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2018年高考政治时政热点:十九大与文化生活

2018年高考政治时政热点:十九大与文化生活

十九大与文化生活

一、历年党的会议相关考题

1、(2016课标2,3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省花坦县十八洞村考察扶贫工作,首次提出了“精准扶贫”的重要思想和要求。

十八洞村是由4个寨子合并而成的贫困村,村民生活困难,观念相对保守,存在“等靠要”思想,同村不同心,为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思想和要求,强力推进精准扶贫工作,花坦县派出所扶贫工作队进驻十八洞村,工作队和村党支部、村委会开办“道德讲堂”,评选明理尚德星级示范户,组织参观考察和学习培训,培育村民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激活精准扶贫内生动力;根据当地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和民族文化资源,精准发展特色支柱产业,如猕猴桃种植、黄牛养殖、乡村旅游、劳务经济和苗绣;精准识别贫困人口542人,摸索出资金跟着穷人走,穷人跟着能人(合作社)走,能人(合作社)跟着产业走,产业跟着市场走的扶贫路径,取得了显著成效,2015年全村人均收入3580元,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等先后报道了十八洞村精准扶贫经验。2015年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提出“实施精准扶贫方略”。

扶贫先扶“精气神”是十八洞村精准扶贫的重要经验,运用文化对经济作用的知识说明这一经验的合理性。(10分)

【答案】文化以经济为基础,又对经济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落后文化阻碍经济的发展,先进文化能够促进经济的发展。观念保守是十八洞村贫穷的一个重要原因,扶贫必须转变观念。通过举办“道德讲堂”、考察学习和培训等活动,增强了自主脱贫意识和创新能力,为扶贫实践提供了思想动力和智力支持,促进了经济发展。(本小题共10分)

2、(2016海南,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这是一个快速变化的时代:经济社会迅速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信息更新速度越来越快……时代发展要求人们不断更新知识。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要求深化教育改革,拓宽终身学习通道。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建立个人学习账号,畅通继续教育、终身学习通道。

某市在智慧城市建设中,依托先进的信息采集、处理、储存、传输技术,开发智慧学习平台。智慧学习平台拥有强大的信息资源中心,融合不同学科知识、提供各类学习资源。每个市民都可以在智慧学习平台上用有记录终身学习过程的学习账户,根据自己的特点和需求,

订制个性化学习计划,运用搜索引擎等工具搜索跨学科领域知识资源,进行探索性学习。运用科学技术推动文化发展的知识说明建立“智慧学习平台”的文化意义。(8分)

【答案】①信息技术推动文化传承方式的变革,为改进学习方式提供了物质技术条件。

②智慧学习平台为全民学习提供了优质教育资源和便捷的学习条件。

③有利于人们实现个性化学习、探索性学习和终身学习。

④有利于提升国民素质,促进文化传承与创新。

3、(2015广东卷,39)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方略。要实施这一基本方略,必须从我国基本国情出发,建设和发展符合中国实际、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治文化。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中社会主义文化的相关知识,谈谈我国法治文化建设应具有的“中国特色”。

【答案】①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2分)②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2分)③坚持法治与德治相结合,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美德。(2分)④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遵循法治国文化建设规律。(2分)⑤让人民群众广泛参与,享有健康丰富的法治文化生活。(2分)⑥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法治文化,借鉴国外法治的有益经验。(2分)

4、(2013浙江卷,41)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不断发展,中国梦已经成为当下中国人对自己未来的期许和追求。但是,在当今世界,涵盖经济政治、社会盛会、价值文化等领域在内的“软实力”竞争越来越激烈,某发达国家对中国快速发展的疑虑和猜忌明显加重,“中国威胁论”在一些周边国家也有一定的市场。对此,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反复强调中国要始终不渝地走和平发展道路;在推进社会主义经济、政治、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同时,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增强综合国力,夯实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基础。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与综合国力的有关知识,分析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对实现中国梦的意义。

【答案】①中国梦的实现需要强大的文化软实力。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发展中国家维护国家利益和安全的重要精神武器。

