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不是中医没用,而是你没见过真正的中医!

不是中医没用,而是你没见过真正的中医!

不是中医没用,而是你没见过真正的中医!
不是中医没用,而是你没见过真正的中医!

不是中医没用,而是你没见过真正的中医!

我们中医诊断学的老师上课的时候给我们讲了一个脉象,叫雀啄脉。其脉如名,七死脉之一。后来老师说,她的老师临走时把她叫到床边(当时她值班),笑着对她说:「你来把把我的脉吧,这个很稀少的,叫雀啄脉。」我觉得厉害的中医,大抵如此。●●●贰白天抄方看病,晚上读书讲经。我在伯父身边度过了五年典型的中医师徒相授的学习生涯。二伯最后一次教我,是临终前的一刻。那是 1987 年 1 月 17 日,春寒料峭,二伯病危。等我赶到他身边时,经过他学生们的抢救,他能坐起来了,面色潮红,精神尚好。大家松了一口气。二伯一会儿招呼伯母,给参加抢救的学生煮荷包蛋下面,一会儿喊我接尿。当我刚把尿壶凑上去,二伯忽然抓住我的手,叫我摸他背上的汗,连声问:「摸到没有?摸到没有?这就是绝汗,『绝汗如油』啊!」话音刚落,便气绝而亡。二伯用他生命迸发的最后一闪火花,为我上了最后一堂课。这是怎样的一堂课啊,刻骨铭心,终生难忘!●●●叁我亲历最厉害的中医,应该是上海岳阳医院的李大夫。他的针灸进针不疼,也没啥感觉,据说是一种手法,和那种尽量得气有酸麻感觉的针灸方法不同。去年因为颈椎疼,无论怎么锻炼都没用,脖子一直感觉又疼又紧绷。结果到了诊室李大夫轻飘飘扎了三个针,一下子疼痛全消失,像是六七年的担子被放下了!太厉害了!而且第二次去扎针的时候,李大夫轻飘飘三针扎过,随口问了一句:晚上睡得如何?我说:颈椎疼,睡得时候总觉得容易醒。李大夫说:那再给你一针,晚上睡个好觉!手一抬扎到头上。结果晚上回家十点不到就开始瞌睡,早上八点起床!●●●肆我认识一个老中医,现已年过七旬,相识十八年。那是 90 年代,中国还没有流行抑郁症这个词语。在温饱问题尚未解决的年代,此病身边基本无人可以理解。彼时我妈患病,精神濒临崩溃,家庭摇摇欲坠。历时三年,望闻问切,彻底痊愈。此役让我深刻明白了什么叫指东打西,什么叫悬壶济世,堪称神迹。我每年有四分之三的时间都在口腔溃疡,生活质量一塌糊涂。为了治疗,自己买过各种西瓜霜、冰硼散,均不见效。试过各种偏方:白糖、蜂蜜、 VC 片。也吃过天然维生素、葡萄糖酸锌片,基本只是心理安慰。甚至去医院验过血,身体各种指标正常,但是就是不停的口腔溃疡。此医把脉之后,赠我三个字:肝火旺。药方一个:同仁堂龙胆泻肝丸,一天两次吃一个月。谨遵医嘱,彻底治愈。八年顽疾,一朝解脱。我于 2013 年 5 月不幸得了慢性附睾炎。西医宣布放弃治疗,无法痊愈,转而求助于他,此时病症已经较为严重,疼痛已导致无法行走。现在回想,那时的天空都是黑色的。因中医见效太慢,治疗期间无数次的心灰意冷,在家人的鼓励下坚持了下来。终于历时一年零八个月,基本彻底治愈,保证生育能力,且无后遗症。本人于 11 月 16 号顺利参加合肥国际马拉松。感激涕零。此人看病过程:患者基本上只需告诉他自己哪里不舒服。把脉之后,剩下的你就只用听他叙述,包括你的日常生活,饮食习惯,不良嗜好。他皆可如数家珍,每次见他我仿佛都是赤裸而行。●●●伍我见过医德最高的医生是原来上海第二人民医院的张医生。我因为长时间的干咳,久治不愈,能用的药都用过了,最后在西医的建议下找找中医调理。经人介绍去了张医生家看病。开了一周的方子,吃了三付药,第四天早上醒来仿佛没生过病一样!后来又进行了一段时间的调理,增强体质。和医生熟悉后就开始咨询是否需要食用一些燕窝补补肺?当时张医生的话让我触动很大,大致意思是说:「作为一名医生,应尽力保护自然,能不用稀缺资源的就不用稀缺资源。同时要保护病人,能不用猛药的就不用猛药;能不用贵药的就不用贵药。」大医如斯,保护自然,爱护病人,是自然与人类的守护者!●●●陆我见过最高明的中医是我目前正在看的老中医,我们都亲切的称呼他「老爷子」。一直知道老爷子医术高超,不但能治愈癌症,还能看好自闭症。但真正让我感受到老爷子神奇医术却是我带我侄女婿去给他把脉。当时老爷子一边把脉一边轻描淡写的随口说了一句:「今年要当爸爸了。」要知道我也才是前一天才知道我侄女怀孕的消息,而老爷子把男脉而知女脉,不可谓不神啊!

●●●柒中医的神奇,只有自己体会了才知道,不然说出来,别人都说你是骗子。我

12 岁的时候,有一次打篮球大拇指挫伤,父亲带我去一个中医那里,说这个医生很神奇,跌打损伤之类的一摸就好。我记得当时的情景是这样的,我把手伸过去,这位医生看了我的大拇指,一边接过我的手,一边就问:「是不是这地方疼?」话音刚落,我还没有回答,我的大拇指就被他向外一拉...「好了,回去吧」「多少钱,孙医生?」父亲问,「不要钱,去吧」我记得第二天肿的大拇指基本上就可以活动了。这是我第一次接触这个医生,老家基本上城里面没有人不认识他;但是我印象中只是这个医生很厉害,言语间就把病给治了。

