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创新设计】(教师用书)2015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第3讲 古代中华文明的辉煌与危机明清政治经济思想文化

【创新设计】(教师用书)2015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第3讲 古代中华文明的辉煌与危机明清政治经济思想文化

【创新设计】(教师用书)2015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第3讲 古代中华文明的辉煌与危机明清政治经济思想文化
【创新设计】(教师用书)2015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第3讲 古代中华文明的辉煌与危机明清政治经济思想文化

第3讲古代中华文明的辉煌与危机——明清的政治、经济、思想文

一、政治上:明清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

1.明朝

(1)明太祖裁撤中书省和丞相,权分六部,秦以来一直实行的宰相制度宣告结束,君主专制空前加强。

(2)明成祖时,内阁出现,它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

2.清朝

(1)康熙帝时期,在宫内设置南书房,与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三足鼎立,扩大了皇权。

(2)雍正帝设立军机处,军国大事均由皇帝一人裁决,标志着君主专制制度达到顶峰。

(3)明清时期实行八股取士,加强了对人民的思想控制,但严重阻碍了科技、思想文化的发展。

二、经济上:明清传统农耕经济的辉煌与滞后

1.农业:玉米、甘薯等高产农作物被引进和推广,广泛植棉,民众的衣食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

2.手工业

(1)生产方式:明代中叶以后,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在一些商品经济发达的地区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2)手工业产品:明代创制出斗彩瓷和五彩瓷,清代出现了闻名中外的粉彩和珐琅彩。3.商业

(1)货币经济:随着商品流通领域的扩大,社会上大量使用白银,商业资本日趋活跃。

(2)农产品商品化:农产品大量进入市场,棉花、茶叶、甘蔗等经济作物被大量种植。

(3)工商业市镇:明代中后期,在运河沿岸、江南地区,工商业市镇大量涌现。

(4)商帮:区域性商人群体实力雄厚,形成大商帮。

4.经济政策:对内继续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对外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工业文明的潮流。

三、思想文化上:中国传统思想与科技文化的继承发展

1.思想

(1)王阳明:心学的核心思想是“发明本心”,认为“良知”就是“本心”和“理”,主张克服私欲,“致良知”。

(2)李贽:主张破除对孔子思想的迷信,认为人皆有私,主张个性自由。

(3)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

①政治上,反对君主专制,提出限制王权、倡导言论自由。

②经济上,重视发展工商业,提出“工商皆本”的思想。

③思想上,提出“经世致用”的思想,主张为学应求务实,关乎国计民生。

2.科学技术

(1)《本草纲目》系统地总结了中国16世纪以前的药物学成就,创立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分类法。

(2)《农政全书》系统地总结了历代经验,达到传统农业科技的顶峰,徐光启被誉为“中国近代科学先驱”。

3.文学艺术

(1)明清小说:明清时期,小说创作进入繁荣时期,著名的长篇小说有《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

(2)绘画:明清时期,文人画代表作有徐渭的《牡丹蕉石图》和清代郑板桥的《墨兰图》。

(3)“国粹”京剧:清乾隆年间,四大徽班进京。徽班兼收昆曲、秦腔等艺术流派之风格,逐渐形成了新剧种——京剧。

[通史专题]

考向一 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的演变趋势

视角1 从历史发展的角度考查明朝内阁职权的变化

【典例1】 (2014·课标全国Ⅱ,27)明初废丞相、设顾问性质的内阁大学士,严防权臣乱

政。明中后期严嵩、张居正等内阁首辅操纵朝政,权倾一时。这表明( )

A .皇权逐渐衰弱

B .君主集权加强

C .内阁取代六部

D .首辅权力失控

解题思路

视角2 从辨析评价角度考查清代军机处的地位

【典例2】 (2014·海南单科,8)《清史稿》记述,清代内阁“沿明旧名,例称政府”,但

“内阁实权,远不逮明”,“内阁宰辅,名存而已”。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

A .清朝前期以武立国

B .六部分掌行政权力

C .贵族特权不断削弱 D

.新的权力机构出现

解题思路

【主题深化】明清君主专制制度强化的影响

(1)积极影响

①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巩固,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和领土的完整。

②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和生产活动,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③有利于民族大融合,有利于各地区经济、文化的交流、发展和提高。

(2)消极影响

①经济上,君主专制束缚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②政治上,专制统治的空前强化剥夺了人民的政治权利和言论自由,民主思想和行动受到压制和打击。

③思想文化上,专制统治使知识分子脱离实际,阻碍了科技创新的发展和文化的进步。

考向二明清时期经济发展的新变化及其经济政策

视角1 从发展的角度考查古代商业的发展

【典例3】(2013·课标全国Ⅱ,26)明朝有人描述在广东大庾岭所见:“盖北货过南者,悉皆金帛轻细之物;南货过北者,悉皆盐铁粗重之类。过南者月无百驮,过北者日有数千。”这表明当时( )

A.岭南经济发展程度高于北方

B.岭南是商人活动的主要地区

C.以物易物是商贸的主要方式

D.区域差异造成长途贸易兴盛

解题思路

视角2 以联系的观点考查明清对外贸易

【典例4】(2014·课标全国Ⅰ,27)据记载,清初实施海禁前,“市井贸易,咸有外国货物,民间行使多以外国银钱,因而各省流行,所在皆有”。这一记载表明当时( ) A.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优势地位

B.外来货币干扰了中国资本市场

C.自然经济受到了进口货物的冲击

D.民间贸易发展冲击清廷的统治

解题思路

【方法必备】巧找选择题的“题眼”

“题眼”是选择题解答的突破口,可以是特殊的知识点、限定词或特定的称谓等。一般说来“题眼”分为:

(1)以时间限定为“题眼”:抓住题干中明显或者隐含的时间信息,联系所学知识,从时间范围内肯定或者排除与题干时间无关的备选项。

(2)以地点限定为“题眼”:抓住题干中与解答题目有关的地点,由此迁移所学知识分析判断。

(3)以范围限定为“题眼”:从全球史观看——世界范围内观察;从国家看,分清不同国家和地区;从一个国家看,分清不同的区域,作为解答判断、排除备选项的依据。

(4)以程度限定为“题眼”:某一历史现象、历史事件发生具有许多历史原因,其作用影响、意义也多个,但其地位和程度各不相同。审题时,要注意设问的程度,作为解题的突破口。

(5)以否定词为“题眼”:历史选择题分为正向和逆向选择题,解答时应注意题目设问是“否定”还是“肯定”型选择题。

(6)以阶段特征为“题眼”:某一历史解答具有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特有特征,也是审题和分析备选项的关键,解答选择题时应注意题目反映的历史阶段及特征。

考向三明清之际的思想文化

视角1 从文明史观角度考查东西方思想的差异

【典例5】(2013·山东文综,16)下列关于李贽思想与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想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都具有思想启蒙意义

B.都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

C.都体现了新兴资产阶级的愿望

D.都宣扬了个性自由和解放

解题思路

答案

视角2 从历史遗存角度考查京剧的发展

【典例6】(2013·课标全国Ⅱ,28)“蓝脸的窦尔敦盗御马,红脸的关公战长沙,黄脸的典韦白脸的曹操,黑脸的张飞叫喳喳。”京剧艺术中人物的脸谱( )

A.真实再现了客观历史 B.固化了大众的历史认知

C.正确评断了历史人物 D.提升了历史人物的价值

解题思路

【主题深化】明清之际反封建进步思想的特点

(1)反传统、反教条。以“异端”自居的思想家李贽,指出儒家经典并非“万世至论”,否定孔子是“天生圣人”,批判道学家的“存天理,灭人欲”的虚假说教。

(2)反对封建专制。黄宗羲批判封建君主专制,得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的结论。

(3)带有一定的民主色彩。黄宗羲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思想,主张限制君权;顾炎武强调“经世致用”的思想,反对不切实际的学风等。

(4)反映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黄宗羲反对传统的重农抑商思想,主张“工商皆本”。

[模块链接]

考向四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角度探讨明清时期社会发展特征

【典例7】(2013·课标全国Ⅱ,27)清代有学者说:“古有儒、释、道三教,自明以来,又多一教,曰小说……士大夫、农、工、商贾,无不习闻之,以至儿童、妇女不识字者,亦皆闻而如见之,是其教较之儒、释、道而更广也。”这表明( )

A.小说成为一种新的宗教传播载体

B.小说的兴起冲击了封建等级观念

C.市民阶层扩大推动世俗文化发展

D.世俗文化整合了社会的价值观念

解题思路本题通过材料考查清代小说繁荣所反映的时代特征。明中叶以来,学者把小说称之为“小说教”,这说明小说已突破以往的文化界限,渗入了社会各阶层中,成为一种堪与儒、释、道相并存的文化力量。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民阶层的扩大推动了小说的繁荣,由此可知C项正确。小说是一种文学体裁,而不是宗教传播载体,排除A项;小说的种类很多,不能笼统地说小说兴起冲击了封建等级观念,排除B项;世俗文化反映了人们的价值观念,但不能反映整个社会的价值观念,排除D项。

答案 C

【主题深化】综合分析明清时期社会发展的特征

(1)明末清初,中国封建自然经济始终占主导地位,重农抑商政策始终未能动摇其地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封闭性、保守性限制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2)封建统治者大力推行重农抑商政策,以农为本,抑制商业发展,把工商业与农业对立起来,运用政治手段压制工商业发展,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的发展,使农业生产长期停留在自然经济水平上。

(3)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压制商品经济的发展。统治者通过各种政治、经济措施限制手工业规模,征收重税,压制民营手工业的发展。

(4)封建传统理学占统治地位。儒学的轻利思想和封建专制强化压抑人们的思想,使人们思想观念落后陈旧;社会上抑商和歧视商人的思想根深蒂固,古代商人“以末致富,以本守之”的经商思想,都限制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5)明清时期,政府大力推行闭关锁国政策,对外贸易受到严格限制,丧失了对外贸易的主动权,阻碍了中外经济、科技文化的交流。从此,中国经济长期与世隔绝,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猜想1 (立意:社会热点——中国的反腐风暴)

