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传播效果理论

传播效果理论

传播效果理论
传播效果理论

一、枪弹论(20世纪初到30年代末)

又称皮下注射论(hypodermicneedletheory),或“刺激—反应”论,S-R论,传送带理论(transmissionbelttheory),是盛行于20世纪20—40年代的一种媒介威力强大的理论。形成的基础是“刺激-反映”机制以及本能心理学和大众社会理论等。

1、认为受众像靶子无法抗拒子弹的射击一样,对大众传媒的力量无法抗拒。受众消极被动的等待和接受媒介传播的信息,并会产生大致相同的反应。

2、理论不足:将传播效果绝对化,忽视了时空、环境等因素对传播效果的影响,忽视了受众的个体差异,以及在选择和接受信息时的能动性,未考虑受众所处群体的规范和压力作用,也未考虑到媒介本体特征对效果差异的作用

3、案例:

美国广播剧《星球大战》引起全国恐慌。

1938年,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根据科幻小说《星球大战》改编读广播剧播出,在全美引起了大恐慌,几百万听众相信确有其事而纷纷出逃。事后,普林斯顿大学广播研究中心对这一事件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讯息在一定时间、地点和条件下,对某一类特定受众会有很强的影响。

二、有限效果论(20世纪40年代初到60年代初)

也叫“最低效果法则”,由霍普.克拉伯提出,是对枪弹论的否定。

认为传播活动是传受互动的过程,受众是具有不同特点的个体,不是应声倒下的靶子。媒介不是影响受众的直接和唯一因素。大众媒介的效果由于媒介性质及其在社会中的地位而受影响。大众媒介通过许多中介起作用,对受众的影响是有限度地。

案例:

1、霍夫兰的“说服研究”:

1942~1945年间,霍夫兰等人受军方邀请对“二战”中军事纪录片对士兵的劝服效果进行了研究。他们让士兵观看系列片《我们问什么打仗》,以确定每一部电影对士兵的态度或动机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宣传片在传播普遍事实方面具有显著的效果,但没有明显改变受众固有的态度和观点,其效果是有限的。

(1)传播者的特性:

信源的信誉、知名度越高,权威性、专业性越强,传播效果就越好。

但在较长的时间段内,还会出现“睡眠者效应”,即低可信度信源发出的信息,受可信度的负面影响,本身的说服力不能得以马上发挥,而是处于一种“休眠”状态;经过一段时间后,可信度的影响减弱或消失后,信息本身的说服效果才得以充分发挥。即信源与观点有分离的倾向,受众对传播来源的印象逐渐模糊,只记忆内容本身。

这表明,信源的可信度对消息的短期效果有重要影响,但从长期来看,最终起决定作用的仍是内容本身的说服力。

(2)传播技巧:

“一面提示”、“两面提示”:

只说一面的讯息对于原先就赞同此讯息的人、教育水平低的人非常奏效;

两面都说的讯息对于原先就反对此讯息的人、教育水平高的人更为有效。

1“两面提示”后来由麦奎尔发展成为“防疫论”。

(防疫论:由美国学者威廉?麦奎尔提出,目的是为了寻求抗御态度改变的有效方法。

他认为:人的信念、思想如果未经过锻炼和考验,一旦受到攻击时,便无力抵御。要增强人思想上的防疫力,一是可以使用滋补法,即让一个人事先接触支持其基本信念的论证;二可以使用接种法,即让一个人事先接触一种弱性的、为刺激其防卫的反面论证。实验表明,接种法比滋补法更有效。当对象们接触到对于基本信念的攻击以及对于这些攻击的反驳时时,会形成某种通用的

免疫力,这种抵抗力,足以使这些基本信念在接触到另一种攻击时也不至于改变。)

2是否明示结论:

在论题复杂,受众文化水平和理解能力较低的情况下,明示结论较好,反之,则不予明示结论,让受众自己得出结论容易记忆,效果更好。

3先说有利、后说有利:

首先提出的观点在引起注意上是有利的,但后提出的观点更容易被记住。

4情感诉求、理性诉求:

动感情的诉求方式较之逻辑理性的诉求方式更可能导致态度的改变。现实的传播内容往往将两者相结合,既有情感因素又有理性因素,

5恐惧诉求:

所谓恐惧诉求,是指在劝服信息之夹杂着威胁性成分,使受众产生惧怕心理,借以达到预期的传播目的。决定恐惧强弱的主要因素在于具体的传播内容。

(1)“一面说”与“两面说”例如,可以在报刊和网络上寻找关于青少年拜金主义、偶像崇拜、早恋等的教育文章,看看它们采取的是一面说还是两面说,对你有何影响,并访问一下周围的同学,看看对他/她们有何影响,原因何在,霍夫兰等人的结论是否成立。

(2)信源的特征例如,名人广告。

(3)情感诉求与理性诉求例如,观察一下我国大众媒体反邪教报道中,哪些运用了情感诉求,哪些运用了理智诉求,想想看对你自己有什么效果。

(4)防疫论例如,《参考消息》扩大发行时,毛泽东就曾经用“放病菌到肌体里去,增强免疫力”来形容它的作用。

3、伊利县调查:

拉扎斯菲尔德、贝雷尔森等人对1940年美国俄亥俄州伊利县的总统选举进行的调查,发表调查报告《人民的选择》,提出了“两级传播”、“舆论领袖”等理论。

认为传播主要是维护或强化,而不是轻易地改变受众的原有态度。当只有一种观点垄断了媒介,或其他中介因素不起作用或也起促进作用是,媒介才可能有重要的社会效果。

舆论领袖:

指人群中最先接触传播媒介信息,并将经过自己再加工后的信息传播给他人的人。

特点:在社交场合较为活跃;与受其影响者有共同的兴趣爱好;通晓特定问题,并乐于接受和传播信息。

舆论领袖介入传播过程加快了信息传播并扩大了传播效果,他们具有形成和改变他人态度的能力。

两级传播:

