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梦溪笔谈 整理

梦溪笔谈 整理

梦溪笔谈 整理
梦溪笔谈 整理

《〈梦溪笔谈〉二则》知识点归纳

一、通假字

人皆伏其精练。(伏:通“服”,佩服)

二、一词多义

1、以①以钳搏之(用)②岁以大穰(因、因为)

③贻以金钗(用、把)④乃以瓦布之(用)

2、之①方为秋虫之害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问塔动之因

(这三小句的“之”字都是结构助词,相当于“的”)

②则以钳搏之(它,代子方虫)

③其虫旧曾有之(语气词,无义)

④钱帅登之(它,指木塔)

⑤土人谓之“傍不肯”(它,代子方虫的天敌“旁不肯’)

⑥便实钉之(它,代木板)

3、其①其喙有钳(它的,代旁不肯的)②其虫旧曾有之(这种)

③密使其妻(他的,代匠师的)④患其塔动(这)

⑤匠师如其言(他的,代喻皓的)⑥人履其板(那)

⑦人皆伏其精练(他,代喻皓)

4、如①如土中狗蝎(像)②匠师如其言(遵照)

5、方①方为秋田之害(正当、正在)②余年幼,方出神(正)

③方两三级(才)

6、履①遂不得履(鞋)②人履其板(走,踩踏)

三、古今异义:

但逐层布板讫(古义:只;今义:但是,表转折的连词)

四、词类活用:

1、便实钉之(实,形容词用作动词,使坚实)(钉,名词用作动词,用钉子钉)

2、六幕相联如胠箧(胠箧,动词用作名词,箱子)

五、特殊句式:

1、省略句

①岁以大穰【即“岁以(之)大穰”,省略宾语“之”,指消灭子方虫。】

②贻以金钗【即“贻以(之)金钗”,省略宾语“之”】

2、倒装句

贻以金钗。(即“以金钗贻”)

六、其他重点词语解释

1. 其喙有钳(喙:鸟兽的嘴,此处指虫子的嘴)

2. 悉为两段(悉:全,都为,成为)

3. 旬日子方皆尽(旬日:十天)

4. 岁以大穰(岁:年成。大穰:庄稼丰收)

5. 土人谓之“傍不肯”(谓:称,叫)

6. 庆州界生子方虫(界:地域,范围。)

7、千万蔽地(蔽地:遍地。蔽,遮盖。)

8. 其虫旧曾有之(旧:这里是“过去”“先前”的意思。)

9. 于杭州梵天寺(于:在)

10.乃以瓦布之(乃:顺接连词,当“于是,便”。布:铺排)

11.患其塔动(嫌、担忧)

12.贻以金钗(贻:赠送)

13.但逐层布板讫(讫:终了、完毕)

14.盖钉板上下弥束(盖:连词,承接上文,解释原因,相当于“因为”。)

15.人皆伏其精练(精练:精熟)

16.故如此(所以这样。故,所以。如此,这样,指木塔不稳定。)17.而动如初(初:从前,当初)。

18. 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密:暗中,秘密地。使:派。)19.此易耳。(此:这,指解决塔动问题。)

20.塔遂定(遂:于是,就)

21.自不能动(自:自然,当然)

七、其他

1、《梵天寺木塔》写人着墨不多,却很生动。“密使其妻”写出匠师怎样的心态?一个“笑”字透露出喻皓什么的心理活动?

答:“密使其妻”表现了匠师铺瓦后还未能解决问题的难堪,和他的良苦用心(既希望得到喻皓的帮助,又爱面子的心态)。

一个“笑”字一方面透露出喻皓对匠师无能的嘲笑,另一方面也透露出他对解决“塔动”这个问题,胸有成竹,技艺高超。

2、《梵天寺木塔》中如何表现当时解决“塔动”问题之难?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答:①通过叙述匠师以为是因为没有铺瓦,上面轻,塔才动,但是铺上瓦后,塔还是像以前一样晃动,匠师束手无策来表现问题之难。还借送金钗的厚礼以求得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来表现问题之难。②由此衬托出喻皓的技艺高超。

3、用自己的话说说喻皓采用了什么方法解决了“塔动”这一难题的。

答:在塔上逐层铺好木板,用钉子钉牢。【如果用原文的语句则是“逐层布板”“实钉”】

4、填空(用原文语句填写)。

文章一开始就用一个“方”字显示虫害的紧迫,治虫实为当务之急。接着介绍子方虫的天敌,用“千万蔽地”说明为数众多,用“以钳搏之,悉为两段”说明它剿灭害虫时威力大。最后用“岁以大穰”的结果突出了“以虫治虫”的成功。

《梵天寺木塔》

第一层,讲建塔过程中塔身不稳的问题,工匠们的认识和实践都未能解决。这里首先交代建塔的时间、地点和人物,以一个“患”字,突出了“塔动”这一主要问题。塔“动如初”,说明了建筑工匠未能解决这一主要问题,因为“塔动”的关键不在于“未布瓦”。

第二层,写喻皓采用“布板”“实钉”的办法,解决了“塔动”的问题。“无可奈何”一词道出了大家对解决“塔动”这一难题无计可施,而喻皓很轻易地解决了这一问题,突出喻皓技术之高。“密使”“贻以金钗”,写出了匠师为

解决“塔动”问题,费尽心机,从侧面反映出在当时解决“塔动”问题之难。对这一难题,一个“笑”字写出喻皓的神态,突出了他解决这一问题的轻松“此易耳”短短三个字,体现了他胸有成竹,技艺高超。“如其言,塔遂定”,一笔带过,用事实说明了喻皓的技艺高超。

第三层,解释“塔定”的原因,并写了众人对此事的反应。“人皆伏其精练”,从侧面再次突出了喻皓建筑技术的高明。

八、写作特色

1.文字简洁生动。

“忽”字表明事出意外。害虫天敌的出现是自然界生态平衡的现象,它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

接着介绍子方虫的天敌:“如土中狗蝎,其喙有钳”,这是写它的外貌特征,突出“有钳”,因为这是它消灭子方虫的有力武器。

“旬日子方皆尽”,说明剿灭害虫极为迅速,干净彻底。“岁以大穰”,一个“以”字强调了“大穰”的取得完全是由于天敌彻底消灭了子方虫,这就突出了“以虫治虫”的成功。这里启示我们:如何有效地保护自然资源,积极开展生物防治,充分发挥某些农作物害虫天敌的作用,是降低农业生产成本,促进农业增产,保护生态环境的一项重要措施。

2.详略得当。

《以虫治虫》介绍子方虫的天敌比较详细,介绍了“傍不肯”的外貌特征,数量之多,剿灭子方虫的情况,而介绍子方虫为害则一笔带过,这样就突出了“以虫治虫”这一中心。

《梵天寺木塔》记叙喻皓的语言较详,因为这最能体现他技艺的高超。对“塔遂定”的原因也写得较详,因为这是木塔稳定的科学原理,有必要交代清楚。匠师按喻皓指点实施,不是本文的重点,则以“如其言”三字一笔带过。这样安排详略,突出文章的中心。

附:参考译文:(红色及黑体字处是重点句,要背熟翻译)

宋神宗元丰年间,庆州地区生了子方虫,正要危害秋田里的庄稼。忽然有一种昆虫产生了,(样子)像泥土里的“狗蝎”,它的嘴上长有钳,成千上万,遍地都是;它们遇上子方虫,就用嘴上的钳跟子方虫搏斗,子方虫全都被咬成两段。十天后,子方虫全被杀尽,年成因此而获得大丰收。这种虫过去曾经有过,当地的人称它为“傍不肯”。(《以虫治虫》)