2014年以来,“网络反腐”、“正能量”、“职务犯罪”等成为中国媒体关注率最高的词

汇。以下我国古代的历史现象与以上材料主旨关系不大的是( )

A.秦代推行御史制度 B.汉代实行的刺史制度

C.宋代提点刑狱司的设置 D.明代军机处的设置

解析反腐倡廉,对官员权力进行监督、制约是材料反映的主旨,备选项中的军机处是清代君主专制空前强化的体现,与题意不符,故选D。秦代的御史制度、汉代的刺史制度和宋代提点刑狱司都与材料主旨相符,A、B、C三项皆排除。

答案 D

猜想2 (立意:新史观——文明差异对价值观念的影响)

新浪网《穿越时空的对话》一文认为同时期的历史政治人物乾隆与华盛顿谈政见,谈三权分立,双方会吵起来;谈文字狱,双方则有可能会打起来。两人的政见差异从文明史观的视角看源于( )

A.中美两国国家利益的冲突

B.两人人生经历的差异

C.科学教育与启蒙教育的差异

D.农耕文明与工业文明大环境的影响

解析材料中“从文明史观的视角看”是关键信息,由此可知D项正确;A、B、C三项均不合题意。

答案 D

猜想3 (立意:主干知识——手工业成就)

2014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达727万,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大学毕业生最多的一年,面对空前严峻的就业压力,有网友建议穿越历史回到明代的南京去找工作,最可能经历到的是( ) A.到丝绸手工工场当工人

B.到晋商票号做收银员

C.创办珐琅彩瓷烧制作坊

D.到“十三行”进行对外贸易

解析明朝已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到丝绸手工工场当雇佣工人最有可能,故选A。B、C、D 三项均出现于清代。

答案 A

猜想4 (立意:社会热点——城镇化建设)

2013年7月9日《数字中国网》:“宋代江浙地区出现71个工商业市镇,明代达到318个,清代(1840年前)增加到487个。”就明清时期而言,与这些市镇相符的说法是( ) A.政府放弃重农抑商政策的产物

B.位于经济繁荣、交通发达要冲

C.城市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矛盾尖锐

D.推动了对外贸易的高度繁荣

解析明清市镇的大量兴起,与经济繁荣和交通发达密切相关,故选B。古代封建王朝从未放弃重农抑商政策,排除A;明清资本主义萌芽出现,但未形成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对立局面,排除C;结合明清时期的“海禁”、“闭关锁国”政策,排除D。

答案 B

猜想5 (立意:唯物史观——意识形态服务于社会政治现实)

杨国强先生认为“黄宗羲是明代最后岁月里士大夫中走得最远的人。他在《明夷待访录》中直言人君‘以我之大私为天下之大公’,由此表露出来的沉痛和激愤在当时和后世都具有足够的震撼力”。从中可获取到的正确信息有( )

A.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传及日本乃至欧洲

B.黄宗羲是向正统思想发出挑战的第一人

C.黄宗羲抨击“家天下”,推动了以后的反专制斗争

D.黄宗羲的批判思想源于自然经济的瓦解

解析材料“直言人君‘以我之大私为天下之大公’”反映的是其对“家天下”君主专制的抨击,对以后的反专制斗争起到推动作用,故选C。材料“走得最远”是说黄宗羲抨击专制君主制度、传递“民主”精神对后世具有振聋发聩的启蒙作用,而不是“传及日本乃至欧洲”,排除A;在黄宗羲之前的李贽已大胆向正统思想发出挑战,排除B;自然经济开始瓦解发生在鸦片战争后,而黄宗羲生活在明清之际,排除D。

答案 C

猜想6 (立意:唯物史观——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关系)

唐朝以来,商业日益发展,城市走向繁荣,市民阶层壮大。与这些经济现象相适应,思想文化领域出现了哪些相应的成就( )

①小说的出现和繁荣②黄宗羲等人提出“工商皆民生之本”③宋朝风俗画的发展④魏晋时期形成的书法的发展⑤明代书法进一步平民化、世俗化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⑤

C.①③④⑤ D.②③④

解析本题从材料“唐朝以来”可以排除掉第④项“魏晋时期形成的书法的发展”,时间上、史实上不符合,其他各项的出现都与商业日益发展,城市走向繁荣,市民阶层壮大有密

切关系。本题选B项。

答案 B

猜想7 (立意:主干知识——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

2013年7月11日人民网在《黄宗羲与中国民主政治》一文中提出:“明清之际的启蒙思想已超越了传统儒家重民、爱民、为民请命的旧民本思想,开始走向民主、民治的新民本思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问题一看法与自由

西汉巨商卓王孙的新寡女儿卓文君与司马相如一见钟情,两情相悦,雪夜私奔。对此,宋明理学家认为“逾墙淫奔,无耻之尤”;明末李贽却认为卓文君是“正获身,非失身”,“当大喜,何耻为”。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上述两种观点的看法。

问题二主题与原因

后之为人君者不然,以为天下利害之权皆出于我,我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是以其未得之也,荼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产业,曾不惨然!曰:“我固为子孙创业也。”其既得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曰:“此我产业之花息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向使无君,人各得自私也,人各得自利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2)概括指出这段材料的主题。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黄宗羲提出这一主张的主要原因。

问题三影响与来源

明清之际,从李贽“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到黄宗羲的“天下为主,君为客”;从顾炎武批判“私天下”到王夫之的“孤秦陋宋”论、唐甄的“凡为帝王者皆贼”论,充分说明了这一时期思想界的活跃。

(3)有的学者认为,明清之际的民主思想影响很大,是近代中国民主思想的来源;也有学者认为明清之际的民主思想作用有限,西方民主思想的中国化才是近代中国民主思想的来源。你同意哪一种说法?请说明理由。

解析本题考查儒家思想的发展。第(1)问,卓文君和司马相如的爱情故事尽人皆知,材料反映了不同时期人们对这个浪漫爱情故事的不同看法。回答时,要注意和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相联系。第(2)问,第一小问,主要是分析材料信息,提炼黄宗羲的主要观点;第二小问,结合教材中政治史、经济史的相关内容进行归纳,注意表达要严谨和规范。第(3)问,具有一定的开放性,无论赞同哪一种观点,都要紧扣是否是“近代中国民主思想的来源”进行分析。

答案(1)宋明时期,封建专制统治不断强化,理学家极力强调妇女要保持贞节,用“三纲五常”来维系专制统治,压制人的自然欲求,因而理学家反对卓文君的爱情追求。明朝末期,

在商品经济冲击下,蔑视礼教、追求人性解放的“反叛”思想产生。李贽主张追求幸福的生活,因而他肯定卓文君的爱情追求。

(2)主题:黄宗羲认为君主为天下之大害,主张“无君”。

原因:明清时期,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空前强化,严重阻碍中国社会的发展;商品经济迅速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传统的儒家思想受到严重的冲击。

(3)同意第一种说法。理由:虽然明清时期的民主思想在当时并未产生太大的社会作用,但是其传承了中国的“民本”意识,将经济上的“民本”发展为政治上的“民本”,具有明显的近代“民权”色彩。这种民主思想伴随着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延续到了中国近代,是中国近代将西方的启蒙思想本土化的思想基础,从而成为近代中国民主思想的重要基础。

同意第二种说法。理由:明清之际的思想虽然有了民主的色彩,但是这种思想停留在书院中,并没有同当时的社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没有产生现实的社会效益,因此没有持续性。近代中国的民主思想并不是明清之际思想的发展,而是在西方国家殖民侵略的过程中,西方民主思想的中国化。(任选一种说法即可)

(时间:45分钟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2014·广东肇庆模拟)读“中国古代皇权消长示意图”,对此图解读正确的是( )

A.皇权从秦到清一直强化

B.隋唐三省六部制削弱了皇权

C.明朝废丞相,专制皇权发展到新高度

D.清朝设议政王大臣会议,专制皇权达到顶峰

解析明朝废除宰相权分六部,皇权达到了一种新的高度,故选C。从示意图可以看出,秦至清皇权并非是以递增的形式出现,排除A;三省六部制下,宰相之间相互牵制,最终大权还是掌握在皇帝的手中,有利于皇权的加强,排除B;清朝军机处的设置表明专制皇权达到了顶峰,排除D。

答案 C

2.(2014·湖南常德质检)据统计,明代曾任内阁大学士的共有161人,其中经殿试中进士的有157人,占96.3%。157人中又有131人经翰林院入阁,占大学士总数的80.03%。可见( )

A.从明代开始政府成了士人政府

B.明代进一步完善了科举制

C.科举高第入翰林,是进入内阁的主要途径

D.明朝内阁大学士位高权重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可知在内阁人员组成中,科举出身的占有相当大的比重,故选C。士人政府形成于两汉时期,排除A;题干体现的是内阁人员的组成情况,与科举制是否完善没有关系,排除B;题干材料没有说明内阁大学士的权力大小,排除D。

答案 C

3.(2014·福建福州质检)嘉庆五年(公元1800年)朝廷规定:自王以下满、汉文武大臣,都不准到军机处找军机大臣谈话,“违者重处不赦”。这一规定的根本目的是( )

A.防止军机泄露 B.维护君主权威

C.提高行政效率 D.减少决策失误

解析军机处是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空前强化的产物,军机大臣参与军国大计,但是皇帝掌握决策权,朝廷做出这样的规定,直接目的是防止军机泄露,但根本目的是维护君主权威,即维护专制皇权,故A项错误,B项正确;C、D项显然与这样的规定无关,皆排除。

答案 B

4.(2014·浙江嘉兴测试)古代中国某一时期曾施行以六部为主体的行政管理制度。在这一时期,六部地位虽有所上升,但基本上还是在辅政部门协调或指导下行使权力。这些辅政部门有( )

