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婴儿营养不良与佝偻病的预防

婴儿营养不良与佝偻病的预防

婴儿营养不良与佝偻病的预防
婴儿营养不良与佝偻病的预防

婴儿营养不良和佝偻病的预防

1.婴儿营养不良的预防

营养不良是一种慢性营养缺乏症,又称蛋白质-热能缺乏,是由于摄入不足,或是食物不能充分利用,以致不能维持正常代谢,迫使机体消耗自身组织,出现体重不增反而减轻,生长发育停滞,脂肪逐渐消失,或有水肿,同时可以造成全身各系统功能紊乱,免疫力低下,给许多疾病创造了发病的条件。营养不良的预防较治疗更为重要,在防疫应注意以下五点:

(1)预防婴儿时期的消瘦,最妥当的办法是提倡母乳喂养,因母乳最合婴儿营养。早产婴儿由于发育不足,哺乳困难,另一方面对营养的需要有相对较高,更应强调母乳喂养。如无母乳,可用牛奶等代替品,还要按时增加辅食。即使母乳喂养的孩子也应当按其年龄于断奶前按计划将各种辅食逐一加入,以免发生营养不良。

(2)患腹泻、唇腭裂喂养困难等疾病时给予适当治疗,才不致因久病产生营养不良。

(3)加强儿童保健工作中的营养指导,做好孕产期及儿童保健,加强营养教育,做好计划免疫,注重体格锻炼。

(4)饮食调节是治疗营养不良的基本措施。轻度营养不良以调节饮食为主,给以高蛋白、高热量饮食,以婴儿吃饱为度;中、重度营养不良遵守循序渐进的方法,热能由低度开始,逐渐增加饮食;食物种类也逐渐增多;增加食量以患儿的食欲和大便情况而定,进食顺利者热量可增加到每日每千克体重120—140千卡,营养不良治疗后其

热量再调整到正常需要量。

(5)对引起营养不良的原发病进行治疗,及时纠正合病症;此外,可采用中药、针刺、捏积、推拿、口服助消化品,千方百计地提高患儿的消化能力,增进食欲。

2.佝偻病的预防

佝偻病是由于婴儿体内维生素D不足而使钙磷代谢紊乱,产生的一种以骨骼病变为特征的全身慢性营养性疾病。佝偻病的预防应采取综合措施,比如合理喂养,加强体格锻炼,多晒太阳等。这其中最有效而简单易行的方法则是晒太阳,适量的紫外线不仅能使皮肤制造维生素D,帮助婴儿对钙、磷的吸收,使骨骼长得结实,而且还可以活跃全身功能,刺激骨骼制造红血球,防止贫血。同时紫外线还有杀菌消毒作用。每天晒太阳最好的时间是上午9点以后,下午4—5点钟以前,每天不少于2小时。夏天应在树荫下,避免日光直射。但不要隔着玻璃晒,因为玻璃、烟尘、衣服都能阻挡紫外线穿过,故接受日光照射时,尽量使皮肤更多地暴露在阳光下。

此外,新生儿生后15天开始补充维生素D制剂,连续服用至少到10个月,逢夏季可暂停服用。常用的有浓缩鱼肝油滴剂,每克含维生素D5000单位,每日5滴,每日一次,直接滴到婴儿口中;胆维丁片,每片含维生素D31万单位,每周服一片。平时要定期体检,发现佝偻病后及时治疗,该疾病只要治疗合理,愈后还是很好的。

儿童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防治建议

儿童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防治建议(2008年) 《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儿童保健学组、全国佝偻病防治科研协作组 维生素D(Vitamin D,VitD)有广泛的生理作用,维持人体组织细胞正常生长发育。VitD不直接作用于靶器官,通过与VitD受体结合发挥作用,故为类固醇激素。VitD 受体在全身许多组织细胞表达。 VitD缺乏性佝偻病(ricket,vitamin D deficiency)(简称佝偻病)为缺乏VitD引起体内钙磷代谢异常,导致生长期的骨组织矿化不全,产生以骨骼病变为特征的与生活方式密切相关的全身性慢性营养性疾病。佝偻病多见于婴幼儿,不仅影响儿童正常生长发育,也与VitD缺乏相关的疾病有关,是我国儿科重点防治的四病之一。全国佝偻病防治科研协作组在卫生部领导下1986年制定了“婴幼儿佝偻病早防治方案”,规范了佝偻病防治工作;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为了更好地开展本病防治工作,“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联合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儿童保健学组、全国佝偻病防治科研协作组提出本防治建议。鉴于佝偻病多见于3岁以内的婴幼儿,本建议主要针对婴幼儿佝偻病。 一、预防 佝偻病的发生与不良的生活方式密切相关。佝偻病完全可以通过采取科学育儿的综合防治措施预防和控制。佝偻病的预防应从围生期开始,以1岁以内婴儿为重点对象、并应系统管理到3岁。即作到“抓早、抓小、抓彻底”。 (一)综合防治措施 特别强调父母及看护人参与的重要性。利用各种宣传形式,向群众广泛宣传科学育儿和佝偻病防治卫生知识,克服不良育儿习惯,指导家长参与自我保健。 (二)系统管理 通过妇幼保健网对孕妇、新生儿、婴幼儿开展保健管理,定期随访并按计划进行佝偻病防治监测。 (三)加强护理 指导家长做好儿童生活和卫生护理,定期进行预防接种,积极预防上呼吸道感染、肺炎、腹泻、贫血等急慢性疾病。合理喂养、平衡膳食、改变偏食等不良习惯对于预防佝偻病非常重要。 (四)母亲孕期预防 孕妇应经常户外活动,进食富含钙、磷的食物。妊娠后期为秋冬季的妇女宜适当补充VitD 400~1000 U/d(10~25μg/d)。如有条件,孕妇在妊娠后3个月应监测血25-(OH)D浓度,如存在明显VitD缺乏,应补充VitD,维持25-(OH)D水平达正常范围。使用VitAD制剂应避免VitA中毒,VitA摄入<1万U/d。

佝偻病的症状和预防

佝偻病的症状和预防 佝偻病(Rickets)俗称缺钙,在婴儿期较为常见,是由于维生素D缺乏引起体内钙、磷代谢紊乱,而使骨骼钙化不良的一种疾病。佝偻病发病缓慢,不容易引起重视。佝偻病使小儿抵抗力降低,容易合并肺炎及腹泻等疾病,影响小儿生长发育。因此,必须积极防治。 一、小儿佝偻病都有哪些症状? 孩子在发生佝偻病后,早期表现为多汗、好哭、睡眠不沉、易惊,由于头部的多汗而使头部发痒,孩子常摇头而致头枕部秃发。 以上的表现只能提示家长孩子有佝偻病的可能,需带孩子到医院进一步检查,切不可随便给孩子补充大量维生素D,以防止维生素D中毒。如病情进一步发展,可见孩子的肌肉松弛无力,特别是腹壁及肠壁肌肉的松弛,可引起孩子的肠胀气,而致腹部膨隆犹如蛙腹。佝偻病患儿最主要的变化是由于骨骼病变所出现的症状,这是佝偻病的特征表现。6个月以下的孩子,用手指轻压其枕骨或顶骨,犹如乒乓球有弹性感;8-9个月的孩子头颅呈方形,前囟门也偏大,至18个月前囟门尚不能闭合。

