间模式,在我国大中城市旧城改造以及新型城镇化建设中有着广阔的用武之地。

根据承载产业内容的不同,产业综合体可以分为城市产业综合体、工业产业综合体、文化旅游综合体、生态农业综合体等不同的类型,其中城市产业综合体已成为城市经济、服务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工业产业综合体已成为工业园区中“园中园”、“分园”的重要发展形态。

城市产业综合体和工业产业综合体简介

城市产业综合体融合产业、商务、交流、生活于一体,用多元复合功能构筑产业园区特有的社会体系,成为产业集聚、人才集聚、商务金融集聚、信息服务集聚的企业圈和高品质的生活圈,从而实现了与城市经济生活的无缝对接,真正融入了城市核心。城市产业综合体主要建筑形态有科技产业大厦、总部办公、企业展示中心、商业街区、企业会所、公寓、住宅等,入驻企业主要有总部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创意设计企业、生产性服务企业等。

工业产业综合体是集研发中心、生产制造、仓储物流、生产性服务配套为一体的产业综合体项目,其主要业态有多功能标准厂房、科研办公楼,可以满足企业生产和办公的需要;产业服务楼宇包括产品展示交易平台、公共技术平台、商务交流平台等,可以为园区入驻企业提供信息交流、技术服务及其它共享平台;倒班公寓、人才公寓和商务酒店等,可以解决企业员工住宿和基本的商务接待问题;食堂、超市、银行、洗浴、运动场馆等设施,可以满足员工日常生活需求。

专业产业园模式

作为产业集聚的载体,产业园区通过在某一特定地理空间内集聚特定产业,通过专业化分工和社会化协作,以求达到结构层次合理、产业特色鲜明、集群效应显著、功能布局优化的发展目标。

产业集群是产业园区的本质特征,产业集群是以产业链为基础构建的,产业链可以分解和集聚,从而形成了链式产业集群和模块化产业集群,它们在空间上的表现就是各式各样的专业类产业园。这样的园区可能存在于一个大型的工业园区中,也可能存在于城市功能区的旁边。

从产业与城市的关系来看,并不是所有的产业都适合走“产城相融”的路子。如金属冶炼、石油炼化、煤化工、造纸等有较大污染性、危险性的产业,从安全性考虑更适合采取“产城相隔”的布局方式,建设相对纯粹的工业园区;再如规模农业、生态旅游等“地广人稀”的产业园,自身很难形成人口集聚,往往只考虑一些简单的生活配套就可以了。

在这里,我们把这些园区都称为专业产业园。专业产业园不同于产业新城,也不同于产业综合体,它功能比较单一,只需要提供简单的配套功能,不存在“产城相融”的问题,其运转需要借助所在大区域(园区)的配套来实现。

寿光现代农业产业园:生态农业观光旅游新亮点

山东寿光现代农业产业园由寿光市政府统一规划筹建,总投资2亿元,占地面积1630亩,主要包括七彩庄园高端蔬菜基地、寿光蔬菜品种研发基地、中国寿光蔬菜种苗展示交易中心、蔬菜新品种新实验、示范、新技术推广平台四个功能板块,是一处集种子研发、蔬菜育苗、高端蔬菜种植、生产配送和农业观光旅游于一体的大型现代化农业示范园区。

游客置身园中不仅可以参观到从种子研发、种苗繁育、高端蔬菜种植到加工配送全产业链运作模式,还可到果实采摘园采摘新鲜的蔬菜瓜果,在休闲观光的同时感受采摘果实的乐趣,是享受自然,领略现代乡村风情的好去处,是寿光市生态农业观光旅游的新亮点。

2.5产业园——新都市产业园区的构建

“2.5产业”概念2004年起源于上海市北工业新区,其形成核心是由专业化分工所引起的市场扩张。分工使市场细化和扩张,市场细化和扩张又使交易范围扩大。为了追求较低的交易成本而形成了要素的空间聚集,引发新兴产业的兴起和城市的扩张。因此,2.5产业是工业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经济增长的动力源,是经济社会现代化的表现。

近年来,这种可能性带着些许模棱两可的味道在国家产业结构转型中悄然兴起。其热度从近一年间,北京、上海、宁波、武汉、成都等省市扯开大旗、上马建设“2.5产业园”的尘土飞扬中便可一窥端倪,2.5产业的概念开始被广泛提及。

一、2.5产业园的特性

2.5产业园以2.5产业为主要内容,是产业园区不断发展的产物,是现代生产性服务业的重要载体,与传统工业园区、城市中心商务区相比,具有不同的发展特点。

特性1:城郊集聚性,位于城市中心城区的边缘地带

由于2.5产业专业性较强,其提供的服务或产品通常是“中间产品”,客户对象往往是企业或专业性较强的人,通常不需要集聚在中央商务区。但由于2.5产业园入驻的企业知识密集型与资本密集型为主要特性,对人力资源的要求较高,能够集聚大量的科技型人才与相关服务人员,因而对交通便捷程度要求较高,需要高品质的生活配套等消费性服务。

所以不同于一般的工业园区,也不同于传统的核心商务区,2.5产业园既不是设置在偏远的市郊,也不是集中在城市核心区,而是通常设置在城市中心城区的边缘地带,近郊地区,既包含于城市功能区之内,又有效的降低了成本,同时具有一定的土地扩展空间。

特性2:科技型生产,通常包含科技含量较高的小规模生产

2.5产业的主要服务对象是生产性企业,与生产制造有着较强的产业相关性与互动性,因此,2.5产业园通常包含部分科技型生产,如以医药研发外包为主题的医药2.5产业园通常包含小试、中试型生产企业、以汽车研发及设计为主体的2.5产业园通常包含样车试制企业等。2.5产业园在某种程度上实现了中央商务区和外围加工生产区之间的无间隙联系,促进了工业服务化,服务生产化。

特性3:都市型园区,具有资源集约型、环境友好型特点

基于2.5产业园大都表现为现代化高科技园区,以附加值较高的服务为主,包含部分科技型小规模生产活动,具有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特点。同时,由于高科技型企业与高技术人群的集聚,对于园区生态景观、生活环境与商务环境的建设都具有一定的要求,2.5产业园通常采取低碳环保的园区运作模式。

二、2.5产业园构建策略

一般意义上的产业园区以制造业为主,离不开大型项目带动,大块土地供应,大笔财政支持与大产业协同四大方面,对于2.5产业园而言,既不像传统工业园走大开大合的发展路线,也不像中央商务区走高端精品CBD的概念,而是两者的有效结合,既体现出了中央商务区的商务环境,又兼具了工业园区的生产功能。

地方政府建设2.5产业园时,在传统的财政、税收等传统政策手段之外,应注意有效的区域发展规划引导与区域环境建设,主要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

