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现代教育学》第二版。复习提纲,

《现代教育学》第二版。复习提纲,

《现代教育学》第二版。复习提纲,
《现代教育学》第二版。复习提纲,

现代教育学复习提纲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教育的概念

?广义的教育是有意识地以影响人的身心为首要和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

?狭义的教育是由专门的教育机构所承担的、由专门的教职人员所实施的有目的、有计划、有

组织的,以影响学生的身心发展为首要和直接

目标的教育活动。

教育学的概念

?宏观(作为教育科学总称的)教育学是以教育活动为研究对象,以揭示教育规律为宗旨的科

学。

?中观(作为单独学科的)教育学是一门对教育与社会、教育与人的发展的相互关系以及学校

教育的各个方面进行研究的教育科学。

?微观(作为师范院校学生专业基础课程的)教育学是以广义教育的理论知识和学校教育的实

践规范为主要内容的课程。

教育的产生

?产生的原因:人类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产生的条件:人类劳动的进行和语言的形成。

?原始社会的一般特征:教育的无阶级性;教育的非独立性;教育的原始性。

?学校教育出现的原因和条件:

?学校产生的历史基础:生产力的发展和奴隶制国家的形成。

?学校产生的客观条件:体脑分工和专职教师的出现。

?学校产生的重要标志:文字的产生和应用。

教育思想

?孔子

1.重视教育的作用。孔子认为教育对社会发展有重

要作用,是立国治国的三大要素之一,教育事业的发展要建立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

2.教育对象的“有教无类”。孔子创办私学后,首先

在招生对象上进行了相应的革命,实行“有教无类”

的办学方针,这也是孔子教育实践和教育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3.教育的目的。孔子教育的基本目的是培养志道和

弘道的志士和君子。“学而优则仕”包容多方面的意思:学习是通向做官的途径,培养官员是教育最主要的政治目的,而学习成绩优良是做官的重要条件,如果不学习或虽学习而成绩不优良,也就没有做官的资格。4.教学内容。一曰:“子以四教:文、行、忠、信。”以文学、品行、忠诚和信实教育学生,是指教学内容包括四个基本方面;二曰: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是指孔子教学的主要科目;三曰:《诗》、《书》、《礼》、《乐》、《易》、《春秋》等“六书”,是奴隶主的文化典籍,是孔子所使用的基本教材。

5.教学特点。因材施教;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启发诱导,循序渐进。

6.树立教师的典范。学而不厌,温故知新,诲人不倦,以身作则,教学相长。

?蔡元培

1.关于“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他认为“教育有两大别:曰隶属于政治者,曰超轶乎政治者。”前者有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分别相当于体育、智育和德育;后者有世界观教育。前者以追求现世幸福为目的,后者以追求实体世界的最高境界为目的。而美育则是联系二者的纽带。

2.改革北大及其高等教育思想。整顿校风,改变学生观念;整顿教师队伍,广招人才;改革管理体制,提倡教授治校;改革教学体制;改革高校办学体制——论学与术。

3.论教育独立。蔡元培认为,教育独立的内涵应该包括:第一,经费独立,要求政府划出某项固定收入,专作教育经费,不能移用。第二,教育行政独立,要求各省设立专管教育的司,不能附设于政府部门之下,由懂得教育的人充任,教育总长不能因政局而变动。第三,教育思想独立,要执行一定的方针。第四,教育内容独立,能自由编辑、自由出版、自由采用教科书。第五,以传教为主的人,不得参与教育事业。

?柏拉图

1. 论国家管理教育。柏拉图的哲学和社会学思想反映在教育上,就是教育应为国家培养哲学家和军人。2.论学前教育。儿童在3岁以前,由女仆专职负责饮食起居;教育则由国家最优秀的公民来监督实施。3—6岁的儿童要集中到神庙的儿童游戏场上,由国家选派公民监督教育,饮食起居由女奴负责。教育内容主要是讲故事、做游戏、学音乐等。

3.论普通教育。柏拉图提出了强迫儿童受教育的主张,儿童6岁开始入男女分校学习,接受同样的教育,并且根据各人的兴趣、爱好分别进入国家办的文法学校、弦琴学校和体操学校学习。16岁毕业后,大多数人,尤其是手工业者、农民的子弟要进入社会做一个顺从的劳动者。而奴隶主子弟在17—20岁期间要接受较高一级的教育,培养他们的意志和勇敢,使之成为保卫国家的军人。

4.论高等教育。国家对极少数具有金质潜能的奴隶

主子弟施以高深的教育,从20岁至30岁这十年内以研究哲学,即辨证法为主,兼学“后四艺”。这个阶段的教育结束后,学生可以担任国家的高级官吏。其中的极少量的天资聪慧的,造诣较深的人可继续受教育,用20年的时间来研究辨证法,培养学生用理智去衡量各种事物。这是最后阶段的教育,学生50岁毕业后可担任国家的最高统治者,同时也成为哲学王。

?夸美纽斯

1.泛智教育:所谓“泛智”,在夸美纽斯看来,是指广泛的、全面的智慧。而泛智教育则是实现泛智理想的工具。泛智教育强调2点,一是普及教育,一切男女儿童,不论贫富贵贱,“人人均应受教育”;二是“人人均需学习一切”。

2.教育适应自然原则:一是强调教育要遵循自然秩序,另一是强调教育要依据儿童天性。夸美纽斯认为,秩序是“事物的灵魂”,世界之所以稳定正是由于有了秩序的缘故。夸美纽斯还认为,教育应当考虑儿童的性格和年龄特征。教育对他们应当区别对待。此外,他还要求学校教学要"适合学生的年龄,凡是超出了他们的理解的东西就不要给他们去学习"

3.论教学原则:便易性原则、彻底性原则、简明性与迅速性原则。

4.论道德教育:在夸美纽斯看来,学校应当着重培养的德行是持重、节制、坚忍与正直。

?卢梭

1.教育要顺应自然。卢梭认为,自然教育的核心是教育必须遵循自然,顺应人的自然本性。

2.教育要培养“自然人”。卢梭认为,自然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自然人”,即完全自由成长、身心调和发达、能自食其力、不受传统束缚、能够适应社会生活的一代新人。

3.教育要注意人的年龄特性。从教育要“顺应自然”的原则和教育要培养“自然人”的目的出发,卢梭强调指出,教育应该要注意儿童的年龄特性。根据年龄阶段的分期,卢梭提出,在不同时期所进行的教育是不同的:在婴儿期,主要是进行体育;在儿童期,主要是进行感觉教育;在少年期,主要是进行智育和劳动教育。由于儿童已经受到良好的体育和感觉教育,因而己经具备了进行智育和劳动教育的条件。

4.在智育的方法上,卢梭主张让儿童通过实地观察,在大自然中获得知识;强烈反对让儿童靠死记硬背去掌握书本知识,甚至提出“以世界为惟一的书本,以事实为惟一的教材”。他还指出,成人对儿童的指导要少,不要教给儿童正确的答案,而应该让儿童

自己去获得,引导儿童独立解决问题。卢梭对劳动和劳动教育也非常重视。

?赫尔巴特

1.心理学对教育学的意义,要求以心理学作为教育、教学的理论基础之一。

2.多方面兴趣的概念以及教学必须培植多方面兴趣的要求。他认为多方面兴趣是教学的主要依据。他把人的兴趣分为经验的、思辩的、审美的、同情的、社会的、宗教的六种,认为课程的设置要适应这多方面的兴趣,所以他把所有的学科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历史的”学科,包括历史、文学和语言文字等;二是“科学的”学科,即各种自然学科及数学等,提出了一个比较广泛的课程系统。在他之后,各国才形成了比较适合工业化需要的普通教育的课程体系。同时,他认为在教学中应追求实质的目的,即必须使学生学习有“实际用处”的知识,而获得这种知识的本身就包含着能力训练的作用,因而又形成了“实质训练说”。

3.赫尔巴特提出了教学阶段的理论。他把人的一切心理活动都归结为观念的运动。他认为教学过程可分为两个基本环节:“专心”和“审思”。由此就形成了教学的四个阶段:明了——给学生明确的讲授新知识;联想——新知识跟旧知识联系起来;系统——作概括结论;方法——把所学知识用于实际(习题解答、书面作业等)。

4.赫尔巴特论证了智育和德育的关系,揭示了教学具有教育性这一原理。他强调教学的教育性,把向学生传授知识看作是对他们进行教育的根本途径。这一点,反映了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赫尔巴特揭示了这一原理,使人们对教学过程的认识“深化”了。

5.赫尔巴特强调了教学中系统化和直观的观念形成的价值和必要性。他在重视古典教养的同时,也重视自然科学的教育意义。

?杜威

1.论教育的本质。关于教育本质的理论是杜威整个教育体系的核心。他以哲学、伦理学、社会学、心理学为武器,在批判传统学校教育的基础上提出了“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和“教育即经验的改组和改造”的观点。

2.论教育的目的。在教育目的方面,他反对外在固定的、终极的教育目的,希求的是过程内的目的,即把生长作为教育的目的,体现了他尊重儿童的观念。同时他也强调教育的社会性目的,即教育使民主的工具,教育是为了民主的,教育也应是民主的。因此,杜威认为,教育是社会进步及社会改革的基本方法,学校是社会进步和改革的最基本和最有效的工具。杜威还设想了理想中的人的具体素质,即:具有良好的公民素质,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具有

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具有一定的职业素养。

3.论课程与教材。杜威从批判传统教育以课堂为中心

的课程、教材观点出发,批判了传统教育对儿童的压制,他认为,课程与教材必须建立在社会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必须站在儿童的立场上,并且以儿童为出发点来考虑,提出了“从做中学”为中心的活动性和经验性的课程论思想,主张以活动作业取代传统的书本式教材,主张以“教材心理化”来使儿童同时获得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

4.论思维与教学方法。杜威从批判传统教育的形式主

义教育方法出发,提倡反省思维,即指对某个经验情境中的问题进行反复的、严肃的、持续不断的思考,其功能在于求得一个新情境,把困难解决、疑虑排除、问题解答。杜威因此提出了著名的解决问题的“五步教学法”:第一,学生要有一个真实的经验的情境;

第二,在这个情境内部产生一个真实的问题;第三,占有必须的知识和材料,进行必要的观察;第四,提出解决问题的种种方法;第五,对方法进行检验。也可以简单概括为:情境—问题—资料—方法—检验。

当然,杜威认为,教师在教学中可根据具体情况省略其中的某个步骤。

5.论道德教育。杜威认为道德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协调

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他提倡与人合作的新个人主义,重视理智的作用。在实施德育方面,他主张在社会性的情境中实施道德教育。杜威要求学校生活、教材、教法皆应渗透社会精神,视学校生活、教材、教法为“学校道德之三位一体”,这三者都是道德教育的重要途径。

第二章人、社会与教育

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教育在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矛盾中处于中介转化地位。教育在解决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

矛盾的过程中,基本着眼点是人,是人的发展。

从这个意义上说,人是教育的出发点。

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所谓主导作用,即主要的并能引导事物向某方面发展的作用。学校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主导作

用,即学校教育对人的发展具有主要的、导向

的作用。

?学校教育具有加强的目的性、系统性、选择性、专门性、基础性。

教育的经济功能

?教育是劳动者再生产的基本手段:教育能够把可能的劳动者转化为现实的劳动者;教育能够

把一般性的劳动者转化为专门的劳动者;教育

能够把较低水平的劳动者提升为较高水平的劳

动者;教育能够把一种形态的劳动者改造为另

一种形态的劳动者;教育能够把单维度的劳动

者改变为多维度的劳动者。

?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重要手段:教育能够传递和传播科学知识;教育能够发展科学。