钱氏王朝统治两浙时,在杭州梵天寺修建一座木塔,才建了两三层,钱帅登上木塔,嫌它晃动。工匠师傅说:“(木塔上)没有铺瓦片,上面轻,所以才这样。”于是就把瓦片铺排在塔上,但是木塔还像当初一样晃动。没有办法时,匠师就秘密地派他的妻子去见喻皓的妻子,拿金钗送给她,要她向喻皓打听木塔晃动的原因。喻皓笑着说:“这很容易啊,只要逐层铺好木板,用钉子钉牢,就不会晃动了。”工匠师傅遵照他的话(去办),塔身就稳定了。因为钉牢了木板,上下更加紧密相束,上、下、左、右、前、后六面互相连接,就像只箱子,人踩在那楼板上,上下及四周板壁互相支撑,(塔)当然不会晃动。人们都佩服喻皓的高明。(《梵天寺木塔》)

2016年初一语文24《梦溪笔谈》二则练习题及答案

二十四《梦溪笔谈》二则 01积累运用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其喙.有钳()岁以大穰.() 梵.天寺木塔() 贻.以金钗() 但逐层布板讫.()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 (1)以.钳搏之() (2)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 (3)但.逐层布板讫() (4)人履.其板() 3.下列各组加点的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方为秋田之.害喻皓之.妻 B.岁以.大穰以.丛草为林 C.其.喙有钳人履其.板 D.于.杭州梵天寺建一木塔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4.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旬日/子方尽皆B.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 C.盖/钉板上下弥束D.则/以钳搏之 5.翻译下面的句子。 (1)遇子方虫,则以钳搏之,悉为两段。 (2)乃以瓦布之,而动如初。 6.下列语句属于文言省略句,试在括号内补充出省略的成分。 (1)()遇子方虫 (2)()未布瓦,上轻,故如此。 7.学了《梦溪笔谈》中的《以虫治虫》这篇课文后,古人的自然科学知识深深地吸引了你,你很想把《梦溪笔谈》整本书读完,恰好你的同桌有这本书,你准备向他借,你会说什么呢? 02课内精读 钱氏据两浙时,于杭州梵天寺建一木塔,方两三级,钱帅登之,患其塔动。匠师云:“未布瓦,上轻,故如此。”乃以瓦布之,而动如初。无可奈何,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贻以金钗,问塔动之因。皓笑曰:“此易耳,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则不动矣。”匠师如其言,塔遂定。盖钉板上下弥束,六幕相联如胠箧,人履其板,六幕相持,自不能动。人皆伏其精练。 8.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患.其塔动() (2)贻.以金钗() (3)乃.以瓦布之() (4)人皆伏.其精练() 9.翻译下列句子。 (1)此易耳,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则不动矣。 (2)匠师如其言,塔遂定。 10.匠师“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问塔动之因”,而喻皓是笑着回答,请谈谈你从喻皓的“笑”中读出了哪些信息? 11.匠师和喻皓对塔动原因的分析有什么不同?从中你得到什么启示? 12.请你对文中匠师的表现,作一个全面客观的评价。 03拓展阅读 喻皓造塔 开宝寺塔,在京师诸塔中最高,而制度①甚精,都料匠②喻皓所造也。塔初成,望之不正而势倾西北。人怪而问之,皓曰:“京师地平无山,而多西北风,吹之不百年,当正也。”其用心之精盖如此!国朝③以来木工一人而已,至今木工皆以喻都料为法,有《木经》三卷行于世。 (选自欧阳修《归田录》) 【注释】①制度:制造方法、技艺。②都料匠:官名,掌管设计及施工的土木工程总负责人。③国朝:欧阳修是宋朝人,所以把宋叫国朝。 1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塔初.成() (2)至今木工皆以.喻都料为法() 14.翻译下面的句子。

《梦溪笔谈》读后感

在我国历史上难以胜计的笔记小说中,知名度最高,影响最巨,传播最广者,无过于《梦溪笔谈》一书了。这部书不仅记载了我国11世纪中叶以前的很多珍贵的科学史料,同时还记录了作者自己对科学技术诸多问题的敏锐观察、精确实验和理性思考,反映了古代中国人对客观世界的深切关注和对日常技艺的应用热忱,具有丰富的史学价值和科学研究价值。 作者沈括(1031—1095年),字存中,钱塘(今杭州)人,北宋治平元年(1064年)进士,曾任负责天文、历法的提举司天监,负责兵器制造的判军器监。负责全国财政的权三司使,负责边关政务和防务的知延州(今陕西延安)、兼鄜延路经略安抚使,又曾出使辽国,并曾多次巡察地方政务,相度农田水利,后因边事获罪被贬。他博学多才,为一代学问大家,史称:“博学善文,于天文、方志、律历、音乐、医药、卜算。无所不通,皆有所论著。”(《宋史》本传)本书乃集其一生学识和见闻之精萃而撰成,因成书于梦溪园,故名《梦溪笔谈》。 《梦溪笔谈》包括《笔谈》、《补笔谈》、《续笔谈》三部分。《笔谈》二十六卷,分为十七门,依次为“故事、辩证、乐律、象数、人事、官政、机智、艺文、书画、技艺、器用、神奇、异事、谬误、讥谑、杂志、药议”。《补笔谈》三卷,包括上述内容中十一门。《续笔谈》一卷,不分门。全书共六百零九条(不同版本稍有出入),内容涉及天文、历法、气象、地质、地理、物理、化学、生物、农业、水利、建筑、医药、历史、文学、艺术、人事、军事、法律等诸多领域。在这些条目中,属于人文科学例如人类学、考古学、语言学、音乐等方面的,约占全部条目的18%;属于自然科学方面的,约占总数的36%,其余的则为人事资料、军事、法律及杂闻轶事等约占全书的46%。全书可谓包罗万象,应有尽有。如叙典章制度,有官制、礼制、兵制、舆服、仪卫、文牍、掌故。叙财政,有茶法、盐法、均输法,以及北宋历朝铸造铜钱之情况。叙军事,有阵法、兵器、筑城、屯边、战守、粮运、谋略。叙外交,作者熙宁八年(1075年)受命使辽,与辽方谈判边界争议的记述,为史籍中关于宋辽使节往来之最翔实、精确的实录。其于史学,除全书所记述大多为可靠史实外,又有很多记述,为其他史籍所无,或较其他史籍记载翔实。如王小波、李顺起义事件,以及不少科学技术发明事略,即是如此。这些记载,弥补了史料之缺陷,或考证了史料之错讹。其于考古,对各种出土文物之时代、形状、花纹、文字等,均有细致的考证,对宋代考古学之发展,其影响颇大。其于文学,除文字流畅、洗练,描述条理清晰,层次分明,本身就是一部笔记体文学佳作外,于诗、词亦有独到之论。其叙艺术,有书法、绘画,音乐方面更有清乐、雅乐、燕乐,以及律制、音制、乐器等。书中强调把形式、内涵、情感、技巧融为一体,再行升华,追求“意韵萧然,得于声外”的艺术境界,如是等等,可见全书极富学术价值和历史价值。而本书之著名,尤以科学技术价值见称。

