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小学教师资格证教育学复习

小学教师资格证教育学复习

小学教师资格证教育学复习
小学教师资格证教育学复习

一、单项选择题

1.下面不属于儿童入学后的适应性问题的是()。

A.睡眠不足B.情绪低落C.经常感冒D.人际关系不良

2.在幼小衔接过程中,智育的核心是()。

A.非智力因素B.思维能力C.记忆知识D.掌握技能

3.幼小衔接的工作重点应该放在()方面。

A.入学的适应性B.幼儿身体素质C.文化课学习D.社会性培养

7.幼小衔接教育的实质问题是()。

A.主体的适应性问题B.幼儿园小学化问题C.小学幼儿园化问题D.幼儿的读、写、算问题

8.下列不属于学前教育小学化倾向的原因的是()。

A.家长望子成龙的心态B.幼儿的兴趣C.师资力量薄弱D.办学条件差

二、名词解释

1.幼小衔接

2.过渡期

3.幼儿教育小学化

三、判断题

1.幼儿园课程的开设就是为了幼儿能顺利地进入小学阶段的学习。

2.幼儿园与小学的衔接工作是由幼儿园和小学来完成。

3.幼儿阶段也需要让儿童养成阅读图书的良好习惯。

4.幼小衔接工作主要是在幼儿大班和小学一年级之间的事情。

5.儿童入学后如果不适应,容易发生睡眠不足、人际交往不良、学习兴趣下降等现象

6.幼儿园与小学阶段教育的区别就是小学开始分科教学。

7.幼儿园向小学阶段过渡只要顺其自然,不需要老师花太多精力。

四、简答题

1.如何摆脱传统的灌输式、填鸭式教学或“小学化教学”,发挥儿童学习的自主性?

2.幼小衔接教育的实质问题是什么?怎样做好幼小衔接教育工作?

3.列举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的危害。

4.儿童入学后的适应性问题表现在哪些方面,解决这些问题有何意义?

5.对幼儿园来说,幼小衔接的主要内容包括哪些内容?

6.幼小衔接工作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五、论述题

1.如何正确理解幼儿园教育和小学教育的差别?

2.试述学前班教育小学化倾向的原因。

3.论述幼儿园实施幼小衔接工作的指导思想。

六、案例分析

学期过了一半,丁丁的新鲜感少了,他不再和以前一样兴奋。回到家,妈妈问他上学好不好,他的回答是上学没意思,不能像幼儿园那样自由,不能经常画画,还要做作业。中午,不能午睡。丁丁感到还是幼儿园好……

结合案例谈谈幼儿园教育与小学教育有哪些不同?如何做好幼小衔接工作?

答案与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

1.C.经常感冒属于疾病范畴,不属于适应性问题。

2.B.思维能力是智育的核心成分。

3.A.幼小衔接的工作重点是要解决这一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不适应问题。

4.C.人际交往能力可以帮助幼儿结交新朋友,取得教师的帮助。

5.D.创造力属于智力范畴。

6.A.幼儿教师的观念直接影响到幼小衔接工作的质量。

7.A.幼小衔接根本上是解决生理、心理等的适应性。

8.B.幼儿的兴趣不属于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的原因。

二、名词解释

1.幼小衔接:指幼儿园与小学直接过渡的特定阶段。学前阶段与小学阶段存在不同的教学特点,主导活动、作息制度、师生关系、环境布置、社会期望等都存在差异,导致儿童的生理、心理和社会性方面都出现不适应状态。幼小衔接是个长期的、整体性的工作,需要各个环节的密切配合。

2.过渡期:指幼小衔接的特定阶段。在幼儿园与小学这两个前后发展阶段之间存在一个兼具两个阶段特点的交叉时期。在这个时期,儿童既保留了上一阶段的某些特征,又拥有下一阶段刚刚出现的某些特点。3.幼儿教育小学化:指幼小衔接工作中的一种误区。是提前用小学的教育方式对待幼儿。表现在两种情况中:一种是提前让幼儿学习小学的教材,如提前学习汉语拼音、书写汉字等,幼儿不能或不甚理解,学习中只能较多使用机械记忆和死记硬背的方法,体会不到学习乐趣;一种是教学的组织形式和方法小学化,如教师长时间用言语方式教学。

三、判断题

1.×。幼儿园的教学是符合幼儿年龄阶段需要的,而不是专门为人学做准备。

2.×。幼小衔接工作需要幼儿园、小学、社会等多个方面相互配合完成。

3.√。

4.×。幼小衔接工作是长期的,贯穿多个年龄段。

5.√。

6.×。幼小两个阶段的区别包含多个方面,分科教学只是学习方面。

7.×。幼小衔接阶段对幼儿身心发展影响很大,需要各个方面的关注

四、简答题

1.传统的灌输式、填鸭式教学或“小学化教学”,不但扼杀了儿童学习的主动性,还彻底摧毁了儿童的好奇心、求知欲、创造力和想像力。而活动教学法、发现教学法等强调学习以主动认知建构为主的教学方法,则能够给儿童以足够的空间和环境,让他们自己去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从中体验发现的乐趣、学习的满足和解决问题后的成就感,从而真正变成“学习的主人”。

2.幼小衔接教育的实质问题是主体的适应性问题,为解决这一实质问题必须做好以下几点:

(1)、培养入学意识。通过参观了解小学的生活情况,减少幼儿对小学的恐惧感。

(2)培养社会适应能力。要在认识兴趣、学习积极性、意志力、自信心等个性品质方面,以及社会交往能力方面,对幼儿进行培养和训练,这样才能缩短进入小学后的适应期。

(3)培养学习适应能力。引导幼儿从小养成爱读书的习惯、做事情认真的习惯、注意力集中听老师讲课的习惯、保持文具和书本整洁的习惯等。同时,对大班的幼儿需要适当加入一些基本的认字、算术知识的学习。

(4)培养生活适应能力。小学有许多新的规则和任务,因此,必须通过游戏让幼儿懂得一些基本的规则,有意识地学会调节自我控制能力。

3.幼儿教育小学化危害很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影响幼儿身体的正常发育。幼儿时期,是身体各种机能迅速发育的时期,尤其是高级神经系统和骨骼肌

肉的发育,常会使他们不停顿地活动,在活动中得到发展。如果把孩子限制在狭小的教室里,每天几小时静坐,将会使某些部分神经细胞长期处于抑制状态,严重制约身体各机能的迅速发育。(2)制约幼儿智力的发展。幼儿时期,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智力发展时期,抽象逻辑思维尚处于萌芽状态;思维的形式主要靠表象,而非抽象的词语或概念。幼儿思维的这种具体性和形象,就决定他们只有充分运用各种感觉器官,广泛地与人、与物直接接触,在动态生活中获得大量的感性经验,智力才有进一步发展提高的可能。

(3)压制幼儿良好个性的形成。幼儿期是各种心理过程迅速发展的时期,也是一个人个f!生开始形成的时期。在良好的环境中成长的幼儿一般都比较活泼好动,好奇好问,兴趣广泛,喜欢与同伴交往,喜欢得到成人的重视和夸奖。生活中常常可以看到幼儿是不会因为自己不断变换活动方式感到疲劳的,相反,往往由于活动过于单调或重复而引起厌倦。幼儿园过多的集体教学活动,使得幼儿没有充分的游戏时间和自由活动时间,也使得教师没有时间和精力与幼儿进行更多的个别接触和交谈。而这些被挤掉的活动,却正是幼儿形成良好个性所不可缺少的。(4)不利于幼儿入学后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大量实践经验证明,在幼儿园提前进行知识教育并没有达到为人学做好充分准备的教育目标。虽然在入学之初,幼儿园的幼儿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准备显得较为轻松,但事实上使幼儿处于一种松懈的状态,他们会以为教师在课堂上讲的内容都是他们已经掌握的,没有必要再认真听讲,儿童表现为注意力涣散。这种不良的学习习惯,为儿童以后学习新知识新技能带来了许多消极的影响。学前教育有别于学校教育,有其特有的教学目标、管理模式和教育方法,要注意杜绝幼儿园“小学化”的倾向

