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新世纪我国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的现状、问题与展望(1)

新世纪我国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的现状、问题与展望(1)

新世纪我国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的现状、问题与展望(1)
新世纪我国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的现状、问题与展望(1)

收稿日期:2006-07-06

第一作者简介:易淑华(1977-),女,安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心理学系2005级硕士研究生。

新世纪我国贫困大学生

心理健康研究的现状、问题与展望

易淑华,姚本先

(安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心理学系,安徽芜湖 241000)

摘要:通过对新世纪我国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研究现状的分析,提出存在亟待解决的八个问题:重视的程度不足,给予的关注和研究太少;文化客位影响对贫困大学生心理的研究;研究者偏重于定量的研究,片面追求数据的获得;研究中缺乏系统的心理学理论和心理学实践地结合;缺乏对概念的阐释和规范;研究中误将“普通大学生”作为“贫困大学生”的对照词;忽视了对贫困大学生积极的心理特征的分析和研究;缺乏对研究结论的评价和检测。展望未来,对该问题的研究:不仅要关注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本身,更要关注问题的解决;既要关注到贫困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危害,又要关注到它对大学生意志的磨练、自立自强个性的养成、责任感的树立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综述

中图分类号:G 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8154(2006)05-0076-04

T he Current Situation ,Problems and the future

of the Study on M ental Health of the Poverty -stricken Students in the New Century

YI Shu-hua,YAO Ben-xian

(Dep artment of Psychology ,School of E ducational S cience ,

A nhui N ormal Univ ersity ,W uhu 241000,China )

Abstract :T hro ugh the analysis o f the cur rent sit uat ion o f the st udy o n the mental health of t he po vety -str icken

students in the univ ersities,8pro blems are ra ised:less at tent ion paid to this phenomeno n;t he influence of cul-ture on the ment al state o f the po ver ty -stricken st udents ;t he r esear cher's pr eference to data ;the lack of the

combination o f psycholog y theor y and psycholog ical pra ct ices ;t he lack of for matio n o f the co ncepts ;equaling “t he a ver age students ”w ith pover ty -str icken students;less study on the pr o-a ct ive mental char acterist ics o f the pover ty -str icken st udents;lack o f the ev aluation o f the r esearch r esults.T o solve this pr oblem in t he future,

w e sho uld no t only pay attentio n to pov ert y's influence upo n t he m enta l health of the st udents but also pay at-tentio n t o pov erty 's pr omo tio n of the fo rmat ion o f the sense of r espo nsibility o f the pov er ty -str icken student s .

Key words :po ver ty -stricken students ;ment al health ;r esearch Summar y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一个由国家、社会和个人合理分担教育培养成本的机制已逐步形成。1997年高校全面实行“并轨”制度,1999年起高校全面扩招。随之而来的,一是高等教育发展规模逐步扩大,大学生占总人口比例不断上升;二是学费标准逐年趋升。由此出现了贫困大学生的总体数量呈明显上升趋势。他们不仅在经济上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其心理问题也愈益突出,并不同程度地影响了正常的学习生活和健康成长。因

此,关注高校贫困生,调查分析贫困生的心理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际意义。

近年来,我国学者对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了调查分析,对高校贫困生心理的现状、表现特征、心理问题的成因、以及解决其心理问题的基本对策等做了大量的研究。本文查阅了新世纪以来相关的部分文献和理论资料,并进行了初步的整理,希望能对以后有关的研究有所借鉴,也为贫困大学生尽快摆脱心理问题的困扰、实现自己应有的

 2006年9月 第24卷 第5期 煤炭高等教育 M EIT A N HIG HER EDU CA T IO N

Sep.,2006

V o l.24 No.5

人生价值贡献一份微薄之力。

一、研究现状综述

笔者通过CNKI全文期刊数据库,使用模糊匹配的方法,对2000年以来3种关于心理健康的核心期刊《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中国健康教育》和《健康心理学杂志》进行检索。共查阅出关于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相关文献11篇。通过对这些文献的初步整理和分析,可以看出:63.64%的文献作者在高校中从事心理教学或研究方面的工作, 36.36%的作者在高校中从事的是学生处或学工部等部门的管理和指导工作。

在文献中,以叙述性的说明为主、通过文字来描述现象的定性研究只占了9.10%;通过数据的展现来得出结论的定量研究占了90.90%。在定性研究中,研究对象都是贫困大学生;但研究者对此都没有给以明确的定义;作者都以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实践为基础;文献的思路是以描述贫困大学生心理特征—分析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提出解决对策这一模式为主;文章都采用归纳的方法,通过不断的描述而成文。在对贫困大学生心理进行定量研究的文献中,研究者的研究对象都是其所在高校的大学生;抽样方法基本都采用随机抽样法;资料收集方法主要是问卷法和量表法;对数据的统计基本上都是采用了SP SS社会科学统计软件包对数据进行处理;研究者主要采用演绎法对调查结果进行量化分析并加以抽象、概括,形成客观的文本。

在对贫困大学生心理进行定量研究的过程中,研究者大都采用SCL-90来收集数据和资料。在此对其进行一个简单的阐述。SCL-90即心理症状自评量表,其中包括了9个因子,即: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研究者正是通过这9个主要统计指标的得分来了解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说明贫困大学生心理的显著特征。此外,一些专家和学者采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应对方式问卷(CSQ)、特质应对方式问卷(T CSQ)、多维度-多归因因果量表(MM CS)、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考试焦虑量表(T AS)和大学生人格调查表(UPI)以及一些自编量表进行测评。

许多学者对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了大量的调查研究,通过分析调查结果得出:贫困大学生因家庭生活贫困,面临经济和学业的双重压力,存在压抑、紧张的心理,在强迫、人际关系、敌对、偏执等方面呈现明显的问题症状,也就是说部分贫困大学生确实存在比较严重的心理障碍。徐浩岚和唐平对泸州医学院552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发现贫困生在SCL-90总症状指数和各因子分上均明显高于非贫困生和全国常模,尤其体现在强迫因子(2.26)、人际关系因子(2.23)、抑郁因子(2.43)、焦虑因子(2.05)和偏执因子(2.06),表明贫困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相对较差。孔德生和杨晓梅利用自编的4个量表和2个已有量表,对全国11所高校的747名贫困大学生和903名非贫困大学生施行测试,进行t检验、log ist ic回归分析、聚类分析、典型相关分析。结果发现在人格测验中,贫困大学生与非贫困大学生在自卑、焦虑、成就动机、兴奋性、敢为性、怀疑性、内向与外向、新环境中成长力、恃强性、幻想性、世故性、自律性、心理健康水平方面具有显著差异(P<0.05);在人格成因测验中,贫困大学生与非贫困大学生在经济水平、身材相貌、业余爱好方面具有显著差异(P<0.01);在人格类型测验中,除聪慧性、幻想性、实验性外,其余各因素均达显著水平(P<0.05);在贫困大学生教育对策的测验中,勤工助学、奖学金、团体活动、同学朋友的帮助、毕业分配前景等因素达显著水平(P<0.05)。

目前,大多数的研究都集中在对高校贫困生心理特征消极方面的描述和分析。只有9.1%的学者在研究其消极心理特征的同时,能更加客观地发现和描述贫困大学生积极的心理特征。孔德生和杨晓梅认为贫困大学生从懂事起就饱受贫困之苦,因此产生自卑。但这种尴尬的处境反而激起他们的斗志,使他们能卧薪尝胆,形成更强的成就动机。这样,他们便形成了既自卑又动机强的对立统一的个性特征。就此,他们把贫困大学生分为5种类型,分别为自励奋进型、自信上进型、自卑拼搏型、自卑挣扎型、自轻自弃型。