指来自媒介的信息首先抵达舆论领袖,然后由舆论领袖通过人际传播传递给受其影响的追随者,形成的大众传播—舆论领袖—一般受众这样一个传播过程。

两级传播比直接的大众传播更具说服力,经过舆论领袖再加工的信息更具针对性,更易被受众相信和接受。

对两级传播的批评:舆论领袖与其他受众往往并无明显界限;某些场合受众可直接获取媒介信息,不存在中间人;实际的传播过程可能有更多级等。

后来,罗杰斯等人将两级传播扩充为“n级传播”。认为媒介信息传至受众的过程中有多种方式、多种渠道,可能由多级中介环境组成信息传播链。

(名解:1940年拉扎斯菲尔德等人在伊里调查之后提出,认为媒介信息通过“舆论领袖”的过滤和加工后到达与舆论领袖有社会接触的个体,即形成“大众

传播-舆论领袖-受众”的传播过程,这就是“两级传播”。两级传播是一种有限效果论。)

3、约瑟夫.克拉伯《大众传播的效果》一书中,对有限效果论进行了完整的总结:(1)大众传播通常并不是可以对受众产生影响的充要条件;

(2)大众传播通常是强化也可微调受众的固有态度,而很少能根本改变受众的固有态度;(3)由于媒介宣传效果的实现要经过中介因素,而传者难以对中介因素进行控制,所以其预期效果不可能完全实现。

四个中介因素包括:○1个人的心理倾向性和选择过程;

○2人际影响(舆论领袖等);

○3个人所属的群体及群体规范;

○4自由企业社会中的传播媒介。

适度效果论

3、议程设置理论

议程设置理论最早由麦库姆斯和肖于1972年提出(查普尔希尔研究、夏洛特研究)。

(2)(基于两个观点:一、各种媒介是报道新闻必不可少的把关人;二、人们需要由把关人帮助决定那些超出他们有限感受的事件和问题中哪些是值得他们关注的。)

该理论认为,大众传媒往往不能决定人们对某一事件或意见的具体看法,但可以通过供给信息和安排相关议题来有效地左右人们关注某些事实和议论的顺序。

大众传媒对事物和意见的强调程度与受众的重视程度成正比。受众会因媒介提供议程而改变对某事物重要性的认识,对媒介认为重要的事件首先采取行动。

媒介议程与公众对问题重要性的认识不是简单的吻合,而是与其接触传媒的多少有关,经常接触大众传媒的人的个人议程与大众媒介的议程具有更多的一致性。

(案例:关于“水门事件”的报道。)

(3)议程设置理论的进一步研究显示:在社会生活中,常常有许多“议程设置者”,传播媒介只是其中之一,尽管可能是其中较为重要的一个。传播媒介经常在与其他社会力量的协同互动中发挥作用。

议程设置理论为人认识传播与社会提供了一个新的角度。

(4)相关问题:

○1时滞问题(time lag):媒介议程要经过一段时间后才能转化为公众议程。(由于记忆力的自然衰退,议程设置效果会在持续一段时间后消失。)

○2朱克(Zucker):公众能够直接亲身体验的议题就是强制性接触;而公众不能直接体验的,则是非强制性接触(unobtrusiveness)。公众对一个议题的直接经验越少,就越依赖媒介来获取该方面的信息。因而非强制性接触议题的报道可能会产生议程设置效果,而强制性接触议题的报道不会。

“沉默的螺旋”:

最早由德国传播学者伊丽莎白?诺利—纽曼在《重归大众传媒的强力观》一文中提出。

大众传播的三个特质是它的累积性、普遍性和共鸣性。(共鸣指对一个事件或议题的一致反映,共鸣的作用是克服选择性接触,因为共鸣的存在使得人们不能选择其他的消息,并且共鸣会造成一种印象,即大多数人看待议题的方式与媒介表现议题的方式是一样的。)大众传媒利用这些因素,形成潜移默化的累积渗透,与受众的从众心理、适宜的传播环境等相配合,便可能让大多数人依照大众传媒所表现或指引的方向来认识事物、形成意见和采取行动。

大多数人力图避免因持有某种不同的态度和信念而陷入孤立,因而会对自己周围的意见环境进行观察,如果发现自己是站在少数人意见的这一边,便会

倾向于对该议题保持沉默,或者放弃原有的看法,转而与主导意见趋同;如果他们觉得舆论在远离他们的意见,他们也会倾向于保持沉默;相反,如果他们感觉自己属于主流意见群体,则会比较愿意表达。结果,被认为属于“主流”的意见就越来越强势,而被认为不具有代表性的观点越来越弱势,从而形成所谓的“螺旋”效果。

在这一过程中,大众媒介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因为它是人们寻找、获得舆论信息的来源。

大众媒介以三种方式影响沉默的螺旋:对何者是主导意见形成印象;对何种意见正在增强形成印象;对何种意见可以公开发表而不会遭到孤立形成印象。

在某一个特定时期内,大众媒介表达支配意见,在社会上占有优势,对受众造成压力;同时又日益缺乏对异常意见的人际支持,最终使他们放弃表达自己原有的想法和态度,形成一个沉默的螺旋,“这个过程不断把一种意见确立为主要意见。”

大众传播学理论

大众传播学理论 1、选择一个谣言,说明谣言传播的途径,以及背后的社会心理机 制。 谣言:2011年3月日本地震海啸核泄漏,谣传“日本核泄漏污染海洋影响盐” 和“碘盐能预防治疗核辐射”,市民轻信抢购,超市脱销。 谣言传播的途径:谣言怎么传播这是一个最为关键的问题,没有传播的谣言根本就达不到社会影响。对于普通的公民,网络社会的到来,公民个人的猜测而产生的谣言传播已经带有“媒体”性质,有人称之为自媒体。自媒体:公民个人通过私人的传播工具进行的传播。这种传播最早是口口相传,这也是最早的谣言传播办法。在网络社会,公民通过即时通讯、邮件、论坛、博客、微博等办法传播自己的一种猜测与思考。这种方式被某些公司利用,于是就产生网络社会独有的现象——“水军”、网络公关公司。这些公司利用“自媒体”进行一些消息的传播,当然很多是未经证实的,已经产生了强大的社会影响,甚至夺走了原本属于严肃的媒体的领域。公共媒体:这类传播途径,也就是大众传媒。这类媒体具有严肃性、客观与中立性,具有强大的公信力,天生就是用来产生强大的社会影响,也就是舆论制造工具,也是意识形态的制造与发源地。这类媒体有时也会发出一些未经证实的新闻,原因很多,有些舆论关注点无法进行实地新闻采取,只好采用非官方报道,或者是为了防止公众的恐慌,又或者是出于对意识形态的宣传。日本大地震过后,中国内陆疯传“吃盐可以补碘”,谣言在民间广泛传播,一天内各大超市的食用盐被抢购一空。这一谣言的来源在于大众传媒,特别是央视在日本核泄漏事件报道中提到日本民众的“补碘”方式,并在知识普及环节强调碘对防辐射的作用,而接受这些信息的中国观众大多缺乏防辐射方面的专业知识,提到“碘防辐射”时根据自身的生活经验认为“食用盐可以有效防止辐射”,谣言至此产生并不断传播。在危机事件面前,谣言的发生频率会有所提高。对重大事件的报道中,大众传播往往是信息的主要传播方式,与之不同的是,谣言传播的途径多为人际传播,虽然网络的出现,让谣言的产生方式更为多样化,可人际关系网络的影响在谣言传播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这些信息大多和受众的切身利益有关,却无法得到大众媒体和有关部门的证实。因此,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之间出现了较大的话语空隙,一方面,看似正确的信息在人际间传播,另一方面,大众传播又出现短暂失声。民众的质疑和恐慌无法得到舒缓和释放,“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心理作用发挥效应,谣言就

