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教育学原理模拟题及答案

教育学原理模拟题及答案

教育学原理模拟题及答案
教育学原理模拟题及答案

《教育原理》模拟试题(一)

一、填空题(本大题共10个小题,共20分)

1.各国的学校教育系统基本形成于:_________ 。

2.现在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义务教育年限在:_________ 。

3.“教育是与种族需要、种族生活相应的、天性的,而不是获得的表现形式;教育既无须周密的考虑使它产生,也无需科学予以指导,它是扎根于本能的不可避免的行为。”这句话反映的教育起源观点是_________。

4.196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采纳了由法国人保罗·郎格朗提出的“_________”思想。随着《学会生存》的流行,这一思想成为许多国家教育改革的一种指导理论。

5. 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发展_________、_________、水平。

6.教育制度可以还原成目标系统、_______、_______、工具系统四大系统要素。

7.国家实行_______、初等教育、______、高等教育的学校教育制度。

8.教师是_________的继承者和传播者,在社会的延续和发展中起着不可缺少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9.是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是教育活动的最基本的对象。

10. 教育实践是教师在_________和文化制约下的能动活动。

二、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20分)

1.教育事实与教育规律

2.终身教育

3.教育功能

4.人的发展

5.教育改革目标

三、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25分)

1.教育理论界一般认为教育的两条基本规律是什么?

2.教育的经济功能有哪些表现?

3.教学目标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之间的关系如何?

4. 教师职业的专业性应当体现在哪些方面?

5.教育实践的性质。

四、论述题(本题共1小题,共15分)

关于教育学研究对象的提法不统一、不明确。你认为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并结合本章的学习谈谈你对教育学研究对象的认识。

五、材料分析(本题共1小题,共20分)

深圳特区投资于人力资本

【案例】

特区创业之初,深圳主要得益于优惠政策的扶持。随着特区经济的纵深发展,各类人才和技术的稀缺现象日益凸显。特区的决策者们很快意识到,要使深圳保持可持续发展,在建立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框架的基础上,必须加快人才培养,大力推进科技创新。

1997年,深圳市委二届八次全会提出了加快实施“科教兴市”战略。特区选择不断加大教育投入的方式推进“科教兴市”战略。自1979年至2001年,深圳特区累计教育投入283.31亿元,其中财政性教育投入239.23亿元,年均递增40﹪。1997年至2001年,深圳

累计教育投入197.51亿元,其中财政性教育投入142.68亿元,是特区建立以来前17年财政性教育投入70.30亿元的两倍。

深圳特区在教育上的高投入孕育了教育和科技的快步发展。截止2002年,深圳已有各级各类学校1117所,是特区建立之初的4倍多;学生64万人,比1980年增加近40万人。近年来的学生数都以10﹪的速度递增。1999年,深圳创建虚拟大学园。截止2002年,驻园院校已达38所,培养各类人才8000多人,在读研究生达到4700多人;成立了29所名校驻深研究院和深圳高新区孵化器有限公司;驻园院校共有200多个项目落户深圳,4项科研成果入驻虚拟大学园孵化器,其中钢骨架塑料复合管、纳米粉末制备技术等一批项目获得国家发明专利和国际发明专利。

各类高水平人才和高新技术源源不断地涌入特区建设的各个领域,成为深圳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据国家有关部门统计,“九五”期间,深圳综合经济实力已迅速升居于全国大中城市前例。(选自翟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方针》,载2002年11月5日《中国教育报》)

问题:形成人力资本的关键是什么?人力资本对于生产和经济的推动作用有多大?

参考答案:

一、19世纪末; 9年或9年以上;生物起源说;终身教育;规模、速度;规范系统、组织系统;学前教育、中等教育;人类文化;学生;社会历史

二、1.教育事实具有广阔的含义:一方面教育事实作为研究对象,说明教育学对象是存在于现实之中的客观存在物,而不是我们主观臆测的各种观念。另一方面,教育是正在从事着的教育实践。它有多种形式、多种类型、多种模式,还包括教与学过程中的教育因素和教育行为。教育规律就是教育领域事物之间的本质联系和发展过程的必然趋势。教育规律是多层次的,有较一般的,也有较为特殊的规律。

2.终身教育:是人们在一生中所受到的各种培养的总和。对于社会来说,终身教育的理想在于建立一个学习化的社会;对于个人来说,终身教育是要造就能够在现代社会中应付各种变化并发挥个人独特才能的成功者。

3.教育功能:是教育在与人及周围环境相互联系与影响中所发挥的作用。它往往指教育活动和系统已经产生或者将会产生的结果,尤其是指教育活动与系统所引起的变化、产生的作用。教育功能在系统内部表现为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和作用,在整个社会系统中表现为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和作用。

4.人的发展指一个人在外界环境的刺激下,身心各方面结构与功能的不断优化和增强。它包括身体和心理两方面的发展。

5.教育改革目标:是指教育改革所要达到的最终日的和所预期达到的结果的标准状态,也是教育事业发展的最终规格要求。

三、1.一是教育事业与社会发展的本质联系,其中最重要的是教育与生产力、政治经济制度和文化发展相互制约的规律;二是教育与教育的对象的本质联系,其中最重要的是教育与青少年身心发展相互制约的规律。这两条基本规律是国家制定教育方针政策的理论依据,是一切宏观的和微观的教育活动都必须遵循的规律。

2.答:教育的经济功能主要有①教育实现劳动力的再生产、提高劳动生产率。②教育

促进科学技术的生产和再生产教育。③为现代经济的发展提供巨大的精神动力。

3.答案要点:教学目标是教育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工作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或产生的变化结果。教学目标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之间的关系是具体与抽象的关系,他们彼此相关,但不能相互取代。目的与目标根本不同,目标可以测量,而目的是不能测量的。

4.答:(1)专业知能(2)专业道德(3)专业训练(4)专业发展(5)专业自主(6)专业组织

5.答:教育实践的性质:教育实践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开展的一种目的性活动;教育实践是教师在社会历史和文化制约下的能动活动;教育实践是教师在一定方法论支配下的实践活动;教育实践是教师在一定合理性标准下的实践活动。

四、有人认为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现象,这种观点是值得推敲的。因为教育现象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现象,是融于社会现象之中的。当人们还没有在教育活动中意识到它时,很难说它是教育现象。一种行为从不同的角度看可以是不同现象。同一种行为,只有当把它的教育意义提到首位时,它才是教育现象。教育学的研究对象,还不能简单化为教育现象。也有人认为教育学是以教育规律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这要从两个方面分析:首先如果这个教育规律指的是教育的科学规律,那它就不是教育学的对象。因为作为科学规律,它是已知的,它是教育研究的结果,而不是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其次,如果这个教育规律指的是教育的规律,那它可能成为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只有当这个教育的客观规律已被人们意识到它的存在,但还不了解它,并决定去研究它时,才成为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事实上,这个规律也就是教育问题,只有当它被作为教育问题提出时,它才是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作为高等师范院校教师教育课程重要组成部分的公共教育学是以教育事实基础上的教育问题作为研究对象,其任务是探讨、揭示教育规律,指导教育实践,提高教育质量,因此,教育学是研究教育事实基础上的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指导教育实践的科学。

五、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都是社会再生产所不可少的要素。但是人力资本和其他资本之间又有着很明显的区别。因为人力资本源于人类自身的生产,而其他资本来源于社会生产(或自然所成)。因此,时效性、能动性、社会性和可投资性是其显著特征。其中能动性反映在社会再生产中,人力资本是最活跃的因素,它的开发和利用是通过自身的活动来完成的。与物质资本相比,人力资本有明显的能动性,人力资本开发的成功,就可能创造出超过于自身价值许多倍的效益。人力资本一旦形成并有效利用,就会对经济发展产生直接以至决定性作用。因为人力资本提高人力资源这个生产力发展决定性因素的知识、技术和生产能力,能使物质资源得到充分并且有效的利用,并决定着人类文明,掌握和运用新技术的能力。形成人力资本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教育和培训的投资是最重要的人力投资,是形成人力资本最基本的途径。教育投资具有较高的投资汇报率。舒尔茨指出:“教育是一种人力资本投资。它又是资本,因为它是满足未来,或未来收入,或兼为二者的一个源泉。”形成人力资本的关键是发展教育,提高劳动者的素质与技能。

《教育原理》模拟试题(二)

一、填空题(本大题共10个小题,共20分)

1.“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启发教学法的最早倡导者是:________。

2.“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提示了教育的重要性和:__________。

3.提出教育的生物起源学生说的代表人物有_________、_________ 。

4.生产力发展水平规定着现代教育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方法和手段。

5.我国古代“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说法,说明________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6.马克思主义关于________是确定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7.1957年,________同志在最高国务会议上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这是我国提出的第一个________。

8.教师的劳动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 ______极力反对传统的主知主义,强调儿童个人的自由和发展以及学校与社会生活的联系,提出以“生活教育”、“自发学习”、“尊重个性”、“人类爱和国际协调”等新的教育纲领。

10.1899年,杜威在_______一书首次使用“传统教育”一词,对赫尔巴特教育思想进行彻底的批判,并将自己的思想称为“现代教育”。

二、名词解释(本大题共5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1.传统教育学与现代教育学

2.文化传播

3.最近发展区

4.个体本位的教育目的观

5.课程综合化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5个小题,每小题5分,共25分)

1.列举《学记》所阐述的问题及提出的教育原理。

2.简述教育的文化功能。

3. 我国教育方针的内容要求?

4. 教师职业的价值?

5. 教学实践的基本规律。

四、论述题(本题共1小题,共15分)

如何在现代教育背景下看待资本主义教育与社会主义教育的联系与区别?

五、材料分析(本题共1小题,共20分)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网络的发展,有些人开始提出所谓“学校消亡论”,认为随着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越来越便利,学生完全可以在家中通过互联网并在家长的帮助下接受教育,而不必到学校去。近年来,美国也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家庭学校”(home—school),有些家长认为学校不能提供他们的孩子所需要的教育,因而不把孩子送到学校,而是在家中由自己担任教师,借助互联网等的帮助,对孩子进行教育。这种现象引起很大的争议。

你赞成“学校消亡论”吗?谈谈自己的看法,并说明理由。

参考答案:

一、1孔子2教育与政治的关系3利托尔诺、沛西·能4培养目标、结构、内容5环境6人的全面发展学说7毛泽东、第一个教育方针8能动性创造性示范性长期性9“新教育运动”10《学校与社会》

二、1.赫尔巴特于1806年出版《普通教育学》,书中赫尔巴特清晰的形成教育学科的自觉意识,提出了教育学科学化的问题,对各种概念进行了明确的界定。他把教育研究建立在扎实的心理学和伦理基础之上,试图对教育学赋以科学规律的形式,强调“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杜威是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代表人物,其代表著作有《民主主义与教育》等。他的基本观点是:教育即生活,教育即学生的个体经验的继续不断的生长;教育过程中重视学生自己的独立发现、表现和体验。他提出与赫尔巴特的传统“三中心”相对应的“以儿童为中心,以经验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这一新的“三中心”论。从而分别以他们为代表形成了传统教育学和现代教育学两派不同的教育思想。

2.是文化从一个区域向另一个区域的扩散,是文化在空间上的流动。

3.最近发展区认为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学生的现有水平,另一种是学生可能的发展水平。两者之间的差距就是最近发展区。

4.个体本位的教育目的观:教育目的应当由人的本性和本能的需要决定。人生本就具有发展其身心的本能。教育目的就是使这种本能得到高度完善和发展。代表人物:卢梭、孟子、斯宾塞等。

5.课程的综合化:是指课程的整合,从分科教学向跨学科、整体化课程发展,以适应当代科学发展,既分化又综合的趋势。

三、1.《学记》对教育的作用、教育的制度、教育和教学的原则、方法以及师生关系等问题,做了精辟的论述,提出了教学相长、循序渐进、循循善诱、温故知新、尊师重教等教育原理。

