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测绘学概论期末考试试卷(含答案)

测绘学概论期末考试试卷(含答案)

测绘学概论期末考试试卷(含答案)
测绘学概论期末考试试卷(含答案)

测绘学概论试题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5题,共30分)

1. 测量小范围地球表面形状时,将其当作平面看待而不考虑地球曲率的影响所进行的测绘工作,属于______分支学科研究的范畴。

A. 大地测量学

B. 地形测量学

C. 摄影测量学

D. 工程测量学

2. 地面点到大地水准面的铅垂距离,称为______。

A. 相对高程

B. 假定高程

C. 高差

D. 绝对高程

3. 大地坐标的测量基准是______。

A. 法线和参考椭球面

B. 法线和大地水准面

C. 铅垂线和参考椭球面

D. 铅垂线和大地水准面

4. 从基准方向线北端起,顺时针方向量至某直线的角度是该直线的______。

A. 磁偏角

B. 子午线收敛角

C. 象限角

D. 方位角

5. 某矩形分幅的地形图编号为35.25-35.50,则该图的比例尺是______。

A.1:500

B. 1:1000

C. 1:2000

D. 1:5000

6. 水准测量中由仪器下沉或上升引起的误差可以通过______方法来减弱其影响。

A. 往返观测取高差均值

B.“后前前后”观测顺序

C. 视线高出地面一定高度

D. 前后视距差加以限制

7. 我国目前采用的参考椭球体为______。

A. 1954年北京坐标系

B. 1956年黄海高程系统

C. 1980年国家大地测量参考系

D. 1985年高程基准

8. 目前我国采用的高程系统为______。

A. 1954年北京坐标系

B. 1956年黄海高程系统

C. 1980年国家大地测量参考系

D. 1985年高程基准

9. 高斯坐标系属于______。

A. 地理坐标系

B. 天文坐标系

C. 大地坐标系

D. 平面坐标系

10. 大比例尺地图分幅一般采用______。

A.梯形分幅

B. 矩形分幅

C. 圆形分幅

D. 椭圆分幅

11. 目前我国采用的高程系统为______。

A. 1954年北京坐标系

B. 1956年黄海高程系统

C. 1980年国家大地测量参考系

D. 1985年高程基准

12. 水准测量采用“后前前后”的观测顺序可以减弱______误差的影响。

A. 仪器沉降

B. 水准尺沉降

C. i角

D. 大气折光

13. 水准测量中水准尺下沉或上升引起的误差可以采用______方法来减弱。

A. “后前前后”观测顺序

B. 前后视距相等

C. 视线高出地面一定高度

D. 往返观测

14. J6级经纬仪表示该仪器野外______的中误差为±6″。

A. 半测回测角

B. 一测回测角

C. 半测回方向

D. 一测回方向

15. 照准方向线于水平线在同一铅垂面间的夹角是______。

A. 水平角

B. 竖直角

C. 方位角

D. 转折角

二、多选题(每小题3分,共10题,共30分)

16. 常见的地物有如下______等。

A. 山顶

B. 河流

C. 房屋

D. 草地

17. 水准仪应满足如下______ 几何关系。

A. 圆水准器轴∥仪器竖轴

B. 十字丝横丝⊥仪器竖轴

C. 水准管轴∥视准轴

D. 视准轴⊥横轴

18. 经纬仪必须满足______等几何条件。

A. 竖轴⊥横轴

B. 竖轴指标差=0

C. 竖丝⊥横轴

D. 视准轴⊥横轴

19. 下列______属于系统误差。

A. 经纬仪度盘偏心误差

B. 钢尺尺长误差

C. 水准尺读数估读误差

D. 经纬仪对中误差

20. 地图的分幅有______。

A. 梯形分幅

B. 矩形分幅

C. 圆形分幅

D. 椭圆分幅

21. 水准测量采用前后视距相等的观测要求可以减弱______等误差的影响。

A. i角

B. 水准尺沉降

C. 大气折光影响

D. 地球曲率影响

22. 三角高程测量中的主要误差来源于______。

A.觇标高测定

B. 仪器高测定

C.竖角观测

D. 图解边长

23. 下列______属于随机(偶然)误差。

A. 经纬仪对中误差

B. 钢尺拉力误差

C. 水准尺读数估读误差

D. 经纬仪度盘偏心误差

24. 四架法导线测量的优点是消除了______误差。

A. 测角

B. 量边

C. 仪器对中

D. 觇标对中

25. 建立平面控制网的方法有______。

A. GPS测量

B. 水准测量

C. 三角测量

D. 导线测量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5题,共20分)

26、大地测量学

27、遥感

28、地理信息系统

29、变形监测

30、摄影测量学

四、简答题

31.什么是三角高程测量?

32.变形监测与常规的测量工作相比较有哪些特点?

测绘学概论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5 BDADA 6-10 BCDDB 11-15 DADDD

二、多选题

16.BCD 17.ABC 18.ABCD 19.AB 20.ABCD 21.AD 22.CD 23.BC 24.CD 25.ACD

三、名词解释

26.大地测量学:大地测量学是研究和测定地球的形状、大小和重力场,地球的整体与局部运动和地面点的几何位置以及它们的变化理论和技术的学科。

27.遥感:遥感是应用探测仪器,不与探测目标相接触,从远处把来自目标的电磁波记录下来,通过分析,揭示出物体的特性及其变化的综合性探测技术。

28.地理信息系统:地理信息系统(简称GIS)是由计算机硬件、软件和不同的方法组成的系统。

29.变形监测:对建筑物及其地基、滑坡、地面沉降、断层活动等由于荷重、材料老化、结构受损、地质条件变化等外界因素引起的各种变形的测定工作称为变形监测。

30.摄影测量学:摄影测量学是利用传感器拍摄的影像,研究并确定被摄目标的形状、大小、位置、性质和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与技术。

四、简答题

31.什么是三角高程测量?三角高程测量是在三角网水平角观测的同时,观测相邻两点的垂直角,并通过三角网的计算求得两点间水平边长或利用测距仪直接测定边长,进而计算两点间的大地高差。