传播学专业英语词汇表

传播学专业英语词汇表第一部分:基本传播学理论词汇 传播Communication 内向/自我传播Intrapersonal Communication 人际传播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群体传播Group Communication 组织传播Organization Communication 大众传播Mass Communication 单向传播One-Sided Communication 双向传播Two-Sided Communication 互动传播Interactive Communication 媒介Media 大众传播媒介Mass Media 新媒介New Media 新闻洞News Hold 新闻价值News Value 传播者Communicator 主动传播者Active Communicator 受传者/受众/阅听大众Audience 受众兴坤Audience Interest 受众行为Audience Activity 信息Information

信号Signal 讯息Message 信息熵Entropy 冗余/冗余信息Redundancy 传播单位Communication Unit 奥斯古德模式Osgood Model 编码Encoding 解码Decoding 信源Source 传播的数学理论Mathematical Theory of Communication 传播渠道Communication Channel 有效传播Effective Communication 传播效果Effects 知识沟Knowledge-Gap 使用与满足模式Uses and Gratifications Model 使用与依从模式Uses and Dependencys Model 口传系统System of Oral Communication 地球村Global Village 内爆Implosion 全球化Globalization 本土化Localization 电子空间Cyber Space 数字化Digitalization

刘海龙《大众传播理论:范式与流派》辅导用书(理论和研究范式)【圣才出品】

第三章 理论和研究范式 3.1 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 【重点难点归纳】 一、理论与范式 1.理论 (1)含义 理论,是指为解释某个现象,按照一定的规范所抽象出来的概念体系。 (2)特点 ①理论的目标是对某个现象做出解释。 ②理论是一个概念体系。理论由两个部分组成,一是概念,二是概念之间的联系。概念 理论 理论与范式 库恩和范式理论 三种范式对比 大众传播理论的三种范式 客观经验主义范式 诠释经验主义范式 批判理论范式 理论研究的逻辑 理论研究的程序与工具 实证研究的程序 关于因果性 获取数据的具体方法 一般评估标准 如何评估理论 客观经验主义范式的评估标准 诠释经验主义范式和批判理论范式的评估标准 理 论 和研 究 范式

是为帮助人们思考而对某些现象或现象的集合所赋予的标签。 ③理论的建立必须遵循规范的程序。 (3)概念 一类是具体的概念,一类是抽象的概念。 ①具体的概念,是指人们能够直接观察到的,比如身高、商品购买等。 ②抽象的概念,是指无法直接观察的现象,比如智商、态度等。 (4)命题 命题是对概念之间的关系的判断。概念之间的关系很多,比如相关、因果关系等。 (5)假说 在没有得到完全证明之前,这些命题只能称为假说。假说是提出来供人们思考的命题,有关其真与假的判定要到这种思考完成后才能做出。 2.库恩和范式理论 (1)范式的概述 ①含义 库恩把不同的学者之间所持有的,这种不可通约的研究范例称为范式。 ②特点 a.它是指导一个学术群体中大部分成员的范例和前提假设,它指导人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b.范式是一个学术共同体公认并共享的世界观,围绕着某个范式会形成“无形的学院”。范式本身没有绝对的优劣之分,如果一个范式的拥护者压倒多数,那么这个范式会成为主流范式。 c.不同学术共同体之间的范式不可通约,它们相互矛盾、针锋相对。

传播学经典理论英文翻译(可编辑修改word版)

1.O pinion Leaders Active in information networks, have many information channels ,so they can often provide information and advice for others and can influence others. 2.T he Spiral of Silence For a controversial issue, people will watch the "climate of opinion" before they make comments . judging their opinion whether the "majority opinion", when people feel that their views are "majority" or in the "advantage" , it will tend to boldly express this opinion; when found his views are "a few" or in a "disadvantage" they often remain "silent." The more people remain silent, the more feel that their views are not well accepted, thus a result, the more they tend to remain silent. Repeated several times, they form representing "dominant" status views and more powerful, while holding "inferior" opinions of people sound more and more weak, such a cycle, forming a "one more loudly, and the other more and more silent spiral down the process. " 3.Gatekeeper Lewin was first proposed this idea. The information was screened and filtered by communicator. Communicators decide what we can see and how we can see . 4.Selective exposure hypothesis Audience in the contact information of the mass media is not

