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文献综述 北化

文献综述 北化

文献综述 北化
文献综述 北化

贵金属催化剂加氢还原碱木质素

班级:应化1004姓名:赵晓峰学号: 2010016115 【前言】

碱木素俗称木糖粉,它是利用碱法制浆废液经过最新生产工艺,喷雾干燥而

成。由于碱木素中胶体分子有带电的核和溶剂化外壳,构成亲水基因,从而具有

一定的表面活性,掺入混凝土中能起一定的减水效应。

根据卢雯婷[2]等关于贵金属催化剂的定义,贵金属催化剂是指能改变化学

反应速度而本身又不参与反应最终产物的贵金属材料。贵金属颗粒表面易吸附反

应物,且强度适中,利于形成中间“活性化合物”,具有较高的催化活性,成为

重要的催化剂材料。贵金属催化剂在化工、生物催化以及环境保护等方都有着广

泛地应用。

在制取碱木质素过程中,根据叶结旺等[1]的研究使用贵金属催化剂例如

Pd /C 等为催化剂的合成方法可以使反应后碱木质素的分子量降低,而多分散性

C 和H 含量在反应后都有所增加,而O 含量则降低了,与常规加热方式相比,

微波法合成有利于提高酚羟基含量,缩短反应时间,而在提高碱木质素的总体反

应活性方面没有表现出特殊的效应。

另外根据赵俭波[3]等的研究也可以从甘草渣中提取碱木质素采用一般碱法

从甘草渣中提取木质素,确定了其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 水浴温度40 ℃、恒温

时间2. 5 h、碱液浓度0. 8 mol / L、碱液用量30 mL/g,木质素的提取率

为4. 88%。碱木质素的总羟基、酚羟基和醇羟基含量分别为5. 43%、3. 18%、

2. 43%。

【贵金属催化剂加氢合成碱木质素的相关问题】

(一)关于碱木质素的合成

早先Lange使用KOH于180℃加热,过滤纤维素,再使用酸如盐酸等以及有机溶剂如苯、环氧杂环己烷等抽提得到氢氧化钾木质素。使用氢氧化钠醇溶液分离出碱醇木质素;使用烟道气或无机酸,并用有机溶剂如氯仿、苯等萃取纯化硫化木质素。

YunqiaoPu,Shilin Cao和Arthur J. Ragauskas[4]等人做了有关Application of quantitative 31P NMR in biomass lignin and biofuel precursorsCharacterization的研究对碱木质素使用了核磁共振成像的技术进行了表征,得到了较好的结果。初步介绍了生物合成的方法。

YasunoriOhashi, Yukiko Uno, RudiantoAmirta, Takahito

Watanabe, Yoichi Honda and Takashi Watanabe[5]等人也对碱木质质素的降解做了大量研究,但综合比较来说Pd /C 催化微波法合成氢化碱木质素具有更好的方面,以Pd /C 为催化剂、氢气为还原剂的催化还原体系对碱木质素结构单元的甲基--芳基醚联接键和侧链上的不饱和含氧键表现出了催化还原作用,反应后碱木质素的醇羟基和酚羟基含量都有一定提高。微波加热具有升温速率快、加热均匀、无温度梯变和无滞后效应等特点,在化学合成中应用广泛。而且微波辐射有利于提高加氢反应的速度,缩短反应时间,增加碱木质素的酚羟基,而对羰基和羧基的还原效果不及常规加热。

(二)关于贵金属催化剂

贵金属催化剂(precious metal catalyst)一种能改变化学反应速度而本身又不参与反应最终产物的贵金属材料。几乎所有的贵金属都可用作催化剂,但常用的是铂、钯、铑、银、钌等,其中尤以铂、铑应用最广。它们的d电子轨道都未填满,表面易吸附反应物,且强度适中,利于形成中间“活性化合物”,具有较高的催化活性,同时还具有耐高温、抗氧化、耐腐蚀等综合优良特性,成为最重要的催化剂材料。根据卢雯婷[2]等的研究贵金属催化剂按照组成和结构通常可分为均相催化剂和多相催化剂。均相贵金属催化剂中贵金属以高分散的纳米颗粒状态或金属簇形式存在,如金催化剂。当金被制成纳米数量级的超细粉末后,其比表面积大大增加,使得纳米金粒子与较大尺寸的金表现出不同的化学活性和催化性能,通常认为这与金粒子的表面特性、体积以及量子尺寸等因素密切且相关。多相贵金属催化剂中贵金属以颗粒状高分散于载体上,可负载于金属氧化物或分子筛等之上。这样可以结合两种材质的不同性质得到性能更好的催化剂,例如Ag/TiO2。TiO2 本身具有高的光催化活性,但在很多反应中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而将具有一定催化活性的Ag 沉积在TiO2 表面所制备的催化剂,能够有效分离光生电子与空穴,降低还原反应(质子的还原,溶解氧的还原)的超电压,可大大提高催化剂的活性。

总之贵金属的催化性、选择性和稳定性,使之在催化剂行业备受关注,并因此引起对于贵金属催化的微观机理的深入研究。利用计算机模拟对贵金属的界面结构进行深入分析,发现其结构与催化性能的一般规律,或建立合理的催化反应动力学和热力学模型,从而指导贵金属催化剂的制备,以减少催化剂研制的盲目性;利用先进的表征技术,着眼于从分子水平上考察催化剂和催化反应过程,为催化剂的设计提供重要信息;在设计贵金属催化剂时,选择与贵金属更加适配的载体,或发掘新的负载形式,

使其在催化反应中表现更高的催化活性,解决高分散度贵金属颗粒的稳定性难题;在贵金属催化剂中添加稀土或其他元素使得催化剂的性能得到改进,例如在钯贵金属催化剂中加入镧、铈、镨、钕等稀土元素来增加催化活性,降低起燃温度等;寻找多元贵金属催化剂,从而得到融合各种贵金属催化特性的材料,例如解决COx/NOx的净化问题,但其制备方法仍需要深入研究;在催化剂与产物的分离、催化剂的回收利用方面依旧是一大难题,也是导致生产成本居高不下的原因,日本、美国、德国、英国等国家对这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并出现很多回收钯、银、铂、金等贵金属催化剂的公司,形成完整的回收利用产业。相信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贵金属催化剂的新的品种、新的制备方法、新的应用领域不断出现,有关基础理论也在不断完善和发展,使其在一些新领域中发挥重要作用

