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二战后的美日关系

二战后的美日关系

二战后的美日关系
二战后的美日关系

论文名称:二战后美日关系

学院历史与行政学院专业名称教育硕士(历史) 研究方向历史教育

研究生姓名龙本宁

学号Z11420209001 任课教师周倩

二〇一四年二月二十六日

二战后美日关系

摘要:战后,随着世界形势的变化,特别是中国革命走向胜利和朝鲜战争的爆发,美国对日本的政策由削弱变为扶植。美国把日本变成对抗社会主义阵营的亚洲基地,日本也需要美国的军事保护,把国家的工作重心完全转移到经济建设中,接受了“美主日从”的美日同盟,确立了“以美日关系为基石”的外交与安全政策,在冷战中发挥了反苏反共的重要作用。冷战结束后,美日同盟在国际社会的角色转型、性质定位正逐步发生演变,并出现日益强化的趋势。

关键词:崛起美日同盟战略转型

日本战败投降后,美国政府决定独占日本,其基本目标是防范日本军国主义东山再起,“确保日本今后不再成为美国的威胁”。为此,美国政府对日本采取以“打击和限制”为主的政策,力图通过民族化、非军事化、发展和平经济把日本改造成为一个和平、民主的国家。随着美苏冷战的不断加剧,美国迅速调整对日政策,放弃打击和限制改为支持和扶植,并开始把战略重点从中国转向日本,把日本纳入美国在西太平洋的战略防线之中。日本出于对国家安全战略环境的判断和“只有务实的民族主义、没有原则的现实主义”的外交政策,以牺牲部分国家主权为代价与美国签订了《日美安全保障条约》毫不犹豫的选择了与美国结盟的政策。在随后的冷战岁月中,美国逐步把日本建设成为西太平洋地区的主要军事支柱,美日同盟就成为美国亚太战略的核心,日本则成为美国对亚洲大陆实施遏制的冷战前沿。与此同时,日本审时度势接受了“美主日从”的同盟关系,奉行对美“一边倒”的外交路线,美日同盟的建立为日本的崛起提供了制度上的保障创造了有利的国际环境。冷战结束后,美日同盟在国际社会的角色转型、性质定位正逐步发生演变,并出现日益强化的趋势。美日同盟的调整对东亚安全秩序产生了重要影响,一方面,它遏制和防范中国的发展;另一方面,它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制衡作用,有利于防止东亚地区危机的爆发。特别是随着中国经济和军事实力的强大,中国必将成为东亚地区安全秩序建构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美日同盟便是遏制和防范中国的有效战略武器。美日合作领域从单一走向多元化,从区域走向全球化,美日同盟走向强化。

一、日本的崛起

(一)日本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美国对日经济复兴政策是美国推行全球冷战战略的必然结果。起初,美国允许日中之间开展有限度的贸易活动,但“为了避免日本过分依赖中国的资源,同时鼓励日本开辟在亚洲特别是东南亚和南亚的替代市场”。朝鲜战争爆发后,日本被迫切断了与中国大陆传统的贸易关系,而仅仅依靠对东南亚市场的开发并不能一劳永逸地解决日本经济复兴的外部市场问题。在这种情况下,美国政府对日经济复兴的重点开始转向对日开放美国国内市场和关注西方市场、推动日本加入关贸总协定。在国内,美国政府顶住各方面的压力,使日本获得了“暂定加入”

关贸总协定的资格。围绕关税减让问题,为了尽可能将日本束缚在自由市场之中,美国政府大幅度的削减针对日本的关税。美国这样做的结果必然使国内的轻工业遭受到日本产品的猛烈冲击。然而,出于政治上、战略上的考虑,美国必须暂时让步。1955年8月11日关贸总协定,全体缔约国一致同意日本入关,并签署了“加入议定书”,9月10日该议定书正式生效,日本成为关贸总协定的正式成员国。这一政策的实现推动了日本经济的复兴、政治的稳定。

(二)日本构建政治大国地位

战后,日本的战略目标之一就是尽快恢复国家主权、实现民族独立、重返国际舞台。而美国对日政策的转变为日本这一战略目标的实现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从1947年开始,美国就开始酝酿单独对日媾和的问题,但由于军方和国务院之间对此存在着严重的意见分歧,致使媾和进程进展缓慢。日本政府清楚的认识到,仅靠日本的一己之力重返历史舞台难上加难。因此吉田政府积极派人赴美就媾和问题进行活动。经过两国政府不懈的努力,日美双方在相对取得一致的基础上于1951年9月8日签订了《旧金山对日和约》。通过该条约日本结束了同48个签字国之间的战争状态,恢复了与这些国家的外交关系,为自身的发展创造了一个有利的国际环境,此后日本开始以自由国家的身份重返国际舞台。

二战后日本崛起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借助于美国对日政策的转变所提供的契机实现战后反败为胜却是不容置疑的。亚洲冷战对峙的格局凸显了日本的战略价值,成为美国在亚洲遏制共产主义扩张的桥头堡。为了将日本束缚在自由世界、绑在美国的战车上“美国竭尽全力的扶植日本”与此同时“日本秉持“只有务实的民族主义、没有原则的现实主义”的外交政策,以战后独特的国际格局为杠杆、借助于优越地理位置、充分利用美国的倚重,成为冷战最大的赢家。如今情况出现了变化,由于日本国家正常化的

发展,美日关系的这种主从地位开始受到较为严重的挑战。冷战后,日本谋求摆脱战败国地位,成为普通国家的“国家正常化”意愿渐见强烈。但是在追求这种“普通国家地位”的时候,存在着两种发展倾向:一种是希望借助美国的支持,积极谋求摆脱和平宪法对日本军事力量和军事作用的束缚,通过修宪强兵和追随美国,让军事力量在国际政治舞台上发挥作用,从而成为政治大国;另一种倾向就是强调自己的民族独立性和自主性,摆脱对美国的依附关系,从而独立地在国际舞台上发挥作用。因此,日本国家正常化的进程对东亚地区来说具有消极和积极的两面性。

二、“美日主仆关系”时代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美日同盟对东亚地区的国际关系产生了重要影响。冷战期间,美日同盟是遏制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的“桥头堡”。美国确立了对日本的单独占领,完全按照自己的价值体系对日本实行一系列民主改造计划。1951年9月8日,美日签署《旧金山合约》、<<日美安全保障条约>>和1952年2月的《日美行政协定》,这些“非对称性”规定为美日同盟关系的确立提供了法律基础,并构成了美日同盟的基本框架。鉴于冷战的国际形势,日本需要美国的军事保护,把国家的工作重心完全转移到经济建设中,接受了“美主日从”的美日同盟,确立了“以美日关系为基石”的外交与安全政策。1981年5月,日本首相铃木善幸访美时与美国总统里根发表联合声明,双方首次共同使用了“美日同盟”的表述,这一表述使美日同盟关系得到进一步确认。日本首相中曾根1983年初访美时对里根总统说,“美日两国是命运的共同体”,“日本列岛可以起到不沉的航空母舰的作用,积极支持和配合美国在亚洲的战略政策。”在

