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梦溪笔谈》二则教案

《梦溪笔谈》二则教案

《梦溪笔谈》二则教案
《梦溪笔谈》二则教案

《梦溪笔谈》二则教案

《梦溪笔谈》二则

教学目标:

1、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学会“岁”、“穰”、“患”、“贻”等常见文言实词及“之”、“其”、“以”、“悉”等文言虚词意义或用法,熟练翻译课文。

2、掌握本文简洁、详略得当的写作手法。

3、了解《梦溪笔谈》及作者沈括

教学方法

1、生自主学习,感知课文,引导学生对照注释了解课文大意。

2、分组学习,相互质疑,学生分小组进行合作探究。

3、师生互动,欣赏分析,教师和学生相互问答,共同解决悬而未决的问题。

4、学习本文简洁生动,详略得当的写作手法。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初备统复备

一、导入新课,请学生展示各自收集的有关本课的图片、资料,教师作总结,并点评准备材料,准备得最详细。三、学生自主学,疏通文意。

1、学生根据手中工具书和有关资料自读课文,分小组交流:字音、字形、字义、语句意。

2、集体讨论探究,教师作归纳。

(1)字音、字形部分:

喙(hui) 穰(rang) 梵(fan) 胠(qu) 箧(qie) 履(lu) 贻(yi) 钗(chai)

(2)字义部分

大穰:庄稼大丰收方:才级:层患:嫌、担心

贴:赠给但:只盖:因为伏:通“服”

胠箧:从旁边打开箱子以:用悉:全

之:结构助词的其:代词,它的

(3)语段意:(重、难点)

方为秋田之害:

译:正要成为秋田里庄稼的祸害。

则以钳搏之,悉为二段:

译:就用嘴上的钳子跟子方虫搏斗,子方虫全都被咬成两段。

旬日子方皆尽,岁以大穰:

译:十天后,子方虫全部杀尽,年成因此而获得大丰收。方两三级,钱帅登之,患其塔动。

译:才建了两三层,钱帅登上木塔,嫌它晃动。

未布瓦,上轻,故为此。

译:木塔上没有铺瓦片,上面轻,所以才这样。

匠师如其言,塔遂定。

译:工匠师傅遵照他的话办,塔身就稳定了。

人皆服其精练

译:人们都佩服喻皓的高明。

三、根据大家刚才的集体探讨对课文的了解、学生在次自习课文,简述文章主要内容。

答案:《以虫治虫》记叙宋神宗元丰年间庆州地区秋田中“傍不肯”消灭“子方虫”,从而使作物获得丰收。

《梵天寺木塔》记述了北宋著名建筑家喻皓用“布板”、“实钉”来加强结构整体性以解决“塔动”问题的生动事例。

四、听老师读课文,再次整体感知课文,注意停顿和重音,学生交流互读。

五、布置作业

1、悉课文内容,掌握字音、字义、会翻译语段。

2、背诵课文。

3、完成书后练习三。

第二课时

初备统复备

一、作业检查

小组间互相提问(字、段翻译,课文背诵)。

二、合作探究,赏析课文,完成问题。

1、用自己的话说说“傍不肯”这种虫子的形状和消灭“子方虫”的办法。

2、岁以大穰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害虫天敌的出现,降低了农业生产成本,促进了农业增产,保护了生态环境。

3、动物中还有哪些天敌,学生比赛发言。

例如:猫——鼠青蛙——害虫

4、那么,请同学们谈谈你们对现代农业的看法。

要点:粮食增产,农药的使用对人体有害。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提倡绿色农业。

5、论《梵天寺木塔》中如何表现当时解决“塔动”问题之难?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要点:“动如初”表现建筑工匠的认识和实践都未能解决问题,“无可奈何”一词也写出了大家对“塔动”无计可施。

作用:为后面喻皓轻易解决难题作了铺垫,反衬其技艺高超。

6、《梵天寺林塔》写人着墨不多,却很生动。

“密使其妻”写出匠师怎能样的心态?一个“笑”字透露出喻皓什么样的心理活动?

讨论要点:匠师认为“塔动”的原因是“未面瓦”,“上轻”,可实践的结果让匠师很难堪。为了向钱帅交待而又不失面子,于是“密使其妻”见喻皓的妻子,请求喻皓解决塔动难题。

“密使其妻”写出了匠师的难堪和良苦用心,喻皓的“笑”一方面透露出他对匠师无能的嘲笑,另一方面表现出他对解决“塔动”胸有成竹。

7、用自己的话说说喻皓采用了什么方法解决了“塔动”这一难题?

8、学生讨论,举例说明本文写作特点。

要点:(1)详略得当如《以虫治虫》观突出以虫治虫这一中心,对“傍不肯”外貌、特征、剿灭子方虫的情况介绍比较详细而对“子方虫”为害则一笔带过。

《梵天寺木塔》对如何解决塔动,对人物动作、语言、神态作了传神的描写。

(2)生动简洁

如:“方” “笑” “密使其妻”

