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测试题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测试题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测试题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不可不察乱之所自起。当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下列选项中与材料观点相符合的是

A.用礼乐来规范人的行为,使人向善

B.加强中央集权,适应国家一统需要

C.仁者爱人,人与人之间要融洽相处

D.消除亲疏贵贱,同等去爱所有的人

2.战国时期一位儒者认为人生来就是有感官上的要求,饿了要吃饭,冷了要穿衣,这就形成了人们“好利”“好声色”的本性需求。下列选项与这一观点最接近的是A.老子的“道可道,非常道”

B.孔子的“性相近,习相远”

C.孟子的“性善论”

D.荀子的“性恶论”

3.“孟母三迁“的故事流传至今,孟子后来成了大思想家。下列材料体现他的思想的是

A.“兼爱非攻,互助互爱”

B.“仁爱待民,以德服人”

C.“天道自然,无为而治”

D.“以法治国,中央集权”

4.在伦理观上孟子主张“性本善”,苏格拉底也认为“善是人的内在灵魂”。为了扩充人的善性,他们认为最重要的方式分别是

A.仁政和道德教育B.王道和民主政治

C.加强专制和自我节制D.实行人治和法制

5.18世纪西方流行的一句话“The lazy government is the best government”(最懒惰的政府是最好的政府)所体现的治国理念是

A.以德治国

B.无为而治

C.依法治国

D.民主自治

6.孟子发扬孔子开创的儒学,主张涵养“浩然之气”,倡导“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对后世影响极大。孟子这些言论所强调的是

A.努力完善个人品德B.坚持个人独特性格

C.勇于突破礼制束缚D.敢于反抗专制暴政

7.荀子主张隆礼重法,黄宗羲主张制定“天下之法”,二者都

A.反映了新兴阶级的诉求

B.具有时代进步性

C.从统治者角度思考问题

D.推动了社会转型

8.公元前5世纪前后,思想话语的承负者与政治权力的拥有者在这个时候出现了分离,……当他们无需围绕着政治、军事进行实用性的阐释的时候,他们就可以独立地思考更深入的问题……于是士阶层崛起和独立。材料中他们的“独立地思考更深入的问题”而产生的结果是

A.百家争鸣

B.商人地位提高

C.重农抑商

D.民间私学发展

9.易中天先生在《先秦诸子百家争鸣》中对春秋战国时期的学派作了如下的评价

①关注社会,留下了平等、互利、博爱的社会理想

②关注人物,留下了真实、自由、宽容的人生追求

③关注国家,留下了公开、公平、公正、法制的治国理念

④关注文化,留下了仁爱、正义、自强的核心价值下列学派与题干中评价对应正确的是A.墨家、道家、法家、儒家

B.儒家、道家、法家、墨家

C.道家、儒家、墨家、法家

D.法家、墨家、儒家、道家

10.孟子认为井田制破坏以后,便会出现“老弱转于沟壑,壮者散而之四方”的情形。因此他认为必须有恒产才有恒心,无恒产就无恒心,认为恢复井田制就能保证农民的恒产和恒心。这体现了孟子

A.回归森严礼乐等级的政治理想

B.维护私有土地制度的个人诉求

C.调整土地政策维护秩序的主张

D.实行重农抑商政策的迫切愿望

11.有史家评论:“战国时代,诸子百家风行一时。各家中有顺势而活动的,想要因势利导,借助权力来改造社会;也有逆势而动的,知其不可而为,想依据理想来改造社会。”其中“顺势而动”的学者最有可能是

A.老子

B.孔子

C.庄子

D.韩非子

二、材料分析题

1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孟子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孔子主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孟子说“我听说过:有官位的人,如果无法尽其职责就应该辞官不干;有进言责任的人,如果言不听,计不从,就应该辞职不干。至于我,既无官位,又无进言的责任,那我的进退去留,岂不是非常宽松而有自由的回旋余地吗?”