(三)关于影响合成的因素

方桂珍[1]等人对合成过程中可能有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他们认为较佳的碱木质素加氢还原反应条件是负载量为3%的Pd /C 催化剂用量为10%、温度为95℃、时间为30 min、氢气流速为20 mL/min。温度对醇羟基含量的影响最大,随着反应温度的提高而逐渐增加;反应温度由90℃提高到95℃时,增加幅度不大。温度为95℃时,碱木质素的各种官能团含量均达到最大值,总羟基含量为12. 36%,增加了103. 29%;随着反应时间的延长,酚羟基含量的变化趋势不大,基本上呈增长趋势;在40 min 时,酚羟基含量达到最大值,为4. 43%,比反应前增加了34. 65%;随着催化剂用量的增加,碱木质素的官能团含量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总羟基和醇羟基的增加较为明显;用量超过8% 后,酚羟基含量趋于稳定。醇羟基总体上随着催化剂用量的增加而提高,但用量超过10% 后,增加的幅度较小。从经济效益上考虑,选用催化剂的较佳用量为8% ~10%。氢气流速对碱木质素各种官能团含量基本上没有影响。与常规加热方式相比,微波属于内加热,直接作用于介质分子,使整个物料同时被加热即“体积加热”过程,可实现分子水平上的搅拌,物料受热均匀,所以有利于氢气更充分和及时地被吸收,较低流量的氢气即可满足反应的要求;浓度为3% 的催化剂对碱木质素的活化效果最好,说明3% Pd /C 催化剂中钯粒子在活性炭表面分散得更均匀,具有更多的反应活性中心

【展望】

随着社会的发展,木质素的需求越来越大,掌握合适的合成方法进行生产已成为了一种必然的趋势,贵金属催化加氢在这一领域的将具有一

定的发展潜力。

【参考文献】:

[1] 叶结旺方桂珍金春德等.Pd /C 催化

微波法合成氢化碱木质素 2010.

[2] 卢雯婷陈敬超冯晶于杰等.贵金属

催化剂的应用研究进展 2012

[3] 赵俭波陈新萍姜建辉等.甘草渣中碱

木质素的提取工艺研究 2011

[4]YunqiaoPu, Shilin Cao Arthur J. Ragauskas.Application of quantitative

31P NMR in biomass lignin and biofuel precursorscharacterization.2010

[5]YasunoriOhashi, Yukiko Uno, RudiantoAmirta, Takahito Watanabe, Yoichi Honda TakashiWatanabe.Alkoxyl- and carbon-centered radicals as

primary agents for

degradingnon-phenolic

lignin-substructure model compounds 2011.7.

[6]Infineon Technologies AG.XE162xN Data Sheet V1.2[M/CD]. 2009,7.

文献综述城市规划

文献综述城市规划 IMB standardization office【IMB 5AB- IMBK 08- IMB 2C】

浅谈城镇建设存在的问题与未来 姓名:李里 摘要:在阅读多篇文章以后,总结出中国目前新城镇建设存在的普遍问题,由于追求快速城镇化,造成城市建设与城市空间都存在问题,同时建设时并没有考虑保护环境这一方面。目前,生态城市成为最新的城市改造建设模式,取代了传统的城市建设模式。 关键词:城镇建设,生态城市,海绵城市,低碳城市 一、城镇建设存在的问题 目前,新城建设中突出的问题是:新城求洋求新,导致千城一面的城市,形象特色危机;大拆大建导致的生态环境破坏和历史文脉隔断;部分新城人气不足,活力缺少,建设成效与期望差距甚远;过于关注形象和规模,新城认为不足,配套缺失;不够重视经济测算,造成一定的财政负担,前期投入多,后期收效不大。 不少城市的领导为了追求任期业绩,既不尊重投入产出规律,也不考虑经济效果和创新,更不考虑资金的回收问题。对老城区部分青红皂白一律推到重建,这是一种最原始、最不科学、最粗野的城市更新方式,造成一些有保留价值的建筑、设施、古木、风貌等的破坏,是城市的有形和无形资产严重受损,甚至完全消失。城市文脉是一座城市在长期建设中形成的历史的、文化的、特有的、地域的、景观的氛围和环境,是一种历史和文化的积淀。目前,城市中普遍存在着低水平的、低层次的简单城市更新,不注重保护和延续城市的文脉,是城市的文脉收到认为的破坏和割裂。城市正在走向雷同,特有风貌消失。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和信息、文化、科技各个领域交流的扩大,城市更新改造中大量地运用了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的设计理念大大促进了城市更新的进程和步伐。但是由于各地“追风”现象十分严重,效仿和追大潮成为时尚,是城市更新中出现了雷同,城市正在被克隆,正在失去领域的、文化的、传统的、多样化的特色,建筑正在失去个性和灵魂。在城市更新改造中,将保护建筑视为获得眼前利益的捷径,千方百计的肆意

城市化研究综述

城市化水平的研究综述 李楠楠1,刘淑娟1,李永胜2 (1.西北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陕西西安 710127;2.中冶地集团西北岩土工程有限公司,陕西西安 710061) 摘要:目的城市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社会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加快城市化的发展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点发展战略。方法本文通过搜集2008年以来核心期刊以上的大量关于城市化的文献,结果总结出目前关于城市化的主流观点、主要研究方法和意义内涵。结论以期对城市化有一个更充分的了解。 关键词:城市化、综述、内涵、研究方法 Research review on city level LI Nan-nan1, LIU Shu-juan1, LI Yong-sheng2 (1,College of Urban and Environment Sciences, Northwest University, Xi’an710127, China;2. Northwest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Limited Company,Xi’an 710061China;) Abstract: Aim Urbanization is an inevitable trend of social development,and is also an important symbol of social progress, so accelerate the development of urbanization is focused on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modernization strategy. Methods In this paper, collected since 2008, more than a lot of core journals literature on urbanization. Results Summed up the current mainstream view, the main research methods and meaning on urbanization. Conclusion It shows a deep understanding on urbanization. Key words: urbanization; review; meaning; research methods 引言 城市化是经济增长理论和发展经济学中的老课题。卡尔·马克思1858年在《政治经济学批判》中淡及城乡分离和城市发展时就使用了“乡村城市化”一词。1867年,西班牙工程师塞达在他的著作《城市化基本原理》一书中明确提出了城市化的概念[1]。纵观当今的城市化研究,由于研究目标、角度和领域的不同,不同的学者对城市化一词存在各种各样的理解,以致至今还没有形成一个世界公认的城市化定义。 经济学家侧重从经济与城市的关系来定义城市化,认为城市是人类从事非农业生产活动的中心,城市化是指不同等级地区的经济结构转换过程,即农业活动向非农业活动的转换,特别重视生产要素的流动在城市化过程中的作用[2]。如英国有经济学家就称城市化是人口、社会生产力逐步向城市转移和集中的过程。 地理学家主要研究地域与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非常注重经济、社会、政治和文化等人文因素在地域上的分布状况,认为城市化过程除人口与经济的转换与集中外,特别强调城市化是一个地域空间过程,包括区域范围内城市数量的增加和城市地域范围的扩大[2]。 人类学家研究城市以社会规范为中心,城市化意味着人类生活方式的转变过程,即由乡村生活方式转为城市生活方式。虽然由于社会规范的概念十分抽象,难以度量,但城市化包