①尚书省②中书省③内阁④军机处

A.① B.② C.①② D.③④

解析“以六部为主体的行政管理制度”、“六部地位虽有所上升”可以判断这是在明清时期,因为自明代起丞相被废,皇帝直接掌管六部,所以说六部在明代地位上升,而清承明制,①②在明清时期已经不存在了,故①②错误;内阁在明代充当了皇帝的助手,指导六部;军机处在清代负责传递皇帝旨意,协调六部执行皇帝命令,故③④正确,选择D项符合题意。答案 D

5.(2014·河北邯郸一模)明朝时有人说:“山泽之利,官取之则不足,民取之则有余。”宣德十年(1435年),命全面停罢金、银、铜、铁官矿,令民自采炼。这表明( )

A.民营手工业技术水平低 B.资本主义萌芽开始出现

C.政府放弃重农抑商政策 D.官营手工业管理方式落后

解析“山泽之利,官取之则不足,民取之则有余”,同一个矿,官办总是失败,民营却可获利,原因在于官营手工业管理方式落后,因此明朝政府通过招商引入民间资本,故选D。官营手工业有国家政权的支持,技术领先,排除A;材料中没有出现雇佣关系,排除B;明清时期政府仍然固守重农抑商政策,排除C。

答案 D

6.(2014·江苏百校联考)李泽厚在《美的历程》一书中说:“随着社会中资本主义因素的出现和发展,审美趣味受商品生产、市场价值的制约,供宫廷、贵族、官僚、地主、商人、市民享用的工艺产品呈现出可类比欧洲洛可可式的纤细、繁缛、富丽、艳俗、娇柔做作等风格。”下列我国古代的手工艺产品能体现出上述风格的是( )

①珐琅彩双环瓶②青花五彩碗③三星堆青铜礼器④江宁织造局云锦

A.①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解析由题目中的信息“资本主义因素的出现和发展”“类比欧洲洛可可式的……风格”即可知该现象发生于明朝中后期至清朝鸦片战争前夕,①④出现于清朝康熙年间、②繁荣于明末清初、③出现于5000多年前,故排除③,选择B项符合题意。

答案 B

7.(2014·甘肃兰州一模)明清时期,太湖地区出现大量“以机为田,以梭为耒”的家庭,苏州盛泽镇及附近各村居民“尽逐丝绸之利”,松江地区男女几乎以棉织为业,景德镇有瓷窑近千座。上述现象反映出当时手工业的突出特点是( )

A.出现资本主义的雇佣关系

B.南方经济超过北方

C.手工业生产水平提高

D.区域经济分工扩大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太湖和苏州的丝织业、松江的棉纺织业及景德镇制瓷业的发展,说明了区域经济分工扩大,故选D。材料没有体现雇佣关系,排除A;太湖、苏州、松江和景德镇都在南方,看不出南北方经济的差异,排除B;材料看不出生产水平的变化,排除C。

答案 D

8.(2014·河南豫北联考)明朝官员谢杰在《虔台倭纂》中指出:“寇与商同是人,市通则寇转为商,市禁则商转为寇,始之禁禁商,后之禁禁寇。禁之愈严而寇愈盛。片板不许下海,艨艟巨舰反蔽江而来;寸货不许入番,子女玉帛恒满载而去……于是海滨人人皆贼,有诛之不可胜诛者。”下列对该材料的理解,不恰当的是( )

A.海禁加剧了寇患

B.海禁的负面作用明显

C.有中国商人参与了寇患

D.应当重新评估抗倭斗争的必要性

解析抗倭斗争有力地捍卫了中国沿海地区的安全,对国家主权是必要的,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市禁则商转为寇”,海禁加剧了寇患,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禁之愈严而寇愈盛”“于是海滨人人皆贼”,可见有中国商人参与了寇患,海禁的负面作用明显,故B、C两项正确。

9.(2014·贵州六校联考)李贽在《焚书》一书中说:“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除却穿衣吃饭,无伦物矣。”李贽的这一思想( )

A.建立起较为完整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体系

B.从根本上否定了陈腐的伦理纲常

C.动摇了传统礼教的思想统治地位

D.反映了市民阶层的伦理观念和要求

解析据材料可知,李贽将天理和人欲统一起来,二者并存,反映了商品经济发展背景下市民阶层的享乐要求,故选D。建立起较为完整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体系的是王夫之,排除A;李贽没有从根本上否定程朱理学,只是儒学的自我调整,也没有动摇传统礼教的思想统治地位,排除B、C。

答案 D

10.(2014·陕西五校联考)“其(黄宗羲)政治观的闪光点主要体现在他能够把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理念付诸于实践,构筑了传统民本政治通往近现代民主政治的桥梁。”因为黄宗羲的思想( )

①有对专制帝制的总体性批判②有对传统儒学的批判与继承③成为中国近代民主思想的来源之一④体现新兴资产阶级的愿望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综合概括的能力,黄宗羲的政治观主要是“君主专制是天下大害”“天下为主,君为客”,故①正确;他继承了传统儒家思想的民本思想,同时批判了君主专制,故②正确;他的思想对以后反专制斗争起了推动作用,故③正确;他代表的仍是封建地主阶级的利益,中国资产阶级产生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故④错误,选择A项符合题意。

答案 A

11.(2014·云南昆明调研)顾炎武曾说:“昔之清谈谈老庄,今之清谈谈孔孟。未得其精而已遗其粗,未究其本而先辞其末,不习六艺之文,不考百王之典,不综当代之务,举夫子论学论政之大端一切不问,而曰一贯,曰无言。”由此可见顾炎武( )

A.批判理学家空谈义理,脱离现实

B.指责理学家抛弃先秦时期孔孟之说

C.深刻地揭示出了明朝灭亡的根源

D.认识到明清儒学已不适应时代需要

解析“未得其精而已遗其粗,未究其本而先辞其末”说明顾炎武批判理学家的空谈,故选A。“今之清谈谈孔孟”说明理学家没有抛弃先秦时期孔孟之说,排除B;材料中没有提及明朝灭亡的信息,排除C;材料中顾炎武是批判理学家的空谈,并没有提及明清儒学与时代需要的关系,排除D。

12.(2014·安徽淮北一模)有人撰文称“四大名著”是中国人的四面镜子:________映照出中国人的雅趣;________映照出中国人的侠义;________映照出中国人的信仰;________映照出中国人的天下观。这“四面镜子”分别是( )

A.《西游记》《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

B.《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红楼梦》

C.《水浒传》《三国演义》《红楼梦》《西游记》

D.《红楼梦》《水浒传》《西游记》《三国演义》

解析《红楼梦》把中国人最文雅的表达方式——诗、词、曲、赋全吸纳进来,把中国古典文化的方方面面——建筑、美食、园林、绘画全利用起来,充满了一般小说达不到的雅趣;《水浒传》中梁山好汉充满了英雄气概;《三国演义》体现了中华民族追求国家统一、向往安定太平的天下观;《西游记》描述的是唐僧取经故事,映照出中国人的信仰,由此分析,D 项符合题意。

答案 D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24分,第14题16分,共40分。) 13.(2014·河南南阳模拟)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西汉高祖7年规定,“民产子,复勿事二岁。”(《西汉会要》卷47)东汉章帝元和2年下诏,除规定“人有产子者,复勿算三岁”外,又“今诸怀妊者,赐胎养谷人三斛,复其夫,勿算一岁。”

——《东汉会要》卷28 唐太宗贞观元年正月发布《令有司劝勉庶人婚聘及时诏》,规定“男年二十,女年十五以上,及妻丧达制之后,孀居服纪已除,并须申以媒媾,命其好合……刺史县令已下官人,若能使婚姻及时,鳏寡数少,户口增多,以进考第。如其劝导乖方,失于配偶,准户减少,以阶殿失。”

——《唐大诏令集》卷110 清康熙51年规定,“滋生人丁,永不加赋”。雍正元年又逐步实行“摊丁入亩”,取消了全部人头税。

材料二清朝前期人口变化与人均耕地情况表

材料三明清时期人口大幅度增加的过程中,牛耕大量退出,代表唐宋时期先进生产力的江东犁,到明清时已被铁搭所取代。这倒不是因为铁搭有如何的先进性,根本的原因在于铁搭用人,而江东犁用牛。《天工开物·乃粒·稻工》记载:“吴郡力田者,以锄代耜,不蓄牛力。会计牛值与水草之资,窃盗死病之变,不若人力之便。”

——中国农业遗产研究室《太湖地区农业史稿》

材料四据谭其骧、邹逸麟的研究,秦汉时关中地区,由于黄土高原的大量开垦,黄河每百年的决溢次数平均为5.7次。东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土地利用方式以畜牧业为主,因而河水决溢每百年平均只有1.3次。隋唐五代时期,土地利用方式是半农半牧,河水每百年决溢为10.3次。北宋至明清时期,黄土高原都大量开垦农耕,河水每百年的决溢次数增加到375次……

——张子珩《论生态环境对古代中国人口分布的作用》

(1)根据材料一,归纳古代中国统治者推行的人口政策。为保证这一政策的落实,又采取了哪些措施?结合中国古代文明形态,分析古代统治者采取这些政策措施的原因。(12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清代前期人口数量的变化的特点。根据材料二、三、四,分析人口数量的变化导致了哪些社会问题?(8分)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人口问题的看法。(4分)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梳理三则材料,提取各朝代为促进人口生育从不同侧面采取的不同措施中的共同之处,概括表述;第二小问,从材料中梳理并罗列相关促进生育的措施即可。第三小问,先分析人口在古代中国的意义,然后从政治、经济、军事等角度细化分析说明统治者采取政策的原因。第(2)问,第一小问,纵向比较数据变化,同时注意变化的趋势及其中的观点,概括表述即可;第二小问,梳理三则材料再叙述人口增加影响所选取的角度,进而从这些角度予以概括说明。第(3)问,结合四则材料,从正反两个方面分析。