在1岁左右的孩子,胸部则可见到肋骨与肋软骨交界处膨大如珠,称为肋串珠;并可出现胸廓畸形如胸骨前突呈“鸡胸”和肋缘的外翻。由于四肢和背部肌肉的无力,孩子的坐、立和走路都晚于健康的孩子,且容易跌跤,到了1岁以后会走路可出现两下肢向内或向外弯曲的畸形呈“0”型腿或“X”型腿。此外,孩子的出牙也延迟,且容易发生蛀牙。 维生素D是治疗佝偻病的有效药物,一般患儿给予口服维生素D丸就可以了,对不能口服或是有腹泻的孩子可在医生指导下注射维生素D,同时加用钙剂。同时,让孩子多晒太阳,小婴儿继续母乳喂养,及时添加辅食,合理喂养;为防止畸形,不要让孩子久站久坐,不让孩子过早行走。 二、儿童佝偻病有哪些类型? 小儿的佝偻病大多数是由于维生素D缺乏所致,叫做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多见于婴儿,冬春季节多见,2岁以后停止进展而逐渐痊愈。其他某些原因也可出现佝偻病的表现,例如: 1、维生素D依赖性佝偻病:为遗传性疾病,是因为机体不能把维生素D转化成有活性的维生素D而发挥作用所致,或者是机体对活性维生素D没有反应所致。

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防治建议

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防治建议 《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 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儿童保健学组 全国佝偻病防治科研协作组 维生素D( vitamin D,VitD)有广泛的生理作用,维持人体组织细胞正常生长发育。VitD不直接作用于靶器官,而是通过与VitD受体结合发挥作用,故也属类固醇激素o VitD受体在全身许多组织细胞表达。 VitD缺乏性佝偻病(rickets of vitamin D deficiency)(简称佝偻病)为缺乏VitD引起体内钙磷代谢异常,导致生长期的骨组织矿化不全,产生以骨骼病变为特征的与生活方式密切相关的全身性慢性营养性疾病。佝偻病不仅影响儿童正常生长发 育,也与VitD缺乏相关的疾病有关,是我国儿科重点防治的四病之一。全国佝偻病防治科研协作组在卫生部领导下1986年制定了“婴幼儿佝偻病防治方案”,规范了佝偻 病防治工作;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为了更好地开展本病防治工作,《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联合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儿童保健学组、全国佝偻病防治科研协作组提 出本防治建议。鉴于佝偻病多见于3岁以内的婴幼儿,本建议主要针对婴幼儿佝偻 病。 一、预防 佝偻病的发生与不良的生活方式密切相关。佝偻病完全可以通过科学育儿的综合 防治措施预防和控制。佝偻病的预防应从围生期开始,以l岁以内婴儿为重点对象、 并应系统管理到3岁。即做到“抓早、抓小、抓彻底”o (一)综合防治措施 特别强调父母及看护人参与的重要性。利用各种宣传形式,向群众广泛宣传科学 育儿和佝偻病防治卫生知识,纠正不良育儿方法,指导家长参与科学保健。 (二)系统管理 通过妇幼保健网对孕妇、新生儿、婴幼儿开展保健管理,定期随访并按计划进行 佝偻病防治监测。 (三)加强护理 指导家长做好各年龄期儿童保健和护理,定期进行预防接种,积极预防上呼吸道 感染、肺炎、腹泻、贫血等急慢性疾病。合理喂养、平衡膳食、改变偏食等不良习惯 对于预防佝偻病非常重要。 (四)母亲孕期预防 孕妇应经常户外活动,进食富含钙、磷的食物。妊娠后期为秋冬季的妇女宜适当 补充VitD 400—1000 U/d(10一25pug/d)。如有条件,孕妇在妊娠后3个月应监测血25-( OH)D浓度,存在明显VitD缺乏,应补充VitD,维持25-(OH)D水平达正常范 围。使用VitA、D制剂应避免VitA中毒,VitA摄入

佝偻病的病因与预防

佝偻病的病因与预防 对于佝偻病的了解,不知道大家知道多少?小儿佝偻病的预防很重要,家长想要孩子不生病,要注意孩子的健康与体质。下面我们就来说说小儿佝偻病的病因还有护理等问题,希望大家多多重视小儿佝偻病的症状! 一、预防 1、加强户外活动,多晒太阳,增强小儿体质。并积极防治慢性病。 2、提倡母乳喂养,及时增添辅食。多食含维生素D及钙磷较丰富的食物。 3、每天服维生素D400TU预防。 二、护理 1、患儿不要久坐、久站,防止发生骨骼变形。不系裤带,穿背带裤,防止肋骨外翻。 2、帮助患儿作俯卧抬头动作,每天2-3次,防止鸡胸形成。 3、直接照射阳光,同时注意防止受凉。 病因病机 发病原因是由于先天禀赋不足,后天喂养失宜,脾肾虚亏所致。 胎养失宜怀孕期间孕妇的饮食起居,精神调摄,无不影响胎儿的营养与发育。孕妇起居不常,营养失调,或疾病影响,都可造成胎儿失养,先天肾气不足。 乳食失调母乳缺乏、人工喂养,未及时添加辅食,或食品的质和量不能满足小儿生长发育的需要,致使营养失衡,脾肾虚亏,发生本病。 日照不足长期不直接接触阳光,可引起气血虚弱,影响脾肾功能。影响日照不足的因素,常与户外活动少,空气中多烟雾,或阳光被玻璃所挡有关。 本病病机由于脾肾虚亏。盖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源。脾肾不足,可影响其他脏腑,故病变之初,不仅出现脾肾虚弱,还可出现心肝火旺、肺卫不固等证候。肾主骨髓,病之后期,症情较重,常见肾虚髓亏,骨气不充,骨质疏松,成骨迟缓,甚至骨骼畸形。由于佝偻病患儿体质虚弱,肺脾气虚,抗病能力低下,感受风邪后,常易蕴郁肺络,肺气闭塞而引起肺炎喘嗽;或因乳食不节,脾失健运,导致泄泻。 临床诊断 1、多见于婴幼儿,好发于冬春季节。 2、发病初期有烦躁夜啼,精神淡漠,纳呆,多汗,枕秃,囟门迟闭,牙齿迟出等。 3、病至激期,除初期表现,还可见乒乓球头(颅骨软化)、方颅、肋骨串珠、肋缘外翻、肋膈沟、手镯、鸡胸、漏斗胸、“O”型或“r型腿、脊柱后突或侧弯等。 4、化验血钙正常或稍低,血磷明显降低,钙磷乘积小于30,血清碱性磷酸酶增高。腕部X线摄片,可见于骺端有毛刷状或杯口状改变,也可见骨质疏松,皮质变薄。 结语:以上就是小编对于佝偻病的病因、预防等问题的介绍,相信很多人看完之后也对其有了深入的了解。治疗小儿佝偻病是比较复杂的过程,希望大家要多多注意。留心治疗的方法,照顾孩子的方法,祝大家早日康复!