2.答:教育的文化功能一开始表现为保存和传递文化的功能。当人类进入现代社会后,教育不仅加强了传递文化的功能,而且融合、交流、创造和更新文化的功能也日益突显。具体地说,教育的文化功能包括:①传递文化的功能。②传播文化的功能。③选择文化的功能。

④创造和更新文化的功能。

3.答案要点:

(1)坚持社会主义方向,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是我国教育方针的基本特点。

(2)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根本途径。

(3)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教育的质量标准。

(4)为人民服务,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4.(1)教师职业的外在价值:①经济收入;②职业权力;③职业声望(2)教师职业的内在价值:①能够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获得专业成功的成就感;②能够使教师带领无穷的快乐,增进教师的幸福感;③能够使教师创造性的工作,带来内在尊严和欢乐5.教学实践的基本规律有四条: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互作用的规律;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互作用的规律;掌握知识与形成品德相互作用的规律;教与学相互作用的规律。

四、答:社会主义教育及其与资本主义教育联系:两种教育相互吸收先进的经验,相互借鉴,彼此学习,相互影响。

区别:教育第一次从剥削、统治人的工具变为消灭和压迫的历史任务的工具。教育具有人民性。促进教育公平,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成为新时期教育的核心任务和目标。第一次从社会制度上为教育促进社会发展和促进人的发展两大功能的协调提供条件。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教育内容的思想性与科学性的统一。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校外教育的一致性。

五、答:材料中提出的“学校消亡论”的观点是不正确的,“家庭学校”的出现也有其利弊,具体分析如下:

(1)学校教育是由承担责任的教师和接受教育的学生共同参与和进行的,这是学校活动中主体的特殊性。学校教育的环境具有极大的人为性,具有明确的目的、指定的教育内容与活动计划、有系统的组织和特殊的教育条件。从个体活动的角度来看,学校中的个体活动与其他社会活动的区别在于有教师的指导,活动的结果还要接受检查。

(2)家庭学校是学生通过网络选择自己喜欢或需要的科目来接受教育,而不必到学校去。(3)家庭学校有其自身的优势:第一,它体现了对学生教育选择权的尊重,保证了学生的自由学习权,能够满足不同学生对教育的不同需求;第二,充分利用家庭资源,大大减少了政府对教育的投入,促进了学校的教育改革,有利于教育整体水平和质量的提高;第三,通过家校融合的形式开辟了家长参与教育的途径,促进学习型社会的形成;第四,最大限度地减少学校教育中存在的大量时间浪费现象,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第五,有利于克服学校教育平均化、一刀切的倾向,更好地实施个性化的教育,对发展学生独立的个性和创造性大有好处。家庭教育也会带来一些问题,如影响到孩子团队合作精神和社会适应能力以及竞争能力的培养等。

(4)学生在学校环境中的学习是一种社会性学习,是师生共同构建学习主体的过程,在充分尊重人格的基础上,通过多样、丰富的交往活动,不仅为学生提供一个自由和谐的教育环境,而且使教学活动成为一种社会文化活动。此外,在实现教学任务上也比较全面,有利于学生多方面的发展,不仅能使学生获得系统的知识、技能和技巧,同时班集体内的群体交往活动有利于形成学生互助友爱、公平竞争的态度和集体主义精神,并有利于形成学生其他一些健康的个性品质。而这些都是家庭教育所不能达到的。因此所谓的“学校消亡论”是错误的观点。

《教育原理》模拟试题(三)

一、填空题(本大题共10个小题,共20分)

1.建国初期,对我国教育理论体系影响较大的苏联教育家是:______。

2.实验教育学的代表人物是:______。

3.政治制度对______、______和内容的制约和决定作用。

4.教育具有促进______,推进社会民主化进程的功能。

5.从教育与人的发展关系演变分析,马克思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提出:______ 、______、______ 三大社会形态。

6.古代中国,人的发展侧重于道德,要求人要成为“______”;西方中世纪,神本主导一切,人成为“______”。

7.孔子提出的“因材施教”符合个体身心发展的________规律。

8.盲人的触觉、听觉一般非常灵敏,这说明了人的身心发展具有________。

9.教师是_____的继承者和传播者,在社会的延续和发展中起着不可缺少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10.教师除具有专业知识外,还必须懂得______,掌握______,了解学生身心发展特点。

二、名词解释(本大题共5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1.实验教育学

2.因材施教

3.社会本位的教育目的观

4.教师职业专业化

5.教学实践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5个小题,每小题5分,共25分)

1.简述教育学学科形成的标志,并举例说明。

2.教育对于政治具有哪些功能?

3.如何全面理解我国现阶段的教育目的?

4.我国对于教师的职业道德具体要求是什么?

5.教师专业实践的性质与特点。

四、论述题(本题共1小题,共15分)

论述教育与社会经济之间的相互关系。

五、材料分析(本题共1小题,共20分)

以人为本,创造适应人的教育

【案例】

迪斯尼游乐园是美国哈佛大学校长格罗?佩斯设计的。主体工程完工后,游乐园的路径还没有设计出来。格罗?佩斯一直不满意自己的设计,并多次否决了自己的设计。一天,他开车到野外兜风,发现路旁有许多葡萄园。其中有一处与众不同,葡萄园里只有一位老妇人,于是他与这位妇人进行了交谈,得知,因雇人不容易,老妇人便让来买葡萄的人到园里自己摘,自己称,没想到每年都是这位妇人卖出的时间最早,收入最高。格罗?佩斯听完老妇人的经历,不由心中一动,何不如此设计游乐园的路径。于是,回去以后,他让工人在游乐园所有的空子上都撒上了草种,不几天小草发芽了。格罗?佩斯让游乐园提前三个月对外开放。一开始,因没有路,游人不敢走,格罗?佩斯告诉游人,在游乐园里想怎么走就怎么走,没有任何限制。于是,几天过后,草地上清晰地呈现出被人踩出的优雅自然的小道。这些小道,走的人多的地方就宽些,走的人少的地方就窄些。格罗?佩斯就让人沿着人们自然踩出的痕迹修了路。

这是从未有过的路径设计,既和谐自然,又满足了游人的需要。因为游乐园的路径设计独特,尊重了游人的自主选择,1971年就评为世界最佳设计。

问题:联系格罗?佩斯成功设计游园路径的案例,谈谈你对“教育必须是而且只能是适应人的教育,而不能是使人适应教育的教育。”这句话的理解。

参考答案:

一、1凯洛夫2梅伊曼3教育性质、目的4民主政治5人对人的依赖、人对物的依赖、自由人联合体6道德人、神性人、7个体差异性8互补性9人类文化10教育规律教学方法

二、1.是一种以教育实验为标志的教育思潮,19世纪30年代,生理学逐渐成为一门倾向于实验的独立科学,同时也为心理学准备了它作为一门科学所必须的自然科学知识和实验研究的方法。德国心理学家冯特(W. Wundt) 1897年在莱比锡大学创设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

学实验室,至此,实验心理学得以诞生和发展。无论在思想和方法上,实验心理学都为实验教育思想提供了可以直接借鉴和吸取的东西。1901年,德国教育家梅伊曼(Ernst Meumann,1862一1915)首先将实验教育思想称为“实验教育学”,德国教育家拉伊(Wilhelm场,1862一1926)又出版了《实验教育学》一书,系统阐释了实验教育思想。随后众多的教育学家加以发展。

2.因材施教是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发展。

3.社会本位的教育目的观

强调人是社会的产物,教育就是要使受教育者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因此,在教育目的中,主张应培养社会要求的人才,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使受教育者掌握社会的知识和规范。其核心思想是:教育的一切活动都应服务于社会的需要。个人一切发展都有赖于社会。基本主张:

(1)人的一切发展有赖于社会;

(2)教育只有一个总的目的,即教育目的在于“使儿童的身体、智力和道德都得到某种激励和发展,以适应整个社会在总体上对儿童的要求,并适应儿童将来所处的特定环境的要求”;

(3)教育的结果由教育的社会效益来衡量。代表人物:迪尔凯姆、孔德、凯欣斯泰纳等。

4.教师职业的专业化是在教师群体的努力和国家、社会等方面的参与和支持下,使教师职业符合专业标准、获得专业地位,从而由普通职业发展成为专门职业的过程。

5.教学实践:教学实践是一种尊重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和自由意志,把学生看做是独立思考和行为的主体,在与教师的交往和对话的过程中,发展个体的智慧潜能、陶冶个体的道德性格,使每一个学生都达到自己最佳发展水平的活动。

三、1.独立形态教育学创立的标志主要有:第一,在研究对象方面,教育问题成为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第二,在使用的概念和范畴方面,形成了专门反映教育本质和规律的教育概念、范畴以及概念和范畴的体系;第三,从结果方面而言,产生了一些重要教育学家,出现了一些专门的、系统的教育学著作,这些标志的出现前后经历了两百多年的时间,因此,教育学的独立是一个历史过程,而非是一瞬间完成的。

2.教育的政治功能有①教育促进现代人的政治社会化,培养合格社会公民的功能。②教育具有培养和选拔政治人才,促进社会政治稳定、进步和完善的功能。③教育具有促进民主政治,推进社会民主化进程的功能。

3.答案要点:

(1)要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2)要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等方面都得到发展,同时个性也获得发展。

(3)要使每个受教育者都能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得到发展。

4.我国对于教师的职业道德具体要求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1)忠诚热爱教育事业这是教师最主要的品质,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部分。(2)尊重热爱学生这是教师热爱教育事业的具体现,是衡量教师职业道德的重要尺度。(3)师生之间的团结协作他要求教师正确认识、处理好劳动成果的个体性和集体性的关系。(4)为人师表教师是学生的榜样,在教育过程中,教师的人格和个性对学生的发展成长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5) 依法执教教育活动同其他社会活动一样,除遵守国家的基本大法外,还必须遵守本行业特定的法律法规。

5.答:教师专业实践具有以下方面的性质和特点:

教师专业实践的整合性

教师专业实践的创新性

教师专业实践的自主性

教师专业实践的协同性

教师专业实践的伦理性

四、答:教育与社会经济的关系,总的来说,是经济决定和制约教育,教育又对经济有着重要的反作用。经济对教育的决定和制约表现在:(1)经济发展对教育的需求是促进教育发展的动力。(2)经济发展水平决定和制约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3)经济发展水平决定和制约教育目的。(4)经济发展水平决定和制约学校的课程设置与内容。(5)经济发展水平对教学手段和社会组织形式有着重要的制约作用。而教育在接受经济的决定和制约的同时,也对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推动和促进作用。表现在:(1)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基本途径。(2)教育是科学技术再生产的最有效形式。(3)教育是创造和发展新的科学技术的重要基地。

五、材料分析答案:

在现在实施的新课程中,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就要求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兴趣,科学把握学生的知识规律,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充分体验成功,改变以往“让少数孩子体验成功,多数孩子体验失败”的种种教学模式。注意营造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促使学生保持积极参与的热情,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习成为其自身的内在要求。

总之,教育必须是而且只能是适应人的教育,而不能是使人适应教育的教育。希望老师们学习格罗.佩斯“以人为本,顺其自然”思想,让教育适应学生的成长规律,千万不要再做扼杀天性、摧残人性的傻事了。

《教育原理》模拟试题(四)

一、填空题(本大题共10个小题,共20分)

1.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始于:________。

2.教育现代化有着两种基本的价值取向,一种________,一种是________ 。

3.我国教育现代化的发展,应当正确处理好________、________、

的关系,使我国的教育现代化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4.文化传统是教育的________和________。

5.教育具有文化的________和保存功能。

6.一般来讲,小学阶段相当于人生发展的________。

7.人的发展包括________发展和________发展。

8.教育制度的子制度包括招生制度、________、毕业制度、________、就业制度。

9.是一个自下而上发展的、由单个系列多个分段的学校系统。即小学、中学后可以升入大学。最典型的是产生于美国后被很多国家广泛采用的“________制”。

10.在过去的20世纪里,教育先后经历了三次世界性的改革浪潮:________ 、战后教育的大发展和大改革、面向新世纪的世界教育改革与发展。

二、名词解释(本大题共5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1.学科基本结构

2.教育体制

3.教育目的

4.多元智力理论

5.班级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5个小题,每小题5分,共25分)

1.简评赫尔巴特(J.F.Herbart)的《普通教育学》一书。

2.简述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基本内容。

3.教育的质的规定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4.良好师生关系的特质是什么?