9、《梵天寺木塔》体现了我国古代在建筑技术上的伟大成就,你还能说出我国古代还在哪些方面的科技水平长处于领先地位。

三、本课总结

学习了这两篇课文对你有哪些启发,各抒己见。

要点:A:绿色农业环保可持续性发展

B:为国家的过去的发达自豪一种责任感,使命感,为使现代科技水平领先世界而自强不息

教学后记

2016年初一语文24《梦溪笔谈》二则练习题及答案

二十四《梦溪笔谈》二则 01积累运用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其喙.有钳()岁以大穰.() 梵.天寺木塔() 贻.以金钗() 但逐层布板讫.()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 (1)以.钳搏之() (2)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 (3)但.逐层布板讫() (4)人履.其板() 3.下列各组加点的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方为秋田之.害喻皓之.妻 B.岁以.大穰以.丛草为林 C.其.喙有钳人履其.板 D.于.杭州梵天寺建一木塔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4.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旬日/子方尽皆B.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 C.盖/钉板上下弥束D.则/以钳搏之 5.翻译下面的句子。 (1)遇子方虫,则以钳搏之,悉为两段。 (2)乃以瓦布之,而动如初。 6.下列语句属于文言省略句,试在括号内补充出省略的成分。 (1)()遇子方虫 (2)()未布瓦,上轻,故如此。 7.学了《梦溪笔谈》中的《以虫治虫》这篇课文后,古人的自然科学知识深深地吸引了你,你很想把《梦溪笔谈》整本书读完,恰好你的同桌有这本书,你准备向他借,你会说什么呢? 02课内精读 钱氏据两浙时,于杭州梵天寺建一木塔,方两三级,钱帅登之,患其塔动。匠师云:“未布瓦,上轻,故如此。”乃以瓦布之,而动如初。无可奈何,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贻以金钗,问塔动之因。皓笑曰:“此易耳,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则不动矣。”匠师如其言,塔遂定。盖钉板上下弥束,六幕相联如胠箧,人履其板,六幕相持,自不能动。人皆伏其精练。 8.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患.其塔动() (2)贻.以金钗() (3)乃.以瓦布之() (4)人皆伏.其精练() 9.翻译下列句子。 (1)此易耳,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则不动矣。 (2)匠师如其言,塔遂定。 10.匠师“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问塔动之因”,而喻皓是笑着回答,请谈谈你从喻皓的“笑”中读出了哪些信息? 11.匠师和喻皓对塔动原因的分析有什么不同?从中你得到什么启示? 12.请你对文中匠师的表现,作一个全面客观的评价。 03拓展阅读 喻皓造塔 开宝寺塔,在京师诸塔中最高,而制度①甚精,都料匠②喻皓所造也。塔初成,望之不正而势倾西北。人怪而问之,皓曰:“京师地平无山,而多西北风,吹之不百年,当正也。”其用心之精盖如此!国朝③以来木工一人而已,至今木工皆以喻都料为法,有《木经》三卷行于世。 (选自欧阳修《归田录》) 【注释】①制度:制造方法、技艺。②都料匠:官名,掌管设计及施工的土木工程总负责人。③国朝:欧阳修是宋朝人,所以把宋叫国朝。 1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塔初.成() (2)至今木工皆以.喻都料为法() 14.翻译下面的句子。

《梦溪笔谈》二则教案

《梦溪笔谈》二则教案 《梦溪笔谈》二则 教学目标: 1、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学会“岁”、“穰”、“患”、“贻”等常见文言实词及“之”、“其”、“以”、“悉”等文言虚词意义或用法,熟练翻译课文。 2、掌握本文简洁、详略得当的写作手法。 3、了解《梦溪笔谈》及作者沈括 教学方法 1、生自主学习,感知课文,引导学生对照注释了解课文大意。 2、分组学习,相互质疑,学生分小组进行合作探究。 3、师生互动,欣赏分析,教师和学生相互问答,共同解决悬而未决的问题。 4、学习本文简洁生动,详略得当的写作手法。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初备统复备 一、导入新课,请学生展示各自收集的有关本课的图片、资料,教师作总结,并点评准备材料,准备得最详细。三、学生自主学,疏通文意。

1、学生根据手中工具书和有关资料自读课文,分小组交流:字音、字形、字义、语句意。 2、集体讨论探究,教师作归纳。 (1)字音、字形部分: 喙(hui) 穰(rang) 梵(fan) 胠(qu) 箧(qie) 履(lu) 贻(yi) 钗(chai) (2)字义部分 大穰:庄稼大丰收方:才级:层患:嫌、担心 贴:赠给但:只盖:因为伏:通“服” 胠箧:从旁边打开箱子以:用悉:全 之:结构助词的其:代词,它的 (3)语段意:(重、难点) 方为秋田之害: 译:正要成为秋田里庄稼的祸害。 则以钳搏之,悉为二段: 译:就用嘴上的钳子跟子方虫搏斗,子方虫全都被咬成两段。 旬日子方皆尽,岁以大穰: 译:十天后,子方虫全部杀尽,年成因此而获得大丰收。方两三级,钱帅登之,患其塔动。 译:才建了两三层,钱帅登上木塔,嫌它晃动。 未布瓦,上轻,故为此。

《梦溪笔谈》二则练习题及答案

《梦溪笔谈》二则·综合能力测试 (一) 1.《以虫治虫》选自________,作者________,字________,浙江钱塘人,_______代作家。2.给加点的字注音 (1)其喙()有钳(2)岁以大穰()(3)梵()天寺木塔 (4)贻()以金钗(5)六幕相联如胠箧()()(6)人履()其板 (5)但逐层布板讫() 3.解释字词。 ①蔽()②悉()③旬日()④穰() ⑤岁()⑥患()⑦履()⑧赠() 4.翻译加粗句。 ①庆州界生子方虫,方为秋田之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②遇子方虫,则以钳搏之,悉为两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③旬日子方皆尽,岁以大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5.区别下列各句中“之”的不同用法 ①其虫旧曾有之。()②土人谓之“傍不肯”。()5.填空(用原语句填写)。 文章一开始就用一个“”字显示虫害的紧迫,治虫实为当务之急。接着介绍子方虫的天敌,用“”说明为数众多,用“”说明它剿灭害虫时威力大。最后用“”的结果突出了“以虫治虫”的成功。 (二) 3.解释句中加粗的词 ①患其塔动()②故如此()③未布瓦() ④贻以金钗()⑤匠师如其言()⑥盖钉板上下弥束()4.解释句中的文言虚词 ①于杭州梵天寺建一木塔()②乃以瓦布之()③贻以金钗()④但逐层布板讫()⑤问塔动之因() 5.分别指出加粗词所指代的内容 ①钱帅登之()②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 ③匠师如其言()④此易耳() 6.翻译句子

梦溪笔谈 整理

《〈梦溪笔谈〉二则》知识点归纳 一、通假字 人皆伏其精练。(伏:通“服”,佩服) 二、一词多义 1、以①以钳搏之(用)②岁以大穰(因、因为) ③贻以金钗(用、把)④乃以瓦布之(用) 2、之①方为秋虫之害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问塔动之因 (这三小句的“之”字都是结构助词,相当于“的”) ②则以钳搏之(它,代子方虫) ③其虫旧曾有之(语气词,无义) ④钱帅登之(它,指木塔) ⑤土人谓之“傍不肯”(它,代子方虫的天敌“旁不肯’) ⑥便实钉之(它,代木板) 3、其①其喙有钳(它的,代旁不肯的)②其虫旧曾有之(这种) ③密使其妻(他的,代匠师的)④患其塔动(这) ⑤匠师如其言(他的,代喻皓的)⑥人履其板(那) ⑦人皆伏其精练(他,代喻皓) 4、如①如土中狗蝎(像)②匠师如其言(遵照) 5、方①方为秋田之害(正当、正在)②余年幼,方出神(正) ③方两三级(才) 6、履①遂不得履(鞋)②人履其板(走,踩踏) 三、古今异义: 但逐层布板讫(古义:只;今义:但是,表转折的连词) 四、词类活用: 1、便实钉之(实,形容词用作动词,使坚实)(钉,名词用作动词,用钉子钉) 2、六幕相联如胠箧(胠箧,动词用作名词,箱子) 五、特殊句式: 1、省略句 ①岁以大穰【即“岁以(之)大穰”,省略宾语“之”,指消灭子方虫。】 ②贻以金钗【即“贻以(之)金钗”,省略宾语“之”】 2、倒装句 贻以金钗。(即“以金钗贻”) 六、其他重点词语解释 1. 其喙有钳(喙:鸟兽的嘴,此处指虫子的嘴) 2. 悉为两段(悉:全,都为,成为) 3. 旬日子方皆尽(旬日:十天) 4. 岁以大穰(岁:年成。大穰:庄稼丰收) 5. 土人谓之“傍不肯”(谓:称,叫) 6. 庆州界生子方虫(界:地域,范围。) 7、千万蔽地(蔽地:遍地。蔽,遮盖。)

