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教师招聘教育理论主观题带答案版

教师招聘教育理论主观题带答案版

教师招聘教育理论主观题带答案版
教师招聘教育理论主观题带答案版

教育理论主观题备考大全

教育学

1.教育的社会属性

(1)教育具有永恒性

(2)教育具有历史性

(3)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

①教育具有质的规定性

②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

③教育与社会生产力和政治经济制度发展的不平衡性

2.人的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1.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

教学启示:教育工作者应按照发展的序列进行施教,做到循序渐进,“拔苗助长”、“陵节而施”都是有违身心发展顺序性规律的。

2.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

教学启示:人的身心发展的阶段性规律决定教育工作者必须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特点分阶段进行,在教育教学的要求、内容和方法的选择上,不能搞“一刀切”,还要注意各阶段间的衔接和过渡。

3.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

教学启示:教育要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要适时而教,即要在儿童发展的关键期或最佳期及时的进行教育。

4.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

教学启示:要求教育应结合学生实际,扬长避短,注重发现学生的自身优势,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5.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教学启示:教育必须因材施教,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潜能和积极因素,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使每个学生都得到最大的发展。

3.影响人的身心发展因素及其作用

1.遗传: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前提,为个体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2.环境:环境使遗传提供的发展可能性变成现实。

3.学校教育: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4.个体的主观能动性:主观能动性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动力,是促进个体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4.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原因

(1)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

(2)学校教育是通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来进行的,相对而言效果较好。

(3)学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

(4)学校教育给人的影响比较全面、系统和深刻。

5.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表现

(1)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方向做出社会性规范。

(2)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3)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

(4)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6.教师的权利、义务(权利已经考过)

教师的权利

1.教育教学权

2.科学研究权

3.进修培训权

4.民主管理权

5.指导评价权

6.获取报酬权

教师的义务

1.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为人师表;(遵纪守法的义务)

2.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守规章制度,执行学校的教学计划,履行教师聘约,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任务;(教育教学的义务)

3.对学生进行宪法所确定的基本原则的教育,爱国主义、民族团结的教育,法制教育以及思想品德、文化、科学技术教育,组织、带领学生开展有益的社会活动;(思想品德教务的义务)

4.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促进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尊重学生人格的义务)

5.制止有害于学生的行为或者其他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批评和抵制有害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现象;(保护学生权利)

6.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教育教学业务水平。(提高业务水平的义务)

7.学生的权利

(一)受教育权(作为学生最基本最重要的权利)

1.受完法定年限教育权(是指年满6周岁的儿童,学校和教师不能随意开除学生。)

2.学习权(参加考试也是学习权的表现、正常上课时间去干其他活动或打扫)

3.公正评价权(扣发学生的证书,两种书面评价和言语评价)

(二)人身权(作为公民最基本、最重要、内涵最为丰富的权利)

1.身心健康权。(周边200m不得设立网吧,在危房里上课,传播有害读物)

2.人身自由权。(不可以对学生进行搜查和观禁闭)

3.人格尊严权。(体罚、变相体罚或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

4.隐私权。(表现张榜学生的考试成绩、日记、和信件)

(三)财产权

1.财产所有权

2.继承权

3.受赠权

4.知识产权中的财产权、著作权、专利权之中的财产权利

8.教师职业角色

教师职业的最大特点在于职业角色的多样化。

1.传道者的角色

2.授业解惑者的角色

3.示范者的角色(榜样角色)

4.教育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和管理者

5.朋友的角色

6.研究者的角色

9.教师劳动的特点

1.复杂性

2.创造性

(1)因材施教。

(2)教学上的不断更新。

(3)教师的“教育机智”。

3.示范性和主体性

4.劳动时间的延续性和劳动空间的广延性

5.长期性和间接性

10.教师的职业素养(某个素养单独出题)

(一)道德素养

1.对待事业: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它)

2.对待学生:热爱学生(他)

3.对待集体:具有团结协作的精神(他们)

4.对待自己: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我)

(二)知识素养

1.政治理论修养

2.精深的学科专业知识

3.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

4.必备的教育科学知识

(三)能力素养

1.语言表达能力

2.教育教学能力

3.组织管理能力

4.自我调控和自我反思能力(较高的教育机智)

(四)职业心理素养(“诗人、情人”)