佝偻病早期综合防治方案

佝偻病早期综合防治方案 全国佝偻病防治科研协作组 (1992年7月于北京通过)坚持开展早期综合防治是控制佝偻病的关键。佝偻病防治必须从妊娠期开始,1岁内的婴儿是重点对象。 一、综合防治措施 利用各种宣传形式,向群众广泛宣传科学育儿和佝偻病防治卫生知识,克服不良育儿习惯,指导家长参与自我保健。 二、系统管理 通过妇幼保健网对孕妇、新生儿、婴幼儿开展保健管理,定期访视并按计划进行预防性投药和佝偻病防治监测 三、科学喂养 婴儿期应提倡母乳喂养,离乳期应及时合理添加辅食,哺乳期母亲及婴儿断乳后,宜多食用含维生素D、钙、磷和蛋白质丰富的食物(如蛋黄、肝类、乳类、鱼、肉等) 四、利用日光 指导家长经常带小儿到户外活动,充分利用自然条件,多晒太阳以获取维生素D,开展户外活动和日光浴 五、加强护理 指导家长做好小儿生活和卫生护理,定期进行预防接种,积极预防上呼吸道感染、肺炎、腹泻、贫血等急慢性疾病 药物防治方法

一、预防 胎儿期 孕妇和胎儿对维生素D、钙、磷的需要日益增加,孕妇应该经常到户外活动,多晒太阳,食用营养丰富的物质,患有低钙血症及骨软化症者应该积极治疗。 对孕妇缺少日光照射者、食欲低下者、体弱多病者或妊娠后期在冬季者,应补充维生素D和钙剂以预防先天性佝偻病。于妊娠中、晚期补充维生素D;每天400~800IU,同时口服钙剂。 婴儿期 小儿出生后2周开始即应用维生素D预防 1、每日法:每日口服维生素D400~800IU,至周岁 2、每月法:每月1次或分次口服维生素D5~10万IU,至周岁 3、每季法:每季1次口服维生素D20~30万IU,至周岁 有条件者宜采用每日法,每月法或每季法可依地区、季节、药源及小儿孕妇具体情况选用。不能口服时可肌注。在夏季接触日光充分时可暂停服。 幼儿期: 小儿1岁后可采用“夏秋晒太阳,冬春服维生素D”的预防方法。一般在冬季投给20~30万IU一次,其他时间应多晒太阳,增加营养。在高发地区可间隔2~3个月再投给维生素D20~30万IU一次。其他时间应多晒太阳,增加营养。 儿童期

佝偻病的防治知识

佝偻病的防治知识 小宝宝在睡眠中出汗是常见的,并非都是体质虚弱、身体有病的症状。不少家长认为是孩子体质虚弱,因而虚汗不断。其实,有相当部分的小孩是生理性多汗。生理性多汗多见于头和颈部,常在入睡后半小时内发生,1小时左右就不再出汗了。婴幼儿期由于新陈代谢旺盛,加上小儿活泼好动,有的即使晚上上床后也不得安宁,所以入睡后头部也可出汗。所谓生理性多汗,是指孩子发育良好,身体健康,无任何疾病引起的睡眠中出汗。家长往往习惯于以自己的主观感觉来决定小儿的最佳环境温度,喜欢给宝宝多盖被,捂得严严实实。孩子因为大脑神经系统发育尚不完善,而且又处于生长发育时期,机体的代谢非常旺盛,再加上过热的刺激,只有通过出汗,以蒸发体内的热量,来调节正常的体温。此外,小儿在入睡前喝牛奶、麦乳精或吃巧克力等也会引起出汗。有的家长在孩子入睡前给其喝牛奶、麦乳精等,小儿入睡后机体大量产热,主要通过皮肤出汗来散热。另外,室温过高、或保暖过度也是小儿睡眠时出汗的原因,这些都属于生理性的出汗。病理性出汗是在小儿安静状态下出现的,如佝偻病的出汗,表现为入睡后的前半夜,小儿头部明显出汗。由于枕部受汗液刺激,婴儿经常在睡觉时摇头与枕头摩擦,结果造成枕部头发稀疏、脱落,形成典型的枕部环状脱发,医学上称之为“枕秃”,是婴儿佝偻病的早期表现,只要及时补充维生素D和钙,佝偻病就可以得到控制,出汗也就会自止。假如小儿不仅前半夜出汗,后半夜及天亮前也出汗,多数是有病的表现,最常见者是结核病。结核病还有其他表现,如低热、疲乏

无力、食欲减退、面颊潮红等。结核病的病儿白天活动时易出汗称为虚汗,夜间的出汗称为盗汗。如怀疑孩子感染了结核,应做肺部X线检查或做结核菌素试验以便及时诊断、及时治疗。 体质弱的小儿常常在白天活动时或夜间入睡后,在头、胸、背部成片状出汗。往往是由于喂养不当或消化吸收不良而发生营养不良造成的。护理上要注意调整喂养方法,促进小儿食欲,增加蛋白质、脂肪及糖的摄人量。必要时可采用中医中药调理脾胃不合。因此,对小儿睡眠中的出汗,应仔细区别,必要时带孩子去医院检查,发现异常及时治疗。 另附上幼儿睡觉出现的其它相关状况和分析: 正常的婴儿在睡眠时比较安静舒坦,呼吸均匀而没有声响,有时小脸蛋上会出现一些有趣的表情。但是如果婴儿有以下状况出现,父母应该高度重视。 症状一:婴儿在刚入睡时或即将醒时满头大汗。 专家提醒:可以说大多数婴儿夜间出汗都是正常的。但如果大汗淋漓,并伴有其他不适的表现,就要注意观察,加强护理,必要时去医院检查冶疗。比如婴儿伴有四方头、出牙晚、囟门关闭太迟等征象,就有可能是患了佝偻病。 症状二:婴儿夜间睡觉前烦躁,入睡后全身干涩,面颊发红,呼吸急促,脉搏增快,超过110次/分。 专家提醒:这预示着婴儿即将发烧。应该注意婴儿是否有感冒症状或腹泻症状,另外注意给他补充水分。如果婴儿真有发烧症状出现,即