冷战的背景下,日美双方为了各自的利益需求,结成军事同盟关系。日本在美国的核保护下,为自身的生存和安全赢得了发展空间,客观上促进了美日同盟关系得到实质性发展。

三“美日伙伴关系”时代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军事实力的日益强大,美日共同利益的增多,美国战略的东移重返亚太,美日同盟又开始出现了逐渐强化的趋势。冷战结束后,日本大国主义思潮进一步得到发展,希望与美国实现关系对等,抬升日本的国际地位。日本强调要与美国建立“全球性伙伴关系”。在日本的强烈要求下,为了适应世界形势的新变化,美日开始调整同盟关系。1996年4月的《日美安全联合宣言》扩大了日本在亚太地区内的安全责任和军事作用,作为日美合作的必要前提,使日本在双边安全合作中从“配角”上

升为“主角”,实现了与美国的平等伙伴关系。美日同盟走向强化,合作领域从单一走向多元化,从区域走向全球化。2003年5月,美日首脑共同确认美日同盟是“世界中的美日同盟”,其涵义非常明确,即美日同盟的全球化。美日同盟的适用范围,在冷战结束后从远东到了亚太地区,再转向全世界。2005年2月公布的“共同战略目标”明确界定了美日同盟的全球性质,指出其全球共同战略目标包括: 促进人权、民主和法治等基本价值;促进世界的和平、稳定与繁荣;阻止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消除恐怖主义;加强联合国的作用;稳定全球能源供应等。美国学者科萨认为9·11事件以来美日“合作的广度和深度是史无前例的,大大超出美国的期望”。2010年9月,中日钓鱼岛撞船事情发生后,美日同盟迅速强化。美国国务卿希拉里会见日本外相前原诚司后公开表示,美日安保条约适用于钓鱼岛,美国参联会主席麦克·马伦表示:“很显然,我们非常非常强烈地支持我们的同盟日本”。

美日同盟试图构筑亚洲版“北约”。近年来,随着战略重点的转移,美国的亚太盟国在美国全球和亚太战略中的地位和作用进一步突出。美日两国欲将同盟关系推向全球的另一个表现是积极构筑包括澳大利亚、印度在内的“四国联盟”,或称亚洲版“北约“。亚洲版“北约”最初由印度学者提出,却由美国一直主导实施。冷战结束后,美国一直没有放松在亚洲编织美国领导的安全体制。让传统盟国参与反恐战争,配合美国反扩散行动,支持美国的导弹防御系统。

四、中国崛起对美日关系的影响

应对中国崛起的威胁,是日美同盟日趋走向全球化的推动力之一,但日美在对共同“威胁“的认知水平和感受程度方面仍然存在差异。显然,日美加强合作主要是出于防范的目的,这种防范政策不同于冷战时期针对苏联的、具有强烈对抗性的遏制战略,两国对中国的态度都是极为复杂的。美国外交政策的基点是维护美国在世界上的全面主导地位,防止出现任何可能危及美国利益的强国或势力。一方面,美国不愿意任何地区出现一个强大的权力源,希望地区各国之间有适度的不和与紧张,呈现一种便于美国从中主导的平衡态势。另一方面,美国也不希望地区国家关系过度紧张,乃至爆发冲突,因为这样会拖着美国卷入冲突,并不符合美国的国家利益。因此,美国竭力平衡东亚地区的力量对比,使中日矛盾处于自己可控的水平。日美同盟全球化的主要推动力便是所谓的中国崛起

“威胁”和“全球反恐”。也可以看成是美国利用日本推行全球霸权战略,日本利用美

国走向政治、军事大国所进行的利益交换,其根基是不牢固的。

虽然日美同盟互相需要、互相利用的局面仍将保持,短期内日美同盟不会破裂并能继续得到加强。但从长远来看,由于日美两国间存在着诸多无法消除的矛盾和分歧,日美同盟的走向将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日美同盟全球化和制约全球化的因素同时存在。美国的世界战略需要日美同盟全球化,也就是说美国是推动日美同盟全球化的主要动力。虽然日美两国都强调要加强日美同盟,但日美同盟的深层矛盾却日益显现。并且,日美两国都不愿公开表明的重要中国因素的影响是双向的,如果中国能成功地快速崛起,将是制约日美同盟全球化的重要因素。

参考文献:

1、肖伟《战后日本国家安全战略》[M].北京:新华出版社, 2001.

2、尚书《美日同盟关系走向》[M].北京:时事出版社,2009年

3、崔丕《美国关于日本战争赔偿政策的转变》[J] 世界历史,1995(4).

4、邓峰《美国对日经济复兴政策与日本加入关贸总协定的进程》(1948——1955)

5、许刚《冷战后美日同盟的演变及其发展前景》[J] 法制与社会,2010年8月

6、刘江永《跨世纪的日本—政治、经济、外交新趋势》北京:时事出版社,1996年

7、周志伟《美日同盟能否走向正常化》[J]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9(03)

8、赵葆珉《美日同盟的裂痕》[J].国际观察,2005(06)

二战论文

简论二战对战后世界的影响 20世纪30年代,英法美等国奉行绥靖政策,主要执行者是英法,而美国的“中立”,实质也是绥靖。然而绥靖政策,使全人类蒙受了巨大的灾难。 一、绥靖政策的基本概念 绥靖政策,也称姑息政策。一种对侵略不加抵制,姑息纵容,退让屈服,以牺牲别国为代价,同侵略者勾结和妥协的政策。 二、绥靖政策的具体表现(经济和军事) 军事实力的加强需以经济,特别是军事工业的发展为基础。英、美、法本来可以通过经济手段抑制与打击侵略者,然而由于经济上推行绥靖主义,倒是以原料、资金、技术、装备与武器武装了轴心国家,支持了侵略战争。 1924—1930年间,流入德国的以美、英为主体的外国资本约计300亿马克,占同时期德国工业投资的1/2,工业固定资本的2/3。借助于外国资本的大量流入,德国恢复其第二工业强国的地位,为后来军国主义的复活奠定物质基础。1934年,当希特勒缺乏外汇以资助进口时,英、德签订了协议,规定德国每购买55英镑的英国货,英国便向德国购买100英镑的货物并以现金支付。据称仅由于这笔交易,德国至少得到一亿英镑的外汇用以进口战略物资。1934—1935年后,美、英两国除同意德国停止外债的尝还外,还通过各种渠道向德国输出资金。自1937年到1940年,美国输至日本物资总额共9.867亿美元,其中军用物资总值占7.039亿美元。 经济上的绥靖主义培植了战争的祸患,准备了战争的温床。而体现在军事上则表现为: 1931年“九一八事变”,容忍日本侵略中国东北。1935年3月容忍希特勒重整军备。1935年8月美国通过中立法。1935年10月容忍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亚。1936年3月放任希特勒武装进占莱茵区。1936年8月对德、意武装干涉西班牙采取“不干涉”政策。1937年7月纵容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此后又策划太平洋国际会议,阴谋出卖中国,同日本妥协。1938年3月默许希特勒兼并奥地利。这些都是绥靖政策的例证。最典型的体现则是1938年9月的慕尼黑会议和《慕尼黑协定》。英、法及幕后它们支持的美国,妄图以牺牲捷克斯洛伐克为代价,

