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第一财经日报》新闻手册

《第一财经日报》新闻手册

《第一财经日报》新闻手册
《第一财经日报》新闻手册

《第一财经日报》采编人员手册(草稿)《第一财经日报》,中国首选财经日报,成就世界级报纸理想。一、《第一财经日报》简介

《第一财经日报》是由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主管,并与广州日报报业集团、北京青年报社联合主办的一份跨地区、跨媒体报纸。

《第一财经日报》的使命是:力求成为中国最具影响力、权威性、最受尊敬的财经日报,成为一张和中国经济的未来相匹配、和《华尔街日报》、《金融时报》等世界级的财经日报相对应的百年大报。《第一财经日报》的定位:一张全国性、市场化、权威、主流的财经商业报纸。

——内容定位

作为一份权威、主流的全国性财经日报,《第一财经日报》密切关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反映中国制度变迁和经济转型的整体图景,追踪世界经济和金融投资动态,提供财经新闻和政策解读,透视商业事件的过程和背景,报导产业最新资讯,做出市场深度分析,引导投资决策,传递管理经验,把握科技趋势,塑造财富伦理,普及商业文化。

《第一财经日报》是以财经为中心、为特色、为主体的日报,是财经化的日报,是用财经眼光看世界同时也影响财经世界的日报;她是海量信息时代的精选者、穿透者,是全球商业和投资时代的提醒者、分析师,是社会转型时期的探索者、导航者。她追踪每日最重要的事(势、市、时),发现信息背后的价值,探究影响商业的力量,还原真实的商业逻辑,用动人的方式创造阅读体验,在更开阔的视野和背景上求得一个更大的因果。

《第一财经日报》力求为中国的财经日报全面建立标准。

——读者定位

《第一财经日报》的目标读者为“三最人群”——最具决策力、最具消费力、最具影响力,他们构成了中国最有价值的的阅读人群。“三最人群”具体包括中国的商界领袖、管理精英、金融投资专业人士、政策制定者和经济工作管理者、创业家和相关知识阶层。对这些读者来说,《第一财经日报》的价值在于它是一份深具新闻价值、工具价值、决策参考价值、投资指南价值、管理借鉴价值、潮流引导价值的每个工作日必读的主流日报。《第一财经日报》要在中国的经济、金融、投资、工商、产业、技术、商业教育等众多领域发挥重要的信息和舆论作用。

二、《第一财经日报》的新闻理念与队伍要求

《第一财经日报》坚持权威、独立、责任、专业的编辑理念,以全球化的视野,关注时代的核心问题,在时代演进变革的大视野中观照丰富的财经世界。

A、全球视野与时代情怀

从现在起,在未来的10年、20年内,中国将成为世界最大规模的经济体之一。经济的力量,商业的力量,金融和资本的力量,新技术的力量,伴随中国的进一步开放和体制创新,正在成为塑造中国未来的主导力量。

对于《第一财经日报》的每一个采编人员来说,首先,他应该是职业化、专业化的记者或者编辑;其次,他应该是符合一份权威、主流的全国性财经日报要求的,在他的专业领域里出色的记者或者编辑;最后,他也应该是对我们的职业,对我们的时代,深怀情感、坚持理想、不懈求索的灵魂。

这样一群灵魂的汇集,将使《第一财经日报》不仅是一张必读的、及时的、工具性的信息纸,也是一张充满了纯真理想和伟大格调的新闻纸。

上述的立场和观念,决定了《第一财经日报》的采编人员必须具有全球视野和关注时代演进的特殊情怀。

所谓全球视野,一方面表现为采编人员要有全球政经大势的基本常识;另一方面表现为新闻选题的着眼点,更应该具有普遍性的价值。例如,新闻事件可能只具体发生在上海、北京、广州等地,但记者采写时却不可就事论事,将其作用和影响放臵于一市一地的角度来考量,以至出现“我市如何如何”的习惯句式和思维定势;又如,资本流动,技术转移,贸易冲突,都必须放在全球化视野中观察。

所谓关注时代演进,则要求采编人员以极大的热情关注转型时期的社会变革、经济改革、企业改革(无论是外部制度环境的,还是自身治理结构和向现代化管理的变革),关注社会全方位的体制变迁和制度创新,关注政府职能转变的跃进及其艰难历程,关注金融、资本市场的发展与社会保障系统的建构,关注企业改革进程中的是非曲直,关注社会公用事业运行机制转轨的一路风雨,关注民营经济发展的新动态,新问题,关注世道人心变化所折射出的时代演进趋势,关注外资对中国经济发展的深层次作用,关注中国企业竞争力和增长方式转变的新途径,关注投资者权益,关注新技术新文化的兴起,关注商业诚信、财富伦理的建立过程。这些层面既是我们报道的切入点,也是我们报道的重心所在。关注大势,描述、记录从政经到财经、产经等方方面面的演进轨迹,做历史趋势的忠实记录者和预见者,是形成报纸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基石头。

B、权威、独立、责任、专业的编辑理念

可靠而严肃的新闻,“揭示真理、无私无畏”的原则,向来都是全球新闻界认同的基本观念。《第一财经日报》坚持权威、独立、责任、专业的编辑理念,并且相信,只有始终如一地贯彻这样的理念,才能确保报纸的声誉和公信力。

让读者相信报纸报道的都是事实,这是报纸立足的前提。夸大其辞、捕风捉影、虚张声势甚至捏造一个事实、一段引言乃至整个故事,是绝对不能容忍的。我们的采编人员务必做到:提供的事实准确、客观、切合实际因而公正;报纸的分析代表我们最佳的独立判断,而不是反映个人的好恶、消息来源或广告主的好恶;报纸的社论和任何表达报纸观念的文章体现我们自己的编辑思想;在报纸所有的新闻活动中,没有任何其他的动机。