小儿佝偻病防治新概念

小儿佝偻病防治新概念 佝偻病是儿童常见的营养性疾病,常见于婴幼儿。 佝偻病是儿童常见的营养性疾病,常见于婴幼儿。在儿科门诊或咨询时,家长常常会问:“孩子出汗多,头枕部有脱发圈是不是佝偻病?”“预防佝偻病服哪种钙片好?佝偻病已引起家长的重视和关注。 目前,对儿童佝偻病的诊断、预防和治疗存在许多错误认识,如佝偻病是缺钙引起的,只要补钙就可以预防佝偻病、多喝骨头汤可以补钙。“补钙、补D”有过热现象。现将佝偻病防治的一些新观念介绍给广大家长。 一、什么佝偻病 佝偻病是由于体内维生素D缺乏,涉及全身各系统产生病变的一种小儿常见病,它还可引起小儿并发症(如肺炎)和后遗症(如O形腿、X形腿、鸡胸等)。佝偻病多见于3岁以下的小儿,以婴儿最常见。 二小儿佝偻病常见原因1、维生素D和钙摄入不足(最主要)2、户外日照时间少3、生长发育过快,需要的钙及维生素D较多,而补充不及时4、人工喂养或过早添加谷类食物5、体弱多病,经常腹泻,呼吸道感染等也影响钙及维生素的吸收。 孩子在发生佝偻病后,早期表现为多汗、好哭、三、佝偻病早期表现:睡眠不沉、易惊,由于头部的多汗而使头部发痒,孩子常摇头而致头枕部秃发。

佝偻病最主要变化在骨骼病变引起的症状不同年龄阶段的佝偻病表现 6个月以下的孩子,用手指轻压其枕骨或顶骨,犹如乒乓球有弹性感。8~9个月的孩子头颅呈方形,前囟门也偏大,至18个月前囟门尚不能闭合。在1岁左右的孩子,胸部则可见到肋骨与肋软骨交界处膨大如珠,称为肋串珠;并可出现胸廓畸形如胸骨前突呈“鸡胸”和肋缘的外翻。由于四肢和背部肌肉的无力,孩子的坐、立和走路都晚于健康的孩子,且容易跌跤。到了1岁以后会走路可出现两下肢向内或向外弯曲的畸形呈“0”型腿或“X”型腿。此外,孩子的出牙也延迟,且容易发生蛀牙。

婴幼儿佝偻病防治方案

婴幼儿佝偻病防治方案 【颁布单位】卫生部【分类号】 4071048608 【时效性】有效 前言 在我国,佝偻病目前仍是婴幼儿的常见病。本病的原因是维生素D不足,使体内钙、磷代谢失常,钙盐不能正常地沉着在骨骼的生长部分,以致骨骼发生病变,同时可影响神经、肌肉、造血、免疫等组织器官的功能,对小儿的健康危害较大。因此,积极防治佝偻病,是儿科医疗保健工作者的重要任务。 本病的发生与季节、气候、喂养方式、出生情况、生活习惯、环境卫生等因素有关。因此, 全可以预防和控制的。为了更好地开展本病的防治工作,提出婴幼儿佝偻病防治方案。 一、预防 加。因此,作好孕期保健非常重要。 1.孕妇应经常到户外活动,多晒太阳。 2.饮食应含有丰富的维生素D、钙、磷和蛋白质等营养物质。 3.努力防治妊娠并发症,对患有低钙血症或骨软化症的孕妇应积极治疗。 (二)新生儿期的预防: (三)婴幼儿期的预防:此期生长发育速度快,较易发生佝偻病,必须坚持采取综合性预防措施。 1.提倡母乳喂养,及时添加辅食,保证小儿对各种营养素的需要。在有条件的地区,人工喂养者可用维生素D奶。 2.多晒太阳是防治佝偻病的简便有效措施,应广泛宣传大力推广。尽量暴露皮肤并逐渐增加 3.对体弱儿或在冬春季节,应用维生素D预防仍是重要方法。一般维生素D每日生理需要量 要的。

二、诊断 1961年在黑龙江召开的全国儿科学术会议制订了佝偻病的诊断标准,以后在1977年和1980年两次全国佝偻病防治科研协作组会议作了修订。为便于开展防治工作,现再修订如下。 (一)临床分度:佝偻病的主要病理是骨样组织增生、骨基质钙化不良等骨骼变化。依据骨骼改变体征的程度可分为: 1.轻度:可风颅骨软化、囟门增大、轻度的方颅、串珠、肋软骨沟等改变。 2.中度:可见典型的串珠、手镯、肋软骨沟、轻度或中度的鸡胸、漏斗胸、O或X型腿,也可有囟门晚闭、出牙迟缓等明显的改变。 3.重度:可见明显的肋软骨沟、鸡胸、漏斗胸、脊柱畸型、O或X型腿、病理性骨折等严重改变。 (二)临床分期:本病的发生发展是一个连续过程。依据年龄、病史、症状、体征、X线及血生化等项综合资料可分为活动期(初期、激期)、恢复期和后遗症。无条件作X线及血生化检查者,可只根据临床资料进行分析。 安等。枕秃也较常见。同时可有轻度的骨骼改变体征。X线片变体征。可无异常或见临时钙化带模糊变薄、干骺端稍增宽。血生化改变轻微,血钙、血磷正常或稍低,硷性磷酸酶正常或稍高。 2.激期:常见于3个月至2岁的小儿。有明显的夜惊、多汗、烦躁不安等症状。同时可有中度的骨骺改变体征。X线片可见临时钙化带模糊消失,干骺端增宽,边缘不整呈云絮状,毛刷状或杯口状,骨骺软骨加宽。血钙、血磷均降低,硷性磷酸酶增高。 3.恢复期:活动期经晒太阳或维生素D治疗后,症状消失,体征逐渐减轻、恢复。X线片可见临时钙化带重现、增宽、密度加厚。血钙、血磷、硷性磷酸酶恢复正常。 4.后遗症:多见于3岁以后的小儿。经治疗或自然恢复,症状消失,骨骼改变不再进展。X 线及血生化检查正常,仅留有不同程度的骨骼畸形。 治愈标准:症状已消失1—3个月,体征减轻或恢复正常,观察3—6个月无变化。轻、中度者一般不留后遗症。重度者可留有不同程度的骨骼畸形。X线及血生化检查正常,或仅表现有临时钙化带增宽、密度加厚。 三、治疗 本病治疗目的在于控制活动期,防止畸形和复发。所以早期发现、早期治疗、综合治疗是重要的。 (一)活动期的治疗 1.一般疗法:加强护理,合理喂养,坚持经常晒太阳,并应积极防治并发症。 在上述维生素D治疗的同时,给予适量的钙剂、维生素C、B、A等辅助药物,对改善症状,促进骨骼发育是有益的。治疗后3个月不好转者,应查找原因。切不可过多使用维生素D,以防中毒。