答案(1)政策:鼓励人口增长。

措施:调整税收政策;国家直接物质奖励;将人口数量作为官员政绩考核指标;鼓励婚嫁。原因:农业(耕)文明,生产力水平低下,劳动者的数量多少决定农业盛衰;人口的多少关系到赋税的征收、兵役和徭役的征发,是国家强盛与否的重要标志。

(2)特点:人口增长迅速。

问题:人口增长过快与耕地有限的矛盾越来越严重;养牛成本提高,牛耕大量退出,江东犁被铁搭取代;土地过度开垦,导致河水泛滥,破坏农业生产。

(3)看法:在封建社会某些特定条件下,人口的增长是生产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安定、经济发展的一种历史表象;人口的骤增也会带来许多社会问题;应控制人口合理增长,提高人口素质,节约用地,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14.(2014·山东泰安一模)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倘使我们说,中国传统政治是专制的,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这一说法,用来讲明清两代是可以的。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材料二在服饰上,明初对于服装的色彩和用料限定甚严……但至晚明,小康人家“非绣衣不服”,大户婢女“非大红裹衣不华”(《阅世篇》卷八)。……明初严禁庶民厅房逾三间,但到明后期,则“江南富翁……五间七间,九架十架,犹为常耳……”

——冯天瑜《中华文化史》

材料三明清是中国历史上社会秩序稳定的一个伟大时期。……不幸的是,在此期间欧洲却经历了一系列翻天覆地的现代化发展……不过这并不表明明清两代便是历史的倒退,此间取得的成就亦不容否认。如果能更好地了解这几百年来的中国历史,我们应能发现不少的革新和发展。中国社会远非停滞不前,不过与西方相比其步伐较慢,程度较浅罢了。

——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革》

请回答:

(1)结合明清的相关史实,说明材料一中“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的观点。(6分)

(2)材料二反映了明朝初期到后期平常百姓的社会生活发生怎样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产生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5分)

(3)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时期在思想领域“革新与发展”的主要表现是什么?这一表现与材料一、二之间有何内在联系?(5分)

解析第(1)问,根据设问的时间要求“明清”和角度要求“皇帝……独裁”结合所学回答即可。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的信息“至晚明,小康人家‘非绣衣不服’,大户婢女‘非大红裹衣不华’”“江南富翁……五间七间,九架十架,犹为常耳”作答;第二小问,从当时商品经济的发展这一角度思考作答。第(3)问,第一小问,由设问的要求“明清时期在思想领域(的)‘革新’”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第二小问,根据“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这一原理来作答。

答案(1)史实:明朝废丞相、设内阁,专制皇权发展到新的高度;清朝设军机处,专制皇权发展到顶峰。

(2)变化:明朝后期平常百姓的社会生活如服饰和住宅等方面,已经打破了传统礼制的严格限制,出现了追求生活质量与享乐的现象。

原因:明中后期生产力进一步发展,商品经济活跃,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3)表现:明清时期出现早期启蒙性质的民主思想。

联系:明清的早期启蒙思想是建立在明清时期特定的政治、经济基础之上的(或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和经济的反映。或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是当时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反映)。

20XX高考历史复习计划书

20XX高考历史复习计划书 时间是学好历史的必要保证。要提高历史学科的复习效 率,首先要有固定的复习时间,以每天不少于50分钟为佳,太多会影响其他学科的复习,太少又没效果;时间宜安排在就寝前的一小时;而且应在50分钟的时间内对《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近现代史》三本教材的复习时间进行合理再分配。记忆是历史学科要求的最基本的能力,复习周期越短、记忆效果越佳。有些同学每天虽有固定的时间复习历史,但往往是想看什么就看什么,今天中国古代史、明天世界近现代史,或者连续一段时间或复习中国古代史、或复习中国近现代史、或复习世界近现代史,周期相对较长,结果看了后面忘了前面、复习到前面又忘了后面。因此无序或周期很长的复习效率很低,谈不上对教材理解的深度。一般来说,在每天固定的复习时间里,对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近现代史都要有明确的量的规定,具体办法如下: 1.确定在一定的时间段里对教材的复习遍次,再根据每册教材内容的多少确定每天对三本教材的复习量。 2.针对中国古代史内容相对较少,而中国近现代史、世 界近现代史的内容较多且理论性较强;在固定的50分钟时间里,安排中国古代史的复习时间可用10分钟,另两本教材各用20分钟,再根据每天所规定每本教材的复习时间、所要复习的量

来确定每天每本教材要复习多少页。 3.在《中国近现代史》《世界近现代史》上册复习完后,再复习这两本教材的下册,每天所用时间、复习量、方法与上册相同。但此时《中国古代史》已经复习了一遍,是否还要接着再复习?答案是肯定的。因为《中国古代史》的史实记忆相对较多,而中国近现代史、世界近现代史侧重于理解,因此中国古代史的复习遍次应多一些,且每天分配的时间只有10分钟,要记住并理解其内容也应多看。 教学中我们常听到有些学生反映:我已经将教材看了好几遍,但还是记不住;有些同学认为每天面对的都是熟悉的内容,感到很枯燥。固然,时间是记忆的保证,但记忆效果的高低与投入的时间量并不完全成正比。就记忆而言,以理解为前提的记忆效果比单纯的记忆要好;为此,要掌握知识应注重理解,而且每一遍次的复习不能简单地循环往复,要有侧重点、针对性;这样可使复习以及对知识的了解由表及里、由浅入深,最终达到理解并记住的效果。具体方法如下: 第一遍复习以教材内容为主,包括教材标题、大小子目及具体的内容,做到事无大小、轻重,均一一过目,理清各标题之间的关系。目录是知识的框架,只有把握了历史框架,才能将零碎、非有序的具体知识点归属弄清楚。另外,每天看完规定的内容后,临睡前应将白天复习过的内容在大脑里像放电影一样过一遍,不要求将所有的内容都回忆出来,主要是将当天复习过的大

高考历史中国古代史小论文专练

(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史学研究的基本步骤之一是“确立主题—史料收集—史料解释—叙述评价”。下列材料是与研究孔子思想有关的材料: 甲 “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论语》乙 “孔夫子不做受神启者,也不做先知,他是传授古代法律的贤明官员……他所说的只是极纯粹的道德,既不谈奇迹,也不涉及玄虚,在道德上欧洲人应该成为中国人的徒弟,信奉儒学的中国人没有侮辱理性和曲解自然。” ——伏尔泰丙 始皇比孔子大得多,始皇重法,孔夫子是讲空话的。 儒家满口仁义道德……单就这独霸中国,使我们思想界不能自由,郁郁做二千年的奴隶,也是不能不反对孔子的。 ——综合三则材料,请选取孔子思想中的一个角度确定主题,围绕该主题对以上材料分别做出史料解释,不表明自己观点,最终得出历史评价。

(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整理自高教社《中国古代史》 在从约500年至1500年这一时期的大部分时间中,西方是欧亚大陆的不发达地区。我们已看到,这种不发达与中国的发达比较起来,证明是一种优势,因为中国的发达起了使其自身的发展速度放慢的作用。相形之下,西欧人正因为自身比较落后,所以乐于并急于学习和适应外界。他们拿来中国的一些发明,充分发挥这些发明的潜能,最终结果是中世纪文明转变为现代文明,而欧洲人则成为先驱者和受惠者。 ——摘自《全球通史》提炼材料中的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叙述连贯通顺。)

(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以下为王家、耕华、江编著的《大学中国史》的相关目录: 第九章君主集权的帝国体制:明 第一节明朝的建立及其制度创设 ……… 第二节明朝中后期的政局 ……… 二、宦官专权与朋党之争 三、寄望中兴的居正改革 四、鼎革之际的危机与困局 第三节一波三折的中外交流 ……… 二、海禁与“倭寇” ……… 四、耶稣会士与早期西学东渐 --《大学中国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该目录省略部分增加两条或两方面容,并说明增加理由,需观点正确,理由充分,符合历史事实。

