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从中印对比客观评价印度社会

从中印对比客观评价印度社会

从中印对比客观评价印度社会
从中印对比客观评价印度社会

从中印对比客观评价印度社会

大约是从2004年起,咔嚓酥就经常看到这种说辞,言必称印度的先进及孟买的发达。说依靠印度政治经济金融制度的先进,赶超中国简直是小菜一碟。仿佛印度的兴盛与中国的崩溃在朝夕之间。言之凿凿,万分恳切。咔嚓酥向来对这种观点嗤之以鼻,无奈人微言轻,而且印度的发展确实旺盛蓬勃。

自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殃及整个世界,印度制度优劣的事实逐渐呈现,咔嚓酥终于能以事实为依据,公正谈论这个问题。

通常褒扬印度批判中国的观点无外乎三个方面:一是民主的政治制度;二是开放的金融环境;三是完备的社会保障体系。

首先谈“民主”。“民主”确实是个好东西。现在的问题不是“民主”好不好,而是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民主”。“民主”就是“人民当家作主”,可咔嚓酥遍观西方世界,这种“民主”,没有。别再絮叨“民主”的定义与理论。现在贩卖的各种“民主”概念是西方人给的。我无法想象极度拥护推崇这种“民主”概念的西方社会为何会出现“次贷危机”,为何在“次贷危机”中还会有政府巨资救市而华尔街金融业者却派发“高额奖金”,为何卡梅伦会喊出“民主自由”是“骗人的把戏”,为何美国在中东“阿拉伯之春”运动中对示威民众采取两套标准,为何美国国税局持枪实弹征收个人所得税会没有法律依据,为何美国人民缴纳的个税会直接从政府账户直接转入银行家户头。太多的为什么,谁来解释。其实,卡梅伦着急了,说出了实话。

印度的政治制度是西方推崇的“民主政体”的典范。印度1950年建国,实行英国式的议会民主制。总统是名义上的国家领袖。以总理为首的部长会议实际行使职权。议会分两院。上院议员任职六年。下院议员五年举行一次大选。司法独立。有四大主要党派。这是一个标准的“西方民主”式社会,本应该廉洁高效、发展迅速、安康富强。可事实恰恰相反,印度几乎有着世界上最低效的政府,最腐败的社会环境,这绝不是危言耸听。

对印度的腐败,国际上曾这样描述:95%的钱被贪掉,剩下的5%,再把项目搞黄。比如说,想搞某个政府项目,国家投资100万,各级官僚先侵占95万,最后剩下5万雇佣项目涉及到的民众捣乱(宣称项目扰民,或者干脆做“钉子户”,

项目就得停工),再通过“民主”程序,把项目给搞“黄”,最终政府投资一无所有。

印度普选,声势浩大,耗费巨资,民选出的执政党及政府却要领导一个英国式的文官体系。这种文官又称为“事务官”,不与内阁挂钩,不参与党派争端,只负责实施政府的行文及规定,有助于保持选举体制中的政治稳定。但这种“舶来”体系与印度极其错综复杂的地方权势与部门利益相结合,造就了与中央政府严重脱节的地方或部门权力。最终这些官员会形成一个个个体,而不是政府领导下的统一的执政集团。往往让政令失效,效率低下。有时候为了投资建设一个项目,就要逐个地方政府、逐个部门跑,甚至要盖百十个章。难怪商人抱怨:搞定了中央,搞不定地方。搞定了议会,搞不定政府。等到全搞定了,又换届了。而要打通这数不清的环节,印度官员很直接,就是伸手要钱。也就是说,你花了不知道多少银子,打通了不知多少环节,事情能不能成,还没法说。因此,很多国际企业集团进入印度投资建厂,往往费尽气力,但收效甚微。这就是悲催的印度政府的效率。所以,到现在,印度也仅仅只有一条高速公路。这种情形,我们称之为“多元化腐败”,它催生出了高额的经济运行费用及异常低效的部门政府。

这就是印度“民主政体”的成果。所以,不同的国家,需要不同的“民主”。所以,我们从来不对“民主”担忧,只对“民主”的具体形式担忧。我们不必妄自菲薄,相比较,中国政府的效率的确高得多。

再谈金融环境。印度的金融环境确实可以让企业拥有一个成本低廉而且方便快捷的融资平台。印度市场上充斥着巨额西方资本,融资渠道比较畅通,资本市场异常活跃。但这需要一个前提,就是世界经济保持平稳,国际金融形势足够稳定。这种条件恰恰不可能。

曾几何时,印度股市蓬勃发展,股票指数轻松破万,印度政府得意洋洋,把印度资本市场的繁荣归因于“更开放”。2006年,卢比已经实现现金的自由兑换,印度政府开始积极推进制定卢比完全可自由兑换时间表,以增强对外资的吸引能力。尝到了资本甜头的印度政府希望用5年的时间,到2010年底,实现卢比的完全可自由兑换。咔嚓酥记得,当时在国内也产生了关于“资本自由”的大讨论,印度比中国更优越、印度快步赶超中国的呼声也达到一个顶峰。所幸,中国政府仍旧保持了清醒,积极寻求货币政策掌控,稳步推进汇率制度改革。

2008年次贷危机全面爆发。印度贸易部长纳特在达沃斯论坛宣称:“主要依靠投资及内需的印度经济不会受到大的影响,完全可以‘隔岸观火’。”话音未落,印度经济金融形势突变严峻,贷款增长率狂跌80%,工业生产增速大幅

放缓。凭借经济发展惯性,印度国民生产总值在08年冲上万亿元大关。包括印度总理辛格在内的乐观派居然认为金融危机在09年4月就会结束。这种宏观理念让人啼笑皆非。

金融危机期间,印度政府不可谓不努力,应对措施不可谓不密集,但效果确实有限。甚至于美国为了实现其战略意图,竟能威胁印度政府随时发起金融攻击。当前,印度通货膨胀率仍旧居高不下,利率水平不断创出新高。印度经济发展有全面落入“滞涨”的危险。金融市场的这种“自由”与“开放”,不要也罢。

印度的问题在于国家失去了“金融话语权”。当一国的金融市场服务主要依靠外资来实现,当一国资本市场的繁荣必须依赖不断的外来资本进入来维持,当一国的金融力量主要是逐利为第一要务的私有银行体系,如果国际金融形势发生动荡,外资抽离,造成的后果将是致命的。

有很多观点认为,外资抽逃造成印度、巴西等国家的高通胀,正是由于其货币没有实现完全可兑换,国内金融形势的剧烈变化无法反应到国际市场,导致效应在国内市场聚集。这种说法是完全错误的。印度、巴西、阿根廷等国严峻的金融形势是国家调控政策失效的表现,最根本的原因就是私有化进程过快,外资淤积,国家失去对核心产业、国家命脉的控制能力。这些都是国家调控政策失效,甚至调控效果与调控初衷背道而驰的罪魁祸首。