【历史】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二战后的世界变化材料材料分析题 专项 练习

【历史】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二战后的世界变化材料材料分析题专项练习 一、第五单元二战后的世界变化材料辨析论述题 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欧共体拟议创建过程中,曾积极邀请英国参加,但英国从自身利益出发,组织了一个“小自由贸易区”(也称七国自由贸易区)……在两大经济集团的抗衡发展中,七国集团显然不敌欧共体。到60年代,英国对欧共体的出口贸易增加幅度较大,加强了英国对欧共体的依赖。面对严峻的现实,英国政府于1961年8月要求加入欧共体。但法国总统戴高乐运用否决权拒绝了英国的申请。1969年,法国总统蓬皮杜考虑到世界局势的发展变化……遂重新考虑英国的申请。对此,英国表示调整外交政策,放弃英美特殊关系。1973年1月,欧共体接纳了英国。 材料二英国一直存在“脱欧”的声音。近年来随着欧债危机和难民危机等问题的不断发酵,是去是留,再次在英国人中引起热议。2016年6月英国退出欧盟。欧洲一体化进程产生了明显的阻滞。 材料三如果说二战后的世界经济格局是一个“QQ群”,美国是群主。随着美国特朋普总统上台、英国脱欧,西方世界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目前这个“QQ群”有散群的危险。 ——以上材料均据新华网、央广新闻等网站资料整理请回答 (1)据材料一,英国对加入欧共体持何种态度?概括英国最终被欧共体接纳的原因。(2)据材料二,指出英国“脱欧”的原因及其影响。 (3)据材料三,该“QQ群”是否有“散群”的危险?请结合相关史实,说明理由。 【答案】(1)从拒绝加入到积极加入。英国对欧共体的经济依赖加大,世界局势的发展变化,英国放弃英美特殊关系。 (2)英国一直存在“脱欧”的声音;近年来随着欧债危机和难民危机等问题。欧洲一体化进程产生了明显的阻滞。 (3)有;西方世界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对各自国家利益的考虑。 【解析】 【分析】 【详解】 (1)依据题干“20世纪六十年代之前英国拒绝加入欧共体,而自1961年开始英国开始积极参与欧洲一体化进程,并于1973年加入欧共体。”从而得出正确的答案为从拒绝加入到积极加入。依据题干“到60年代,英国对欧共体的出口贸易增加幅度较大,加强了英国对欧共体的依赖。面对严峻的现实,1969年,法国总统蓬皮杜考虑到世界局势的发展变化……遂重新考虑英国的申请。对此,英国表示调整外交政策,放弃英美特殊关系。”从而得出正确的答案为英国对欧共体的经济依赖加大,世界局势的发展变化,英国放弃英美特殊关系。 (2)依据题干“英国一直存在“脱欧”的声音。近年来随着欧债危机和难民危机等问题的不断发酵,”结合所学知识,从而得出正确的答案为英国一直存在“脱欧”的声音;近年来随着欧债危机和难民危机等问题。依据题干“2016年6月英国退出欧盟。欧洲一体化进程产生了明显的阻滞。”结合所学知识,从而得出正确的答案为欧洲一体化进程产生了明

第二次世界大战论文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以德意志第三帝国、日本帝国、意大利王国三个法西斯轴心国和匈牙利王国、罗马尼亚王国、保加利亚王国等仆从国为一方,以反法西斯同盟和全世界反法西斯力量为另一方进行的第二次全球规模的战争。战争范围从欧洲到亚洲,从大西洋到太平洋,先后有61个国家和地区、20亿以上的人口被卷入战争,作战区域面积2200万平方千米。据不完全统计,战争中军民共伤亡9000余万人,5万多亿美元付诸东流,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世界战争。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有其社会根源,那就是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激化了国内外的矛盾。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20年间,资本主义各国经济政治力量发展不平衡,德国和日本的工业发展比较突出,经济实力明显增长;英、法、美等国则先后出现停滞局面。1929年和1937年,资本主义世界发生两次严重的经济危机。为了摆脱经济、政治和社会危机,德、意、日法西斯统治的国家走上了国民经济军事化的道路,在政治上也日益法西斯化,并逐渐形成美、英、法和德、意、日两大政治军事集团。一战后,德国不甘心“凡尔赛和约”对其战败国的严惩和限制,暗中加紧恢复国力;战胜国意大利因未能得到英法所许诺的领土而耿耿于怀;另一战胜国日本对华盛顿条约对它的限制也充满怨恨,在亚太地区与英美展开新的角逐,准备向中国侵略扩张。英法美等主要战胜国则在如何处理德国问题上存在严重分歧。 二战爆发的直接原因是法西斯政权的迅速崛起。法西斯政权的基本特征就是对内极权统治,对外侵略扩张、争霸世界。德、意、日法西斯统治者为实现重新瓜分世界、扩大自己势力范围的企图,不惜发动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世界大战。战争从1939年9月开始,一直到1945年9月结束。全世界共有61个国家、80%以上的人口卷入了这场战争,经历了波兰战役、闪击法国、敦刻尔克大撤退、不列颠空战、巴巴罗萨计划、中途岛战役、斯大林格勒保卫战、阿拉曼战役、库尔斯克会战、诺曼底登陆、柏林会战、冲绳岛登陆战等主要战役。它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军事冲突,其特点是军事行动规模巨大,军事生产空前发展,人员物资损失惨重,参战人口达17亿。二战是历史上破坏性最大的一次战争。据不完全统计,仅在欧洲,战争造成的经济损失即达2600亿美元,共有5000余万人丧生,最终以反法西斯战争取得最后的胜利而结束。 第二次世界大战带给世界人民无比深重的灾难,但是战争也教育了人民,震荡了旧的世界秩序,人民赢得了和平与进步,战后世界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惨烈,根据雅尔塔会议协定,为了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中、英、美、苏、法为首的同盟国在1945年10月24日发起成立了联合国,中、美、苏、英、法则成为了安理会常任理事国。1948年以来,安理会共授权进行了60余项维和行动。另外,联合国还先后组织制定了从不扩散核武器到和平利用外层空间等数百个国际条约。 经过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国、朝鲜、越南和东欧各国人民在取得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基础上,先后建立了人民民主政权,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社会主义越出了一国范围,形成世界体系,对于战后世界战略格局具有重大影响,尤其是美国发动对苏“冷战”以后,社会主义国家通过互相结盟组成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同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阵营相对抗,奠定了战后初期以两大阵营全球对峙为内容的世界两极格局 第二次世界大战客观上推动了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大战期间,为了战争的需要,各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并且发展相应的科学技术,制造新式武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这些用于制造作战武器的科学技术为和平事业服务,推动了人类历史文明的进步。 第二次世界大战深刻地改变了人类历史。其影响广泛地涉及到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和科技各个层面。以军事科技的发展为中介,人类的智慧与自然界的能量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被极大地释放出来,战争的破坏力空前增大、战争手段空前增多、战争样式空前丰富、战争空间空前广阔。人类的战争活动由此由盲目走向自觉、由浮躁走向理智、由幼稚走向成熟,进入到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二战后的美日关系

论文名称:二战后美日关系 学院历史与行政学院专业名称教育硕士(历史) 研究方向历史教育 研究生姓名龙本宁 学号Z11420209001 任课教师周倩 二〇一四年二月二十六日