1.高尚的师德。

2.愉悦的情感。

3.良好的人际关系。

4.健康的人格。

11.良好师生关系的类型、内容、特征、作用

类型:专制型民主型放任型

内容:教学上的授受关系

人格上的平等关系

社会道德上的相互促进关系

作用 1.尊师爱生2.民主平等3.教学相长4.心理相容

(二)良好师生关系的作用

1.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保障;

2.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基础;

3.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实现教学相长的催化剂;

4.良好的师生关系能够满足学生的多种需要。

12.如何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1.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2.建立教师威信

3.要善于同学生交往

4.发扬教育民主,倾听学生意见

5.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6.正确处理师生矛盾

13.为什么说教育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

(1)认识的间接性

(2)认识的交往性

(3)认识的教育性

(4)有领导的认识

14.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规律注意单独出题)

1.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

2.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

3.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的规律。

4.教师的主导与学生的主体相统一的规律。

15.常用的教学原则(要注意1、2、3、4、8的贯彻要求)

1.科学性与教育性相结合原则

2.理论联系实际教学原则

3.直观性教学原则

4.启发性教学原则

5.循序渐进教学原则

6.巩固性教学原则

7.量力性原则

8.因材施教教学原则

16.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

(一)备课——上课前的准备工作,是教好课的前提

(二)上课——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

(三)课外作业的布置与批改

(四)课外辅导

(五)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

17.教学方法使用依据。

1.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要知道每一个的含义及其应用的要求)

(1)讲授法(2)谈话法(3)讨论法(4)读书指导法

2.以直观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

(1)演示法(2)参观法

3.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

(1)练习法(2)实验法(3)实习作业法(4)实践活动法

4.以情感陶冶为主的教学方法

(1)欣赏教学法(2)情景教学法

18.班级授课制的优缺点

优点:

(1)有严格的制度保证教学的正常开展,达到一定质量;

(2)有利于大面积培养人才;

(3)能够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4)有利于发挥集体教育的作用。

不足:

(1)难以因材施教;

(2)难以形成学生的探索精神、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

(3)缺乏灵活性。

19.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1.德育过程是学生的知、情、意、行培养提高的过程。

2.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统一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

3.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的思想品德内部矛盾积极转化的过程。

4.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性、反复性、逐步提高的过程。

20. 德育原则(要注意2、3、4、6、8的贯彻要求)

1.导向性原则

2.疏导原则

3.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

4.知行统一原则

5.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的原则

6.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

7.教育影响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

8.因材施教原则

21. 德育的实现途径和方法

(一)思想品德课与其他学科教学

(二)社会实践活动

(三)课外、校外活动

(四)共青团及少先队组织的活动

(五)校会、班会、周会、晨会、时事政策学习

(六)班主任工作

22. 常用的德育方法(注意某个方法的执行要求单独出题)

(一)说服教育法

(二)榜样示范法

(三)实际锻炼法

(四)情感陶冶法(陶冶教育法)

(五)道德修养法(道德指导法、自我指导修养法)

(六)品德评价法(奖惩法)

23. 德育的途径

(一)思想品德课与其他学科教学

(二)社会实践活动

(三)课外、校外活动

(四)共青团及少先队组织的活动

(五)校会、班会、周会、晨会、时事政策学习

(六)班主任工作

24. 班主任的工作的基本内容

(一)班主任的常规工作

1.了解和研究学生(是班主任工作的前提和基础)

2.组织和培养班集体(是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环节)

3.建立学生成长档案

4.组织班会活动和课外活动

5.协调各种教育影响

6.操行评定

7.班主任工作计划与总结

(二)个别教育工作

1.优等生的个别教育

2.中等生的个别教育

3.后进生的个别教育

25. 怎样培养良好的班集体

(一)确定班集体的发展目标

(二)建立得力的班集体核心

(三)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

(四)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

(五)培养正确的集体舆论与良好的班风(良好的班风是班级体形成的重要标志)

26. 班主任胜任能力的时代要求

1教育教学能力

2班级管理能力

3道德反思能力

4精神关怀能力

27. 当前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班级管理的方式:专断型、民主型、放任型)

1.存在问题

(1)班主任对班级实施管理的方式偏重于专断型。

(2)班级管理制度缺乏活力,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的程度较低。

2.应对策略

针对当前班级管理中的问题,目前较为理想的解决策略是,建立一种以学生为本的班级管理机制。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以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为目的。

(2)确立学生在班级中的主体地位。

(3)训练学生自我管理班级的能力。

教育学二级大题

28. 当代学校教育制度发展的一般趋势

1.从纵向来看,双轨学制在向分支性学制和单轨学制方向发展

2.从横向来看,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

(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并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