5.班级组织的功能。

四、论述题(本题共1小题,共15分)

为什么说环境不能决定人的发展?

五、材料分析(本题共1小题,共20分)

材料:

⑴教师针对班级部分同学提问(毫无意识)。

⑵教师更容易对部分同学关注、鼓励。

⑶教师只对班上三分之一或四分之一的同学关注。

分析问题的原因,应采取什么措施以实现教学过程民主化。

参考答案:

一、1封建社会 2为了国家发展、为了个体发展 3现代性与传统性、面向世界与中国特色、现代化发展与走社会主义道路 4现实基础、前提5传递6童年期7身体、8心理考试制度、学位制度9单轨制,六三三制10现代派教育革新运动

二、1.布鲁纳运用结构主义的方法论原理,借鉴其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提出学科基本结构理论。他围绕“教什么”、“什么时候教”、“怎么教”这样几个问题,系统阐述了其学科基本结构的基本观点。布鲁纳认为,教学的任务就是要使每个学生掌握基本的知识,并获得智力的最大发展。他强调,教学既要探求向优秀学生挑战的计划,同时也不要“破坏那些不很幸运的学生的信心和学习意志”。教师的任务除了尽可能使学生牢固地掌握学科内容之外,还应该尽可能使学生在结束正规的学校教育以后能够独立地向前迈进。

2.所谓教育体制,是现代国家教育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教育事业的机构设置、管理权限的划分及其运行的制度规范。主要包括教育事业内部的机构设置、管理权限划分、各级各类教育机构办学主体的责权利关系以及相应的政策、法令和规定等。

3.教育目的即指教育要达到的预期结果,反映对教育在人的培养规格标准、努力方向和社会倾向性等方面的要求,所要回答的问题是:培养什么样的人。

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后所产生的结果和所发生的积极变化的期望。

4.多元智力理论认为,人的智力是由言语/语言智力、逻辑/数理智力、视觉/空间关系智力、音乐/节奏智力、身体/运动智力、人际交往智力、自我反省智力、自然观察者智力和存在智力等九种智力构成。每个人都同时拥有这九种智力,只是这九种智力在每个人身上以不同方式、不同的程度组合存在,使得每个人的智力都各具特色。

5.班级是开展教育教学和管理活动的基本单位,也是学生生活及开展活动的社会组织。班级是学校根据一定的目的任务和规章制度组织起来的有目标、有计划地执行教育教学与管理职能的正式群体。它是开展教育教学和管理活动的基本单位,也是学生生活及开展活动的社会组织。

三、1.赫尔巴特于1806年出版《普通教育学》,书中赫尔巴特已清晰的形成教育学科的自觉意识,提出了教育学科学化的问题,对各种概念进行了明确的界定。他把教育研究建立在扎实的心理学和伦理基础之上,试图对教育学赋以科学规律的形式。该书分为绪论、教育的一般目的、兴趣之各方面(教学)、品格之道德力量(德育)四大部分,是一本自成体系的教育学著作。他的《普通教育学》被公认为第一本现代教育学著作,他本人被称为“现代教育学之父”或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

2.答:包括对学生进行可持续发展观念的教育和可持续发展知识的传授。可持续发展观念的教育应包含:①正确的发展观教育。②科学的价值观教育。③全部的资源观教育。④和谐生态观教育。⑤崇高的道德观教育。可持续发展知识的传授应包含:①有关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和原理。②有关人口、环境、资源、经济、科技的知识。③有关解决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等问题的方法和技术的知识。

3.答案要点:教育目的对教育活动的社会倾向和人的培养具有质的规定性,表现为:(1)对教育活动质的规定性,即规定教育“为谁培养人”、“为谁服务”;

(2)对教育对象的质的规定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规定了教育培养对象的社会倾向,另一方面规定了培养应具有的基本素质。

4.教学活动是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良好的师生关系是优化教学氛围的关键,更是促进教育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重要因素。良好的师生关系有(1)民主平等它是良好师生关系建立的首要前提。(2)尊师爱生学生对教师尊敬、依赖,教师对学生关心爱护,这是新型师生关系的特征。(3)教学相长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关系。

5.答:社会的需要与班级主体的多方面需要,决定了班级组织既具有社会化功能,又具有个体化功能。班级组织的社会化功能,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传递社会价值观。第二,传授科学文化知识。第三,教导生活规范和行为方式。第四,提供角色学习条件。班级组织的个体化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促进发展的功能。第二,满足需求的功能。第三,诊断与矫正功能。

四、答:环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环境是指对个体身心发展产生影响的一切外部因素。狭义的环境是指个体生活于其中,并对其身心发展自发的产生影响的一切外部因素。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两个方面,对人的发展起着重大的影响和制约作用,但不能决定人的发展,其原因在于:(1)人接受环境的影响不是消极、被动的,而是一个积极、能动的过程。这种能动性一方面表现在,人是通过实践活动接受环境的影响并获得发展的。另一方面表现在人是按照已有的知识、经验以及在这些知识、经验基础上产生的需要和兴趣等接受环境影响的,因此,同样的环境在不同人身上可以产生不同的作用。(2)环境对人的影响是广泛的、潜移默化的,也是自发的、零星的、无计划的、无目的的、不系统的,有时甚至是相互矛盾的。环境影响的这种特点,往往使人的发展具有两极性:既可以使人向好的方向发展,也可以使人向不好的方向发展。因此,在人的身心发展过程中,环境的作用是有限的。

五、产生这种状况的原因:

(1)毫无意识的针对班级部分同学提问,虽然看起来是平等的、民主的,其实这种“毫无意识”却是忽视了学生自身参与的积极主动性,没能将学生的主动性与教师的主动性很好的结合在一起。

(2)教师更容易对部分同学关注和鼓励,一方面可能是这部分同学在教学过程中能够积极主动的配合教师,参与到教学过程当中去;另一方面可能是这些同学的学校成绩较好,教师受升学率或其他方面因素的影响更容易对这部分学生进行关注。

(3)只对班上的少数人关注,可能是受片面追求升学率使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只注重分数而忽视其他的方面。在这种情况下,就会使得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往往只容易对部分的少数成绩较好的同学关注、鼓励,而忽视很大一部分同学。

在教学过程中,要想实现民主化,就应该做到:

(1)首现教师要转变观念。一是要摆脱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认识到教学的目的最主要的还是使得班上的每一个同学都获得发展。而这种发展不能仅以在分数的高低和成绩的好坏来衡量,应该树立多样化的衡量维度。

(2)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的充分调动每一个同学的参与积极性,不要因为有的

同学不主动参与就不管他们,这恰恰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的学生群体。

(3)学生也要有意识的培养自己的参与意识,积极的配合好教师的教学。因为教学过程是由教师和同学两个主体来完成的,忽视哪一个主体都会对教学造成不利影响。

(4)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争取在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气氛中实现教学过程的民主化。

(5)不断完善教学评价机制,要经常不断的向师生反馈教学过程中的问题,让师生共同的来实现教学过程的民主化。

《教育原理》模拟试题(五)

一、填空题(本大题共10个小题,共20分)

1.裴斯泰洛齐人为:“为人在世,可贵者在于发展,在于发展个人天赋的内在力量,使其经过锻炼,使人能尽其才,能在社会上达到他应有的地位。这就是教育的最终目的。”这句话反映了:________。

2.现代教育具有文化更新和________功能。

3.教育有利于人口数量的________和________的提高。

4.内发论者一般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________,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的。

5.狭义的教育目的是国家对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人才的________。

6.从作用的特点来看,教育目的可分为________和________。

7.教师劳动的师范性主要是指教师通过______的方式用自己的学识,思想和言行等去直接影响学生。

8.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是一个十分复杂的关系系统,概括起来它包括师生之间的______关系和______关系。

9.在中国的古代,________提出“性相近,习相远”的著名命题。孟子的“________”,认为人生来就有四种“善端”,即“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和是非之心”,而教育就荀子的“________”,认为一个人的优良道德品质的形成必须经过教化,他特别重视改造和外炼,即重视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作用,并且强调人的主观努力,要“化性起伪”。

10.9世纪后期,20世纪初期,欧美相继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教育革新运动,最典型代表人物有美国著名教育家 ________、意大利女教育家________。

二、名词解释(本大题共5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1.掌握学习

2.原始形态的教育

3.内发论

4.中央集权制

5.教师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5个小题,每小题5分,共25分)

1.简述19世纪末20世纪初对教育学产生很大影响的文化教育学的基本观点。

2.简述教育在社会建设中的作用。

3.制定教育目的的基本依据是什么?

4.教师职业的使命是什么?

5.区别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

四、论述题(本题共1小题,共15分)

结合实例,试述教育目的有哪些取向?

五、材料分析(本题共1小题,共20分)

有些教师说他们没有学过教育学,但一样办了几十年教育,教了几十年课,培养出一代又一代的学生。还有些教师说,孔子没有学过教育学,但并不妨碍他成为万世师表。你认为上述观点正确吗?运用所学原理进行分析。

参考答案:

一、1个人本位的教育目的论 2创造3控制,素质4内在需要5总的要求6价值性教育目的和操作性教育目的7示范 8角色人际9孔子性善论性恶论10杜威蒙台梭利

二、1.在布卢姆的整个教学理论中,教育目标是组织教学、课程编制和教育评价的基础。教学目标分类是掌握学习理论的重要内容,精心设计的教学目标是掌握学习理论实施的基础性工作。在《教育目标分类学》一书中,布卢姆把教育中应该达到的全部教育目标分为3个不同的领域:认识领域、情感领域和动作技能领域。按层次水平由低到高,每个领域又可以此分为6个类别:知识、领会、运用、分析、综合和评价。每一类别下面,又包括一系列亚类。"大多数学生 (也许是90%以上)能够掌握我们所教授的事物,教学的任务就是要找到使学生掌握所学学科的手段。"这就是布卢姆掌握学习的核心思想。

2.原始形态的教育:是一种非形式化的教育,是指教育的活动和存在形式与社会生活、生产浑然一体的原始形态,没有稳定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也没有固定的教育场所和规范的教育内容。

3.内发论一般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的顺序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的。

4.中央集权制:指教育管理的行政权力集中在中央政府或上级机关。如法国将教育事业视为国家事业,建立了代表国家权力的中央教育部,集中领导和直接干预着全国各级教育事业。地方教育管理机构和学校的权力很小,只是奉命行事、执行上级的计划和决定。中央教育部为全国的学校制定了统一的教育方针和原则,统一的教学大纲和课时,统一的教学内容和考试安排,以及统一的教师录用、提升的待遇标准等。

5.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

三、1.人类历史是一种文化的历史,教育过程是一种历史文化的过程,教育目的就是要促使社会历史和客观文化向个体文化的转变,从而培养完整人格,培养完整人格的主要途径就是陶冶和唤醒。所以教育研究必须采用精神科学或文化科学的方法,亦即理解和解释的方法进行。