梦溪笔谈原著及翻译

免费梦溪笔谈的译文 类型:译文言文加入时间:2007年2月24日10:11 梦溪笔谈 卷一故事一 学士院轶事 原文 学士院玉堂,太宗皇帝曾亲幸,至今唯学士上日许正坐,他日皆不敢独坐。故事:堂中设视草台,每草制,则具衣冠据台而坐。今不复如此,但存空台而已。玉堂东,承旨阁子窗格上有火燃处,太宗尝夜幸玉堂,苏易简为学士,已寝,遽起,无烛具衣冠,宫嫔自c引烛入照之,至今不欲更易,以为玉堂一盛事。 译文 学士院玉堂,因为宋太宗曾经驾临过,所以直到现在,只有翰林学士每月初一才允许正坐其中,其他日子都不敢擅自乱坐。过去的规矩,是在堂中设立视草台,每当草拟诏书时,学士就穿戴齐整坐到台上。现在不这样做了,仅仅留下座空台而已。玉堂东边,承旨阁子的窗格上有火烧过的痕迹。原来宋太宗曾在夜间驾临玉堂,那时苏易简是学士,已经睡下了又匆忙起来,没有烛火照着穿衣戴帽,侍从的宫女便从窗格间伸进烛火照明。到现在也不打算更换烧过的窗格,以便把它留作玉堂的一段佳话。 胡服 原文 中国衣冠,自北齐以来,乃全用胡服。窄袖绯绿,短衣,长靿靴,有蹀躞带,皆胡服也。窄袖利于驰射,短衣长靿,皆便于涉草。胡人乐茂草,常寝处其间,予使北时皆见之,虽王庭亦在深荐中。予至胡庭日,新雨过,涉草,衣袴皆濡唯胡人都无所沾。带衣所垂蹀躞,盖欲以佩带弓剑、巾分(这两个合起来是一个字)帨、算囊、刀砺之类。自后虽去蹀躞,而犹存其环,环所以衔蹀躞,如马之秋根,即今之带銙也。天子必以十三环为节,唐武德、贞观时犹尔。开元之后,虽人旧俗,而稍褒博矣。然带钩尚穿带本为孔,本朝加顺折,茂人文也。 译文 中原地区的衣冠服饰,自从北齐以来,就全部采用了胡人的服装。窄衣袖、长筒皮靴,有蹀躞皮带,这些都是胡人的装束。窄衣袖便于骑马射箭,短衣服、长筒靴便于在草地行走。胡人喜欢茂盛的青草,经常在草丛中居住,我出使北方时都见过这种情形,即使是王宫也在深草中。我到胡人王廷时刚刚下过大雨,经过草丛时衣服裤子都湿了,只有胡人的衣裤一点都不湿。皮腰带上挂着的蹀躞,大概是用来佩带弓、剑、手巾、算袋、磨刀石一类物品的。以后虽然去掉了蹀躞,但还保存着它的环,环与蹀躞连接如同系在牛马股后的革带,也就是如今皮带上的

梦溪笔谈·杂志二(2)全文

梦溪笔谈·杂志二(2)全文 古之节 【原文】 古之节如今之虎符①,其用则有圭、璋、龙、虎之别,皆椟将②之,英荡③是也。汉人所持节,乃古之旄④也。予在汉东得一玉琥⑤,美玉而微红,酣酣⑥如醉肌,温润明洁,有人云即玫瑰⑦也。古人有以为币⑧者,《春官》以白琥礼西方是也;有以为货者,《左传》加以玉琥二⑨是也;有以为瑞节者,山国用虎节⑩是也。 【注释】 ①节:符节,古代用作凭证之物。虎符:古代用以调兵遣将的兵符。铜制,虎形,分作两半,帝王与统兵官各执一半,调兵时两半验合方能生效。 ②椟将:装在匣子里携带。椟,木匣。 ③英荡:《周礼地官司徒掌节》谓各种金制的节以英荡辅之,旧注或说英荡即画函(有漂亮绘画装饰的木匣)。沈括此处用此意,指英荡即椟。 ④旄:装饰牦牛尾的旗子。汉人出使所持的节,在竹竿上缀牦牛尾饰物,又称节旄。 ⑤琥:玉制的虎形器。 ⑥酣酣:艳丽的样子。

⑦玫瑰:一种美玉。 ⑧币:礼物。 ⑨加以玉琥二:《左传》昭公三十二年原文作赐子家子双琥。 ⑩山国用虎节:为《周礼掌节》之文,以为出使山地国家要用虎形的节。 【译文】 古代的节犹如今天的虎符,但在使用时有圭节、璋节、龙节、虎节的分别,都装在木匣里携带,《周礼》所说的英荡就是这种匣。汉人所持的节,其实是古代的旄。我在汉东地方得到一件玉琥,玉很漂亮而微微发红,艳艳的就像美人醉后的肌肤,温润明洁,有人说这就是玫瑰玉。古人有以玉琥为礼物的,《周礼春官》篇所说的以白琥礼西方就是礼物;有以玉琥为财物的,《左传》提到以两件玉琥赐人就是财物;有以玉琥为吉祥的符节的,《周礼》记载的山国用虎节就是这种用途。 江湖不遇风之术 【原文】 江湖间唯畏大风。冬月风作有渐,船行可以为备;唯盛夏风起于顾盼间,往往罹难。曾闻江国①贾人有一术,可免此患。大凡夏月风景②,须作于午后。欲行船者,五鼓初起,视星月明洁,四际至地皆无云气,便可行,至于巳时③即止。如此,无复与暴风遇矣。国子博士李元规云:平生游江湖,未尝遇风,用此术。 【注释】

《梦溪笔谈》二则教案

《梦溪笔谈》二则教案 《梦溪笔谈》二则 教学目标: 1、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学会“岁”、“穰”、“患”、“贻”等常见文言实词及“之”、“其”、“以”、“悉”等文言虚词意义或用法,熟练翻译课文。 2、掌握本文简洁、详略得当的写作手法。 3、了解《梦溪笔谈》及作者沈括 教学方法 1、生自主学习,感知课文,引导学生对照注释了解课文大意。 2、分组学习,相互质疑,学生分小组进行合作探究。 3、师生互动,欣赏分析,教师和学生相互问答,共同解决悬而未决的问题。 4、学习本文简洁生动,详略得当的写作手法。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初备统复备 一、导入新课,请学生展示各自收集的有关本课的图片、资料,教师作总结,并点评准备材料,准备得最详细。三、学生自主学,疏通文意。

1、学生根据手中工具书和有关资料自读课文,分小组交流:字音、字形、字义、语句意。 2、集体讨论探究,教师作归纳。 (1)字音、字形部分: 喙(hui) 穰(rang) 梵(fan) 胠(qu) 箧(qie) 履(lu) 贻(yi) 钗(chai) (2)字义部分 大穰:庄稼大丰收方:才级:层患:嫌、担心 贴:赠给但:只盖:因为伏:通“服” 胠箧:从旁边打开箱子以:用悉:全 之:结构助词的其:代词,它的 (3)语段意:(重、难点) 方为秋田之害: 译:正要成为秋田里庄稼的祸害。 则以钳搏之,悉为二段: 译:就用嘴上的钳子跟子方虫搏斗,子方虫全都被咬成两段。 旬日子方皆尽,岁以大穰: 译:十天后,子方虫全部杀尽,年成因此而获得大丰收。方两三级,钱帅登之,患其塔动。 译:才建了两三层,钱帅登上木塔,嫌它晃动。 未布瓦,上轻,故为此。