策略1:依托资源禀赋,确定发展类别

对于发展2.5产业园而言,面临着两个环境的园区定位选择。其一,建设综合型2.5产业园还是建设专业型2.5产业园。与综合型2.5产业园相比,专业型2. 5产业园往往围绕某一特定产业展开,专业性较强。其二,专业型2.5产业园应定位于什么产业方向。按照要素禀赋布局产业,按照比较优势引导投资,这样才能实现产业迅速积聚,进而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居民收入水平的快速提升。

如新加坡纬壹科技城启奥生物医药研究园,规划面积约2km2,旨在建立成亚洲世界级的生物医药科学研发中心、专业的生物医药国际会展会议中心、生命科学与生物产业的管理中心、生命科学与生物产业的风险投资中心,兼具了研发、会展、管理、金融等产业服务功能,同时具备教育、居住、休闲等生活服务功能,是以生物医药为主体的专业性2.5产业园的代表。

策略2:构建平台服务,找准产业抓手

我国产业园区发展经历了市区工业企业集聚区、工业园、高新技术产业园等各个阶段,园区专业化成为主要的发展趋势。各个地方政府都在构建产业园区,发展新兴产业,土地财税政策以不具有绝对的竞争力。在构建2.5产业园时,地方政府应抓住2.5产业的核心环节,以园区专业化为特点,打造产业发展的支撑平台,以构建更加优质的产业发展环节为区域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以汽车2.5产业园为例,汽车2.5产业包括汽车研发、设计、检测、模具、试制、展示及相关物流服务等,产业得以集聚发展的核心在于人才与技术两大核心要素,故而汽车2.5产业的集聚区往往具有汽车人才培养、汽车技术开发的功能。如上海安亭汽车城汽车科技港,则是在安亭汽车城已有大众汽车试验场与同济大学汽车学院嘉定校区的基础之上规划建设的。

策略3:培育龙头企业,做大服务集群

对于传统工业园区而言,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较为鲜明,表现为规模型的工业生产企业带动相关中小型企业。对于以服务为主体的2.5产业园而言,龙头企业同样具有核心带动作用。2.5产业的专业性较强,其服务对象一般为企业或专业型人群,2.5产业的龙头企业一般具有以下特点:其一,对于2.5产业链其他

环节有较强的带动作用;其二,该企业自身具有较强的服务能力与开发能力;其三,该企业的服务对象是业内的龙头企业。以部分龙头企业为园区产业集聚发展的重点之一,带动服务业的集聚,形成专业化的服务业集群。

青岛中联U谷2.5产业园以文化创意产业和2.5产业集聚为主要特色。主要面向服务外包、软件与网络、电子科技、影视制作、工业设计、节庆会展、管理咨询、广告传媒等主题产业招商,吸引了以木马工业设计、佳联化工新材料、盛唐影视、鲁诺电子、贝尔特生物科技、唐帛服装、亿蕾纺织、润兴光电、东软载波等为代表的一批高技术含量、高知识集聚、高附加价值的2.5产业或服务业企业签约入驻。

策略4:打造低碳环境,发展产业社区

2.5产业园区通常集聚于城市中心区附近,具有都市型园区的发展特点,对于园区环境有着较高的要求。地方政府在打造2.5产业园时,除了产业发展软环境的构建,在园区景观系统、低碳循环生态系统、智能化生活系统等方面也应有所注重。

苏州2.5产业园除了打造产业发展平台、提供政策保障、构建产学研一体化机制之外,在环境建设方面也较为突出。在建筑技术上,采用了断冷桥节能窗、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部分办公单元采用了太阳能集热水系统,还有循环收集、屋顶绿化、保温隔热等生态节能技术,体现节能、环保、低碳等开发理念,实践建筑与人、环境的和谐共存。

社区教育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

浅谈社区教育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

————————————————————————————————作者:————————————————————————————————日期:

浅谈社区教育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 淞南镇社会事业管理办主任陆文焕 当人类社会进入21世纪,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信息技术不断的开发和应用,知识经济扑面而来,越来越凸现其良好的经济效能。发展良好的社区教育,形成终身学习氛围,创建学习型社会,构建和谐社会,已成为了本世纪国际社会和教育发展的潮流,也是我国教育和社会蓬勃发展的方向和目标。党的十六大在阐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时强调要“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而要实现全面提升人的综合素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而基础教育、职业培训教育、成人培训教育和高等教育相互衔接,正规教育、非正规教育相结合,职前教育与职后在职培训相贯通,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相互协调配合的社区终身教育,是提升人的素养的最好方式,正在被人们所认识,越来越重视,本文想就社区教育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谈些粗浅的想法: 一.全面建设小康,构建和谐社会呼唤着社区教育 1.建立社区教育体系是全面建设小康,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区,需要强有力的人才和知识支撑。而社区教育则是不断提升人的素养,终身学习的良好平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树立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使人民群众日益富裕起来,根据马斯洛人的需要层次论,而日益富裕起来的人民群众迫切需要通过质量更好,满足自身需求的教育,不断地掌握先进的科技知识和文化知识,创出更加美好的生活。因此,加强终身教育的发展,特别是社区教育的发展,不仅大大利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而且更加有利于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因为人的一生在学校就学只是阶段性的。 2.建立社区教育体系,发展终身教育是精神文明建设的迫切需要。 一个城镇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区,实现变样目标过程中,真正努力地实现现代化,不仅是现象上的改变,更重要的质量上的提升,除了经济、社会事业各方面不断发

产城融合解读(下)

关于“产城融合”的解读(下)上期我们对产城融合的背景、内涵和构成要素进行了解读,本期将会就产城融合的产业导入、空间布局、服务设施、生态景观、道路交通等方面进行介绍,使读者对产城融合有更为完整的了解。 导言 现有的产业园区规划一般分为产业规划、园区总体规划、园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和园区修建性详细规划四个层次,四个规划层次围绕产业规划依次承接,核心目标是将产业落地,缺乏对城市功能培育的考虑;工业园区规划和母城规划分别独立编制,空间形态和主要功能各不相同,二者之间的联系并不紧密,导致园区的建设先天不足。 随着产业园区向产城融合发展转型,现有的层层衔接的规划逻辑已经难以指导产业与城市功能的有机融合,应当针对产业园区发展的不同阶段,适时介入相关城市功能,在产业发展规划和新城总体规划的基础上进行产城融合规划。城市化与技术革命是园区转型和升级的两大推手,城市涉及工作、居住、交通和游憩四大类功能空间,以劳动密集型产业、资金密集型产业和技术密集型产业为主导的三大类产业园区在不同发展阶段亦有不同的空间需求。 本文围绕产业与城市对空间功能的升级需求,构建网络化的空间引导单元,分四个阶段进行详细说明。 一、产业升级——以研发创新为导向 产城融合的前提是产业等级提升引发产业园区转型升级,产业的集聚发展实现人口集中,为城镇化提供基础支持;城镇的服务功能为

