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高二语文《人间词话》十则

高二语文《人间词话》十则

高二语文《人间词话》十则
高二语文《人间词话》十则

《人间词话》十则

【教学目标】

1.了解王国维及著名的文学评论作品《人间词语》。

2.学习王国维的诗歌鉴赏理论,提高学生诗歌鉴赏的兴趣和能力。

【教学重点】

领会王国维“境界说”中“造境”与“写境”、“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入乎其内”与“出乎其外”的区别与联系。

【课时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释题,导入新课

词话,即评论词的内容、形式或记载词的作者事迹的书。由回顾“古之成就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境界”导入新课。

二、知人论世

关于《人间词话》和王国维

《人间词话》,青年们读得懂的太少了;肚里要不是先有上百首诗,几十首词,读此书也就无用。……我个人认为中国有史以来,《人间词话》是最好的文学批评。开发性灵,此书等于一把金钥匙。一个人没有性灵,光谈理论,其不成为现代学究、当世腐儒、八股专家也鲜矣!

——《傅雷家书》

1、《人间词话》,作于1908~1910年。《人间词话》是王国维运用西洋哲学、美学文学观点好方法对中国古典文学的开风气之先的剖析和评论,是中国古典诗学的终结和现代文艺美学的萌芽。全书融贯中西,承前启后,既有对传统词学的继承和突破,也有对西方理论的接受和融通。他运用的是中国传统词学的批评形式,却体现了现代的审美意趣和批评精神。在当时,是一部极具新意、极有价值的著作。《人间词话》诞生近百年来,受到了学术界的极大重视。人们对《人间词话》的理解和领悟越是深入,就越认识到它的卓越价值和不朽成就。

王国维(1877——1927),字静安,号观堂。幼年接爱传统的封建文化教育,15岁考中秀才。青年时代在进步思潮影响下,努力学习西方哲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把西方美学和文艺思想与中国古代美学和文艺思想融合起来,成就了他主要的美学文艺理论著作《人间词话》。辛亥革命后,他以清朝遗老自居。1927年由于长期思想上的苦闷,生活上的困顿,长子去世,挚友绝交,对北伐战争胜利的恐惧,留下一句“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经此世变义无再辱”自沉颐和园昆明湖。他的才华和卓识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令人惋惜。

三、学生自读课文,课文所选的十则,涉及到的主要话题是什么?各则都有哪些关键词或句?学生自读后回答。

然后概括所涉及的内容。

三方面:

①总纲,提出“境界”说,概括境界的意义。

②—⑥从不同角度论述“境界”问题。

⑦—⑩谈诗人的思想和艺术修养。

三、齐读第一则,注意理解内容。

问:第一则中,作者认为“境界”有何意义?本则在全文中有何作用?

明确:有“境界”就有“高格”,才能产生名句;开宗明义,全文总纲。

境界既然如此重要,那么什么是境界呢,境界的组成有哪些重要要素呢?

四、请读第五、第六则。

要求学生认真解读后回答,明确

1.写真景、真情:景真,写出自然神韵,不只求形似;情真,发自肺腑,诚挚深切,而非虚情假意,无病呻吟。

2.出境界需情景交融。

3.除了以上内容,形式两方面之外,还需炼字的技巧。

景物和情感的融合。炼字,真情(板书)

结合在一起有什么好处?就像照相一样,思想感情赋予景物以灵魂,景物又因感情而表达得更美。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讨论思考:第六则的两例是怎样“境界全出”的?请从情景的角度说明。

学生讨论后回答。

“闹”字:用拟人、通感的手法,逼真刻画出红杏怒放的蓬勃生机,又满含着诗人喜迎春色的欢愉之情。

“弄”字:拟人,细致描绘出微风中,月色下,花儿婆娑摇曳的情状,表达对美好春夜的喜爱留恋。

两字都能把“真景物、真感情”表达得极真极活,所以着此两字,“境界全出矣”。综上,可见王国维所说的“境界”,乃是强调真切鲜明地表现出情景交融的艺术形象。

五、如何达到这种境界呢?读第二则,思考造境和写境有什么区别呢?请结合已学过的诗文来谈你的理解。

第二则从创作方法的角度:“造境”是“虚构之境”,“写境”是写实之境,二者相互渗透,意即艺术境界既要描写自然又要表现理想,是理想与写实的统一。

练习哪个是造境,哪个是写境。如何区别。

月夜杜甫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①鄜州:今陕西富县。当时诗人的妻子在此州。②云鬟:指妇女乌黑的发髻。清辉:清冷的月光。③虚幌:薄幔。双照:同照二人。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dū)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重点理解第三则。

阅读第三则,讨论思考“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有什么区别,举出本段中的诗句具体说明。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古代女子常见花落泪,“泪眼”——悲伤愁绪;“问花”——花不能语却要问。“乱红”——“乱”字体现心绪的纷乱。独立黄昏、惜春伤逝的“我”,面对着雨横风狂、落花飘零的“外物”而产生的一种无可奈何的伤感。以我观物,作者的主观感情十分强烈。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可堪”——不堪、怎堪,刻画了诗人自我形象。“孤馆”、“闭”,“寒”——春寒料峭、杜鹃啼血、夕阳西下之景,在羁旅漂泊的“我”