梦溪笔谈读后感5篇

梦溪笔谈读后感5篇 梦溪笔谈是一部涉及古代中国自然科学、工艺技术及社会历史现象的综合性笔记体著作。下面是小编准备的梦溪笔谈读后感,欢迎阅读。 梦溪笔谈读后感《梦溪笔谈》是北宋沈括所撰写的一部具有科普性质的著作,在中国名著中独树一帜,在全球都有很大的影响。卷粉很久以前就有买了这本书,但因为是文言文,加之属于科普性质,不如文学小说好看,基本没有看这本书。前几天收拾房间,从床下又把《梦溪笔谈》搜出来了,耐着性子看了下去,居然觉得非常好看,这简直就是沈括的博客文章嘛! 沈括在《梦溪笔谈》的自序中就说了,写书源于平时与客人闲聊,“思平日与客言者,时纪一事于笔,则若有所晤言,萧然移日,所与谈者,唯笔砚而已,谓之《笔谈》”,说明沈老先生其实也算是百无聊赖,把所思所想,记录下来,最后形成了《梦溪笔谈》,这和今天写博客的出发点其实是一样,记录自己的所思所想,留给自己和别人,从这点上看,沈括的《梦溪笔谈》应该算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公开出版的博客文章。 虽然是文言文,不过看起来还是基本能够读懂。中国文字的精华,其实就在于文言文,包括又文言文衍化而来的成语,精炼,概括,一举手一投足都让你回味无穷。这恐怕也是古典名著能够经久不衰的重要原因吧。比起这些古典名著,现在的网络小说中,说明一个简单的事情也要绕山绕水

半天,唯恐不能说清道明,真应该向老祖宗学习学习。 梦溪笔谈读后感《梦溪笔谈》之《卷九人事一》中,有怎么一段故事,非常有意思: 许怀德为殿帅。尝有一举人,因怀德乳姥求为门客,怀德许之。举子曳襴拜于庭下,怀德据座受之。人谓怀德武人,不知事体,密谓之曰:“举人无没阶之礼,宜少降接也。”怀德应之曰:“我得打乳姥关节秀才,只消如此待之!” 大意:许怀德做殿帅的时候,曾经有一个举人(读书之人),拖许怀德的奶妈求情,想成为许怀德的门客,许怀德同意见面。举人于是来拜见许怀德,跪拜于院中,许怀德坐在中堂之上,坦然受之。有亲信以为许怀德是习武之人,不懂礼仪,于是轻声提醒许怀德说:“举人虽不用入院迎接,也当中堂迎接才是”。许怀德回答:我听说他是打通奶妈的关系的秀才,只用这样对待就足够了!” 里面可以反应出两样东西。 第一,是许怀德的用人观,可以窥见,他对这个举人的态度是很蔑视的,认为通过奶妈关系进来的,不算什么有才之人,不用客气。 其二,是其中秘书的作用,即文中提醒许怀德的人。按照现在的说法,此人应当为殿帅助理或者是秘书,办公室主任之类。 看来,宋代的文秘制度还是非常发达的。当然,故事中人物,其实在中国古代早已有之,幕僚这个词就指的这类人,这类人既有参谋的意味,也才有一些承担秘书工作的时候。

梦溪笔谈炼钢翻译及原文

梦溪笔谈炼钢翻译及原文 《梦溪笔谈》,北宋科学家、政治家沈括(1031—1095)撰,是一部涉及 古代中国自然科学、工艺技术及社会历史现象的综合性笔记体著作,看看下面 的梦溪笔谈炼钢翻译及原文吧. 【原文】 世间锻铁所谓钢铁者,用柔铁①屈盘之,乃以生铁陷②其间,泥封炼之③,锻令相入④,谓之团钢,亦谓之灌钢。此乃伪钢⑤耳,暂假⑥生铁以为坚,二 三炼则生铁自熟⑦,仍是柔铁。然而天下莫以为非者,盖未识真钢耳。余出使 至磁州⑧锻坊⑨,观炼铁,方识真钢。凡铁之有钢者,如面中有筋⑩,濯尽柔面,则面筋乃见。炼钢亦然,但取精铁,锻之百余火,每锻称之,一锻一轻, 至累锻而斤两不减,则纯钢也,虽百炼不耗矣。此乃铁之精纯者,其色清明, 磨莹之,则黯黯然青且黑,与常铁迥异。亦有炼之至尽而全无钢者,皆系地之 所产。 【注释】 ①柔铁:熟铁。 ②陷:这里指将生铁包嵌进去。 ③泥封炼之:用泥将它封起来冶炼。 ④入:这里是相熔合的意思。 ⑤伪钢:沈括认为这种钢并非真正意义上的钢,所以称其为伪钢。 ⑥假:借。 ⑦生铁自熟:生铁自然就成了熟铁了。 ⑧磁州:地名,治所在今河北磁县。 ⑨锻坊:炼钢铁的作坊。 ⑩筋:这里指面筋。 濯(zhuó):洗,制面筋时需用水洗去淀粉。 柔面:这里指制面筋时用水洗去的淀粉。 莹:光洁明亮。 黯黯然:暗淡的样子。

皆系地之所产:都是产地不同造成的`。 【译文】 手风箱冶铁炉世上锻铁所称的钢铁,是先把熟铁弯曲盘卷起来,又将生铁陷入其中,然后用泥包裹好加以烧炼,炼好后再加锻打,使熟铁和生铁互相掺 杂渗透,这样锻炼出来的钢就称为团钢,也叫灌钢。这其实是一种假钢,只不 过暂时借生铁提高熟铁的硬度,经过两三次烧炼之后,生铁自然变熟,则得到 的还是熟铁。然而天下人都不以为这办法有什么不对,大概是由于不知道什么 是真钢。我出使河北时,曾到磁州的锻坊看炼铁,才知道什么是真钢。凡是铁 里面含有钢的,如同小麦面粉和成的面团里头有面筋,把面团的软面洗干净了,才会见到面筋。炼钢也是这样,只要取精纯的熟铁烧炼锻打百余火,每次锻打 都称称重量,锻一回轻一回,直到屡次锻打而斤两不减,那就是纯钢了,即使 再炼上百次也将不会再有损耗。这是最精纯的铁,其成色看上去清澈有光亮, 而磨光之后又显得暗暗的,青而且黑,和普通的铁迥然不同。也有铁炼尽了而 全无钢的,这都和铁的产地有关系。

《梦溪笔谈》二则练习题及答案

《梦溪笔谈》二则·综合能力测试 (一) 1.《以虫治虫》选自________,作者________,字________,浙江钱塘人,_______代作家。2.给加点的字注音 (1)其喙()有钳(2)岁以大穰()(3)梵()天寺木塔 (4)贻()以金钗(5)六幕相联如胠箧()()(6)人履()其板 (5)但逐层布板讫() 3.解释字词。 ①蔽()②悉()③旬日()④穰() ⑤岁()⑥患()⑦履()⑧赠() 4.翻译加粗句。 ①庆州界生子方虫,方为秋田之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②遇子方虫,则以钳搏之,悉为两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③旬日子方皆尽,岁以大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5.区别下列各句中“之”的不同用法 ①其虫旧曾有之。()②土人谓之“傍不肯”。()5.填空(用原语句填写)。 文章一开始就用一个“”字显示虫害的紧迫,治虫实为当务之急。接着介绍子方虫的天敌,用“”说明为数众多,用“”说明它剿灭害虫时威力大。最后用“”的结果突出了“以虫治虫”的成功。 (二) 3.解释句中加粗的词 ①患其塔动()②故如此()③未布瓦() ④贻以金钗()⑤匠师如其言()⑥盖钉板上下弥束()4.解释句中的文言虚词 ①于杭州梵天寺建一木塔()②乃以瓦布之()③贻以金钗()④但逐层布板讫()⑤问塔动之因() 5.分别指出加粗词所指代的内容 ①钱帅登之()②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 ③匠师如其言()④此易耳() 6.翻译句子