上述立场也是我们报纸的商业诚信的体现。在这方面,报纸的管理人员尤其要以身作则,在与员工、客户和社会各界的交往中,展示最高标准的职业道德水准。

权威

所谓权威,既表现为传播的是权威的信息和声音,也表现为对事实的报道是客观、公正、准确和平衡的。权威来自于采编人员不倦的求证和勇敢的揭示,因此它内在地要求采编人员必须具备格外的敬业精神和严肃的求真态度。不精确和不实的报道是对权威性的最大伤害,也是《第一财经日报》的大忌。

独立

所谓独立,是要求我们的报道、分析和评论恪守无私无畏的立场。报纸不是各种机会主义声音的传声筒,而要基于公平、公正、合理的秩序进行客观准确的报道;对于那些不是依靠公平竞争而获得的特殊利益以及旨在固化这些既得利益的各种努力,报纸要保持清醒的自觉,要挺直腰杆站立在公共平台、公共利益、公共秩序的立场上。

新闻媒体是社会公共利益的代言人,独立立场是新闻从业人员的立身之本。对狭獈的团体利益、部门利益、局部利益的超脱,是新闻报道做到客观公正的前提。立场的丧失是媒体丧失公信力的根本原因。

记者在采访和写作时必须时刻警惕谗媚和歧视。对权势和财富的谗媚,对任何一个群体和个体(包括任何在道德和法律上处境不利的个人)的歧视都会影响媒体的公正立场。

记者在采访和写作时必须避免完全站在采访者的立场说话,时刻记住媒体应具有的独立立场。采访对象有说话的权利,但不能把采访对象的立场与记者的立场、报社的立场混为一谈。

独立就是不偏不倚。我们决不滥用报纸的权力,作出偏颇性的判断,无论是赞誉还是损害。

独立的原则还要求每个采编人员不被个人的情绪、个人对采访对象的好恶所左右,而竭尽全力追求报道的客观与公正。

责任

所谓责任,除了最基本的含义即对事实负责、负责地进行报道之外,责任的外在表现为每一篇发表的新闻作品,都是向社会公众送出的一份源于心灵和道义的诚信邀约和庄严承诺;责任的内在要求是采编人员必须有一种高贵的职业操守,有一种对社会公众尊重和负责的虔诚态度,有一种敢于承担社会责任和义务的法律意识,有一种远大的社会理想和高尚的道德情怀。

专业

所谓专业,是因《第一财经日报》报道的难度决定了采编人员的专业素养超出常态要求。例如,在证券报道方面,《第一财经日报》的要求采编人员的立场必须区别于某些报章的行政化的、部门本位的立场,也区别于某些报章的投机立场或散户立场;其报道不能“就市论市”,而要在一个更广阔的背景下观察证券市场以及投资领域;其报道不能因专业而晦涩,但也要区别于某些报章的官样文字或散文式股评风格。

《第一财经日报》既要求采编人员对新闻采访训练有素,又要求采编人员对财经领域学有所专,还要求采编人员必须具有高度的职业认同感和长久的献身精神。

C、诚信、敬业、忠诚、合作、创新的队伍要求

《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对于采编人员进行了明确的六条要求,即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遵守宪法、法律和纪律、维护新闻的真实性、保持清正廉洁的作风、发扬团结协作精神。这些要求,《第一财经日报》均应认真遵守。

在采编队伍建设方面,《第一财经日报》倡导诚信、敬业、忠诚、合作、创新的原则。

诚信

诚信是最基本的职业伦理,而伪造新闻(哪怕有部分事实依据)是对诚信的最大危害。《第一财经日报》所有采编人员均应以诚信为立身之本,保持新闻工作者的公正、精确和诚实的职业操守,避免任何违背公众利益和报纸伦理准则的行为。

敬业

敬业是一种职业精神,表现为对工作极其的负责任和对专业水平不懈的追求。敬业意味着忠于职守,爱岗乐业,按时高效、保质保量地完成各项任务。

忠诚

忠诚是职业化的一种操守,它还意味着爱护报纸的声誉与全部有形和无形资产,不做危及报社声誉和资产的任何事情。

《第一财经日报》全体员工在任职期间获得的任何与工作有关的信息和其他资料都严格地属于报社财产,这不仅包括涉及员工本人及其同事工作情況的信息,还包括涉及未来活动的信息,如尚未发布的新闻、消息和广告、以及发表这些信息的出版计划等。这些资料任何时候都不得透露给报社以外的任何人,包括员工的亲友。在任何情況下,员工因工作获得的及与工作相关的任何信息都不得在公众获知前私下透露给任何人。

《第一财经日报》严禁任何人利用公司的同类财产(例如即将发表的新闻、信息或广告)作为任何投资决策的依据。任何接触和了解此类即将公开的资料的员工都不得在资料公开前,根据这些资料自己买卖证券或以任何方式直接或间接地鼓励、协助其他人买卖证券。

合作

合作是如此广泛地存在,以至没有合作的精神,我们的报纸将如一盘散沙。合作不仅表现为部门内的合作,也表现为各部门之间的合作。同事之间的合作要经常化,根据报道需要能相互提供或分享新闻线索、联系人和观点,以最大限度共享价值。

创新

我们鼓励员工的创新精神和在每一个方面的细微突破,包括体裁和文风。创新是报纸生命力的源泉。我们始终鼓励创造性的尝试。三、记者与采访

记者的基本责任是建立所有必要的信息来源和联系渠道,及时报道所处领域的最新动态、突发事件,向编辑部提供关于新闻的全貌和背景;记者要经常性地与编辑保持随时沟通,向主管领导及时汇报采访进程,并在写稿前将新闻概要及时报给部门管理人员和责任编辑。

除非不可抗拒的原因,记者无论何时都应能随时按照报社指令,赶赴指定地点投入工作,完成采访;记者对新闻事件要有穷追不舍的精神和不断调查所需证据的能力。记者还要善于调动各种采访手段,如在摄影记者不在的情况下,记者能够设法拍摄或从他人处获得照片。

