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教材古诗文知识梳理必修1

教材古诗文知识梳理必修1

教材古诗文知识梳理必修1
教材古诗文知识梳理必修1

教材古诗文知识梳理部分

必修一 《烛之武退秦师》《荆轲刺秦王》《鸿门宴》

烛之武退秦师

一、通假字

1.无能为也已 “已”通“矣”,句末语气词 2.共其乏困 “共”通“供”,供给 3.秦伯说 “说”通“悦”,高兴 4.失其所与,不知 “知”通“智”,明智 二、古今异义 1.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古义:东方道路上的主人。 今义:请客的主人。 2.行李..之往来 古义:出使的人。

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箱子等物品。 3.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古义:那人。

今义:尊称一般人的妻子。 三、一词多义

1.说?????

①秦伯说.,与郑人盟 (通“悦”,高兴)②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陈述)③故为之说.

,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一种文体)④鲰生说.

我曰 (游说,劝说)

2.辞????

?

①辞.

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推辞)②停数日,辞.

去 (告别)③不辞.

劳苦 (推托)④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借口,托词)⑤单于使卫律召武受辞.

(审讯)

3.鄙????

?

①越国以鄙.远 (边邑,把……当作 边邑)

②肉食者鄙.

(目光短浅)③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边境)④孔子鄙其小器 (轻视)

4.微???????

①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如果没有)②微.

行入古寺 (帝王或高官便服 私访)③微.闻有鼠作作索索 (隐隐约约地)④烟涛微.

茫信难求 (迷漫而模糊)⑤微.风鼓浪 (轻微)⑥但微.颔之 (稍微)⑦周室卑微.

,诸侯相兼 (地位低)

5.若?????

①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连词,如果)②山有小口,仿佛若.

有光 (好像)③余悲之,且曰:“若.

毒之乎?” (代词,你)④曾不若.

孀妻弱子 (及,赶得上)

6.以?????

①以.其无礼于晋 (连词,因为)②敢以.

烦执事 (介词,拿,用)③越国以.

鄙远 (连词,表顺承)④焉用亡郑以.

陪邻 (连词,表目的,来)⑤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介词,把)⑥阙秦以.利晋 (连词,表目的)⑦以.

乱易整,不武 (介词,用)

7.之?????

①臣之.

壮也,犹不如人 (助词,用在主谓之间, 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②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

过也 (结构助词,的)③夫晋,何厌之.

有 (助词,宾语前置的标 志)

④子犯请击之. (代词,指秦军)⑤辍耕之.

垄上 (动词,到,往)

8.其?????

①君知其.难也 (代词,那)②吾其.

还也 (语气副词,表商量 或希望语气,还是)③必先苦其.

心志 (代词,他的)④其.

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语气词,表反诘语气, 难道)

四、重要实词

1.且贰.于楚也 从属二主 2.朝济.而夕设版焉 渡河 3.何厌.之有 满足 4.唯君图.之 仔细考虑 5.因人之力而敝.之 损害 6.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舍弃 7.又欲肆其西封. 疆界 8.焉用亡郑以陪.邻 增加 五、词类活用

指出下列加点字词的活用类型并翻译。 1.晋军.函陵 名词作动词,驻军 2.与郑人盟. 名词作动词,订立盟约 3.夜.

缒而出 名词作状语,在夜晚 4.朝.济而夕.设版焉 名词作状语,在早上;在晚上 5.既东.

封郑 名词作状语,在东面 6.越国以鄙.远 名词的意动用法,把……当做边邑 7.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动词作名词,恩惠 8.烛之武退.

秦师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撤兵

9.若亡.郑而有益于君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灭亡

10.若不阙.秦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减损

11.共其乏困

..形容词作名词,缺乏的东西

12.越国以鄙远.形容词作名词,边远的地方

13.邻之厚.,君之薄.也形容词作动词,变雄厚;变薄弱

14.阙秦以利.晋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得利

六、文言句式

判断下列句子的句式类型并翻译。

1.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判断句)

译文:现在情况危急了才求您,这是我的过错。

2.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省略句)

译文:如果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我们)怎敢拿(这件事)麻烦您。

3.夫晋,何厌之有?(宾语前置句)

译文:晋国,哪里有满足的时候呢?

4.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状语后置句)

译文: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并且在与晋国结盟的

情况下又与楚国结盟。

七、名句填空

1.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2.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八、课内文化常识

1.《左传》:又称《左氏春秋》《春秋左氏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为后世叙事散文树立了典范。“传”意为注释,《左传》即是给儒家经典《春秋》所作的注释。

“春秋三传”:《左传》《公羊传》《谷梁传》。

2.侯、伯:春秋时期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中的两种。爵位、爵号,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后代爵称和爵位制度往往因时而异。

3.寡人:诸侯谦称,寡德之人。

4.执事:文中是对办事的官吏的敬称。

荆轲刺秦王

一、通假字

1.往而不反者“反”通“返”,返回

2.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振”通“震”,惧怕

3.卒起不意“卒”通“猝”,突然

4.秦王必说见臣“说”通“悦”,高兴

5.图穷而匕首见“见”通“现”,出现6.日以尽矣“以”通“已”,已经7.秦王还柱而走“还”通“环”,围绕二、古今异义

1.樊将军以穷困

..来归丹

古义:走投无路,陷入困境。

今义:生活贫穷,经济困难。

2.而伤长者

..之意

古义:品德高尚的人。

今义:年长之人。

3.将军岂有意

..乎

古义:有心意,同意。

今义:故意。

4.樊於期偏袒

..扼腕而进曰

古义:袒露一只臂膀。

今义:袒护双方中的某一方。

5.终已不顾

..

古义:不回头。

今义:不照顾;不考虑,不顾忌。

6.愿大王少假借

..之

古义:宽容、原谅。

今义:利用某种名义、力量等来达到目的。

7.诸郎中

..执兵

古义:宫廷的侍卫。

今义:称中医医生。

三、一词多义

1.穷??????? ①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走投无路)②图穷.

而匕首见 (极,尽)③复前行,欲穷.

其林 (穷尽,走到尽头)

④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

乏者得我与 (贫穷)

⑤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

(尽,尽头)⑥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不得志)⑦穷.

兵黩武 (用尽)

2.引???????

①秦王惊,自引.而起 (身子向上起)②乃引.

其匕首提秦王 (举起)③左右或欲引.

相如去 (牵、拉)④乃设九宾礼于廷,引.

赵使者蔺相如 (延请)⑤相如引.

车避匿 (调转)⑥项王乃复引.兵而东 (带领)⑦恭疏短引

(序)⑧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 (称引)⑨引.

而不发 (拉开弓)

3.见???????

①图穷而匕首见. (露出,出现)②而燕国见.

陵之耻除矣 (被)③私见.

张良,具告以事 (拜见,会见)

④秦王坐章台见.相如 (召见,接见)⑤慈父见.

背 (用在动词前,表示 对自己怎么样)

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 愈奇 (看见的东西)

4.兵????

?

①秦兵.旦暮渡易水 (军队)②不得持尺兵.

(兵器)③不及召下兵.

(侍卫)

5.发????

?

①顷之未发.,太子迟之 (出发)②轲既取图奉之,发.

图 (打开)③见其发.

矢十中八九 (发射)

6.诚?????

①诚.能得樊将军首 (副词,果真)②燕王诚.

振怖大王之威 (副词,实在)

7.顾????

?

①顾.

计不知所出耳 (连词,表轻微转折, 不过,只是)

②顾.

笑武阳 (回头看)③将军宜枉驾顾.之 (拜访)④人之立志,顾.

不如蜀鄙之僧哉 (难道)

8.乃?????

①乃.今得闻教 (副词,才)②太子丹恐惧,乃.

请荆卿曰 (连词,于是)③家祭无忘告乃.

翁 (代词,你的,你们的)④若事之不济,此乃.

天也 (副词,就是)

9.以????

?

①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 (连词,表目的,来)②以.

试人,血濡缕 (介词,用)③秦武阳奉地图匣,以.