在对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分析时,几乎所有的研究者都认同经济因素在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形成中的作用,但影响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经济、人际、学习、情绪以及就业压力内外因共同作用,才导致高校贫困生容易出现各种心理疾患。

在解决高校贫困生心理问题的基本对策研究方面提出:由于造成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因而相应的解决对策也不应该是单一的。要保证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必须努力形成一个包括校园文化建设、思想道德教育、经济资助机制和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等在内的综合性的教育环境。

二、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中存在的亟待解决的问题

通过对前人的研究成果进行归纳、整理和分析,可以看出,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学者们对它的研究正在不断地深入,并且在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的表现特征、成因分析和解决对策等方面已经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对

煤炭高等教育 第24卷

解决贫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提高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尽管如此,研究中仍存在一些问题,这也正是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有待解决的发展趋势。

1.重视的程度不足,给予的关注和研究太少

心理学界对贫困大学生问题给予了关注不够。2000年至2005年的《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健康心理学杂志》,共发表1572篇文章,其中关于贫困大学生的文章只有7篇,只占总数的千分之四点四五;《中国健康教育》共发表2811篇文章,其中关于贫困大学生的文章只有4篇,只占总数的千分之一点四二。研究太少,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的解决。因此,对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研究应该给予更多的注意。

2.文化客位影响对贫困大学生心理的研究

尽管研究者的调查结果普遍显示贫困大学生心理的部分症状因子得分高于非贫困生,但整体上说,二者的心理健康水平应该是基本相同的。笔者认为,在这一研究过程中,存在一个文化客位的问题,即研究者有可能已经过早地将其个人的观点强加给了被研究者,那么自然会得出不符合客观实际的研究结果。

在调查研究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时,如果研究者已经想当然地认定贫困大学生存在严重的心理问题,已经把他们划分出普通大学生的行列,视他们为心理不健康的异类,那么很自然地在调查过程中也就带有这种偏见,调查结果自然也就在所谓的“意料之中”了。而对非贫困大学生,在研究其心理健康问题时,研究者并没有带着这种偏见去调查分析,自然会得出与贫困大学生截然不同的结果。因此,研究者在认同贫困大学生中的部分人也许存在心理问题的同时,也不应该将此问题扩大化,刻意地认为心理不健康是贫困大学生的普遍现状,把贫困大学生都看作心理扭曲的异类和弱势群体,从而将其与非贫困生明显的划清界限,这样也许会对贫困大学生产生更巨大的负面影响和心理压力。所以,客观地分析高校贫困生的心理状况,尽量避免文化客位问题,是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的基础,也是以后与之相关的研究必须克服的问题。

3.研究者偏重于定量的研究,片面追求数据的获得

尽管学术界认为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不可能截然分开,但本文通过对相关的文献进行分类以后认为,其中有90.90%的文献偏重于定量的研究,只有9.10%的文献偏向定性的研究。前者是基于对客观数据的收集和验证,排除了研究者本人对研究过程和结果的影响。虽然文章比较概括、客观,但较之后者基于对“既有事实”的特征描述、原因分析、对策研究等推广和实际作用不大,易于流于形式,片面追求数据的获得。定量研究虽然有客观、规范、信度和效度高等优点,但是过于侧重定量研究也会导致研究曲高和寡,不利于教育实践,一定的定性研究还是必要和必须的。最好,两者能有机结合,相得益彰。

4.研究中缺乏系统的心理学理论和心理学实践的结合

在文章前部对文献作者进行统计和分析中显示,对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进行研究的人员中有63.64%从事的是高校的关于心理健康的研究工作,只有36.36%的文献作者从事学生管理工作。此项统计结果反映出的问题应该是: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在心理学界虽然引起一定的关注,系统的心理学知识和娴熟的心理研究方法无疑是研究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基础,是研究过程能够深入、研究结论具有说服力的关键。但是由于缺乏相关的实践的支撑,对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研究只能流于形式,不能造福广大贫困学子。而学生管理工作者由于工作需要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和了解贫困大学生,因此对贫困大学生心理的研究反而更热情和广泛。但是,“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的关键词在于“心理”,那么,在对贫困大学生心理进行研究的过程中,从事学生管理工作的研究者是否具备系统的、完备的心理学知识,是否具有研究心理的方法和技术,无疑会影响到研究结果的信度和效度。

5.缺乏对概念的阐释和规范

通过对有关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成果进行整理,结果发现没有一篇文章对“贫困大学生”进行了清晰地阐释和界定,大多数的文章都忽略了这个问题。其实,对“贫困大学生”比较直接客观地进行界定,可以使读者了解作者所说的“贫困大学生”究竟处于一种什么具体的状态。而如果对此没有一个明确的界定和表述,研究过程很可能会缺乏可操作性,从而影响到研究结论的准确性。

6.研究中误将“普通大学生”作为“贫困大学生”的对照词

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整理发现,有将近18.18%的文章以“普通大学生”作为“贫困大学生”的对照词,将贫困大学生截然划分出普通大学生的行列,将两者作为研究的对照组。尽管大家都明白在这里“普通大学生”是指非贫困大学生,但我仍建议以后的研究应该使用“非贫困大学生”而不是“普通大学生”作“贫困大学生”的对照词,这对维护贫困大学生的自尊、减轻他们的心理压力无疑是有益的。

7.忽视了对贫困大学生积极的心理特征的分析和研究

在描述贫困大学生的心理特征时,只有9.10%的研究者谈到了贫困大学生积极的心理特征,而几

第5期 易淑华,姚本先/新世纪我国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的现状、问题与展望

乎所有的文献都聚焦于对贫困大学生消极的心理特征的分析和描述。然而,根据辩证法原理,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贫困大学生的心理,也应该具有积极和消极两方面的特征。贫困大学生一般都是在艰苦环境的磨练中成长起来的,苦难造就了他们早熟的秉性,挫折磨练了他们不屈的性格,因此坚强是他们普遍具有的心理特征。而且,由于家庭的贫困,他们从小就较少得到父母的呵护与照料,逐渐培养了独立自主的生活能力,遇事比较有主见,在日常生活与学习中显现出较强的独立性。学习和工作中普遍都勤奋好学,生活一般都艰苦朴素等。这些优秀的特点和潜质,更值得社会各界去关注和开发。如果只看到或强调贫困大学生消极的心理特征,而忽视对积极心理特征的研究,无疑违背了研究的公平性原则,难免会影响到研究结果的客观性和准确性,也会给贫困大学生带来更大的心理压力和负担,伤害他们的自尊和自信。因此,在对贫困大学生心理进行研究的过程中,即使是描述消极的心理特征,我们也应该持一种客观的、非批判的态度,更不能忽视贫困大学生心理中积极的特征。

8.缺乏对研究结论的评价和检测

分析有关贫困大学生心理研究的文献发现,所有的研究者都对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进行了特征描述和原因分析,并提出了解决对策。但无论是偏定性的研究还是偏定量的研究中,都没有涉及评价和检测研究结论是否有效、是否合理、是否有代表性、是否符合伦理道德问题的研究。那么,值得质疑的是学术界和读者如何知道这是不是一个好的研究,对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有没有真正的帮助;如何知道研究结果是否真实;如何知道研究结果是否有代表性,是否代表了所有的贫困大学生面临的心理问题;如何知道研究是否尊重贫困大学生本人,是否符合道德规范。可见,建立对研究结论的评价和检测机制是贫困大学生心理研究方面的一个空白点,也是以后相关的研究亟待解决和探讨的问题。

三、对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展望

1.不仅关注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本身,更要关注问题的解决

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虽然有一定的成绩,但是偏重定量的研究,片面追求数据的罗列,很少能提出了一些实际的解决方案;即使提出方案也和实践脱节,纸上谈兵。随着国家重视的程度加深,对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数量上将会越来越多;质量上将会不仅关注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本身,更要关注问题的解决;定性和定量研究相结合;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2.关注到贫困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正反两方面的作用

目前,大多数的研究都集中在对高校贫困生心理特征消极方面的描述和分析,只有极少的学者在研究其消极心理特征的同时,能更加客观的发现和描述贫困大学生积极的心理特征。其实,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贫困对大学生的影响不仅仅是消极的,它也有积极的一面。贫困大学生从懂事起就饱受贫困之苦,因此产生自卑。但这种尴尬的处境反而激起他们的斗志,使他们能卧薪尝胆,形成更强的成就动机。除了上述优点以外,贫困大学生还具备坚强、独立、勤奋好学、艰苦朴素等优秀的心理特征。因此,我们既要关注到贫困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危害,又要关注它对大学生意志的磨练、自立自强个性的养成、责任感的树立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 李艳红.贫困大学生的心身症状与心理社会因素研究[J].健

康心理学杂志,2002,10(1).