也就是说,记者要明了大势大局,要熟悉所在条线,要善于发现选题,要能够完成采访,要写作出好的新闻(势——线——题——采——写)。五个步骤缺一不可。

A、新闻资源与条线

守土有责是条线记者的基本要求。条线记者手上要有一个完全的名单,你所涉及部门的机构构成,各级负责人姓名、联系方式(办公

室、住宅电话、手机、呼机、电邮),专家姓名、联系方式,宣传联系人或新闻发言人的姓名、联系方式等,要详细开列。

采访是记者的职务行为。条线资源属于报社的公有财产,报社有权视需要对条线资源进行调整分配,任何记者不能以个人理由拒绝调配。各条线记者要将条线联系方式副本交管理层备份。

条线记者应该成为线上的专家,必须熟悉自己分管条线内的各种机构、建制和职能,熟悉相关的法律条文、制度规定,掌握本条线的发展进程及走向,知晓全国甚至全世界与本条线相关的重要背景。条线记者要克服心理的疲乏和“嗅觉”的迟钝,培养面对枯燥和重复的韧性;每天守在“口子”上,这是条线记者的责任,但同时,无论他们怎样深入条线,都必须保持公正客观的立场,切忌成为条线的代言人。

新闻资源的发现、挖掘

1、官方(或公司)网站发布的信息,也可适当利用

一些大的商业网站的在线材料,

前提是要作进一步的求证。

2、借助各种会议通知,从中发现和挖掘新闻线索和选题。

3、参加各种官方或民间的论坛会议,从官员或专家、学者的演说中寻找问题和新闻点,然后带着问题和选题去追寻求证。

4、专家、学者的研究报告中发掘新闻选题,这里的关键是要将某些静态的信息转化为动态的新闻。

5、利用官方和民间研究机构发布的各种统计报表和数据,引出新闻话题。

6、阅读主流媒体的相关报道,从报道中找出新的线索、新的选题以及某些报道未尽的内容,或受其启示,尝试从不同的角度提问,往往会挖掘出独家新闻。

7、用政府或非政府机构的各种文件、宣传材料、内

部简报、提案、意见书或交流

材料等发现新闻线索和选题,有时也可反其道而问之,寻找新选题。

8、寻找机构性消息来源,记者要勤跑某些行业协会、社会团体、某些公益性的机构。

9、记者要设法尽可能多地参加一些政府部门或大公司的小型会议,从中能获得许多鲜为人知的事实和线索。

10、广交朋友,增加新闻触角,特别是要多交那些接近决策层的人士,如某某领导和老总的秘书、司机、身边人士等,以获取线索,进而发现新闻。

新闻资源与对记者的建议

1、建议每位记者收集50篇以上与自己所跑条线、所涉同类问题的各个不同角度的深度报道,以了解这一领域的历史和现状,为采访打下思考、提问的背景基础。

2、建议每位记者收集50篇以上财经报道的优秀范本(如以《华尔街日报》、《纽约时报》、《金融时报》等世界一流媒体上的新闻报道),认真研读揣磨,深入分析解剖,以借鉴其行文结构和表述方式。

3、建议每位记者设法与10位以上新锐的专家、学者建立长期的协作关系,作为深化自己报道的理论支撑。

4、建议每位记者建立一个数据库,收集所涉领域各个历史时期由权威机构发布的各类统计数据,以供随时查用。

B、采访

采访是报道的基础。记者要具备怀疑精神,值得信任的是自己的眼睛、双脚和大脑。写作时切忌歪曲事实,切忌加入不公正的感情色彩。

在确定何为值得报道的新闻时,要依照以下标准:该新闻和报纸的定位相关;能影响和改变读者的决策与预期;时效性;报道对象的重要和显赫程度;发生的事件和读者的接近性与读者的关注度;独家性;包含了冲突、高潮、悬念的细节;异常性,不寻常的事情是新闻。

——如何完整地进行采访?

准备

1、熟悉所处的领域的总貌和基本人脉,研究和关注已(或将)发生的事件;

2、经常查阅相关资料和专业知识,掌握采访对象的基本情况;

3、判断采访对象的心态、利益诉求,寻找可能的切入角度和突破口;

4、有针对性地提出采访请求,或是有针对性地拟订采访提纲;

5、提问前要调整好自己的心理状态,精力集中,思维活跃,保持高度的兴奋和好奇,理解、消化所看到、听到的一切。走神和恍惚是要命的缺陷,好的新闻往往在不留神间悄悄溜走。

6、掌握采访的时间、地点和方式,检查有关准备情况,如记者证、采访本、相机、录音机、名片等,至少带两支笔,提前10分钟赶到约定地点,迟到是不能容忍的错误。

提问

问题是采访最重要的环节。提问的质量,决定抓取新闻的质量。

采访提问一般包含两种:开放性提问,即给受访者一定的伸缩余地和灵活性,自由发表自己的意见。采访对象在回答开放性提问时无意间透露的情况,往往比他本人意识到、或有意要透露的情况还要多。

开放式提问带有探索性;封闭性问题,即问题非常具体,直截了当,受访者可能只答是或非。

一般来说,多提封闭性问题能最大限度地提高采访效率,节省采访时间。

开放性的提问主要针对观点性的内容,封闭性的提问则主要针对事实性的内容。是哪种提问开始,要根据你所需要的材料内容,采访对象的身份、情绪、个性,你和采访对象的关系以及现场情况来随机应变。两种方法各有侧重,但是必须交叉使用。一篇文章如果只有一个笼统的、抽象的、宽泛的印象,那么这篇报道一定是敷衍了事的、失败的报道。不为人知的细节,丰富的事实,是构成一篇好报道的关键。

记者在问完一个比较笼统的问题后,紧接着应该问一些比较具体的问题,比如说,可以问采访对象怎么证明自己的观点,能不能举几个例子之类的问题。而问完比较具体的问题后,也可以问:“这样看来,你是同意这样的观点?”或者“你认为产业的趋势是这样的……”等类似的问题。