2.答:教育对社会建设的作用有①教育本身已成为广大人民群众一项基本的民生关切,解决老百姓“上学难、上学贵”问题,实现“学有所教”的目标,是改善民生的重要议题。

②教育对促进就业、扩大收入、实现社会流动,具有重要作用。③教育能促进社会流动,改变人的社会地位和生活状况

3.答案要点:制定教育目的既要依据社会发展的规律,包括社会政治、经济生产力、科学技术等现实和未来发展的需要;又要根据人的自身发展规律,考虑爱教育者个体的身心发展特点和未来发展的要求,正确体现社会与个人的现实与未来发展的完满纵使和辩证统一,使教育目的的实施能够促进社会与个人的和谐、协调和最佳发展,形成良性的循环。

4.(1)从根本上说,教师职业的神圣就在于它的从弱者出发的意识。传道、授业、解惑并不等于教师职责的全部。教师的职责首先表现在维护每一个弱小生命的独特价值,引领他们实现源于精神内部的、具有个性色彩的社会化过程,激励他们不断地去追求更完善、更美好的自我。因此,保护和扶助学生就是教师职业的基本职责。(2)知识的激增和信息技术

的发展,动摇了传统上教师在知识学习上的权威地位,教育已不再限于学校的围墙之内,终身教育和学习化社会的到来,教师与学生同作为学习共同体的成员。教师不仅要不断的学习,而且要改变这一职业的固有角色和职能,教师从事教育和激励学生的工作正在稳定地取代单纯的讲课。教师和学生因此而建立一种新的关系。教师从“独奏者”的角色过渡到“伴奏者”的角色,从此不再主要是传授知识,而是帮助学生去发现、组织和管理知识,引导他们而非塑造他们。(3)社会发展对于人的主体性、创新性以及人文精神等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教师对于人的发展的促进作用,并非只是传递信息,甚至也不是传授知识,而是本着尊重学生自主性的精神,使他们的人格得到充分的发展和完善。“教师的任务将是培养一个人的个性并为他们进入现实世界开辟道路。

5.答:形成性评价是指贯穿在课程开发和课程实施整个过程中进行的评价,在于搜集课程开发和实施各个方面的信息资料,如课程本身的问题、学生的学习困难和教学中出现的问题等,作为进一步完善和改进的依据。形成性评价的特征在于过程性、探索性和灵活性而非标准化的。终结性评价是在计划或产品(课程实施)完成以后所实施的评价,力图表明课程目标的实现程度,并对课程的有效性和实施效果作一种判断。这是一种目标模式,注重定量化。

四、答案要点:

1.个体本位的教育目的观

教育目的应当由人的本性和本能的需要决定。人生本就具有发展其身心的本能。教育目的就是使这种本能得到高度完善和发展。代表人物:卢梭、孟子、斯宾塞等

2.社会本位的教育目的观

强调人是社会的产物,教育就是要使受教育者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因此,在教育目的中,主张应培养社会要求的人才,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使受教育者掌握社会的知识和规范。其核心思想是:教育的一切活动都应服务于社会的需要。个人一切发展都有赖于社会。基本主张:(1)人的一切发展有赖于社会;

(2)教育只有一个总的目的,即教育目的在于“使儿童的身体、智力和道德都得到某种激励和发展,以适应整个社会在总体上对儿童的要求,并适应儿童将来所处的特定环境的要求”;

(3)教育的结果由教育的社会效益来衡量。代表人物:迪尔凯姆、孔德、凯欣斯泰纳等。

3.文化本位论

文化本位论的教育目的观强调教育目的要围绕文化来展开,用“文化”来统整教育、社会、人三者间的关系,最终目的在于唤醒人们的意识,使其能够自动自觉地追求理想价值,创造新文化。(1)崇尚精神,关注生命价值。(2)强调文化,倡导人与精神文化的融合。

“文化本位论”理论来源是文化教育学,代表人物有德国的狄尔泰、斯普朗格等。

4.生活本位论

“生活本位论“的教育目的观认为教育要为未来的生活做准备,或认为教育即生活本身,关注使受教育者将来如何生活。

任何人类有意识的活动,总是以一定目的设定作为起点和归宿。目的性是人类活动的一个特点,人们对于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都有着自己的期望,在观念上有着某种预期的结果或理想的形象,这就是各自主张的教育目的。受教育者在成长中明确的追求,即自我教育的目的。教育学研究教育的目的,并不是罗列人们的这些带有差异的目的,而是要研究社会的总体上的教育目的。这种教育目的由国家机关指定推行,在教育活动中具有主导地位,对整个教育活动具有一定的作用。它的指定各级各类学校具体教育目的、确定教育内容、选择教学方法、评价教育效果的依据。它贯穿于整个教育活动的始终。

五、上述观点是错误的。

第一,这些教师认为没有教育理论,一样有教育实践,他们都忽略了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密切联系。历史经验告诉我们,没有实践依据的理论是空洞的理论,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教育工作者应该在正确理论的指导下进行实践,这样才能避免盲目摸索,更有效率地实现教育目的。

第二,教育理论对于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意义十分重大。从理论功能上讲,掌握教育原理有助于解释教育实践、指导教育实践、推动教育改革;从实践意义上讲,掌握教育原理有助于树立科学的教育现、提高教育质量、总结经验、探索规律,还可以为学习其他相关学科提供坚实的理论根基。缺少理论的指导,教育实践就难以取得成效,

第三,孔子是个实践经验非常丰富的教师,但他不仅拥有经验,还有丰富的教育理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而时习”、“温故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等,都是孔子总结教学经验而提出来的教学理论。这些理论反过来直接指导了教育教学实践。因此,真正重视教育实践的人,是不应也不会轻视教育理论的。

《教育原理》模拟试题(六)

一、填空题(本大题共10个小题,共20分)

1.在中国古代教育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有教无类”办学方针的教育家是:________。

2.教育民主化的中心内容是 ________。

3.教育平等又包括________、________和 ________。

4.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________、________、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观教育等。

5.外铄论的基本观点是人的发展主要依靠________,诸如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教育等。

6.“狼孩”的故事说明,________在人的身心发展中不起决定作用。

7.________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

8.培养目标是各级各类学校及各个学段应具体达到的________。

9.________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

10.我国也于1985年颁布________,提出从改革教育体制入手,全面推动我国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二、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20分)

1.教育现代化

2.人口教育

3.培养目标

4.师生互动

5.行动研究

三、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25分)

1.简述从原始社会到古代社会、现代社会的过程中学校教育对象范围和教育内容是如何变化的。

2.简述人的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3.简述教育制度的基本构成要素。

4. 现代学生观的基本内涵。

5.简述初等教育改革科研方案的评价原则。

四、论述题(本题共1小题,共15分)

试述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变革发展趋势。

五、材料分析(本题共1小题,共20分)

一个11岁的小男生递给老师一张纸条:“我要杀了你!”男生偷偷地将菜刀放进了书本。这一切,皆因孩子没有将纸扔进垃圾桶,老师当场命令孩子将地上的纸含在嘴里长达20分钟所致。孩子认为老师严重地伤害了他的自尊,因而极端憎恨教师。学校和媒体在介绍和报道这名老师时,强调她是“全校公认的一名优秀教师”。

阅读案例,运用新课程的学生观对此事进行分析,并谈谈教师如何确立正确的学生观。

参考答案:

一、1孔子2实现教育平等3教育机会均等、教育过程平等、教育结果平等4环境教育、人口教育;5外部因素;6环境7教育目的8教育目标9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10《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二、1.教育现代化:是指与教育形态相伴随的教育现代性不断增长的历史过程。主要体现在教育的世俗化、国家化、科层化、理性化、民主化、科学化和福利化等方面。教育现代性是教育现代化过程中教育所呈现的一些新特点和新性质,教育现代性的增长是教育现代化进程的根本特征和教育现代化水平的根本标志。

2.是指人口科学知识、人口政策以及生育观念方面的教育。

3.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是各级各类学校及各个学段应具体达到的教育目标。与教育目的相比,培养目标是某类学校或某个学校的具体教育目标,具有很强的区域性、阶段性、层次性和灵活性的特点。在目标内容上,培养目标与教育目的有相通的地方,且必须服从于教育目的。从关系上说,教育目的居于最上一层,因而具有概括性与抽象性的特点,培养目标则是对教育目的的具体化。

4.师生互动是指师生之间发生的各种性质、形式和程度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5.行动研究:行动研究并不单单是一种教育研究的方法或方式,它通过“思”与“行”的结合实现对传统的以教学为核心、以操作为主征的教育工作内容、过程和方式的彻底改造,构成了教师崭新的专业工作方式,并由此而构建成为一种专业实践方式。

三、1.答:从教育对象范围的变化上看,原始社会教育没有阶级性,所有儿童都有同样的受教育权;古代社会教育具有鲜明的等级性和阶级性,教育对象主要是奴隶主和地主阶级的子弟;现代社会,教育对象范围逐渐覆盖全体儿童和青少年。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对象范围呈现不断扩大的变化趋势;从教育内容上看,原始社会教育内容极为简单、贫乏,主要生产劳动技术以及礼仪、宗教、音乐舞蹈等教育;古代社会教育内容更为丰富,但中心是统治阶级的政治思想、伦理道德等,脱离生产劳动,轻视自然学科知识;现代社会的发展推动了教育内容的极大丰富,教育内容与生产生活紧密结合。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内容的变化呈现出不断丰富的趋势。

2.答:个体身心发展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人在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的方面变化的过程。个体身心

发展遵循着某些共同的规律,其主要内容包括:(1)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2)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3)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4)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

3.答:教育制度分解和还原成构成这一系统结构的若干基本要素:

(1)教育制度的目标系统。通过国家和政府的各种政策和法规,或是以占社会主流地位的意识形态的有关理论和学说,对教育的目标进行规定。教育制度的目标系统是整个教育制度的核心。

(2)教育制度的规范系统。即根据目标系统所制定的对教育活动主体(教育行政机构、学校及其它各种教育机构、教师、学生等)的各种活动的一系列规则、条例、政策、法规等,这是教育制度在现实运行过程中起实际作用的要素。

(3)教育制度的组织系统。这是教育制度得以实施的基本载体和框架,包括必要的机构组织和实体,如各级各类的机构(主要是学校组织)及其内部职能部门和成员形成的组织和关系。

(4)教育制度的工具系统。即一定的教育制度赖以实施运行的物质条件,包括实现制度目标、制度规范和形成一定的组织系统所运用的各种物质设备和资源。如学业证书、荣誉证书、奖状、学生手册等。

这四个系统及相互关系决定了教育制度的基本性质与特点;不同的教育制度正是这些基本要素及其关系的不同所规定的。

4. 现代学生观具体表现为:学生是一个充满生命活力的人,是一个成长中的未成年人,是一个有着独特精神世界的人,是一个有着特定责权关系的人。

5.(1)目的性原则。(2)需要性原则。(3)科学性原则。(4)创造性原则。(5)可行性原则

四、现代学校教育制度随着社会的发展,其自身的结构体系不断变革和发展,并呈现这样几种重要趋势:

(一)学制的类型结构不断向分支型、单轨制方向发展

英、法、德等国家通过“综合中学”这种新的学校形式,把初中教育的两轨归并到了一轨。英国的初中后教育有综合中学、文法中学、技术中学、现代中学、中间学校以及自成体系的私立学校。美国各州的义务教育年限不一,学制形式有八四四制、六三三四制、四(或五)四四四制等。这其中,高中教育是综合性的,兼负大学预备教育、普及高中教育,以及进行专业技术教育。目前,英国的高中教育也正进一步通过综合中学来实现并轨。随着高中教育的普及,双轨制的并轨必将上升到高中教育阶段,综合高中代表着现代中等教育发展的一种趋势

