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最新新媒介事件之新

最新新媒介事件之新

最新新媒介事件之新
最新新媒介事件之新

“新媒介事件”之“新”

又到一年一度的毕业季了,作为一名大学生,论文是必须写的,无论你是本科还是专科,论文都是一件重大的工程。以下是由查字典范文大全为大家整理的新媒介事件之新,希望对你有帮助,如果你喜欢,请继续关注查字典范文大全。论文摘要学者们对新媒体事件的含义有着广义、狭义、中性三种不同的认识,本文赞成中性的定义。新媒体事件之新,表现在新媒体事件有着新的把关人、承担新功能、形成媒介新结构,带来新挑战。

论文关键词新媒体事件把关人新功能媒介新结构

一、新媒体事件的含义

正如对新媒体、新媒介、新传媒概念的争议一样,对于什么是新媒体事件,学者们也是众说纷纭,众多研究者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在研究新媒体事件的概念同时,他们也指明了新媒体事件的特征,正是在研究新媒体事件的特征中,才能概括新媒体事件的概念。

大多数学者在界定新媒体事件时首先明确新媒体事件以网络、手机为技术基础。在此基础上,以新媒体事件的外延来划分,可以分为广义的定义、狭义的定义。广义的定义认为:新媒体事件是指由网络、移动媒体等新媒体技术支撑体系下形成的为民众广泛关注并采取相应行动的热点事件、引人注目的事件。蒋谢尔指出,所谓新媒体事件是指由网络、移动媒体等为主的新媒体发布信息、形成相应舆论进而为民众广泛关注能采取相应行动的热点事件。蒋建国指出,新媒体事件是在新的技术支撑体系下,利用网络、手机等媒体传播最近在社会上发生并引人注目的事情。韩敏指出,所谓新媒体事件是以网络、手机为代表的开放式媒

介技术为基础,通过公民新闻运动产生的具有重大社会影响力的媒体事件。

中性的定义将新媒体事件界定为突发事件。周葆华指出,新媒体事件 (New Media Event)的概念必须追溯至媒体事件 (Media Event)。如果说新媒体事件主要指向突发事件,则媒体事件更多的是非突发事件即预先计划好的事件。狭义的定义将新媒体事件界定为突发事件中的反抗权威性事件。许鑫通过对新媒体事件和传统媒体事件的比较指出,新媒体事件是新媒体事件,不是新媒体事件,新媒体事件主要指以为传播媒介,由网民传播、推动事件进程并挑战意识形态和现存社会权力结构的权威,带有争议性的社会事件。新媒体事件的新特征根本上体现于两点:一是事件的意义并非完全由权力阶层来定义,草根阶层拥有更大的话语权;二是事件的社会效果并非是维护现存统治秩序,更多的是对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和权力结构的挑战。

以上有关新媒体事件的定义,从外延上递进缩小,即从热点事件突发事件挑战主流社会的突发事件。这三种定义,各有特点。广义的定义被大多数学者所接受,其优点是普适性强,但本文认为,这个定义太宽泛了,除了媒体形式有所区别外,新媒体事件和媒体事件很难有所区分。媒体传播的形式区分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功能的差别所在。狭义的定义将新媒体事件界定为突发事件中的反抗权威性事件,和中国目前的实际情况相适应。由于中国处于过渡时期,各个阶层利益冲突相对比较严重,加之各个阶层之间信息沟通的渠道不畅通,在中国发生的新媒体事件基本上都涉及公共领域,挑战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并获得社会的共鸣。这也与中国传统媒体长期以来缺乏独立精神有很大关系。这类新媒体事件也是本文关注的核心内容。但从现实来看,这种概括太单一,以至于把现代社会大量存在的新媒体事件的其他类型排除在外。同时,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这类

新媒体事件的比例会逐步降低。本文赞成中性的定义,认为这一定义既说明了新媒体事件和传统媒体事件的区别,又为新媒体事件有关理论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二、新媒体事件之新

第一,新的把关人。威尔伯施拉姆提出了一个重要的观点,媒介=把关人。他说:我们将媒体称为把关人,而不是过滤器,这个词是库尔特勒温启用的社会心理学术语。大众媒介是信息在社会流通过程中的主要把关人。新媒体事件的平台载体从报纸、电台、电视等传统媒体转变为新闻网站、博客、论坛、手机、视频、搜索引擎、SNS社区等,这种媒介形式的转化,使得传统媒体的把关人风光不再。新媒介技术门槛降低、互动性强,普通民众甚至是社会底层可以和权力精英或者明星一样成为新媒体事件的重要参与者或者赋权人。这样,现实生活中的某些事件经新媒体披露和传播后,在一定条件下,会由孤事件发展为可持续的运动,在营造群体氛围的基础上影响主流社会,其传播效果得到放大。这不仅是媒体形态的变化,或是媒介生态系统的扩展,也是媒体内容、话语权、主体性的变迁,是网络的进一步发展和转型。笔者以为,这是公民新闻以及群众书写的要点所在,是处于社会边缘的信下阶层加入创造历史事件的关键所在,也是新媒体事件最根本的新特征。

第二,承担新功能。在媒体自由得到充分发展的社会形态下,传统媒体监督和批评权力精英的功能已经得到充分的发挥,媒体事件的这一功能不算突出,突出的是娱乐社会的功能这本是媒体的原本功能之一。但在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由于意识形态或者传统思想的影响,媒体的监督或者制衡功能没有得到有效的发挥。由于传统媒体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政治精英主导与策划的,其程序单一,很容易被

控制。但新媒体事件的出现使得政治精英对传统媒体原本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迅速走向失灵,其底层赋权与大众书写特征使得其发展方向充满着不确定性,它打破了事件传播与舆论进展的单向性而呈现出复杂状态,事件的发展方向和最终结果往往很难由事件中的单一力量所能完全决向失控,这种状况下,预警失灵也就成为事件中的常态。如果新媒体事件没有承载新的功能而仅仅是发生了传播形式和方式的变化,这种对新媒体事件的研究就会丧失其现实意义。

第三,形成媒介新结构。这里的媒介新结构是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之间形成的新的结构状态。由于不同社会结构性差异,中国大陆和港台地区、西方国家存在很大的差别。因此其新媒体事件的表现也并不同一。在港台社会,借网络平台而生的新媒体事件常常被吸纳进主流媒介的光谱之中而逐渐常规化,新媒体事件由此变成传统媒体获取经济利益的有效素材;而在中国大陆,由于新媒体相对传统媒体具有另类色彩,所以新旧媒体之间更多体现为竞争、甚至对抗关系,而较少出现港台社会的那种吸纳特征。就事件走向而言,在港台会因传统媒体的吸纳效果而使其常规化;但在大陆,新媒体事件的前景更加充满不确定性,新媒体事件或者因其发展产生体制性变革,或者则因权力结构的打击而饱受压制、无果而终。在中国,新媒体事件的频发使得新媒体和传统媒体之间总体上形成了一种相对独立的竞争性结构状态。