4.幼小不衔接造成了幼儿适应性问题主要表现为:在身体方面,睡眠不足,身体疲劳,食欲不振,体重下降;在心理方面,精神负担重,心理压力大,情绪低落,自信心不足,学习兴趣降低;在社会性方面,人际交往不良,人际关系紧张,有的学生甚至还出现怕学、厌学的情绪。这些问题如不能很好的解决,不仅会严重影响初入学儿童身心的健康发展,而且还会对其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产生消极影响。

幼儿园与小学共同配合搞好幼小衔接工作,不仅十分必要而且意义非常重大。它既有利于儿童入学前后的学习和发展,也为小学生在中高年级以及以后的学习和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更为顺利实施九年义务教育,解决学生中出现的厌学、辍学等问题,进一步提高教育质量提供保障。因此,幼儿园与小学都要认真研究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共同做好衔接工作。

5.在幼儿园方面,幼小衔接教育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培养幼儿对小学生活的热爱和向往。幼儿对小学生活的态度、看法、情绪状态等,对入学后的适应性关系很大。因此,幼儿园阶段应注意培养幼儿愿意上学,对小学的生活怀着兴趣和向往,为做一名小学生感到自豪的积极态度,并让幼儿有机会获得对小学生活的积极情感体验。(2)培养幼儿对小学生活的适应性。幼儿入学后,是否适应小学的新环境,适应新的人际关系,对其身心健康影响很大。培养幼儿的社会适应性,特别是主动性、独立性、人际交往能力等,不仅关系着幼儿入学后的生活质量,也关系着他们在小学的学习质量,是幼小衔接的重要内容。适应性的内容包括:培养幼儿的主动性;培养独立性;发展人际交往能力;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和任务意识。(3)帮助幼儿做好入学前的学习准备。学习准备应着眼幼儿终身学习的需要,发展他们基本的学习素质,并在此过程中,帮助他们打下今后学习的基础。幼儿园大致需要做好以下三方面的工作: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良好的非智力品质;发展思维能力和基础能力。

6.有关教育机构在解决幼小衔接工作的时候需要通力配合,关键在于转变观念,加强研究,根据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做好过渡期的教育工作。

(1)进行幼儿园与小学教育的双向改革,双方都把培养儿童的基本素质作为衔接工作的着眼点,共同创造合理的过渡期的外部教育环境与条件,搞好衔接工作。(2)转变观念,提高教师素质,认真研究过渡期儿童的特点与发展需要,有的放矢地做好过渡期的教育工作。许多幼小衔接的研究结果证明,提高广大教师的素质是幼小衔接工作取得成功的保证。而提高教师素质的关键则在于转变旧有观念,提高教师对衔接意义的认识,加深广大教师对儿童过渡期特点的理解,从而使

广大教师能够自觉研究过渡期每个儿童不同的发展特点及需要,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展衔接工作。(3)结合地区特点及幼儿身心发展的个别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幼小衔接工作。各地区都要结合本地实际情况,立足于当地幼儿的具体情况,针对幼儿过渡中的最主要的问题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4)加强家、园、学校、社区力量的相互配合。幼小衔接工作仅仅依靠幼儿园或小学单方面的力量是不够的,幼儿园、小学、家长、社区必须互相配合,形成影响幼儿成长的教育合力。

五、论述题

1.幼儿园教育与小学教育之间的差距仍然较为悬殊,表现为:

(1)开始正规的学习生活,要求提高了。幼儿园是保教并重的机构,以游戏为主要活动形式,幼儿主要进行灵活、自由、富有趣味性的活动,教师对幼儿的约束少,不像学校教育那么规范。而小学是实施义务教育的机构,以上课为主要活动形式,必须根据国家统一规定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材进行系统的文化知识教育,要达到一定的质量要。求。(2)幼儿园幼儿是在各种有趣的活动中获得对周围世界的认识的,教师不给幼儿打分,幼儿无压力,更谈不上对学习的责任感,而幼儿人小学成为小学生后,学习成为一种社会义务,开始系统地接受各门学科的基本知识,进行基本的学习能力训练。这是社会的责任,这就迫使儿童不仅要学习自己感兴趣的课程,同样还要学习不感兴趣的内容,并且要求取得好成绩,这就需要有意志的努力。(3)学习内容从口头语言过渡到书面语言,要求心理活动的有意性和抽象概括性,难度增大。

(4)学校实行升留级制,学习程度以分数衡量,分数的高低会受到周围人们的评价和成人的奖惩,儿童之间存在竞争,必然引起压力、紧张和情绪上的恐惧。(5)生活制度的变化。幼儿园的一日生活以游戏为主,每天上课(或集体教育)时间不超过1小时。小学生除早读课外,上午上课3~4节,下午上课1—2节,课间休息、游戏时间很短,午睡得不到保证。(6)师生关系的变化。在幼儿园中,老师像母亲一样关心孩子,对幼儿的睡眠、生活、饮食、清洁卫生等都关怀备至,与幼儿的个别接触多,老师与幼儿关系密切融洽。幼儿进入小学后,教师与幼儿的个别交往减少,态度也较为严肃。(7)生活环境的改变。幼儿园的生活环境注意娱乐性和趣味性,比较自由,而小学多数只有桌椅,座位固定,对儿童缺乏强烈的吸引力。

2.学前班教育小学化倾向的主要原因有:

(1)与家长“望子成龙”的心态有一定的联系。在这个市场的吸引下,不少小学为了迎合家长望子成龙的心理,以创收为目的,不顾自身是否具备举办学前班的条件,盲目开设学前班。(2)师资力量薄弱。幼儿教师不同于小学教师,有其特有的要求和素质。学前班教师有相当一部分从未接受过系统正规的专业训练,或是因为不能胜任小学教学工作而被“下放”下来的,教学活动带有很大的随意性和盲目性。(3)办学条件差。由于我国农村幼教起步较晚,条件差,幼儿班里很少玩具、教具和图书图片,也没有适用于学龄前儿童的教材参考资料,使教师难以开展适合幼儿年龄特点的教育。

3.幼儿园实施幼小衔接工作的指导思想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长期性而非突击性。幼儿园教育是终身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要为儿童的终身发展打好基础。因此,不应当把幼小衔接工作仅仅视为两个教育阶段的过渡问题,而应把它置于终身教育的大背景下去考虑。对幼儿园来讲,在时间上要把幼小衔接工作贯穿于幼儿园教育的各个阶段,而不仅仅是大班后期;在内容上要涉及幼儿发展的各个方面,而不仅仅是知识准备;在人员上要包括幼儿园全体人员、家长及有关成人,而不仅仅是大班老师。对小学来讲,也不能仅仅把衔接工作看成是幼儿园的事情,而应当遵循素质教育的精神,改革不适合儿童发展的教育形式和方法。.