产业发展及人口集中创造了条件,产业的发展方向决定了城市功能配套的需求。 (一)产业序列升级:前向、后向、侧向关联产业依序增长 根据园区发展的四个阶段,主导产业的发展必然经过单一产业要素集聚—前后向关联产业集聚—侧向关联产业集聚—创新突破的过程。其中,前向关联产业是利用主导产业产品的产业,后向关联产业是为主导产业提供生产资料的产业,侧向关联产业则是为主导产业提供技术、能源及其他服务的产业。园区主导产业和前后关联、旁侧关联大的企业引导了产业集群化发展,形成特色产业集群的产业综合体,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同时,现代服务业与传统服务业协调发展,为整个企业运营链“护航”,生活性服务业提供新的就业机会,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 (二)产业化平台建设:满足R&D 产业化的空间需求 根据筑波科学城、硅谷和班加罗尔等国外高新技术产业集中区域的发展经验,在产城融合的最终阶段,产业发展的理想化状态是以科研技术为核心竞争力,产业平台的构建最终是围绕R&D( 科研与开发) 产业化的平台建设来进行。因此,在要素集聚阶段,要围绕主导产业和园区的核心能力构建产业平台,这就要求在规划之初着重分析和判定产业平台构建的空间需求,自主创新、科技研发、高端服务、生态宜居和休闲旅游等职能应成为产城融合功能空间拓展的方向。

社区教育

定义 在社区中,开发、利用各种教育资源,以社区全体成员为对象,开展旨在提高成员的素质和生活质量,促进成员的全面发展和社区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活动。(2006年,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的定义) 形成 一、社区教育逐步形成的发展轨迹 在我国,社区教育起步于80年代初期,它是在国家实行改革开放后,总结原有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结合经验的基础上,借鉴国外社区教育的经验,从国内不同地域的实际出发,通过试点逐步发展起来的。全国社区教育可分三类:一类是以一所学校为中心,连结所在社区的部分工厂、事业单位与政府部门共同组成的社区教育委员会。二类是以社区为中心,由街道办事处或区级政府牵头,社区教育机构等企业单位共同参与组建的。三类是以工业区或农业县为地域界限的社区教育,旨在加强企业、农村未来劳动者素质的培养和社区文化建设。 进入90年代后,社区教育组织自觉认识到社区教育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作用,进一步加强了制度建设,各级社区教育管理机构所制定的“章程”、“暂行规定”等纷纷出台。如“上海市社区教育工作暂行规定(草案)”、“天津市河西区教育工作条例(试行)”,为社区教育走上规范化道路奠定了初步的基础。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中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明显加快,社区教育正在不断发展并逐步走向成熟。一方面,社区居民逐渐认识到社区教育的价值,产生了一定的参与要求。另一方面,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如不断膨胀的城市人口、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断涌入城市,形成流动人口浪潮;21世纪,中国大部分城市将进入老龄化社会,人口老化日益严重;不合理的城市布局与窘迫的生存环境;人际关系的隔阂与淡化等等。对此仅仅依赖以协调管理为特性的社区组织形式以及学校教育来解决上述社会问题是远远不够的。国际国内社区教育实践经验已清楚地表明,只有实施面向社区成员,以促进人的发展为原则的各种各样的社区教育,才能满足和解决人们各种各样的教育需求和社会问题。 从社区教育内部看,成人教育、职业技术教育的发生、发展,尤能说明教育社区化的必然性。社区学校(院)的发展过程,可以说是社区教育逐步成熟、功能逐步外显的过程。因此,90年代以来中国社区教育概念中的“教育”已不是狭义的教育。 作用 终身教育体系 二、社区教育是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理想途径之一 我们可将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原则概括为: 1.教育计划和方法要适应每一个团体具体的和根本的目标;

社区教育及其意义

1、什么是社区教育? 社区教育是一个大的全新的教育理念。它是区别于基础教育的教育,是涵盖了除学历教育以外所有教育内容的教育;是满足从生命孕育到长逝的人生历程中的教育;它是围绕党的中心工作,主动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建设的教育;它是通过机关和街道在社区的宣传、教育、培训工作中来实现的教育。对于我们各个部门工作来讲,社区教育也是体现政府公共服务能力水平的各部门工作都离不开的教育。 社区教育是提高人的基本素质,促进社区和谐建设,提升整体人文环境的教育。2、社区教育的意义? 发展社区教育,全面提高社区居民科学文化、思想道德、心理身体素质,提高社区精神文明水平,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必须认识社区教育的重要意义,把社区教育工作摆在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位 置。 社区教育的目的与意义 来源:长宁镇政府门户网站发布时间:2010-05-11 查看次数:3599 一、社区教育的目的是: (1)构建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 (2)逐步提高社区全体成员的生存技能、生活水平与生活质量; (3)提高社区全体成员整体素质与文明程度; (4)形成与提高整个社区的人文精神与文化底蕴; (5)服务与促进社区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 二、社区教育的意义: (1)社区教育是实现终身教育的重要形式,是构建全民终身教育体系必不可少的物质平台。目前社区教育已成为当今教育发展的一个新的重要方向和目标。发展社区教育,构建全民终身教育体系,可以弥补普通国民教育体系不足,最终实现全民终身教育体系与普通国民教育

体系有机结合,建立合乎人类理性的大教育体系,真正地完成教育的终极目标—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2)通过社区教育,实现社区全体成员整体素质和文明程度的提高,可以为社区的建设与发展打下必不可少的人文基础,就狭义的社区的建设与发展而言,一个社区的建设与发展离不开必要的物质基础,但同样也离不开不可或缺的人文基础。没有社区全体成员整体素质和文明程度的提高,社区的建设与发展就不可能实现。推而广之,那么整个社会的建设与发展也就可能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3)发展社区教育可以为构建全民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打下良好的物质基础。社区教育正是通过“全员、全程、全方位”的发展理念。使全社会的所有成员终身都享有受教育的权力,这样就奠定了全民终身教育体系的基本框架。在基本建成全民终身教育体系的基础上,全社会大多数成员积极参与社会教育,充分享有终身教育的权利与义务,这样学习型社会也就水到渠成。 (4)发展社区教育可以为建设和谐社会打下良好的人文基础。简而言之,建设和谐社会需要必不可少的物质基础、人文基础与政治基础。这三者相辅相成组成一个有机整体。在这个有机整体中人文基础又具体表现为社区成员的整体素质和社区的文明程度。倘若没有良好的社区教育,没有社区成员整体素质和社区文明程度的保障,那么和谐社会的人文基础就无从谈起,建设和谐社会就会出现断层,因而真正意义上的和谐社会就不可能建立起来。