32.变形监测与常规的测量工作相比较有哪些特点?(1)重复观测(2)网形较差而精度要求较高(3)是各种观测技术的综合应用(4)监测网着重于研究点位的变化

环境学导论试题9参考答案

河南城建学院****学年第*学期 《环境学导论》试题9参考答案 专业:姓名: 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15分) 1. 大气二次污染物 由一次污染物在大气中相互作用,经化学反应或光化学反应形成的与一次污染物的物理、化学性质完全不同的新的大气污染物,其毒性比一次污染物还强。 2. 土壤净化: 土壤净化指在自然因素作用下,通过土壤自身的(吸附、分解、迁移、转化)作用,使污染物在土壤环境中的数量、浓度或毒性、活性降低的过程。 3. 固体废物资源化: 分为广义和狭义。广义讲,表示资源的再循环;狭义讲,指为了再循环利用 废物而回收资源与能源,指从原料一成品一消费一废物一生产系统。 4. 环境背景值: 环境中的诸因素,如大气、水体、土壤以及植物、动物、人体组织在正常情况 下化学元素的含量及其赋存形态。 5. 人口环境容量

A 、高温、高湿 B 、低温、低湿 又称“人口承载力,指在一定生态环境条件下,一个国家、地区生态系统所能承 受的最高人口数。 湖水透明度和溶解氧等项。 2. 生物多样性一般包括物种多样性、 遗传 多样性和 生态系统 多样性。 3. 人 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工业生产、燃烧排放有毒气体 和 热带森林、温带植被破坏 。 4. 固体废弃物最终处置的方法有许多种、目前使用最多的方法是卫生填埋、 堆肥 和 焚烧 。 5. 化学农药在土壤中的挥发 速度取决于农药本身的 溶解度 、 蒸汽压 和近地表的空气层扩散速度 1. 大气还原型污染经常发生在(D )情 况下(每小题1分,共10 分) 1.水体富营养化的判断指标一般包括 氮、磷浓度 叶绿素a 含 选择题 (每小题2分,共10 分) 、填空题

环境学概论试题库

第一章环境学基础 1.环境的概念: 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总体。包括:大气、水、土壤、矿藏、森林、草原、野生动物、野生植物、水生植物、名胜古迹、风景游览区、温泉、疗养区、自然保护区、生活居住区等。2.环境的分类: 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种。 (1)自然环境: 人类目前赖以生存、生活和生产所必需的的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总称。 如阳光、空气、水、动物、植物等。 (2)社会环境: 由于人类的活动而形成的环境要素。包括人工形成的物质、能量和产品以及人类活动中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或称上层建筑)。 3.环境要素:是指构成人类环境整体的各个独立的、性质不同的而又服从整体演化规律的物质组分。 4.环境分类: ★聚落环境:人类聚居的地方与活动中心。 院落环境(西南地区的竹楼、陕北的窑洞、北京的四合院); 村落环境(农村、渔村、山村) 城市环境:(城市) ★地理环境:位于地球表层,即岩石圈、土圈、水圈、和生物圈 相互制约、渗透、转化的交错带上。 自然地理环境(森林、草地、土地、水、野生动植物等自然资源) 人文地理环境(人口、民族、聚落、政治、社团、经济、交通、军 队、社会行为等许多成分的统一体。)★地质环境:地理环境中除生物圈以外的部分。(矿物资源) ★宇宙环境:指地球大气圈以外的环境。(星际环境) 5. 环境系统: 一个复杂的,有时、空、量、序变化的动态系统和开放系统。 环境系统内外存在物质、能量和信息的变化和交换:输入和输出。 6. 环境平衡(生态平衡): 是指在一定时间内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和环境之间、生物各个种群之间,通过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使它们相互之间达到高度适应、协调和统一的状态。 或者说,在一定时空尺度内,系统的物质、能量的输入等于输出,结构和功能处于相对稳定状态,在受到外来干扰时,能通过自我调节恢复到初始的稳定状态。 7. 环境的功能特性: (1)整体性: 人类环境各部分相互联系相互制约; (2)有限性: 空间、资源、纳污和自净能力有限,进入环境 的污染物量超出环境容量或自净能力时,就会环境恶化; (3)不可逆性: 能量流动不可逆,环境一旦破坏,不能彻底 回到原来的状态; (4)隐显性: 环境破坏的后果显现的时间性,如水俣病;

最新环境科学导论试题

《环境科学导论》试题(50%) 一、填空(每空格1分,共20分) 1、环境科学的主体是人,客体是与之相对的是围绕着人的生存环境,包括自然界的大气圈、水圈、土壤----岩石圈和生物圈。 2、典型的大气污染类型有煤烟型污染、石油型污染、混合型污染。 3、物理污染的主要类型有噪音、振动、热、光辐射、放射性。 4、人类面临的五大环境问题有人口剧增、环境污染、生物多样性减少、能源短缺、自然灾害。 5、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在斯德哥尔摩举行,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及《行动计划》,此外通过了将世界环境日定为6月5号的建议。 6、大约90%以上的酸雨是由于人类排放的 H2SO4 和 HNO3 生成的,中国的酸雨以 H2SO4 占优势。 7、环境学中的景观概念是指:景观是一个由不同土地单元镶嵌组成,具有明显视觉特征的地理实体,它处于之上,之下的中间尺度。 8、土壤污染的类型主要有石油污染、__重金属污染______ 、放射性物质污染和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污染等。 9、环境科学研究的环境,分为和,既包括了自然因素,也包括了和因素。 10、生物安全问题主要包括和问题。 三、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21分) 1、土壤环境容量在一定区域一定期限内不使环境污染,保证植物正常生长时土壤可能容纳污染物的最大负荷量 2、COD 化学需氧量COD(Chemical Oxygen Demand)是以化学方法测量水样中需要被氧化的还原性物质的量 4、TOC 总有机碳 5、TOD 总需氧量

11、光化学烟雾人们把参与光化学反应的一次污染物和二次污染物的混合物(气体和颗粒物)所形成的烟雾污染现象称为光化学烟雾 12、酸沉降 四、问答题(共35分) 1、大气中人为来源的污染物有哪些?请简要论述这些污染物的来源、产生的环境问题及其治理和控制手段(12分) 2、土壤环境问题有哪些?其中主要污染物有哪些?试举例说明(6分)。 3、大气中某气体的浓度单位ppm为何意?CO2的含量一般为325ppm,请将该浓度换算成标准状况下的mg/m3。已知标况下T为0℃,压强为101325Pa(5分)。 4、监测水质好坏的指标有哪三大类?举例说明并简要说明各类中包含的具体内容(6分)。 5、水体污染物主要有哪三大类?各类分别包含哪些污染物?举例说明(6分)。 2、天然水体中的主要成分有哪几类?举例说明(6分)。 3、大气中某气体的浓度单位ppm为何意?CH4的含量一般为2ppm,请将该浓度换算成标准状况下的mg/m3。已知标况下T为0℃,压强为101325Pa(5分)。 二、选择题(每小题选出一个最合适的答案,每题1.5分,共15分) 1、下列选项中属于不可再生能源的是 ( D ) A、太阳能 B、风 能 C、地热 能 D、核能 2、以下何种气体不属于温室气体( D )

最新环境学概论试卷答案.

