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学综合素质+模块一知识点

中学综合素质+模块一知识点

中学综合素质+模块一知识点
中学综合素质+模块一知识点

模块一教师的职业理念

一、教育观(素质教育、全面发展)

二、学生观(“以人为本”、教育公正、共同发展与个性发展)

三、教师观(教师角色转变、教师专业发展)

第一章教育观

一、素质教育观(选择题)

二、基本要求、实现途径(选择、材料分析)

三、素质教育观的运用(材料分析题)

一、教育观与素质教育观

教育观:人们对教育所持有的看法。

素质教育观:认为教育活动应当指向人的整体的、全面的素质发展,使得人的整体品质、全面素质得到提升。

素质教育作为我国教育发展进程中的重要理念、思想和战略选择,已成为指导我国学校教育发展最上位、最重要的教育观。(选择题) “人的全面发展”是现代教育的共同追求(目标)。

“全面发展”两个方面:“全体”;“全面”

(1)面向全体学生;

(2)使学生全面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二、素质教育的产生与形成

素质教育观产生于20世纪八九十年代;

1993年2月《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的号

召;

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简称《决定》),素质教育进一步被确定为我国教育改革和

发展的长远方针,成为我国各级各类教育追求的共同理想。

三、素质教育的内涵与外延(选择题)

(一)素质教育的内涵:《决定》表述,“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二)素质教育的外延:

纵向:幼儿教育、中小学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高等教育等各级教育;

横向: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各个方面。

义务教育和基础教育的区别:义务教育,是根据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基础教育,就是人们在成长中为了获取更多学问而在先期要掌握的知识。中国的基础教育包括幼儿教育、小学教育、普通中等教育。目前中国事实上的基础教育,是指初中(含初中)以前的所有教育形式,狭义讲来指九年义务教育,广义讲来还应该包括家庭教育和必要的社会生活知识教育等。

第二节中学素质教育的途径与方法

途径:

(1)德育为先,五育并举;P8、9(选择题出题点)

(2)把握课改精神,实践中学“新课程”(基本途径)

(3)学校管理、教育活动,重点是班主任工作

方法:

(1)教师成为素质教育者;

(2)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学会学习;p12

(3)开展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

(4)正确运用评价方法,促进学生发展。P13

第三节素质教育的运用

一、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区别:

(材料分析题用以分析正反案例的对比答题要点)

素质教育,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是针对应试教育而提出的。

教育目的:素质教育追求学生素质即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应试教育旨在应付考试,片面追求升学率。

教育对象:素质教育强调面向全体学生;应试教育则把学校工作放在少数所谓优秀的即有升学前途的学生身上。

教育内容:素质教育重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的“全面开花”,把几项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应试教育则只重智育,片面强调对知识的掌握忽视了教学生学习如何做人。

教育方法:素质教育注意在一定共同要求的基础上对学生因材施教;应试教育则只是对少数学生提出“升学”的统一要求,并没有实现因材施教。

教育评价:素质教育要求从德、智、体、美、劳等各个方面来评价学生的素质水平;应试教育则把考试作为唯一的评价方法,将分数作为唯一的评价标准。

教育结果:素质教育“不求个个升学,但愿人人成功”,或者每个学生“及格+特长”模式;应试教育则只有少数人升学,获得成功,而大多数学生的才能被忽略,以失败者的心态走向社会。

依据素质教育的要求分析和评判教育现象

一、素质教育的教育对象选择

面向所有学生

二、素质教育旨在落实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

补课、片面追求升学率现象

三、素质教育重视对各种能力的培养

校本课程的开发

(案例分析)详情参考历PPT历年真题及答案解析。

2011年(下)材料分析3(p57)

2012年(上)材料分析1 (p62)

小结

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一个宗旨: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

二个重点: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三个面向: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三个要义:面向全体学生;为全面发展服务;学生主动发展(全面不等于平均)四个统一:科学文化与思想修养;知识与实践;自身价值与服务祖国;远大理想与艰苦奋斗