目前,印度仍然沉降在金融危机的淤坑里,卢比汇率剧烈动荡,国内形势依旧严峻。辛格仍旧坚持快速实现卢比的“完全可自由兑换”。印度政府仍旧拿着外汇储备穷兵黩武。与此同时,中国政府的调控措施步步紧扣,效果越发呈现。人民币跨境结算及离岸中心建设正得到积极推进。中国政府已经很少主动提及“可自由兑换”,而且,从未对外宣称任何“可自由兑换时间表”。

印度的金融市场已渐渐演化成西方资本市场的傀儡,不对其抱有过高幻想。

最后,则是印度的社会保障体系。由于印度巨大的人口基数及有限的经济实力,构建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非常困难。而其中的医疗保障无疑是巨大的亮点,成就显著。

印度的医疗保障体系分为公共医疗体系及私人医疗体系。公共医疗体系就是国人经常说起的印度免费医疗。由于公共医疗体系没有盈利,纯粹依靠政府补贴,所以医护人员流失严重,医疗设备紧缺,医疗水平、卫生环境较为恶劣。但对于印度存在大量贫困人口的现实来说,作用无疑是巨大的。私人医疗体系以私营医院作为独立从业者,水平参差不齐。医疗费用高昂,一般印度民众根本无力承担。

在全民免费公共医疗的前提下,印度又是医疗私有化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据统计,印度民众医疗费用的80%由自己负担,严重加重了穷人的负担。而印度的公共医疗体系也成了“小病不用医,大病医不好”的典型。

但无论怎么说,印度的宪法写明自己是“社会主义”,公共免费医疗体系有其巨大的现实意义,也足够让国内某些人汗颜。政府应正视医疗体系改革的失败,尽快建立健全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体系。所幸,我们已经看到了积极的行动。如果按照政府的社会保障大纲走下去,依靠已经建立并不断发展的医疗设施及水平,中国的医疗保障大有希望。

此外,印度还存在更多、更广泛、更严重的社会问题,因为同中国没有可比性,某些热捧印度的言论也就没有提及。比如印度文盲率过高、贫民太多、两极分化极其严重;比如印度种姓制度仍旧残留,缺乏民族统一性;比如印度文化没有时间概念,整个社会缺乏时间观念;比如印度科技水平低下,高尖端科技严重依赖西方……

综上所述,咔嚓酥看不到在可见的未来印度成长为真正大国的希望。但是,作为大国博弈的统战对象,作为大国博弈的主战场,倒是足够资格。这也会侧面加重印度的话语权。我们从来不担忧印度的竞争,我们担忧西方利用印度对我们的消耗,担忧印度政府走向自我毁灭而浑然不觉。

世界古代史古代印度文明

吠陀文明、婆罗门教与种姓制度印度河流域的早期文明列国时代的新兴宗教与思想孔雀帝国与佛教的传播婆罗门教和佛教有哪些异同之处?试论德里苏丹国家对印度封建文明的影响印度种姓制度在中世纪的变化 概论 古代印度的自然环境古代印度是世界上最早的文明发祥地之一。“印度”一词来源于巴基斯坦境内的印度河。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第一次把印度河以东的广大地区称为印度。其后,西方人一直沿用了这一名称。我国汉代把它称之为“身毒”或“天竺”,至唐代,玄奘在其所著《大唐西域记》中才把它改译为印度。古代印度史事实上是指南亚次大陆各个国家的古代史。 印度位于亚洲南部,北依喜马拉雅山,南临印度洋,东接孟加拉湾,西濒阿拉伯湾,是一个被高山和海洋环绕的大陆。就地理形势而言,印度全境可分为北、中、南三部份,北部是喜马拉雅山山岳地带;中部是印度河和恒河平原;文底耶山以南是德干高原。通常把北部高山地带和中部平原地区称为北印度,这里是古代印度重要的经济区域,也是印度历史的主要舞台。南部的德干高原有丰富的森林和矿产,但不宜于农耕。只有高原两侧的平原雨量充沛,气候良好,宜于农耕,也有利于工商业的发展。印度各地区自然条件上的极大差异,在某种程度上也就决定了印度各地区间经济文化发展上的不平衡。 居民古代印度在旧石器时代已有居民,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迹几乎遍及整个次大陆。一般认为,这些文化的创造者为矮黑人和原始澳洲人。从公元前三千年代起,达罗毗荼人在次大陆居于主要地位,一般认为印度河流域的城市文明就是由他们创造的。约自公元前二千年代中叶开始,雅利安人自西北部侵入次大陆。到公元前一千年代中叶以后,波斯人、希腊人、大月氏人和嚈哒人又先后侵入次大陆,使次大陆的居民成份更趋复杂。 史料研究哈拉巴文化的资料,完全来自考古发掘。虽然在哈拉巴文化遗址中也发现了文字,但仅是印章上的文字,而且还未释读成功,还不能用之于历史的研究。现在发现的印章中,已公布约2500个(大部分出土于摩亨佐·达罗)。除了印章外,在哈拉巴文化遗址中还发现有城市遗址、陶器、青铜制品、车、船模型、女神像、卫城、房屋建筑、下水道、砝码等,对研究当时的社会经济、宗教信仰等具有重要意义。在境外发现的哈拉巴文化的典型物品(印章),说明它与外界的交往的存在。 有关雅利安人入侵后的南亚历史的资料,与哈拉巴文化历史的资料完全不同,它主要不是依靠考古发掘的实物资料,而是依靠文献资料。这大约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是古代南亚的传统史料。其中又有几个来源: 1.婆罗门教系统的史料。这类材料相当地多,主要分三个部分:①婆罗门教的经典,包括四部吠陀经和解经的文献(梵书、森林书和奥义书等),它们包括颂歌、曲调、牺牲仪式和咒语等;②史诗:《摩诃婆罗多》和《腊玛耶那》。这是关于英雄的神话,内容丰富,含有文学、哲学、社会经济和历史方面的内容;③法经和法论。古代南亚的法经、法论不是国家颁布的法律和法典,而是婆罗门制定的。它们的内容涉及法、经济、社会关系等方面。

商务星球版七年级地理下册《印度》教案

第三节,印度 授课教师: 一,学习目标 1、据图说出印度的地理位置,包括纬度位置,海陆位置,以及主要的邻国。(重点) 2、据图说出印度的三大地形区,并依此说说印度的地势特征。(难点) 3、结合资料及媒体,知道印度的一些特殊的文化,风俗习惯等知识。 二,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 教师活动:同学们都知道《西游记》的故事吧?主要讲述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 学生活动:依据自己对《西游记》故事的了解,回答相关问题。 教师总结:依据学生回答,总结相关信息,得出“唐玄奘西天取经”确有其事,进而得出“西天”即“天竺”,就是今天的印度,总结印度名称的由来,然后过度到这节课将要学习的内容————印度。 2、媒体展示世界地图 问:大家能不能找到印度这个国家?它位于哪个大洲? 答: 问:那么这个位置应该属于亚洲六大地理分区的哪一分区?(回顾亚洲地理分区的知识)答: 总结:印度位于亚洲的南部,属于南亚,是南亚面积最大的国家。 3、媒体展示印度政区图 教师:请同学们在图上找出北回归线,以及穿过印度最北和最南部的两条纬线,说说印度的纬度位置。 学生:自主学习,在图上找出相关纬线,用自己的话描述印度的纬度位置。 教师总结:印度大部分位于10°N——30°N,北回归线穿过印度北部,属于热带和北温带。 4、媒体展示印度地形图 教师:请同学们在图上描绘出喜马拉雅山脉,孟加拉湾,阿拉伯海,印度洋,然后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印度的海陆位置。 学生: 教师:依据学生的反馈信息,总结归纳印度的海陆位置:位于喜马拉雅山脉南侧,东临孟加拉湾,西临阿拉伯海,南临印度洋。 5、展示印度地形图 教师:请同学们在图上找到喜马拉雅山脉、恒河平原、德干高原,说说印度的地形。 北部:山地,主要以喜马拉雅山脉为主 中部:平原,恒河平原为主