二战后美日关系 摘要:战后,随着世界形势的变化,特别是中国革命走向胜利和朝鲜战争的爆发,美国对日本的政策由削弱变为扶植。美国把日本变成对抗社会主义阵营的亚洲基地,日本也需要美国的军事保护,把国家的工作重心完全转移到经济建设中,接受了“美主日从”的美日同盟,确立了“以美日关系为基石”的外交与安全政策,在冷战中发挥了反苏反共的重要作用。冷战结束后,美日同盟在国际社会的角色转型、性质定位正逐步发生演变,并出现日益强化的趋势。 关键词:崛起美日同盟战略转型 日本战败投降后,美国政府决定独占日本,其基本目标是防范日本军国主义东山再起,“确保日本今后不再成为美国的威胁”。为此,美国政府对日本采取以“打击和限制”为主的政策,力图通过民族化、非军事化、发展和平经济把日本改造成为一个和平、民主的国家。随着美苏冷战的不断加剧,美国迅速调整对日政策,放弃打击和限制改为支持和扶植,并开始把战略重点从中国转向日本,把日本纳入美国在西太平洋的战略防线之中。日本出于对国家安全战略环境的判断和“只有务实的民族主义、没有原则的现实主义”的外交政策,以牺牲部分国家主权为代价与美国签订了《日美安全保障条约》毫不犹豫的选择了与美国结盟的政策。在随后的冷战岁月中,美国逐步把日本建设成为西太平洋地区的主要军事支柱,美日同盟就成为美国亚太战略的核心,日本则成为美国对亚洲大陆实施遏制的冷战前沿。与此同时,日本审时度势接受了“美主日从”的同盟关系,奉行对美“一边倒”的外交路线,美日同盟的建立为日本的崛起提供了制度上的保障创造了有利的国际环境。冷战结束后,美日同盟在国际社会的角色转型、性质定位正逐步发生演变,并出现日益强化的趋势。美日同盟的调整对东亚安全秩序产生了重要影响,一方面,它遏制和防范中国的发展;另一方面,它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制衡作用,有利于防止东亚地区危机的爆发。特别是随着中国经济和军事实力的强大,中国必将成为东亚地区安全秩序建构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美日同盟便是遏制和防范中国的有效战略武器。美日合作领域从单一走向多元化,从区域走向全球化,美日同盟走向强化。 一、日本的崛起 (一)日本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英美特殊关系

<著者>=姚雷 <中文文摘>=本文主要用国家利益的概念,从考察英美“特殊关系"的历史发展入手,揭示了“特殊关系”的实质,论证了“特殊关系”并非国际关系领域里一个永恒的特征,从而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利益是决定一国对外行为的最基本动因,国家实力则是实现其对外目标,维护国家利益的手段。 全文包括:导言、正文、结论等。导言考释了“特殊关系”的概念,指出其历史特征是战时联盟的产物,其本质特征是特定历史背景下特定利益的产物。 正文由三章组成,主要内容如下: 1、二战结束直到五十年代中期,“特殊关系"的现实表现是竞争与合作并存。 “特殊关系”是不平等双方的结合,美国是战后两极体制下的一极,英国是充满大国意识并企图维持大国地位的二流国家。战时联盟的友谊,美国对欧洲的战略设计及其世界战略目标的需求,英国残存的世界影响及其恢复本身地位的远景规划,共同的西方价值体系,促使“特殊关系”在这一时期程度不同的表现在许多领域。然而,对利益筛取的不同及国家实力的差异又使“特殊关系”始终与竞争相伴。本文主要从经济、军事安全和战略协调及区域选择上展示了这种合作与竞争关系。 伴随着世界政治力量的不断整合,英美双方利益追求和国家实力的变化,“特殊关系”在沿着合作的基线走了一程后,最终在一方国家实力膨胀、一方实力急剧衰微,于利益和目标不一致时破裂。苏伊士危机印证了这一点。 2、五十年代末至七十年代末,“特殊关系”的基本特征是淡化。 多极格局最终成为这一时期国际政治的特征,美国意识到了自身实力的相对衰落,用灵活的手段,标以缓和的形式替代咄咄逼人的遏制模式,谋求不变的全球利益。与欧洲建立了新的伙伴关系,强调美欧日的合作。英国也最终意识到其可悲的二流地位,毅然转向欧洲。这就意味着英国的利益选择在欧洲,其为美国担负世界义务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英国沦为欧洲一员,丧失了在欧美矛盾中灵活选择的余地;增强了英国地位,继续发挥欧美之间桥梁的作用。表明维系英美“特殊关系”的利益共同点进一步受到局限,甚至基本只体现在防御合作上。伴随着利益选择的限制,“特殊关系”在这一经历了麦克米伦时代的修补,威尔逊时代的过渡和希思时代的“自然关系”三次演变。 3、撒切尔时代是“特殊关系”重新升温的时代。 八十、九十年代的英美关系在部分利益一致的基础上秉承了历史上双边关系较为密切的传统,加之里根、撒切尔夫人作为国际政治中的特殊个人对于协调国家间相互关系起到了独特的作用,使本已“自然"的关系重新“特殊”起来,“特殊关系”在这一时期具体表现为“非凡的联盟”。 冷战结束使得以遏制苏联为部分存在基础的“特殊关系"失去了目标,类似里根与撒切尔夫人般亲密的关系在新一代领导实之间未能形成。“特殊关系"的实质内容在进一步被削弱。 结论部分对“特就关系"做出了战略定位:(1)区域选择重点在欧洲;(2)并非国际关系领域里一个永久的特征。并在总结历史的基础上,前瞻性地透析了“特殊关系”的未来发展轨迹;发展道路不会平坦,受制于利益的调控,竞争仍然存在,但主线是合作。 本文最后尝试印证这样一个主题:国家间的相互关系是各自国家利益的根本反映,国家实力是实现其国家利益、对外目标的手段。没有永久的盟友,也没有永久的敌人,只有利益是永久的和不变的。 <英文文摘>=The dissertation systemically studies on the history of the "special relationship" from the view of national interest. It reveals the nature of the

战争与国际关系

战争与国际关系 (一)知识结构 1、两次世界大战 原因1、帝国主义国家之间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2、以英、德为首的两大侵略集团扩军备战 一战 1、导火线:萨拉热窝事件 2、凡尔登战役 过程 3、1918年11月,德国投降,战争结束 性质:是一场帝国主义的掠夺战争 影响:一战给交战各国人民带来深重灾难 原因:1、根本原因:帝国主义国家之间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2、客观原因:英法绥靖政策,制造慕尼黑阴谋 全面爆发:1939年9月1日,德国突袭波兰,英法对德宣战 扩大:1941年6月,德国突袭苏联,苏德战争爆发 进一步扩大: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 战争爆发 二战过程转折:斯大林格勒战役 结束:1945年9月2日,日本正式签署投降书 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1942年1月1日,26国签署《》 召开:1945年2月,美、英、苏首脑()()()雅尔塔会议内容:对德国进行军事占领,成立联合国,苏联对日作战 斯大林格勒战役:1942、7—1943、2,二战的转折点 诺曼底登陆:1944年6月6日,开辟了() 主要战役柏林战役;1945年4月,德国投降,欧洲战场结束

性质: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 影响:改变了世界面貌,影响了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 操纵国: 2 构成:《》 巴黎和会作用: 国际联盟: 操纵国: 构成:《》 华盛顿会议作用: 年,从美国爆发,迅速席卷整个资 广大劳动人民饥寒 严重经济危机引起政治危 1933年 1922年,出现法西斯政权 1933年()上台,() 1936年,军部控制政府,亚洲策源

冷战政策表现政治: 经济: 世界格局的演变军事: 冷战中的对峙影响:美苏两极格局形成 五六十年代:1962年,发生 ()。美国占优势 美苏争霸70年代:1979年,苏军占领() 。苏联占优势。 80年代:1989年,苏联从() 撤军。美国占优势。 1991年,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结束。 一超多强;两极格局结束,暂时形成“一超 多强”,局面,朝多极化发展 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科索沃战争:多极化趋势受到挑战 原因: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的发展趋势,各国经济联 系日益密切 经济的全球化 1 2 表现 3 影响:有利影响; 不利影响 1 2 中国应对措施 3

