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旅游地理学案第一章第一节

旅游地理学案第一章第一节

旅游地理学案第一章第一节
旅游地理学案第一章第一节

第一章环境与环境问题

第一节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课程学习目标〗学习自主化

1.了解人类与环境关系的发展阶段,以及各阶段人类对人地关系的认识和产生的相应环境问题;

2.通过读图和分析材料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

3.理解环境伦理的含义,树立正确的环境伦理观。

〖课程导学建议〗导学规范化

[重点难点]

本节教学重点:人类与环境关系的发展演变过程。

本节教学难点:环境伦理观的形成。

[教学指导]

“人类与环境关系的发展阶段”要讲清楚两点内容:①人类与环境之间是对立统一的关系;②人类对人地关系的认识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深化的。可采取让学生读图1-1-4分析人类社会不同阶段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特征,第一阶段:人口的增长缓慢,生产力技术水平较低,人类对环境的影响不大。第二阶段:生产力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可利用资源的增加加速了工业化进程,人类对环境的影响加大。第三阶段:人类逐渐认识到人口的高速增长、资源的高消耗造成了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这种以损害环境为代价来换取经济增长的片面发展模式对人类本身危害极大,从而重新审视自己的行为,关注环境问题,协调人地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可以通过分析课程内容一,理解不同社会发展阶段人地关系思想的变化。

本节最后部分介绍环境伦理观的形成过程,教材将传统伦理道德与环境伦理道德进行了简单的比较,以利于学生理解。学生对传统伦理理观念比较陌生,教师可以补充相关内容,利用课程内容二组织学生将两者进行对比,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本节内容图文并茂,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图文说明,提出问题,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培养他们读图、用图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让学生收集更多的图片、材料,让学生相互交流获得的知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积极性。

第一学习时间【自主预习】不看不讲

〖知识体系图解〗系统形象化

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一、人类与环境关系的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人类(1)畏惧和崇拜自然

第二阶段:人类无视自然,试图(2)主宰自然

第三阶段:人类开始寻求与自然(3)协调发展

二、形成正确的环境伦理观

传统伦理观: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规范和约束

环境伦理观:不仅表现在人类行为中人与人的利益关系上,认为破坏环境从而侵犯(4)他人利益的行为时不道德的;而且还表现在人类与自然的利益上,

认为破坏环境从而危害(5)物种和损害生命维持系统的行为也是不道德的。〖课堂预习交流〗知识问题化

1.人类与环境的关系有哪几个发展阶段?简述各阶段人类如何看待人与环境的关系并分析其原因。

答案:人类与环境的关系有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人类畏惧、崇拜自然,原因是生产力水平低下,科学技术不发达,无法摆脱自然的控制和威胁。

第二阶段,人类无视自然,试图主宰自然。原因是农业文明提升了人在自然界中的地位,工业文明使人类盲目乐观,开始把自己当作世界的主宰,无视自然的存在。

第三阶段,人类开始寻求与自然协调发展。原因是人类在长期与环境的共存和斗争中,逐渐认识到只有保持同环境的平衡和协调,才能生存和发展。

2.环境伦理观与传统伦理观的区别是什么

答案:区别在于环境伦理观不仅表现在人类行为中人与人的利益关系,认为破坏环境从而侵犯他人利益的行为是不道德的;而且还表现在人类与自然的利益关系上,认为破坏从而危害物种生存和损害生命维持系统的行为也是不道德的。

3.环境伦理观是如何渗透到我们生活当中的?请举例说明。

答案:本题可以从现实中人类对生物的破坏从而产生的环境问题入手,分析我们为什么要树立正确的环境伦理观。如针对生物及生态系统的破坏,要建立自然保护区,我国针对内蒙古草原区的土地沙漠化的原因,禁止挖掘发菜、甘草等。

〖课堂预习导学〗问题层次化

指导学生进行预习时,应先让学生明确本课时学习的重难点是人类与环境关系的发展演变过程和环境伦理的形成;然后要求学生通读教材相关内容,以对教材内容有大致的把握,完成知识体系图解的填空内容,并提炼出本课时的主干,构建本课时的整体框架。在此基础上,然后将学生分成若干组讨论若干上面的问题,并让同学展示讨论的成果,回答课堂预习交流的问题。

回答第1题应通读教材第一部分“人类与环境的发展阶段”进行总结;第2题应在了解人与环境关系的发展阶段基础上理解传统伦理观与环境伦理观的区别,第3题应从环境伦理观的形成入手分析,理解环境伦理观的形成可结合教材图1-1-4,分析不同社会阶段污染程度与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资源消耗和人口增长的关系就可以看出:当人类一味追求经济增长,人口无限制增长和对资源大量消耗时,环境污染加剧,而随着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日益加剧,人类逐渐认识到,人类要生存和发展,只有与环境和谐相处,摆正自己与大自然的位置,在人与自然之间建立一种新型的伦理关系,把尊重和爱护自然的意识融入到行动中去,环境问题才能得到妥善的解决。通过分析环境伦理观的形成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环境伦理观。

第二学习时间【新知学习】不议不讲

〖重点难点探究〗技能系统化

[情景导入]

师:找两个学生进行诗朗诵

甲:在浩瀚的宇宙中,有这样一个星球。这里群花争艳;这里百鸟齐鸣;这里溪水潺潺;这里人们祥和。这就是我们居住的星球——地球。

乙:地球是我们人类的母亲;是我们人类共同的家;是我们唯一可以生存的星球。

请听:诗朗诵《我们的星球》(配乐)

甲:曾经被盛赞的地球母亲现在却失去了往日的丰腴,面临着战争灾难、政治灾难

之外更基本更普遍的灾难——生态灾难:砍伐森林,污染空气和水源,对其他物种残酷

杀戮,对自然资源漫不经心的挥霍,引爆油井与核试验,人口的急剧繁衍……

乙:种种恶劣行为正在葬送赖以生存的地球母亲。母亲在呻吟,母亲在流血,母亲

已遍体鳞伤,奄奄一息。

师:地球的这些经历是伴随着人类与环境关系的变化而发生的,人类也逐渐认识到

了自己的问题,对地球环境的态度也在发生着变化,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历史,回顾

人类与环境关系的变化,并畅想未来,思考如何善待地球吧!

课程内容一:人类与环境关系的发展阶段

[互动探究]

人类与环境关系的探索

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培根认为:“人要对万物建立自己的帝国,那就全靠方法和技术了。”

恩格斯警告说:“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

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中把可持续发展定义为“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本“探索”是不同历史时期几种典型的人类自然观,请说出他们各自反映了怎样的人类与环境的关系及出现的历史时期

答案:老子的人类自然观:反映了“天人合一”的思想,是一种朴素的人地关系观,认为人类与环境的关系是一种依赖的关系,这种思想主要出现在采集狩猎时期和农业文明的早期。

培根的人类自然观:反映了人类在生产力水平得到提高后试图主宰自然的思想。这种思想主要出现在工业文明时期

恩格斯的人类自然观:反映了人类在试图主宰自然过程中,人地矛盾激化,出现环境问题后的一种反思,是人地和谐发展思想的萌芽。这种思想出现在工业文明的后期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的人类自然观:正确认识人地关系,寻求人类与环境协调发展的思想。这种思想出现在信息社会时期。

[概括整理]

本互动探究关键是要明确人类与环境的关系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及每个阶段的人地关系思

课程内容一:人类与环境关系的发展阶段

本课程内容比较简单,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可组织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然后采用不同形式进行展示,如抢答、抽取一两个小组回答等,老师要给以恰当的点评。

1.可以让学生结合教材对人类与环境关系的发展阶段来分析

2.分析时要注意最终落脚到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上

课程内容二:形成正确的环境伦理观

[互动探究]

看下面一幅漫画,分析

(1)此漫画的主题可概括为什么?

(2)漫画反映了怎样的一种伦理观,这种伦理观产生的后果是什么?