[2] 张晓玲,赵霞,朱庆成.南通大学04级大学生心理测试检出

高危人群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健康教育,2005,12(12). [3] 李力生.团体咨询辅以个体咨询对提高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

水平的研究[J].健康心理学杂志,2004,12(1).

[4] 李海星.大学贫困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分析[J].健康心理

学杂志,2001,9(6).

[5] 李艳红.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与应对方式研究[J].中国

健康心理学杂志,2002,18(9).

[6] 王玉清.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分析及对策[J].中国健康心理

学杂志,2003,19(10).

[7] 孙永明,钱秋源.高校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J].中国健

康心理学杂志,2004,12(5).

[8] 陈玉凤,张泽刚.湘西地区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调查与分

析[J].心理健康教育,2005,4(21).

[9] 陈嵘.云南贫困医学生心理控制感及其相关因素的研究[J].

健康心理学杂志,2003,11(5).

[10] 孔德生,杨晓梅.贫困大学生个性特征分析及教育对策研

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4,12(6).

[11] 徐浩岚,唐平.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现状调查及对策[J].中

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5,13(5).

(责任编辑 周 红)

煤炭高等教育 第24卷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策划书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策划书 一,活动背景: 在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今天,竞争也日趋激烈。在人口高度密集的中国,就业竞争更是不在话下。劳动力与岗位呈现粥多僧少的局面。就业已成为困扰人们的主要问题。尤其是近日来,“富士康”跳楼事件已经将这一恶性的状态推到了风口浪尖的田地,减压已不可避免地被提上社会平台,这将是缓解矛盾所亟待采取的主要办法。当代在校大学生也深深地体会到竞争的激烈。另一方面,学业的压力也使他们喘不过气。英语四六级考试,计算机一二级考试,学分考试…所有的一切使得大学生活充满压抑感。再一个,友情,爱情,生活方面的烦恼也是他们众多压力的来源。 活动目的与意义: 通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减轻大学生心理承受的过重压力。为了让大学生正确认识自身所处的境地,理性地对待所面临的压力与挫折等心理问题,以健康向上的生活态度看待并解决困扰他们的难题。让大学成为他们心中快乐的圣地,让大学生活成为他们脑海里美好的回忆。健康的心理是维持大学生继续热情学习的动力,也是他们日后在工作和生活中战胜困难的必要条件! 二,活动时间与地点安排: 2010年6月5日——6月6日 地点:xx大学西校园6B小广场,第二教学楼 三,活动开展形式:心理健康知识展览,影片放映,讲座,心健知识有奖竞答 四,活动开展: 6月5日:上午在西校园6B小广场展览心理健康知识 下午在第二教学楼201教室播放影片《大学生心理健康》6月6日:上午在西校园6B小广场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有奖竞答活动 下午在第二教学楼201教室心理教授讲座 准备阶段: (1)通过上网寻找有关大学生心理健康,为大学生减压方面的资料,以简洁,轻松的方式,以手工或电子版的形式,张贴在展览板上。其中辅以简单幽默的漫画,让同学们在轻松的状态下学到有益的知识。展览中包括对心理现象的诠释及对心理案例的剖析与解决方法,案例后注以专家寄语。(2)影视作品由主办单位向学校心健工作室的教授和老师咨询,请教,最终确定影片内容。(3)有奖竞答活动中,由工作人员上网搜索查找相关资料,咨询心健老师,找些有关心健问题,减压方法之类的问题。礼品有餐巾纸,小挂钩,小卡片等之类;现场布置有横幅,彩球等简单的装饰。(4)讲座则请来学校心健工作室的权威教授来演讲关于如何处理大学生面临的学业,就业,感情,生活中的心理问题。 举办阶段: 此次活动组织人员由社会工作协会操办,人员数量有限,所以应该合理配置。 展览由于需要现场指导不多,所以只需在此安排4,5个工作人员维持现场便可。在放映影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研究方案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研究方案 一、什么是心理健康教育 在现代社会,一个心理健康的人通常表现为认知功能正常,情绪反应适当,意志品质健全,自我意识正确,个性结构完整,人际关系协调,人生态度积极,社会适应良好,行为表现规范和行为与年龄相符等。 心理健康教育也称心理教育、心理素质教育等,是培养受教育者良好心理素质的教育,是提高受教育者心理机能,充分发挥其心理潜能,促进个性发展的教育,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心理的自主构建相互作用的社会活动过程。 心理健康教育完全不同于精神医学中的诊疗模式,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针对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的需要而开展的教育活动,旨在提高和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帮助学生学会如何恰当有效地应对现实生活中所面临的各种压力、如何进行情绪调节等,使学生更有效、积极地适应社会、适应自身的发展变化,促进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发展。所以,预防问题发生、促进心理素质提高才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目标。从本质上来讲,心理健康教育是心理素质的教育和培养,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方面,是素质教育的具体体现。

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现代 ___比较发达,家庭生活比较优越,外来文化的冲击波也比较强烈。这诸多的因素,对少年儿童的心理发展无疑会产生正负两方面的影响。据一九九八年全国少工委等组织联合抽样调查表明:“全国少年儿童存在四大问题”。其中之一就是如今少年儿童以“我”为中心,依赖性强,自我控制能力差,任性,脾气大,胆小……“某省高中学生因不满老师的教育,把老师残忍地杀死宿舍中,仍若无其事地上课玩耍三天至案发”。大量 ___的事实,都向我们说明一个问题,现代少年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应成为当前教育中的一个 ___的课题。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1989年关于健康的第四次定义:健康的涵义,是指躯体健康、心理健康、道德健康和社会适应性良好。可见,健康的内涵已日渐深广,心理健康已纳入衡量健康与否的标准之内。 《中共中央 ___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指出,要“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增强青少年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既是学生自身健康成长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对人的素质要求的需要。

【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论文】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