初中:七年级语文(上)第五单元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教材 语文教案( 2019 — 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 ) 学校: 年级: 任课教师: 语文教案 / 初中语文 / 七年级语文教案 编订:XX文讯教育机构

七年级语文(上)第五单元教学设计 教材简介:本教材主要用途为通过学习语文的内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交流能力,学习语文是为了更好的学习和工作,为了满足人类发展和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本教学设计资料适用于初中七年级语文科目, 学习后学生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高。本内容是按照教材的内容进行的编写,可以放心修改调整或直接进行教学使用。 常州市北郊中学杭佳楣 单元教学目标: 一、能熟练朗读课文,了解文中介绍的一些科学知识。 二、能通过学习科学家的科学思想、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在学习与生活中初步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 三、能指出文中运用主要的表达方式:记叙和描写相结合,议论和说明,并能说说它们在文中的作用。 四、能写简单的说明文——简单地介绍一个小制作。 五、组成合作小组展开采访、调查等实践活动,了解身边的科技发明情况,举办一次口头新闻发布会。 六、查阅和搜集有关“狼”的资料,并进行小组合作,说说对“狼”的认识,进而学会辨证地分析和看待问题。

单元课时安排:(共计14课时) 单元整体学习1课时 《斜塔上的实验》2课时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1课时 《宇宙里有些什么》1课时 《梦溪笔谈》二则2课时 诵读欣赏《论语》八则1课时 写作3课时 综合实践活动1课时 《狼》专题2课时 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主题词是“关注科学”。文学和科学是相通的。在学语文中学科学,在学科学中学语文。在本单元中,我们可以倾听科学家矢志探索的心律和足音,品味那石破天惊的创造宣言和奇思妙想,领略到别样的情味与风光。 青少年学生正处于身心发育发展阶段,对自然界对科学充满了好奇和幻想,学习本单元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因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有意识地注重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活板》教案

《活板》教案 《活板》教案(一) 教学要点: 1、使学生了解本文是文言说明文,了解本文的语言平实、简练 和说明的条理性。 2、了解在宋代科学家沈括的笔下,当时的活板印刷技术的具体 情况,认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高度智慧。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1、抓住对象特征,利用程序顺序及恰当的说明方法——这是教 学的重点。 2、对文言词语的理解、翻译——学习的难点。 3、解决办法: 通过动手演习操作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通过复述、自由发言等解决疑难,并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学生活动设计: 通过朗读、复述、讨论,对文章内容有整体的了解;再利用操作、重点的讲解,发言等多种手段引导学生深入的理解课文,突破重点、难点。 第一课时 新授课 教学要点: 1.简介作者及《梦溪笔谈》。

2.学习生字。 3.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生字的学习。 2.朗读。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们中华民族有举世闻名的四大发明——火药、造纸术、指南针、活板印刷。活板是北宋庆历年间毕昇发明的,它改进了制板工艺, 提高了印刷功效,为推动科学文化的发展起了重大作用。活板的出现,体现了我国劳动人民高度的智慧和创新精神。最早记载毕昇这 项重大发明的,是北宋人沈括撰写的《梦溪笔谈》中的《活板》。 二、简介 1、沈括:北宋时期著名的科学家、政治家和军事家。著有《梦 溪笔谈》一书。《宋史?沈括传》说他“博学善文,于天文、方志、 律历、音乐、医药、卜算无所不通,皆有所论著。” 2、《梦溪笔谈》: 是沈括晚年隐居润州(今江苏省镇江市)梦溪时所作。全书共30 卷(现传本作26卷),分辨证、象数、技艺、杂志等17目,后又有 所增补,编为《补笔谈》和《续笔谈》,计609卷。 其内容广博,天文、历法、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地质、医学、军事、历史、文学、哲学等几乎无所不包。其中以自然 科学为主。被著名的英国学者李约瑟誉为“中国科技史上的坐标”。 三、学习生字 shēngyángdǐzhùfánqì 昇炀砥贮燔讫

《梦溪笔谈》两则之《采草药》

《梦溪笔谈》两则之《采草药》 教学目标 1、 掌握文中难解的文言虚实词, 疏通文句, 能够读懂课文, 翻译文句。 2、了解本文说明事理的思路,掌握本文的说明方法。 3、认识作者实事求是的治学态度并学习之。 教学重点 1 学习并掌握实、归、理等文言虚实词的意义和用法;2 指 导学生疏通文句,理解文意。 3 进一步体会、学习作者实事求是的治学态度。 教学难点理解本文的层次脉络,特别是前后两部分的关系。 教时安排本课文共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学习《采草药》疏通文句,理解文意。 第二课时,讲读《雁荡山》。 第三课时总析课文,比较阅读,练习。 教法选择目标教学法。 第一课时教学要点讲析 《采草药》 , 疏通文句, 理解文意, 理清思路。 引导学生树立严谨的治学态度,准备为四化建设更好地服务。 教学内容及步骤一导入新课设问,引导同学了解《梦溪笔谈》及科学 家沈括,为课文展开创设情境。 二前提检测检查学生的知识积累情况及前期预习情况,布置同学作前