(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

(5)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

(6)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29. 教育与政治的关系(相互关系)

30. 教育与经济的关系(相互影响)

31. 教育对文化的促进作用。

保存、传递、选择、整理、活化、交流、吸收、融合、创造、更新

32. 各个阶段教育的特点(原始、古代、近代、现代)

33. 素质教育的特征、基本内涵、实施方法

1.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

2.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4.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5.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34. 第八次(新课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1.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核心目标)

2.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

4.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5.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

6.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

教育学材料题答题点

35.中学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36. 教学方法:各种方法的执行、中学选择教学方法的依据。

37.教学原则:用到几个原则或某个原则的具体运用

38. 德育规律:用到什么规律或某个规律的具体运用

39.德育原则:用到几个原则或某个原则的具体运用

40.德育方法:用到什么方法或各种方法的执行

41. 教师职业道德

(一)道德素养

1.对待事业: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它)

2.对待学生:热爱学生(他)

3.对待集体:具有团结协作的精神(他们)

4.对待自己: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我)

(二)知识素养

1.政治理论修养

2.精深的学科专业知识

3.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

4.必备的教育科学知识

(三)能力素养

1.语言表达能力

2.教育教学能力

3.组织管理能力

4.自我调控和自我反思能力(较高的教育机智)

(四)职业心理素养(“诗人、情人”)

1.高尚的师德。

2.愉悦的情感。

3.良好的人际关系。

4.健康的人格。

42. 师生关系的建立(四部分放在一起考师生关系的建立)

(类型)1.专制型)2.民主型3.放任型

(内容)(一)教学上的授受关系(二)人格上的平等关系(三)社会道德上的相互促进关系

(新型师生关系的特征)1.尊师爱生2.民主平等3.教学相长4.心理相容

(师生关系的建立)教师是教育过程的组织者,在全部教育活动中起主导作用。(师生关系建立的主要是在于教师)

1.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2.建立教师威信

3.要善于同学生交往

4.发扬教育民主,倾听学生意见

5.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6.正确处理师生矛盾

43. 新课程改革下的三观(学生观、教师观、教学观)

1学生观(三人)

1.学生是发展的人

第一,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第二、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第三、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

2.学生是独特的人

第一,学生是完整的人。第二,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第三,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3.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第一,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的头脑之外,不依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第二,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第三,学生是责权的主体。

2教师观

(1)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2)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3)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4)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来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社区型的开放教师

3、教学观(学习过人)

1.教学从“教育者为中心”转向“学习者为中心”。(教师职业理念(学生中心还是教师中心)(材料题)

(1)鼓励学生参与教学。

(2)创设智力操作活动。

(3)教给学生思维的方法并加强训练

2.教学从“教会学生知识”转向“教会学生学习”。

3.教学从“重结论轻过程”转向“重结论的同时更重过程”。

4.教学从“关注学科”转向“关注人”。

44. 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如何转变教学行为

(1)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

(2)在对待教学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帮助、引导

(3)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

(4)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合作

心理学重点及材料题答题点

1.影响个体心理发展的因素

1遗传因素

2社会环境和教育因素

3内在需要和主观努力

2.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1)引导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和内容,是良好观察力的重要条件。

(2)充分的准备、周密的计划,提出观察的具体方法。

(3)在实际观察中应该加强对学生的个别指导。

(4)引导学生学会记录整理观察结果,在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写出观察报告、日记和作文。

(5)引导学生开展讨论、交流并汇报观察成果,不断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培养良好的观察品质。

3.影响遗忘的因素及如何防止遗忘

(1)及时复习,经常复习。这是根据艾宾浩斯遗忘的规律来进行的复习。

(2)合理分配时间。

(3)做到分散复习与集中复习相结合。

(4)反复阅读与试图回忆相结合。

(5)复习方法要多样化。

(6)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复习。

4. 记忆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提高记忆能力的方法)(有意义记忆)

1.明确记忆目的,增强学习的主动性。

2.理解材料的意义,少用机械记忆。

3.对材料进行精细加工,促进深度理解。

4.运用组块化策略,合理组织材料。

5.运用多重编码方式,提高加工质量。

6.注重复习方法,防止知识遗忘。

5. 如何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1.要引导学生学会观察,丰富学生的表象储备。

2.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有利于打开想象力的大门。

3.引导学生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扩大学生的知识经验以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4.结合学科教学,有目的地训练学生的想象力。