教育的政治功能

?教育能够促进年轻一代的政治社会化

?教育能够促进政治民主化

?教育能够制造政治上的舆论和思潮

教育的文化功能

?教育能够传承文化:教育可以传递和保存文化;

教育可以活化文化

?教育能够改造文化

?教育能够创造、更新文化

教育诸社会功能的联系与特点

?教育诸社会功能的整体性与矛盾性

?教育社会功能的特点:间接性、隐含性、潜在性、迟效性、超前性

社会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

?生产力制约着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生产力制约着人才培养的规格

?生产力制约着教育结构

?生产力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

政治对教育的制约

?政治制约着教育的领导权

?政治制约着教育的权利和机会

?政治制约着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

文化对教育的制约

?重功利轻发展的教育价值观对教育的影响

?重共性轻个性的教育价值观对教育的影响

?重服从轻资助的教育价值观对教育的影响

?重认同轻创造的教育价值观对教育的影响

教育的人的制约性

?人的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对教育的制约

?人的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对教育的制约

?人的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对教育的制约

?人的身心发展的互补性对教育的制约

?人的身心发展的整体性对教育的制约

?人的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对教育的制约

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教育对社会的作用具有能动性

?教育的存在具有必然性

?教育具有自身的质的规定性

?教育具有继承性

?教育与社会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第三章教育规律、教育原则和教育

艺术

教育规律

?教育规律就是教育系统在其运动发展过程中内部诸要素之间、教育系统与其环境(物质的、

精神的、社会的)之间的一种本质或必然的联

系。

教育的结构规律

?所谓教育的结构规律,是表征各种要素之间的关系、组合方式和结构形式的。它揭示教育系

统内部各要素、各个方面、各个层次的相对位

置、空间分布、时间关系、联结方式及组织形

式等,勾画出教育系统内部相互制约、相互影

响的立体网状布局和构成。

?教育结构内部要素之间必需相互协调、和谐,才能保持教育系统的稳态,促进教育系统的进

化;

?教育结构必需保持相对的稳态,才能保证教育系统的健康发展;

?教育系统的结构必需保持其开放性和动态性,才能促进教育系统的健康发展;

?教育系统的表层结构与深层结构的协调程度,决定其功能的力度和维度。

教育的功能规律

?教育的内部功能规律:教育系统结构中不同的组成部分、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每一种要素、

成分在教育系统结构中的功能,以及这种功能

对其他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教育的外部功能规律:教育系统与环境(政治、经济、文化等)之间相互作用及其本质联系。教育的发展规律

?教育的发展规律,是揭示教育系统从一种状态到另一种状态转变,或教育系统从一个系列的

相互作用转化为另一个系列的相互作用的规

律。

?教育系统整体随经济的发展而发展;

?上层建筑各部门对教育发展有重要影响;

?教育的文化继承性与革新性均是教育发展所必需的;

?教育目标与受教育者的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是教育发展的内在动因。

教育原则

?所谓教育原则,是人们在总结教育经验的基础上,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对教育规律的认识

而制定的指导整个教育的根本性准则。

?首先,教育原则是在总结教育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制定出来的,我们必须坚持教育实践第一的

观点,把总结国内外教育实践的历史与现实经

验摆在探索教育原则的首位;

?其次,教育原则的制定还受制于一定社会的教育目的;

?再次,教育原则的制定必须建立在对教育规律正确认识的基础之上;

?最后,教育原则是指导整个教育工作的根本性准则,是上位原则,对所有的下位原则都有指

导性和规范性,但又不能代替下位原则。

现代教育的一般原则

?人道性原则:主要是指教育过程中教师应该珍重学生的生命、学生的幸福,尊重学生的人格、

尊严和权利,使教育过程和教育目的充满仁爱、

人道精神和生命的意义。

?个性原则:主要是指教育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差异性、独立性和自主性,并有意识地培养学

生的个性。

?创造性原则:主要是指在教育过程中要爱护学生的好奇心,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把培养学生

的创造性放在极其重要的位置。

?活动性原则:主要是指通过教育活动并在教育活动中使受教育者接受教育影响和获得主动发

展。

?民主性原则:一是指教育机会的平等,二是指教育内部人与人关系的平等。前者主要指学生

要为社会全体成员开放,他们不受社会阶层、

经济状况、家庭地位、宗教信仰和性别差异等

方面的限制,在法律上都享有均等的受教育权

利,同时也指在学校教育过程中学生享受教育

资源机会上的均等。后者主要指教育部门领导

与被领导者关系的平等,以及教师和学生之间

关系的平等。

教育艺术

?是教育者在长期艰苦的教育实践中,在遵循教育的客观规律的基础上,综合地、灵活地运用

教育原则,并通过比较完美的教育双边活动,

在教育观念、教育方式方法等方面稳定、综合

地表现出来的具有创造性和感染力的教育个性

和美感。

第四章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

?就是根据一定社会需要和对人的认识而形成的关于教育对象的总体发展规格的预期设想或规

定,它以观念或思想的形式存在并发挥作用。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本观点

?人的发展是与人的活动相一致的;

?旧分工是造成人的片面发展的根源;

?社会化大生产为人的全面发展提出了客观要求并提供了可能;

?自由时间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

?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历史过程;

?生产劳动与教育相结合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

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内涵

?所谓人的全面发展,就是指人的素质的多方面、多层次和多样化的发展。至于“多”到什么程

度才叫“全面”,这只能作相对的理解,否则就

必然会认为人的全面发展是永远不可能的事

情,因为也是一个无法追求的理想。

?体能,主要指人的速度、灵敏、力量、耐力等人体机能,是人身体素质的综合表现。

?智能,包括知识和以思维尤其是抽象思维能力为核心的诸如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等为核

心的智慧机能,是一个人智慧的综合表现。

?活动能力,主要是指主体与客体发生对象性关系时所需要运用的实际能力,或者说,是人运

用体能和只能完成某一具体活动的实际能力。

?道德品质,是为了保障社会活动的正常进行,调节人与人关系的最基本和最普遍的要素。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所持态度的一种心理体验。

?意志,是人在活动中自觉地确定目标,并有意识地根据目的支配、调节行动和克服困难,实

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性格,是个人比较稳定的对现实的态度和与之相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

教育目的的个人本位论

?所谓教育目的的个人本位论,大体上说,就是主张教育目的应以个人需要为根本出发点,强

调以个人自身完善和发展的需要为主来制定教

育目的和构建教育活动的一种教育目的理论。

教育目的的社会本位论

?所谓教育目的的社会本位论,大体上说,就是主张教育目的应以社会需要为根本或出发点,

强调以社会发展的需要为主来制定教育目的和

建构教育活动的一种教育目的理论。

教育目的观

?所谓教育目的观,即人们对教育目的的根本性看法,主要指对教育所要培养的人的规格质量

的基本价值取向。

人文主义教育目的观

?所谓人文主义教育目的观,即以人为中心和以人自身精神上的完善与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的

教育目的观。

科学主义教育目的观

?所谓科学注意教育目的观,即以社会性需要为出发点和归宿、以科学为中心的功利性教育目

的观。

科学人文主义教育目的观

?所谓科学认为主义教育目的观,即以科学精神为基础,以人文精神为价值方向的教育目的观。

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必将融合

?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必然融合;

?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都只是教育的“一半”。

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教育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

?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教育目的的实现途径是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

全面发展的教育

?全面发展的教育由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构成。

?五育的相对独立性,各自都有自己特定的内涵、任务、内容和方法。德育含义:培养学生正确

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使学生具有较好

的道德品质和正确的政治观念,形成正确的思

想方法的教育;智育含义:使学生掌握系统的

科学文化知识,形成基本的技能,发展学生智

力和能力的教育;体育含义:使学生掌握健康

和运动的知识,形成运动技能和卫生习惯,发

展他们的体力和运动能力,增强自我保健意识

和体质的教育;美育含义:培养学生健康的审

美观,发展他们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

他们高尚情操与文明素养的教育;劳动技术教

育含义:培养学生的劳动观点,形成劳动习惯,

并使学生初步掌握生产技术知识和劳动技能能

力。

?五育之间的联系,他们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相互制约,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共同促进人的

全面发展。德育在:全面发展中起着灵魂与统

帅的作用,它为人的发展提供方向;智育在:

全面发展教育起着前提和支持作用,它为人的

发展提供知识基础和智力支持;体育在:全面

教育中起着基础作用,体育是人的全面发展的

现实途径;美育在全面发展中起着动力作用,

美育使学生在求真、向善、趋美的过程中达到

身心发展;劳动技术教育:的实质是培养学生

的创造实践能力,它是实现个体与社会协调统

一、和谐发展的纽带和桥梁。

第五章教育改革

教育改革

?教育改革即改变教育方针和教育制度或革除陈旧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等对教育除旧布新的

一种社会活动。

教育变革

?教育变革相比教育革命更突出的特点是它的渐进而非突变。尽管它也可引致教育局部的质变,

但这种质变更多的是一种自然的、长期的量变

的结果,而非一种人为的短期的结果。

试述世界教育改革的趋势

?教育终身化。终身教育是与人的生命有共同外延并已扩展到社会各个方面的连续性教育。它

是适应科学知识的加速增长和人的可持续发展

的要求而逐渐形成的一种教育思想和教育制

度,它是对过去将人的一生分为学习阶段和学

习结束后阶段的否定。终身教育贯穿于整个教

育过程和教育形式之中。

?教育全民化。全民教育是指教育必须面向所有的人,即人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并且必须

接受一定程度的教育。全民教育特别强调要使

所有儿童都进入学校并降低辍学率,使所有中

青年都脱除文盲。

?教育民主化。教育民主化是对教育的等级化、特权化和专制性的否定。一方面,它追求让所

有人都受到同样的教育,包括教育起点的机会

均等,教育过程中享受教育资源的机会均等,

甚至包括教育结果的均等,这就意味着处于社

会不同地位的学生予以特别照顾。另一方面,

教育民主化追求教育的自由化,包括教育自主

权的扩大等。

?教育多元化。教育的多元化是对教育的单一性和统一性的否定,它是世界物质生活和精神生

活多元化在教育上的反映。具体表现为培养目

标的多元化,办学形式的多元化,管理模式的

多元化,教学内容的多元化,评价标准的多元

化等。

?教育技术现代化。教育技术的现代化是指现代科学技术在教育上的运用,并由此引起教育思

想、教育体制、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的变化。人力资本理论的基本观点

?代表人物: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

?人力资本理论的核心概念是“人力资本”,它指的是人所拥有的诸如知识、技能及其他类似的

可以影响人事生产性工作的能力,它是资本的

形态,因为它是未来薪水和报酬的源泉;它是

人的资本形态,因为它体现在人身上,属于人

的一部分。

进步主义教育的基本观点

?进步主义(Progressivism)是指在18-19世纪美国盛行的一种社会哲学,其教育运动的基本

观点如下:以儿童为中心的学生观;以生活为

内容的课程观;以解决问题为方法的教学观;

