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综合探究三 探寻丝绸之路yang

综合探究三 探寻丝绸之路yang

综合探究三 探寻丝绸之路yang

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与敦煌文化 摘要:丝绸之路,一条已有两千年历史的贸易和文化交流之路。主要是由东向西传播丝绸与定居农业文化的通道。加强了东亚与西亚、欧洲的联系。推动了科学技术进步、文化传播,各民族的思想等以及创造人类新文明的愿望。敦煌是中国文化包容性的典范,是中外文明交流的产物。本文给出了丝绸之路对敦煌文化的一些联系和丝绸之路的影响。 关键词:丝绸之路、敦煌文化、儒学佛学、关系 文学类J 一.丝绸之路 1丝绸之路是指西汉时由张骞出使西域而开辟的以长安(今西安)洛阳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联结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这条路也被称为陆路丝绸之路”或“绿洲丝绸之路”。广义的丝绸之路指从上古开始陆续形成的,遍及欧亚大陆甚至包括北非和东非在内的长途商业贸易和文化交流线路的总称。除了上述的路线之外,还包括约于前5世纪形成的草原丝绸之路、中古初年形成,在宋代发挥巨大作用的海路丝绸之路和与西北丝绸之路同时出现,在宋初取代西北丝绸之路成为路上交流通道的南方丝绸之路。 2.历史意义 首先,丝路上的商队从西方运来稀有动物、植物、皮货、药材、香料、珠宝首饰,再从中国运出丝绸、茶叶、瓷器等货物,这些商品丰富了各国人们的日常生活。其次,

丝绸之路开通后,中原的铸铁冶炼,凿井等技术传入西域,促进了西域社会生产水平的提高,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中国的四大发明、丝织技术、漆器工艺等也经由丝绸之路传向世界各地,促进了世界文明进程。其三,丝绸之路开通后,西域各国各派使节来中原朝见,密切了中原王朝与西域的政治联系;同时波斯、罗马等帝国也遣使来中国,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其四,佛教、拜火教、摩尼教和景教也随着丝绸之路来到中国,成为很多人的信仰,并沿着丝绸之路的分支,传播到朝鲜半岛、日本与其他亚洲国家。另外,丝绸之路在促进民族交融、艺术文化交流等也有重大意义。 二敦煌 1敦煌文化 敦煌文化敦煌文化艺术又称莫高窟文化艺术,被称为东方世界 的艺术博物馆。它保存了公元四世纪到十世纪的洞窟735个,彩塑三千余身,壁画45000平方米,唐宋木构建筑五座。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在这里成立了敦煌文物研究所(后改为敦煌艺术研究所),开始了历史上从未有过的保护、研究工作。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哲学、宗教、文学、民族、民俗、语言、历史、科技等广泛领域。 1987年,敦煌莫高窟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对此,世界文化委员会认为,敦煌莫高窟地处丝绸之路的一个战略要点。它不仅是东西方贸易的中转站,同时也是宗教、文化和知识的交汇点。 2敦煌的艺术对我国文化及世界文化的贡献

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第三单元综合探究三探寻丝绸之路教学设计人教版

探寻丝绸之路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我国古代丝路的线路、交流的内容,及其在古代经济、文化交流中所 起的巨大作用;对照古代丝路,了解当代亚欧大陆桥在各国交流中的优势。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读图,能够分析出图中包含的信息,并能将书本中的信息转化到图上; 通过对古代丝路和现代亚欧大陆桥的学习,逐步具备对比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感受丝路的美丽风光,培养热爱祖国的情感;感受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树立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2新设计 在教学方法上,坚持老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相结合,在课堂上创造故事情境、小 组合作探究、利用多媒体展示小组合作探究成果等方法以增强教学效果,从而激发学生想象 和思考的积极性。 3学情分析 主要优势在于现代中学生基本可以掌握和使用信息化技术,利用网络平台收集、分析和整理 资料。但是,中学生阶段自我控制能力有限,教师必须提前设定明确自主学习的目标和任务。 4重点难点 本课的内容体现了世界文明传承的空间联系,重点介绍了我国古代最重要的对外交通线一一 丝绸之路,生动展现了它在历史上的地位和价值。在新的时代里,古老的丝绸之路又重新焕 发青春,继续为现代化建设服务。 本课内容的难度和容量并不大,因而在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充分展开联想,就自己熟悉的问题发表见解,以提高他们理论联系实际的分析、运用能力。 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丝绸之路》 【展示】丝路的风光,同时播放音乐《阳关三叠》 在欣赏美丽风光和音乐的同时,想一想:这些风光带给你什么样的感受?(美,西域风情, 荒漠……)是啊!这里现在到处是沙漠,戈壁,但昔日这儿却延伸着一条繁华的路,它就是――丝绸之路。 活动2【讲授】《丝绸之路》 这节课是小组合作探究展示课,共分四个小组:背景组、路线组、小品组和作用组。 (二)任务驱动,协作探索 1、自主合作探究:(约3分钟) 2、交流反馈,体验成功:(约4分钟) 前面背景组介绍了丝路开辟的背景,必须具备两个条件,张骞出使西域和武力反击匈奴,非常准确非常清楚,很好!路线组引导同学通过看图对比,学习了丝路的路线,思路清晰, 可见同学们作了充分的准备,很好,谢谢 3、循序渐进,突出重点:(约10分钟) (过渡)我们来看地图,一起来说说它的路线:长安一一河西走廊一一敦煌 再往西行有我国最大的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的阻隔,所以分成两条线:天山以北是北线,从玉门关出发,经西域到大宛。天山以南是南线,从阳关出发,经西域到中亚一一西亚,最后到达大秦,即古罗马帝国。有史料为证。在当时的丝路上,重要的城市有:长安、敦煌、楼兰等。这是今天的敦煌,给你们的感觉是非常凄凉,为当时的敦煌是非常繁华的。现在有请小品组出来演两个小品,让我们一起感受敦煌昔日的繁荣。 感谢小品组同学的精彩表演。通过欣赏他们的表演,可以让我妈感受到昔日丝路明珠的繁荣,那么,这条丝路在当时起了什么作用呢?我们有请作用组的同学上来概括。