5.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幻想。

6. 中小学生注意的培养?(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一)正确运用无意注意规律组织教学活动

1.尽量消除那些容易分散学生注意的无意注意因素。

2.充分引起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兴趣,使学生在课上轻松地集中注意听讲。

(二)运用有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提高学习的自觉性

1.要经常进行学习目的性教育。

2.要合理组织教学活动,采取具体措施使学生保持有意注意。

3.要着重培养学生的间接兴趣和坚强的意志品质。

(三)运用两种注意相互转换的规律组织教学,引导学生交替使用不同的注意形式,保持学习活动

在教学中如果人们过分要求学生以有意注意来进行学习,容易引起疲劳;反之,如果只让学生凭借无意注意学习,又不利于他们克服学习中的困难去完成学习任务。所以无论在整个教学活动中,还是在一堂课上,教师都应充分利用两种注意转换的规律组织教学。

(四)要根据注意的特点和规律培养学生的注意

1.要培养学生善于与注意的分散作斗争的能力。

2.要培养学生稳定而且广阔的兴趣。

3.要培养学生认真负责的工作习惯。

4.要使学生能分析自己在注意方面的优缺点,发扬优点,克服缺点。

7. 健康情绪的培养

第一,要形成正当的、合理的需要;

第二,培养正确的人生观;

第三,锻炼身体;

第四,培养幽默感;

第五,培养消除不良情绪的能力。

8. 良好意志品质的培养

1.培养学生行为的目的性,减少其行动的盲目性;

2.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从生活入手培养意志品质;

3.培养学生自我控制、自我调节的能力;

4.有意识地为学生创设困难情境,使学生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锻炼各种意志品质。

9. 影响能力发展的因素及培养

(一)先天素质

(二)早期经验

(三)教育与教学

(四)社会实践

(五)主观努力(内在因素)

10. 能力的培养

(一)转变教师的教学方法

(二)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三)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四)帮助学生建立完善的知识结构

11.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及其关系

1.生理需要

2.安全需要

3.归属和爱的需要

4.尊重的需要

5.认知的需要

6.审美的需要

7.自我实现的需要

12. 中学生不良行为产生的原因及应对措施(补充)

原因

1.主观认识的片面性和偏激性

2.意志品质的薄弱

3.道德信念和道德情感的不成熟

4.理想与现实的差异

5.家庭环境及不当的教育方式

6.学校教育理念和方式的陈旧

7.社会影响与教育的不一致

措施

1.培养正确的行为评价能力

2.培养学生意志力和自我调控能力

3.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4.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

5.学校与家庭积极配合

6.强化制度管理

7.奖罚强化教育

13. 青少年品德不良产生的原因(补充)

(一)青少年品德不良产生的原因

1客观因素:家庭、学校、社会(结合材料展开答)

2主观因素

缺乏正确的道德观念

意志力薄弱

好奇心强,盲目模仿

偶然失足造成不良习惯

(二)青少年品德不良的矫正

1学校应尽量创造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

2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应从小重视孩子的思想品德、行为习惯的教育培养,不能只盯着孩子的分数。

3青少年自身应加强主体意识的培养,面对良莠不齐,鱼龙混杂的社会现象,青少年应培养自己识别、抵制能力、不盲目从众。

4社会各方面都应关心青少年健康成长,进一步清除有不良风气的坏习惯,为他们创造适合其年龄特征的精神食粮,加强社区教育,促进教育社会化。

14. 学习困难产生的原因(补充)

原因:1认知因素

2人格因素

3人际关系

4环境因素(家庭、学校、社会)

15. 学习困难的辅导(补充)

1引导学习困难学生正确认识自我

2帮助树立自信心

3帮助学习困难学生获得成功感

4激发学习困难学生的求知欲

5讲究教育教学方法

6创设有利于学习困难学生进步的环境

16. 培养中学生人际交往的主要措施(补充)