●●●捌在我小时候曾经是个非常胖的娃,跟米其林轮胎似的,简直是人见人爱,胖胖的,肉嘟嘟的。大概5、6岁的时候吧,有一天跟父母出去玩,中午吃的是路边的饭盒。怎么说呢,所有人吃完没多久就开始上吐下泻。只有我一个人还蹦蹦跳跳的,一点事都没有,大家还说我这小孩挺厉害啊。然后过了两天当我想起床的时候,当时我想站起来,结果刚站起来就直接摔倒在地上,爬都爬不起来。然后我妈知道坏了,赶紧带我去看急诊。去的是一个本地的儿童医院,我在一个省会城市,也算是大医院了。到了医院检查了下,医生当即决定要住院。我就记得天天躺在病床上,站不起来,每天都在吊水,从我早上7点起来,到我晚上睡觉,一天能吊十几瓶。后来护士在我手背上连个扎针的地方都找不到了,只能挑看起来旧一点的针孔来扎。然后还尿血,症状一天比一天严重。问医生怎么回事,医生也说不上来,就说在尽力。有一天一个叔叔给我送了一箱牛奶来。当时已经住院住了十几天了,我饿昏了,一天喝了半箱(真的),从来没觉得牛奶有这么好喝过。后来再过了一两周吧,我就已经开始昏迷了,从米其林变成了一条腊肠。可是医生还是束手无策,只是还是继续每天吊水,吊水,吊水。我妈当时急坏了,都以为我是撞邪了,都已经开始要给我喝符水了,幸好让我爸给制止住了。后来我进了 ICU ,医生还是束手无策。医院给我们发下了病危通知书,让我妈有心理准备,还有准备好后事吧。我妈崩溃,开始寻找各种各样的方法来救我。突然想起我阿姨说她认识一个中医很厉害,问要不要试试。我爸妈当时已经没办法了,只好最后拼一把。他们把我强行从 ICU 带走,亲自签了一份协议,内容就是这种情况下带走病人如果挂了,医院不负任何责任。不负就不负吧,要是人都死了,你负个天大的责任也没用。那位神医姓吕,名云侠。不知道有没有朋友听说过,不是本地人,是哪里人我也不知道。怎么说呢,他喝很多酒,抽很多烟,会针灸,可是从来都是自己舔舔那根针来消毒。他说他还会气功。后来 SARS 来了,他说这个古代就有,叫肺瘟,还给我开了服药说喝了就好。扯远了。当时他给我看了,马上给我开中药。我爸拿着药方去药店,药店的人说这个药方我们不能给你配。我爸说为啥?因为这些药的量太重了,是正常分量的好几倍,会死人的。我爸说没事,你就帮我配吧,出事了不用你们负责,我签字。后来喝了几天药,我竟然醒了。再喝了十几天,我就基本好了。这是个真事,住了正规大医院一个月快要死了竟然就这样被救活了。后来我有什么大病都直接去找他。每次都是一样,药方分量很重,把药店的人吓一跳,可是每次都药到病除。哦,对了,好几次我们去找他,都会看到有人拿着钱跪着谢谢他,他也不装,笑哈哈的就收下了。经常在网上看到有人对中医冷嘲热讽,说中医是伪科学,而且大多数是热血青年。每当看到这些我就像看马戏团一样微微一笑。只是心想,小朋友,你觉得中医没用,只是因为你没见过真正的中医!

中医经典语录

止咳常用麻黄(寒热皆可用炙麻黄,热证可配银花、前胡、黄芩、鱼腥草甚至石膏、栀子等) 缩尿益智桑蛸(个人感觉比金樱子芡实好用,水陆二仙胜在平和) 疏肝莫忘麦芽(治疗乳癖习用生麦芽、丝瓜络) 闭经还须归芍(行气活血当然重要,补血调血是治病求本) 崩漏海蛸茜草(二药皆有化瘀之功,可使离经之血归于常道) 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 疗伤必备三七,不须强分内外 无论内伤、外伤,只要涉及到器质性损伤病变,都可用三七,包括自身免疫造成的损伤。同时配合引经归经药使用。 久病必瘀十年前,我院一名老中医给自己老慢支开中药方的时候,用了丹参和当归,我当时不解,问及老医生的时候,他就说了这四个字,很受用。 其实,现在在临床上遇到一些长时间的疑难病症的时候,我就会尝试去观察患者有无血瘀的征象,如果有,用活血的中药或放血疗法,常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久病必虚久病必瘀久病及肾久病入络 疏肝勿忘和胃,理气慎防伤阴 肝随脾升,胆随胃降。 百病挟痰 无痰不作眩,无风不作眩,无虚不作眩。 行气则后重自除,理血则脓血自愈。 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 见肝之病,知当传脾,当先实脾。 痛则不通,通则不痛。 医家不用新荆芥,木贼从来不用鲜. 诸花皆升,唯旋复花独降。 怪病多由痰作祟, 治痰无需只祛痰, 贵在治气以为要, 气顺则津液自行, 绝其源泉痰即消。 百病生于气 诸厥固泄,皆属于下 久病先针足三里 兵无向导则不达贼境,药无引使则不通病所..

不宜苦寒伐胃府,阳明无热不轻攻. 小病理气血,大病调阴阳. 上下交损,当治其中. 见痰休治痰,见血休治血,见汗不发汗,有热莫攻热; 喘气毋耗气,精遗勿涩泄,明得个中趣,方是医中杰。 上燥治中,中燥增液,下燥治血针对秋燥初、中、末不同阶段提出“上燥治气,中燥增液,下燥治血”的治疗大法。所谓上燥治气,即病初以治肺为主,燥邪在表,发热、微恶风寒并见,苔白脉浮,宜辛凉甘润,轻透肺卫,如桑杏汤(《温病条辨》),病入气分,见肺中燥热明显,津伤亦加重,则以清肺泻热,甘寒养阴为治则,代表方如清燥救肺汤(《医门法律》),方中用石膏、桑叶、杏仁、枇杷叶清肺泻热,宣肃肺气,同时合用阿胶、胡麻仁、麦冬,润燥养阴之力更重,用少量人参、甘草益气以生津,正如《难经·十四难》所说:“损其肺者益其气”; 中燥增液,即病至中期以胃肠津液耗伤为主,宜以甘寒养胃阴、润肠燥,如增液汤、调胃承气汤加鲜首乌、鲜生地、鲜石斛(《温病条辨》)、五仁橘皮汤(《通俗伤寒论》)等,其中五仁橘皮汤中用富含油脂的甜杏仁、松子仁、郁李仁、桃仁、柏子仁养阴润燥、润肠通便,可用于内、外燥邪引起的便秘。何秀山称该方为“润燥滑肠,体虚便秘之良方”; 下燥治血,即病至后期,若伤及肝肾真阴,宜用甘寒、酸寒、咸寒之品滋养肝肾阴液,非指滋补阴血,如加减复脉汤(《温病条辨》),方中以白芍、地黄、阿胶等养肝肾真阴药物为主,较秋燥初期、中期常用的沙参、麦冬、玉竹、花粉、梨皮等养阴之力更强。秋燥病入气分治疗尤应谨慎。燥热性质近于火又不同于火,病程中往往出现里热盛的证候,但黄芩、黄连等苦寒清热泻火药应慎用,苦寒药多有苦燥伤阴之弊,即使热象较重,也应少量使用。因燥证之治独喜柔润,最忌苦寒伤阴,应以甘寒为主,少佐苦寒。正如汪瑟庵在《温病条辨》按语中所说:“燥证路径无多,故方法甚简。始用辛凉,继用甘凉,与温热相似。但温热传至中焦,间有当用寒苦者,燥证则惟喜柔润,最忌苦燥,断无用之之理矣。” 用药古人名言 1.秦艽退黄最妙,以其性能退阳明经湿热邪气也。若无湿热则恐伤燥,又宜慎用。 --------清?程杏轩《医述?卷八》-------- 2.石膏其性,一善清头面之热,二善清咽喉之热,三善清瘟疹之热,四善清痰喘之热。 --------民国?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 3.大黄去积,水荡之也;巴豆去积,火燎之也。

驳“读书无用论”_高中议论文1000字

驳“读书无用论”_高中议论文1000字 近来不时地听到人们议论读书的价值,主要有两个声音:一是读书能够提高人的素养;另一种自然就是读书无用论了。 对于读书无用论,我是相当的不以为然。我不否认有些人不读书也能靠自我的潜力混得很好,但请注意,这样的人只占极少数。我看到某些论坛上有人说本科生不如专科生,言辞之激实在令人叹服,文笔也不错。但是,这样的观点显然是很容易驳斥的。类似的,也有人在议论研究生不如本科生、大学生不如中专生云云,都是些站不住脚的谬论。就拿那篇说本科生不如专科生的帖子来说吧,作者只看到了少部分优秀的专科生和少部分在大学里混日子的本科生,犯了以偏盖全的错误,直接导致他总结出“读书多没有用”的谬论。如果从总体上来说,毕业后谁更能在社会上站得住脚?谁能更有成就?答案就很明显了,必然是本科生。为什么?整个理论修养和人文修养都比你高一筹,你能不服吗?如果按照“读书无用论”的逻辑,那么最优秀的人非连斗大的“一”字也不认得的文盲莫属! 无独有偶,某些人只看了就业率,就说研究生不如本科生,这也是有失偏颇的。书读得越多,学习得就越深入,就业面也就相对变狭窄了。因此,研究生一时找不到适宜的工作也是正常的。但是,无论从洞察问题的眼光还是解决问题的潜力上看,研究生总体来说都要比本科生强,尤其是技术含量比较高的项目上,这是毋庸置疑的。 综上所述,读书自有它的价值所在,而且它的价值是不容任何人否认的。