探寻丝绸之路教学设计

综合探究三《探寻丝绸之路》教学设计 备课人:邵佳柔 一、课程标准 2-2-7:列举实例,展现古代中国与射界各地的交往,知道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相互影响的历史。 2-4-4:比较不同时期区域之间相互交流与影响的事例,体会区域联系日益密切的历史趋势。 二、课标解读 “列举”、“知道”这两个行为动词较明确地反映出本课的一个重要目标是:让学生了解史实,并懂得历史结论的得出需要充分的历史证据,初步学会“论从史出”的基本方法。 “比较”、“体会”这两个行为动词则要求让学生学会用比较、综合、分析等方法准确掌握历史信息,合理解释历史现象。 三、教材分析 本课选自人教版初中《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综合探究课,本单元清晰地展现了中国秦汉时期的历史发展脉络,同时兼顾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对外交流,向学生展示了整个秦汉时期的多种面貌。而本课时将在第四课《开疆拓土与对外交流》中已有提及的丝绸之路单独划分出来,并分成“重现:丝路何其遥远;探讨:丝路何以通畅;分析:发行《驿使图》纪念邮票的依据;寻访;汉代丝路古镇”四大板块进行探究,体现了丝绸之路在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相互交流、影响过程中举足轻重的地位。 四、学情分析 本课的授课对象为八年级学生。八年级的学生理解事物的抽象程序正在不断的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推理能力也在不断地提高,同时,他们在独立性不断增强的基础上,对历史的探寻和现实的追溯有着强烈的需求,正是基于学生这样的心智特点和学习需求,本堂课为学生设计了一条完整、有效的探究路径。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知道丝绸之路的路线和经过的国家、地形区,感知丝绸之路的漫长和艰险。 ②知道汉朝推进和保障丝绸之路畅通的各方面措施,揭示汉王朝具备的良好条件与丝路的通畅,经贸发展,民族关系,社会秩序等因素之间密切的关联。 ③了解中西文化交流的主要表现。 ④了解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古镇,如库车、楼兰、敦煌、武威等。 2、过程与方法:

(名师整理)最新人教版历史7年级上册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市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备课教师使用 教师 授课时 间 年月日 课 时 1 课题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课 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了解张骞出使西域、中央政 府对西域实行管辖、丝绸之路等基本史实,能够初步掌握我国古代历史上中原地区与边疆地区的经济文化联系和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历史过程。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识图,学生能够正确识读“张骞通西域路线图” 和“丝绸之路示意图”,初步掌握识别历史地图的基本技能;通过历史剧和材料,能够正确人士丝绸之路在中外闻名交流中的作用,理解丝绸之路新的时代含义。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本科的学习,学生能够感受到张骞面对困 难不屈不挠的精神,认识到国家统一的重要意义。领略大汉王朝开放对外进取的精神。 重点 丝绸之路开通的条件(重点讲述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的路线 丝绸之路开通的意义 难点丝绸之路开通的意义 教学 用具 多媒体,课件、课本和课时练 教学说明二次备课

环节 复习1.光武帝的治国措施有哪些?结果怎样? 2.东汉外戚宦官交替专权是怎样出现的?对稀罕有何影响? 新课导入导入:《一带一路纪录片》 看完视频后,老师有个问题问大家,这个视频里面反复出现的一个关键词是什么?(学生答:丝绸之路)很好,丝绸之路开辟于2000多年前的西汉时期,这条路是怎么开辟出来的,它对当时,乃至于我们今天,又有怎样的影响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一起进入第14课的学习。 鲁迅曾经说过:“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那么谁是开辟丝绸之路的第一人呢?(张骞)他又在开辟这条道路上经历了哪些曲折呢?今天就让我们走进本课的一部分——通西域 课程讲授一、张骞出使西域 1、汉初的西域 汉朝玉门关、阳关往西,今天新疆以及和新疆相邻的中亚各国,统称为西域。 问题1:汉武帝为什么要攻打匈奴? 问题2:张骞为什么要出使西域,去了几次,最终结果如何?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三单元第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知识整理新人教版

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一、知识梳理 1.张骞通西域 (1)原因:汉代人把今天甘肃阳关、玉门关以西,也就是现在新疆和更远的广大地区称作西域。西汉初的西域,小国林立,受到匈奴的控制和奴役。匈奴从西域不断向中原发动进攻,使汉王朝十分被动。汉武帝认识到西域的重要性,决定招募使者出使西域,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 (2)第一次:公元前138年,张骞奉命出使西域,在途中被匈奴抓住,被扣留10余年之后,寻机逃脱,继续西行,历尽艰难到达大月氏。但是大月氏西迁已久,安居乐业,不愿再与匈奴打仗,张骞只好返回。归途中他又被匈奴抓住,扣留了1年多才得以逃出,回到阔别13年之久的长安。张骞把在西域各国的见闻,以及各国想与汉朝往来的愿望,向汉武帝作了报告,使汉朝了解到西域的具体情况。 (3)第二次:公元前119年,张骞再次率领使团走访了乌孙等西域许多国家。西域各国也认识到汉朝的富足与强大,纷纷派使节来到长安,促进了汉朝与西域之间的相互了解与往来。 2.丝绸之路 (1)陆上丝绸之路 ①背景:自从张骞开辟通往西域的道路后,汉朝和西域的使者开始相互往来,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日趋频繁。 ②路线:商人们载着汉朝的丝绸等货物,从长安穿过河西走廊,经西域运往中亚、西亚,再转运到更远的欧洲;又把西域的物产和奇珍异宝运到中原。这条沟通欧亚的陆上交通道路,就是著名的“丝绸之路”。 ③经济文化交流:通过这条道路,汉朝的丝绸、漆器等物品,以及开渠、凿井、铸铁等技术传到西域;西域的良种马、香料、玻璃、宝石等,以及核桃、葡萄、石榴、苜蓿等植物,以至多种乐器和歌舞等传入中国。 ④意义: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2)海上丝绸之路:汉武帝还大力开辟海上交通,从山东沿岸出发的船只穿过黄海,可到达朝鲜、日本。从东南沿海港口出发,经中南半岛南下,绕过马来半岛,穿过马六甲海峡,通往孟加拉湾沿岸,最远抵达印度半岛南端和斯里兰卡。 3.对西域的管理 (1)西域都护的设置: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在西域设置西域都护,作为管理西域的最高长官,管辖西域36国,都护府设在乌垒城。西域都护的设置,标志着西域开始正式归属中央政权,今新疆及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广大地区是我国领土。 (2)班超经营西域:东汉班超克服重重困难,使西域各国重新与汉朝建立联系;他派甘英出使大秦,虽未抵达大秦,但开辟了通往西亚的路线。 二、重难讲解 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任务 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目的是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最终被大月氏婉言拒绝,但是这次出使不但了解了西域各国,而且还了解到西域各国想同西汉往来的愿望。 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是拜访西域各国,加强西汉与西域地区的联系,张骞这次出色地完成了任务,使西域各国与汉朝的往来更加频繁。 三、学法指导