看来,一切外物都渗透着孤独、寂寞、无限凄婉之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为何“夕”佳?因为“鸟倦飞”的归隐情怀。表面上只有写景,心境却完全融化在客观静穆的景物之中,诗人忘我,浑然物化。“得意”而“忘言”,把更多的东西留给读者。而陶渊明安贫乐道,悠然闲适之情亦融化于景中,隐藏于景下。“菊”高洁,我也高洁,二者就同一了,这就是“以物观物”。中国哲学,以天理观物。

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闲淡有味,似不经意,却把自己对自然的感受与对人世的感悟包括一尽,表现宽广超然的的胸怀,冲然淡远的襟度,读后使人觉得诗人与景俱化。“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的观物方式、创造难易有别。创造虽有难易之别,但其所创造的“宏壮”与“优美”的美感,不必强分高下。

概括:(板书)

有我之境。以我观物,移情于物,见情。感情强烈。宏壮。

无我之境。以物观物,物我融合,寓情于景,见景。情理结合。优美。

根本区别:

前者以一己之主观情感观物之境界;后者将一己之情融于万物之理观物之境界。

“有我之境”偏重情感的外显,主观性强;“无我之境”偏重理性的描述,客观性较强。

下面诗句属“有我之境”的是:(AD )

属“无我之境”的是:(BC )

A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B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C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D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我们读过的诗句中有写“无我之境”的吗?

?柳宗元《江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王维《鸟鸣涧》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王维《鹿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王国维认为这两种境界那种更高明?为什么?

(为什么创作“无我之境”更难?)

?人莫不有七情六欲,观景赏物莫不带有主观上的一些色彩,形成文字,多表现为“有我之境”;相对而言,灭绝掉主观情思,超然物外,达到物我浑然的境地,写出“无我之境”就比较难了。

七、第七则借用形象比喻描述艺术创作或学术研究的历程,分析这些诗句的比喻意义。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长林叶落,西风乍起的清秋时节,登楼远眺,云淡天高,一条路通向遥远的天际。此情此景,一种孤独寂寞油然而生,似乎也唤起了一种追求和探索的期望。比喻在创业治学的开始阶段,要志存高远,广泛涉猎,独辟蹊径。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描绘热恋中情人的相思之苦。情有独钟,专一执着,虽衣带渐宽,枯槁憔悴也心甘情愿,无怨无悔。比喻创业治学的过程中,要坚忍不拔,孜孜以求,无怨无悔的献身精神。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描绘了在灯如海、花如潮的元

宵节时,情人约会的情景。经过百千次苦苦追求,在那灯火冷落之处,终于见到朝思暮想的意中人,不禁大喜,极度幸福、欢欣。比喻经过艰辛的探索和追求,终于豁然开朗,有所顿悟,学业有成。

点评:王国维在此则中谈的是创业之路、治学之路。他认为大事业大学问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循序渐进,进行长期的探索和追求,必须坚忍不拔、百折不挠,不仅要有天赋,更需要进行刻苦的修养。这既是一条充满荆棘和险阻的艰辛之路,也可使人体验到最高的精神愉悦。

八、第八、九则强调诗人应该有怎样的内在修养方成“大家”?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明确:胸襟开阔、见识卓越。例证法。

九、如何理解“无二人之胸襟而学其词”是“东施之效捧心”?

明确:这里指机械地,仅从外在形式上模仿别人。思想、修养要达到一定的境界,才能写出有境界的作品,光从形式上去仿照,达不到美的境界,还可能带来丑的效果。

十、第十则说,诗人对自然人生要做到入乎其内与出乎其外的统一。如何理解?

入乎其内,即深入生活,才能获得丰富的创作材料,逼真地描写生活,作品才有生气。出乎其外,即胸中无物,跳出自然人生之外,才能纵观生活的整体,作品才能内容深刻,情致高远。

十一、从7——10则来看,作家应该怎样修养自身,才能写出有“境界”的作品?

明确:从第七则看,要志存高远,甘于寂寞;苦苦探索,执着追求。从第八、九则看,要有开阔的胸襟、卓越的见识,要有真性情。从第十则看,要深入生活又要跳出生活。

附:板书

一则:开宗明义,提出“境界”说

二则:“造境”与“写境”的区别与渗透

三、四则:“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的区别

五、六则:境界是真情真景,情景交融

七则: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三种境界

八、九则:诗人应有开阔胸襟、卓越见识,修身而成“大家”

十则:诗人要做到“入乎其内”与“出乎其外”的统一

补充

冯延巳《鹊踏枝》

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

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花不语”“乱红”,雨横风狂,落花飘零,哀伤——因了独立黄昏,惜春伤春的我(古代女子常见花落泪,对月伤情,泪眼问花,花儿也飞去。有情之人,无情之物都报以冷漠。反映词中女子难言的苦痛。女子无人同情的怅然若失之态,所以移情到景上。)面对着雨横风狂、落花飘零的“外物”而产生的一种无可奈何的伤感。

秦观《踏莎行》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孤馆”“闭”,春寒袭人,杜鹃啼血,夕阳西下,无限凄婉——因了饱受羁旅漂泊的我(贬谪之后,逢春寒,感孤独,听杜鹃悲鸣,见夕阳西下。凄厉的气氛,“可堪”二字刻画诗人自我形象。移谪居之恨到凄厉之景上。)一切外物都渗透着孤独、寂寞、无限凄婉之意。这些是“有