若时间紧迫,记者需要把握时机单刀直入地提问,把最重要的问题放在最前面,但要尽可能地避免一开始就涉及到敏感问题;若受访者跑题,记者要尝试将话题引入正轨。

技巧

1、多准备一些问题,在采访之前要和编辑进行沟通。

这些问题最好可以写下来,

也可以默记在心。

2、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不要让受访者受窘或迷惑。

3、问的问题不要很长,如果包含了太多层次的意思,

可能会让问题显得没有重点,

所以最好问题一个个问。

4、不要顾虑提出尖锐的问题。记者应该明白,这是

自己的职责所在。

同时,也要注意策略。不是所有的采访都能得到被采访人的配合,特别是一些突发事件的求证,如灾害、案件等负面新闻,当事人出于自我保护的原因,不愿透露当时的情形。这时可以采取迂回的方法,先谈相对外围的话题,避免刺激采访对象,同时事前多设计一些具体问题,在对方放松警觉时自然提出。

5、学会追问,高度集中注意力,遇到“亮点”要紧

追不放,很多独家“猛料”往

往是从采访对象一句随意的话语中追出来的。

6、在专家面前要虚心,尝试与他们交朋友。切忌在

专家面前冒充专家,盛气凌人;

对于专家的研究领域和本人的情况,切忌一无所知,采访前要做充分准备,让被访者感到你是有备而来。

7、不要以一个空洞、乏味的问题开始采访。

8、根据不同的情况,可以问一些比较新的问题,也

可以问一些比较个人化或者专

业化的问题,但不要离题太远,要迅速引入正题;

9、当面采访中,记者要注重和采访对象的交流。比

如眼神不要游移,而应该专注,

或者通过神态上的变化,来和采访对象建立起融洽的关系。

10、记录时,记要点,记易忘点,记疑问点,记意外新闻点,记对象的思想和个性化的语言,还有就是记下自己的联想。使用录音机是采访时的必要手段,但永远不要过度依赖机械,它可能会出现故障,而你的采访本却不会。

11、与采访对象建立正常、融洽、关系。

12、除了当面采访,记者还可以通过电话、EMAIL、传

真等方式采访,但这些方式

只是辅助性的,不得已的。作为记者,追求的第一要素永远是——现场。在电话采访时,用语应礼貌、得体、规范。如:“某某先生,我是《第一财经日报》记者XXX,您能给一些时间接受我们的采访吗?”“谢谢您的帮助,再见!”等。有可能的话,通过电话让受访者描述现场细节是获取现场感的途径。

EMAIL、传真等方式的采访有一个好处,是事先可以从容设计问题,但不要指望对方都能回答,因此,事前尽量多设计有效的问题,提高采访效率。邮件和传真上要留下自己的联系方式。

观察

采访是全身心的投入,而不仅是用嘴和用耳,很多时候,你的视觉、嗅觉等等都需要全方位调动,特别要善用你的眼睛,注意那些富于表现力的细节,让稿件尽可能生动而富个性。很多记者视而不见,由于他们忽视了很多细节,让一篇本可引人入胜的报道流于一般。过人的观察力是一名合格记者必备的“武功”。

好的记者留心观察细节,一个适合的细节能使稿件生色,并赋予稿件以现场实感。例如,要描写一位勤奋的学者,可以从一本放在桌上的旧书开始着笔,但严格地说,“一本旧书”仍是笼统的提法;“视觉采访”要求记者观察到更具体的细节,“一本书角已经起卷的旧书,翻开来,书眉上全是密密麻麻的批注”,这样的观察才是更深入的。

证据的保留

记者要用专门的采访本,除非情形特殊,不要随便抓一张纸片记录采访内容,采访本上要注明日期地点。地址、姓名、日期等你认为是要素的东西,要写得工整一些,既可避免失误,又可方便日后核对。本子用完后应保留三个月,以备核查。

记者应该知晓哪些属于有效的证据,哪些属于无效的证据,比如,除非有当事人签名认可,采访笔记不能作为法庭证据,但文件、正式文书、录音、照片、录像可以。

采访可能引发争议的报道,一定要注意收集证据,报社视情况可为记者提供录音、影像设备,获取的证据资料应有意识地归档长期保留,采访者如离开报社,须办理证据资料移交手续。重大事件的证据资料,交由报社集中管理。

C、关于会议报道的注意事项

有关政府或公司活动的报道,是绕不开会议的,但会议召开一般不是新闻,而只是一个新闻由头,是新闻发布的时间要素,不是新闻本身。读者关心的是会议中披露了什么、开会的目的是什么以及会议达成了什么样的结果或共识。会议提出的新行动、新方案、争论、会议的台前幕后才是新闻。

但在实际报道中,却经常出现记者被政府部门或公司的会议或发言人的材料或新闻稿牵着鼻子走的现象。因此许多报道的内容都是平面的、单一的、雷同的,缺少实证性材料,缺少背景和记者观察的成分,也缺少旁观者、权威人士的分析、解释和评论的成分,宣传的气息太浓。

《第一财经日报》要求采编人员打掉这种宣传气息,用平视的、审视的、质疑的、透视的眼光去打量他们的言说,去揭示事实的真相。

因此,关于政府活动或公司的报道,记者不仅要关注其新闻发布会、新闻稿、演讲或声明的内容,即信源提供的信息(这可视为第一层面的内容);记者还要有自己观察、判断的成分,用相关的事实和数据来支撑记者的判断,这是第二层面的内容;最好还要有专家、学者或权威人士的解释和评论,这可视为第三层面的内容。(请参看范文)

四、写作指南和要求

《第一财经日报》刊登的新闻和其他作品必须符合报纸的方针与风格,必须力保文章的准确、客观、公正;力保所完成的新闻作品具有适时的长度,最小限度的文字与语法错误。

如果出现事实错误,在新闻报道中遗漏重要部分或重要内容,造成对新闻当事人不公允,均应刊出修正。

基本要求

——在写作中,不能将自己的文化价值观强加于人;不能因民族、性别、年龄、宗教、地域、种族特点、残疾、容貌、职业或社会地位而心存各种偏见;不能不真实地记录不同的意见;对官方与非官方的信息来源应一视同仁;要坚持用事实说话而不是去进行主观臆断,不能站在某一特定的立场上报道一面之词;不能把自己未经调查与证实的观点写入言论影响读者意见;切忌不正当的影射。