次进 (介词,按照)④以.故荆轲逐秦王 (连词,因为)⑤樊将军以.

穷困来归丹 (介词,表原因,因为)

四、重要实词

1.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 对待 2.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 赠送 3.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 并列 4.唯.

大王命之 希望 5.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 宽容、原谅 6.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 身子向上起 7.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遭受 8.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 眼泪 9.持千金之资币.物 礼物 10.乃引其匕首提.秦王 掷击 五、词类活用

指出下列加点字词的活用类型并翻译。

1.进兵北.略地名词作状语,向北

2.秦兵旦暮

..渡易水名词作状语,在早晨,在晚上

3.函.封之名词作状语,用匣子

4.发尽上.指冠名词作状语,向上

5.箕.踞以骂曰名词作状语,像簸箕一样

6.皆白衣冠

...以送之名词作动词,穿着白衣服、戴着白帽子

7.士皆垂泪涕.泣名词作动词,流泪

8.又前.而为歌曰名词作动词,走上前

9.樊於期乃前.曰名词作动词,走上前

10.使使以闻.大王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听到

11.其人居远.未来形容词作名词,远方

12.群臣怪.之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怪

13.太子迟.之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迟

六、文言句式

判断下列句子的句式类型并翻译。

1.父母宗族,皆为戮没。(被动句)

译文:父母和同族的人都被杀害或被收为奴婢。

2.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被动句)

译文:这样,那么将军的仇就报了,而且燕国被欺侮的耻辱也除掉了。3.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定语后置句)

译文:太子和知道这件事的宾客。

4.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定语后置句)

译文:侍立在殿上的群臣,不能持有一点儿兵器。

5.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宾语前置句)

译文:又报将军的血海深仇,怎么样?

6.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省略句、定语

后置句)

译文:秦王(用)一千斤金和一万户人口的封地做赏赐,悬赏他的头。7.燕王拜送于庭。(状语后置句)

译文:燕王亲自在朝堂上行跪拜大礼送出来。

8.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判断句)

译文:这是我日日夜夜为之咬牙切齿、捶胸痛恨的事。

9.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判断句)

译文:今日去了而不能好好回来复命的,那是没用的人!

10.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判断句、省略句)

译文:我之所以停留,是因为等待我一个朋友同(他)一起去。

11.荆轲有所待,欲与俱。(省略句)

译文:荆轲等待另一个人,想同(他)一起(去)。

12.见燕使者咸阳官。(省略句)

译文:(在)咸阳宫接见燕国的使者。

七、名句填空

1.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

2.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3.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

八、课内文化常识

1.《战国策》:是我国古代一部国别体史书。由西汉刘向整理编辑,共33篇。主要记载战国时期各国游说之士的策谋和言论。

2.既祖:祖,临行祭路神,引申为饯行和送别。

3.变徵、羽:古代音乐七音中的两种声调。古时音乐分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七音,“变徵”是徵音的变调,声调悲凉。

4.陛下:“陛”指帝王宫殿的台阶。“陛下”原来指的是站在台阶下的侍者。臣子向天子进言时,不能直呼天子,必须先呼台下的侍者而告之。后来“陛下”就成为与帝王面对面应对的敬称。

5.九宾:九宾之礼,是我国古代外交上最为隆重的礼节,有九个迎宾赞礼的官员司仪施礼,并延引上殿。

6.箕踞:坐在地上,两脚张开,形状似箕。这是一种轻慢傲视对方的姿态。

7.郎中:宫廷的侍卫。

8.易水:河流名,在现在河北省西部,发源于易县,在定兴县汇入南拒马河。因荆轲刺秦王前与太子丹于易水送别而闻名。

鸿门宴

一、通假字

1.距关,毋内诸侯“距”通“拒”,把守“内”通“纳”,接纳

2.张良出,要项伯“要”通“邀”,邀请

3.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倍”通“背”,背叛

4.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通“早”,早些

5.令将军与臣有郤“郤”通“隙”,隔阂,嫌怨

6.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不”通“否”,否则

7.因击沛公于坐“坐”通“座”,座位

二、古今异义

1.沛公居山东..

时 古义:崤山以东,也就是函谷关以东的地方。 今义:山东省。 2.约为婚姻.. 古义:儿女亲家。

今义:结婚的事,因结婚而产生的夫妻关系。 3.所以..遣将守关者 古义:……的原因。 今义: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4.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古义:意外的变故。

今义:表程度的副词,很,十分。 5.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古义:黄河以北;黄河以南。 今义:河北省;河南省。 6.而听细说.. 古义:小人的谗言。 今义:详细说来。 三、一词多义

1.谢????

?

①哙拜谢.

,起,立而饮之 (感谢)②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

项王 (道歉)③乃令张良留谢.

(辞谢)④往昔初阳岁,谢.家来贵门 (辞别)⑤多谢.

后世人,戒之慎勿忘 (告诉)

2.举?????

①举.

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 (举起)②今亡亦死,举.

大计亦死 (发动)③孙叔敖举

于海 (推举)④南取汉中,西举.

巴蜀 (攻下,占领)⑤杀人如不能举.

(全,尽)⑥举.

以予人,如弃草芥 (拿)

3.胜???????

①沛公不胜.杯杓 (禁得住)②刑人如恐不胜.

(尽)③予观夫巴陵胜.

状,在洞庭一湖 (优美的)④此时无声胜.

有声 (胜过,超过)⑤十旬休假,胜.

友如云 (有才智的,高明的)⑥旧时栏楯,亦遂增胜. (美景)⑦童子何知,躬逢胜

饯 (盛大的)⑧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 而胜.

之之势 (战胜,取胜)

4.间????

?

①间.

至军中 (抄小路)②奉命于危难之间.

(期间)③肉食者谋之,又何间.

焉 (参与)④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 (间或,偶然)⑤中间.

力拉崩倒之声 (夹杂) 5.之????? ①珍宝尽有之. (不译)②项伯乃夜驰之.

沛公军 (到)③为之.

奈何 (指这件事)④吾得兄事之.

(指他)⑤与之.同命 (指沛公)⑥沛公之.

参乘樊哙者也 (结构助词,的)⑦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指关中)

6.为?????

①为.击破沛公军 (替)②客何为.

者 (做,干)③窃为.

大王不取也 (认为)④我为.鱼肉 (是)⑤何辞为. (表反问,可译为“呢”)⑥吾属今为.之虏矣 (被)⑦约为.

婚姻 (成为)

7.因????

?

①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于是,就)②因.

击沛公于坐 (趁机)③因.

人之力而敝之 (凭借)④蒙故业,因.遗策 (沿袭)⑤因.

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经由,通过)

四、重要实词

1.闻大王有意督.过之 责备 2.卮酒安足辞.

推辞 3.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估计、揣测 4.旦日飨.士卒 用酒肉招待宾客 5.不如因善遇.之 招待 6.秦时与臣游.

交往 7.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 对等;比得上 8.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 料想 9.故.遣将守关者 特意 10.相去.四十里 距离 11.素.善留侯张良 向来,一向 12.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 逃跑 13.若属..皆且为所虏 你们 14.卫士仆.地 跌倒 15.沛公起如.厕 去,往 16.大王来何操.

拿 17.沛公则置.车骑 放弃,丢下 五、词类活用

指出下列加点字词的活用类型并翻译。 1.于是项伯复夜.去 名词作状语,连夜 2.吾得兄.事之 名词作状语,像对待兄长那样 3.日夜..望将军至 名词作状语,每日每夜 4.常以身翼.蔽沛公 名词作状语,像翅膀那样 5.头发上.指 名词作状语,向上 6.间.至军中 名词作状语,从小路 7.沛公欲王.关中 名词作动词,称王 8.籍.