(2)整体性而非单项性。幼小衔接是全面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从幼儿体、智、德、美各方面全面进行,不应仅偏重某一方面。在幼小衔接中,偏重“智”的倾向比较严重。要搞好幼小衔接工作,必须促进幼儿的体、智、德、美的全面发展。在全面发展教育过程中,培养他们入学所必须的各种基本素质。(3)培养入学的适应性而非小学化。在幼小衔接工作中的另一误区就是小学化倾向严重。有些教师认为,要与小学搞好衔接工作,就要提前用小学的教育方式对待幼儿,让幼儿园像小学。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提前让幼儿学习小学的教材,如提前学习汉语拼音、书写汉字、提前学习小学的数学知识等,使幼儿园的教育内容不是幼儿熟悉的、与之关系密切的周围生活中具体的人或事,而是大量抽象的文字或符号;二

是用小学教育的组织形式与方法对待幼儿园的幼儿。例如,用小学式的上课取代幼儿的基本活动——游戏;教师长时间用言语讲授的方式进行知识灌输,追求立竿见影的短期学习效果等。这些做法,严重违背了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是造成儿童怕学、厌学、养成不良学习习惯的重要原因。

幼小衔接工作的重点应当放在培养幼儿的入学适应性上。教师要针对过渡期儿童的特点及实际情况,着重培养幼儿适应新环境的各种素质,帮助幼儿顺利完成幼小过渡,而不是把小学的一套简单地下放到幼儿园。

最全面的小学教育学复习资料讲解

最全面的小学教育学复习资料 心理学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心理学——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活动规律的科学。 2、心理过程——指认识过程(感觉、知觉、识记、想象和思维)、情绪和情感过程及意志过程。 3、观察法——观察,旨在自然条件下,人们为一定目的而对事物所进行的有计划的知觉过程。观察法就是以感官活动为先决条件,与积极的思维相结合,系统地运用感官对客观事物进行感知、考察和描述的一种研究方法。 4、自然实验法——在自然的正常的情况下,根据预定的计划,有意识地引起或创造所要研究的现象 5、反射——是有机体借助于中枢神经系统而实现的对体内外刺激所做出的规律性的应答活动。 6、反射弧——是实现反射的生理结构。它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反馈和效应器。 7、无条件反射——无条件反射是先天的、生来就有的不需要学习就会的反射. 8、条件反射——是后天的,是在个体生活过程中经过学习而形成的反射. 9、兴奋过程——是指有关大脑皮层区及相应器官的机能由相对休息状态转向活动状态. 10、抑制过程——是指有关大脑皮层区及相应器官的机能由活动状态转向相对休息状态 11、兴奋和抑制的扩散与集中——当大脑皮层的某部位产生兴奋或抑制时,并不是停留在原发点不动,而是向周围的神经细胞传布开来,这就是兴奋和抑制的扩散.扩散到一定限度后,又向原发点聚集,这 就是兴奋和抑制的集中. 12、兴奋和抑制的相互诱导——是指一种神经过程能引起与它相反的神经过程的增强. 13、第一信号系统——是具体刺激物引起的条件反射系统 14、第二信号系统——是由词语作为条件刺激物而引起的条件反射系统 15、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的指向和集中。 16、有意注意——是指具有预定目的,需作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17、无意注意——是一种事先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任何意志努力的注意。 18、有意后注意——是指既有目的性,又不需作较大意志努力的注意。 19、注意的分配——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对象或活动上的特征。 20、注意的转移——是根据新的需要,主动及时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的特性。 21、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22、知觉——是人脑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 23、感受性——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的不同叫感受性。 24、感觉阈限——是指能引起感觉持续一段时间的刺激量。 25、分析器——是一种复杂的神经装置,由感觉器官、传导神经(包括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和大脑皮层的相应区域三部分组成. 26、适应——由于刺激物的持续作用而引起的感受性变化叫做适应。 27、记忆——是过去经验在人脑中的反映。 28、记忆表象——被感知过的事物不在面前时,它的形象仍能在头脑中呈现出来,这个现象叫记忆表象。 29、识记——就是通过反复感知从而识别、记住某种事物,并在头脑中留下映象的过程。 30、保持——是识记过的材料在头脑中储存和巩固的过程,人脑的保持量是相当大的。

小学教师资格证《教育学》简答试题及答案

小学教师资格证《教育学》简答试题及答案 简答题: 36.简述成熟对个体身心发展的意义。 37.初中教育的个体发展任务是什么? 38.简述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舒尔茨的教育功能观与人力资源观。 39.班集体的教育作用有哪些? 40.教学过程中如何认识智力发展与知识掌握的关系? 参考答案: 36.(1)人的先天素质是在发展过程中逐步成熟的。 (2)人的机体的成熟程度制约着身心发展的程度和特点,它为一定年龄阶段身心发展特点的出现提供了可能和限制; (3)教育中充分重视成熟的意义非常必要;教育受成熟所制约,对人的发展又具有积极的能动作用; (4)格塞尔提出的个体发展的成熟决定论,夸大了成熟的作用。 37.(1)给少年独立的要求以尊重、支持和引导,丰富少年的内心世界,使其形成正确的自我意识和理想自我。 (2)身体发展方面,初中阶段要进行保健和青春期教育,让少年懂得青春期生理变化的必然性和意义。 (3)在认知方面,初中阶段教育应重视抽象思维和概括能力的培养; (4)情意方面,应着重培养学生的道德理想和深刻的情感体验; (5)自我教育能力方面,帮助学生形成较正确的自我认识,使学生

掌握评价自我的多维标准。 38.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舒尔茨的教育功能观:教育作为经济发展的源泉,其作用是远远超过被看做实际价值的建筑物、设施、库存物资等物力资本的。人力资源观:有技能的人的资源是一切资源中最为重要的资源,人力资本收益大于物力资本投资的收益。舒尔茨看到了人力资源的价值,并认为人的这种价值是可以培养的,这种观点是正确的,对教育和人力资源的开发起到很大作用。但他把人的价值单纯放到人的技能上,忽视了人的思想同样是重要的价值所在。这是20世纪50~60年代教育忽视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理论根源。 39.(1)有利于形成学生的群体意识。 (2)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与适应能力。 (3)有利于训练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40.教学过程中要做到智力发展和知识掌握的统一。 (1)智力的发展依赖于知识的掌握,知识的掌握又依赖于智力的发展。 (2)引导学生自觉地掌握知识和运用知识,才能有效地发展他们的智力。 (3)防止单纯抓知识教学或只重能力发展的片面性。 新东方网课推荐:年教师资格一次顺利提分课程!!点击免费试听>>>

最新小学教师资格证《教育学》核心考点:小学教育

小学教师资格证《教育学》核心考点:小学教育核心考点 1.我国小学教育的历史发展 小学教育通常是指一个国家学制中第一个阶段的教育,也称初等教育,教育对象一般为6岁~l2岁的儿童。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是对全体公民实施基本普通文化知识的教育,是培养公民基本素质的教育。 (1) 我国古代的小学教育 我国的小学产生于殷周时代。 (2) 我国近现代的小学教育 1878年,张焕纶所翻办的上海正蒙书院内附设的小班,是近代小学的开端。1904年,清政府颁布了《奏定初等小学堂章程》。规定设初等小学堂,并规定初等小学教育为义务教育。1840年以后,我国的小学教育有了较大的发展。发展变化的基本特征是: ①逐步明确了小学教育为普通教育、义务教育的性质。②学制改革逐渐向世界其他国家靠近,采用修业年限为6年的“4-2”学制。③逐步明确小学教育是为培养合格公民打基础的教育。 (3)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小学教育 新中国成立之后,从1986年开始推行九年义务教育。 2.义务教育 (1)义务教育的概念 义务教育是指国家采用法律形式规定的适龄儿童、少年都必须接