我之境”。

陶渊明《饮酒》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王国维所谓的“无我之境”并不是指一般意义上的“无我”,而是指诗中景物不带作者任何的主观感情及个性特征

元好问《颖亭留别》

故人重分携,临流驻归驾。乾坤展清眺,万景若相借。北风三日雪,太素秉元化。

九山郁峥嵘,了不受陵跨。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怀归人自急,物态本闲暇。

壶觞负吟啸,尘土足悲咤。回首亭中人,平林淡如画。

诗人以寒波白鸟的悠闲反衬人事之仓猝。“寒波”二句寄托了诗人的向往之情,他希望自己也化作寒波、白马,融入那画面中去。这意境中也有诗人自我的个性。因为自己思归的心急切,就特别灵敏地感到“寒波澹澹”、“白鸟悠悠”了。元好问又何尝是真的“无我”呢?只是“我”没有直露而已。

《人间词话》十则练习题

《人间词话》练习: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寒波澹澹 ..起()著.一“闹”字()憔.悴.() 蓦.然()遽.以此意()灯火阑珊 .. ()必豁.人耳目() 无矫揉装束之态()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然遽.以此意解释诸词(草率)然二者颇.难分别 (很) 稼轩之词豪.(豪迈)持此以衡.古今之作者(衡量) 自成高格 ..(崇高的格调)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沾染) 犹东施之效.捧心也(仿效)皆非大词人不能道.(写出) 3、指出加点词的活用情况 白鸟悠悠下.(名动,飞下) 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形使动,使……开阔) 昨夜西风凋.碧树(动使动,使……凋落) 持此以衡.古今之作者(名动,衡量) 4、翻译下列句子 (1)、东坡之词旷,稼轩之词豪。无二人之胸襟而学其词,犹东施之效捧心也。

译文:苏轼的词意境广阔,辛弃疾的词气势豪迈,如果没有两位词人的胸襟而勉强学习他们的词,就好比东施效仿西施得病捂胸口,更加显得丑陋! (2)大家之作,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心目。其词脱口而出,无矫揉装束之态。以其所见者真,所知者深也。持此以衡古今之作者,可无大误矣。 译文:大家之作,写的情必定深入人心,感人肺腑;写的景必定生动如画,如在眼前。语言仿佛娓娓而谈,来自生活,自然天成。大家的生活阅历丰富,见闻广博,富有真知,思想深沉,这些品质都表现在他的作品里。以这一点去衡量古今作家的优劣,十之八九不会出错。 (3)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 译文:诗人对宇宙和人生的态度和审视,需要亲自体会,又需要有超然之外的观点。在其中体会,才能描述它。超然之外才能总结概括它。亲自体会过,写出来的东西才生动。 5、背写下列诗句 (1)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2)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3)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4) 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5)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6)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7)众里寻他千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阅读下文,完成第1—5题。 齐桓公出猎,逐鹿而走,入山谷之中,见一老公而问之曰:“是为何谷?”对曰:“为愚公之谷。”桓公曰:“何故?”对曰:“以臣名之。”桓公曰:“今视公之仪状,非愚人也,何为以公名之?”对曰:“臣请陈之:臣故畜牸牛①,生子而大,卖之而买驹。少年曰:‘牛不能生马。’遂持驹去。傍邻闻之,以臣为愚,故名此谷为愚公之谷。”桓公曰:“公诚愚矣!夫何为而与之?”桓公遂归。明日朝,以告管仲,管仲正衿再拜曰:“此夷吾②之过也。使尧在上,咎繇③为理,安有取人之驹者乎?若有见暴如是叟者,又必不与也。公知狱讼之不正,故与之耳。请退而修政。”孔子曰:“弟子记之,桓公霸君也,管仲贤佐也,犹有以智为愚者也,况不及桓公、管仲者也!” [注]①牸牛:母牛。②夷吾;即管仲。③咎繇:人名,法官。 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以臣名之名( 命名) (2)臣故畜牸牛畜( 养) (3)公诚愚矣诚( 确实) (4)管仲正衿再拜曰正(使……正)