五育协调:德智体美劳

全面贯彻:各级各类教育;教育的各方面

第二章学生观

学生观是关于学生的本质属性及其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的看法,是教师职业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的全面发展”、“以人为本”

一、“人的全面发展思想”:学生观的基础;

二、“以人为本”的学生观的基本内涵及要求;

三、运用“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分析和评判教育现象;

了解内容

历史上的学生观(选择题)

“教师中心论”: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认为教师在教育过程中有绝对的权威,强调发挥教师对教学过程的绝对支配作用。

“学生中心论”:美国教育家杜威,把学生的发展视为一种自然地生长过程,或者经验的改造,教师只是引导者和资源提供者,教师不应该站在学生面前的讲台上,而应该站在学生背后。

“小大人”、“白板”、“私有财产”、“花草树木”、“未来的建设者”、“有能力的主体”……

第一节人的全面发展思想

一、教育活动中人的全面发展思想

(一)渊源: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一直是我国制定教育政策的理论依据。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强调人的个性自由和全面发展的辩证统一。(全面≠平均)

教材p17选择题知识点

(二)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内涵

“人的全面发展”一般指“人的体力和智力的充分发展,又指人在德智体美各方面的发展”。

其核心是——学生

主要内容:一二三四五(教材P18)

二、全面发展的学生观

(一)学生观

学生观就是教育者对学生作为教育活动对象的性质、地位和特点的认识。正确的学生观,有利于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助于正确的开展教育活动,因而也能够获取积极的教育效果。

根据人的全面发展思想建立起来的学生观,把教育活动中的学生看着生活中的人,有着全面发展需要的人,完整的人。(p19)

(一)学生作为主体的人

1、学生是教育活动中具有主体地位的人;(学生主体,教师主导)

2、是具有主体需要的人;

3、具有主动发展可能性的人。(人的主观能动性)

(二)学生作为完整的人(生理、心理和社会文化性的统一体)

(三)学生作为有发展潜力的人(人是发展中的人)

(四)学生作为一个整体来发展的(针对全体学生“木桶理论”)

(五)学生作为有差异、有个性的人

(差异性、阶段性、不平衡性)因材施教

差异性:由于先天遗传性质的不同以及后天生长环境的差别;

(“为了每一个学生”、因材施教)

阶段性:不同年龄阶段会表现出某些稳定的、共同的典型

特点。(要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不平衡性: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变化是不平衡的。第二个方面是不同方面发展的不平衡性。真题解析:PPT 2014年(上)材料分析1

三、全面发展的中学生观

教材P22---24 了解内容

第二节“以人为本”就是“以中学生全面发展为本”

一、“人的全面发展”与“以人为本”

(一)关系p24-25

1、“科学发展观内容”

“以人为本”是“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进步;

以人为本是出发点,人的全面发展是目标。

2、同素质教育以及科学发展观的关系。

(二)以人为本的内涵

1、科学发展观中的“以人为本”;

2、作为一种学生观的“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重点

素质教育关注的是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于提高学生服务于国家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以学生为本”p26

必须以学生作为教育活动的出发点;

必须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

必须面向全体学生。

(P26左下重点)

答题要点:

要充分尊重、关心、信任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以恰当的方式引导、呵护学生,充分尊重学生的生命主体意识,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发挥教育的主体作用。

2014年(下)材料分析1(小学)

第三节教育公正与中学生的共同发展

一、教育机会均等,是促进所有学生共同发展的基本原则

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入学机会均等,二是教育过程中机会均等。

材料分析题答题要点:

“以学生为本”,在教育教学中公正的对待每一个学生,不因性别、民族、地域、经济状况、家庭背景、身心缺陷和成绩好坏等歧视学生。

2011年(下)材料分析2

因材施教p32--33

因材施教,尊重学生个性

一方面指教师能够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使教学的深度、广度、进度适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