古代印度文明与当代印度社会

古代印度文明与当代印度社会 ————文明引领社会发展姓名:张晗院系:体育教育学院年级:11级学号:013261 1.【概述】古代印度是人类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在文学、哲学和自然科学等方面对人类文明作出了独创性的贡献。在文学方面,创作了不朽的史诗《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在哲学方面,创立了“因明学”,相当于今天的逻辑学。在自然科学方面,最杰出的贡献是发明了目前世界通用的计数法,创造了包括“0”在内的10个数字符号。所谓阿拉伯数字实际上起源于印度,只是通过阿拉伯人传播到西方而已。公元前6世纪,在古代印度还产生了佛教,后来先后传入中国、朝鲜、日本。 2.【纯美曲调——音乐舞蹈】印度是一个文化的大熔炉。这个国家独特的历史背景使得它包含了从远古到现代、从西方到东方、从亚洲到欧洲等多种文化潮流。再加上它是一个由五大民族构成的国家,本身就像一个大大的文化博物馆。首都新德里西岸的孟买是文化的中心,而加尔各答则每天都有关于文化的新闻,多元化的音乐、舞蹈、舞剧和笑剧都令游人眼花缭乱,乐而忘返。 在喧闹的大城市生活久了,人们都向往返朴归真。而印度传统音乐的基础正是“自然”。它歌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人与神之间的关系。四季的旋律都在传统曲调“拉格”中得到体现——传说古人从森林里小鸟的鸣叫和树枝燃烧的声音获得灵感而创造了第一首“拉格”。至于歌曲的内容,则源于北印度的宗教仪式。时至今日,传统歌曲依然保留了古代的发音,歌者音质纯净,令歌曲保持一种简洁、纯美的圣诗感觉。即使你听不懂歌词,也能体会到自然的神圣与平和。 印度最古老的舞蹈之一——Natyam,在印度语中的意思是“舞蹈的艺术”。它除了强调舞蹈的节奏感,还十分强调伴奏音乐必须悦耳动听,由庄重的诗歌和风格纯朴的音乐组成。这本是用于祭祀的舞蹈,能充分体现舞者情感,最初由神庙舞女在庙宇里表演。这一舞蹈的动作关键在于保持上身的挺直,腿部半弯,双膝分开,而双脚则要像一把半开的扇。虽然有严格的动作规范,但其实每一个演员的表演都是不一样的,而且大多数时候表演都是即兴的,因此每一支Natyam的个人风格都十分强烈。 现在,这种传统的舞蹈在一股复古的潮流中再度兴起。不过,古时候的Natyam一般是独舞,而现在群舞更为流行。一群身段婀娜、身穿艳丽传统服装的舞女,在动听的音乐中如仙子般翩然起舞,效果比独舞更胜一筹。时至今日,Natyam更发展成一套讲究技术的艺术体系。 3.【古国美食】印度的咖喱闻名世界,很多人都以为米饭和咖喱是印度的主要食品和调味料。但实际上,在印度只有一部分地方是以米饭为主食,而咖喱对于大部分印度人来说更是一种陌生的调味料。 其实,没有统一风格才是印度菜的最大特色。而且不仅印度各城市之间的饮食习惯有很

古印度的等级制度

古印度的等级制度 古印度有着严苛的等级制度,区分着每一类印度人,每一类印度人的社会地位都不尽相同。下面是分享的古印度的等级制度,一起来看看吧。 种姓制度是印度与其他南亚地区普遍存在的社会体系。种姓制度以婆罗门为中心,划分出许多以职业为基础的内婚制群体,即种姓。各种姓依所居地区不同而划分成许多次种姓,这些次种姓内部再依所居聚落不同分成许多聚落种姓,这些聚落种姓最后再分成行不同行外婚制的氏族,如此层层相扣,整合成一套散布于整个印度次大陆的社会体系。因此,种姓制度涵盖印度社会绝大多数的群体,并与印度的社会体系、宇宙观、宗教与人际关系息息相关,可说是传统印度最重要的社会制度与规范。 古代印度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它和中国、埃及、巴比伦并列为东方的四大古国。勤劳、勇敢的印度人民,曾经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明,为人类做出了自己的贡献。但是,几千年来,印度社会的发展一直比较迟缓。这与印度存在着一个的森严的等级制度一种姓制度有着一定的关系。 印度的名称起源于印度河。中国汉代史籍译作“身毒”或“天竺”,直到唐代才改译为“印度。 自20世纪20年代起,在印度河谷先后发现几个古代城市遗址,

著名的有哈拉巴和摩享佐;达罗,因此统称为哈拉巴文化。哈拉巴文化存在年限约为公元前三千年代中叶至前二千年代中叶。历史学家一般都认为,哈拉巴文化的创造者,就是印度的原始居民达罗毗荼人。。 公元前二千年代中叶,属于印欧语系的许多部落,从中亚细亚经由印度西北方的山口,陆续涌入印度河中游的旁遮普一带,征服了当地的大部分达罗毗荼人。入侵者是白种人,自称“雅利安”,意为高贵者,以区别于皮肤黝黑的达罗毗荼人。经过几个世纪的武力扩张,雅利安人逐步征服了整个北印度。 雅利安人早先过着原始的游牧生活。入侵印度后,雅利安人吸收了达罗毗荼人的先进文化,由游牧转为定居的农业生活,并逐渐向奴隶社会过渡。 由于雅利安人对达罗毗荼人的征服和奴役,以及雅利安人内部贫富分化的结果,在雅利安社会中逐渐形成了一个森严的等级制度,这就是种姓制度。“种姓”一词在印度的梵文中叫“瓦尔那”,就是颜色或品质的意思。因此种姓制度又叫瓦尔那制度。 在种姓制度下,古代印度人被分为四个种姓: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 婆罗门是祭司贵族。它主要掌握神权,占卜祸福,垄断文化和报道农时季节,在社会中地位是最高的。 刹帝利是雅利安人的军事贵族,包括国王以下的各级官吏,掌握国家的除神权之外的一切权力。 波罗门和刹帝利这两个高级种姓,占有了古代印度社会中的大部