受的,国家、社会、学校、家庭都必须予以保证的带有强制性的国民教育。 (2)义务教育的法律保证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以下简称《义务教育法》)是实施义务教育的法律保证。 3.《义务教育法》的基本内容与实施 《义务教育法》对义务教育的指导思想、实施对象及年限、学制、管理体制、办学条件、各方应履行的责任与义务等方面作了具体的规定。 (1)义务教育的指导思想 “义务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努力提高教育质量,是儿童、少年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为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奠定基础。” (2)义务教育的实施对象及年限 凡年满6周岁的儿童,不分性别、民族、种族,均为适龄义务教育学生;条件不具备的地区,儿童的入学年龄可推迟到7周岁;我国义务教育的年限为9年。 (3)义务教育的学制 “义务教育可以分为初等教育和初级中等教育2个阶段。”我国义务教育的学制年限通常有“六三学制”“五四学制”“九年一贯制” (4)义务教育的管理体制 我国义务教育实行国务院领导,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的管理体制。

2015教师资格《小学教育学》复习备考资料

2015教师资格《小学教育学》复习备考资料 绪论 1、教育学的定义:教育学是研究教育活动、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2、捷克教育学家夸美纽斯在1632年写成的《大教学论》被认为是最早的具有比较完整体系的教育学著作。 3、赫尔巴特于1860年发表了著作《普通教育学》。该书被认为是第一部现代意义上的教育学著作。 4、传统的教育的教学模式:以班级授课制为基础,在教师的主导下系统地传授知识,即是以教师、书本和课堂为中心的“三中心”的教学模式。 现代教育教学模式:强调“教育即生活”“社会即学校”“从做中学”等教育和教学原则,提出了以儿童为中心的“活动教学”,形成了“现代教育”思想和教学模式。 5、教育学的作用:①使师范生掌握教育基本理念,指导教育实践。 ②使师范生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提高鉴别能力。 ③使师范生巩固专业思想,献身教育事业。 第一章 1、教育发展的五个阶段: ㈠原始社会教育㈡奴隶社会的教育㈢封建社会的教育㈣资本主义教育㈤社会主义教育 2、教育现代化的指导方针: ①贯彻“三个面向”②实施“科教兴国”③推进素质教育 3、教育的概念: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而言,凡属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所施加的影响,都是教育,包括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几个方面的影响。从狭义而言,专指学校教育。教育学对教育所下的定义,也是就学校教育而言。 4、现代教育的基本特点:生产性、民主性、科学性、革新性。 5、教育的“三个面向”: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必须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水平,这是实现我国现代化的根本大计。 6、小学教育的重要性:一是决定小学教育在整个教育中的基础地位。 二是决定小学教育在儿童发展中的启蒙作用。 7、小学教育基本特征:全民性、义务性、全面性。 第二章 1、中国教育史上第一个学制系统产生于1902年,这就是《钦定学堂章程》,又称《壬寅学制》。 2、沟通是学校管理的基本途径:沟通是信息在发送者和接受者之间进行交换过程。在一所学校中各种事物的决策、计划、组织、控制、领导和创新要能够有条不紊地进行,沟通是必不可少的途径。 沟通在学校管理中的作用:信息传递,控制,激励,情感交流。 3、我国小学管理基本内容:①思想品德教育管理②教育工作管理 ③教务行政管理④总务工作管理 我国小学管理的基本方法:行政方法、法律方法、教育方法、经济方法、学术方法。 4、现代社会和现代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学习社会化, 社会化学习”正逐步成为社会和现代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 第三章 1、儿童发展观主要包括以下几点:㈠儿童的发展是以个体的生物遗传素质为基础的。

2019年上半年小学教师资格考试真题及答案

2019年上半年小学教师资格考试真题答案《综合素质》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 29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58 分) 1.陈老师说不是每个学生都能考上大学,学习上暂时落后并不代表永远落后,我绝不放弃任何学生,下列说法不恰当的是( D)。 A.陈老师重视学生发展的阶段性 B.陈老师重视学生发展的不平衡性 C.陈老师重视学生发展的差异性 D.陈老师重视学生发展的顺序性 2.右图教师行为体现的是(B )。 A.评价标准多元化 B.评价主体单一化 C.评价方法复杂化 D.评价方式多样化 3.班主任方老师刚上课时发现有人在班长的桌子上用粉笔写了大大的“坏蛋”,对此方老师恰当的做法是( D)。 A.发动学生检举肇事者“ B.责令班长自我反省

C.严肃批评教育全班学生 D.擦掉字迹后再处理 4.黄老师经常带学生到学校花池观察荷叶和荷花,为学生讲解莲藕的生长过程并引导学生将有关荷叶、荷花的知识编成小册子,这体现黄老师( D)。 A.教育科学研究者 B.行为规范示范者 C.专业发展引领者 D.课程资源开发者 5.依据《教育法》的规定,关于设立学校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的要求,下列选项不正确的是(A )。 A.有长期发展规划 B.有组织机构和章程 C.有必备的办学资金和稳定的经济来源 D.有符合规定的教学场所及设施设备 6.学生张某在高考中,由他人代考,依据《教育法》规定,可由教育行政部门责令张某停止参加高考( A)。 A.3 年 B.4 年 C.5 年 D.6 年 7.教师王某因醉驾发生交通事故,被判有期徒刑 1 年。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B )。 A.王某丧失教师资格,刑满释放后可继续执教 B.王某丧失教师资格,刑满释放后,可从事其他职业

教师资格证教育学考点:小学教育.doc

2017教师资格证教育学考点:小学教育2017教师资格证教育学考点:小学教育 1.我国小学教育的历史发展 小学教育通常是指一个国家学制中第一个阶段的教育,也称初等教育,教育对象一般为6岁~l2岁的儿童。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是对全体公民实施基本普通文化知识的教育,是培养公民基本素质的教育。 (1) 我国古代的小学教育 我国的小学产生于殷周时代。 (2)我国近现代的小学教育 1878年,张焕纶所翻办的上海正蒙书院内附设的小班,是近代小学的开端。1904年,清政府颁布了《奏定初等小学堂章程》。规定设初等小学堂,并规定初等小学教育为义务教育。1840年以后,我国的小学教育有了较大的发展。发展变化的基本特征是:①逐步明确了小学教育为普通教育、义务教育的性质。②学制改革逐渐向世界其他国家靠近,采用修业年限为6年的“4-2,,学制。③逐步明确小学教育是为培养合格公民打基础的教育。?从小学学堂到小学校都有了公立和私立两类。

(3)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小学教育 新中国成立之后,从1986年开始推行九年义务教育。 2.义务教育 (1)义务教育的概念 义务教育是指国家采用法律形式规定的适龄儿童、少年都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学校、家庭都必须予以保证的带有强制性的国民教育。 (2)义务教育的法律保证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以下简称《义务教育法》)是实施义务教育的法律保证。 3.《义务教育法》的基本内容与实施 《义务教育法》对义务教育的指导思想、实施对象及年限、学制、管理体制、办学条件、各方应履行的责任与义务等方面作了具体的规定。 (1)义务教育的指导思想 “义务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努力提高教育质量,是儿童、少年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为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