论文 对二战后德国统一的思考

宁波大学答题纸 (20 15 —20 16 学年第1 学期) 课号:050T07A02 课程名称:东方文明史改卷教师: 学号:146331635 姓名:童烨芝得分: 对二战后德国统一的思考 摘要:二战后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阵营的冷战导致德国被分裂成东德和西德,但在1990年终于重新统一,并对本国乃至国际的征集经济发展产生巨大深刻的影响。促成德国重新统一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本文认为最重要的分别是内因——联邦德国推行的民族主义政策,和外因——四大战胜国的对德政策。而成功统一的联邦德国从根本上改变了德国原有的工业体系和产业结构,促进东部经济快速平稳发展,导致欧洲以德国为核心的新的均衡体系的确立。 关键词:德国统一统一原因经济发展欧洲均衡体系 一.联邦德国推行民族主义政策 从上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末,联邦德国政府对民主德国奉行的是“实力政策”和“对抗方针”来维护国家的统一。从民族主义对外独立性角度出发,联邦政府在外交上推行了著名的“哈尔斯坦主义”,也称单独代表权主义。一方面声称在国际上只有联邦德国才能代表整个德国,坚决不承认民主德国,把其看成是联邦德国的东部地区;另一方面不与民主德国有外交关系的国家建立外交关系。尽管它使联邦德国在国际上外交活动空间变得日益狭窄并遭受批评,但从维护国家统一的民族主义立场来看,它的历史作用是应该值得肯定的。 70年代勃兰特上台后改变了以前政府强硬的“国家统一”主张,提出“新东方政策”,承认两个德国存在,但不是国际法意义上的两个独立国家,也不互为外国。在推行德国统一的政策中淡化政治因素,强调民族同一性,对民主德国最主要是实行文化民族主义和经济民族主义。强调德意志因素和语言、历史、文化的共同性;鼓励双方民间贸易往来,把东西德的经济牢牢捆绑,最后从经济上吞并民主德国。 80到90年代,联邦德国科尔政府上台后,奉行“完全统一”政策,在重新推行阿登纳的国家统一主张过程中始终把民族主义放在首位。两德人民来往愈加频繁,贸易额迅速增加,经济关系不断加强;高层互访,两德政要友好往来,缓和两国关系,加强两德人民之间的民族情感。1989年联邦德国开放柏林墙并向民主德国公民发放“欢迎费”,通过向民主德国提供援助又施加压力使其妥协,最终在1990年实现德国重新统一。 二.四大战胜国对德政策转变 1)苏联对德政策转变 战后初期,苏联一直坚持一个德国政策,斯大林曾提出以德国中立化为条件实现两德统一的主张。1953年斯大林逝世后,莫斯科内部权力调整后也开始调整对德政策和整个外交路线。1955年9月赫鲁晓夫邀请联邦总理阿登纳访苏,两国正式建交。这标志着苏联开始执行两个德国的政策。戈尔巴乔夫上台后在对外政策上提出“自由选择原则”,在对待东欧盟国的政策上,慢慢放弃勃列日涅夫的社会主义国家“有限主权论”,放弃“勃列日涅夫主义”。戈尔巴乔夫对东欧政策的变化时导致东欧国家相继发生政局动荡和最后放弃社会主义制度的外部决定性因素,二东欧政局的变化为德国的统一创造了有利的国际环境,而民主德

战后初期美国对日政策的转变及其对日本的影响

战后初期美国对日政策的转变及其对日本的影响 南开大学政治学系徐斐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单独占领日本不久,麦克阿瑟就明确宣称占领日本的终极目标是“确保日本今后不再成为美国的威胁,不再成为世界和平与安全的威胁”,表明美国占领日本初期的对日政策是非军国主义化和民主化,并陆续采取了诸如解散日本军队、逮捕战犯、剥夺军国主义头目和职业军人的公职、整肃一批极右政界人物、恢复日本共产党合法地位、解散财阀、实行土地改革、制定新宪法,推进民主化等一系列措施。然而,随着美苏冷战全面展开,国际形势的骤变,美国对日政策也相应发生了重大变化,从遏制转为扶植,培植强有力的日本政府,重新武装日本,使其成为美国反共战略的急先锋和亚洲的盟友。 具体的说,促使战后初期美国对日政策转变的原因主要有三: 其一,战后,随着共同敌人的消失,美苏这两个主要的战时盟国开始反目,分歧和矛盾日益突出,美苏冷战日趋表面化。日本处于两大势力圈的交点,战略地位重要,又是亚洲唯一可以执行美国冷战政策的国家。 其二,蒋介石政权的垮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打破了美国以中国为基地称霸亚洲的迷梦,这就促成了美国与日本结盟的趋向。美国政治家乔治·凯南曾发表一段名言:“面对一个真正友好的日本和一个有名无实的敌对的中国,我们美国人会感到相当安全,但一个有名无实的友好的中国和一个真正敌对的日本对我们的威胁,已为太平洋战争所证实;一个敌对的中国和一个敌对的日本更糟。然而共产主义在中国的大部分胜利必然增强对日本共产主义的压力,如果这种压力获得成功,那我们面临的日本将显然是一个敌对的日本。”这一观点对美国政府制定对日政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日本成为美国在亚洲必不可少的伙伴。 其三,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美国政府认为,日本“对于今后远东可能发生的新的极权主义的威胁,可以发挥防波堤的作用”。为了自身的利益,美国必然要把日本变为自己的“亚洲兵工厂”和反共盟友。 基于以上原因,美国重新调整部署了对日的经济、政治、军事政策,而这一系列的转变对日本的经济、政治、外交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经济上,美国实行了从限制转为扶植的政策。主要表现在:第一,放弃了对日本的战争索赔,撤消了以拆迁日本军事工业作为战争赔偿的计划。1947年1月和1948年3月,美国先后提出两个新方案,对先前的“赔偿方案”进行大幅度修改,将拆迁的工业设备减到原方案的30%。到了1949年5月,干脆宣布取消了日本的一切赔偿。这样,日本的850个军需工业和其他主要工业部门的大企业基本上都保留下来,使日本的军事工业基础根本没有受到损伤。第二,撤消了解散日本大企业的大部分指令。1946年,为控制日本经济,美国占领当局曾在日本进行了经济民主化的改革,解散财阀,分割大企业。但到1947年末和1948年初,随着美国政策的改变,日本一些企业又重新集结,大垄断企业得以复活。第三,美国增加了对日本的经济援助。在1945年到1951年占领期间,美国政府向日本提供的经济援助高达21.28亿美元,占同一时期日本进口总额的38%。这些资金主要被用于煤炭、钢铁、电力等基础工业部门,对日本经济的恢复起了重要的作用。 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首先在距离朝鲜战场最近的日本大量采购军需物资,以现款直接向日本订货和使用日本廉价劳务,这被称作“特需”。从朝鲜战争爆发到1953年,日本获得的特需收入累计达23.8

2021版江苏高考选考历史一轮复习精练高效作业:单元过关检测(五) 第五单元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世界政治