1.1.3古代印度练习题及答案

1.1.3 古代印度(练习) 一、选择题: 1.(2013·海南·12)古印度社会有一套严格的等级制度,高高在上的是“婆罗门”和“刹帝利”,而“吠舍”和“首陀罗”社会地位低下,这种制度被称为( ) A.世袭制 B.分封制C.种姓制度 D.中央集权制度2.(2013·黑龙江农垦牡丹江管理局·8)印度种姓制度中,农民、牧民、手工业者、商人属于( ) A.吠舍 B.刹帝利C.首陀罗 D.婆罗门3.(2013·湖南湘潭·11)下列与古代印度文明无关 ..的是( ) A.种姓制度 B.阿拉伯数字 C.佛教 D.《天方夜谭》4.(2013·广东湛江·16)在一部反映印度古代社会生活的电影中,符合印度种姓制度的史实是( ) A.刹帝利命令婆罗门率兵出征B.婆罗门在主持祭祀活动 C.吠舍在法庭上审判犯人D.首陀罗在自家的农口里劳动 5.入侵古代印度并征服当地居民,逐渐建立起一些小国的是( ) A.日耳曼人B.雅利安人 C.印第安人 D.苏美尔人 6.印度是世界文明发祥地之一,表现出独有的 历史特征。右图反映的是印度的( ) A.分封制度 B.民主制度 C.种姓制度 D.封建等级制度 7.如果你生活在古代印度,下列情况中,最有可能碰到的是( ) A.那里的人们最早开始种植粟 B.商人的女儿与官吏禁止通婚,等级制度森严 C.很多手工业者从事青铜铸造业 D.柏拉图在和学生们探讨哲学问题 8.在古代印度严格的等级制度中,从事农业、牧业、渔业的人属于( ) A.婆罗门 B.刹帝利C.吠舍 D.首陀罗 9.阿育王在印度可谓是家喻户晓,他在位时,孔雀王朝成为印度历史上第一个

统一的大帝国。按古代印度种姓制度的划分,阿育王应该属于( ) A.婆罗门B.刹帝利 C.吠舍 D.首陀罗 10.下图所示的路线传播的是( ) A.佛教 B.阿拉伯数字 C.活字印刷术 D.基督教 11.我们在现实生活中经常用到阿拉伯数字,阿拉伯数字的广泛使用也直接促进了数学和自然科学的发展。对阿拉伯数字的发明创制作出重要贡献的有( ) ①印度人②中国人③阿拉伯人④希腊人 A.①②B.①③ C.②③ D.③④ 12.佛教反对婆罗门的等级制度,所以( ) A.宣传种姓制度B.宣传“众生平等” C.倡导刻苦修行 D.号召削弱王权 13.下列历史事件中,与古代印度有关的有( ) ①摩羯陀国王阿育王基本统一半岛②种姓制度 ③发明阿拉伯数字④创立佛教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14.有一首歌这样唱道:“白龙马,蹄朝西,驮着唐三藏,跟着仨徒弟,西天取经上大道……”其中的“经”产生于( ) A.公元前6世纪 B.公元6世纪 C.公元前3世纪 D.公元3世纪15.古代印度有一户人家,有自己的住房,在城市开了一家店,同时销售自己手工制作的衣服。你认为这户人家所属的等级是( ) A.婆罗门 B.刹帝利C.吠舍 D.首陀罗 16.某班级准备以话剧的形式再现古代印度历史,涉及“种姓制度”时,下面台词中不正确的是( ) A.本国王把持军政大权,国家唯我独尊 B.别看我只是一个武士,但我和国王同属刹帝利 C.我是一个拥有万贯家财的大商人,却屈居第三等级 D.我很苦恼,我爱上了一个上一等级的姑娘,但我们不能步入婚姻殿堂二、非选择题:

7.3印度(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2)(2)

第三节印度教案3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属于世界地理分区部分。印度是南亚面积最大、人口最多、自然条件最具有代表性的国家。其古文明光彩照人,曾备受殖民统治蹂躏,独立后的发展举世瞩目。在第一章亚洲的学习中,学生对印度有了初步的了解,为了避免重复,在本节中应当侧重学习印度的人文地理特征尤其应突出其现代人文地理特征。 本节教材主要内容有(1)世界第二人口大国;(2)水旱灾害频繁;(3)自给有余的的粮食生产;(4)发展中的工业。教材中还安排了泰姬陵、印度舞蹈等人文景观图和印度地形图、南亚季风图与印度年降水量、农作物及矿产分布图以及三处学生课堂活动内容。其用意在于使学生避免死记硬背,而是能够利用地理材料探究印度水旱灾害频繁的原因、理解工农业生产布局的原理等,从而提高学习能力。教材的这种安排,也从农业发展与人口压力、农作物的分布与自然条件的关系、工业生产布局与原料产地的关系等方面体现了环境──资源──人口这一主线,正确地阐明了人地关系。 学习本节知识,可将印度同我国相比,从另一侧面加强学生对我国的国情认识。 教学目标 1.能够利用地图说明印度的地理位置、地形特征。 2.了解印度的人口压力及其对环境、社会的影响,认识人口的增长一定要与经济发展相适应,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地观。 3.能够利用孟买气温、降水统计图说出热带季风气候的特征,理解南亚季风与水旱灾害的关系。 4.了解印度工农业生产的分布和主要城市。认识地形、气候与农业生产的关系,工业分布与原料产地的关系,理解有关人地关系、生产布局的基本知识。 5.通过比较学习印度,了解我国的地理国情。 重点难点 本节教材有两处重点:一是印度的人口及人口问题;二是发展中的工业。难点是自然条件对农业的影响,工业分布与原料产地的关系。 教学方法 1.自学讨论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读书读图,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变学会为会学; 2.图导图练法:教师指导学生动眼识图,动脑析图、动手填图、动口说图,使学生理解和巩固地理知识,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发展多种地理智能; 3.分析讲解法:对地理原理和难点,教师运用多媒体及图、表辅助,分析讲解,予以突破。 4.比较教学法:通过与已知的地理知识的纵向、横向比较,开拓学生的思维,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巩固。 教具准备 1.多媒体电教设备及课件 2.南亚地形图、南亚季风图、印度年降水量分布图、印度农作物分布图、印度矿产资源与工业分布图等; 3.印度空白地图 4.自制幻灯片:(一)印度农作物分布与自然条件;(二)印度的工业分布与原料产地;(三)印度工业布局与日本之比较;(四)印度概况与中国之比较。 课时安排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印度教学设计

第七章我们邻近的国家和地区 第三节印度(教学设计) 七年地理李丹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读图概括能够概括印度的位置;找出印度主要的地形区名称;说出印度的气候及特点;.通过地理图片的阅读与分析,能够解释印度水旱灾害频繁的原因; (二)过程与方法 1、立足教材,不拘泥教材,以传授地理知识,培养学生能力,发展学生智力为本。 2、教学手段多样化,教式教法综合化。针对每个知识点的难易程度,结合学生基础,因材施教,择情而用。运用多媒体,加大教学密度,增强视听效果。 3、对各知识点不平均用力,详略适度。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教与学,知识的接受与探究,激发学习地理的兴趣。 2、鼓励质疑,肯定挑战。在继承中发展,在接受中修缮。 二、重点难点 1、重点:印度的人口情况。 2、难点:印度多水旱灾害的原因。 三、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搜集资料、图片,制作多媒体课件。 2、学生准备:搜集有关印度的图片、水旱灾害新闻资料。 四、教式教法 图像分析法、启发质疑法、文图对照、讨论点评、分析比较。 五、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课件:西游记中李玲玉跳的《天竺少女》印度舞蹈 提问:这是哪个国家的舞蹈?(先声夺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师语言导入,课件出示课题。 讲授新课:

(一)位置 展示课件印度地图。读图,查找印度在世界中的位置──了解印度是南亚面积最大的国家。读地图,说出印度的海陆位置、纬度位置、周边邻国。 活动1:在空白地图上填出:阿拉伯海、孟加拉湾、印度洋,绘出北回归线──了解其三面环海、大部分处于热带的地理位置。 (层层设疑,引导学生读图,形成正确的空间概念) 活动2:(1).印度主要陆上邻国,各位于印度的什么方位? (2).读出印度首都和主要城市位置。 (二)地形 课件:印度地图 .找出喜马拉雅山、恒河平原、德干高原,说说印度地形分布特点。 活动3:在空白地图上填出:喜马拉雅山脉、恒河平原、德干高原,了解印度的地形特点:北部:山地 中部:平原地形比较平坦耕地面积广 南部:高原 (通过读图分析,达到自主学习的目的) (三)河流 展示课件,印度的地图,读图找出印度的主要河流。 恒河——圣河 布拉马普特拉河——发源与中国,在中国称雅鲁藏布江。 (四)气候 课件:亚洲气候类型图;孟买年内各月气温和降水量图 提问:印度属于哪种气候类型?热带季风气候特点? 课件:印度雨季、旱季盛行风向图 分析:季风气候对印度的影响完成表格练习 师生共同完成表格,深入理解印度发生水旱灾害的原因。(结合表格分析,降低学习难度。)课件:印度水灾图片、新闻视频影片 [巩固新知] 课件:必备功底、智力拓展 (阶梯式练习,学生对所学知识及时反馈,教师对教学效果进行有效检查。)

印度尼西亚(地理教案)

印度尼西亚(地理教案)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印度尼西亚教学目标 1、了解印度尼西亚的自然地理环境和主要城市,知道印度尼西亚的人口分布特点;知道印度尼西亚的主要矿产和农产品。 2、培养学生的读图、填图能力,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解决的能力。 3、使学生树立地理环境整体观,因地制宜地发展生产,保护自然环境。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本节首先提出读图问题: 1、印度尼西亚的领土主要分布在哪一纬度带附近? 2、印度尼西亚领土的组成特点? 3、在国际海洋交通方面,印度尼西亚的地位有什么重要性? 通过读图,强调位置、组成的重要性,为学生对下面有关印尼的自然环境、人口分布、物产和经济状 况的学习打下基础。 第一部分“热带海洋上的翡翠项链”概述了印度尼

西亚的自然环境特征。这种比喻与它的地理位置及领土组成紧密相关。印度尼西亚位于东南亚热带海洋中,由13000 多个大小岛组成,是世界上最大的群岛国家。这些岛屿分布在赤道及其两侧,为热带雨林景观。印尼的地壳不稳定,多火山、地震,但爪哇岛有由火山喷出物发育而成的肥沃土壤,为农业生产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人口众多分布不均”部分介绍了印尼的人口状况,这是印尼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原因。印尼人口在世界上仅次于中国、印度和美国,居第四位。人口分布很不均匀,约有50%以上的人口集中在爪哇岛,1/5在苏门答腊,其他岛屿丛林密布,人口稀少。全国有100 多个民族,几百种语言。居民大多数信奉伊斯兰教。华人和华侨多分布在沿海各城市。 “矿产和热带经济作物”介绍了印尼丰富的物产,这对于印度尼西亚的经济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教法建议 一、首先围绕着印度尼西亚图回答问题: 1、印度尼西亚的领土主要分布在哪一纬度带附近? 2、印度尼西亚领土的组成特点? 3、在国际海洋交通方面,印度尼西亚的地位有什么重要性? 从而,概括印度尼西亚像散布在南太平洋上的一串翡

古代印度教案

古代印度教案 [学习目标] 1.知道古代印度的区域范围,知道雅利安人征服印度,建立古代印度国家的时间和经过,吠陀和梵书是这一时期最主要的历史文献,所以把这一时期称为”吠陀时代”,知道史诗《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也反映了当时印度社会生活状况和雅利安人扩张情景,是文学艺术领域对种姓制度的反映;知道种姓制度是印度国家形成中的一种特殊的等级制度和阶级关系,”吠陀时代”是种姓制度产生的时代背景,理解种姓制度对印度社会发展、民族文化、民族心理产生深刻的影响;知道佛教产生和发展的概况,佛教是意识形态领域中对种姓制度的反抗,理解产生佛教的经济与政治背景、思想文化因素。 掌握观察地图,提取历史信息,并对不同区域进行比较的技能。 2.通过吠陀与两部史诗的对比,了解历史文献与文学作品的区别;通过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分析佛教产生的背景,初步掌握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通过学习种姓制度对印度社会产生的影响,初步尝试用辨证的观点分析历史现象。 3.知道宗教是意识形态之一,理解其作为一种历史现象,存在的合理性。懂得尊重别人宗教信仰的道理。

[重点与难点] 重点:佛教的创立与发展。 难点:种姓制度。 说明: 1.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早期佛教的产生反映了古代印度社会的发展状况,故列为重点。 2.种姓制度是印度一种独特的具有深远影响的社会等级制度和阶级关系,作为贯串全课的线索,与其它内容的相互联系,对学生而言理解上存在一定的难度,故列为难点。 [教学设计] 导入: 这一环节的主要目标是使学生了解古代”印度”的区域范围要比现在的印度广。 教学内容一:吠陀时代 教学环节一: 这一环节的主要目标是加强学生历史学习基本技能的训练。 教学环节二: 这一环节的主要目标是使学生对了解历史的主要途径加深印象。为下一教学环节作铺垫。 教学环节三: 这一环节的主要目标是使学生认识史诗虽能反映社会

七年级下册地理 印度 教案

七年级下册地理印度教案 印度不仅是金砖国家成员国之一,同时也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也要珍惜人类共同的精神家园。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形成正确的环境、人口、经济价值观,从而进一步丰富学生的地理思维全局观念 在幻灯片中放映出唐僧师徒四人取经的图片。唐僧师徒四人,不辞千辛万苦历经九九八十一难,最后到达取经的地点西天。这“西天”就是古天竺国,也就是今天我们所要学习的内容,既是第七章第三节的印度。 二、讲授新知 (一)世界第二人口大国 1.教师提问:首先请大家阅读教材文字和“印度在世界的位置”,看看印度在世界上处于什么位置,它在中国的哪个方位?面积跟中国比较怎么样?所面临的海洋和临近国家有哪些? 提示:亚洲;南亚;中国西南方;面积比中国小;面临印度洋、阿拉伯海、孟加