高中历史之世界古代史高考题汇总

世界古代政治制度 1、【2014年新课标全国Ⅰ卷】古代雅典法律规定:如果公民试图自杀,必须事先提出申请,以获得批准;未经允许的自杀被视为犯罪行为。这反映出在古代雅典 A.法律体系已达到完备的程度B.法律具有尊重生命价值的人文精神 C.公民个人自由受到严格限制D.自杀有违崇尚自然法则的理性精神 2、【2014年新课标全国Ⅱ卷】罗马共和国早期,当罗马遭受外族进攻时,平民曾多次将自己组织的队伍撤离罗马,拒绝作战,迫使贵族在政治上做出让步。《十二铜表法》的 制定就是这种斗争的成果之一。可见当时 A.贵族逐步丧失制定法律的主导地位B.平民采取有效方式争取自身权益 C.贵族让步在法制发展中起决定作用D.平民与贵族的政治诉求日趋一致 3、【2015全国Ⅰ卷】古罗马正义女神像,它体现了罗马法的诸多原则,如高擎的秤体现的是裁量公平,手握利剑体现的是法律的强制力。据此,双眼蒙布所体现的原则是,法官审案应 A主要依据道德良知 B侧重听取证人证言 C不受表象迷惑洞察事实真相D排除一切干扰遵从民众意愿 4、2015福建托马斯·卡伦德写道:“在历史的某个时刻,在欧洲郇(xún)窄的一隅,生活着近五百万陆地和海岛居民,他们所拥有的自然资源极其匮乏,却创造出了最原创、最绚丽的文化、商业、社会秩序和政治……闻名遐迩。”材料反映的是 A: 古希腊文明B: 古罗马文明C: 不列颠文明D: 阿拉伯文明 5、2015江苏“万民法吸收了清除了形式主义的罗马市民法的规范、同罗马人发生联系的其他各民族的规范、地中海商业习惯与法规,主要涉及所有权和债务等方面的内容的调整。”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A: 万民法继承了公民法的具体内容B: 万民法是公民法的适时革新C: 公民法忽略了财产所有权的规定D: 公民法是万民法的组成部分 6、2015安徽亚里士多德认为:“当一人或若干人所组成的一个团体,势力增长得过大,以至于凌驾整个公民团体,……这样的特殊地位常常造成君主专制政治或门阀寡头政治。为此,若干城邦,例如阿尔咯斯和雅典,制定了陶片放逐的政策。但,容许这种特殊人物产生以后方才加以补救总不能算是一个良好的政策。”这表明 A: 公民团体渴望社会地位平等B: 防止集权政治应当未雨绸缪 C: 雅典民主容易导致政治动乱D: 特权阶层是城邦制必然产物 7、2015四川《十二铜表法》是古罗马历史上第一部成文法。关于该法的表述,错误的是A: 它是古罗马习惯法的汇编B: 它限制了贵族的权力 C: 它是当时罗马社会的写照D: 它不属于罗马公民法 8、2015海南有学者指出,罗马帝国虽然灭亡了,但它却把文明留给了欧洲。这一说法的主要依据是,古罗马A: 开创了西方人文思想的先河B: 进行了民主政治的最早尝试 C: 奠定了西方法律传统的基础D: 提供了治理大国的成功经验 9、【2016年新课标全国Ⅰ卷】德国文学家歌德说,罗马法“如同一只潜入水下的鸭子,虽然一次次将自己隐藏于波光水影之下,但却从来没有消失,而且总是一次次抖擞精神地重新出现”。对此的正确理解应是,罗马法 A.是近代欧洲大陆国家法律的基础 B.为欧洲近代社会确立了行为规范 C.所维护的民主制度历史影响深远D.不断地改变了欧洲历史发展方向 10、【2016年新课标全国Ⅱ卷】公元前5世纪剧作家阿里斯托芬提到,雅典政府有时让行使警察职能的公共奴隶,用染成红色的绳子驱使公民去参加公民大会。若有人因此在衣 服上留下红色痕迹,他将被处以罚款。这反映出在当时的雅典 A.公民大会形同虚设B.民众失去政治热情 C.参政是公民的义务D.政府丧失民众信

高三历史第二轮复习计划指导

高三历史第二轮复习计划指导 高三第二路复习主要是提高学生的各方面能力,更为接近高考,所以在进入第二轮复习之前要做好复习计划。下面是我分享的高三历史第二轮复习计划,一起来看看吧。 高三历史第二轮复习计划 明确复习依据,把握命题趋向 《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是高考命题的依据,更是复习备考的指南。所有高三历史教师都很重视考试说明,每一年考试说明都和上一年的有所变化。很多老师关注考试说明只是关注考试范围有没有变化,实际上这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应该有更深层次的分析与解读。还要认真研读命题指导思想以及参考例卷中参考样题的调整和变化,这些变化是新的命题思路和导向,在复习中要给予足够重视和渗透。 要把握高考命题趋势除了研究考试说明外,更要研究近几年本省高考试题,特别是主观题。笔者对福建近几年文综历史主观题试题进行简单梳理,发现命题由注重通史、阶段性特征向主题立意迈进。2009年与2020年福建文综历史卷主观题考查均以"古今贯通,中外关联,凸显阶段特征"为重点。 2020年开始变化,2020年高考第38题在注重考查阶段特征同时向主题立意迈进。2020年高考第38题主题立意确立为民族独立与民族复兴,考查20世纪中国社会的三次巨变。2020年以近现代工业化模式为主题,考查了苏联、英国和中国的工业化道路。2020年第38题以科举制为载体,

融会贯通古今中外。 主题化命题是近年历史高考命题的趋势之一,2020年福建高考第38题应该还是这种思路,所以,我们在复习中要注重对历史发展阶段特征的概括、理解和把握,更应注重主题式复习,整合知识,实现有效备考。 抓住主干知识,形成专题网络 就历史学科而言,主干知识是指在纷繁复杂的历史现象中最能反映历史发展趋势和本质特征的内容,它能够起到纲举目张和总揽全局的作用,能够反映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进程。在二轮复习中能否在抓住主干知识的基础上,对专题知识进行系统的梳理,成为决定高考胜败的关键性因素。 另外,在进行主干知识专题复习时要把握好专题的跨度与深度。所谓跨度,即以社会形态、历史事件、典章制度等的发展演变为线索,对所学相关知识加以总结。所谓深度,即运用文明史观等理论,科学地阐释社会形态内部的相互关系以及事物发展演变的本质、趋势和规律等。例如,对农业文明的复习,在跨度上,可以将其分为原始农业、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在深度上,可分析其对古代、近代社会的影响,而闭关锁国政策即是其在"深度"上的体现之一。 用多元史观观察和思考历史,以新史观统领复习内容 纵观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历史三个必修模块,突出地体现了唯物史观、文明史观、全球史观、现代化史观等史学观点。对这些史观的把握,既是我们进行新课程教学的前提,也是我们备考指导与复习的基础,因为与这些史学观点相关联的知识均是历史的主干知识点,最能体现"古今贯通、中外关联"的原则,不但符合高考考查主干知识的命题思路,也体现了关

2020年高考历史复习计划书

2020年高考历史复习计划书 一、要有不变的复习时间 时间是学好历史的必要保证。要提高历史学科的复习效率,首先要有不变的复习时间,以每天不少于50分钟为佳,太多会影响其他学科的复习,太少又没效果;时间宜安排在就寝前的一小时(这段时间是一天中大脑的四次记忆高潮之一);而且应在50分钟的时间内对《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近现代史》三本教材的复习时间进行合理再分配。记忆是历史学科要求的最基本的能力,复习周期越短、记忆效果越佳。有些同学每天虽有不变的时间复习历史,但往往是想看什么就看什么,今天中国古代史、明天世界近现代史,或者持续一段时间或复习中国古代史、或复习中国近现代史、或复习世界近现代史,周期相对较长,结果看了后面忘了前面、复习到前面又忘了后面。 因此无序或周期很长的复习效率很低,谈不上对教材理解的深度。大凡来说,在每天不变的复习时间里,对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近现代史都要有明确的量的规定,详尽办法如下: 1.确定在一定的时间段里对教材的复习遍次,再根据每册教材内 容的多少确定每天对三本教材的复习量(即每天复习多少页)。 2.针对中国古代史内容相对较少,而中国近现代史、世界近现代史的内容较多且理论性较强;在不变的50分钟时间里,安排中国古代史的复习时间可用10分钟,另两本教材各用20分钟,再根据每天所规定每本教材的复习时间、所要复习的量来确定每天每本教材要复习多少页。 3.在《中国近现代史》《世界近现代史》上册复习完后,再复习这两本教材的下册,每天所用时间、复习量、方法与上册相同。但此时《中国古代史》已经复习了一遍,是否还要接着再复习?答案是肯定的。因为《中国古代史》的史实记忆相对较多,而中国近现代史、世界近现代史侧重于理解,因此中国古代史的复习遍次应多一些,且每天分配的时间只有10分钟,要记住并理解其内容也应多看。 二、每一遍复习都要有侧重点

高考历史全国卷真题选择题(中国古代史)

高考选择题中国古代史部分 一、先秦 1.据考古报告,从数十处战国以前的墓葬中发现了铁器实物,这些铁器不少是自然陨铁制作而成,发现地分布情况见图7。据此可知,战国以前() 图7 A.铁制农具得到普遍使用B.新疆地区与中原联系紧密 C.我国的冶铁技术已经相当普及D.铁器分布可反映社会发展程度 2.据《史记》记载,商汤见野外有人捕猎鸟兽,张设的罗网四面密实,认为这样便将鸟兽杀绝了,“乃去其三面”,因此获得诸侯的拥护,最终推翻夏桀,创立商朝。这一记载意在说明() A.商汤成功缘于他的仁德之心B.捕猎是夏商时主要经济活动 C.商朝已经注重生态环境保护D.资源争夺是夏商更替的主因 3.《墨子》中有关于“圆”“直线”“正方形”“倍”的定义,对杠杆原理、声音传播、小孔成像等也有论述,还有机械制造方面的记载。这反映出,《墨子》() A.汇集了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 B.形成了完整的科学体系 C.包含了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D.体现了贵族阶层的旨趣 4.图4是西周与战国两个时期相同文字的不同写法,反映出字形发生了变化,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图4 A.文字的频繁使用B.书写材料的不同

C.各国变法的实施D.“书同文”的推行 5.图5为春秋战国之际局部示意图。当时,范蠡在陶、子贡在曹鲁之间经商成为巨富,这一现象反映了 图5 A.区域位置影响商贸发展B.争霸战争促进经济交往 C.交通条件决定地方经济状况D.城市规模扩大推动商业繁荣 6.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弟康叔于卫,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封周公长子伯禽于鲁,都奄(今山东曲阜);封召公奭于燕,都蓟(今北京)。分封()A.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B.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 C.实现了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D.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 7.周代青铜器上的铭文与商代相比,字数越来越多,语句也愈加格式化。这些铭文大都记述个人业绩,追颂祖先功德,希冀子孙保留。这表明西周时() A.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文字体系B、形成了重视历史传承的风尚 C、未能充分发挥文字功能 D、青铜器的功用发生重大历史改变8.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汉代崇尚儒学,尊《尚书》等五部书为经典,记录孔子言论的《论语》并不在“五经”之中。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A.“五经”为阐发孔子儒学思想而作B.汉代儒学背离了孔子的儒学思想C.儒学思想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D.儒学传统由于秦始皇焚书而断绝9.古代儒家学者批评现实政治,往往称颂夏商周“三代”之美,甚至希望君主像尧、舜一样圣明。这表明了儒者() A.不能适应现实政治 B.反对进行社会变革 C.理想化的政治诉求 D.以复古为政治目标 10.《吕氏春秋·上农》在描述农耕之利时不无夸张地说:一个农夫耕种肥沃的土地可以养活九口人,耕种一般的土地也能养活五口人。战国时期农业收益的增加()