《环境学概论》试题 一、填空题(共10题,每空1分,共19分) 1、当大气稳定度为中性时,烟流的形状呈形。 2、城市环境噪声标准中一类区(居民文教区)昼间和夜间标准分别为 dB和 dB。 3、污水的二级处理常用法和法。 4、固体废物处理的“三化”原则是指固体废物的、和 。 5、环境问题按成因分为环境问题和环境问题。 6、常用和表示农药在土壤中的存留时间。 7、生物多样性一般包括遗传多样性、多样性和多样性。 8、旋风除尘器是利用旋转气流产生的使尘粒从气流中分离的装置。 9、酸雨是由于燃料燃烧和天然排放的和所造成的。 10、环境质量评价按时间可以划分为环境质量回顾评价、、 三种类型。 二、不定项选择题 1、震惊世界的日本富山事件是由于食物和饮用水被污染所引起的。 A.甲基汞 B.多氯联苯 C.镉 D.铅 2、我国从固体废物管理的需要出发,将固体废物分为。 A.工业固体废物 B.城市垃圾 C.放射性废物 D.危险废物 3、是决定污染物在大气中扩散稀释的最直接最本质的因素。 A.风 B.大气稳定度 C.下垫面状况 D.湍流 4、是世界上第一个确定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国家。 A.美国 B.日本 C.英国 D.法国 5、水体富营养化可以采用等指标进行判断。 A.总氮 B.总磷 C.叶绿素a D.湖水透明度 6、以保障人体健康和正常生活条件为主要目标,规定大气环境中某些主要污染物最高允许浓度 的大气标准为。 A.大气环境质量标准 B.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 C.大气污染控制技术标准 D.大气警报标准 7、下列农药中为有机氯类农药。 A.DDT B.乐果 C.敌百虫 D.三氯杀螨醇 8、噪声污染具有等特点。 A. 主观性 B.局部性和多发性 C. 不积累、不持久 D.危害较小 三、名词解释(共5题,每题3分,共15分) 1、大气二次污染物 2、氧垂曲线 3、土壤重金属元素背景值 4、固体废物处理 5、分贝 1、试从污染类型、污染源、污染物和反应类型四个方面比较伦敦型烟雾和洛杉矶型烟雾。(8分) 2、简述水体中耗氧有机污染物生物降解的一般规律。(4分) 3、土壤条件是如何影响重金属的迁移转化的?(8分) 4、固体废弃物有哪些危害?(5分) 5、简述噪声的危害。(5分) 五、绘图题(共1题,共5分) 试绘图说明非保守物质进入河流后,河流水对污染物的推移、分散作用和污染物的衰减过程。六、论述题(共1题,共15分)

最新环境学概论试题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15分) 1.大气污染: 指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过程使大气中一些物质的含量达到有害的程度(一般指有害物质,如SO2、NOx、HC、O3、飘尘等超过国家质量标准),以至破坏人和生态系统的正常生存和发展,对人体、生态和材料造成危害的现象。 2.水体自净: 水体受到废水污染后,逐渐从不洁变清的过程,称为水体自净。 3.逆温: 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增加的现象称为逆温; 4.永久性听力偏移: 如果长期暴露在较强噪声(90分贝以上)的环境中工作和生活,就会导致听力永久丧失,这就是噪声性耳聋,也叫永久性听力偏移。 5.生物入侵: 指某种生物从外地自然传入或人为引种后成为野生状态,并对本地生态系统造成一定危害的现象。 二、填空题(每小题1分,共15分) 1. 目前国内外垃圾处理的主要方法是采用填埋、(堆肥)和(焚烧)三种方法。 2. 水体污染的人为源按人类活动方式可分为(工业)、(农业)和(生活)污染源。 3. 大气污染的来源主要分为自然源与人为源,人为源又分为(移动源)和(静止源)。 4. 反映水质有机污染的主要化学指标为( CODcr )和( BOD5 )。 5.影响大气污染物扩散的地理因素包括( 山谷风 )和( 海陆风 ) 。 6.水体中某些藻类,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如氮、磷过剩)会突发性地增殖和聚集,引起一定范围内一段时间中水体变色现象,这种现象若发生在淡水中称(水华),若发生在海洋中则称为(赤潮)。 6.人可听声的频率范围是20~20000Hz,其强度范围约为(0~120dB)。低于20Hz 的声波称为次声,高于20000Hz的声波称为(超声)。 三、多项选择题(每题至少有一个正确选项,少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每小题2分,共10分) 1. 属于次生环境问题的是( B E F )。 A.海啸 B. 全球温室效应 C. 火山喷发 D. 地方缺碘性甲状腺肿 E. 水旱灾害 F. 噪声污染 2. “九五”期间,我国确定的“三河”、“三湖”、“两区”、“一市”污染防治工作全面启动,其中三河指的是(A C D )。 A 淮河 B 黄河 C 海河 D 辽河 E 长江 E 松花江 3. 噪声作为一种公害有以下特征即(A B D E) A、主观判断性 B、多发性的 C 对人的危害性小 C、无残余物质需要处理 D、局部的 4. 城市环境噪声标准中一类区(居民文教区)昼间和夜间标准分别为( A E )。