单元过关检测(五) (建议用时:60分钟) 一、选择题 1.(2020·扬州模拟)1947年,美国总统杜鲁门宣布:“自由制度的崩溃和独立的丧失,不仅对于他们(指希腊),而且对于全世界,都是一场灾难。那些正在竭力维护自由和独立的毗邻民族,很快就会为之气馁,还可能陷于失败。”他的目的是() A.改变美欧结盟的外交政策 B.展示美国急剧膨胀的实力 C.在全球范围内遏制共产主义 D.反对苏联组织军事同盟 解析:选C。从材料“1947年,美国总统杜鲁门”“自由制度的崩溃和独立的丧失,不仅对于他们(指希腊),而且对于全世界,都是一场灾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的是1947年杜鲁门主义,杜鲁门主义实质是遏制共产主义,干涉别国内政,加紧控制其他国家的纲领和政策,故C项正确。 2.(2020·南京诊断)下表反映的是新时期中国学者关于“冷战”爆发的主要观点。据此表可得出的历史结论是() A. B.“冷战”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 C.美苏对峙的主要内容是“冷战” D.“冷战”推动世界格局的多极化 解析:选B。根据表格可知,有的学者认为“冷战”孕育于十月革命至二战期间,还有学者认为“冷战”是美苏主导下的多国参与的政治斗争,由此可推知“冷战”是多种因素推动形成的,B项正确。 3.1948年6月7日,美、英、法、比、荷、卢六国在伦敦会议上就建立联邦德国政府达成了协议,规定美英占区与法占区协调经济政策,统一对外贸易,实行币制改革并参加马歇尔计划,还规定9月1日在三个占领区内召开制宪会议。据此推知,二战后()

A.欧洲一体化进程加快 B.贸易保护主义抬头 C.布雷顿森林体系形成 D.美苏“冷战”对峙加剧 解析:选D。题干反映的主要是恢复德国的经济,将之作为对抗苏联的桥头堡,这说明美苏“冷战”对峙加剧,故选D项;欧洲一体化开始于1951年的欧洲煤钢共同体的建立,排除A项;题干未提及贸易保护主义,排除B项;布雷顿森林体系协调的是世界货币、金融问题,与题干无关,排除C项。 4.(2020·常州一模)1957年苏联《真理报》称:“人造地球卫星将打开星际旅行之门,很显然,这一切都应归功于新时代社会主义社会的人民,他们使人类之梦想成真。”当年苏联先于美国发射人造卫星。这说明() A.苏联国家制度适应时代发展 B.改革使苏联经济追赶上美国 C.国家利益之争影响科学技术 D.社会主义阵营实力不断提升 解析:选C。1957年属于美苏冷战时期,苏联先于美国发射卫星,是为了争夺世界霸权,维护其国家利益,这说明国家利益之争影响科学技术,故选C项。 5.(2020·石家庄二模)图一和图二分别为1956年和1970年欧洲冷战示意图。

研究性学习结题论文:诺曼底登陆——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的起点

诺曼底登陆——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的起点 1939—1945年,德国、意大利、日本法西斯国家发动了一场人类历史上空前规模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先后有61个国家和地区、20亿以上的人口被卷入战争,军民死亡5120余万人,最后以德、意、日三个法西斯国家的彻底失败而告结束。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几年间,全世界人民都陷入了水深火热之中,第二次世界大战是法西斯主义者对全世界人民犯下的滔天罪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最终胜利告诉人们每一个侵略者最终都要失败,它警告人们要时刻铭记,和平才是世界的主题。 诺曼底登陆,是盟军开辟第二战场的开始,是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的起点,他在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但是在当时,诺曼底登陆并不像我们今天所想象的一帆风顺,就连当时的总指挥艾森豪威尔都针对诺曼底一役的成败准备了两份完全不同的演讲稿。可见当时的不确定因素足以影响战役的成败,那么,是什么因素致使盟军顺利登陆呢?经过几个月查阅资料和讨论,我组认为原因有四点: 1、由于盟军的战略性欺骗,导致德军主力兵力分散; 2、由于天气恶劣,德军认为盟军不会登陆,导致德军警戒松懈; 3、由于纳粹德国把重要的战略物资用于大西洋壁垒的建造,导致德军军队物资匮乏, 战力下降; 4、由于盟军的充分准备,积极训练,使士兵熟悉战斗方法,从而适应高强度的作战; 接下来,我们将在下文中详细对以上四点原因进行分析。 一:盟军的战略欺骗 盟军在战斗前成功组织了战略欺骗,使得德军统帅部判断错误,不仅保障了登陆作战的突然性,还保证了战役顺利进行,对整个战役具有重大影响。“这场战略欺骗,范围之大,构思之妙,难度之高,都令人难以想象……其目的主要有两个:一是通过各种途径,诱使德军分散在欧洲各地,从而使德军在法国,尤其是诺曼底地区的守军降低到最低限度。二是要使德军统帅部相信,诺曼底登陆只是一场佯攻,目的就是诱使德军过早投入后备部队,从而为下一次更大规模的主攻创造条件……”(摘自https://www.wendangku.net/doc/029946843.html,/mil/2009-06/06/content_11494128.htm) 盟军通过海空军的卓有成效的佯动,成功运用了各种方法措施,再加上严格的保密措施,使德军统帅部在很长时间里对盟军登陆地点、时间都作出了错误判断,甚至在盟军诺曼底登陆后仍认为是牵制性的佯攻,这就导致了德军在西线的大部分兵力、兵器被浪费在加莱地区,而在诺曼底则因兵力单薄无法抵御盟军的登陆。“……(隆美尔在加莱用了数月的时间)在每一个他认为可能会登陆的海滩上,竖起笨重的抗登陆障碍物……与它们连在一起的是杀伤力极强的水雷……一碰触,马上就会爆炸……海岸线上埋置了足足500多万枚这样的地雷……所有的新技术、新发明全都让隆美尔用上了……”(摘自《最长的一天》)为了达到以上目的,盟军进行了充分的准备。首先,盟军有意透露了虚假的情报来迷惑敌军。比如利用德军先进的情报网使德军分散兵力。“……英国的BBC广播电台对挪威、瑞典的广播中要求两国的百姓进行防空准备,……这些措施,使德军在挪威和瑞典部署了13个师,其中1个装甲师,以应付盟军的进攻。这13个师直到战争结束都没离开挪威和瑞典……”(摘自https://www.wendangku.net/doc/029946843.html,/mil/2009-06/06/content_11494128.htm)。13个师若布置在诺曼底地区是十分有战斗力的,但由于盟军的骗术,加之希特勒迟钝的观察能力,致使他措施了反击的良机。 另外盟军还利用了一些障眼法蒙骗过了德军的侦察部队:“……在英格兰东南部地区,虚构了(一个)番号为美国第一集团军群的部队。……三百多报务员伪装成集团军、军、师、