《人间词话》十则教案

《人间词话》十则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王国维及著名的文学评论作品《人间词语》。 2.学习王国维的诗歌鉴赏理论,提高学生诗歌鉴赏的兴趣和能力。 【教学重点】 领会王国维“境界说”中“造境”与“写境”、“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入乎其内”与“出乎其外”的区别与联系。 【课时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释题,导入新课 词话,即评论词的内容、形式或记载词的作者事迹的书。由回顾“古之成就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境界”导入新课。 二、知人论世 1、王国维(1877-1927),字静安,一字伯隅,号观堂,浙江海宁人。我国近代著名的学者,清华研究院开创之初的“四大导师”之一。22岁前,在家乡接受传统教育,却不喜欢科场诗文,科举考试时,“不终场而归”。1898年后,到上海,接受西方哲学,希望借助西方哲学来解决现实人生中的困惑。1905年,王国维完成了《红楼梦评论》。1908年,开始连载《人间词话》。1912年,完成《宋元戏曲史》。辛亥革命后,政治态度日趋倒退。1923年,他欣然“应诏”北上,担任皇帝溥仪的“南书房行走”。1927年6月,北伐军进逼北京,王国维留下“经此世变,义无再辱”的遗书,投颐和园的昆明湖自尽。 2、《人间词话》,王国维文艺哲学成熟的代表作。该书沿用中国传统的诗话、词话的形式,将西方的康德、叔本华、尼采的美学观念和中国固有的诗、词、曲创作的丰富材料组合,兴之所至,随感而发,形成中国诗话、词话发展史上以“境界说”为核心的观点新颖、立论精辟的划时代论著。许多人把它奉为圭臬,把它的论点作为词学、美学的根据,影响深远。王国维的《人间词话》是晚清以来最有影响的著作之一。 三、学生自读课文,概括课文所选的十则,涉及到几个方面的内容? 三方面:①总纲,提出“境界”说,概括境界的意义。 ②—⑥从不同角度论述“境界”问题。 ⑦—⑩谈诗人的思想和艺术修养。 四、齐读第一则,注意理解内容。 问:作者心中的“境界”有何意义?本则在全文中有何作用? 明确:有“境界”就有“高格”,才能产生名句;开宗明义,全文总纲。 第一则为总纲,冠于全书之首,作者开宗明义提出“境界”说,并高度概括境界的意义。作者以“境界”来论词的格调之高下,指出有“境界”则有“高格”,才能产生名句,并论及五代、北宋词高标独绝的缘由。可见在王国维心中,“境界”高于一切,在艺术创作中起决定作用。 五、齐读第二至六则,联系注释,理解内容。

(完整版)人间词话十则译文

《人间词话》十则翻译 高二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篇目 第一则 评论诗词以境界为最高标准。一首词如果有境界,自然显得格调高迈、超逸不群。这也正是五代和北宋期间的词之所以独到绝妙的地方啊。 第二则 从词人的表现手法上看,境界可以分为“造境”和“写境”两种,这也是西方“理想派”和“写实派”得以区分的缘由。但两种境界比较难以分别。因为大诗人通过想像所构造出来的境地,是一定要与现实生活相符的;而通过写实所描摹出来的境地,也必定是接近于理想化的。 第三则 从创作的主体关系上看,境界又可以分为“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两种。譬如:欧阳修《蝶恋花》词中“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之句、秦观《踏莎行》词中“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之句,都是属于“有我之境”;而陶潜《饮酒》诗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之句、元好问《颍川留别》诗中“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之句,则都是属于“无我之境”。“有我之境”是站在作者本人的角度去观察认识事物,借物抒怀,所以事物全部显现出作者本人的色彩。“无我之境”则是站在事物的角度去观察认识事物,物我两相忘,最后都分不清哪里是作者,哪里是事物了。古人作词,一般写“有我之境”的比较多,但并不是说就没有人能够写“无我之境”,这在豪迈杰出的人当中自然能够得到完成。 第四则 要写“无我之境”,词人只有在超脱世俗、散淡静谧的心境中才能得到。要写“有我之境”,词人却必须是在强烈情感的动态作用下,保持一种平静的心态去抒发才能得到的。所以,前者显得优美,后者显得宏壮。 第六则 我们所谓的“境”,并非单指景物一种,喜怒哀乐,也是人们心中的一种境界。所以,能写真景物、真感情的,就叫有境界;否则就是无境界。

高中语文《人间词话》十则教案新人教版选修系列

《人间词话》十则 【教学目标】 1.了解王国维及著名的文学评论作品《人间词语》。 2.学习王国维的诗歌鉴赏理论,提高学生诗歌鉴赏的兴趣和能力。 【教学重点】 领会王国维“境界说”中“造境”与“写境”、“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入乎其内”与“出乎其外”的区别与联系。 【课时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释题,导入新课 词话,即评论词的内容、形式或记载词的作者事迹的书。由回顾“古之成就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境界”导入新课。 二、知人论世 1、王国维(1877-1927),字静安,一字伯隅,号观堂,浙江海宁人。我国近代著名的学者,清华研究院开创之初的“四大导师”之一。22岁前,在家乡接受传统教育,却不喜欢科场诗文,科举考试时,“不终场而归”。1898年后,到上海,接受西方哲学,希望借助西方哲学来解决现实人生中的困惑。1905年,王国维完成了《红楼梦评论》。1908年,开始连载《人间词话》。1912年,完成《宋元戏曲史》。辛亥革命后,政治态度日趋倒退。1923年,他欣然“应诏”北上,担任皇帝溥仪的“南书房行走”。1927年6月,北伐军进逼北京,王国维留下“经此世变,义无再辱”的遗书,投颐和园的昆明湖自尽。 2、《人间词话》,王国维文艺哲学成熟的代表作。该书沿用中国传统的诗话、词话的形式,将西方的康德、叔本华、尼采的美学观念和中国固有的诗、词、曲创作的丰富材料组合,兴之所至,随感而发,形成中国诗话、词话发展史上以“境界说”为核心的观点新颖、立论精辟的划时代论著。许多人把它奉为圭臬,把它的论点作为词学、美学的根据,影响深远。王国维的《人间词话》是晚清以来最有影响的著作之一。 三、学生自读课文,概括课文所选的十则,涉及到几个方面的内容? 三方面:①总纲,提出“境界”说,概括境界的意义。 ②—⑥从不同角度论述“境界”问题。 ⑦—⑩谈诗人的思想和艺术修养。 四、齐读第一则,注意理解内容。 问:作者心中的“境界”有何意义?本则在全文中有何作用? 明确:有“境界”就有“高格”,才能产生名句;开宗明义,全文总纲。 五、齐读第二至六则,联系注释,理解内容。