吏民 名词作动词,造户籍册或登记

9.范增数目.项王名词作动词,使眼色

10.刑.人如恐不胜名词作动词,用刑罚处罚人11.道.芷阳间行名词作动词,取道

12.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名词的使动用法,使……为王13.项伯杀人,臣活.之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活14.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跟从

15.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止;使……进入

16.拔剑撞而破.之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破碎

17.此其志不在小.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

18.沛公今事有急.形容词作名词,危急的事

19.素善.留侯张良形容词作动词,交好

六、文言句式

判断下列句子的句式类型并翻译。

1.此天子气也。(判断句)

译文:这是天子的气象啊。

2.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判断句)

译文:楚国的左尹项伯,是项羽的叔父。

3.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判断句)

译文:(将来)夺取项王天下的人必定是沛公。

4.若属皆且为所虏!(被动句)

译文:你们这些人都将要被他俘虏!

5.吾属今为之虏矣!(被动句)

译文:我们这些人将要被他俘虏!

6.不然,籍何以至此?(宾语前置句)

译文:如果不是这样,我怎么会这样呢?

7.客何为者?(宾语前置句)

译文:来人是干什么的?

8.大王来何操?(宾语前置句)

译文:大王来时带了什么东西?

9.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省略句)

译文:将军(在)黄河以北作战,我(在)黄河以南作战。10.竖子不足与谋。(省略句)

译文:这小子不值得和(他)共谋大事。

11.具告以事。(状语后置句)

译文:把事情全告诉了(他)。

12.孰与君少长?(固定句式)

译文:项伯跟你相比,年龄谁大谁小?

13.军中无以为乐。(固定句式)

译文:军营里没有什么可以用来作为娱乐的。

14.何辞为?(固定句式)

译文:为什么要告辞呢?

七、名句填空

1.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2.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

3.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4.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5.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

八、课内文化常识

1.司马迁与《史记》

司马迁:字子长,西汉史学家、文学家。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至传说中的黄帝,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共3 000多年的历史。与后来的《汉书》(班固)《后汉书》(范晔)《三国志》(陈寿)合称“前四史”。包括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共130篇。被鲁迅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2.关中:函谷关(在今河南灵宝东北)以西,今陕西一带。

3.左司马:官名,将军下面的属官,掌管军事。

4.诸侯:古代中央政权所分封的各国国君的统称。周代分公、侯、伯、子、男五等,汉朝分王、侯二等。周制,诸侯名义上须服从王室的政令,向王室朝贡、述职、服役,以及出兵勤王等。汉时诸侯国由皇帝派相或长吏治理,王、侯仅食赋税。

5.东向:古时官场座次尊卑有别,十分严格。官高为尊居上位,官低为卑处下位。古人尚右,以右为尊。古代建筑通常是堂室结构,前堂后室。在堂上举行的礼节活动是南向为尊。皇帝聚会群臣,他的座位一定是坐北向南的。因此,古人常把称王称帝叫作“南面”,称臣叫作“北面”。室东西长而南北窄,因此室内最尊的座次是坐西面东,其次是坐北向南,再次是坐南面北,最卑是坐东面西。文中项王座次最尊,张良座次最卑。

6.跽:古人席地而坐,两膝着地,要起身先得挺直上身。

7.参乘:亦作“骖乘”,古时乘车,站在车右担任警卫的人。乘,四匹马拉的车。

8.季父:叔父。古代兄弟姊妹间排行习惯以伯仲叔季排序。伯是老大,仲是老二,叔是老三,季是最小。

10.河北、河南:黄河以北,黄河以南。河,在古代专指黄河。

语文中古诗词知识归纳

语文中古诗词知识归纳 赤壁 1、此诗反映的历史事件是什么?写出与这次战役相关的任意两个历史人物。此诗主要使用什么艺术手法?赤壁之战;周瑜、曹操;用以小见大的艺术手法。 2、赏析最后两句。 用以小见大的艺术手法,暗示赤壁之战如果不刮东风,周瑜就不能纵火,就有可能战败。曲折的表达了自己怀才不遇、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情,暗含着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所作为。 3、最后两句议论,一反传统看法,认为若不是东风给周瑜以方便,胜者可能就是曹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政治见解?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4、英雄的成功都有某种机遇(或者不以成败论英雄)。曲折的表达了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情怀,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情。暗含着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所作为。 5、你认为诗的前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作者借一件古物,含蓄委婉地表达了作者对历史兴亡的感慨。 6、你认为诗的后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曲折的表达了自己怀才不遇、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情,诗人认为自己生不逢时,有政治军事才能而不能施展,暗含着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所作为。

7、本诗用“折戟”“二乔”这样的“小物”“小事”,这样写 有什么好处?请赏析。 本诗由一个小小的文物“折戟”,联想到赤壁之战,联想到赤壁 之战中的英雄人物。后两句把“二乔”不曾被捉这件“小事”与东吴 霸业、三国鼎立的大主题联系起来。这是一首咏史诗,抒发对国家兴 亡的感慨,可谓大内容,大主题,却通过“小物”“小事”来表现, 这是以小见大的写法,具体可感,富于形象性、艺术性。 8、最后两句议论,一反传统看法,认为若不是东风给周瑜以方便,胜者可能就是曹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政治见解?表达了作者怎 样的感情? 英雄的成功都有某种机遇(或者不以成败论英雄)。曲折的表达 了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情怀,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情。暗含着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所作为。 9、你认为诗的前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作者借一件古物,含蓄委婉地表达了作者对历史兴亡的感慨。 10、你认为诗的后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曲折的表达了自己怀才不遇、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情, 诗人认为自己生不逢时,有政治军事才能而不能施展,暗含着只要有 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所作为。 11、本诗用“折戟”“二乔”这样的“小物”“小事”,这样写 有什么好处?请赏析。 本诗由一个小小的文物“折戟”,联想到赤壁之战,联想到赤壁 之战中的英雄人物。后两句把“二乔”不曾被捉这件“小事”与东吴 霸业、三国鼎立的大主题联系起来。这是一首咏史诗,抒发对国家兴 亡的感慨,可谓大内容,大主题,却通过“小物”“小事”来表现, 这是以小见大的写法,具体可感,富于形象性、艺术性。

教材古诗文的知识梳理必修5

教材古诗文知识梳理部分 必修五《归去来兮辞》《滕王阁序》《逍遥游》 《陈情表》 归去来兮辞 一、通假字 1.乃瞻衡宇“衡”通“横”,横木 2.曷不委心任去留“曷”通“何”,为什么 二、古今异义 百里 1.彭泽去家 .. 古义:距离家乡。 今义:到家里去。 2.尝从人事 .. 古义:做官。 今义: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或事理人情。 未静 3.于时风波 .. 古义:战乱。 今义:风浪,常用来比喻纠纷或乱子。 4.于是怅然慷慨 .. 古义:感慨。 今义:不吝惜。 于西畴 5.将有事 .. 古义:农事。 今义:指有事情。 以寻壑 6.既窈窕 .. 古义:深远曲折的样子。

今义:指女子文静而美好。 7.幼稚..盈室 古义:小孩。 今义:形容头脑简单或缺乏经验。 三、一词多义 1.将???? ? ①田园将. 芜胡不归 将要 ②出郭相扶将. 扶持 ③将. 子无怒 请④彼所将 .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 率领 ⑤军中诸将. ,各有彼此 将领 2.行??????? ①感吾生之行. 休 将要 ②三人行. ,则必有我师 行走 ③余嘉其能行 .古道 遵行,实行④为君翻作《琵琶行. 》 古诗的一种体裁⑤汉天子,我丈人行 .也 行辈⑥日月之行 .,若出其中 运行⑦则知明而行. 无过矣 行为

3.策????? ①策. 扶老以流憩 拄 ②策.之不以其道 鞭打③策. 勋十二转 登记,记录④执策. 而临之 马鞭 4.质?????? ? ①质. 性自然 本性 ②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 刑具,杀人时作 垫用的砧板 ③非天质. 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 资质,禀性④黑质 .而白章 质地,底子⑤余立侍左右,援疑质 .理,俯身倾 耳以请 询问 5.非????? ①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不对,不正确②登高而招,臂非. 加长也 没有③人非. 生而知之者 副词,不是④举世非. 之而不加沮 责备,批评