但是这并不是说读书读的级别越高越好,更不是鼓励每个人都去考研究生博士生博士后。什么样的工作都得有人去做,因此,根据自我的潜力兴趣确定了自我的职业方向之后,根据需要去学习,够用就好。 “读书无用论”者都有一个通病,就是过分强调潜力的重要性。有些人是很聪明,什么事情都是看一下就能上手。但是,如果他们读书多点书,提高理论素养,那么他们的潜力肯定会有一个质的飞跃。同样智力水平的人,读过大学的跟没读过大学的人一比,差距立刻就出来了——整个人的气质都不一样。我们学的课本上的知识,受到很多人的指责,说学了之后出来工作用不上。我承认有些科目确实是很垃圾,但是,我们没有办法否认,我们在学习大部分某些人认为是无用的东西的时候,就算以后用不上,我们的思维方法和思维潜力都在不知不觉中被这些“无用的科目”潜移默化。举个很简单的例子,你看一下,同样都是学那些“无用的科目”,文科生的思维跟理科生在同一个问题上的反应能够相差十万八千里!学过数学的人跟没学过数学的人一比较,思考的逻辑的严密也有很大的差距。 否认读书的重要性,是浮躁的表现,是严重的错误。期望那些读书无用论者能早日醒悟吧。

经典中医启蒙

《经典中医启蒙》读后感 近日细读李辛先生的《经典中医启蒙》,大有启迪。封面上的话就很吸引我:“学中医,要把我们的感受打开,在生活中去体会。”。翻开后发现这本书的知识融会贯通,里面蕴含着满满的学问,给人以醍醐灌顶之感觉。而且作者不仅能把这么大融合的学问讲的通俗易懂,还可在美学体验中透出从容淡定。 作为学习临床医学的人对于祖国传统医学中医有着莫名的情感,有意从西医角度来辩证的看待中医,去其糟粕,存其精华,发掘中医的真正价值。 书中讲到,现代中医教育和学习的误区,在于以科学、逻辑、概念、物质的视角来重构中医,形成的是中西医结合的传统中医,而与经典中医的精髓所在有天壤之别。孤立地背诵各味药材的主治、功效,从形、物质的层面看待疾患,看似对症下药,实则与所谓西医治标不治本相差无几。 而经典中医的重心在于“养神”。望、闻、问、切的四诊合参,参的是病人的整体气运,即所谓虚实、阴阳、开阖、轻重、清浊等。医生所要做的是借助病人现有的资源,使其自有的正气和调适能力发挥作用,“顺其势,利其行,握其度,固其本”,帮助他回到健康的平常状态,即精神内守,形与神俱。在神-气-形三者中,上工者治神。神治则病愈,此“万病一法”也。然何谓神?岐伯曰:“请言神,神乎神,耳不闻,目明,心开而志先,慧然独悟,口弗能言,俱视独见,适若昏,昭然独明,若风吹云,故曰神。” 现代人对于中医的态度,只揪住“科学证明”不放,其实也是一种迷信。这一年我感觉到,现代科学和人类文明相比,还是个小孩,是新兴事物,也有很多局限。它固然很有用,但如果什么都指望它的话,视野会狭窄很多。想到徐文兵在黄帝内经音频里说:有人说中医是伪科学,对,中医本来就不是科学。不怕伪科学,就怕真真理。关于学习新东西,书中有这样一段话:“我们习惯于用已知去学习位置,大部分人只能用自己受限的意识和思考模式去学习新的东西。” “只有你变成豹子,才能了解豹子。中医也会,传统文化也好,要了解它,你必须变成其中的一部分”。现在西医学研究和实践的领域,主要是在物质的、有形的层面,而中医主要是在无形的层面。无形层面中,再分两个部分,一个是精神——信息层面,一个是能量层面,即营卫气血。”中医不讲求“治病”,讲究“养生”。如果在形体层面已经有症状出现了,那可能神和气已经在更早受到影响了。很多疾病,有肉体层面症状,但是根本原因可能是神或者气出了问题。黄帝内经中讲,形与神俱,就是身体和精神都是健康完整的。古有扁鹊三问,医人于未发之时就是这个道理。 中医还讲究让自己的“神”自己去修复身体,那么什么时候是“神”开始工作的时候呢?就是睡觉的时候。“病呢,只要把它控制在一定范围内,不要让它破坏荡秋千的节奏就可以了。只要秋千能够一直荡下去,生命的节律自然会把病带好。我之前觉得要晚上几点前睡觉这件事特别不可理解,我觉得睡够多少小时就可以了呗,几点睡有什么区别?晚点睡就当我生活在尼泊尔时区。 后来实践果断打脸:现在比以前更不能熬夜了,更能体会到睡眠不好很明显没精力,变化一下睡眠时间,发现我早一小时睡,睡的时间一样,睡眠质量明显提高。 人生于天地间,随着天地节律呼吸生存。中医中,一个大方向是看“开”与“阖”,什么是开与阖?““开”就是把钱花出去,就是我们的“精、气、神”,我们的气血。它从人的精神和肉体能量上能反映出来。“阖”就是能量收回来的状态。自然界,冬天是阖,晚上是阖,人体也是顺应这样一个节奏,这个叫天人相应。《黄帝内经》有句话“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很美吧。”就是这个意思。 一次又一次的感叹,自己是多么无知。这种无知并不是不知道我自己早睡可以睡的更好,

论读书议论文范文-驳读书无用论

论读书议论文范文-驳读书无用论 如果说读书是一种享受,那么会读书便是一种乐趣。享受这种乐趣是幸福。下面是橙子为大家整理收集的论读书议论文,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驳读书无用论 近来不时地听到人们议论读书的价值,主要有两个声音:一是读书能够提高人的素养;另一种自然就是读书无用论了。 对于读书无用论,我是相当的不以为然。我不否认有些人不读书也能靠自我的潜力混得很好,但请注意,这样的人只占极少数。我看到某些论坛上有人说本科生不如专科生,言辞之激实在令人叹服,文笔也不错。但是,这样的观点显然是很容易驳斥的。类似的,也有人在议论研究生不如本科生、大学生不如中专生云云,都是些站不住脚的谬论。就拿那篇说本科生不如专科生的帖子来说吧,作者只看到了少部分优秀的专科生和少部分在大学里混日子的本科生,犯了以偏盖全的错误,直接导致他总结出读书多没有用的谬论。如果从总体上来说,毕业后谁更能在社会上站得住脚?谁能更有成就?答案就很明显了,必然是本科生。为什么?整个理论修养和人文修养都比你高一筹,你能不服吗?如果按照读书无用论的逻辑,那么最优秀的人非连斗大的一字也不认得的文盲莫属! 无独有偶,某些人只看了就业率,就说研究生不如本科生,这也是有失偏颇的。书读得越多,学习得就越深入,就业面也就相对变狭窄了。因此,研究生一时找不到适宜的工作也是正常的。但是,无论