(3)人类应该树立一种什么样的伦理观

答案:(1)不唯一,合理即可。如善待自然就是善待自己;开枪的之后;人类把自己推向危险的边缘等等

(2)漫画反映了一种以人类为中心,无视自然,试图主宰自然的传统伦理观,这种伦理观会导致人类为获得自身发展而破坏环境,从而导致人地矛盾激化,自然平衡打破,产生严重的环境问题,进而会威胁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3)人类应该树立环境伦理观,它不仅表现在人类行为中人与人的利益关系上,而且还表现在人类与自然地利益关系上,认为破坏环境从而危害物种生存和损害生命维持系统的行为也是不道德的。

[概括整理]

框架图法掌握形成正确的环境伦理观的主要内容

〖课程目标导学〗系统个性化

课程内容二:形成正确的环境伦理观

本课程内容是本节课的难点,课程中探究的三个问题具有一定的逻辑关系,需要学生分组讨论,讨论的方式最好是在老师指导下进行逐题讨论---展示解决---讨论的方式比较好,老师可

根据后面课程评价的内容进行及时点评。

1. 要引导学生从漫画中人类和自然环境的关系上去分析传统伦理观带来的问题

2. 引导学生在与传统伦理观比较中认识正确的环境伦理观

引导学生时可通过漫画与教材图1-1-5的对比,比较图中两种人类行为反映出来的伦理观的

差异及其带来的影响,从而让学生认识到人类树立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伦理观的必要

性。

3. 课下可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的案例探究“环境伦理的先驱”,进一步理解环境伦理观的

形成以及激发学生保护环境的热情。

课程内容三:环境伦理观的发展

[互动探究]

读教材P7案例探究《环境伦理的先驱》

思考:1.分析每一位先驱者的思想体现的人与环境的关系

答案:(1) 阿尔贝特·史怀泽:人类应当保护生命,爱护生命,既包括人的生命,也包括一

切具有生命的存在物的生命。

(2)马丁·海德格尔:呼吁人类保护环境、拯救地球。要拯救地球,也需要改变人的主体

地位,即走出“人类中心"的思想误区。

(3) 奥尔多·利奥波德:人为大地共同体的一员,伦理道德要向大地扩展;保护生态系统

的和谐稳定、保持生物存在的多样性、保持土地完整无损的行为就是合乎大地伦理规范的行

为。

(4)丹尼斯·梅多斯:目前世界的困境可以通过人口、工业发展、污染、粮食生产、资源

消耗等五种因素的联系和变动表现出来。如果世界人口、工业化、污染、粮食生产以及资源

消耗按现在的增长趋势继续不变,这个星球上的经济增长就会在今后一百年内的某一个时候

达到极限。人类不要盲目地追求增长,增长是要付出代价的。

(5)蕾切尔·卡逊:人类不能再扩充自己的征服精神,而要用一种道德态度来,尊重自然。

2.为解决环境问题,我们应扮演什么角色?

答案:为了解决环境问题,我们应当把自己认为是环境中的一员,同其他生物一样,都属于

环境的组成部分,走出“人类中心”的思想误区,同其他生物和谐平衡发展,树立正确的环

境伦理观,从而树立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发展观。

[概括整理]

各位环境伦理观的先驱从不同方面阐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都表达了环境伦理观的核心思

想:人与环境应和谐发展。

〖课程目标导学〗系统个性化

课程内容二:环境伦理观的发展

本课程内容是本节课的难点,课程内容主要是从发展的角度让学生加深理解环境伦理观,培

养学生形成正确的环境态度和价值观。第一个问题可以让学生自主看材料提取信息,第二个

问题可让学生分组讨论,讨论时老是要有鼓励性语言,展示时可以让学生自由发言,并给予

环境伦理观

“生命伦理学”

“拯救地球” “大地伦理学”

《增长的极限》

《寂静的春天》

积极的评价。

1.注意引导学生联系环境伦理的内涵来评价环境伦理先驱们的思想。

2.注意激发学生兴趣,将本课程内容由课内延伸到课下,引导学生通过各种方式进一步了解环境伦理的发展,如上网查阅资料,借阅有关环境伦理的著作等。

〖课程达标检测〗能力具体化

一.选择题

1随着人类文明的演变,人地关系的认识水平也在变化。下列关于不同时期人地关系思想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采猎文明时期——改造自然 B.工业文明时期——崇拜自然

C.农业文明时期——征服自然 D.现代文明时期——谋求人地协调

解析:采猎文明时期应该是崇拜自然;工业文明时期是征服自然;农业文明时期是改造自然;现代文明时期是谋求人地协调。

答案:D

2.中国古人的行为或主张蕴含着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是 ( ) A.以人为本,人定胜天 B.竭泽而渔,焚薮而田

C.封山育林,定期开禁 D.盛世滋丁,永不加赋

解析:强调社会经济的发展要与人口、资源、环境等诸多因素相协调。

答案:C

3.关于人类和环境的关系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类利用自然的范围在不断扩大

B.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类改造自然的程度在不断加深

C.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类与环境之间的物质交换量在不断扩大D.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反作用在逐渐减小

解析: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类活动对环境的作用逐渐增强,反过来,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反作用也在逐渐增强。

答案:D

4.下列有关环境伦理观的叙述,正确的是 ( )

①进入农业文明时期,人类已树立了正确的环境伦理观

②环境伦理观是指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规范和约束

③环境伦理观不仅表现在人类行为中人与人的利益关系上,还表现在人类与自然的利益关系上

④环境伦理观与可持续发展观是相统一的。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③④

解析:在农业文明时期,人类开始大规模开发利用土地、水、气候等资源,但还不能正确认识人地关系的不协调,更没有形成环境伦理观。所以①不对,环境伦理观不仅是人与人的规范,也是人类与自然的规范,所以②也不对。

答案:D

5.恩格斯曾有一段论述“……美索不达米亚、希腊、小亚细亚以及其他各地的居民,为了想得到耕地,把森林都砍光了,但他们梦想不到,这些地方今天竟成为荒芜不毛之地……。”1.恩格斯的论述说明了哪种自然观的具体事例

A.天命论B.地理环境决定论C.传统伦理观D.环境伦理观

解析:恩格斯的论述中,反映了人类只看到了自己的利益,以自我为中心,没有与环境保持和谐相处与平衡关系,这种关系被打破后,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就会遭到破坏,进而影响到

人的生存。这是一种传统伦理观的体现。

答案:C

二、综合题

6.读下列知识结构图,分析回答有关人类与环境的问题:

(1)将下列选项序号填入与结构图中的方框相应的字母后面(每个选项只能选用一次)。

①改善环境质量②人类与环境统一③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④对立⑤物质资料生产⑥统一

A、 B、 C、 D、

E、 F、

(2)从以上材料判断下面关于人类的环境观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人类对自然界处于一种依附或顺应的关系

B、自然环境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

C.人们不能等待大自然的恩赐,不断地向大自然索取是人们的任务

D.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人天共存”,“人地归一”

解析:从图中分析人类主观要求有目的的活动与环境客观属性、客观发展过程之间存在对立关系,故A填对立,人既是环境的产物又是环境塑造者,人类同它周围的环境是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和相互转化的,说明人类与环境是统一的,故B填统一。人类的生产既有自身生产,也有物质资料生产.人类自身生产要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故C填物质资料生产,D填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最后E填改善环境质量,F填人类与环境统一。人地关系思想的发展经历了崇拜自然、改造自然、征服自然、谋求人地协调四个阶段,从上图可以看出人地关系思想是谋求人地协调;

答案:(1)A、④ B.⑥ C.⑤ D.③ E.① F.②;(2)D

第三学习时间【课程训练】不练不讲

〖思维拓展训练〗

基础测评

一、选择题:

1.人类与环境的关系大体经历了几个发展阶段()A.一个 B.二个 C.三个 D.四个

解析: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也在不断变化,迄今为止,大体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答案:C

2.“天人合一”思想诞生时,人与环境的关系是()A.依赖自然 B.屈服自然 C.征服自然 D.主宰自然

解析:“天人合一”的思想诞生在农业社会的早期,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人类对自然的认识还处于蒙昧阶段,对自然有一种畏惧和盲目的崇拜心理,而“天人合一”的思想虽然有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愿望,但总的人地关系上人与环境仍是一种依赖关系。

答案:A

3.人类与其生存环境之间的矛盾,最尖锐的时期是 ( ) A.自然经济时期 B.采猎文明时期

C.农业文明时期 D.工业文明时期

解析:工业文明时期,社会生产力水平迅速提高,人类试图成为自然界的主宰,以牺牲自,然为代价,积累了巨大的物质财富,人地关系全面呈现不协调,人地矛盾迅速激化。

答案:D

4.工业文明时期的环境问题表现为 ( ) A.生物资源破坏,引起物种灭绝

B.地理环境趋于恶化,生态系统脆弱

C.局部地区的环境污染演变成社会公害,全球范围的大气保温效应和臭氧层破坏等危及人类生存

D.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问题日益突出

解析:该题考查学生关于对人地关系不同历史时期的认识。

答案:C

5.人类对人地关系的认识,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①社会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②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

③人类社会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过渡④人类社会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人类对人地关系的认识,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使人类对人地关系的认识逐步深化,不断向更高层次发展。

答案:A

6.下列关于一定历史时期人地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A.采猎文明时期,人受地的制约比较小

B.农业文明时期,人地关系得到和谐发展

C.产业革命之后,人地关系开始出现矛盾,局部地区产生环境问题

C.到了近代,人们对人地关系的认识逐渐走向系统化和科学化

解析:①原始的采猎文明时期,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人在人地关系中是被动的,受地的制约比较大,对环境的影响比较小。故A错。②农业文明时期,农业生产技术的提高,使农业种植范围扩大。由于不合理的耕作、灌溉和放牧等方式,使局部生态环境受到破坏。故B 错。③18世纪产业革命以来,工业生产排泄的“三废”物质和农业施用化肥、农药等有害物质对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和破坏。可以说,这一阶段人地系统的资源与环境问题不是地区的、局部的,而是全球的。故C错。④到了近代,尤其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人类逐渐认识到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并且这种认识逐渐走向系统化和科学化。

答案:D

7.北魏贾思勰在其《齐民要术·种谷·第三》中提出:“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二成功多,任情返道,劳而无获”。表达的人地关系思想是()A.人定胜天 B.崇拜、依赖自然

C.无视自然 D.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解析:这段古文的意思是说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不是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而是一种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

答案:D

8.环境伦理观的形成会促使人在进行个人行为时,会自觉考虑和顾及自己的行为影响( )

A .他人

B .社会

C .后人

D .自然环境

解析:环境伦理观有别于传统伦理观之处:它不仅表现在人类行为中人与人的利益关系上,还表现在人类与自然的利益关系上。

答案:D

二、综合题

9.