《梦溪笔谈》续笔谈十一篇原文及译文

《梦溪笔谈》续笔谈十一篇原文及译文 续笔谈十一篇 作者:沈括 鲁肃简公劲正不狥,爱憎出于天性,素与曹襄悼不协。天圣中,因议茶法,曹力挤肃简,因得罪去;赖上察其情,寝前命,止从罚俸。独三司使李谘夺职,谪洪州。及肃简病,有人密报肃简,但云“今 日有佳事。”鲁闻之,顾婿张之曰:“此必曹利用去也。”试往 侦之,果襄悼谪随州。肃简曰:“得上殿乎?”张曰:“已差人押出 门矣。”鲁大惊曰:“诸公误也,利用何罪至此?进退大臣,岂宜如 此之遽?利用在枢密院,尽忠于朝廷。但素不学问,倔强不识好恶耳,此外无大过也。”嗟惋久之,遽觉气塞。急召医视之,曰:“此必 有大不如意事动其气,脉已绝,不可復治。”是夕,肃简薨。李谘 在洪州,闻肃简薨,有诗曰:“空令抱恨归黄壤,不见崇山谪去时。”盖未知肃简临终之言也。 太祖皇帝常问赵普曰:“天下何物最大?”普熟思未答间,再问 如前,普对曰:“道理最大。”上屡称善。 杜甫诗有“家家养乌鬼,顿顿食黄鱼”之句,近世注杜甫诗,引《夔州图经》称:“峡中人谓鸬鹚为乌鬼。”蜀人临水居者,皆养 鸬鹚,系绳其颈,使之捕鱼,得鱼则倒提出之,至今如此。又尝有 近侍奉使过夔、陕,见居人相率十百为曹,设牲酒于田间,众操兵仗,群噪而祭,谓之养鬼。养读去声。言乌蛮战殇,多与人为厉, 每歳以此禳之;又疑此所谓养乌鬼者。 寇忠愍拜相白麻,杨大年之词,其间四句曰:“能断大事,不拘小节。有干将之器,不露锋芒;怀照物之明,而能包纳。”寇得之甚喜,曰:“正得我胸中事。”例外别赠白金百两。

陶渊明《杂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往时校定《文选》,改作“悠然望南山”,似未允当。若作“望南山”,则上下 句意全不相属,遂非佳作。 狄侍郎棐之子遵度,有清节美才。年二十余,忽梦为诗,其两句曰:“夜卧北斗寒挂枕,木落霜拱雁连天”。虽佳句,有丘墓间意,不数月卒。高邮士人朱适,余舅氏之婿也。纳妇之夕,梦为诗两句曰:“烧残红烛客未起,歌断一声尘绕梁。”不逾月而卒。皆不祥 之梦,然诗句清丽,皆为人所传。 成都府知录,虽京官,例皆庭参。苏明允常言:张忠定知成都府日,有一生,忘其姓名,为京寺丞知录事参军,有司责其庭趋,生 坚不可。忠定怒曰:“唯致仕即可免。”生遂投牒乞致仕,自袖牒 立庭中。仍献一诗辞忠定,其间两句曰:“秋光都似宦情薄,山色 不如归意浓。”忠定大称赏,自降阶执生手曰:“部内有诗人如此 而不知,咏罪人也。”遂与之升阶置酒,欢语终日,还其牒,礼为 上客。 王元之知黄州日,有两虎入郡城夜斗,一虎死,食其半。又群鸡夜鸣,司天占之曰:“长吏灾”。时元之已病,未几移刺蕲州,到 任谢上表两联曰:“宣室鬼神之问,绝望生还;茂陵封禅之书,付之 身后。”上闻之愕然,顾近侍曰:“禹偁安否?何以为此语?”不逾月,元之果卒,年四十八。遗表曰:“岂知游岱之魂,遂协生桑之梦。” 元祐六年,高丽使人入贡,上元节于阙前赐酒,皆赋《观灯》诗,时有佳句。进奉副使魏继延句有“千仞彩山擎日起,一声天乐漏云来。”主薄朴景绰句有“胜事年年传习久,盛观今属远方宾。” 欧阳文忠有《奉使回寄刘原甫》诗云:“老我倦鞍马,谁能事吟嘲?”王荆公《赠弟和甫》诗云:“老我衔主恩,结草以为期。”言“老我”则语有情,上下句皆有惜老之意。若作“我老”,与“老我”虽同,而语无情,诗意遂颓惰。此文章佳语,独可心喻。

梦溪笔谈 整理

《〈梦溪笔谈〉二则》知识点归纳 一、通假字 人皆伏其精练。(伏:通“服”,佩服) 二、一词多义 1、以①以钳搏之(用)②岁以大穰(因、因为) ③贻以金钗(用、把)④乃以瓦布之(用) 2、之①方为秋虫之害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问塔动之因 (这三小句的“之”字都是结构助词,相当于“的”) ②则以钳搏之(它,代子方虫) ③其虫旧曾有之(语气词,无义) ④钱帅登之(它,指木塔) ⑤土人谓之“傍不肯”(它,代子方虫的天敌“旁不肯’) ⑥便实钉之(它,代木板) 3、其①其喙有钳(它的,代旁不肯的)②其虫旧曾有之(这种) ③密使其妻(他的,代匠师的)④患其塔动(这) ⑤匠师如其言(他的,代喻皓的)⑥人履其板(那) ⑦人皆伏其精练(他,代喻皓) 4、如①如土中狗蝎(像)②匠师如其言(遵照) 5、方①方为秋田之害(正当、正在)②余年幼,方出神(正) ③方两三级(才) 6、履①遂不得履(鞋)②人履其板(走,踩踏) 三、古今异义: 但逐层布板讫(古义:只;今义:但是,表转折的连词) 四、词类活用: 1、便实钉之(实,形容词用作动词,使坚实)(钉,名词用作动词,用钉子钉) 2、六幕相联如胠箧(胠箧,动词用作名词,箱子) 五、特殊句式: 1、省略句 ①岁以大穰【即“岁以(之)大穰”,省略宾语“之”,指消灭子方虫。】 ②贻以金钗【即“贻以(之)金钗”,省略宾语“之”】 2、倒装句 贻以金钗。(即“以金钗贻”) 六、其他重点词语解释 1. 其喙有钳(喙:鸟兽的嘴,此处指虫子的嘴) 2. 悉为两段(悉:全,都为,成为) 3. 旬日子方皆尽(旬日:十天) 4. 岁以大穰(岁:年成。大穰:庄稼丰收) 5. 土人谓之“傍不肯”(谓:称,叫) 6. 庆州界生子方虫(界:地域,范围。) 7、千万蔽地(蔽地:遍地。蔽,遮盖。)