另一方面是指教育要关注学生的个性特点,尊重学生的兴趣、才能、想象力和好奇心等。

第二章小结

一、历史上有代表性的学生观(“两个中心论”)

1.教师中心论;

2.学生中心论

二、“以人为本”的学生观的基本内涵;

1、学生是发展的人(差异性、阶段性、不平衡性);

2、学生是独特的个体;

3、学生是发展的主体;

4、学生作为整体来发展(以人为本、人的全面发展)。

三、运用“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分析和评判教育现象

第三章教师观

一、什么是教师观

教师观,就是关于教师职业的基本理念,是人们对教

师职业的认识、看法和期望的反映。

二、传统的教师角色(相对片面:材料分析题中反面案例的做法)

1、知识的传授者(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道德的象征(“为人师表”);

3、学生的监护人和管理者。

三、现代教师角色的转换:

1、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学生发展的促进者;

2、从课程的忠实执行者转变为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3、教师要从“教书匠”转变为教育教学的研究者和反思的实践者;

四、教师专业的形成(选择题)

古代:有学问的人(中);牧师(西)

17世纪末:法国出现世界上最早的教师培训机构;

18世纪中叶以后:师范教育进入了系统化、制度化的发展阶段,教师的培养和培训,从一般的职业训练逐渐转向专业化的培养;

20世纪以后:1966年,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和国际劳工组织在《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中提出:应该把教师职业作为一种专门职业来看待。

五、教师专业发展

职业:个人在社会中所从事的作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工作;

专业:指专门从事某一种工作或职业。

一种职业之所以能成为专业,是因为这个专门职业具有一种职业所不具有的不可替代性。

六、在教育实践中获得专业发展

(一)做一个终身学习者

1、首先具有强烈的学习意愿;

2、不仅向书本学习、向名师学习、向专家学习,也向身边的同事、年轻教师、学生学习;

3、学习与专业发展密切联系;

(二)作反思的实践者

反思,是人对自己已经有的认识、观念或行动的一种再思考、再理解、再认识;教师的反思主要是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观念和行动的反思,它是教师对自己教学经验的重新组织和重新建构过程。

1、教师反思的内容

教学观念、对课程内容和具体教学内容选择

的反思、对教学过程及其教学方法的反思。

2、教师反思的工具

教后记、教学日志、教育案例等。

(三)在行动研究中获得专业发展

1、特点

针对真实的教育问题,在现实的学校教育情境中展开的,是以解决现实的教育教学问题为目标的、基于研究和反思的教育改进过程;其目的是为了改善教育教学活动、促进师生的共同发展。

2、过程和方法

发现问题、分析反思、规划方案、开展行动的环状过程。各类工具和方法都可能被用到。

第三章小结

一、教师的角色转变、职责、价值问题;

二、教师的专业形成与发展(终身学习、反思性实践、行动研究)。

真题解析(详情见PPT历年真题及答案解析)

历年真题(材料分析):

2011年(下):(2)“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学生观);

2012年(上):(3)素质教育(教育观);

2012年(下):(1)教师职业理念(“三观”);

2013年(上):(1)“以人为本”学生观;

2013年(下):(1)教师职业理念(“三观”)

2014年(上):(1)学生观(全面发展);

2014年(下):(1)“以人为本”学生观;