新媒体事件的特征实在和传统媒体事件的比较中得出的,许鑫通过列表的方式将二者进行了比较,尽管他采用的是狭义的新媒体事件的定义,但他对新媒体事件特征的概括还是具有包容性的,并没有局限于挑战权威的偶发性争议事件,因此,本课题借用许鑫的研究成果,并稍加修改,以清晰的说明在中国目前新媒体的特征:

第四,带来新挑战。新媒体的出现和逐步扩大,深刻影响着转型时期中国的社会结构,网络公众舆论已成为社会关系与社会建制变革的重要推动力。处于转型阶段的中国,新媒体事件频发对传统政府管理模式提出了深刻的挑战。在新媒体出现之前,有关公权力运行过程中出现的负面消息很少为社会公众所知晓,相关消息被封锁和限制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使这一切都成为不可能的事情。以微博为例,这一原本单纯的展示自我舞台与交流平台,还一跃站到舆论潮头,深刻改变传播格局,并直接影响现实社会生态。那些活跃的微博用户,粉丝数动辄上百万乃至千万,远远超过传统报刊的读者数量,鼠标或手指轻轻一点,有如原子核裂变的转发,更是几何级地加大了传播速度与力度。转型期的中国有太多事件可以围观:某网友发微博披露一则事实或发出一个质疑,众网友跟进评论和转发,随后相关网络衍生品如漫画、段子、恶搞歌曲开始出现,接着在网络或传统媒体上出现深度评论和调查,同时跟进微博上不间断的爆料,一场微博事件便可在短时间内达到高潮。中国的社会发展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人们在开始享有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的同时也享有了充分的民主权利和自由,但新媒体事件表达的人们对公正、平等、自由的向往,对公权力滥用的痛恨却越发明显。就像托克维尔分析的那样,似乎人民获取的公平与正义越多,对因公权力滥用而侵犯公平与正义的现象就越发难以容忍。新媒体的出现给社会大众抒发这种关切提供了一个人人都是报道者的平台,而对这一平台公权力几乎没有办法施加类似以前的那种控制和影响力。新媒体事件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绕过既有新闻体制让普通百姓说话,这种由传统政治向媒体政治、信息政治转化的过程在中国显的尤为突出。

以上是由查字典范文大全为大家整理的新媒介事件之新,希望对你有帮助,

构建培养目标与管理创新互动模式的思考

构建培养目标与管理创新互动模式的思考 摘要:研究生人才培养目标和管理模式是形成高校核心竞争力和保持优势的重要因素,因此,必须把握人才培养目标与管理创新的内涵及其动态的匹配互动关系,建立研究生培养目标与管理创新的互动模式。构建培养目标与管理创新互动模式应采取的措施是:优化培养过程,完善研究生的能力结构;转变观念,完善教学管理系统;加强质量管理,建立科学评价体系;扩充管理资源,丰富管理手段,建立多元灵活的综合管理体系。 关键词:研究生教育;培养目标;管理创新;匹配;互动 随着我国研究型大学的规模不断扩大,研究生教育在高等教育体系中占有愈来愈重要的位置,对现有的高等学校的管理体系和培养体系提出了新的要求。当前,我国高等学校在管理理念上存在一些偏差,并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制约培养目标的瓶颈。主要反映在如下方面:一是将发展战略、管理体制和课程设置等管理的过程与活动归结到人才培养,其结果是使管理创新被替代;二是重人才培养,轻管理创新,把人才培养作为硬要素,即把它作为直接创造社会效益的源泉,而对管理创新,则因其对绩效的贡献难以量化的非显性特征而被忽视;三是孤立静止地看待人才培养与管理创新,忽视它们之间的互动关系。人才培养和管理创新的意义和价值已是不言而喻,两者既有着各自的内涵和使命,又相互关联、相互作用、互为动因和支撑条件。综观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在研究生培养目标定位上经历了从传统到现代,从一元到双元,又从双元到多元的动态发展过程;相应的管理模式也经历了从单一到综合、由外控向内控、由经验向科学、由封闭(指令型)向开放(法治型)等一系列改革。为此,对新形势下研究生的培养目标与培养模式进行客观、理性、深刻的反思与审视,准确把握人才培养和管理创新的范畴和它们之间的互动关系,从而选择最佳的创新战略组合,构建人才培养和管理创新之间动态的、双向匹配的、协同与互动的创新模式,是一个值得研究和探索的问题。 一、培养目标与管理创新的内涵 研究生培养目标是指通过教育使培养对象在素质上所要达到的基本要求。它的确立是学校根据对培养对象的要求和社会发展的需求,对受教育者的未来行为取向以及发展的可能性所作的一种价值限定[1]。在某种程度上确定了一种培养目标就意味着受教育群体将会在这种培养目标的框架中产生与其相应的制度化行为与伦理道德行为,这些行为将决定他们在未来社会发展过程中的贡献。 当今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就是培养高素质的、以科学创新和技术创新为主的知识创新人才。创新型人才包括传统的学术研究型、社会急需的应用型和复合型人才。他们应具有以下几个基本特征:1)具有宽广的知识面;2)具有很强的自主学习、勇于探索真理的能力;3)具有运用交叉学科知识的能力,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不受陈旧观念束缚,能独立解决问题和勇于创新;4)具有较好的思想道德

认知神经的新思考---社会认知与心理理论的脑定位研究翻译稿

认知神经的新思考---社会认知与心理理论的脑定位研究 作者:John S. Bellerose, Miriam H. Beauchamp, and Maryse Lassonde 引言 社会认知指用以知觉和加工社会线索、社会刺激和环境的心理过程。以往,传统研究社会认知是从社会的、发展的以及神经心理的角度,从概念和行为学上加以研究。近年来,社会神经科学以开始讲抽象的社会认知概念于人脑中加以定位,并将这些广泛、特定与深奥的皮层定位结果进行评价和实际验证,尤其是针对进行过外科干预的癫痫与脑肿瘤患者,有关他们的社会认知神经机制研究有利于去解释临床实践中患者社会认知受损的机制。进一步,了解那些藏在人类特有的社会技能行为背后的脑区与功能环路知识,能够深化人们对神经生理、病理疾病,如自闭症和精神分裂症患者所表现出的社会情感、社会认知受损症状的理解。为了阐明以上几点,本章节将重点关注社会认知的两个中心成分,心理理论和道德推理在人脑中的定位。在谈这两者的发展和神经机制之前,首先开始对这些概念加以定义并与其他的概念相区分。我们也将强调对认知神经有一定影响的外部因素,如文化和性别因素。最后,我们对医疗机构强调这些问题的重要性,我们将会阐明:一系列神经病学和精神病学条件是如何影响社会认知能力的,这些障碍对于我们理解社会认知又提供了什么含义,例如在神经外科领域,社会认知的知识又能在临床实践中如何提示我们。 Scourfield和同事们【27】定义社会认知为:“通过理解和加工个人线索与计划适当的反应,使社会交往顺畅之下的那些高级认知功能。”因此,它包括一个广泛的功能。其中一个最核心的加工是合适的社会和情感功能运作,即心理理论(theory of mind ,ToM),或“心智化”(mentalizing),是一种将心理状态(信念、意图、欲念、伪装、常识)归属于某人自己或他人,以理解他人具有的心理状态并与自身