题测评题,作完后加以核对订正。 三逐步导读达标。 一讲析课文第一段 1 读请同学朗读课文,注意学生朗读中的停顿。 并指导学生利用上下文,利用文下注释,掌握殊、芽、归、实、效等 文言词语,疏通文句,理解文意。 2 疑针对本段内容设疑、质疑 1 本段如何说明古法未当?2 皆不可限 以时月与古法未当的关系如何?3 论引导学生对阅读中所发现的问题进行 讨论,解决疑惑。 1 讨论所设之疑。 答案略 2 学生质疑讨论。 引导学生提出学习中的疑惑,并讨论解决。 4 结小结课文第一段,并导入课文第二段。 设问本段由否定古法到提出不可拘于时月已说明了自己的观点,为何 文章还未完?是否后文属于赘笔?2 讲读第二段 1 读请同学读第二段,并 请同学发现问题,准备质疑。 引导学生理清层次, 疏通文句, 重点掌握花、 芽、 实等活用实词及盖、 理、凌、望、荣等文言实词的意义,理解文意。 2 疑引导学生针对本段内容设疑、质疑 1 已有结论,为什么还要继续 说明?2 前后两部分有什么关系?3 引导学生就读、 疑中的问题进行质疑。 3 论引导学生讨论前面所提问题,教师要注意引导启发。 1 从不同角度说明事理,当与不当之原因自明。 2 前面从用药的部位不同谈不可限以时月,是从内因的角度讲,后从

《梦溪笔谈》两则之《采草药》教案

殷利强 教材出处:高中语文第三册第五单元 教学目标: 1、掌握文中难解的文言虚实词,疏通文句,能够读懂课文,翻译文句。 2、了解本文说明事理的思路,掌握本文的说明方法。 3、认识作者实事求是的治学态度并学习之。 教学重点: 1学习并掌握“实”、“归”、“理”等文言虚实词的意义和用法; 2指导学生疏通文句,理解文意。 3进一步体会、学习作者实事求是的治学态度。 教学难点: 理解本文的层次脉络,特别是前后两部分的关系。 教时安排: 本课文共安排三课时。第一课时学习《采草药》疏通文句,理解文意。第二课时,讲读《雁荡山》。第三课时总析课文,比较阅读,练习。 教法选择: 目标教学法。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讲析《采草药》,疏通文句,理解文意,理清思路。引导学生树立严谨的治学态度,准备为四化建设更好地服务。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导入新课:设问,引导同学了解《梦溪笔谈》及科学家沈括,为课文展开创设情境。 二前提检测:检查学生的知识积累情况及前期预习情况,布置同学作前题测评题,作完后加以核对订正。 三逐步导读达标。 (一)讲析课文第一段: 1读:请同学朗读课文,注意学生朗读中的停顿。并指导学生利用上下文,利用文下注释,掌握“殊”、“芽”、“归”、“实”、“效”等文言词语,疏通文句,理解文意。 2疑:针对本段内容设疑、质疑: (1)本段如何说明“古法未当”? (2)“皆不可限以时月”与“古法未当”的关系如何? 3论:引导学生对阅读中所发现的问题进行讨论,解决疑惑。 (1)讨论所设之疑。(答案略) (2)学生质疑讨论。引导学生提出学习中的疑惑,并讨论解决。 4结:小结课文第一段,并导入课文第二段。设问:本段由否定“古法”到提出“不可拘于时月”已说明了自己的观点,为何文章还未完?是否后文属于赘笔? (2)讲读第二段: 1读:请同学读第二段,并请同学发现问题,准备质疑。引导学生理清层次,疏通文句,重点掌握“花”、“芽”、“实”等活用实词及“盖”、“理”、“凌”、“望”、“荣”等文言实词的意义,理解文意。 2疑:引导学生针对本段内容设疑、质疑: (1)已有结论,为什么还要继续说明? (2)前后两部分有什么关系? (3)引导学生就“读”、“疑”中的问题进行质疑。

七年级语文教案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第五单元关注科学.doc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第五单元关注科学 翠竹中学薛韬 单元教学目标: 1能熟练使用工具书,独立解决文中的生字词,并积累一定的语言材料(词语、成语、格言警句、精彩句段)。能使用硬笔熟练工整地书写楷书。 2能体会科学家的科学精神、科学思想,学习他们的科学方法,能初步树立创新意识;并了解一些科学知识。 3能初步使用记叙和描写相结合的?写作方法;了解议论和说明的一些方法,并学习 写简单的说明文;养成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 4能利用口头新闻发布会的形式展现自我风采。 5能进行采访、调查等实践活动,了解身边的科技情况,合作写出简单的调查报告。 单元学时安排:(共计13学时学时) 单元整体学习1学时 斜塔上的实验2学时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1学时 叫三声夸克1学时 《梦溪笔谈》二则2课时 诵读欣赏1课时 作文3课时 综合实践活动2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学时单元整体学习

学习目标:1确定单元学习专题,指定活动.计划。 2激发学生关注科学的兴趣。 第一块浏览本单元内容,确定单元学习专题。 步骤教师组织学生活动备注 1浏览本单元目录、内容。明确任务 2巡视、指导浏览目录、课文 3讨论:本单元的课文有哪些异同之处?课文与课文之间又有哪些互相联系的地方?小组讨论、交流 第二块制定活动方案,组建活动小组 步骤教师组织学生活动备注 1在本单元中可有你感兴趣的内容,请随便谈谈。谈感受(自己最感性趣的内容,)2针对这些你感兴趣的内容,确定自己的单元活动方案。同和你有相同志趣的同学组成自己的专题研究小组。自由交流,确定自己的专题。组建专题研究小组。 3布置任务:根据本组的专题,制定活动?计划、方案。教师巡视指导,给予一定的提示、帮助。制定活动.计划、方案 第二学时斜塔上的实验 课前学习:利用网络搜集自主了解关于伽利略的生平、贡献等内容。 课堂学习 学习目标:1学习伽利略勇于创新的精神。 2能正确评价伽利略的所作所为。 第一块: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步骤教师组织学生活动备注 1创设情境:根据课文内容,请你给“斜塔上的实验”尽可能多的添加成分,使之 成为一句话,让读者明确地知道“斜塔上的实验”的具体内容。在阅读课文的基础上,补充课题,使之成为一句内容具体的话。 2组织交流、评价发表见解