仔细阅读下面两幅漫画,回答下列问题:

(1)在当今世界共同关心的人口、资源、能源、粮食、环境五大问题中,漫画“苦难的母亲”主要反映的是 问题和 问题;“大难临头”主要反映的是 问题和 问题。

(2)“大难临头”画面的具体内容是:人类对 资源的 行为,导致土地 问题。

(3)这两幅漫画告诉我们,人类只有一个地球;人类必须保护自己的居住环境。为此,在资源方面要 ,在人类自身生产方面要 。

答案:(1)人口 粮食 资源 环境

(2)森林 破坏 荒漠化

(3)合理利用和保护 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10.读下图 “经济发展与环境关系示意图”,回答问题。

(1)图中所示经济发展水平与环境污染程度都较低的时段是 。

A ~c 时段经济发展与环境的关系是 ,c ~

B 时段二者的关系是 。经济不断增长,环境污染程度较低的理想年代,应是图中所示的 时段。

(2)图中A ~C 阶段的主要产业可能有 ( )

A .核工业

B .耕作农业

C .钢铁工业

D .电子工业

(3)一些发达国家的环境污染水平处于c 点以后开始下降,其原因是 ( )

①增加环保投入 ②工业技术进步③产业结构调整 ④工业发展迅速减慢

⑤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A.①②⑤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②③⑤

(4)在工业发展中,我国吸取发达国家的经验教训,应注意的是 ( )

A.要减慢工业发展步伐,降低国民经济发展速度

B.先大力发展经济,有一定资金积累后,再加大环保投人,治理污染

C.发展清洁生产技术,减小环境污染程度

D.我国目前环境质量较好,无须采取治理环境的措施

解析:本题考查了经济发展和环境的关系,第(1)问读图分析两者的关系;第(2)问考查不同时期的人地关系,由图可看出A~C阶段经济发展水平高,但污染程度也高,应属于工业文明时期,所以C项钢铁工业最有可能;第(3)问考查第三阶段的人地关系,人类在环境问题不断加剧后,开始认识到保持同环境协调发展重要性,为解决环境环境污染采取的措施;第(4)考查我国发展工业应吸取的经验教训,在发展经济同时要保护环境。

答案(1)A以前经济高速发展,环境污染加剧经济不断增长的同时环境污染程度降低 B以后

(2)C (3)B (4)C

探究创新

一、选择题:

下图是东汉时期的“狩猎生产图”,图中上半部是弋射图,两个猎手正在向疾飞的群鸟弯弓瞄射。下半部是收获图,描写农夫们收割、采实、挑运的劳动场面。据此回答11~12题。

11.“狩猎生产图”反映出的人类对自然环境施加的技术手段是()A.采集与渔猎 B.耕作与灌溉

C.采矿与冶炼

D.建坝与筑路

解析:图中反映了采集狩猎时期的人类活动,此时生产力水平低下,科学技术落后,人类对环境施加的主要技术手段是采集和狩猎。

答案:B

12.关于这一时期人地关系的正确叙述是()

A.征服自然,试图成为自然的主宰

B.崇拜自然,对自然既恐惧又依赖

C.改造自然,开发利用土地、水等资源

D.寻求人地协调

解析:这一时期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人类对自然认识还处于蒙昧阶段,对自然是一种畏惧和盲目的崇拜。

答案:C

右图显示了经济发展与环境质量之间的关系,读图回答13~15题。

13.图中不能显示的人类与环境关系的发展阶段是

( )

A .第一阶段

B .第二阶段

c .第三阶段 D .第二、三阶段

解析:根据人地关系发展经历的三个阶段所处的历史时

期可知图中没有显示采集和狩猎时期的第一阶段

答案:A

14.在图中工业化初期阶段和起飞阶段中,人类怎样

看待人与环境的关系 ( )

A .人类把自己看作自然的奴隶

B .屈服于自然

C .凌驾于自然之上

D.与自然和谐相处

解析:在工业化初期和起飞阶段,生产力水平大大提高,人类对自然的依赖性大大减弱,人类在战胜自然的同时,开始把自己当成世界的主宰,无视自然的存在。

答案:C

15.后工业化阶段环境质量得到改善,得益于的自然观是( )

A .盲目崇拜自然

B .无视自然

C .主宰自然

D .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

解析:后工业化阶段人类开始逐渐认识到,只有同环境保持协调才能生存和发展,只有树立尊重和爱护自然的意识,环境问题才有可能得到解决。

答案:D

二、综合题

16.读人类社会演进和人地关系两幅示意图,回答问题。

(1)在原始社会,人类与环境的关系属于哪个发展阶段?在这个阶段人类怎样看待人与环境的关系?为什么?

(2)乙图所示人地关系原理的范畴适于甲图中所示哪些社会形态?

(3)为什么在工业社会后期人类对人与环境的关系的看法发生了变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4)在新的世纪,人类为适应新的角色建立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是什么?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不利于生态平衡的农业生产活动及历史原因。第(1)问,主要分析不同时期人地关系的特点和原因;第(2)问乙图反应的人地关系明显表现出了人地之间已经不协调,人类大力开发环境资源,环境反过来影响了人类社会,出现了明显的对抗,所以为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时期;第(3)问考查工业社会后期人地关系的变化及原因;最后考查了环境伦理观的形成。

答案:(1)属于第一阶段,在总的自然观上,人类把自己看作自然的奴隶,认为人与环境的关系是一种依赖的关系。原因是生产力水平低下,科学技术不发达,人类对自然的认识还处于蒙昧状态,无法摆脱自然的控制和威胁。

(2)农业社会和工业文明。

(3)由于工业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类无视自然,试图主宰自然,造成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于是人们开始理智地认识人类与环境的关系,确立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4)环境伦理观.

第四学习时间【课程评价】日清三思

【注】三个学习过程四个方面的评价视各人情况选择打“√”即可,由学习小组长完成。错题反馈个人独立完成。“小组评议”“老师评价”“自我反馈”个人根据自我课堂表现填写。

中国旅游地理课后题目整理 (1)

第二章 选择题 1、在海边看日出,能观赏到红日在海平面上冉冉升起,色彩渐渐变化,金光万道,光彩夺目,这是属于()旅游资源。 A天气B天象C气象 2、旅游资源与其他资源相比,最主要的区别具有() A空间特征B美学特征C文化特征 3、中国最大、保存最好的哥特式建筑在() A北京西什库教堂B上海圣三一教堂C广州圣心大教堂D上海松江圣母大教堂4、下述旅游景点中有“火山地貌博物馆”之美誉的是() A五大连池B雁荡山C镜泊湖 5、地理纬度、海陆分布、地形起伏对()的形成起着决定性作用! A天气B气象C大范围气候 6、下列哪个要素是自然中最富有活力和生气的要素?() A水光山色B气象与气候C生物景观 判断题 1、自然旅游资源中的地质、地貌、水文等要素都属于无机物,由他们构成的风景景观也有动静的变化,但这种动静的变化主要是在内外营力的作用下自然运动过程,是无生命的。() 2、自然环境的演化也会给城市的发展产生制约甚至是破坏性作用,导致城池遗址的形成。() 3、建筑物的体量可以用开间来反映,开间越多,题量越大,等级越高。() 4、构成气候气象的各种要素,如冷、热、干、湿、风、云、雨、雪、雾等,不仅具有直接造景、育景的功能,而且是人类旅游活动的基本条件。() 5、一些景区内,作为主景的并不是地质地貌的物质形象和塑造,但由于有了这些地质景观的合理搭配,却可以起到很好的烘托作用,从而强化了主景的美学特征,使山更秀,谁更美,园林更自然和谐。() 6、水体资源既可以观赏又可体验、参与,因此对于水体类旅游资源的开发颇具优势。旅游者也总对水给与青睐和厚爱,观水、戏水、漂流总是情趣无限,魅力不减,水总是能给人们刺激和愉悦的感受。() 第三章 选择题 1旅游地理区常以()为轴心。 A中心城市B骨干名胜C 交通要道D经济发达区 名词解释:旅游地理区划 第四章 选择题 1、我国三大瀑布之一的吊水楼瀑布位于() A松花江畔B镜泊湖边C长白山区D河西走廊 2、我国雾凇景观最壮观,最典型的城市是()。