高校奖学金制度研究文献综述

综 合 一、高校奖学金的定义 学界对于奖学金的概念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奖学金和助学金是不同的,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奖学金属于助学金的一种。张丽芳和肖国超在《高校奖学金的合理评定发放研究》中指出,所谓的高校学生奖学金是高校自身、政府、团体或个人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对品学兼优的学生给予的奖学金。奖学金不同于助学金、贷学金。奖学金的侧重点在于奖优,而助学金、贷学金的侧重点在于助贫;伍力、黄权标在《中美高校奖学金制度之比较研究及启示》中认为,奖学金也指助学金,设立的目的是激励学生通过努力学习来获得经济上的资助。这两种观点笔者赞同第一种观点。 二、高校奖学金的分类 高校奖学金有两种不同的分类方法。吴春娥、王林清在《关于高校学生奖学金评定办法的研究》中,把高校奖学金分为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学校综合奖学金、企业设立的奖学金、专业奖学金以及单向奖学金;纪佳妮在《论高校奖学金的奖与罚》中指出,高校奖学金主要分为三类,分别为国家奖学金、各高校设立的奖学金和社会各界设立的奖学金。各高校自己设立的奖学金大致又分为校级奖学金、院级奖学金、单项奖学金和特长奖学金。对于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对奖学金进行分类,笔者赞同上述第二种分类方法。 三、高校奖学金制度的含义 陈婉琳在《对高校奖学金制度问题的思考》中认为,奖学金制度包含奖学金设立、评定、发放等方面的制度和规定。欧阳曦、李宇红和欧阳球林在《高校奖学金制度合理性的浅见与探讨》中指出,奖学金制度作为高校普遍采用的一种对学生进行奖励、激励的制度,是学生管理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于高校奖学金制度的概念,笔者认为可以把学者们的观点综合起来,把高校奖学金制度定义为高校普遍实行的一种对优秀学生进行奖励和激励的制度,它主要包括奖学金设立、评定、发放等方面的制度,在各类高校的教育教学中发挥了应有作用,是高校的一项重要的制度。 四、高校奖学金作用的研究 对于我国现行高校奖学金的作用,学者们进行了很多的研究。从诸多文献资料中可以看出,学者们对于奖学金作用的观点还是比较统一,笔者也很赞同他们对于奖学金具有激励、导向和资助三大功能的观点。 五、高校奖学金制度的研究现状 1.对于奖学金制度的现状的研究 (1)高校奖学金设置的研究。杨晓雷在《高校奖学金工作“项目化”的设想》一文中认为,美国的奖学金按内容大致可以分为:对优秀清贫者的奖学金、对学业优良者奖学金和“限制性”奖学金(它要求接受奖学金的学生所学习的领域与提供奖学金的组织有特殊关系)。潘俊宇在《中外高校奖学金制度之比较研究及启示》中指出,我国的奖学金主要包括: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奖学金、优秀学生奖学金、专业奖学金、企业奖学金、定向奖学金,还有专门针对研究生的研究生奖学金等。学界对于奖学金设置的观点非常多,而且观点各异,笔者通过阅读各类文献资料,结合学者们的不同观点,认为奖学金的设置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国家设立的奖学金,包括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等。二是各高等院校自己设置的奖学金,包括综合奖学金和单项奖学金。其中综合奖学金又分为校系两级通过综合素质测评得出的奖学金,单项奖学金包括文艺特长奖学金等某一方面的奖学金。三是社会奖学金,包括企业、组织或个人在高校中设立的奖学金。 (2)高校奖学金评定方式和评价体系的研究。冯变英、李霞在《奖学金计算方法的改进》一文,指出了奖学金评定中学习成绩的计算方法存在的问题,并通过将学习成绩的标准化处理以确定奖学金的归属。徐永生在《对我院学生奖学金评定方法的改革研究》一文,提出正态分布理论,采用标准总分方法,对该院奖学金的评定方法进行改进,使学生奖学金的评定工作更趋于科学化、定量化。以上种种研究表明,奖学金评定方法和评价体系趋势朝着自动化、标准化的方向发展,越来越注意强调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3)高校奖学金发放的研究。陈瑶在《完善我国高校奖学金制度中的激励机制》一文中提出,奖学金的发放制度是奖学金制度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组成部分,应将发放工作与宣传教育工作、制度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陈婉琳在《对高校奖学金制度问题的思考》中认为,奖学金的发放是奖学金发挥功能的一个重要环节,我们应该把奖学金发放工作的宣传制度化。从以上文献资料中可以得知学者们都认为高校对于讲学金发放不够重视,没有认识到奖学金发放环节的重要性。所以笔者认为高校奖学金制度的完善不仅要解决奖学金的设置、评定等普遍关注的问题,还应把奖学金的发放正式纳入奖学金制度,这样才能更好地完善奖学金制度。 2.对于奖学金制度存在问题的研究 (1)对于奖学金奖项设置存在问题的研究。陈瑶在《完善我国高校奖学金制度中的激励机制》一文中认为,奖学金的 高校奖学金制度研究文献综述 邓亮 华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P.187