——写作要准确具体,内容表述要直截了当,要注意主动语态与被动语态的区别。避免夸大、一般化、想当然、信口雌黄,避免空洞套话、陈词滥调和粗鄙的语言,杜绝淫亵的字眼。

文章的力量来自名词和动词,而不是修饰性的语句。减少修饰词的使用,目的是为了文字简洁,避免多余字词。方法是用一个词代替一系列无用的形容词和副词;尽量避免使用生僻词;要用通用的语词来进行新闻写作;要把复句变成并列的两个句子。用词要冷静,节制个人情感,慎用判断性的、情感性的词句,避免出现倾向性的错误。

——引语要说明来源,不方便说出来源的至少要表明来源者的具体身份。记者有义务接受编辑的“二次采访”,尽量回答编辑所提出的疑问,补充遗漏的细节。

——避免玩弄行话,要将专业术语转换为读者能很快理解的文字。

——多用短句和短段,保持应有的节奏。

——记者交稿时须做标题。标题是一个记者最高文字水平的体现,且方便编辑识别内容、快速判断。标题必须提供最有价值和意味的信息,标题要和人云亦云的平庸划清界限。

导语

导语通常指稿子的第一段,也可以是稿子的前三、四段。对于读者来说,导语可以提供事实,可以概括内容,可以激发好奇心,可以引起阅读兴趣。导语代表了报道至少一半的分量。花更多时间写导语的目的是,你可以少花走弯路的时间,顺利写完正文。

导语是稿件吸引读者的重要环节。枯燥无味、毫无个性的导语是不能开启下文的。导语的意义,首先是它的独特性,与众不同,能开启下文,其次是它的总结作用。不要试图用导语去欺骗读者,如果有欺骗行为,其影响是恶劣的。

结构

倒金字塔结构是写作中最常用和实用新闻报道结构。

这种结构的特点是:头重脚轻地安排组织材料,把最重要、最精彩、最为读者关注的新闻事实摆在前面,以事实的重要性递减的顺序安排文章结构。其优点是吸引读者,刺激读者的阅读欲望;使记者在截稿时间的催迫下,尽快写出新闻;编辑时方便于截短。倒金字塔模

式之所以没有被淘汰,是因为它特别适合消息的写作。它的优势在于读者可以随时放下报纸。

倒金字塔模式:导语——导语的补充和展开——按重要性排列下来的素材。

缺点:枯燥,不利于记者创造性的发挥。

非倒金字塔模式有许多种,它适用于动态新闻;背景性报道;调查性报道;人物报道。非倒金字塔模式是目前特稿写作的普遍方式。

非倒金字塔模式中,导语之后,就开始进入报道的展开阶段,即正文,或称为新闻的主体。报道展开的任务,一是对导语提到的各个事实加以阐述;二是补充导语未提到的次要材料,或新闻背景。

非倒金字塔模式一般围绕新闻主体,按照逻辑顺序来安排材料。材料之间,可以是主次关系,也可以是因果关系;可以先写重要的,再写次要的;可以先写结果,再写原因。

引用语

引用语务求准确,“大概性的”引语会损害读者的信任和采访对象的信任。

打引号的引用语必须是信息来源或者著作来源的原话,不能对引语做任何删减。源自采访对象的引用语,只能进行语气上的修饰或者文意的疏通,不能改变其原意和逻辑。如果只对引用对象言论或文章著作进行摘用,应去掉引号,并对这种段落做出解释。

总之,记者和编辑在维持被引对象的原意方面,应保持忠实,切忌只摘取符合自己观点的观点,扭曲乃至被引对象的本意。

关于使用他人的报道

使用其他机构的资料时,应做出说明。这一规定适用于本报以外的报纸、杂志、书籍、广播等任何机构,即使它们和本报有合作关系。

如果我们不是首家或独家报导某个新闻的新闻机构,出于诚实的考虑,我们应该把首家或独家报道的荣誉归给做出这一成绩的新闻机构。但引用时,我们也要对新闻进行核实,以求符合自己的新闻报道的标准。

任何一条新闻,即便是引用的新闻,在本报上刊出时,也必须保证这条新闻符合我们自己的评判标准和价值观。

通稿及转载稿的处理

通稿式的新闻稿件必须注明消息来源,不是本报记者采访,绝不能自己落款。采用外电或国内媒体新闻稿,必须注明作者或译者的姓名及出处。

区分采访方式

出于对事实和读者的尊重,我们应在报道中区分哪些报道是本报记者亲临现场采访的,哪些是通过电话或电子邮件进行的,因为上述两种报道有显而易见的区别。

关于事实核对

本报文章的事实核对主要由文章作者自己承担。不是本报人士所写文章,而牵涉重要事实认定,在发表前必须由报社编辑序列人士进行事实核对。他们与作者一同为事实的准确性负责。

具体的精确事实必须由作者通过权威的参考资料(比如电话簿、城市机关名录、各地方志、年鉴以及官方网页等)进行核实。如果由于期限紧迫来不及核实,编辑应该在该文上作出标记,请求编辑部有关负责人员的支持。负责人应该提供最终的答案。所有来不及核实的材料或数据,必须注明“未经证实”字样,以免引起不必要的法律纠纷。

关于勘误

由于我们所恪守的新闻诚实原则,我们应该认识到有责任去更正事实及表述错误,无论错误大小。无论是谁发生的失误,负责人员应该坦然面对读者和员工可能的抱怨,并尽快进行核实。一旦确认更正是有根据的和必须的,那就应该尽快处理。如果关于某事实的陈述存在争议,尽管我们暂时不能确定它是否错误,但我们应该承认这一陈述是“不准确”或“不完备的”的失误。

关于更正

若各新闻部门发现新闻事实出现错误,应汇总至各部主任,由主任转交总编室的检校人员,在报纸固定更正栏目中处理。执行有错就改、及时披露的政策,是树立报纸公信力的必要手段。