24 梦溪笔谈二则翻译

24.《梦溪笔谈》二则沈括 以虫治虫 元丰中,庆州界.生子方虫,方为 ..秋田之害 ..。界:地域,范围。方:正当,正在。为:成为。之:结构助词,的。害:危害。 宋神宗元丰年间,庆州地区生了子方虫,正要危害秋田里的庄稼。 忽有一虫生,如土中狗蝎,其喙 ..有钳,千万蔽.地;其:它的。喙:虫子的嘴。钳:长在昆虫嘴上的钳状物。蔽地:遍地。蔽:遮盖。 忽然有一种昆虫产生了,样子像泥土里的狗蝎,嘴上长有钳,成千上万,遍地都是; 遇子方虫,则以.钳搏之,悉.为两段。则:就。以:用。悉:全,都。 它们遇上子方虫,就用嘴上的钳跟子方虫搏斗,子方虫全都被咬成两段。 旬日子方皆尽,岁以 ..大穰。旬日:十天。皆尽:子方虫全部被消灭。岁:年成。以:因。大穰:庄稼大丰收。 十天后,子方虫全被杀尽,年成因此获得大丰收。 其.虫旧.曾有之.,土人谓之 ..“傍不肯”。其:这样,这种。旧:过去,先前。之:语气词,无义。土人:本地的人,当地的人。谓:称,叫。 这种虫过去曾经有过,当地的人称它为“傍不肯”。 梵天寺木塔 钱氏据.两浙时,于.杭州梵天寺建一木塔,据:统治。于:在。 钱氏王朝统治两浙时,在杭州梵天寺修建一座木塔, 方.二三级.,钱帅登之.,患.其塔动。 方:才。级:层。之:正在建造的木塔。患:嫌,担心。 才建了两三层,钱帅登上木塔,嫌它晃动。 匠师云.:“未布.瓦,上轻,故如此。”云:说。布:铺排。故如此:所以这样。故:所以。如此:这样,指木塔不稳定。

工匠师傅说:“木塔上没有铺瓦片,上面轻,所以才这样。” 乃以 ..瓦布之,而.动如初.。乃:于是。以:用。而:但是。初:从前,当初。 于是就把瓦片铺排在塔上,但是木塔还像当初一样晃动。 无可奈何,密使其 ...妻见喻皓之.妻,无可奈何:没有办法。密:暗中,秘密地。使:派。其:他的,指匠师的。之:结构助词,的。 没有办法时,匠师九秘密地派他的妻子去见喻皓的妻子, 贻以 ..。 ..金钗,问塔动之因 贻:赠给。以:用,把。之:结构助词,的。因:原因。 拿金钗送给她,要她向喻皓打听木塔晃动的原因。 皓笑曰:“此易耳 ...,但.逐层布板讫.,此:这,指解决塔动问题。易:容易。耳:语气词,不译。但:只。讫:终了,完毕。 喻皓笑着说:“这很容易啊,只要逐层铺好木板, 便实钉之,则不动矣。”匠师如其言 ...,塔遂.定。 实:使坚实。钉之:钉木板。钉:用钉子钉。之:木板。如:遵照。其:喻皓的。言:上面喻皓讲的一番话。遂:于是,就。 用钉子钉牢,就不会晃动了。”工匠师傅按照他的话去办,塔身就稳定了。 盖.钉板上下弥束,六幕相联如 ...胠箧,盖:因为。弥束:紧密相束。六幕:上下左右前后六面。相:互相。联:连接。如:像。胠箧:箱子。 因为钉牢了木板,上下更加紧密相束,上下左右前后六面互相连接就像只箱子, 人履.其板,六幕相持.,自不能动 ..精练。履:走,踩踏。其:那。持:支撑。 ....。人皆伏其 自:自然,当然。伏:通“服”,佩服。其:喻皓。精练:精熟。 人踩在那楼板上,上下及四周板壁互相支撑,塔当然不会晃动。人们都佩服喻皓的高明。

梦溪笔谈教学设计

梦溪笔谈》二则教案教学设计 年级:七年级课型:精读课课时:2课时执笔:张建丽审核:备课组时间-学生班级:姓名: 教学目标: 1.通读课文,能初步把握作者在两则短文中所写的中国古代生物治虫和建筑技术方面的内容。 2.通过研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简洁生动、详略得当的写作特色。 3.初步理解和积累有关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子。 教学重点:1、古代科学成就。 2、文言实词、虚词的用法。 一、知识卡片 文言文翻译小常识 (1)将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汉语,必须遵循下面三条原则: 1.信。译文要准确表达原文的意思,不歪曲,不遗漏,也不随意增减意思,也就是不走样。 2.达。译文要明白通顺,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述习惯,没有语病。 3.雅。译文语言要尽量优美一些,能表现出原文的语言风格和艺术水准。就初中生而言,第三点是较高的要求,但前面两点是必须做到的。 (2)文言文翻译口诀: 通读全文,掌握大意。古今同意,保留不译。句中省略,括号补齐。 如遇倒装,调整语序。偏义复词,删去衬字。同义连用,只留其一。 个别虚词,无法翻译;没有影响,不妨删去。古今异义,辨析仔细, 以今换古,要合愿意。直译为主,辅以意译,忠于原作,贯通顺利。 二、自主学习 1、我搜集到的关于作者的资料是: 2.作品概述: 3给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胠箧()旬日()其喙有钳() mi束()大rang()土中狗xie() 4. 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 (1)忽有一虫生()(2)其喙有钳() (3)悉为两段()(4)旬日子方皆尽() (5)土人谓之“傍不肯”()(6)钱氏据两浙时() (7)方两三级()(8)而动如初() 5.找出下面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人皆伏其精练 ______通______,,_____________ 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庆州界生子方虫,方为秋田之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旬日子方皆尽,岁以大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未布瓦,上轻,故如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梦溪笔谈》两则

《梦溪笔谈》两则 十六《梦溪笔谈》两则 一、教学目的: 1.了解《采草药》一文列举理由,引证事实,说明事理的写法; 2.领会《雁荡山》一文前后两部分联系紧密,层次分明,叙述中又各有侧重的写作特点; 3.了解一些结构复杂的主语; 4.学习作者善于观察客观事物,对具体事物进行具体分析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提示文言文中常用的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 2.难点:理解本文的特点记事与说理有机结合,条理分明,文笔朴实简练。 三、教学时数: 两课时 四、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字词正音: 掇duō(拾取、摘采)率shuài(大率:大概、大抵)黯恶ànè(黯:阴暗、暗淡)茎jīng(植物体的一部分)菔fú(芦菔产是萝卜)愆qi ān(过失)圭guì(一种叶细节疏的竹子)畦qí(有土埂围着的一块块