初中教材知识点梳理

???????????????负分数负整数负有理数零正分数正整数正有理数有理数备注:红色字体重点记忆 人教版七年级上 第一章 有理数 1.1 正数和负数 (一)正数:大于0的数叫正数,为了明确表达意义,正数前面加上符号“+”,这里 的“+”通常省略; 负数:小于0的数叫负数,在正数的前面加上符号“-”。(重点看教材例子) (二)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a 不一定是负数,+a 也不一定是正数。 1.2.1 有理数 (一)有理数:整数和分数统称有理数。 (二)有理数的分类: ① ② 1.2.2 数轴 (一)数轴:数轴是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的一条直线。 (二)画数轴的步骤:(1)画直线;(2)在直线上取一点作为原点;(3)确定正方 向,并用箭头表示(4)根据需要选取适当单位长度。 (三)一般的,设a 是一个正数,则数轴上表示数a 的点在原点的右边,与原点的距离 是a 个单位长度;表示数-a 的点在原点的左边,与原点的距离是a 个单位长度。 1.2.3 相反数 (一)相反数: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一般地a 和-a 互为相反数,0的相反数还是0。 (二) 相反数的和为0 ? a+b=0 ? a 、b 互为相反数。 1.2.4 绝对值 (一)绝对值:一般地,数轴上表示数a 的点与远点的距离叫做数a 的绝对值, ???????????????? ?正整数整数零负整数有理数正分数分数负分数

(二)一个正数的绝对值是它本身;一个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0的绝对值是0.即 1.; 2.; 3.。 4.有理数大小比较 (1)正数大于0,0大于负数,正数大于负数; (2)两个负数,绝对值大的反而小。 (3)异号两数比较大小,要考虑它们的正负;同号两数比较大小,要考虑它们的绝对值。 1.3 有理数的加减法 (一)有理数的加法法则: 1.同号两数相加,取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 2.绝对值不相等的异号两数相加,取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相加和为0; 3.一个数同0相加,仍得这个数。 (二)有理数加法的运算律 1. 2. (三)有理数的减法法则: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 1.4 有理数的乘除法 (一)有理数的乘法法则: 1.两数相乘,同号为正,异号为负,并把绝对值相乘; 2.任何数与0相乘都得0。 (二)几个不是0的数相乘,负因数的个数是偶数时,积是正数;负因数的个数是奇数时,积是负数。 (三)几个数相乘,如果其中有因数为0,那么积等于0。 (四)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五)有理数乘法的运算律: 1.乘法的交换律:; 2.; 3.。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词诵读知识梳理

第七单元考点梳理 考点一:文学常识 1.《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大约编成于春秋时期,分为“风”“雅”“颂”三大类。诗篇形式以四言为主,运用赋、比、兴的手法。 2.王维,唐代诗人。字摩诘。原籍祁(今属山西),其父迁居蒲州(治今山西永济),遂为河东人。开元(唐玄宗年号,713—741年)进士。累官至给事中。后官至尚书右丞,故亦称王右丞。诗与孟浩然齐名,并称“王孟”。 3.杜甫,唐代现实主义诗人,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被尊称为“诗圣”,与李白齐名,世称“李杜”。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4.韩愈,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 5.范仲淹,北宋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世称范文正公,他倡导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和仁人志士节操,对后世影响深远。 6.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著有《临川先生文集》。 7.叶绍翁,字嗣宗,号靖逸,南宋诗人,著有《四朝闻见录》,诗集有《靖逸小稿》《靖逸小稿补遗》。 8.王观(公元1035年—1100年),字通叟,宋代词人,如皋(今江苏如皋)人,一说高邮人。相传曾奉诏作《清平乐》一首,描写宫廷生活。王观代表作有《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临江仙-离杯》《高阳台》等,其中《卜算子》一词以眼喻水,以眉喻山;设喻巧妙,又语带双关,写得妙趣横生,堪称杰作。

9.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苏轼是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与黄庭坚并称“苏黄”,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10.黄庭坚,字鲁直,号山谷道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与张耒、晁补之、秦观都游学于苏轼门下,合称为“苏门四学士”。黄庭坚书法独树一帜,与苏轼、米芾和蔡襄合称“宋四家”。 考点二:古诗词理解 1.《采薇(节选)》是一首写被遣戍边的兵士从出征到回家的诗歌,抒写当年出征和此日生还这两种特定时刻的景物和情怀,言浅意深,情景交融。 2.《送元二使安西》又名《渭城曲》,是唐代诗人王维创作的一首诗。此诗前两句写渭城驿馆风景,交待送别的时间、地点、环境气氛;后二句转入伤别,却不着伤字,只用举杯劝酒来表达内心强烈深沉的惜别之情。全诗以洗尽雕饰、明朗自然语言抒发别情,写得情景交融,韵味深永,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落成之后便被人披以管弦,殷勤传唱,并成为流传千古的名曲。 3.《春夜喜雨》全诗没有一个“喜”字,但句句洋溢着喜悦之情,运用拟人化的手法,对春雨的特点和品性的描写生动、细腻。 4.《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一诗前两句细致描写了初春的小雨和草色的朦胧美,后两句运用对比的手法突出这一优美景色,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赞美和热爱之情。 5.《江上渔者》指出江上来来往往饮酒作乐的人们,只知道品尝鲈鱼味道的鲜美,却不知道打鱼人出生入死同惊涛骇浪搏斗的危境与艰辛。通过反映渔民劳作的艰苦,希望唤起人们对民生疾苦的关注,体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6.《泊船瓜洲》借景抒情,借身边的“山水、春风、明月”来表达对家乡的

教材文言文知识梳理(人教版必修1)

教材文言文知识梳理 必修1 Ⅰ.古代文化常识梳理 《烛之武退师》 1.《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尽的编年体史书,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全称《春秋左氏传》,别称《左氏春秋》,和《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2.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春秋初期,周天子分封天下,一般就是功劳大的,分得土地多,爵位就高,就可以分封为公爵,比如晋文公、穆公、齐桓公等。 3.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 4.寡人:诸侯谦称,寡德之人。 5.执事:办事的官吏,也用于对对方的敬称。 6.大夫:官职等级名。夏商周时,官分卿、大夫、士三级,大夫又分上、中、下三等。后来成为对有官位者的通称。 《荆轲刺王》 1.《战国策》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历史学名著。它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又称《国策》。由西汉向所整理编写,共33篇,分为十二策。《国语》是第一部国别体史书。 2.卿:古代对人的敬称。如燕人称荆轲为荆卿。 3.竖子:对人的蔑称。除此之外还有“童仆”和“小孩”的意思。 4.祖:临行祭路神,引申为饯行和送别。 5.古代音乐分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七音。变徵是徵的变调,音调悲凉;羽,声调激愤。 6.中庶子:管理国君的车马之类的官。 7.郎中:宫廷的侍卫。民间又称医生。 8.箕踞:坐在地上,两腿开,形象像箕,是一种轻慢傲视对方的姿态。 《鸿门宴》 1.《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上起传说中的黄帝,下到汉武帝。分本纪、世家、列传、书、表五类,共130篇,50余万字。本纪记帝王,世家述诸侯,列传叙人臣,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等,表记各个时期的简单大事记。鲁迅评价该书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2.关中:函谷关以西,今一带。 3.:崤山以东,即函谷关以东的地区。 4.季父:叔父。古代兄弟或姊妹间长幼排序为伯、仲、叔、季。 5.河:特指黄河。江,特指长江。