024从产城分离到产城融合——上海青浦工业园区转型发展研究

从产城分离到产城融合 ——上海青浦工业园区转型发展研究 杜宁 【摘要】产城分离是产业园区发展的初级形态,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产城融合发展体现了工业化与城镇化协调发展的内在需求,应推动产业园区从产城分离走向产城融合。在这个过程中,必须同时对产业、空间两类目标对象进行引导,针对产业,要通过设定门槛、搭建平台的方式,积极促进产业能级提升。针对空间,要审慎选择发力点,集聚人气,一方面,通过结构性调整,强调通过政府力量集中进行自上而下的优化改善,另一方面,借助市场的力量和政策的手段,自下而上的进行长期的、系统性的完善,并最终形成宜居宜业的城市地区。 【关键词】产城融合;能级提升;结构性调整;系统性优化 产业园区是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空间载体,同时也是城市空间的重要增长极。产业园区发展初期以产业用地的集聚扩张为发展重心,随着园区发展的深入,园区与周边地区空间结构的整合以及园区整体功能完善的需求逐渐显现。众多案例表明,产业园区经过一段时间的高速发展,基本都会经历从“纯工业片区”到“具有一定配套的工业区”再到“综合性新城”的发展过程。 近年来,随着城市规模的迅速扩大和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经济发达地区的产业园区纷纷面临转型语境。虽然产业园区转型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较为显著,但是其发展升级往往难以依靠自发转型实现,产业园区在经济增长、资源约束、规划调控的多重要求下遭遇发展瓶颈,并最终形成产城分离的发展模式。 探索促进产业功能与城市功能协同发展的规划技术手段,推动产业园区由单一的产业片区向产业新城转变,促进产城融合,对产业园区转型规划的编制与相关政策的制定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1.产城分离带来的问题 “产城分离”指在一个完整的空间单元内部,工业功能片区与城市生活功能片区之间具有明显的空间分野,相对独立布局的空间布局模式。产城分离是工业化初期极易产生的空间

社区教育可持续发展的研究

社区教育可持续发展的研究 1999年1月13日,国务院批转的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指出:“开展杜区教育的实验工作,逐步建立与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努力提高全民素质??到2010年,基本建立起终身学习体系。”它促进了教育与社会的结合,形成了学校、家庭、社区三结合教育的网络。大力发展社区教育,建立起了以社区为依托,整体育人,提高全民素质的新格局,无疑对于建立终身教育的战略目标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社区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趁势 (一)经济发展的需要 经济的发展与科技的进步为我国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为教育提供了大量的人、财、物的保证,它的发展引起了产业结构、行业结构、技术结构、消费与分配的变化。经济的发展水平决定了教育发展的规划与速度,它与该地区的文盲率、入学率、义务教育的普及年限、高等教育的普及程度密切相关。理论与实践都显示:当经济发展处于低水平时,教育一般以单一的普通学校教育为主,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使教育出现了多层次、多类别、多形式的多元化发展。另外,经济的发展也使人们在生活质量和生活结构都发生了变化,人们的工作时间缩短,业余生活时间相对延长。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人在基本的物质生活条件得到保障以后,也必然追求高层次的精神需要,对知识的渴求程度增加,学习和接受教育成为人们的内存需要。 (二)构建学习化社会的需要 所谓学习化社会,是指以学习者为中心,以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组织为基础,以保障和满足社会全体成员各种学习需求和获得自身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它强调人是学习的主体,终身学习将成为人的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必然要求,学习和教育成为一个结构和功能完整的社会体系,学习形式多样,包括家庭、学校、社区。学习和教育的内容也具有多样性,包括社会的、文化的、专业的、生活的各个方面。同时,学习化社会对学习的网络系统建设特别重视。在这一网络系统中,社区是学习化社会的基础。它具有丰富的学习资源,拥有社区成员共有的学习场所与设施,能提供多种多样的学习课程与活动,多元化的学习形态、途径、手段和方法,它对于培养受教育者的学习意识和学习习惯,密切人际关系与邻里

心得体会:城乡融合发展开启现代化建设新局面(最新)

心得体会:城乡融合发展开启现代化建设新局面(最新) 作为一个拥有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协调好城乡关系始终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全局性和战略意义的重大课题。近日印发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的意见》,明确了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的战略方向、“三步走”目标和重大任务,为从根本上理顺城乡关系提供了重要遵循,必将推动我国城乡关系加快进入融合发展新阶段,开启城乡融合发展和现代化建设新局面。所谓城乡融合发展,是指在社会生产力充分发展条件下,由制度变革、技术进步、需求增长、文化创新等共同引致,形成新的地域组织结构、均衡化资源要素配置格局、互补型城乡功能形态等,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动态过程。 一、如何把握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的重点? 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实现城乡融合发展的动能不断积聚、条件更加充分。构建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全面融合、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推动城乡融合发展,有三个重点需要把握: (一)人的自由迁徙与社会融合

城乡融合发展的核心在人。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首要条件是人口在城乡和区域间能够自由迁徙。当然,人口自由流动只是第一步,流动人口在新的居住空间实现社会融入、享有平等发展机会更为重要,要实现人口空间流动与基本权益保障的有效匹配。 (二)工农部门“效率收敛” 城乡劳动生产率逐步收敛是现代化的普遍趋势。城乡融合发展,特别是城乡产业融合化的突出表现,就是实现了工农部门劳动生产效率逐步收敛。要做到这一点,关键是要扭转农村资源要素长期扭曲配置的格局,促进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平等交换、优化配置。 (三)要素市场化配置 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关键要打破阻断、妨碍要素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的瓶颈制约。衡量这一问题是否真正得到解决,就要看要素能否自由进入市场进行交易、市场能否形成公平价格及收益能否实现合理分配。其中,合理的收益分配机制是要素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的基础。 二、如何认识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的关系? 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本质上是构筑城乡共生关系,需要畅通城乡人口双向迁徙、

产城融合发展路径经济机理研究——以苏州工业园区为例

城市经济学大作业 产城融合发展路径经济机理研究——以苏州工业园区为例 种发展思路。要求产业与城市功能融合、空间整合,“以产促城,以城兴产,产城融合”。研究基于产城分离的矛盾及对其根源的透视,得出产城融合的发展主要经历 “产城分离——产城规划——产业变革——产城融合”等路径,然后进一步精炼出区 产城融合的新型城镇化道路经历了“以产兴城”、“产转城升与产城共荣”两个阶段。并结合苏州工业园区产城融合的规划实践,验证了其所构建的发展路径与规划方法的 合理性。 大作业评阅评分表 班级:城规1211 姓名:罗嘉诚学号:1220102107