(二)学制的层次结构不断向一体化、多样化方向发展。

《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报告,现代教育体系正通过“重新考虑并沟通教育的各个阶段”,从基础教育到大学,“重新建立联系,按照不同于原来的方式对它们重新作出安排,确保它们之间有可能相互转换,并使学习途径多样化。”

首先是基础教育的发展。基础教育作为必不可少的“走向生活的通行证”,包括学前教育和初等教育。幼儿教育迅速发展,并已列入学制系统。初等教育即小学已成为普通文化科学基础教育的初级阶段,年限有缩短的趋势;小学教育的入学年龄提前到6岁甚至5岁,小学与幼儿教育的联系更加密切;小学与初中直接衔接,取消小学升初中的入学考试。

其次是中等教育的改革。中等教育是“人生的十字路口”,一直面临着大学预备教育(普通教育)与就业准备教育(职业技术培训)的尖锐矛盾。以此,在不同的学制系统下形成了三种有代表性的高中教育,即西欧式高中——担负大学预备教育的单项任务;前苏联式高中

——担负大学预备教育和普及高中文化科学知识教育两重任务;美国式高中——兼任大学预备教育、普及高中教育和进行职业培训三重任务。

1984年前苏联高中的教改方案决定高中也将同时进行职业教育,英国等西欧国家高中也在迅速走向综合化。因此可见,中等教育的综合化以及在此基础上实现培养目标和课程内容的多样化,已成为一种世界性趋势。与此同时,职业技术教育由小学阶段进行提升到初中后(高中阶段)和高中后进行。第三是高等教育的发展。一方面是高等教育层次的多样化,在大学、学院之下,派生出专科学校、社区学院,在大学本科教育之上出现了研究生教育。

另一方面,高等教育的教育机构出现了多类型,院校、科系、专业远远超出了传统的范畴,在正规的高等教育机构蓬勃发展的同时,形式多样的“非正规大学”大量涌现并纳入许多国家的高等教育体系。由此,现代教育中各级各类学校机构的层次结构已经发生了重要的发展和变化。从6~12岁的初等教育为第一级教育,11~12岁至17~18岁的中等教育为第二级教育,从18岁左右开始的为期6~7年的教育为第三级教育。而整个教育的层次和机构逐步从传统的宝塔型向梯形变化。无论是从义务教育的普及还是教育投入与生均培养的成本看,第一级教育以及第二级教育必然处在优先发展的地位;而且,高等教育的发展也必须以普及的和优质的基础教育为基础和前提。因此,第一级、第二级教育乃是整个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基础。

(三)现代教育制度由制度化、机构化不断向非制度化、终身化方向发展。

“制度化教育”的理由是:年轻人正是在学校里‘为进入生活作好准备。人的生活被分成三个不同的阶段:学校和学习阶段、有活动能力的生活阶段、老年阶段。在学校学习的东西终身有用。

然而,传统的制度化教育体系越来越显露其严重的缺陷和不足。制度化教育开始向非制度化教育转型,终身教育成为世界教育发展的历史潮流。终身教育的倡导者保罗?郎格朗(PaulLengrand)认为,终身教育不仅仅是传统教育的简单延续。“如果教育在个人的整个一生中,在个人的生活诸方面发挥如上所述之作用,那么很清楚,主要的需要就是使它冲破学校体制的束缚,以占有既和工作有关又和闲暇有关的人类活动的全部。”由此,人类越来越朝着“终身学习”、“学习化社会”迈进。新的教育体系正由传统的封闭的精英模式向开放的大众模式发展,由终结性教育向终身教育过渡。它具有开放性、大众性和机会的均等性,并与社会生产、生活紧密联系。

在此之下,学校教育及以学校教育制度体系为中心的现代教育制度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一方面,学校教育各级各类专门的教育机构必须走向开放,为社会成员提供更多、更为均等的教育机会;同时,一系列全新的教育形式和机构应运而生,所有的集体、协会、团体甚至家庭,都必须共同承担教育的责任。由此,人类越来越朝着“终身学习”、“学习化社会”迈进。新的教育体系正由传统的封闭的精英模式向开放的大众模式发展,由终结性教育向终身教育过渡。它具有开放性、大众性和机会的均等性,并与社会生产、生活紧密联系。

五、从教师与学生关系来谈,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爱护学生。按案例的线索进行分析。

1.教师应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

2.学生是一个成长中的未成年人,教师应允许学生犯错误,理解学生身上的不足,帮助学生改正错误,促进学生的发展;

3.珍视学生的独特性和培养具有独特个性的人;

4.学生有着独立的社会地位,是行使权利的主体,享有法律规定的各项社会权利,学生有受尊重的权利。

《教育原理》模拟试题(七)

一、填空题(本大题共10个小题,共20分)

1.在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位把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加以研究,被认为是“传统教育学”代表的教育家是:__________。

2.教育的未来发展趋势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 教育民主化、教育国际化、教育个性化、教育信息化。

3.社会建设主要有两大方面:__________和__________。

4.人的________因素是人赖以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前提,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5.瑞士心理学家________的发生认识论认为,个体认知发展依次经历了感知运算水平、前运算水平、具体运算水平、形式运算水平的发展过程。

6 .1995年,《________》规定:“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7.检验和衡量教育工作好坏,主要看________是否得以实现。

8.社会本位的教育目的观代表人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9.古德莱德提出,课程的五个层次:(1)__________(2)理解的课程(3)__________(4)正式的课程(5)__________。

10.学生的整体生活环境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同辈群体生活以及邻里、社区和宏观的社会文化生活环境。

二、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20分)

1.教育民主化

2.文化

3.师生关系

4.学生的学习压力

5.素质

三、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25分)

1.简述现代教育与以前的教育相比,具有哪些特点。

2.简述遗传素质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3.简述双轨制、单轨制和分支型学制的优缺点。

4. 学生的家庭生活与学校生活的差异。

5.简述初等教育促卒人发展的功能。

四、论述题(本题共1小题,共15分)

试论作为“教的主体”的教育者与作为“学的主体”的受教育者之间的联系。

五、材料分析(本题共1小题,共20分)

1957年,毛泽东:“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1983年,邓小平:“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教育要为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各级各类合格人才,所有这些人才,都应该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和社会主义事业,具有为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而艰苦奋斗的奉献精神,都应该不断追求新知,具有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造的科学精神。”

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在《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1995《教育法》在法律上确认了这一教育方针。

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动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首次提出,党的十六大进一步确立,党和教育方针是“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根据以上案例请对教育目的进行分析?

参考答案:

一、1夸美纽斯2教育战略化、教育终身化、教育全民化、3实体建设,制度建设4遗传5皮亚杰6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7教育目的8迪尔凯姆、孔德、凯欣斯泰纳9经验的课程、运作的课程、理想的课程10家庭生活学校生活

二、 1、教育民主化:包括教育的民主和民主的教育两个方面。前者是民主外延的扩大,即把政治的民主扩展到教育领域,使教育成为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后者是教育内涵的加深,即把专制的、不民主的、不充分民主的教育改造成为民主的教育。用概括的语言说,教育民主化是指全体社会成员享有越来越多的教育机会,受到越来越多的民主教育。

2、是与自然、先天等概念相对应的,是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社会及人类自身所积累和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3、师生关系:教师和学生是教育活动及其过程中最重要的因素,师生关系教育过程中最核心的纽带。师生关系是指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为实现教育目标而以特定的方式结成的复杂的互动关系。

4、学习压力是学生在就学过程中所承受的来自环境的各种紧张刺激,以及学生在生理、心理和社会行为上可测定、可评估的异常行为。

5、素质:对于个体来讲一般应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自然素质,包括生理解剖特征和生理机能特征。二是心理素质,包括认识过程本身的感觉、知觉、意识、性格等对认识活动具有定向、调节等功能的心理因素。三是社会广化素质,包括科学文化素质、审美素质、思想道德素质等。

三、 1.答:教育与生产劳动密切结合是现代教育的基本特征;教育广泛普及和义务教育年限延长;教育形式多样化;教育走向高度的制度化,同时终身教育开始兴起;教育内容、教育手段、教育观念和教师素质等要求现代化;通才教育和全面教育是现代社会教育的共同目的,要求培养专业面宽、基础知识广阔、具有广泛适应性的人才。

2.答: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生理前提,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遗传素质的发展过程制约着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作用,随着环境、教育和实践活动的作用人的遗传素质也会逐渐地发生变化,即遗传素质是具有可塑性的。

《教育学》大学期末考试 复习资料(完整版)

《教育学》期末复习提纲 一、选择题 1.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代表人物、主要观点) (一)教育学的萌芽 1、中国萌芽阶段的教育思想: 孔子(“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启发教学;“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学思结合; “学而时习之”的学习结合;“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的学行结合;“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 不正虽令不从”的以身作则;因材施教) 道家老子主张回归自然,一切任其自然就是最好的教育。 2、西方萌芽阶段的教育思想: 苏格拉底:以其雄辩和与青年智者的问答而著名(产婆术)。明确提出“美德是否可 教”的问题。 柏拉图:《理想国》,教育的目的是培养统治者。 亚里士多德: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最早提出教育要适应儿童的年龄阶段,提出 和谐发展教育。 古罗马昆体良:西方第一部教育著作是的《论演说家的教育》(又称《雄辩术原理》)。比较 系统论述了有关儿童教育的问题,被称为第一本研究教学法的书。 (二)独立形态教育学的阶段 1.英国哲学家培根:近代实验科学的鼻祖,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提了出来。 2.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 提出“泛智教育”思想,探讨“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全面系统论述了班 级授课制。首先提出让一切男女儿童都受教育的普及教育思想,按照年龄分期确定了学校教 育制度和教育内容。 3、英国教育家洛克的《教育漫话》,提出著名“白板说”。 4、法国教育家卢梭提出近代教育论述中最完备的关于教育年龄阶段的划分。 5、德国哲学家康德明确主张进行“教育实验。 6、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旧三中心 7、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奇《林哈德与葛笃德》书中提出教育目的是全面和谐发展人的一切天 赋力量和能力。明确提出“使人类教育心理学化”的口号。 8、美国教育家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提出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改造。 提出“做中学”的思想,构成了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完整体系。(新三中心)现代教育派的 代表。 (三)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建立 2.教育家及代表作:克鲁普斯卡娅《国民教育与民主主义》被认为是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写成 的第一本教育著作。加里宁《论共产主义教育》“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凯洛夫的《教 育学》。杨贤江的《新教育大纲》(我国第一部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著作) (四)教育学发展中逐渐形成的理论派别(见教材) 1、实验教育学:其代表人物是德国的梅伊曼和拉伊,代表著作主要有梅伊曼的《实验教育学 纲要》及拉伊的《实验教育学》。 2、文化教育学:代表人物有狄尔泰、斯普朗格、利特等人,代表著作有狄尔泰的《关于普遍 妥当的教育学的可能》、斯普朗格的《教育与文化》、利特的《职业陶冶与一般陶冶》等。 3、实用主义教育学:以美国的杜威为代表,代表著作有《民主主义与教育》。 (五)当代教育学理论的新发展 1.赞可夫出版的《教学与发展》一书,提出发展性教学理论的五条教学原则。 2.美教育家布鲁纳的《教学过程》,提出了结构课程理论和发现法。 3.德瓦·根舍因创立了范例教学理论。 4.瑞士皮亚杰的《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学》,论述了智力发展的阶段,认为教学的主要目的 是发展学生的智力。 5、法国包罗·朗格朗:终身教育理论 2. 教育的起源与发展(教育起源说,各历史阶段的代表人物和主要观点)

