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专题(19)动力学中三种典型物理模型(解析版)

专题(19)动力学中三种典型物理模型(解析版)

专题(19)动力学中三种典型物理模型(解析版)
专题(19)动力学中三种典型物理模型(解析版)

2021年高考物理一轮复习考点全攻关

专题(19)动力学中三种典型物理模型(解析版)

命题热点一:“传送带”模型

【例1】(多选)如图所示,x 轴与水平传送带重合,坐标原点O 在传动带的左端,传送带右端A 点坐标为X A =8m ,匀速运动的速度V 0=5m/s ,一质量m =1kg 的小物块,轻轻放在传送带上OA 的中点位置,小物块随传动带运动到A 点后,冲上光滑斜面且刚好能够到达N 点处无机械能损失,小物块与传送带间的动摩擦因数μ=0.5,斜面上M 点为AN 的中点,重力加速度g =10m/s 2

。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N 点纵坐标为y N =1.25m

B .小物块第一次冲上斜面前,在传送带上运动产生的热量为12.5J

C .小物块第二次冲上斜面,刚好能够到达M 点

D .在x =2m 位置释放小物块,小物块可以滑动到N 点上方 【答案】AB

【解析】小物块在传送带上匀加速运动的加速度a=μg =5 m/s 2 ,小物块与传送带共速时,所用的时间

,运动的位移,故小物块与传送带达到相同速度后

以v 0=5 m/s 的速度匀速运动到Q ,然后冲上光滑斜面到达N 点,由机械能守恒定律得

,解得 y N =1.25 m ,选项A 正确;小物块与传送带速度相等时,传送带的位移x=v 0t =5×1=5m ,传送带受摩擦力的作

用,小物块在传送带上运动产生的热量Q =f (x -△x )=μmg (x -△x )=0.5×10×2.5=12.5J ,选项B 正确;物块从斜面上再次回到A 点时的速度为5m/s ,滑上传送带后加速度仍为5m/s 2,经过2.5m 后速度减为零,然后反向向右加速,回到A 点时速度仍为5m/s ,则仍可到达斜面上的N 点,选项C 错误;在x =2m

位置释放

05s 1s 5v t a ===2

02512.5m 4m 25

22A v x X a ====?<2

012

N mv mgy =

小物块,则小滑块在传送带上仍滑动2.5m 后与传送带相对静止,则到达A 点时的速度等于5m/s ,则小物块仍可以滑动到N 点,选项D 错误。故选AB 。

【变式1】如图所示,水平传送带A 、B 两端相距s=2m ,工件与传送带间的动摩擦因数μ=0.4.工件滑上A 端瞬时速度v A =5m/s ,达到B 端的瞬时速度设为v B ,则( )

A .若传送带以4m/s 顺时针转动,则v

B =3m/s B .若传送带逆时针匀速转动,则v B <3m/s

C .若传送带以2m/s 顺时针匀速转动,则v B =3m/s

D .若传送带以某一速度顺时针匀速转动,则一定v B >3m/s 【答案】C

【解析】物体在传送带上做加速或减速运动的加速度为a =μg =4m/s 2

,若传送带以4m/s 顺时针转动,则物

体开始时做减速运动,当速度减为4m/s 时的位移为,

然后物体随传送带匀速运动,故达到B 端的瞬时速度为4m/s ,故A 错误;若传送带逆时针匀速转动,则物体在传送带上做减速

运动,到达B 端时的速度为,故B 错误;若传送带以2m/s 顺

时针匀速转动时,物体做减速运动,由B 选项可知因为到达B 端的速度为v B =3m/s ,故最后物体到达B 端的速度为v B =3m/s ,故C 正确;因为当传送带以某一速度顺时针匀速转动时,若物体一直减速,则到达B 端的速度为3m/s 只有当传送带的速度大于3m/s 时到达右端的速度才可能是v B >3m/s ,故D 错误,故选C 。 命题热点二:“等时圆模型”

【例2】如图所示,PQ 为圆的竖直直径,AQ 、BQ 、CQ 为三个光滑斜面轨道,分别与圆相交于A 、B 、C 三点.现让三个小球(可以看作质点)分别沿着AQ 、BQ 、CQ 轨道自端点由静止滑到Q 点,运动的平均速度分别为v 1、

v 2和v 3.则有:(

)

2222

54 1.125m 224

B A v v s a --===

?/s=3m /s B v ==

A .v 2>v 1>v 3

B .v 1>v 2>v 3

C .v 3>v 1>v 2

D .v 1>v 3>v 2 【答案】 A

解析 设任一斜面的倾角为θ,圆槽直径为d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得到:a =g sin θ,斜面的长度为x =d sin

θ,则由x =12

at 2得t =

2x

a

2d sin θ

g sin θ

2d

g

,可见,物体下滑时间与斜面的倾角无关,则有t 1=

t 2=t 3,根据v =x

t

,因x 2>x 1>x 3 ,可知v 2>v 1>v 3,故选A.

【变式2】如图所示,竖直半圆环中有多条起始于A 点的光滑轨道,其中AB 通过环心O 并保持竖直.一质点分别自A 点沿各条轨道下滑,初速度均为零.那么,质点沿各轨道下滑的时间相比较( )

A .无论沿图中哪条轨道下滑,所用的时间均相同

B .质点沿着与AB 夹角越大的轨道下滑,时间越短

C .质点沿着轨道AB 下滑,时间最短

D .轨道与AB 夹角越小(AB 除外),质点沿其下滑的时间越短 【答案】A

命题热点三:“滑块——木板”模型

【例3】如图所示,质量为M =2 kg 、长为L =1.5 m 的木板静止在光滑的水平面上,木板上右端放着一可视为质点的小滑块,小滑块的质量为m =1 kg ,小滑块与木板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为 =0.2。若用水不拉力F 作用在木板上,取g =10 m/s 2,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F =8 N 时,小滑块与木板保持相对静止

B .F =10 N 时,小滑块与木板发生相对滑动

C .F =12 N 时,小滑块从木板上滑下所需的时间为2 s

D .F =12 N 时,小滑块从木板上滑下时木板的动量大小为10 kg ·m/s 【答案】BD

【解析】以小滑块为研究对象,由牛顿第二定律m mg ma μ=,得小滑块的最大加速度为2

2m/s m a g μ==,

以整体为研究对象,小滑块在木板上滑动时的最小拉力为0()6N m F M m a =+=,A 项错误,B 项正确;若12N F =,则木板的加速度大小为25m /s F mg M

a μ-==

,由2211

22m L at a t =-得小滑块从木板上滑

下所需的时间为1s t =,C 项错误;小滑块从木板上滑下时,木板的动量大小为

()10kg m /s p F mg t μ=-=?,D 项正确。

【变式3】如图所示,质量相等的物块A 和B 叠放在水平地面上,左边缘对齐.A 与B 、B 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均为μ.先敲击A ,A 立即获得水平向右的初速度,在B 上滑动距离L 后停下.接着敲击B ,B 立即获得水平向右的初速度,A 、B 都向右运动,左边缘再次对齐时恰好相对静止,此后两者一起运动至停下.最大静摩擦力等于滑动摩擦力,重力加速度为g .求:

(1)A 被敲击后获得的初速度大小v A ;

(2)在左边缘再次对齐的前、后,B 运动加速度的大小a B 、a B ′; (3)B 被敲击后获得的初速度大小v B .