公司战略管理论文

云南白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战略规划研究 一、云南白药公司发展历史及现状 (一)云南白药公司发展历史 云南白药创制于1902年。她不仅凝聚着中华名医曲焕章的心血,也是中华智慧的结晶,蕴涵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内涵。 1971年,公司前身云南白药厂正式成立,白药开始了专业化生产。 1993年11月30日,云南白药厂注册为云南白药实业股份有限公司,12月15日在深圳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成为云南省第一家A股上市公司。 1995年,云南白药(散剂)、云南白药胶囊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品种,保护期20年。云南白药酊、膏、宫血宁胶囊和热毒清片被列为国家二级中药保护品种。 1996年,云南白药实业股份有限公司改制为云南白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1997年,集团获得了企业进出口权。 1999年,云南省医药公司和昆明天紫虹制药厂作为国有优质资产,配股进入云南白药集团,同期云南红塔集团成为云南白药的第二大股东。同年云南白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被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业”。 1999年12月,集团出资3000万元组建云南白药集团医药电子商务有限公司。 2000年4月,云南白药集团赞助2000年奥运会中国体育代表团,获得“第27届奥运会中国体育代表团热心赞助商”称号。云南白药系列产品(胶囊、散剂、气雾剂、创可贴、云南白药酊、膏)被指定为2000年奥运会中国体育代表团首选疗伤药品。 2000年5月,云南白药医药电子商务有限公司被云南省科委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 2000年5月,云南白药集团成功注册“云南白药”商标,云南白药这一中国著名品牌由阶段性的行政保护上升到永久性的法律保护。 2000年6月,云南白药散剂、云南白药胶囊、云南白药酊、云南白药膏、宫血宁胶囊进入国家基本医疗保险药品目录。 2000年9月,云南白药集团药物研究院正式成立。 2000年10月,胶囊剂,颗粒剂、散剂、片剂、酊剂、气雾剂六个剂型一次通过国家GMP 认证,创造了GMP认证史上的一个奇迹。 至此,云南白药集团已拥有全资、控股、参股企业十余家,集团总资产接近 8亿元,净资产接近4亿,集团汇总性销售收入超过8亿,一跃成为云南省实力最强、规模最大、品牌最优的大型医药企业集团。 (二)云南白药公司经营状况概述 1、产品结构 云南白药的中央产品主要是散剂、胶囊、气雾剂、白药酊、宫血宁胶囊,两翼产品主要有:透皮产品包括白药膏、创可贴、急救包、药妆等;健康产品包括牙膏等,其他产品还包括热度清、田七花精等。 云南白药实施“稳中央、突两翼”的战略,“两翼产品”使企业冲出了发展瓶颈,赢得了奇迹般的崛起。2007年云南白药牙膏的销售额已经突破了6亿元,高露洁和佳洁士都已经把其列为了中国市场上最为主要的竞争对手。 公司产品以云南白药系列和田七系列为主,共十种剂型七十余个产品,主要销往国内、港澳、东南亚等地区,并已进入日本、欧美等国家、地区的市场。“云南白药” 商标于2002年2月被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商标局评为中国驰名商标 云南白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目前已是一家集药品研发、生产、销售为一体的综合性企业集团,主要包括化学原料药、化学药制剂、中成药、中药材、生物制品、保健食品、化

城市化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的文献综述

城市化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的文献综述 1 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保持高速增长态势,与此同时,中国的城市化水平也在不断的提高,经济发展助推了城市的大规模扩张,促使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城市化率不断攀升。 国家“十二五”规划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城市化道路,科学制定城市化发展规划,促进城市化健康发展”。中共“十八大”更是多次提及城市化发展战略,从局限于“区域协调发展”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载体,再上升至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可见城市化对我国经济发展的贡献不可小觑,健康的城市化发展必将成为带动中国经济发展的巨大引擎。 加快城市化建设已成为政府和学界的共识,但如何正确选择我国城市化与经济发展模式,协调城市化发展水平与经济增长速度仍是各界需要关注的课题。围绕这一问题,国内外相关专家从理论和实践上进行了深入研究,对比国内外现有城市化模式,及其与经济增长的相关性联系,对我国更好的协调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相关关系具有重要意义。现把各种观点分为国内与国外两部分综述如下。 2 国内相关文献综述 以刘易斯为代表的发展经济学派利用二元模型进行分析,得出伴随着人口由农村向城市迁移,由第一产业向二、三产业转变,人均产出将得到不断提高。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增长课题组于2003年提出经济增长正从工业化的单引擎向工业化和城市化并进的 双引擎转变。 国内大多学者认为经济发展会推动城市化的进程,随着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人均收入水平随之增长,就业结构向二、三产业转移,农村人口大量向城市集聚,形成城市化现象,与此同时,城市化在一定阶段一定程度上会反作用于经济增长。 周一星通过对1977年世界上157个国家和地区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后,指出城市化水平与人均GDP之间存在一个十分明显的对数曲线关系,相关系数达到0.9079。他还于2005年利用自己修补后的数据构造了中国城乡人口增长的logistic型曲线,对中国未来城市化水平做了一个预测,结论是:2010年我国城市人口比重将为46.5%,2014年可能超

文献综述成绩评阅表

新疆农业大学科学技术学院 本科生专业文献综述暂行规定 为了使本科生能更好地掌握科技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了解所学专业学科前沿和发展趋势,具备独立获取知识、进行信息处理和创新的基本能力以及专业文献综述的写作能力。根据新疆农业大学科学技术学院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特规定本科生在校期间必须完成至少一篇专业文献综述(论文)。现对本科生专业文献综述作如下暂行规定。 一、课程设置及要求 专业文献综述为必修,记1学分,每篇文献综述要求3000字以上,参考文献10篇以上,其中外文文献至少1篇(民语言学生不作要求)。英语专业学生应用英文,其他专业学生可用中文完成。 二、文献检索 科技文献种类繁多,有著作、学术论文、科技报告、学位论文和科技会议文献等原始文献,也有在此基础上经整理、加工、压缩、提炼后编制成的各种检索工具,如书目、题录、索引、文摘、百科、手册、年鉴和名录等。本科生在撰写专业文献综述之前要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科技文献检索。文献检索的要求是: 1、掌握科技文献检索和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包括直接检索法和间接检索法; 2、了解常用文献检索工具的类型、结构及其使用方法,特别是与本专业相关的各种索引、文摘、书目、年鉴等; 3、了解与本学科专业相关的各种科技文献的名称、种类和级别

等。 4、检索后要列出检索结果,并作为指导教师评定成绩的依据之一。 三、专业文献综述 (一)内容要求 文献综述应论述某一主题提出的原因及主要历史背景、当前进展情况、各种观点及评述、存在问题和发展方向等。要求文献综述必须要有论点,要有有见地的分析对比,不能是简单的文献堆砌。 (二)步骤 1、选择题目:题目一般应是与本科生的毕业设计(论文)题目相近或相关的内容。 2、搜集资料和阅读文献:根据选定的主题,利用各种检索工具,采用直接检索和间接检索相结合的方法,搜集和阅读相关文献资料,在阅读文献时要注意做好记录(卡片、笔记等)。 3、分析归纳和草拟提纲:对于查找和搜集到的文献资料要进行分析、归纳、整理和取舍,然后按照专业文献综述对内容的要求草拟提纲,对文献综述的全文进行整体构思和结构设计。 4、撰写综述(论文):在大量阅读文献资料的基础上,根据主题进行综合论述,并撰写成文。 (三)格式及打印 专业文献综述的写作格式应参照本专业刊物登载的常规文献综述格式,一般应包括题目、作者、摘要、关键词、前言、正文、总结和参考文献等部分。专业文献综述应由学生自己用计算机排版打印