从洞察问题的眼光还是解决问题的潜力上看,研究生总体来说都要比本科生强,尤其是技术含量比较高的项目上,这是毋庸置疑的。 综上所述,读书自有它的价值所在,而且它的价值是不容任何人否认的。 但是这并不是说读书读的级别越高越好,更不是鼓励每个人都去考研究生博士生博士后。什么样的工作都得有人去做,因此,根据自我的潜力兴趣确定了自我的职业方向之后,根据需要去学习,够用就好。 读书无用论者都有一个通病,就是过分强调潜力的重要性。有些人是很聪明,什么事情都是看一下就能上手。但是,如果他们读书多点书,提高理论素养,那么他们的潜力肯定会有一个质的飞跃。同样智力水平的人,读过大学的跟没读过大学的人一比,差距立刻就出来了整个人的气质都不一样。我们学的课本上的知识,受到很多人的指责,说学了之后出来工作用不上。我承认有些科目确实是很垃圾,但是,我们没有办法否认,我们在学习大部分某些人认为是无用的东西的时候,就算以后用不上,我们的思维方法和思维潜力都在不知不觉中被这些无用的科目潜移默化。举个很简单的例子,你看一下,同样都是学那些无用的科目,文科生的思维跟理科生在同一个问题上的反应能够相差十万八千里!学过数学的人跟没学过数学的人一比较,思考的逻辑的严密也有很大的差距。 否认读书的重要性,是浮躁的表现,是严重的错误。期望那些读书无用论者能早日醒悟吧。

中医是否科学

浅论中医科学性及其发展 摘要:随着人们对“科学”的认识的不断深入,中医的科学性不应再被怀疑,目前面临的中医西化、中西医结合等问题,是挑战,也是机遇,关键是统一认识、脚踏实地,在当前环境下重视中医特色,解决具体问题,以抓住机遇、创造未来。主要从中医的科学属性、现状与未来、挑战与机遇等方面探讨中医、中西医结合的未来走向。 关键词:中医;科学;中西结合; 作为我国的国粹 ,中医在中国已有几千年的历史 ,伴随着中华文明一路走到今天。近代以来 ,随着西方文明的传入 ,由于中医理念与建立在生物化学基础上的西医不同 ,引发了人们针对“中医是否科学”的质疑 ,甚至有人要把中医作为“伪科学”予以废除。如何正确认识“中医是否科学”,关系到中医能否健康完善与发展 ,并使其更好地发挥作用 ,服务社会 ,本文试图对此作以探讨。 1中医的科学属性 中医是否科学,有正、反两方面意见,涉及中医存、废问题。 反方认为中医不科学或是伪科学,甚至说中医是骗子,应该告别中医药,令其退出国家医药体制。还有观点认为,中医仅有10%的合理成分,其主体是不科学的。 对于科学的理解、定位也有争议,有的以西方唯科学主义为 标准,认为超出理性科学者即不科学。非理性科学、非正规科学、德性科学等哲学概念思辨,莫测高深,使人不明就里,其目的在于说明中医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科学。 有人认为,中医是过去的知识,也是未来的知识。它建筑在 古代中国哲学的土壤上,又要靠后现代科学充实它的躯体,但唯独不是现代的知识,因为它难以复制、难以共享。或者说,中医是隐性知识,主观色彩浓厚。阴阳五行学说常是一些人批判中医非科学性的依据。根据 某些西方学者的观点,只有自然科学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科学,其他均不属科学的范畴[1]。据此有人认为,阴阳五行学说属古代哲学,自然谈不上科学,不具有科学性。 哲学反映的是自然界事物变化发展的一般规律,是对具体 科学知识的高度概括,是一切科学的科学[2],将哲学排除在科学之外的看法本身就值得商榷。阴阳五行属哲学范畴,何以能成为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医学研究的对象是人,而生命体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强调协调复杂关系的阴阳五行学说自然得到中医学的青睐。在20世纪后半叶的西方,自复杂性科学诞生之后,越来越多的现代科学研究者发现,医学研究的涉及面广,跨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等多个学科。中医通过阴阳五行学说对各种因素之间相互关系的解释来说明复杂的人体和多变的疾病,数千年来一直指导着中医的临床实践,虽不完美,但这种跨学科的研究成果将整体观、辨证观带进了中医学,对中医总体的诊疗思路起到了积极的影响。近年来,现代医学也开始用“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来表达医学的跨学科属性,探索协调机体复杂关系的新途径,现代科学的一些新进展使西方科学的基本概念和中国古典的自然观更紧密的结合在了一起[3]。随着人类认识的不断深入,人们开始重新思考什么是“科学”。最近,英国科学委员会为“科学”一词下的定义是:“科学是以日常现象为基础,用系统的方法对知识的追求、对大自然的理解以及对社会的理解”。这一定义将自然

读书笔记——《中医基础理论》

读书笔记——《中医基础理论》 《中医基础理论》是一本彻彻底底的医学本科教材.作为中国医学/哲学的文化瑰宝,中医理论在中国社会的演进上起到了强大的推动作用.她系统的科学观点和丰富的实践经验积累深深影响了每个中国人的思想、道德、观念,深深影响着整个中国社会的运作方式。正是如此,我才打算读一读中医的入门书籍,通读之后发现它所蕴涵的思想是如此的有冲击力,我深深的被他的魅力所折服。 《中医基础理论》一书,分为9章,系统的介绍了古代经典中医理论的方方面面的内容。其中最精彩的部分当属中医哲学基础、藏象学说、经络学说。 中医哲学基础,以阴阳学说为基础。它认为宇宙中万事万物都可以归类为或阴或阳。阴阳两性是相互对立却又统一的整体。凡属发热、表面、上升、光明等即为阳;反之则为阴。而且不仅事物整体可以又阴阳之分,事物的各个组成部分也可有阴阳之分。总之,阴阳是事物的特有属性。在阴阳学说的基础上,中医又发现了五行学说。五行是阴阳的再分化,用以描述不同的脏腑的行为特性。就这样阴阳、五行就组成了中医的哲学基础。 至于藏象学说和经络学说则是中医理论在医学上的实际应用,中医不是完全照搬解剖学结论,而是有自己独特的创举。说它是创举,其实一点也不为过,因为藏象学说和经络学说体现了中医学一个重要的理论基础——系统论。在中医看来,人体甚至是宇宙中的任何事物都是一个系统。系统内部、系统和系统之间都时时刻刻相互影响着。这就很好的解释了医学中的疾病转移、变化规律。 中医在不断的发展和完善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系统里论和研究方法。也许,他的研究方式和西方科学的研究方法又很大差异,但这并不能抹杀中医对社会的进步所做出的贡献。我们也有理由相信,中医再现代科学的发展史中将写下更辉煌的篇章。