排列整齐的田地)峤qiáo(岭峤:五岭的别称)并bīng(古代并州)陨yùn(坠落) 牒dié(文书)湫qiū(水池)瞰kàn(从高处往下看)穹qíong(高起成拱形)干gān(直冲)岿kuī(高大而独立的样子)龛kān(供奉神像或佛像的塔状石窟或木柜)皋gāo(成皋:古县名)迥jǐong(高挺的样子) 作者及《梦溪笔谈》 沈括(10311095)字存中,钱塘(今杭州市)人,北宋著名政治家和科学家。曾积极参加王安石的变法革新运动,历任中央和地方官职,革新吏治,颇多建树。曾出使辽国,严词驳斥辽国争地的要求,在镇守西北时,积极巩固边防,多次击败西夏贵族统治者的军事侵扰。掌管和主持过天文研究、盐政改革、农田水利兴修和军器制造,在天文、历法、数学、物理、地质、医药、音乐、工程技术等方面有精湛的研究(物理学和地质学方面的某些见解和发现,比欧洲早四、五百年),对当时科学发展和生产技术的情况,也非常关心,凡有见闻,无不详为记录(如初中所学《活板》),晚年,居润州(今江苏镇江),筑梦溪园,举生平见闻,总结前人研究成果,根据自己的实践经验,写成《梦溪笔谈》这部综合性科学论著。 《梦溪笔谈》全书26卷,《补笔谈》1卷,《续笔谈》3卷,共30卷,609条,分故事、辩证、乐律等17目。除了论述文学、史学、艺术等外,主要记载论述了我国古代特别是当时的自然科学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发明创造,反映了十一世纪我国科学的辉煌成就。据统计,该书涉及到自然科学的就有二百余条,占全书

七年级语文上册(苏教版)同步教案《梦溪笔谈》二则

二十一、《梦溪笔谈》二则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学会“岁”、“穰”、“患”、“贻”等常见文言实词及“之”、“其”、“以”、“悉”等文言虚词意义或用法,熟练翻译课文。 2、掌握本文简洁、详略得当的写作手法。 3、了解《梦溪笔谈》及作者沈括,了解北宋以前科学所达到的高度成就,激发学生的自豪感。 二、课前预习 1、了解《梦溪笔谈》及作者沈括。 2、给下列字注音,并抄写一遍。 贻()讫()穰()胠箧()()梵()喙()履() 3、摘录你认为重要的文言字词,并翻译。 4、写出你的疑问。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请学生展示各自收集的有关本课的图片、资料,教师作总结,并点评准备材料,准备得最详细。 二、学生自主学,疏通文意。 1、学生根据手中工具书和有关资料自读课文,分小组交流:字音、字形、字义、语句意。 2、集体讨论探究,教师作归纳。 (1)字音、字形部分:(见预习作业) (2)字义部分 大穰:庄稼大丰收 方:才 级:层 患:嫌、担心 贻:赠给 但:只 盖:因为 伏:通“服”,佩服 胠箧:从旁边打开箱子 以:用 悉:全 之:结构助词,“的”。 其:代词,它的 (3)语段意:(重、难点) 方为秋田之害: 译:正要成为秋田里庄稼的祸害。 则以钳搏之,悉为二段: 译:就用嘴上的钳子跟子方虫搏斗,子方虫全都被咬成两段。 旬日子方皆尽,岁以大穰: 译:十天后,子方虫全部杀尽,年成因此而获得大丰收。 方两三级,钱帅登之,患其塔动。 译:才建了两三层,钱帅登上木塔,嫌它晃动。 未布瓦,上轻,故为此。 译:木塔上没有铺瓦片,上面轻,所以才这样。

匠师如其言,塔遂定。 译:工匠师傅遵照他的话办,塔身就稳定了。 人皆服其精练 译:人们都佩服喻皓的高明。 三、根据大家刚才的集体探讨对课文的了解、学生在次自习课文,简述文章主要内容。 《以虫治虫》记叙宋神宗元丰年间庆州地区秋田中“傍不肯”消灭“子方虫”,从而使作物获得丰收。 《梵天寺木塔》记述了北宋著名建筑家喻皓用“布板”、“实钉”来加强结构整体性以解决“塔动”问题的生动事例。 四、听老师读课文,再次整体感知课文,注意停顿和重音,学生交流互读。 五、布置作业 1、熟悉课文内容,掌握字音、字义、会翻译语段。 2、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一、作业检查 小组间互相提问(字、段翻译,课文背诵)。 二、合作探究,赏析课文,完成问题。 1、用自己的话说说“傍不肯”这种虫子的形状和消灭“子方虫”的办法。 2、岁以大穰的原因是什么?以虫治虫的好处有哪些? 答案:害虫天敌的出现,降低了农业生产成本,促进了农业增产,保护了生态环境。 3、动物中还有哪些天敌,学生比赛发言。 例如:猫——鼠青蛙——害虫 4、那么,请同学们谈谈你们对现代农业的看法。 要点:粮食增产,农药的使用对人体有害。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提倡绿色农业。 5、假如你是一镇之长,在你镇范围内出现了一定数量的蝗虫,你如何应对解决这个问题? 6、论《梵天寺木塔》中如何表现当时解决“塔动”问题之难?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要点:“动如初”表现建筑工匠的认识和实践都未能解决问题,“无可奈何”一词也写出了大家对“塔动”无计可施。 作用:为后面喻皓轻易解决难题作了铺垫,反衬其技艺高超。 7、《梵天寺林塔》写人着墨不多,却很生动。 “密使其妻”写出匠师怎能样的心态?一个“笑”字透露出喻皓什么样的心理活动? 讨论要点:匠师认为“塔动”的原因是“未面瓦”,“上轻”,可实践的结果让匠师很难堪。为了向钱帅交待而又不失面子,于是“密使其妻”见喻皓的妻子,请求喻皓解决塔动难题。“密使其妻”写出了匠师的难堪和良苦用心,喻皓的“笑”一方面透露出他对匠师无能的嘲笑,另一方面表现出他对解决“塔动”胸有成竹。 8、用自己的话说说喻皓采用了什么方法解决了“塔动”这一难题? 9、学生讨论,举例说明本文写作特点。 要点:(1)详略得当。如《以虫治虫》为突出“以虫治虫”这一中心,对“傍不肯”外貌特征、数量之多,剿灭子方虫的情况介绍比较详细,而对“子方虫”为害则一笔带过。《梵天寺木塔》记叙喻皓的语言较详,对如何解决塔动,对人物动作、语言、神态作了传神的描写。因为这最能体现出他的技艺的高超。对塔遂定的原因也写的较详,因为这是木塔稳定的科学原理,有必要交待清楚。匠师按喻皓的指点实施,不是本文重点,则以“如其言”三字一笔带过。 (2)生动简洁 10、《梵天寺木塔》体现了我国古代在建筑技术上的伟大成就,你还能说出我国古代还在哪些方面的科技水平长处于领先地位。 11、本课总结,学习了这两篇课文对你有哪些启发,各抒己见。 要点:A:绿色农业。环保。可持续性发展

