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佛教莲花的传入对唐宋诗歌的影响

佛教莲花的传入对唐宋诗歌的影响

佛教莲花的传入对唐宋诗歌的影响
佛教莲花的传入对唐宋诗歌的影响

佛莲意承,深入文学

——试论佛教莲花意象的传入和对中国文学的影响

中国的大部分地区都相信北传佛教,而且影响深远,几乎家家户户都在家里供奉观音菩萨,而细眼观察,救苦救难的观世音菩萨脚下都踩着莲花,对着大千住宅洒下甘霖。更有甚者,寺庙大雄宝殿里低眉微笑的佛祖也跏趺于莲花座上。佛教与莲花的确有着深深的联系,而且随着佛教的传入,莲花所代表佛学理念更加深入文人的思想里,使得中国文学中莲花的意向得以转变。

佛教与莲花的渊源

佛教约于公元前六世纪起源于印度。相传创造世界的大梵天,就是坐在莲花上出生的[2]。佛陀释迦牟尼①降生之初,在舌根中又闪出千道金光,每一道金光又化作一朵千叶白莲,每朵莲花之中还坐着一位盘脚交叉、足心向上的小菩萨[2]。印度佛经将释迦牟尼的诞生与莲花联系起来。释迦牟尼成道后,转法轮时坐的座位,被称为“莲花座”。除此之外,佛教的很多典籍都有出现莲花这一意象,《妙法莲花经》②即以莲花为喻, 象征教义的纯洁高雅。

为何佛教始祖的出生和佛教相关的典籍等等都离不开莲花呢?这就要追究于佛教创立的渊源。人们很少会知道,佛教的前身就是印度婆罗门教③。在佛教创立之前,婆罗门教的门徒就崇尚莲花。

据说,印度的天气比较炎热,人们比较喜欢靠水的地方,因此,印度自古就比较喜欢在水里生在的清香幽雅的莲花。而且,印度盛产莲花,更助长了莲花这一意象在佛教中的运用。据佛经记载,古时共有七种莲花(2 种荷花,5 种睡莲),有“七宝莲花”之意[4]。佛教创立后认为,人间烦恼多于恒河沙数,迷失自我如同沉积淤垢,有志者应当努力修行,净化自我,不受污垢,超凡脱俗,追求达到清净无碍的境地。而释迎牟尼主张种姓平等、清净、纯洁等都与莲花的特性相符合[1]。

在印度文化中,莲花是生的再生,莲即佛,佛即莲。除了在信仰上的意义外,莲花还经常成为清净、圣洁、美好、善良、尊贵、宽容等具有正面光明意象的象征。宗教总是通过一些代表性实物的特征来说明自己追求的内容和推行的思想,

目的就是为了更加直观地说明道理,运用教徒最亲近的事物来引导教徒,实现传道的目标。就好像学校总是有校徽、校训,一个市里总要以一种花作为市花一样。把莲花的自然属性与佛教推行的教义相类喻,形成了对莲花的无上崇拜,因此,莲花成了佛教的重要符号。

莲花意象的传入与发展

莲花意象在佛教中内涵丰富,代表着佛陀的神圣、佛国的美妙、佛性的净洁和佛法的灵妙。佛教中莲花是清净、吉祥、圣洁的象征,具有“四德”(一香、二净、三柔软、四可爱)和“四义”之美[4],它是佛的示现,是净土世界的信使,是佛法大义的标志。莲花是有着浓郁宗教精神内蕴的象征符号,突出了佛教的神圣,成为一种负载着佛教抽象意义的宗教象征物。

自古以来,中国人就十分喜欢莲花,常在艺术作品中诠释出圣洁的内涵。据史书记载周穆王曾制作过一盏青铜巨灯,装饰有莲花纹饰;莲花在秦汉还成为神仙信仰的产物,汉代帝王在甘泉宫建造人工的太液池,太液池中遍布溪流、峡谷、幽泉,荷花自然成为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4]。

从《诗经》到《汉乐府》民歌都不乏描写莲花的篇章。战国诗人屈原在《楚辞·九歌·河伯》中,也曾用浪漫主义手法描述了介于天与地、神与人之间的神奇画面,其中不乏莲花。西汉时期,乐府歌辞逐渐盛行,产生了与莲花有关的许多曲谣。

由于印度莲花的生长特性、外形到内在的意蕴与中国的莲荷审美情趣有着某些方面的趋同性,它与中国莲荷的象征意味类似,都是意味纯洁高尚、清净圣洁、吉祥等,因此,人们选取中国传统元素与印度文化中具有交集的部分作为一个桥梁,从而为“佛教东渐”打开一条沟通的渠道,莲花成为沟通上的媒介和纽带。

佛教自西汉末传入我国,由于长期社会动荡不安,频繁战乱给人民带来无穷灾难,也因此为佛教流行提供了土壤,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得以兴盛,并赋予了莲花中国化的特殊精神内涵,成为佛教象征,形象更加神圣化。

到了唐代,统治者采取了文化兼收并蓄的开明政策,具有对外开放性以及创新意识等鲜明的时代特征,使唐文化呈现出儒释道三教色彩。因此,佛教在这种

政策之下更加“中国化”,莲花这种特殊的精神内涵也不断的深入人们心里。知识分子笔下的莲花由一种出于自然状态的赞美转向带有空灵、禅思、领悟的佛教色彩。

对中国文学的影响

佛教传入中国以来,对中国的文字、绘画、建筑、雕刻等文化生活各方面都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在文学创作方面,佛教的影响极为深刻。莲花作为佛教浓郁宗教精神内涵的象征符号,自然而然地也深入到知识分子的心中,影响到文学创作的题材、思想和思维方式。

中国历代文人就有不少崇尚莲花,对它歌咏赞叹,在《诗经》中赞颂它为:“灼灼芙蕖”;在《离骚》中屈原以:“集芙蓉以为裳”来表示自己高洁的追求;唐代诗人李白也有佳句留世:“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而周敦颐的《爱莲说》更是千古绝唱,他赞美莲花亭亭玉立的绰约风姿和“出淤泥而不染”的超凡脱俗的高洁情操。但随着佛教的传入,莲花或被赋予美丽的传说,或被涂上神秘的色彩,从而把人们熟悉而又普遍喜欢的莲花涂上宗教的色彩,以达到宣传佛教的效果。

最明显的是在唐代的诗句上,诗人往往信佛后影响到诗歌的创作, 唐诗中含有大量的佛教的思想,佛意、佛理注入唐诗较为普遍。而且,诗中所描写的莲花,不单单只是赞颂其美丽高洁,而代表这一种佛教空宁纯净的境界。

如孟浩然的《题大禹寺义公禅房》:“义公习禅处,结构一依林。户外一峰秀,阶前群壑深。夕阳过雨足,空翠落庭闲。看取莲花净,应知不染心。”全诗似在写景,首句写寺中的布局,颔联、颈联写寺在风景优美的群山之中,雨后的寺更见幽深。后一句可体现佛意与诗人的心境,莲花是佛教的圣物,有洁净、身正、清高之意[6]。“看取莲花净,应知不染心”诗人看到莲花,被莲花所代表的清净、吉祥、圣洁感化了。

又如《过景空故融公兰若》:“池上青莲宇,林涧白马泉。故人成异物,过客独潸然。既礼新松塔,还寻旧石筵。平生竹如意,犹挂草堂前。”首联写景公寺一派春意盎然,生机勃勃,青莲,白马,泉,独具寺院清幽特色的画面。颔联写故人逝世,诗人万分的悲痛。后两句写寻找昔日的回忆,犹有竹是不变的。整首

诗用池、泉、青莲、石筵、塔、竹等构成一幅宁静的画面,“故人成异物”,表达了在故人昔日的寺院里,深深地怀念故人,力创冷幽、沉寂的意境。诗中有“静”,万物谐和地结合,没有喧哗,诗也在透露出淡雅,空、静在其中。而莲花更是被被赋予了一种特殊的象征被写进诗歌里。

王国维的《辛夷坞》、郭震的《莲花》、张谓的《长沙失火后戏题莲花寺》等等文学作品,其中的莲花意象已经转变为一种佛教的象征,文学创作家已受佛教思想的影响而深入诗词里。

佛家的心境与文学创作家的心境融入了诗词里的画面,流露了他们的情愫,而莲花更是以一种象征性的事物写入中国的文学当中。莲即佛,佛即莲,深入知识分子心中,诗词中透露禅意,以莲代笔,写入诗词中。

注释:

①佛陀,佛教的创始人,俗姓乔达摩,名悉达多。佛陀简称为佛,其意为“觉悟者”。因此,佛陀变为对悉达多的称呼。悉达多即后来的释迦牟尼。

②《妙法莲花经》,简称《法华经》,是后秦鸠摩罗什翻译的一部影响十分广泛的大乘佛教经典。

③婆罗门教(Brahmanism),是印度古代宗教,现在流行的印度教的古代形式。以吠陀经为主要经典;因崇拜梵天及有婆罗门种姓担任祭司而得名。

参考文献:

[1]范丽丽. 佛教中的莲花意象[J]. 文学界,2009:211-212.