中学综合素质考试知识点梳理

综合素质 第一章职业理念 第一节教育观 1、教育观是人们对教育所持有的看法。核心是“教育为了什么”,即教育目的。 ①以提高国民素质教育为根本宗旨 ②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2、素质教育观的内涵③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创新教育是素质④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教育的核心)⑤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外延:连贯的、全方位的、全过程的、终身的教育活动 3、实施素质教育的途径 ①国家政策保障 ②推进新课程改革 ③学校管理、课外教育活动、班主任工作(重要途径) 4、新课改带来的教学转变 ①教学从“以教育者为中心”转向“以学习者为中心” ②教学从“教会学生知识”转向“教会学生学习” ③教学从“重结论轻过程”转向“重结论的同时更重过程” ④教学从“关注学科”转向“关注人” 5、实施素质教育的方法 ①发挥教师的作用 ②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③积极开展实践活动 6、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区别 ①全面素质与片面素质的区别(德育为先,五育并举) ②价值取向的区别(培养符合社会进步所需要的人才) ③教育方针的区别(实施了党的教育方针) 应试教育素质教育 教育对象主要面向少数学生,忽视大多数学生面向所有学生 教育目的偏重知识传授,忽视德育、体育、美 育、心理教育和生产劳动教育 德育、体育、美育、心理教育和生产劳 动教育全面进行 能力培养只重视技能训练,忽视能力培养重视各种能力的培养 教学方法以死记硬背和机械重复训练为主,使 学生课业负担过重 启发式、探究式教学,使学生生动、活 泼、主动地学习,减轻学生课业负担 学生评价筛选性评价,以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 生的主要标准甚至唯一标准 发展性评价,评价方式多元,评价主体 多元 教学内容教学内容较难,过于偏重学科体系, 忽视综合性及应用性内容,存在着脱 离学生生活实际,忽视实践等问题 降低教学内容的深度和难度,弱化学科 体系,重视综合,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经 验、联系实际 教学着眼点局限于学校注重发展性,终身教育,终身学习 7、素质教育的实施障碍 ①对素质教育的误解 ②沉重的课业负担

最新中学教师资格证《综合素质》知识重点:中国历史

中学教师资格证《综合素质》知识重点:中国历史 第一节:中国历史 一、原始社会 1、原始人群 (1)元谋人:已知中国境内最早的人类,距今170万年 (2)蓝田人:距今80万年 (3)北京人:距今50万年,已使用天然火。 2、氏族社会: (1)母系氏族:仰韶文化、河姆渡文化—“彩陶文化” (2)父系氏族:龙山文化、大汶口文化—“黑陶文化” 二、奴隶社会 1、夏朝 (1)夏朝:大禹之子夏启破禅让而开世袭之先河,建中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 (2)商汤打败夏桀,夏朝灭; (3)夏历成为我国最早的历法。 2、商朝 (1)汤建商,武王灭纣; (2)商已有文字,甲骨文可证 3、周朝 (1)西周: 中国奴隶社会的鼎盛时期

周礼:吉、凶、军、宾、嘉 宗法制度:族制系统 (2)东周 春秋:公元前770-公元前475,周平王迁都洛邑,史称东周,春秋开始 “春秋五霸”: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楚庄王、秦穆公; 战国:公元前475-公元前221年,“战国七雄”:齐、楚、燕、韩、赵、魏、秦; 商鞅变法:秦孝公用商鞅变法:废田亩、建县制 三、封建社会(中国封建社会从战国开始) 1、秦朝(公元前221-公元前206年) (1)秦王嬴政公元前221年灭六国统一中原 (2)统一度量衡、文字、货币; (3)北击匈奴:公元前215年蒙恬率30万大军北伐 (4)秦长城,西起临洮,东起辽东—万里长城 (5)南统百越:公元前214年 (6)陈胜吴广起义:中国历第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 (7)秦王朝灭亡:公元前207年刘邦入关,秦王子婴投降 2、汉朝(前202-公元220年) (1)西汉:公元前202年楚汉之争,项羽死,刘邦建汉,定都洛阳,后迁长安 汉初政治上推行“无为而治”,经济上采取“休养生息”,文景之治