淡化权威意识的教师观;强调合作精神的学校

观。

第六章教师

教师职业专业化

?定义:教师职业真正成为一个专业,并且得到社会承认的发展结果和教育从业人员成为专业

人员的过程。

?标准:一是教师自身专业素质的提高;二是保证教师专业地位和职能发挥的客观环境。

教师的专业发展

?教师的专业发展是指教师根据社会发展的要求和职业发展需要,逐步缩小与社会期望的差距,

成为合格的教育专业人员的过程。

?专业精神的发展:教师专业精神是指教师作为教育专业人员所具备的教育理念、乐业敬业及

努力奉献的风范和精神。

?专业知识的发展:专业知识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最起码的条件。

?专业技能的发展:教师专业技能是教师从事教书育人工作的重要条件。

教师劳动的特点

?示范性:在教育过程中,教育影响和教育手段在很大程度上是与教师的素质和活动融为一体

的,教师的素质与活动方式本身就是一种教育

影响和劳动手段,就是对学生的一种示范。但

教师的示范只能是对学生的启发诱导,而不是

要以此强加给学生某种现成的东西。

?创造性:教师必须根据实际情况尤其是受教育者的变化和差异做出种种选择,创造性地工作。

教师劳动的创造性主要体现在因材施教上,体

现在教育、教学的原则、方法、手段上,体现

在内容的运用、选择和处理上,也体现在教育

机智和教育幽默上。

?系统性:教育工作的系统性决定了教师劳动的系统性,决定了教师劳动必须有高度的协调性。

它需要不同年级、不同阶段的教师和同一年级、

同一阶段的教师之间通力合作、相互配合、协

同影响,即便对某一位教师而言,也要注意教

育影响的系统性与协调性。

?学习性:为了适应现代社会的挑战和学生的未来发展,教师要不断接受新的知识,转变教育

思想和观念,学习新的教育理论和方法与技术。教师的社会地位

?社会地位是指社会成员基于社会属性的差别而在社会关系中的相对位置以及围绕这一位置所

形成的权利和义务关系。

?专业地位:教师的社会地位是一种专业地位。

专业地位除了受社会思潮及国家政策的制约

外,主要取决于职业的专门化程度和从职人员

的专业素质,体现为专业权利、影响能力和奉

献精神。

?经济地位:教师的经济地位是指教师的经济待遇在社会职业体系中所处的相对高度,包括社

会物质财富的分配、占有和享用的状况,以及

待遇、生活水平、行业吸引力等。

?政治地位:教师的政治地位是指教师参政议政的程度以及在社会政治体系中所处的位置,包

括教师参政的深度、广度、幅度和专业权限、

政治待遇、法律保障等。

?职业声望:教师的职业声望是其社会地位的综合体现,直接影响着教师群体的职业权力的实

现及教师个体的心理状态。

教师的权利

?教师的权利是以公民的基本权利为基础,围绕履行教育教学职责依法行使的权利和享有的利

益。包括:

?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开展教学改革和实验;

?从事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参加专业的学术团体,在学术活动中充发表意见;

?指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评定学生的品行和学术成绩;

?按时获取工资报酬,享受国家规定的福利待遇以及寒暑假期的带薪休假;

?对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通过教职工代表大会或

者其他形式,参与学校的民主管理;

?参加进修或者其他方式的培训。

教师的义务

?教师的义务是指教师依法应尽的责任。包括:

?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为人师表;

?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守规章制度,执行学校的教学计划,履行教师聘约,完成教育教学

工作任务;

?对学生进行宪法所确定的基本原则的教育和爱国主义、民族团结的教育,法制教育以及思想

品德、文化、科学技术教育,组织、带领学生

开展有益的社会活动;

?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促进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

?制止有害于学生的行为或者其他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批评和抵制有害于学生健康成长

的现象;

?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教育教学业务水平。教师的劳动价值

?教师的劳动不仅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且也能满足教师个人生存、发展和自我实现的需

要,因而具有两方面的基本价值。

?教师劳动的社会价值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耗费劳动力而产生的满足社会需要的意义和

作用。它是教师劳动价值的主要属性,也是体

现教师社会地位和教师个人价值的主要标志。

?教师劳动的个人价值是作为客体的教师劳动对与教师主体需要的肯定或者否定的某种状态,

是满足教师自身物质和精神需要的程度。

教师的角色构成

?学习的组织者;学习的引导者;课程的开发者;

教育的研究者;知识的传播者;学习的发动者、

组织者和指导者;父母形象角色、朋友角色和

管理员角色;青少年团体工作者、公共关系人

员、心理辅导人员等社会活动家角色;榜样、

模仿公民角色。

教师的基本素质

?专业精神:是指教师作为教育专业人员所具备的教育理念、乐业敬业、进取创新和积极奉献

的风范和精神。

?师德修养:即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指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所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它是调节

教师活动及教师与学生之间、教师与教师之间、

教师与家长之间等各方面关系的行为准则。

?业务素质:是教师教育教学工作所应具备的知识水平和工作能力,它是教师履行职责的前提

条件和取得教育教学效果的重要保证。

?前瞻性素质:教育家的意识,创新精神和改革意识,教育研究的意识和能力,健康的心理素

质,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法律意识

第七章课程

课程的概念

?各级各类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学习活动的总体,在这个总体中除了学

校课程表中所规定的课程外,还有配合课内教

学所组织的全部课外活动,以及在整个学校生

活中教师和学生集体的价值观、态度、行为方

式等校园文化因素对学生的影响。

课程的类型

?学科课程与经验课程:学科课程也被称为“分科目课程”,是根据各级各类学校培养目标和学

生发展水平,从各学科中选择适合一定年龄阶

段学生发展水平的知识,组成各种不同的科目

的课程;经验课程是打破学科逻辑组织的界限,

以学生的兴趣、动机、需要和能力为基础,以

学生的经验为中心组织实施的课程。

?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分科课程即学科课程,其主导价值在于使学生获得逻辑严密和条理清

晰的文化知识;综合课程是指“综合有关联的

几门学科,成为跨越更广泛的共同领域的课

程”。

?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国家课程是根据公民基本素质发展的一般要求,由国家教

育主管部门设计的课程;地方课程又称为地方

本位课程,或地方取向课程,是指地方教育主

管部门以国家课程标准为基础,在一定的教育

思想和课程观念的指导下,根据地方社会发展

及其对学生发展的特殊需要,充分利用地方课

程资源所设计的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课程;校

本课程又称学校本位课程,或学校自编课程,

是指以学校为基地开发的课程,其开发主体是

教师。

?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必修课程是指由国家、地方或学校规定学生必需学习的课程,其主导

价值在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共性;选修课程是

指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及需要,有选择

自由而非必须学习的课程。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对课程结构的要求

?课程结构的均衡性:课程结构的均衡性是指学校课程体系中的各种课程类型、具体科目和课

程内容应保持一种恰当、合理的比重,课程结

构应包括各种类型的课程和多种与现实社会生

活以及学生的自身生活密切相关的科目,同时

通过课时比例调整,使其保持适当的比重关系。

?课程结构的综合性:课程结构的综合性体现在三个方面:应加强学科的综合性;应设置综合

课程;增设综合实践活动。

?课程结构的选择性:课程结构的选择性是针对地方、学校与学生的差异而提出来的,它要求

学校课程要以充分的灵活性适应于地方社会发

展的现实需要,以显著的特色性适应于学校的

办学宗旨和方向,以选择性适应于学生的个性

发展。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六大转变

?一是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影响,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

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

观的过程。

?二是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门类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使课程结构具有均衡性、

综合性和选择性。

?三是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偏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及现代

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

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四是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

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

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

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五是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与选拔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

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六是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

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课程的现代化

?课程观念的现代化:课程观念的现代化要求正确地理解课程的概念,不仅应将课程看做是计

划化、组织化了的具体科目,而且应将它理解

为学生校内外生活经验的总和。

?课程内容的现代化:课程内容应突出基础性、现代性、民族性、结构性。

?课程实施的现代化:课程实施的现代化主要设计对教学进行改革,使课程内容更有效地转化

为学生的认知结构、个性品质和社会行为。

?课程评价的现代化:课程评价的现代化就是要用现代教育评价观指导课程评价,改变目前课

程评价中的简单化倾向。

课程编制

?课程编制主要解决如何选择材料、如何按一定的顺序把这些材料组织成合理的结构等方面的

技术和方法问题。

?第一,它是一门技术,包括确定课程目标、拟订课程形式与结构、选择与组织内容、实施课

程和评价课程的方法和技术;

?第二,它是一套完整的实践过程,包括确定课程目标、拟订课程形式与结构、选择和组织教

学内容、实施课程和评价课程等不同的阶段和

环节。

目标模式

?代表人物:泰勒

?基本观点:把确定课程目标当做编制课程的关键。

?优点:确定了教育目标的主要来源;为课程编制提供了一个范式;把评价引进课程编制过程。

?缺点:标准化与复杂的实践不符,可能阻碍师生发挥积极性和主动性;直线式的课程标志过

程过于简单化;忽视了知识目标的社会性,也

忽视了知识在情感、意志等方面的功能和价值;

忽视了一些无法用考试来测量的东西。

过程模式

?代表人物:斯滕豪斯

?基本观点:对课程目标的陈述应作宽泛的理解;

依据知识、活动的内在价值来选择课程内容;

强调课程编制应遵循程序原则,强调在教学过

程中教师的不断的反思;强调课程评价的目的

在于通过对整个课程计划的具体描述。

?优点:有助于人们更清醒地意识到目标模式的局限性;扩大了教师在课程编制和教学上的自

主权。

?缺点:对教师素质的要求很高,仅停留在个人经验的基础上,难以在实践中有效推行。

探究模式

?代表人物:施瓦布

?基本观点:应该通过平衡和协调教师、学生、内容和环境四个要素之间的关系,对所有的理

论进行“择宜”或这种,使其成为确定课程的

理论依据。运作方式是实践——准实践——择

宜。

?优点:有助于人们深入反思课程理论;突出了实践在课程编制中的重要性;课程编制的组织

过程较为民主。

?缺点:对各种理论进行折中的观念很容易导向相对主义,造成思想上的混乱;忽视了意见各

异的局面给编制工作带来的困难。

批判模式

?代表人物:阿普尔

?基本观点:更注重课程编制过程中的主观因素,如编制者个人的主观因素、课程编制的主导思

想和理论的社会背景,特别是政治背景。它使

人们注意到隐藏在课程编制背后的意识形态领

域及其对学生的价值观的影响。它注重课程的

文化差异。

情景模式

?代表人物:斯基尔贝克

?基本观点:课程编制应针对每一学校的特点,从分析学校各方面条件入手,换句话说,就是

要以学校条件为基础进行课程决策。

?优点:较适合于编制以社会问题为中心的核心课程;能避免一刀切的课程编制方式。

?缺点:该模式是一种“大杂烩”,没有自己独特的见解。此外,这种模式还因其特别重视把课

程编制活动置于一定的社会文化结构中而具有

一定的政治色彩。

课程编制的方法

?主观法:按照某个人或某个集团的主观意志或理论主张来决定设置什么学科、组织什么活动、

选择什么材料等问题的编制方法。

?客观法:指用一些客观的方法(比如调查、统计等),研究实际生活的需要,从实用角度出发

选择课程内容的方法。

?经验法:指根据已有的课程、教材使用的经验教训,得出某种结论、认识和原则来确定课程

内容的方法。

?活动分析法:把人的活动分解成具体的和特定的行为单位的方法就是“活动分析法”。

?实验法:强调明确的理论假设,控制实施条件,重视实证检验,有助于提高课程编制过程及其

结果的科学性,是行之有效的课程编制方法。我国中小学的课程编制

?建国以来,我国中小学课程的编制一直是在国

家教育主管部门直接领导下,由专门机构负责、

部分学科专家和部分中小学教师参与进行的。

课程编制总体上包括确定课程计划、课程标准

和编写教材三个层次:

?课程计划:就是根据教育目的和学校的培养目标而制定的有关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

件,它对学校的教学、劳动、各种活动等作全

面安排。主要内容有培养目标、课程设置、考

试考查以及实施要求和课程管理。

?课程标准:是以纲要的形式规定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标准性文件。它是课程计划的具体化,