【答案】(1)2μgL (2)3μg μg (3)22μgL

解析 (1)由牛顿第二定律知,A 加速度的大小a A =μg 由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得2a A L =v A 2

解得v A =2μgL ; (2)设A 、B 的质量均为m

对齐前,B 所受合外力大小F =3μmg 由牛顿第二定律F =ma B ,得a B =3μg 对齐后,A 、B 所受合外力大小F ′=2μmg 由牛顿第二定律F ′=2ma B ′,得a B ′=μg ;

(3)设经过时间t ,A 、B 达到共同速度v ,位移分别为x A 、x B ,A 加速度的大小为a A 则v =a A t ,v =v B -a B t

x A =12a A t 2,x B =v B t -12

a B t 2

且x B -x A =L 解得v B =22μgL . 课时精练: 一、双基巩固练

1. (多选)如图1所示,一长的水平传送带以

的恒定速率沿顺时针方向转动,传送带右

端有一与传送带等高的光滑水平面,一质量

的物块以

的速率沿直线向左滑上传送带,经

过一段时间后物块离开了传送带,已知物块与传送带间的动摩擦因数,重力加速度g 取

,则

以下判断正确的是( )

图1

A.经过后物块从传送带的左端离开传送带

B.经过后物块从传送带的右端离开传送带

C.在t时间内传送带对物块做的功为-4J

D.在t时间内由于物块与传送带间摩擦而产生的热量为16J

【答案】BD

【解析】当物块滑上传送带后,受到传送带向右的摩擦力,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有,代入数据可得物块加速度大小a=1m/s2,方向向右,设物块速度减为零的时间为t 1,则有。代入数据解得t1=1s;

物块向左运动的位移有,代入数据解得,故物块没有从传送带左端离开;当物块速度减为0后向右加速,根据运动的对称性可知再经过1s从右端离开传送带,离开时速度为1m/s,在传送带上运动的时间为t=2t1=2s,故A错误,B正确;在t=2s时间内,物块速度大小不变,即动能没有改变,根据动能定理可知传送带对物块做的功为0,故C错误;由前面分析可知物块在传送带上向左运动时,传送带的位移为,当物块在传送带上向右运动时,时间相同传送带的位移也等于x 1,故

整个过程传送带与物块间的相对位移为,在t时

间内由于物块与传送带间摩擦而产生的热量为,故D正确。故选BD。

2、如图2所示,ad、bd、cd是竖直面内三根固定的光滑细杆,a、b、c、d位于同一圆周上,a点为圆周的最高点,d点为圆周的最低点.每根杆上都套着一个小滑环(图中未画出),三个滑环A、B、C分别从a、b、c处由静止开始释放,用t1、t2、t3依次表示滑环A、B、C到达d点所用的时间,则( )

图2

A.t1t2>t3

C.t3>t1>t2D.t1=t2=t3

【答案】D

解析 如图所示,滑环在下滑过程中受到重力mg 和杆的支持力F N 作用.设杆与水平方向的夹角为θ,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有mg sin θ=ma ,得加速度大小a =g sin θ.设圆周的直径为D ,则滑环沿杆滑到d 点的位移大小x =D sin θ,由x =12

at 2

,解得t =

2D

g

.可见,滑环滑到d 点的时间t 与杆的倾角θ无关,即三

个滑环滑到d 点所用的时间相等,选项D 正确.

3、如图3所示,AB 和CD 为两条光滑斜槽,它们各自的两个端点均分别位于半径为R 和r 的两个相切的圆上,且斜槽都通过切点P .设有一重物先后沿两个斜槽从静止出发,由A 滑到B 和由C 滑到D ,所用的时间分别为t 1和t 2,则t 1与t 2之比为( )

图3

A .2∶1

B .1∶1 C.3∶1 D .1∶ 3

【答案】B

4.(多选)如图4所示,质量M =2 kg 的足够长木板静止在光滑水平地面上,质量m =1 kg 的物块静止在长木板的左端,物块和长木板之间的动摩擦因数μ=0.1,最大静摩擦力等于滑动摩擦力,重力加速度g 取10 m/s 2

.现对物块施加一水平向右的恒力F =2 N ,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图4

A .物块和长木板之间的摩擦力为1 N

B .物块和长木板相对静止一起加速运动

C .物块运动的加速度大小为1 m/s 2

D .拉力F 越大,长木板的加速度越大 【答案】AC

解析 物块对长木板的摩擦力使木板运动,当M 与m 之间达到最大静摩擦力时,发生相对滑动,设此时水平恒力为F 0,由牛顿第二定律有a =

F 0-μmg m =F 0M +m =μmg

M

,解得F 0=1.5 N .因F =2 N>F 0=1.5 N ,故两者有相对滑动,物块和长木板之间为滑动摩擦力,有F f =μmg =1 N ,故A 正确,B 错误;对物块,由牛顿第二定律F -μmg =ma 1,可得a 1=1 m/s 2

,故C 正确;拉力F 越大,物块的合力越大,则加速度越大,但长木板受到的滑动摩擦力为1 N ,保持恒定,则相对滑动时木板的加速度恒定为a 2=μmg M

=0.5 m/s 2

,故D 错误.

二、综合提升练:

5.(多选)如图5所示,长木板放置在水平面上,一小物块置于长木板的中央,长木板和物块的质量均为m ,物块与木板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木板与水平面间动摩擦因数为

μ

4

,已知最大静摩擦力与滑动摩擦力大小

相等,重力加速度为g .现对物块施加一水平向右的拉力F ,则木板加速度a 大小可能是( )

图5

A .0 B.2μg 3 C.μg 2 D.F 2m -μg

4

【答案】ACD

解析 若F 较小时,木板和物块均静止,则木板的加速度为零,选项A 正确;若物块和木板之间不发生相对滑动,物块和木板一起运动,对木板和物块组成的整体,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可得:F -μ

4

·2mg =2ma ,解

得:a =F 2m -1

4

μg ,选项D 正确;若物块和木板之间发生相对滑动,对木板,水平方向受两个摩擦力的作用,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有:μmg -μ4·2mg =ma ,解得:a =μg

2

,选项C 正确.

6.(多选)如图6甲所示,一滑块置于足够长的长木板左端,木板放置在水平地面上.已知滑块和木板的质量均为2 kg ,现在滑块上施加一个F =0.5t (N)的变力作用,从t =0时刻开始计时,滑块所受摩擦力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如图乙所示.设最大静摩擦力与滑动摩擦力相等,重力加速度g 取10 m/s 2

,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图6

A .滑块与木板间的动摩擦因数为0.4

B .木板与水平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0.2

C .图乙中t 2=24 s

D .木板的最大加速度为2 m/s 2

【答案】ACD

解析 由题图乙可知,滑块与木板之间的滑动摩擦力为8 N ,则滑块与木板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

F fm mg =8

20

=0.4,选项A 正确.由题图乙可知t 1时刻木板相对地面开始滑动,此时滑块与木板相对静止,则木板与水平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

F f ′2mg =4

40

=0.1,选项B 错误.t 2时刻,滑块与木板将要产生相对滑动,此时滑块与木板间的摩擦力达到最大静摩擦力F fm =8 N ,此时两物体的加速度相等,且木板的加速度达到最大,则对木板:F fm -μ′·2mg =ma m ,解得a m =2 m/s 2

;对滑块:F -F fm =ma m ,解得F =12 N ,则由 F =0.5t (N)可知,t =24 s ,选项C 、D 正确.