二战后美国改造日本的一系列措施

[导读]战后日本最终形成了依存于美国的结构。从美国的角度来看,这种美国实施的课业,可以说成功地规训了日本。民主主义、经济的繁荣、军事力量的抑制,这些成为美日两国异口同声赞叹的成就。 1945年8月30日,美国军用飞机抵达东京近郊的厚木机场,道格拉斯·麦克阿瑟踏上日本土地,“仿佛是二十世纪的拿破仑皇帝一般”。美日关系的故事情节从这一刻起发生转折:双方化干戈为玉帛,开始上演一出包含着温情、理解与敬意的交流剧目。美国精英对日本国民的柔顺感觉讶异,而日本人对美国的宽宏大量则感恩戴德。此后,双方结成“美日同盟”。这是否皆大欢喜?由于美日同盟的性质已然超乎人们的一般理解,人们对其本质及意义缺乏准确的把捉。这本《战后日本的美国软实力》(《戦後日本におけるアメリカのソフト?パワー》)就给读者这样的印象;不过,它为我们洞察这种同盟关系的本质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历史素材。 这是一部讨论二战后美国如何实施对日文化政策的著作。作者京都大学教授、日美外交史专家松田武基于新近解密的档案资料,详细描述了占领军司令部、美国国务院、民间财团、日本学术研究机构之间的互动过程。这些互动均指向一个冠冕堂皇的目标:促进美日文化交流。在作者历史学的解剖刀下,(美国与日本)政府-财团-大学三个组织的“共生关系”得到了展现;标题中的“美国软实力”正是对这种关系的另一种表达。一般而言,在硬实力的背景下,软实力要发挥作用,还需依赖两个条件:一是学术界对对象国进行过长期研究,有大量的知识储备;二是政策制定者对这些知识的运用。二战后,美国对日政策制定者最大限度地使用了美国的日本研究成果,从而卓有成效地发挥了其软实力。 作者于是得出结论说,日本已经完全陷入了美国软实力的控制中,“在精神上与心理上形成了对美国永久性的半依存结构”。这句话并非耸人听闻,因为“在精神上与心理上”这个限定性描述性命攸关。这个结论究竟意味着什么?这是对美国对日政策成功的赞歌,还是对日本国民的命运与生存状况敲响的警钟?思考如果驻足在“民族国家”层面上,我们将无法获得关于“美日同盟”的本质认识。我们必须进一步拓宽视野:这里所言的战后美日关系,对于世界史、对于人类社会而言具有怎样的意义?

_三环外交_与战后初期英美特殊关系_张瑾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Capital N ormal University  2004年增刊 (S ocial Sciences Edition )   现代国际关系史研究 “三环外交”与战后初期英美特殊关系 张 瑾 (首都师范大学 历史系,北京 100089) 摘 要: 本文从“三环外交”和英美特殊关系的含义以及二者之间的关联入手,介绍战后 初期英美特殊关系在经济领域、联合抗苏以及建立西方国家联盟等方面的表现。英美特殊关系成为“三环外交”基石的原因,是英美共同的文化背景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双方的亲密合作,联合起来遏制苏联和共产主义蔓延的共同渴望以及战后英国实力下降等等。英国将英美特殊关系作为“三环外交”的基石取得了一定效果,但战后初期英美关系中也存在着矛盾。 关键词: “三环外交”;英国;美国;英美特殊关系;丘吉尔 中图分类号:D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142(2004)增刊-0139-05 收稿日期:2004-06-10 作者简介:张瑾(1982-),女,汉族,湖南长沙人,首都师范大学历史系硕士研究生。①Alex May ,Britain and Europe since 1945,London and New Y ork ,1999,p.91 “三环外交”是丘吉尔为二战后的英国构想出 来的外交战略基本原则,对战后英国外交政策产生过深远影响。本文试从战后初期英美特殊关系入手来探讨“三环外交”政策。 一、“三环外交”、英美特殊关系的 含义及二者之间的关联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由旧格局向新格局转化,各种国际力量分化组合,形成新的力量对比。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既是英国光荣的顶点,又是它衰落的新起点。英国政治家丘吉尔为恢复大英帝国昔日的荣耀,在被动中争取最大限度的主动,在1948年10月9日的保守党年会上提出了著名的“三环外交”政策。他指出:“在自由和民主国家中存在着三个大环:英帝国、英语世界和联合起来的欧洲。你们可以看到,我们是在这三环每个环里都占有重要地位的唯一国家。事实 上,我们正处在三环的连接点上。”① 这一政策可以概括为三个大圆环,即同时兼顾英国与英联邦关系、英美关系、英国与西欧关系。在三个大圆环 中,英国是在三环的每个环内都有份的唯一国家, 位于三个圆环的相交点。 “三环外交”是战后英国对外交往的重要原则,在一定程度上也是英国目前外交原则的重要内容之一。丘吉尔构想“三环外交”政策的目的不外乎如下几点:其一,力图通过建立英美“特殊关系”,争取与美国平起平坐,继续维持自己世界大国的形象;其二,稳定和控制住殖民地这个阵脚,利用英联邦来维系殖民利益;其三,利用联合起来的欧洲,与美苏相抗衡,进而主宰欧洲。总之,力图使英国处在“三环”的中心,从而再现昔日大英帝国在世界上的强国地位。 英美特殊关系是三环中最为关键的一环。英国深知,仅仅依靠自己和西欧联合起来的力量,预防德国的东山再起尚可,但要应付来自苏联的强大挑战则不堪其任。只有将美国的力量与英国的命运联系在一起,才能使“三环外交”真正奏效,可以说英美特殊关系是“三环外交”的支柱。 其实早在1935年,当时的英国首相鲍尔温就在艾伯特大厅演说中展望了英美联合的前景:“我 9 31

二战史论文

第二次世界大战留给世人太多的反思,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其历史地位亦是极为重要的。 在这场历时六年的战争中,战火蔓延欧亚非三大洲,先后有61个国家,80%的世界人口卷入了战争。空前的厮杀带来的是人类历史上空前的大灾难。大战中有5700万人死亡,经济损失超过40000亿美元。血淋淋的历史,是世界人民永远不会忘记的,也是不能忘记的,它必将时刻警示世人,不能让战争的阴云再次笼罩在世界的上空。因此,二战之后,和平和发展成为时代的主流,人类反战的呼声越来越响亮。 第二次世界大战带给世界人民无比深重的灾难,但是战争也教育了人民,震荡了旧的世界秩序,人民赢得了和平与进步,战后世界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经过第二次世界大战,社会主义越出了一国范围,在占世界1/4的土地上和2/3的人口中获得了胜利。中国、朝鲜、越南和东欧各国人民在取得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基础上,先后建立了人民民主政权,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社会主义越出了一国范围,形成世界体系,对于战后世界战略格局具有重大影响,尤其是美国发动对苏“冷战”以后,社会主义国家通过互相结盟组成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同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阵营相对抗,奠定了战后初期以两大阵营全球对峙为内容的世界两极格局。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为民族解放运动的蓬勃兴起和发展开辟了道路,促进了战后第三世界的崛起。 在亚洲,二战前,只有日本是独立的帝国主义国家。中国、尼泊尔、阿富汗、伊朗、伊拉克、土耳其、也门和沙特阿拉伯是名义上独立的国家,事实上,它们的领土主权都受到不同程度的侵犯,是半殖民地性质的国家。至于其他的亚洲地区,则都是西方帝国主义国家的殖民地。第二次世界大战对东南亚民族解放斗争的高涨产生了明显的影响。首先,武装斗争成为争取民族独立的重要手段;再则,东南亚各国共产党对民族民主革命的领导不断加强,中国革命的胜利对东南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第三,日本突然投降,为东南亚各国人民的独立斗争创造了有利条件。印度尼西亚、菲律宾、缅甸、马来西亚等国家先后独立。在西亚和南亚,随着各地区民族解放的浪潮的兴起以及英法综合国力的衰落,叙利亚、约旦、印度等国纷纷摆脱西方的殖民枷锁,赢得民族独立。 在非洲,第二次世界大战加速了北非殖民统治的瓦解。突尼斯、摩洛哥、阿尔及利亚相继独立。黑非洲也迅速觉醒。加纳、几内亚率先独立。单单1960年就有17个国家获得独立,这一年被称为“非洲独立年”。1990年纳米比亚宣告独立,帝国主义在非洲的殖民体系最终瓦解。 在拉丁美洲的加勒比海地区,二战前,这里只有古巴、海地、和多米尼加三个名义上独立的国家。大战后,随着拉美民主运动潮流的高涨,加勒比地区诸国纷纷摆脱殖民统治,争得了民族独立。 随着越来越多的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国家取得独立,广大发展中国家形成了第三世界。第三世界兴起后,在国际事务中开始发挥重要作用。1955年在印尼万隆召开的亚非会议,反映了亚非人民团结反帝反殖的共同愿望。1961年,不结盟运动正式形成。它奉行独立自主和非集团的政策。成为国际事务中的一致重要力量。1964年,在第一届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上,77个发展中国家发表了《七十七国联合宣言》,要求改变不平等的国际经济秩序,“七十七国集团”由此诞生。1974年,该集团推动第六届联合国特别大会通过了建立新的国际经济秩序的宣言和行动纲领,这标志着第三世界国家争取建立平等、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的斗争,进入了新阶段。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粉碎性地摧折了已经成为国际现象的法西斯思潮运动和政权,战后在法西斯国家废墟上开展的非法西斯化和非军国主义化运动,以及这些国家各阶层民众对法西斯专政教训的总结,使这些具有浓厚的封建残余和军国主义思潮的国家不同程度地走上