维生素D口服预防佝偻病的临床观察

维生素D口服预防佝偻病的临床观察 发表时间:2016-06-22T16:23:33.313Z 来源:《航空军医》2016年第8期作者:李银飞 [导读] 对临床采用维生素D口服对佝偻病进行预防的临床效果进行观察。 长沙县妇幼保健院湖南长沙 410100 【摘要】目的:对临床采用维生素D口服对佝偻病进行预防的临床效果进行观察。方法:选取某院1内收治的因缺乏维生素D导致的122例佝偻病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在患儿家长签署知情同意书后,按照患儿入院顺序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1例。对照组患儿采用葡萄糖酸钙片进行治疗,观察组患儿在此基础上采用维生素D3滴剂治疗。对比两组患儿临床治疗有效率,以及磷酸酶活性测定值。结果:对照组患儿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86.89%,观察组患儿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6.72%,对照组明显低于观察组,组间差异明显,有 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儿磷酸酶活性测定值正常率为65.57%,观察组患儿磷酸酶活性测定值正常率为91.80%,对照组明显低于观察组,组间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采用维生素D3联合葡萄糖酸钙片对佝偻病进行预防和治疗,效果比较明显,能够有效提高患儿的磷酸酶活性测定值,值得临床应用并推广。 【关键词】维生素D;佝偻病;葡萄糖酸钙片 临床将佝偻病亦称为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在婴幼儿时期较为多发,尤其2岁以内的婴幼儿,更是佝偻病的高危人群。婴幼儿患有佝偻病后会对其自身的正常生长发育产生严重的威胁。对于佝偻病进行预防和治疗,可以通过摄入较充足的维生素D。为了对临床采用维生素D口服对佝偻病进行预防的临床效果进行观察,本次研究选取了因缺乏维生素D导致的122例佝偻病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具体研究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某院2015年1月~2016年1月收治的因缺乏维生素D导致的122例佝偻病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在患儿家长签署知情同意书后,按照患儿入院顺序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1例。所有患儿中,男患儿72例,女患儿50例,年龄1~24个月,平均年龄(14.38±4.41)个月。两组患儿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均无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患儿治疗方法:临床采用葡萄糖酸钙片对本组患儿进行治疗。葡萄糖酸钙片为广东三才石岐制药有限公司生产,批号为 H44023279。使用方式为口服,1-4片/次,3次/d。 观察组患儿治疗方法:本组患儿在对照组患儿治疗费昂发的基础上,给予维生素D3滴剂进行治疗。维生素D3滴剂为国药控股星鲨制药(厦门)有限公司生产,批号为H35021450。使用方式为口服,用量为1-2滴/d。 两组患儿治疗疗程均为6个月。 1.3疗效判定 临床治疗效果:患儿夜惊、多汗、烦躁不安等临床症状完全消失为显效;患儿颅骨软化、鸡胸、枕秃、肋外翻等临床症状得到有效减轻或者逐渐消失为有效;患儿上述诸多临床症状均无好转为无效。 磷酸酶活性测定:患儿骨碱性磷酸酶活性测定值<200为正常。 1.4统计学处理 本次研究当中的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比较对照组与观察组患儿临床治疗有效率 由上表的相关数据可以发现,本次研究中,对照组患儿的磷酸酶活性测定值正常率明显低于观察组患儿,组间存在明显差异,有统计

儿童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防治建议.

儿童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防治建议(2008年 《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儿童保健学组、全国佝偻病防治科研协作组 维生素D(Vitamin D,VitD有广泛的生理作用,维持人体组织细胞正常生长发育。VitD不直接作用于靶器官,通过与VitD受体结合发挥作用,故为类固醇激素。VitD 受体在全身许多组织细胞表达。 VitD缺乏性佝偻病(ricket,vitamin D deficiency(简称佝偻病为缺乏VitD引起体内钙磷代谢异常,导致生长期的骨组织矿化不全,产生以骨骼病变为特征的与生活方式密切相关的全身性慢性营养性疾病。佝偻病多见于婴幼儿,不仅影响儿童正常生长发育,也与VitD缺乏相关的疾病有关,是我国儿科重点防治的四病之一。全国佝偻病防治科研协作组在卫生部领导下1986年制定了“婴幼儿佝偻病早防治方案”,规范了佝偻病防治工作;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为了更好地开展本病防治工作,“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联合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儿童保健学组、全国佝偻病防治科研协作组提出本防治建议。鉴于佝偻病多见于3岁以内的婴幼儿,本建议主要针对婴幼儿佝偻病。 一、预防 佝偻病的发生与不良的生活方式密切相关。佝偻病完全可以通过采取科学育儿的综合防治措施预防和控制。佝偻病的预防应从围生期开始,以1岁以内婴儿为重点对象、并应系统管理到3岁。即作到“抓早、抓小、抓彻底”。 (一综合防治措施 特别强调父母及看护人参与的重要性。利用各种宣传形式,向群众广泛宣传科学育儿和佝偻病防治卫生知识,克服不良育儿习惯,指导家长参与自我保健。 (二系统管理

通过妇幼保健网对孕妇、新生儿、婴幼儿开展保健管理,定期随访并按计划进行佝偻病防治监测。 (三加强护理 指导家长做好儿童生活和卫生护理,定期进行预防接种,积极预防上呼吸道感染、肺炎、腹泻、贫血等急慢性疾病。合理喂养、平衡膳食、改变偏食等不良习惯对于预防佝偻病非常重要。 (四母亲孕期预防 孕妇应经常户外活动,进食富含钙、磷的食物。妊娠后期为秋冬季的妇女宜适当补充VitD 400~1000 U/d(10~25μg/d。如有条件,孕妇在妊娠后3个月应监测血25-(OHD浓度,如存在明显VitD缺乏,应补充VitD,维持25-(OHD水平达正常范围。使用VitAD制剂应避免VitA中毒,VitA摄入<1万U/d。 (四婴幼儿预防 1.户外活动:指导家长携带婴儿尽早户外活动,逐渐达1~2 h/d,尽量暴露婴儿身体部位如头面部、手足等。 2.VitD补充:婴儿(包括纯人乳喂养儿生后2周摄入VitD 400 U/d(10 μg/d至2岁。VitD 补充量应包括食物、日光照射、VitD制剂、VitD强化食品中的VitD含量。如婴儿每日摄入500 ml配方奶,可摄取VitD约200 U(5 μg,加之适当的户外活动(尤其是夏季户外活动较多时,可不必另外补充VitD制剂。 3.高危人群补充: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双胎儿生后即应补充VitD 800~1000 U/d(20~25μg/d, 3个月后改为400 U/d(10 μg/d。 二、诊断 (一VitD缺乏的高危因素