人间词话十则译文

第一则 评论诗词以境界为最高标准。一首词如果有境界,自然显得格调高迈、超逸不群。这也正是五代和北宋期间的词之所以独到绝妙的地方啊。 第二则 从词人的表现手法上看,境界可以分为“造境”和“写境”两种,这也是西方“理想派”和“写实派”得以区分的缘由。但两种境界比较难以分别。因为大诗人通过想像所构造出来的境地,是一定要与现实生活相符的;而通过写实所描摹出来的境地,也必定是接近于理想化的。 第三则 从创作的主体关系上看,境界又可以分为“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两种。譬如:欧阳修《蝶恋花》词中“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之句、秦观《踏莎行》词中“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之句,都是属于“有我之境”;而陶潜《饮酒》诗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

南山”之句、元好问《颍川留别》诗中“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之句,则都是属于“无我之境”。“有我之境”是站在作者本人的角度去观察认识事物,借物抒怀,所以事物全部显现出作者本人的色彩。“无我之境”则是站在事物的角度去观察 认识事物,物我两相忘,最后都分不清哪里是作者,哪里是事物了。古人作词,一般写“有我之境”的比较多,但并不是说就没有人能够写“无我之境”,这在豪迈杰出的人当中自然能够得到完成。 第四则 要写“无我之境”,词人只有在超脱世俗、散淡静谧的心境中才能得到。要写“有我之境”,词人却必须是在强烈情感的动态作用下,保持一种平静的心态去抒发才能得到的。所以,前者显得优美,后者显得宏壮。 第六则 我们所谓的“境”,并非单指景物一种,喜怒哀乐,也是人们心中的一种境界。

所以,能写真景物、真感情的,就叫有境界;否则就是无境界。 第七则 宋祁《玉楼春》词中有“红杏枝头春意闹”的句子,仅仅是使用了一个“闹”字,整首词的境界就全都出来了。张先《天仙子》词中有“云破月来花弄影”的句子,仅仅是使用了一个“弄”字,整首词的境界也就全都出来了。 第二十六则 自古至今,能够取得大事业、做得大学问的人,无不经过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是第一境。“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是第二境。“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是第三境。这些语句,不是大词人是说不出来的。但从这层意义上去解释诗词,恐怕晏殊、柳永、辛弃疾诸人是不会允许的。

《人间词话》十则(讲)

王国维1877年12月3日出生。二十二岁起,他至上海《时务报》馆充书记校对。利用公余,他到罗振玉办的“东文学社”研习外交与西方近代科学,结识主持人罗振玉,并在罗振玉资助下于1901年赴日本留学。1906年随罗振玉入京,任清政府学部总务司行走、图书馆编译、名词馆协韵等。其间,著有《人间词话》等。1911年辛亥革命后,王国维携生平著述3种。眷随儿女亲家罗振玉逃居日本京都,从此以前清遗民处世。1922年受聘北京大学国学门通讯导师。1927年6月,王国维留下“经此世变,义无再辱”的遗书,投颐和园昆明湖自尽。在其50岁人生学术鼎盛之际为国学史留下了最具悲剧色彩的“谜案”。整体把握本单元所选十则《人间词话》,可分为三方面内容:? 第一则为总纲,冠于全书之首,作者开宗明义提出“境界”说,并高度概括境界的意义。第二至六则,从不同角度论述“境界”问题。 ?第七至十则,谈论诗人的思想和艺术修养。具体分析第一则,作者以“境界”来论词的格调之高下,指出有“境界”则有“高格”,才能产生名句,并论及五代、北宋词高标独绝的缘由。可见在王国维心中,“境界”高于一切,在艺术创作中起决定作用。第二则从创作方法角度谈“造境”与“写境”。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指出“造境”与“写境”之分主要是由不同的艺术创作方法所造成的。造境主要是由理想家按其主观“理想”虚构而成,离现实较远;“写境”则是由写实家按其客观“自然”描写而成,贴近于现实。“造境”即是“虚构之境”,“写境”即是写实之境二是进一步分析了两派的联系和渗透。指出“造境”并非是胡编乱造,而必须遵循自然规律,植根于客观世界;“写境”并非是照搬自然,而必须用审美理想对生活加以提炼、改造。实质上强调了艺术境界既要描写自然又要表现理想,是理想与现实的统一庭院深深深几许, 杨柳堆烟, 帘幕无重数。 玉勒雕鞍游冶处, 楼高不见章台路。 雨横风狂三月暮, 门掩黄昏, 无计留春住。