环境学概论试题答案

《环境学概论》试题(四)答案 一、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30分) 1.大气二次污染物:是指由一次污染物在大气中互相作用经化学反应或光化学反应形成的与一次污染物的物理、化学性质完全不同的新的大气污染物,其毒性比一次污染物还强。 2、水体富营养化:是一种氮、磷等植物营养物质含量过多所引起的水质污染现象。现代湖沼学也把这一现象当作湖泊演化过程中逐渐衰亡的一种标志。 3.半衰期:是指某种特定物质的浓度经过某种反应降低到剩下初始时一半所消耗的时间。 4.人口环境容量:又称“人口承载力”,指在一定生态环境条件下,一个国家、地区生态系统所能承受的最高人口数。 5.废物资源化:分为广义和狭义。广义讲,表示资源的再循环;狭义讲,指为了再循环利用废物而回收资源与能源,指从原料—成品—消费—废物—生产系统。 6.生物入侵:是指某种生物从外地自然传入或人为引种后成为野生状态,并对本地生态系统造成一定危害的现象。 7.环境科学:研究人类-环境系统之间的协调关系 8.环境保护:是指人类为解决现实的或潜在的环境问题,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保障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而采取的各种运行的总称。 9.电磁污染:电场和磁场的交互变化产生电磁波。电磁波向空中发射或汇汛的现象,叫电磁辐射。过量的电磁辐射就造成了电磁污染。 10.环境评价:是研究人类环境质量的变化规律,评价环境质量水平,对环境要素或区域环境质量进行定量描述,为改善和提高环境质量提供科学依据。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30分) 1.(发生和发展)(调节和控制) 2.(气压梯度力)(风)(湍流) 3.(总有机碳TOC)(总需氧量TOD) 4. (空间辐射)(导线传播) 5.(工业生产、燃料燃烧排放是一些废气)(热带森林和温带植被的破坏) 6.(遗传)(生态系统) 7.(吸附交换)(络合-螯合) 8.(堆肥)(焚烧) 9.(工业)(农业)(生活)10.(移动源)(固定源) 11. (COD)(BOD5) 12. (山谷风)(海陆风) 13.(在氮、磷过剩)(水华)(赤潮) 14.(0—120分贝) 三、多项选择题(每题至少有一个正确选项,少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每小题2分,共10分) 1. B E F 2. A C D 3. A B D E 4. A E 5. B 四、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30分) 1. 举例说明按其化学特性大气污染可以分为哪两种类型,每种类型的主要污染物是 什么,发生的天气条件是什么?

环境学概论试题及答案

校综合知识课 《环境学概论》期末考试 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0分) 1、土壤污染:人类活动产生的污染物进入土壤并积累到一定程度,超过了土壤环境自净作用的速度,引起土壤质量恶化的现象叫土壤污染, 2、生化需氧量:指在好气条件下,微生物分解水中有机物质的生物化学过程中所需溶解氧的量,是反映水体中有机污染程度的综合指标之一。 3、噪声性耳聋:永久性听力偏移是暂时性听力偏移未充分恢复的状态下继续受到强烈噪声的反复作用引起的听力不能恢复了,区别是听力可不可能恢复。 4、人口环境容量:又称人口承载量。一般理解为在一定的生态环境条件下,全球或者地区生态系统所能维持的最高人口数。 5、可持续发展: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发展。 二、填空题(每题1分,共10分) 1. 反映水质污染的微生物学指标为( 细菌总数)和( 大肠菌群)。 2. 固体废弃物的处理方法包括许多种,适合我国国情的方法是( 填埋法),但需注意防止( 土壤)环境的污染。 3. 大气中含硫化合物的二次污染物包括( SO2 )和( H2SO4)。 4. 噪声控制常用的声学技术是吸声、( 隔声)、消声和( 隔振)等。 5. 伦敦烟雾又被称为(还原型或煤炭型)烟雾,洛杉矶烟雾又被称为(氧化型或汽车尾气型)烟雾。 三、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 1. 据测算,我国的适度人口约为( B )。 A.10亿 B.7亿 C.6亿 D.2亿 2. 通常所说的“白色污染”是指( A )。 A.聚乙烯的白色塑料垃圾 B.冶炼厂的白色烟尘 C.石灰窑的白色烟尘 D.白色建筑垃圾 3. 震惊世界的日本神通川“痛痛病”是由于人们食用了含( C )的稻米引起的病变。 A.甲基汞 B.铬 C.镉 D.铅 4.城市环境噪声标准中1类区昼夜间标准为( D )。 A.65、55 B.60、50 C.60、55 D.55、45 5.酸雨是指PH<( C )的降水。 A. 4.5 B. 5.0 C. 5.6 D. 6.5 四、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 1.简述水体中有机污染物的生物降解过程。 有机物降解的共同规律是:首先在细胞外发生水解,然后在细胞内部继续水解和氧化。降解后期产物都是生成各种有机酸,在有氧条件下,继续发生分解为无机物,其最终产物是CO2、H2O及 NO等,在 3 缺氧条件下发生反硝化、甲烷发酵和酸性发酵过程,最终产物除CO2、H2O外,还有NH3、有机酸和醇等。 2.固体废弃物的定义、按来源分类及特点是什么? 固体废弃物指人类在生产和生活活动中丢弃的固体和泥状物质,包括从废水、废气中分离出来的固体颗粒物。 固废分类及特点: ①工业固废,特点是数量庞大,种类繁多,处理困难; ②矿业固废,特点:数量大,污染程度及范围小; ③农业固废,特点是:N、P含量多,易引起水质恶化;

《环境科学概论》模拟试题

《环境学导论》模拟试题 一、名词解释 1、大气二次污染物:一次污染物在大气中互相作用经化学反应或光化学反应形成の与一次污染物の物理、化学性质完全不同の新の大气污染物,其毒性比一次污染物强。 2、水体富营养化:由于氮、磷等植物营养物质含量过多而引起の水质污染现象。 2、半衰期:进入土壤の农药因降解等原因使其浓度减少一半所需要の时间。 3、人口环境容量:又称“人口承载力”,指在一定生态环境条件下,一个国家、地区生态系统所能承受の最高人口数。 4、废物资源化:分为广义和狭义。广义讲,表示资源の再循环;狭义讲,指为了再循环利用废物而回收资源与能源,指从原料—成品—消费—废物—生产系统。 5、水体污染:污染物进入水体后,其含量超过了水体の自净能力,使水体の水质和底质の性质或生物群落组成发生变化,降低了水体の使用价值及功能の现象,称水体污染。 6、光化学烟雾:含有NOX 和烃类大气,在阳光の紫外线(290~430nm)照射下,发生反应所产生の产物及反应物の混合物叫光化学烟雾。 7、人口环境容量:又称“人口承载力”,指在一定生态环境条件下,一个国家、地区生态系统所能承受の最高人口数。 8、固体废物资源化:分为广义和狭义。广义讲,表示资源の再循环;狭义讲,指为了再循环利用废 物而回收资源与能源,指从原料—成品—消费—废物—生产系统。 9、生物多样性:地球上所有の生物–––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及其所构成の综合体,它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组成部分。 10、土壤污染:人类活动产生の污染物进入土壤并积累到一定程度,超过了土壤环境自净作用の速度,引起土壤质量恶化の现象叫土壤污染, 11、生化需氧量:指在好气条件下,微生物分解水中有机物质の生物化学过程中所需溶解氧の量,是反映水体中有机污染程度の综合指标之一。 12、人口环境容量:又称人口承载量。一般理解为在一定の生态环境条件下,全球或者地区生态系统所能维持の最高人口数。 13、可持续发展:满足当代人の需求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求の发展。 14.噪声:凡是影响人们正常学习,工作和休息の声音凡是人们在某些场合“不需要の声音”,都统称为噪声。如机器の轰鸣声,各种交通工具の马达声、鸣笛声,人の嘈杂声及各种突发の声响等,均称为噪声。 二、填空: 1、环境科学是以“人类—环境”系统为其特定の研究对象,它是研究“人类—环境”系统の发生和发展、调节和控制以及改造利用の科学。 2、大气の运动是在各种力の作用下产生の,作用于大气の力中,以水平气压梯度力和重力最为重要。而风和湍流是决定污染物在大气中扩散稀释最直接最本质の因素。 3、常用の水中有机物污染指标包括CODcr、BOD5、TOC、TOD。 4、固体废弃物最终处置の方法有许多种、最适合我国国情の方法是卫生填埋,但需注意防止土壤地、下水环境の污染。 5、人类活动对气候の影响主要表现为:工业生产、燃烧排放有毒气体和热带森林、温带植被破坏。