1对待同学朋友

平等互助悦纳他人真诚待人主动认错频繁交往

2对待父母老师

尊敬理解沟通

3对待异性朋友

健康文明选择场所与时间适当保持一定距离

17. 如何根据学生气质类型进行教育

教育心理学重点及材料答题点

18. 影响知识理解的因素

1.主动理解的意识与方法

2.个体原有认知结构的特征

3.学习材料的内容

19. 提高知识理解水平的措施

1.扩充和利用感性经验

2.运用变式与比较

3.知识的系统化

4.通过启发式教学,提高学生思维活动的积极性

5.照顾学生理解教材的特点

20. 动作技能形成的阶段

(一)操作定向

(二)操作模仿

(三)操作整合

(四)操作熟练

21. 加里培林心智技能的形成阶段

1.活动的定向阶段

2.物质活动或物质化活动阶段。

3.出声的外部言语活动阶段。

4.无声的外部言语活动阶段。

5.内部言语活动阶段。

22. 心智技能的培养要求

1.激发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2.注意原型的完备性、独立性与概括性

3.适应培养的阶段特征,正确使用语言

4.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

23. 良好态度与品德的培养

(一)影响品德发展的因素

1外部条件(1)家庭教养方式

(2)社会风气

(3)同伴群体

2内部条件(1)认知失调

(2)态度定势

(3)道德认知

(二)品德培养的方法

1有效的说服

2树立良好的榜样

3利用同伴群体约定

4价值辨析

5给予适当的奖励和惩罚

24. 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

(一)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1.问题情境

2.定势与功能固着

3.已有知识经验的迁移

4.原型启发

5.情绪和动机

(二)提高问题解决能力的教学

1.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数量和质量

2.教授与训练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

3.提供多种联系的机会

4.培养思考问题的习惯

25. 影响创造性的因素创造性的培养

一.影响创造性的因素

1.环境

2.智力

3.个性

二.创造性的培养

(一)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适宜环境

1.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

2.给学生留有充分选择的余地

3.改革考试制度与考试内容

(二)注重创造性个性的塑造

1.保护好奇心

2.解除个体对答错问题的恐惧心理

3.鼓励独立性和创新精神

4.重视非逻辑思维

5.给学生提供具有创造性的榜样

(三)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进行创造性思维训练

1.发散思维训练

2.推测与假设训练

3.自我设计训练

4.头脑风暴训练

26. 影响迁移的主要因素促进学习迁移的教学策略

(一)影响迁移的主要因素

1相似性

2原有认知结构

3学习心向与定势

(二)促进学习迁移的教学

1.精选教材

2.合理编排教学内容

3.合理安排教学程序

4.教授学习策略,提高迁移意识性

27. 韦纳的成败归因理论及其教学意义

1.一个总是失败并把失败归于内部的、稳定的和不可控的因素(即能力低)的学生会形成一种习得性无助的自我感觉。习得性无助是当个体感到无论做什么事情都不会对自己的重要生活事件产生影响时所体验到的一种抑郁状态。

2.根据归因理论,学生将成败归因于努力比归因于能力会产生更强烈的情绪体验。努力而成功,体验到愉快;不努力而失败,体验到羞愧;努力而失败,也应受到鼓励。因此,教师在给予奖励时,不仅要考虑学生的学习结果,而且要联系其学习进步与努力程度状况来看,强调内部、稳定和可控制的因素。在学生付出同样努力时,对能力低的学生应给予更多的奖励,对能力低而努力的人给以最高评价,对能力高而不努力的人则给以最低评价,以此引导学生进行正确归因。

28. 维持课堂纪律的策略

1.建立有效的课堂规则

2.合理组织课堂教学

3.做好课堂监控

4.培养学生的自律品质

29. 课堂问题行为及其应对

课堂问题行为是指学生在课堂中做出的违反课堂规则,妨碍及破坏课堂教学活动正常进行的行为。关于课堂行为的应对,教师可以采取的措施有:

1.运用积极的言语和非言语手段调控;

2.合理运用惩罚;

3.进行心理辅导。

30. 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

1.关注生存

2.关注情境

3.关注学生

31. 教师成长的途径

1.观摩和分析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

课堂教学观摩可分为组织化观摩和非组织化观摩。

2.开展微格教学

微格教学指以少数的学生为对象,在较短的时间内(5-20分钟),尝试做小型的课堂教学,可以把这种教学过程摄制成录像,课后再进行分析。这是训练新教师、提高教学水平的一条重要途径。

3.进行专门训练

4.反思教学经验

波斯纳提出教师成长的公式:经验+反思=成长。

布鲁巴奇等人1994年提出四种反思的方法:反思日记、详细描述、交流讨论、行动研究。

32.教师心理健康的维护

1合理作息,科学用脑

2加强训练,劳逸结合

3正确对待挫折,提高心理承受能力。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