传播学者、学派以及传播效果专题总结33页

一、传播学者 (一)三位欧洲大师: 达尔文、弗洛伊德和马克思说19世纪三位最重要的社会理论家,进化论、精神分析理论、马克思主义间接地影响了20世纪在美国崛起的传播学:芝加哥学派中的社会学家为进化论所吸引;法兰克福学派将马克思主义和精神分析法相结合;互动传播的帕洛阿尔托学派通过研究相关传播来反对弗洛伊德的内心理论;拉斯韦尔热衷于精神分析的思考;霍夫兰的说服研究则在弗洛伊德理论那里找到了间接的基础。 1、查理·达尔文(Charles Robert Darwin): 对于传播学者来说,《人类和动物的表情》是达尔文的重要著作之一,这部著作创建了非语言传播领域。 达尔文的进化论对社会科学思想和传播学产生的重要影响表现在: (1)它系统阐述的辩证唯物主义直接影响了马克思;而马克思主义又是传播学批评学派的主要思想来源; (2)赫伯特·斯宾塞的社会达尔文主义将库利、帕克等美国早期的社会学家引向了社会学领域;库利、帕克说芝加哥学派的领袖,帕克关于城市生态学的著作直接受到了达尔文进化论的影响; (3)达尔文的理论有助于非语言传播研究的开展; (4)进化论的许多重要概念和机制都被研究群体生态学的学者们所使用。 2、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 (1)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假定人类行为的解释存在于个体之中,特别是存在于无意识之中。今天许多重要的传播学理论都在个体当中寻求推动行为变化的力量,如海德的平衡理论、费斯廷格的认知不一致理论、佩蒂和卡尔奥普的态度变化的详尽可能性模式等。这些理论都假定,个体失衡的、不一致的或不和谐的状态,会产生不舒服的感觉,因而导致了个体行为的变化。 (2)霍夫兰所开创的人格研究的学术传统是从C·赫尔德学习理论发展而来的,而赫尔德学习理论又是受到了弗洛伊德理论的影响。弗洛伊德的理论对拉斯韦尔有关政治领袖的精神分析的研究产生了影响。 (3)法兰克福学派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将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和马克思主义结合起来,进行了批评的传播研究。例如,对于偏见的研究,在阿多诺等人的《权威人格》中有所论述,它代表了一种以量化心理学的方法来研究人格问题的精神分析理论。 (4)深受弗洛伊德影响的帕洛阿尔托小组(Palo Alto group): 帕洛阿尔托小组的研究的是交往传播,他们重视作为理解个体行为的手段的个人与他人的传播关系,完成了从关注个体内在动力向关注个体交往或关系模式的转向。【见传播学派—批判学派】 3、卡尔·马克思:“在任何社会,获取维持生活所必需的基本资源方面的不平等不可避免地造就了一种文化,这一文化引起了某种类型的重大社会冲突。”这里包含了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的批判性,即社会是不完美的,需要加以改变。 而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被视为社会上层建筑的大众媒体,经常受到西方马克思主义者的批判,他们认为,在西方工业社会中,大众媒体的内容为社会阶级关系所控制,媒体成立巩固社会统治的工具。 (二)四大先驱:

传播效果理论

一、枪弹论(20世纪初到30年代末) 又称皮下注射论(hypodermicneedletheory),或“刺激—反应”论,S-R论,传送带理论(transmissionbelttheory),是盛行于20世纪20—40年代的一种媒介威力强大的理论。形成的基础是“刺激-反映”机制以及本能心理学和大众社会理论等。 1、认为受众像靶子无法抗拒子弹的射击一样,对大众传媒的力量无法抗拒。受众消极被动的等待和接受媒介传播的信息,并会产生大致相同的反应。 2、理论不足:将传播效果绝对化,忽视了时空、环境等因素对传播效果的影响,忽视了受众的个体差异,以及在选择和接受信息时的能动性,未考虑受众所处群体的规范和压力作用,也未考虑到媒介本体特征对效果差异的作用 3、案例: 美国广播剧《星球大战》引起全国恐慌。 1938年,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根据科幻小说《星球大战》改编读广播剧播出,在全美引起了大恐慌,几百万听众相信确有其事而纷纷出逃。事后,普林斯顿大学广播研究中心对这一事件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讯息在一定时间、地点和条件下,对某一类特定受众会有很强的影响。 二、有限效果论(20世纪40年代初到60年代初) 也叫“最低效果法则”,由霍普.克拉伯提出,是对枪弹论的否定。 认为传播活动是传受互动的过程,受众是具有不同特点的个体,不是应声倒下的靶子。媒介不是影响受众的直接和唯一因素。大众媒介的效果由于媒介性质及其在社会中的地位而受影响。大众媒介通过许多中介起作用,对受众的影响是有限度地。 案例: 1、霍夫兰的“说服研究”:

1942~1945年间,霍夫兰等人受军方邀请对“二战”中军事纪录片对士兵的劝服效果进行了研究。他们让士兵观看系列片《我们问什么打仗》,以确定每一部电影对士兵的态度或动机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宣传片在传播普遍事实方面具有显著的效果,但没有明显改变受众固有的态度和观点,其效果是有限的。 (1)传播者的特性: 信源的信誉、知名度越高,权威性、专业性越强,传播效果就越好。 但在较长的时间段内,还会出现“睡眠者效应”,即低可信度信源发出的信息,受可信度的负面影响,本身的说服力不能得以马上发挥,而是处于一种“休眠”状态;经过一段时间后,可信度的影响减弱或消失后,信息本身的说服效果才得以充分发挥。即信源与观点有分离的倾向,受众对传播来源的印象逐渐模糊,只记忆内容本身。 这表明,信源的可信度对消息的短期效果有重要影响,但从长期来看,最终起决定作用的仍是内容本身的说服力。 (2)传播技巧: “一面提示”、“两面提示”: 只说一面的讯息对于原先就赞同此讯息的人、教育水平低的人非常奏效; 两面都说的讯息对于原先就反对此讯息的人、教育水平高的人更为有效。 1“两面提示”后来由麦奎尔发展成为“防疫论”。 (防疫论:由美国学者威廉?麦奎尔提出,目的是为了寻求抗御态度改变的有效方法。 他认为:人的信念、思想如果未经过锻炼和考验,一旦受到攻击时,便无力抵御。要增强人思想上的防疫力,一是可以使用滋补法,即让一个人事先接触支持其基本信念的论证;二可以使用接种法,即让一个人事先接触一种弱性的、为刺激其防卫的反面论证。实验表明,接种法比滋补法更有效。当对象们接触到对于基本信念的攻击以及对于这些攻击的反驳时时,会形成某种通用的