环境学概论试题A卷1及答案

环境学概论试题A卷1及答案 一、填空题(共10题,每空1分,共19分) 1、污染源评价要确定的三个特征数是、和污染负荷比。 2、人可听声的频率范围是20~20000Hz,其强度范围约为dB。 3、土壤的条件对重金属元素价态变化起重要作用。 4、按照环境的组成分类,环境包括环境和环境。 5、我国从固体废物管理的需要出发,将固体废物分为、和。 6、污染物在河流水体中的分散作用包括扩散、扩散和。 7、按环境与经济的辨证关系,可以把环境规划分为经济制约型、型和环境制约型。 8、大气污染物按形成过程可分为污染物和污染物。 9、在人类影响环境的诸多因素中,是最主要、最根本的因素。 10、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是原则、原则和原则。 二、不定项选择题(每题至少有一个正确选项,少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请将正确的选项按题号 填入表格中。共8题,每题2分,共16分)

1、表示水中耗氧有机物含量的指标有。 A.COD B.BOD5 C.TOC D.TOD 2、下列属于原生环境问题的是。 A.海啸 B.全球温室效应 C.酸雨 D.地方缺碘性甲状腺肿 3、根据《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聊城大学区域环境噪声应适用标准。 A.0类 B.1类 C.2类 D.3类 4、土壤阳离子交换吸附作用具有的特点。 A.可逆反应 B.服从质量作用定律 C.等当量交换

D.交换能力与离子的价态、半径有关 5、能在大气中长期飘浮的悬浮物质称为。 A.TSP B.飘尘 C.降尘 D.PM10 6、一般城市污水处理厂分一、二、三级处理,其中三级处理的目的是为了。 A.去除有机物 B.去除无机物 C.去除颗粒物 D.去除氮、磷 7、等气体进入平流层后可破坏臭氧层。 A.CFCs B.N2O C.CH4 D.N2 8、固体废物处理的“三化”原则是指固体废物的。 A.无害化 B.减量化 C.资源化 D.循环利用化

环境学概论试题A卷1及答案

我以一名大学生的人格尊严保证,在本场考试中,自觉遵守考试纪律,服从考试管理,决不作弊或帮助别人作弊!签名:学院专业学号级班 ··················密···················封·····················线·················· 命题人签字:系主任签字:审核院长签字:共印份数: 第1页共4页 聊城大学环境与规划学院08—09学年第1学期期末考试2007级、2008级《环境学概论》试题(闭卷A卷) 一、填空题(共10题,每空1分,共19分) 、污染源评价要确定的三个特征数是、和污染负荷比。 2、人可听声的频率范围是20~20000Hz,其强度范围约为 dB。 3、土壤的条件对重金属元素价态变化起重要作用。 4、按照环境的组成分类,环境包括环境和环境。 5、我国从固体废物管理的需要出发,将固体废物分为、和。 6、污染物在河流水体中的分散作用包括扩散、扩散和。 7、按环境与经济的辨证关系,可以把环境规划分为经济制约型、型和环境制约型。 8、大气污染物按形成过程可分为污染物和污染物。 9、在人类影响环境的诸多因素中,是最主要、最根本的因素。 10、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是原则、原则和原则。 二、不定项选择题(每题至少有一个正确选项,少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请将正确的选项按题号 填入表格中。共8题,每题2分,共16分) 1、表示水中耗氧有机物含量的指标有。 A.COD B.BOD5 C.TOC D.TOD 2、下列属于原生环境问题的是。 A.海啸 B.全球温室效应 C.酸雨 D.地方缺碘性甲状腺肿 3、根据《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聊城大学区域环境噪声应适用标准。 A.0类 B.1类 C.2类 D.3类 4、土壤阳离子交换吸附作用具有的特点。 A.可逆反应 B. 服从质量作用定律 C. 等当量交换 D.交换能力与离子的价态、半径有关

环境学概论试题含答案

1、大气还原型污染经常发生在( D )情况下。 A、高温、高湿 B、低温、低湿 C、高温、低湿 D、低温、高湿 2.下列属于次生环境问题的是( B )。 A.海啸 B.全球温室效应 C.火山喷 D.地方缺碘性甲状腺肿 E.水旱灾害 3.一般城市污水处理厂分一、二、三级处理,其中三级处理的目的是为了( D )。 A.去除有机物 B.去除无机物 C.去除颗粒物 D.去除氮填空题: 1、人类生存环境是由(自然环境、工程环境和社会环境)组成的。 2、河流中大气复氧的主要来源是(大气中氧的溶解和水中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3、对流层的两个特点分别是: (气温随高度的升高而递减和密度大)。 4.固体废弃物处理的原则是(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 5.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措施有(就地保护、迁地保护、离体保护遗传种质资源的收集与保存)。 6.引起“痛痛病”的污染物质是(镉)。