部编九年级历史下册材料二战后的世界变化材料分析题专项练习(附答案)

部编九年级历史下册材料二战后的世界变化材料分析题专项练习(附答案) 一、第五单元二战后的世界变化材料辨析论述题 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欧共体拟议创建过程中,曾积极邀请英国参加,但英国从自身利益出发,组织了一个“小自由贸易区”(也称七国自由贸易区)……在两大经济集团的抗衡发展中,七国集团显然不敌欧共体。到60年代,英国对欧共体的出口贸易增加幅度较大,加强了英国对欧共体的依赖。面对严峻的现实,英国政府于1961年8月要求加入欧共体。但法国总统戴高乐运用否决权拒绝了英国的申请。1969年,法国总统蓬皮杜考虑到世界局势的发展变化……遂重新考虑英国的申请。对此,英国表示调整外交政策,放弃英美特殊关系。1973年1月,欧共体接纳了英国。 材料二英国一直存在“脱欧”的声音。近年来随着欧债危机和难民危机等问题的不断发酵,是去是留,再次在英国人中引起热议。2016年6月英国退出欧盟。欧洲一体化进程产生了明显的阻滞。 材料三如果说二战后的世界经济格局是一个“QQ群”,美国是群主。随着美国特朋普总统上台、英国脱欧,西方世界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目前这个“QQ群”有散群的危险。 ——以上材料均据新华网、央广新闻等网站资料整理请回答 (1)据材料一,英国对加入欧共体持何种态度?概括英国最终被欧共体接纳的原因。(2)据材料二,指出英国“脱欧”的原因及其影响。 (3)据材料三,该“QQ群”是否有“散群”的危险?请结合相关史实,说明理由。 【答案】(1)从拒绝加入到积极加入。英国对欧共体的经济依赖加大,世界局势的发展变化,英国放弃英美特殊关系。 (2)英国一直存在“脱欧”的声音;近年来随着欧债危机和难民危机等问题。欧洲一体化进程产生了明显的阻滞。 (3)有;西方世界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对各自国家利益的考虑。 【解析】 【分析】 【详解】 (1)依据题干“20世纪六十年代之前英国拒绝加入欧共体,而自1961年开始英国开始积极参与欧洲一体化进程,并于1973年加入欧共体。”从而得出正确的答案为从拒绝加入到积极加入。依据题干“到60年代,英国对欧共体的出口贸易增加幅度较大,加强了英国对欧共体的依赖。面对严峻的现实,1969年,法国总统蓬皮杜考虑到世界局势的发展变化……遂重新考虑英国的申请。对此,英国表示调整外交政策,放弃英美特殊关系。”从而得出正确的答案为英国对欧共体的经济依赖加大,世界局势的发展变化,英国放弃英美特殊关系。 (2)依据题干“英国一直存在“脱欧”的声音。近年来随着欧债危机和难民危机等问题的不断发酵,”结合所学知识,从而得出正确的答案为英国一直存在“脱欧”的声音;近年来随着欧债危机和难民危机等问题。依据题干“2016年6月英国退出欧盟。欧洲一体化进程产生了明显的阻滞。”结合所学知识,从而得出正确的答案为欧洲一体化进程产生了明

二战中的数学军事应用 选修论文

二战中的数学军事应用。 数学作为一门既在基础学科中占据很重地位的学科,又作为在其他应用学科中应用最为广泛的学科,不论是理论数学的数学家所研究的问题,还是在物理,化学,工学上的应用,数学都是一门举足轻重的学科,同时也是具有悠久历史的学科。从人类开始思考的那一刻起,可以说数学就没有再离开过人类的历史,与数学同样具有长久历史的,甚至可以说伴随人类的时间更长的就是战争。从蛮荒到现代,战争也一刻未停止。而将数学用于作战,也就在人们认识到数学的那一刻开始了。 军事应用并没有用到较高层次的数学。其实,古时数学用于军事只到这种层次。《五曹算经》中的兵曹,其所含的计算,仅止于乘除;再进一步,也不过是测量与航海。一直到二十世纪,科学发展促使武器进步,数学才真的可能与战事有密切的关系,例如数学的研究工作可能与空气动力学、流体动力学、弹道学、雷达及声纳、原子弹、密码与情报、空照地图、气象学、计算器等等有关,而直接或间接影响到武器或战术。 随着科技的发展,热兵器时代大规模的战争不断出现,在其中,数学发挥的作用也愈加大了。大规模的战争意味着有大量的数据需要进行分析,一点偏差可能就会导致大规模行动的失败。军事统计学成为分析信息的一种重要方式,它能够为后来的预测打下坚实的基础。它是以概率论、统计学和模拟试验为基础,通过对地形、气候、波浪、水文等自然情况的统计测量加以统计学分析,对接下来的气象、水文甚至战争态势走向进行科学的预测。二战时期盟军的几次大的登陆作战,比如诺曼底、西西里、硫磺岛等,都是在经过大量的分析预测,结合气象学专业知识给出的具体作战时间,每一次都为盟军成功登陆打下了基础。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文明的大浩劫。成千上万的人死于战祸,其中包括许多时间上最优秀的数学家,波兰学派将近三分之二的成员夭折,德国哥庭根学派全线崩溃。但是数学家没有被吓倒。大批有正义感的数学家投入了反法西斯的战斗。 一支高智商的反法西斯队伍 二战迫使美国政府将数学与科学技术、军事目标空前紧密地结合起来,开辟了美国数学发展的新时代。1941至1945年,政府提供的研究与发展经费占全国同类经费总额的比重骤增至86%。美国的“科学研究和发展局”(OSRD)于1940年成立了“国家防卫科学委员会(NDRC),为军方提供科学服务。1942年,NDRC又成立了应用数学组(AMP),它的任务是帮助解决战争中日益增多的数学问题。AMP和全美11所著名大学订有合同,全美最有才华的数学家都投入了遏制法西斯武力的神圣工作。AMP的大量研究涉及“改进设计以提高设备的理论精确度”以及“现有设备的最佳运用”,特别是空战方面的成果,到战争结束时共完成了200项重大研究。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