大众传播理论复习题

大众传播理论 绪论 1.传播的定义: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结合社会学和信息科学的视 点)构成要素: ①传播者:又称信源,指的是传播行为的引发者,在社会传播中,传播者既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群体或组织。 ②受传者:又称信宿,即讯息的接受者和反应者,传播者的作用对象。作用对象一词并不意味着受传者是一种完全被动的存在,相反,他可以通过反馈活动来影响传播者。 ③讯息:讯息指的是由一组相互关联的有意义符号组成,能够表达某种完整意义的信息。讯息是传播者和受传者之间社会互动的介质,通过讯息,两者之间发生意义的交换,达到互动的目的。 ④媒介:又称传播渠道、信道、手段或工具。媒介是讯息的搬运者,也是将传播过程中的各种因素相互连接起来的纽带。 ⑤反馈:指受传者对接收到的讯息的反应或回应,也是受传者对传播者的反作用。获得反馈讯息是传播者的意图和目的,发出反馈讯息是受传者能动性的体现。反馈是体现社会传播的双向性和互动性的重要机制。 2.人内传播:内向传播、内在传播、自我传播。指个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 信息处理的活动。 人际传播: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信息传播活动,也是由两个个体系统相互连接组成的新的信息传播系统。(两个行为主体之间的信息活动)

群体传播:群体传播就是将共同目标和协作意愿加以连接和实现的过程,形成群体意识和群体结构,并反过来成为群体活动的框架。 组织传播:指组织所从事的信息活动。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组织内传播,二是组织外传播,这两个方面都是组织生存和发展必不可少的保障。 3.群体压力:群体中的多数意见对成员中的个人意见或少数意见所产生的压力。在面临 群体压力的情况下,个人和少数意见一般会对多数意见采取服从态度。 趋同心理:也叫做遵从性,指的是个人希望与群体中多数意见保持一致,避免因孤立而遭受群体制裁的心理。很多情况下,个人被迫接受群体意见,正是出于这种担忧。 美国经验主义传播学 1.四大先驱(传播学四大奠基人): 拉斯韦尔宣传与传播研究美国现代政治科学的创始人之一 宣传分析研究: 1927年《世界大战中的宣传技巧》此书刺激了两次大战之间的宣传研究,使之成为当时学界和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 传播过程研究:1948年《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和功能》此书中拉斯维尔最早总结了社会传播的三项基本功能并提出了传播基本过程的五个主要环节和要素。这个过程模式虽然具有单向性和直线性的缺陷,但它明确勾勒出了传播学研究的五个主要领域(控制研究、内容分析、媒介研究、受众研究和效果研究),对形成传播学的理论体系的基本框架具有重要意义。 卢因“把关人”研究德国社会心理学家

麦奎尔大众传播理论笔记整理

麦奎尔大众传播理论笔记整理 第一部分理论 第一章早期理论 一、大众媒介的重要性 大众媒介是对以大规模的方式运作,在或多或少的程度上能够触及并影响社会中每一个人的传播方式的简称。 尽管新媒介日益进步,大众媒介并没有处于衰落中,相反,为了顺应新媒介的出现,大众媒介也正在调整、扩展,以迎接挑战。 大众媒介的重要性 一是在政治层面上,大众媒介逐渐成为民主政治过程的基本要素;成为权力行使的手段,政治人物和政府机构凭借优先的媒介使用权,进行广泛宣传使它们所拥有的权力合法化。 二是在文化层面上,成为社会现实的定义者与形象构成的主要来源,以及社会认同的主要表征;二是成为人们闲暇生活中最大的聚合场所,为人们提供共享的文化环境; 三是在经济层面上,随着媒介产业的成长,媒介在市场中的权力呈现多样化与稳固化。 二、媒介与社会的关系 媒介依照自身的法则和实践,在社会内部建构一种单独的社会以机构,但媒介在本质上仍然是依赖社会的。 三、方法的基本差异 批判理论:试图揭露隐藏在媒介实践之下的问题,并且根据某些特定的价值,将这些问题与广泛的社会议题联系起来。 实用性传播理论:通过对传播过程的研究来解决实际问题,让大众传播的运用更有效率。 另两个层面的理论取向:媒介中心与社会中心;文化主义者与唯物主义者,并由此区分出四种主要方法。图见书P6页 四、不同类型的理论 社会科学理论:对媒介和其他相关因素进行系统、客观地观察的基础上,对大众媒介的性质、运作和影响做总体阐述。 规范性理论:在特定的社会价值下,检查并规定媒介应如何运作。 操作理论:指媒介从业者在其工作中积累和运用的实践思想。 日常理论:从我们自己与媒介接触的经验中得出的知识。 四、传播科学和大众传播研究 传播的层次:根据传播发生的不同社会组织层次,大众传播可以被视为社会层面诸传播过程的一部分,而且它位于其他传播过程金字塔式分布的顶层。见图P9 在全社会这一层次下,还有一些不同类别的传播网络。一种是在地区、城市、乡镇层次下所建立的媒介机构;一种是在公司或行业组织内的传播网络;三是传播网络通过一些机构表现出来:政府机构、教育机构、司法机构等。 五、不同的分析传统:结构分析、行为分析、文化分析 结构分析:主要来源于社会学。出发点是社会中心论,其首要关注目标包括媒介系统和组织,以及它们和社会的关系。焦点集中在社会结构和媒介系统对内容的影响上。

传播学经典理论英文翻译

1.Opinion Leaders Active in information networks, have many information channels ,so they can often provide information and advice for others and can influence others. 2.The Spiral of Silence For a controversial issue, people will watch the "climate of opinion" before they make comments . judging their opinion whether the "majority opinion", when people feel that their views are "majority" or in the "advantage" , it will tend to boldly express this opinion; when found his views are "a few" or in a "disadvantage" they often remain "silent." The more people remain silent, the more feel that their views are not well accepted, thus a result, the more they tend to remain silent. Repeated several times, they form representing "dominant" status views and more powerful, while holding "inferior" opinions of people sound more and more weak, such a cycle, forming a "one more loudly, and the other more and more silent spiral down the process. " 3.Gatekeeper Lewin was first proposed this idea. The information was screened and filtered by communicator. Communicators decide what we can see and how we can see . 4.Selective exposure hypothesis Audience in the contact information of the mass media is not