新媒介环境下的媒介事件_杨帆

新媒介环境下的媒介事件 杨帆 (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与新闻学院博士生) 摘要:媒介事件和媒介人物是媒介环境中最主要的两个部分。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和通讯技术的发展,使得全新的媒介形态层出不穷,在由新媒体与传统媒体融合而成的媒介环境中,媒介事件的生成范式发生了有趣的变化,使得媒介事件的影响早已超出事件本身,渗透到我们生活的这个信息社会的方方面面,它像网一样包裹着我们,又像空气一样如影随形,是一种比真实更真实的超现实。 关键词:媒介环境、媒介事件、新媒介环境、媒介事件的两种范式 近两年里“媒介社会”可谓是多事之秋,从沸沸扬扬的重庆“钉子户事件”到几近疯狂的“杨丽娟追星事件”,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厦门总投资额达108亿的“PX”项目在市民的集体“散步”中择地改迁,而已经营业了六个年头的“故宫的星巴克”也在公众强烈的质疑声中黯然退场。陕西“华南虎事件”在网民一浪高过一浪的质疑声中,最终演变成一部悬疑片,赌命、年画虎、寻虎、验照,华南虎的40张数码照片和31张胶卷负片一波四折。这些事件中,处处都有网民的身影,时时都有媒体的声音。其实,消失21年的华南虎是不是真的现身远没有那么重要,媒介环境的改变,受众地位的再定义,以及数字化技术带来的影响,才是事件的真正意义所在。 正如麦克卢汉所言:“每一种技术都立即对人的交往模式进行重组,实际上造就了一种新环境”。以数字化技术为依托的新媒体呈现出前所未的有交互性,不仅使得普通人也成为建构媒介事件的重要元素,而且也使得媒介事件的影响力跨越国界,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一 媒介环境 1、媒介环境的提出 首先触及“媒介环境”这一概念的是那位“声名赫赫开万户”的大政家李普曼。在他年轻时写的那部舆论学的开山之作《舆论学》中,第一章的标题就是“身外世界与脑海图景”。 李普曼认为,我们的身外世界(实性世界)变得越来越广阔纷杂,如今人们已很难直接去感知它、把握它、理解它,诸如关税、贸易、财政预算、战争与和平等众多人们必须面对的问题,都远远超出人们直接接触、亲身感受的范围。因此,对绝大多数人来说,身外世界实际上已是“不可触、不可见、不可思议的”。而脑海图景的作用就在于把臆想的秩序及联系加诸于庞杂混乱、无所适从的身外世界,变无序为有序,从而为自身提供一个“可触可见可思议”的环境。因此,所谓的脑海图景就是指经过简化的“伪环境”。 2、媒介环境的界定 研究媒介的角度不同,对媒介环境的理解也不一样,一般有三种。 A、媒介所赖以生存的现实环境,称之为“媒介生态环境”。生态一词原本是一个生物学名词,它表述的是生物的生存状态以及它们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把生态一词与媒介相联系,在我国,始见于1990年裘正义先生《论媒介生态——我国报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若干制约因素》一文。裘先生在文中首次明确地把大众媒介系统看成是社会生态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我们把大众媒介群体或个体的生存和发展理解为社会有机发展的组成部分,而不是机械的或者随意的过程,那么,社会生态学的许多

新形势下的新定位

新形势下的新定位 —关于民俗学的“民”与“俗”的新思考 王娟 民俗学作为一门科学发展到现在已经有近两百年的历史了。从这个学 科诞生的那天起,关于“民”和“俗”的定义的争论就一天也没有停止过。因 为这是所有民俗学家都无法回避的问题,它确实关乎民俗学学科的基本定 位和发展方向。 一般来讲,民俗学(folklore)一词包括两个部分:一个是“民”(folk );另 一个是“俗”( lore )。从字面上解释,folklore的意思是“民众的知识”(the learning of the people),但是“民众”到底指的是哪些人呢?从十九世纪初,格 林兄弟所谓的“民”表示一个“民族”,到当代民俗学家邓迪斯的“民”可以是 社会中的任何一个人,并提出了社会群体的概念。随着历史的进步和民俗 学学科的发展,“民”的概念也一直在发展着。 “民”是“民族” 民俗学学科的创始人,德国的格林(Jacob and wilhelm Grimm)兄弟认 为,“民”就是民族,这个概念的形成与德国当时的历史文化背景密切相 关。当时的德国,民族主义和浪漫主义运动轰轰烈烈,这场运动的重要标 志之一便是民俗学学科的产生。人们开始关注民俗是因为当时的德国人正 在面对外来文化的冲击和本民族文化的消亡。他们迫切地寻找真正能代表 德国传统文化的东西来重建古老的“德意志民族精神”。格林兄弟在这场运 动中发现最能代表一个民族及其文化传统的就是民俗,或者更确切一些, 是民间故事、神话、传说等。因为它们是从古代一辈辈地口头流传下来的, 其中保存了大量的,真正有价值的文化传统。格林兄弟花费了大量的时间搜集了许多民间故事,并出版了《儿童和家庭故事集》(lsla-lsla)。格林 兄弟希望通过对民众的知识和学问的发现和认识来证明一个民族的存在 历史,它的文化和传统。所以“民”也就自然而然地成了民族的代名词。 “民”是一个“社会群体” 以迪尔凯姆(Emile Durkheim)为代表的一些学者认为,“民”应该解释 为“社会群体”。因为,人们之所以可以构成一个社会群体,是因为共同的文 化传统和思维方式把他们联系在了一起。在这里,“民”的概念已经从一个