[2]陈明松. 佛教始祖与莲花[J].Garden园林,2008(7):24.

[3]刘斌红,闵红茹. 佛教文化对诗歌创作与诗歌评论的影响[J].陕西职业科技学院学报,2006(2):38-40.

[4]何青. 来自莲花瓣间的声响——佛教对莲花纹样及内涵的影响[J]. 黄河之声, 2010(8):46—48.

[5]蒋秉植,蒋玉兮. 莲花与佛教[J]. 民俗佛学,1998—2008:36-37. [6]名字不详. 略论唐诗与佛教[EB]. https://www.wendangku.net/doc/001786406.html,/wumin/HTML/ 68918.html, 2009-4-12.

[6]张鹏飞. 论荷花情结对中国佛教文化的审美观照[EB].

https://www.wendangku.net/doc/001786406.html,/view/f493ef6527d3240c8447efe2.html,

2009-9.

我对此课程的感受:

写完论文后,自己发表一下对“佛教与中国文化”的看法。

在我家乡,差不多每家每户家里都会供奉观音菩萨或“福绿寿”这三位神灵,我自己家里平时也有烧香拜佛,但我一直都觉得这是封建的迷信和封建的崇拜,究竟是否天上有神灵呢?我们谁也不知道,科技在发展,也不断地告诉我们其实天上没有神灵,一切都是要靠自己去创造,人本身就是自己的主宰。

上完了本门学科,我对佛教文化有更深入的理解。烧香拜佛是一种信仰,我的确没有反对,但是过度崇拜就变成一种迷信了。我小时候经常看到那些神婆用香灰水给小孩喝,说什么驱除病痛,还有烧一个神符入茶,也说可以保佑长命。孩提的时候可能觉得好奇,但现在回想就觉得十分愚钝,这是封建的迷信。真正的佛学思想并不是要求我们烧香拜佛,长跪九叩的,而是要求我们顿悟佛教至真至善的哲学思想。

我最喜欢的是慧能六组的一句话:“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我真的觉得慧能大师思想觉悟性很高。有时候我会很烦恼,心里十分压抑,但又不明白压抑之处从何而来,上课的时候,老师给我们谈到了“心在何处”这个故事,顿时让我领悟了很多东西,其实烦恼并没有从何而来,而是自己的思想造成的,如果我们顿悟了这个道理,我想我们很多事都会放开,不会一直执迷于自己的烦恼或痛苦当中。

虽然我对“空”还不是怎样理解,但基本佛教思想中要告诉世人的宇宙观和价值观我都懂。佛学有一种教化世人的作用,在告诉世人向着至善至美的地方前进,它蕴含的内容博大精深。“缘起说”里面说到一切的因都是我们种下的果,其实我们没必要用前世或今生来说明这个问题,我们就拿我们这辈子来说,有些人如果没有抓好自己的命运,没有把握机会的话,很多东西都会在无声无息中消逝,并不是说命运没有眷顾我们。还有佛教的最初体系等等都是在不断地教化世人。

我一直都觉得我们信仰的应该是佛教思想、佛学哲理,而不是那种鬼鬼神神的迷信。我十分崇拜那些真正的佛门大师,因为他们真的可以看破红尘,思想里没有杂念。听完老师讲中国禅宗谱系中的初祖到六组的故事,我变得十分崇拜佛教思想文化的博大精深。佛学其实就是一种哲学思想,告诉我们应如何做人,如何使自己免受尘世的烦扰,如何使自己向善。

有时候我不懂为何很多国家都会有宗教间的冲突,或许是我不了解其它国家的宗教文化吧。但是我也认为基督教的思想也是在感化世人,告诉世人应有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而不是要我们去自虐赎罪。在我看来,宗教是有两方面的,如果我们懂得抓住其中的正确的哲学思想,必定在生活中顿悟很多,但如果我们没有正确对待宗教的作用,必定沉迷于封建的宗教思想里。

有时,亲戚会问我相信有神佛吗?我会回答:相信,而且会告诉他们真正的神佛和其中的佛教思想,因为我也想把佛教那种伟大的哲学传扬开来,使身边的人顿悟真正的佛学文化。最后,要完全领悟佛学,必定需要很多的“智慧”,而且在现社会的确不能抛开一切的杂念,但我在人生道路上可以不断运用佛教的智慧去暗示自己,使自己向着至善至美的地方前进。

我真的很喜欢听老师讲课,我认为老师讲的内容不够全面,很不舍得就那样结束这门课程。学了这门课,把我以前对佛教迷信与不解都一一展开了,树立了我真正的佛学观。

佛教外传的时间、路线及原因

考点:佛教外传的时间、路线及原因 1.佛教外传的时间和路线 时间:公元前3世纪,阿育王在位时,佛教向印度以外传播。(佛教在西汉末年即公元前后传入中国)。 路线:向北,经中亚地区传到中国大部分地区,以后又从中国传到朝鲜、日本和越南等国;向南,传入斯里兰卡、泰国、缅甸等国和我国境内傣族地区。 2.佛教得以传播的原因: ①佛教教义对渴望解除苦难的劳苦大众有很大的吸引力;②其忍耐服从的说教,适应了统治者加强统治的需要,得到统治者大力扶持。 易错微析 1.佛教外传的路线易错: 向北:中亚→中国→朝鲜→日本和越南等国。 向南:斯里兰卡→泰国→缅甸→我国境内傣族地区。 2.与佛教有关的节日易错: 与佛教有关的节日:“浴佛节”“成道节”“涅槃节”。 例题1 下边示意图描述的是() A.佛教外传的路线 B.亚历山大东征的路线 C.伊斯兰教传播的路线 D.马可?波罗来华的路线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佛教传播路线的识记能力。佛教向外传播主要有两个方向:一是向北经过中亚传入中国、朝鲜、日本和越南等,二是向南传入斯里兰卡、泰国等,故选A。 例题2 下列节日中与佛教有关的是() A.复活节 B.圣诞节 C.开斋节 D.浴佛节

答案:D 解析:此题考查与佛教有关的节日。复活节与圣诞节与基督教有关,开斋节与伊斯兰教有关,浴佛节与佛教有关,故选D。 1.古印度是世界文明的发源地之一,下列与古印度无关的是() A B C D 2.谁在位时,佛教开始从古代印度向外传播() A.汉谟拉比 B.亚历山大 C.伯利克里 D.阿育王 3.印度佛教有很大发展,并向外传播是在() A.公元前6世纪 B.1世纪 C.7世纪 D.公元前3世纪 4.西汉末年,佛教传入我国中原地区。佛教传入中国后,很快受到我国封建统治者的欢和扶持,这主要是因为() A.佛教认为灵魂可以脱离肉体永远存在 B.佛教为统治者炼制丹药,使他们得法成佛 C.佛教奉劝人们今生忍受苦难,来世可行幸福 D.佛教告诉统治者长生不老的办法