(浙江选考)2019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优选习题阶段训练1农业文明时代的中国与世界

阶段训练一农业文明时代的中国与 世界 1.(2017?9月浙江金华十校高三联考)分封诸侯之制度肇始于西周。研读下图,可知() 西周分封的重要诸侯国示意图 ①诸侯国主要集中于都城以东②当时的神权与王权密切结合③周文化形式覆盖黄河中下游 ④同姓亲族多受封于边远地区 A. ①④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2.(2018 ?浙江丽水高二下期末)《殷商制度论》载:“夫舍弟而传子者,所以息争也。然使于 诸子之中,可以任择一人而立之;而此子又可任立其欲立者;则其争益甚而嫡庶之法亦与之俱生。”该史料主要说明() A. 分封制实施的必要 B. 嫡庶之法产生的缘由 C. 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D. 宗法制下的等级森严 3. (2018 ?浙江宁波十校联考高三上期末)下列关于两汉“刺史”与“州”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汉武帝时设刺史②刺史最初主要监察地方政治③该制度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④州在东 汉后期演变为郡县之上的高一级地方机构 A. 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4. (2018?3月浙江绿色教育联盟高三)地方志是对一个地方的记载和记述。《华阳国志》载:“灌 溉三郡,开稻田,于是沃野千里,号为陆海,旱则引水浸润,雨则杜塞水门。”据此可知,“华阳国” 位于今天的() A. 四川 B.陕西

C.河南 D.山东 5. (2018?3月浙江十校联盟选考模拟 )农业是古代中国最基本的 经济形式 ,两汉时期农业就达到精 耕细作水平,在此起关键作用的是农业工具的发明和改进。这些“发明和改进”包括 ( ) ①出现曲柄锄和耧车 ②发明了铁铲和铁锄 ③从耦犁到一牛挽犁 ④从直辕犁到曲辕犁 A. ①②③ B.①③ C.③④ D.①②④ 6. (2017?9月浙江台州选考模拟)古代某思想家认为:“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 循其礼。”与此观点相似的是 ( ) A. “民贵君轻” “君舟民水” B ?“制天命而用之” C ?“不期修古,不法常可” D ?“兼相爱、交相利” 7. (2017 ? 10月浙江选考模拟)战国时期,墨家将孔子塑造成乱贼形象 ,道家学派在《庄子》中发挥 想象将孔子描绘成道家代言人 ,法家学派在《韩非子》中将孔子法家化。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 ) A. 战国时期思想界出现了统一趋势 B. 儒家思想受到人们普遍认可 C. 孔子思想与各派学说有交叉之处 D. 人们的思想在当时比较自由 &(2017?9月浙江五校联考高三上)《诗经》是中国最古老的一部诗歌总集 ,它收录的三百多首诗 歌被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每一部分各有侧重。下列篇章中具有“周王朝王城所在地的 诗歌”“赞颂周族祖先开拓之功”等特点的是 ( ) A. 《关雎》 B.《公刘》 C.《鲁颂》 D.《伐檀》 9. (2017 ? 11月浙江选考猜押卷)王羲之被后人尊称为“书圣”,其代表作《兰亭集序》更被誉为 “天下第一行书”。下列书法作品与《兰亭集序》风格一致的是 ( ) C D 10. (2018?3月浙江嘉兴选考模拟)唐初,中书省起草的有关征兵的敕书经唐太宗签署下发到门下省 门下省官员提出异议,该敕书终没有施行。此后门下省逐渐具有封还敕书的权力。尚书省承接地方 政府上报的事务也须通过门下省审读同意 ,最后报皇帝签字认可。上述现象主要说明了 ( ) )《太平寰宇记》记载,洪州分宁县“本当州之亥市 (乡 村 ,去武宁二百余里,豪富物产充之,唐贞元十六年置县”。 B

(新课标)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历史卷3

历史卷(三) (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王夫之认为商周之变和周秦之变是中国古代影响最大的两次政权更替,中国古代的政治体制曾随之发生变化。下列最能体现“周秦之变”的是( ) A.从传位贤能到血缘世袭 B.从官僚政治到贵族政治 C.从分封诸侯到郡县制度 D.从礼乐治国到法律治国 C[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西周分封到郡县制体现中央集权的加强,故选C 项;A、B、D三项均不能体现材料主旨,故排除。] 2.西汉惠帝“复弛商贾之律”,鼓励盐铁民间生产。东汉和帝下诏“罢盐铁之禁,纵民煮铸,入税县官如故事”,终东汉之世,一直允许私人生产和销售盐铁。这反映出汉代( ) A.逐步放弃抑商政策 B.通过行政手段促进工商业发展 C.盐铁专卖制度解体 D.工商业者地位得到根本性转变 B[根据材料“西汉惠帝‘复弛商贾之律’,鼓励盐铁民间生产”“东汉和帝下诏‘罢盐铁之禁,纵民煮铸,入税县官如故事’”可见政府推动手工业的发展,即通过行政手段促进工商业发展,故选B项。 ] 3.唐太宗时期,26位宰相中三人具有科举出身,高宗朝41位宰相中有科举出身者已增至13人,玄宗开元年间27位宰相中有科举出身者多达18人,高级官员和地方封疆大吏也多出于进士。这反映出唐朝( ) A.国家权力在地方的渗透 B.皇权专制体制迅速强化 C.官僚集团的精英化趋势 D.科举成为做官唯一途径 C[由材料内容可知唐朝中后期,科举出身的宰相不断增多,高级官员和地方封疆大吏也多出于进士,说明唐朝通过科举制选官大大提升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因而呈现出官僚集团的精英化趋势,故选C项。] 4.王阳明曰:“殃莫大于叨天之功,罪莫大于掩人之善,恶莫深于袭下之能,辱莫重于忘己之耻,四者备而祸全”。这说明王阳明( ) A.重视道德修养B.强调格物致知

2020年全国高考历史试题中国古代史42题专项训练3

2020 年全国高考历史试题中国古代史42 题专项训练编选张书林 12 分开放题每题10 分钟做完,每次训练2 题20 分钟做完,自己批改,也可请老师批改,计算平均分,总结经验教训。 5。(2016 全·国卷Ⅱ)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 分) 材料 玄奘(602~664),为寻求准确的佛经文本,西行“求法”,历尽艰辛,十余年中,行程数万里,游历百余国。回国后,他译出佛经1 300多卷,精炼而准确。由他口授而成的《大唐西域记》一书,是研究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典籍。 鉴真(688~763),深明佛学,50 余岁时,受日本邀请,发愿东渡。他排除千难万险,历时12 年,经6 次努力,最终到达日本。鉴真东渡,对日本的佛学、建筑、雕塑、医药、艺术乃至日常生活,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据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等解读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的其他相关史实,加以论述。(要求: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

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白蛇传说是中国民间四大传说之一,其故事在流传过程中经过不断加工和创造,已从一 个简单的故事不断丰富、完善并发展成为一部部文学著作。下表是白蛇故事演变历程中不同文本对主要人物白娘子、许仙、法海艺术形象的描写 ——摘编自高艳芳《中国白蛇传经典的建构与阐释》等从表格中任选一个或多个人物,提取其艺术形象演变的相关信息,结合中国古代史和近现代史的相关知识,从艺术形象的时代性角度进行论述。(说明: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12 分) 2020 年全国高考历史试题中国古代史42 题专项训练3 答案 编选张书林 5。(2016 全·国卷Ⅱ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 分)材料

2020浙江高考历史二轮练习:考前仿真模拟卷(一)

考前仿真模拟卷(一) 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共4页,满分100分。 选择题部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1.《韩非子·五蠹》中记载:“宋人有耕田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这就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守株待兔”的故事,对这一故事中所涉及的史事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守株待兔地点在今天河南商丘一代 B.宋人始祖是灭商有功而被封的功臣 C.耕田者劳作时可能使用铁铲等农具 D.故事体现了韩非子因时而变的主张 2.汉字的发展源远流长,下列图片呈现的汉字字体中最早出现的是() 3.“仁义用于古而不用于今也。故曰:‘世异则事异’。”这段话反映了() A.孟子“仁政”学说 B.韩非子的变法革新 C.墨子“兼爱”思想 D.庄子“齐物”观点 4.冶铁开始使用煤炭做燃料,供风形式也有了革命性的变化。这一现象最早出现在() A.春秋战国B.秦代 C.汉代D.唐代 5.“唐代进一步完善了三省宰相制度,而且为了防止各机构之间的扯皮,实行了宰相集中议事制。三省长官和其他参与决策的官员,集中到门下省开会,开会的地点被称为政事

堂。”“政事堂”设在门下省,主要是因为门下省() A.具有审核诏令及封驳权 B.负责草拟及颁发诏令 C.有权召集三省长官议事 D.秉承政令并贯彻执行 6.观察下图,从中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A.丝织业中心多沿丝绸之路分布 B.四川地区一直以来是丝织业重心所在 C.唐宋时期民营丝织业水平超过官营 D.元明清时期丝织业重心转向东部地区 7.《清史稿》记载:“(军机处)初祗秉庙谟商戎略而已,厥后军国大计,罔不总揽。自雍、乾后百八十年,威命所寄,不于内阁而于军机处,盖隐然执政之府矣。”据此,对军机处理解不正确的是() A.最初因处理军务而设立 B.逐渐成为最重要的中枢机构 C.辅助皇帝处理军国大事 D.已取代内阁获得法定的地位 8.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制定的《海关进口税则》确定进口货物税率为7.5%—27.5%,这废止了近代某一条约的相关规定,这一条约是() A.《南京条约》B.《天津条约》 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 9.下面分别是1867—1869年和1894—1915年我国进口商品结构比例变化图。这种变化反映了()