驳读书无用论

潘穗琳11208990720 1286-3班 驳“读书无用论” 我对于“读书无用论”一直是持反对意见。 我一直相信,只有用不好知识的人,没有不好用的知识。作家刘墉说过:“这世界上可能有投资而落空的事,却没有白做的学问。” 一,界定标准。 我认为关键在于对“有用”和“无用”的界定认识。我理解的是,我不喜欢但有利于我,为“有用”;我喜欢但暂时看不见它的物质效应,为“无用”;我不喜欢且无物质效应,且给我带来危害,为“垃圾”。同样是垃圾,如管理学,于你或许是“垃圾”,于我是“有用”。如日语学习的书籍,于你或许是“垃圾”,于我是可能“有用”,但一定“无用”。我为了兴趣而看,非有很强烈的目的。 但是,还有一种特殊情况,即不学是否有严重后果,如果有,就不能算“无用”。比如大学必修课,再不喜欢,只要你还想顺利毕业,它就“有用”。 另外,有用无用不是你现在能知道的,举几个例子: 经济学的本科生常常会觉得数学以后没用,结果一不小心读了硕士,发现尼玛到处要用数学,会不会后悔本科时没有好好学数学? 自己去的是民营企业用不到英语,结果公司不断壮大出现了出国外派的机会,面对自己寒碜的英语你好意思申请么?会不会后悔上学时没有好好学英语? 不少学理工科的人觉得语文没有用,结果工作后总要写汇报,升职了还要做演讲,你说语文有用没用? 所以,不能说我们读书无用,因为你不知道所学是否有利于以后工作生活;不能说我读的书无用,因为每个人对“有用”和“无用”的范围界定是不一样的;不能说以后用不到的知识无用,因为我们需要学成然后达到毕业标准并顺利标准。

所谓读书无用,我想是基于功利心上来说的,认为现在学的知识以后不会用到,所以不必学。就算这种逻辑成立,如果每次在你发现某个知识有用的时候,你都有充分的时间去学习掌握到够用的程度,那当然可以。但是,这种理想状况存在吗? 很多人也把有用定位技术层面的,就是直接告诉你”怎么做“的知识与技能,我觉得这些东西确实是每个人都很需要的;但是私以为,要走得更远,你还需要学习一些没那么功利的,比较基础但却是更为深层的知识。 其实反过来,功利心应该成为学习动力。因为学习会有个“反馈机制”——选择方向----开始投入----取得成果----建立信心----更加投入----扩大成果----增强信心……如此良性循环,这种正反馈会引导你持续前进。 每个人的人生道路不同,各行各业所需的知识也不同,但真的没有白做的学问,现在学一些东西,不仅仅让你以后有谈资,更重要的是让你的知识体系更加健全,能有一些安身立命的本领。通过这样区分知识有用没用,的确是个功利的,目光短浅的,有害的,狭隘,土鳖的行为。但是现在应该思考的,并不是哪个知识有用没用,而是在现在接触到的这些知识都有用的前提下,如何安排时间调动精力学好他们的问题,我们并不知道自己的未来有多大,能用到的知识有多么多。如果你只是想做个游戏宅男,学会泡面,学会打怪升级就够了;你想只是做个耕作的老农,学会耕田除草日出而作就够了;你想只是做个你的职业领域的单纯的“工匠”,学好一些专业技术就差不多了;如果你想立足自己所在行业,成为精英,成为融会贯通的“大家”,那有用没用的东西,还有很多要学呢。 所以,我也认同“大学的课程过多,必然有所取舍。”的说法。但是每个人都有各自的取舍标准,你的取舍标准未必适合别人。坚持自己的选择。以功利的心态去学习,没什么错的,怕的就是自己觉得有用的知识还不去学习,那就无话可说了。每个人的时间有限,精力也有限。但是很多人因为自身惰性,觉得有用的东西就是那些他们觉得做起来简单不费脑的东西。更现实的是,抱有这种想法的人通常在他们觉得有用的事上根本做不到他们想象中的认真。我的想法是【不要因为那些听上去很有道理的话去原谅自己的无知与懒惰。】

朱冀平-真科学与伪科学-2018完整版

Scientific Foundation of Chinese Medicine 真科学与伪科学 作者:朱冀平 在今天的中国,传统的文化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冲击。很多人看到西方的强大,就以为中国古老的文化都是没用的,尤其是与西方文化不相融的部分,更容易受到攻击,说是伪科学,说是要应该被取替的。我们首先要了解一下,什么是伪科学? 很多人,尤其是那些念过几年书的,都认为大学里面教的,最好是西方大学里面教的,就是科学。与它不一样的,不可以用当今大众认同的科学理论来解释的,就是伪科学。用这套辨证的方法,中医,针灸,气功等这些东西,就自动变成了伪科学了。无论这些学问已经在中国留传了多少千年,无论有多少人用过这些学问,得到过多少好的结果,一概都不重要。因为这些学问,不可以用西方的科学理论来解释,所以就是伪科学。 宇宙改观的那一天 在英国80 年代中(1985年),英国广播电台(British Broadcasting Corporation 或简称BBC),拍了一套记录片,名叫The Day The Universe Changed(宇宙改观的那一天)。这套片,获奖无数。它记录了大概从中世纪到现代,发生在全世界的重大科学发现与应用。因为每一个新的科学发现,都可以改变人对大自然的观点,所以这纪录片叫“ 宇宙改观的那一天”。 在这纪录片的最后一集,主持人James Burke 布克先生做了这样的总结。他说: “如果我们回顾以前壹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我们只可以下的结论是: 1、在任何的年代,当时的人总以为他们对当时的科学了解是对的。 2、而这些了解在过后的年代,都全部被判断为错误的。 这现象,从中世纪到现在,从没有中断过。在今天,我们环顾一下,我们顶尖的科学家们,也是认为他们对科学的了解是对的,而如果历史可以教导我们的话,我们是可以了解到,在不久的将来,所有我们今天认为是“对”的科学,也一定会被全部推翻。但是在今天,全世界有多少的科学家,是这样来看我们今天的科学呢?” 首先,我很欣赏这纪录片。我极力推荐所有在中国的学生们去看。我知道此片的DVD 版已经出版了,希望所有学校能能花一点钱,把它买回来,播给学生看。此片是英文版的,所以可能要做一个中文字幕。 现在,让我们再回过头来看看,到底什么才是科学。 如果我们明白布克先生说的话,我们就可以了解到“科学”是不断的在演变。今天的科学到了明天,就可能会变成一个“错”的见解而已。所以,我们万万不可以说,某某理论就是科学,