财务战略管理研究文献综述

云南财经大学研究生课程论文《财务战略管理研究文献综述》 专业:会计学 课程名称:财务管理理论 课程类别:专业必修 任课教师:刘静 开课时间:2014年9月 云南财经大学研究生部

财务战略管理研究文献综述 摘要:财务战略是整个企业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作为维持企业经营的正常运转以及提高资金运转效率的主要动力,在企业各个发展周期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特别是随着企业面临的内外环境的不断变化,企业财务战略的制定,选择以及其与企业盈利之间的关系等一系列问题都引起了相关人士的关注。如何发挥企业财务战略在其整个企业经营中的作用,为企业的长远以及可持续发展发挥作用是企业财务战略在多年研究发展中面临的重大挑战。借以对企业财务战略相关研究的梳理,进一步不断的深入财务战略在企业各个层面的作用,不断突破财务战略对现有企业发展的影响力,促进企业全面,健康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字:企业发展财务战略环境 一.财务战略研究的发展历程 关于企业财务战略的发展渊源是随着企业战略发展而来,基于对企业战略的不断重视以及企业战略中财务分析的重要作用,财务战略才得以作为企业战略管理的一部分被不断的细化和研究。 美国学者Ansoff 教授(1976)首次提出了“企业战略管理”之后,企业战略在企业大局发展中的作用不断的被研究界关注,在之后的14年,Tom Copeland (1990)学者再次指出,公司财务和战略伴随公司管理的不断发展已经在思维和行为上不断的得以融合和发展。[1]在此之后,西方学术界开始了对企业战略中财务战略的研究,财务战略在企业战略中发挥的作用不断的被提到了新的研究层面,关于财务战略的定义也在这个过程中不断的完善。E.F.Harrison 与C.H.John (1985)等在《组织战略管理》一书中将财务战略定义为“企业为配合其发展与竞争战略的实施而须提供的资本结构与资金的计划”[2],。J.A.Pearce和R.B.Robinson(1988)在其《战略管理学》一书中提出了“财务策略”的概念,并指出企业财务策略包括资金筹集、资金分配(投资)与分红、营运资金管理三大方面[3]。我国学者杨学义, 武笑坷(2009)指出,广义的财务战略包括资金的筹集战略和所筹资金的管理战略, 狭义的财务战略仅指筹资战略, 包括资本结构、筹资来源和股利分配等政策。[4]之后随着对财务战略定义的越来越广泛

关于城市化问题的文献综述

关于城市化问题的文献综述 摘要:本文对近几年来最具代表性的20篇经济类核心期刊上发表的所有有关区域经济学关于城市化的学术论文进行总结,并对这些理论观点进行了归纳与分析,从而进一步的探究了城市化理论的发展方向,以及城市化与其它社会进程现象之间的相互关系,尤其在城市化和城市集中度这个研究方向上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关键词:城市化、城市集中度 一、城市化和城市集中度 城市化和城市集中度是城市化过程的两个方面。在这些论文中发现更多在关注城市化程度本身,以及对于我国城市化水平与工业化水平的关系、我国城市化率是否滞后等问题进行了十分深入的探讨,但是对于城市集中度问题的研究上所提比较少了。 关于我国城市化是否滞后的问题,比较主流的观点是,我国城市化水平严重滞后于工业化水平,也滞后于许多发展中国家(郭克莎,2002;安虎森、陈明,2005)。由此引出的我国城市化发展应该因循何种道路,同样也是存在着颇多的争论(温铁军,2000;赵新平、周一星,2002).同时,许多学者通过实证分析,论述了在我国提高城市化率具有许多积极影响,比如对于促进社会商品流通(晏维龙等,2004),对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路铭,2000)等均存在十分显著的正面效应。洪银兴和陈雯(2000)指出我国存在严重的“城市供给不足”的问题,严重制约了经济社会发展。 提高一个国家或者区域的城市化水平,无疑对促进其经济增长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Malpezzi,2006;Henderson,2005)。对于一个国家或者一个区域而言,提高城市集中度与提高城市化率在一定程度上是同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人口向着某些重要城市集中,会降低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的非农业人口比例,从而提高城市化水平。而人口的集中会促进知识的传播与应用,从而提高经济增长的效率(Black and Henderson,1999)。 城市化率和城市集中度是两个不同的问题,比如对于区域或者国家内部的城市而言就是这样。一个国家或者一个区域中每一城市城市化率的提高,并不伴随着国家或者区域城市集中度的提高,这是不一定的。而区域或者国家城市集中的提高,就可能会导致区域或者国家中某些城市的城市化率偏高,而另一些城市城市化率就偏低乐的现象。Henderson(2003)通过跨国研究发现,国家经济增长过程中存在最优的城市集中度,这个最有水平又会受到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口规模的影响。单纯的城市化率在经济增长过程中只是作为一种结果存在的,而不是动力所在。 二、城市化与工业化 城镇化与工业化是绝对紧密联系的,相互促进,不可分割。段禄峰等(2009)认为中国城镇化总体水平滞后与工业化水平,改革开放后这种差距趋于缩小。由于城镇化的发展受自然基础和政策因素影响,各个地区又呈现出不同的情况,其中中东部地区城镇化滞后与工业化,东北地区城镇化超前与工业化,西部地区城镇化水平不高,但是却与工业化发展最为协调。 城市化、工业化的过程会引起环境质量的下降。卢东斌等(2009)采取因子分析、横截面多元回归分析和面板数据模型分析,发现从静态角度看,高城市化率一定程度上会导致城市空气质量的恶化;从动态角度看,初期城市化在一定范围内会导致这样的现象,超过某一个峰值城市环境质量会持续上升,呈现明显的三次曲线特征。 三、城市化水平的影响因素与测度 蒋伟(2009)认为中国地区城市化发展存在空间依赖性,即一个地区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将通过空间溢出促进周边地区的城市化发展;同时,产业结构的变化,尤其是第三产业的发展,是影响地区城市化水平的主要因素。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和对外开放程度的加深对地区城市化水平的提高有积极的作用,而教育发展滞后和城乡收入差距扩大对推动城市化进程有负面的影响。张岩(2009)认为非均衡发展是城市化的普遍规律。王家庭等(2009)的研究表明中国区域间城市化水平不平衡程度的变化满足城市化库兹涅茨倒“U”型假说,目前处于城市化水平不平衡程度缩小的阶段,但是缩小速越来越慢。 四、城市化进程中土地利用效率及土地流转