教育学原理期末考试试卷B及答案

期末考试试卷 学年学期: 课程名称:《教育学原理》 适用专业: (满分:100分时间:120分钟) 一、填空题(本大题共6小题,每空1分, 共10分) 请在每小题的空格中填上正确答案,错填、不填均无分。 1、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以此探求。 2、影响人发展的基本因素有、、。 3、从教育作用的方向看,教育功能可分为与。 4、教育目的具有导向、调控、、激励和的功能。 5、提出的程序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是操作性条件反射。 6、班主任是沟通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的桥梁。 二、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选择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未选均无分。 1、标志教育学成为一门学科是()的出版。 A、培根的《论科学的价值与发展》 B、夸美纽斯的《大教育论》 C、洛克的《教育漫话》 D、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 2、教育的生物起源论的代表人物是() 。 A、利托尔诺 B、孟禄 C、马克思 D、凯洛夫 3、教育能把较低水平的劳动者提升为较高水平的劳动者,这体现了 ()。 A、教育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B、经济发展水平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C、政治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D、教育对科技的促进作用 4、教育能够移风易俗,这体现了教育的()。 A、政治功能B、经济功能 C、文化功能 D、育人功能 5、遗传素质是人身心发展的()。 A、主导因素B、生理前提 C、决定因素 D、外部条件 6、“孟母三迁”的故事说明了()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A、遗传基因B、教育 B卷

C、个体主观能动性 D、外部环境 7、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是()。 A、个人本位论 B、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C、社会本位论 D、教育无目的论 8、在教育目的问题上,主张个人本位论的教育家是()。 A、斯宾塞 B、孔德 C、涂尔干 D、卢梭 9、从胎儿到坟墓的教育反映了现代教育()的特点。 A、全民性B、广泛性 C、终身性 D、未来性 10、教师职业的主要职责是()。 A、教书育人 B、传授知识 C、热爱学生 D、以身作则 11、“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句话说明了教师 的教育活动具有()。 A、长期性B、示范性 C、复杂性 D、创造性 12、主张教育要从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出发的学说属于()。 A、教师中心说 B、教材中心说 C、教室中心说 D、学生中心说 13、将课程分为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的标准是()。 A、课程的组织类型 B、课程的影响方式 C、对课程的要求 D、课程的计划性 14、课程实施应该严格按照计划进行。这种观点是课程实施的()。 A、忠实取向 B、互动适应取向 C、参与制定取向 D、主体取向15、在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的非指导性教学中,教师是作为() 存在的。 A、促进者 B、指导者 C、管理者 D、传授者 16、当代我国中小学普遍采用的教学模式是()。 A、程序教学模式 B、发现教学模式 C、暗示教学模式 D、传递-接受教学模式 17、()一方面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另一方面又具有难以因材施 教的特点。 A、个别教学 B、现场教学 C、班级教学 D、复式教学 18、在学期结束时所进行的期末考试属于()。 A、预定性评价 B、反应性评价 C、总结性评价 D、形成性评价 19、有目的地组织学生进行一定的实际活动以培养其良好品德的德育 方法是()。 A、情感陶冶法 B、实践锻炼法 C、说理教育法 D、榜样示范法 20、在品德结构中最重要的是关心与体谅别人,只要儿童能形成从别 人的观点和立场出发考察自己的道德行为,就能发展成有道德的社会公民。这反映的德育模式是()。 A、体谅模式 B、认知发展模式 C、价值澄清模式 D、社会学习模式

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教育学原理)-试卷44

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教育学原理)-试卷44 (总分:58.00,做题时间:90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总题数:21,分数:42.00) 1.单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分数: 2.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2.从教育学产生与发展的历程来看,教育学发展面临的最大问题,或者说教育学发展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 (分数:2.00) A.科学化问题√ B.实践化问题 C.规范化问题 D.艺术化问题 解析:解析:本题出自《2016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大纲》(本书简称《大纲》)第一部分“教育学概述”之第(一)条“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旨在考查考生对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所面临的问题的理解与掌握程度。教育学最初只是人们对教育经验的一种总结,随着近代以来教育实践活动范围的扩大、结构的复杂和内容的日益丰富,人们对教育问题的论述,逐渐从现象的描述过渡到理论的说明,教育研究也自觉地运用了心理学等学科的研究成果。但总体而言,教育学的科学性不强,教育学是否称得上是一门科学一直是人们怀疑、争论的焦点,使教育学科学化一直是教育学者们共同的目标。因此,正确答案为A。 3.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教育家梅伊曼和拉伊创立的教育学说是 (分数:2.00) A.实验教育学√ B.文化教育学 C.批判教育学 D.科学教育学 解析:解析:本题出自《大纲》第一部分“教育学概述”之第(三)条“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旨在考查考生对20世纪以来教育学发展所形成的理论派别的掌握程度。自19世纪末以来,随着教育科学的迅速发展,教育学形成了许多门类和派别,呈现多元化的趋势,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实验教育学、文化教育学、批判教育学和实用主义教育学。其中,实验教育学的代表人物主要是德国教育学家梅伊曼和拉伊;文化教育学的代表人物是狄尔泰和斯普朗格等;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代表人物是杜威和克伯屈;批判教育学的代表人物是鲍尔斯、金蒂斯和布厄迪尔等人。因此,正确答案为A。 4.下列对教育的概念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分数:2.00) A.广义的教育概念几乎与生活同义 B.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 C.把教育与其他现象区别开来的根本特征是它是一种有意识地培养人的活动 D.依据教育的正规化程度,可以将教育分为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 解析:解析:本题出自《大纲》第二部分“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之第(一)条“教育的概念”,旨在考查考生对教育概念的理解与把握程度。教育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广义的教育。广义的教育显然与生活本身并无太大差别。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即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从教育的内涵上看,把教育看成是一种有意识地培养人的活动,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是教育区别于其他现象的根本特征。依据教育的正规化程度,可以将教育分为正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和非正规教育。因此,正确答案为D。 5.在教育的历史发展中,教育的终身化理念出现在 (分数:2.00)

教育学原理考研必备知识点汇总

一、教育学概述 (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 (二)教育学的研究任务——①揭示教育规律②科学地解释教育问题③沟通教育理论和实践; (三)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1.教育学的萌芽;2.独立形态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创立标志是①对象方面,教育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1623年英国哲学家首次在科学分类中将教育学划分出来,意味着教育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②概念和术语方面;③研究方法方面;(4)结果方面,出现了系统的教育学著作,如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近代第一本教育学著作)、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1806年出版,标志教育学已经成为一门独立学科);④组织方面,产生了专门的教育研究机构,1776年在哥尼斯堡大学开始讲授教育学,这是教育学列入大学课程的开端;3.二十世纪以来教育学的发展:出现了分化与综合两大趋势;表现在①教育学研究的问题领域日益扩大②教育学研究基础和研究模式的多样化③教育学日益分化,形成了初步的教育学科体系④教育学研究与教育实践的关系日益密切⑤教育学加强了自身反思,形成了教育学的元研究⑥教育学的若干基本问题⑦教育学的理论性与实践性、本土化与国际化、科学性与价值性关系问题; (四)20世纪以来主流的教育派别——1.实验教育学:代表人物德国的梅伊曼、拉伊等;基本观点①反对思辩教育学;②提倡将实验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成果应用到教育研究; ③提出教育实验提出假设、进行实验和确证三个基本阶段;④主用实验、统计和比较的方法探索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及其智力发展水平,提出将实验数据作为教育改革的基本依据;2.文化教育学:代表人物德国的狄尔泰、斯普朗格和利特等;基本观点①人是一种文化的存在; ②教育的对象是人,因此教育是一种历史文化过程;③教育研究既不能采用思辩的方法也不能采用实验的方法,而只能采用精神/文化科学的方法即理解和解释的方法;④教育的目的就是通过文化培养完整人格;教育的主要方法是“唤醒”和“冶”;3.实用主义教育学:代表人物杜威、克伯屈等,基本观点①教育即生活;②教育即经验的改造;③学校即社会;④课堂组织应以儿童的经验为中心;师生关系要以儿童为中心;教学过程要重视学生自己的独立发现和体验,尊重学生发展的差异性;4、马克思主义教育学:代表观点①教育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在阶级社会中有阶级性;②教育起源于生产劳动;③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④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不仅是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方法,也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⑤教育受社会的制约,但有其独立性并反作用于社会;5.批判教育学:代表人物美国的鲍尔斯、金蒂斯、阿普尔、法国的布厄迪尔;代表观点①资本主义学校教育

教育学原理考试题目及答案教学内容

教育学原理考试题目 及答案

0、教育定义: 在中国古代,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战国时期思想家于思说:“修道谓之教。”教育家苟子认为:“以善先人者谓之教。”《学记》对其解释为:“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东汉的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解释道;“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这里的教,即教育者的教诲和受教育者的效法;育,即使受教育者向好故方向发展。‘ 法国思想家卢梭说:“教育的最大的秘诀是:使身体锻炼和思想锻炼互相调剂。”瑞土的教育家裴斯特洛齐说:“教育的目的在于发展人的一切天赋力量和能力。”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主张教育是准备完善的生活的过程,“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乃是社会生活延续的工具”。法国教育家涂尔干认为:“教育是年长的几代人对社会生活方面尚未成熟的几代人所施加的影响。” 纵观中外许多思想家、教育家的诸多说法,虽然对教育的概念表述存在着差异,但他们有一个十分引人注目的共同点,即都把教育说成是培养人的活动,是促进入的身心发展的过程。这一共识正确地反映了古今中外一切教育所具有的共同的属性。只要人类社会存在,教育作为培养人的属性是不会改变和消失的,所以.教育是人类社会的永恒现象,是同人类共始终的。 广义的教育,其定义为;“凡是有目的地增进入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的一切活动都可称为教育。”它包括计划的和偶然的,有组织的和无组织的,系统的和零碎的,外在的灌输和内在自

发感化的。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等社会上一切教育都属于广义教育。 狭义的教育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具体讲是从学校产生以后出现的,因此,我们把狭义的教育也称为学校教育,就是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和年青一代身心发展的规律,对受教育者所进行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传授知识技能,培养思想品德,发展智力和体力的话动,通过这种活动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 1、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因素有哪些?为什么? (1)遗传素质就是通过遗传而获得的上一代解剖生理特点,包括机体的构造、形态、感官和神经类型的特征等。①它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物质基础和自然条件。②遗传素质的个别差异为人的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提供了最初的可能,不仅影响人的智力,也影响人的个性特征;③遗传素质的成熟机制制约着人的身心发展的水平及阶段;④不宜夸大遗传素质的作用,它仅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物质前提,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而不能决定人的身心发展的现实性。 (2)环境,是指围绕在人们周围并对人的生存和生活发生作用的因素,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个方面。①环境使遗传提供的发展可能性变成现实;②环境决定人的身心发展方向、水平、速度和个别差异;③人并不是被动地、消极地接受环境的影响。人不但能够正确认识外部世界,还能主动地改造世界,人可以通过改造环境