孟子认为君子应有自己的立场和追求,鄙视那种总是遵循“以顺为正”的“妾妇之道”,可惜的是,先秦儒家的那种个人主义传统在后代日趋衰落,个人的权利越来越受到忽视。孟子倡导的独立人格越来越少

——摘自徐克谦《先秦儒家的个人主义精神》材料二个人主义是直到近代才从西方文化中演进出来的一种观念,中世纪以来,西方的个人经历了一个逐级的解放过程,先是从神的权威下解放,再从人的权威下解放。个人逐步从外在束缚中得到了解放:无论是宗教的,还是政治的,到19世纪这一过程基本完成,最终,个人的神圣化终于成为习俗和法律

——摘自钱默生《西方个人主义源流探索》(1)依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概括先秦儒家“个人主义精神”的原则,分析这种精神为什么在后代日趋衰落。

(2)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说明近代西方“个人”是如何“逐级”解放的。

(3)先秦儒学注重“人”的塑造,近代西方追求“人”的解放,指出两者的历史影响。

参考答案

1.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学生对材料的理解能力及与教材知识的联系能力。由题干可判断是墨家主张,主张误差别的爱所有人,D正确;A是儒家主张,题干没体现礼乐制度;B是法家主张;C是儒家主张。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墨子

2.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以荀子的思想为内容,主要考查学生阅读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材料中对人的本性需求的阐述旨在说明人与生俱来就想满足欲望,据此判断符合荀子的思想主张。联系已学知识可知荀子认为人的欲望与生俱来的,若欲望得不到满足便会发生争执,因此主张人性有恶,须要由圣王及礼法的教化,来“化性起伪”使人格提高,故选D。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荀子思想主张

3.B

【详解】

孟子是儒家的代表,主张“仁爱待民,以德服人”,故答案为B项。“兼爱非攻,互助互爱”是墨家的主张,“天道自然,无为而治”是道家的主张,“以法治国,中央集权”是法家的主张,排除A、C、D项。

4.A

【详解】

结合所学可知,孟子认为人的天性是善良的,所以要实行仁政来恢复和扩充人的善性,而苏格拉底认为教育可以使人认识自己灵魂之内已有的美德,因此他主张实行道德教育,故选A;“王道”是孟子提出的国家政治的最高理想,而非扩充人的善性的方式,排除B;如果孟子强调要加强专制,那么当时的统治者就不会不采纳他的主张了,排除C;人治和法制是孟子和苏格拉底在政治上的主张,而非扩充人的善性的方式,排除D。

5.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分析史料的能力。根据材料,懒惰成为政府好坏的评判标准,越懒惰的政府越好。这与老子的思想不谋而合,体现出无为而治的思想。天地万物自有规律,只要按

照规律进行就可以。因此本题选择B选项。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道家的思想

6.A

【解析】

试题分析:

孟子“浩然正气”、“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等思想体现的是对个人品德的要求,所以本题答案为A项。材料体现不出个人独特的的性格,故B项错误;明清之际的启蒙思想家们反对礼教的束缚,主张反抗专制制度,故C和D项错误。

考点:古代中国的思想文化·百家争鸣·孟子

7.B

【解析】

【详解】

荀子处于社会变革的时代,其主张反映了新兴地主阶级的要求;黄宗羲处于明清之际的社会变革时期,其思想具有反专制的时代进步性。故答案为B项。荀子的主张反映了新兴地主阶级的诉求,黄宗羲的思想并未反映资产阶级的要求,排除A项;荀子的思想是从统治者的角度思考问题,而黄宗羲是从推动社会进步的角度思考问题,排除C项;荀子的思想推动了社会的转型,黄宗羲的思想影响有限,仅仅局限在部分知识分子中间,没有推动社会转型,排除D项。