整合营销传播理论学习心得

整合营销传播理论和实践 武汉大学广告学系:李星 选题意义:大众传播效果逐渐减弱,受众细分成“分众”和”小众“而竞争日趋激烈,营销效传播的环境更加喧嚣,整合营销传播发挥协同效应;为企业建立品牌资产发挥其更大的竞争优势;此外,IMC强调的与利益相关者建立长期的建设性关系与现代市场营销的理念不谋而合因而具备一定的普世价值;IMC的理论及实务在广告实践和营销实践中发生深刻的影响。 基本内容:本文是为了阐述整合营销传播与现代广告的联系。首先论述整合营销传播的诞生现实背景及理论基础,勾勒出其发展的阶段,以及在此过程中与广告的相互影响。归纳出整合营销传播的广狭定义、基本特征、核心原则,指出其继承和发展了现代营销理念。在IMC理论指导实践中结合广告策划总结其策划模式、表现策略和媒介策略,以及在IMC的指导下的广告与公共关系、销售促进、直复营销、体验接触的具体执行实践; 研究现状:在研究过程中历经了从兴趣感知的主观了解到收集资料联系实践深入观察的客观认识,体悟到IMC理论的来龙去脉,强烈感受到其理论的庞杂性,以及与客户关系管理、关系营销、数据库营销、品牌传播学消费者行为学的紧密联系;深化了营销学和广告学的知识的学习,并有效整合了自己的专业知识,

IMC的理论的研究在实践必将会继续发展,焕发生机。 论文摘要:首先探讨了整合营销传播来龙去脉,整合营销传播的诞生是广告环境中市场竞争、媒介、消费者三大合力的结果;而现代营销学强调的以消费者为中心4C理论和建立维持顾客关系的关系营销是为理论基础的;其发展状态由追求传播效果的最大化、集聚化,强调“一个声音发话”阶段到追求塑造品牌形象、管理品牌关系、累积品牌资产品牌传播阶段,而品牌接触点/连接点的管理可达到“营销即传播,传播即营销”的境界。然后再深入的对整合营销传播理论分析,其内涵包括在具体应用中发挥营销传播组合的协同效应和协调与利益相关者关系的普世价值;其特征包括整体策略的一致性、讯息传播的持续性、传者受者间交互性、协调变通的实战性;其核心原则包括以品牌传播为号召旗帜、以服务消费者为灵魂、以数据库营销为驱动器. 最后在整合营销传播的执行实践过程中,其策划模式总结为识别确定阶段-执行实施阶段-评估检测阶段;在广告创作过程中整合营销传播关于广告定位、诉求策略及创意策略等表现策略的灵巧应用;结合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思考了媒介的内涵、特性和媒介的创造性整合的应用;在分析广告销售过程中的活动策略结合实例分析了广告与销售促进、公共关系、人员推销、体验接触的有效组合。揭示了整合营销传播对广告的深刻影响,以及营销传播组合间都是为了加强品牌与顾客的联系。

新闻传播学英语词汇

传播学考研英文常见词汇 传播 Communication 内向/自我传播 Intrapersonal Communication 人际传播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群体传播 Group Communication 组织传播 Organization Communication 大众传播 Mass Communication 单向传播 One-Sided Communication 双向传播 Two-Sided Communication 互动传播 Interactive Communication 媒介 Media 大众传播媒介 Mass Media 新媒介 New Media 新闻洞 News Hold 新闻价值 News Value 传播者 Communicator 主动传播者 Active Communicator 受传者/受众/阅听大众 Audience 受众兴趣 Audience Interest 受众行为 Audience Activity 信息 Information 信号 Signal 讯息 Message 信息熵 Entropy 冗余/冗余信息 Redundancy 传播单位 Communication Unit 奥斯古德模式 Osgood Model 编码 Encode 解码 Decode 信源 Source 传播的数学理论 Mathematical Theory of Communication 传播渠道 Communication Channel 有效传播 Effective Communication 传播效果 Effects 知识沟 Knowledge-Gap 使用与满足模式 Uses and Gratifications Model

大众传播理论研究

大众传播理论研究新传4班陈佳琪 2

目录大众传播理论 1.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 2.把关人理论 3.使用和满足理论 4.议程设置功能理论 5.沉默的螺旋理论 6.培养理论 7.知沟理论 8.大众传播的虚拟环境

1.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 作者介绍: 马歇尔·麦克卢汉(Marshall Mcluhan,1911年-1980年),20世纪原创媒介理论家,思想家。1911年出生于加拿大艾伯塔省埃德蒙顿市,他于1933年在加拿大曼尼托巴(Manitoba)大学拿到了文学学士学位;1934年在同一所大学获得硕士学位;此后不久到剑桥大学留学,继续文学方面的研究;1942年获得剑桥博士学位,并在美国多所大学执教。其间出过许多巨著,主要著作有《机器新娘》(1951年)和《理解媒介》(1964年)。在社会上有莫大的影响。于1980年12月31日去世。 产生背景: 麦克卢汉早期关于媒介的思想建立在他的导师哈罗德·亚当斯·英尼斯(Harold Adams Innis)的研究基础上。英尼斯与麦克卢汉认为,媒介是文明的精髓,两人都认为历史是由各个时代占据地位的媒介引导前进的。 理论内容: (一)媒介是人体的延伸 媒介是人体感官能力的延伸和扩展:文字印刷媒介是视觉能力的延伸,广播是听觉能力的延伸,电视是视觉、听觉和触觉能力的延伸。 (二)媒介即讯息 媒介本身才是真正的讯息,也就是说,人类有了某种媒介才可能从事与之相应的传播或其他社会活动,因此真正有意义的讯息不是各个时代的传播内容,而是这个时代所使用的传播工具的性质,以及它所带来的可能性和造成的社会后果。 (三)热媒介与冷媒介 (1)热媒介:传递的信息明确清晰,接受者无须动员更多的感官和思维活动就能理解,它本身就是"热的",如照片、广播、电影等。需要受众参与其中的程度低 (2)冷媒介:提供给受众的讯息模糊、不充分,需要受众予以补充、联想,受众参与其中的程度高,如漫画、电视、电话等。 (四)地球村 在自然社会,口语是主要以传播媒介,人的交往受距离的限制,文学印刷媒介产生后,人类由"耳朵的社会"进入"眼睛的社会"人与人之间联系变得疏远。电子媒介的出现与普及改变了这种状况,它们以接近于实时的传播速度和强烈的现场感、目击感把遥远的世界拉得很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感觉上大大缩短,于是整个世界变成一个"地球村",任何国家和社会都是村庄的一部分。 理论应用案例: 以印刷媒介理论为例,麦克卢汉如此分析印刷媒介的社会功能:由于印刷媒介“侧重于通过眼睛接收的信息而不是在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中通过所有感官接收的信息,从而在我们同环境的关系中造成了不平衡。由于阅读和书写基本上是私人的活动而且涉及是又是抽象化的经验,它们因而使人们‘摆脱部落习惯’,把他们