【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论文】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 由于高校助学政策的不完善和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贫困生现象及相应的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显得日益突出。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推荐的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论文篇一 《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研究》 摘要:由于高校助学政策的不完善和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贫困生现象及相应的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显得日益突出。经济上的重负,导致了部分贫困生自卑、抑郁、人际关系敏感、自我封闭等一系列的心理问题,成为经济、身心的双困生。学校应采取经济资助与学校环境育人相结合,鼓励勤工助学与培养自尊意识相结合,心理健康教育的普及性与针对性相结合等措施有效地改善当前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关键词: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随着大学生资助政策的改革和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贫困生现象及相应的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显得日益突出。据统计,一般高校中,贫困生要占到学生总数的10%-20%,其中特困生占5%-10%。经济上的重负,往往导致心理上也承受着巨大的压力。贫困使大学生心灵深处自觉不自觉的产生了一种挫折感,从而导致了自卑、抑郁、人际关系敏感、自我封闭等一系列的心理问题,部分学生因此成为经济、身心的双困生,对他们的学习、生活产生了很大影响。 一、贫困大学生心理特点成因分析 1.经济原因是导致贫困大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最主要因素。贫困生进入高校后面临的第一个考验就是生活环境的适应问题,由于绝大多数大学设在大中城市,有较浓厚的城市色彩,贫困生要适应大学生活,就要逐渐养成城市的生活习惯,而这种习惯的建立需要一定的经济基础,这对那些生活消费只能限于吃饱穿暖、艺术修养水平较低的贫困生来说,是相对困难的。另外,贫困生对大学学习环境的适应会更困难一些。就读大学前,贫困生就普遍存在着学习条件较差等客观情况;入学后,由于经济的原因,他们不能像其他学生一样拥有录音机、电子词典甚至电脑等自学工具。因而一些贫困生就会在心理上有一种不平衡感,存在着为什

大学生自我心理健康状况分析

大学生自我心理健康状况分析 大学生自我心理健康状况分析随着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和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大学生面临的学习,生活,情感和就业压力明显增大,由此产生的心理问题日益突出,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高校校园稳定。接连发生的________为大家整理的相关的大学生自我心理健康状况分析,供大家参考选择。 大学生自我心理健康状况分析近几年,随着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和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大学生面临的学习,生活,情感和就业压力明显增大,由此产生的心理问题日益突出,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高校校园稳定。接连发生的大学生*事件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大学生的心里健康已成了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这种现象已引起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关注。 我们围绕大学生心理健康这一话题为主题,利用网络、实地调查、查阅资料等方式对我们身边的同学进行了心理健康调查。作为当代大学生的我们,面对着崭新的生活,无论是在生活上、学习上还是情感上,很多人都曾有过一段迷茫的时期。而近年来,关于大学生心理问题引发的悲剧报道也日益增多,所以我们希望通过对同龄人的调查,总结出大家目前存在的一些普遍问题,提出宝贵的意见,向身边的同学宣传关注心理健康的必要性,帮助身边的同学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健康快乐地度过自己的大学生涯,并为将来步入社会做好准备。

一、调查目的与意义步入大学校园,所有一切都是新的,学习任务、人际交往及竞争压力等一系列的问题,需要大学生独立地面对和处理,因此也必然会给我们带来一些心理上、思想上的困惑,如紧张,焦虑,恐惧,孤独,抑郁等,严重的不适应会造成心理障碍。这些心理现象的产生,不同程度地影响了同学们的学习生活。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竞争越来越激烈,人们来自生活和工作的压力也越来越大。作为一个当代大学生,具体的压力有哪些呢经济学系实践部对我系06级学生心理问题的现状进行了认真细致的调查,并针对一些具体问题对部分同学进行了调查问卷,并对其中发现的问题,加以思考和研究。 二调查方法或工具主要是问卷调查,通过实地调查方面进行实施。 心理健康调查问卷问题分析1您认为您目前所在的大学与高中的整体氛围相差很大吗A.特别大B.很大C.差不多D.无差别分析12的同学认为相差的氛围特别大,无论是学习上还是生活上。 48的同学认为相差很大,主要实在学习氛围和生活习惯上,大学的学习相对轻松而且老师也不会总是督促学习,大学都是住宿生活而很多人都是到了大学才离开家开始住在学校,这一方面很多人表示一开始真的很不习惯。 40的同学认为差不多,虽然大学与高中相比是一个崭新的环境,但他们表示自己很快就适应了这样的生活。 0的同学认为无差别。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研究实施方案

县城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及课堂活动的 指导的研究实施方案 桦甸市第三中学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组执笔人:丁仁凯 一、课题的提出 (一)实验背景 初中阶段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重要时期,也是个体心理从幼稚走向成熟的特殊发展阶段。初中学生身心发展极为迅速,可塑性大,同时又表现出极大的不平衡性。心理上的急剧变化和生活的日益复杂,给学生的心理发展带来很大的动力,但也带来了很多的困惑,极易出现心理问题。《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要“通过多种方式对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心理教育,健全人格,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 。因此,在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全面把握初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初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预防和矫治初中学生的心理问题行为,应当成为当今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迫切需要关注和研究的重要课题。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我国基础教育的宗旨是实施全面的素质教育,心理教育则是整个 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但目前基础教育中尚未明确规定心理教育的课程设置,教育实践中也很少有人专门注重心理健康教育。而目前教育的现状是处于心理断乳期的少年学生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冲击下,

由于社会阅历浅、身心变化大,学习负担重,面临代沟,心理问题较为严重,亟需及时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心理教育面临着新的课题与挑战,尽管我国也开始注重心理健康教育,但是还只是刚起步,尤其是农村,更是薄弱。 国外尤其是欧美的心理健康教育起步较早,也积累了较为成熟的理论和丰富的实践体验,这一方面对我国的心理健康教育有着较好的启发,另一方面对我们也是一个压力和挑战。 (三)理论依据 1.教育首先关注的是人的自主发展能力的生长和成熟,教育是教书和育人的工作,教育是针对人、为了人的工作,而教育要做好“针对人、为了人”的工作,就必须首先了解自己的教育对象,以使教育教学做到有的放矢。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调查研究是做到这一点最有效的、最直接的途径,这是本课题提出的唯物主义理论依据。 2.人的心理是一方面是先天造成的,更多的是后天的家庭、学 校、社会中的诸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人的心理是发展变化的,发展过程中的问题最终在发展中实现解决。《当前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行动研究》旨在透过差异与差别的学生心理现状,确定教育的内容,把握教育的最佳的切入点与方法,这是本课题提出的心理学依据。 3.当代中国教育正在从传统走向现代,课程改革逐步深化,学 生的主体地位逐步得到落实,如何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实现教书与育人的因材施教,这是一个俞来俞紧迫的任务。《当前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行动研究》的意义在于实现育人的个性化,解决心理问题个别化,以避免学生主体地位落实后出现的负面效应,如:不敢管、不会管等不适应现象,以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与新形势的适应,这是本课题提出的教育学依据。 4.社会学认为每个人在社会中都有自己的角色,而且呈现多元化特点。中学生心理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从小学到中学,从儿童到青少年角色转换迟缓和低度发展造成的。《当前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行动研究》的意义在于通过心理健康教育的探索与实践研究,使心理健康教育“一切从实际出发”,推动学生顺利地完成角色转换,尽快地