梦溪笔谈读后感

梦溪笔谈读后感 梦溪笔谈读后感(一) 《梦溪笔谈》是一部严谨的学术着作,这部书真实地记录了当时发生的许多重大历史事件,比如公元993年,不堪北宋王朝的压迫,爆发了王小波,李顺领导的农民起义。这些农名起义领袖,在正史里,都以“剧贼”之称,且任意篡改历史,歪曲事实真相,但在《梦溪笔谈》中,沈括言语之间,无不有敬慕之意,真实地评价了这次农民起义的正义性。 这部着作详细地记载了当时取得的科技成果,反映当时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沈括记录了平民毕昇发明的活字印刷术的使用情况。这是迄今为止所能获得的这方面的唯一资料,介绍了指南针的装置及使用方法,谈及了名匠喻洁精湛的技艺与成熟的经验,而且提到了何工高超的三节抗压方法堵住黄河的决堤,所有的这些人物,都是一些名不见经转的下层劳动者,正史中都不屑一顾,而唯有在《梦溪笔谈》中出现,这也正是此书吸引我阅读的缘由。 我看了这本书,发现里面记录了沈括自己的科研成果,并有许多试验,从书中可以看出,研究范围非常广泛,不愧是学术性名着,书中可以看出沈括对天文,物理,数学,化学,地理,冶金等都有研究,比如他提到的“月本无光,犹如丸,日耀之乃光耳如一弹丸,以粉涂其半,侧视之则如钩,对视之则之圆,此有以知其如丸也。”用了最

简单的方法推测出月亮是圆球形的,“凡立冬姿影与立春之影相若者也”,他就能提出对以前立法上误差的修正,能够在当时没有现代仪器的北宋王朝提出这样的研究成果,我真的很佩服,此外他能够用简单的方法测出节气变化,还提出了黄道赤道的概念等等。 总之阅读了这本名着,最大的感触就是能够放空自己,放佛回到当时那个年代,体会如同身临其境。在一个知识的天地,见识作者的妙笔,处处能见其功力。感觉学习知识是种享受,使自己的智慧能够得到提升,阅读的心境也在升华。最后再站在作者的角度,能察觉当时科学发展的动态,一种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油然而生。 历史虽已逝去,但其留下的丰富的文化遗产,不因其的消亡而沉寂下去,反而愈久而弥珍,越发显出来永久的生命力,所谓觅古而思今,即便到了今天,这些传统文化遗产仍然是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与借鉴意义,而沈括的《梦溪笔谈》正能给我们带来这些价值。 梦溪笔谈读后感(二) 初中或高中时学过一篇《活字印刷术》的文章,从此记住了沈括的《梦溪笔谈》。 一直以来,未识此书真面目,某日在华师大打完球,闲逛书店,顺手买了一本。读完果然大开眼界,感触很深,沈括博闻强识,文史理哲,天文地理,奇闻轶事几乎无所不包,个人学识修养真是佩服。尤其是在中国古代自然科学几乎是空白的基础上,懂得这么多,真是不容易。 怎么学的呢,跟谁学的呢,是我特别好奇的地方。

《梦溪笔谈》书画原文及译文

《梦溪笔谈》书画原文及译文 书画 作者:沈括 藏书画者,多取空名。偶传为钟、王、顾、陆之笔,见者争售,此所谓“耳鉴”。又有观画而以手摸之,相传以谓色不隐指者为佳画,此又在耳鉴之下,谓之“揣骨听声”。欧阳公尝得一古画牡丹丛,其下有一猫,未知其精粗。丞相正肃吴公与欧公姻家,一见曰:“此正午牡丹也。何以明之?其花披哆而色燥,此日中时花也;猫眼 黑睛如线,此正午猫眼也。有带露花,则房敛而色泽。猫眼早暮则 睛圆,日渐中狭长,正午则如一线耳。”此亦善求古人心意也。 相国寺旧画壁,乃高益之笔。有画众工奏乐一堵,最有意。人多病拥琵琶者误拨下弦,众管皆发“四”字。琵琶“四”字在上弦, 此拨乃掩下弦,误也。余以谓非误也。盖管以发指为声,琵琶以拨 过为声,此拨掩下弦,则声在上弦也。益之布置尚能如此,其心匠 可知。 书画之妙,当以神会,难可以形器求也。世之观画者,多能指摘其间形象、位置、彩色瑕疵而已,至于奥理冥造者,罕见其人。如 彦远《画评》言:王维画物,多不问四时,如画花往往以桃、杏、 芙蓉、莲花同画一景。余家所藏摩诘画《袁安卧雪图》,有雪中芭蕉,此乃得心应手,意到便成,故其理入神,迥得天意,此难可与 俗人论也。谢赫云:“卫协之画,虽不该备形妙,而有气韵,凌跨 群雄,旷代绝笔。”又欧文忠《盘车图》诗云:“古画画意不画形,梅诗咏物无隐情。忘形得意知者寡,不若见诗如见画。”此真为识 画也。 王仲至阅吾家画,最爱王维画《黄梅出山图》,盖其所图黄梅、曹溪二人,气韵神检,皆如其为人。读二人事迹,还观所画,可以 想见其人。

《国史补》言:“客有以《按乐图》示王维,维曰:‘此《霓裳》第三叠第一拍也。’客未然;引工按曲,乃信。”此好奇者为之。凡 画奏乐,止能画一声,不过金石管弦同用“一”字耳,何曲无此声,岂独《霓裳》第三叠第一拍也?或疑舞节及他举动拍法中,别有奇声 可验,此亦不然。《霓裳曲》凡十三叠,前六叠无拍,至第七叠方 谓之叠遍,自此始有拍而舞作。故白乐天诗云:“中序擘騞初入拍。”中序即第七叠也,第三叠安得有拍?但言“第三叠第一拍,” 即知其妄也。或说:尝有人观画《弹琴图》,曰:“此弹《广陵散》也。”此或可信。《广陵散》中有数声,他曲皆无,如泼攦声之类 是也。画牛、虎皆画毛,惟马不画。余尝以问画工,工言:“马毛细,不可画。”余难之曰:“鼠毛更细,何故却画?”工不能对。大 凡画马,其大不过盈尺,此乃以大为小,所以毛细而不可画;鼠乃如 其大,自当画毛。然牛、虎亦是以大为小,理亦不应见毛,但牛、 虎深毛,马浅毛,理须有别。故名辈为小牛、小虎,虽画毛,但略 拂拭而已。若务详密,翻成冗长;约略拂拭,自有神观,迥然生动, 难可与俗人论也。若画马如牛、虎之大者,理当画毛,盖见小马无毛,遂亦不,此庸人袭迹,非可与论理也。又李成画山上亭馆及 楼塔之类,皆仰画飞檐,其说以谓自下望上,如人平地望塔檐间, 见其榱桷。此论非也。大都山水之法,盖以大观小,如人观假山耳。若同真山之法,以下望上,只合见一重山,岂可重重悉见,兼不应 见其溪谷间事。又如屋舍,亦不应见其中庭及后巷中事。若人在东立,则山西便合是远境;人在西立,则山东却合是远境。似此如何成画?李君盖不知以大观小之法,其间折高、折远,自有妙理,岂在掀 屋角也。 画工画佛身光,有匾圆如扇者,身侧则光亦侧,此大谬也。渠但见雕木佛耳,不知此光常圆也。又有画行佛,光尾向后,谓之顺风光,此亦谬也。佛光乃定果之光。虽劫风不可动,岂常风能摇哉!古 文“已”字从一、从亡,此乃通贯天地人,与王字义同。中则为王,或左左中则为已。僧肇曰:“会万物为一已者,其惟圣人乎!子曰: ‘下学而上达。’人不能至于此,皆自成之也。”得已之全者如此。 度支员外郎宋迪工画,尤善为平远山水,其得意者有《平沙雁落》、《远浦帆归》《山市晴岚》、《江天暮雪》、《洞庭秋月》、

读书笔记可以写什么(共8篇)