小学教育学考点命题:4.3学生和教师的关系

第三节学生和教师的关系 师生关系是指学生和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它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和人际关系,是教师和学生为实现教育目标,以各自独特的身份和地位通过教与学的直接交流活动而形成的多性质、多层次的关系体系。学校的教育活动是师生双方共同的活动,是在一定的师生关系维系下进行的。因此,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活动取得成功的必要保证。 一、教学上的授受关系 师生在教育内容的教学上结成授受关系,这是有关师生在教学中关系的最简单的表述。在教育活动中,教师处于教育和教学的主导地位,从教育内容的角度说,教师是传授者,学生是接受者。作为处于主导地位的教师,能否建立正确的学生观,能否正确地处理这种授受关系,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决定了教育的水准和质量。 (一)从教育内容的角度说,教师是传授者,学生是接受者 从教师与学生的社会角色规定意义上看,在知识上,教师是知之较多者,学生是知之较少者;在智力上,教师是较发达者,学生是较不发达者;在社会生活经验上,教师是较丰富者,学生是欠丰富者。教师之于学生有明显的优势。教师的任务是发挥这种优势,帮助学生迅速掌握知识、发展智力、丰富社会经验。但这一过程并不是单向传输过程,它需要有学生积极的、富有创造性的参与,需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二)学生主体性的形成,既是教育的目的,也是教育成功的条件

我们的教育所要培养的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个体,是具有主人翁精神的全面发展的人,而不是消极被动、缺乏主动性和责任心的下一代;要培养主动发展的人,就必须充分调动个体的主动性。不能想象,消极被动的教育能够培养出主动积极发展的人来。但同时,个体身心的发展并不是简单地由外在因素施加影响的结果,而是教师、家庭、社会等外在因素通过学生的内在因素起作用的结果。没有个体主动积极的参与,没有师生之间的互动,没有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积极内化,学生的主动发展是难以实现的。 (三)对学生指导、引导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 教师的责任是帮助学生由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由不成熟到成熟,最终是要促成学生能够不再依赖于教师,学会学习,学会判断,学会选择,而不是永远牵着他们的手。社会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学习的标准、道德的准则、价值的取向也是不断变化的,整个世界发展的基本特点之一就是多元化。我们不可能期望在学校里教授的东西能使学生受用终生。我们不仅要认可而且要鼓励学生善于根据变化着的实际情况有所判断、有所选择、有所发挥。 所以,有关“授受关系”的提法是局限性的,只是最初级的表述。二人格上的平等关系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既是现代师生关系的主要标志,又是社会主义民主平等的人际关系的反映,是教育活动取得良好效果的重要条件。虽然教师和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角色、地位和知识水平等方面存在着差异,但师生之间无论在政治上,还是在人格上都是平等

教育学、小学教育--《教育概论》复习资料

教育学、小学教育5年《教育概论》复习资料1 一、名词解释 1、教师 2、隐性课程 3、班级授课制 4、德育 二、简述题 1、简述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2、简述新型师生关系的建立。 3、一堂好课的标准是什么? 4、德育的途径有哪些? 5、简述教学的任务。 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名词解释 1、教师是传递人类文化科学知识和技能,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一定社会需要的人才的专业人员。 2、隐性课程又称“非正式课程”、“潜在课程”、“隐蔽课程”,是指学生在物质的、文化的和社会关系结构的教育环境中,自觉或不自觉地受到影响的总和,是一种非计划的活动,是学生在学校情境中有意无意地获得的经验。 3、班级授课制是将学生按年龄和程度编成不同的班级,每班有固定的学生,有教师按照预先制定的教学时间表对全体学生进行上课的教学组织形式。 4、德育是教育者根据现代社会的要求和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采用有效的途径和方法,发展受教育者思想品德的活动。 二、简述题 1、简述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学校教育能规范人的发展,实现个体社会化。 学校教育能促进个体潜能发挥,提升个体价值。 学校教育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2、简述新型师生关系的构建策略。 了解和研究学生;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热爱尊重学生,公平对待学生;

主动与学生沟通,善于与学生交往; 努力提高自身修养,健全人格。 3、一堂好课的标准是什么? 教学目的明确规定;教学内容正确;教学方法适当; 教学过程紧凑;学生主体性充分发挥。 4、德育的途径有哪些? 道德课程;渗透在学科教育中的道德影响; 校内外组织及其活动。 5、简述教学的任务。 引导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技巧。 发展学生智力、培养能力,教会学生学习。 发展学生体力,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 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形成科学世界观的基础和良好的个性心理。

小学教师资格考试科目一1(新)

1.下列不属于常用搜索引擎的是()。 A、百度 B、谷歌 C、阿里巴巴雅虎搜索引擎 D、新浪 答案:D 2.“为人师表”作为教师行为规范,这是由教师职业道德的()决定的。 A、示范性 B、责任性 C、继承性 D、特殊性 答案:A 3.杜甫《春望》中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所反映的是()。 A、早年的读书和漫游生活 B、困居长安十年时的感受 C、“安史之乱”时的国恨家仇 D、晚年漂泊西南的客旅生活 答案:C 4.在教育教学的细节中如何做到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 A、对学生一视同仁,一样要求 B、辨证地看待学生的优缺点,不绝对化

C、在学生之间进行横向的比较与学习 D、不同的学生犯了同样的错误,不考虑动机与原因就进行处理 答案:B 5.某小学对学生评优制度进行了改革,增设了“创造之星”“孝心之星”等多项荣誉称号。该学校的做法()。 A、不利于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 B、不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C、有利于强化学生之间的竞争 D、有利于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答案:D 6.强调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国民和全体适龄学生,反映了素质教育的()。 A、主体性 B、发展性 C、全体性 D、全面性 答案:C 7.朱老师要求学生在课堂上想发言时必须先举手,不然就不会叫他们。对此正确的看法是()。 A、举手是课堂提问的一个环节,不可缺少 B、课堂常规管理行为,有助于稳定课堂秩序 C、与教师个人好恶有关的行为,不宜统一要求

D、激励学生的行为,有助于活跃课堂气氛 答案:B 8.1957年10月,()把世界第一颗人造卫星送上太空,标志着航天技术的诞生,揭开了太空技术的序幕。 A、美国 B、苏联 C、中国 D、欧共体 答案:B 9.12岁的小亮因为家里经济状况不好,放学后道饭店打工,饭店老板了解情况后雇佣了他,并为他安排了较为清闲的工作。该饭店老板的做法()。 A、合法。有助于改善小亮家庭的经济状况 B、合法。有助于锻炼小亮的自立能力 C、不合法。任何人不得非法招用童工 D、不合法。没有取得小亮监护人同意 答案:C 10.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凡年满()周岁的儿童,其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应当送其入学接受完成义务教育;条件不具备的地区的儿童,可以推迟到()。