产城融合发展路径经济机理研究——以苏州工业园区为例 (城市规划、城规1211、罗嘉诚、1220102107) 摘要:产城融合是在我国转型升级的背景下相对于产城分离提出的一种发展思路。要 求产业与城市功能融合、空间整合,“以产促城,以城兴产,产城融合”。研究基于 产城分离的矛盾及对其根源的透视,得出产城融合的发展主要经历“产城分离——产 城规划——产业变革——产城融合”等路径,然后进一步精炼出区产城融合的新型城 镇化道路经历了“以产兴城”、“产转城升与产城共荣”两个阶段。并结合苏州工业 园区产城融合的规划实践,验证了其所构建的发展路径与规划方法的合理性。 关键词:产城融合;发展路径;工业园区 1 引言(Introduction)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明确提出“推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产业和城镇融合发展”,这是“产城 融合发展”首次写入中央文件的正式表述,足见其重要性。产城融合发展是我国推进 新型城镇化需要重点突破的关键问题,也是我国新区、产业园区和小城镇等各类载体 健康发展的核心理念。因此为了落实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应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坚 持因地制宜、分类引导、市场化运作、分步实施、利益共享和包容发展的思路,引 导各地开展产城融合实践,探索出适合地方特点的产城融合模式。 而苏州工业园区在上世纪90年代我国各地兴起的开发区、园区建设大潮中脱颖而出,成功地走出了一条产业发展欣欣向荣与城市功能升级优化协调并进的高水平城镇 化发展道路,为我国改革新阶段新型城镇化国家战略的推进,为城镇化发展的后进地 区审慎避开“产城分离”的窘境,为新城区和开发区的建设者们反思、破解并走出新 区建设经常出现的“生活空间发展落后于生产空间发展,城市功能建设滞后于产业功 能发展,社会事业发展滞后于经济增长发展”的低水平城镇化困局,提供了极为有益 的参考和弥足珍贵的先行经验。 2 相关研究综述(Literature Review) 对于产城融合这个概念来说,业界也没有一个确切的定义,但核心思想是一致的,都是寻求产业和城市的共同发展。张道刚(2011)认为,城市化与产业化要有相应的匹 配度,不能一快一慢,并提出将产业园区作为城镇社区加以打造,实现产业社区向城 市功能区转变,推动单一的“生产型”园区经济向多功能的城市型经济转型[1]。李文彬等(2012)较为全面地解读了“产城融合”的内涵,并认为产城融合发展并不能一蹴而

美国社区教育发展的新趋势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fe2444901.html, 美国社区教育发展的新趋势 作者:张欣 来源:《职教通讯》2016年第01期 摘要:美国社区教育的发展始于20世纪初,第一所社区学院由W·R·哈波在1896年首创,初期发展时仅有20余所社区学院。而后随着工业化社会的发展,对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变得愈发强烈,在此背景下社区教育有了较大的发展。在20世纪60年代末,美国社区教育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并逐步走向成熟,现今已成为当代美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美国社会的发展以及人才的培养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并在新的形式下出现了新的趋势。 关键词:美国;社区教育;新趋势 作者简介:张欣,男,华东师范大学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所2013级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成人教育理论。 中图类编号:G7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47(2016)01-0042-06 一、美国社区教育的源起和发展历程 (一)美国社区教育的源起 1.社区教育的概念。“社区教育”一词最早源于20世纪初美国学者杜威提出的“学校是社会的基础”的思想。二战结束后,“社区教育”这个概念在国际上被正式和广泛运用起来。[1]美国社区教育协会认为,“社区教育是一种教育哲学理念,它建立在社区学校的基础之上,致力于为每一个社区成员(包括个人、学校、工商界、公众和私人组织)创造机会,满足每一个成员的多种需要。社区教育最具特色的实施机构是社区学校,它的开放时间超出了传统学校的时空限制,为所有年龄段的居民提供学校课程、娱乐、健康、社会服务以及职业准备培训。”[2] 1995年第七届国际社区教育大会认为:社区教育是以社会全体成员为对象的一种教育过程,它应使社区成员能够学会确定本社区存在的问题和需求,并以解决问题和满足需求共同承担起下列责任:通过制定和执行具体的行动计划,为社区提供服务,改善社区的环境和条件等途径,最终提高社区成员自身的生活质量。[3] 2.社区教育的要素。1976年出版的《联邦任务》一书中列举了社区教育所应具备的6个要素:利用学校之类的公共设施;参加者包括所有年龄、所有阶层、所有种族集团;人们认识自己的需要和问题;发展多种计划以适应这些需要;社区内的各种机构和部门相互协作;多方面的资金来源,包括公共的和私人的,地方、州和联邦各级的。有学者将其概括为学校教育社区化,社区活动教育化,公共事务群众化。 (二)美国社区教育发展历程

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的实施方案(最新)

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 的实施方案 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九大以来,我国在统筹城乡发展、推进新型城镇化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但城乡要素流动不顺畅、公共资源配置不合理等问题依然突出,影响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尚未根本消除。为重塑新型城乡关系,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促进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X届X中、X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推进高质量发展,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以协调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和新型城镇化战略为抓手,以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为目标,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坚决破除体制机制弊端,促进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合理配置,加

快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全面融合、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二)基本原则 ——坚持遵循规律、把握方向。顺应城镇化大趋势,牢牢把握城乡融合发展正确方向,树立城乡一盘棋理念,突出以工促农、以城带乡,构建促进城乡规划布局、要素配置、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生态保护等相互融合和协同发展的体制机制。 ——坚持整体谋划、重点突破。围绕乡村全面振兴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目标,强化统筹谋划和顶层设计,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着力破除户籍、土地、资本、公共服务等方面的体制机制弊端,为城乡融合发展提供全方位制度供给。 ——坚持因地制宜、循序渐进。充分考虑不同地区城乡融合发展阶段和乡村差异性,稳妥把握改革时序、节奏和步骤,尊重基层首创精神,充分发挥地方积极性,分类施策、梯次推进,试点先行、久久为功,形成符合实际、各具特色的改革路径和城乡融合发展模式。 ——坚持守住底线、防范风险。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在推进体制机制破旧立新过程中,守住土地所有制性质不改变、耕地红线不突破、农民利益不受损底线,守住生态保护红线,守住乡村文化根脉,高度重视和有效防范各类政治经济社会风险。