中国旅游地理

简述中国旅游地理学的发展 摘要本文全面回顾了我国旅游地理学近20年来的发展历程,阐述了三个发展阶段的主要特点和所取得的成绩,并对旅游地理学主要研究领域的理论和方法进展和旅游地理学教育和人才培养等方面进行了评述。文章最后总结了旅游地理学发展的成功经验,认为地理学的旅游应用拓展,既推动了旅游地理学这门新分支学科在中国的形成和发展,也将促进地理学本身的建设和发展。 关键词旅游地理学理论和方法进展 旅游地理学是研究人类旅行游览、休憩疗养、康乐消遣同地理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它是地理学的一个新分支学科,又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边缘科学。作为一门实用性很强的科学,它从一开始出现就显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成为旅游研究的中坚力量,使地理学这门古老科学又找到了一个新生长点,并在促进旅游业这个全球最大的产业中发挥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对于这一学科的全面回顾,对我国地理科学和旅游业的发展具有理论和实际意义。 1.我国旅游地理学的发展历程 中国作为一个具有5000多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旅游在我国也有着悠久的传统。在中国浩如烟海的古代文献中,朴素的旅游地理记述见诸于诗歌、散文、游记和专著之中。此外,我国独有的方志,总数不下万余种十万余卷,是世界上最丰富的古典旅游地理知识文库。本世纪以来,也有一些地理学家对自然风景区的成因机制问题进行了研究,如张其昀(1934)的《浙江风景区之比较观》,任美锷(1940)的《自然风景与地质构造》10。但是旅游地理学在中国是在改革开放后迅速发展的旅游业产生出巨大的现实需求和地理学大变革的背景下才出现的,随即得到了超常发展,其研究理论日趋深化和成熟起来,成为地理学中瞩目的一门重要分支学科。当前大量的旅游开发、规划与管理就是以旅游地理学为基础的。我国旅游地理学发展走过了一条实践-理论-再实践-提高和完善理论的道路,其历程可大略分为如下三个阶段: 初创阶段(1979-1985年),中国旅游地理学进入系统研究的标志是1979年底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组建旅游地理学科组。在高校中,北京大学地理系在投入部分力量转入开展与旅游地理有关的科研和教学活动方面是起步最早者。此后,不少学者发挥地理学的综合性、区域性和实践性的特点,同旅游开发实践相结合,使旅游地理学在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其中郭来喜、陈传康作为我国旅游地理学的开拓者,同时也是最富成效的实践者,大大推动了我国旅游地理学的发展。郭来喜最早比较系统地研究、总结、介绍了旅游地理学这门学科,陈传康则最早对风景及构景、建筑与景观、旅游资源开发的一些规律性问题做了阐述。北京旅游学院编印的《旅游资源的开发与观赏》(1981)和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编印的《旅游地理文集》(1982)是我国最早的两部有关旅游地理学的文集。由郭来喜等编写、北京旅游学院印行的《中国旅游地理讲义》(1981)则是

旅游地理学(保继刚著)复习资料

旅游地理学复习要点 一填空题 1. 旅游活动的主体是旅游者。 2.游憩是指人们在闲暇时间所进行的各种活动。 3. 旅游活动的客体是旅游资源。 4.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包括生理的需要、安全需要、归属需要、自我尊重感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5.旅游地与客源地的空间互相作用的条件有互补性、替代性和可达性。 6.旅游需求预测模型中,根据历史资料推测将来形势的是趋势外推模型。 7.旅游规划是旅游业发展的纲领和蓝图。 8. 大尺度旅游空间一般采用环状旅游路线。 9. 汇率下跌,价格不变,旅游需求上升。 10. 主题公园是具有特定主题,由人工创造而成的舞台化的休闲娱乐空间,是一种休闲娱乐业。 11. 共性大,个性强是名山旅游资源的特点之一。 12. 娱乐购物属于旅游活动的提高层次。 13. 当游客量在所有时期都相同时,高峰指数等于0。 14. 旅游者以其自身的意识和生活方式介入旅游地社会中,引起旅游地居民的思想变化,产生各种影响,这种作用称为示范效应。 15. 城市游憩商业区的类型包括大型购物中心型、特色步行街型、旧城历史文化改选区型、新城文化旅游区型。 16.偶发性饱和与超载常是由于旅游地或其他附近发生了偶然性的事件,这些事件在较短时间内吸引来大量旅游者 17. 旅游区的特性有系统性、层次性、地域性和优化性。 18. 人们把进行旅游决策时收集到的各种信息摄入脑中,形成对环境的整体印象,这就是感知环境。 19. 旅游需求预测模型中,定性模型的代表是特尔菲法。 20. 中尺度旅游空间一般采用节点状旅游路线。 21. 游览观光属于旅游活动的基本层次。 22. 旅游需求的季节性强度指数越接近于零,旅游需求的时间分配越均匀。 (二)名词解释以及关系 1.闲暇和游憩 闲暇(leisure)是指人们扣除谋生活动时间、睡眠时间、个人和家庭事务活动时间之外剩余的时间。游憩(recreation)一般是指人们在闲暇时间所进行的各种活动,游憩可以恢复人的体力和精力,它包含的范围极其广泛,从在家看电视到外出度假都属于游憩。 2.旅游需要和旅游需求关系 旅游需要:是指旅游者或潜在旅游者对某种旅游产品的渴求或欲望,它是旅游者的一种潜在需求,即旅游者自身感到缺少某种东西,又期望得到某种东西的一种心理状态。 旅游需求:旅游需求是在一定时期内,一定价格上,旅游者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旅游产品的数量,即旅游者对某一旅游目的地所需求的数量。 3. 旅游资源和旅游地

旅游地理学 期末 复习

第一章 一.旅游地理学研究内容 ①“旅游主体”论:皮尔斯(供给需求的空间模式、旅游空间模式、客源地、目的地、旅游通道) ②“旅游客体”论:郭来喜(旅游地起因、旅游者的地域分布、旅游与环境的关系) ③地理学者将旅游作为人类活动的一种空间表现形式来研究。 ④旅游由三个主要的成分组成,即旅游客源地、旅游目的地和联系客源地与目的地之间的旅游通道。 二.旅游地理学研究内容简析 1.旅游产生的条件及其地理背景 2、旅游者行为规律 3、旅游需求预测 4、旅游通道 5、旅游资源评价 6、旅游地演化规划和重要旅游地研究 7、旅游环境容量 8、社区旅游 9、新兴旅游 10、旅游开发的区域影响 11、旅游规划 第二章 一、中国旅游地理学的发展(三个阶段学说) 1. 1979-1989:【理想主义阶段】:具有“学术启蒙”作用。 ——以改革开放、拨乱反正、国家重新重视科学发展等为时代背景,旅游地理学在老一辈地理学家关注国外理论前沿,反思自身发展不足,具有鲜明的自由探索的理想主义色彩,尽管研究成果、研究方法不成熟,具有“学术启蒙”作用。研究框架-关注国外研究-教书育人-注重社会实践-加强合作等方面。特征和意义:稚嫩阶段,成果范式不规范,但“求知”和自由探索精神难得可贵。 2.1990-1998:【现实主义阶段】:现实主义阶段以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变为背景,旅游地理学家成为旅游规划的主力军。 ——现实主义阶段以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变为背景,旅游地理学家成为旅游规划的主力军,促进了中国旅游业的发展,但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理论,形成过分关注现实社会的现实主义价值取向。旅游规划主力军-学科学术意识下降-视野狭窄国际关注度不足-学术贡献不够。实用性和功利性的研究取向是我国旅游地理学的理论研究与国外差距更大,但也不能忽视其学科建设的影响。

中国旅游地理重点整理(科学出版社第三版)