国内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状况研究文献综述演示教学

国内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状况研究文献综 述

国内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状况研究文献综述 何黎肖佳宜张晓知冯依帆 摘要:当代社会主流文化和多元文化并存,复杂的社会现象极大地冲击着传统的学校教育,也使家庭教育面临理想化和现实化的艰难抉择。更由于各种社会化问题的侵扰,当代学生中出现了不同程度心理问题和异常行为反应现象。关注该类学生的成长,并在被个体自身认识的前提下,由学校和家庭形成合力,共同指导其调整心理、行为异常态势,确保其健康成长,具有积极的社会意义。本文综合了近年来国内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进展与现状,作出简要评价,并结合实际提出较具可行性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工作中的一个重要方面。近年来,中小学生有异常心理问题倾向和严重心理行为问题的比例日趋增长,这些问题已经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近年来,国家陆续出台了有关“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文件和政策,全国各地的中小学校以理论指导实践,进行了许多有成效的探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是,由于实践和认识上的偏差,目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方面仍有许多未能很好解决的、亟待研究的问题。为了更有成效地开展课题研究,本文就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的主要问题做一文献综述。 一、国内研究进展与现状 (一)营造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 如辽宁省营口市健康小学为突出“心理健康”主题而编制校歌、校徽、校训,此设计制作的过程,体现了全校师生集体的智慧,浸透着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刻内涵;为展示学生“心理健康”风貌而建立“心理健康”橱窗,有个人的、班集体的,也有全校整体的健康心理体验,它时刻激励着每个学生向更高的心理健康水平发展;为创造自主学习和交流的空间而开设健康走廊、微笑走廊,走廊内还摆着一块小板,每周一句“心灵寄语”,都是在学生中收集上来的,是学生心理发展的警示录;为打开学生心灵之窗而开设“知心姐姐信箱”、开放“心理咨询室”,打开了学生的心灵之窗。除此之外,他们还利用学生的集会、校园板报、教室园地等多种阵地,向学生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发挥了环境育人的功能,使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得以顺利实施。 (二)开展多种形式的心理健康咨询 如河南省郑州市航院附属小学在心理咨询中,结合学生实际情况,遵守平等交友原则、理解尊重原则、教育性原则、因人而异原则、启发性原则、保密性原则等,采取了以下几种方式:1.面谈咨询,即求助者主动上门,采用一对一的形式,在专门的心理辅导室进行,便于求助者充分地倾诉,有助于详细、深入地交谈、讨论,利于准确观察学生的外表、神态,了解其个性特点、情绪反应;2.书信咨询,其优点是可以打破空间和时间的局限,适用于性格内向、

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与对策#(精选.)

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与对策 当代大学生存在对大学环境不适应、无法承担巨大的求职和就业压力、自我定位出现迷惑等问题,为此,可运用心理学方法和技巧,对大学生进行心理测试,分析和研究他们的心理状况,开展心理咨询活动,教育和引导他们养成良好的人格品质,建立科学的生活方式,树立乐观向上的精神;鼓励他们积极参加业余活动,增强心理自我调节能力,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使他们成为具有良好心理素质的人才。 一、当代大学生心理现状 我国大学生多数处于青年中期(18~24岁)这一年龄阶段。在这个阶段,个体的生理发展已接近完成,已具备了成年人的体格及种种生理功能,但其心理尚未成熟。如何促使大学生心理日益成熟,使其成为一个心理健康的成年人,是我们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因为,青年中期是走向成熟的关键期,此时大学生的心理发展不成熟,情绪不稳定,很容易造成心理冲突,如理想与现实的冲突、理智与情感的冲突、独立与依赖的冲突、自尊与自卑的冲突、竞争与求职的冲突等等。这些冲突和矛盾若不能及时得到有效疏导、合理解决,久而久之会形成心理障碍。特别是当代大学生在高中阶段为了在激烈的高考竞争中取胜,几乎是全身心投入学习,家长的过度保护、学校的应试教育使这些学生心理比较脆弱,缺乏挫折承受力。进人大学后在学习、生活、交友、恋爱、择业等方面小小的挫折足以使他们中的一些人难以承受,以致出现心理疾病,甚至离校出走、自杀等。从环境因素看,竞争的加剧、生活节奏的加速,使人产生了时间的紧迫感和压力感;随着个人对生活目标的选择机会增多,难以兼顾的矛盾也加剧了大学生内心的冲突,使他们产生了无所适从的焦虑感。再加上各种生理因素、心理因素、社会因素交织在一起,极易造成大学生心理发展中的失衡状态。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大学环境的不适应 进入大学后,发现成绩优异的同学有很多,他们在高中时代作为佼佼者的优越感消失了.巨大的心理落差使一部分学生无法适应。在思想上,大学生往往对理想与现实的差距认识不清。学生在考大学前往往被灌输了考上大学就万事大吉、一生无忧等片面的观念。但进入大学后,他们感到学习考试的压力还是那么大,竞争更加激烈,还要面对就业的压力。这种现实与美好理想之间的差距,使很多大学生无法及时调整自己的心态。而在生活上,大学生要自己解决生活中的一切问题,如何与同学室友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更是摆在大学生,尤其是大一新生面前的一大难题。在学习上,学习方法的改变同样困扰着一部分大学生,他们习惯了以往中学里老师手把手的教育方式,对于大学老师的教育方式很不习惯,以致课业落后,自尊心受到打击,出现焦虑、甚至对学习失去信心等心理问题。 2.无法承担巨大的求职和就业压力 就业的双向选择,使大学生面临着巨大的就业压力。这在高年级学生中表现尤为显著,许多大学生在大四毕业前或毕业后都没有找到合适工作,心理问题也就随之凸现出来。但相对于城镇学生,农村学生因家庭经济状况等影响对能否就业就更为敏感,出现的心理问题也比城镇学生相对更多一些。 3.恋爱与性心理发生问题 这也是大学生常见的心理困扰,一般包括单相思、恋爱受挫、恋爱与学业关系问题、情感破裂后的报复心理等。随着生理和性心理的成熟,大学生对性给予了更多的关注,在生理发育、两性关系、恋爱等方面也经常出现心理困惑和障碍。一些大学生因一时冲动,或早婚早恋而荒废学业,或未婚先孕而痛苦不堪,或触犯刑法,走上犯罪的道路而留下终生遗憾。 4.自我定位出现迷惑大学生心理渐趋成熟,开始积极地思考人生,不断反省自我,探索自我,经历着种种内心自我评价与认知的矛盾和迷惘。对于学习为了什么,将来想要从事什么样的工作,希望得到什么样的人生等问题的思索使大学生心理起伏很大,如果没有适时的引导,很容易诱发心理障碍。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与成才的关系

大学生心理健康活动策划书

大学生心理健康活动策划书 一、活动主题:健康从心开始 一、活动背景: 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面对着许多特殊的问题,如对新的学习环境与任务的适应问题,对学习的适应问题,理想与现实的冲突问题,人际关系的处理与学习、恋爱中的矛盾问题以及对未来职业的选择问题等等。如何使他们避免或消除以上述种种心理压力而造成的心理应激、心理危机或心理障碍,增进身心健康,以积极的、正常的心理状态去适应当前和发展的社会环境,预防精神疾患和心身疾病的发生,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就成为各高校迫切的需要和共同关注的问题。借此开开学之处,我院特举办这次大学生心里健康活动,来帮助同学解决问题,为同学们建立一个良好的心理素质,提供一个和谐的校园环境。 二、活动目的: 围绕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普遍存在的心理困惑,以“健康从心开始”为主题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引发大学生关注生态环境,关注心灵成长,积极营造有利于大学生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的校园氛围,引导学生正确面对各种困惑,并主动探求解决途径,健康快乐成长。 三、活动意义: 1、为学生们创建一个和谐美好校园。心理健康活动可以让同学们意识到校园生活 的丰富多彩,并且学会珍惜,减少不和谐因素。 2、为学生以后学习甚至工作提供了精神上的帮助。活动可以让更多的同学感同身 受,使自己精神层受到良好的教育,为人更加开朗自信。 四、活动时间:2016年5月25日 五、活动地点:待定 六、活动对象:全体学院学生 七、活动流程: 1、在学校橱窗及宿舍区张贴有关心理知识的展示,同时宣传本次活动,鼓励全体学生积极参与; 3、通知各班班长及心理委员,让他们通知本班参与活动的同学于活动日到现场参加活动; 4、在参与同学到达现场前对现场进行布置; 5、在现场放有一纸盒,让有心理困惑的同学将此写在纸条上,并附上联系方式,待过后统一查看并逐一通过联系方式进行解决; 八、游戏规则: 扮时钟游戏: 1、在白板或墙壁上画一个大的时钟模型,分别将时钟的刻度标识出来; 2、找三个人分别扮演时钟的秒针、分针和时针,手上拿着三种长度不一的棍子或其他道具(代表时钟的指针)在时钟前面站成一纵列(注意是背向白板或墙壁,扮演者看不到时钟模型); 3、主持人任意说出一个时刻,比如现在是3小时45分15秒,要三个分别扮演的人迅速的将代表指针的道具指向正确的位置,指示错误或指示慢的人受罚 4、可重复玩多次,亦可有一人同时扮演时钟的分针和时针,训练表演者的判断力和反应能力。 5、最后胜出的一组同学将获得奖品,奖品待定 九、活动经费:各种道具+奖品费用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开题报告(1)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开题报告 宝塔区杜甫川小学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跃发展,社会经济和文化的迅速变革,人类进入了一个瞬息万变的时代,人与人之间的竞争将日趋激烈,人际关系变得越来越复杂,这一切无不加重了现代人的心理负担。成长中的儿童,青少年也将面临日益增长的社会心理压力,他们在学校学习、生活和社会适应方面必然会遇到种种困难和挫折,难免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问题。 现代化的建设不仅要有健全的体魄,还要有健康的心理素质。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是现代教育的基本目标之一,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世界卫生组织在1948年提出的健康新概念指出: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的现象,而且是一种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上的完好状态。但是目前,我国的学校教育体制还不十分健全,一些传统的陈旧的教育观念在许多教师当中,还有很大的影响。尤其是以重视学生考试成绩、片面追求升学率为特征的应试教育策略,使许多教师对学生的德育和思想政治工作不够重视,导致在许多小学生中产生了一系列的心理问题,严重影响了教育教学效果,也损害了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据调查显示近年来我国小学生心理疾患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当今小学生中普遍存在心理障碍,包括学习障碍、情绪障碍、交往障碍、性心理障碍和人格障碍等。如何帮助今天的儿童、青少年提高心