是编写教材的直接依据,属课程编制的第二个

层次。主要内容有说明部分以及本文部分。

?教材:即教学教材,包括教科书、教学参考资料、音像教材或多媒体教材,是教师教学和学

生学习的主要材料,有的人称之为课程资源。

其中教科书的编写最为重要。其他材料基本上

围绕着教科书的内容展开或神话,属辅助性材

料。主要内容有目录、文本、作业、图表与附

录。

第八章教学理论

教学概述

?在广义上,教学是指的教的人指导学的人以一定文化为对象进行学习的过程。

?在狭义上,我们所说的教学是指学校中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的教与学相统一的活动。

教学的基本作用

?授受基础知识

?形成基本技能

?发展基本能力

?促进个性健康发展

现代教学观的演变趋向

?从重视教师向重视学生转变

?从重视知识传授向重视能力培养转变

?从重视教法向重视学法转变

?从重视认知向重视发展转变

?从重视结果向重视过程转变

?从重视继承向重视创新转变

教学系统

?教学系统,实质上是由相互作用着的教师、学生、内容与环境等空间结构性要素和目标、活

动与评价等时间进程性要素构成的特殊复合

体。

教学系统的特性

?独特的要素

?组合性特征

?独特的结构与功能

?表现的多样性

教学系统的要素

?教师:作为课程研制者和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其活动都是为了学生而进行的。

?学生:作为教学系统的要素,是学习的主体,也是教学效果的体现者。

?内容:是联系教师和学生的中介。

?环境:是指影响课业进程的教育教学活动的各种条件,一般可分为班级、校内和校外三个层

次。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实质上是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的教与学相统一活动的时间流程。它的指称有几个层面:

一是指以一节课为时间单位、从开始上课到下

课的教学过程;二是指为完成一个教学单位或

一个相对独立的教学课题的教学任务,从开始

到结束的整个教学过程;三是指一个教育阶段

里,比如小学期间、初中期间等,从入学到毕

业的教学过程;四是指贯穿在从幼儿园到大学

的整个学校教育系统中的教学过程;五是指在

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的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的动力

?教学过程的动力,也就是教学动力,“是推动和维系教学系统运动的力量,它的产生和作用方

式受到教学系统结构与逻辑联系的制约,教学

动力的实体是教师与学生的动机联合体”。进一

步看,“教学动力是由教学内外部各种相关因素

产生的,促使教学主体从事教学活动,推动教

学过程周而复始地运行和发展,以实现教学目

标的无数分力融汇而成的合力”。

教学过程的基本矛盾

?教学过程的基本矛盾,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提出的认识和学习任务或其他任务与学生的知

识和心理的现有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

?从认知方面看,表现在教学要求与学生已有的认知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上;从情感方面看,

表现在教学要求与学生当时的具体需要之间的

差距上。

教学过程结构

?教学过程结构是指教学过程内部各组成阶段或组成环节及其在时间方面有机联系或相互作用

的方式或顺序。教学过程结构,实质是时间结

构,是指教学活动的展开和进行的时间流程或

逻辑历程。

教学过程的环节

?明确教学目标

?激发学习动机

?感知教学材料

?理解教学材料

?巩固知识经验

?运用知识经验

?测评教学效果

教学过程的本质

?教学过程的本质指教学过程内在的、只能为人的思维把握的关系和属性。

教学设计与开发

?教学设计与开发,实质就是通过多种途径的创造性设计与开发,将选自文化的教育内容转化

为学习经验的形态,其基本价值取向是满足人

类学习生命存在及其优化活动的需要,其最终

目的是提升学习者的学习成果。

教学原则

?教学原则是人们根据一定的教学目标、遵循教学规律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要求。教

学原则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

教学环境、教学媒体以及教学评价等均起指导

作用。

?科学性和思想性相统一的原则:教学既要授予学生以文化科学知识,又要结合知识教学对学

生进行思想品德及正确人生观和科学世界观教

育。

?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教学要以学习基础理论知识为主导,并联系实际去理解知识,运用知

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学懂会用、学

以致用。

?传授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的原则:在教学中

不但要向学生传授知识,更要重视培养其能力,

既要使学生获得知识,又要使其增长智慧和才

能。

?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自觉性、积极性相结合的原则:在教学中既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又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积极性,引

导学生能动地学习,主动地掌握基础知识和发

展基本技能,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和有效的学

习方法。

?直观性与抽象性相统一的原则:在教学中既要适当地使学生运用各种感官去具体感知客观事

物和现象,形成鲜明的表象,又要引导他们以

感性材料为基础,进行抽象思维,形成正确的

概念、判断和推理。

?系统性和循序渐进相结合的原则:教师应当按照科学知识的内在逻辑的顺序和学生认识能力

发展的顺序进行教学,使学生逐步地、系统地

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和发展能力。

?理解性和巩固性相结合的原则:教学中使学生在理解知识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知识、技能,

能使重要的知识持久保存在记忆中,并沉淀为

智慧,内化为素养。

?统一要求和因材施教相结合的原则:在教学中既要从社会需要出发,面向全体学生,保证统

一的规格;又要从学生实际出发,承认个别差

异,区别对待不同学生。

第九章教学实施

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为了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师组织、引导学生进行专门内容的学生进行专门内

容的学习活动所采用的方式、手段和程序的综

合,它包含了教师的教法、学生的学法、教与

学方法。

选择教学方法的主要依据

?教学的具体目标与任务

?教学内容特点

?学生的身心发展状况

?教师自身的素养

?教学方法本身的特性

?教学时间和效率的要求

教学方法应用原则

?要发挥教学方法的整体功能

?要坚持启发式教学指导思想

?要综合应用各种教学方法

?坚持灵活性,渗透教育机智

教学策略

?教学策略是指在课程与教学目标被确定以后,教师依据学生的学习规律和特定的教学条件,

灵活机动地选择与组合相关的内容、媒体、评

价技术、组织形式、方法和各种手段等,以便

形成具有效率意义的特定教学方案的原理、原

则和方式。在这里,教学策略的制定、选择和

使用既有教师的参与,又有学生的介入,真正

体现教和学的统一。

教学策略的类型

?广义的教学策略可以分为学习策略(learning strategy)、教授策略(teaching strategy)、

教学策略(instructional strategy)。

?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在学习活动中有效学习的程序、规则、方法、技巧及调控方式。它既可

是内隐的规则系统,也可是外显的操作程序与

步骤。学习策略是以学生为行为主体而选择的

有效学习的技能、技巧和方法。

?教授策略常常被称为教学策略,实质是以教师行为为主体的策略。大部分教师在大多数的情

况下会采用以教师活动为中心的教授策略。

?师生互动的教学策略是由师生群体行为为主体的,以促进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的交流互动为

特征,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根本目的的策略。

学习方式

?学习方式是与教学模式、教学策略以及教学方式等相对应的术语概念,它以满足人的学习需

要为价值取向,以人的学习心理原理为基础,

以学习活动形式的设计为核心,来综合设计与

开发具有操作性和实用性的教学实施、组织形

式与策略。

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是一种在收集必要的教学事实信息的基础上,依据一定标准对教学系统的整体或局

部进行价值判断的活动。

教学评价的类型

?他评价与自评价:他评价,是指作为非评价对象中的其他主体对评价对象的评价;自评价,

是指评价对象作为评价主体对自我进行的评

价。

?相对评价、绝对评价与个体内差异评价:相对评价是一种依据评价对象的集合来确定评价标

准,然后利用这个标准来评定每个人评价对象

在集合中的相对位置的评价类型;绝对评价是

一种在评价对象群体之外,预定一个客观的或

理想的标准,并运用这个规定的标准去评价每

个对象的评价类型;个体内差异评价是以一种

把每个评价对象个体的过去与现在进行比较,

或者把个体的有关侧面相互进行比较,从而得

到评价结论的评价类型。

?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诊断性评价是为了使教学适合于学习者的需要和背

景而在一门课程或一个学习单元开始之前对学

习者所具有的认知、情感和技能方面的条件进

行评估;形成性评价也叫过程评价,是在课程、

教学和学习过程中对其动态状况进行的系统性

评价,目的是及时了解活动进程的效果,及时

反馈信息,以便及时修正、及时调节、及时强

化;终结性评价是在教学活动告一段落时,为

了解并确定其成果而进行的评价。

教学组织形式

?教学组织形式,是为了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围绕一定的教育内容或学习经验,在一定时空

环境中,通过一定的媒体,教师与学生之间相

互作用的方式、结构与程序。一定的教学组织

形式,内含着特殊的师生互动、特殊的时空安

排、特殊的教学因素组合等。

现代流行的教学组织形式

?基本的教学组织形式——课堂教学:全班上课,班内分组教学,班内个别教学

?辅助的教学组织形式:课外教学,现场教学

?特殊的教学组织形式——复试教学

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备课:就是教师为上课或组织具体教学活动而做的具体准备与计划安排工作。

?上课:主要指师生课堂教学工作,有时也包括现场教学工作。

?课外作业的布置、指导与批改: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是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分为口头作业、

书面作业和实践作业。

?课外辅导:是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

?考查与考试及成绩评定:考查包括课堂提问、作业检查、书面测试等方式;考试一般有学期

考试、学年考试和毕业考试。

第十章德育

德育

?德育即教育者培养受教育者一定思想品德的教育。具体说来,它指的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

的要求和教育者的个体需要及身心发展的特点

与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

者施加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主动的内化

与外化,促进其养成一定思想品德的教育活动。德育的功能

?德育对个体发展的功能:制约个体社会化和个性化的方向;满足个体自我完善的需要;激发

和调节个体的智能发展;促进个体的心理健康。

?德育对教育的导向功能:任何社会都会十分关心德育的地位和性质,而且常常通过干预德育

和强化德育来制约学校教育,通过规定性质、

内容来决定和保证整个教育的性质和发展方

向。

?德育对社会稳定与发展的功能:为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培养合格公民;传播和倡导为社会稳定

与发展所需要的思想、意识、观念与舆论。

德育目标

?德育目标是教育目标在人的思想品德素质方面的质量和规格的总体要求,是预期的德育结果。

从表面上看,德育目标是国家、政治或政治家、

教育家提出来的,是一种属于意识范畴的主观

性产物,但是,德育目标并不是人主观臆断出

来的,它必须是从客观实际出来,根据一定社

会对其公民的思想品德的基本要求和受教育者

身心发展的需要,并受到一定社会文化背景下

的教育价值观的影响提出来的。

?德育目标具有社会性、层次性和参照性的特点。我国中小学德育的基本内容

?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精神教育

?集体主义教育

?劳动教育

?民主、法制教育

?社会主义人道主义教育

?社会公德教育

?人生观与世界观教育

?品格和文明行为教育

德育过程

?德育过程即思想品德教育过程,是以形成受教育者一定的思想品德为目的,教育者与受教育

者共同参与、交往与互动的教育活动过程。具

体说来,德育过程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实施

教育影响根据社会发展的思想道德要求和受教

育者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并通过受教育者思

想品德的内化、外化机制、促进其形成一定的

思想品德、发展其品德能力的教育活动过程。德育过程中的基本矛盾

?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矛盾主要表现为教育者所提出的德育要求和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发展

现状之间的矛盾。

德育过程的组织要求

?根据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水平和特点,贴近实际,贴近生活,组织教育性的活动与交往;

?激发受教育者的心理内部矛盾,发挥他们的道德主体性,促进教育与自我教育的有机结合;

?增进各个层级、各个方面教育力量的联系与沟通,营造良好的德育环境,保持教育影响的连

贯性、一致性、长期性和长效性。

中小学常用的德育方法

?说服法

?角色扮演法

?情景体验法

?合作学习法

?榜样示范法

?品德评价法

?修养指导法

选择和运用德育方法的基本准则

?第一,在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的初级阶段,授予他们以一定的思想意识、规范、准则;随