同志们,这份资料很详细,可以再你们觉得合适的范围内加以增减,到时候大家自己把字体改小用于。。。。我就不多解释了,大家懂得。还有啊,里面提示大家要看的图不可以忽略啊 重点的三个大区图建议大家要么熟记要么复印书本 旅游地理 导游欢迎词结构 1 代表接待组团社表示欢迎 2 介绍自己介绍其他人员 3 预告行程 4 表示愿意为大家服务的态度 5 预祝成功欢送词 1 表示惜别 2 感谢合作 3 小结旅游4 征求意见5 期盼重逢 旅游资源调查步骤1 成立调查小组2 确立调查目标 3 收集二手资料 4 制定调查方案 5 准备相关设备 6 制定调查工作计划 7 整理资料分析总结 8 完成景区旅游资源地图编制 9 写景区旅游资源调查报告 旅游概念分布于广阔的地理环境中的一种新型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生活的高级消费形式 以旅行游览观光购物交流文化体育锻炼考察研究休闲度假康体疗养消遣娱乐探险猎奇宗教朝觐品尝佳肴探亲访友等为目的的异地暂时居留的社会现象同时也是以各种不同方式分配空间和利用时间的地理现象 1942年瑞士人汉泽克尔和克拉普夫提出旅游是非定居者的旅行和暂时居留引起的现象和关系的总和不会永久居留也不是主要从事赚钱的活动暂时性异地性 旅游者旅游的主体旅游活动中最活跃的因素 任何以消遣闲暇度假体育商务公务疗养学习宗教等为目的不论国籍如何在其居住地境内居留超过24小时一年以下的人特点异地性暂时性享受性回味性 旅游资源旅游活动的客体旅游地吸引旅游者所有因素的总和 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凡事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可以为旅游业开发和利用并产生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各种事物和因素 特点空间分布上的集中性时间分配上的季节性吸引功能的垄断性易损性不可移动性 观赏性地域性多样性综合性季节性永续性垄断性吸引力定向性 基本特色时间空间经济文化 旅游资源的分类 1 根据资源本身的特性成因差异进行分类 2 根据景区资源的管理等级分类 3 按资源特征与游客等级分类 根据吸引强度世界级国家级区域级地方级 根据功能观光游览型参与体验型休闲度假型购物型 按形成和属性自然和人文两类 按资源客体属性物质性非物质性无知与非物质共融性 按资源发育背景天然赋存性人工创造性两者兼备的复合型 按资源持续利用潜力可再生资源不可再生资源 旅游业旅游休闲活动的媒介具有服务性质的特殊行业。 旅游业是以旅游资源为凭借以旅游设施为条件为人们的旅行游览提供服务从中取得经济收益的部门和行业,属于第三产业有文化性质 旅游业四大支柱旅行社旅游交通旅游饭店旅游商品 旅游业特点社会性综合性开放性涉外性季节性脆弱性劳动与资金密集性 旅行社生产和销售旅游商品并通过为旅游者提供导游等服务而取得收入的企业。国外旅行社分为旅游经营商批发商零售商 我国国际旅行社国内旅行社 旅游饭店为旅游者提供食宿和各种服务汽车旅馆度假商务青年旅社会议旅馆旅游饭店主题酒店精品酒店地位 1 构成旅游业综合接待能力 2 取得旅游收入的重要基地 3 体现旅游业服务质量 4 为社会提供广泛

旅游地理学

旅游地理学 旅游地理学是研究人类旅行游览、休憩疗养、康乐消遣同地理环境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郭来喜,1985)。研究旅行游览与地理环境关系的学科。 闲暇是指人们扣除谋生活动时间、睡眠时间、个人和家庭事务活动时间之外剩余的时间。即指个人不受其他条件限制,完全根据自己的意愿去利用或消磨的时间。 游憩一般是指人们在闲暇时间所进行的各种活动,游憩可以恢复人的体力和精力,如家庭休闲(包括阅读、园艺、社交、看电视等);日常休闲(如看戏、上餐馆、运动、看球赛等),也包括一日游或旅游等。 不同国家概念的差异 1、英国:旅游地理学、旅游与游憩地理学 2、加拿大:游憩地理学 3、日本和韩国:观光地理学 旅游系统从地理学的观点来看,旅游是由三个主要的成分组成的,即旅游客源地、旅游目的地和联系客源地和目的地之间的旅游通道这三个成分。三者的关系如下图所示:旅游地理学的学科性质 1、旅游地理学是地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 2、旅游地理学是一门新兴的边缘交叉学科 3、旅游地理学也是一门具有应用特点的科学 旅游地理学的学科特点——地域性、综合性国外旅游地理学的发展 1、萌芽时期 2、开端时期(二战前) 3、发展时期(二战后到60年代初) 4、多样化研究(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中期) 5、理论与方法同一(70年代中期以来) 6、发展趋势将视野放到闲暇时间所从事的所有活动,重点是旅游活动 理论与实用研究并举 参与多学科性的融合研究,注重新的技术手段的运用 从传统的以资源研究、土地利用研究为重,转移到以服务设施的空间经济分析、旅游者的空间行为与旅游目的地的推销、大区域旅游开发与规划、旅游对于区域自然、经济和社会文化影响的过程与机制为研究主题 中国旅游地理的发展 古代旅游地理知识的积累近代旅游地理知识的发展 现代旅游地理学的发展初创阶段(1979—1985年)初步发展阶段(1986—1991年)深入发展阶段(1992年以来) 旅游动机旅游的动机是为了摆脱现实环境中的个人环境(即个人遇到的麻烦、问题、困难和挫折)或人际关系(即合作者、家庭成员、朋友邻里)矛盾,并获得个人的补偿(自主决策、能力意识、挑战、学习、探险和放松等)与人际关系的回报(主要指扩大社会交往) 日本学者田中喜一(1950)将旅游动机归为四类:心情的动机、身体的动机、精神的动机和经济的动机。 1、旅游动力构成: 内动力、外动力、和中间条件(收入、闲暇、交通条件)。 2、产生旅游地与客源地的空间相互的作用的三个条件: 互补性、替代性、和可达性

第四章 旅游规划学的理论体系

第四章旅游规划学的理论体系 旅游规划学是一门新兴学科,与其他任何学科一样,既是旅游实践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又是相关学科交叉融合,孕育而成的新型学科。对旅游规划学具有重要奠基作用的学科主要有:旅游地理学、旅游经济学、旅游心理学、旅游市场学、旅游社会学与旅游人类学、景观生态学、区域规划、园林建筑等。 第一节旅游规划学的理论基础 一、旅游地理学 旅游地理学主要研究人类旅游活动与地理环境、社会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以及由此而形成的旅游地域综合体的发展机制、类型、结构、规模、功能、布局规律。 地理学家从20世界30年代就开始研究旅游(R.M.BROWM,1935)(竺可桢,杭州西湖之成因,1936)。1953年,加拿大s.T.SMITH倡议在大学中开设旅游地理学课程;1965年意大利学者NICO BROWN(布鲁诺)出版了《地理与旅游开发》;1970年,英国学者H.ROBISON(鲁宾逊)出版《旅游地理学》,在旅游研究的学科群体中,旅游地理学得到广泛认同,被认为是实力强大的分支之一(国家旅游局人事教育司:旅游规划原理)。我国第一批甲级规划资质单位认证工作中,北京市初评合格单位有两个:中国科学院地理所旅游规划与设计研究中心和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旅游中心。 旅游地理研究经历了土地利用、资源评价、景观成因、区划与规划、旅游开发的区域效应等研究阶段。20世纪80年代基本形成旅游地理学理论体系和方法体系。当前研究旅游——经济、社会、环境相互影响的机制,成了学科前沿。 旅游地理学认为: 1)旅游是旅游者暂时离开熟悉的地理环境到另一种地理环境的感知过程。 2)旅游流是时空差异的产物,时空(环境)差异越大,旅游吸引力越强,旅游流越大。时间差异导致现代人,观赏古代文明的载体——文物古迹。空间差异产生了旅游者从客源地到旅游目的地的流动。空间环境互补性越大,旅游欲望越强。山里人想看海,海边人想游山;南方人想到北方赏冰城,北方人想到南方赏花都;城里人盼望体验乡村野趣,乡里人期待感受都市文明。 3)城市是时空系统的密集点。从空间轴来观察,城市是多种人文因素集约分布的空间系统,是经济、交通、政治、文化的集结点。从时间轴来看,城市因古代男人防守方