荷与佛

荷与佛 一方池水一心莲,半以开敷半似眠。 不蔓不枝亭亭立,出泥不染净尘缘。 蝶乱蜂喧由他去,何等自在何等闲。 清清淡淡不繁华,留得清白在人间。 莲花与佛 荷花是圣洁的代表,更是佛教神圣净洁的象征。 荷花与佛教: 荷花在印度与佛教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无论画佛、塑佛,佛座必定是莲花台座。佛为什么要坐在荷花上呢? 据佛典介绍,主要是因为佛法庄严神妙,而莲花软而净,大而香,所以“莲花台,严净香妙可坐”。 净土世界__莲花: 《大正藏》经典说,莲花有四德,一香、二净、三柔软、四可爱。其实许多花都柔软、乾净、充满香气,只是荷花有一特殊的生态是其他植物没有的,因此承担了佛教的象徵使命,“初期佛教徒是基于植物生育的特徵而重视莲花, 春夏秋冬,四季轮转,花落花开,花朵具有谢而又发的生命力,本是许多古今文人墨客喜用的主题。但世间花卉先开花后结实,莲花则在开花同时,结实的莲蓬已具备。 莲花因此被佛家视为能同时体现过去、现在、未来。 佛曰: 平等,不论过去、现在、未来,天、地、地、物、时、空,方位、大小、多少,人与人,如此如彼,穷富贵贱皆平等。极乐净土是没有过去、现在、未来的。具有超时空相貌的莲花,独享“福报”,成为净土世界的花朵。 《阿弥陀佛》中记载: 众生若得善报,不再堕入胎生、卵生、湿生等轮回;得以往生极乐世界,会有观音手持莲花迎接,往生者就在莲花里“化生”为极乐世界的一员,视个人业障、福报,莲花闭合时间长短不同;福报够的人可以提早“出关”,享受净土世界。 妙法莲花: 《妙法莲华经》,莲华,即妙法。 莲花代表接引众生的法门。 古老的南传佛教圣典《经集》,也采用莲叶上的露珠与莲子,形容不为诸种情欲所污染的生命。 莲蓬上成熟的莲实,必须剥去黑而坚硬的外壳,才是人们食用的白色莲子,“正如人的佛性”。小小的莲房、莲子,在佛界弟子眼中广阔无边,是人所探究,也是应认识的本心、佛性。 莲蓬上供莲子居住的一格格莲室,曾被喻为人体的窍门。 佛陀讲经,要人行菩萨道,渡自己,也要渡众生,让人人成佛。 莲花努力生长不只是为了开花,而是开了花才能结出莲子。 一片片的莲花瓣,正如佛陀以很多方便法门接引众生,通过不同法门,人们得显出藏在其中的佛性,进而成佛。 佛陀步步生莲花: 莲座,乃为佛陀结跏趺坐讲经开释而设。佛家在百花齐放中独生出莲花座,与荷

略说佛教对隋唐美术发展的影响

略说佛教对隋唐美术发展的影响 作者本人上传 【内容摘要】隋唐时期,佛教盛极一时。佛教的盛行,对这个时期美术的发展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并极大地促进了绘画、书法、工艺美术特别是壁画等美术形式的发展,使得隋唐美术处于一个新鲜活泼、灿烂辉煌的时代,在中国美术史上占据极其重要的地位。 【关键词】佛教绘画壁画书法工艺美术 在整个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宗教和美术的关系极为密切。在宗教强烈支配人间生活的古代至中世纪,美术作品几乎全部由宗教中产生,美术成为宗教的贡物,以至成为宗教美术。宗教美术史是一个庞杂繁紊的系统,其中佛教的影响,更为显著。可以说在我国,历史最长,成就最大,影响最广的是佛教美术。 作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的佛教,起源于印度,在两汉之际传入我国中原,先是依附于我国传统思想中的道术,后与魏晋玄学合流,并由此走向南北朝时的独立发展道路和隋唐时期的鼎盛时期。据《历代名画记》记载,东汉明帝曾梦见金色神人在殿前飞行。次日他询问朝臣得知神人乃金色佛陀。为了搜索佛的下落,明帝派遣使者西去天竺、大月氏。使者们带回两位西域高僧,并以白马驮着佛教经典和画像圆满归来。明帝大悦,在洛阳建造了一座白马寺,置藏梵文佛经、佛像。又命宫中画家在白马寺墙壁上绘制《千骑万乘绕塔三匝图》,佛教绘画从此传入中国。 世界上的宗教,无不注重利用艺术形式,尤其是美术来宣传教化众生。佛教作为在我国影响最广的宗教,更是深谙此道。佛教在传播过程中,特别擅长以艺术的形式讲解枯燥抽象的经文。首先在图像上予以突破,以大量的雕塑、绘画、书法、特别是壁画等形式促进了佛教的发展与壮大。与此同时,在佛教的传入与发展过程中,特别是在隋唐时期,佛教对美术发展的影响越来越大,佛教美术也得以繁荣,逐渐成长成为中国美术史上的一支奇葩。 一、佛教对隋唐时期绘画的影响 在我国古代美术中,不论是建筑、雕刻,还是绘画,凡是具有高度代表性的

中国化佛教的过程是怎样的

中国化佛教的过程是怎样的 一、中国化佛教历史发展脉络 1. 汉末佛教传入阶段 佛教起源于古印度,西汉未年开始传入中国时,先依附于流行于汉代的道术(方术),魏晋时,又依附于玄学。发展缓慢,仅流行于宫庭。这时的佛教学说大体上为神不灭说和因果报应说,佛成为中国传说中的天地神仙。佛教到中国,特别强调因果报应,跟中国原有的福善祸淫思想相通,传佛教者学习中国方术,以方便传佛教。魏晋时学术大变,以老庄思想为骨架的玄学流行,佛经译家即用老庄学说中的概念、词来比喻佛家经典中的名词,僧肇的般若理论是佛教中国化的典型,也是对魏经玄学的深化总结,这时的佛教活动主要是译经。 2. 东晋佛教与传统文化的冲突 东晋以后,长期战乱,佛教在中国有了广泛的传播,民间信仰日益广泛和深入。中国原有文化与印度佛教文化发生了矛盾与冲突,佛教某些理论如思辨超过了中国文化,两种文化发生冲突,以南北朝时为最激烈,有政治、经济利益,有哲学和宗教论理方面的问题,出现了北方灭佛事件。一时门派众多,互相争鸣,推动了中国文化的发展。东晋未年,佛家经典越来越多,讲经论经兴起,这是中国佛教史上的大论战。 3. 佛教在中国的鼎盛时期 佛教在中国经过四、五个世纪的流传,到隋唐后,达到了鼎盛时期,这时南北政治统一,国家经济发达,文化交流融合,佛教也随着异说求同求通的趋势,表现为出现中国化佛教——天台宗、三论宗、法相唯识宗、律宗、华严宗、密宗、净土宗、禅宗等并传播到日本、朝鲜,并在那里又产生了新的流派。到此,佛教中国化完成,提出顿悟成佛的禅宗的出现是佛教中国化的主要标志。 4. 宋代禅宗教派与宋明理学 佛教到了宋代,主要流传的是禅宗,这一时期,中国佛教各宗派已走向融通,佛、儒、道之间日益相互调和,形成了宋明理学,儒学是主流,吸收了佛教的心性学说、理事理论;程朱一派吸收了华严宗理事无碍理论,建立了以理为本体的形而上学的理论体系;陆王心学,吸收禅宗心性学说,心外无物。

佛教植物

与佛教有关的植物汇总 1、菩提树:Ficus religiosa Linn. 性喜温暖、湿润,略耐阴。 释迦牟尼菩提树下静坐了7天7夜,获得大彻大悟,终成佛陀。 相关文化: 神秀说:“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慧能说:“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菩提树-叶子