“参与—互动—应用”三维一体高职英语教学模式构建的思考

“参与—互动—应用”三维一体高职英语教学模式构建的思考 随着数字传播时代的到来,高职外语教学在现有问题没有得到解决的同时又面临着在线网络学习课程等的威胁。本文基于系统论的理论思想,结合自己的教学探索思考构建“参与—互动—应用”三维一体高职英语教学模式,在此语境下思考高职外语教学改革的路径与方向。 标签:高职外语教育;改革;参与性 一、数字传播时代高职外语教学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数字传播技术和网络科技的普及,手机已经成为了不少学生全天候相伴的终端接收设备。通过手机,学生与父母、亲友、同学等通过各种社会化媒体密切沟通并随时保持联系的同时,也成为了课堂上的普遍现象。高职院校乃至本科院校的学生的课堂学习受到一定的影响。加上在线网络学习课程如慕课、反转课堂等实践的开展,有部分学生已经开始将学习的途径从单一的课堂转化为课堂+网络的模式。外在环境的变化必然会引起内部系统的不确定性。从目前实际情况看,高职外语教育存在的问题已经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和效果。 (一)课堂教学方式的单一性导致学生的参与性不足 从大多数高职外语教学的现状来看,课堂教学方式的单一性是目前存在的普遍问题。在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思维模式下,教师成了课堂的主角,学生成了群众演员。外语基础就不是很好的高职学生在此情况下学习的积极性无法得到激励,反而学习的主动性被遏制。因为高职院校外语教学目前面临的问题是学生的英语基础普遍较差,对英语学习的积极性不足。这既是客观存在的现实,也与传统的单一教学模式有一定的关系。学生在传统教学模式当中形成的被灌输知识的思维之后,很难主动积极地去学习和解决学习当中的问题。学生的积极性没有得到激发,学生没有参与的主动性,整个课堂教学就在不断的循环中形成了沉闷的课堂气氛。 (二)讲授为主的课堂导致师生之间的互动性不足 单一的教学方式具体表现在高职院校英语的教学以讲授为主的教学课堂。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无法在以讲授为主的课堂教学中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即使学生有想参与的想法和意愿,教师对课堂的绝对掌控以及单纯的讲授对学生的参与性的实现形成了一道屏障。教师的课堂教学以讲授为主,以书本知识为中心,课堂讲授过多,学生自主支配时间太少,师生之间的互动性不足。互动性的不足造成的结果就是师生之间的沟通效果越来越差,久而久之沟通就没有了。学习性互动包括在课堂上和课外的提问、讨论、思考问题、得到任课老师反馈评价、和任课老师讨论知识、作业、课堂和问题等。但现实中的高职外语教育大部分在这方面都存在较大的欠缺。

提高认识准确定位——新形势下做好档案管理工作的几点思考

提高认识准确定位——新形势下做好档案管理工作的几点思考 作者:马木生 来源:《办公室业务》 2017年第3期 马木生 【摘要】档案对借鉴历史社会现象来服务现实和辅助领导决策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应该加强对档案工作的认识,准确进行定位,有效提高档案工作的管理效率。基于此,本文着重探究新形势下做好档案工作的几点思考。 【关键词】档案;新形势;管理策略 档案主要是记录日常工作内容和活动过程的原始记录,也是我国机关建立和发展的重要历史见证资料。尤其是在近几年,在进行人物志及其人事任免文件查询过程中,档案都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新形势下,应该着重从下列几个方面来做好档案管理工作: 一、充分认识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准确定位档案管理工作 各个组织的领导者都应该充分认识到档案工作管理的重要性,并将档案管理工作列入到重要议事日程中,不断强化档案管理工作,切实解决好档案管理过程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以便为档案管理工作创造良好的环境,有效提高档案管理的工作效率。 首先,应该强化档案管理适应新形势。在新形势下,为了能够更好地开展档案管理的新局面,就必须立足于实际,深入分析档案管理内容,从中吸收有价值的内容,从而全面提高档案管理工作的效率。其次,应规范档案管理工作。如果与工作相关的资料搜集不全面或者查找困难,则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工作的规范化。因此,在规范档案管理工作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内容就是规范档案管理。 二、强化档案管理基础工作,促进档案管理发展 在新形势下,为了更好地做好档案管理工作,首先便需要合理规划和构建数字化档案库,并严格按照档案法的管理要求,规范建设档案资料库,从而真正将档案资料库房、办公室和阅览室分开,并根据实际需求及时更新档案管理的录音和录像设备,以便档案管理工作更好地适应信息化发展的需要。其次,提高档案信息化建设水平,不断提高档案现代化管理的配套服务水平,全面做好数字化建设和网络资源建设,逐渐实现档案资料的自动编目和检索,以及档案自动全文存储和检索、计算机辅助立卷和档案自动标引的目标,从根本上提高档案信息化管理的水平。 三、严格把控五关,切实提高档案管理质量 为了有效提高档案管理的质量,还需要严格把控下列五个关口,切实提高档案管理质量。第一,从公文的草拟定稿签发,到打印、校对和上级收发文件处理,再到文件资料的整理和立卷归档工作都应该严格按照所制定的程序进行办理。第二,应该树立规范化的管理意识,规范统一档案管理载体,确保档案书写资料规范化。第三,在档案资料的收发和传递过程中,应该严格按照管理的级别和管理对象进行纵向传递。第四,及时准确地进行档案资料的搜集整理和立卷。第五,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土地档案资料检索系统,从而最大限度提高土地档案信息工作的利用效率。

第十组媒介事件

第十组媒介事件 Media Events 目录 一、媒介事件的研究背景 二、媒介事件的理解与发展 三、电视媒介事件 四、媒介事件的仪式传播 五、媒介事件的意义与价值 六、新媒介事件 七、媒介事件在当下发展中存在什么问题 一、媒介事件的研究背景 随着传播技术的发展和受众需求的增长,电视越来越多地对重大事件进行直播,而这些事件也越来越广泛和深刻地影响到人们的生活。 二、媒介事件的理解与发展 不同的学者根据不同的语境对“媒介事件”(mediaevents)进行了定义,把有关“媒介事件”、“伪事件”、“新闻事件”、“奇观”等具有相似性的概念所包括的内涵归纳两种理论范式。(刘自雄《解析“媒介事件”的内涵》) 范式一:媒介化的动机(个人、社会组织、媒介、政府)—导演事件(预编码:人为安排、表演)—媒介化—媒介事件(伪事件) 范式二:真实事件—媒介化(编码:聚焦、放大、删减、扭曲)—媒介事件(奇观) 范式一 这种范式的理论源头出自美国著名的历史和传播学家丹尼尔·布尔斯廷(DanielBoorstin)所说的“伪事件”。 20世纪60年代,丹尼尔·布尔斯廷将其界定为:经过设计而刻意制造出来的新闻,如果不经过设计可能不会发生的事件。指出了假事件具有人为策划、适合传媒报道等特征。认为“假事件”具有“不真不假”的特点,用以表述的语言是“超越真伪”的,它们往往比真事件更加吸引人。 《形象:美国假事件指南》TheImage:AGuidetoPseudo-EventsinAmerica 韦尔伯·施拉姆(WilburSchramm)对这一现象使用过“媒介事件”的概念来表述。在《传播学概论》中认为媒介事件“主要是制造出来供传媒作报道的事件”,并且重点讨论了为各种竞选服务的媒介事件,进一步阐述了布尔斯廷的观点。 范式二 沃尔特·李普曼(WalterLippmann)是这一思想的创始者,他在《舆论学》中提到:“人对于环境的适应是通过虚构的媒介来进行的”,我们对环境的认识是间接性的,媒介实际上为公众建构了一个由“假事实”组成的“假环境”(pseudoenvironment)。 李普曼认为,随着传播媒介越来越深入地介入到公众对环境的认知过程中,“我们总是把我们自己认为是真实的情况当作现实环境本身”,从而造成了“需要知道的世界”、“确实知道的世界”与“想象的世界”三者之间的分野。 20世纪50年代之后,在传播学界出现了关于“媒介真实”、“符号真实”与“客观现实”之间相互关系的实证研究。 郎氏夫妇做过一项题为“麦克阿瑟在芝加哥的一天”的实证研究:朝鲜战争结束后,麦克阿瑟从战场“凯旋归来”,途经芝加哥市,当局专门为他主持一个欢迎仪式,郎氏夫妇将欢迎仪式现场的情景与电视的仪式再现之间进行对比,发现两者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即现场观众的经验