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教材知识点梳理

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教材知识点梳理 一、五年级下册教材分析 (一)本册教材的内容 专题组织单元:八组。两次综合性学习:“语言的艺术”“走进信息世界”。全册共有课文28篇,精读和略读各14篇。在每组课文之后设有“词语盘点”总计词语334个。其中“读读写写”的词语,是由会写的字组成的,要求能读会写共计 181个;“读读记记”的词语,只要求认记,不要求书写共计153个。一些课文的后面还安排了资料袋或阅读链接。全册共安排了五次“资料袋”,两次“阅读链接”。 (二)本册教学目标 1.语文基础知识部分 生字表(一)是要求认识的200个字。生字表(二)是要求写的150个字。 2.阅读部分 高年级的默读训练既要提高理解水平,又要提高默读速度,一般为每分钟不 少于300字。通过默读,了解课文内容,精读课文的思考练习。理解重点句子3.习作 明确提出内容具体、语句通顺、感情真实,习作不少于400字。 4.综合性学习 “信息传递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利用信息,写简单的研究报告”来说,目的是使学生了解从古至今信息传递的方式发生的变化,了解不同的信息传播方式, 让学生学会怎样写研究报告。 (三)高年级段的教学目标 项目具体目标 语文基汉语 拼音 常用汉字3000个 汉字2500个常用字。 区分同音字和多音字,辨析形近字。

础知 识部分 书写规范,行款正确,有一定的速度。词语理解词语意思。 辨别词语感情色彩。 句子理解句子意思。 推想文章中语句的意思,体会表达效果。积累背诵优秀诗文60篇。 积累常用成语。 阅读默读每分钟不少于300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理解、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领会含义深刻的语句;体会文章思想感情, 并有自己的独特体验;了解表达顺序,领悟表达方法;说明性文章, 能抓住要点,了解说明方法;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累计 145万字。 习作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内容具体、语句通顺、感情真实;分段表述;正确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能写读书笔记和常见应用文;40 分钟能完成不少于400字的习作。 口语交际能用普通话与他人交流;听他人说话认真耐心,能抓住要点,并能简要转述;能稍做准备,做简单的发言;乐于参与讨论,敢于发表自己 的意见; 表达要有条理,语气、语调适当;注意使用文明用语。 综合实践活动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资料;能够把搜集的资料进行简单整理,并运用多种形式进行成果展示。 (四)五年级下册教材的习作训练 组别写作内容备注第一组给远方小学生写信应用文

教材文言文知识梳理人教必修1

教材文言文知识梳理-(人教版必修1-)

————————————————————————————————作者:————————————————————————————————日期:

教材文言文知识梳理 必修1 Ⅰ.古代文化常识梳理 《烛之武退秦师》 1.《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尽的编年体史书,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全称《春秋左氏传》,别称《左氏春秋》,和《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2.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春秋初期,周天子分封天下,一般就是功劳大的,分得土地多,爵位就高,就可以分封为公爵,比如晋文公、秦穆公、齐桓公等。 3.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 4.寡人:诸侯谦称,寡德之人。 5.执事:办事的官吏,也用于对对方的敬称。 6.大夫:官职等级名。夏商周时,官分卿、大夫、士三级,大夫又分上、中、下三等。后来成为对有官位者的通称。 《荆轲刺秦王》 1.《战国策》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历史学名著。它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又称《国策》。由西汉刘向所整理编写,共33篇,分为十二策。《国语》是第一部国别体史书。 2.卿:古代对人的敬称。如燕人称荆轲为荆卿。 3.竖子:对人的蔑称。除此之外还有“童仆”和“小孩”的意思。 4.祖:临行祭路神,引申为饯行和送别。 5.古代音乐分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七音。变徵是徵的变调,音调悲凉;羽,声调激愤。 6.中庶子:管理国君的车马之类的官。 7.郎中:宫廷的侍卫。民间又称医生。 8.箕踞:坐在地上,两腿张开,形象像箕,是一种轻慢傲视对方的姿态。 《鸿门宴》 1.《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上起传说中的黄帝,下到汉武帝。分本纪、世家、列传、书、表五类,共130篇,50余万字。本纪记帝王,世家述诸侯,列传叙人臣,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等,表记各个时期的简单大事记。鲁迅评价该书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2.关中:函谷关以西,今陕西一带。 3.山东:崤山以东,即函谷关以东的地区。 4.季父:叔父。古代兄弟或姊妹间长幼排序为伯、仲、叔、季。 5.河:特指黄河。江,特指长江。

教材古诗文知识梳理必修4

教材古诗文知识梳理部分 必修四《廉颇蔺相如列传》《苏武传》《张衡传》 廉颇蔺相如列传 一、通假字 1.可予不“不”通“否”,表疑问 2.拜送书于庭“庭”通“廷”,朝廷 3.召有司案图“案”通“按”,审察,察看 4.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缪”通“穆” 5.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孰”通“熟”,仔细 二、古今异义 1.相如奉璧奏.秦王 古义:呈献,进献。 今义:演奏或取得功效。 2.传以示美人 ..及左右 古义:指妃嫔。 今义:美貌的女子。 3.请指示 ..王 古义:指给……看。 今义:上级对下级或长辈对晚辈说明处理某个问题的原则和方法。 4.指从此以往 ..十五都予赵 古义:到那里。 今义:以前。 5.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 ..者也 古义:遵守约定。 今义:限制使不越出范围。 6.左右 ..或欲引相如去 古义:指侍从。 今义:①方位词,指左和右两方面;②表示概数。 7.明年 ..复攻赵 古义:指第二年。 今义:今年的下一年。 8.不如因而 ..厚遇之 古义:介词,趁此来……。 今义:连词,表结果。

9.于是相如前进..缶 古义:指上前进献。 今义:向前行动或发展。 10.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 古义:扬言。 今义:(国家、政党或团体)对重大问题公开表示意见以进行宣传号召的文告。 11.臣所以去亲戚.. 而事君者 古义:包括父母兄弟在内的内外亲属。 今义: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统关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员。 12.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古义:见识短浅而又地位低微。 今义:鄙视、轻视。 三、一词多义 1.负???? ? ①秦贪,负. 其强 ?凭借,倚仗?②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 赵 ?辜负,对不起?③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 约不偿城 ?违背?④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使……承担?⑤廉颇闻之,肉袒负. 荆 ?背着? 2.使????? ①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 ?派?②有智谋,宜可使. ?出使?③乃使. 其从者衣褐 ?让?④大王遣一介之使. 至赵 ?使臣? 3.引????? ①引. 赵使者蔺相如 ?延请?②左右或欲引. 相如去 ?牵、拉?③相如引 . 车避匿 ?掉转?④君子引. 而不发,跃如也 ?拉弓?⑤引. 佩刀自刺 ?拔出?⑥虞常果引. 张胜 ?招供? 4.因???? ? ①相如因.持璧却立 ?于是?②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经由,通过?③不如因. 而厚遇之 ?趁机?

人教版教材文言文基础知识梳理

2016年高考一轮复习:人教版教材文言文基础知识梳理 文言文知识梳理(一) [必修1] 《烛之武退秦师》 一、在括号内写出下列句中加点字的通假字。 1.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 2. 失其所与,不知( ) 3. 无能为也已( ) 4. 秦伯说( ) 二、写出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古义。 1.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今义:请客的主人或比赛、会议的承办者 古义:____ 2. 行李之往来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箱子等 古义:____ 3. 共其乏困今义:疲劳古义:____ 4.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今义:妻子古义:____ 三、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多义词。 1. 鄙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 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 敢竭鄙怀,恭疏短引( ) 2. 焉 焉用亡郑以陪邻( ) 朝济而夕设版焉( ) 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 四、指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活用情况并解释。 1.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 2. 越国以鄙远( ) 3. 既东封郑( )

4. 与郑人盟( ) 5. 既东封郑( ) 6. 越国以鄙远( ) 五、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并翻译。 1. 夫晋,何厌之有?( ) 2.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 3.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 4. 是寡人之过也。( ) 《荆轲刺秦王》 一、在括号内写出下列句中加点字的通假字。 1. 秦王必说见臣( ) 2. 今日往而不反者( ) 3. 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 4. 秦王还柱而走( ) 5. 卒起不意( ) 二、写出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古义。 1. 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今义:贫穷古义:__ 2. 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今义:鼻涕古义:__ 3. 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 今义:袒护双方中的一方古义:__ 4. 持千金之资币物今义:货币古义:__ 5. 愿大王少假借之 今义:利用某种名义、力量等来达到目的古义:__ 6. 秦王还柱而走今义:步行古义:__ 7. 诸郎中执兵今义:中医医生古义:__ 8. 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 今义:垂手拿着古义:__ 9. 断其左股今义:量词,用于成条的东西古义:__ 10. 左右既前,斩荆轲今义:左和右两方面古义:__