2、莲花: Nymphaea alba (荷花) 佛家人士称莲花,而我们生活中多看到荷花,究竟莲花和荷花是不是一样的呢,还是有真的莲花呢?我知道有睡莲,王莲这些有莲字,但是真的莲花什么样,不敢确定。有高人还请告之,这里据一些荷花的照片供大家参考。比较景观设计中用的比较多的是荷花。 多年生水生花卉,无水不能生存,喜相对稳定的静水,不爱涨落悬殊的流水。 【意义和象征】 宗教意义和象征 除实用价值外,莲是最常用来作为宗教和哲学象征的植物,曾代表过神圣、女性的美丽纯洁、复活、高雅和太阳。 花中君子,象征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理想人格:“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清廉的象征:盖“青莲”者,谐音“清廉”也。 象征爱情:盖莲花别名芙蓉花,或云水芙蓉。“芙蓉”,“夫容”也。又白居易《长恨歌》云:“芙蓉如面柳如眉”。因此莲花常用来象征爱情,而并蒂莲尤其如此。二莲生一藕的图画,叫“并莲同心”。 “水芙蓉”之“蓉”谐音“荣”。莲花和牡丹花在一起,叫“荣华富贵”,莲花和一鹭鸶,叫“一路荣华”。牡丹、莲花和白头翁,称为“富贵荣华到白头”。 莲花也能谐音“连”。莲蓬加上莲子,叫“连生贵子”。 象征纯净、纯洁。佛教中有莲花座、莲花台等。佛教中的不少菩萨,是从莲花中生出来的。 〖佛教〗 在佛教问世后,佛教徒也采取了以莲花为佛教的主要象征。据说后来成为佛祖的悉达多太子出世后,立刻下地走了七步,步步生莲。所以莲就成了他诞生的象征。从公元一世纪左右开始,佛祖的塑像便已常常是在莲台上的坐像了,他的坐姿,或为莲花坐或为吉祥坐,成为佛教僧人打坐时的典型坐法。按照大日经的解释,“左足先著右上,右足次著左上,名为莲花坐;单足著右上,名为吉祥坐。”佛教徒相信莲能反应修行程度,认为高僧诚心念佛,则西方七宝池中即生莲花一朵,若能精进,则其花渐大,倘或退惰,则其花萎落。又相信:“诸天人民以至蜎飞蠕动之类,往生阿弥陀佛刹者,皆于七宝池莲花中化生。” 莲随着佛教,流传到亚洲的每个角落。在爪哇的婆罗浮图佛坛上,在缅甸的蒲日古城,泰国的素可泰市和高棉的吴哥窟等地的大庙里,在斯里兰卡的钟形塔里,巴厘岛的葬蓝上和西藏的符箓上,都可以看到莲的图画,西藏的喇嘛教佛教著名的六字真言:“唵嘛呢叭弥吽”中,其中的“叭弥”的意思便是莲花。 莲花在中国有深邃的文化渊薮。唐代将佛教立为国教后,莲花备受人们敬爱。佛祖释迦牟尼的家乡盛产荷花,因此佛教常以莲花自喻。《本草纲目》载:“释氏用为引譬,妙理俱存”。佛国也指莲花所居之处。也称“莲界”。佛经称“莲经”,佛座称“莲座”或“莲台”,佛寺称“莲宇”,僧舍称“莲房”,架裟称“莲衣”等等。莲花图案也成为佛教的标志。佛教的建筑、装修、器物也都有莲花图案。 莲花是佛教四大吉花之一,又是八宝之一,也是佛教九大象征之一。 大雄宝殿中的佛祖释迦牟尼,端坐在莲花宝座之上,慈眉善目,莲眼低垂;称为“西方三圣”之首的阿弥陀佛和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也都是坐在莲花之上。其余的菩萨,有的手执莲花,有的脚踏莲花,或作莲花手势,或向人间抛洒莲花(如天女)。寺院墙壁、藻井、栏杆、神账、桌围、香袋、拜垫之上,也到处雕刻、绘制或缝绣各种各色的莲花图案。可见莲花与佛教的关系何等的密切。 佛经中还有一则“莲花夫人”的美妙故事。有一只鹿生了一个美丽的女子,仙人将她抚养成人。她走过的地方,会有莲花长出来。这便是“步步莲花”一词的由来,人们现在用它来比喻经历的辉煌 〖印度教〗 一位印度古代诗人用古梵文描写他的爱人道:“卿眼如莲苞,手如莲花,譬如莲藕。”在婆罗门教的神话中,创造之神据说是在毗湿奴入定时,从其肚脐中生出的莲花中钻出来的。居住在印度次大陆中部的比罗尔族在解释世界起源时也有相似的说法:“最初,天下皆水,有莲生出水面。是时巨神居于阴间,经莲茎

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1

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一、佛教对中国哲学的影响。中国哲学从它产生以后就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无神论和有神论相互斗争的历史。但从佛教传入中国之后,这两种认识论和思想体系的斗争就形成了错综复杂的局面。佛教哲学的基本点是否认现实世界的存在而设想出一个与现实世界相对立的“西方极乐世界”。佛教各派都从不同角度、用不同证据来论证客观世界的虚幻性,同时又千方百计地论证主观精神世界的绝对性,因此佛教哲学属于唯心主义的思想体系。只不过禅宗所主张的“佛向性中作,莫向身外求”,是进一步否定了佛教所设想的“西方极乐世界”,只承认主观精神世界的绝对存在罢了。这样,禅宗就把佛教哲学的客观唯心主义转化为主观唯心主义。在这个过程中,儒`佛`道三家,互相排斥又互相影响,互相斗争又互相吸收,在唯心主义的思想体系中结为一体。宋明理学,在思维模式、修行方法等方面,受到佛教的影响十分明显,宋代以来的唯心主义思想几乎都从佛教哲学中吸取营养。程颐`朱熹的程朱理学借用了华严宗的某些命题,陆九渊和王守仁的陆王心学则吸收了禅宗的某些思想,可以这么说,如果不懂得佛教的本体论思维模式和“明心见性”的修行方法,对于理学就如同隔岸观火。而无神论和唯物主义思想也是在批判佛教哲学的斗争中不断成长和发展起来,到明清之际的王夫之发展到较高的水平。我们说汉唐以后的中国哲学史,根本就离不开佛教思想史,而且成为中国哲学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二、佛教对中国文学的影响。佛教对中国文学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以题材而论,历代描写佛教的诗文不计其数。从全唐诗来看,共唐诗约五万首,其中与佛教有关的诗占了近十分之一。这些诗,赞美佛寺风光,歌颂僧俗有宜,有不少写得相当精彩和生动。唐宋以来,名僧的社会地位很高,文人纷纷为他们树碑立传,留下许多渗透佛理的散文。其次,以艺术风格而论,由于佛教追求自我解脱,主张离尘出世,至禅宗而而宣扬心中求佛,使文学界形成一种清淡悠远的艺术流派。如唐代诗人王维、韦应物奉佛最盛,如王维大约在四十岁以后就开始过着一种亦官亦隐的生活,最初隐居终南别业,后在宋之问的别墅,优闲自在,吃斋奉佛,(2)“退朝之后,焚香独坐,以禅诵为事”。(3)这种风格也体现得最盛,即使是其他流派的的作家,其世界观和创作实践都不同程度地受佛教思想的影响,如唐代白居易、宋代的苏轼等。第三,以诗歌理论而言,唐宋以后,主张“以禅论诗”,讲究诗歌创作要“物象超然”、“意境空蒙”,认为“说禅作诗,本无差别”。最后,以创作队伍而论,在中国文学史上出现了不少和尚诗人,史书上称作“诗僧”。著名的如唐代诗僧寒山、皎然、齐己、贯休,都有诗集留传后世。宋朝重显、文莹、祖可及至清代八指头陀、近代苏曼殊等等都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 三、佛教对中国艺术的影响。尤其是绘画和雕塑更能显示出佛教的影响。佛教传入中国,印度以及西域的石窟艺术也跟着传入。人们知道,古印度的佛教佛教艺术主要就是石窟壁画和雕塑,以犍陀罗(今巴基斯坦白沙瓦一带)和阿旃陀(在

青莲花与佛教之渊源

香史香事丨青莲花与佛教之渊源 于诸胜供处,供以香莲花, 曼陀青莲花,及诸妙花鬘。 ——【入菩萨行论】 莲花与佛教的关系渊远流长。佛教文化活动中,经常会在佛像、佛塔、经书等殊胜三宝所依面前,供养具有妙香的莲花、曼陀罗花、青莲花,以及美丽的花鬘。人们在堪为殊胜福田的一切佛像前,供上令人惬意的所有天花,以及用美花及珍宝等精心穿成五颜六色的花鬘、宝鬘,以此表达对佛的敬意。 《维摩经·佛国品》曰:“不著世间如莲花,常善入于寂行。”莲花即代表了由烦恼而至清净的最高修为,是从烦恼中解脱而生于佛国净土的圣人化身。所以佛教中的莲花,代表一种智慧至上的境界,即所谓“开悟”。佛教有“花开见佛性”之说,这里的花即指青莲花,也就是莲的智慧和境界。人有了莲的心境,就出现了佛性,能够体悟世间,开悟见佛。 莲花一共有五种颜色:白色、青色、红色、紫色、黄色,佛教中将之称为“五种天华”。五种颜色之莲花,分别为五大虚空藏菩萨所乘坐,并各自代表着不同的佛义。而在这五色的莲花中,又以白、青两色最受佛教的青睐。其中青莲花即因色青而得名,梵文音译为优钵罗,其叶狭长,近下小圆,向上渐尖,其花瓣狭长而宽广,青白两色分明,尤其酷似佛眼,故佛