7.如图7甲所示,倾角为37°足够长的传送带以4 m/s 的速度顺时针转动,现使小物块以2 m/s 的初速度沿斜面向下冲上传送带,小物块的速度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如图乙所示,g =10 m/s 2

,sin 37°=0.6,cos 37°=0.8,试求:

图7

(1)小物块与传送带间的动摩擦因数为多大; (2)0~8 s 内小物块与传送带之间的划痕为多长. 【答案】(1)7

8

(2)18 m

解析 (1)根据v -t 图象的斜率表示加速度可得a =

Δv Δt =22

m/s 2=1 m/s 2

由牛顿第二定律得μmg cos 37°-mg sin 37°=ma 解得μ=7

8

(2)0~8 s 内只有前6 s 内物块与传送带发生相对滑动, 0~6 s 内传送带匀速运动的距离为:x 带=4×6 m =24 m ,

由题图乙可知:0~2 s 内物块位移大小为:x 1=1

2×2×2 m =2 m ,方向沿斜面向下,

2~6 s 内物块位移大小为:x 2=1

2×4×4 m =8 m ,方向沿斜面向上

所以划痕的长度为:Δx =x 带+x 1-x 2=(24+2-8) m =18 m.

高中物理-动量守恒常见模型练习

高中物理-动量守恒常见模型练习 一、弹性碰撞 1.如图,一条滑道由一段半径R =0.8 m 的14 圆弧轨道和一段长为L =3.2 m 水平轨道MN 组成,在M 点处放置一质量为m 的滑块B ,另一个质量也为m 的滑块A 从左侧最高点无初速度释放,A 、B 均可视为质点.已知圆弧轨道光滑,且A 与B 之间的碰撞无机械能损失(取g =10 m/s 2). (1)求A 滑块与B 滑块碰撞后的速度v A ′和v B ′; (2)若A 滑块与B 滑块碰撞后,B 滑块恰能达到N 点,则MN 段与B 滑块间的动摩擦因数 μ的大小为多少? 二、非弹性碰撞 2.如图所示,质量m =1.0 kg 的小球B 静止在光滑平台上,平台高h =0.80 m .一个质量为M =2.0 kg 的小球A 沿平台自左向右运动,与小球B 发生正碰,碰后小球B 的速度v B =6.0 m/s,小球A 落在水平地面的C 点,DC 间距离s =1.2 m .求: (1)碰撞结束时小球A 的速度v A ; (2)小球A 与小球B 碰撞前的速度v 0的大小. 三、完全非弹性碰撞 3.如图所示,圆管构成的半圆形轨道竖直固定在水平地面上,轨道半径为R,MN 为直径且与水 平面垂直,直径略小于圆管内径的小球A 以某一速度冲进轨道,到达半圆轨道最高点M 时与静止于该处的质量与A 相同的小球B 发生碰撞,碰后两球粘在一起飞出轨道,落地点距N 为2R.重力加速度为g,忽略圆管内径,空气阻力及各处摩擦均不计,求: (1)粘合后的两球从飞出轨道到落地的时间t ; (2)小球A 冲进轨道时速度v 的大小. 2、爆炸 1、碰撞

高中物理运动学公式总结

高中物理运动学公式总结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was revised on the afternoon of December 13, 2020

高中物理运动学公式总结 一、质点的运动——直线运动。 1)匀变速直线运动。 1、平均速度;t x V =定义式平均速率;t s V = 2、有用推理ax Vo Vt 222=- 3、中间时刻速度;202V Vt V Vt +==平 4、末速度Vt=V0+at 5、中间位置速度2 2220Vt V Vx += 6、位移 t 2t 2a t 0t t 2V V V s =+==平 7、加速度t V Vt a 0 +=(以V0为正方向,a 与V0同向[加速]a ?0,反向则a <0) 8、实验推论;S1-S2=S3-S2=S4-S3= =?x=a t 2 9、初速度为0n 个连续相等的时间内s 的比;s1:s2:s3 :Sn=1:3:5 :(2n-1) 10、初速度为0的n 个连续相等的位移内t 之比; t1:t2:t3 :tn=1:(12-0):(23-): :(1--n n ) 11、a=t n m Sn Sm 2--(利用上个段位移,减少误差---逐差法) 12、主要物理量及单位:初速度V0= s m ;加速度a=s m 2;末速度Vt= s m 1s m =h k m 注; 1平均速度是矢量, 2物体速度大,加速度不一定加大 2)自由落体运动 1初速度V0=0 2末速度Vt=gt 23下落高度)位置向下计算从00(22V g h t = 4推论t 2V =2gh 注; 1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0的匀加速直线运动,遵循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

高中物理牛顿运动定律问题中的几个常见模型专题辅导

高中物理牛顿运动定律问题中的几个常见模型 在有关牛顿运动定律的问题中,我们会经常遇到一些相似情景的问题,如果我们能够将这些常见的模型加以归纳、总结,就可以举一反三,达到做题少、见效快的目的了。 本文就一些常见模型进行归纳,希望能够给大家一点启发。 (1)几种自由滑行的加速度大小 注:①对图二、图三:若斜面光滑,则有a =gsin θ ②对图三:若a=0,即物块恰能沿斜面匀速下滑,有θμtan = ③若物块在同一斜面上既上滑又下滑,则有θ2gsin a a =+下上 ④对于阻力不变的上抛和下落,类似有g 2a a =+下上(相当于 90=θ) 例:如下图所示,粗糙的斜坡倾角α=30°,有一物体从点A 以某一初速度开始向上运动,经过2s 到达B 点速度恰好为零,然后从点B 返回点A 。已知点A 、B 间距离为16m ,求从点B 返回点A 所需的时间。(g=10m/s 2) 解:将第一过程逆向考虑,运动变成初速度为零,加速度为上a 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由2t a 21s 上上=,即2t a 2 116上上= 解得:2s /m 8a =上 由下上和ma gcos m -mgsin ma cos mg sin mg ==+θμθθμθ(这两个表达式必须要交待) 知2s /m 105.0102sin g 2a a =??==+θ下上 从而解得2s /m 2a =下 由2t a 21s 下下=,即2t a 2 116下下= 解得:s 4t =下

※本题在解题过程中,好多资料往往都是先解出摩擦因数μ,然后再去解下a ,这样一方面更为麻烦,另一方面也增加了出错的机会。显然,如果知道了上滑和下滑时加速度间的关系,问题就大为简便了。但由于这个结论不是课本上的,不可直接拿出来用,就如在圆周运动中常常要用到gr v =,如果直接用经结论就要被扣分一样, 这一点是我们今后在解题时必须要时刻加以注意的(下同)。 (2)图中水平桌面光滑,两种情况下加速度的区别在图四中,很容易知道M 的加速度为M mg a a M == 而在图五中,却容易错误地认为加速度大小与图四相同,实际上两者相差很大。 仔细分析后就会发现图五中的m 向下加速时,m 处于失重状态,其对绳子的拉力一定小于自身重力,加速度就不可能与图四相同了。只要设绳子上的拉力大小为T ,分别对M 、m 运用牛顿第二定律即可解出加速度大小为 m M mg a a a M m +=== (3)物体只受两个力作用下的两种加速度物体只受如图六F 、mg 两个力的作用,则 若加速度沿①方向,则a 1=gtan α 若加速度沿②方向,则a 2=gsin α 这种模型在作变速运动的车厢内悬挂小球(含圆锥摆类问题)、物块沿光滑斜面滑行、放在斜面上在推力作用下与斜面保持相对静止一起加速运动、火车转弯问题的讨论、单摆回复力等问题中经常碰到,我们应该能够做到非常熟练。 (4)光滑水平面上,一物体由静止开始在恒力F 1作用下运动时间t ,后将F 1反向,大小变为F 2,经相同时间回到原出发点,则有F 2=3F 1(证明略)。 该结论非常有用,如将力改为加速度则变为运动学问题,也可将其放到机械能的做功问题中去,还可放到电场的电容器求两次电量之比问题中去等。 (5)一小球由静止开始从斜面上滑下,到达斜面底部不计能量损失地进入同种材料的水平面上滑行一段距离后停止运动,若始末两点的连线与水平面的夹角为θ(如图所示),则有:θμtan =