小学教育学教育心理学考试大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要点

教育学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第一节教育得发展 一、教育得概念 考点:教育就是培养人得一种社会活动,就是传承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得与社会生活经验得基本途径。 考点广义:凡就是增进人们得知识与技能,影响人们思想观念得活动,都具有教育作用。 狭义:主要指学校教育。 学校教育就是教育者根据一定得教育要求,有目得、有计划、有组织得通过学校得教育工作,对受教育者得身心施加影响,促使她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得活动。 二、学校教育制度 考点:1、学校教育制度在形式上得发展: 教育制度得发展经历了从前制度化教育到制度化教育再到非制度化教育得过程。 a。前制度化教育前制度化教育没有形成一定得制度。 b。制度化教育 选择:近代学校系统得出现开启了制度化教育得新阶段。 从17-19世纪末,资本主义国家建立近代学校系统。 名词解释: 制度化教育:主要所指得就是正规教育,也就就是指具有层次结构得按年龄分级得教育制度,它从初等学校延伸到大学,并且除了普通得学术性学习以外,还包括适合于全日制职业技术训练得许多专业课程与机构,制度化教育指向形成系统得各级各类学校。 考点:中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得标志就是:清朝末年得“废科举,兴学校”。中国近代系统得学制产生于 1902年得《钦定学堂章程》,又称壬寅学制及1903年得《奏定学堂章程》,又称癸卯制。 非制度化教育相对于制度化教育而言,所推崇得理想就是:"教育不应再限于学校得围墙之内。" 2、现代教育制度发展得趋势 ×二战以后现代教育发展得趋势 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得衔接 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并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得方向发展 4、高等教育得类型日益多样化 5、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得界限逐渐淡化 6、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三、教育发展得过程 1、古代社会 a。古代中国:在奴隶社会初期夏代,就有了学校教育得形态。 到西周建立了典型得政教合一得官学体系。形成了以礼乐为中心,文武兼备得六艺教育,由六门课组成。礼、乐、射、御、书、数。 b。中国封建社会得教育内容就是儒家经典,被浓缩为《四书》《五经》。 考点: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书经》《诗经》《易经》《礼记》《春秋》四书被作为教学得基本教材与科举考试得依据,明代以后,八股文被规定为考科举得固定格式,一直到光绪三十一年(1905),清政府才下令废科举开学堂。 考点:古希腊得两大教育体系:古代雅典教育得目得就是培养有文化修养与多种才能得政治家与商人,注重身心得与谐发展,教育内容比较丰富,教育方法比较灵活。 古代斯巴达式教育得目得就是培养忠于统治阶级强悍得军人,强调军式体育训练与政治道德灌输,教育方法也比较严厉。 2、文艺复兴 3、近代教育 考点:机械化工业革命得基本完成与电气化工业革命得兴起,提出了普及初等教育得要求,并为初等教育得普及提供了物质基础。

教师资格考试小学教育学复习资料:第六章

教师资格考试小学教育学复习资料:第六章 2015年,教师资格考试全国统考由教育部统一制定考试标准和考试大纲,组织笔试和面试试题,并建立试题库,考试将按照高考的要求来组织;按照教育部的要求,师范毕业生不再直接认定教师资格,统一纳入考试范围;在校学生专科大三,本科大四才能报考;教师资格考试合格证明有效期为三年,中小学教师资格每五年注册一次,注册条件以师德表现、年度考核和培训情况为主要依据。目前教师资格考试国家统考试点地区有河北、上海、浙江、湖北、海南、广西、山东、山西、安徽、贵州、江苏、吉林、陕西13个省份。 以下为文章详情 第六章学校咨询与辅导 学校咨询与辅导是指学校咨询工作者直接或间接地帮助学生克服学习和发展过程中的困难,以及对有关的心理和行为障碍进行诊断矫治的过程。 第一节学校咨询与辅导概述 一、学校咨询与辅导的发展概况 (一)早期的职业指导活动 现代的学校咨询与辅导(以下简称学校咨询)起源于20世纪初美国的“指导运动”。当时社会和教育部门对学生们择业求职及职业适应上面临的各种困难越来越关注,于是开始设立帮助机构以提供职业指导。帕森斯率先于1908年在波士顿成立了职业介绍所,并于随后出版了《选择职业》一书。此后有关职业指导的课程或讲座引进到一些学校,政府也在20年代开始规定学校应开设职业指导课程。30年代逐渐地开始有人在学校内成立教育与职业辅导中心,帕特森和威廉森于1938年出版的《学生指导技术》,初步总结了对学生进行指导的理论和实践。在这一阶段帮助学生的活动主要定位在指导,它的特点是,帮助者处于主导地位,根据其丰富的知识经验,专业技能,评估学生的特点,提供与职业有关的信息,为学生的决策起导向作用。 (二)心理咨询与治疗活动的开展 心理卫生运动是学校咨询的另一个来源。20世纪初,精神分析疗法就在精神疾病的治疗中开始占据重要的位置,其主要的诊疗方式就是心理学家和病人进行系统的会谈。到四五十年代,心理咨询开始作为独立的专业领域在学术界和社会上获得承认,1942年,罗杰斯出版了《咨询与心理治疗》一书,强调咨询的过程应当充分重视当事人认识和改善自我的能力与责任,提出了“当事人中心”的观点,指出咨询者不应当扮演居高临下的仲裁、指示的角色,而是以平等、真诚的态度,认真倾听、接受和鼓励当事人表达情感、认识自己、激起改善的愿望。在学校咨询领域,学生在学习和生活的适应当中出现的各种困难与障碍日益受到重视。这一阶段,对学生的咨询的治疗活动,取代指导活动而成为主角。 (三)面向全体学生的发展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在政府支持下,学校咨询的工作开展得越来越普及。与此同时,心理学界以马斯洛为代表的人本主义思潮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沃恩发表《变化世界中的咨询者》强调咨询服务不应当只是局

2019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整理背诵版(综合素质+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

2019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整理背诵版 (综合素质+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 第一章教育基础 第一节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一、教育的内涵 ●“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 ●概念:广义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狭义主要指学校教育。 ●构成要素:①教育者:承担教的责任,施加教育影响的人,在教育活动中发挥着主导者的作用。 学校教师是主体,是最直接的教育者。 ②受教育者:承担学习的责任,接受教育影响的人,在教育活动中居于主体地位。 ③教育影响:连接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纽带,包括教育内容和教育手段。 ④三者关系:教育者是教育影响和受教育者之间的纽带;受教育者是教育者选择和施加教 育影响的对象;教育影响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作用的桥梁,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互相作用 的中介。 二、教育的属性 ●本质属性: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是教 育的质的规定性。PS:“人只有通过适当的教育之后,人才能成为一个人”夸美纽斯。 ●社会属性:①永恒性:人类特有的现象,只要人类社会存在,就存在教育。 ②历史性:不同的社会或同一社会的不同历史阶段,教育的性质、目的、内容等各具有 自己的特点。 ③相对独立性:教育具有质的规定性;教育具有继承性;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 衡(教育落后或超前于一定的政治经济发展水平)。 三、教育的起源学说 ●生物起源说:生存本能,利托尔诺、沛西能,第一个正式提出的教育起源学说。 ●心理起源说:无意识模仿,孟禄。 ●劳动起源说:劳动过程中社会生产需要和人的发展需要的辩证统一,米丁斯基、凯洛夫。 四、教育的发展 ●原始社会的教育特点:①无阶级性、公平性(教育机会均等)。 ②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生活融合在一起。 ③教育内容简单,教育方法单一。 ●中国古代社会:①奴隶社会:夏有学校,周教六艺(礼乐射御书数),政教合一、学在官府;春秋 私学兴起,孔孟百家争鸣。 ②封建社会:宋朝程朱理学兴起,主教四书五经;科举制兴起于隋唐,废除于清末, 清末学堂出现。 ●西方古代社会:①奴隶社会:古埃及,文士学校,以僧为师、以吏为师;古希腊,斯巴达重军事、 产勇士,雅典重文学、产女神。 ②中世纪:教会学校传七艺;骑士学校教七技。 ●古代学校教育的基本特征:①古代产生了学校,教育成为社会专门职能。 ②古代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具有非生产性。 ③适应古代经济与政治的发展,具有阶级性、等级性。 ④适应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表现出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和象征性。