媒介事件、媒介伪事件

诚意缺失的“传媒假事件” 2014-06-17 纪忠慧传播学考研必读 一、“传媒假事件”与“假事件” “传媒假事件”概念由陈力丹等提出并界定,是指“由传媒公开策划并作为新闻进行报道的事件或公共关系活动”,其首要特征是“消息来源和报道者重合”。①1961年,美国历史学家丹尼尔·布尔斯廷在《形象:美国假事件指南》中首次提出了“假事件”(pseudoevent)的概念——“它不是自发的,而是由于某些人的计划、设置或者促成才出现的。它是为了满足报道和录制的要求而事先设计好的。因此,它的出现是为了便利宣传工具而安排的。”②“传媒假事件”与“假事件”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两者都是为了媒体的报道而策划出来的,但前者主要是由媒体策划的,而后者则是由传媒业以外的其他社会主体策划完成的。“假事件”在中国又被称为“宣传性现象”,③有的具有一定的合理性,有的则掩盖或扭曲事实的真相。事实一旦发生,就是客观存在的,只不过有的是假象事实而已。有些事件虽然也是为媒体报道而事先策划的,但没有扭曲事实的真相,可以借用施拉姆在《传播学概论》中的“媒介事件”来指称。无论“传媒假事件”还是“假事件”,都混淆了真与假的界限,又称“半真实”、“暧昧的真实”。对这类事件或现象越是“忠实”报道,离事实真相就越远,记者和公众都要提高警惕。 “用茶水代替尿液送检”之所以被称为“传媒假事件”,是因为这一“事实”仅仅是为了媒体报道而人为设计的“预制”事件,在摄像机镜头的监视下,一切看上去那么具有戏剧性,结论也似乎不言而喻,但却扭曲了事实的真相。在日常的医疗活动中,真正的患者不会拿自己的健康开玩笑,谎称病状或偷偷置换送检样本,因此,正常医疗活动以“无罪推定”为原则,不仅医生要相信患者自述为真,而且相关医学检测仪器也针对特定样本而设计,不具备辨别非特定样本的功能。这样,记者原本要质疑和揭露的男科医疗问题,反而被“传媒假事件”转移了视线,没有达到原初设定的节目宗旨。 二、“传媒假事件”的诚意缺失 “传媒假事件”与“假事件”都是为了媒体的报道而量身定做,常常使事件的表象与真相之间产生错位,误导公众的认知和判断,因此,许多情况下可以不加区别地使用这两个概念。改革开放前,“传媒假事件”主要是出于宣传的需要,为的是塑造政府的良好形象。实行市场化以后,随着利益机制在社会经济和文化生活中的作用日益凸显,利益动机开始在“传媒假事件”中占有越来越大的比重,“万事利为先”已经成为制造各种“假事件”的主要动因。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新闻传媒业的事业属性与企业化运营管理模式得以确立,这时,新闻传媒业的内部资源配置不得不考虑市场效益,电视收视率、报纸发行量和网络点击率等市场化指标受到重视。这是传媒业改变过去的宣传语态,贴近生活、贴近受众的重要一步,现在传媒业内部讨论最多的恰恰也是可视性、可读性。不过,正如任何事物都有它的两面性,新闻传媒业对市场化指标的重视早已不止于贴近受众,而是更多地指向了自身利益的考量。在每一个市场指标都意味着广告收入的逻辑面前,新闻样式与内容的选择不再像从

关于宏观经济几个热点问题的再认识与新思考

关于宏观经济几个热点问题的再认识与新思考 发布时间: 2009年11月09日作者:姜欣欣 本期做客嘉宾:中国人民银行广州分行副行长徐诺金 徐诺金经济学博士。现为中国人民银行广州分行副行长。近年来致力于我国金融理论和实践中的一些重点、难点问题的研究,提出了诸多有影响的理论见解和政策主张。发表有关论文多篇,出版专著10余本,个人专著《回归恒等式——我国宏观经济均衡分析新范式》新近由中国金融出版社出版。 近年来,在探讨中国宏观经济面临的主要问题时,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听到经济学家们就经济增长过热、通货膨胀压力大、外汇储备急剧增长、流动性过剩等经济失衡现象表示出的忧虑与担心,宏观调控更是围绕这些问题不断地变换政策组合。在前不久匹兹堡举行的G20第三次金融峰会上,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在《全力促进增长推动平衡发展》主旨演讲中也将全球经济失衡问题作为探讨重点。今天,中国人民银行广州分行副行长徐诺金博士做客《首席观点》栏目,他运用宏观经济学的隐含条件,为我们重新梳理我国宏观经济变量,主要是投资、储蓄、消费、国际收支等变量之间的关系,并试图从新的角度寻找经济失衡原因,求解经济持续平稳健康运行之策。 关于消费:我国消费率的变化趋势符合工业化过程中的规律性特征 记者:无论是与世界平均水平相比较,还是与一些国家相同发展阶段的消费率相比较,目前我国的消费率都明显偏低,且在近几年还出现了加速下降的态势。您是如何看待这一现象的? 徐诺金:消费率,又称最终消费率,通常指一定时期内最终消费(总消费)占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通过对我国消费率的研究,我认为,当前我国消费率的变化趋势符合工业化过程中消费率先降后升的规律性特征。因为随着经济从落后的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国民收入出现快速增长,人们的消费水平随着国民收入的快速增长会提高,但提高的速度没有国民收入增长的速度快,因此,这个时期往往是消费率下降、储蓄率提高的阶段,也是社会储蓄增多和国家积累能力增强的时期;而当一个国家实现了工业化,拥有了足够的基础设施和物质生产能力,人均国民收入进入一个相对较高的水平后,民众才能放心将大部分收入用于改善生活的消费,消费率就会提升到一个较高的水平。目前,我国的经济正处于工业化的加速阶段。随着我国工业化的推进,但尚未进入工业化成熟阶段的这个时期,我国的消费率存在下降趋势是正常的、合理的,也是加快工业化所需的资本积累所必须的。没有低消费率,就没有高储蓄率;没有高储蓄率,就没有工业化加速的条件。超越这一规律,违背工业化加速的条件,经济增长就会受到影响。 记者:是否消费越多,经济增长就会越快呢?现阶段提高我国消费率又应从何入手? 徐诺金:消费可以带来增长,我认为这一看法是违背经济发展规律的。事实上,根据1971~2001年间世界上82个国家和地区平均消费率与其平均经济增长率的散