文献综述范文

xxx问题研究文献综述(标题) xx(作者) 摘要:XXXX (摘要分两部分。第一部分简短概括你本文的主要研究的内容是什么。一般1,2句话即可。第二部分写:“国内学者对xx问题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取得了一些成果”以及“本文从xxx 等方面进行了综述”之类的总结性套话,最好能稍作总结。 其中第一部分,如果你不会写又或者懒得写,个人建议可以拷贝他人相关论文的摘要部分,然后做适当修改和调整即可。毕竟你研究的主题和你网上下载的相关论文的主题是基本一致的,故可以借鉴网上论文的摘要。但是请注意别一字不动的全拷贝,适当整合,修改。别让我发现你一个字都没改动过! 第二部分,如同我上面所说的写。若能简短总结下你接下来打算从哪几个方面来综述,那是最好了;如果不能,我也不勉强了,写两句套话也行。 以下给出个摘要的例子,仅供参考。其中绿色代表我所说的第一部分;黄色代表第二部分。 例一: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研究文献综述 摘要:农民工是我国改革开放和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涌现出的一支新型劳动大军。为城市繁荣和农村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然而他们的社会保障程度低, 近乎游离于现有社会保障体系之外。近年来理论与实务界对此进行了深入地探讨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本文在对这些成果进行系统总结的基础上, 简要评析了总体研究现状, 并指出当前亟待进行深入研究的问题, 以期为该领域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例二:我国当代大学生自杀问题文献综述 摘要:近年来,我国高校自杀率呈上升趋势,这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国内学者对大学生自杀问题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取得了一些成果。本文主要对2003-2007 五年间大学生自杀问题的研究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综述,内容涉及自杀态度、自杀原因、自杀意念、自杀量表、大学生自杀预防与危机干预等方面的研究。 例三:比较优势理论发展的文献综述 摘要:自比较优势理论创立以来,该理论一直都是指导国际贸易活动的准则、国际贸易理论的基石。然而面对新的经济形势时,比较优势理论也不断经受着其反对者理论和经验验证上的挑战。在其追随者们不懈地努力下,比较优势理论不断取得新的进展,使得即使在贸易理论辈出的今天它依然在国际贸易中保持着其毫无争议的主流地位。本文就比较优势理论的发展过程进行简单的梳理,勾勒了比较优势理论演进的大概脉络,最后简要讨论比较优势理论发展的实践意义。 ) 关键词:xxx (找几个关键词;3,4个差不多了。彼此之间用分号“;”隔开。) 前言(或称为导言) ( 前言主要是说明写作的目的,介绍有关的概念及定义以及综述的范围,扼要说明有关主题的现状、争论焦点,对全文要叙述的问题有一个初步的轮廓。 前言分两部分写。 第一部分是介绍研究的主题,目的,以及相关概念,定义等。这部分我建议你们完全拷贝黏贴别人的论文的前言部分。比如你想写电力系统改革方面的文献综述,那么就在网上论文数据库中输入电力系统改革这几个关键字样后,会弹出许多的与此主题相关的论文。随便找其中的一篇,它的前言部分都会介绍电力系统改革方面的相关情况。这部分你们选择一

城市化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综述

城市化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综述 作者:王琳等来源:城市化网添加日期:09年12月07日 城市化是伴随着工业化和经济发展而出现的一种世界性的社会经济现象。按照城市化发展的一般规律,目前我国正处于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多元变动的社会经济关系使得对于城市化的研究成为转型期发展的焦点之一。而其中,正确测度城市化是客观评价中国目前城市化水平,制定城市化发展战略的重要环节,将为政府选择合理的城市化发展模式,制定合理的政策措施奠定良好的基础。本文拟重点在城市化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上作相关探讨。 一、传统的单指标评价方法 传统的单指标评价方法,一般是指人口比重指标法,其具体计算方法可以用某一国家或地区内的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来表示该地区城市化水平。用公式表示为: U=[PC/(PC+Pr)]*100% =(PC/N)*100% 式中,U表示城市化水平 (或称城镇化率),PC表示城镇人口,Pr表示农村人口,N表示地区总人口,即城镇人口与农村人口之和。可见,在该方法中城镇人口的统计口径和统计数据尤为重要,不仅要区分不同人口统计口径的标准,更要注意人口统计口径的适用性、可比性和局限性。 人口城市化是城市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长期以来人口比重指标法在判断城市化水平中居于主要地位。但在现实的统计中,由于城镇人口统计口径多变,如行政区划的变更等,可能会使城镇人口突变;特别是当前城市人口流动性较大,传统意义上的城镇人口统计方法往往忽略占相当比重的外来务工人员,从而使得城市化水平表现出多样性。因此,传统的单指标评价方法存在较大的片面性,较难适应新的形式需求。 二、复合型城市化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综述 针对城市日益多元的综合性发展,协同考虑人口、土地、文化、环境等多因素的复合型指标体系构建已成为发展的必然。近来,国内外众多研究机构和学者纷纷从不同的角度建立一系列复合指标的评价方法,以下主要从研究机构以及学者的代表性研究两方面展开。 (一)政府部门、研究机构的研究成果 1、北京市农村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 该指标体系于2005年创建,从反映城镇化的主要特征出发,参考了国内有关城市的现代化指标体系,主要从5个方面选取了16项指标。5个方面分别是经济、社会、人口素质、

大学生文献综述3000字的范文

大学生文献综述3000字的范文 第一部分中阐述了集中注意力的定义,第二部分阐明了其在我们的学习和生活中的作用,第三部分分析了学习注意力分散的原因,第四部分则指出了高中生如何集中注意力。 在小结中,我写了如下三个方面的内容:我根据此次文献综述而得出的培养自己集中注意力的方法、此次在做文献综述过程的收获、此次作业中留下的遗憾。 引言:我在以往的学习中,没有注意到集中注意力的重要性,所以在学习中注意力不集中,以至于浪费了不少有用的时间。 所以此次文献综述作业,我选择了关于高中生集中注意力的方法研究的题目,并为此查阅了不少资料,希望对自己集中注意力的培养带来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集中注意力培养正文:一、良好注意力的定义注意力是指人的心理活动指向和集中于某一事物的能力。 判断注意力优劣主要看注意的广度、稳定性、转移和分配。 其中最重要的是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稳定性是指注意保持在某一对

象或某一活动上的时间久暂。 注意总是伴随着人的全部心理活动,一旦注意中止,心理过程将偏离目标,甚至终止。 外界的一切信息,只有在注意的监控下才能进人人的大脑,离开了注意,就不能正确、清晰、全面的感知事物、记忆事物,就不能深刻、全面的思考事物。 因而注意是学生认识事物必不可少的心理条件,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基本条件,在学生的智力活动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1]。 二、良好注意力的作用进入高中阶段的学生,智力因素对于他们正常地发展、稳步地进入史高一级学校去受教育固然很重要,但是非智力因素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比如牡意”的问题。 学生注意的稳定性与学习效果有着密切的关系。 1、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是学生接受知识的关键因素无意注意是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做意志努力的注意。 有意注意是有预定目的,在必要时还需要作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城市化质量文献综述_柴文佳