旅游地理学

第一章:绪论 1、旅游地理学和旅游地理的区别 旅游地理学:理论的研究和阐述,以分析论述为主 旅游地理:在理论的指导下对某一特定区域内旅游实事的记述和分析,以叙述说明为主 2、三个基本概念 闲暇:人们扣除谋生活动,睡眠时间,个人和家庭事务活动时间之外的剩余时间。 休憩:人们在闲暇时间内所进行的各种活动,休憩可以恢复人的体力和精力。 旅游:在闲暇时间所从事的休憩活动的一部分,它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产生的社会经济现象,是人类物质文化活动的一部分。 3、旅游地理学是旅行游览、休憩疗养、康乐消遣和环境地理、社会经济发展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 4、旅游地理学研究内容:旅游规划,旅游区划,旅游区划影响,旅游环境容量(自然环境容量、社会经济意义和旅游者感应气氛),旅游需求预测,旅游通道,旅游资源评价,旅游者行为规律,旅游地演化规律和重要旅游地研究,旅游产生的条件和地理背景。 5、旅游地理学的研究方法 分析与综合法,归纳与演绎法,类比法,计量法,实地调查法,现代技术手段与方法 6、旅游地理学的学科属性 是一门边缘性交叉学科, 与地理学学科关系:自然地理学旅游资源自然部分 人文地理学旅游行为偏社会文化 经济地理学国民经济的一部分经济产业 概念:分布规律与空间关系 第二章:旅游地理学发展简史 1、谈谈你对旅游地理学研究内容和发展趋势的研究 国外: 各国学者虽然对自己的研究领域称谓略有差别,但总的趋势是将研究视野放到闲暇时间所从事的所有活动而重点是旅游活动。 研究旅游和休闲的地理学者中大部分同时还有其他的研究领域如农业,城市,区域规划等。 地理学者对旅游的研究从传统的旅游资源、土地利用研究为重转为旅游者空间行为与目的地的推销、旅游对区域自然经济社会文化影响的过程与机制等 理论和实用研究并重 参与多学科性的融合研究,注重新的技术手段的应用。 国内: 注重学科基本概念的研究和应用 在研究内容上从目前的以资源、旅游开发的区域社会经济条件为主,扩展到从相互关系的角度对资源、市场、环境的系统研究 在研究方法上,坚持理论和实践并重

旅游地理学重点整理

第一章绪论 闲暇是指人们扣除谋生活动时间、睡眠时间、个人和家庭事物活动时间之外剩余的时间。换言之,闲暇是指个人不受其他条件限制,完全根据自己的意愿去利用或消磨的时间。 游憩一般是指人们在闲暇时间所进行的各种活动。游憩可以恢复人的体力和精力,它包含的范围极其广泛,从在家看电视到外出度假都属于游憩。 旅游是在闲暇时间所从事的游憩活动的一部分,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产生的一种社会经济文化现象,是人类物质文化生活的一个部分。旅游的一个显著特点是要离开居住或工作的地方,短暂地到达某个目的地进行活动。同时,旅游目的地要提供各种旅游接待设施以满足其需要。 第二章旅游地理学发展史 旅游地理学的发展趋势 国外:1.各国学者对自己研究领域的称谓虽略有区别,但总的趋势是将研究视野放到闲暇时间从事的所有活动,而重点则是旅游活动;2.研究旅游和休闲的地理学者中大部分还有其他研究领域,如农业,城市和区域规划,交通等;3.地理学者对旅游的研究从传统的以资源研究,土地利用研究为重,转移到以服务设施的空间经济分析,旅游者的空间行为与旅游目的地的推销,大区域旅游开发与规划,旅游对于区域自然,经济和社会文化的影响过程与机制为研究主题;4.理论和实用研究并重;5.参与多学科性的融合研究,注重新的技术手段的运用。 国内:1.要注重学科基本概念的研究和应用;2.在研究内容上,要从目前对资源,旅游开发的区域社会经济条件研究为主,扩展到从相互联系的角度对资源,市场,环境的系统研究;3.在研究方法上,要坚持理论研究与实用研究相结合的宗旨;4.在研究方式上,应该提倡跨学科性的合作研究,旅游地理学者应主动吸收相邻学科(经济学,社会学,管理学等)的知识和研究方法。 第三章旅游者行为 游客:指因为休闲、娱乐、观光、探亲访友、购物、从事经济、文化、体育、宗教等活动离开常住地到其他地(国),连续停留时间不超过12个月,并主要目的不是通过所从事活动获得报酬的人。按出游地分为国际游客(海外游客)和国内游客,按出游时间分为旅游者(过夜游客)和一日游游客(不过夜游客)。 影响旅游者决策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1.感知环境:收集各种信息摄入脑中,形成对环境的整体印象 2.最大效益原则:最小的旅游时间比, 最大的信息收集量:选择最有名的旅游地旅游 选择自然环境和文化环境与居住地差异较大的……3.旅游偏好:年龄、职业、教育三方面去研究 大尺度旅游空间行为特征 力图到级别较高的旅游点旅游:倾向于选择有高级别旅游点的地方作为旅游目的地;到达目的地后,往往只游玩目的地附近级别较高的旅游点。 尽可能游玩更多的高级别旅游点。 力图采用环状路线旅游。

旅游地理学课后习题完整版

旅游地理学课后习题完 整版 集团档案编码:[YTTR-YTPT28-YTNTL98-UYTYNN08]

第一章绪论 1、试分析闲暇、游憩和旅游之间的关系。 闲暇是指人们扣除工作时间、睡眠时间、其他基本需求满足之外剩余的时间。 游憩一般是指人们在闲暇时间所进行的各种活动。 旅游是指在闲暇时间所从事的游憩活动的一部分。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产生的一种社会经济现象,是人类物质文化生活的一个部分。一个显着特点是要离开居住地或工作的地方,短暂前往一个目的地从事各种娱乐活动,同时,旅游目的地要提供各种设施以满足需要。 2、旅游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旅游地理学是研究人类旅行游览、休憩疗养、康乐消遣同地理环境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 3、旅游地理学的基本研究内容有哪些? 旅游产生的环境及其地理背景;旅游者行为规律;旅游流(旅游需求)预测;旅游通道;旅游资源评价;旅游地演化规律和重要旅游地研究;旅游环境容量;社区旅游;新兴旅游;旅游开发的区域影响;旅游规划。 4、试分析旅游地理学与地理学科及旅游学科之间的关系。 (1)旅游地理学是地理学的一部分,它属于人文地理学的一个分支,但与自然地理学和经济地理学都关系密切。 (2)旅游地理学也可以认为是介于地理学和旅游学科之间的边缘学科。 (3)旅游活动涉及的内容极其广泛,旅游地理研究,要涉及到很多其他学科的知识,旅游地理研究者要学习,掌握这些学科与旅游相关的基本知识。 第二章旅游地理学发展简史 20世纪30年代初,麦克默里发表了《游憩活动与土地利用的关系》一文,被公认为旅游地理学的开世之作。 1、试述旅游地理学发展的社会经济背景。 国外学科发展史

1191 中国旅游地理西南大学19秋章节测试答案

课程名称:《中国旅游地理》【1191】 一、单项选择题 1.属于小尺度空间性的旅游者空间行为称为()。 点状空间行为 2.自然地理背景的一级差异又称为() 自然地带差异 3.自然地理背景的差异性的一级差异称之为()。 基带景观差异 4.旅游者的旅游活动行为层次是以下哪个学者提出的()。 陈传康 5.钓鱼、打猎、滑冰、滑雪等按照旅游者活动层次可以称为()层次。 提高层次 6.一次完整的旅游活动包括决策行为和()。 空间行为 7.面状旅游空间行为称之为()。 小尺度空间行为 二、判断题 对8.地理背景对旅游者会产生影响。 错9.旅游者在决策过程中不会追求最大效益原则。 对10.对国际游客的界定一是时间上有要求;二是地域上有要求,三是旅游目的。 错11.自然地理背景是激发旅游者产生的主导因素之一,但不是激发人类旅游的最早的、也是最持久的因素。 对12.旅游者的旅游行为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即基本层次、提高层次、专门层次。 对13.景观差异越大彼此间的吸引强度亦越大,异质文化之间最大、其次是同质文化区域的不同文化区中、再次是同一文化区内的不同族之间。 对14.经济地理背景促使旅游者的产生是因为一般来说经济发达的地区主要的旅游接待地,其次经济发达地区往往也是旅游客源地。 对15.环境质量背景对旅游者产生的影响是环境质量高的地区吸引力强度更高。 对16.文化地理背景由三要素组成,自然环境的物质基础要素、物质文化要素和精神文化要素。 对17.旅游者进入旅游目的地的难易程度称之为可进入性。 错18.文化地理背景和经济地理背景与旅游者没有密切的关系。 对19.大量学者主动参与的自觉研究旅游地理学研究是20世纪60年代以后的事情。