(江苏专版)2020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过关高分练(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专题过关高分练(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时间:45分钟满分:59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1.(2019·徐州、淮安、连云港一模)西周时期一件青铜器上有一段铭文:“武王征商,唯甲子朝,岁鼎,克昏夙有商,辛未,王在阑师,赐有事利金,用作檀公宝尊彝。”铭文虽然简略,但日期(甲子日)、时间(早晨)等都与典籍记载完全一致,证明了典籍记载武王克商的牧野之战确为信史。这说明( ) A.历史研究无法还原历史真相 B.解释历史需要不断更换视角 C.确认历史事实需要多重证据 D.考证史料需图片、文献相结合 解析:选C 青铜器属于原始历史遗迹,是第一手史料,典籍记载属于二手史料,二者相互印证历史的真实性,故C项正确;历史研究通过多重史料验证可以还原历史真相,故A 项错误;材料并没有说明研究历史要变换历史的视角,而是要注重对史料的研究,故B项错误;考证史料需要验证历史的真伪性,并不是图片文献相结合,故D项错误。 2.《史记》关于商王传递顺序的记载,一直受到争议。但20世纪以来出土的商朝遗迹中,发现大量刻有文字的甲骨,学者们据之复原了商王的谱系,确认它和《史记》所记载的内容基本一致。这说明历史事实的考辨( ) A.必须依赖第一手的出土文物 B.力求规避史学家的主观认识 C.可以借助多角度的研究路径 D.应该挖掘神话中的历史细节 解析:选C 题干反映出史学界通过对考古发掘出的甲骨文字分析,复原了商王传递顺序,从而印证了《史记》内容的正确性,由此可知,考古是研究历史的又一重要路径,故C 项正确;A项“必须依赖”表述绝对化,故A项错误;B、D两项材料未体现,排除。 3.(2019·南京盐城一模)东周桓王即位后,周郑交恶,桓王联合陈、蔡、虢、卫等国讨伐郑国,最后双方在繻葛开战,郑国将领祝聃射中桓王肩膀,但郑庄公未乘胜追击且仍遣使慰劳桓王。这表明当时( ) A.分封制度得到了有效维护 B.诸侯争霸局面已经出现 C.兼并战争有利于国家统一 D.周天子的权威依然存在 解析:选D 据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周王室权威下降,但是题干却指出了当时郑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计划

一、复习目标 1、巩固第一轮复习效果,进一步夯实学生的基础知识,使学生形成完整的学科知识体系。 2、提高考试大纲要求的阅读、提炼、概括、分析、比较、迁移、阐述、表达等各方面的能力,适应文综考试的要求。 3、引导学生关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大问题,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特别是提高学生综合运用各科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4、通过练习,进一步引导学生规范答题。 二、复习措施 1、深入研究考纲及近年高考题目,把握高考命题趋向,做到复习有的放矢,增强复习的实效。 2、合理划分好专题。专题的划分既要考虑到知识点的完整性,又要兼顾到高考改革和新课程改革的方向。 3、备课组分工合作,集体备课,加强学习与交流。根据历史学科的特点,专题复习应集全组之力,集体备课,各位老师应对照自己的任务安排,认真备课,在上课前三天拿出教案和试题。同时备课组内部多听课,多交流。 4、实施分层教学。A、B层次班级要求复习完全部专题,并且在A层次创新各种形式,加大培尖力度。C层次主要是让学生多看教材,扎扎实实搞完第一轮复习,选取几个重点专题讲述。 5、提高课堂效率,杜绝“满堂灌”。专题的知识梳理,不能由老师包办,要求学生紧扣教材,在老师的布置下,课前或课堂上完成。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规律性问题,得出结论,从而使基础巩固和能力培养同步进行。 6、加强综合备课组活动。在热点专题探讨、文综考试组题、学生情况分析、综合考试方法等方面加强与政治、地理备课组的合作。 7、加强文综考试方法的指导。 8、练习、考试合理安排。要精选题目,认真批改,细心总结分析,有针对性地讲解,提高练习、考试的效果。 9、加强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注重缓解学生压力,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加强对学生答题规范性的指导。 三、时间安排 3月26日——5月15日学科内专题复习 5月15日——5月20日热点专题复习 5月20日——6月初查缺补漏 四、学科内专题划分 序号专题内容课时 1 民主与法制建设 3 2 中外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2 3 民族关系、国家统一与中国近代的半殖民地化 3 4 “三农”问题的历史沉思 3 5 手工业的发展与经济近代化 3 6 国共两党的发展历程及两党关系 2 7 中国的对外关系 2 8 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和经济全球化 3

高考历史中国古代史知识清单讲解学习

高考历史中国古代史 知识清单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一)早期政治制度 特点: (1)神权色彩(神权与王权相结合,通过占卜决定国事)(2)血缘政治(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3)地方独立性强(最高统治者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西周: (1)分封制 (2)宗法制 (二)中央集权制度(从中央到地方一整套集权机制)

1、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建立至高无上的皇权;中央实行较为完备的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地方实行郡县制;制定选拔和考核官吏的制度 2、中央官制的演变 (1)西汉时期:内外朝制度(汉武帝让近侍参与军国机要,形成内朝,成为决策机构,三公九卿逐渐成为执行机构,即“外朝”)改变了丞相位高权重的局面。 (2)东汉时期:尚书台取代三公 (3)魏晋南北朝时期:尚书台改称尚书省,新设立中书省与门下省,但未成为中枢权力机构(4)唐朝:确立了三省六部制。中书省掌决策,门下省掌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尚书省下设六部 (5)宋朝:“二府三司制”——中书门下和枢密院合称“二府”,度支、盐铁、户部合称“三司”(中书门下是最高行政机构,后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政,以削弱相权) (6)元:一省制。在中央,以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关(河北、山西、山东等地由中央直接管理)。

(7)明朝: 明太祖:废丞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直接向皇帝负责;置殿阁大学士,充当顾问,不参与决策 明成祖:大学士开始参与军国大事的商讨,可以帮助皇帝起草对大臣奏章的批复意见(票拟权),内阁制度确立,之后内阁职权逐渐扩大,首辅张居正权倾朝野 内阁特点:无法定地位、不是行政机构、不能统率百官,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内阁的“票拟”能否生效取决于皇帝的“朱批”;内阁大臣常受太监制约 (8)清朝: 康熙帝时期,在宫内设置南书房,与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三足鼎立,扩大了皇权 雍正时设军机处,参与处理内政外交、制定军政大计、审理重大案件等机要政务。但他们品级不高,不得私自和官员交往,日夜轮流在军机处值班,受皇帝召见,跪奏笔录。军机大臣必须完全执行皇帝的旨意,全国军政大权都集中到皇帝手中。军机处的设置简化了政务手续,提高了行政效率;军机处的设置标志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达到顶峰。 规律总结: ①从汉至元,中央由三公九卿制到三省六部制直至宋元发展,体现了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被削弱的趋势。 ②历代封建中央中枢机构的变化,都以维护皇权服务于皇帝为基本准则,体现了中国封建统治“家天下”思想的根深蒂固。 ③在古代皇权与相权的斗争中,削弱相权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分割相权,使之相互牵制;二是转移相权至其他机构,权力转移的总趋势是由外朝或外廷的大臣向内朝或宫内的侍臣转移,即由远及近;同时,行使相权的机构总是不断地由内朝向外朝转移,即由内向外。 3、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

2020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高考模拟练:(一)Word版含答案

高考模拟练(一) 一、选择题(每题4分,共48分) 1春秋时期,孔子兴办私学,学生来自士农工商各阶层。这一做法() A. 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特权 B.瓦解了宗法分封制度 C?动摇了周王室的统治基础 D.适应了诸侯争霸战争的需要 2、中国古代高层行政区经历了秦汉的郡、魏晋南北朝的州、唐朝的道、宋朝的路、元朝的 行省、明朝的布政使司和清朝的省的变迁,极不稳定,变化较大。这反映出() A. 中央与地方的矛盾长期存在 B. 高层行政区的数量不断增多 C. 地方行政区的权利不断扩大 D. 中央与地方的分权日趋合理 3、宋太宗时期,东京开始出现侵街现象,临街摆摊、坊中开铺屡屡发生,致使京城街巷狭小。宋真宗咸平五年,因街坊侵街现象严重,诏开封府街司约远近置籍立表,令民自今无复侵占然而诏令有如一纸空文,权豪大户侵街现象仍是屡禁不止。这一现象说明() A?草市墟市的繁盛促进城市功能的完善 B?商品经济的发展冲击着城市管理制度 C?中国古代城市管理制度上的欠缺和疏漏 D?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冲击着市坊制度 这一表格反映了科举制度() A. 实质是地主阶级的选官制度 B. 扭转了传统等级和门第的观念 C. 促使部分社会阶层的变动 D. 完全实现了官员选拔的公平、公正 5、1937年3月8日,苏联向中国政府提供相当于五千万墨西哥元的贷款,用于购买苏联飞机、坦克和其他军事技术装备。1939年6月16日,苏联政府又向中国政府提供 1.5亿美元信用贷款。 苏联大规模援助中国,从其战略利益出发,主要意图在于()

A. 使日本陷于中国战场的泥潭之中 B. 帮助国共双方改善对抗关系 C. 与美国争夺对蒋介石政权的控制权 D. 与日本争夺对远东地区的控制权 6、计量史学就是运用数学方法来研究历史事物的数量关系,实现对历史变化、发展及运行规律的分析。 何共|?年对峙时期中央苏城您盐价格变化不息图 A. 国民党的经济封锁日益加强 B. 官僚资本主义的剥削 C. 中央苏区面积扩大、人口增长 D. 日本侵华战争的破坏 7、1980年,邓小平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讲话中指出:“从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方 面来说,主要的弊端就是官僚主义现象,权力过分集中的现象,家长制现象,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现象和形形色色的特权现象。”该讲话的发表() A. 标志着改革开放事业的起步 B. 反映出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完善 C. 开启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D. 体现了党对新时期民主政治建设的初步构想 8、罗斯?特里尔在《毛泽东传》中如此评价毛泽东:“当他分析被外国侵略者切瓜一样分割的封建中国的种种症结时,他就是中国的马克思。当他领导以农村包围城市夺取政权的斗争时,他就是中国的列宁。”这段话的核心思想是指毛泽东() A. 对中国的社会性质和革命性质认识深刻 B. 成功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学说 C. 创立了工农武装割据理论,领导革命斗争 D. 将马列主义理论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 9、古罗马征服意大利半岛后,意大利人不能参与罗马政治活动和担任官职,没有资格分享 公有地和战利品,但却要为罗马提供兵役,因此反抗斗争不断。这些斗争源于() A .公民与非公民的不平等 B .贵族世袭特权不受限制 C.公民对贵族专权的不满 D .公民利益缺乏法律保护