中医是否是伪科学

言归正传,看了这么多,感觉到说中医是伪科学的基本是两种人,一种确实是深思比较后的结论;而另一种则是乘风而起的唯西是从者。 而对于第一种人大致是承认中医的疗效的,只是针对中医的理论——项王应该就是这种观点吧。 而对于中医的理论,首先针对的是阴阳五行说这个根基。我开始还在想,宇宙万物相生相克,相互推动转换,这样的思想应该是贯穿于中国整个文化体系中的,渗透于社会的各行各业,何以现而今单单中医受到如此的质疑。后来觉得却也是,随着新中国的建立,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社会在不断的西化,不兼容的传统思想被不断的剔除,剩下的也只是做个唐装,唱个戏曲这些形的东西了。想来,好像也只有中医还保留着这样一种思想。也难怪会成为众矢之的了。 其实也正因为这样的大环境,使得中医理论很难讲出科学来。因为一说到这个,必然涉及中国传统哲学和传统思维——这些与已然在我们头脑中根深蒂固的西学思想所无法兼容的“怪诞理论”。说到这恐怕项王又要说:科学是唯一的。没错科学是唯一的,就像道是唯一的一样。但不同的角度所得到的科学,所得到的道是不同的。西方的科学家、哲学家更习惯把他们的努力比作登高。动辄“我站在前人的肩膀上”“从来没有人比我站的更高,离真理更近”。而我更习惯于用井底之蛙作比喻,当然这完全没有任何鄙夷的味道,他们的努力不过是在扩大着井口。他们永远无法跳出这个井,因为这个井——这个对于他们视线的约束是由他们的文化,他们的思维先天决定的。而中国和西方恰恰是待在不同井里的两个青蛙。天空是唯一的——科学是唯一的,道是唯一的。但他们所看到的却是不同的一片天空——不同的科学,不同的道。前天借了本西方哲学史来读,想知道康德,卢梭他们为什么是这样想问题的。结论是没有为什么,泰勒斯,巴尔德尼就是这样想问题。我终于明白,我们总说是孔子成就了中国几千年的文化,其实是中国几千年前的文化成就了孔子。这两口井这样的不同不是因为泰勒斯,不是因为孔子,是这两口井本就是如此的不同,而泰勒斯,孔子不过也是两只青蛙。而他们只是为后世作了两口更难跳出的井。所以本也是不存在真伪科学之说,因为从根本上来说只是不同角度的科学,或言之都本就是伪科学。从亚当身上拔下两根肋骨,化作两个夏娃,一个偏要说自己是真亚当,确是可笑的很。 两口井里的青蛙是无法交流的。他们一只摸的是大象的头,一只摸的是大象的腿。而由他们所得到的不同的道,不同的科学去指导着他们各自的实践。当然这两者的实践有交叉的地方,但我们不能用一种科学去理解另一种科学为何这样做。比如项王举的“我曾去过的一个叫爨底下村的地方,在一个河弯的地方,风水先生说不该造房,有其道理,因为河流容易改道,是有道理的”科学的思维认为河流容易改道,而不宜造房;而风水师认为不宜造房,他的理论依据决不会也是河流容易改道”。项王一直在说中医“干吗不说是药物中有效成分起作用而要归结于观察不到的五行理论呢”这就像我在读西方哲学时一直疑惑明明终点就在眼前,为什么他们不直接一步跨过去。却还偏偏要被人为创设的逻辑推理束缚着绕一个大弯,往往还到不了。“对于大象无常的道怎能这般拘泥。”但我只能这样想,却不能这样说。对于不同于自己思维的另一种思维方式,即便我们不理解,也应该以一种谨慎的沉默来对

学习《中医经典选读》的心得体会

学习《中医经典选读》的心得体会 “中医经典选读”是我们这学期开设的一门课程,学校开设这门课程是为了加深我们 __悠久的中医历史和重要的中医经典著作的了解。同时,学习中医基本的辩证方剂。 学习它让我了解到了:目前国内中医高等教育教材将《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例》作为四大名著,它们在中医发展史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是内容最完整,实践痕迹最清晰,对后世中医和现代临床医疗技术的发展有着重大贡献和深远影响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经典巨著;是将来医学探索与发展的根本内容;是喜爱中医人士必读的专书;是中医药高等院校的必修课程。 学习本门课程我认识到了这四大名著在中国医学史上的重要意义﹑内容和成就。 《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学典著,是中医理论和中医防治技术的理论渊源。《内经》所阐述的中医理论是分析人体生理病理,指导疾病的诊断﹑治疗﹑预防的重要武器,至今仍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内经》开藏象学说之先河,并且奠定了脏腑辨证的雏形。千百年来《内经》一直成为中医学发展的指导思想,奠定了各科的理论基础,被历代医家尊之为“医家之宗“,为中华民族身体健康﹑繁衍生息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伤寒论》是我国第一部理法方药完备﹑理论联系实际的医学 经典著作。它较为系统地揭示了外感热病及内伤杂病的诊治规律,从而奠定了中医临床的理论基础。《伤寒论》为《伤寒杂病论》的一部分,为东汉张仲景所著。张仲景继承了《黄帝内经》等古代医籍的基本理论,结合当时的丰富经验,以六经论伤寒,以脏腑论疾病,提出了包括理法方药在内的辩证论治原则,使中医学的基础理论与临证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伤寒论》还提出了较严谨的方剂组方原则;创制 了多种方剂的剂型;记载了大量有效的方剂,对方剂学有着重要的贡献。它不仅为诊疗外感病提出了辩证的纲领和论治的方法,也为中医临床各科提供了辩证和治疗的一般示范。它一直指导着后世医家的临床实践。 《金匮要略》是中医学四大经典名著之一,是张仲景所著的《伤寒杂病论》之杂病部分,为方书之祖,而治杂病之宗也。,它有完整的中医理、法、方、药体系,并长期有效的指导中医的临床实践,将中医基础理论知识应用于临床实际,奠定了中医杂病辨证论治的基础。为人类的卫生保健事业作出过重大的贡献,为历代中医学者推崇和必读之书。此书具有多病合篇和病症结合﹑突显脉学运用的特点,运用了严谨的防治学理念,对后世诊治疾病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浅谈“读书无用论”

浅谈“读书无用论” 多年来有关中国教育的各种争论从来就没有间断过,有关缩短学制、应试教育、高考制度等问题也一直是人们关注和争论的热点。然而近年来有人抛出的“读书无用论”更是把中国教育推向了舆论的高潮。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读书无用论”呢? 首先,这与中国目前落后的教育体制有关,几十年来中国的经济在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在稳步提高,思想观念也在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然而中国的教育体制一直没变,从小学到高中依然是一堂教,满堂灌,加之繁琐而沉重的课业负担,这就严重挫伤了孩子们学习的积极性,将满腔的学习兴趣转变成学习压力,唯分数论在各中小学大为盛行,孩子的全面发展受到了严重限制,在这种偏激的教育模式下孩子们的想象力、创造力缺失也就不足为奇。特别是在近几年的调查发现中小学生的体质一直在下滑,这不得不引起教育界的反思。还有大学本科依然是全面教育,针对性不强,这就与专业化要求越来越高的企业需求脱节,一方面企业招不到适合的人才,另一方面又有大批的本科毕业生失业,当人们发现读书改变命运的理想与现实存在差距,寒窗苦读十几年却找不到合适的工作时,这就为“读书无用论”找到了借口。 其次,读书已不再是改变命运的唯一出路。随着社会逐渐多元化,赚钱的门路多了起来,加上人们手头上的闲钱越来越多,于是就有一些人放弃读书去搞投资,趁着中国发展的黄金几十年,很多人因此发

了财,于是一些当时坚持读书而不去搞投资的人发现自己的生活还不如那些不读书而去搞投资的人时,难免会产生抱怨,而那些去搞投资的人也当然会认为不读书照样有出息,于是乎“读书无用论”就这样产生了。 读书真的没有用吗?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讲两个故事,一个是我亲眼所见的,有这样一个单亲家庭,家里有两姐弟,学习成绩优异,其父早年因病去世,家里就只剩下一个目不识丁的母亲赚钱维持生计,养家糊口都成问题,更别说供姐弟两读书了,而且当地人都热衷于外出打工,读书的人寥寥无几。说到这里,很多人可能会认为这个母亲不会让这姐弟两读书了,因为她是个文盲,应该不会重视教育吧,可是,恰恰相反,这是一个倔強的母亲,她说就算砸锅卖铁也要供孩子们完成学业,她的孩子曾多次表示要辍学外出打工维持家庭生计,都被母亲严厉拒绝了,而她则一个人长年外出打工,虽然上了年纪,可是干活勤快,还是有工厂抢着要,这一干就是十几年,跟她在同一工厂打工的未知情的工友们都说,这女人太能吃苦了,生活极度节俭,干活又十分勤快,这十几年是怎么熬过来的也许只有她自己知道,直到前些年孩子们大学毕业。果然,皇天不负有心人,姐弟俩中,姐姐是学医的,凭借着优异的成绩,进入上海某知名医院当医生;而弟弟是学理工类的,也凭借着优异成绩毕业后直接留校工作。试想,如果当初这位母亲不坚持供这姐弟俩读书,他们能有今天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他们只能成为山沟里一名朴实的农民,重复着祖辈们昨天的故事。然而

不从科学上证明中药药理,中医药将永无宁日!