亚历山大东征与丝绸之路开通

专题研究 亚历山大东征与丝绸之路开通 杨巨平 提 要:亚历山大帝国的建立及希腊化世界的形成推进了从中亚、印度到东 地中海、欧洲之间古代诸文明地区的文化交流和经济来往。张骞之前,沟通亚非欧、连接东西方的三条商路已经出现;希腊文化在希腊 马其顿人统治及影响地区得到了广泛的认同和传播,并在一定程度上与东方文化相汇合;以阿姆河为中心,巴克特里亚希腊人南下印度,东向赛里斯、弗里尼,有可能越过帕米尔进入塔里木盆地。这些都为丝绸之路的开通和延伸以及东西方物质和文化的进一步交流和融合奠定了坚实而广阔的基础。就丝绸之路全线贯通而言,亚历山大东征和张骞通西域都发挥了同样的历史作用。 关键词:亚历山大 张骞 希腊化 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在汉武帝之时开通,张骞功不可没。但张骞通西域的目的并非打开丝绸贸易的大门,而是为了实现汉武帝联合月氏、合击匈奴、开拓西部疆土、建立强大汉帝国的雄心壮志。同样,希腊 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在公元前334年大规模向东方进军,也并非为了得到遥远的、 朦胧的所谓 赛里斯人 (Seres)的丝绸,而是为了征服波斯帝国,并进而征服整个世界。 但历史的结局往往和历史创造者的主观愿望不相一致。汉代对西域的控制时断时续,亚历山大帝国昙花一现,他的部将们所建立的希腊化王国在公元前1世纪末之前都陆续衰落,不复存在。唯有丝绸之路仍然作为历史的见证,继续发挥着沟通东西方物质与文化交流的重要作用。国内外学者在论及丝绸之路开通时,大多只强调张骞的西域凿空,而忽略了亚历山大及其后继者所开创的希腊化世界在其中所发挥的客观作用。为此,本文试图从丝绸之路的另一端,逆向考察希腊 马其顿人的东进是如何推动了丝绸之路的开通、延伸与延续,希腊化文明的信息是如何通过张骞传入中原的。 150 关于亚历山大东征的最终目标,古典作家阿利安有较为明确的记载。伊苏斯之战后,大流士三世曾写信给亚历山大,愿让与幼发拉底河以西的土地以换取亚历山大的停战。他的回答是,他要的是整个波斯帝国而非其中的一部分。占领印度河上游后,亚历山大执意要向恒河流域和东边的大海进军。他误以为,这个东海是和赫卡尼亚海(H yrcanian Sea,即里海)连在一起的,他所知的整个大地都由海洋所环抱,因此,可从印度湾到波斯湾,或从波斯湾绕过利比亚(非洲)到达赫拉克勒斯石柱(the Pilla rs of H eracles,今直布罗陀海峡)。这样他就会征服全世界。见阿利安: 亚历山大远征记 ,李活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年,第79、185 186页。