关于反驳

本报为所有人提供开放的平等对话的平台,对于少数激烈批判文章的作者,我们要在文章发表前提醒他们,如果被批评者需要答辩,我们会在报上刊载被批评的人的回应。如果批评文章过于激烈,我们有义务花一段笔墨描述作者批评的范围,以使被批评者能够在所批评的层面上进行同等回应。我们不应在报纸出版时,使任何受批评者感到没有机会回应批评,从而将本报看作一个封闭的、以攻击为主业的媒体平台。

匿名及其对策

出于报道的需要,本报本着同意使用但应尽量少使用的原则来进行无法说明具体消息来源的报道,在大多数情况下,很多重要报道一旦说出消息来源就无法刊载。但是,此报道的作者应该能够保证报道的新闻价值和真实性。记者可以就此事与报社沟通,在涉及纠纷时,报社应保护记者的权利。

比较完全的方式是,记者和编辑在预测可能是无消息来源的报道前或在发此类报道前进行讨论,对如何处理这类稿件达成共识。一般的处理规则是尽可能多地告诉读者消息来源的大致方位和刊发稿件的动机,以取得读者的认可。

应该避免机械地使用一些程式化的语句,如“据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官员说”,不得不使用时,也不应多次重复此类语句。应该简明扼要地说明记者与消息提供者之间已经达成何种理解——当消息源要求匿名的原因可以加以说明的时候尤其应当如此。

本报决不捏造或矫饰消息来源,比如,不把单个人说成多个消息来源,也不将上文已经提到过名字的人说成是另一个人。总之,匿名报道的对策没有固定的公式,但作者应该本着新闻诚实的信念处理,以免给本人和报社造成声誉损失。

对于虚构的对策

本报拒绝歪曲事实的报道,或是引导读者怀疑我报故意歪曲事实的报道。因此,本报避免使用虚假的名字、年龄或日期,也严格禁止使用其它欺骗方式。

如果出于同情心或不可回避的情况,在报道中必须掩盖人物身份,推荐的解决办法是省略名字并对这种省略作出说明。如果在一个复杂的叙述中要区别多个被掩盖身份的人物,可以采取字母代号或化名的方式解决。如果受访者允许,也可以用描述替代,比如律师、心理学家等。此时,文章一定要得体地指出采用这种方式的原因。

伪装身份的采访对策

一般而言,本报不鼓励记者主动掩盖自己的身份以获取新闻素材。如果必须如此,我们可以使用以下方式:在类似于观察假药批发市场或是公众机构如何对待公众时,我们可以对自己的身份保持沉默以利于采访。或是经过部门同意后,伪装自己的身份,如调查饭店情况或制假工厂的生产营销环节。以此种方式取得的新闻应向读者做出解释。

关于相片和图片

凡在本报刊载的用以对事实进行描述的图片,无论从哪方面讲都必须是真实的。不能从一幅场景中添加、加工、颠倒、歪曲或移动任何人或物(被认可的裁剪工作除外,即指对于无关紧要的外界的枝节部分的省略)。对于有颜色的或灰暗的区域所作的调整,应当限制在最小的范围内,即为了得到清晰和精确的图片。拍新闻图片不能摆姿势。在运用拼贴画、蒙太奇、肖像、时尚或家居设计图例、想象力丰富的环境构思,以及对于一个装臵的使用说明等等的时候,我们的处理应当不使读者产生误解,不要被误认为有意欺骗。一旦有可能引起哪怕是最轻微的怀疑,也应当说明并承认我们处理过图片。在有疑问

的情况下,或者遇到例外事件时,应当和设计主任或者编辑部门商量,听取他们的建议。

关于图表

图表必须注明出处,如果由本报记者制作完成,必须注明本报制作或本报记者某某摄制或制作。如果是从其他通讯社得到的名字,必须加注通讯社的名字。如果是从互联网、书刊杂志上得到的图片,应注明出处或“资料图片”。

关于编辑职责

编辑应按照上述规定把关,如不符合上述要求,必须提醒记者改订,否则编辑与记者一同承担责任。

关于言论

《第一财经日报》的言论应具备公信力,并具有宽容度,容纳多元声音,评论一切值得评论的话题。言论应代表理性和进步的声音,具有前瞻性,主张冷静的分析,代表缜密、成熟的社会思想,拒绝没有根据的总结式发言,以及任何发泄个人感受的偏激之词。言论不推行特定价值观,也即不强迫公众接受某种理念,态度适中,入于主流。本报的所有言论不能凭感觉说话,不能让读者产生报社只为某一利益群体说话的错觉,或是有过于激烈的偏执倾向,以免损坏读者的信任,或对报社的分析能力产生怀疑。评论员应理解,掌握事实与分析能力才是打动读者的关键要素,而不是评论员的感情激烈程度。社论应谨慎、客观。言论要无恶意无成见,不说闲话,提倡建设性的辩论。个人意见不超过对事实公正而适度的范围,防止因个人意见而影响公众认知能力。但上述要求不应成为评论丧失明确立场的盾牌,我们只是强调,立场的确定应建立在事实的基础上。

评论员的立场应有充足而合理的依据,不应出现“据估计”、“虽然如此,我坚持认为”等语句。论据可以从实地调研、国内外权威机构获得,应尽量注明论据出处。在评论法律、经济等问题时,应有相应的专业知识支持。

附件1、若干财经新闻范例及点评

中国信贷高增可能产生更多坏帐

(选自《华尔街日报》

2004-09-01)

惠誉国际评级(Fitch Ratings)一位经济学家周二称,即使中国政府实现了经济的软着陆,中国近年来信贷的高速增长也很有可能导致更多坏帐产生。(亮出主要观点,财经新闻导语的常见形式)惠誉国际评级亚太地区主权信用评级组的高级主管Brian Coulton称,自从2002年初起,中国的信贷增长幅度就超过其长期趋势率5个百分点。这意味着有人民币1.5万亿元(1美元=人民币

8.28元)的贷款(相当于2001年底以来生成贷款总额的30%)是超出趋势率之外的,并有变成不良贷款的危险。(引述数据支撑观点)Coulton还称,因此,即使中国经济实现软著陆,今后几年中国仍会新增大量坏帐。(观点层进)