经称之为“莲眼”,即为观音菩萨的眼睛。 世间的莲花均依靠日光而开,只有青莲花是依月光开启,喻示清妙、纯净与智慧之大成。『嘉木香坊』极品藏香「青莲花蔓」便以其殊妙而富于变化的香气,如月光般流淌出清妙吉祥之韵,扶助宁静与智慧,在青莲的启合之间开得佛眼悟空明。

佛教于两汉时期传入中国本土,至魏晋南北朝时期已发展得蔚为大观,“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由此可见当时佛教之盛行。虽然目前中国绝大多数人只见五色莲花中的四种而不见青莲花,但在一系列佛教文艺作品中却经常出现它的身影。如南北朝(梁)江淹《莲花赋》:“发青莲于王宫,验奇花于陆地。”梁元帝《玄览赋》:“紫绀之堂临水,青莲之台带风。”梁简文帝《佛像铭》云:“满月为面,青莲在眸。”诸多的诗文中都以青莲喻佛眼,启智慧之门。 在佛教中,莲花是广义的指称,它不仅指属于睡莲科、生长在池塘中的荷花,也包括生物学上仅有莲花形状的洋荷花等。凡人肉眼仅以常见的池中之荷花为荷,而不知在陆地上还有别样之荷。在佛教盛行的东南亚国家如泰国、缅甸、柬埔寨等地,无论大型寺院还是家中佛堂,都供奉着一种绿色的贡果,它形如荷花未开之时的椭圆形,但单个花瓣却比普通荷花厚实。这种名为“洋蓟”的植物传说便是佛教所指的青莲花。青莲花在欧洲原产地也被赋予了生长发育、诚信纯洁和智慧清明的意义。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文章由嘉木香坊?原创,『华藏香学会』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简述佛教对中国文化发展的影响和佛教艺术的主要形式和特征

简述佛教对中国文化发展的影响和佛教艺术的主要形式和特征? 佛教传入中国内地时,中国本土文化已十分繁荣,儒、道等思想体系在社会生活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并积淀为社会心理和民族心理。佛教与儒、道等本土文化,是宗教与非宗教两种不同性质的文化,在理论思维上互有高下。一般说来,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以及两者的文化元素之间具有相通不相通、兼容不兼容、互补互斥的错综复杂的关系。佛教在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撞击、交涉过程中,与中国文化发生联系的机制主要是佛教思维,其内容和形式就是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这是佛教与中国本土文化发生交涉的重要根源,也是佛教渗透、转化为中国传统文化组成部分的重要原因。 佛教价值观念的主要内容是人生解脱论。佛教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由多种原因和条件构成,并处于不断变化、流动的过程中。人生也是如此。人有生老病死的自然变化,有对自由、幸福、永恒的强烈追求,有从自我出发的无穷欲念。由于与不断变化的客观现实相矛盾、相冲突而不能得到满足,因此人生是痛苦的。中国僧人说,人的脸形就是「苦」字形,是一副苦相:眼眉是草字头,两眼和鼻子合成十字,嘴就是口字。佛教还认为,人要根据生前的行为、表现,死后转生为相应的生命体,这叫做「生死轮回」,轮回是无休止的。这样人就陷于不断的生死轮回的痛苦深渊中。佛教认为,人的理想、目标是解除痛苦、超脱生死轮回,就是「解脱」。解脱的境界称为「涅盘」,涅盘梵语原意为「火的息灭」。涅盘作为佛教所追求的一种解脱境界,是通过佛教修持,息灭、超越一切欲念、烦恼、痛苦和生死轮回而达到的理想境界。人生现实是痛苦的,这是现实性,人生理想是涅盘,这是超越性,人生活在现实社会中,又要超越现实生活求得解脱,就是要由现实性转化为超越性,从而达到更高的主体性--理想人格。 应当承认,佛教对人生所作的价值判断有其一定的合理性。人生确有欢乐的一面,但也有痛苦的一面,佛教看到了人生的痛苦,是符合现实的。佛教强调人生是痛苦,这是现实生活的深刻反映,表达了人的心灵深处的基本忧虑,这也是人的一种觉醒、自觉,对于人们清醒认识人生是有一定意义的。特别是对于在人生历程中遇到困难、挫折、磨难、不幸的人,更会引起他们的赞同与共鸣。佛教的价值观念表现了人生的内容,人们在赞同佛教价值观念后,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本土化历程

中国目前有四大宗教,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其中以佛教为首.佛教无论从历史影响力,还是于中国文化,中国国民地关系上,都远非其他教派可与之比拟地.可以说佛家文化已经早已经融入中华民族地长河之中,成为其不可或缺地一部分.本篇文章通过回顾佛教在中国地发展历程,探讨宗教发展规律,从而达到对佛教这一东方大教有一个更深跟全面认识地目地. ,佛法东传,白马西来 佛教兴起于公元前五到六世纪,起源地在今尼泊尔,创始人释迦牟尼.大约在公元前后在中国流传,所谓佛法东传,白马西来.关于中国佛教起源地说法有多种,其中比较古老而最富盛名者,当推汉明帝地感梦求法说,据晋袁宏后汉书地记录:初,明帝遇见金人,长大,项有日月光,以问群臣,或曰:西方有神,其名曰佛,笔下所梦得无是乎!于是遣使天竺,问其道术,而图其形象焉.此一说法被视为中国佛教地起源.汉明帝十年,有印度僧人用白马驮着经书到达洛阳,在明帝地首肯下,佛教文化得以在中国传播.而当时兴建地白马寺也成为中国佛寺地雏形.其实,佛教传入中国应该是一个渐进地过程,可能早在秦始皇时代,借着往来于西域地商人,直接或间接地接触了一些佛教地事物,至于中国人开始信仰佛教,应该是从后汉时代开始地.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时间进入到三国时期,在此期间内,佛教取得了进一步地发展,尤其是北方地魏国和南方地吴国.由于曹魏建都于洛阳,所以说魏国佛教是汉代佛教地延续.在这个时期,仍有不少印度和西域地僧人来华,从事佛经地翻译工作.这些带着信仰,不远万里来华弘法地僧人大都收到了当时统治者地欢迎与支持.上层对佛教事业地肯,定必然会带动民间佛教地发展.在魏朝出现了中国佛教史上第一个本土僧人——朱士行,他也是第一个到西域取经地汉人,作为求佛地先行者,他比玄奘大师早了约四百年,只可惜后来客死西域.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从汉末到三国这段时期,从中国佛教地发展来看,尚属启蒙阶段,佛教活动主要围绕译经展开,中国还没有形成自己地佛教体系.但是,经过这数十年地发展,佛教典籍大量涌入中国内地,佛教地主旨经意也开始逐渐扩散传播,为以后佛事活动地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一个宗教在一个地区地发展总需要一定地社会基础.佛教能在较短时期内形成一定地气候首先得益于统治者地欢迎与扶持,东汉某年,政治动荡,人民生活困苦,不满情绪加深.这使统治者有了危机意识,希望能通过某种手段巩固自己地统治.而佛教恰在此时出现了,佛家教义讲究忍受现世,强调因果轮回,一个忍字深深打动了统治者,他们希望自己地百姓都能忍现世之苦,以此减少反抗因素.于是,一场宗教与政治地合作开始了.再者,佛教能在当时打入社会内部,还要得益于中国思想地半真空,当时一度被扶为正统地儒家思想已极为没落,道德沦丧,风纪败坏莫此为甚.由于在乱世生活太痛苦,人们兴起出世地愿望,因此,佛教能“趁虚而入”.在这时,佛学起到地是思想工具,思想寄托地作用,因为当时佛学地不成熟,在民众地心目中其还没有上升到宗教信仰地高度.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从严格意义上讲,此时地佛教仍是天竺西域地佛教,而非中国自己地佛教.佛教在中国地本土化之路,仍前路漫漫.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神通类”高僧——佛图澄 西晋时地佛教活动仍以已经为主,其中最杰出地译经师是竺法护.他长居敦煌,并随师周游西域,通晓三十六种西域语言,他共译出一百五十多部三百多部经典.对佛教地贡献极大,因此被尊称为敦煌菩萨.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东晋时期中国分为南北两个区域,南方为东晋所统治,北方则有匈奴,鲜卑等少数民族建立地十六国统辖.这些北方地统治者,多数来自西域,同时他们也想用佛教来巩固他们地政权.并与以儒道为主流思想地汉族相抗衡.因此,他们往往大力支持佛教地发展.其中后赵地石勒