人教新课标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综合探究三 探寻丝绸之路同步练习

人教新课标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综合探究三探寻丝绸之路同 步练习 一、单选题 1.下列史实按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丝绸之路开辟②实行“闭关锁国”③郑和下西洋④玄奘西游天竺 A、①④③② B、②①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③④② 【答案】A 【考点】民族和睦与对外交流,近代前夜危机,探究丝绸之路,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航海的比较【解析】【分析】此题考察重要历史事件的时序。丝绸之路开辟于西汉;实行”闭关锁国“的朝代主要是清朝;郑和下西洋是在明朝;玄奘西游天竺是在唐朝。所以排序正确的是A。 【点评】知道重要历史事件的时序。 2.某校历史兴趣小组在探究“古代中国的经济发展”课题时,得出以下部分结论。其中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汉朝丝绸之路的开辟推动了中外贸易的发展 B、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的经济重心已开始南移 C、明朝中后期我国开始出现了资本主义的萌芽 D、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了对外贸易发展【答案】B 【考点】经济重心的南移,农耕文明的繁盛,探究丝绸之路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了对农耕文明的繁荣考点的掌握。根据八上《历史与社会》书本第108页,从唐朝中晚期至宋朝,中原一带战乱频繁,南方地区处于一个长期相对和平的环境,经济迅速崛起。即唐朝,我国的经济重心开始南移。本题是逆向选择题,要求选出错误答案。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 【点评】要求学生掌握我国古代社会经济发展的表现。 3.图片与文字一样承载着历史,小丽在进行研究性学习中搜集到以下一组图片,她为这组图片拟定了一个共同的标题。最恰当的应是( ) A、祖国统一 B、中外交往 C、民族团结 D、抵抗侵略 【答案】B 【考点】唐代的科技文化与时代风尚,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探究丝绸之路【解析】【分析】本题考查了中外文化交流考点的掌握。本题要求给这四幅图片拟定一个共同主题。丝绸之路沟通了亚欧两大洲,加强了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鉴真东渡日本,把中国的佛教和建筑、医学等文化业带到了日本。郑和下西洋,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国家的经济交流,加强了我国和亚非 各国的友好交流。戚继光抗倭使得我国东南沿海的倭寇基本肃清。倭寇是明朝对日本海盗的称号。这些历史事件都是我国与外国交流的历史。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 【点评】要求学生能归纳历史事件的共同点。 4.历代中央王朝统治西域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中心是( ) A、敦煌 B、楼兰 C、鄯善 D、龟兹 【答案】D 【考点】探究丝绸之路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对于丝绸之路相关知识的掌握。汉唐时期,中原王朝设西域都护府和安西都护府直接管理西域,治所在龟兹王城。龟兹成为历代中央王朝统治西方域的政治、经济、军 事和文化中心。故而答案为D。 【点评】掌握丝绸之路的相关知识。 5.《驿使图》出土于( ) A、甘肃武威 B、甘肃嘉峪关 C、新疆罗布泊 D、新疆库车 【答案】B 【考点】探究丝绸之路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对于丝绸之路的相关知识的识记,以及课本图片的了解。根据教材记载,可知《驿使图》出土于甘肃嘉峪关地区。故而答案为B。 【点评】了解丝绸之路的相关知识。 6.漫长艰险的丝绸之路能得以保持通畅的条件有( ) ①政治条件②军事条件③经济条件④宗教文化单一条件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A 【考点】探究丝绸之路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了对丝绸之路考点的理解。在政治方面,汉朝击败匈奴,占领河西走廊,先后设置酒泉、张掖、武威、敦煌四郡;西汉政府还设立了西域都护府,保护商旅往来。在军事上,修筑长城,沿线构筑军事防御设施,设置官员镇守。经济上,西汉在丝绸之路经过的河西地 区大规模屯田开荒。因此,丝绸之路得以保持畅通的条件有政治、经济和军事条件。而丝路沿线 1 / 3

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 第三单元综合探究三 探寻丝绸之路教案 人教版

综合探究三探寻丝绸之路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我国古代丝路的线路、交流的内容,及其在古代经济、文化交流中所起的巨大作用;对照古代丝路,了解当代亚欧大陆桥在各国交流中的优势。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读图,能够分析出图中包含的信息,并能将书本中的信息转化到图上;通过对古代丝路和现代亚欧大陆桥的学习,逐步具备对比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感受丝路的美丽风光,培养热爱祖国的情感;感受中国古代文化的博精深,树立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授课过程 新课导入 今天上课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样好东西,想和同学们一起分享一下。(西游记视频展示)。刚才的镜头大家都很熟悉,对,是《西游记》。会唱的同学一起唱,不会唱的同学一起把拍子打起来!唐僧“西天取经上大路”,“大路”指的是什么路呢?(丝绸之路)。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主题──丝绸之路,那么今天的丝绸之路是怎么样的呢?我们先来领略一番丝路的风光。在欣赏的同时,想想丝路风光留给你什么样的感受?(美,西域风情,荒漠……)是啊!到处是沙漠,戈壁,但昔日这儿却延伸着一条繁华的丝绸之路。这么具有西域风情,沙漠风情的丝绸之路是由谁来开辟的呢? (一)丝绸之路的开辟 【问题】如此具有西域风情的丝绸之路是由谁开辟的呢?(汉,张骞) 汉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幻灯)。他告别当时的汉武帝,一路西行,出使西域。现在就让驼铃声带领我们重温这段历史吧!(录像)正是有张骞这样的先行者,才开通了历史上著名的丝绸之路。这条丝路的线路到底是怎么样的呢?同学们请看地图。 (二)丝绸之路的线路 (幻灯)这是一张丝绸之路的线路图,请找到丝路的起点。 【问题一】丝绸之路的起点在什么地方?(长安) 长安,也就是现在的西安,是当时汉朝的都城,就像今天我们的首都北京。当时各地丝绸和其他的商品集中在长安以后,组成商队,穿过河西走廊,到达敦煌。之后分南北两路,北路从玉门关出发(春风不度玉门关),经过西域、中亚,到达西亚和欧洲;南路从阳关出发(西出阳关无故人),同样经过西域、中亚,到达罗马和阿拉伯国家,再到欧洲;南路的另一路则是到达印度。《西游记》中唐僧西天取经走的就是南道中的这条道路。 【问题二】设想你从长安出发,沿丝绸之路西行,你会经过今天哪些国家和地区?南道会经过哪些国家和地区?北道又会经过哪些国家和地区?四人小组合作,小组作好记录。(幻灯片:世界政区图) 南道:巴基斯坦、阿富汗、伊朗、伊拉克、叙利亚、土耳其、意大利、沙特阿拉伯、印度、