儿童佝偻病的主要表现与预防

儿童佝偻病的主要表现: 多汗 缺钙引起的多汗是有特指的,不是所有的多汗都是缺钙,夜间睡觉是的多汗,特别是睡熟以后多汗,就是典型的缺钙。缺钙的多汗也叫“盗汗”、“夜汗”。白天吃奶时或活动时出汗多是正常的,不是缺钙。 夜惊 就是晚上睡觉是突然惊醒、哭闹、甚至尖叫。如果白天或清醒状态下出现的烦躁,就不是缺钙引起的。轻微缺钙或缺钙早期,可能不表现惊醒,只是出现半夜睡不熟,哼哼唧唧、翻来覆去的。这段时间有很多家长向我反映了这种情况。主要是真正有效接触阳光的时间太短,接触的皮肤面积太小了。 枕秃 就是宝宝的后脑勺,有一圈光突突的不毛之地。这种情况也是很常见的。特别是这段时间。 肋骨外翻 就是宝宝的肋骨下缘翘起来。这个需要有经验的医生才能作出准确的判断。很多宝宝也存在不同程度肋骨外翻的。 还有一种情况需要引起注意的,就是有些家长习惯把宝宝的裤子提得很高,裤头的橡皮筋刚好压到肋骨,这样也会造成肋骨外翻的。所以穿裤子的时候,要注意,一是橡皮筋不要太紧,二是要摸着肋骨,橡皮筋不要高于肋骨。 其他的骨骼变形有鸡胸、漏斗胸、X型腿、O型腿、肋串珠、手镯和脚镯,这些是比较严重的佝偻病才会出现的,现在已经很少见了。

儿童佝偻病的预防: 介于佝偻病所形成的骨骼变形,一旦形成就可能会留下后遗症,所以,佝偻病重在预防,一定要有先知先觉,避免发生骨骼变形。所以,如何预防佝偻病是今天讲课的重点,预防佝偻病要从胎儿期就开始,1岁以内的婴儿是预防的重点对象。具体的常规预防如下: 婴儿期 既然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对小儿发育有很大影响,而该病又源于各种因素所致的维生素D缺乏而导致的一系列病变,所以佝偻病可以预防。人体皮肤中有7一脱氢胆固醇,经日光中紫外线的照射,变成胆骨化醇即内源性维生素D3,也是人类维生素D的主要来源。所以佝偻病的预防就可以从两方面进行,即日光浴、补充维生素D。婴儿应尽早接触阳光,只要户外气温在18度以上,风不太大时就抱婴儿到户外晒太阳,但要避免眼睛直晒,春、夏、秋、冬都应坚持户外活动,每次时间可由短时间逐步延长到20~30分钟。不要久居室内。每天的晒太阳时间2小小时左右。另外母乳中维生素的含量约4~6IU/dl,与牛乳中的含量相差不大,所以不管母乳喂养还是人工喂养都应在小儿出生后1个月左右开始给予维生素D预防,500Iu/日(即每日500国际单位)。早产儿应提早2周给予维生素D,量也需在前3个月加倍即每日800国际单位。3个月后改为每日500国际单位,一般在2岁以后生长速度减慢,户外活动增多,不易发生佝偻病,也无须再补充维生素D进行预防。

VD缺乏性佝偻病防治建议

维生素 D 缺乏性佝偻病防治建议 《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儿童保健学组全国佝偻病防治科研协作组维生素 D( vitamin D ,VitD )有广泛的生理作用,维持人体组织细胞正常生长发育。 VitD 不直接作用于靶器官,而是通过与 VitD 受体结合发挥作用,故也属类固醇激素。 VitD 受体在全身许多组织细胞表达。 VitD 缺乏性佝偻病(rickets of vitamin D deficiency (简称佝偻病)为缺乏 VitD 引起体内钙磷代谢异常,导致生长期的骨组织矿化不全,产生以骨骼病变为特征的与生活方式密切相关的全身性慢性营养性疾病。佝偻病不仅影响儿童正常生长发育,也与VitD 缺乏相关的疾病有关,是我国儿科重点防治的四病之一。全国佝偻病防治科研协作组在卫生部领导下 1986年制定了“婴幼儿佝偻病防治方案” ,规范了佝偻病防治工作;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为了更好地开展本病防治工作,《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联合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儿童保健学组、全国佝偻病防治科研协作组提出本防治建议。鉴于佝偻病多见于 3 岁以内的婴幼儿,本建议主要针对婴幼儿佝偻病。 一、预防佝偻病的发生与不良的生活方式密切相关。佝偻病完全可以通过科学育儿的综合防治措施预防和控制。佝偻病的预防应从围生期开始,以1 岁以内婴儿为重点对象、并应系统管理到3 岁。即做到“抓早、抓小、抓彻底” 。 (一)综合防治措施特别强调父母及看护人参与的重要性。利用各种宣传形式,向群众广泛宣传科学育儿和佝偻病防治卫生知识,纠正不良育儿方法,指导家长参与科学保健。 (二)系统管理通过妇幼保健网对孕妇、新生儿、婴幼儿开展保健管理,定期随访并按计划进行佝偻病防治监测。 (三)加强护理指导家长做好各年龄期儿童保健和护理,定期进行预防接种,积极预防上呼吸道感染、肺炎、腹泻、贫血等急慢性疾病。合理喂养、平衡膳食、改变偏食等不良习惯对于预防佝偻病非常重要。 (四)母亲孕期预防孕妇应经常户外活动,进食富含钙、磷的食物。妊娠后期为秋冬季的妇女宜适当补充 VitD 400~lOOOU/d (10~ 25 ug/d )。如有条件,孕妇在妊娠后 3 个月应监测血 25-( OH)D 浓度,存在明显 VitD 缺乏,应补充 VitD ,维持 25-( OH)D 水平达正常范围。使用VitA 、 D 制剂应避免 VitA 中毒, VitA 摄入 <1 万 U/d 。 (五)婴幼儿预防 1 .户外活动:指导家长携带婴儿尽早户外活动,逐渐达1— 2h/d ,尽量暴露婴儿身体 部位如头面部、手足等。 2 .VitD 补充:婴儿(包括纯母乳喂养儿)生后2 周摄入VitD400U/d (10ug/d )至2 岁。VitD 补充量应包括食物、日光照射、 VitD 制剂、 VitD 强化食品中的 VitD 含量。如婴儿每日摄入500ml 配方奶,可摄取 VitD约200U (5ug),加之适当的户外活动(尤其是夏季户外活动较多时),可不必另外补充 VitD 制剂。 3 .高危人群补充: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双胎儿生后即应补充 VitD 800—lOOOU/d(20—25