7.水环境容量由(水体特征,水质目标及污染物特性)组成。 8、水资源三特点: (持续性(可再生),脆弱性(易污染),经济社会效应) 9.人类活动造成的环境质量变化,通常分为(人为作用、环境参数变化、环境质量变异)三个阶段。 10.人类活动造成水体污染的来源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是(工业废水)、二是(生活污水);三是(农业退水)。 11.湍流可以分为: (热力湍流)和(机械湍流)。湍流具有明显的扩散效应。风速越大,湍流越强,污染物扩散的速度就越(快),污染物的浓度就(越低)。 12.进入水环境中的污染物可以分为两大类: (有毒污染物)和(无毒污染物)。如碳水化合物就不属于(有毒污染物)而重金属和有机氯农药就属于(有毒污染物)。 13.环境污染造成环境质量变化的过程包括: (有害物质的释放、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和产生污染危害)三个过程。 14.根据除尘机理,常用除尘装置可分为(干式机械除尘装置、过滤式除尘装置、湿式除尘装置和电除尘装置)四类。 15.列举四种新能源(太阳能、生物能源、核聚变能和地热能源)。 16.全球性环境问题主要有(全球气候变化、臭氧层破坏、生物多样性的被损害和危险性废物越境转移)。 17.在大气对流层中,气温随高度升高而(递减),大气质量的()集中在此层。

环境科学概论试卷

环境科学概论试卷 一、填空题 1.人类活动产生的污染物或污染因素,进入环境的数量超过()时,就会导致环境质量恶化,出现环境污染。 2.光化学烟雾是由碳氢化合物和()的大气,在一定的条件下发生化学反应所产生的中间产物及最终产物的混合物。 3.二氧化硫在大气中的氧化主要通过两种途径,一种是光化学氧化,另一种是()氧化。 4.大气污染中,根据污染物的生成过程及化学性质的不同,可将污染物分为()和()。 5.大气污染中,为便于分析污染物在大气中的运动,按污染源特点可分为()污染源和()污染源。 6.酸雨通常指pH值低于()的降水。 7.水体富营养化是一种由()和()等植物营养物质含量过多所引起的水质污染现象。 8.农药在土壤中降解包括化学降解、生物降解和()降解。 9.噪声和微波对环境的影响,同属()污染。 10.所谓生物多佯性是指地球上所有生物一—植物、动物、()及其所构成的综合体。 11.“既要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的生存发展构成危害”主要地概括了()的概念。 12.中国环保三大政策是指:预防为主、()、强化管理。 13.环境科学研究的核心是(),环境质量评价是人们认识环境质量的手段和工具,是环境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科学。 14.环境质量是环境系统客观存在的一种本质属性,并能用定性和定量的方法加以描述的环境系统所处的()。 15.对林地土壤进行土壤污染评价时,应选用《土壤环境质量标准》中的()级标准。 16.1996年我国颁布了《》(GB3096—1996)用以代替1982年颁布的《大气环境质量标准》。 17.生物监测结果之所以具有可比性,是由于生命具有()。 18.某一污染物质如SO2的环境质量指数可看成是(),区域的环境质量指数可看成是综合指数或分指数。 19.在一定的环境影响因素的作用下,环境因子的变化具有时间和()变化特征。 20.作水环境影响评价须先同主管的环保部门确定河段或水域的功能和环境()值。 21.人类对森林生态环境的要求有()和经济需求。 二、单项选择题(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属于生态环境破坏的是() A.大气污染B.水体污染 C.大面积砍伐森林 D.噪声 2.在大气的可变组分中不包括() A.C02 B.H20 C.N2 D.SO2 3.降尘离子一般直径为() A.大于10um B.小于10um C.等于10um D.不大于10um 4.属于大气大气污染的天然污染源是() A.燃料燃烧B.森林火灾 C.交通运输 D.农业排放 5.不易产生光化学烟雾的条件是() A.大气逆温 B.无风 C.晴天 D.阴天 6.大多数科学家认为全球变暖使海水平面() A.上升B.下降 C.不变 D.变化无常

环境学概论试卷1答案

环境学概论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24分) 1.环境要素 构成环境整体的各个独立的、性质不同而又服从总体演化规律的基本物质组分称为环境要素,亦称环境基质。 2.二次污染物 是指在大气中一次污染物之间或与大气的正常成分之间发生化学作用的生产物。它常比一次污染物对环境和人体的危害更为严重。二次污染物主要是硫酸烟雾和光化学烟雾。3.活性污泥法 废水中有机物先被吸附到活性污泥上;然后通过微生物的代谢把有机物氧化分解和同化为微生物细胞质,以及微生物细胞质的自身氧化分解而被去除掉;最后经过沉淀与脱落的活性污泥分离,得到净水。 4.生物多样性 是指地球上所有生物——动物、植物和微生物及其所构成的综合体。生物多样性通常包括3个层次:生态系统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遗传多样性。 5.环境质量评价 是认识和研究环境的一种科学方法,是对环境质量优劣的定量描述。一般是指一切可能引起环境发生变化的人类社会行为,包括政策、法令在内的一切活动,从保护环境的角度进行定性和定量的评定。 6.环境承载力 是指环境对人类活动的承载能力,即指在某一时期,某种状态/条件下,某地区的环境所承受的人类活动作用的阈值 二、填空(每空1分,共16) 1.按照能源性质和大气污染物组成及反应,大气污染类型可分为、、、。煤炭型、石油型、混合型、特殊型 2.按人类的活动方式,可将水体污染物的来源分为农业污染源、工业污染源、生活污染源三类 3.按农药的化学组成成分,农药的主要类型有__有机氯类农药___, _____有机磷类___,氨基甲酸脂类和除草剂等. 4.根据环境与经济之间的关系,可将环境规划概括为三种类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经济制约型, 协调型, 环境制约型) 5.SO2在大气中的氧化作用主要通过两种途径光化学氧化和催化氧化。 6.引起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物质是N 、P 三、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0) 1.在以下列举的能源中,均属于一次能源的是[ ]B A.石油、天然气 B.煤、火电 C. 石油、煤气 D. 天然气、煤气 2.发生伦敦烟雾型污染的主要逆温类型为[ ]A A. 辐射逆温 B. 下沉逆温 C. 湍流逆温 D. 平流逆温 3. 污水生化需氧量和化学需氧量的关系为[ ] A A. COD>BOD20 >BOD5 B. COD< BOD20 >BOD5 C. COD> BOD20 BOD5 4. 气溶胶中粒径[ D ]的颗粒,称为飘尘。 A. >10um B. <5 um C. >15 um D. <10 um 5. 下列污染物中,都属于一次二次污染物的是[ ]D A. SO2、SO3 B. SO2、H2SO4 C. NO、HNO3 D. SO2、NO 6. 引起骨痛病的重金属污染物是[ ]A A.C d B.Hg C.P b D.Zn 7.世界上十大公害事件中,哪一类的污染事故最多[ ]B A.水污染事故B.大气污染事故C.土壤污染事故D.食品污染事故 8.可适用于人类饮用的淡水和河流的水量占地球上水资源总量的比例不到[ ]A A.1% B.2% C.3% D.4% 9.排放污染物种类最多、数量最大、对环境危害最严重的污染源是[ ]B A.生活污染源 B.工业污染源 C.交通污染源 D.农业污染源 10.有机氯农药易于富集在动物的[ ]C A.肌肉中B.骨骼中C.脂肪中 D.毛发中 11. 有机物在水中的主要降解作用是[ ]D A.化学氧化B.光化学氧化C.化学氧化和光化学氧化D.生物化学氧化 12.酸雨的主要成分是[ ] B A. H2SO4 B. H2SO4和HNO3 C. H2SO4、HNO3和HCl D. H2SO4和HCl 13.下列哪项中含有非温室气体。[ ]C A.CO2,O3,CH4B.CO2,N2O,CH4C.CO,N2O,O3;D.CFCs,N2O,CO2 14. 下列元素中都可随食物链富集的是[ ]C A.Na 、Cu B.Cr 、K C.Hg、Cd D.Mg、Zu 15.河水中占绝对优势的离子为[ ] D A.K+、Cl-B.Ca2+、H+C.Na+、Cl-D.Ca2+、HCO3- 16.碳水化合物和脂肪在有氧条件下的最终降解产物为[ ] B A.CO2 B.CO2 、H2O C.有机酸、CO2 D.H2O、有机酸 17.以下事件与飞机飞行无关的是[ ] D A. 臭氧层臭氧浓度下降 B. 机场附近养鸡场中的鸡大量受惊而死 C. 酸雨事件 D. 还原型大气污染 18.在SO2的催化氧化反应中,催化效果最好的催化剂是[ ] A A.MnSO4B.FeSO4C.MnCl2D.FeCl2 19.废水二级处理去除的主要污染物是[ ] C A.SS B.N、P C.需氧有机物D.Hg 20.首次确认“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国际文件是[ ] A A.《我们共同的未来》B.《21世纪议程》C.《蒙特利尔议定书》D.《里约宣言》