【点睛】

本题属于比较型选择题,即把两个以上的历史人物、事件或现象放在一起,让考生通过分析、比较,归纳出其相同点或不同点,以考查他们的分析、比较能力。这种试题从题形上可分为类比和对比两种,前者是将同一类性质的事件、人物和观点进行比较,主要考查它们的相同点;后者是将不同性质的事件、历史现象或同一历史现象在不同历史阶段、不同空间的表现进行比较,主要考查这些历史事件在性质、影响等方面的不同。本小题属于类比型试题,解答此题首先要看各自体现出的特点,再找出两者的共同点。回答此类试题一定要审准试题的比较点和要求,注意结合课本内容逐一辨析备选项,然后选出正确答案。

8.A

【详解】

“公元前5世纪前后”属于中国历史上的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可以“独立地思考更深入的问题”,形成不同学术流派,并碰撞交流,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故答案为A项。春

秋战国时期商人社会地位提高的原因是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而不是材料反映的知识分子“独立地思考更深入的问题”,排除B项;重农抑商是秦国商鞅变法推行的政策,排除C项;D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9.A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将题干中对思想家的评价找到对应学派即可。①体现了兼爱思想,是墨家学派。②体现了“无为”的思想,是道家的思想主张.③体现了法家的治国思想.④体现了儒家思想的“仁”、“义”。对应的依次是墨家、道家、法家、儒家,所以正确答案为

A,排除BCD项。

10.C

【详解】

材料中的“认为恢复井田制就能保证农民的恒产和恒心”,说明孟子主张通过调整土地政策来维护社会秩序。故答案为C项。材料没有体现礼乐等级,排除A项;井田制是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重农抑商,排除D项。

【点睛】

孟子认为有一定财产收入的人,才有一定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没有一定财产收入的人,便不会有一定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他想说明让百姓拥有稳定的产业和收入,从而安居乐业,这样就具有稳定不变、比较平和的思想,从而保持社会稳定。孟子认为“有恒产才有恒心”,是一个国家长治久安的强国之策。

11.D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韩非子主张“因时制宜”、“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依法治国”,符合战国时期的社会发展趋势,与材料中的“顺势而活动的,想要因势利导,借助权力来改造社会”相符合。故答案为D项。老子主张“无为而治”,孔子主张以德治民,庄子追求精神自由,均与题意不符,排除A、B、C项。

12.(1)原则:人应该保持气节和尊严;别人的意志不能强加于人;人格独立,反对顺从。原因:宗法制观念的影响;君主专制的强化;儒家思想的发展着力强化尊卑等级和人伦秩序。(2)说明:早期西方哲学家开始探索人的价值;文艺复兴确立了以人为中心的人文主义精神;宗教改革运动把人的信仰从教会的束缚下解放出来;启蒙运动则强调人摆脱专制统治和宗教愚昧的束缚,确立起民主、平等、法治的价值观念。

(3)影响:前者丰富了祖国的传统文化,促进了民族性格的铸造与道德观念的形成;后者推动了近代社会(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其中体现的思想观念都是人类思想史上的宝贵遗产。

【解析】

试题分析:(1)第一小问原则,依据材料一,由“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可分析得出,人应该保持气节和尊严;由“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可分析得出,别人的意志不能强加于人;由“孟子认为君子应有自己的立场和追求,鄙视那种总是遵循‘以顺为正’的‘妾妇之道’”可分析得出,人格独立,反对顺从。第二小问原因,依据材料一,从中国传统政治(宗法制、君主专制)和思想文化(儒家思想的发展)等角度分析概括即可。

(2)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并调动知识解题的能力,依据材料二“中世纪以来,西方的个人经历了一个逐级的解放过程,先是从神的权威下解放,再从人的权威下解放”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古代希腊、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到启蒙运动的历史发展进程,梳理人文主义发展线索并加以说明即可。

(3)依据材料一中先秦儒学注重“人”的塑造的特点,从促进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民族性格的铸造与道德观念的形成等角度分析先秦儒学的影响;依据材料二中近代西方追求“人”

的解放的特点,从促进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的角度分析西方人文主义的影响;最后通过中国、西方人文思想对比,概括出两者的共同点。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影响;西方人文精神发展?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特点和影响;西方人文精神发展?启蒙运动?特点和影响;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