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教育学原理)-试卷4

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教育学原理)-试卷4 (总分:48.00,做题时间:90分钟) 一、简答题(总题数:10,分数:20.00) 1.一个成功的教师在教育活动中扮演的角色有哪些? (分数:2.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正确答案:教师的角色有:①“家长代理人”和“朋友、知己者”的角色;②“传道授业解惑者”的角色;③“管理者”的角色;④“心理调节者"的角色;⑤“研究者”的角色。所以,我们说教师特定的社会职业和地位决定了教师身兼各种角色,以上几项是主要的角色,我们把这些角色组成的集合叫作角色丛。) 解析: 2.简述教师劳动的特点。 (分数:2.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正确答案:教师劳动的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复杂性。教师的劳动不是一个单向灌输的过程,而是一个双向运动的过程。其次,教师的劳动过程是一种以知识信息的传递和转化为主要形式的过程,这是一个复杂的脑力劳动过程。再次,教师的劳动任务是多方面的。 (2)创造性。教师劳动的这种独特的创造性,是由教育对象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决定的。 (3)示范性。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这一本质特点决定了教师的劳动必须要带有强烈的示范性。教师的劳动之所以具有示范性,还在于模仿是青少年学生的一个重要学习方式。 (4)专业性。教师劳动的专业性突出表现在教师对育人的崇高敬业精神和道德修养上,对教育教学专门化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和教育活动的自主权上。而这一点在我国现阶段并未得到真正的贯彻落实。) 解析: 3.为什么说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分数:2.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正确答案:(1)教师是受一定社会的委托,在学校中以对学生的身心施加影响为职责的专门教育工作者,在教育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2)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表现为:第一,教师的特定活动对象是学生,教师根据一定的社会委托,对学生身心施加某种影响,与学生的关系是据此而产生的。第二,教师术有专攻,受过专门的教育训练,教师知之在先,知之较多,在知与不知的矛盾中教师处于矛盾的主导方面,教育计划、大纲主要靠教师去组织实施。第三,教师是年轻一代心灵的启蒙者和塑造者。) 解析: 4.简述培养教师素养的主要途径。 (分数:2.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正确答案:(1)加强和改革师范教育。要发展师范教育,切实提高教师队伍的质量,首先必须采取有效的政策性措施,鼓励和吸引大批优秀学生报考师范院校。同时,要改革现行的师范教育,紧密联系当今时代对教师的新要求,使未来教师能获得与之相适应的专业教育,尤其要让师范生形成正确的教育理念,加强职业能力的训练,以便胜任教师的职责。 (2)加强教师在职提高。如何帮助新教师适应教学实践的要求,顺利地完成由师范生到正式任教这一角色转换的过程,是教师在职培养工作的关键。因此,必须制定计划,通过有效的途径,专门向新教师提供系统的帮助,使他们尽快适应新环境,顺利地担当起一个教师应尽的职责。之后,还应关心新教师的成长,主要是通过实践学习、教学反思、校本培训、校外支援和交流合作等形式,使他们不断得到提高与完善。) 解析: 5.简述教师角色的冲突及其解决。 (分数:2.00)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原理期末考试答案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原理期末考试答案 1. 我国古代学校教育的形态 中国封建社会的学校有官学、私学、书院等三种类型,它们之间相互配合、相互补充,一起构成了中国封建社会学校教育的形态。 中国封建社会的官学体制分为中央官学和地方官学。封建社会的中央官学产生于汉代,随后在各个朝代有所发展。封建地方官学始于汉景帝末年,蜀郡太守创办郡学,招收“下县子弟”入学。自汉代到明清,都分别按地方行政单位设立地方官学,如府学、县(州)学。明清还在乡村设立社学。 私学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秦朝被禁绝,汉代得以复苏和发展。汉代私学教育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种基本类型。第一种类型,为蒙学教育性质,主要形式是书馆或家馆,主要学习内容是识字、习字;第二种类型,是初读一般经书的私学,通称为乡塾;第三种类型,是专经研习性质的私学,这种机构多称为“精舍”或“精庐”,讲学者都是精通一经或数经的名师巨儒,多以研讨学问和治术为办学目的。魏晋南北朝以后,直至明清时期,私学在历朝历代都一直存在,并且在绝大部分时期都非常兴盛。 书院作为一种教育形式诞生于唐末五代,宋代时期书院发展成为一种制度化的教学形式,并产生了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应天府书院、嵩阳书院、石鼓书院、茅山书院等六大书院,明清时期有著名的东林书院、漳南书院、诂经精舍、学海堂等。 我国封建政府不仅重视官学,并且对私学、书院等非官学教育给予支持,从而使官学、私学、书院等三种学校教育形式并存与相互配合,在社会动荡时期,每当官学衰微的情况下,私学、书院的发展与繁荣,很好地弥补了官学教育的缺失,并且促进了非儒家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从而为中华固有文化的绵延不绝提供了重要的教育基础。 2.当前各国学校结构发生变革体现出哪些共同特征 答:1、促使学校由权威结构向专业结构转变 学校的科层化与教师的日益专业化之间可能会有持续不断的冲突。在科层取向与专业取向之间找到平衡,使学校走向专业科层制结构。专业科层制是一种较为理想的结构,也是当今学校结构变革的目标之一。而专业科层制的组织结构是扁平化的。 2、赋予学校更多的自主权 促使学校走向准专业科层制或专业科层制则是可能的,也正是改革者们孜孜以求的目标,即通过赋予学校更多的自主权,促使校长专业化和教师专业化的实现。我国现行的校长负责制还需进一步加以完善。一方面要向学校放权,使学校在人事权、办学权、财产权和课程设置权等方面,真正具有相应的权力;另一方面要对校长的权力进行监督,防止校长权力膨胀和扩大。 3、赋予家长和社会人士的参与权 学校结构的另一个变化就是赋予家长和社会人士的参与权,促进学校管理的民主化。家长和社会人士参与学校的管理,这是家庭教育权和社会教育权的体现。在国外,为了保证家长和社会的参与,法律、政策和相应的制度是家长参与的重要保障和支持。其主要精神是藉由下而上的社会运动,重建学校的结构,以加强学校的自主性,提升教师与校长的专业素质,促进学校决策民主化,推动学校发展。 4、重视非正式结构的功能 首先,非正式结构有助于员工对政策的理解和传播。其次,除了形成非正式的社会结构,还会出现非正式的共享价值与信念——规范取向。第三,非正式结构对正式结构是有益的补充,非正式组织有助于提高凝聚力。第四,与正式的等级制度、非人格化以及正式权威不同,在非正式组织中,这些不起主导作用,因为个性化的需要是非正式组织的动因,这有助于维

教育学原理期末考试题

1结合实际述评教育的社会本位论及个人本位论。 第一,个人本位论盛行于18—19世纪上半叶,以卢梭、洛克、裴斯泰洛奇、福禄倍尔等人为代表。其基本观点是主张教育目的应依据个人需要来确定。该理论认为,人生来就具有健全的本能,教育目的是由人的本能、本性的需要决定的,教育的根本目的就在于使人的本能和本性得到自由发展;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评价教育价值应当以其对个人发展所起的作用为标准来衡量。个人本位论兴盛时期,正是欧洲资产阶级进行反封建斗争的时期,它对反对宗教神学对人的思想禁锢,反对封建蒙昧主义强加于人的一切教育要求,提倡个性解放,尊重人的价值,具有历史进步意义。但是,个人本位论排斥社会对教育的制约,排斥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要的观点是不正确的。 第二,社会本位论是在19世纪下半叶产生的,代表人物有孔德、涂尔干、赫尔巴特等。其基本观点是主张教育目的应根据社会需要来确定。该理论认为,个人的发展有赖于社会,教育结果也只能以其社会功能加以衡量,教育结果好坏,主要看它为社会贡献了什么,贡献的程度如何;教育的一切活动都应服从和服务于社会需要,教育除了社会的目的之外,没有其他目的。社会本位论看到了教育目的受社会制约的一面是对的,但却完全否认了教育目的的个体制约性,因此也是不全面的。 第三,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在处理社会和个人的关系问题上各执一端,都是不正确的。只有将社会发展需要与个人发展需要统一起来,才是科学的。 2从知识观的角度解析“王钟之争 所谓知识观,简单地说就是对知识的看法。它要解答的基本问题有:什么是知识?什么是有价值的知识?个人如何获得知识?对以上问题的不同回答便形成了不同的知识观。 日常生活的理解 (1 )“知识”是一种重要的智力资源; (2)“知识”一种可以在公共领域加以传播的社会要素; (3)“知识”是个褒义词; (4)“知识”是后天习得的; (5)“知识”一词与“科学知识”一词等同。 辞典的定义 (1)《辞海》(1989)的定义:“①人类认识的成果或结晶。包括经验知识和理论知识。……②相知、相识,指熟识的人。” (2)《英汉双解教育辞典》的定义:“个人通过生活经验与教育获得的信息与认识的总体。”我们的理解 第一、知识是一套系统化的经验; 第二、知识是一种被社会选择或组织化了的经验; 第三、知识是一种可以在主体间进行传播的经验; 第四、知识是一种可以帮助人们提高行动效率、更好达成行动目的的经验。 王老先生对于当前基础教育改革中轻视书本知识的现象表示出巨大的担忧,因此奋笔疾书,写下《认真对待“轻视知识”的教育思潮》。在文中老先生反复强调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提法在理论上、历史上、逻辑上、实践上都是错误的,根本就没有所谓的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对立,所有的教育都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素质。针对当前的基础教育改革反对知识本位,提出以素质教育取代应试教育,王老先生反驳说这是轻视知识的表现,是与国际教育改革的趋势是相反的,注定要失败的。通过重申传统的课程观、教学观、教师观,以此说明传统教育并不是改革派眼中的应试教育、知识本位,传统教育也是追求学生全面发展的,它

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教育学原理)-试卷38

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教育学原理)-试卷38 (总分:58.00,做题时间:90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总题数:17,分数:34.00) 1.单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分数: 2.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2.被杜威称为“教育史上的哥白尼式的革命”主要指的是 (分数:2.00) A.由传统教育中“教师中心”转变为“学生中心”√ B.由传统教育中“课堂中心”转变为“社会中心” C.由传统教育中“教材中心”转变为“活动中心” D.由传统教育中“学生中心”转变为“教师中心” 解析: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旨在考查考生对赫尔巴特和杜威教育思想核心的掌握程度。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传统教育思想的三个中心是教师中心、教材中心与课堂中心,而以杜威为代表的现代教育思想则强调学生中心、活动中心与社会中心。其中用“学生中心”替代“教师中心”是最根本的转变,被杜威称为哥白尼式的革命的正是这一点。因此,正确答案为A。 3.主张“任何学科的基本原理都可以用某种形式,教给任何年龄的任何儿童”的是 (分数:2.00) A.布鲁纳√ B.布鲁姆 C.赞科夫 D.凯洛夫 解析: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旨在考查考生对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基本常识的掌握程度。1963年,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发表了他的著作《教育过程》,他主张“任何学科的基本原理都可以用某种形式,教给任何年龄的任何儿童”,即学科结构要与儿童认知结构相适应。因此,正确答案为A。 4.以下观点不属于教育本质的特殊范畴说的是 (分数:2.00) A.教育是一种综合性的社会实践活动 B.教育是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过程 C.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D.教育事业是生产事业,而不是消费事业√ 解析: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我国关于教育本质问题的主要观点”,旨在考查考生对教育本质的主要观点的理解程度。教育本质的特殊范畴说认为必须把教育作为一个特殊的范畴,从教育本身的规定性来揭示教育本质,主要观点有: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教育是使人社会化的过程;教育是人的自我建构的实践活动;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文化传递的手段、工具和形式;教育是引导和促进儿童个性化的活动。因此,正确答案为D。 5.西方古代社会,最初是神本位,所以教育主要是培养僧侣;文艺复兴以后,人本位占主导地位,因此,教育开始注重发展人的个性。这表明 (分数:2.00) A.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目标的确定√ B.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性质 C.文化传统影响教育内容 D.文化传统影响教育目标 解析: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育的社会制约性”,旨在考查考生对教育的社会制约性的理解与掌握情况。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的制定。本题提出的培养僧侣,发展人的个性指的是教育目标。A 和D选项谈的是目标问题,B和C选项可以排除。D选项谈的是文化传统影响教育目标,文化传统的差异存

(完整版)2019考研《教育学原理》知识点汇总(下)