惠誉上周将中国长期外币和本币的评级分别定为A-和A,Coulton是在一次说明如此评级原因的电话会议上发表上述言论的。(交代新闻要素)

他称,不良贷款的增加将给已受大量坏帐缠身的银行带来更大的压力,而这些坏帐大多源自国有企业。

Coulton称,若在经济硬着陆的情况下,信贷高速增长将产生更多新的坏帐,严重损害银行业,并加大财政风险。

他认为,除了信贷增长过快堪忧外,贷款往往流向房地产等高风险行业或受当地政府支持的项目这一现象也令人担忧。

(以上三节从三个层面陈述坏帐的成因及其影响,文字少但张力大)

Coulton说,中国目前的主权信用评级对于一个人均GDP仅约为1,000美元的国家而言是相当高的,这主要受到中国的低外债水平和中国政府近来改革改制努力的支持。

继去年经济增长9.1%且今年一季度增长率又高达9.8%之后,中国已经采取措施为经济降温。在避免提高利率的同时,中国政府采取了多种行政措施来遏制经济过快增长,如限制对过热行业的贷款额度。(在事实的陈述中隐含着记者的观察和判断)

该文明快深入,文字简约,段落轻松干净,说理逐层推进,看似论说文,但新闻元素和结构自然流露,不着痕迹。

斯蒂格利茨谏言中国调控

(选自《华尔街日报》 2004-07-23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约瑟夫。E.斯蒂格利茨(Joseph E. Stiglitz)周四称,中国应继续采取行政手段为经济降温,而不是采用加息的方法。(导语)

斯蒂格利茨在上海发表演讲时称,在发达的金融体系中,利率等市场工具的影响最为显著。这位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兼纽约哥伦比亚大学教授称,中国仍然有能力应用行政手段。(补充导语)斯蒂格利茨称,基于法令基础上的信贷环境调整,如要求银行衡量房地产贷款的风险程度以打击房地产市场的投机行为,在管理问题部门方面将较加息更为“有效且成本更低”。(陈述理由一)他指出,加息将存在“伤及无辜”的风险。一些公司可能会没有能力负担哪怕只是稍高一点的利率支出。相反,猖狂的投机行为显然不会被微小的成本调整而消灭。(陈述理由二)

中国经济学家称,近期显示第二季度中国经济放缓的数据已经排除了中国人民银行(Peoples Bank of China)将在近期内加息的可

能性。然而,市场对加息的担忧情绪依然存在。(引第三方观点以佐证)

中国第二季度国内生产总值(GDP)较上年同期增长9.6%,增幅低于之前预期,尽管2003年第二季度GDP增长率已由6.7%上修至

7.9%.

中国6月份消费者价格指数较去年同期增长了5%,这一增长率

为7年最高水平,其远高于5月份的4.4%.但在月变动率方面,中国

6月份消费者价格指数却连续第二个月下降,较5月份下降了0.7%,其暗示通货膨胀的压力可能已被控制住。

(陈述两个层面的数据,用事实支持)

斯蒂格利茨称,虽然近来贸易趋向赤字和通货膨胀率上升的趋势应予以关注,但中国并未面临过多的经济过热迹象。作为第三个经济过热的要素,劳动力市场的紧张并不明显。

他补充说,人民币的价值没有被高估。这位经济学家重申,他赞成允许货币在一定的范围内享有更多灵活性的看法。

(陈述斯蒂格利茨的延伸观点,增添了新的新闻元素)

这篇不足800字的报道,既陈述了斯蒂格利茨的主要观点,也摘录了他的立论理由,若报道仅止于这个层面,则显得平面和单一。所以作者又引出第三方观点来支持斯氏的立论,而且还陈述了大量的数据和事实来印证斯氏的观点,同时将作者的判断潜隐其中,所以文章既显得纵深,也富有张力,这从结尾处看得更明显。

政府限制信贷中国汽车产量下跌

(选自英国《金融时报》2004-08-27 ) 中国7月份的汽车产量同比下降逾20%,原因是销售增长趋缓、加上限电措施迫使工厂纷纷停产,各大汽车制造商开始削减目标产量。(概括式导语)

此前,中央政府采取了措施,限制包括汽车贷款在内的信贷,以使经济增长减速。而最近几个月汽车市场销售的突然放缓,很大程度上是政府的这些举措导致的。市场形势迫使跨国与本土汽车制造商对数十亿美元的在华扩张计划进行反思。(背景、解释)

全球最大的几家汽车公司及其中方合作伙伴,去年共承诺投入逾100亿美元,以在2007年前将产能升至约600万辆,达2003年中国本土制造小汽车销量的3倍。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7月份汽车产量为17.04万辆,比6月份下降了22%,与去年同期持平。2003年,中国汽车销量几乎翻倍,今年年初的月增幅也高达40%至50%左右,

此后,销售增长率也急剧放缓,7月仅增长2%.

(从三个不同层面陈述数据和事实)

上海咨询机构亚洲汽车资源(Automotive Resources Asia)的迈克尔?邓恩(Michael Dunne)说:“这已是业内公开的秘密:销售正在放缓,人们正据此进行调整。”

邓恩先生表示,他已将今年的销售预测数字下调20万辆,至253万辆,该数字中包括17万辆进口汽车。2003年的销售数字为220万辆。

(陈述个案,见人见事,作用是实证)

中国汽车制造商吉利(Geely)和奇瑞(Chery)的官员周二说,它们已降低产量,以应对新的市场形势。吉利和奇瑞在过去两年曾大幅扩张。

虽然减产的直接原因是工厂停工,但两家公司的管理人员也把减产归咎于销售放缓。工厂之所以被迫停工,是因为夏季电力需求高峰造成电力供应短缺。

(再陈述个案,使报道丰满,实证有力)

民营汽车公司吉利的官员张小东说:“在市场需求萎缩时,汽车公司不可能继续扩张产能。”(引业内权威人士说话,拓展报道层面)这是一篇简洁有力的报道,值得效仿。

中国固定资产投资急剧增长

(选自英国《金融时报》

2004-08-19)