2.学生自主学习: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印度地形图”,分析归纳印度主要的地形特点和河流分布特征。 3.教师提问:读“1993年—2011年印度人口数量变化图”,观察印度人口的增长速度的趋势是怎样的? 4.教师过渡:我们都知道印度的面积比中国小,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大的国家,那么你知道世界上人口第二大国是印度吗?大家讨论猜想一下为什么印度人口会那么多? 提示:生活水平提高、医疗水平提高…… 5.教师提问:大家回顾一下历史知识,人类文明起源地有哪几个地方? 6.教师讲述:河流域、尼罗河流域、印度河流域……是的,其实印度河流域的印度是一个世界文明古国。那么我们现在在图上找找看,是什么优越的地理条件促使印度成为人类文明的摇篮呢?(提示:印度的主要河流、地形分布的特点) 7.小结:印度的主要地形及地形优势适合人类生存发展,人口众多,世界第二人口大国。

第三章 古代印度

第三章古代印度(4课时)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了解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哈拉巴文化产生、发展及其衰亡的历史,更深层次理解印度种姓制度、早期佛教产生的社会背景极其阶级实质,同时要掌握古代印度文化的主要成就。 二、教学重点 (一)哈拉巴文化的衰亡 (二)宗教的产生 三、教学难点 (一)瓦尔纳制度的产生和演变 (二)印度社会发展历程以及文化的辐射 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讲授法 五、教学过程 第一节印度河流域文明 一、印度文明是分裂统一的发展趋势,纵观其文明大致有以下: 印度河流域(BC2300—1750) 吠陀时代(BC15000—600) 列国时代(BC600—400) 孔雀帝国时代(BC1500—187) 贵霜帝国时代(公元1—3C) 笈多王朝(320年——540年) 戒日帝国 拉其普特时期 德里苏丹国家 莫卧尔帝国(1526—1707) 天竺:古印度之别称,在中国史籍中最早印度称为:“身毒”“天竺”“贤豆”,《后汉书·西域传》载“天竺国一名身毒,在大月氏之东南数千里。以后晋书、魏书《新唐书》《宋史》均称为天竺,唐代玄奘《大唐西域记》中始称“印度”写到“详夫天竺之称,异议纠纷,旧云身毒贤豆,今从正音,宜云印度。” 二、古代印度的自然环境和居民 三、哈拉巴文化 (一)哈拉巴文化的发现和基本特征 (二)关于哈巴拉文化的争论 第二节雅利安人的奴隶制城邦 一、吠陀时代 “吠陀时代”原意为“知识”学问,雅利安人的圣书,共有四部,是祭司们在祭神中所用的颂歌,经文和咒语的汇编。 (一)婆罗门教 1、概念

婆罗门教是印度古代宗教,现在流行的印度教的古代形式。以吠陀经为主要经典;因崇拜梵天及有婆罗门种姓担任祭司而得名。 婆罗门教起源于公元前2千年的吠陀教,等级森严,分为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4世纪是婆罗门教的鼎盛时期,公元4世纪以后,由于佛教和耆那教的发展,婆罗门教开始衰弱。公元8、9世纪,婆罗门教吸收了佛教和耆那教的一些教义,结合印度民间的信仰,经商羯罗改革,逐渐发展成为印度教。印度教与婆罗门教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其教义基本相同,都信奉梵天、毗湿奴、湿婆三大神,主张善恶有报,人生轮回,轮回的形态取决于现世的行为,只有达到“梵我同一”方可获得解脱,修成正果。因此,印度教也称为“新婆罗门教”,前期婆罗门教则称为“古婆罗门教”。 2、经典及文献 经典是吠陀。原意为宗教的知识,后来转化为对婆罗门教、印度教经典的总称。从广义上说,吠陀是用吠陀梵文写作的一些西北印度文献的汇总,是关于对神的诵歌和祷文的文集;约在公元前20世纪到前10世纪间形成,它包含吠陀本集、梵书、森林书、奥义书。从狭义上说,吠陀只是指吠陀本集。 梵书 说明与吠陀本集有关的祭祀的起源、目的、方法及赞歌、祭词、咒术的意义的文集。 4部吠陀本集都有各自的梵书。目前尚存14~15部。 森林书 梵书的附属部分。因在森林中传授而得名。它不仅包括对祭祀的仪式和方法的说明,同时也涉及到祭祀的意义,宇宙和人生的奥秘,人和自然、神的关系等哲学问题。 奥义书 森林书的附属部分,也是吠陀的最后部分。它往往和森林书相混,不易辨别。它的梵文原义是“近坐”、“秘密的相会”,引申而成为师生对坐所传的秘密教义。奥义书也被称为“吠檀多”(意为“吠陀的末尾”或“吠陀的最高意义”)流传下来的奥义书有200多种,一般认为成书于公元前7~前5世纪,最晚的是16世纪的作品, 3、信仰: 多神崇拜主神崇拜在梵书、奥义书时代,吠陀万神殿中的一些神开始成为婆罗门教的主神,从而出现了“三神一体”的梵天(创造神)、毗湿努(护持神)和湿婆(破坏神)。 4、祭祀礼仪 祭祀万能是婆罗门教的重要纲领之一。 祭祀大致可分为家庭祭和天启祭或称火祭两类。 家庭祭在家庭中进行,以人事为主。通常有十二种祭仪:①受胎。一般在妇女怀孕后进行;②成男。祈求胎儿为男性;③分发。妇女怀孕3、4个月后,将头发分开,祈求母亲和胎儿安泰;④出生。婴儿出生后,祈求涤除胎前的不净,祝

最新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册 第3课 古代印度 优秀教案

第一单元古代亚非文明 第3课古代印度 1 教学分析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印度的种姓制度和佛教的兴起 教学难点:如何看待佛教的教义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印度这一名称起源于印度河,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在《历史》中最早把印度河以东的广大地区称为印度,后来西方人沿用了这一名称。在我国的《史记》中把印度称为“身毒”,《汉书》中把它称为“天竺”,《大唐西域记》中才把它成为印度。现在印度共和国的印地语的国名为“婆罗多”,起源于古代婆罗多族。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3课:古代印度。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 1.教师提问:古代印度河上游两岸土地肥沃。造成这里土地肥沃的原因和我们前面讲过的哪个国家相似? 提示:非常准确,就是埃及。 2.教师讲述:大约在公元前1500年左右,来自中亚的一支游牧部落侵入印度。他们自称雅利安人,陆续在印度河流域和恒河流域定居下来,从事农业生产。印度河北部建立起许多小国。到公元前三世纪,恒河下游的摩揭陀国经济发展较快,力量强大,国王阿育王统一了除南端以外的印度。但是,这种统一是不巩固的。不久,印度又陷入分裂的状态。同学们还记得中国历史元朝史中,元朝统治者的民族分化政策吗? 元朝为了巩固它的统治,把全国各族分为四等。而印度的雅利安人。在征服过程中也产生了不同的等级形成了严格的等级制度。 目标导学二:森严的种姓制度 1.学生自主学习: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归纳古代印度有几个等级,他们的名称是什么,各等级有哪些社会阶层,各等级的职责或义务如何? 提示:印度的等级制度,也叫种姓制度。种姓在印度的梵文中称“瓦尔那”,意为“肤色,品质”;第一等级婆罗门,即僧侣。第二等级刹帝利,包括国王武士和官吏,掌握军政大权。前者是人民的精神生活的统治者,后者是国家的世俗统治者。第三等级是吠舍包括农牧民、手工业者,要向国家纳税,供养前两个等级。第四等级是首陀罗,以奴隶为主。随着主产和分工的发展,在种姓之外又出现了大批的不可接触者,即最受歧视和压迫的贱民,各个等级间职业世袭,互不通婚,界限森严甚至不能共食、共住。 2.教师提问:引导学生分析婆罗门祭司将种姓制度赋予神秘色彩的目的何在?种姓制度的实质又是什么?