2019考研《教育学原理》知识点汇总(下) 1、教育的根本目的之一是促进人的身心发展。 2、影响人的发展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主要的有遗传、环境和 教育。 3、人的发展变化过程既有量的,又有质的,既有连续性,又有 阶段性,同时又是一种前进的运动。 4、人的发展,指的是青少年身体和心理上的连续持续的变化过程。简要地说,包括两个方面:身体的发展(结构形态、生理机能)和 心理的发展(认识能力和心理特性、知识技能和思想品德)。 5、青少年身体的发展包括机体的正常发育和体质的增强两个方面。 6、青少年心理的发展是指认识过程和个性心理发展两个方面, 是认识过程和个性心理统一的和谐的发展。 7、“最近发展区”的理论是由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提出的。 8、“一般发展”的理论是由前苏联又一心理学家赞可夫提出的。 9、“心理发生论可以分为三个学派:个性发生学派、认识发生 学派、活动心理学派即心理动力学派。 10、遗传是指人从先辈那里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这些 遗传的生理特点也叫遗传素质,它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物质基础和自然 条件。 11、每个人表现出来的智力水平和个性特征,在一定水准上受遗 传因素的影响 12、遗传对人的身心发展的作用只限于提供物质的前提,提供发 展的可能性,它不能决定人的发展。

13、环境,即围绕在人们周围,对人的发展产生影响的外部世界,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个方面。在人的发展中,社会环境起着 更为指导的作用。 14、环境影响人,主要是通过社会环境实现的。社会环境包括社 会文明的整体水平,即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以 及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和道德水准,其中最主要的是社会发展的水准 和个人拥有的社会关系。 15、环境对青少年发展的影响不是主动进行的。 16、因为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点,教育所起的作用是指导性的。 17、人的可教育性,即人具有接受教育的天赋素质和潜在能力。 人之所以具有可教育性,主要在于人具有可塑性,而人的可塑性表现 为人的感觉器官和心理机能是“未特定化”的。 18、人的“未特定化”是人的可塑性的前提,而可塑性又是人的 可教育性的前提。 19、人类社会区别于动物界的根本之处就在于人类拥有文化,文 化是人类本质力量的确证与表征,人类心身能力的延伸。 20、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作用,但这种作用于相对的、有条件的,因为教育的影响只不过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外因。 21、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内因或内部矛盾,是指社会或教育提出的 新要求与他们原有的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 22、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基本规律有:青少年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和 阶段性、不均衡性、稳定性和可变性、个体差异性。 23、青少年身心发展速度是不均衡的。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其身心发展是不均衡的;另一方面,在同一时期, 青少年身心发展的不同方面发展也是不均衡的。

教育学原理考试试卷及答案

三、判断题(共 15 道试题,共 30 分。) V 1. 狭义的教育目的是指教育活动具有指向作用的目的的区域,含有不同层次预期实现目标系列。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2. 教育功能是教育活动和教育系统对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各种影响作用。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3. 在我国一般认为“教育概念最早见于《老子-尽心上》中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一句。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4. 教育目的对教育活动具有质的规定性。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5. 教育的个体能力是现代社会的产物。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6. 捷克教育学家夸美纽斯被称为“近代实验科学的鼻祖”。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7. 从作用的呈现形式看,教育功能可分为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8. 有些学生在学校受到挫折,回到家里向日葵家人出气以发泄自己的情绪。是学生心理障碍中 的一种攻击行为。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9. 美国教育革新运动被称为“新教育运动”。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10. 心智技能行为可分为专门的心智技能和一般的心智技能两类。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11. 座谈又称团体访谈,它是对一个人数不多的群体就某一些问题展开讨论。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12. 社会主义是我国教育性质的根本所在。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13. 从狭义看,教师专指学校的专职教师。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14. 《学记》是我国古代最早也是世界最早的成体系的古代教育作品。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15. 形成性评价一般是在教育、教学或学习计划实施的前期阶段开展的评价。

最新考研教育学原理模拟试题及答案

考研教育学原理模拟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 1.最早把自然科学知识纳入教学内容的是哪个学派?( ) A、儒家 B、道家 C、法家 D、墨家 2.世界上最早的教育专著是( ) A、《大教学论》 B、《普通教育学》 C、《学记》 D、《爱弥儿》 3.首次把教育学列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是( ) A、夸美纽斯《大教学论》 B、培根《论科学的价值与发展》 C、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 D、卢梭《爱弥儿》 4.汉代文献《对贤良策》的作者是谁? ( ) A、王充 B、董仲舒 C、贾谊 D、郑玄 5、首创班级授课制是( ) A、夸美纽斯B 、赫尔巴特C、昆体良 6、教育学发展过程存在着“源”与“流”的关系问题,“源”是指教育实践,“流”是指( ) A、教育实践 B、教育理论 C、教育现象 D、教育事实 7、我国当代教育学发展的总趋势是( ) A、现代教育 B、传统教育 C、多样化 D、综合化 8、建国后对我国教育界产生深远影响的《教育学》作者是( ) A、克鲁普斯卡娅 B、凯洛夫C 、加里林D、杨贤江 9、主张教育应以儿童、经验、活动为中心的“现代教育派”的主要代表是( )

A、赞可夫 B、皮亚杰 C、杜威 D、赫尔巴特 10、我国心理学家通常将十二岁至十四五岁的年龄时期称做( ) A、童年期 B、少年期 C、青年期 D、中学生期 11、的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认知发展的形式运算阶段是在( ) A、0~2岁 B、2~7岁 C、7~11岁 D、11~15岁 12、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认为儿童人格发展的每一阶段都有一种冲突和矛盾所决定的发展危机。比如12~18岁阶段阶段的危机冲突是( ) A、勤奋感对自卑感 B、主动感对内疚感 C、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 D、自主感对羞耻感 13、目前研究男女智力的性别差异的基本结论之一是( ) A、男优于女 B、男女总体水平大致相等 C、女优于男 D、不确定 14、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定类指标是反映研究变量的性质和类别的指标。 B、定序指标是反映研究变量所具有的不同等级或顺序程度的指标。 C、定距指标是反应研究变量在数量上的差别和大小的指标。 D、定比指标是反映变量的比例或比率关系的指标。 15、下列不属于设计研究指标的原则的是( )。

教育学原理考研试题及答案(大全)

教育学原理考研试题库 《教育学原理》试卷(第一套) 一、填空(每空0.5分,共15分) 1、教育学是以研究________为对象的一门___科学。 2、原始形态教育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表现在__、____、__、____。 4、教师的知识结构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影响人发展的基本因素有____、____、____。 6、1922年通过的“___”学制、基本参照__国的学制,通常又称“____”学制,这是旧中国使用时间最长的学制。 7、教学过程的基本因素为___、___、___、____。 8、我国最早提出启发式教学思想的是____,在国外,启发式教学始于古希腊的___ ____。 9、我国中学思想品德教育的任务,大致可以归纳为如下几个方面: ______、______、______。 10、班主任争取家长配合,与家长联系的方式主要有____、_____、___ 二、不定项选择(将正确的答案题号填在横线上,共10分) 1、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以____的《大教学论》的发表为标志。 A赫尔巴特B夸美纽斯C凯洛夫D苏霍姆林斯基 2、确定德育内容的依据是_______。 A当前形势的需要B德育的任务C青少年学生思想实际D学生年龄特征 3、学生是人,是教育的对象,因而他们_______。 A消极被动地接受教育B对外界的教育影响有选择性 C毫无顾及地接受教育D能动地接受教育 4、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在校内外组织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将书本知识运用于实践的方法 是_______。 A练习法B实验法C试验法D实习法 5、作为班主任,要使工作取得满意结果必须了解和研究学生,而了解和研究学生是指了解 ________。 A学生思想B学生品德C学生现有知识水平D学生身体素质 6、班主任的工作任务体现为________。 A教书B育人C指导学生课外活动D组织学生参加生产劳动 7、我国的主要教学组织形式是________。 A个别教学B班级授课制C现场教学D启发式教学 8、“教学与发展”的思想是_______提出来的。 A赫尔巴特B巴班斯基C布鲁纳D赞可夫 9、班主任的工作是从_______开始的。 A评定学生操行B教育个别学生C了解和研究学生D组建班集体 10、在校外活动中,教师处于_______。 A领导地位B启发指导地位C顾问地位D主导地位 三、判断并改错(10分)

《教育学原理》期末考试试卷A及答案

精品文档 期末考试试卷 学年学期: 课程名称:《教育学原理》 适用专业: (满分:100分时间:120分钟) 一、填空题(本大题共6小题,每空1分, 共10分) 请在每小题的空格中填上正确答案,错填、不填均无分。 1、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提出的概念是指儿童现有 的水平与在成人指导下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距离。 2、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把儿童的认知发展过程分为、 、、四个阶段。 3、存在主义课程理论认为,课程最终要由决定。 4、布卢姆把认知领域目标分为知识、、、分析、综 合与评价六个层次。 5、认知教学理论认为,教学就是促进学习者内部的 形成或改组。 6、布鲁纳提出了动机、结构、程序和的教学原则。 二、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5 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选择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未选均无分 1、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教育专著是()。 A、《学记》 B、《论语》 C、《大教育论》 D、《普通教育学》 2、认为“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的观点是()。 A、生物起源论 B、心理起源论 C、劳动起源论 D、交往起源论 3、人力资本理论说明了()。 A、教育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B、经济发展水平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C、政治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D、教育对科技的促进作用 4、教育能传播思想、形成舆论,这体现了教育的()。 A、政治功能B、经济功能 C、文化功能 D、育人功能 5、遗传素质是人身心发展的()。 A、主导因素B、决定因素 C、生理前提 D、外部条件 6、根据体育教学目标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大学体育教材可采用墨子 的“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的说法说明了()在人的发展 中的作用。 A、遗传基因B、教育 C、个体主观能动性 D、外部环境 A卷

《教育学原理》考试试卷

研究生课程进修班试卷封面 姓名:刘换霞 单位:河南省中牟一高 专业:数学 考试科目:教育学原理 考试分数: 2010年 7 月24日 东北师范大学研究生课程进修班考试试卷评分表

东北师范大学研究生课程进修班《教育学原理》考试试卷 一、名词解释题(每道题4分,共16分) 1、教育 答:教育就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具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教育,凡是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和人的体质的活动都是教育。狭义的教育,即学校教育,就是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和个体的身心发展规律,在教育者的积极主导和受教育者的主动参与下,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全面系统影响的社会活动过程。 2、学制 答:学制是学校教育制度的简称,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它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3、教育目的 答:教育目的是指教育所要培养的人的质量和规格的总要求,即解决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的问题 4、终身教育 答:终身教育是指人们在一生各阶段当中所受各种教育的总和,是人所受不同类型教育的统一综合。 二、简答题(每道题8分,共32分) 1、简述教育经验与教育规律之间的关系。 答:教育经验是指符合教育规律的有效做法。经验既然是一种做法,它便带有工作的程序性、作用的有限性、产生的偶然性。教育经验是对教育实践的较低层次的反映教育规律是在众多教育经验的基础上,通过抽象概括总结出来的反映了事物本质特点的东西。教育规律是对教育实践的深层次和本质联系的反映。它摆脱了教育实践的具体形式、地点、时间、类别的种种限制,而使其概括具有普遍性、客观性、永恒性。 2、简述现代教育的基本特征。 答:(1)受教育者的广泛性和平等性。(2)教育的终身性和全时空性。(3)教育的生产性和社会性。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现代教育的普遍规律。(4)教育的个性性。人的发展既有共性又有个性。(5)教育的多样性。教育的个性性必然要求教育的多样性。(6)教育的变革性。现代社会的一个基本特征就是不断变革。(7)教育的国际性和开放性。(8)教育的科学性。(9)教育对教育科学研究的依赖性。 3、简述全面发展的组成部分及其相互关系。 答:全面发展教育由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等几个部分组成。各育是教育的有机组成,互相促进,又不可替代。德育是各育的方向、统帅和动力;智育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