由负面的“网络红人”事件引发的对媒体道德的思考

由负面的“网络红人”事件引发的对媒体道德的思考摘要:近几年,网络文化迅猛发展,在这其中,“网络红人”作为一种特有的网络文化现象正愈演愈烈。“网络红人”就是依据网络传播为平台发展起来的草根造星现象。其中,很大一部分负面的“网络红人”事件给网络、媒体、社会以及文化都带来了不同程度的负面冲击。强大的冲击引发了我们对媒体的思考,我们该通过什么方法来规避这一系列负面的“网络红人”事件,提升媒体道德呢?本文通过对“网络红人”成功案例、原因的分析,探究媒体在“网络红人”现象泛滥中有哪些缺失表现,进而提出一些提升媒体道德、规避负面“网络红人”事件的策略。希望能提升媒体道德,优化媒体环境,并且依据媒体这一平台在全社会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发展健康、积极的文化。 关键词:网络红人;媒体;媒体道德;策略 By “Internet stir” Event Triggered Moral Thinking to The Media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network culture, among which the "Internet stir "as a kind of special network cultural phenomenon is getting worse. Internet stir "is based on network transmission as a platform developed grassroots star-generating phenomenon. Among them, a big part of the Internet stir "negative events to network, media, social and cultural brings different degree of negative impact. Powerful impact to the media caused us thinking, we this through what method to circumvent this a series of negative Internet stir "case, promote media ethics? This article through to Internet stir "successful cases, cause analysis, to explore the media in the Internet stir" phenomenon flood in what lack, and then put forward some ascension performance media ethics, avoid negative Internet stir "event strategy. Hope can promote media ethics, optimize the media environment, and, depending on the platform of the media in the whole society to establish correct value orientation, healthy development, positive culture. Keywords: Internet stir ; media; media morality; strategy 前言 近些年,随着网络技术高速发展,网络文化的发展也异常迅速。其中,不得不提的便是一支为数众多、引人注目的“网络红人”大军。“网络红人”现象从出现到泛滥经历了很短的时间。一些负面的“网络红人”事件其实就是大众病态情绪的宣泄。比如“芙蓉姐姐”现象其实就是大众猎奇、审丑情节的产物,“贾君鹏”就是虚拟网络的无聊文化……由于这些无聊文化的侵蚀,大众的价值取向也在承受着前所未有挑

关于园长角色定位的新思考

幼儿园的发展,与园长的管理水平有着密切的关系。可以说,园长负有最重要、最直接的责任,在新的形势下,如何把握好园长的角色定位呢? 一、做园所文化建设的引领者 文化就是指一个社会群体为了位育处境所生成的一套生活方式,它的表现应该有两个层面,一个层面是物质外显,一个层面是精神内涵,它会影响着教师和孩子的成长,影响和左右着幼儿园的发展。 1、形成和提炼幼儿园的核心价值观念。苏霍姆林斯基说:“校长的领导,首先是教育思想的领导,其次才是行政的领导”。正确的办园思想是形成幼儿园优秀文化的根基,园长要努力使全体师生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正确的价值取向,形成一种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园所精神和文化氛围。因此,园长要成为一个学习者,不断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提升自己的文化底蕴,成为一个有文化品位的人;园长要成为一个思想者,有清晰的办园理念与办园目标,建立完善的规章制度,对园所文化作出明确、自主、有远见的选择和追求,形成共识,引导共同信念,铸造学校精神;园长要成为一个研究者,要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带头进行教育科研,逐步形成自己的办园特色。 2、把握幼儿园文化建设的路线。要根据幼儿园的实际和发展状况,寻找和确立适合的“抓手”,或是校景、校训、校史、校庆等传统抓手,或是遗迹、实物、故事、课程等革新抓手,通过具有标示性的延展性的校园文化因素构建和发展幼儿园文化特色,从幼儿园的发展轨迹和过程性管理中提炼和凝聚园所文化发展的轨迹,融汇幼儿园文化发展的特色。 3、构建和谐的人际环境。园长要不断修炼自己的人格,形成良好的人格魅力,要不断探索科学的领导方式,形成良好的人际氛围,打造相互支持、欣赏、协作的团队文化,使教师在这个团队中找到归属感、家园感,这样才能使幼儿园文化内化为全体教师的思想,渗透到全体教师的言谈举止中,在这种文化氛围中,才会激励教师开拓进取,追求卓越,不断创造新的经验和成绩。 二、做教师专业发展的推进者 一个人要做成一件事,需要有四个要素:“气、道、术、势”。“气”:就是做事的激情。要做成一件事,首先主观上要有做成这件事的决心和激情。“道”:就是方向,努力的方向要正确。“术”:就是方法。做事过程中运用的方法要科学,要得法。“势”:就是造势。比如你做了很多件成功的事,这些积累起来,就形成了“势”,周围的人就会信服你,你的威望就会提高,有利于你今后继续努力。在推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的进程中,我们不妨也借鉴这样的思路。 (一)、激发教师专业发展的动机。 对教师来说,内部的动机远比外部的压力更具有发展推动力,通过采取有效的管理措施,激发教师内在的专业发展动机,就有可能促进教师主动的专业发展意识。通过各种集体活动增强教师的主人翁责任感,激发教师干事创业的内在动力,如让教师参与幼儿园管理和各项活动、感悟教师与园所共同成长、形成自然合作的教师群体文化、倡导发展性评价、满足教师发展和被尊重的需要等,鼓励教师自我发展,只有激发了教师的内在动机,才能从根本上促进教师的可持续发展。 (二)、为教师提供成长的平台。 建立健全以人为本的管理机制,知人善任,尊重教师,充分发挥教师的聪明才智,教师的发展留出自主的空间,提供最佳的发展舞台。鼓励教师进行专业发展的自我规划,充分发挥名师的引领作用,加强骨干教师的专业提升,给年轻教师“压担子”,促进教师共同成长、共同进步。 (三)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 制定工作方案,全面提升教师专业素养,以岗位学习为主,以日常保教工作研究、课题研究为主要形式,激励教师积极参与教学研讨和教学基本功比赛,引导教师向高层次发展。 (四)为教师提供展示的舞台 园长要善于发现教师的闪光点,让每一位教师都有展示的机会,为教师提供展示的舞台,如让