《环境学概论》试题答案

《环境学概论》试题(四)答案 一、 名词解释 :(每题 3分,共 30 分) 1. 大气二次污染物: 是指由一次污染物在大气中互相作用经化学反应或光化学反 应形成的与一次污染物的物理、 化学性质完全不同的新的大气污染物, 其毒性比 一次污染物还强 。 2、水体富营养化 :是一种氮、磷等植物营养物质含量过多所引起的水质污染现 象。现代湖沼学也把这一现象当作湖泊演化过程中逐渐衰亡的一种标志。 3.半衰期 :是指某种特定物质的浓度经过某种反应降低到剩下初始时一半所消 耗的时间。 4.人口环境容量: 又称“人口承载力” ,指在一定生态环境条件下,一个国家、 地区生态系统所能承受的最高人口数。 5.废物资源化: 分为广义和狭义。广义讲,表示资源的再循环;狭义讲,指为 了再循环利用废物而回收资源与能源,指从原料—成品—消费—废物—生产系 统。 6. 生物入侵 : 是指某种生物从外地自然传入或人为引种后成为野生状态 , 并对本 地生态系统造成一定危害的现象。 7. 环境科学: 研究人类-环境系统之间的协调关系 8. 环境保护:是指人类为解决现实的或潜在的环境问题 , 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保障经济社会的持续发 展而采取的各种运行的总称。 9. 电磁污染: 电场和磁场的交互变化产生电磁波。 电磁波向空中发射或汇汛的现 象,叫电磁辐射。过量的电磁辐射就造成了电磁污染。 10. 环境评价: 是研究人类环境质量的变化规律,评价环境质量水平,对环境要 素或区域环境质量进行定量描述,为改善和提高环境质量提供科学依据 二.填空题(每空 1 分,共 30 分) 1. (发生和发展)(调节和控制) 2. 流) 3. (总有机碳 TOC ) (总需氧量 TOD ) 4. 传播) 5. (工业生产、燃料燃烧排放是一些废气) 6. (遗传) (生态系统) 7. - 螯合) 8.(堆肥) (焚烧) 9. 活) 10. (移动源) (固定源) 11. 12. (山谷风) (海陆风) 13. (赤潮) 14. (0—120分贝) 三、多项选择题(每题至少有一个正确选项,少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每 小题 2 分,共 10 分) 1. B E F 2. A C D 3. A B D E 4. A E 5. B 四、简答题(每小题 5 分,共 30 分 ) 1. 举例说明按其化学特性大气污染可以分为哪两种类型,每种类型的主要污染 物是什么,发生的天气条件是什么? 答:要点①还原型(煤炭型):主要污染物:S02 CO 和颗粒物,在低温、高湿、 阴天、小风、逆温情况下,在当地地形条件的影响下, 污染物被封盖在城市上空, 造成对人体健康极大的危害,致使上千人死亡。 ② 氧化型 ( 汽车尾气型 ) :污染物主要来自于汽车排气、 燃油锅炉以及石油化 工 (气压梯度力) (风) (湍 (空间辐射) (导线 热带森林和温带植被的破坏) (吸附交换) (络合 (工业) (农业) (生 (COD ) (BOD5) (在氮、磷过剩)(水华)