篇一:读书笔记怎么写 读书笔记怎么写? 书读多了,时间一长印象就不深了,模糊了,甚至遗忘了。这是因为人的记忆力有限,而要读的书是无穷的。要想以有限的记忆力读无穷的书籍而不遗忘,最好的办法就是写读书笔记。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读书笔记,是指人们在阅读书籍或文章时,遇到值得记录的东西和自己的心得、体会,随时随地把它写下来的一种文体。古人有条著名的读书治学经验,叫做读书要做到:眼到、口到、心到、手到。这“手到”就是读书笔记。 1、摘要式读书笔记 摘要式读书笔记,是在读书时把与自己学习、工作、研究的问题有关的语句、段落等按原文准确无误地抄录下来。摘录原文后要注明出处,包括题目、作者、出版单位、出版日期,页码等,便于引用和核实。 (1)索引读书笔记 索引读书笔记是只记录文章的题目、出处的笔记。如书刊篇目名、编著者、出版年月日、藏书处。 (2)抄录原文读书笔记 抄录原文读书笔记就是照抄书刊文献中与自己学习、研究有关的精彩语句、段落等作为日后应用的原始材料。 2、评注式读书笔记 评注式读书笔记不单是摘录,而且要把自己对读物内容的主要观点、材料的看法写出来,其中自然也包括表达出笔记作者的感情。 (1)书头批注 书头批注,是一种最简易的读书笔记作法。就是在读书的时候,把书中重要的地方和自己体会最深的地方,用笔在字句旁边的空白处打上个符号,或者在空白处加批注,或者是折页、夹纸条作记号等等。 (2)提纲 提纲是用纲要的形式把一本书或一篇文章的论点、论据提纲挚领地叙述出来。提纲可按原文的章节、段落层次,把主要的内容扼要地写出来。 (3)提要 提要和提纲不同。提纲是逐段写出来的要点,提要是综合全文写出要点。提要可以完全用自己的语言扼要地写出读物的内容。提要除客观叙述读物内容外,带有一些评述的性质。 (4)评注读书笔记 评注读书笔记,是读完读物后对它的得失加以评论,或对疑难之点加以注释,这样的读书笔记叫作评注笔记。例如鲁迅读《蕙櫋杂志》中的一段:清严无照《蕙櫋杂志》:西湖有严嵩和鄂王《满江红》词石刻,甚宏壮。词即慷慨,书亦瘦劲可观,末题华盖大学士。后人磨去姓名,改题夏言。 案:严嵩篇和岳飞词,有如是作为,后人留词改名,有如是自欺,严先生以为可笔而又许其惩奸,有如是两可。 (5)补充原文读书笔记 补充原文的读书笔记,是在读完原书或文章之后,感到有不满足的地方进行补充。 3、心得式读书笔记 (1)札记

《梦溪笔谈》艺文一原文及译文

《梦溪笔谈》艺文一原文及译文 艺文一 作者:沈括 欧阳文忠常爱林逋诗“草泥行郭索,云木叫钩辀”之句,文忠以谓语新而属对新切。钩辀,鹧鸪声也,李群玉诗云:“方穿诘曲崎 岖路,又听钩辀格磔声。”郭索,蟹行貌也。扬雄《太玄》曰: “蟹之郭索,用心躁也。” 韩退之集中《罗池神碑铭》有“春与猿吟兮秋与鹤飞”,今验石刻,乃“春与猿吟兮秋鹤与飞。”古人多用此格,如《楚词》: “吉日兮辰良”,又“蕙肴蒸兮兰藉,奠桂酒兮椒浆。”盖欲相错 成文,则语势矫健耳。杜子美诗:“红飰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 凰枝。”此亦语反而意全。韩退之《雪诗》:“舞镜鸾窥沼,行天 马度桥。”亦效此体,然稍牵强,不若前人之语浑成也。 唐人作富贵诗,多纪其奉养器服之盛,乃贫眼所惊耳,如贯休《富贵曲》云:“刻成筝柱雁相挨。”此下里鬻弹者皆有之,何足 道哉!又韦楚老《蚊诗》云:“十幅红绡围夜玉。”十幅红绡为帐, 方不及四五尺,不知如何伸脚?此所谓不曾近富儿家。 诗人以诗主人物,矿虽小诗,莫不埏蹂极工而后已。所谓旬锻月炼者,信非虚言。小说崔护《题城南诗》,其始曰:“去年今日此 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后 以其意未全,语未工,改第三句曰:“人面只今何处在。”至今传 此两本,唯《本事诗》作“只今何处在。”唐人工诗,大率多如此,虽有两“今”字,不恤也,取语意为主耳,后人以其有两“今”字,只多行前篇。 书之阙误,有可见于他书者。如《诗》:“天夭是椓。”《后汉蔡邕传》作“夭夭是加”,与“速速方穀”为对。又“彼岨矣岐, 有夷之行。”《朱浮传》作“彼扰者岐,有夷之行。。”《坊记》:

“君子之道,譬则坊焉。”《大戴礼》:“君子之道,譬扰坊焉。”《夬卦》:“君子以施禄及下,居德则忌。”王辅嗣曰:“居德而 明禁。”乃以“则”字为“明”字也。 音韵之学,自沈约为四声,及天竺梵学入中国,其术渐密。观古人谐声,有不可解者。如玖字、有字多与李字协用;庆字、正字多与 章字、平字协用。如《诗》“或群或友,以燕天子”;“彼留之子, 贻我佩玖”;“投我以木李,报之以琼玖”;“终三十里,十千维耦”;“自今而后,歳其有,君子有穀,贻孙子”;“陟降左右,令 闻不已”;“膳夫左右,无不能止”;“鱼丽于罶,鲤,君子有酒,旨且有。”如此极多。又如:“孝孙有庆,万寿无疆;”;“黍稷稻梁,农夫之庆”;“唯其有章矣,是以有庆矣”;“则笃其庆,载锡 之光”;“我田既藏,农夫之庆”;“万舞洋洋,孝孙有庆”;《易》 云“西南得朋,乃与类行;东北丧朋,乃终有庆”;“积善之家,必 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班固《东都赋》“彰皇德兮侔周成,永延长兮膺天庆”。如此亦多。今《广韵》中庆一音卿。然如《诗》之“未见君子,忧心怲怲;既得君子,庶几式臧”;“谁秉国成,卒劳百姓;我王不宁,覆怨其正”;亦是怲、正与宁、平协用, 不止庆而已。恐别有理也。 小律诗虽未技,工之不造微。不足以名家。故唐人皆尽一生之业为之,至于字字皆炼,得之甚难。但患观者灭裂,则不见其工,故 不唯为之难,知音亦鲜。设有苦心得之者,未必为人所知。若字字是,皆无瑕可指。语意亦掞丽,但细论无功,景意纵全,一读便尽,更无可讽味。此类最易为人激赏,乃诗之《折杨》《黄华》也。譬 若三馆楷书作字,不可谓不精不丽;求其佳处,到死无一笔,此病最 难为医也。 王圣美治字学,演其义以为右文。古之字书,皆从左文。凡字,其类在左,其义在右。如木类,其左皆从木。所谓右文者,如戋, 小也,水之小者曰浅,金之小者曰钱,歹而小者曰残,贝之小者曰贱。如此之类,皆以戋为义也。王圣美为县令时,尚未知名,谒一 达官,值其方与客谈《孟子》,殊不顾圣美。圣美窃哂其所论。久之,忽顾圣美曰:“尝读《孟子》否?”圣美对曰:“本生爱之,但 都不晓其义。”主人问:“不晓何义?”圣美曰:“从头不晓。”主