产城融合案例

(一)产城融合 1.产城融合的内涵 产城融合是在我国转型升级的背景下相对于产城分离提出的一种发展思路。要求产业与城市功能融合,“以产促城,以城兴产,产城融合”。城市没有产业支撑,即便再漂亮,也是“空城”;产业没有城市依托,即便再高端,也没有活力。城市化与产业化要有对应的匹配度,不能一快一慢,脱节分离,且产城融合是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并不是一蹴而就。 因此,“产城融合”是指产业与城市融合发展,以城市为基础,承载产业空间,以产业为保障,带动城市经济发展,以达到产业、城市、人之间的健康、可持续、有活力的发展模式。 产业是城市发展的基础,城市是产业发展的载体,城市和产业共生、共利。具体意义体现在: 1、有利于实现城市土地集约化,扩大产业空间加速产业聚集; 2、有利于增加就业人口,规避盲目城市化带来的空城现象; 3、有利于构建城市产业生态体系,增强产业自我更新能力; 4、有利于城镇化有序推进,促进城市一体化建设。 2.产城融合的方式 有产城融合发展需求的区域可归纳为两大类: (1)有产无“城” 有很好的产业基础,例如较为成熟的产业园、开发区等原以生产

为主导的区域,这类区域受制于土地成本和交通需求,一般处于交通较为便利的城市边缘。因前期多以通过链家的土地和劳动成本吸引企业入驻,土地利用方式粗放,规划缺少教育、医疗、商业、文化等配套设施,功能相对单一。但由于多年的发展也具备一定的人口基数。在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居住生活品质的情况下,单一的居住功能已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导致职住严重失衡,潮汐交通压力大,交通拥堵也在无形中增加了通勤的时间距离,并将导致更多的环境污染。 这类区域发展的迫切需求为:在产业、居住功能的基础上,完善教育、医疗、商业、文化等配套设施;难点在于人口基数有限,规模效益难以实现,使得配套设施的健康运行面临挑战。 图:潮汐交通 (2)有城无“产” 城市在过去依托某种大型产业已发展成熟,但过去的产业(例如炼钢厂、纺织厂、废弃铁路站场等)模式已被产业链淘汰或者面临严

上海社区教育的特点与趋势

2001/8—9总第180期 CHENQRENdIAOYU III IIII IEII IIII IIII III ..... ............. 文章编号:1001—8794(2001)08—0044—03 摘要:发展终身教育,迈向学习化社会,已是当前国际社会教育发展的潮流。也是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方向。社区教育作为终身教育的基础争依托,已被世幂各国视为推进终身教育体系构建进程中的一个重要途径和通向学习化社会的桥渠。,敷革开放烈来,上海在杜匡教育理论研究和实战探索中已经走在了空国的前列。关键词:社区教育;特.蕞;趋势中圈分类号:G527.51 文献标识码:A 一、社区教育的实体普遣建 立 社区教育的实施必须有各类社区教育实体作为依托。社区学院作为社区的文化教育中心基地,得到了上海市政府的重视。1994年11月,中国第一所经省市级人民政府批准的社区学 皖——上海金山社区学院成立, 1996年后又先后成立了上海长 宁区社区学院,南市区社区学院,闸北区社区学院。社区学院主要由原区内的业余大学、教育学院、职工中专等教育机构合并 而成。在办学形式上,四所社区学院各具特色,但都注重获取社 区的支持并与区内的高校合作 办学,比如金山社区学院由中国石化集团和社区双方共建,并依 托区内的重点院校——华东理 工大学办学,双方共享师资和设备等教学资源。长宁社区学院与区内的东华大学、上海外贸学 院、华东政法学院、南市区社区 学院和同济大掣都建立了合作办学关系。正由于有高校和社区作强大的后盾,社区学院的教学与服务质量得到r可靠的保证。社区学院办学上都是根据区域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需要,区域社会发展定位来选择自己的办学方向、形式和内容。充分体现了“立足社区,依靠社区,服务社区,促进社区发展”的办学宗旨。除了创办社区学院外,社 区教育实体还向基层延伸,许多 街道乡镇以本社区内各级各类成人学校为主要载体,联合各种社会办学力量建立社区学校。一些有条件的居委会还设立了社区教育办学点(如市民学校、家长学校、再就业学校等)。按照上 海市教委的规划,在三年内全市 所有的社区都要建立为市民教育服务的社区学校。这些教育实 体的建成对增强社区成员对社 区前归属感、创造良好的社会环 境、提高社区成员的素质、推动社区的可持续发展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二、社区教育活动深入开展。多规格、多层次、多内容、多 形式社区教育活动深入社区每 一个家庭 在区、街道社区教育委员会 的领导下,上海各社区组织开展了多层次、多内容、多形式的社区教育活动。一方面,社区教育活动的内容涉及到社区生活的诸多方面。比如,上海市闸北区 芷江西路街道社区三年累计培 训社区成员三万人次以上,先后对双休日职工、高龄老人、外来人口、下岗待业失业人员、居委会干部等各类人员进行了各种培训。再如浦东新区潍坊街道社区教育的内容就涉及电脑、书 法、绘画、法制、家政、英语口语、环保知识、卫生保健、子女教育、 就业指导等。另一方面,社区教 ¨806¨一 孙宁   万方数据

论社区教育对扩大就业的服务功能

论社区教育对扩大就业的服务功能 [摘要]就业是民生之本,安国之策。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矛盾和劳动者素质与经济结构调整不相适应的矛盾是我国就业的两大突出问题。通过教育培训提高劳动者素质和就业能力,是扩大就业、缓解就业压力的重要途径。社区教育作为一种以满足社区民众需求为目的的新兴教育形式,在提高劳动者素质和就业能力方面大有可为。 [关键词]社区教育就业服务功能 社区教育作为一种以满足社区民众需求为目的的新兴教育形式,在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和就业能力方面大有可为。充分发挥社区教育对扩大就业的支持作用和服务功能,为实施扩大就业发展战略服务,不仅对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是一个重大贡献,而且也是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和社区发展的具体体现。 一、为扩大就业服务是社区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为扩大就业服务是社区教育的主要职责 从世界教育发展史来看,社区教育从其诞生之初,就把为就业服务作为自己的主要职责。例如,美国是社区教育较发达的国家之一,社区学院是美国社区教育的最主要形式。1904年美国的一份报告对社区学院的前身——初级学院的职能确定为“两年的职业技术教育”。20世纪20~70年代出现的美国社区学院职业化运动是“美国社区学院历史上最大的一场变革”。在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美国经济大萧条时期,许多初级学院根据所在社区和当地政府的要求,为失业工人举办各种形式的短期实用技术培训班,开设了汽车维修、装潢、饮食服务等大批实用课程。“二战”结束前后,美国出台了《军人权利法》和《乔治登法案》,对大学学士学位以下的职业教育(包括社区学院开设的职业课程)提供财政补助作了专门规定。在这种背景下,大批退伍军人涌入社区学院,使社区学院成为高等教育急剧扩张的主要载体。此后,社区学院主修职业课程的学生比例,1959年为20%,1968年为29%,1980年约为70%。1979年从社区学院获得职业学位或证书的毕业生比例达到65%,并且就业率达到90%。 社区教育在我国出现的历史虽然不长,但作为当代教育的一种基本类型,它以教育对象涵盖面广、教学计划灵活、课程设置宽泛、教育成本低廉、入学门槛较低等特点和特色,在社区建设和满足居民教育需求方面发挥出独特的功能。