着经历的增多、经验的丰富,对他们复杂的思

想品德形成过程加以疏导,并引导他们走向自

我修养之路。

?第二,在思想品德中某些品质的发展处于低水平阶段时,德育方法以传授道德知识、行为训

练、习惯养成为主;在较高水平阶段,以“疏

导”指导自我教育为主,以提高思想道德认识、

增进道德情感、形成信念为主。

?第三,在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发展的不同侧面,

要充分认识道德教育、思想教育、政治教育等

各自不同的性质,把握它们各自不同的特点。

?第四,将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知、情、意、行相结合,明示与暗示相结合,品德规范教育

与品德能力培养相结合,品德教育与心理教育

相结合。

第十一章班主任工作

班级

?所谓班,指的是按照一定年龄、学业程度、师生比例所分编而成的相对稳定的学生群体,是

学校进行教育教学工作的基本单位。班的划分

往往与学年、学级相联系,因而通常被称为班

级。

班级的功能

?归属功能

?社会化功能

?个性化功能

?选择功能

?保护功能

班主任的职责

?保护学生的身心健康,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全面负责班级的日常管理工作;

?组织和指导各类班级活动的开展;

?协调和整合校内外的各种教育力量。

班级群体的发展

?松散群体——群体成员之间的交往处于松散状态,每个人只是从自己的角度去理解和参与群

体活动,不存在大家认可的班级规范,人际关

系具有表面性、情景性。

?联合群体——群体已经具有了基本的组织结构,成员之间的个人联系开始建立,一些群体

性的规范萌生,在许多情况下,这些规范能够

对成员行为起到某种外在控制、调节作用。

?合作群体——基于协商后的群体活动越来越频繁,越来越重要,成员间相互喜欢、相互吸引,

个体在群体中的地位也会依其在活动中的参与

程度、贡献程度而定,群体的凝聚力、向心力

明显增强。

?集体——达到这一水平的班级群体具有很强的内聚力、向心力,其主要标志是:有比较明确、

一致的共同目标,有行之有效的组织机构和具

有感召力的核心人物,有严格有效的组织规章

和自觉纪律,有良好群体舆论、班风和班级传

统。

班集体的培养

?全面了解和研究学生;

?建立和健全班级组织机构、规范;

?确立班级群体的共同目标;

?组织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

?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

班级非正式群体

?班级非正式群体,即由群体成员在日常学习和交往中,基于居住地域,交往频率,兴趣爱好

等而自我形成的小群体。

班级个别指导

?养成关爱、公正诸种品质,建立关爱—公正的教育模式;

?增进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主体互动,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

?把握人际沟通与互动的基本技能和方法,提高知道工作的艺术性。

班级学生评价

?根据教育评价的分类方式,可以按照功能把班级学生评价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终

结性评价,或者按照方法区分为相对评价法、

绝对评价法、个体内差异评价法等,或者按照

教育目标领域区分为认知领域的评价、情感领

域的评价、技能领域的评价等。

学生评价发展变化

?倡导以学生发展为本;

?注重质性评价基于量性评价;

?重视过程评价甚于结果评价;

?强调评价的真实性和情景性;

?强调多元评价;

?强调评价中的合作行为。

现代教育技术试题(带答案)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6分) 1.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将使教师从单纯地讲授知识转变为主要_____,学生从单纯地接收知识转变为主要依靠自学. 2.现代教育技术是对学习过程和_____进行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和实践. 3.表征教育信息的符号可分为语言符号和_____两大类. 4._____主要利用模型、图像等,它比实物直观和语言直观更为优越. 5.学习资源包括学习过程中所需要的物质条件、_____、_____及学校卫生条件等等. 6.现代教育技术是一门边缘学科,其理论基础是_____、_____及传播理论,而系统科学理论是它的方法论基础. 7.被誉为现代教学论的三大典型代表是苏联赞可夫的"新教学体系",美国布鲁纳的_____教学论和联邦德国瓦根舍因的_____教学论. 8.加涅提出的五类学习结果是理智技能,认知策略,_____,动作技能,态度. 9.在教学方法的运用中,必须遵循的两个原则是综合性和_____. 10.有一只镜头焦距为50mm的照相机,标有如下光圈值2.8、4.5、5.6、8、11、16,如果拍照时选用的光圈值8,则此时相机镜头的进光孔直径为_____mm. 11.盒式录音机主要由_____、音频放大电路、超音频振荡电路、走带机构和喇叭等组成. 12.录像电视教材从表现形式上有讲授型、图解型、_____和表演型等四种. 13.录像机录像过程是通过磁头将电信号转换成磁信息记录在磁带上的_____过程.

14.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中的"教师"是负责_____和_____工作. 15.有时在播放录像带时,电视机图像画面出现白色水平横条干扰并伴有噪声,这时可以尝试调节录像机上_____旋钮来消除此干扰. 16.教学设计以_____为目的,以学习理论、教学理论和信息传播理论作为理论基础,将_____作为研究对象. 17.PC机的硬件系统主要由主机、内存储器、外存储器、_____和_____组成. 18.当代学习理论的三大学派分别是_____、_____和联结—认知学派. 19.课的划分依据一般为:教学对象的特点,教学目标之间的联系,两课之间的间隔时间和_____. 二、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干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16分) 1.教育传播中,用来传递和取得教育、教学信息的工具是() A.教育传播模式 B.教育传播媒体 C.教育传播通道 D.教育传播环境 2.现代教育技术的方法论基础是() A.学习理论 B.教学理论 C.传播理论 D.系统科学 3.国外现代教育技术是在()的促进下兴起的. A.系统科学理论研究发展 B.学习与教学理论研究发展 C.教育传播理论研究发展 D.直观教育与媒体技术 4.校风和班风是属于教育传播活动中的() A.教育传播媒体 B.教育传播环境 C.教育传播通道 D.教育传播系统

药理实验指导

药理学实验指导

实验一药物的作用方式 【实验目的】理解药物的局部作用和全身作用,并了解兴奋作用、抑制作用及拮抗作用。 【实验原理】普鲁卡因为局部麻醉药,抑制中枢神经元,首先抑制对药物敏感的中枢抑制性神经,引起脱抑制而出现兴奋现象,表现为不安、震颤,甚至惊厥。而戊巴比妥钠为镇静催眠、抗惊厥药,随着药物剂量的增加,对中枢的抑制作用逐渐增强,分别产生镇静、催眠、麻醉和抗惊厥的作用。 【实验对象】小白鼠(体重20g左右) 【实验材料】 1.器材:1ml注射器、钟罩、镊子 2.药品:3%普鲁卡因溶液、0.5%戊巴比妥钠溶液 【实验步骤】 1.取小白鼠1只,称重标记,并观察一般活动情况及痛觉反应。 2.在小白鼠一后肢股骨粗隆下端坐骨神经周围,注射3%普鲁卡因溶液0.1ml/10g,随即观察小白鼠左右后肢的活动情况及全身情况。 3.待小白鼠抽搐明显时,立即腹腔注射0.5%戊巴比妥钠溶液0.1ml/10g并继续观察小白鼠全身情况。 4.填表 小白鼠用普鲁卡因后表现用戊巴比妥钠后表现 左后肢全身左后肢全身 【注意事项】 1.要求注射部位要正确。 2.注意抢救时间。 【思考题】 1.小白鼠的那些表现各属于局部、全身、兴奋、抑制和拮抗作用? 2.本次试验队临床用药有何指导意义?

实验二药物剂量对药物作用的影响 【实验目的】掌握药物剂量与药物作用的关系 【实验原理】戊巴比妥钠为镇静催眠、抗惊厥药,随着药物剂量的增加,药物作用越明显,对中枢的抑制作用逐渐增强,分别产生镇静、催眠、麻醉和抗惊厥的作用。 【实验对象】小白鼠(体重20g左右) 【实验材料】 1.器材:1ml注射器、钟罩、镊子 2.药品:0.1%,1%,2%戊巴比妥钠溶液 【实验步骤】 1.取性别相同,体重相近小白鼠3只,分别称重、记号(1、2、3号),观察精神状态、痛觉反射及翻正反射。 2.给1号小白鼠腹腔注射0.1%戊巴比妥钠溶液0.1ml/ 10g 给2号小白鼠腹腔注射1%戊巴比妥钠溶液0.1ml/10g 给3号小白鼠腹腔注射2%戊巴比妥钠溶液0.1ml/10g 3.用大烧杯罩住小白鼠,并随时观察用药后各小鼠的精神状态、痛觉反射、翻正反射。 4.填表 小白鼠号用药用药后的表现(3′6′9′12′15′) 精神状态痛觉反射翻正反射1号 2号 3号 【注意事项】 1.更换药物要冲洗注射器。 2.小白鼠体重相差应小于两克。 【思考题】 1.药物剂量和药物作用的关系? 2.讨论3只小白鼠用药以后表现为何不同?

现代教育学试卷及答案

教育学试卷一 一、单向选择题(在每小题得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得序号填在题干得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20分) 1、教育得直接与首要目标就是( A ) A、影响人得身心发展 B、促进社会发展 C、提高人得素质 D、促进人类与谐 2、人类社会第一部以教育为专门研究对象得著作( D ) A、《教育学》 B、《民主主义与教育》 C、《普通教育学》 D、《大教学论》 3、教育得出发点就是( D )。 A、社会 B、学校 C、家庭 D、人 4、在一定得前提下,对个体得发展中起着相对得主导作用得就是( A )。 A、学校教育 B、家庭教育 C、社会影响 D、自学 5、“按教育规律办事”得前提就是( A )。 A、认识教育规律 B、认识客观事物 C、利用教育规律 D、发挥主观能动性 6、探讨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得人得问题就是关于( D)问题。 A、教育政策 B、教育制度 C、教育艺术 D、教育目得 7、为实现一定时期得教育目得而规定得教育工作得总方向就是( A )。 A、教育方针 B、教育制度 C、教育艺术 D、教育目得 8、雅典教育中“缪司”就是指( C )。 A、体育 B、德育 C、智育与美育 D、教育场所 9、教育改革与发展得强大动力就是( B )。 A、教育需要 B、教育理论得创新 C、学校发展 D、教育政策 10、学校教育职能得主要实施者就是(B )。 A、领导 B、教师 C、学生 D、校长 11、标志我国师范教育得开始得文件就是( D )。 A、《关于教师地位得建议》 B、《国家为21世纪得教师作准备》 C、《中华人民共与国教师法》 D、《钦定学堂章程》 12、教育活动得核心就是( B )。 A、教师 B、课程 C、学生 D、教材 13、在学校教育中,处于中心地位得就是( A )。 A、教学 B、领导 C、实践活动 D、党团活动 14、教师中心说得理论体系得构建者就是( B )。 A、杜威 B、赫尔巴特 C、布鲁纳 D、昆体良 15、教学过程结构得实质就是( C)。 A、空间结构 B、三维结构 C、时间结构 D、立体结构 16、教学方法概念得基点就是( A)。 A、教学目标 B、教学内容 C、教学原则 D、教学过程 17、下列以引导探究为主得教学方法就是( C )。 A、谈话法 B、讨论法 C、发现法 D、将受法 18、现代德育得核心应该就是( A ) A、道德价值培养 B、青春期教育 C、心理健康教育 D、兴趣培养 19、马卡连柯教育思想得核心就是( A ) A.集体教育 B.个体教育 C.正面教育 D.反面教育