理素质,健全人格,增强承受各种心理压力和处理心理危机的能力,以迎接明天社会的严峻挑战,这是我们教育工作者所面对的迫切问题。对于这一问题,老师们依靠传统的说教手段难以奏效。为此,我们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并探索其心理教育的规律,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乃至整体素质,来开拓学校工作新局面。 二、课题界定 (一)在各科教学中渗透心理教育 学校各科的教学应当以素质教育的总体目标为依据,结合自身教育、教学的内容、要求等特点,建立相应的心理素质教育培养目标,使各科教学过程和学校心理教育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并通过促使学生心理素质的发展来真正提高各科教学的质量和效益,充分挖掘学校各科教学中蕴含的的丰富的心理教育因素。这方面的工作主要包括以下两点:一是通过对心理学及其他理论的学习,提高教师自身的心理素质,改进对待学生的方式。二是有意识地在各个学科中渗透心理教育的内容,如把“遵纪守法”、“学会负责”等内容和思想品德课有关内容结合起来。 (二)优化学校、班集体的文化心理环境 学校教育应当重视校园文化心理环境建设、班集体建设。通过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发挥、发展学生在班级生活中的自主性、创造性,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调节学校、班集体的人际关系,以及加强集体主义的价值导向,使学校、班集体真正

当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现状、成因及对策

当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现状、成因及对策

当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现状、成因及对策 摘要:随着当代科技的飞速发展和和社会经济结构和文化观念迅速变革,人们的心理承受着以往从未有过的超重负荷,心理困惑,心理不良甚至失常者逐渐增多,而心理问题在青少年中尤为突出。本文从当前的时代背景出发,指出了青少年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各方面原因,接着一一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最后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只有形成正确的、科学的认识,大力开展师资培训,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以整体教育网络,才能有利于学校心理健康工作的开展;有利于促进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关键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对策 什么是心理健康呢?1946年,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定义为:心理健康,是指在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状态。具体表现为:身体、智力、情绪十分协调;适应环境,人际关系中彼此能谦让;有幸福感;在工作或职业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有效率的生活。除此之外,人们还从不同的方面来进行解释。较为普遍的观点认为,心理健康是能够充分发挥个人的最大潜能,以及妥善处理和适应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具体说,包括两层含义:一是与绝大多数人相比,其心理功能是正常的,无心理疾病;二是能积极调节自己的心理状态,顺应环境,能有效的富有建设性的完善个人生活。基于以上观点,我认为,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生理、心理和社会性方面达到协调一致,保持一种良好的心理功能状态。 当代中学生是跨世纪的一代,他们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且大多是独生子女,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竞争压力的增大,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现状成因分析及对策

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现状成因分析及对策 摘要:大学生是一个备受关注的群体,现在大学生各方面压力非常大,心理健康问题逐渐的暴露出来,而且越来越严重。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除了来自就业的压力外,还受到其在大学接触的人和事的影响。本文分析了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以及心理健康状况的现状成因,并且总结应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对策。 关键字:大学生;心理健康;就业压力 一、前言 大学生现如今是一个相对热门的词语,因为大学生是以后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是一个时代的发展的生力军,是一个时代发展好坏的决定因素之一。但是大学生在受到各界关注的同时,其自身也有着来自各方面的压力,这些压力会造成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出现[1]。据教育部门有关资料显示,在校%至%的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2]。本文针对现在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现状成因进行分析,并总结相应的对策。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现状 现在大学生有着各种的压力或者学习上遇到的一些问题,心理健康问题逐渐的表现出来。根据社会调查的问卷情况来看,当今大学生心理健康大体存在以下几点问题[3]。 (1)情绪暴躁,遇事不冷静。 (2)内心不自信,容易产生自卑心理。 (3)内心抑郁,孤独感增强。 ~ (4)内心承受挫折较弱,态度比较悲观。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现状成因 现在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现状成因有很多方面[4]。 大学生就业压力大,竞争激烈 当今社会市场上企业的竞争一天比一天激烈,对于人才的需求虽然也在增长,但是职位的数量远远小于毕业大学生的数量。所以大学生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彼此之间的竞争也就越来越激烈。这种激烈的竞争与学校中的环境形成强烈的反差,大学生在就业的压力和校内外强烈的反差之下,心理形成强烈的反差,容易焦躁不安,自信心受到打击,导致心理健康问题出现。面对如此大的就业压力,学生们在学习上的投入从主观和客观上都表现为不足,形成了大学生就业压力大而学习动力不足的矛盾状态[5]。 期待值过高,现实与希望的反差 大学生备受父母、老师和社会的期待,这种期待越重就越让让大学生感到紧张,感到彷徨。父母方面,一直希望在大学的孩子能够出人头地,好好学习,到最后毕业有个不错的工作。父母希望自己在大学的子女能够有出色的表现和优异的成绩,能够学到更多,到毕业得到更多,有一个好的未来。老师方面,对自己的学生有着殷切的希望,希望在严格的管教之下学生能够上进,能够有更好的发展,能够靠自己的专业知识在社会上立足。社会方面,对大学生的要求和衡量尺度日益增加,希望大学生有更高的质量,有更好的处事能力和工作能力。这些都让大学生心理产生了很大的压力,让他们容易忧郁或者抑郁。 自身定位不准确 大学生现如今大多都是独生子女,自尊心和虚荣心都比较强,从小都是被满足的环境和条件。所以大学生对自己的定位往往不够准确,总是希望自己毕业能有这样或者那样的工作,能够有多高的待遇和地位。但是在激烈的竞争之下,没有大学生所期待的条件和待遇,这很

大学生心理健康节活动策划书(完整版)