小学教育学考试重点

小学教育学考试重点 一、教育的起源 (一)生物起源论(二)心理起源论(三)劳动起源论 二、资本主义社会教育的特点:(1)普及义务教育(2)采用班级授课的教学组织形式,(3)教育没有实现真正平等,教育存 在双轨制 三、现代教育发展的趋势(1)教育战略化(2)教育现代化(3)教育人性化(4)教育一体化 四、教育学发展的历史阶段(1)教育经验积累阶段(2)教育学独立形态阶段(3)教育理论的多样化和深化阶段 五、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贵小学生教育的制约作用表现在:(1)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目的(2)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 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3)....教育结构和教育内容(4)....教学形式、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发展和革新 六、教育对经济活动中再生劳动者的作用主要表现在:(1)教育能把可能的劳动者转化为现实的劳动者(2)把一般性的劳动 者转变为专门性的劳动者(3)把较低水平的劳动者提升为较高水平的劳动者(4)把一种形态的劳动者改造为另一种形态的劳 动者 七、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1)政治经济制度制约教育的领导权(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权利(3).. 决定即爱哦与目的的性质和思想品德教育与的内容 八、教育对社会文化的促进作用:(1)教育对文化的传递、保存作用(2)...活化、选择作用(3)...更新、创造作用 (4)...交流、交融作用 九、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制约作用(1)科学技术的发展改变教育者的观念(2)...提高教育质量和扩大教育者的数量(3)...影 响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段

十、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促进作用(1)教育能够传递传播科学知识(2)教育能够发展科学 十一、教育对人口的影响(1)教育可以调节人口数量,是控制人口增长的手段之一(2)教育可以提高人口质量,是改变人口 质量的手段之一(3)教育可以使人口结构趋向合理化 十二、影响儿童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极其作用(1)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生物前提(2)社会坏境是热的发展的现实制约 因素(3)主观能动性是人的发展的内部动力(4)教育 十三、我国现行学制系统(1)学前教育(2)初等教育(3)中等教育(4)高等教育 十四、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内涵(1)人的片面发展的历史根源在于社会分工和私有制(2)人的全面发展是工 业大工业生产的客观要求,同时大工业生产为人的全面提供了可能性(3)社会生产关系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决定性条件(4)教 育与生产的相关结合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途径和方法 十五、教育的目的是各级各类教育培养人的总的质量标准和总的规格要求 十六、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1)鲜明地提出了教育目的的社会主义性质(2)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3)教育与生产劳动相 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是转载自百分网https://www.wendangku.net/doc/073960991.html,,请保留此标记人的唯一方法 十七、小学智育的实施要求(1)直接经验时间接经验相结合(2)培养独立学习能力(3)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3)培养良好 的学习习惯 十八、素质教育的基本特征(1)全体性(2)全面性(3)发展性(4)科学性 十九、家庭教育在儿童发展中的作用(1)家庭教育对儿童的智力发展有促进作用(2)家庭教育对儿童适应未来社会的能力具 有奠基作用(3)...的品德形成具有导向作用(4)...的性格形成具有塑造作用 二十、家庭教育的特点(1)早期性(2)示范性(3)感染性(4)丰富性(5)灵活性

小学教育学系统复习资料

第一章 1、什么是教育、教育学、学校教育? 教育:广义的是泛指增进人们的知识、技能、身体健康,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所有活动。狭义的是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解释教育规律的科学。 学校教育: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系统,它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2、学校教育的构成要素有哪些?简述其在教育活动中的地位。 (1)教育者。是从事学校教育活动的人。包括教师、教育管理人员以及参加教育活动的其他人员,其中教师是学校教育的主体,在教育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2)受教育者。是接受教育的人,即各级各类学校的学生,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对象;(3)教育影响。是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及其联系的总和。 3、简述教育各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 教育者是从事学校教育活动的人,是学校教育者的主体,是直接的教育者。受教育者是接受教育的人,即各级各类学校的学生,他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对象。教育影响是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及其联系得总和。 4、什么是学校教育制度?简述学校教育制度的基本类型。 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系统,它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学校教育制度分双轨制学制、单轨制学制和分支制学制三种典型的学制类型。 5、简述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 (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5)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6)教育制度有利与国际交流。 6、什么叫“义务教育”?什么叫小学教育? 义务教育是指国家采用法律形式规定的适龄儿重、少年都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学校、家庭都必须予以保证的带有强制性的国民教育。小学教育通常是指一个国家学制中第一阶段的教育,也称初等教育,教育对象一般为6~12岁的儿童。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是对全体公民实施的基本的普通文化知识的教育,是培养公民基本素质的教育。 7. 简述小学教育在义务教育中的地位。 .(1 )普及性。这主要表现为:一是必须保证凡适龄儿童和少年都能达到基本的教育要求;二是要求教育对每一位学生负责并平等对待。(2)基础性。小学教育是一个人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掌握科学文化知识的基础,也是接受中等教育的基础。从国家来讲·小学教育是国家发展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基础。(3)强制性。为了保证义务教育的实施,必须依靠国家法律的强制力量。 8、教育的历史发展分为哪几个时期?各个时期的教育有什么特点? (一)、古代教育(1)原始形态的教育特征:第一,教育是在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中进的。第二,教育没有阶级性。第三,教育内容简单,教育方法单一。(2)古代学校教育特征: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第二,教育具有阶级性和等级性。第三,教育内容偏重于人文知识,教学方法倾向于自学、对辩和死记硬背。(二)、现代教育(1)现代学校教育;特征:第一,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第二,教育面向全体社会成员。第三,教育的科学化程度和水平日益提高。(2)学习化社会的终身教育;特征:第一,全体社会成员的一生都处在不断的学习之中。第二,社会能为每一位社会成员提供适当的教育。 9、试述世界教育改革的趋势。 (1)教育终身化(2)教育全民化(3)教育民主化(4)教育多元化(5)教育技术现代化 10、简述古代教育思想家的代表作及其主要贡献。

小学教师资格考试大纲(试行).docx

小学教师资格考试大纲( 试行 ) 小学教师资格考试大纲( 试行 ) ( 面试部分 ) 教育部师范教育司 教育部考试中心 二〇一二年五月 小学教师资格考试 一、测试性质 面试是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的有机组成部分,属于标准参照性考试。笔试合格者,参加面试。 二、测试目标 面试主要考察申请教师资格人员应具备的新教师基本素养、职业发展潜质和教育教学实践能力,主要包括: 1.良好的职业道德、心理素质和思维品质。 2.仪表仪态得体,有一定的表达、交流、沟通能力。 3.能够恰当地运用教学方法、手段,教学环节规范,较好地达成教学目标。 三、测试内容与要求 ( 一) 职业认知 1.热爱教育事业,有较强的从教愿望,对教师职业有正确的认知,能清楚了解教师工作的基本内容和职责。 2.关爱学生,具备从事教师职业应有的责任心。

( 二) 心理素质 1.乐观开朗,积极上进,有自信心。 2.具有一定的情绪调控能力 , 不偏激,不固执。 3.能够冷静地处理问题,具有较强的应变能力。 ( 三) 仪表仪态 1.行为举止自然大方,有亲和力。 2.衣饰得体,符合教师的职业特点。 ( 四) 言语表达 1.教学语言规范,口齿清楚,语速适宜。 2.表达准确、简洁、流畅 , 语言具有感染力。 3.善于倾听,并能做出恰当的回应。 ( 五) 思维品质 1.思维严密,条理清晰,逻辑性强。 2.能正确地理解和分析问题,抓住要点,并作出及时反应。 3.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在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上有独到之处。 ( 六) 教学设计 1.能够根据课程标准处理教学材料,确定教学目标,突出重点和难点。 2.能够基于小学生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合理设计教师活动。 3.学生活动设计有效,能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参与、合作探究的方式达成学习目标。 ( 七) 教学实施 1.教学结构合理,条理清晰,能较好地控制教学节奏。