高一物理运动学公式整理(打印部分)

第一部分:运动学公式 第一章 1、平均速度定义式:t x ??=/υ ① 当式中t ?取无限小时,υ就相当于瞬时速度。 ② 如果是求平均速率,应该是路程除以时间。请注意平均速率是标量;平均速 度是矢量。 2、两种平均速率表达式(以下两个表达式在计算题中不可直接应用) ③ 如果物体在前一半时间内的平均速率为1υ,后一半时间内的平均速率为2υ, 则整个过程中的平均速率为2 2 1υυυ+= ④ 如果物体在前一半路程内的平均速率为1υ,后一半路程内的平均速率为2υ, 则整个过程中的平均速率为2 12 12υυυυυ+= ⑤ ??? ????====t x t x 路 位时间路程平均速率时间位移大小平均速度大小 3、加速度的定义式:t a ??=/υ ⑥ 在物理学中,变化量一般是用变化后的物理量减去变化前的物理量。 ⑦ 应用该式时尤其要注意初速度与末速度方向的关系。 ⑧ a 与υ同向,表明物体做加速运动;a 与υ反向,表明物体做减速运动。 ⑨ a 与υ没有必然的大小关系。

第二章 1、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三个基本关系式 ⑩ 速度与时间的关系at +=0υυ ? 位移与时间的关系2 02 1at t x + =υ (涉及时间优先选择,必须注意对于匀减速问题中给出的时间不一定就是公式中的时间,首先运用at +=0υυ,判 断出物体真正的运动时间) ? 位移与速度的关系ax t 22 02=-υυ (不涉及时间,而涉及速度) 一般规定0v 为正,a 与v 0同向,a >0(取正);a 与v 0反向,a <0(取负) 同时注意位移的矢量性,抓住初、末位置,由初指向末,涉及到x 的正负问题。 注意运用逆向思维: 当物体做匀减速直线运动至停止,可等效认为反方向初速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1)深刻理解: ?? ?要是直线均可。运动还是往返运动,只轨迹为直线,无论单向 指大小方向都不变加速度是矢量,不变是 加速度不变的直线运动 (2)公式 (会“串”起来) 222122 022 02200t x t t v v v ax v v t at t v x at v v += ?=-??? ???+=+=得消去基本公式 ① 根据平均速度定义V =t x =??? ??? ?=?++=++=+=+2000002 02122)(2121t t v t a v v v at v v at v t at t v ∴V t/2 =V = V V t 02 +=t x ② 推导: 第一个T 内 2021aT T v x +=I 第二个T 内 212 1 aT T v x +=∏ 又aT v v +=01 ∴?x =x Ⅱ-x Ⅰ=aT 2 故有,下列常用推论: a ,平均速度公式:()v v v += 02 1 b ,一段时间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等于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v v v v t += =02 2 1

高考物理专题物理学史知识点难题汇编含答案

高考物理专题物理学史知识点难题汇编含答案 一、选择题 1.万有引力的发现实现了物理学史上第一次大统一:“地上物理学”和“天上物理学”的统一.它表明天体运动和地面上物体的运动遵从相同的规律.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过程中将行星的椭圆轨道简化为圆轨道,还应用到了其他的规律和结论.下面的规律和结论没有被用到的是( ) A.开普勒的研究成果 B.卡文迪许通过扭秤实验得出的引力常量 C.牛顿第二定律 D.牛顿第三定律 2.在物理学的发展过程中,许多物理学家都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他们也创造出了许多物理学研究方法。下列关于物理学史与物理学研究方法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物理学中所有物理量都是采用比值法定义的 B.元电荷、点电荷都是理想化模型 C.奥斯特首先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 D.法拉第最早提出了“电场”的概念 3.电闪雷鸣是自然界常见的现象,古人认为那是“天神之火”,是天神对罪恶的惩罚,下面哪位科学家()冒着生命危险在美国费城进行了著名的风筝实验,把天电引了下来,才使人类摆脱了对雷电现象的迷信。 A.库仑 B.安培 C.富兰克林 D.伏打 4.在物理学发展过程中,许多科学家做出了贡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自然界的电荷只有两种,美国科学家密立根将其命名为正电荷和负电荷,美国物理学家富兰克林通过油滴实验比较精确地测定了电荷量e的数值 B.卡文迪许用扭秤实验测定了引力常量G和静电力常量k的数值 C.奥斯特发现了电流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同时找到了带电粒子在磁场中的受力规律D.开普勒提出了三大行星运动定律后,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 5.发明白炽灯的科学家是() A.伏打 B.法拉第 C.爱迪生 D.西门子 6.在物理学发展的历程中,许多物理学家的科学研究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程。以下对几位物理学家所作科学贡献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牛顿运用理想实验法得出“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B.安培总结出了真空中两个静止点电荷之间的作用规律 C.爱因斯坦创立相对论,提出了一种崭新的时空观 D.第谷通过大量的观测数据,归纳得到了行星的运行规律 7.自然界的电、热和磁等现象都是相互联系的,很多物理学家为寻找它们之间的联系做出了贡献。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奥斯特发现了电流的磁效应,揭示了电现象和磁现象之间的联系 B.欧姆发现了欧姆定律,说明了热现象和电现象之间存在联系

物理学习中的常见运动模型

物理学习中的常见运动模型 高中物理知识就是在初中物理知识基础上进行延伸与发展的,其主要就是从表面的物理现象转向更加深入的物理研究。我们在对其进行学习的时候,可以清楚感受到物理运动知识的逐渐深入。本文就结合实际的例题,对高中物理中常见的一些运动模型进行分析。 物理这门学科中的知识点就是建设在现实客观事物上的,所以我们在对其进行学习的时候需要学习观察与思考,在实际中逐渐地总结经验,对一些物理的定义以及定律进行深入了解与掌握。这样才能够对运动相关的问题进行有效解答,并以此提升自己的解题效率与物理学习水平。 圆周运动模型 圆周运动就是曲线运动中十分关键的一个部分,我们在对其进行学习的时候已经先对曲线运动的相关规律进行了理解,在学习与解答圆周运动时就比较简单。而匀速圆周运动就是圆周运动知识点中比较常见的部分,在对其进行学习的时候我们要掌握线速度、角速度以及周期等相关的概念与之间的关系,这样才能够将定律使用到实际的例题中。在这里主要就是将匀速圆周运动作为例子进行讲解。 例题1:在地球的表面上有纬度不同的两个点,其分别就是a与b。若就是将地球当做一个球体,则ab两个点随着地球进行自转,同时进行匀速性的圆周运动,那么?@两个点在下面

哪个方面的大小就是一样的? A、线速度 B、角速度 C、加速度 D、轨道半径 解析:这道题目就是一道十分典型的运动问题,我们在对这种题型进行解答的时候,要首先对这种运动的相关规律进行理解。我们在学习匀速圆周运动的时候就知道:线速度V、角速度,周期T以及频率f之间的相互关系,在物理教材中也有详细的描写:v=2πr/T,ω=2π/T=2πf,v=rω等等相关的式子。因此在解答这道题目的时候我们就能够根据V=rω来断定AC都不正确,因此正确的答案只有B选项。 直线运动模型 高中物理中的直线运动分成了匀速直线运动与匀变速 直线运动。我们在对其进行学习的时候首先就需要对相关的基础性定义进行理解。例如其中将速度不变的直线运动称之为匀速直线运动,其特点就是物体在任何时间中经过的路程与时间的比值就是一定的,其中瞬时速度的大小与方向都不变,速度也不会发生变化,其中合外力就是零,公式就是:s=vt。但就是在实际生活化中就是不存在绝对匀速直线运动的,其只就是将一个实际运动进行相似的处理,这就是一种被理想化的运动模型。在这里主要就是将匀速直线运动进行阐述。 例题2:在一个匀速行驶的大巴中,一位同学正在往各个方向使用一样的力进行立定跳远,根据这个现象在以下选项中找出正确的说法。