综合素质模块一(教育观、儿童观、教师观)答案

综合素质(幼儿园、小学)模块一职业理念(教育观、儿童观、教师观)习题一、单项选择题 1.孔子所说的“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止”,从教师的角度可以理解为()。 A.走路身体一定要端正B.对学生下命令一定要正确C.自己做好了,不要教育学生,学生自然会学好D.教师自己以身作则,其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巨大的影响 2.2012年9月14日上午,教育部正式公布幼儿园、小学、中学三大教师专业试行标准,在基本理念上,三大标准均强调师德为先、()为本、能力为重、终身学习。 A.学校B.学生C.教师 D.领导 3.现在体育界在国际比赛中得了金牌,奖励一直追溯到运动员的启蒙教练,这说明教师的劳动具有( )。 A.未来性 B.滞后性(迟效性) C.连续性 D.广延性 4.素质教育是促进( )的教育。 A.个性发展 B.认识发展 C.情感发展 D.意志发展 5.“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体现了教师工作的( )。 A.复杂性、创造性 B.连续性、广延性 C.长期性、间接性 D.主体性、示范性 6.教师劳动的创造性主要体现在( )。 A.进行科学发现 B.进行技术的发明 C.创造性地运用教育规律 D.探索未知领域 7. 下列关于受教育者的权利说法错误的是()。 A.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获得奖学金、贷学金、助学金B.对学校、教师侵犯其人身权、财产权等合法权益,提出申诉或者依法提起诉讼C.完成规定的学业后获得相应的学业证书、学位证书D.努力学习 8.现代学生观坚持( )。 A.以人为本 B.以教材为本 C.以课堂教学为本 D.以教师为本 9.教师职业的最大特点在于职业角色的( )。 A.多样化 B.专业化 C.单一化 D.崇高化 10.从伦理学的角度看,教师要公正地对待学生,首先是要真正( )。 A.给学生权利 B.教给学生知识 C.尊重和信赖学生 D.尊重学生家长 11.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 )。 A.教师 B.学生 C.学校 D.学习 12.( )将成为未来每个社会成员的基本生存方式。 A.丰富的知识 B.适应社会的能力 C.终身学习 D.创新和实践 13.优秀教师的最高层次是( )。 A.合格教师 B.教育教学能手 C.专家型教师和学者型教师 D.教育家型教师 14.素质教育是面向( )的教育。 A.全体教师 B.全体学生 C.全体社会成员 D.全部个性 15.关于我国幼儿教育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属于基础教育 B.属于启蒙教育 C.属于义务教育 D.属于实施全面发展的教育 16.我国现行法律对教师职业的规定认为,教师职业是一种( )。 A.私人职业 B.从属职业 C.专门职业 D.附加职业 17.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础是( )。 A.爱工作 B.爱学生 C.爱学校 D.爱教育事业 18.强调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国民和全体适龄儿童,反映了素质教育的( )。 A.主体性 B.全体性 C.发展性 D.全面性 19. 教师对学生的爱要以对学生的( )为前提,对学生的严应当是严中有爱、严中有章、严中有信、严中有度。 A.尊重和信赖 B.理解 C.信任 D.包容 20.我国幼儿教育的基本出发点是( )。 A.对幼儿实施全面发展教育 B.对幼儿开展智力教育

教师资格证中学综合素质知识点 [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综合素质知识点汇总]

教师资格证中学综合素质知识点 [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综合素质知识点汇总] 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综合素质知识点汇总一、职业理念㈠教育观素质教育观是与应试教育观相对的一种教育观,是把教育活动目的指向“素质”——人的全面素质的教育观。 素质教育观认为,教育活动应当指向人的整体的、全面的素质发展,使人的整体品质、全面素质得到提升,即先天的生理素质及后天环境和教育影响下发展起来的心理素质和社会文化素质的全面发展。 内涵:1 、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 2、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4、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5、素质教育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㈡学生观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的思想学说是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 “以人为本”是素质教育的根本属性,坚持以人为本,最坚实的落脚点在于将“以学生为本”的思想落实在教育教学过程之中。 内涵:1 、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主体(是不以教师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⑴学生在教育活动中处于主体地位⑵学生具有个体独立性,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⑶学生在教育活动中具有主体