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知识点梳理

《教育知识与能力》 考试题型: 、单项选择题:30×1’=30分、辨析题:4 ×5’=20分、简答题:5 ×6’=30分、材料分析题:2×10’=20分 《教育知识与能力》课程体系 第一章:教育基础 、教育学基础知识 、教育基础知识 、我国小学教育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教师及其专业发展 、小学学校管理、 、小学教育科学研究 第二章:学生指导 、个体身心发展与教育 2、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及教育、小学智育 、小学德育 、小学生心理健康及心理辅导、小学生的安全指导 第三章:小学班级管理 、班级和班集体 、班级管理 、班级活动 、少先队活动 、课外活动 、班主任 第四章:学科知识 、小学语文 、小学数学 第五章: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与教案 、小学综合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信息技术与小学教学整合 1 第六章:教学实施 、教学概述 、教学过程 、小学教学原则 、小学教学方法 、小学教学组织形式

第七章: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 、教学反思 第一章:教育基础 一、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一)教育学的萌芽阶段(前教育学时期)、西方世界的教育萌芽 毕达哥拉斯:《金言》(古希腊)柏拉图:《理想国》、《美诺篇》(古希腊) 亚里斯多德:《政治学》 昆体良:《雄辩术原理》(古罗马) 、中国的教育萌芽 孔子:《论语》 孟子:《孟子》 无名氏:《中庸》 无名氏:《大学》 (二)教育学的创立时期(独立阶段) 创立条件: 、教育实践发展的客观需要;、近代科学发展的总趋势使然;3、著名学者的个人努力。 创立的标志: 、教育问题成为专门范畴;、形成了教育概念和范畴体系; 3、有了科学的研究方法;、产生了重要的教育家和教育著作;、出现专门教育研究机构。 主要教育学家: 、培根:英国哲学家,“近代实验科学鼻祖” 2 贡献:首次把“教育学”作为独立学科提出; 夸美纽斯:捷克教育家 贡献:《大教学论》,近代第一部教育学著作; 、康德:德国哲学家 贡献:《康德论教育》认为“教育是一门很难的艺术 、赫尔巴特:德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 贡献:《普通教育学》第一部现代教育学著作,“科学教育学奠基人、洛克:英国哲学家 贡献:《教育漫话》提出了绅士教育理论体系 、卢梭:法国思想家、社会活动家 贡献:《爱弥儿》反封建的理性革命声音在教育领域的表达。(三)、教育学的发展时期(科学阶段) 、实验教育学 代表人物:梅伊曼、拉伊 主要观点:

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小学教育学分章节题库汇总(全)

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小学教育学分章节题库汇总(全)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一、选择题 1.教育主体确定,教育对象相对稳定,形成系列的文化传播活动,有相对稳定的活动场所和设施等特点的出现意味着( )。 A.教育现象刚刚萌芽B.教育形态已趋于定型 C.教育制度初步形成D.教育活动趋于完善 2.对教育的等级化、特权化和专制化否定的教育特征是( )。 A.教育的终身化B.教育的多元化C教育的民主化D.教育的全民化3.1632年英国哲学家( )首次在科学分类中将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划分了出来。A.培根B.斯宾塞C.夸美纽斯D.赫尔巴特 6.在中国,最早以马克思主义观点写成的教育著作是( )。 A.《对教育方针的意见》B.《新教育大纲》 C.《教学与发展》D.《民主主义与教育》 7.在汉语中,最早将“教"和“育”连起来使用的人是( )。 A.孔子B.孟子C荀子D.老子 8.前苏联( )主编的《教育学》对中国影响最大,流传最广。 A.叶希波夫.冈察洛夫B.斯米尔切诺夫 C.凯洛夫D.申比寥夫 9.“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从做中学”等口号,构成了( )教育思想的完整体系。A.实用主义B。经验主义C.实验主义D.进步主义 10.17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 )中对班级授课制给予了系统的理论描述。A.《教学与发展》B.《大教学论》C.《普通教育学》D.《大教育论点》11.昆体良的《雄辩术原理》被称为是( )。 A.“教育学的雏形”B.世界上第一部专门论述教育的著作 C.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D.世界上第一本研究教学法的书 12.我国近代教育史上,被毛泽东称颂为“学界泰斗,人世楷模”的教育家是( )。A.陶行知B.杨贤江C.徐特立D.蔡元培 13.“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中国传统儒家思想把( )相隔离。 A.教育与生活B.教育与经济C.教育与政治D.教育与生产劳动 14.狭义的教育主要是指( )。 A.家庭教育B.职业教育C.学校教育D.社会教育

《小学教育学》考试复习重点

小学教育学考试复习重点 (提示:黑体部分为特别关注的知识点,红色部分为增加内容。) 绪论 识记: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活动,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领会: 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一、教育学的萌芽阶段:教育学还没有成为独立学科,其作为教育思想常同哲学、政治、伦理、宗教等思想混杂在一起。此间的教育专著是《学记》、《雄辩术原理》等。《学记》是世界上第一部教育专著。 二、教育学的形成阶段: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一批教育专著的问世,标志着教育学形成了独立的科学。其中,夸美纽斯在1632年写的《大教学论》被认为是最早的具有比较完整体系的教育学著作。赫尔巴特于1806年发表的《普通教育学》,被认为是第一部现代意义上的教育学著作,杜威发表的《学校与社会》,强调“教育即生活”、“社会即学校”、“从做中学”等教学原则,提出了以儿童为中心的“活动课程”。 三、教育学的科学化阶段:19世纪中叶,马克思主义诞生,标志着科学教育学的诞生。代表作有杨贤江的《新教育大纲》和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 第一章教育 第一节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识记: 一、教育的起源有三种不同的主张: 1、生物起源说:代表人物是勒图尔诺,这种观点认为动物界也有教育,其基本错误识混淆了动物的本能活动与人类社会教育活动的界限。 2、心理起源说:代表人物是孟禄,这种观点认为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年的“无意识的模仿”。 3、劳动起源说:劳动起源说是在批判生物起源说和心理说的基础上,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唯物史观指导下形成的。主要观点是:a教育具有社会性,只有人类社会才有;b、教育是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c、原始的教育中,传递生产劳动经验是教育活动的主要内容,语言与交往的发展也与劳动密集相关;d、在阶级社会中,教育具有阶级性;e、教育要实现社会需要,最终要通过人的培养来实现,与人的发展的需要密切相关。 二、教育随社会的发展而发展。按社会生产关系分为: 1、原始社会的教育:教育水平很低;教育未独立,是在劳动和社会生活中进行的。 2、奴隶社会的教育:出现了学校和教师;教育具有明显的阶级性。 斯巴达的教育以军事教育为代表。 3、封建社会的教育:基本特点是其封建的等级性。 西方封建社会的教育主要是教会学校和骑士教育。教会教育的内容是神学,目的是培养僧侣;骑士教育的主要内容是“七技”,目的是培养武士。 4、资本主义教育 普及义务教育,实施班级授课制。 5、社会主义教育 按生产力发展水平可把教育划分为古代教育(包括原始社会教育,奴隶社会教育和封建社会教育)和现代教育(包括资本主义社会教育和社会主义社会教育)。 识记与领会: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