《人间词话》十则译文

《人间词话》十则译文 教学参考 0903 1517 《人间词话》十则译文 词以有境界为高。有境界就自然成就崇高的格调,自然有名句。五代、北宋的词独成绝妙的原因就在这里。 有的作品是艺术家通过创造想象而缔造文学境界,有的作品是摹写、概括与提炼生活而形成境界,这就是理想和写实两派的区别。然而二者很难区别开来。因为大诗人所创造想象出的境界,一定会合于自然,所摹写的境界,也一定与理想的境界相近的缘故啊。 诗有有我的境界,有无我的境界。“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是有我的境界。“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是无我的境界。有我的境界,是以我为主体观察外物,所以外物都著上我的主观色彩。无我的境界,以物为主体观察外物,所以不知道什么是我,什么是物。古人写词,写有我之境的为多,然而并不是不能写无我之境,对于这个问题有才华的诗人是能够自己有所建树的。 无我的境界,人只能从静观中得到。有我的境界,从由动到静时可以得到。所以一为优美,一为宏壮。 境界并不只是指景物。喜怒哀乐,也是人心中的一种境界。所以能写真景物、真感情的,称它为有境界。否则就称它为无境界。 “红杏枝头春意闹”,拈出一个“闹”字,而境界全部显出来。“云破月来花弄影”,拈出一个“弄”字,而境界全部显出来。 古今成就大事业、大学问的人,一定要经过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是第一种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是第二种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是第三种境界。这等语言都非大词人不能说出。然而就用这样的意思解释这些词,恐怕要遭到晏殊、欧阳修诸公的反对啊。 苏东坡的词旷达,辛稼轩的词豪迈。没有二人的胸襟而学他们的词,犹如东施效仿西施捧心啊。 大家的作品,其言情一定沁人心脾,其写景一定使人耳目一新。其文辞脱口而出,没有矫揉造作妆扮的姿态。这是因为他们所见真切,所知深刻啊。诗词都这样。拿这样的标准来衡量古今的,可说没有大的误差啊。

《人间词话》 教案

《<人间词话>十则》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王国维及著名的文学评论作品《人间词语》。 2.学习王国维的诗歌鉴赏理论,提高学生诗歌鉴赏的兴趣和能力。 【教学重点】领会王国维“境界说”中“造境”与“写境”、“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入乎其内”与“出乎其外”的区别与联系。 【课时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释题,导入新课 词话,即评论词的内容、形式或记载词的作者事迹的书。由回顾“古之成就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境界”导入新课。 二、知人论世 1、王国维(1877-1927),字静安,一字伯隅,号观堂,浙江海宁人。我国近代著名的学者,清华研究院开创之初的“四大导师”之一。22岁前,在家乡接受传统教育,却不喜欢科场诗文,科举考试时,“不终场而归”。1898年后,到上海,接受西方哲学,希望借助西方哲学来解决现实人生中的困惑。1905年,王国维完成了《红楼梦评论》。1908年,开始连载《人间词话》。1912年,完成《宋元戏曲史》。辛亥革命后,政治态度日趋倒退。1923年,他欣然“应诏”北上,担任皇帝溥仪的“南书房行走”。1927年6月,北伐军进逼北京,王国维留下“经此世变,义无再辱”的遗书,投颐和园的昆明湖自尽。 2、《人间词话》,王国维文艺哲学成熟的代表作。该书沿用中国传统的诗话、词话的形式,将西方的康德、叔本华、尼采的美学观念和中国固有的诗、词、曲创作的丰富材料组合,兴之所至,随感而发,形成中国诗话、词话发展史上以“境界说”为核心的观点新颖、立论精辟的划时代论著。许多人把它奉为圭臬,把它的论点作为词学、美学的根据,影响深远。王国维的《人间词话》是晚清以来最有影响的著作之一。 三、学生自读课文,概括课文所选的十则,涉及到几个方面的内容? 三方面:①总纲,提出“境界”说,概括境界的意义。 ②—⑥从不同角度论述“境界”问题。 ⑦—⑩谈诗人的思想和艺术修养。 四、齐读第一则,注意理解内容。

人间词话十则教案

《人间词话》十则教案 永州四中成人周 教学目的: 1.了解王国维及著名的文学评论作品《人间词语》。 2.学习王国维的诗歌鉴赏理论,提高学生诗歌鉴赏的兴趣和能力。 课时数:1节 一、导入: 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学过哪些写景的诗句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春江花月夜张若虚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宋·辛弃疾《西江月》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唐·王之涣《凉州词》 不错,阅读诗歌就是要去欣赏诗中的景,品味景中的情,我国现代著名国学家王国维就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他深入地研究中国诗词,提出了许多独到的见解,主要收录在他的《人间词话》中,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人间词话》十则,感受这国学家的智慧。 二、作家作品介绍: 作品:《人间诗话》,一部重要的美学和文艺理论著作。 作家:王国维(1877-1927),字静安,号观堂。籍贯是人杰地灵之地——浙江。(好多艺术家、科学家都是浙江人。如郁达夫、徐志摩等)。中国近代重要的史学家、美学和文艺理论家。 他幼年接爱的是传统的封建文化教育,15岁还考中秀才。青年时代在当时进步思潮影响下,努力学习西方哲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把西方美学和文艺思想与中国古代美学和文艺思想融合起来,成就了他主要的美学文艺理论著作《人间词话》。辛亥革命后,他以清朝遗老自居。1927年由于长期思想上的苦闷,生活上的困顿,长子去世,挚友绝交,再加上对北伐战争胜利的恐惧,导致他自沉颐和园昆明湖,终年50岁。他的才华和卓识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令人惋惜。 下面我们透过课文,来学习王国维鉴赏诗词的理论,有助于提高我们鉴赏诗词的水平、