②只有大力发展我国的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解决好软实力不足的问题,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5、(2013福建卷,3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美丽中国”凸显了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的融合,彰显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材料二生态文明建设呼吁富于时代精神的消费观念。

近代以来,西方社会有人推崇消费主义,强调可推动经济增长,鼓励人们无节制消费,把消费和占有更多物质财富作为人生成功的标志。消费主义导致了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恶化。

中国传统社会崇尚勤俭节约,提倡节省实用,主张节制消费。勤俭节约的作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其内涵与时俱进。当代中国,人们对勤俭节约有了新的认识。

同学们经过合作探究认为,在生态文明的视角下,勤俭节约的时代内涵应是:尊重爱惜劳动成果:适度消费: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环境。

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分析材料二中“勤俭节约的时代内涵”的合理性。

【答案】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勤俭节约内涵与时俱进,反映了时代发展的新特点和新要求。

②文化发展要取其精华,推陈出新

③勤俭节约的时代内涵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勤俭节约的时代内涵符合社会主义荣辱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

二、党的十九大相关考点

(一)文化问题阐述

文化自信是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当今世界,秉持什么样的文化定力、坚持什么样文化道路,弘扬什么样的核心价值观,是一个政党、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重大精神标识和实践动力源泉。

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从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明确提出“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深刻阐述了当代中国文化发展,特别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立足点和着力点、方向和目标、方针和路径。这些重要论述为全党全国人民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决胜阶段,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提供了行动指南和根本遵循。

文化承载着民族发展的血脉,是构筑民族精神的基石,也是衡量一个国家软实力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恩格斯说:“文化上的每一个进步,都是迈向自由的一步。”

拥有文化自信,表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对自身文化价值、发展理念、道路制度的充分

肯定,也彰显出对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奋勇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这一重要论述基于对新时代文化重大历史价值的深刻理解,构成了文化自信的科学内核。

当今世界,信息化、全球化、现代化带来了严峻挑战。充分认识当代中国文化的特质和优势,才能在思想环境复杂、多元文化交织碰撞的世界中保持文化定力,形成文化自觉,才能确立文化发展的正确方位,获得坚守文化方向的定力,焕发出创新创造的文化活力,激发文化奋发进取的勇气。

改革开放30多年,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项事业全面发展,综合国力已显著上升。十八大以来,我国思想文化建设取得了重大进展。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加强,党的理论创新全面推进,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更加鲜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深入人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广泛弘扬,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扎实开展。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不断提高,文艺创作持续繁荣,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蓬勃发展,互联网建设管理运用不断完善。总之,我国文化实力进一步加强,文化活力进一步彰显,文化事业更加蓬勃兴旺,全党全社会思想上的团结统一更加巩固,为增强文化自信奠定了更加广泛而深厚的基础。

文化自信作为“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激发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的大幅提升,拥有文化理性,建立文化自信,民族的觉醒、国家的崛起才有更强劲的动力,才能在国际交往中更全面、更真实、更清晰地讲好中国故事、发出中国声音、作出中国贡献,更好赢得国际社会的理解、尊重和信任。

我们也应看到,随着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不断出现,各种思想文化的交融交锋激烈,思想文化领域各类风险和挑战增多,一些人表现出鄙视传统文化、盲目认同西方外来文化、对当代中国先进文化不够关注的问题。近年来,历史虚无主义沉渣泛滥,否定中国文化、中国道路,妨碍人们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在思想文化领域,少数人唯外来思潮马首是瞻,对西方迷思难以破除,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面临新的挑战。究其原因,涉及国际环境、理念信仰、社会心理、自身素质等多方面,但根本原因是部分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认知不足、定力不够、文化自信的缺失。这些问题如不能妥善解决,不仅会带来思想意识混乱,也会干扰改革开放的进程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

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十九大报告强调:“全党要更加自觉地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对如何坚定文化

自信,报告作出了理论分析和政策指导,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

十九大报告还阐明了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科学内涵,“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