梦溪笔谈 翻译

梦溪笔谈 我在编校昭文馆书籍时,曾参与详细审定浑天仪的工作。 When I edited and proofread the books in the institute for the glorification of Literature, I took part in scrutinizing the armillary sphere. 官长问我:“二十八宿之间的距离,多的有三十三度,少的只有一度。如此不均匀,为什么呢?” The ruler asked me, “why the distances between the 28 stellar lodges are so uneven, as large as thirty-three degrees and as small as only one degree?” 我回答说:天体运行本无所谓“度”,是推算历法者无从运用他们的推算数据,才按太阳每年所行经的轨道,划分周天为三百六十五度多一点。 I answered, “There is no degree for the celestial movements. But people who calculate the callendar have no way to apply their calculated data, so the sidereal revolution is divided into a little more than 365 degrees according to the orbits the sun travels every year. (太阳运行平均三百六十五天多一点为一个周期,所以周天也以太阳每天所行的距离为一度。) The average cycle of the movement of the sun is a little more than 365 days, so in term of the sidereal revolution, the distance the sun moves every day is one degree. 既要划分周天,必然要有参照物作标记,然后才可以测量和运算,于是便以正好在黄道附近可以作为分度界点的星体为标志。 For the division of the sidereal revolution,there must be reference object to mark,and then it can be measured and calculated.So the star near the ecliptic,which can be regarded as the dividing point,becomes the mark. 太阳沿着黄道运行一周,可以当做分度界点的星体也不过二十八宿的代表星官而已, The sun orbits the ecliptic,and the star which can be regarded as the dividing point is only the representative asterism of the 28 stellar lodges. (分度的界线就像撑伞的弓形架条,“当度”指正好处在伞弓上。所以车盖有二十八条弓架,用以象征二十八宿。这也就是我在《浑仪奏议》中所说的“度是不可见的,可见的是星”。日、月、五星所经之处都有许多可见的星,而正好可以作为分度界点的大概有二十八宿的星官,且称之为“舍”,“舍”就是用来提领分度和产生度数的。)现在所称的距度星就是这种代表星。并非是天文学家不想均匀划分,而是在太阳所行经的黄道上,可以作为分度标志的星体只有这些罢了。 予编校昭文书时,预详定浑天仪。官长问余:“二十八宿,多者三十三度,少者止一度,如此不均,何也?”予对曰:“天事本无度,推历者无以寓其数,乃以日所分天为三百六十五度有奇。日平行三百六十五日有馀而一期天,故以一日为

梦溪笔谈(初中文言文阅读)

梦溪笔谈 王文正①太尉局量②宽厚,未尝见其怒。饮食有不精洁者,但不食而已。家人欲试其量,以少埃墨投羹中,公唯啖⑤饭而已。问其何以不食羹,曰:“我偶不喜肉。”一日又墨其饭,公视之曰:“吾今日不喜饭,可具粥。”其子弟诉于公曰:“庖肉为饔人④所私,食肉不饱,乞治之。”公曰:“汝辈人料肉⑤几何?”曰:“一斤,今但得半斤食,其半为饔人所廋⑥。”公曰:“尽一斤可得饱乎?”曰:“尽一斤固当饱。”曰:“此后人料一斤半可也。”其不发人过皆类此。 尝宅门坏,主者彻⑦屋新之,暂于廊庑下启一门以出入。公至侧门,门低,据鞍俯伏而过,都不问。门毕复行正门亦不问。有控马卒,岁满辞公,公问:“汝控马几时?”曰:“五年矣。”公曰:“吾不省有汝。”既去,复呼回,曰:“汝乃某人乎?”于是厚赠之。乃是逐日控马,但见背,未尝视其面;因去见其背,方省也。 (选自沈括《梦溪笔谈》) [注释]①王文正:王旦。宋真宗时,曾任宰相。②局量:器量、度量。③啖:吃。④饔(yōnɡ)人:厨人。⑤料肉:定量供应的肉料。⑥廋(sōu):隐藏。⑦彻:通“撤”。 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线词。(3分) (1)但不食而已()(2)一日又墨其饭()(3)岁满辞公() 2.用斜线(/)为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标出两处停顿。(2分)

门毕复行正门亦不问 3.下列语句中虚词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2分) A.以少埃墨投羹中——以衾拥覆(《送东阳马生序》) B.其子弟诉于公曰——臣之客欲有求于臣(《邹忌讽齐王纳谏》)C.其半为饔人所廋——不能指其一端(《口技》) D.主者彻屋新之——怅恨久之(《陈涉世家》)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其不发人过皆类此。 (2)因去见其背,方省也。 5.文中的王太尉具有的品性。(1分) 【答案】 1.(3分)(1)吃(2)名词作动词,弄黑、弄脏(3)辞别、拜别(每个1分) 2.(2分)门毕/复行正门/亦不问(每处1分) 3.D 4.(4分)(1)他不愿意揭发别人的过失(1分)都像这种情况(1分)。(2)因为(兵卒)离去时,(王文正)又看到了他的后背(1分),(这)才省悟过来(1分)。(每句2分) 5.(1分)宽厚(局量宽厚)

《梦溪笔谈》两则之《采草药》

《梦溪笔谈》两则之《采草药》 教学目标 1、 掌握文中难解的文言虚实词, 疏通文句, 能够读懂课文, 翻译文句。 2、了解本文说明事理的思路,掌握本文的说明方法。 3、认识作者实事求是的治学态度并学习之。 教学重点 1 学习并掌握实、归、理等文言虚实词的意义和用法;2 指 导学生疏通文句,理解文意。 3 进一步体会、学习作者实事求是的治学态度。 教学难点理解本文的层次脉络,特别是前后两部分的关系。 教时安排本课文共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学习《采草药》疏通文句,理解文意。 第二课时,讲读《雁荡山》。 第三课时总析课文,比较阅读,练习。 教法选择目标教学法。 第一课时教学要点讲析 《采草药》 , 疏通文句, 理解文意, 理清思路。 引导学生树立严谨的治学态度,准备为四化建设更好地服务。 教学内容及步骤一导入新课设问,引导同学了解《梦溪笔谈》及科学 家沈括,为课文展开创设情境。 二前提检测检查学生的知识积累情况及前期预习情况,布置同学作前

题测评题,作完后加以核对订正。 三逐步导读达标。 一讲析课文第一段 1 读请同学朗读课文,注意学生朗读中的停顿。 并指导学生利用上下文,利用文下注释,掌握殊、芽、归、实、效等 文言词语,疏通文句,理解文意。 2 疑针对本段内容设疑、质疑 1 本段如何说明古法未当?2 皆不可限 以时月与古法未当的关系如何?3 论引导学生对阅读中所发现的问题进行 讨论,解决疑惑。 1 讨论所设之疑。 答案略 2 学生质疑讨论。 引导学生提出学习中的疑惑,并讨论解决。 4 结小结课文第一段,并导入课文第二段。 设问本段由否定古法到提出不可拘于时月已说明了自己的观点,为何 文章还未完?是否后文属于赘笔?2 讲读第二段 1 读请同学读第二段,并 请同学发现问题,准备质疑。 引导学生理清层次, 疏通文句, 重点掌握花、 芽、 实等活用实词及盖、 理、凌、望、荣等文言实词的意义,理解文意。 2 疑引导学生针对本段内容设疑、质疑 1 已有结论,为什么还要继续 说明?2 前后两部分有什么关系?3 引导学生就读、 疑中的问题进行质疑。 3 论引导学生讨论前面所提问题,教师要注意引导启发。 1 从不同角度说明事理,当与不当之原因自明。 2 前面从用药的部位不同谈不可限以时月,是从内因的角度讲,后从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