梦溪笔谈二则译文

以虫治虫 1、元丰中,庆州界.生子方虫,方为 ..。 ..秋田之害 界:地域,范围方:正当,正在为:成为之:的害:危害宋神宗元丰年问,庆州地区生了子方虫,正要危害秋田里的庄稼。 2、忽有一虫生,如土中狗蝎,其喙 ..有钳,千万蔽.地; 其:它的喙:虫子的嘴蔽:遮盖 忽然有一种昆虫产生了,样子像泥土里的”狗蝎”,嘴上长有钳,成千上万,遍地都是。 3、遇子方虫,则以 ..两段。 ..钳搏之.,悉为 则:就以:用之:代子方虫悉:都,全为:成为它们遇上子方虫,就用嘴上的钳跟子方虫搏斗,子方虫全都被咬成两段。 4、旬日 ....。 ..子方皆.尽,岁以大穰 旬日:十天皆:都岁:年成以:因为大穰:庄稼大丰收十天后,子方虫全被杀尽,年成因此而获得大丰收。 5、其.虫旧.曾有之.,土人谓之“傍 ....不肯”。 其:这样,这种旧:过去,先前之:语气助词,无义 谓:称,叫之:它,代子方虫的天敌傍.:同“旁”,旁边这种虫过去曾经有过,当地的人称它为“傍不肯”。 梵天寺木塔 1、钱氏据两浙时,于杭州梵天寺建一木塔,方.两三级.,钱帅登之,患.其塔动。 方:才级:层患:担心,担忧 钱氏王朝统治两浙时,在杭州梵天寺修建一座木塔,才建了两三层,钱帅登上木塔,嫌它晃动。 2、未布.瓦,上轻,故如此 ...。 布:铺排故:所以如此:这样,指木塔不稳定 木塔上没有铺瓦片,上面轻,所以才这样。

3、乃以 ..瓦布之,而.动如初.。 乃:于是以:用而:但是初:从前,当初 于是就把瓦片铺排在塔上,但是木塔还像当初一样晃动。 4、无可奈何 ..。 ..金钗,问.塔动之因 ...妻见喻皓之妻,贻以 ....,密使其 无可奈何:没有办法密:暗中,秘密地使:派其:他的,指匠师的贻:赠给以:用,把问:询问之:的因:原因。 没有办法时,匠师就秘密地派他的妻子去见喻皓的妻子,拿金钗送给她,要她向喻皓打听木塔晃动的原因。 5、此.易耳.,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 ...,则不动矣。 此:这,指解决塔动问题耳:语气词但:只讫:终了完毕 实:使坚实钉:用钉子钉之:指木板 这很容易啊,只要逐层铺好木板,用钉子钉牢,就不会晃动了。 6、匠师如其 ..言,塔遂.定。 如:遵照其:他的,指喻皓的遂:于是,就 工匠师傅遵照他的话(去办),塔身就稳定了。 7.、盖 ...肤箧,人履其 ..板,六幕相持.,自.不能动。 ..钉板上下弥.束,六幕相联如 盖:连词,因为弥束:更加紧密相束相:互相联:连接如:像履:走,踩踏其:那持:支撑自:自然,当然因为钉牢了木板,上下更加密相束,上、下、左、右、前,后六面互相连接,就像只箱子,人踩在那楼板上,上下及四周板壁互相支撑,(塔)当然不会晃动。 8、人皆伏其精练 ....。 伏.:同“服”,佩服其:他,指喻皓精练:精熟 人们都佩服喻皓的高明。

七年级语《梦溪笔谈》二则练习题及答案

七年级语《梦溪笔谈》二则练习题 及答案 01积累运用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其喙.有钳( ) 岁以大穰.( ) 梵.天寺木塔( ) 贻.以金钗( ) 但逐层布板讫.( )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 (1)以.钳搏之( ) (2)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 ) (3)但.逐层布板讫( ) (4)人履.其板( ) 3.下列各组加点的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方为秋田之.害喻皓之.妻 B.岁以.大穰以.丛草为林 C.其.喙有钳人履其.板 D.于.杭州梵天寺建一木塔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4.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旬日/子方尽皆B.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 C.盖/钉板上下弥束D.则/以钳搏之 5.翻译下面的句子。 (1)遇子方虫.则以钳搏之.悉为两段。 (2)乃以瓦布之.而动如初。 6.下列语句属于文言省略句.试在括号内补充出省略的成分。 (1)( )遇子方虫 (2)( )未布瓦.上轻.故如此。 7.学了《梦溪笔谈》中的《以虫治虫》这篇课文后.古人的自然科学知识深深地吸引了你.你很想把《梦溪笔谈》整本书读完.恰好你的同桌有这本书.你准备向他借.你会说什么呢? 02课内精读 钱氏据两浙时.于杭州梵天寺建一木塔.方两三级.钱帅登之.患其塔动。匠师云:“未布瓦.上轻.故如此。”乃以瓦布之.而动如初。无可奈何.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贻以金钗.问塔动之因。皓笑曰:“此易耳.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则不动矣。”匠师如其言.塔遂定。

盖钉板上下弥束.六幕相联如胠箧.人履其板.六幕相持.自不能动。人皆伏其精练。 8.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患.其塔动( ) (2)贻.以金钗( ) (3)乃.以瓦布之( ) (4)人皆伏.其精练( ) 9.翻译下列句子。 (1)此易耳.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则不动矣。 (2)匠师如其言.塔遂定。 10.匠师“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问塔动之因”.而喻皓是笑着回答.请谈谈你从喻皓的“笑”中读出了哪些信息? 11.匠师和喻皓对塔动原因的分析有什么不同?从中你得到什么启示? 12.请你对文中匠师的表现.作一个全面客观的评价。 03拓展阅读 喻皓造塔 开宝寺塔.在京师诸塔中最高.而制度①甚精.都料匠②喻皓所造也。塔初成.望之不正而势倾西北。人怪而问之.皓曰:“京师地平无山.而多西北风.吹之不百年.当正也。”其用心之精盖如此!国朝③以来木工一人而已.至今木工皆以喻都料为法.有《木经》三卷行于世。 (选自欧阳修《归田录》) 【注释】①制度:制造方法、技艺。 ②都料匠:官名.掌管设计及施工的土木工程总负责人。 ③国朝:欧阳修是宋朝人.所以把宋叫国朝。 1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塔初.成( ) (2)至今木工皆以.喻都料为法( )