不从科学上证明中药药理,中医药将永无宁日! 美国《科学转化医学》杂志10月中旬发表的一篇论文将马兜铃酸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再次引发了人们对马兜铃酸是否致癌的激烈争论。 马兜铃酸是一种有机酸类化合物,广泛存在于马兜铃属及细辛属等马兜铃科植物中。传统中医理论认为,马兜铃性味苦,微寒。归肺、大肠经。功能主治清肺降气,止咳平喘,清肠消痔。用于肺热喘咳,痰中带血,肠热痔血,痔疮肿痛。 但是现代医学发现马兜铃酸会损害肾脏。最初报道见诸1964年,因只是个例未引起医务界重视。上世纪90年代,比利时研究发现,含有马兜铃酸的草药减肥药导致女性肾损害,被称为“中草药肾病”,引起世界关注。2003年,中国多家媒体报道龙胆泻肝丸使用药材关木通所含马兜铃 酸可导致肾病后,当年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出通知,取消关木通的药用标准。 最新研究又认为马兜铃酸可能导致肝癌。2013年,新加坡等地研究人员在美国《科学转化医学》上报告说,他们用全基因组和外显子组测序技术,发现马兜铃酸能致基因突变,首次证实与肝癌有相关性。这个研究小组10月中旬的新论文说,通过分析中国台湾等亚洲地区肝癌情况,认为马兜铃酸与肝癌之间存在“决定性关联”。

随着医学证据增多,世界卫生组织下属的国际癌症研究中心已于2003年将马兜铃酸列为一类致癌物。欧盟以及新加坡等地在2001年到2005年间开始禁止使用含马兜 铃酸的草药。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也曾于2001年发出警告信,要求消费者停止使用任何含马兜铃酸植物产品。 大家可能知道,含有马兜铃酸的植物分布广泛,全世界约有350多种,我国有40~50种,有些是多年来临床常用的中草药,如马兜铃、关木通、青木香、广防己、寻骨风、天仙藤、朱砂莲、汉中防己、马桑果、丢了棒、牵牛子、苍耳子、罌粟壳、川乌、草乌、天麻、腊梅根、白花丹、胖大海等。我国含马兜铃酸的中成药和方剂约百余种,其中龙胆泻肝丸(汤)、排石冲剂、妇科分清丸、甘露消毒丸等已有引起马兜铃酸肾病的临床报道,以龙胆泻肝丸最为常见。此外,金砂五淋丸、橘核丸、导赤丸、大黄清胃丸、安阳精制膏、辛荑散、小蓟饮子、八正散、舒筋活血丸、十香返生丸、纯阳正气丸、止嗽化痰丸、二十五味松石丸、寻骨风注射液、复方地虎汤、口炎宁和养阴消炎汤等均含有马兜铃酸。 如果让所有中药都不能使用含有马兜铃酸的植物,恐怕中医就残废一半了。可以这样说,为了打倒中医,中国的一些文化汉奸们就大肆宣扬马兜铃酸的害处,仿佛这类植物成了十恶不赦的罪犯。他们的逻辑无非就是简单地把“马兜铃酸致癌”,“许多中药都含有马兜铃酸”,所以“中药致癌”或“中

中医不是伪科学

中医不是伪科学 中医是否为科学,是近年来争论的焦点。其中,不少受过高等教育的在医学界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人断言:中医就是伪科学。不过,也有很多这样的声音:中医博大精深,讲究标本兼治,从源头治疗疾病,并且没有西药的毒副作用,更胜西医一筹。 对于中医的‘真’‘伪’之说,还要先来说一下“科学和伪科学”。 科学是暂时可被知而还没有被推翻的知识;是揭示事物真相的学说;是崇尚真理和真实的人们的,永无止境地探索、实践,阶段性地趋于逼近真理,阶段性地解释和揭示真理的阶段性、发展性、历史性、辩证性、普遍性、特殊性、信息性等特点,尽可能不包含自相矛盾的知识体系,且是一项成果的绝大部分有利于造福人类社会的高尚事业。科学的特点是可重复验证,可证伪,自身没有矛盾。伪科学是指把没有科学根据的非科学理论或方法宣称为科学或者比科学还要科学的某种主张,如星占学、维里科夫斯基碰撞理论、李森科的无产阶级遗传学等。伪科学不同于一时的科学错误,它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要害在于,它在特定的时间和地点冒充科学,把已经被科学界证明不属科学的东西当作科学对待,并且长期不能或者拒绝提供严格的证据。 那么该如何辨别科学和伪科学呢?一般来说,伪科学经不住科学常识(及科学方法)的检验,可以经过以下的特征进行判断:1)没有实验证据就进行断言;2)在存在矛盾实例的情形下进行断言;3)不能进行重复性实验;4)断言不合逻辑;5)在存在多种可能解释的情况下仅取其一。根据以上内容,可以断定为的生活中的伪科学的有:脑白金的宣传中将药理作用仍有争议的褪黑素进行无限制的吹捧,并将其命名为脑白金,将分泌褪黑素的松果体命名为脑白金体,以达到误导公众推销产品的目的。 那么,中医是不是也是伪科学呢?有人说:中医是最大伪科学。因为中医不符合科学的可重复验证、可证伪、自身没有矛盾等的这些特点。具体表现在:同样的病人不同的中医来看会有不同的方子开出来,同样的方子不同的中医会有不同的解释,同样的病情不同的中医也会有不同的诊断。中医科学说的反对者正是抓住了科学的理性客观、可证伪、存在一个适用范围和普遍必然性这四个基本特性,认为中医并不具有科学的这些特性。但是我想说的是,科学究竟是什么,也许没有人可以给出一个绝对正确的定义。我不想说的那么抽象,通俗一些,我认为科学并不能代表一定正确,不是只要带上了科学的帽子就是绝对的真理,也不是说不科学的东西就是错误的,应该被公众批判的。西方医学被大家认为是科学的,只是因为在当今世界,它以一种可验证的系统知识存在着,但是依然存在着很多系统之外的因素,这些因素是现阶段人们没有能力看到的。所以西方医学也不是绝对真理。而中医诊断之所以有这样的多样性,那可以解释为世界万物本本来就是在不停的运动的,而不是静止不变的,不同的中医会有不同诊断等这些东西正是因为中医讲究整体性,而且中医在其积累经验的方面也是不同的,难道只有一成不变才可以说是科学吗?再者说很多中药材的功效是可以替换和互补,这在西医里不是也有这种情况么?同样是炎症,也可以用不同的消炎药来治疗。 不管中医是否是科学的,它绝对不是伪科学。在我看来,如果一定要用以上的科学伪科学定义说中医不科学,那么好,中医没有被现代科学所认可,没有像现代医学一样的固定指标。那么为什么一定要说中医是伪科学呢?中医本无所谓科学,为什么一定要把它和科学关