基于传播学视角下的城市外宣英译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007978402.html, 基于传播学视角下的城市外宣英译研究 作者:刘阳 来源:《西部论丛》2019年第13期 摘要:城市外宣的英译是向世界展示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一扇窗。于当地政府部门的招商引资、文化输出、形象构建意义非凡。本文基于翻译传播学理论视角,探讨芷江在举行和平文化节期间存在的翻译问题:直译、句子歧义、冗余信息过多,中英文意思不一致等,因其忽视了中西方文化的空缺与差异,从而造成理解上的误差,在此基础上分析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及解决措施,對原文信息进行重构,从而体现源语文化的价值观,实现文化传递的传播目的。 关键词:外宣翻译传播学芷江国际和平文化节 一引言 顾名思义,外宣翻译是要完成对外宣传材料的翻译任务。一般来说,外宣翻译的主要任务就是要将中文译成外文,向世界传播来自中国的声音和文化。近年来,随着“和平文化节”的每两年举行,同时也吸引着全球二十多个国家在内许多的政要名人以及和平人士慕名前来,一度使“和平”与“文化”这两个词成为芷江驰名中外的代名词。然而,在外宣材料英文翻译方面,却有些不知所云,艰涩难明,品质差强人意。本文以翻译传播学理论为指导,以芷江国际和平文化节为主要研究对象,摘取一些典型的翻译误例进行剖析和讨论,目的在于提高外宣文本的翻译质量,帮助城市文化形象构建。 二传播学视角下的外宣翻译 翻译传播学认为翻译行为是“与语言行为和决定紧密相关的一种特殊的语际信息传递方式”,具有传播学特质。传播学的介入将翻译行为放置在动态开放的文化语境内进行考量,为翻译学研究提供了崭新的视角。它要求译者关注翻译过程中影响信息传播的外部环境因素,正视翻译传播过程的选择性,克服由审美取向、价值观和文化背景差异造成的噪音干扰;注重翻译的目的性和反馈调控,对原语信息进行适当处理使翻译活动靠近预定目标。 三芷江和平文化节外宣翻译存在问题及解决方案 作为应用型翻译一种,外宣文本翻译的文本传递过程不是封闭静态的,而是一个动态且开放的跨文化交流过程。自芷江和平节举行以来,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理念在我省同各国的合作中均显现出来。但在外宣材料的处理当中也存在着很多问题亟待我们解决。 1. 英文与中文意思前后不一

传播学概论-第十一章 传播效果研究(下)

第十一章传播效果研究(下) 第一节大众传播与环境认知——“议程设置功能”假说 概念 1.拟态环境:李普曼1922年出版《舆论学》。认为,现代社会变得越来越巨大和复杂化,对超出自己经验以外的事物,人们只能通过各种新闻供给机构去了解。这样,现代人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已经不是对真实的客观环境反应,而成了对大众传播提示的“拟态环境”的反应。“拟态环境”并不是现实环境的客观再现。 2.议程设置(问答1) 问答: 1. 议程设置理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与历来的效果研究相比,它具有哪些特点? 麦库姆和肖发现,在选民对当前重要问题的判断与大众传媒反复报道和强调的问题之间,存在首一种高度的对应关系。大众传媒作为大事加以报道的问题,同样也作为“大事”反映在公众的意识当中;传媒给予的强调越多,公众对该问题的重视程度也越高。麦库姆和肖认为大众传播具有一种设定社会公共事务“议事日程”的功能,传媒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达活动以赋予各种“议题”不同程度的显著性的方式,影响着人们对周围世界的“大事”及其重要性的判断。 特点:⑴传播效果分为认知、态度和行动三个层面。“议程设置功能”假说的着眼点是这个过程的最初阶段,即认知层面上的效果。 ⑵“议程设置功能”假说所考察的,是作为整体的大众传播具有较长时间跨度的一系列报道所产生的中期的、综合的、宏观的社会效果。 ⑶“议程设置功能”理论暗示了一种媒介观,即传播媒介是从事“环境再构成作业”的机构。即传播媒介对外部世界的报道不是“镜子”式的反映,而是一种有目的的取舍选择活动。 2. 议程设置功能在理论提出以后具有哪些发展,其不足之处有哪些? 议程设置功能是在李普曼“拟太环境”以及拉斯韦尔关于传播的“环境监视功能”概念的基础上,通过实证研究提出的一个理论假说。它的概念不断趋于细致化和明确化: ⑴“议程设置功能”的作用机制趋于明确化。学者们从三角度考察大众传播“议程设置功能”作用机制:认知模式、显著性模式、优先顺序模式。 ⑵对“议题”不同类型进行较深入的研究。 ⑶分析不同媒体“议程设置”的不同特点。(填空)如报纸的“议程设置”对较长期的“议题重要性顺序排列”影响较大,而电视的“热点化效果”比较突出。 不足:它只强调了传播媒介“设置”或形成社会议题的一面,而没有涉及反映社会议题的一面。尽管从一般意义上来说媒介的“议程设置功能”是强大的,但也不能把它的效果绝对化。 ■影响和制约报道内容取舍选择的因素主要有:①时空因素;②媒介的办报宗旨和报道方针、传播人员的新闻价值观和倾向;③社会文化规范,即传播内容必须符合社会和受众的一般文化规范和价值标准。 第二节大众传播、社会心理与舆论——“沉默的螺旋”假说 概念: 1. 舆论:传统的政治学和舆论学认为,舆论是一种“社会合意”,它的产生是一个“问题出现→社会讨论→