莲花佛教主题公园形象策划

洛阳市宜阳县 ——莲花佛教主题公园形象策划 一、莲花主题公园背景介绍 古城宜阳位于古都洛阳西25公里,宜阳县建县2400年,曾是战国时期唐代都城,也是唐代诗人李贺的故里。灵山风景区位于宜阳县县城西7公里,交通便捷,安琥公路穿区而过,东临陈宅河,北临漯河,西距花果山国家森林公园43公里。灵山风景区以其优美的自然景观,浓郁的宗教文化,鲜明的民族色彩,吸引着八方游人,景区2008年接待人数达25.5万人次,总收入510万元。灵山风景区共分为4个区域,莲花佛教主题公园是灵山风景区中的一个重要区域,它位于景区的西北部。莲花公园的东边依次是寺院区和香客服务区,南边是山林风景区。莲花公园内的主要景点有:观音文化馆、礼佛广场、南海观音小区、灵山书院、休闲长廊、经济宾馆、圣树园、习武场、野苇轩等。 二、总体规划 1、规划原则: 以突出宗教文化为主旨,休闲娱乐项目相伴随,即打造成以宗教文化为核心,以莲花为主题,以水系景观为特色,以水上娱乐为主要内容的集观光、休闲、娱乐、度假为一体的综合性生态主题公园。 2、规划构思: 通过食、住、行、游、购、娱、佛事活动几个方面的策划,使游客亲身感受到浓郁的佛教文化的同时,精神得到满足,身心得到愉悦和放松。 三、具体规划 1、食:餐饮设施配置方面有如下措施。 (1)依托礼佛广场建设星级宾馆、经济型酒店,方便游客长时间段的休息、用餐。 餐饮的设置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素斋,让游客特别是佛教信徒品尝到佛堂素斋;另一种是洛阳特色菜,洛阳菜也是非常著名的,如令人向往的洛阳水席,曾一举夺魁的满汉全席,被评为中国烹饪的“金牌菜”的银条等等,让游客品尝

到地道的洛阳名菜。 (2)在灵山书院、圣树园内环境优雅、清静的地方设置茶桌,通过茶道,供应高档茶。 茶与宗教的关系历来相当密切,最早将茶引入宗教的是道教。佛教的兴盛发达,对茶的广为传播和发展,有很大的影响。佛教修行之法为"戒、定、慧"。"戒",即不饮酒,戒荤吃素;"定、慧",即坐禅修行,要求坐禅时头正背直、不动不摇、不委不倚,而进入专注忘我的境界。此种耗费精神、损伤体力的坐禅,正好以饮茶来调整精气,故饮茶历古以来受到僧人们的推崇。坐禅是佛教的重要修行内容之一,而坐禅与饮茶是密不可分的。僧人坐禅,又称"禅定"。唯有镇定精神、排除杂念、清心静境,方可自悟禅机。而饮茶不但能"破睡",还能清心寡欲、养气颐神。故历古有"茶中有禅、茶禅一体、茶禅一味"之说。意指禅与茶叶同为一味,品茶成为参禅的前奏,参禅成了品茶之目的,二位一体,到了水乳交融的境地。让游客通过饮茶更深的融入到佛教文化的意境中。 (3)在公园内按一定的距离间隔设置水供应点。 因为公园面积比较大,游人游览时难免会困乏、口渴。通过在一定间距内设置水供应点能够及时、方便地为游客提供免费茶水,更能体现景区的人性化服务。(4)在休闲长廊亭子内设餐饮设施,提供果品、茶水。 (5)莲花塘边设船家旅馆,让游客莲花塘边品味洛阳水席。 因为大部分游客在长廊上行走时都会走一阵子、坐一阵子,有比较长的时间段在长廊内停留,因此提供茶桌、果品和茶水,既可以为游客提供休憩场所,又可以满足游客的小小需求。 2、住:住宿设施配置方面有如下措施。 (1)公园内宾馆、酒店为游客提供舒适的客房住宿。 (2)在南海观音小区建高档斋房,为游客提供清静、高雅的休息斋房,使其亲生体验到佛教信徒的起居作息。 (3)在园内按间隔设置的水供应点处,设置小型的临时休息间,使游园过程中困乏的游客随时提供歇息、小憩的场所。 3、行:旅游行程规划及交通规划方面有如下措施。 (1)旅游线路组织:观音文化馆观音佛像前进香、许愿、祈福——礼佛广场

浅析佛教对中国艺术的影响

浅析佛教对中国艺术的影响 ——以石窟壁画为例 内容摘要:佛教被誉为东方世界的精神之花,包含丰富的美学思想。正由于它的存在,东方美学园地显得更加博大精深。佛教艺术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具有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文化意蕴,成为一种独具特色的社会文化现象,具有独具特色的文化参与功能。本文从分析石窟壁画的绘画形象,初步探究佛教对中国艺术的影响。 关键词:佛教佛教艺术 引言 佛教自东仅进入中土以后,便以迅猛之势广泛地传播开来,后经过魏晋南北朝数百年的吸收、消化,渐渐地与中国文化精神溶为一体,隋唐时,达盛之极.其时,佛教的观念已成为大众日常生活中和精神上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佛教精神也和中国文化艺术精神无法再分。达到了水乳交融的境地。 一、儒、道思想对佛教思想传入的影响 著名的德国哲学家黑格尔名言中有这样一句话——“民族的宗教、民族的政治制度、民族的伦理、民族的法制、民族的风俗以及民族的科学、艺术和技能都具有民族精神的标记。”我们的民族精神是什么呢?儒家和道家一起概括和总结了中国古代的文化,阐释了中国古代的艺术精神。 千百年来,孔子之所以成为中国文化的代名词,就在于他的儒家学说。儒学以礼乐为中心,把现实生活同伦理纲常结合起来,把怀疑论或天神论的世界观和对现实生活积极进取的人生观结合起来,构成其基本骨架。孔子的儒学,把它消溶在以亲子血缘为基础的人的世间伦理纲常和现实生活之中,在伦理的社会人生中抒发、满足、约束人们的感情。这正是中国艺术和审美的主要特征。正因为重视的是情感、感受,才使中国艺术的着眼点不是表现稳定、固体的对象和实体,而是功能、关系和韵律,它强调的是对立面之间的互相渗透和协调,是内在生命意识的表达,是物我如一、情态与外境的相互融合。 老庄,作为儒家的补充和对立面,相辅相成地在塑造中国人的人生观、文化心理、艺术精神、审美感知上,与儒家一道起了决定作用。老庄哲学以顺应自然的不可知论和遗世绝俗的独立人格理想为核心和基础,强调的是:“游戏污读之甲”的“自恢”,而“无为有国者所羁”。从表面上看,儒家和道家,一个入世,一个出世;一个积极进取,一个消极退避。这似乎是矛盾的、然而庄子尽管避世,却并不否定生命,而是对自然、对生命怀着无比珍惜热爱之情,这就使他的人生观和审美意识充满着感情的光辉,这也恰好是对儒家的补充和加深,也就从而与孔学保持了一致。 自古以来,中国人就生活在与外域隔绝的广阔的大陆上。山脉、海域环绕四周,以种植农作物而维待自给自足的生活。其生活的环境和生存的条件使得中国人天生就与自然建立起了亲密的关系,依附于自然,广泛地接触自然,并顺应自然地利用自然,创造了与自然息息相关、谐调一致的中国文化。对于自然,中国人是把它作为一个事实来接受的,像浮士德、但丁那样去上下求索。因此,自然