高三历史第二轮复习计划

志丹高级中学高三历史第二轮复习计划 一轮复习已经结束,根据我们学校高三学生起点低、基础差的实际,准确定位教学起点,立足双基,夯实基础,瞄准高考,培养能力,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从而全面提高历史教学质量。借鉴以往的经验,我们对一轮复习进行的总结并制定二轮复习计划。 一、一轮复习总结: 主要优点 1.课堂教学路子总体上符合高三一轮复习的特点和要求。 (1)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和教学活动,目的明确,紧紧围绕着巩固落实基础知识这个重点进行。注意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落实基础,力图使学生真正理解知识,提高基础落实的力度和层次。 (2)教师对讲评课的基本流程和要求理解的透,操作熟练。表现在:学情了解充分,讲评的针对性强、重点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突出,思维误区得到充分展示;注意结合题目对学生进行方法引导,归类讲评;补偿练习选题典型、针对性强。 2.根据课时少、任务重的新情况,注意落实学生自主预习的前置,并有督促检查措施,增强了课堂教学的主动性、针对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3.课堂教学中教师提示点拨比较到位,并注意与现实生活沟通,力图使学生真正理解知识,使知识得到活化。

4.教学观念明显转变。在课堂教学中,注意突出学生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思考、总结、落实基础知识。 5.教师合作意识强,注意发挥集体的力量,搞好集体备课。教案和课堂教学明显体现了集体备课的成果。 存在的问题:教师方面:基础知识复习中重点与全面的关系处理不到位;简单记忆,基础落实的层次低等。学生方面:观察图、表的能力较差,不能够提取有效信息,基础知识掌握不牢,不能有效的把信息与知识建立联系;迁移和重组知识的能力较差,不能把材料、课本知识以及生活实践知识有效的整合为答案;答题时审题不清,答案不规范。 二、指导思想 以课程标准,考试说明为指导,以课本为依据,充分研究高考,不断进行课堂教学改革,探索高三教学模式,增强历史课的 针对性和实效性,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历史课的教学质量。 三、目标 对重点知识进行整合,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和结构,使一轮专题复习得到升华和巩固。 四、采取措施 1、深入研究考纲及近年高考题目,把握高考命题趋向,做到复习有的放矢,增强复习的实效。

高考历史中国古代史知识清单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一)早期政治制度 特点: (二)中央集权制度(从中央到地方一整套集权机制) 1、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建立至高无上的皇权;中央实行较为完备的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地方实行郡 县制;制定选拔和考核官吏的制度 分封制 宗法制 (3) 西周: (1) (2) (1 )神权色彩(神权与王权相结合,通过占卜决定国事) 血缘政治(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 地方独立性强(最高统治者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2)

2、中央官制的演变 (1 )西汉时期:内外朝制度(汉武帝让近侍参与军国机要,形成内朝,成为决策机构,三公九卿逐渐成为执行 机构,即“外朝”)改变了丞相位高权重的局面。 (2) (3) (4) (5) 高行政机构,后增设 参知政事、枢密使 (6) 兀:一省制。在中央,以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关 (7) 明朝: 明太祖:废丞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直接向皇帝负责;置殿阁大学士,充当顾问,不参与决策 明成祖:大学士开始参与军国大事的商讨,可以帮助皇帝起草对大臣奏章的批复意见(票拟权) 之后内阁职权逐渐扩大,首辅张居正权倾朝野 内阁特点:无法定地位、不是行政机构、不能统率百官,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内阁的“票拟”能否 生效取决于皇帝的“朱批”;内阁大臣常受太监制约 (8) 清朝: 康熙帝时期,在宫内设置南书房,与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三足鼎立,扩大了皇权 雍正时设军机处,参与处理内政外交、制定军政大计、审理重大案件等机要政务。但他们品级不高,不得私自和官 员交往,日夜轮流在军机处值班,受皇帝召见,跪奏笔录。军机大臣必须完全执行皇帝的旨意,全国军政大权都 集中到皇帝手中。军机处的设置简化了政务手续,提高了行政效率;军机处的设置标志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达 到顶峰。 规律总结: ① 从汉至元,中央由三公九卿制到三省六部制直至宋元发展,体现了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被削弱的趋势。 ② 历代封建中央中枢机构的变化,都以维护皇权服务于皇帝为基本准则,体现了中国封建统治“家天下”思想的 根深蒂固。 ③ 在古代皇权与相权的斗争中,削弱相权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分割相权,使之相互牵制;二是转移相权至其他_ 机构,权力转移的总趋势是由外朝或外廷的大臣向内朝或宫内的侍臣转移,即由远及近;同时,行使相权的机构 总是不断地由内朝向外朝转移,即由内向外。 3、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 (1) 战国和秦朝:实行郡县制 (2) 西汉 ① 汉初,刘邦为巩固皇权分封刘家子弟为诸侯王,实行“郡国并行制” 集权。 ② 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王国势力被削弱;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和“附益之法” ,以和平手段解决王国问题, 地方设刺史代表中央监督地方官员,郡县制再次成为大一统帝国的地方行政规制。 ③ 东汉时,形成州(从西汉时的监察区演变为行政区) 、郡、县三级地方行政管理体制。 (3) 北宋: ① 军事上,主要将领的兵权收归中央,编练禁军,将统兵权与调兵权分离; ② 行政上,设置知州、通判,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通判负责监督; ③ 财政上,设转运使,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部由中央掌控 ⑷元朝行省制度:除河北、山西、山东归中央的中书省管,其余在地方设行省。行省长官由朝廷命官,行省之 下,分设路、府、州、县,边远民族地区设宣慰司。行省制度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特 东汉时期:尚书台取代三公 魏晋南北朝时期:尚书台改称尚书省,新设立中书省与门下省,但未成为中枢权力机构 唐朝:确立了三省六部制。中书省掌决策,门下省掌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尚书省下设六部 宋朝:“二府三司制”一一 中书门下和枢密院合称 二府”,度支、盐铁、户部合称“三司” (中书门下是最 、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政,以削弱相权) (河北、山西、山东等地由中央直接管理) 。 ,内阁制度确立, ,但后来王国势力逐渐坐大、威胁到中央

2019版高考历史浙江选考二轮专题复习教师用书:阶段综合检测四Word版含答案

阶段综合检测(四)世界现代史 (时间:90分钟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每个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1 .(加试题)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使苏维埃政权迅速摆脱了危机,同时开启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思路。材料中的“新思路”主要是() A .建立稳固的工农联盟 B .对外来资本的吸收和利用 C.大力推行企业国有化 D.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 答案D 解析新经济政策恢复商品贸易,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经济,体现了社会主义建设 的新思路,故D项正确。 2. (加试题)1920年6月,共产党员科尔恰什金给俄共中央的信中写道,只有“政府与农民的 关系融洽了,主要在乌克兰进行的内战才能结束”。这一建议提出的背景是() A ?余粮收集制引发严重危机 B ?新经济政策改善了农民处境 C ?农业集体化政策遭到质疑 D .指令性计划模式的弊端显现 答案A 解析1919年初,苏维埃政府实行余粮收集制,规定农民除保留口粮、种子粮和饲料粮外, 全部余粮按国家的规定价格交售给国家,农民实际上是将粮食无偿地借给国家,与“1920年……俄共中央……政府与农民的关系……内战才能结束”相符,故A项正确;其他三个备选项均发生于1920年之后。 3. (加试题)(2018嘉兴选考检测)苏联国家资本主义的全部实践都是围绕把社会主义过渡时期 不可避免的资本主义创造为“一种服从无产阶级国家和为无产阶级国家而服务的资本主义” 来进行的。这一观点的主要依据是() A .推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 .推行了新经济政策

C .苏联集体化改造 D .戈尔巴乔夫的经济改革答案B 解析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为了解决三年的国内战争而实行的,未涉及国家资本主义成分, 故A项错误;苏联集体化改造是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进行的,故C项错误;戈尔巴乔夫改革内容不符合题意,故D项错误。 4. (加试题)(2018浙江新高考联盟押题交流)“在前两个五年计划期间,也就是1937年之前苏维埃的机器产量和金属制造业增长了14倍。苏联也在德国和美国之后成为第三大工业 国。”苏联取得工业成就的重要措施是() A ?优先发展重工业 B .实施新经济政策 C ?重视经济结构的平衡发展 D .引进西方先进技术 答案A 解析1925年,苏联通过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总方针,其特点是优先发展重工业,故A项正确;1921年苏俄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故B项错误;苏联工业的发展是重、轻工业结构不平 衡,故C项错误;苏联取得工业成就的重要措施是优先发展重工业,故D项错误。 5. (2018浙江课改联盟学考评估)“提高农产品价值……将分散不经济、不平等的救济活动统一起来……对所有公共交通运输、通讯及其他涉及公众生活的设施作全国性的计划及监督。 发表此施政方针的是() A .凯末尔 B .罗斯福 C ?戴高乐 D .撒切尔 答案B 解析“提高农产品价值、统一救济活动、对社会经济干预”是材料的核心信息,与罗斯福 新政措施最接近,故B项正确。 6. (2018金华学考评估)下列图片中,能反映罗斯福为摆脱经济危机而采取的增加就业、扩大内需的措施有()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