(完整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七章我们邻近的地区和国家第三节《印度》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七章我们邻近的地区和国家第三节《印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对照地图和课文,说出印度的地理位置。 2.学会运用资料,分析印度人口特点及人口众多的优势和劣势。 3.通过分析印度水旱灾害的原因,培养由表及里地剖析问题的思维能力。 4.运用地图和资料,联系印度自然条件特点,说出该国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实例。 【过程与方法】 学会运用文字、数据、地图等资料,归纳印度的地形、气候、河流特点及其相互关系和对当地农业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树立发展应与环境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观念。 2.树立发展中国家经济也能腾飞的坚定信念。 【教学重点】 运用地图和有关资料归纳印度的地形、气候、河流特点及其相互关系和对当地农业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教学难点】 运用地图和资料,联系印度自然条件特点,说出该国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实例。 ■教学策略 依据本节教材的特点,以媒体辅助教学法、引导启发教学法为主,适时补充各种图文资料,开阔学生视野,提高学习兴趣。布置学生课前搜集有关印度的各种资料,培养学生搜集和整理资料的能力,课堂上给学生展示的机会,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注重合作探究法、图导图练法、读图分析法、总结归纳法等学法指导,使学生通过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解决相关问题。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查询最新网络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 1.根据导学案的要求,预习课文。 2.搜集一些有关印度风土人情的文章或图片等资料。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展示关于金砖国家的世界分布图,播放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关于介绍印度的视频——“不可思议的印度”。 教师多媒体展示:

最新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三节《印度》教案

最新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三节《印度》教案 知识目标 1.学会运用文字和数字资料,说明印度人口增长的特点,以及人口过度增长与资源环境及经济发展的关系。 2.学会分析“孟买各月气温与降水量分布图”和“南亚1月、7月风向图”,了解热带季风气候的特点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3.简单分析印度粮食生产由大量进口到自给有余的变化原因。 4.了解印度经济发展的状况,简述其工业发展的过程及原因。 能力目标 1.学会读印度地形图、人口增长图、降水柱状图等图表,培养学生获取、提取、判断、分析信息的能力。 2.通过分析印度水旱灾害的原因、印度工业发展的历程,培养学生由表及里地剖析问题的思维能力。 德育目标 树立发展应与环境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观念,树立发展家也能腾飞的坚定信念。 ※教学重点 1.印度的人口问题 2.热带季风气候与农业。 3.印度的粮食问题。 4.印度工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教学难点 1.热带季风气候的特征与成因。 2.工业的发展与自然条件的关系。 ※教学方法 演示、讨论、归纳、图表分析为主的方法。 ※课时安排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1.多媒体课件引入:播放一段印度电影,并提问:该片反映的是哪个国家的生活呢?(印度)今天咱们就学习我们的邻邦——印度。 2.设问方式引入:《西游记》同学们都看过,唐僧要去西天取经,西天指哪里呢?是指古代的天竺,就是现在的印度。印度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呢?今天咱们也去取一回经。 板书:第三节印度 [讲授新课] 1.课件展示:图7.34“印度的地形”,明确印度的方位、邻国,找出喜马拉雅山、恒河平原、德干高原,说说印度地形分布的特点。 2.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印度位于我国的西南部,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课件展示P34的阅读材料:世界文明古国——印度)。印度的邻国有巴基斯坦、、尼泊尔、孟加拉国、缅甸,以及隔海相望的斯里兰卡。印度的地形可以分为三大地形区:北部为喜马拉雅南侧山地,中部为恒河平原,南部为德干高原 3.课件展示:图7.35“印度人口的增长”,并思考:

九上第3课《古代印度》教学设计

九上第3课《古代印度》教学设计 古代印度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知道古印度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文明历程;印度种姓制度;佛教的兴起和传播。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阅读有关印度的种姓制度和佛教教义的相关材料,培养学生辨证看问题和全面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印度的初步了解,使学生认识印度河流域是世界古代文明的发祥地,印度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印度的种姓制度和佛教的兴起。

教学难点: 如何看待佛教的教义。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印度这一名称起源于印度河,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在《历史》中最早把印度河以东的广大地区称为印度,后来西方人沿用了这一名称。在我国的《史记》中把印度称为“身毒”,《汉书》中把它称为“天竺”,《大唐西域记》中才把它成为印度。现在印度共和国的印地语的国名为“婆罗多”,起源于古代婆罗多族。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3课:古代印度。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 1.教师提问:古代印度河上游两岸土地肥沃。造成这里土地肥沃的原因和我们前面讲过的哪个国家相似?提示:非常准确,就是埃及。 2.教师讲述:大约在公元前1500年左右,来自中亚的一支游牧部落侵入印度。他们自称雅利安人,陆续在印度河流域和恒河流域定居下来,从事农业生产。印度河北部建立起许多小国。到公元前三世纪,恒河下游

的摩揭陀国经济发展较快,力量强大,国王阿育王统一了除南端以外的印度。但是,这种统一是不巩固的。不久,印度又陷入分裂的状态。同学们还记得中国历史元朝史中,元朝统治者的民族分化政策吗?元朝为了巩固它的统治,把全国各族分为四等。而印度的雅利安人。在征服过程中也产生了不同的等级形成了严格的等级制度。 目标导学二:森严的种姓制度 1.学生自主学习: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归纳古代印度有几个等级,他们的名称是什么,各等级有哪些社会阶层,各等级的职责或义务如何? 提示:印度的等级制度,也叫种姓制度。种姓在印度的梵文中称“瓦尔那”,意为“肤色,品质”;第一等级婆罗门,即僧侣。第二等级刹帝利,包括国王武士和官吏,掌握军政大权。前者是人民的精神生活的统治者,后者是国家的世俗统治者。第三等级是吠舍包括农牧民、手工业者,要向国家纳税,供养前两个等级。第四等级是首陀罗,以奴隶为主。随着主产和分工的发展,在种姓之外又出现了大批的不可接触者,即最受歧视和压迫的贱民,各个等级间职业世袭,互不通婚,界限森严甚至不能共食、共住。 2.教师提问:引导学生分析婆罗门祭司将种姓制度赋予神秘色彩的目的何在?种姓制度的实质又是什么? 提示:为了维护反动的等级制度,婆婆罗门祭司把等级制蒙上了一层神圣的色彩。统治者利用婆罗门教的说法,目的是为了保护奴隶主贵族的