《人间词话十则》教学设计

《<人间词话>十则》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人间词话>十则》,对其中某些经典段落能够背诵。 2、理解、掌握王国维的“造境”和“写境”理论,并能据此分析判断一些诗词名句。 3、理解、掌握王国维的“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理论,并能据此分析判断一些诗词名句。 4、明确有境界的诗词必须具备的三种要求:情景结合,真景物、真感情,鲜明生动的表达。 5、理解、概述王国维的“三种境界”说。 6、了解诗词的“境界”与创作者的思想和艺术修养的关系,并能据此分析判断一些诗词。教学课时: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先展示教师原创的《咏王国维》、《夜读〈离骚〉、〈人间词话〉有感》二首诗,辅以介绍王国维的生平经历和治学成就,并对王国维的投水自尽提出自己的看法。 咏王国维 满清末造奇才出,体素羸弱性忧郁。鄙薄功名弃科举,独树一帜文史哲。知命之年不知命,奈何自投昆明湖?而今细读君词话,幽窗冷雨一灯孤。夜读《离骚》、《人间词话》有感 岁暮天寒北风紧,夜深独对一灯明。行吟离骚音琅琅,卧读词话思冥冥。汨罗江上诗心醒,昆明湖里词魂惊。同是投水失性命,一何山重一何轻? 二、解释“词话”之意,并对《人间词话》进行介绍。 1、关于“词话”:“词话”是指评论词、词人、词派以及有关词的本事和考订的著述。著名者有清陈廷焯《白雨斋词话》、王国维《人间词话》等。 2、关于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作为王国维文艺哲学成熟的代表作,《人间词话》沿用中国 传统的诗话、词话的形式,将康德、叔本华、尼采的美学观念和中国固有的诗、词、曲创作的丰富材料相结合,兴之所至,随感而发,仅于手定本略加编次,形成了中国诗话、词话发展史上以‘境界说’为核心的观点新颖、立论精辟的划时代论著。”“可以说,王国维的《人间词话》熔西方美学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学批评于一炉,有助于人们以现代眼光去审视中国传统诗学,具有很高的价值。”[25] 三、朗读课文 1、学生先自读课文; 2、学生齐读课文; 1、[25](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教师教学用书人民教育出版社北京2007年1月第1版189页)

高中语文《人间词话》十则【译文】素材 新人教版选修

《人间词话》十则【译文】 词以有境界为高。有境界就自然成就崇高的格调,自然有名句。五代、北宋的词独成绝妙的原因就在这里。 有的作品是艺术家通过创造想象而缔造文学境界,有的作品是摹写、概括与提炼生活而形成境界,这就是理想和写实两派的区别。然而二者很难区别开来。因为大诗人所创造想象出的境界,一定会合于自然,所摹写的境界,也一定与理想的境界相近的缘故啊。 诗有有我的境界,有无我的境界。“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是有我的境界。“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是无我的境界。有我的境界,是以我为主体观察外物,所以外物都著上我的主观色彩。无我的境界,以物为主体观察外物,所以不知道什么是我,什么是物。古人写词,写有我之境的为多,然而并不是不能写无我之境,对于这个问题有才华的诗人是能够自己有所建树的。 无我的境界,人只能从静观中得到。有我的境界,从由动到静时可以得到。所以一为优美,一为宏壮。 境界并不只是指景物。喜怒哀乐,也是人心中的一种境界。所以能写真景物、真感情的,称它为有境界。否则就称它为无境界。 “红杏枝头春意闹”,拈出一个“闹”字,而境界全部显出来。“云破月来花弄影”,拈出一个“弄”字,而境界全部显出来。 古今成就大事业、大学问的人,一定要经过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是第一种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是第二种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是第三种境界。这等语言都非大词人不能说出。然而就用这样的意思解释这些词,恐怕要遭到晏殊、欧阳修诸公的反对啊。 苏东坡的词旷达,辛稼轩的词豪迈。没有二人的胸襟而学他们的词,犹如东施效仿西施捧心啊。 大家的作品,其言情一定沁人心脾,其写景一定使人耳目一新。其文辞脱口而出,没有矫揉造作妆扮的姿态。这是因为他们所见真切,所知深刻啊。诗词都这样。拿这样的标准来衡量古今的作者,可说没有大的误差啊。 诗人对于宇宙人生,一定要深入到它们的内部去体验,又一定要跳出它们之外来思考分析。深入内部,才能摹写创作。跳出其外,才能观察到本质。深入内部,所以作品具有生命力。跳出其外,所以能有高妙的情致。周美成能入却不能出。从姜白石以来,对这两件事都梦想不到了。 专心爱心用心 1

高中语文《人间词话十则》教学设计

高中语文《人间词话十则》教学设计《十则》教学设计 “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蝴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庄子·齐物论》) 一、教学目标 1、理解王国维“境界”的内涵及其分析文学作品的方法,初步形成使用“境界(意境)”来分析古代诗文(部分文学作品)的水平。 [设计意图]王国维是“境界说”的首倡者,也是《人间词话》的理论核心,在古诗文阅读中具有核心的地位。学习本文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让学生理解“境界”的内涵,并能以此来分析古代诗文,形成一定的鉴赏水平。当然这种水平并非只对于古诗文适用,很多文学作品,包括现代文也能够用此来实行分析。 2、理解作家修养与生活、文学创作的关系;理解读者修养与作品解读之间的关系,增强提升个人修养重要意义的理解。 [设计意图]通过细读文本,个人认为能够将选文分为两绝大部分,一部分是“境界说”的主体部分,即1-6则;另一部分能够归结为“作者、读者与生活,与作品、与文学创作的关系”,即7-10则。这样解读能够更好地让学生理解文学创作与作品赏析的基本规律,从而更有效地利用教材。 二、教学重、难点:领会“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入乎其内”与“出乎其外”的区别与联系。 三、教学方法:在启发基础上的讲授法 [设计说明]本课是文艺理论的作品,内容对于学生来说比较陌生。同时,本文是从原文不同位置筛选出来组合而成的,即使内在的