汉代佛教传入中国的过程以及引发的本土回应概述

汉代佛教传入中国的过程以及引发的本土回应 长期以来,中国的对外交通可谓是历久不衰,与周边很多国家或地区都建立了关系,无论是和平往来还是战争相对,双方在一定范围内仍然有着接触与交流,从而促使后来更进一步的交往。中国与印度同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彼此有着很多互相交往的历史记载,都从各自的文明里吸收了不少值得借鉴和采用的东西,但其中的详情难以叙说,以下仅以佛教为例,探讨一下佛教是如何传入中国以及中国是怎样逐渐吸收它为己用的过程,希望能起到以小见大的作用,使大家对当时的中外交通有一个比较直观的了解。 佛教自释迦牟尼创立后,开始传播于今天的尼泊尔、印度、巴基斯坦一带,此后南到斯里兰卡、印度支那半岛,北到中亚细亚;随着中国与中亚各国经济和文化等的交流增多,佛教于两汉之际传入中国,并在中国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开始生根、发展,成为中国封建社会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及发展,经历了近二千年的漫长岁月,在社会各阶层中曾起过广泛影响。随着佛教的传入,中国在音乐、舞蹈、绘画、建筑、文学等许多领域都增加了创作的素材;也推进了与邻国的文化交流,加深了和邻国的友谊与了解。总之,佛教的传入对中国的影响非常深远,很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当然,上述的内容不是本文所要阐明的要点,因而只作一个简单的概括。至于两汉之际佛教传入中国的概况,下文就分几点进行论述。 一、佛教传入中国前的概况 佛教的创始人是悉达多,族姓为乔达摩,相传为净饭王太子,生于迦毗罗卫,该地现在尼泊尔王国境内。 据《牟子理惑论》卷一第一章记载: 或问曰:佛从何出生?宁有先祖及国邑不?皆何施行?状何类乎?牟子曰:富哉问也。请以不敏,略说其要。盖闻佛化之为状也,积累道德数千亿载,不可纪记。然临得佛时,生于天竺。假形白净王夫人昼寝,梦乘白象,身有六牙,欣然悦之,遂感而孕。以四月八日从母右肋而生,坠地行七步,举右手曰:天上天下,靡有逾我者也。时天地大动,宫中皆明。其日王家青衣复产一儿,厩中白马亦乳白驹。奴字车匿,马曰犍陟,王尝使随太子。太子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身长丈六,体皆金色,顶有肉髻,颊车如狮子,舌自覆面,手把千辐轮顶光照万里,此略说其相。年十七,王为纳妃,邻国女也。太子坐则迁座,寝则异床,天道孔明,阴阳而通,遂怀一男,六年乃生。父王珍伟太子,为兴宫观妓女,宝玩并列于前。太子不贪世乐,意存道德。年(二)十九,二月八日夜半,呼车匿勒犍陟跨之,鬼神扶举,飞而出宫。……思道六年,遂成佛焉。所以孟夏之月生者,不寒不热,草木华英,释狐裘,衣絺綌,中吕之时也。所以生天竺者,天地之中,处其中和也。所著经凡有十二部,合八亿四

佛教传入中土及佛教的中国化

佛教传入中土及佛教的中国化 佛教创始人 ?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本姓乔达摩,名悉达多。释迦是其种族名,意思是能;牟尼意思是“仁”、“儒”、“忍”、“寂”。释迦牟尼合起来就是“能仁”、“能儒”、“能忍”、“能寂”等,也即是“释迦族的圣人”的意思。 ?释迦牟尼生于公元前565年,卒于公元前486年,大约与我国孔子同时代。他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的王子,属刹帝利种姓。 ?据佛经记载,释迦牟尼在29岁时,有感于人世生、老、病、死等诸多苦恼,舍弃王族生活,出家修行。35岁时,他在菩提树下大彻大悟,逐创立佛教,随即在印度北部,中部恒河流域一带传教。年80在拘尸那迦城逝世。 ?他弟子很多,据传有五百人,其中著名者有十人。 ?母亲梦象受孕、七步莲花、姨母抚育、出游感苦、夜别妻儿、夜渡凡尘、削发更衣、面壁静心、六年苦行、牧女献糜、树下静悟、魔女炫媚、众魔败阵、大悟成佛 ?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趺坐四十八天,已是十二月初七日,这天晚上,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他默坐金刚座上,示现种种禅定境界,遍观十方无量世界和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一切事情,洞见三界因果,十二月八日凌晨,明星出现天上,他豁然大悟,得无上大道,成为圆满正等正觉的佛陀。 ?佛经上说,释迦牟尼成佛之时,大地震动诸天神人齐赞,地狱饿鬼畜生三道的许多苦厄,一时体息,天鼓齐鸣,发出妙音,天雨曼陀罗花,曼殊沙花,金花、银花、琉璃花、宝花、七宝莲花等。 ?至此,释迦牟尼已成就菩提道果,遂开始教收徒,传授他所证悟的宇宙真谛。 ?鹿苑传教、佛陀收徒、佛陀说法、佛陀省父、重见妻儿、採花献佛、佛化无恼、佛度猎人、驯服醉象、收比丘尼、不蓄金银、象猴得渡、普渡众生、佛说前生、双林灭度、佛光普照、佛教圣迹 ?释迦牟尼八十岁时,一日到了拘尸那伽城外娑罗双树林间,这地方四面各有两株娑罗树,枝枝相对,叶叶相映;中间绿草如茵,上下野花如锦;香气四溢,清幽宜人。 ?佛陀命阿难在双林中设席铺床,然后头北面西,右胁着席,叠足安卧,中夜之时,他对弟子说完最后的遗教,便默然无声,安祥圆寂。 ?释迦牟尼双林灭度后,他的出家弟子和世俗弟子们无不泫然流涕。皆纷纷从四面八方赶来,瞻仰佛的遗容,缅怀佛的功德。七日后,由大弟子摩诃迦叶主持了葬礼,在拘尸那伽城天冠寺举火焚化。薪尽火灭,摩诃迦叶取出舍利(高僧遗体焚烧后留下的珠状物),分为分份,用净器装盛,分送八国造塔供养。 ?释迦牟尼静坐菩提树下得大觉悟后,创立了佛教基本教义,他广收门徒,组建僧团,度人不计其数,总计其一生,说法四十余年,谈经三百余会,功德无量。 ?自他灭度后,佛教弟子多次聚集,追述他所教的学理,编集成卷帙浩繁的大藏经。 ?他的生平事迹,也随着佛教在亚洲地区的传播而流传开来,并逐渐被后人赋予神秘的色彩,他本人也被神化为法力无边的佛祖。 ?我国汉族地区人们习俗上称他为如来佛,如来,是佛的十种称号之一,“如”即“真如”,指佛所说的“绝对真理”,循此真如达到佛的觉悟。 ?“如来者,乘如宝道来成正觉,故曰如来”。 ?大乘佛教认为有许多佛,故如来并不一家专指释迦牟尼。 一、佛教传入的时间