【人教版】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上册:1.1.3《古代印度》练习题

《古代印度》试卷 一、选择题 1.“首陀罗的职责只有一个,那就是顺从地服务于其他三个种姓。”材料反映的是() A.古埃及奴隶制度 B.汉谟拉比法典 C.古印度种姓制度 D.西欧封建等级制度 2.古印度是世界文明的发源地之一,下列与古印度有关的是() A.金字塔 B.《汉谟拉比法典》 C.分封制 D.种姓制度 3.与“普度众生”、“功德无量”这些词汇有关的宗教是() A.基督教 B.伊斯兰教 C.道教 D.佛教 4.由“《摩诃婆罗多》、恒河、阿拉伯数字”这些词你能联想的国家是() A.古埃及 B.古巴比伦 C.古印度 D.两河流域 5.“在权利方面,人生来时自由平等的。”但在古印度,却把社会成员按地位高低划分为四等。请指出属于第二等级的是() A.婆罗门 B.刹帝利 C.吠舍 D.首陀罗 6.以下四幅图片反映出的共同历史信息是() A.奴隶制度 B.封建制度 C.等级制度 D.资本主义制度 7.阿育王在位时,孔雀王朝成为印度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大帝国,按古代印度“种姓制度”的划分,阿育王属于() A.婆罗门 B.刹帝利 C.吠舍 D.首陀罗 8.《西游记》是一部家喻户晓的神话小说,“唐僧取经”是书中故事情节的重要线索。“唐僧取经”的“经”是指() A.佛教学说 B.基督教教义 C.伊斯兰教教义 D.犹太教教义 9.“婆罗门教宣传婆罗门种姓至上,说梵天用口造婆罗门,用手造刹帝利,用双腿造吠舍,用双脚造首陀罗,并为他们规定了社会职业,永世不可改变。”这段材料反映的是哪一文明

古国的状况() A.古希腊 B.古巴比伦 C.古印度 D.古埃及 10.古代印度、巴比伦、埃及文明共同特征不包括() A.都属于亚洲国家 B.都较早建立了奴隶制国家 C.都处于大河流域 D.都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 11. 作为文明古国之一,印度文明有其独特的魅力。下列与印度文明有关且对其他地区文明产生了重大影响的有①《汉谟拉比法典》②阿拉伯数字③种姓制度④佛教 A.①② B.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12.某班级以话剧的形式再现古印度历史,涉及到“种姓制度”时,有一句台词是不正确的,是() A.“本国王把持军政大权,国家唯我独尊” B.“别看我只是一个武士,但我和国王同属刹帝利” C.“我是一个拥有万贯家财的大商人,却屈居第三等级” D.“我很苦恼,我爱上了一个上一等级的姑娘,但我们不能步入婚礼殿堂” 二、材料解析题 13.四大文明古国创造了人类历史上最早的灿烂文化,这些文明不仅向我们昭示着祖先们的聪明才智,更反映了人类不懈进取的精神。这种精神在今天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1)将下列表格补充完整。 重要标志 名称泰姬陵 所属国家古埃及 所在的大河流域两河流域 (2)人类早期文明为什么都会出现在大河流域?

七年级地理下册《印度》教案

一、教学目标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依据课程标准的规定,又结合七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能在地图上指出印度的地理位置、首都和邻国。 (2)明确印度的主要地形区及其地形特征。 (3)了解印度的人口压力,以及人口过度增长与资源环境及经济发展的关系。 (4)读图分析印度的气候特点,及水旱灾害频繁的原因。 (5)了解“绿色革命”给印度的粮食带来的新契机。 (6)了解工业部门分布与原料产地分布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 运用收集到的资料、地图进行探究性学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初步树立人地和谐的观念,明确可持续发展观。 (2)通过讲述印度的工业发展,使学生认识到独立自主发展经济是发展中国家摆脱贫穷落后面貌的唯一出路。 二、教学的重、难点 (1)重点:印度的地形特点;西南季风与印度水、旱灾害的关系;印度农业的新契机;印度主要的工业部门,原料产地的分布对工业部门分布的影响 (2)难点:西南季风与印度水旱灾害的关系 三、教学手段 根据教材的特点,学生的实际,及教学设备情况,我选择利用多媒体“图、色、声、像”的功能,形象生动、直观地展现相关的地理事物、现象,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兴奋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有利于加大课堂教学力度,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也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四、教法 (1)自学讨论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读书读图,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变学会为会学。 (2)图导图练法:教师指导学生动眼识图,动脑析图、动手填图、动口说图,使学生理解和巩固地理知识,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发展多种地理智能。 (3)分析讲解法:对地理原理和难点,教师运用多媒体及图、表辅助,分析讲解,予以突破。 (4)比较教学法:通过与已知的地理知识的纵向、横向比较,开拓学生的思维,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巩固。 五、学情、学法 提高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现有的知识,培养学生的能力,实现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的交融。 (1)指导学生运用地图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读图分析能力。 (2)以图忆文,培养记忆力 (3)指导学生用综合法、分析法解决问题。 六、课时:1课时 七、教学过程

第2课 古代印度社会

第一单元古代世界 第2课古代印度社会 1 教学分析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印度的种姓制度和佛教的兴起 教学难点:如何看待佛教的教义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印度这一名称起源于印度河,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在《历史》中最早把印度河以东的广大地区称为印度,后来西方人沿用了这一名称。在我国的《史记》中把印度称为“身毒”,《汉书》中把它称为“天竺”,《大唐西域记》中才把它成为印度。现在印度共和国的印地语的国名为“婆罗多”,起源于古代婆罗多族。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3课:古代印度。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 1.教师提问:古代印度河上游两岸土地肥沃。造成这里土地肥沃的原因和我们前面讲过的哪个国家相似? 提示:非常准确,就是埃及。 2.教师讲述:大约在公元前1500年左右,来自中亚的一支游牧部落侵入印度。他们自称雅利安人,陆续在印度河流域和恒河流域定居下来,从事农业生产。印度河北部建立起许多小国。到公元前三世纪,恒河下游的摩揭陀国经济发展较快,力量强大,国王阿育王统一了除南端以外的印度。但是,这种统一是不巩固的。不久,印度又陷入分裂的状态。同学们还记得中国历史元朝史中,元朝统治者的民族分化政策吗? 元朝为了巩固它的统治,把全国各族分为四等。而印度的雅利安人。在征服过程中也产生了不同的等级形成了严格的等级制度。 目标导学二:森严的种姓制度 1.学生自主学习: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归纳古代印度有几个等级,他们的名称是什么,各等级有哪些社会阶层,各等级的职责或义务如何? 提示:印度的等级制度,也叫种姓制度。种姓在印度的梵文中称“瓦尔那”,意为“肤色,品质”;第一等级婆罗门,即僧侣。第二等级刹帝利,包括国王武士和官吏,掌握军政大权。前者是人民的精神生活的统治者,后者是国家的世俗统治者。第三等级是吠舍包括农牧民、手工业者,要向国家纳税,供养前两个等级。第四等级是首陀罗,以奴隶为主。随着主产和分工的发展,在种姓之外又出现了大批的不可接触者,即最受歧视和压迫的贱民,各个等级间职业世袭,互不通婚,界限森严甚至不能共食、共住。 2.教师提问:引导学生分析婆罗门祭司将种姓制度赋予神秘色彩的目的何在?种姓制度的实质又是什么?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