如何预防佝偻病

如何预防佝偻病 佝偻病俗称“软骨病”,主要是由小儿体内缺乏维生素D导致。如不进行有效治疗,患儿就可能出现骨骼畸形问题。那么,佝偻病的病因是什么?佝偻病有哪些症状?佝偻病是否能治好呢?另外,又该如何预防佝偻病呢? 什么是佝偻病 此症又称VD缺乏性佝偻病,俗称“软骨病”,是一种以骨骼病变为特点的全身、慢性、营养性疾病。多发于2岁以内的婴幼儿,简单地来说,由于孩子体内缺乏VD,从而导致钙、磷代谢紊乱,骨骼钙化不良。一般情况下,患儿大多会出现生长迟缓、低钙惊厥、萎靡等现象。也可能会在婴儿期发生呼吸道感染的情况,如果情况比较严重,可能会引起骨骼畸形。 佝偻病的潜伏期一般较长,由于其发病较慢,不易及时发现。佝偻病患儿自身抵抗力较差,容易引起肺炎、腹泻等疾病,对其生长发育造成影响。因此,对于家长来说,要积极做好佝偻病的预防工作。 佝偻病的病因 1.摄入VD量不足 孩子生长发育所摄入的VD(外源性),大多来自于食物。在通常情况下,食物中的VD 含量不能满足小儿生长发育的需要,如果母亲喂养不当,就更容易造成维生素D的缺乏。 2.阳光(紫外线)不足 紫外线照射为孩子获得充足VD3(内源性)的重要途径。充足的室外活动,使得孩子的皮肤暴露在紫外线下,从而获得足够的VD3。而由于存在城市高楼遮挡、空气环境污染等情况,也使得部分家长不愿意待孩子进行户外活动,导致孩子整日闭门不出。 3.生长发育速度过快 由于宝宝生长发育过快,其体内的VD含量不足以供给其生长发育的需要,在这种情况下就使得宝宝患佝偻病几率加大。相对于正常的孩子而言,早产儿、双胞胎、患有疾病的孩子更易患佝偻病。 4.慢性疾病和药物的影响 如果宝宝患有慢性疾病等症状,在服用药物的时候,可能会影响钙、磷的吸收,从而导致佝偻病。 5.食物中钙、磷含量不足或比例不当 母乳中所含的Ca、P比为2:1,宝宝摄入营养更易吸收;而牛奶中因磷含量过高,反而不易被宝宝吸收。所以,采用牛奶喂养的宝宝其患佝偻病的几率较高。 佝偻病的症状 佝偻病常见于婴幼儿,尤其是处于3~18个月的宝宝。初期表现多以精神症状为主,主要表现为急躁不安、睡眠浅、容易发脾气、多汗引起的枕秃现象。如果不进行有效治疗,可能会导致患儿出现骨骼变形,甚至畸形。 · 1岁以内的婴儿 最初,3—6个月时,患儿会出现颅骨变薄、前囟边缘软的情况。在患儿额骨以及顶骨中部的位置会出现逐渐变厚的现象,如果用手摸,在骨缝周围会有“乒乓球”似的触觉。待宝宝7、8个月大时,头围增长较为正常,头呈“方颅”状。在胸廓肋骨和肋软骨交界的地方,骨骼呈圆形串珠突起状,一般被称为“肋串珠”,甚至会出现胸骨前突和肋缘外翻情况;如果是症状严重的宝宝,其手腕以及足踝等部位会呈现钝圆形环状隆起状。 · 1岁左右的儿童 患儿的胸骨和附近的软骨会呈现“鸡胸样”,更为严重时,在患儿的胸廓下沿处会形成水平凹陷,通常称之为肋膈沟或郝氏沟。

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的预防及护理

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的预防及护理 【摘要】目的:佝偻病在儿科临床上发病率较高,在早期常被忽略,从而影响小儿的健康、发育,了解佝偻病的发病情况,提出干预措施。方法:从佝偻病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护理等方面逐渐认识、预防。结果:提高人们对佝偻病的预防及护理,促进儿童健康发育。结论:提高儿童管理覆盖率、加强健康教育、早期预防用药,强调母乳喂养、合理喂养是降低早期佝偻病发病率的关键[1]。 【关键词】佝偻病;1,25-(OH);2D3;预防;护理 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rickets of vitamin D deficiency)是婴儿时期常见的一种慢性营养缺乏病。是由于vitD缺乏致使体内钙、磷代谢失常,从而引起以骨骼生长障碍为主的全身性疾病,为我国儿科重点防治的疾病之一[2]。其发病率高、分布广,多见于婴幼儿。近年来据流行病学调查表明,其发病率仍达20%。长期以来,对佝偻病的研究集中在vitD、甲状旁腺素激素调节及钙、磷等骨无机矿物质的代谢进行研究。 1.维生素D缺乏症 1.1维生素D的来源和代谢 1.1.1 维生素D的来源[2] 维生素D来源于内源性和外源性。内源性:皮肤中7-脱氢胆固醇经日光紫外线照射转化为胆骨化醇(vitD3);外源性:从食物中获得,如动物肝脏、蛋类、乳类等含vitD3,植物油、蘑菇中含麦角固醇,在紫外线照射下产生vitD2。无论是内源性vitD3或外源性vitD3和vitD2,均无生物活性,需经体内进一步代谢才能获得很强的抗佝偻病作用。 1.1.2 维生素D的代谢。VitD3在肝脏内经25-羟化酶作用下转化为25-羟胆骨化醇[25-(OH)D3],再在肾脏内经1-羟化酶作用生成1,25-二羟胆骨化醇[1,25-(OH)2D3],其生物活性大大增强。VitD3除受自身血浓度调节外,并直接受血磷浓度、甲状旁腺素和降钙素以及间接受血钙浓度的调节。 1.2 钙、磷代谢的调节 1.2.1 1,25-(OH)2D3的作用[2]。1,25-(OH)2D3对肠的作用,可促进小肠粘膜对钙磷的吸收,使钙血磷浓度升高,有利于骨的钙化;对骨的作用,可促进间叶细胞分化成破骨细胞,使骨质吸收、骨盐溶解、血钙磷浓度增加、有利于新骨的钙化促进成骨作用;对肾的作用,可促进肾近曲小管对钙磷的重吸收、减少尿钙磷的排出,从而提高血钙磷的浓度。 1.2.2 甲状旁腺素(PTH)的作用[2]。PTH对肠的作用、可促进小肠对钙磷的吸收,但不如vitD作用强;可促进破骨细胞形成,使骨盐溶解,血钙、磷浓