高中物理运动学公式总结

高中物理运动学公式总结 一、质点的运动——直线运动。 1)匀变速直线运动。 1、平均速度;t x V =定义式平均速率;t s V = 2、有用推理ax Vo Vt 222=- 3、中间时刻速度;202V Vt V Vt +==平 4、末速度Vt=V0+at 5、中间位置速度2 2220Vt V Vx += 6、位移 t 2t 2a t 0t t 2V V V s =+==平 7、加速度t V Vt a 0 +=(以V0为正方向,a 与V0同向[加速]a ?0,反向则a <0) 8、实验推论;S1-S2=S3-S2=S4-S3=ΛΛ=?x=a t 2 9、初速度为0n 个连续相等的时间内s 的比;s1:s2:s3ΛΛ:Sn=1:3:5ΛΛ:(2n-1) 10、初速度为0的n 个连续相等的位移内t 之比; t1:t2:t3ΛΛ:tn=1:(12-0):(23-):ΛΛ:(1--n n ) 11、a=t n m Sn Sm 2--(利用上个段位移,减少误差---逐差法) 12、主要物理量及单位:初速度V0= s m ;加速度a=s m 2;末速度Vt=s m 1s m =h k m 注; 1平均速度是矢量, 2物体速度大,加速度不一定加大 2)自由落体运动 1初速度V0=0 2末速度Vt=gt 23下落高度)位置向下计算从00(22 V g h t = 4推论t 2V =2gh 注; 1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0的匀加速直线运动,遵循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

2a=g=s 2m ≈10s 2m (重力加速度在赤道附近较小,在高山处比平底小,方向竖直向下)3) 竖直上抛运动 1位移S=Vot-22 gt 2末速度Vt=Vo-gt 3有理推论02 2V Vt -=-2gs 4上升最大高度Hm= g Vo 22(从抛出到落回原位置的时间) 5往返时间g t Vo 22= 注; 1全过程处理:是匀减速直线运动,以向上为正方向,加速度取负值。 2分段处理:向上为匀减速直线运动,向下为自由落体运动,具有对称性。 称性上升与下落过程具有对3:1如在同点,速度等值反向。 2上升过程经过两点所用时间与下落过程经过这两点所 用时间相等。 物理规律汇总 1)相互作用力 1重力 【1】方向竖直向下,但不一定与接触面垂直,不一定指向地心。(除赤道与两级) 【2】重力是由地球的引力而产生,但重力≠引力(除两级) 2弹力 【1】绳子的拉力方向总是沿着绳,且指向绳子收缩的方向。、 【2】同一根绳子上的力相同。 【3】杆的力可以是拉力,也可以是推力。方向可以沿各个方向。 3摩擦力 【1】摩擦力不一定是阻力,也可以使动力。 【2】受滑动摩擦力的物体也可能是静止的。 【3】受静摩擦力的物体也可能是运动的。 2)牛顿运动定律 1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2力是产生加速度的原因, 3物体具有加速度,则物体一定具有加速度,物体具有加速度,则一定受力。 4质量是惯性大小的唯一量度, 5物体具有向下的加速度时,物体处于失重状态, 6物体具有向上的加速度时,物体处于超重状态。 打点计时器

物理学史

物理学史 ★伽利略(意大利物理学家)对物理学的贡献: ①发现摆的等时性 ②物体下落过程中的运动情况与物体的质量无关 ③伽利略的理想斜面实验:在1683年出版的《两种新科学的对话》一书中,运用观察—假设—数学推理的方法,详细地研究了落体运动。将实验与逻辑推理结合在一起探究科学真理的方法为物理学的研究开创了新的一页(发现了物体具有惯性,同时也说明了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而不是使物体运动的原因) 经典题目1 伽利略根据实验证实了力是使物体运动的原因(错) 伽利略认为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错) 伽俐略首先将物理实验事实和逻辑推理(包括数学推理)和谐地结合起来(对) 伽利略根据理想实验推论出,如果没有摩擦,在水平面上的物体,一旦具有某一个速度,将保持这个速度继续运动下去(对) ★胡克(英国物理学家) 对物理学的贡献:胡克定律 经典题目2 胡克认为只有在一定的条件下,弹簧的弹力才与弹簧的形变量成正比(对) ★牛顿(英国物理学家)对物理学的贡献 ①牛顿在伽利略、笛卡儿、开普勒、惠更斯等人研究的基础上,采用归纳与演绎、综合与分析的方法,总结出一套普遍适用的力学运动规律——牛顿运动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建立了完整的经典力学(也称牛顿力学或古典力学)体系,物理学从此成为一门成熟的自然科学 ②经典力学的建立标志着近代自然科学的诞生 经典题目3 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并总结得出了万有引力定律,卡文迪许用实验测出了引力常数(对) 牛顿认为力的真正效应总是改变物体的速度,而不仅仅是使之运动(对)牛顿提出的万有引力定律奠定了天体力学的基础(对) ★卡文迪许 贡献:测量了万有引力常量 典型题目4 牛顿第一次通过实验测出了万有引力常量(错)卡文迪许巧妙地利用扭秤装置,第一次在实验室里测出了万有引力常量的数值(对) ★亚里士多德(古希腊) 观点: ①重的物理下落得比轻的物体快 ②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经典题目5 亚里士多德认为物体的自然状态是静止的,只有当它受到力的作用才会运动(对) ★开普勒(德国天文学家) 对物理学的贡献开普勒三定律 经典题目6 开普勒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和行星运动规律(错)★托勒密(古希腊科学家) 观点:发展和完善了地心说 ★哥白尼(波兰天文学家)观点:日心说 ★第谷(丹麦天文学家)贡献:测量天体的运动 ★库仑(法国物理学家) 贡献:发现了库仑定律——标志着电学的研究从定性走向定量 典型题目7 库仑总结并确认了真空中两个静止点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对) 库仑发现了电流的磁效应(错) ★密立根贡献:密立根油滴实验——测定元电荷通过油滴实验测定了元电荷的数值。 e=1.6×10-19C ★昂纳斯(荷兰物理学家)发现超导 ★欧姆:贡献:欧姆定律(部分电路、闭合电路)★奥斯特(丹麦物理学家) 电流可以使周围的磁针偏转的效应,称为电流的磁效应(电流能够产生磁场)

高中物理运动学公式总结

高中物理运动学公式总结 一、质点的运动——直线运动。 1)匀变速直线运动。 1、平均速度; t x V = 定义式平均速率; t s V = 2、有用推理ax Vo Vt 22 2 =- 3、中间时刻速度;2 2V Vt V Vt += =平 4、末速度Vt=V0+at 5、中间位置速度2 2 2 2 Vt V Vx += 6、位移 t 2t 2 a t 0t t 2 V V V s = +==平 7、加速度t V Vt a 0 += (以V0为正方向,a 与V0同向[加速]a ?0,反向则a <0) 8、实验推论; S1-S2=S3-S2=S4-S3= =? x=a t 2 9、初速度为0n 个连续相等的时间内s 的比;s1:s2:s3 :Sn=1:3:5 :(2n-1) 10、初速度为0的n 个连续相等的位移内t 之比; t1:t2:t3 :tn=1:(12-0):(23- ): :( 1-- n n ) 11、a= t n m Sn Sm 2 --(利用上个段位移,减少误差---逐差法) 12、主要物理量及单位:初速度V0=s m ;加速度a=s m 2 ;末速度Vt= s m 1 s m =3.6 h km 注; 1平均速度是矢量, 2物体速度大,加速度不一定加大 2)自由落体运动 1初速度V0=0 2末速度Vt=gt 23下落高度 ) 位置向下计算 从00(2 2 V g h t = 4推论t 2 V =2gh