传播学英文用语

传播Communication 内向/自我传播Intrapersonal Communication 人际传播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群体传播Group Communication 组织传播Organization Communication 大众传播Mass Communication 单向传播One-Sided Communication 双向传播Two-Sided Communication 互动传播Interactive Communication 媒介Media 大众传播媒介Mass Media 新媒介New Media 新闻洞News Hold 新闻价值News Value 传播者Communicator 主动传播者Active Communicator 受传者/受众/阅听大众Audience 受众兴趣Audience Interest 受众行为Audience Activity 信息Information 信号Signal 讯息Message 信息熵Entropy 冗余/冗余信息Redundancy 传播单位Communication Unit 奥斯古德模式Osgood Model 编码Encoding 解码Decoding 信源Source 传播的数学理论Mathematical Theory of Communication 传播渠道Communication Channel 有效传播Effective Communication 传播效果Effects 知识沟Knowledge-Gap 使用与满足模式Uses and Gratifications Model 使用与依从模式Uses and Dependencys Model 口传系统System of Oral Communication 地球村Global Village 内爆Implosion 全球化Globalization 本土化Localization 电子空间Cyber Space 数字化Digitalization 文化帝国主义Culture Imperialism 跨文化传播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守门人Gatekeeper 新闻采集者News Gatherers 新闻加工者News Processors 模式Model 有线效果模式Limited Effects Model 适度效果模式Moderate Effects Model 强大效果模式Powerful Effects Model 子弹论Bullet Theory 两级传播模式Two-Step Flow Model 多级传播模式Multi-Step Flow Model 沉默的螺旋模式Spiral of Silence Model 劝服传播Persuasive Communication 议程设置模式the Agenda-Setting Model 时滞Time Lag 最合适效果跨度Optimal Effects Pan 时间跨度Time Span 公众舆论Public Opinion 选择性接触Selective Exposure 选择性注意Selective Attention 选择性理解Selective Perception 选择性记忆Selective Retention 可信性提示Credibility Heuristic 喜爱提示Liking Heuristic 共识提示Consensus Heuristic 市场驱动新闻学the Market-Driven Journalism 意识形态Ideology 霸权Hegemony 权力话语Power Discourse 视觉文本Visual Text 文本Text 超级文本Hypertext 结构主义Constructionism 解构主义Deconstructionism 文化工业Culture Industry 大众文化Mass Culture 文化研究Cultural Studies 批判学派/批判理论Critical Theory 法兰克福学派Frankfurt School 女权主义/女性主义Feminism 符号学Semiotics/Semiology 符号Sign 能指与所指Signified/Signifier 非语言符号Nonverbal Sign 非语言传播Nonverbal Communication 意指Signification 话语理论Theories of Discourse 文化期待Culture Expectations 文化批判Culture Criticizing 范式Paradigm 叙事范式Narrative Paradigm 强语境High Context 弱语境Low Context 功能理论Functionalism

传播学 参考书目

各位: 学生有向学之心,我不敢怠慢。初拟了部分书目,供参考。 —————— 其它 1.《十九扎——一个北大教授写给学生的信》朱青生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推荐理由:有关学术规范,如何读书——尤其是学术类书籍,介绍很细致。(我自己的借给学生后好像没还回来,不过网上有电子版,勉强一读) 2.《理想不死——是谁让我们脆弱而又坚强》胡赳赳中国华侨出版社 推荐理由:新闻类,作者是《新周刊》主笔,书中对于传媒很多独到见解,文笔精到,易读。另外,算是新书,能结合当下。 3.《世界是平的》 推荐理由:关于描述市场全球化的一本书,生动形象,对于理解国际传播,亦有好处。其它有关信息社会和数字化的还包括《第三次浪潮》,《大趋势——改变我们生活的十个方向》,《数字化生存》等。 4.《娱乐至死》波兹曼 推荐理由:理解媒介变迁。 5.《江村经济》费孝通 推荐理由:社会学调查、田野调查(field research)的经典,对于新闻业务同样值得参考。 6.《菊与刀》 推荐理由:本书是二战期间,一个美国学者对日本国民特性的解读,由于战争原因,她当时主要通过二手资料和少量对日本战俘的访谈而得到经验,是社会学研究的经典案例。我们的目的不是评估日本的民族性如何,而是学习作者的调研方法——她如何做到?课程中有相关作业。 7.电影《公民凯恩》 推荐理由:原型是报业大亨赫斯特,有助于理解新闻史,尤其是大众报时期的新闻行业发展。课程中有相关作业。 8.电影《楚门的世界》 推荐理由:新闻伦理之争,经典影片。课程中有相关作业。 9.曾仕强的讲座视频 推荐理由:参透中国人的传统和国民性,并将其应用于管理学中。

专业书目 传播学参考书目 10.《传播学概论》(也叫《人·信息·媒介——人类传播概论》)施拉姆 推荐理由:传播学必读的经典版本,可以作为教辅参考书,风格近似随笔,值得一看。考研必备参考书。 11.《传播学引论》李彬高等教育出版社; 推荐理由:深入浅出,旁征博引,对很多传播学理论的解读很到位。 12.《传播学原理》张国良复旦大学出版社 推荐理由:教材类,张国良老师是中国传播学会会长,复旦大学传播学的专家,张国良老师编写的书大都值得推荐。 13.《传播学:以人为主体的图像世界之谜》沙莲香人大出版社; 推荐理由:比较传统的传播学经典书目,可以作为教材类或教辅类。人大考研参考书。 14.《传播学总论》胡正荣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推荐理由:教材类,胡正荣老师是传媒大学传播学的专家,本书是传媒大学新闻传播类考研参考书。图书馆可借阅。 15.《20世纪传播学经典文本》张国良复旦大学出版社; 推荐理由:节选翻译多个经典著作中的知名章节,属于速读类的教辅,对于粗通传播学大家之作,值得参考。图书馆可借阅。 16.《大众传播模式论》丹尼斯·麦奎尔 推荐理由:第四章“传播学系统结构”涉及到。课程中有相关作业。 17.《传播学》邵培仁高等教育出版社; 推荐理由:邵培仁是浙江大学传播学的专家。 18.《传播理论》赛佛林华夏出版社; 推荐理由:华夏出版社的传播学系列,是经典的传播学教材、教辅类。本书也是很多高校新闻传播类的考研参考书。 19.《传播学概论》吴文虎武汉大学出版社; 推荐理由:吴文虎是是武汉大学传播学的专家,本书也是经典的传播学教材之一。 20.《传播理论》斯蒂文·小约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推荐理由:是经典的传播学教材、教辅类。西人原著,和中式的教材在思路上有差异,值得借鉴。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