文言文知识整理

【定义】 文言文是以古汉语为基础,经过加工的书面语。 言文是相对白话文而来的。 文言文的意思就是指用书面语言写成的文章。 【翻译手段】 录: 凡是人名、地名、朝代、年号、官名、书名、物名、度量衡单位、器具、数量词、庙号、谥号、特殊称谓、专门术语等专有名词,都可照原文抄录。此外,古今词义一致,如“山”、“火”、“车”、“问”、“逃”等,也无需翻译。 添: 在原文有省略的地方,增添必要的内容,使译文通顺、明确。如“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口技》),其中“抚尺”和“一下”之间缺一个动词“响”,翻译应加上。又如“尝贻余核舟一,……”(《核舟记》),译文时,句前应加主语“王叔远”,“一”字之后应加量词“枚”。 释: 这是用得最多的一种手段;运用现代汉语的双音节词语来解释古文中的单音节词语。对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的活用,用法多样的一些虚词等要特别注意,一定要联系上下文,选准它的确切解释。 理: 调整、理顺译文的词序。大多数文言词句的词语排列次序和现代汉语是一致,但也有一些文言句式,如“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捕蛇者说》),原次序译作“苛酷的统治凶狠比老虎”,这不符合现代语习惯,应把“比老虎”调整到“凶狠”之前。 删: 有些词语仅有语法作用而无法译出的,可删去不译。如“夫大国,难测也”(《曹刿论战》)中的“夫”,“何陋之有”(《陋室铭》)中的“之”,“学而时习之”(《论语》)中的“而”都属于这一类。

缩: 文言文有些句子,为了增强气势,故意用了繁笔,翻译时可将其意思凝缩。如:(秦)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现代汉语中很难找到四种不同说法来译“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三个短句,在翻译时可凝缩为“秦有并吞天下、统一四海的雄心”) 【分类】 实词 如果掌握了文言文的常用实词,就可以算是基本上读懂了文言文。在文言文中,文言实词是主要的语言材料,也是我们阅读时遇到的较大障碍,而学习实词的难度比起学习虚词来又小得多。所以,有目的、有重点、有系统地积累一些常用文言实词对学习文言文时很有帮助的。 那么,如何积累和掌握文言文中的常用实词呢基本步骤应该是:逐步积累,反复巩固,扩展延伸。同一个常用实词,在这篇课文复习到时,可以想一想其它课文中是否见过,如果其它课文中见过,再想一想,这篇课文和其它课文中出现的这同一个词用法是否相同。若用法相同,则巩固旧知识;若用法不同,看一看不同在哪里,有什么规律可循。用这种方法,既省时间,又见效果。 虚词 所谓虚词,就是指那些不能够单独成句,词汇意义又比较抽象,但能通过它把实词组织在一起,完成句子结构的词类。在文言文中,虚词的使用频率很高,用法灵活,因此要想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就要了解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教材文言文知识梳理-(人版必修3-)

必修3 Ⅰ.古代文化常识梳理 《蜀道难》 子规:即杜鹃,又名杜宇。相传为蜀国古望帝魂魄所化,啼声哀怨动人。常作伤春、悼亡的象征。 《杜甫诗三首》 1.白帝城:古城名,在今奉节东白帝山上。东汉初年公述所筑,公述自号白帝,故名城为“白帝城”。 2.青冢,指王昭君的墓。传说冢上草色常青,故名“青冢”。 《琵琶行》 1.琵琶行:行,古诗的一种体裁。常见的古体诗的体裁还有歌、吟、引、曲等。 2.元和十年:元和,唐宪宗的年号。 3.左迁:贬官,降职。白居易任谏官时,因为屡次上书批评朝政,触怒了皇帝,被贬为江州司马。 4.司马:州刺史的副职,当时实际上是有职无权了。 5.京都声:唐代京都长安城流行的乐曲声调。 6.贾人:商人。 7.出官:(京官)外调。 8.管弦:指音乐。管,箫笛之类的管乐。弦,琴瑟或琵琶之类的弦乐。 9.教坊:唐代官办管领音乐杂技、教练歌舞的机关。 10.五陵年少:指京城富贵人家的子弟。五陵汉代五个皇帝(高、惠、景、武、昭)的陵墓。 11.青衫,黑色单衣,唐代官职低的服色为青黑色。后人常用“司马青衫”形容悲伤凄切的情感。 《商隐诗两首》 1.望帝:周朝末年蜀国君主的称号,传说他死后,魂魄化为鸟,名杜鹃,啼声哀凄,暮春而鸣:伤感春去。也哀痛亡国。春心是伤春之心,比喻对美好事物的怀念。 2.鸡人报晓筹:汉代制度,宫中不养鸡,而用传唱报晓。鸡人,宫中掌握时间的卫士。筹,更筹,敲击报时用的竹签,这里指代时间。 3.当时七夕笑牵牛:指唐玄宗和贵妃在发生“马嵬事变”五年前的七月七日的海誓山盟。七夕,农历的七月七日夜,民间传说天上的牛郎织女每年此夜在天河相会,妇女们便在这个夜晚于自家庭院中间向织女进行乞巧活动,故也称乞巧节。 4.四纪:古代以木星绕日一周(12年)为一纪,四纪为四十八年。