《现代教育技术》题库选择题

一、选择题: 第1章教育技术概述 1.*教育技术发展的初级阶段是 (B ) A. 19世纪末、20世纪初 B. 1918—1942 C. 二战时期 D. 2.*在我国教育技术的出现是一项内容的出现为标志 (C) A. 计算机辅助教育 B. 网络技术应用 C. 电化教育 D. 虚拟技术 3.在美国教育技术作为一个新兴的实践和研究领域而出现是始于下列哪一项内容 (D) A. 计算机辅助教育 B. 网络技术应用 C. 程序教学法 D. 视听运动 4.大约在何时我国已开始进行幻灯教学实验 (C) A. 19世纪末 B. 1922 C. 20世纪20年代 D. 1936年 5.哪位学者最早提出使用程序教学机解决教学问题 (B) A. 戴尔 B. 斯金纳 C. 克劳德 D. 加涅 6.下列说法哪一个是不正确的 (C) A. 计算机用于教学和训练始于20世纪50年代末 B. 20世纪60年代早期CAI系统主要用于模仿传统的课堂教学,代替教师的部分重复 性劳动 C. 当前,CAI系统在学校的广泛应用说明个别化教学已成为学校教学的主要形式 D. 早期的CAI系统的产生曾受到斯金纳程序教学的强烈影响

7.*教育技术领域的最后定义是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在哪一年作出的 (D) A. 1972 B. 1973 C. 1977 D. 1994 8.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在1994年关于教育技术定义结构的内容是 (B) A. 理论与实践;关于设计、开发、利用;关于管理和评价;关于过程与资源 B. 理论与实践;关于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关于过程与资源;为了促进学习 C. 理论与实践;关于设计、开发、利用;关于管理和评价;为了促进学习 D. 关于设计、开发、利用;关于管理和评价;关于过程与资源;为了促进学习 9.*下列哪一内容不属于学习资源 (C) A. 信息和人员 B.课程和课件 C. 设计和制作 D. 技术和环境 第2章学与教的理论 1.教育技术学的的基本理论是 (A ) P22 A. 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 B. 媒体开发理论和教学设计理论 C. 媒体开发理论和教学管理理论 D. 传播理论和系统科学理论 2.桑代克试误理论的基本观点是(A)P23 A.学习是刺激-反应的联结 B.学习是认知-发现 C.学习是信息加工的过程 D.学习是学习者主支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3.谁提出了程序教学法(B)P25 A.桑代克 B.斯金纳 C.维特罗克 D.布鲁纳

药剂学实验指导——热原检查

实验十四热原检查 实验目的 ●掌握注射剂热原检查的操作方法及要点。 ●掌握注射剂热原检查结果的判定方法。 ●理解注射剂热原检查试验前的准备工作。 实验器材 药品注射剂供试品。 器材家兔、无菌无热原的注射器及针头、肛温计。 实训指导 1.方法步骤 (1)供试用家兔的选择供试用的家兔应健康合格,体重1.7~3.0kg,雌兔应无孕。预测体温前7日即应用同一饲料饲养,在此期间内,体重应不减轻,精神、食欲、排泄等不得有异常现象。挑选试验的条件与检查供试品时相同,仅不注射药液,每隔30min测量体温1次,共测8次,8次体温均在38.0~39.6℃的范围内,且最高与最低体温的差不超过0.4℃的家兔,方可供热原检查用。 (2)试验前的准备在作热原检查前1~2日,供试用家兔应尽可能处于同一温度的环境中,实验室和饲养室的温度相差不得大于5℃,实验室的温度应在17~25℃,在试验全部过程中,应注意室温变化不得大于3℃,防止动物骚动并避免噪音干扰。家兔在试验前至少1h开始停止给食并置于适宜的装置中,直至试验完毕。肛温计(精密度为±0.1℃)插入肛门的深度和时间各兔应相同,深度一般约6cm,时间不得少于1.5min,每隔30min测量体温1次,测量2次,两次体温之差不得超过0.2℃,以此两次体温的平均值作为该兔的正常体温。当日使用的家兔,正常体温应在38.0~39.6℃的范围内,且各兔间正常体温之差不得超过1℃。 (3)检查法取适用家兔3只,测定其正常体温后15min内,自耳静脉缓缓注入规定剂量并温热至约38℃的供试品溶液,每隔30min测体温1次,共测6次,以6次体温中最高的一次减去正常体温,即为该兔体温的升高温度(℃) 。如3只家兔中有1只体温升高0.6℃或0.6℃以上,或3只家兔体温升高均低于0.6℃,但体温升高的总和达1.4℃或1.4℃以上,应另取5只家兔复试,检查方法同上。(家兔升温为负值时,均以0℃计)(4)结果判断在初试3只家兔中,体温升高均低于0.6℃,且3只家兔体温升高总和低于1.4℃;或在复试的5只家兔中,体温升高0.6℃或0.6℃以上的家兔不超过1只,且初试、复试合并8只家兔的体温升高总和为3.5℃或3.5℃以下,均判为供试品的热原检查符合规定。 在初试3只家兔中,体温升高0.6℃或0.6℃以上的家兔超过1只;或在复试的5只家兔中,体温升高0.6℃或0.6℃以上的家兔超过1只;或在初试、复试合并8只家兔的体温升高总和超过3.5℃,均认为供试品的热原检查不符合规定。

现代教育学试卷及答案

教育学试卷一 一、单向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干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20分) 1.教育的直接和首要目标是( A ) A. 影响人的身心发展 B. 促进社会发展 C. 提高人的素质 D. 促进人类和谐 2. 人类社会第一部以教育为专门研究对象的著作(D) A. 《教育学》 B. 《民主主义与教育》 C. 《普通教育学》 D.《大教学论》 3.教育的出发点是( D )。 A. 社会 B. 学校 C. 家庭 D. 人 4.在一定的前提下,对个体的发展中起着相对的主导作用的是( A )。 A. 学校教育 B. 家庭教育 C. 社会影响 D. 自学 5.“按教育规律办事”的前提是( A )。 A. 认识教育规律 B.认识客观事物 C.利用教育规律 D.发挥主观能动性 6.探讨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的问题是关于(D)问题。 A.教育政策 B. 教育制度 C.教育艺术 D.教育目的 7.为实现一定时期的教育目的而规定的教育工作的总方向是( A )。 A.教育方针 B. 教育制度 C.教育艺术 D.教育目的 8.雅典教育中“缪司”是指(C )。 A.体育 B. 德育 C.智育和美育 D. 教育场所 9.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强大动力是( B )。 A. 教育需要 B. 教育理论的创新 C. 学校发展 D. 教育政策 10.学校教育职能的主要实施者是(B)。 A. 领导 B. 教师 C. 学生 D. 校长 11.标志我国师范教育的开始的文件是(D)。 A. 《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 B. 《国家为21世纪的教师作准备》 C.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 D. 《钦定学堂章程》 12.教育活动的核心是(B)。 A.教师 B.课程 C.学生 D.教材 13.在学校教育中,处于中心地位的是( A )。 A.教学 B.领导 C.实践活动 D.党团活动 14.教师中心说的理论体系的构建者是( B )。 A.杜威 B. 赫尔巴特 C. 布鲁纳 D. 昆体良 15.教学过程结构的实质是(C)。 A.空间结构 B.三维结构 C. 时间结构 D.立体结构 16. 教学方法概念的基点是(A)。 A. 教学目标 B. 教学内容 C. 教学原则 D.教学过程 17.下列以引导探究为主的教学方法是( C )。 A. 谈话法 B.讨论法 C. 发现法 D.将受法 18.现代德育的核心应该是( A ) A.道德价值培养 B.青春期教育 C.心理健康教育 D.兴趣培养

药理实验报告

药理学 实 验 指 导 邵阳医专药理学教研室

前言 药理学既是理论科学,又是实践科学。药理学实验课是药理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目的一方面是验证理论,巩固并加强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是学习和掌握药效学与药代动力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方法和技能,培养学生对科学工作严肃的态度,严密的方法、严格的要求及科学的思维方式,学习实验设计及实验数据统计处理的有关知识,初步具备客观地对药理学实验现象进行观察、比较分析、综合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更深入、准确地理解和掌握药理学基本知识,指导临床合理用药;并为研究开发新药、发现药物新用途,为其他生命科学的研究探索奠定初步基础。 一、药理实验注意事项 实验前①仔细阅读实验指导,了解实验的目的、要求、方法和操作步骤,领会其设计原理;②结合实验内容,复习有关药理学和生理学、生化学等方面的理论知识,达到充分理解;③估计实验中可能出现的情况和发生的问题。 实验时①严格按照实验指导上的步骤进行操作,准确计算给药量,防止出现差错造成实验失败;②认真、细致地观察实验过程中出现的现象,随时记录药物反应的出现时间、表现以及最后结果,联系理论内容进行思考;③实验过程中要注意节约药品及实验材料,避免造成浪费。 实验后①认真整理实验结果,经过分析思考,写出报告,按时交给指导教师;②整理实验器材,洗净擦干,妥为安放。将实验后的动物按要求放到指定地点,课后认真做好实验室的清洁卫生工作。 二、实验报告的书写: 每次实验后应写好实验报告,交给实验教师批阅。实验报告要求结构完整、条理分明、文字简练、书写工整,措辞应注意科学性和逻辑性。 实验报告一搬包括下列几项内容: ①实验题目与日期 ②实验目的实验的意义所在,要做什么,用什么方法,达到什么目的 ③实验材料包括动物、实验药品、主要使用仪器、也包括手术器材、玻璃器材等的数量,及实验条件。 ④实验方法步骤要清晰、使别人能看懂、能重复。如果实验方法临时有变更,或者由于操作技术方面的原因影响观察结果时,应做简要说明。 ⑤实验结果可用文字,也可表格或图示多种方法表示,是实验报告中重要的部分,需保证其绝对的真实性。应随时将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在记录本上记录,实验告一段落后立即进行整理。不可单凭记忆或将原始记录搁置很久之后再做整理,这样易致实验结果遗漏或错误。实验报告上一般只列经过归纳、整理的结果。但原始记录应保存备查。 ⑥分析讨论应针对实验中所观察到的现象与结果,联系课堂讲授的理论知识,进行分析和讨论。要根据实验内容详细讨论实验结果说明了什么,是否达到实验目的要求和观察到设计的现象;各项指标说明了哪些问题;实验成功或失败的原因,应吸取的经验教训。

现代教育学基础考试提纲

第一章 ·在中国古代.对“教”的理解:“教”是一种上者、长者对下者、幼者进行规范灌输的过程。教的内容以道德的养成为主。 ·在西语中教育的本义意味着要用引导的方法来发展受教育者潜在的心理能量。 ·定义的三种方式:规定性定义;描述性定义;纲领性定义。(填空) ·教育的定义:从广义上讲,教育是一种以教与学为形式,有目的地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的社会实践活动。所谓的狭义的教育便是学校教育,主要是指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地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的社会实践活动。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教育问题 一门学科能否独立存在,是否发展成熟,一个最重要的标志便是看它是否有着自己独特的研究对象。 ·教育学的定义:教育学是通过研究教育事实、教育价值基础上的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提供教育规范,指导教育实践的一门学科。 以下是教育学的萌芽和创立、发展时期的重要人物: ·昆体良---《雄辩术原理》---西方最早的教育专著 ·培根---近代实验科学的鼻祖---《论学术的价值与发展》---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提出来 ·夸美纽斯---《大教学论》(《大教授学》) ·康德---哥尼斯堡大学开设的由哲学教授轮流教授教育学的讲座,这可能是世界上最早的教育学课程。 ·特拉普---德国第一位也是世界第一位教育学教授---《教育学探讨》---这是第一本以教育学命名的著作 ·赫尔巴特---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普通教育学》---第一本近代教育学著作、完成了教学与教育的结合 ·杜威----实用主义教育学---《我的教育信条》《民主主义与教育》《经验与教育》 当代教育学的发展趋势 1 2 3 4点浏览就好 第二章 ·教育的起源:生物起源说---利托尔诺、沛西能。心理起源说---孟禄 ·原始社会晚期:学校的萌芽出现。进入奴隶社会后:学校产生。 ·学校产生与下列条件有关:1、社会生产水平的提高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经济基础。 2、文字的出现是学校产生的文化基础。 3、统治阶级巩固政权的需要时学校产生的社会政治基础。·从形式上看,人类教育的发展经过了从非形式化教育到形式化教育再到制度化教育的过程。·学制的定义: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体系。它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学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衔接和关系。 ·1902年,清政府颁布了《钦定学堂章程》(又称“壬寅学制”),这是我国教育史上第一个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复习第二章现代教育目的试题及答案