中国固定资产投资7月份大幅加速增长,原因是政府的经济降温措施所产生的影响开始逐步减弱。在一些地区,企业和地方政府开始设法逃避中央政府的约束和禁令。(概括式导语)

官方通讯社新华社报道说,1至7月份,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31.1%,显着高于今年上半年28.7%的增长率。7月份的单月数据没有公布。(转引官方报道以实证)

投资为中国去年的国内生产总值贡献了47%,投资额的统计数据是未来经济增长的一个关键晴雨表,也是检验中国政府给过热的经济降温政策是否成功的重要指标。(紧承上节,陈述统计数据的意义)经济学家表示,7月份投资支出的反弹是几大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首先,4月末国家对投资活动强行采取行政性限制措施,这曾在经济活动中引起混乱和担心,但现在这些情绪已有一些开始消失。(引述专家、学者的评论)

官员们表示,例如,5、6月份政府检查组被派往各地,以评估哪些项目地方政府应当放慢投资,哪些可以照常进行。到了6月中下旬,这些检查组开始结束评估。被放行的地方政府现在重新开始投资了。(引述权威人士的意见)

大庆是中国东北一个240万人口的城市,该市市长盖如垠在接受采访时说,国家发改委派出的检查人员近期已对当地的情况进行了评估,并允许当地企业按意愿投资。国家发改委是中国的主要经济规划机构。(陈述典型个案)

经济学家和官员表示,投资回潮的另一个原因是,在一些地区,企业和地方政府开始设法逃避中央政府的约束和禁令。此类行为的程度目前还不清楚。(新闻延伸)

从多角度、多层面报道和解释,相互印证,乃解释性报道的常见形态。该文不失为一个可资借鉴的范例。

欧洲旅游开放一个重大的里程碑

(选自英国《金融时报》

2004-09-03)

当张惠利(Zhang Huili,音译)和男友李云鹏(Li Yunpeng,音译)今年年初结婚时,新郎的父母送给他们一份十分新颖的礼物:欧洲蜜月游。

张女士在北京工作,职业是助理电脑工程师。最近,她一直在读有关巴黎的资料,在旅行社安排的欧洲三国游中,巴黎是第一站。

“真遗憾我们得先去巴黎,”她说。她的朋友争相托她带法国的香水和巧克力,为此她已多买了个箱子。“在余下的旅程中,我们要带这么多东西,光是提这些行李到处走,就会把我们累死。”

参加欧洲蜜月游的不仅仅只是张女士。从本周开始,中国大陆旅行团将获准游览27个欧洲国家,而先前这些国家都只对商务旅客开放。一夜之间,法国、意大利、瑞士、西班牙、比利时、瑞典和希腊等国将获得中国政府同意,成为“核准旅游目的地国”。

(以个案故事进入报道主题,是特稿或深度报道常见的一种范式)

上世纪80年代初,中国开始放松对国际旅游的限制,而这次欧洲游的开放是迈得最大的一步。业内分析师认为,此举可能会为进一步开放奠定基础,增强大众对海外游的兴趣,并为上亿中国人敞开通往外面世界的大门。

“他们从未一次开放超过20个国家,”瑞士旅游局(Switzerland Tourism)驻华首席代表张雯佳表示,“这是一个重大的里程碑。”(背景、解释)

这不过是个开端。世界旅游组织(World Tourism Organisation)预测,到2020年前,中国将有1亿人到海外旅游,使之成为继德国、日本和美国之后的第四大世界游客来源国。去年,中国大陆出国游的人数增长了21%,至2020万人,首次超过日本出国游客的人数,而先前日本出国游人数位居亚洲最高。据总部在北京的集团DPS

Consulting预测,今年将有2400万中国人出国旅游。中国旅游业的爆炸式增长将对全球的酒店、航空、零售和旅游业产生重大影响。零星证据已经表明,中国游客花钱毫不吝啬。在香港,中国大陆人士的消费比任何其它国家的游客都要多。中国从去年夏季起放松了香港游的规定,令2003年过夜游客的人均消费提高至6018港元(合772美元)。相比之下,美国游客的这个数字是5477港元。据英国旅游机构英国旅游局(Visit Britain)统计,中国大陆游客去年在英国的消费是1.27亿英镑(合2.27亿美元)。

(引述多家机构预测,乃趋势性深度报道的普遍表现形式)

亚洲人周游世界并不是新鲜事。从上世纪80年代起,背着照相机的日本游客就令全世界大吃一惊,迫使许多酒店开始储备日式浴衣和绿茶,同时还刺激了零售商和餐馆雇佣会说日语的员工。

(以细部收束,照应开篇的个案,是篇幅较长的深度报道的常用手法)

中国企业家向外投资者叫板

(选自英国《金融时报》2004-07-23)当来自中国东部沿海的企业家金福社(Jin Fushe,音译)进入接近中俄边境的老牌石油城市大庆的塑料袋行业时,似乎没人有兴趣记录这一事件。

金先生的公司不太出名,他投资的金额不大,而且中国农民使用的塑料袋也不是什么吸引眼球的产品。

金先生此举本身没什么不寻常之处。全中国遍地开花的民营企业家投资行动,正在改变中国经济的面貌,也似乎正在对那些外国投资者的影响力构成威胁。

这个新趋势在中国东北这个工业衰退地带尤为明显。东北地区由黑龙江、吉林和辽宁三省组成,总人口为1.07亿,与俄罗斯和朝鲜接壤。2003年,中国政府将这一地区界定为其最新“振兴东北”的目标。

(以个案事件进入一个普遍性话题)

官员们表示,在黑龙江大庆这个249万人口的城市,有11.9万家私营企业,其中约40%是来自其它省份的投资者,其中大部分人来自中国繁荣的东部沿海地区。(引官方数据)

大庆市市长盖如垠说道:“来自其它省份的国内投资极为重要。私营企业带来了投资、新的市场、新的管理机制和新技术。坦白地说,大庆的外国投资不多,但对外国和国内投资我们一样欢迎。”(引官方态度)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