策划编号:YT-FS-2596-50 大学生心理健康节活动策 划书(完整版) Develop Detailed Rules Based On Expected Needs And Issues. And Make A Written Plan For The Links To Be Carried Out T o Ensure The Smooth Implementation Of The Scheme. 深思远虑目营心匠 Think Far And See, Work Hard At Heart

大学生心理健康节活动策划书(完整 版) 备注:该策划书文本主要根据预期的需求和问题为中心,制定具体实施细则,步骤。并对将要进 行的环节进行书面的计划,以对每个步骤详细分析,确保方案的顺利执行。文档可根据实际情况 进行修改和使用。 一、活动主题:我爱我——团结互助,给力心灵,共同成长 二、活动目的: 围绕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普遍存在的心理困惑,以“给力心灵,团结互助,共同成长”为主题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引发大学生关注心灵,积极营造有利于大学生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的校园氛围,引导学生正确面对各种困惑,并主动探求解决途径,健康成长。 三、活动主办:学生工作处心理咨询中心 四、活动承办:院系心理健康部,心理成长协会 五、活动时间:xx年5月3日(5月3日—31日)

六、活动范围:全体学生 七、活动内容及具体安排: (一)宣传篇 1、横幅宣传:出一条横幅(一式两份),宣传本届心理健康节主题。 承办单位:院宣传部、院心理健康部 横幅内容:团结互助,给力心灵,共同成长——湖铁职院第八届大学生心理健康节宣(暂定)横幅位置:南院悬挂于j1教学楼前,东院悬挂于篮球场 2、板报宣传:出一期板报,宣传本届心理健康节主题、内容、时间安排等。 承办单位:六系心理健康部 活动要求:六系各出一期板报 板报摆放:南院篮球场、东院教学楼前 3、报纸宣传:出一期报纸(>特刊),宣传本届心理健康节主题、内容、具体活动安排等。 承办单位:大学生心理成长协会《心之桥》编辑

关于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

关于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 贫困大学生是大学生中的特殊群体,也是大学生中的弱势群体。他们因物质贫困所引起的心理问题日益突显和严重,关注并解决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社会各界和高校工作的难题之一。我们应以其成因及特殊的心理特征为突破口,以物质鼓励和精神鼓励、心理引导、构建和谐的校园文化和良好育人环境相结合为对策来解决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标签: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成因;特征;对策 一、贫困大学生的现状 贫困大学生是大学生中的特殊群体,也是大学生中的弱势群体。贫困大学生是指“无力支付或者不能完全支付大学学费、住宿费和大学所在城市的最低生活费用(满足吃、穿、行等基本需要的)大学生。”[1]贫困大学生还分为一般贫困生与特困生。“所谓一般贫困生,是指那些在校期间支付学杂费和生活费比较困难或基本生活得不到保障的学生;特困生是指那些在校期间家庭经济贫困而无力支付学杂费和最低生活费的学生。”[2]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教育体制改革的进行,国家对教育收费制度也进行了改革。从1994年开始,高校逐年大幅度提高学费。据统计“20世纪90年代,我国大学收费上涨40倍。”[3]1998年高校招生收费全部并轨,免费上大学已经成为历史。1999年党中央、国务院做出了进一步扩大高等学校招生规模的重大决策之后,高校连续扩招,招生人数逐年增加。同时,由于大部分家庭收入增长有限,贫困大学生的数量也呈直线式攀升。据教育部统计,2002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在校生总数为953万人,经济困难学生有182万人,占在校生总数的19%,其中特困生有79万人,占在校生总数的8%。到2004年,我国普通高校中经济困难的学生已增至240万人左右,占在校生总数的20%,其中特困生人数在60万至120万之间,约占在校生总数的5%至10%。而且,由于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特别是西部地区经济收入普遍较低,这些地区的贫困大学生相应的较多。 在众多的贫困大学生中,大部分的贫困大学生能以积极的心态,坚强、乐观的态度,把生活的压力变成学习的动力,把贫穷和不幸看作自己人生的一笔财富,作为磨砺意志的基石,他们采取积极的方式去努力改变困境。但也有相当一部分因经济窘迫及其他方面的原因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一些心理问题,甚至有些还存在着较为严重的心理障碍。“2003年宁夏大学学生工作部和教育科学学院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主持完成的调查报告指出,贫困大学生的抑郁状态普遍高于非贫困生。调查称,经济状况较好的同学抑郁平均数为38.52,贫困生的抑郁平均数为40.72。”[4]

大学生心理健康活动策划【三篇】

大学生心理健康活动策划【三篇】 篇1 一、活动背景 当代大学生普遍存在心理问题的情况受到了社会的广泛的关注。健康的心理素质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作为社会中一个越来越重要的群体,在这样的一个阶段正处于逐步走向成熟的关键时期,更易发生一些心理问题,因此,我班决定开展心理活动,让更多同学受益与了解心理健康知识,更积极的生活。 二、活动名称和主题 班级心理健康知识交流座谈会 三、活动目的 为了更好的宣传心理知识,普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四、活动内容: 1、班上成员分为六组,每组由六人左右的同学组成。 2、由组织者准备有关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问题卡片,提问,小组自由讨论,后选一名代表做回答。 3、各小组自由讨论自己平时生活学习遇到的心理问题,以及如何面对解决的。 4、最后组织者进行总结。 五、活动负责人与参与者 负责人:孙李娜

参与者:11级英语教育一班全体成员 六、活动时间 **年5月27日晚7:OO 七、活动地点 博学南楼教室401 一、活动开展原因: 大学是成才的地方,但这只是对少数充满自信的人来说的,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或多或少都会有些自卑。 在大学的校园生活中,人总会有失意的时候,因为佼佼者实在太多了,因此,难免会缺乏自信。 一个人,一量缺乏自信,就会背上思想包袱,就会附上心理阴影,对自己和未来感到一片茫然,缺乏理性认识,最终可能会导致不良后果。 基于以上原因,因此有必要对同学们开展一次增强自信心的讲座。 二、活动主题:扬起自信之帆,搏击人生风浪 三、活动目的:此次活动主要是为了帮助同学们建立自信信念,用自信的帆来战胜学习之海、生活之洋中所遭受的挫折。 四、活动内容: 做传钥匙游戏; 宣读10条增强学生自信心的建议。 五、活动负责人:李文周(心理委员)、解佳龙(班长) 六、活动时间:3月17日晚上

2021年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分析及对策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分析及对策 欧阳光明(2021.03.07) 教育科学学院07级小教专业陈慧梅学号:1011407018 心理健康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心理健康教育指一切有利于学生心理素质培养和人格健全的教育活动。狭义上指在学校范围内,根据中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用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和手段,培养良好心理素质和健全人格的专门教育。我们通常说的心理健康教育指的是狭义这个观点。 在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是显而易见的。第一,它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有利于推动教育科学化进程;第二,它有助于塑造健全人格,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第三,它对学校德育、智育、体育等都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它的课程目标主要是受教育者通过教学活动,心理素质得到培养,心理机能得到提高,心理潜能得到充分发挥,个性得到较好的发展。随着现代社会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日渐突出,心理健康教育概念被提出并得到了社会各界越来越高的关注。许多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也在不断增强,中小学生群体由于处在人生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更是受到了高度关注。我将对目前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究竟如何做简要分析,并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对策。 一、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分析 (一)、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分析 近年来,我们都可以看到,我国广大中小学生虽有着热爱生命、积极进取、开朗活泼等等健康状态,但也普遍存在着嫉妒、自卑、任性、孤僻、逆反心理、社交困难、吸烟酗酒,乃至自杀、犯罪等心理问题。据有关部门的调查数据显示,我国小学生有心理和行为问题的占总数的10%左右,初中生占15%左右,高中生占19%左右。可见,虽然我国中小学生当前心理不健康的所占比例不是很大,但由于我国中小学生的基数很大,所以中小学生——这些祖国未来的主人身上的各种心理问题绝对是不容忽视的。