【高中语文课本文言文知识梳理(高中语文1—6册)】

高中语文课本文言文知识梳理第一册文言文知识梳理 《烛之武退秦师》 通假字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已,通“矣”,语气词,了。 2.共其乏困 共,通“供”,供给。 3.夫晋,何厌之有 厌,通“餍”,满足。 4.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阙,通“缺”,侵损,削减。 5.秦伯说,与郑人盟 说,通“悦”,高兴。 6.失其所与,不知 知,通“智”,明智。 古今异义 1.贰于楚也 古:从属二主,动词; 今:“二”的大写,数词。 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古:东方道路上的主人; 今:泛指设宴请客的主人。 3.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古:使者,出使的人; 今:指外出之人随身携带的物品。 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古:那个人; 今:尊称一般人的妻子。 《勾践灭吴》 7.南至于句无句,通“勾”。 8.将帅二三子夫妇以蕃帅,通“率”,率领。 9.令壮者无取老妇取,通“娶”,娶妻。 10.将免者以告免,通“娩”,分娩。 11.三年释其政政,通“征”,征税。 12.而摩厉之于义摩厉,通“磨砺”,切磋。 13.无不铺也铺,通“哺”,给人食物吃。 14.无不歇也欼,通“啜”,给人水喝。 15.衣水犀之甲者亿有三千 有,通“又”,用于整数与零数之间。 5.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 古:像爪和牙一样,指帮助者或得力助手;今:比喻坏人的党羽。 6.将不可改于是矣古:对这种局面;今:连词,表示后一事紧 接着前一事。 7.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 古:原野;今:指黄河中下游地区。 8.丈夫二十不取古:男子;今:男女两人结婚后,男子是女子 的丈夫。 《邹忌讽齐王纳谏》 16.徐公来,孰视之孰,通“熟”,仔细。 9,今齐地方千里古:土地方圆;今:指某一区域。 《触龙说赵太后》 17.少益耆食耆,通“嗜”,喜爱。 18.必勿使反反,通“返”,返回。 《季氏将伐颛臾》 19.无乃尔是过与与,通“欤”,句末语气词。 《寡人之子国也》 20.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无,通“毋”,不要。 21.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通“斑”,花白。22.涂有饿莩 而不知发涂,通“途”,道路。 《劝学》 23.虽有槁暴有,通“又”,又,再。 暴,通“曝”,晒。 24.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通“智”,才智。 25.君子生非异也生,通“性”,资质,禀赋。 《秋水》 26。泾流之大泾,通“径”,直。 27.不辩牛马辩,通“辨”,分辨。 《过秦论》 28.合从缔交 从,通“纵”。合从,六国联合共同对付秦国的策略。 29.秦有余力而制其弊弊,通“敝”,困顿,失败。 30.陈利兵而谁何何,通“呵”,呵问。 31.始皇既没没,通“殁”,死。 32.而倔起阡陌之中倔,通“崛”,崛起,兴起。 33.赢粮而景从景,通“影”,影子。 《鸿门宴》 34.距关距,通“拒”,把守。 35.毋内诸侯内,通“纳”,接纳,使进来。 36.张良出,要项伯要,通“邀”,邀请。 37.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倍,通“背”,违背,背叛。 38.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通“早”。 39.令将军与臣有郤郤,通“隙”,嫌怨,隔阂。 40.因击沛公于坐坐,通“座”,座位。 41.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不,通“否”,如果不这样。 《兰亭集序》 42.虽趣舍万殊趣,通“趋”,往,取。 43.亦由今之视昔由,通“犹”,犹如,如同。 《归去来兮辞》 44.景翳翳以将入景,通“影”,日光。 45.曷不委心任去留曷,通“何”,为什么。 古今异义 《烛之武退秦师》 《勾践灭吴》 《邹忌讽齐王纳谏》 《触龙说赵太后》 10.太后明谓左右 古:近臣、属下、侍奉在身边的人员等;今:左和右两方 面,或用在数目字后面表示概数。 11.年几何矣 古:多少;今:指数学的一门学科。 12,至于赵之为赵 古:是动词“至”与介词“于”的连用,译为“到,上推到”; 今:表示达到某种程度,或另外提起一事。 《季氏将伐颛臾》 13.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 古:把……当做,让……做;今:认为。 14.是社稷之臣也 古:此,这,代词;今 15.丘也闻有国有家者古:诸侯的封地称今:“国” 指国家, 《寡人之于国也》 16.河内凶古:谷物收成不好, 17.弃甲曳兵而走 古:跑,逃跑;今:行 18.是使民养生丧死无,古:供养活着的人; 《劝学》 19.金就砺则利 古:指金属制的刀剑 20.君子博学而日参省古:验, 检查;今:探; 21.非蛇鳝之穴无可寄;古:安置,安身;今:某人 某事物上。 《过秦论》 22.山东豪俊遂并起而古:崤山以东,即东: 《鸿门宴》 23.约为婚姻古:结成亲家;今:指 24.所以遣将守关者古……的原因;今: 25.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古:意外的变故;今: 26.将军战河北古:黄河以北;今:河北省 27.臣战河南古:黄河以南;今:河南省 28.如今人方为刀俎,我古:鱼和肉,指被欺凌 29.再拜献大王足下古:两次;今:又一次 《兰亭集序》 30.列坐其次

教材古诗文知识梳理必修

教材古诗文知识梳理部分 必修一 《烛之武退秦师》《荆轲刺秦王》《鸿门宴》 烛之武退秦师 一、通假字 1.无能为也已 “已”通“矣”,句末语气词 2.共其乏困 “共”通“供”,供给 3.秦伯说 “说”通“悦”,高兴 4.失其所与,不知 “知”通“智”,明智 二、古今异义 1.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古义:东方道路上的主人。 今义:请客的主人。 2.行李..之往来 古义:出使的人。 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箱子等物品。 3.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古义:那人。 今义:尊称一般人的妻子。 三、一词多义 1.说????? ①秦伯说.,与郑人盟 通“悦”,高兴②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陈述③故为之说. ,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一种文体④鲰生说. 我曰 游说,劝说 2.辞???? ? ①辞. 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推辞 ②停数日,辞. 去 告别③不辞. 劳苦 推托④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借口,托词 ⑤单于使卫律召武受辞. 审讯

3.鄙???? ? ①越国以鄙.远 边邑,把……当作 边邑 ②肉食者鄙. 目光短浅③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边境④孔子鄙其小器 轻视 4. 错误! 5.若????? ①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连词,如果②山有小口,仿佛若. 有光 好像③余悲之,且曰:“若. 毒之乎” 代词,你④曾不若. 孀妻弱子 及,赶得上 6.以????? ①以.其无礼于晋 连词,因为 ②敢以. 烦执事 介词,拿,用③越国以. 鄙远 连词,表顺承④焉用亡郑以. 陪邻 连词,表目的,来⑤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介词,把⑥阙秦以.利晋 连词,表目的⑦以. 乱易整,不武 介词,用 7.之????? ①臣之. 壮也,犹不如人 助词,用在主谓之间, 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②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 过也 结构助词,的③夫晋,何厌之. 有 助词,宾语前置的标 志 ④子犯请击之. 代词,指秦军⑤辍耕之. 垄上 动词,到,往

教材文言文知识梳理-(人教版必(00002)

教材文言文知识梳理-(人教版必修3-)

必修3 Ⅰ.古代文化常识梳理 《蜀道难》 子规:即杜鹃,又名杜宇。相传为蜀国古望帝魂魄所化,啼声哀怨动人。常作伤春、悼亡的象征。 《杜甫诗三首》 1.白帝城:古城名,在今重庆奉节东白帝山上。东汉初年公孙述所筑,公孙述自号白帝,故名城为“白帝城”。 2.青冢,指王昭君的墓。传说冢上草色常青,故名“青冢”。 《琵琶行》 1.琵琶行:行,古诗的一种体裁。常见的古体诗的体裁还有歌、吟、引、曲等。 2.元和十年:元和,唐宪宗的年号。 3.左迁:贬官,降职。白居易任谏官时,因为屡次上书批评朝政,触怒了皇帝,被贬为江

州司马。 4.司马:州刺史的副职,当时实际上是有职无权了。 5.京都声:唐代京都长安城流行的乐曲声调。 6.贾人:商人。 7.出官:(京官)外调。 8.管弦:指音乐。管,箫笛之类的管乐。弦,琴瑟或琵琶之类的弦乐。 9.教坊:唐代官办管领音乐杂技、教练歌舞的机关。 10.五陵年少:指京城富贵人家的子弟。五陵汉代五个皇帝(高、惠、景、武、昭)的陵墓。 11.青衫,黑色单衣,唐代官职低的服色为青黑色。后人常用“司马青衫”形容悲伤凄切的情感。 《李商隐诗两首》 1.望帝:周朝末年蜀国君主的称号,传说

他死后,魂魄化为鸟,名杜鹃,啼声哀凄,暮春而鸣:伤感春去。也哀痛亡国。春心是伤春之心,比喻对美好事物的怀念。 2.鸡人报晓筹:汉代制度,宫中不养鸡,而用传唱报晓。鸡人,宫中掌握时间的卫士。筹,更筹,敲击报时用的竹签,这里指代时间。 3.当时七夕笑牵牛:指唐玄宗和杨贵妃在发生“马嵬事变”五年前的七月七日的海誓山盟。七夕,农历的七月七日夜,民间传说天上的牛郎织女每年此夜在天河相会,妇女们便在这个夜晚于自家庭院中间向织女进行乞巧活动,故也称乞巧节。 4.四纪:古代以木星绕日一周(12年)为一纪,四纪为四十八年。 《寡人之于国也》 1.寡人:寡德之人,是古代国君对自己的谦称。 2.河内凶:河内遇到饥荒。河内,今河南

教材知识点梳理解析

九年级化学目录及教材重难点梳理 九年级化学上册目录: 1、化学的魅力 1.1化学使世界更美好 1.2走进化学实验室 1.3物质的提纯 1.4世界通用的化学语言 2、浩瀚的大气 2.1人类赖以生存的空气 2.2神奇的氧气 2.3化学变化中的质量守恒 3、走进溶液的世界 3.1水 3.2溶液 3.3溶液的酸碱性 4、燃料及其燃烧 4.1燃烧与灭火 4.2碳 4.3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 4.4化学燃料