第16课秦汉开拓西域和丝绸之路教学设计教案

秦汉开拓西域和丝绸之路(教学设计) 大连第三十七中学赵红 所属学科:历史 适于的年级:七年级上册 一、教材分析 本课选自北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三单元第16课。 本课是一节重要的介绍秦汉民族关系和对外交往史实的课文,主要讲述“张骞通西域”和“丝绸之路”的内容。在本单元中,这节课是在继对秦汉政治制度加以介绍后,从民族关系和经济发展的角度对秦汉两朝的内容作了补充。从而使学生更全面的了解秦汉两朝的历史。 本课共有三目,即“中原王朝与匈奴的核战关系”、“张骞通西域”和“丝绸之路”。第一子目是小字部分,对后两个子目的展开起到了铺垫作用。第二子目是第三子目的前提,第三子目是第二子目的发展延续。三个子目内容互相联系,缺一不可。 本课中的小字部分、“每课一得”、“材料阅读”和十幅图片、示意图等内容对学生的学习起到了补充作用,可指导学生在过程中阅读。 本课的重点是张骞通西域的史实,丝绸之路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的作用。 本课的难点是张骞通西域。这里包括较多的较生疏的地域名以及行走路线的复杂。此外,张骞出使西域带来的影响和意义是深远的。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对秦汉大一统措施的具体学习后,对此时期的民族交往、经济发展的学习易于接受。另外,初一学生感性认识是较强烈的,授课过程中应把更多理性的东西,转化为学生们易接受的、明白的知识来教授。可通过多媒体投影演示大量的路线图、示意图和人物肖像图,帮助学生有趣而有效的学习。 三、教学目标及其对应的课程标准 课标要求讲述张骞通西域等史实,认识丝绸之路在中外历史交流中的作用。

知识与能力: 知道西域的概念。 讲述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史实,了解西域都护府的设置情况。 知道丝绸之路的路线。 通过正确识读“张骞通西域路线图”和“丝绸之路示意图”初步掌握识别和使用历史地图的技能。 能正确认识张骞在西汉民族交往中的作用和丝绸之路在中外交往中的地位。 过程与方法: 课前要求学生搜集张骞通西域的历史故事以及收集中原王朝通西域互相输出的物品、技术、艺术等史实,以此培养通过多种途径搜集资料获取知识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张骞通西域史实的学习培养克服困难、坚定信念、勇于进取的精神。 通过对丝绸之路内容的学习,认识经济文化交流对世界各国各民族发展的重要性。 四、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 要充分遵循课程改革的理念,关注学生的发展,发挥其主体作用,倡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教师要发展教学组织者、引导者的作用,力求营造和谐平等的师生研讨关系。 本节课采用图片问题式的教学方式,力求提高学生们的学史读图的能力以及培养学习中较强的迁移能力。 五、教学过程 (一)教学准备阶段 教师准备:制作辅助教学的课件。 学生准备:课前查阅与本课有关的资料。

丝绸之路的开辟

丝绸之路的开辟 一、学习目标: 1、识记:西域;张骞两次出使西域;西域都护设置的时间;丝绸之路。 2、理解: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开辟的意义。 3、分析:丝绸之路的影响。 二、知识链接: 1、课本插图:《张骞拜别汉武帝出使西域》 这幅图是根据敦煌壁画摹画。图中伞盖下骑马者为汉武帝,身后是侍从。跪在马前 的是张骞,他在向汉武帝行拜别礼,身后是他的随从。 2、两汉与日本的交往 古代中国对日本泛称倭。倭这一名称最早见于《山海经》。《汉书》记载,“乐浪海 中有倭人,分为百余国”,可能是指以北九州为中心的许多小部落国家。这些小国中, 不少已与西汉交往。1784年在日本福冈市志贺岛发现的“汉委奴国王”金印,一般认为,“委(倭)奴国”在今日本北九州博多附近的傩县,这说明在公元1世纪,日本北九州 一带确实已与汉朝交往。 3、西域都护府的设置 张骞通西域后,西域各国虽然与汉朝建立联系,但仍然受着匈奴的控制。为了供应 往来的使者,汉武帝、昭帝便在渠梨(今新疆库尔勒)、轮台(今新疆轮台东南)等地 驻兵屯田,积聚粮食,置使者校尉领护。汉宣帝神爵年间,匈奴右部兼管西域的僮仆都 尉日逐王与单于失和归汉,汉朝便设西域都护,统领大宛及其以东城郭诸国。 三、前提测评: 1、两汉时,人们把现今什么地区称作西域? 2、西汉初年,西域被什么人控制? 3、公元前138年,汉武帝派谁出使西域?其目的是什么?出发地是哪里?这次出使的目的达到没有?又有何意义? 4、想一想,张骞出使西域最有可能会遇到哪些困难? 四、自学、讨论、展示: 5、公元前多少年,汉武帝再次派张骞出使西域?这次出使有何收获?

6、今新疆地区归属中央政权是从什么时候开始? 7、公元73年,东汉又派谁出使了西域?其结果和意义是什么? 8、你能说说丝绸之路的主要线路吗? 9、丝绸之路的开通有何意义? 10、欧洲国家和我国直接往来的最早记录是什么? 五、我的思考和疑问 六、达标检测: 11、两汉时期,人们称为西域的地方是指() A、当时的安息和大秦 B、当时的西方各国 C、现今内蒙古地区 D、现今新疆地区和更远的地方 12、中国古代中原和西域交通的开拓者是() A、董仲舒 B、主父偃 C、张骞 D、卫青 13、西汉政府设置西域都护始于() A、公元前60年 B、公元60年 C、公元前119年 D、公元前138年 14、担任西域都护的是() A、卫青 B、窦固 C、张骞 D、班超 15、新疆地区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今新疆地区成为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最早开始于() A、张骞出使西域 B、丝绸之路开通 C、西域都护设置 D、司隶校尉设置 16、汉武帝派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的主要目的是( ) A、与西域通商 B、联合大月氏夹击匈奴 C、与匈奴和好 D、设置西域都护 17、在游览丝绸之路途中,导游让大家猜测,这条横穿欧亚的陆地通道被生动、形象地称为“丝绸之路”的原因,你认为最佳答案是() A、中国是盛产丝绸的文明大国 B、西汉时,丝绸是最主要的原料 C、横穿欧亚的陆地通道盛产丝绸及其丝织品 D、丝绸是这条交通线上运输最多的商品 18、班超“投笔从戎”,立志报国,经营西域30年,这一历史事件发生在() A、西汉 B、战国 C、秦朝 D、东汉 19、张骞通西域带来的直接结果是() A、丰富了汉族人民的经济生活 B、促进了西域的经济发展