逻辑脉络尚清晰,但对于学生来说仍有一定的跳跃性,有一定的阅读 难度。所以本课选择“在启发基础上的讲授法”,授课过程中根据学 生的不同反应来选用、调节教学方法,如果学生理解有难度便由老师 更多地讲授。 四、课时安排:两课时 五、教学内容 (一)什么是“境界” 问题1:选文提出的中心概念是什么? [设计意图及启发引导过程]围绕全文的一个中心概念是“境界”。这个问题并不难,学生通读全文后基本都能够得出结论。虽难 度不大,但所以概念是全文论述的中心,仍然需让学生加以明确。 问题2:境界有什么作用? [设计说明及启发引导过程]这个问题在第一则,设置此问题的 主要目的是引导学生学会从文中筛选信息,同时也加深对“境界”的 理解。 问题3:从哪些角度来理解境界? [设计说明及启发引导过程]选文中,作者对境界分为三个层次:包括“写境与造境”、“无我之境与有我之境”和“景境与情境”。 理解这个问题需要更大范围地去筛选与概括,主要培养学生的“信息 筛选水平与概括水平”。 (二)什么是“造境”和“写境” 问题:用自己的话简洁地描述什么是“造境”,什么是“写境”,并举例说明。 [设计说明及启发引导过程]针对第二则设问,主要目的是有两个,一是培养学生理解后的转述水平,第二是培养理解后的应用水平。

《人间词话》十则

10 《人间词话》十则 [知识·梳理] 第1步读准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 澹.澹(dàn) 憔.悴(qiáo) 蓦.然(mò) 阑珊.(shān) 遽.(jù) 胸襟. (jīn) 矫揉. (róu) 第2步一词多义——看我七十二变 (1)却???????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副词,还,且,表轻微转折)相如因持璧却.立(《廉颇蔺相如列传》) (动词,退,指后退几步)却.之不恭(《孟子·万章下》) (动词,推辞) 却.与小姑别(《孔雀东南飞》) (动词,退出来) (2)内????? 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名词,指深入生活,细致 地观察、体验等。与“外”相对)今将军外托服从之名而内.怀犹豫之计 (《赤壁之战》)(名词,内心) 距关,毋内.诸侯(《鸿门宴》) (动词,通“纳”,接纳)

(3)道????????? 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动词,说,讲)有碑仆道.(《游褒禅山记》) (名词,道路)行军用兵之道.(《过秦论》)(名词,方法)于是废先生之道.(《过秦论》) (名词,学说)道.芷阳间行(《鸿门宴》) (动词,取道) 得道.者多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名词,道义) (4)绝??????????? 五代、北宋之词所以独绝.者在此(动词,称绝)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廉颇蔺相如列传》)(动词,断绝)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赤壁赋》) (动词,消失)佛印绝.类弥勒(《核舟记》) (副词,极,非常)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桃花源记》) (形容词,与世隔绝的) 非能水也,而绝 .江河(《劝学》)(动词,横渡)枯松倒挂倚绝.壁(《蜀道难》) (形容词,走不通的)

人间词话原文与翻译

第一则原文: 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崇高的格调),自有名句。五代、北宋之词所以独绝者在此。 译文: 词以有境界为高。有境界就自然成就崇高的格调,自然有名句。五代、北宋的词独成绝妙的原因就在这里。 第二则原文 有造境,有写境,此“理想”与“写实”二派之所由分。然二者颇难分别,因大诗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写之境亦必邻于理想故也。 译文: 有的作品是艺术家通过创造想象而缔造文学境界,有的作品是摹写、概括与提炼生活而形成境界,这就是理想和写实两派的区别。然而二者很难区别开来。因为大诗人所创造想象出的境界,一定

会合于自然,所摹写的境界,也一定与理想的境界相近的缘故啊。 第三则原文: 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有我之境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无我之境也。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古人为词,写有我之境者为多。然未始不能写无我之境,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树立耳。 译文: 诗有有我的境界,有无我的境界。“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是有我的境界。“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是无我的境界。有我的境界,是以我为

主体观察外物,所以外物都著上我的主观色彩。无我的境界,以物为主体观察外物,所以不知道什么是我,什么是物。古人写词,写有我之境的为多,然而并不是不能写无我之境,对于这个问题有才华的诗人是能够自己有所建树的。 第四则原文: 无我之境,人惟于静中得之。有我之境,于由动之静时得之。故一优美,一宏壮也。 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 译文 无我的境界,人只能从静观中得到。有我的境界,从由动到静时可以得到。所以一为优美,一为宏壮。 境界并不只是指景物。喜怒哀乐,也是人心中的一种境界。所以能写真景物、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