对于如何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报告作出五大方面的任务和要求。一是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二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是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四是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五是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加强中外人文交流,以我为主、兼收并蓄。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报告充分体现了文化发展的传承与创新、时代化与大众化、中国化与全球化之间的辩证关系,在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二为”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双百”方针基础上,提出了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两创”原则,体现了“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的时代特征和进取精神。

十九大报告关于文化建设的一系列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是十八大以来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实践的深刻总结和理论升华,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内涵、目标、方针和路径的认识提升到新的高度,是对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坚持和发展,必将积淀出中华民族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成为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的思想引领和行动风帆,鼓舞全党和全国人民在实践创造中进行新的文化创造,在历史进步中实现新的文化进步。(二)教材变动解读(补充知识)

P98第二段后: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P105第二段后: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牢固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增强意识形态领域主导权和话语权,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P43第一段后: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

P98第二段后: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P9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P62课标题后:坚守中华文化立场

P106第一段前: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创建、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的引领作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坚持全民行动、干部带头,从家庭做起,从娃娃抓起。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

P43第一段后: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

P104框标题后: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要提高人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激励人们向上向善、孝老爱亲,忠于祖国、忠于人民。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开展移风易俗、弘扬时代新风行动,抵制腐朽落后文化侵蚀。推进诚信建设和志愿服务制度化,强化社会责任意识、规则意识、奉献意识。

P102第一段后: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须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加快构建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体制机制。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

程,丰富群众性文化活动。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创新生产经营机制,完善文化经济政策,培育新型文化业态。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加快推进体育强国建设,筹办好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加强中外人文交流,以我为主、兼收并蓄。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P37第三段后: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三、命题角度与答题模板

1.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表现在个人的成长历程汇总,而且表现在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中;

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

2.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

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是文化创新的动力;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决定这社会制度的变化,也决定着文化的发展方向。

3.文化对人的影响

①文化对人的影响来源于特定的文化环境和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②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③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的特点。

④优秀文化塑造人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4.文化创新的途径

①立足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②人民群众是文化创造的主体,要着眼于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③继承传统、推陈出新。

④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⑤坚持正确方向,反对“守旧主义”、“封闭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民族虚无主义”的错误倾向。

5.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是文化创新的动力;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能

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

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坚持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

例:2017年11月27日,中央电视台大型文博探索节目《国家宝藏》举行开播仪式。《国家宝藏》是中央电视台2017年重点项目,节目整合全国顶级文博资源,与九大国家级博物馆精诚合作,选择了包括故宫博物院的石鼓、王希孟《千里江山图》在内的27件入围国宝,融合了演播室综艺、纪录片、戏剧等多种艺术形态,开创了“纪录式综艺语态”,实现了传统文化的现代性转化,让“文物活起来”。

《国家宝藏》总导演于蕾说,这个节目初衷,就是讲述一个个博物馆里、一件件国家宝藏的前世传奇、今生故事。所有的信息与感受,都将通过丰富多元的视听手段、深入浅出的表达方式,传达给每一位电视观众。《国家宝藏》将是弘扬民族文化自信浓墨重彩的一笔,将成为正在“走向世界舞台中心”的大国电视台的扛鼎之作

《国家宝藏》对我们继承优秀传统文化,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有哪些启示(12分)

①继承传统、推陈出新,面向世界、博采众长。(1分)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1分)同时要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1分)创新传统文化,体现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1分)

②立足于社会实践,(1分)坚持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1分)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文化。(1分)通过丰富多元的视听手段、深入浅出的表达方式,传达给每一位电视观众。(1分)

③在新时代的高起点上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的创新。(1分)融合了多种艺术形态,开创了“纪录式综艺语态”,实现了传统文化的现代性转化,让“文物活起来”。(1分)

④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1分)融合、创新,展现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提升中华文化的影响力和国家的文化软实力。(1分)

评分补充说明:(可酌情得分)

(1)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

(2)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3)在继承和发展的基础上对传统文化进行创新;

(4)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