现代 交际 49柴文佳 王立会 (河北经贸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河北 石家庄 050061) [摘要]对于城市化质量问题在国外研究中并没有直接的提法,但是相关的研究非常丰富。主要有 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以环境、资源为侧重点的生态城市研究,以人为侧重点的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研究等方面,这些研究都体现了城市化质量的内涵。 [关键词]城市化 质量 发展 [中图分类号]C91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1)03-0049-02 城市化质量文献综述 一、国外研究现状 (一)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 国外学者在上世纪80年代就已经开始了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评价研究,如Daly(1989)提出测评可持续发展政策目标的4项标准,即环境影响要小于环境的承载能力;可再生资源的利用要小于其再生速度;人类产生的废物要小于自然界的吸收能力;不可再生资源的利用要小于其被其他形式的可再生资源替代的速度,并以此作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理论框架;Broat(1994)指出城市可持续发展指标设计应体现层次性、科学性、数字化的要求,用易测度的、便于分析、比较和预测的指标,分层次、按顺序、客观地表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实际。Maclaren(1996)提出对于城市可持续发展指标的设计应遵循综合性、前瞻性、分布性、广泛性的原则。其中综合性是指指标应综合反映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等要素的关联性;前瞻性即目标要指向未来的发展方向;分布性指考虑到人口、地理空间等分布特点;广泛性即评价过程应保证公平合理。 (二)生态城市的研究 生态城市的思想起源于霍华德(1898)的“田园城市”的理念。P?盖迪斯(1904)首次将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应用于城市研究。理查德?雷吉斯特(1984)使生态城市建设的理念进一步具体化,提出了以相对较小的城市规模建立高质量城市、就近出行、小规模地集中化和物种多样性有益于健康的四项建设生态城市的原则,并针对美国城市低密度现状提出生态城市的改造措施。雅尼科斯特(1987)认为生态城市是“按生态学原理建立起来的一种社会、经济、自然协调发展,物质、能量、信息高效利用,生态良性循环的人类聚居地,即高效、和谐的人类栖境”,这是首次提出的生态城市的完整概念。 (三)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研究 加尔布雷思(1958)最早提出了生活质量的概念,认为“生活质量是人们在生活舒适、便利程度以及精神上所得到的享受或乐趣”。罗斯托(1971)把经济发展划分为6个阶段:传统社会阶段、为起飞创造前提阶段、起飞阶段、成熟阶段、高额群众消费阶段以及追求生活质量阶段。认为“追求生活质量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进入追求生活质量阶段之后,将会消除因经济增长带来的严重问题,平息社会内部的各种不满情绪,人们的生活丰富愉快,社会的发展稳定而和谐”,指出了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之间的正向关系。古雷特(1971)指出从发展的角度来认识生活质量的改善,认为发展至少包括生存、自尊和自由三个方面。刘本杰 (1976)从经济学角度把生活质量观念综合到微观分析生产理论的一般框架之中。坎贝尔(1976)强调从心理学角度,将生活质量定义为生活幸福的总体感觉,强调主观生活指标对于生活质量的解释。埃德?迪安纳(1992)认为经济指标、社会指标以及主观指标均能反映社会生活质量,三种指标各有缺陷、相互补充。西奥多?舒尔曼(1994)侧重于人类发展投入方面对居民生活质量的影响,涉及经济、科技、教育、外交、安全、福利、卫生等领域。 二、国内研究现状 随着我国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以及一系列“城市问题”的出现,城市化发展的质量问题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关于城市化质量的研究也逐渐出现。目前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三方面,即对城市化发展质量的理解、关于城市化质量的单项评价研究(如城市人居环境的评价、城市居民生活质量评价、文明城市评价、生态城市评价、城市可持续发展评价等研究等)和城市化质量的综合评价研究。 (一)城市化发展质量的涵义 对于城市化质量的内涵,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理解。刘传江、郑凌云(2004)认为城市化水平有双重涵义,即数量和质量。数量是指由于产业发展导致农村地域转变为城市地域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质量则是上述转变所达到的程度。曾塞丰(2004)认为城市化与工业化发展程度是否相适应是城市化的质的问题。国家统计局福建省城市调查队课题组(2005)对城市化发展的质量作了比较全面的分析,将城市化质量的内涵概括为四个基本要义:一是反映城市化进程中“人”的生存和生活质量的现状,评价城市人口的衣食住行,安居乐业状况;二是推进城市化系统发展的“动力强度”,即经济发展水平质量;三是要体现城市化发展的内在机理和结构、分工的“协调性”,即社会、经济、政治领域的协调发展;四是城市化发展在不同阶段体现出的发展“公平性”,强调不能以牺牲农村的发展为代价来换取产业的发展,随着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农业和非农产业的生产效率之间的差距应不断缩小,农村居民和城镇居民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应趋于一致,城乡差距应逐步被淡化和消除。孔凡文、许世卫(2005)把城市化质量的内涵概括为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基础设施的完善、生活方式的改变、人居环境的改善和城镇管理的加强等六个方面。袁晓玲、王霄、何伟炜、陈跃等人(2008)认为城市化质量的考量应包括三方面的内容,即物质文明的城市化、精神文明的城市化、生态文明的城市化。 责任编辑:张丽 柴文佳(1984-),男,河北唐山人,河北经贸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行政管理专业09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公共政策分析。 王立会(1982-),女,河北唐山人,河北经贸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行政管理专业09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公共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 (转48页)

企业战略管理论文

企业战略管理论文——浅谈中小企业的战略管理 ——浅谈中小企业的战略管理 摘要: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市场环境更加复杂多变。综观国内外迅速发展壮大的企业与濒临破产的中小企业同时存在,优胜劣汰,两极分化十分明显。中小企业要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谋求生存与发展,战略管理是必不可少的,战略管理是着眼长远,为适应企业内外形势而作出的总体性规划。战略管理的正确与否,关系到中小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衰与亡。它指明了企业在竞争环境中的生存态势和发展方向,进而决定了最重要的工作内容和竞争方式。 关键词:中小企业战略管理创新战略分析战略定位 所谓企业战略,是在分析企业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的基础上,为在竞争中求生存和发展而做出的总体的、长远的谋划与对策它具有全局性——以企业的全局为对象,根据企业的总体发展需要规定企业的总体行为;纲领性——规定着企业的目标、重点、措施,是企业经营发展的纲要;长远性——为谋求企业的长远发展,在科学预测的基础上,开拓未来的前景;竞争性——为谋求不断扩大市场占有率,同竞争对手争高低;应变性——根据企业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的变化,适时加以调整,以适应变化后的情况企业战略是企业发展和拓业必须遵循的原则和方针它应该根据企业拥有的资源情况,企业的产品、技术、信息优势的具体情况来制定他一般应包括:发展方向战略、企业经营战略、管理战略、企业文化战略、市场