旅游地理学单选

旅游地理学 一、单项选择 1、(B)是岩溶地貌研究的鼻祖。 A.汤显祖B.郦道元C.司马迁D.徐霞客 2、在海岸堆积地貌中,最适于海浴的地貌是(A )海岸地貌。 A.砂砾质B.淤泥质C.生物D.海岩侵蚀 3、(D)是旅游地的空间相互作用能否产生的制约条件。 A.综合性B.互补性C.可进入性D.替代性 4、我国最大的咸水湖是(C)。 A.滇池B.鄱阳湖C.青海湖D.洪泽湖 5、(D)是最活跃、最生动同时也是陆地上最壮观的水景。 A.河流B.涌泉C.海洋D.瀑布 6、建立自然保护区的基本目的是(D )。 A.旅游B.观赏C.科研D.保护珍稀物种 7、有“海天佛国”之称的旅游名山是(B )。 A.五台山B.普陀山C.九华山D.武夷山 8、我国日落景观的最佳观景点是(C)。 A.峨嵋金顶B.普陀山海滨C.庐山天池亭D.泰山日观峰 9、文物古迹维修应遵循( D )原则。 A.修葺一新B.经费节省C.现代美学D.修旧如故 10、西汉重臣陵墓中,以( C )墓石雕最负盛名。(13) A:萧何B:韩信C:霍去病D:魏征 二、多项选择(每小题的五个备选答案中,有2至5个答案正确,请选出字母,并将其填在题干的后面的括号内) 1、文化地理环境由(ACD)组成。 A.物质基础要素B.自然基础要素C.精神文化要素 D.物质文化要素E.民族传统要素 2、旅游决策的最大效益原则主要表现在(BE)。 A.最大的经济效益B.最小的旅游时间比 C.最大的旅游时间比 D.最大的精神享受E.最大的信息获取量或最高的满意度 3、旅游资源从其产生或属性角度,可分为(AB) A.人文旅游资源B.自然旅游资源C.地貌旅游资源 D.古建筑旅游资源E.海洋旅游资源 4、我国修筑长城高峰期依次为(BCD )。 A.西周 B.汉代 C.秦朝 D.明朝 E.春秋 5、目前各国旅游业中所利用的特种交通工具类型大致可分为(ABCE )。 A.原始型特种交通工具B.现代型特种交通工具 C.仿古型特种交通工具D.豪华型特种交通工具 E.民俗型特种交通工具 第一章 一、选择题

《旅游地理学》考核大纲

地理学分为自然地理学、经济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旅游地理学是处于这三者之间的一门综合性部门地理学。从旅游活动的行为性质来看,旅游是一种文化活动,因而被视为是部门人文地理学;从旅游业是国民经济的一种新兴产业来看,旅游地理学又可视为部门经济地理学,是服务行业地理学的一门重要分科;与此同时,天然风光在旅游资源中有很重要的地位,自然地理学,包括部门自然地理学家,也很重视风景组成的地质地貌、水文、气候、植被等方面成分的研究,并把景观结构理论移植到旅游地理学,建立了风景结构和旅游业结构的理论。旅游地理学是地理学和旅游科学之间的边缘科学。近些年来,旅游地理学在我国获得相当迅速蓬勃的发展,其主要原因是我国地理学家广泛参加区域旅游开发、旅游资源普查、风景旅游区规划等多方面实践工作,多出了具体成绩,并且已获得旅游界和其它社会各界的承认。 2、本大纲的编写依据和适用范围 本大纲主要以保继刚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2006年出版的《旅游地理学》为主要依据,结合学科发展的一些新趋势新情况编写而成。大纲中的考核内容与考核要求主要针对旅游管理本科专业学生。 二、考核内容与考核要求 第一章绪论 1、考核内容: 1)旅游地理学基础知识 2)旅游地理学理学的研究对象、内容、方法及意义 2、考核要求

1)了解:旅游地理学的发展历史,旅游心理学理论基础、未来发展方向。 2)理解:学习旅游地理学的主要意义。 3)掌握:旅游地理学的定义,旅游地理学的基本内容;旅游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内容、意义、方法。 3、本章思考题 旅游地理学与其他相关学科的关系如何? 第二章旅游地理学发展简史 1、考核内容: 1)国外旅游地理学的发展历史会顾 2)国外旅游地理学的发展趋势 3)中国旅游地理学的发展 4)中国旅游地理学的发展趋势 2、考核要求 1)了解:国外旅游地理学的发展历史会顾。 2)理解:国外旅游地理学的发展趋势。 3)掌握:中国旅游地理学的发展趋势。 3、本章思考题 国内外旅游地理研究的趋势比较。 第三章旅游者行为地理 1、考核内容: 1)旅游者的定义及分类 2)旅游动机及行为层次规律 3)影响旅游者决策行为的因素 4)旅游者的空间行为规律 2、考核要求 1)了解:旅游者的定义及分类 2)理解:旅游动机及行为层次规律

中国旅游地理学200310

浙江省2003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中国旅游地理试题 课程代码:00190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 题干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12分) 1.根据心理学家罗伯特·麦金什的分类方式,下列哪种旅游活动属于交际动机?( ) A。高尔夫球运动 B.宗教旅游 C.民俗旅游 D.公务旅游 2.云南的路南石林属于下列哪种地貌景观?( ) A。花岗岩地貌景观 B。丹霞地貌景观 C.喀斯特地貌景观 D。流纹岩地貌景观 3.在下列湖泊成因中,五大连池属于下列哪一种类?() A。冰蚀湖 B。构造湖 C。堰塞湖 D.风蚀湖 4.下列哪个古都前后是11个朝代的都城,时间上长达1000余年?( ) A.北京 B。西安 C.洛阳 D。开封 5.就单一陵墓而言,下列哪座陵墓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 ) A。秦始皇陵 B.乾陵 C.十三陵 D.马王堆汉墓 6。下列哪种美能激励人们不畏艰险,成为奋力拼搏的重要动力?( ) A.秀 B.幽 C。雄 D。险 7.下列关于台湾省旅游资源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台中是台湾佛教文化中心 B。日月潭为台湾第一大天然湖 C.高雄是一个港口城市 D.故宫博物院坐落在台中游览区 8.下列哪个风景名胜区被列为世界文化、自然双重遗产?( ) A.四川黄龙风景名胜区 B。安徽黄山风景名胜区 C。江苏苏州古典园林 D。重庆大足石刻 9.“泥人张”彩塑产地为( )。 A.苏州 B.天津 C。北京 D.上海 10。下列哪座寺院是我国营建的第一座庙宇?() A。灵隐寺 B.开元寺 1 / 1

C。白马寺 D.金山寺 11.下列哪种茶是乌龙茶?( ) A.信阳毛尖茶 B。武夷岩茶 C.顾渚紫笋茶 D.四川蒙项茶 12.下列关于国内旅游客流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旅游者人次数构成以城镇居民为主 B。旅游目的地以中短程为主 C。出游时间波动不大 D。游览1座城市占比例较大 二、双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五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二个正确的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 分别填在题干的括号内,每选对一个选项得1分。每小题2分,共10分) 1。下列哪两个国家是我国入境旅游洲际一级市场.( ) A。日本 B。美国 C.英国 D。韩国 E。泰国 2。我国中纬度的中山和低山的旅游价值主要是()。 A。开展观光旅游 B.开展冬季滑雪旅游 C。开展登山探险旅游 D.开展休(疗)养旅游 E.开展冰雪观光旅游 3.根据罗惠斌的环境影响评价方法,下列哪两类要素属于生态环境的评价范围.( ) A.水文 B。植物 C。地形 D。动物 E.气象 4.下列关于信息技术应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信息技术的应用带动了旅游业内部的结构改变 B.旅游目的地信息系统是一个跨行业的信息系统 C。目的地信息系统的服务对象是旅游者 D.目的地信息系统主要由旅游企业创建和实施 E.目的地信息系统的应用能提高目的地的竞争能力 5。在下列区域的开发建设中,哪两类土地的开发强度较高。( ) A。旅游度假区 B。自然保护区 C。风景名胜区 D.人造景区 E.生态旅游区 三、填空题(每空格1分,共15分) 1.旅游地理学是一门_______的、_______的新兴边缘学科。 2。一个旅游地的季节性强度指数越大,说明该旅游地客流季节性变动越_______。 3。_______瀑布群是我国迄今发现的最大的瀑布群。 4。某一景点一日内的旅游环境容量测定公式为C=_______。 5.我国古代桥梁中以河北省赵县_______最为驰名。 1 / 1