产城综合体的成功案例分析

产城综合体的成功案例分析 案例一、深圳市通过产业布局规划实现由“产城互促”到“产城融合” 一、传统产业布局规划存在的主要问题 1、对产业布局的影响要素认识不足 伴随产业升级、基础设施改善、交通通讯技术发展及生活消费观念变化,传统理论中影响产业布局要素,如地租、交通、基础设施等已不再是决定性要素;技术创新环境、政策法规和行政绩效、生态、人力资源供给、地方文化等新要素影响日趋增强。而目前产业布局规划大多还依据传统理论编制,对新趋势关注较少,也缺少从空间供给需求角度进行的产业分类研究,使得产业布局缺乏清晰的空间指向,布局规划对新增产业门类缺乏兼容,难以保证空间供给与产业需求匹配,降低了空间供给效率。 2、缺乏产业布局与城市功能协调发展研究 传统产业布局规划重视产业规模扩张与效率提升,立足产业需求对城市空间资源进行最大化挖潜,缺乏对产业布局和城市功能关系的协同研究,不能满足步入工业化中后期、以“质量提升”取代“增量扩张”为主要发展目标的城市需求。 3、缺乏产业规划与城市规划调控管理街接统筹 城市规划是指导城市各类功能(包括产业功能)布局和土地利用的法定依据,然而当下产业布局规划与城市规划在诸多方面存在不衔接,导致难以落地实施。一是总体布局上,部分新设产业园区游离于城市规划区之外,与城市总体布局相分离,脱离统一的规划管理监控。二是产业布局规划虽位于城市规划范围内,但无法与城市规划在用地指标、功能安排、设施配套方面进行对接。三是在编制思路和技术手段上缺乏协调,产业布局规划以引导性为主,缺乏强制性内容,与作为管理实施依据的控制性详细规划缺乏接口,分头编制的控规汇总到全市层面后往往出现各种走样;如产业规划判断制造业向服务业升级地区,由于基层政府短期利益驱动向居住功能置换。 二、产业布局影响要素 结合国内外案例研究,笔者将当前产业布局的主要影响要素总结为科技要素、成本要素、服务要素、特色资源要素、生态资源要素等五种类型。 1、科技要素

关于农村社区教育发展的几点思考

关于农村社区教育发展的几点思考 石练中心成技校兰火庆内容摘要:遂昌县作为浙江省西部欠发达地区,社区教育对促进新农村建设和当地经济发展起到一定作用,但因社区教育投入相对较少,起步较晚,各项教育资源整合相对欠缺,成技校社区教育工作对农村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与经济发达地区相比,更为薄弱。因此,我们农村社区教育需整合各类教育资源、充分发挥公益事业单位及民间团体协会、基层组织作用,根据各乡镇成人创业、就业需求,量体裁衣,创建具有遂昌特色的社区教育模式,以推进社区教育工作的长效发展。本文结合石练中心成技校近几年组织社区教育的模式和成效,就如何发展社区教育谈谈自己的看法和体会。 关键词:社区教育发展创业就业教育模式 一、整合各类教育资源,巩固社区教育实施基础 遂昌县系浙江省偏远欠发达地区,社区教育起步较晚,教育硬件和软件设施薄弱,如单靠社区学校自有软件和硬件配备不能满足社区教育中开展各类技术人员培训的需求,为此,必须打破社区教育资源单位和部门的所有制界限,实现资源共享,才能推进社区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1、整合社区教育硬件资源对本区域内的教育资源的管理和使用进行全面了解并进行汇总,作为进行教育培训活动的选用资源,并与涉及单位沟通联系,实现资源面向社会开放。 2、整合社区教育软件资源一是整合社区教育队伍建设,以社区成人教育中心专职教师为核心,汇总当地各类专门人才建立兼职教师

队伍人才库,选聘有较高专业水平的人员作为社区成人教育中的备用师资,为区域内开展的各类培训活动,提供必备的师资支撑。二是整合课程资源,根据社区成员的需要,灵活自主地建构相应的课程,开发符合学员需要的乡土学习资源。 石练中心成技校是近几年成立较晚的社区教育学校,起步晚,硬件和软件教育资源相对薄弱,但这并未影响到该校为社区举办各类专业技术性强的培训班,如该校不具备单独开办电工班的师资和培训专用设备,就聘用遂昌县职业中等学校专任高级教师任授课老师,租用该学校的电工教室,先后成功举办了初级、中级两期电工培训班。在开办盆景制作等培训班时,因无适合学员的课程资源,石练中心成技校便和聘用的盆景制作老师一起,根据学员的学习需要,为学员定制了一套通俗易掌握课程并汇编了相应的教材。 二、发挥社会多边力量的作用,形成社区教育合力 公益事业单位和各种民间组织在社区教育发展过程中,充分发挥了积极作用,是开展社区教育的主体之一,并逐渐成为促进社区教育发展的重要平台。 1、发挥公益事业单位如医院在社区教育中的作用。社区居民的健康教育是社区教育的重要功能之一,在指导社区居民纠正不利于身心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当中起到了重要作用。石练中心成技校在今年举办的一系列保健知识培训当中,就聘请了人民医院、地方卫生院专业的医生组成宣讲团,分别在石练、焦滩、龙洋等乡镇为当地的中老年朋友送上了实用的保健知识讲座。宣讲团一系列有针对性的健康

新时期城乡融合发展之路径探析

新时期城乡融合发展之路径探析 马克思在《哲学的贫困》中曾写道:“城乡关系的面貌一改变,整个社会的面貌也跟着改变。”新时期积极探析我国城乡融合发展的路径,实现城市和乡村之间高层次的融合协调发展,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古代,中国社会是整体性的乡村形态,城市和乡村并不存在本质意义上的分野。但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分工的出现,城市逐渐形成并从乡村中分离出来,迅速发展壮大。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了实现社会主义国家工业化的宏伟目标,限制我国农村人口的盲目流动,1958年我国公布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不仅严格限制了我国人口的自由流动,还将我国居民分为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导致我国的农村居民和城市居民在社会保障、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等方面有了截然不同的身份待遇。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改革开放政策和家庭联产承包制的实行,使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逐步缩小,城乡分割和相互封闭的二元结构逐步被打破。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加强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进一步改善农村居民的生活状态,使我国在新时期迈入了城乡融合发展的新高度。