九年级上册知识点梳理 第一章、化学的魅力主要重难点 1.1化学使世界更美好 1)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判别,主要依据是有无新的物质生成。 2)物理性质:颜色、气味、状态、密度、溶解性、挥发性;化学性质:通过化学反应体现 出的性质:稳定性,能使指示剂变色,可燃性等。 3)知道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 4)化学能促进社会的发展,化学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用途,来研究新材料,如 光导纤维。认识学习化学的重要意义。 1.2走进化学实验室 1)认识到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化学实验是学好化学的重要方法和手段。 2)了解一些常见的仪器的名称、使用范围、操作要求:试管、酒精灯、广口瓶、细口瓶、 集气瓶、试管夹、托盘天平和砝码、量筒等实验仪器的使用及操作要求、同时学会固体药品和液体药品的取用,等实验室操作规则。 1.3物质的提纯 1)掌握混合物和纯净物的概念,并且会区分。 2)会物质提纯的方法——过滤、蒸发,掌握过滤分离难溶性固体和液体的操作,明白过滤 的原理,在操作时要注意“一贴、二低、三靠”;掌握蒸发的方法。 1.4世界通用的化学语言 1)单质及化合物的概念,由同种元素组成的是单质,由不同元素组成的是化合物。单质是 元素的游离态,化合物是元素的化合态。 2)21种常见元素的记忆,地壳中元素的含量为:O 、Si 、Al、Fe 、Ca 、Na,以及元 素表示的意义,①表示某种元素、②表示该元素的一个原子、 ③有些还可以表示单质的化学式(金属和稀有气体)。 3)化学式表示的意义:①表示某物质、②表示该物质的一个分子、③表示该物质由何 种元素组成、④表示一个某某分子由几个某某原子构成。 第二章、浩瀚的大气主要重难点

(完整)高中语文课本文言文知识梳理

高中语文课本文言文知识梳理 高中语文课本文言文知识梳理 ①时维九月,序属三秋(属于,是) ②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类) ③在骨髓,司命之所属(在) 6 《师说》 7.传 ①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流传) ②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 8.师 ①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老师)

②于其身也,则耻师焉(从师) ③吾师道也(学习) ④师必退(军队) 9.从 ①从惑而不从师(跟随) ②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自) 《游褒禅山记》 17.道 ①有碑扑道(道路) 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道理) ③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主张) ④何可胜道也哉(说,讲) ⑤策之不以其道(方法) 18.盖 ①日初出大如车盖(车盖) ②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承接上文表原因,可译为“因为”) ③况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众士仰慕,若水之归海(超过,胜过) ④盖其又深,则其至则吵矣(大概)

19.文 ①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文字) ②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纹) ③属予作文以记之(文章) ④文过饰非(掩饰) 《伶官传序》 20.归 ①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归附,归依) ②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返回) ③知其幸与不幸,则其读书也必专,而其归书也必速(归还) ④若水之归下也(归聚,汇聚) ⑤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返回) 21.易 ①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容易) ②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轻易) ③以乱易整,不武(替代) ④天下事有难易乎(容易) 22.告 ①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少牢告庙,请其矢(祭告,祷告)

②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告诉,告知) ③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告之于帝(上报,报告) ④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祭告,祷告) 《石钟山记》 23.鼓 ①微风鼓浪(振动) ②噌吨如钟鼓不绝(一种打击乐器) ③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击鼓) 24,殆 ①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危险) ②郦元之所邮闻,殆与余同(大概) ③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通“怠”,懈怠) ④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几乎,近于) 25.发 ①而大声发于水上(发出,发生) ②见其发矢十中八九(发射,射出) ③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出发)

高中语文课本文言文知识梳理大全(1—6册全)

高中语文课本文言文知识梳理(1—6册全) 第一册 通假字 《烛之武退秦师》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已,通“矣”,语气词,了 2.共其乏困共,通“供”,供给。 3.夫晋,何厌之有厌,通“餍”,满足。 4.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通“缺”,侵损,削减。 5.秦伯说,与郑人盟说,通“悦”,高兴。 6.失其所与,不知知,通“智”,明智。 《勾践灭吴》 7.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知,通“执”,掌管 8.将帅二三子夫妇以蕃帅,通“率”,率领。 9.令壮者无取老妇取,通“娶”,娶妻。 10.将免者以告免,通“娩”,分娩。 11.三年释其政政,通“征”,征税。 12.而摩厉之于义摩厉,通“磨砺”,切磋。 13.无不铺也铺,通“哺”,给人食物吃。 14.无不歇也欼,通“啜”,给人水喝。 15.衣水犀之甲者亿有三千有,通“又”,用于整数与零数之间。 《邹忌讽齐王纳谏》 16.徐公来,孰视之孰,通“熟”,仔细。今齐地方千里古:土地方圆;今:指某一区域。 《触龙说赵太后》 17.少益耆食耆,通“嗜”,喜爱 18.必勿使反反,通“返”,返回。 《季氏将伐颛臾》 19.无乃尔是过与与,通“欤”,句末语气词。 《寡人之子国也》 20.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无,通“毋”,不要。 21.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通“斑”,花白 22.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涂,通“途”,道路。《劝学》 23.虽有槁暴有,通“又”,又,再。暴,通“曝”,晒。 24.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通“智”,才智。 25.君子生非异也生,通“性”,资质,禀赋。 《秋水》 26。泾流之大泾,通“径”,直。27.不辩牛马辩,通“辨”,分辨。 《过秦论》 28.合从缔交从,通“纵”。合从,六国联合共同对付秦国的策略。 29.秦有余力而制其弊弊,通“敝”,困顿,失败。 30.陈利兵而谁何何,通“呵”,呵问。 31.始皇既没没,通“殁”,死。

教材古诗文知识梳理必修2

教材古诗文知识梳理部分 必修二 《氓》《孔雀东南飞》《兰亭集序》《赤壁赋》《游褒 禅山记》 氓 一、通假字 1.匪来贸丝 “匪”通“非”,不是 2.于嗟鸠兮 “于”通“吁”,叹词 3.犹可说也 “说”通“脱”,脱身 4.隰则有泮 “泮”通“畔”,边岸 二、古今异义 1.至于..顿丘 古义:到。 今义:表示达到某种程度或另提一事。 2.秋以为..期 古义:把……作为。 今义:认为。 3.三岁..食贫 古义:多年。 今义:指年龄。 三、一词多义 1.将????? ①将. 子无怒②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 ③呼儿将 . 出换美酒④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 兵⑤项燕为楚将.⑥皮之不存,毛将. 焉附 (愿,请)(扶持,扶助) (拿,取)(率领)(将领)(将要) 2.靡????? ①靡. 室劳矣②故天子诸侯无靡. 废之用③望其旗靡. (没有)(奢侈,浪费)(倒下)

3.载????? ①既见复关,载. 笑载言②使君谢罗敷:“宁可共载. 不?”③怨声载 . 道④水则载. 舟,水则覆舟⑤朕在位七十载. ⑥子婴仁俭,百姓皆载.其言 (动词词头,无实义)(乘坐,乘车)(满,充满)(负荷,承受)(年)(记载) 4.言??????? ①载笑载言.②体无咎言. ③言.既遂矣 ④言.笑晏晏⑤佚之狐言. 于郑伯曰⑥凡六百十一六言.⑦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⑧静言. 思之 (说,说话)(预兆)(助词,没意义)(说,说话)(告诉)(字) (言论,著作)(助词,无意义) 四、重要实词 1.抱布贸.丝 交换,买或卖 2.来即.我谋 就 3.匪我愆.期 拖延 4.体无咎.言 灾祸 5.以我贿.迁 财物 6.无与士耽. 沉溺 7.女也不爽. 过错 8.总角之宴. 快乐 9.言笑晏晏.. 快乐的样子 10.信誓旦旦.. 诚恳的样子 五、词类活用 指出下列加点词的活用类型并翻译。 1.夙.兴夜.寐 名词作状语,在早上,在晚上 2.三岁食贫. 形容词作名词,贫苦的生活 3.其黄. 而陨 形容词作动词,变黄 4.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数词作动词,不专心,有二心 5.士也罔极,二三.. 其德 数词作动词,反复无常,感情不专一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