八年级语文下册《活板》教学设计长版

《活板》教学设计 《活板》是北宋科学家、政治家沈括的代表作《梦溪笔谈》中的一篇说明性的文章。文章详细介绍了北宋毕昇发明的活板印刷术,赞颂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高度的智慧和创造精神。 掌握文言文实词的含义,会认读课文,读准句词,理解文章内容。 【过程与方法目标】 自主学习,讨论交流,合作探究,体会文章的结构形式,理解说明语言的简明、生动,掌握说明文的写作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体会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民间艺术的神奇。 【教学重点】 掌握文言词语的含义,理解文章内容。 【教学难点】 了解平实说明的特点,理解活板印刷的意义。 搜集关于《梦溪笔谈》有关的资料,结合教材内容,制作教学课件;布置学生预习作业。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 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纸、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它们都是由中国相继传入世界各地的,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巨大贡献。其中,毕昇的活字印刷早于西方四百多年,毕昇开创

了现代印刷术的先河。本文就是介绍毕昇活字印刷术的一篇科技说明文。 二、出示学习目标 三、了解作者作品 1.作者简介 沈括(1031—1095),字存中,北宋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我国古代著名科学家,英国著名科学家李约瑟誉之为“中国整部科学史上最卓越的人物”。他出身于封建官僚的家庭,幼时嗜好医学,33岁中进士。政治上比较进步,是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助手之一。47岁拜翰林学士,55岁时王安石变法失败,便退居江苏润州(今镇江市)附近,建梦溪园,写成《梦溪笔谈》一书,享年65岁。 2.作品简介 《梦溪笔谈》是笔记文学体裁的综合性论著。全书包括《补笔谈》、《续笔谈》共30卷,计609篇。其内容广博,天文、历法、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地质、医学、军事、历史、文学、哲学、等几乎无所不包。其中以自然科学为主。它总结了古代,特别是宋代自然科学领域的光辉成就,记录和赞扬了当时劳动人民的创造,阐述了自己在自然科学方面的见解,是我国和世界科技发展史上一部重要文献,受到国内外广泛重视和高度评价。被称为“中国科学史的里程碑”。 四、疏通文意 1.读准字音 和(huò)炀(yáng)更(gēng)互 燔(fán)土讫(qì)予群众(zòng) 2.认真听课文朗读录音(播放《活板》音频)。 3.自己朗读课文,做到读准字音,停顿正确。 (现场老师组织学生朗读课文) 4.翻译课文 (现场老师组织学生自己翻译,并释疑解难) 5.概括段落大意 ①用简要的语言概括每段大意; ②为第二段划分层次并概括每个层次的大意。 (现场老师组织学生看书,完成学习任务,时间5分钟) 讨论后明确:

七年级语文 梦溪笔谈

二十一《梦溪笔谈》二则沈括 【学习目标】1、梳理文中重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2、回忆课文记述的两则生动的事例,说出你的感受。 3、背诵课文。 【学习重点】1、识记文中重要词语的意义和用法。2、重点句子翻译。 【学习难点】1、课文翻译。2、宋代的科学成就对我们的启发。 《以虫治虫》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文言文实词词义,如:“岁”、“穰”等。 3.了解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如:“之”、“具”、“以”等。通过对我国古代的科学成就的了解,增强学生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兴趣。了解身边的科技发展情况,关心科学技术的发展,并与同学进行交流。在班级中形成浓厚的科学氛围。 【学习重点】 1.识记文中重要实词的意义。 2.学习本文详略得当写作手法 【学习难点】宋代的科学成就对我们的启发了解生物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科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预习检测】 1 解释加点词语 (1)方为秋田之害:________________ (2)千万蔽地:________________ (3)悉为两段:____________________ (4)岁以大穰:_______________(5)旬日子方皆尽: 2翻译下列各句。 (1)忽有一虫生,如土中狗蝎,其喙有钳,千万蔽地。 (2)旬日子方皆尽,岁以大穰。 3.填空。《梦溪笔谈》的作者________是我国北宋的________家、________家。该书的自然科学部分总结了我国古代的________成就。 【自主学习】 自己参照课下注释,疏通文意,记下疑难词句。 【合作探究】 精读课文,小组解决: 1. 用自己的话说说"傍不肯"这种虫子的形状和消灭子方虫的方法。

《-梦溪笔谈-二则》教学设计_教案教学设计

《二则》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掌握文中重要实词的意义用法。 2.学习详略得当突出中心的方法;品味简洁生动的语言。 3.了解北宋以前自然科学所达到的高度成就,激发学生的自豪感。 【教学重点】 1.掌握文章中实词的意义及用法。 2.体会文章详略得当的特点。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导语设计 在中国科技史上有一部十分重要的著作,李约瑟教授赞许它是“中国科学史的里程碑”,被国际上誉为“中国科学史上的坐标”。它是哪本书呢?它就是北宋的科学家、政治家沈括撰写的《梦溪笔谈》。现在让我们学习选自《梦溪笔谈》的两篇文章——《以虫治虫》和《梵天寺木塔》。 二、读熟文章 注意以下字词与句子。 1.字词。 岁:年成穰:丰收谓:叫患:担心贻:赠给讫:完,结束

2.句子。 遇子方虫,则以钳搏之,(子方虫)悉为两段。——省略句 旬日子方皆尽,岁以(之)大穰。——省略句 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贻(之)以金钗。——省略句 三、小组学习 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合作完成疏通两文大意的任务。 要求: 1.完成对课文的理解,整理关键词语和句子,疑难的地方批注出来。 2.班上师生共同解决疑难问题。 四、内容理解 1.沈括在《以虫治虫》一文中表达什么看法呢?联系现在治虫害的办法,你赞同哪一种? 2.《梵天寺木塔》中喻皓用什么办法解决木塔稳定问题的? 3.两篇文章在选材上有什么特点? 这三个问题主要让学生抓住文章的精华、重点,而两文共同运用的详略得当的介绍方法更加突出了文章的中心,更好体现出《梦溪笔谈》是介绍科学成就的作品。 【资料宝藏】 1.关于沈括 沈括(1031-1095年),字存中,北宋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是一位以博学著称的科学家。对于文学、艺术、自然科学、技术、历史、考古等各门学问都有深入研究。沈括一生在各地为官,积极参加王安石的变法,也是一位政治家。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