华东师范大学历年环境科学概论真题

数B:a 高数(函数、极限、连续、一元函数微积分、多元函数微积分、无穷级数、常微分方程);b.线性代数(行列式、矩阵、向量、线性方程组、矩阵的特征值和特征向量)。 831环境科学概论(A) 环境学基本概念、全球环境问题、城市环境、大气环境及保护、水环境及保护、土壤环境及保护、固体废物污染及治理、清洁生产与可持续发展、环境规划与管理。 环境科学2000年 一、填空题(30分) 1、酸雨是指,我国酸雨组成以为主。 2、微波对生物体造成的伤害和生理影响,主要是所谓的作用的结果。 3、生物多样性三个主要组成部分是、、。 4、《控制危险废物越境转移及其处理公约》又叫公约。 5、用铬法和锰法测定的化学需氧量之间的关系为CODCr CODMn。 6、八大公害事件中,水俣病是由于引起的,骨痛病是由于引起的。 7、生态金字塔主要有、、三种类型。 8、按照处置对象及技术要求上的差异,土地填埋主要分为和两类。 二、名词解释(20分) 海岸逆温可持续发展演替环境本底值生物质能 三、问答题(50分) 1、污染物质进入海洋有哪些主要途径?试举例说明。 2、伦敦型烟雾与洛杉矶型烟雾的区别。 3、海洋污染的特点有哪些? 4、简述固体废弃物管理的"三化"。 5、计算相应于强度为120分贝的噪声的声压。 环境科学2001年 一、名词解释(15分) 温室效应富营养化酸雨噪光光化学烟雾 二、简答题(40分) 1、简述可持续发展的含义和原则。 2、简述大气污染预报的依据。 3、什么是食物链?它在难(不)降解污染物迁移中的作用如何? 在生态系统的同一食物链上,由于高营养级生物以低营养级生物为食物,某种元素或难分解化合物在机体中的浓度随着营养级的提高而逐步增大的现象,又称生物学放大。生物放大的结果使食物链上高营养级生物机体中这种物质的浓度显著地超过环境中的浓度。金属元素或有机物质,可以在不同的生物体内经吸收后逐级传递,不断积聚浓缩;或者某些物质在环境中的起始浓度不很高,通过食物链的逐级传递,使浓度逐步提高,最后形成了生物富集或生物放大作用 4、试述人类社会不同发展阶段环境问题的主要特征与动力的关系? 三、论述题(45分)

环境学概论试题含答案.

1、大气还原型污染经常发生在( D 情况下。 A、高温、高湿 B、低温、低湿 C、高温、低湿 D、低温、高湿 2. 下列属于次生环境问题的是( B 。 A. 海啸 B. 全球温室效应 C. 火山喷 D. 地方缺碘性甲状腺肿 E. 水旱灾害 3. 一般城市污水处理厂分一、二、三级处理,其中三级处理的目的是为了( D 。 A. 去除有机物 B. 去除无机物 C. 去除颗粒物 D. 去除氮 填空题: 1、人类生存环境是由(自然环境、工程环境和社会环境组成的。

2、河流中大气复氧的主要来源是(大气中氧的溶解和水中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3、对流层的两个特点分别是:(气温随高度的升高而递减和密度大。 4.固体废弃物处理的原则是(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 5.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措施有(就地保护、迁地保护、离体保护遗传种质资源的收集与保存。 6.引起“痛痛病”的污染物质是(镉。 7.水环境容量由(水体特征,水质目标及污染物特性组成。 8、水资源三特点:(持续性(可再生,脆弱性(易污染,经济社会效应 9.人类活动造成的环境质量变化,通常分为(人为作用、环境参数变化、环境质量变异三个阶段。 10.人类活动造成水体污染的来源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工业废水、二是(生活污水;三是(农业退水。 11.湍流可以分为:(热力湍流和(机械湍流。湍流具有明显的扩散效应。风速越大,湍流越强,污染物扩散的速度就越(快,污染物的浓度就(越低。 12.进入水环境中的污染物可以分为两大类:(有毒污染物和(无毒污染物。如碳水化合物就不属于(有毒污染物而重金属和有机氯农药就属于(有毒污染物。 13.环境污染造成环境质量变化的过程包括:(有害物质的释放、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和产生污染危害三个过程。 14.根据除尘机理,常用除尘装置可分为(干式机械除尘装置、过滤式除尘装置、湿式除尘装置和电除尘装置四类。

环境学导论模拟试题答案1

《环境学导论》模拟试题答案1 专业姓名得分 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0分) 1、大气二次污染物:一次污染物在大气中互相作用经化学反应或光化学反应形成的与一次污染物的物理、化学性质完全不同的新的大气污染物,其毒性比一次污染物强。 2、水体富营养化:由于氮、磷等植物营养物质含量过多而引起的水质污染现象。 2、半衰期:进入土壤的农药因降解等原因使其浓度减少一半所需要的时间。 3、人口环境容量:又称“人口承载力”,指在一定生态环境条件下,一个国家、地区生态系统所能承受的最高人口数。 4、废物资源化:分为广义和狭义。广义讲,表示资源的再循环;狭义讲,指为了再循环利用废物而回收资源与能源,指从原料—成品—消费—废物—生产系统。 二、填空:(每空1分,共15分) 1、环境科学是以“人类—环境”系统为其特定的研究对象,它是研究“人类—环境”系统的发生和发展、调节和控制以及改造利用的科学。 2、大气的运动是在各种力的作用下产生的,作用于大气的力中,以水平气压梯度力和重力最为重要。而风和湍流是决定污染物在大气中扩散稀释最直接最本质的因素。 3、常用的水中有机物污染指标包括CODcr、BOD5、TOC、TOD。 4、固体废弃物最终处置的方法有许多种、最适合我国国情的方法是卫生填埋,但需注意防止土壤地下水环境的污染。 5、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工业生产、燃烧排放有毒气体和热带森林、温带植被破坏。 6、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7、一般认为,当土壤中重金属离子浓度高时,以吸附交换作用为主,而土壤溶液中重金属浓度低时,则以络合—螯合作用为主。 三、简答题(每题7分,共35分) 1、什么是土壤污染和土壤净化?有何关系? 土壤污染指人类活动产生的污染物进入土壤并积累到一些程度,引起土壤质量恶化的现象。 土壤净化指土壤本身通过吸附、分解、迁移、转化,而使土壤污染的浓度降低而消失的过程。两者是同时进行的,是两种相反作用的对立统一过程。两者处于一定的相对平衡状态。如果进入土壤的污染物质的数量和速度超过了土壤的净化作用速度,打破了平衡,使污染物的积累占优势,达一定数量时,导致土壤正常功能的失调,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属于土壤污染。如污染物进入土壤的速度和数量尚未超过土壤的净化能力,尚不致影响土壤的正常功能如植物的生长。 2、举例说明有机污染物在水中生物降解的一般规律。 步骤:首先在细胞膜外发生水解,然后在细胞内部继续水解和氧化。降解的后期产物是生成各种有机酸,在有氧条件下继续分解,最终产物是CO2、H2O及NO3等;在缺氧条件下则进行反消化、酸性发酵等过程,最终产物除CO2和H2O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