中医经典选读的心得体会

学习《中医经典选读》的心得体会“中医经典选读”是我们这学期开设的一门课程,学校开设这门课程是为了加深我们对中国悠久的中医历史和重要的中医经典著作的了解。同时,学习中医基本的辩证方剂。 学习它让我了解到了:目前国内中医高等教育教材将《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例》作为四大名著,它们在中医发展史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是内容最完整,实践痕迹最清晰,对后世中医和现代临床医疗技术的发展有着重大贡献和深远影响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经典巨著;是将来医学探索与发展的根本内容;是喜爱中医人士必读的专书;是中医药高等院校的必修课程。 学习本门课程我认识到了这四大名著在中国医学史上的重要意义﹑内容和成就。 《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学典著,是中医理论和中医防治技术的理论渊源。《内经》所阐述的中医理论是分析人体生理病理,指导疾病的诊断﹑治疗﹑预防的重要武器,至今仍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内经》开藏象学说之先河,并且奠定了脏腑辨证的雏形。千百年来《内经》一直成为中医学发展的指导思想,奠定了各科的理论基础,被历代医家尊之为“医家之宗“,为中华民族身体健康﹑繁衍生息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伤寒论》是我国第一部理法方药完备﹑理论联系实际的医学经典著作。它较为系统地揭示了外感热病及内伤杂病的诊治规律,从而奠定了中医临床的理论基础。《伤寒论》为《伤寒杂病论》的一部分,为东汉张仲景所著。张仲景继承了《黄帝内经》等古代医籍的基本理论,结合当时的丰富经验,以六经论伤寒,以脏腑论疾病,提出了包括理法方药在内的辩证论治原则,使中医学的

基础理论与临证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伤寒论》还提出了较严谨的方剂组方原则;创制了多种方剂的剂型;记载了大量有效的方剂,对方剂学有着重要的贡献。它不仅为诊疗外感病提出了辩证的纲领和论治的方法,也为中医临床各科提供了辩证和治疗的一般示范。它一直指导着后世医家的临床实践。 《金匮要略》是中医学四大经典名著之一,是张仲景所著的《伤寒杂病论》之杂病部分,为方书之祖,而治杂病之宗也。,它有完整的中医理、法、方、药体系,并长期有效的指导中医的临床实践,将中医基础理论知识应用于临床实际,奠定了中医杂病辨证论治的基础。为人类的卫生保健事业作出过重大的贡献,为历代中医学者推崇和必读之书。此书具有多病合篇和病症结合﹑突显脉学运用的特点,运用了严谨的防治学理念,对后世诊治疾病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温热论》由清代著名中医温病大家叶天士所著。对后世温病学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是一部切合临床实用的温病理论性著作。叶天士创立的卫气管血辨证方法和辨舌辨齿辨癍疹的诊断方法,对后世的温病学说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至今仍是临床辨治外感温热病最为常用的临证辨治方法。它主要阐明了温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创立了卫气营血理论,奠定了温病学辩证论治的理论基础,并按卫气营血确立了温病各阶段的治疗原则;丰富和发展了温病诊断学的内容,对于充实中医诊断辩证学的内容有很大的价值。 中医学是我国医学领域的一块瑰宝,它有着几千年悠久的历史,在我国古代甚至现今都有着重要的地位。学习中医四大名著能较好地了解到我国的中医发展﹑成就和中医在治疗疾病方面的基本方剂﹑成效。也可以说,学习中医四大名著是学习中医学的必读之书。学习“中医经典解读”这门课程确实为我们深入了解中医提供了一个平台。

中医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之《走近中医》 俗语讲:久病成医,这也是我能进入中医这条艰涩诲深道路的因缘。关于中医的多条名言至今听起来也是铿锵作响,从医者“上知天文,中知人事,下知地理”、“不为良相,即为良医”、“人命贵于千金”等等。虽没入此行门,但这些良言鞭策着我这个门外汉如履薄冰,战战兢兢一般地谨尊生命。 历史可追溯数万年前的祖国医学传承到民国时受到西化风习的诋毁,鲁迅、余云岫、梁启超等人对中医形而上的思维方式所不解,同时也愤怒庸医误人,便不分青红皂白地将祖国医学彻底推翻,国人不懂得刨根问底细细研究中医,就对这股浪潮一呼百应,西医科学的认知也随着占据正统位置。同时五四运动以来国人对历史传承下来的文化视为糟粕彻底将其遗弃,如易学、儒家学说和道经等,而这些正是中医的根基,正如唐朝逊思邈说:“不知易,不足以言太医”。悲哉悲哉!随着国人数千年的信仰体系的瓦解,从医者失去了信仰与理念,不曾明了生命的真谛,造成现在医者医德和伦理的堕落。 初读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的唐云医师的《走近中医》是两年前,那时自己的傲慢心作祟,加上生性粗糙,只是粗略浏览一番。今日得闲又将此书阅读了一番,收获甚多。唐云医师中医基础理论扎实,将此书写的面面俱到,再加上作者通过严谨的辩证逻辑思维,对中医知识归类和诠释,同时书中对药理知识和各类验方进行细致讲解。最难为可贵的是这以现代人的视角来诠释中医,而又不离中医的精髓,这是一本上乘的接引初学者入门的书。读之,幸甚!在此,我从自己的角度和广大读者分享文中一些内容和我个人生活中践行中医学的体悟。 一、五行 中医学的基本思路是五行和阴阳,这也是中国古代哲学认识物质世界的一种方法,古人通过对各类物质基本特性的分析和归纳,认为宇宙万物是由木、火、土、金、水五类物质组成。而万物又是相生相克的,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刚学的时候记得如此的顺序很难,后来看了相关的讲解通过形象的认识就记住了,尤其学习相克时只记得北大的老教授金克木,就顿时将此间顺序搞清楚了。 作者在书中讲了一个医案,是清代医学家沈源所撰写的《奇症汇》一书记载的,写的是一个婴儿出生时不长皮,全身是赤肉,这是因为其母怀胎十月久居楼宇,不得地气。医生便将婴儿安放在泥地一宿,第二天就开始长皮了。这个病被称为“无皮症”。 诠释这个病症就要根据五行相生之土生金,皮肤是肺中精气化生,属金。金为土之母,如今皮肤不生长,当然是母气不足,子脏得不到滋养的缘故。这就需要补养母气,即补益脾土的方法来治疗。 作者初行医时曾遇到一个病例,是一个40多岁的农村妇女小腿皮肤被割伤,当时进行了清创缝合手术,但拆线后半年后局部皮肤仍不得愈合,时常溃脓。作者经过望诊和脉诊,断定是脾土虚弱导致的“土不生金”,后给了滋养脾土的药物,一周后这位妇女创伤愈合专门找到作者来答谢了。作者至今提到此仍不免感动,这对一个年轻人来说是怎样的鼓励啊! 我自己家也有这样的经历,母亲提到我们早年在农村时家里养猪,猪圈是水泥地面,买的猪刚放进去不几日就全身出瘢癣,家里就将猪放到外面土地上,不 几日这瘢癣便又消失了。后又将猪放回到猪栏,又出瘢癣,无奈将猪圈改造成泥土地面。母亲就说:“人常讲:不干不净吃了没病就这道理,有的人家养孩子就专门把孩子放到泥地里抓土玩。” 《黄帝内经》言:“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人与宇宙万物融为一体,生于自然界,又会回于自然界,这便是天人合一。 二、情志与疾病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