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分析

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 世界卫生组织在给健康下的最新定义中,把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良好适应力并列为健康的三要素。而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他们正处于青年中期,心理发展快,是迅速走向成熟而又未真正完全成熟的时期,同时也是心理矛盾和心理冲突最集中和最复杂的时期,此阶段学生的心理问题也较为突出。因此,加强对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研究,开展心理健康咨询和教育,对于从整体上提高大学生的素质有重要意义。 一、不容乐观的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 2001年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对北京6000名大学生心理健康抽样调查显示,有16.5%的学生存在中等的心理不良反应和适应障碍,其中达到严重程度的比例为3%—5%。北京16所高校调查报告,大学生因精神疾病而休学、退学的人数占休学、退学总人数的39.3%和64.4%。浙工大每年新生入学都进行心理健康测试,测试发现,平均有2.032%的学生存在心理异常,突出表现为人际关系敏感、强迫症状、抑郁、敌对等心理障碍,因心理问题不能正常学习生活而休学、退学的学生人数逐年上升。卫生部2003年调查统计显示,我国大学生中,16%—25.4%存在不同程度心理障碍。中国犯罪研究会一项调查表明:1965年,大学生犯罪占整个社会刑事犯罪的1%,“文革”期间,大学生犯罪占刑事犯罪的2.5%,而近几年,大学生犯罪占社会刑事犯罪的12%。大学生犯案数量及犯罪人数自1999年起开始上升,2001年比1999年增加54.5%,2002年较2001年增加97.1%[1]【2】。这些不寻常的现象和受着高等教育的大学生联系在一起,足以引起全社会的重视。 (一)轻生现象屡有发生 2007年5月15日,北京师范大学一名女生从科技楼11层坠下,当场身亡;5月14日下午,中国农业大学西校区内的一名大二男生坠楼身亡。5月14日凌晨,清华大学一名女生从一栋学生宿舍7层坠下身亡。5月8日,北京石油化工学院一名大二学生从主教学楼坠下身亡…… 一些重点高校的大学生选择在5月结束自己的生命,5月竟变成了阴郁恐怖的“黑五月”。 值得注意的是,大学生自杀事件的大多数都发生在重点高校。我们不禁要问:他们到底怎么了? (二)刑事案件层出不穷 北京市海淀区检察院公布了2005-2006年海淀区在校大学生的犯罪案件分析,两年来,114名在校大学生(包括统招、民办、自考、成教等)被审查批捕,受理审查批捕的85件案件中侵财案件最多,其中盗窃类案件比率最高。[3]

大学生心理健康活动策划书15篇(最新)

大学生心理健康活动策划书15篇 一、活动主题: 我爱我——团结互助,给力心灵,共同成长。 二、活动目的: 围绕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普遍存在的心理困惑,以“给力心灵,团结互助,共同成长”为主题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引发大学生关注心灵,积极营造有利于大学生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的校园氛围,引导学生正确面对各种困惑,并主动探求解决途径,健康成长。 三、活动主办: 学生工作处心理。 四、活动承办: 院系心理健康部,心理成长协会。 五、活动时间: 20xx年5月3日(5月3日—31日)。 六、活动范围: 全体学生。 七、活动内容及具体安排: (一)宣传篇 1、横幅宣传:出一条横幅(一式两份),宣传本届心理健康节主题。 (1)承办单位:院宣传部、院心理健康部。 (2)横幅内容:团结互助,给力心灵,共同成长——湖铁职院第八届大学生心理健康节宣(暂定)。 (2)横幅位置:南院悬挂于j1教学楼前,东院悬挂于篮球场。 2、板报宣传:出一期板报,宣传本届心理健康节主题、内容、时间安排等。

(1)承办单位:六系心理健康部。 (2)活动要求:六系各出一期板报。 (3)板报摆放:南院篮球场、东院教学楼前。 3、报纸宣传:出一期报纸(心之桥特刊),宣传本届心理健康节主题、内容、具体活动安排等。 (1)承办单位:大学生心理成长协会《心之桥》编辑部。 (2)活动时间:5月份编辑、印刷完成。 4、海报宣传:各系各出3张海报,宣传本届心理健康节。 (1)承办单位:各系心理健康部。 (2)活动要求: ①正确悬挂于南院和东院篮球场上; ②纸张大小标准(与院宣传部统一标准) 5、广播宣传:宣传本届心理健康节各项活动安排,心理健康知识。 (1)承办单位:院心理健康部、院团委广播站。 (2)资料提供:院心理。 (3)注意事项:六系挂好海报后须通知院里进行拍照留影。 (二)活动篇 1、“团结互助,给力心灵,共同成长”大学生征文征画比赛。 (1)活动对象:全院学生。 (2)活动时间:全院征文上交时间为5月9日——5月18日、优秀征文评展时间为5月26日。 (3)活动方式:以投稿形式讲叙大学生活中“团结互助,给力心灵,共同成长”的心情故事,再对参赛的作品进行评选,我们将对优秀作品选登到心理健康报中。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开题报告)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 开题报告 负责人: 工作单位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一)社会背景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竞争的加剧,精神卫生问题日益突出并日渐为全社会所关注。一般人群中,心理卫生问题的发生率约10%-15%,而在一些特定的职业、年龄人群中,心理卫生问题的发生率可高达40%以上,学校是高发场所,教师、学生则是高发人群。教育的目标就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而人的发展中既包括身体的、生理的发展,也包括心理的健康发展。在学生的整体素质中,心理素质本身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优良的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是有效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和进行智力开发的前提;是引导学生正确交往、合作成功的重要手段;是增进学生掌握劳动技能、成才的保证;是促进学生身体健康的必备条件。因此素质教育应包括旨在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基础教育应把重点放在提高儿童和少年的思想道德水平、社会科学知识、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上来。要把进一步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作为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教育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提出“现在和今后一、二十年培养出来的学生,他们的思想道德和科学素质如何,直接关系于21世纪中国的面貌,关系到我们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目标能否实现,关系到能否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 ...,要通过多种方式对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健全

人格,增强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同志专门提出:“心理健康是青少年走向现代化、走向世界、走向未来建功立业的重要条件,而健康心理的形成需要精心的、周到的培养和教育,父母和教师仅仅关心孩子的身体健康是远远不够的,还要把关心儿童心理健康、把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作为更加重要的任务”。可以看出,我们党和政府已经把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到战略的高度。现在,我们已逐渐达成了这样一种共识,即健康不仅包括身体健康,还包括心理健康。《世界卫生组织宪章》就开宗明义地指出:“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病态,而且是一种个体在身体上、精神上、社会适应上健全安好的状态。”这表明人的健康不仅要重视生理健康,而且更要重视心理健康。这一认识对我们从事教育事业的教师就显得尤为重要。特别是现在,我们面对的学生多为独生子女,由于社会的不良影响和家族的影响,学校教育的失误,导致他们中的部分人程度不同地存在学习困难、情绪不稳、孤独胆小、惧怕挫折、缺乏毅力,进而身上存在着懒惰、怯懦、自私等缺点。如果学生的这些缺点不能正确引导的话,他们的主体性就不能更好地得以发挥。 人类已经步入二十一世纪,社会竞争也更加激烈。我们所培养的学生必须具有丰富的知识、强健的体魄、健全的人格,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承受各种挫折和适应不同环境的能力。也就是必须具有国际竞争力,且极具创造力。而健康的心理是人发展的枢纽,是人一生不断进取、不断探索的催化剂。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共识,我们必须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