课程理念下时政教学的新思考

课程理念下时政教学的新思考在暑期期间,本人学习了一些与新课程有关的书籍,有了新的认识,而且受益非浅。以前我也曾经组织学生搞过一些“时政演讲”、“时政手抄报”、“时政知识竞赛”等活动,但在学习了有关新课程理论后,不再把“关心了解时政”作为时政教育的唯一目的,而是更希望学生从这带有一定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培养和提高多种能力,在活动、感悟中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以下就本人在教学实践中思考和实行的几个方面与各位同仁探讨: 一、开展时政教育的主要原因分析 1、这是培养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新型人才的需要 未来社会的日趋多样化、复杂化、技术化、现代化、信息化,使人们的生活、职业瞬息万变。面对这样的社会发展,就要求人们不仅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合理的知识结构,而且还要有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能力结构。世界经济和合作组织的柯林·博尔指出,教师应具备三本教育护照:一本是学术性的、一本是职业性的、另一本是证明人的事业心、进取精神、创新能力和协调能力的。而其中最主要的是独立获得知识的能力,也就是学会学习。这就要求我们在教育中要有意识的多创设一些机会,充分重视培养学生终身学习所必须的兴趣、动机、知识和能力,以便为他们今后的学习作好准备,使学生将来有能力自觉地掌握、扩充、更新知识,不断地汲取新知识。 2、这是贯彻新课程理念,坚定不移地推进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变革的需要 在传统课程的教学观中,老师只是既定课程的阐述者和传递者,学生只是既定课程的接受者和吸收者,在这种背景下的教学改革只能是“戴着镣铐跳舞”,而不可能有实质性的突破。所以,以往的时政教育出发点主要局限在应付中考、高考的需要。而新课程倡导的教学观告诉我们:教师和学生是课程的有机构成部分,是课程的创造者和主体,可以共同参与课程的开发。这就使教学改革成为教师与学生追寻主体性、获得解放与自由的过程。在新的理论的指导下,我设想怎样将教学过程真正成为师生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如何在教与学的交往、互动中,更好地进行师生双方的相互交流、沟通、启发、补充,分享彼此的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

[媒介,事件]“新媒介事件”之“新”

“新媒介事件”之“新” 又到一年一度的毕业季了,作为一名大学生,论文是必须写的,无论你是本科还是专科,论文都是一件重大的工程。以下是由查字典范文大全为大家整理的“新媒介事件”之“新”,希望对你有帮助,如果你喜欢,请继续关注查字典范文大全。 论文摘要学者们对新媒体事件的含义有着广义、狭义、中性三种不同的认识,本文赞成 中性的定义。新媒体事件之“新”,表现在新媒体事件有着新的把关人、承担新功能、形成媒介新结构,带来新挑战。 论文关键词新媒体事件把关人新功能媒介新结构 一、新媒体事件的含义 正如对“新媒体”、“新媒介”、“新传媒”概念的争议一样,对于什么是新媒体事件,学者们也是众说纷纭,众多研究者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在研究新媒体事件的概念同时,他们也指明了新媒体事件的特征,正是在研究新媒体事件的特征中,才能概括新媒体事件的概念。 大多数学者在界定新媒体事件时首先明确新媒体事件以网络、手机为技术基础。在此基础上,以新媒体事件的外延来划分,可以分为广义的定义、狭义的定义。 广义的定义认为:新媒体事件是指由网络、移动媒体等新媒体技术支撑体系下形成的为民众广泛关注并采取相应行动的热点事件、引人注目的事件。蒋谢尔指出,所谓新媒体事件是指由网络、移动媒体等为主的新媒体发布信息、形成相应舆论进而为民众广泛关注能采取相应行动的热点事件。蒋建国指出,新媒体事件是在新的技术支撑体系下,利用网络、手机等媒体传播最近在社会上发生并引人注目的事情。韩敏指出,所谓新媒体事件是以 网络、手机为代表的开放式媒介技术为基础,通过公民新闻运动产生的具有重大社会影响力的媒体事件。 中性的定义将新媒体事件界定为突发事件。周葆华指出,“新媒体事件”(New Media Eve nt)的概念必须追溯至“媒体事件”(Media Event)。如果说“新媒体事件”主要指向突发事件,则“媒体事件”更多的是非突发事件——即预先计划好的事件。 狭义的定义将新媒体事件界定为突发事件中的反抗权威性事件。许鑫通过对新媒体事件和传统媒体事件的比较指出,新媒体事件是“新”媒体事件,不是“新媒体”事件,新媒体事件主要指以为传播媒介,由网民传播、推动事件进程并挑战意识形态和现存社会权力结构的权威,带有争议性的社会事件。新媒体事件的“新”特征根本上体现于两点:一是事件的意义并非完全由权力阶层来定义,草根阶层拥有更大的话语权;二是事件的社会效果 并非是维护现存统治秩序,更多的是对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和权力结构的挑战。 以上有关新媒体事件的定义,从外延上递进缩小,即从热点事件→突发事件→挑战主流社会的突发事件。这三种定义,各有特点。广义的定义被大多数学者所接受,其优点是普适

文摘:对教研员角色定位的新思考

文摘:对教研员角色定位的新思考 理论与实践断层之间的行者 1. 教研员是担当多重角色的专业人员 教研员作为专职的教学研究人员以及中小学教师的指导者,有三重角色定位。首先,教研员是某一地区的学术权威,既要有较好的学术功底,也要有良好的人格特征。其次,教研员是教师的伙伴。之所以称其为伙伴,因为他不具有行政的职能,不是地区行政部门和校长的“质量监理”。第三,教研员是地区教育行政部门和校长的智囊。由于其较高的学术素养、特殊的职能,教研员的建议容易为地区教育行政部门和校长所采纳,能够成为他们的重要参谋。 2. 教研员需要在理论与实践之间发挥中介作用 教研员不是一线教师,虽然很多教研员曾经是一线的优秀教师。教研员不是研究者,虽然很多教研员具有很强的研究能力。这两个特点决定了教研员要担当上述的多重角色,就要成为行走在理论与实践断层之间的人,需要在理论与实践之间发挥中介作用。在实践中,教研员的中介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教研员要在课程与课堂之间发挥中介作用。其次,教研员要在研究者与实践者之间发挥中介作用。第三,教研员要在行动与反思之间发挥中介作用。 ——摘编自:王洁《教研员:断层间的行者——基于实践角度的分析》,《人民教育》2008年第19期 教师需要的”服务员”“运动员”和”教练员” 新课改呼唤具有全新形象的教研员。原有模式和机制下的教研员角色必须加以调整才能适应新课改,那种被异化了的高高在上、指手画脚式的权威加领导的教研员形象更应摈弃。在这次新课改中,受欢迎的教研员应该是“服务员”“运动员”和“教练员”。服务员就是要积极为学校和教师的教学研究创设情境、搭建平台,为促进校本研究及教师的专业发展做好服务;运动员就是要勇于以课改为“起点”,不断学习、实践、反思、研究、总结、提高,在解决实际问题、获取研究成果的过程中,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教练员就是要有思想、有能力、有方法、有激情,当好新课改的引领者、指导者和研究者。 怎样成为教师需要的“服务员”“运动员”和“教练员”呢?有关单位提出了四