注; 1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0的匀加速直线运动,遵循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 2a=g=9.8s 2 m ≈10s 2 m (重力加速度在赤道附近较小,在高山处比平底小,方向竖直向下) 3)竖直上抛运动 1位移S=V o t- 22 gt 2末速度Vt=V o-gt 3有理推论0 2 2 V Vt -=-2gs 4上升最大高度H m= g Vo 22 (从抛出到落回原位置的时间) 5往返时间g t Vo 2 2= 注; 1全过程处理:是匀减速直线运动,以向上为正方向,加速度取负值。 2分段处理:向上为匀减速直线运动,向下为自由落体运动,具有对称性。 称性上升与下落过程具有对 3:1如在同点,速度等值反向。 2上升过程经过两点所用时间与下落过程经过这两点所 用时间相等。 物理规律汇总 1)相互作用力 1重力 【1】方向竖直向下,但不一定与接触面垂直,不一定指向地心。(除赤道与两级) 【2】重力是由地球的引力而产生,但重力≠引力(除两级) 2弹力 【1】绳子的拉力方向总是沿着绳,且指向绳子收缩的方向。、 【2】同一根绳子上的力相同。 【3】杆的力可以是拉力,也可以是推力。方向可以沿各个方向。 3摩擦力 【1】摩擦力不一定是阻力,也可以使动力。 【2】受滑动摩擦力的物体也可能是静止的。 【3】受静摩擦力的物体也可能是运动的。 2)牛顿运动定律 1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2力是产生加速度的原因, 3物体具有加速度,则物体一定具有加速度,物体具有加速度,则一定受力。 4质量是惯性大小的唯一量度, 5物体具有向下的加速度时,物体处于失重状态, 6物体具有向上的加速度时,物体处于超重状态。

【2020】最新高考物理学史复习专题(多资料总结)-全国卷-Word

并预言原子核内还有另一种粒子——中子。 ★41、1932年,卢瑟福学生查德威克于在α粒子轰击铍核时发现中子,获得诺贝尔物理奖。 42、1934年,约里奥-居里夫妇用α粒子轰击铝箔时,发现了正电子和人工放射性同位素。 “四大核变”及应用 ★1.放射性元素的衰变(包括α衰变和β衰变); α衰变:例如:β衰变:例如: ★2.原子核的人工转变(包括、中子的发现和放射性同位素的发现);如:(质子) 42He+94Be→126C+10n (中子)★3.重核的裂变(以23592U的链式反应为代表,可用于核能发电和原子弹); ★4.轻核的聚变(以21H和31H的热核反应为代表,存在于太阳内部,可用于氢弹)。 补充:【考试说明中要求而平日里少考的内容】 1、自感和涡流:通过导体或线圈本身的电流改变,线圈本身就产生自感电动 势,其大小与其自身电流变化快慢有关。由于导体在圆周方向可以等效成一圈圈的闭合电路,由于自感产生的自感电流就像一圈圈的漩涡,所以称为涡流。该电流可以使导体发热。 2、核力:一种区别于电场力和万有引力之外的只作用在核子之间的力。在约 0.5×10-15m~2×10-15m的距离内主要表现为引力。大于2×10-15m就迅速 减小到零;在小于0.5×10-15m又迅速转变为强大的斥力使核子不能融合在一起。 3、半衰期:原子核数目减少到原来一半所经过的时间,其衰变速率由核本身 的因素决定。跟外界因素无关。 4、平均结合能:核子结合成原子核时每个核子平均放出的能量. 核子的平均结 合能越大,原子核就越稳定。而最轻和最重的一些核(元素周期表上两端的原子核)平均给合能较小。 5、光电效应: 1、内容:在光(包括不可见光)的照射下从物体表面发射出光电子的现象叫光电效应,光电子是物体表面的电子吸收光子能量产生的,光电效应是光具有粒子性的有力例证。 2、光电效应的规律: (1)任何一种金属材料都有一个极限频率,人射光的频率必须大于这个极限频率,才能产生光电效应;低于这个频率的光不能产生光电效应。 (2)光电子最大初动能与入射光的强度无关;只随着入射光的频率的增大而增大。 (3)入射光照射到金属上时,光电子的发射几乎是瞬时的,一般不超过10-9s。

高一物理运动学公式整理(打印部分)

第一章 1、平均速度定义式:t x ??=/υ ① 当式中t ?取无限小时,υ就相当于瞬时速度。 ② 如果是求平均速率,应该是路程除以时间。请注意平均速率与平均速度在大小上面的区别。 2、两种平均速率表达式(以下两个表达式在计算题中不可直接应用) ③ 如果物体在前一半时间内的平均速率为1υ,后一半时间内的平均速率为2υ,则整个过程中的 平均速率为2 2 1υυυ+= ④ 如果物体在前一半路程内的平均速率为1υ,后一半路程内的平均速率为2υ,则整个过程中的 平均速率为2 12 12υυυυυ+= ⑤ ??? ????====t x t x 路位时间路程平均速率时间位移大小平均速度大小 3、加速度的定义式:t a ??=/υ ⑥ 在物理学中,变化量一般是用变化后的物理量减去变化前的物理量。 ⑦ 应用该式时尤其要注意初速度与末速度方向的关系。 ⑧ a 与υ同向,表明物体做加速运动;a 与υ反向,表明物体做减速运动。 ⑨ a 与υ没有必然的大小关系。 第二章 1、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三个基本关系式 ⑩ 速度与时间的关系at +=0υυ ? 位移与时间的关系2 02 1at t x + =υ (涉及时间优先选择,必须注意对于匀减速问题中给出的时间不一定就是公式中的时间,首先运用at +=0υυ,判断出物体真正的运动时间) 一般规定0v 为正,a 与v 0同向,a >0(取正);a 与v 0反向,a <0(取负) 同时注意位移的矢量性,抓住初、末位置,由初指向末,涉及到x 的正负问题。 注意运用逆向思维: 当物体做匀减速直线运动至停止,可等效认为反方向初速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1)深刻理解: ? ??要是直线均可。运动还是往返运动,只轨迹为直线,无论单向指大小方向都不变 加速度是矢量,不变是加速度不变的直线运动 (2)公式 (会“串”起来)