七年级人教版上册(2016部编版)第三单元《第14课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学案

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夯实基础 一、张骞凿空 1.事件:张骞出使西域。 2.背景:匈奴从西域不断向中原发动进攻,汉武帝想要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 3.过程 (1)第一次:公元前138年出发,历经13年,使汉朝了解到西域的具体情况。 (2)第二次:公元前119年出发,促进了汉朝与西域各国之间的相互了解与往来。 二、丝绸之路 1.陆上丝绸之路 (1)路线:长安→河西走廊→中亚→西亚→欧洲。 (2)意义: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促进了中国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 化交流。 2.海上丝绸之路:东南沿海→中南半岛→马六甲海峡→孟加拉湾沿岸→印度半 岛南端和锡兰(斯里兰卡)。 三、经营西域 1.西汉设置西域都护 (1)时间:公元前60年。 (2)地点:乌垒城。 (3)作用:对西域地区进行有效的管辖,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 (4)范围:今新疆及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广大地区。 2.东汉班超经营西域 (1)背景:匈奴重新控制西域,东汉派兵出击匈奴。 (2)概况:使西域各国重新与汉朝建立联系;派甘英出使大秦,开辟了通往西亚 的路线。

按图索骥 趁热打铁 1.《博物志》记载:“汉代张骞出使西域得涂林安石国榴种经归,故名安石榴。”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张骞最初出使西域的目的是() A.引进果树品种 B.推动经济交流 C.加强友好交往 D.寻求军事联盟 2.新疆地区是我国领土神圣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该地区正式归属中央政府统辖开始于() A. 张骞出使西域 B. 丝绸之路的开通 C. 西域都护的设置 D. 宣政院的设置 3.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中央政权历来重视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管辖。如图反映的对西域管辖的机构设立于() A. 公元前119年 B. 公元119年 C. 公元前60年 D. 公元60年 4.“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以上古诗中的“玉门关”和“阳关”以西的地区在汉代被称为() A.关西 B.新疆 C.西域 D.西藏 5.(2016?青岛)2015年3月,中国发布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 纪海上丝绸之路的远景与行动》,旨在重开“丝绸之路”.关于古代“丝绸之路”说法正确的是()

探寻丝绸之路

学习探究单班级姓名 一、丝路重现 仔细观察P68页的丝绸之路示意图 (1)写出丝绸之路的大致路线: (2)对照世界地形图,丝绸之路自东向西都经过了哪些地形区? (3)对照世界政区图,丝绸之路自东向西都经过了哪些国家? 二、丝路缘起:丝路何以通畅? (1)比较丝绸之路路线图和张骞出使西域图(P60)两幅图的起点、终点和路线。 丝绸之路:起点终点张骞出使西域图:起点终点 (2)通过路线的比较,你发现两者之间有何内在联系? (3)结合张骞通西域知识(P60-61)以及P69页内容,总结汉王朝采取了哪些措施保障丝绸之路的 上很多的小国也因此繁华起来。据《资治通鉴》记载,元和元年(84)十一月,北单于派人驱牛马万余头与汉朝商贾交易。北匈奴诸王大人前来,所在郡都设官邸接待。 材料二:汉元帝时期,西域匈奴的一部在单于指使下截抢丝路商旅,并杀害了汉朝派往西域的使臣。后逃至康居(今哈萨克斯坦境内),汉朝名将陈汤率部奔袭千里,将其斩杀。在上书汉元帝时,陈汤写到“宜县头藁街蛮夷邸间,以示万里,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 ●丝路得以通畅还有什么原因 三、丝路记忆:请同学们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储备,结合书本找出支持下列历史结论的依据。 1、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物产、贸易往来的重要通道。 2、丝绸之路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 3、丝绸之路推动了沿线各国经济的发展。 4、丝绸之路是不同文明交流的重要通道。 四、丝路之殇 ●知识:丝绸之路衰落的原因主要哟啊生态环境的恶化,如楼兰的消失主要就是环境的恶化。 ●连年战乱不息,唐朝安史之乱之后,战乱的中原国力衰退使得中央王朝失去对西域的统辖能力,西域各 国兼并不已,战祸连年? ●沿线国家经济科技停滞不前,14世纪之后,随着航海技术的发展,海运大国开始大规模寻求海 外市场,以掠夺和占有为特征的跨国经济扩张取代了传统的产品交换。再加上工业革命的发生,使得整个世界政治经济的中心都转向了欧洲?而丝绸之路的沿线各国包括中国在内任然是一种农耕文明?明清时期的闭关锁国政策更是带来了造成了中原王朝的闭目塞听? 从材料分析丝绸之路衰落的原因有哪些,从中我们可以得到哪些启示 1