---------------------------------------------------------------最新资料推荐------------------------------------------------------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复习第二章现代教育目的试题 及答案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复习第二章现代教育目的试题及答案第二章现代教育目的一、单选题 1.在教育活动中居于主导地位,对整个教育活动起指导作用的是()。 A.教育内容 B.教育方法 C.教育目的 D.教学组织形式2.教育方针的有关规定表述了国家的()。 A.教育性质 B.教育目的 C.实现教育目的的途径 D.培养目标 3.以涂尔干为代表的教育目的观是()。 A.个人本位 B.指导性 C.现代 D.社会本位 4.斯宾塞提出的教育目的是()。 A.多元化 B.个体本位 C.完满生活 D.社会本位 5.从教育法所规定的教育方针看,我国教育工作的性质和任务是()。 A.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B.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C.教育必须体现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D.教育必须培养劳动者 6.我国教育目的建立的理论基础是()。 A.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学说 B.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学说 C.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D.教育必须培养劳动者的学说 7.中国实施新教育最早称教育目的为()。 A.教育宗旨 B.培养目标 C.教育指南 D.教育方案 8.教 1 / 9

育目的是三层次结构中,最低层次的是()。 A.培养目标 B.教学目标 C.课程目标 D.课堂目标 9.个人本位论强调教育目的应当注重()。 A.社会需要 B.人的需要 C.人的情感 D.人的个性 10.教育目的价值观的客体论转变所导致的是()。 A.占有性个人主体 B.共存的类主体 C.交互主体性 D.主体论二、多选题 1.按照价值取向,教育目的可以分为()。 A.个人本位 B.指导性 C.指令性 D.社会本位 2.教育方针一般包括的内容有()。 A.教育制度 B.教育工作总任务 C.培养人才总目标 D.培养人才途径 3.德国的新人文主义教育目的观代表人物有()。 A.席勒 B.裴斯泰洛齐 C.康德 D.赫尔巴特 4.教育目的功能主要有()。 A.激励 B.指导 C.评价 D.指令 5.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A.体现人类发展历史进程 B.真正的结合点是科学技术C.在我国现阶段还受限制 D.是我国的教育目的 6.教育目的是()。 A.教育行动的先导 B.贯穿于整个教育活动的始终 C.只在教育活动开始时发挥作用 D.确定教育内容,选择教育方法的依据 7.马克思认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所具备的客观经济条件是()。

现代教育理论试题

2015年现代教育理论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 1、“孟母三迁”的故事说明了哪种因素对人发展的影响?() A遗传 B环境 C教育 D社会活动 2、我国目前主要由下列哪一主体承担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责任?() A地方 B中央 C社会力量 D学生家长 3、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对突发性事件作出迅速、恰当的处理被称为“教育机智”。这反映了教师劳动的哪一特点?() A复杂性 B师范性 C创造性 D主体性 4、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 A备课 B上课 C课外辅导 D检查评定成绩 5、被称为世界上第一部研究教育的专著是( )。 A《教育没话》 B《教育学》 C《学记》 D 《论语》 6、教育的根本任务是( )。 A传授知识 B增强技能 C教书育人 D学会认知 7、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反映教师劳动的哪种特点?() A主体性 B创造性 C间接性 D示范法 8、“四书”、“五经”是中国封建社会正统的教育内容,下列著作不属四书范围的是() A《大学》 B《中庸》 C《论语》 D《春秋》 9、“学而时习之”体现的教学原则是()

A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B启发性原则 C循序渐进的原则 D巩固性原则 10、做好班主任工作的前提和基础是() A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B全面了解学生 C培养优良的班风 D做好后进生转化工作 二、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10分) 1、教育原则 2、教育艺术 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40分) 1、简述教育的政治功能有哪些? 2、概述现代教育的一般原则及基本要求。 3、教育现代化对教师素质提出了哪些新要求? (1)、教育家的意识;(2)、创新精神和改革意识;(3)、教育研究的意识和能力;(4)、健康的心理素质;(5)、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6)、法律意识。 4、概述中小学常用的德育方法? 四、论述题(30分) 联系自己的教学实际,试论怎样上好一堂课?

动物药理学实验大纲

甘肃民族师范学院动植物检疫(动检方向)专业 课程教学大纲 动物药理学实验 一、说明 (一)课程性质 动物药理学实验是动植物检疫本科专业的专业发展必修课程。 (二)教学目的 动物药理学实验教学不仅是动物药理学教学的补充,而且是培养学生思维、锻炼学生技能的实践性课程。其目的是通过实验使同学们所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得到进一步验证和理解,培养同学们严肃的科学态度和严谨的科学作风。其任务是通过实验课使同学们掌握研 究药理学的基本实验技能和实验方法,为今后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教学内容及学时数

(四)教学要求 本实验以素质教育和能力培养为目标。通过实验教学,使学生掌握药理学实 验的基本技术、药物浓度与剂量的换算、进一步理解药理学理论,学会分析与探索药物作用的方法。 (五)教学方式 本实验课程主要通过教师课堂讲授指导,辅助学生学习相关知识和技能。二、本文 (一)基本要求 通过药理学实验课程的学习,要求同学们掌握药物剂量的计算,实验动物的选择和动物麻醉的方法;掌握常用实验仪器的正确使用。掌握常用生物电信号的 观察方法与药物作用分析。掌握动物心电图、 血压等基本参数的测量、判断和分析药物对他们的作用。熟悉一些常 用实验模型(如心律失常、离体器官等)的制备方法和药物作用。熟悉离体器官

灌流技术及评价方法。了解心血管系统药物如受体阻滞剂、钙通道阻滞剂、抗心律失常药物及拟胆碱类药物等的实验方法。 (二)实验内容 实验一动物的捉拿、动物不同途径给药方法及药效观察目的要求: 掌握药理学实验方法及常用实验动物的捉拿;通过实验了解不同途径给药对药物效应的影响。 教学内容:小白鼠的捉拿、麻醉;静脉、肌肉、皮下、腹腔注射,灌胃给药;观察不同途径给予戊巴比妥钠对小鼠产生药物效应的影响有何不同。实验材料和用品: VCD播放器、笼具、灌胃针等 实验二药物半数有效量(ED50的测定 目的要求:通过本实验,了解测定药物半数有效量的意义、原理、方法;学习半数有效量和半数致死量的测定和计算方法 教学内容: 应用小白鼠,首先摸索出实验所需的适宜剂量范围,然后根据此剂量范围按照统计学方法随机分 6 组小鼠,根据公比计算出每组给药剂量,通过同一给药途径给药后,观察每组小鼠药物反应的阳性率,计算出相应的数据。 实验材料和用品: 计算软件、笼具、灌胃针等 实验三药物量效曲线测定 目的要求: 掌握测定药物量效曲线的实验方法;熟悉不同剂量去甲肾上腺素升高血压的反应,观察药物的量效关系教学内容: 学习颈总动脉的分离、插管及血压的记录与分析;分析不同剂量去甲肾上腺素对兔血管的作用,理解药物的量效关系。实验材料和用品: 生物信号采集系统、手术器械 实验四传出神经系统药物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目的要求:

现代教育学原理答案

01任务: 1.教育的本质特性是什么?答:(1) 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一种社会 现象。(2)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一 种有意识的活动。(3)教育是人 类社会特有的传递经验的形式。 (4)教育是有意识的以影响人的 身心发展为目标的社会活动。2.现代学制有哪些发展趋势?(1) 教育社会化和社会教育化。(2) 重视早期教育。(3)初等教育入 学年龄提前,义务教育年龄延长。 (4)寻求普通教育与职业技术教 育的最佳结合。(5)高等教育出 现多级层次,学校类型多样化。 (6)以终身教育思想为指导,实 现教育制度一体化,发展继续教 育。 02任务: 1、人的身心发展的动因及其规律:1)人的身心发展的动因是由内因与外因构成的,共同推动人的身心发展(2分)(2)顺序性(1分)(3)阶段性(1分)(4)不均衡性(1分)(5)个别差异性(1分) 2、简述教育的经济功能:1.教育是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前提;2.教育是知识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3.教育是现实生产力的重要手段;4.教育是知识创新的重要基础。 3、简述教育的文化功能:1.传递-保存文化功能2.传播-丰富文化功能;3.选择-提升文化功能;4.创造-更新文化功能 03任务: 1、现代社会教育有哪些特点?现代 社会教育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相 比具有以下特点:(1)开放性;(2) 群众性;(3)多样性;(4)补偿性; (5)融合性; 2、简述课程改革的理念与策略:答出 以下任意5点即可得10分。(1) 倡导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2) 重建新的课程结构;(3)体现课 程内容的现代化;(4)倡导建构 的学习;(5)形成正确的评价观 念;(6)促进课程的民主化与适 应性 04任务:1、三种教育力量整合的重要性有哪 些?答题要点:(1)三种教育力 量的整合,有利于教育在时空上 的相互衔接;(2)三种教育力量 的整合,有利于整个教育方向上 的高度一致;(3)三种教育力量 的整合,有利于加强各种教育的 互补作用 2、提高教师职业专业化的策略(或 可能性)是什么?答题要点:(1) 提高教师职业对教育理论的依赖 性;(2)延长教师培养年限,实 现教师的终身学习;(3)严格教 师的入职和解职标准,提高教师 的专业自主性;(4)厉行严格的 教师职业规范。 3、当代学生的时代特点表现在那些 方面?答题要点:(1)主体意识 增强;(2)信息获取方式多样;(3) 受多元文化冲击较大;(4)受同 辈群体影响较大。 05任务: 1.简述为什么要开展素质教育与其 特征有哪些。答:①根本原因是 国家推行科教兴国战略,要提高人 口素质;②直接原因是要从根本 上治理“片面追求升学率”。(2) 素质教育的特征:全体发展、全面 发展、主动发展、和谐发展、充分 的发展、可持续发展。 2.简述教学的任务:答:答:1)培 养学生的基础学力;(2)建构学生 个性化的多元智力结构;(3)培养 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4) 培养学生的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 3.简述如何发挥教育在人的发展中 的主导作用。答:人的身心发展是 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教育发 挥主导作用是有条件的,它要受到 以下多方因素的制约:(1)受教 育者的主观能动性;(2)教育的自 身状况;(3)家庭环境的因素;(4) 社会发展状况。教育如果能得到以 上各方面条件的积极配合,就能充 分发挥出促进人的发展和社会发 展的独特作用。 4.简述我国实施新课程改革的背景。 答:(1)教育观念滞后,人才培养 目标已不能完全适应时代的需求; (2)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 效性不强;(3)部分课程内容陈旧; (4)课程结构过于单一,学科体 系相对封闭,难以反映现代科技、 社会发展的新内容,脱离了学生教 育和社会实际;(5)课程实施过程 基本以教师、课堂、书本为中心, 难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 能力;(6)课程评价基本只重视学 业成绩,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7) 课程管理过于集中,使课程不能适 应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和学 生多样发展的需求等等。