2021届全国卷物理史重点考点

一、力学: ★1、1638年,意大利物理学家伽利略在《两种新科学的对话》中用科学推理论证重物体和轻物体下落一样快;并在比萨斜塔做了两个不同质量的小球下落的实验,证明了他的观点是正确的,推翻了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即:质量大的小球下落快是错误的); ★2、1687年,英国科学家牛顿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著作中提出了三条运动定律(即牛顿三大运动定律)。 ★3、17世纪,伽利略通过构思的理想实验指出:在水平面上运动的物体若没有摩擦,将保持这个速度一直运动下去;得出结论: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的原因,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同时代的法国物理学家笛卡儿进一步指出:如果没有其它原因,运动物体将继续以同速度沿着一条直线运动,既不会停下来,也不会偏离原来的方向。 4、20世纪初建立的量子力学和爱因斯坦提出的狭义相对论表明经典力学不适用于微观粒子和高速运动物体。 5、人们根据日常的观察和经验,提出“地心说”,古希腊科学家托勒密是代表;而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说”,大胆反驳地心说。 ★6、17世纪,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提出开普勒三大定律; ★7、牛顿于1687年正式发表万有引力定律;1798年英国物理学家卡文迪许利用扭秤实验装置比较准确地测出了引力常量; 二、相对论: 8、(a)、1905年,爱因斯坦提出了狭义相对论,有两条基本原理: ①相对性原理——不同的惯性参考系中,一切物理规律都是相同的; ②光速不变原理——不同的惯性参考系中,光在真空中的速度一定是c 不变。 (b)、爱因斯坦还提出了相对论中的一个重要结论——质能方程式:2E mc =。 9、狭义相对论时空观和经典(牛顿)时空观的区别 经典(牛顿)时空观: (1)空间是绝对静止不动的(即绝对空间),时间是绝对不变的(即绝对时间)。 (2)空间和时间跟任何外界物质的存在及其运动情况无关。 (3)空间是三维空间,时间是一维的,空间和时间彼此独立。 狭义相对论时空观: ①“同时”的相对性 ②运动的时钟变慢 ③运动的尺子缩短 ④物体质量随速度的增大而增大。 10、1900年,德国物理学家普朗克解释物体热辐射规律提出能量子假说:物质发射或吸收能量时,能量不是连续的,而是一份一份的,每一份就是一个最小的能量单位,即能量子hv ε=;

高中物理常见的物理模型及分析

高三物理总复习 专题高中物理常见的物理模型 方法概述 高考命题以《考试大纲》为依据,考查学生对高中物理知识的掌握情况,体现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并重”的高中物理学习思想.每年各地的高考题为了避免雷同而千变万化、多姿多彩,但又总有一些共性,这些共性可粗略地总结如下: (1)选择题中一般都包含3~4道关于振动与波、原子物理、光学、热学的试题. (2)实验题以考查电路、电学测量为主,两道实验小题中出一道较新颖的设计性实验题的可能性较大. (3)试卷中下列常见的物理模型出现的概率较大:斜面问题、叠加体模型(包含子弹射入)、带电粒子的加速与偏转、天体问题(圆周运动)、轻绳(轻杆)连接体模型、传送带问题、含弹簧的连接体模型. 高考中常出现的物理模型中,有些问题在高考中变化较大,或者在前面专题中已有较全面的论述,在这里就不再论述和例举.斜面问题、叠加体模型、含弹簧的连接体模型等在高考中的地位特别重要,本专题就这几类模型进行归纳总结和强化训练;传送带问题在高考中出现的概率也较大,而且解题思路独特,本专题也略加论述. 热点、重点、难点 一、斜面问题 在每年各地的高考卷中几乎都有关于斜面模型的试题.如2009年高考全国理综卷Ⅰ第25题、北京理综卷第18题、天津理综卷第1题、上海物理卷第22题等,2008年高考全国理综卷Ⅰ第14题、全国理综卷Ⅱ第16题、北京理综卷第20题、江苏物理卷第7题和第15题等.在前面的复习中,我们对这一模型的例举和训练也比较多,遇到这类问题时,以下结论可以帮助大家更好、更快地理清解题思路和选择解题方法. 1.自由释放的滑块能在斜面上(如图9-1 甲所示)匀速下滑时,m与M之间的动摩擦因数μ=g tan θ. 图9-1甲 2.自由释放的滑块在斜面上(如图9-1 甲所示): (1)静止或匀速下滑时,斜面M对水平地面的静摩擦力为零; (2)加速下滑时,斜面对水平地面的静摩擦力水平向右; (3)减速下滑时,斜面对水平地面的静摩擦力水平向左. 3.自由释放的滑块在斜面上(如图9-1乙所示)匀速下滑时,M对水平地面的静摩擦力为零,这一过程中再在m上加上任何方向的作用力,(在m停止前)M对水平地面的静摩擦力依然为零(见一轮书中的方法概述). 图9-1乙 4.悬挂有物体的小车在斜面上滑行(如图9-2所示): 图9-2 (1)向下的加速度a=g sin θ时,悬绳稳定时将垂直于斜面; (2)向下的加速度a>g sin θ时,悬绳稳定时将偏离垂直方向向上; (3)向下的加速度a<g sin θ时,悬绳将偏离垂直方向向下. 5.在倾角为θ的斜面上以速度v0平抛一小球(如图9-3所示): 图9-3 (1)落到斜面上的时间t= 2v0tan θ g ; (2)落到斜面上时,速度的方向与水平方向的夹角α恒定,且tan α=2tan θ,与初速度无关; (3)经过t c= v0tan θ g 小球距斜面最远,最大距离d= (v0sin θ)2 2g cos θ . 6.如图9-4所示,当整体有向右的加速度a=g tan θ时,m能在斜面上保持相对静止. 图9-4 7.在如图9-5所示的物理模型中,当回路的总电阻恒定、导轨光滑时,ab棒所能达到的稳定速度v m= mgR sin θ B2L2 .

高中常用物理模型及解题思路

高中常用物理模型及解题思路 ◆1.连接体模型:是指运动中几个物体或叠放在一起、或并排挤放在一起、或用细绳、细杆联系在一起的物体组。解决这类问题的基本方法是整体法和隔离法。 整体法是指连接体内的物体间无相对运动时,可以把物体组作为整体,对整体用牛二定律列方程 隔离法是指在需要求连接体内各部分间的相互作用(如求相互间的压力或相互间的摩擦力等)时,把某物体从连接体中隔离出来进行分析的方法。 连接体的圆周运动:两球有相同的角速度;两球构成的系统机械能守恒(单个球机械能不守恒) 与运动方向和有无摩擦(μ相同)无关,及与两物体放置的方式都无关。 平面、斜面、竖直都一样。只要两物体保持相对静止 记住:N= 211212 m F m F m m ++ (N 为两物体间相互作用力), 一起加速运动的物体的分子m 1F 2和m 2F 1两项的规律并能应用?F 2 12m m m N += 讨论:①F 1≠0;F 2=0 122F=(m +m )a N=m a N= 2 12 m F m m + ② F 1≠0;F 2≠0 N= 211212 m F m m m F ++ (20F =就是上面的情 况) F=211221m m g)(m m g)(m m ++ F=122112 m (m )m (m gsin )m m g θ++ F=A B B 12 m (m )m F m m g ++ F 1>F 2 m 1>m 2 N 1

高一物理运动学公式整理(打印部分)

惠水民族中学高一年级针对有关物理公式、规律的归类(部分) 第一部分:运动学公式 第一章 1、平均速度定义式:t x ??=/υ ① 当式中t ?取无限小时,υ就相当于瞬时速度。 ② 如果是求平均速率,应该是路程除以时间。请注意平均速率与平均速度在大 小上面的区别。 2、两种平均速率表达式(以下两个表达式在计算题中不可直接应用) ③ 如果物体在前一半时间内的平均速率为1υ,后一半时间内的平均速率为2υ, 则整个过程中的平均速率为2 2 1υυυ+= ④ 如果物体在前一半路程内的平均速率为1υ,后一半路程内的平均速率为2υ, 则整个过程中的平均速率为2 12 12υυυυυ+= ⑤ ??? ? ? ? ?====t x t x 路位时间路程平均速率时间位移大小平均速度大小 3、加速度的定义式:t a ??=/υ ⑥ 在物理学中,变化量一般是用变化后的物理量减去变化前的物理量。 ⑦ 应用该式时尤其要注意初速度与末速度方向的关系。 ⑧ a 与υ同向,表明物体做加速运动;a 与υ反向,表明物体做减速运动。 ⑨ a 与υ没有必然的大小关系。 第二章 1、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三个基本关系式 ⑩ 速度与时间的关系at +=0υυ ? 位移与时间的关系2 02 1 at t x + =υ (涉及时间优先选择, 必须注意对于匀减速问题中给出的时间不一定就是公式中的时间,首先运用at +=0υυ,判 断出物体真正的运动时间)