最新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案

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学设计

提示: 、陆上丝绸之路 展示陆上丝绸之路的示意图,让学生说出相应的路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第一课时 本课主要讲述两汉对内对外关系。对内,出使西域和设置西域都护;对外,打通了陆上和海上“丝 绸之路”,建立了同欧洲国家──大秦的友好往来。本课体现了两汉灵活多变的内外政策,反映了古老中华文明的世界领先地位,进一步增强了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张骞出使西域、中央政府对西域实行管辖、丝绸之路等基本史实,使学生初步掌握我国古代历史上中原地区与边疆地区的经济文化联系和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历史过程; 2、通过对各种历史现象的思考,培养学生的想象、理解、分析、归纳、知识迁移等能力以及组织表达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利用多媒体课件和网络资源组织教学,创设生动活泼的历史情境,扩大知识视野,提供丰富的历史学习材料,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和心灵体验; 2、设计多种类型的问题,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思考、归纳、想象、描述、交流中理解和评价历史,并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3、与相关的地理知识相衔接,初步培养学生跨学科综合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走向世界之路,它是中华民族向全世界展示其伟大创造力和灿烂文明的门户,也是古代中国得以与西方文明交融交汇、共同促进世界文明进程的合璧之路。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通过学习张骞为报效祖国不屈不挠、勇于冒险和开拓的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和开拓进取的意识; 3、强调历史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发展,懂得学以致用。 【教学重点】 张骞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教学难点】 如何正确认识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及其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查阅有关资料。 一、导入新课: 教师讲述:伴随着悠扬的乐曲,目睹这满目的黄沙,我们仿佛又回到了那令人魂牵梦萦的峥嵘岁月。这堂课,就让我们翻开历史的卷帘,拂落岁月的风尘,跟随汉朝伟大的探险家、外交家张骞一起,重走丝绸之路。(展示图片张骞) 二、进入新课: (一)张骞通西域 自主阅读课本P62~64内容,完成第1~2题。 1、西域的概念,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时间、任务和结果、意义是什么? 西域:人们把现今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也就是今天新疆地区和更远的地方称为西域。 2、联系所学的历史、地理知识,设想一下在“开西域之迹”的过程中,张骞会遇到哪些艰难险阻?我们应该学习他的哪些优秀的品质? (恶劣的自然环境,两次被匈奴扣押等;我们应学习他不畏牺牲,不怕艰难险阻的精神,最终完成使命的坚强意志等。) (二)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

课题:古老的丝绸之路 课题古老的丝绸之路 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中指出作为一门新建构的课程,品德与社会课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以学生社会生活为基础,满足学生的身心需要,注重学生在主动学习的过程中,掌握认识社会事物和现象的方法,提高道德判断和行为选择能力。为他们形成良好的公民意识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奠定基础。 本课隶属于“我们的世界”这一内容下的“简要了解一些人类的文化遗产,激发对世界历史文化的兴趣”和“初步了解我国与世界各国的经济相互依存关系,及其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影响”这两点。 《品德与社会》这门课还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具有良好的品德和习惯,乐以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因此,在课堂上培养学生乐于探究的精神是时代的需要,是社会的需要,更是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探究性学习方式,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一种表现形式,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围绕问题,主动去寻找与问题有关的资料,进行归纳、整理、反思,从而获得新知识的一种学习方式。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因而本课的教学设计以探究性学习方式为主线,引导学生主动地去探索知识,并在收集、归纳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发现新知识的能力。 教学背景分析 教学内容:《古老的丝绸之路》是首师大版品德与社会教材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中主题四《我国古代的丝绸之路》的第一个栏题。本主题共分为两个栏题,其中第二个栏题是《丝绸之路上的友好使者》。这两个栏题分别是介绍丝绸之路的人和事,是并列的关系。 本单元灿烂的历史文明共安排了四个主题,即“世界上的文明古国”“世界奇迹探秘”“祖先的科学技术成就”“我国古代的丝绸之路”。第一个主题“世界上的文明古国”是向学生们展示古老的文明古国,主题二、三分别从古老的建筑奇迹、科学技术两方面证明了主题一为什么说这些国家是文明古国; 第四主题主要引导学生了解丝绸之路上的友好使者,经济、文化的交流,通过中国的丝绸之路来介绍世界文明古国的往来和沟通促进了文明古国共同的发展。更深刻地认识不同文明之间的友好交流是推动世界文明发展的有效途径,使世界文明更加丰富多彩,使人类共同享受文明,接纳不同的文明。是对本章的一个总结。 学生情况:五年级学生求知欲强,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进一步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的形成成为迫切的需要。在课前我对学生情况采取了谈话和调查问卷的方式,通过谈话和问卷了解到学生有一篇阅读课文是介绍丝绸之路的,因此学生对丝绸之路的一些相关知识还是有一定的了解的,也对那段历史很感兴趣,愿意积极参与到本课程的课内外的学习活动中。但对丝绸之路的起始点,经过的地点以及丝绸之路给对各国文化、科技、经济的贡献等历史、地理的概念还比较模糊的。平时学生利用网络资源查找学习相关的知识,但从中筛选出有价值的信息的能力还很欠缺,喜欢大段的念。整理信息的能力还有待于培养。 基于此情况,本科要以采用多种方式做支架来进一步完成学习的目标。讲课时多注意总结方法,引导学生运用课上学到的学习方法,从资料包中查找相关资料,将这两条丝路的知识点填到教师提供的表中。从而达到提高学生整理资料的能力。丝绸之路有很多,在讲授过程中只将丝绸之路,再提供一个资料包,包含海上丝绸之路及草原丝绸之路的相关内容。 教学方式和手段:以教师讲授和学生小组探究相结合,毕竟历史离学生太远,我让学生以历史科考员的身份小范围的探究,海上丝绸之路及草原丝绸之路的作用及主要传播的物品等,

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第三单元综合探究三探寻丝绸之路作业设计人教版

《探寻“丝绸之路”》 一、单项选择题 1.在长达一千多年的时间里,它把中华文明、印度文明、两河文明和古罗马、希腊文明等……最重要的起源地,串联在了一起。这里的“它”开始出现于()A.郑和下西洋B.张骞通西域C.鉴真东渡D.玄奘西游 2.丝绸之路是中外联系的纽带,沟通中西的桥梁,被称为流动的“文化运河”。2014年的我国《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将“抓紧规划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不处于此“经济带”的是() A.陕西西安B.河西走廊C.新疆地区D.浙江省 3.学习历史可以用想象的方法来“重建”历史场景。假如你生活在唐朝都城长安,可能会看到的情形有() ①各国商人云集于此②出现了专门经营西方商品的肆市店 ③百姓在市场上采购葡萄、番茄④马可波罗在此做官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4.2014年5月21日,由国务院新闻办组织的“中国媒体丝路行”采访活动在陕西西安拉开序幕。关于古丝绸之路的表述有误的是() A.有利于中国对世界的统治B.有利于中外经济和文化的交流 C.丝绸之路的起点是长安D.张骞为丝绸之路的开辟作出了巨大贡献 5.德国人希霍芬在《中国》一书中首次用“丝绸之路”这一名词。古代丝绸之路也被称为“进步之路”“友谊之路”“文化之路”。以上材料说明当时这条东西方要道()A.交通非常发达B.各种文明相互交流C.商品贸易极其繁荣D.名胜古迹众多 6.仔细观察某朝代疆域图。图中的“西域都护府”反映了哪一朝代对哪一地区的有效管辖() A.秦朝东南B.西汉新疆C.唐朝东北D.元朝西藏 7.“不是张骞通异域,安能佳种自西来。”这反映出张骞出使西域的重要意义之一是() A.促进了汉朝与西域的经济文化交流B.促进了西域经济的发展