现代教育学试题及答案

现代教育学试题及答案.doc 现代教育学试题 一、单选题 1.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教育专著是(A) A.《学记》B.《论语》C.《大教学论》D.《普通教育学》 2.教育的本体功能之一是(D) A.减少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B.促进生产发展,服务经济建设 C.对政治经济有巨大的影响作用D.加速年轻一代身心发展与社会化进程3.“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思想的提出是在党的(B ) A.十二大B.十三大C.十四大D.十五大 4.7.我国现在实行的义务教育的年限是(D ) A.6年B.5年C.8年D.9年 5.20世纪教育发展总目标中的“两基”是(B) A.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B.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C.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实现素质教育D.基础知识和基本素质6.50年代末以美国教育家布鲁纳为代表提出来的课程理论是(B )A.学科课程理论B.结构主义课程论C.实用主义课程论D.综合课程论7.制定教学计划的首要问题是(A ) A.课程设置B.学科顺序C.课时分配D.学年编制 8.教学从本质上讲是一种(A )

A.认识活动B.智育活动C.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活动D.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活动9.原始社会末期,担负教育年轻一代主要任务的是(B ) A.学校教育B.家庭教育C.社区教育D.社会教育 10.“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出自(B ) A.《学记》B.《师说》C.《论语》D.《春秋》 11.教师职业开始出现始于(B) A.原始社会末期B.奴隶社会初期C.封建社会初期D.资本主义社会初期12.“教师中心论”的代表人物是(D ) A.杜威B.夸美纽斯C.华生D.赫尔巴特 13.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的核心内容是(A ) A,全面发展的教育理论B.认知结构理C.教学与发展理论D.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14.我国奴隶社会的教育内容是(B ) A.四书五经B.六艺C.自然科学D.生产技能 15.我国最早使用“教育”一词的是(B) A.孔子B.孟子C.许慎D.朱熹 二、多选题 1.构成教育活动最基本的要素有(ABC ) A.教育者B.受教育者C.教育内容D.教育环境E.教育形式 2.人的教育活动和动物“教育活动”的本质区别是(BD) A.模仿性B.意识性C.规律性D.社会性E.复杂性 3.下列哪些有关教育的论述出自《论语》(ADE) A.不愤不启,不悱不发B.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C.教,上所施,下所效也D.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药理学实验指导

药理学实验指导 (供自学助考班用) 实验一药理学实验基础知识与常用动物捉拿、给药 【目的】1、学习药理学实验基础知识; 2、掌握药理学实验常用动物捉拿、给药方法。 【器材】1ml、5ml、20ml注射器,大、小鼠灌胃针头,4号、6号注射针头,250ml烧杯、鼠笼(或铁丝笼),天平秤、砝码。 【药品】0.9%生理盐水。 【动物】小白鼠、大鼠、家兔。 【内容】 一、实验动物的捉拿方法 1、蛙和蟾蜍左手握持蛙或蟾蜍,食指和中指夹住左前肢,拇指压住右前肢;右手将双下肢拉直,左手无名指及小指将其压住而固定。此法用于淋巴囊注射。毁脑和毁脊髓则用左手食指和中指夹持蛙或蟾蜍的头部,拇指和无名指小指握持双下肢,右手持刺针进行操作。 2、小白鼠可采取双手法和单手法两种形式。 双手法:右手提起鼠尾,放在鼠笼盖或其他粗糙面上,向后方轻拉,小白鼠则将前肢固定于粗糙面上。此时迅速用左手拇指和食指捏住小白鼠颈背部皮肤,并以小指与手掌尺侧夹持其尾根部,固定于手中。 单手法:小白鼠置于笼盖上,先用左手食指与拇指抓住鼠尾,手掌尺侧及小指夹住尾根部,然后用左手拇指与食指捏住颈部皮肤。 3、大白鼠大白鼠容易激怒咬人,捉持时左手应戴防护手套或用厚布盖住大鼠,先用右手抓住鼠尾,再用左手拇指和食指握住头部,其余手指与手掌握住背部和腹部。不要用力过大,切勿捏其颈部,以免窒息致死。 4、家兔用左手抓住颈背部皮肤(抓的面积越大,其吃重点越分散)。将兔提起,以左手托住其臀部,使兔呈坐位。 二、实验动物的给药途径与方法 1、小白鼠给药途径与方法 灌胃(ig):左手固定小鼠,右手持灌胃器,灌胃针头自口角进入口腔,紧贴上腭插入食道。如遇阻力,将灌胃针头抽回重插,以防损伤。 常用灌胃量为0.1~0.2ml/10g。 皮下注射(ih):可用腹部、背部、腹股沟的皮下,此处皮肤比较松弛,也可由助手协助。注药量一般为0.1~0.2ml/10g。 肌肉注射(im):一人抓住小鼠头部皮肤和尾巴,另一人持连4号针头的注射器,将针头

现代教育学》试题库及答案

绪论 一、单选题 1.标志教育学成为一门学科是的出版。 A.培根的《论科学的价值与发展》B.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 C.洛克的《教育漫话》D.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 2.“人类教育心理学化”,这一观点是首先提出的。 A.裴斯泰洛齐B.卢梭C.杜威D.赫尔巴特 3.提出完整的绅士教育理论体系的是 A.培根B.格斯纳C.洛克D.克伯屈 4.“把一些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指的是 A.卢梭的《爱弥儿》B.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 C.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D.裴斯泰洛齐的《林哈德与葛笃德》 5.被誉为世界上最早的教育专著是 A.《大学》B.《论语》C.《学记》D.《礼记》 二、判断题(正确的用“√”,错误的用“×”) 1.《论语》是孔子所写的有关哲学、政治、伦理和教育的著作。()2.赫尔巴特在论述教育的途径、方法和手段时是以心理学作为其理论基础的。() 3.德国教育学家梅伊曼和拉伊主张教育研究要“科学化”() 三、材料分析题 “所谓现代教育学就是现代社会的教育学”。 四、论述题 1.教育学经历了哪些不同的发展阶段,不同阶段的特点是什么? 2.你认为现代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第一章现代教育的本质 一、单选题 1.西方近代关于教育起源问题的第一个具有代表性的观点是。 A.教育的生物起源论B.教育的心理起源论 C.教育的劳动起源论D.教育的生活起源论 2.“君子忧道不忧贫”,故孔子把请学稼、学圃的樊迟视为“小人”。这反映了。

A.古代教育具有鲜明的阶级性;B.古代教育具有鲜明的等级性 C.古代教育脱离生产劳动D.古代教育形式简单 3.教育本质的“双重属性说”认为,教育本来具有双重性质。 A.上层建筑和生产力B.上层建筑和为阶级斗争服务 C.为阶级斗争服务和为发展经济服务D.为发展经济服务和为传递文化和促进人的发展服务 4.教育起源于。 A.人类早期的心理摹仿;B.人类的生产劳动; C.生物界老动物对幼小动物的照料D.本问题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5.在教育阶段,教育与生产劳动是完全分离的。 A.古代B.近代C.现代D.当代 6.在有史以来的教育中,除以外,都具有阶级性的特征。 A.三代教育B.近代教育C.现代教育D.原始教育 7.对于教育学的发展阶段,国外比较典型的三分法是把它分为三个阶段。 A.萌芽阶段、形成阶段、科学阶段B.萌芽阶段、独立阶段、科学阶段C.萌芽阶段、独立阶段、发展阶段D.形成阶段、独立阶段、理论深化阶段 8.“学而时习之”、“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等有关教育的论述见之于对后世影响极大的。 A.《学记》B.《论语》C.《大学》D.《孟子》 9.早在古希腊时期,著名思想家就提出了“什么是教育”的问题,针对雅典关心培养具有什么类型身心教养市民所发出的议论,进出“美德是否可教”的命题。 A.亚里士多德B.柏拉图C.苏格拉底D.昆体良 10.近代最早的一部对后世有深远影响的教育学著作是《》。 A.学记B.论语C.教育漫话D.大教学论 11.裴斯泰洛齐一生写了许多教育论著,其中最著名的是《》。 A.大教学论B.爱弥尔C.教育漫话D.林哈德与葛笃德 12.教育学真正成为一门学科,标志性的事件是《》的出版。 A.普通教育学B.大教学论C.教育漫话D.民主主义与教育 13.作为专门术语,“范式”这一概念是由在《必要的张力》一书中最先提出的。 A.杜威B.赫尔巴特C.库恩D.柏拉图 二、多选题

现代教育学》试题库及答案

现代教育学》试题库及答案

绪论 一、单选题 1.标志教育学成为一门学科是的出版。 A.培根的《论科学的价值与发展》B.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 C.洛克的《教育漫话》D.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 2.“人类教育心理学化”,这一观点是首先提出的。 A.裴斯泰洛齐B.卢梭C.杜威D.赫尔巴特 3.提出完整的绅士教育理论体系的是 A.培根B.格斯纳C.洛克D.克伯屈 4.“把一些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指的是 A.卢梭的《爱弥儿》B.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 C.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D.裴斯泰洛齐的《林哈德与葛笃德》 5.被誉为世界上最早的教育专著是 A.《大学》B.《论语》C.《学记》D.《礼记》 二、判断题(正确的用“√”,错误的用“×”) 1.《论语》是孔子所写的有关哲学、政治、伦理和教育的著作。()2.赫尔巴特在论述教育的途径、方法和手段时是以心理学作为其理论基础的。() 3.德国教育学家梅伊曼和拉伊主张教育研究要“科学化”() 三、材料分析题 “所谓现代教育学就是现代社会的教育学”。 四、论述题 1.教育学经历了哪些不同的发展阶段,不同阶段的特点是什么? 2.你认为现代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第一章现代教育的本质 一、单选题 1.西方近代关于教育起源问题的第一个具有代表性的观点是。 A.教育的生物起源论B.教育的心理起源论 C.教育的劳动起源论D.教育的生活起源论 2.“君子忧道不忧贫”,故孔子把请学稼、学圃的樊迟视为“小人”。这反映了。

A.古代教育具有鲜明的阶级性;B.古代教育具有鲜明的等级性 C.古代教育脱离生产劳动D.古代教育形式简单 3.教育本质的“双重属性说”认为,教育本来具有双重性质。 A.上层建筑和生产力B.上层建筑和为阶级斗争服务 C.为阶级斗争服务和为发展经济服务D.为发展经济服务和为传递文化和促进人的发展服务 4.教育起源于。 A.人类早期的心理摹仿;B.人类的生产劳动; C.生物界老动物对幼小动物的照料D.本问题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5.在教育阶段,教育与生产劳动是完全分离的。 A.古代B.近代C.现代D.当代 6.在有史以来的教育中,除以外,都具有阶级性的特征。 A.三代教育B.近代教育C.现代教育D.原始教育 7.对于教育学的发展阶段,国外比较典型的三分法是把它分为三个阶段。 A.萌芽阶段、形成阶段、科学阶段B.萌芽阶段、独立阶段、科学阶段C.萌芽阶段、独立阶段、发展阶段D.形成阶段、独立阶段、理论深化阶段 8.“学而时习之”、“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等有关教育的论述见之于对后世影响极大的。 A.《学记》B.《论语》C.《大学》D.《孟子》 9.早在古希腊时期,著名思想家就提出了“什么是教育”的问题,针对雅典关心培养具有什么类型身心教养市民所发出的议论,进出“美德是否可教”的命题。 A.亚里士多德B.柏拉图C.苏格拉底D.昆体良 10.近代最早的一部对后世有深远影响的教育学著作是《》。 A.学记B.论语C.教育漫话D.大教学论 11.裴斯泰洛齐一生写了许多教育论著,其中最著名的是《》。 A.大教学论B.爱弥尔C.教育漫话D.林哈德与葛笃德 12.教育学真正成为一门学科,标志性的事件是《》的出版。 A.普通教育学B.大教学论C.教育漫话D.民主主义与教育 13.作为专门术语,“范式”这一概念是由在《必要的张力》一书中最先提出的。 A.杜威B.赫尔巴特C.库恩D.柏拉图 二、多选题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