佝偻病的预防、治疗及护理

佝偻病的预防、治疗及护理 发表时间:2013-02-28T16:45:24.70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2年第47期供稿作者:朱媛 [导读] 实践证明临床上的许多疾病是由于人们不注重饮食营养的合理搭配,没有达到膳食平衡,久而久之导致的。 朱媛(山东昌邑区疾病控制中心山东昌邑 261300) 实践证明临床上的许多疾病是由于人们不注重饮食营养的合理搭配,没有达到膳食平衡,久而久之导致的。例如近年来较常见的难以根治的骨质增生、腰椎间盘突出,给大剂量的钙剂配合植物蛋白、维生素C、B族治疗,症状可以缓解,治疗的结果表明它是由于人体内长期缺钙而引起的。 1 临床资料 2009-2011年,调查202例产婴,患佝偻病的有6例,年龄2个月1例(男)、6个月1例(女)、7个月1例(男)、1岁1例(男)、2岁1例(女)预防成功者196例。 2 缺钙表现 2.1新生儿出生后第二天,表现为烦躁、睡眠不安、夜惊、夜啼、多汗、有时伴喉骨软化的“鼾”音。 2.2婴幼期表现为烦躁、易惊、多汗、枕突、头发直立、稀疏、颅骨软化、头顶枕部有乒乓球感,囱门闭合延迟,不按时出牙,严重表现为鸡胸“O”、“X”形腿,更严重的可出现“手镯”、“脚镯”,“串珠肋”、“郝氏沟”等表现,但目前临床上很少见到。 3 预防 3.1孕妇和哺乳母亲多到户外活动,多晒太阳,使体内维生素DD2来源充足;多食鱼肝油、鸡蛋、肝脏等动物性食品;多吃芹菜、黄瓜、菠菜、大白菜等绿色蔬菜,能使维生素DD2原受日光紫外线照射后转化为维生素D2;另外菌类、酵母、干菜、干果类多吃亦有很大好处。 3.2提倡母乳喂养,4-6个月开始添加副食。如禽类蛋黄、新鲜小米粥、绿色蔬菜汤、水果泥、配方合理的婴儿米粉,果味鱼肝油等。 3.3做好儿童系统管理工作,对于早产儿、双胎儿(多胎儿)人工喂养和生长发育特变快的婴儿可提前给口服维生素D,适当增量。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婴儿建立健康管理档案、定期体检、根据指导医师的建议调理婴幼儿的饮食。 3.4若婴儿患有肝、胆及慢性胃肠疾病,应积极治疗,以免影响肝脏的羟化和胃肠道的吸收功能。 4 治疗 4.1多到户外活动,多接触阳光,不要久站或多走。给一些含维生素D及钙剂较多的营养价值高的食物。 4.2维生素D疗法,新生儿夜啼、出汗严重可肌肉注射15万u维生素D3,一个月一次,连用2次,同时乳母口服钙剂一日不超过300mg,4-5个月不超过400mg,6个月以上每日补充500-600mg,分3次服用。以上根据情况,改为口服维持量维生素D,400IU/d。在佝偻病活动期也可给口服维生素D,500-1000IU/d,连用一个月,不过此法对于幼儿来说比较麻烦。 5 护理 5.1认真做好孕产妇管理工作。把好早孕建卡关,实行红绿卡报告。为了及时掌握育龄妇女的孕情,保健管理做到关卡前移,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随时调查摸底,一旦发现有怀孕妇女,立即告知她在怀孕12周前到当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围产期保健册》,使之纳入孕产妇系统管理范围。定期参加体检,体检中发现孕产妇其食物中不富含矿物质应正确指导孕妇补充钙剂,一般孕4-6月每日摄取钙1000mg,除食物中获得外,需额外补充500mg/日,每日3次、7-9月摄取量为1500mg,额外补充800mg/日,每日3次。最令人难办的是:有些孕妇很无知,怕补充钙剂后造成抬头过硬,不好分娩,因此缺钙到了抽筋地步,仍然不敢补。遇到这种情况,护理工作尤为重要,妇幼工作人员必须有耐心,勤上门或打电话跟她们讲解道理,指导孕妇多食含钙丰富的食物(小虾、奶制品等食物),多到户外活动等健康行为。例如:孕妇补钙一方面供给母体自身需要,另一方面胎儿通过脐带吸收到了全身各部,绝非集中到了胎头,而且正因为缺钙孕妇分娩时子宫收缩乏力导致产程延长,甚至难产,产后子宫收缩不好发生大出血。做好孕期钙剂补充工作,能够大大减少婴儿过早出现缺钙症状,对于预防佝偻病的发生尤为重要。 5.2若气候适宜,婴幼儿应多接触阳光,衣服应松软,不宜过早放入学步车里,以免骨骼过软久站为“O”形腿。 通过上述预防、治疗、护理工作的认真贯彻执行,家长的积极配合,1966婴儿无一例发生佝偻病。6例佝偻病患儿,2个月、4个月、7个月、1岁婴幼儿完全治愈,无任何后遗症。6个月女婴留有轻微“方颅”,2岁患儿临床症状消失,血生化及x线检查可见钙预备带重新出现。致密增厚,骨干密度增浓。根据笔者的切身工作经验,上述对婴幼儿佝偻病的预防、治疗及护理可收到一定效果。

佝偻病

佝偻病 文章目录*一、佝偻病的概述*二、佝偻病的典型症状*三、佝偻病的病因病机*四、佝偻病的检查诊断鉴别方法*五、佝偻病的并发症*六、佝偻病的防治方案 佝偻病的概述 1、定义佝偻病即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是由于婴幼儿、儿童、青少年体内维生素D不足,引起钙、磷代谢紊乱,产生的一种以骨骼病变为特征的全身、慢性、营养性疾病。 佝偻病主要的特征是生长着的长骨干骺端软骨板和骨组织 钙化不全,维生素D不足使成熟骨钙化不全。这一疾病的高危人群是2岁以内(尤其是3~18个月的)婴幼儿,可以通过摄入充足的维生素D得以预防。近年来,重度佝偻病的发病率逐年降低, 但是北方佝偻病患病率高于南方,轻、中度佝偻病发病率仍较高。可以在体检时发现,也可能首发表现为低钙惊厥、生长迟缓、萎靡、易激惹或者婴儿期易于发生呼吸道感染。 2、别称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 3、发病部位全身 4、传染性无传染性

5、高发人群婴儿期较为常见 6、科室儿科、骨科 佝偻病的典型症状 1、佝偻病的典型症状多汗、夜惊、好哭等。多汗与气候无关,由于汗液剌激,患儿经常摩擦枕部,形成枕秃或环形脱发。抬头、坐、站、行走都较晚,关节松弛而有过伸现象,大脑皮层功能异常,条件反射形成缓慢,语言发育落后,贫血。 2、佝偻病的分类 2.1、低血磷抗维生素D佝偻病 低血磷抗维生素D佝偻病通常为遗传性疾病,一般2至3岁以前的患儿仍然会有活动性的佝偻病表现出现。但是他们的血液中的钙含量正常,而血液中的磷含量有着明显的降低,一般剂量的维生素D对其的治疗是没有效果的。 2.2、远端肾小管性酸中毒 患者身材矮小,有代谢性酸中毒,多尿,血钙低、血磷低、血钾低。 2.3、维生素D依赖性佝偻病 为遗传性疾病,是因为机体不能把维生素D转化成有活性的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