丝绸之路的开通与发展

丝绸之路的开通与发展 丝绸之路是指汉唐以来以中国首都为核心,向世界呈网状分布的交通路线。因为中国的首都往往是中国的政治、文化和经济交流中心,中国东部的国家和地区如日本、朝鲜半岛同样也与这个网路联系在一起,而传统的丝绸之路更多的是强调中国与西方国家和地区的往来。 丝绸之路作为一个国际交通网络,首先是在局部地区实现了物产和文化的交流,才渐渐向外发展开来的,最后在中国西汉时期(公元前206年-公元25年)因张骞出使西域而获得全线开通。从此以后,丝绸之路空前繁荣起来,它把当时世界上最发达的几个主要文化地区,如东亚、南亚、西亚、北非和欧洲联系起来。不仅在物产上实现了互通有无,比如佛教东传、中国四大发明西传等,也使得各个地区的文化通过相互交流而蓬勃发展起来。长期以来,丝绸之路沿线的民族和国家,不仅为丝绸之路的发展做出了贡献,而且也都成了丝绸之路的受益者。 在人类各地区文明日益联系紧密的今天,回顾丝绸之路的历史不仅是一种古代知识的积累,也代表着不同地区文化之间宝贵的交流,因此,丝绸之路不仅成为凭吊历史的旅游热线,也是世界各国学者研究人类文明的重要课题。 通常所说的丝绸之路,是指西汉(前202年—138年)时,由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以长安(今西安)为起点,经甘

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联结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这条道路也被称为“西北丝绸之路”,以区别日后另外两条冠以“丝绸之路”名称的交通路线)。因为由这条路西运的货物中以丝绸制品的影响最大,故得此名(而且有很多丝绸都是我们中国运的)。其基本走向定于两汉时期,包括南道、中道、北道三条路线。丝绸之路是历史上横贯欧亚大陆的贸易交通线,促进了欧亚非各国和中国的友好往来。中国是丝绸的故乡,在经由这条路线进行的贸易中,中国输出的商品以丝绸最具代表性。19世纪下半期,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就将这条陆上交通路线称为“丝绸之路”,此后中外史学家都赞成此说,沿用至今。

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第三单元综合探究三探寻丝绸之路教学设计人教版

畅游学海敢搏风浪誓教金榜题名。决战高考,改变命运。凌风破浪击长空,擎天揽日跃龙门 探寻丝绸之路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我国古代丝路的线路、交流的内容,及其在古代经济、文化交流中所起的巨大作用;对照古代丝路,了解当代亚欧大陆桥在各国交流中的优势。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读图,能够分析出图中包含的信息,并能将书本中的信息转化到图上;通过对古代丝路和现代亚欧大陆桥的学习,逐步具备对比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感受丝路的美丽风光,培养热爱祖国的情感;感受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树立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2新设计 在教学方法上,坚持老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相结合,在课堂上创造故事情境、小组合作探究、利用多媒体展示小组合作探究成果等方法以增强教学效果,从而激发学生想象和思考的积极性。 3学情分析 主要优势在于现代中学生基本可以掌握和使用信息化技术,利用网络平台收集、分析和整理资料。但是,中学生阶段自我控制能力有限,教师必须提前设定明确自主学习的目标和任务。 4重点难点 本课的内容体现了世界文明传承的空间联系,重点介绍了我国古代最重要的对外交通线──丝绸之路,生动展现了它在历史上的地位和价值。在新的时代里,古老的丝绸之路又重新焕发青春,继续为现代化建设服务。 本课内容的难度和容量并不大,因而在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充分展开联想,就自己熟悉的问题发表见解,以提高他们理论联系实际的分析、运用能力。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丝绸之路》 【展示】丝路的风光,同时播放音乐《阳关三叠》 在欣赏美丽风光和音乐的同时,想一想:这些风光带给你什么样的感受?(美,西域风情,荒漠……)是啊!这里现在到处是沙漠,戈壁,但昔日这儿却延伸着一条繁华的路,它就是——丝绸之路。 活动2【讲授】《丝绸之路》 这节课是小组合作探究展示课,共分四个小组:背景组、路线组、小品组和作用组。(二)任务驱动,协作探索 1、自主合作探究:(约3分钟) 2、交流反馈,体验成功:(约4分钟) 前面背景组介绍了丝路开辟的背景,必须具备两个条件,张骞出使西域和武力反击匈奴,非常准确非常清楚,很好!路线组引导同学通过看图对比,学习了丝路的路线,思路清晰,可见同学们作了充分的准备,很好,谢谢 3、循序渐进,突出重点:(约10分钟) (过渡)我们来看地图,一起来说说它的路线:长安——河西走廊——敦煌 再往西行有我国最大的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的阻隔,所以分成两条线:天山以北是北线,从玉门关出发,经西域到大宛。天山以南是南线,从阳关出发,经西域到中亚——西亚,最后到达大秦,即古罗马帝国。有史料为证。在当时的丝路上,重要的城市有:长安、敦煌、楼兰等。这是今天的敦煌,给你们的感觉是非常凄凉,为当时的敦煌是非常繁华的。现在有请小品组出来演两个小品,让我们一起感受敦煌昔日的繁荣。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