城乡融合发展强调通过科学、合理的规划,使城乡在各具特色的基础上,实现要素的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的均衡配置,使乡村和城市实现高层次的融合协调发展。新时期实现我国城乡融合发展可从以下三方面进行探讨。一、坚持科学技术创新,实现城乡经济融合发展 城乡经济融合发展实际上就是利用城市比较先进的科 学技术、优秀人才、管理方式和灵便的信息,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带动我国乡村农业经济的发展。 (一)加强农业科学技术创新,提高我国农业现代化 我国农村虽地域广阔,自然条件却相差很大,这就决定了对农业技术的要求也是多样的。首先,针对种植条件较好的广大平原地区,应加强相关的科技研发,提高农业在灌溉、播种、收割等方面的大型机械自动化,建立相应的农业生产网络视频监控系统,引导当地农业发展为机械化家庭大农场模式。其次,对于种植环境相对恶劣的地区,应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及农业技术指导,建立农业生态检测系统,提高农业抵御旱、涝、风、雹等自然灾害的能力。最后,在一些受地形限制只能采取小规模种植,或适宜种植果蔬、药材及进行养殖业的地区,应提高其农业经济效益,研发相应的微型、精细农业科技,增加我国农民的收入。 (二)推行农业技术下乡,培养我国农民现代化意识 近年来,随着我国城乡关系的不断推进和移动互联网的

武威城乡融合发展规划

坚持从实际出发,探索创新城乡融合发展,对于经济发展欠发达地区特别是作为典型农业地区武威市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1、建设城乡融合发展核心区,是探索欠发达地区和传统农业区城乡统筹发展、实现城乡一体化的重大实践和创新。由于生态环境敏感以及经济基础落后,面对西部欠发达地区和传统农业区城市规模小、农村面大的现状,城乡发展始终面临经济社会的“低水平均衡”发展困境。通过交通轴串接中小城镇群、工业集中区和农业发展优势区域,促进城乡产业、资源、设施等要素加快合理流转,实现城乡空间融合和区域生产力优化布局,以较小的生态成本换取最大的城乡发展效益,以产业聚集和要素流动同步带动城乡融合发展,以新思路新举措走出一条符合自身实际、具有自身特色的跨越式发展道路。 2、金大快速通道的建设,有力扩大了城市辐射带动范围和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未来我国北方地区将形成三大综合交通走廊,武威正处于打通三大走廊的枢纽地位。不仅通过连霍高速连接省会兰州,继续成为河西走廊地区汇聚多条放射状交通走廊的中心(图2)、新疆和内地的主要交通隘口,而且还将向西南穿越祁连山连接青海西宁,向东北穿越大沙漠连接内蒙古阿拉善盟、宁夏银川。在G30线和兰新铁路单向交通线位北侧规划建设金大快速通道,一方面积极扩展了武威向西接金昌、西宁,向东通白银、银川方向的交通走势,有助于逐步改变“河西走廊一条道(G30线)”,改善国家路网布局;另一方面更加强了武威市域内部优势资源突出、发展潜力较大地区的内部联通密度,大大提升了区域发展优势,将有效改变市域内城乡道路交通建设滞后的状况。

3、整合要素和实施非均衡发展战略集中建设核心区,有利于探索区域经济发展的新模式。本区域也是未来多条交通线路的汇聚之地,在区域交通区位优势对比中明显形成了一个带状隆起地区(图3),成为武威市资源聚集和产业发展的优势地区。集中优势资源,发展重点区域,促进要素流动,形成经济增长极,使城乡之间的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人流快速扩大,促进城乡之间资源、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带动城乡消费和内需扩大,使核心区成为带动区域跨越式发展的动力引擎。 4、实施城乡融合发展战略,是立足市情推进“三化同步”发展的重大实践创新。核心区内聚集了武威市和一区一县中的主要乡镇、工业和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具有良好的发展基础和发展潜力。在“交通轴+葡萄串+生态绿地”总体布局下(图4),依托金大快速通道,将核心区规划范围内的8个工业园区、3个产业基地、2个现代物流中心、29个乡镇串联起来,重点建设特色产业集群和小城镇集群,加强各乡镇和产业基地之间的联系,缩短了产业园区之间、城乡之间的时空距离,改变了单个城镇服务范围的局限性,形成“市—县—镇”三级城镇化网络,为特色产业集聚和城乡劳动力的加速转移提供了重要空间组织支撑。 5、建设城乡融合发展核心区,是实现全市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重大体制机制创新。在区域内打破现有行政区划组团发展,统筹和集中布局教育、卫生、科技、文化、体育等公共资源,可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使城乡居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通过经

产城融合解读

关于“产城融合”的解读(上) 产城融合是在开发区升级和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产业园区城市化与城市产城一体化的双向发展导致的共同需求,是产业园区发展的第四个阶段。本文将对产城融合的背景、内涵以及构成要素进行解读,以达到对产城融合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一、背景解读 (一)在国外,“产城融合”发展模式形成了区域新的经济增长极 20 世纪40 年代,英国开始建设卫星城,西方发达国家开始有意识地在特大城市周围培育生活和工作平衡的独立新兴城市,成为产城融合发展的雏形,如日本筑波科学城和法国索非亚·安蒂波里斯科学城等从产业园区开始培育功能完善的产业新城,有效缓解了中心城市的人口、交通压力,形成了区域新的经济增长极。 (日本筑波科学城是世界范围内产业新城的典型案例之一,坐落在离日本东京东北约60公里的筑波山麓,距东京成田国际机场约40公里,总面积284.07平方公里,现有人口约20万,区域包括两个部分:研究学院地区和周边开发地区,研究学院地区包括国家研究与教育机构区、都市商务区、住宅区、公园等功能区。周边开发区主要用于设立私人研究机构。)

(二)在国内,产业园“孤岛经济“催生产城融合的新型城镇化规划 2005年后,我国产业园区发展带动了新城、新区和大学城等多种新型城市空间的出现,逐步在地区发展中承担起经济推动器的作用。然而,产业园区缺乏必要的配套设施,形成“孤岛经济”,制约了产业园区的可持续发展及其与周边城市的融合。 随着全球产业升级及产品更新换代速度的加快,传统以制造业为主、强调对外出口、以外资为导向的产业园区发展策略逐渐被以产业集群为单位、规模化发展、高新科技与现代服务业相结合的发展理念所取代;与产业园区密切相关的城区面临区域化发展的趋势,城乡地域空间结构开始向一体化协调发展,“大都市区”概念逐步形成,对产业园区提出了新的发展要求。 (2014 年3 月,《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 年)》提出,“统筹生产区、办公区、生活区、商业区等功能区规划建设,推进功能混合和产城融合,在集聚产业的同时集聚人口,防止新城新区空心化”。)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