竞争战略、人才管理战略、企业信息化战略等等企业战略一般应随企业资源优势的变动而变动 没有战略的企业,其生命力是短暂的一个企业,只有战略定位准确,才能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抓住机遇,加快发展,为企业插上腾飞的翅膀反之,一个企业在战略定位上不准,那么,企业就会遭受挫折,甚至一撅不振,导致破产从一定意义上说,今天的企业已进入了战略竞争的年代,企业战略已成为现代企业发展的中心问题,企业之间的竞争,在相当程度上表现为企业战略思维、战略定位的竞争因此,如何在激烈动荡的市场竞争中,制定和执行正确的企业战略,已经成为决定企业能否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 。 一、中小企业战略管理存在的问题 1.缺乏战略制定和执行方面的技能 我国有些中小企业缺乏战略思想,对什么是战略、战略对企业有什么价值认识不足,认为战略只是“镜中花”、“水中月”,可望而不可及的东西,因此短期行为严重,缺乏长远目标。但更多的企业由于改革开放的深入、经济活动的频繁和自身认识的提高,也逐渐认识到了战略的重要性,但是很多中小企业的领导者由于自身能力的原因,对制定什么样的战略、如何制定战略以及怎样有效地执行战略等问题缺乏认识。很多中小企业把企业赢利当成企业的战略目标,但对挣哪方面的钱、挣谁

中国城市化发展战略研究

GROUPECONOMY 集团经济研究2006? 4下半月刊(总第196期)城市化是伴随着工业化的进程而向前推进的。我国1949年城市化水平只有12%左右。新中国成立后城市化在曲折中发展,至1978年城市化水平不超过17.9%。经过改革开放 20多年的发展,到2003年城市化水 平达到40.5%。由于经济过剩的压力和企业开工不足造成的下岗压力等原因,现在我们重新开始审视过去走过的城市化道路。与工业化程度相比较,我国的城市化已经滞后了,而且已经影响到了我国经济结构的进一步提升,阻碍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所以,如何进一步推进城市化,是我国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内的重要经济任务。 一、 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回顾我国的城市化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新中国建国之初,毛泽东曾明确认识到需要通过工业化带动城市化。随着工业化的推进,从1952年至1957年,我国城市人口增加了 3000万。接着,因“大跃进”而引起的 经济衰退,使我们在1962-1965年间进行了经济调整,在减少工业项目,压缩基本建设规模的同时,减少城市人口,并提出提高建制镇的标准,减少市镇数量。此后,至80年代初,我国的城市化进程缓慢,甚至出现了城市数量减少的“逆城市化”现象,大城市由115个减少为105个,小城镇由5400个减少为2900个。由于建国以后实行计划经济体制,企图把一切经济活动都纳入国家计划的范围,包括对于城市化问题上也是采取计划的方式。从50年代以后,一系列的政策如:户籍管理制度、城市劳动用工、农村人口进入城市完全由国家计划,国家试图有计划地逐步推进城市化, 致使中国的城市化远远落后于中国的工业化进程。我国城市化没能顺利推进、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主要有两个原因:其一,从客观上看,我国推进的是以重工业体系为主的工业化,属资本密集型,虽然也能吸收劳动就业,但在这种模式下劳动所占的份额较少,存在着资本对劳动的替代问题。所以,当时虽然从表面上看是政府规定不允许农村人口进入城市寻找工作,但实际上是因为城市并没有创造出更多的就业岗位。如果城市里存在足够多的工作岗位,政府就会号召人们进入城市就业。其二,从主观上看,舆论过度渲染了发达国家城市化带来的问题和城市化完成以后出现的人口逆向流动的趋势,也过度渲染了一些发展中国家城市化中所出现的问题,因此想通过人口的有计划迁移来避免城市化,特别是大城市发展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如城市失业、贫困、犯罪问题和交通、污染等问题。 我国的城市化进程涉及到一个对城市化道路认识的方法论问题。社会经济的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尽管政府的力量是极其强有力的,但它也不能任意取消或者改变这个自然的发展历程。 改革开放以后,由于家庭联产责任制的推广,农业生产中新的激励机制实施后生产率的提高,使农村中出现了更多的富余劳动力。本来,按照正常的经济发展规律,农村的推力和城市的拉力将会引起城市化速度的加快。但因我国改革具有渐进性的特点,改革初期城市中计划经济仍然占有绝对地位,所以,从农村中走出来的劳动力“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走了发展乡镇企业之路。 乡镇企业的发展,形成了中国特殊的城市化道路—— —城镇化。到目前为止我国已经形成了大约19000个建制镇。应当肯定,在城乡隔绝的社会结构体制下,在城市工业生产力水平较低的条件限制下,小城镇为依托的城市化发展战略对于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特别是农村人口生活水平的提高有积极的意义。但是,小城镇城市化的起点太低,乡镇布局星罗棋布,比较分散,有的城镇只有三四千人,城镇人口数量不足使商业和服务业难以发展。城镇虽小,但医院、学校都要五脏俱全,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建设的投资效益低下,造成社会资源的极大浪费。而城镇规模小的另一个方面,是难于进行有效的基础建设和环境污染治理,公共物品难以积累,于是在不少地方,“村村象城镇,镇镇像农村”。各小镇都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基础,地方保护主义造成生产要素在城镇之间的流动壁垒,使企业之间难于合并和资产重组,产业同构现象严重,相互之间恶性竞争,削弱了进一步发展的潜力。同时,小城镇缺乏现代大工业最基本的规模效益和最起码的交通、通讯、供电等社会生产条件,现代工业很难发展起来,也抑制了第三产业的发展。同时,我们在考察世界各国城市化道路时发现,城镇化仅仅是城市化的初始表现形态,而且,城市化在初始阶段与工业化相联系,当实现工业化以后,进一步的城市化又与产业结构的升级具有直接的关系。所以,我们现在在充分肯定城镇化的巨大历史和现实作用的同时,也明确我们应进入城市化的更高阶段。 二、当前阻碍进一步城市化的体制因素 中国城市化发展战略研究 文/卢旭东 战略研究 47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