佛教传入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有着久远而辉煌的历史,是最早的世界性宗教,所以中华自古以来,就有信奉佛教的记载。佛教创始者为印度的迦毗罗卫国王子,乔达摩·悉达多即释迦牟尼。知错就改,随时改变错误的信仰,即是佛教。不脱离实际的、发展的、辩证的思维,是佛教徒的思维。所以,佛教的特点是:既自由思想,又理性科学。 根据查阅相关资料得知,佛教最初传入中国的年代,是有不同说法的。其中大家公认的是汉明帝遣使西域求佛之说。也有学者考证,秦始皇也曾派使者前往印度取经,佛学因此传入中国。所以应该说,佛教最早传入中国是在秦朝而盛行于汉代。 佛教传入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可谓是深刻而久远的。 首先是对中国文学的影响,包括中国文人、中国文学语言、中国文学体裁、和中国文学思想。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首先表现在对文人的影响上。进而才有了对其余各项的影响,实际上是一个“因果”关系。我所知道的,受佛教影响的文人有王维、王羲之、白居易、苏轼和冰心等人,当然,在中国文化的历史长河中,受佛教影响的文人不计其数。这些文人之所以与佛教结下缘分,主要有涉足了佛教或者结交了名僧。他们因与佛教结缘,为中国文坛留下了许多不朽的篇章。佛教文化对中国文学语言的影响,在于为中国文学语言增添了大量新的词汇。我们大家都熟知的有“当头一棒”、“苦海无边、回头是岸”、“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心心相印”、“跑了和尚跑不了庙”“清规戒律”、“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恍然大悟”、“临时抱佛脚”、菩萨心肠”……在文学创作上面,增添了生动形象的一笔。 然后就是,佛教文化为文学创作提供了素材。佛教经典中有许多故事与传说,随着佛经的翻译传入中国,并且流传到民间,它们为中国文学的创作提供了大量素材。比如我喜欢看的电视剧《搜神传》,就讲述了很多有关佛教的神话故事。介绍了诸如“六道轮回”、“十八层地狱”和“修炼成仙”一类的佛学典故。而且,中国四大名著和《儒林外史》,这些旷世之作,可以说或多或少,与佛教有着直接和间接的取材。尤其是《西游记》贯穿全篇的线索就是佛教的取经活动。可以这样说,佛经故事为中国文学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再就是对中国艺术的影响:主要有书法、绘画和雕塑。与对中国文学的影响大致相同,基本上,艺术作品的取材和创作元素都来自佛教。我们家乡的桃雕艺术,大部分的创作题材都是来自佛教,比如“十八罗汉”和“弥勒佛”。佛教够在东方地区好多国家广泛流传至今的主要原因之一是佛教本身的宗教思想与东方文化的吻合。

佛教究竟何时传入中国

佛教究竟何时传入中国 关于佛教传入中国的时间,学术界历来存在争议,有影响的说法达十多种,如沙门赍经来化说,伊存口授《浮屠经》,霍得金人说,刘向见有佛经说,汉明帝时传入说等。其中大多被否定了,但仍存三种最具代表性的观点。 第一种,认为佛教早在秦始皇时就已传入。 据《历代三宝记》卷一记载: 始皇时,有诸沙门释利防等十八贤者,赍经来化。始皇弗从,遂禁利防等。夜有金刚丈六人来破狱出之。始皇惊怖,稽首谢焉。”又据《佛祖统纪》卷三十五所记:“秦始皇四年(公元前243年),西域沙门室利防等十八人,赍佛经来化,帝以异其俗,囚之。夜有丈六金神破户出之。帝惊,稽首称谢,以厚礼遣出境。 这种说法一向被人们否定,一因这种记载源于《朱士行经录》,朱士行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位汉族僧人,但这部书并非他本人所撰,而是伪作;二因西汉张謇未通西域之前,关隘重重,闭塞不通,印度大德无法进入中国传教。 其实,《朱士行经录》虽系伪作,但内容不一定作伪,这点是后人研究时必须区别开来的;而张謇通西域只是丝绸之路的一部分(陆路),早在公元前四世纪,中国的丝绸就已运至印度等地,可见那时,已有海上丝绸之路了;再则,即使

张謇未通西域之前,也有商人为了巨额利润冒险通关,而高僧大德为弘扬佛法舍命闯关,侥幸进入内地当不乏其人。 秦始皇在位时期(公元前246—公元前210),正是印度阿育王(约公元前272-公元前226在位)奉请大德四方出国、光大佛法的年代(公元前250—公元前240)。对此,梁启超在《佛教之初输入》中认为:“秦始皇实与阿育王同时。阿育王派遣宣教师二百五十六人于各地,其派在亚洲者,北至俄属土耳其斯坦,南至缅甸,仅有确证,且时中印海路交通似已开。然则所遣高僧或有至中国者,其事非不可能。” 另据锡兰所传律藏典籍《善见律毗婆沙》(僧伽跋陀罗译)及藏传佛教觉囊派学者多罗那他著于1608年的《印度佛教史》所记,阿育王时也有大德前往中国弘法。 第二种说法,佛教在汉哀帝时传入。 这便是著名的“伊存授经”,说的是西汉末年,即汉哀帝元寿元年(公元前2年),大月氏使臣伊存在京城长安向博士弟子景卢口授《浮屠经》。这一记载最早见于《三国志·魏书》卷三十裴松之注,此后又见于《世说新语·文学》《魏书·释老志》《隋书·经籍志》《太平御览》《史记正义·大宛列传》《通典》《通志》等诸多典籍。 伊存授经,是佛法传入中国的最早正史记载。 汤用彤、吕澂等著名学者经过认真研究、翔实考证,不仅认可这一说法,并得到学界的肯定,比如周叔迦在上世纪三

佛教美术对中国美术的影响完稿

佛教美术对中国美术的影响 佛教对中国文化发生过很大影响和作用,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灿烂辉煌的佛教文化遗产。尤其是佛教的美术艺术,佛教美术是佛教绘画、雕塑等的总称。最初随佛教从印度传入我国。佛教传入,首先引起了美术创作队伍的变化。此前美术创作基本上是由工匠(画匠)完成的,而此后则出现了具有较高文化知识的士大夫画家,孙吴的曹不兴,两晋的张墨、卫协、顾恺之等便是其中的先行者。他们的绘画,尤其是佛画的创作在当时就令人瞩目。晋明帝司马绍以为帝王之尊绘制佛像更是极大的推动了佛教美术的发展,而建寺造像、依经图变以求福报的民众心理则成为佛教美术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社会挈机。唐代佛教美术的繁荣,正是在一大批专业画家和无数工匠、画匠的共同努力下,才取得了至今令人惊叹不已的伟大成就,成为光辉的艺术典范。 佛教美术的传人带给中国美术全新的内容,极大的丰富了人物群像的塑造。且不说各种域外风光及世俗民情使人耳目一新,但就题材而言,就新添了变相画、经变画、供养人画等品种。这种经变、变相的创作,至唐而趋于极致,出现了吴道子、张孝师、卢伽、杨庭光、王韶应等一大批杰出的美术大师。他们创作了数以千万计的作品,遍布大唐帝国的都市乃至乡村,教化无数的民众。即使是在现代社会,佛教美术依然是民众宗教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其次佛教美术在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精彩纷呈的不同流派,它促进了中国美术向多元化方向的发展。唐张彦远《历史名画记》卷二说:“至今刻画之家,列其模范,曰曹,曰张,曰吴,曰周。”此即后世所谓四家样,实指四种不同流派和风格。于此同时,佛教传入给中国美术带来了全新的技法和理论。就图案制作而言,佛教传入之后图样样式大大丰富,出现了狮子纹、忍冬草纹、锯齿纹等,尤其以莲花纹和佛光的大量运用,更增强了宗教艺术的表现力。就构图而言,由于佛教美术的影响,焦点透视法得以广泛应用,人物形象立体感增强,栩栩如生而魅力无穷。特别是凹凸法的引入,使图画艺术具有了浮雕的审美效果。它给中国画家以巨大的启迪,不仅被画家接受,而且颇受世人赞誉。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佛教美术所表现出的丰富的人文精神,也渗透到了中华民族文化传统之中,无形之中的影响着中国美术。如莫高窟254窟的“摩阿萨本生”所绘的摩阿萨舍身饲虎和275窟“尸毗王本生”中尸毗王割肉贸鸽的壁画,体现了佛教舍己救人、勇于自我牺牲的精神,这与儒家提倡的“杀身成仁”、“舍身取义”相契合。 总之,佛教传入对中国美术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但这种影响是流,而不是源。因为早在佛教传入之前,中华美术的成绩便已经斐然可观。如王逸《楚辞章句》就说:“楚有先王之庙及公卿祠堂,图画天地、山川神灵,及古圣贤、怪物、行事。”可知绘画在当时的社会生活中已经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而佛教传入中国之后,给中国美术注入了一股新鲜的血液,带来新的题材和风格,不唯使中国美术得到迅猛发展,且佛教美术自身亦成为中国艺术史上的一枝奇葩。 10级装饰4班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