例1:火车以h km v /54=的速度开始刹车,刹车加速度大小2/3s m a =,求经过 3s 和6s 时火车的位移各为多少? ? 位移与速度的关系ax t 2202=-υυ (不涉及时间,而涉及速度) 一般规定0v 为正,a 与v 0同向,a >0(取正);a 与v 0反向,a <0(取负) 同时注意位移的矢量性,抓住初、末位置,由初指向末,涉及到x 的正负问题。 注意运用逆向思维: 当物体做匀减速直线运动至停止,可等效认为反方向初速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例2:火车刹车后经过8s 停止,若它在最后1s 内通过的位移是1m ,求火车的加速 度和刹车时火车的速度。 (1)深刻理解: ?? ?要是直线均可。 运动还是往返运动,只 轨迹为直线,无论单向 指大小方向都不变加速度是矢量,不变是加速度不变的直线运动 (2)公式 (会“串”起来) 2 2212 2022 02200t x t t v v v ax v v t at t v x at v v += ?=-??? ???+=+=得消去基本公式 根据平均速度定义V = t x = ??? ? ? ? ?=?++=++=+=+ 2000002 02122) (2121t t v t a v v v at v v at v t at t v ∴V t/ 2 =V = V V t 02 += t x 例3、物体由静止从A 点沿斜面匀加速下滑,随后在水平面上做匀减速直线运动,最后停止于C 点,如图所示,已知AB=4m ,BC=6m ,整个运动用时10s ,则沿AB 和BC 运动的加速 度a1、a2大小分别是多少? C B

(完整版)人教版物理学史归纳

一、力学: 1、1638年,意大利物理学家伽利略在《两种新科学的对话》中用科学推理论证重物体和轻物体下落一样快;并在比萨斜塔做了两个不同质量的小球下落的实验,证明了他的观点是正确的,推翻了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即:质量大的小球下落快是错误的); 2、1654年,德国的马德堡市做了一个轰动一时的实验——马德堡半球实验; 3、1687年,英国科学家牛顿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著作中提出了三条运动定律(即牛顿三大运动定律)。 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一切物体中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状态,除非作用在它上面的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牛顿第二定律:物体加速度的大小跟它受到的作用力成正比,跟它的质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与作用力的方向相同。(作用力即合外力;F=ma) 牛顿第三定律: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 4、17世纪,伽利略通过构思的理想实验指出:在水平面上运动的物体若没有摩擦,将保持这个速度一直运动下去;得出结论: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的原因,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同时代的法国物理学家笛卡儿进一步指出:如果没有其它原因,运动物体将继续以同速度沿着一条直线运动,既不会停下来,也不会偏离原来的方向。 5、英国物理学家胡克对物理学的贡献:胡克定律(F=kx);经典题目:胡克认为只有在一定的条件下,弹簧的弹力才与弹簧的形变量成正比(对) 6、17世纪,伽利略通过理想实验法指出:在水平面上运动的物体若没有摩擦,将保持这个速度一直运动下去;同时代的法国物理学家笛卡儿进一步指出:如果没有其它原因,运动物体将继续以同速度沿着一条直线运动,既不会停下来,也不会偏离原来的方向。 7、人们根据日常的观察和经验,提出“地心说”,古希腊科学家托勒密是代表;而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说”,大胆反驳地心说。 8、17世纪,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提出开普勒三大定律; 开普勒第一定律(轨道定律):所有行星绕太阳运动的轨道都是椭圆的,太阳处在椭圆的一个焦点上。 开普勒第二定律(面积定律):对任意一个行星来说,它与太阳的连线在相等的时间内扫过的面积相等。 开普勒第三定律(周期定律):所有行星的轨道的半长轴的三次方跟它轨道周期的二次方的比值都相等。 9、牛顿于1687年正式发表万有引力定律;1798年英国物理学家卡文迪许利用扭秤实验装置比较准确地测出了引力常量; 11、20世纪初建立的量子力学和爱因斯坦提出的狭义相对论表明经典力学不适用于微观粒子和高速运动物体。 二、电磁学:(选修3-1、3-2) 1、1785年法国物理学家库仑利用扭秤实验发现了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库仑定律,并测出了静电力常量k的值。 2、1837年,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最早引入了电场概念,并提出用电场线表示电场。 3、1913年,美国物理学家密立根通过油滴实验精确测定了元电荷e电荷量,获得诺贝尔奖。 4、1826年德国物理学家欧姆(1787-1854)通过实验得出欧姆定律。 5、1911年,荷兰科学家昂尼斯(或昂纳斯)发现大多数金属在温度降到某一值时,都会出

高考常用24个物理模型

F m 高考常用24个物理模型 物理复习和做题时需要注意思考、善于归纳整理,对于例题做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把老师的知识和解题能力变成自己的知识和解题能力,下面是物理解题中常见的24个解题 模型,从力学、运动、电磁学、振动和波、光学到原子物理,基本涵盖高中物理知识的各个 方面。主要模型归纳整理如下: 模型一:超重和失重 系统的重心在竖直方向上有向上或向下的加速度(或此方向的分量a y) 向上超重(加速向上或减速向下)F=m(g+a); 向下失重(加速向下或减速上升) F=m(g-a) 难点:一个物体的运动导致系统重心的运动 绳剪断后台称示数铁木球的运动 系统重心向下加速用同体积的水去补充 斜面对地面的压力? 地面对斜面摩擦力? 导致系统重心如何运动? 模型二:斜面 搞清物体对斜面压力为零的临界条件 斜面固定:物体在斜面上情况由倾角和摩擦因素决定 μ=tgθ物体沿斜面匀速下滑或静止μ> tgθ物体静止于斜面 μ< tgθ物体沿斜面加速下滑a=g(sinθ一μcosθ) a θ

模型三:连接体 是指运动中几个物体或叠放在一起、或并排挤放在一起、或用细绳、细杆联系在一起的物体组。解决这类问题的基本方法是整体法和隔离法。 整体法:指连接体内的物体间无相对运动时,可以把物体组作为整体,对整体用牛二定律列方程。 隔离法:指在需要求连接体内各部分间的相互作用(如求相互间的压力或相互间的摩擦力等)时,把某物体从连接体中隔离出来进行分析的方法。 连接体的圆周运动:两球有相同的角速度;两球构成的系统机械能守恒(单个球机械能不守恒) 与运动方向和有无摩擦(μ相同)无关,及与两物体放置的方式都无关。 平面、斜面、竖直都一样。只要两物体保持相对静止 记住:N= 211212 m F m F m m ++ (N 为两物体间相互作用力), 一起加速运动的物体的分子m 1F 2和m 2F 1两项的规律并能应用?F 2 12m m m N += 讨论:①F 1≠0;F 2=0 122F=(m +m )a N=m a N=212 m F m m + ② F 1≠0;F 2≠0 N= 211212 m F m m m F ++ (2 0F =是上面的情 况) F=2 11221m m g)(m m g)(m m ++ F=122112 m (m )m (m gsin )m m g θ++ F=A B B 12 m (m )m F m m g ++ F 1>F 2 m 1>m 2 N 1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