旅游地理学复习重点

1、旅游:是在闲暇时间所从事的游憩活动的一部分,它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产生的一种社会经济现象,是人类物质文化生活的一个部分。 2、旅游地理学:是研究旅游这种地理现象与地理环境、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亦即是研究人类旅行游览、休憩疗养、康乐消遣同地理环境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 3、旅游资源:是指对游客具有吸引力的自然存在和历史文化遗产,以及直接用于旅游目的人工创造物。 4、旅游地:一定地理空间上的旅游资源同旅游专用设施、旅游基础设施以及相关的其他条件有机地结合起来,就成为旅游者停留和活动的目的地。 5、主题公园:是具有特定的主题,由人创造而成的舞台化的休闲娱乐活动空间,是一种休闲娱乐产业。 二、填空(每空 1分,共27 分) 1、按旅游资源的特性作为分类标准,中国旅游资源分如下6大类: 地文景观类,水域风光类,生物景观类,消闲求职健身类,古迹与建筑类,购物类。 2、旅游环境容量的概念体系包括基本容量与非基本容量,基本容量包含旅游心理容量,旅游资源容量,旅游的生态容量,旅游的经济发展容量,旅游地地域社会容量;而非基本容量有旅游合理容量与极限容量,既有旅游容量与期望旅游容量,以及景点、景区、旅游地、区域等旅游容量。 3、按性质划分旅游规划:旅游发展规划与旅游开发规划。 4、巴特勒提出旅游地的演化经历6个阶段:探查阶段,参与阶段,发展阶段,巩固阶段,停止阶段,衰落或复苏阶段。 5、现代旅游业由旅游主体、旅游客体、旅游媒介组成。 三、简答题(共19分) 1、旅游者的旅游活动行为层次(每点1分,共3分) 答:(要点)可分为如下三个层次:(1)基本层次-游览观光;(2)提高层次-娱乐购物;(3)专门层次-休养、疗养、会议、宗教朝拜等。 2、旅游资源或旅游地评价的理论基础(每点1分,共3分) 答:(要点)根据评价的着眼点不同,可将旅游资源和旅游地的评价分为如下三点。(1)体验性评价:着眼于人对旅游资源或旅游地的质量体验评价;(2)技术性评价:着眼于旅游资源各要素对于从事特定旅游活动适宜程度的评价;(3)综合性评价:着眼于旅游资源和旅游地的整体价值评价。 3、旅游地空间竞争的引力模式(共3分) 答:(要点) 引力模型:T ij = G * (P i*A j / D b ij) T为客源地I与目的地J之间的旅游次数的量度;P为客源地I的人口规模、财富或旅行倾向的亮度;A为目的地的吸引力或容量的某种量度;D为两地距离;G与b为经验参数。 假设A1与A2为同一地域内的两个旅游地的吸引力,那么它们对客源地I的竞争力大小为:T i1 / T i2 = A1/A2 * (D i2/D i2)b 4、主题公园的特性(每点1分,共5分) 答:(1)其是一种产业,其投资是一种企业行为;(2)是一种休闲娱乐空间;(3)必须有特定且易于理解的主题;(3)圆内所有内容都统一在同一主题之下构成的;(5)是一种非日常化、戏剧化的舞台空间。 5、旅游区的一般特性(每点0.5分,共2分) 答:(要点)(1)系统性;(2)地域性;(3)层次性;(4)优化性。 6、旅游区划的目的与意义(共3分) 答:旅游区划的直接目的是确定各个旅游区的范围与界线,其根本目的是为了客观的了解各个旅游区的性质和特性,揭示旅游区的内在规律,查明其区域的基本特性。为扬长避短在全国形成合理地旅游地域分工体系,为开发、利用和保护旅游资源等提供科学依据。 四、论述题(共29分) 1、影响旅游需求的要素(每点3分,共21分) 答:(要点)(0)旅游需求的概念;(1)经济发展水平:客源地的经济发展水平是影响旅游需求的决定性要素;(2)人口特征:总人口、人口增长速度、城乡分布、人口密度、年龄结构、性别结构、家庭结构对旅游需求有一定影响;(3)收入与闲暇:旅游需求的实现必须在一定的经济收入水平以及有空闲时间的基础上;(4)职业和教育水平:职业不同、

旅游地理学课后习题完整版

第一章绪论 1、试分析闲暇、游憩和旅游之间的关系。 闲暇是指人们扣除工作时间、睡眠时间、其他基本需求满足之外剩余的时间。 游憩一般是指人们在闲暇时间所进行的各种活动。 旅游是指在闲暇时间所从事的游憩活动的一部分。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产生的一种社会经济现象,是人类物质文化生活的一个部分。一个显著特点是要离开居住地或工作的地方,短暂前往一个目的地从事各种娱乐活动,同时,旅游目的地要提供各种设施以满足需要。2、旅游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旅游地理学是研究人类旅行游览、休憩疗养、康乐消遣同地理环境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 3、旅游地理学的基本研究内容有哪些? 旅游产生的环境及其地理背景;旅游者行为规律;旅游流(旅游需求)预测;旅游通道;旅游资源评价;旅游地演化规律和重要旅游地研究;旅游环境容量;社区旅游;新兴旅游;旅游开发的区域影响;旅游规划。 4、试分析旅游地理学与地理学科及旅游学科之间的关系。 (1)旅游地理学是地理学的一部分,它属于人文地理学的一个分支,但与自然地理学和经济地理学都关系密切。 (2)旅游地理学也可以认为是介于地理学和旅游学科之间的边缘学科。 (3)旅游活动涉及的内容极其广泛,旅游地理研究,要涉及到很多其他学科的知识,旅游地理研究者要学习,掌握这些学科与旅游相关的基本知识。 第二章旅游地理学发展简史 20世纪30年代初,麦克默里发表了《游憩活动与土地利用的关系》一文,被公认为旅游地理学的开世之作。

1、试述旅游地理学发展的社会经济背景。国外学科发展史 中国的 1978—1989:理想主义阶段 旅游地理学主要进展

?自觉构建学科体系和研究框架 ?关注国外理论前沿,反思自身不足 ?教书育人,提携后生,传播思想 ?注重解决实际问题,回馈社会 ?建立组织,加强合作 理想主义研究取向的特征及意义 ?就旅游地理学研究本身而言,80年代所取得的研究成果数量相对较少,研究范围较窄,所采取的研究方法也难称规范,是旅游地理学发展中最为稚嫩的阶段 ?但是从研究的影响力来看,该时期对整个旅游地理学所彰显的“学术启蒙”意味难以抹煞1990—1998:现实主义阶段 旅游地理学主要进展 ?旅游地理学家成为旅游规划的主力军 ?研究内容的实践驱动明显,学科本位意识下降 ?研究视野狭窄,对国际前沿关注度下降 ?研究规范性不够,学术贡献不足 现实主义研究取向的影响 ?中国旅游业迅猛发展的实际情况和当时注重实效的社会风气,导致了20世纪90年代旅游地理学实用性、功利性的研究取向。研究选题的狭窄,理论研究的忽视,以规划代替学术、以社会实践代替学术贡献的评价模式等是现实主义研究价值取向的具体表现。这种研究取向阻碍了旅游地理学的理论研究,使学科的中外差距和差异更加明显 1999至今:理想主义的理性回归,与现实主义相结合 旅游地理学主要进展 ?重新显示出对建构理论的重视 ?跨学科研究增多,研究领域获得较大拓展 ?国际交流增多,研究规范得到重视 ?学科获得的重视程度和支持力度增强,对研究者的吸引力加大 理性回归的含义及意义 ?含义:其一,这一时期旅游地理学的研究进展得益于知识分子内省后的自我选择,是对现实洞察后的冷静思考以及对理想追求的践行。其二,当前正在进行的理性回归并不彻底,且十分脆弱,是与现实主义相结合的理性回归 ?意义:功利主义的盛行和理想主义的缺失,是阻碍当今中国科学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提升中国的科学原创能力,培养顶尖的科学人才,需要理想主义的价值理念做支撑 2、从学科性质谈谈旅游地理学的发展趋势。 国外:各国学者对自己研究领域的称谓虽略有区别,但总的趋势是将研究视野放到闲暇时间从事的所有活动,而重点则是旅游活动;研究旅游和休闲的地理学者中大部分还有其他研究

旅游地理学讲义(中英文)学生版第一章

游憩地理学 The Geography of Tourism and Recreation 李丽娟Li-lijuan Email: What is the relationship of tourism, recreation and leisure?(旅游、游憩和休闲的关系)Leisure:the opposite of work;free time;non-work or residual time; 与工作相对;空闲时间;非工作或工作之余的时间 outdoor or indoor activities(户外或室内的活动) Recreation:public; outdoor activities ; one component of tourism; 公共的,户外活动;旅游的一种 outdoor activities(local or non-local)户外活动 serious leisure:outdoor activities during work time (特殊休闲:在工作期间的户外活动) Tourism:private; non-local (a temporary short-term change of residence); one component of recreation 私人的,非本地的(短暂的离开居住地);游憩的一种 Business travel:travel for business Reference in English英文参考文献 ?The geography of tourism and recreation : environment, place and space, C. Michael Hall and Stephen J. Page, London and USA, 2006 (third edition); ?Tourism geography,edited by Rana Pratap and Kamla Prasad, 2004; ?Geography of travel & tourism , edited by Lloyd劳埃德, E. Hudman, Richard. H. Jackson, 2003; Reference in Chinese中文参考文献 1.保继刚、楚义芳,《旅游地理学》,高教出版社, 1993、1999. 2. 陶犁主编,《旅游地理学》, 科学出版社,2007. 3. 崔庠/周丽君主编, 《旅游地理学》,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6。 4. 冯学钢/黄成林主编,《旅游地理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5. 斯蒂芬·威廉斯(Stephen Wynn Williams)著;张凌云译,《旅游地理学》,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6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