新版对拟解决问题经过新思考、产生新认识之后,提出的预设 .doc

“针对第一篇作业完成教学设计(预案)”。请学员围绕拟解决的问题,经过系统课程学习与交流研讨,对拟解决问题经过新思考、产生新认识之后,提出的预设性解决方案,3000字左右,作为预设课程学习阶段性成果,在预设课程学习结束时提交。 《2012国培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教学设计 一、2012国培学习的主要科目 根据中心安排,本此国培学习的主要科目有:《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解读、《教师职业道德解读与实践导行》、《震撼心灵的最美女教师》、《语音学与小学汉语拼音教学》、《汉字学与小学识字教学》、《小学语文案例观摩与学习》、《实用教育技术(ppt的制作与应用)》等共七门课程,此实用性强。 二、国培的收获 通过国培七科目的学习,每一个科目都能给我们以很大的收获。我们能从中掌握适应新课改及现代教育发展的全新理念,提高了自己的专业技能与个人素养,根据自己的个人经历及教学所得,对比和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方式,找出自己的薄弱环节,挖掘自己的潜力,完善和灵活发展自己的教学综合能力,为今后加大提升教育育人能力与思想打下基础,从而以适用新时代教师的职业职责。 三、国培中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1、如何教好小学语文的识字与拼音教学。教师个人的基本功及对汉字的深入了解是达到教好目的的第一要素。 2、如何利用现有资源,做好课件,从而服务于教学。根据教师培训,掌握新时期新课堂中应有的教学技能,变呆板为生动,为趣味,为易懂。 3、如何使知识与生活密切联系——学以致用:知识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教学的最高追求; 4、丰富自己的教学方式与方法。 5、提升自己的职责道德,正确看待教师这一崇高职业。 四、问题生成过程反思、原因分析及本次解决问题思路 1、问题的产生是因为课堂教学中,我们常发现学生的字写得不规范,笔顺错误,笔划零乱,普通话不标准,方言调很强,特别是注音,几乎没有正确的。课堂教学效率低,学生学得也不积极,从而引起成绩下滑,不理想。 2、原因:没有注重拼音与识字环节,个人的认识也不到位,教法与现代教育有代沟,趣味性不强,使学生没有真正参与课堂,缺乏有效的师生互动; 3、尝试:课前针对学生学情精心准备,设计趣味案例,紧紧围绕教学重、难点;未能解决原因:急于求成,讲解过于深入; 4、讲解知识要循序渐进,不急于求成和一步到位,注意学生个体的差异,夯实学生的基础,同时丰富自己的教学方式、教学方法。 五、此次问题解决的预期目标 1、能利用生动有趣的课件,变生硬为生动,变无味为生趣,全程注意学生动态; 2、能有条理而又利用通俗的语言生动风趣的突出课题的重、难点; 3、通过生动而富有情趣的课堂教学,使学生全心投入课堂,真正成为教学参与的主体。 4、提高学生识字、拼读的兴趣,纠正对此两项学习的认识。 六、预设性解决方案 一、向名师学习,积极参加校本教研、钻研教材教法,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俗话,教师 要有一桶水,才能给学生一滴水。

“新媒体事件”、“新传媒事件”、“新媒介事件”辨析

“新媒体事件”、“新传媒事件”、“新媒介事件”辨析 本文对“新媒体”、“新媒介”及“新传媒”三个概念进行了辨析,认为这对系统的社会科学研究来说,具有基础性的作用。指出“新媒体”、“新媒介”以及“新传媒”三个概念含义各有不同。在与“事件”这一概念结合后,应该采用“新媒体事件” 这一概念。 标签: 新媒体;新媒介;新传媒;概念;辨析 对研究对象进行概念分析,对系统的社会科学研究来说,具有基础性的作用。“概念这种东西已经不是事物的现象,不是事物的各个片面,不是它的外部联系,而是抓着了事物的本质,事物的全体,事物的内部联系了。”1 正是由于概念的研究如此重要,刘作翔教授指出:“当人们对一个新的问题进行研究时,首先碰到的便是概念。概念是科学研究的起点。科学地认识和界定一事物的概念,是科学地认识该事物的前提。一个概念包含着一定的内涵和外延,一定的内涵和外延实际上是一个事物的质的规定性。这种质的规定性实际上指明了它所包含的特定范畴和研究对象。因此,对概念的研究与对新问题的研究同等重要,具有同等重要的理论价值。”2 任何一个概念都有其独特的内涵和外延。一般认为,内涵解决的问题是“是什么”,而外延主要是界定这一概念内涵的适用范围。在“新媒体事件”、“新传媒事件”和“新媒介事件”这一组概念中,有两个关键组成部分,一是“新媒体”、“新传媒”、“新媒介”,二是“事件”。我们对这一问题的研究从对“媒 介”、“媒体”和“传媒”概念的研究开始。 一、“媒介”、“媒体”、“传媒”辨析 “新媒体”、“新媒介”还是“新传媒”这三个词经常被混用,很少有学者对此展开理性的分析。为简单起见,我们首先分析媒体、媒介和传媒这三个词。从汉语上看三个词是不一样的,但在意思上的区分需要进行认真的研究。 1、三个词的词义研究 媒体、媒介和传媒从英文“media”、“medium”转化而来的,media是medium 的复数形式。Media意思为大众传播工具,大众传播媒介;medium的意思一是媒介,方法、手段;二是中间物、中庸;三是介质,环境;四是灵媒,通灵的人; 巫师。3 从英文不能很好的将三个词有效的区分开来。 关于媒介,东汉文字学家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媒,谋也,谋合二姓,从女某声”;对“介”的解释是:“介,画也,从八从人,人各有介。”“媒”,在我国先秦时期及之前一般指为男女牵线搭桥的人,后引申为事务发生的诱因;“介”的本意为居于两者之间的中介或工具。按照学者的考证,“媒”和“介”组合为词,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