的需求和责权 2、学生是发展的人(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⑴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规律性①顺序性-循序渐进②阶段性-不能“一刀切”③不平衡性-抓住发展关键期④互补性-扬长避短⑤个别差异性-因材施教⑵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 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对学生进行形成性评价 3、学生是具有个性与差异的人(学生是独特的人,具有自身的独特性)⑴人的全面发展使以承认学生的差异和个性发展为基础⑵学生的个性与差异要求切实贯彻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㈢教师观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师观: 1 、现代教师角色的转换: (1 )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学生发展的促进者①首先,教师再也不能以传授知识作为自己的主要职责和目的,而应该把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组织管理和指导学生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作为自己工作的主要目标②其次,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教师不仅仅是向学生传播知识和社会规范,更要关注学生人格的健康成长与个性发展,真正成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 ⑵教师从课程的忠实执行者转变为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⑶教师要从“教书匠”转变为教育教学的研究者和反思的实践者⑷教师要从学校的教师转变为社区开放的教师 2、教师行为的转变⑴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①首先,“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②其次,尊重学生意味

教师资格证综合素质高中考点归纳重点总结

教师资格证综合素质高中考点归纳重点总结

知识点归纳 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教育观:教育观的核心是“教育为了什么”,即教育的目的。 素质教育观:是与应试教育观相正确一种教育观,是把教育活动目的指向“素质”——人的全面素质的教育观。 素质教育的目标: 1.促进学生的身体发育 2.促进学生心理的成熟化 3.造就平等的公民 4.培养个体的生存能力和基本素质 5.培养学生自我学习的习惯、爱好和能力 6.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 7.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态度 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1.面向全体 2.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4.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 5.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 开展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1.深化教育改革,为实施素质教育创造条件 2.优化结构,建设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高质量的教师队伍 3.将教育目的落实到教学之中 4.教学内容要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 5.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终身教育的积极倡导者和最终奠基人是教育家:保罗·朗格朗 《教育法》的基本原则 1. 教育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原则。 国家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遵循宪法确定的基本原则,发展社会主义的教育事业。 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国家在教育者中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教育,进行理想、道德、纪律、法制、国防和民族团结的教育。 2. 教育的公共性原则。 教育应当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吸收人类文明发展的一切优秀成果。 教育活动必须符合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 国家实行教育与宗教相分离。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利用宗教进行妨碍国家教育制度的活动。 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以营利为目的举办学校及其它教育机构。 汉语言文字为学校及其它教育机构的基本教学语言文字。少数民族学生为主的学校及其它机构,能够使用本民族或者当地民

最新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综合素质考点:以人为本的学生观

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综合素质考点:以人为本的学生观模块一职业理念 ——以人为本的学生观【攻克本章节90%考点>>】 一、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主体 (1)学生在教育活动中处于主体地位 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是认识的主体、实践的主体和发展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教师需要树立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育活动过程中。 (2)学生具有个体独立性,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 学生接受知识的过程并非简单的被动接受知识,而是经过自己的考量之后做出的判断。尊重学生的个体独立性,不能把自己的个人意志强加于学生的思想之上。 (3)学生在教育活动中具有主体的需求与责权 学生的主体性的根源在于个体需求与责权的统一。学生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独立的主体,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具有学习的自主需求和动力,拥有享受相关需求的权利。教师尊重学生的主体性需求,同时也要引导学生学会对学习、对生活、对自己、对他人负责,学会承担责任,使学生认识到权利与责权是并存的,更是统一的,在享有一定权利的同时也必须承担一定的责任,这是学生主体性的客观要求。 二、学生是发展的人 (1)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规律性

①顺序性 要循序渐进,不可“拔苗助长”“陵节而施”。 ②阶段性: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特点分阶段进行教学,注意各阶段的衔接和过渡。 ③不均衡性:一是同一方面发速度在不同年龄阶段不均衡;二是不同方面在不同发展时期具有不均衡性。 怎么办:适时而教,要在学生发展的关键期或时期及时地进行教育。 ④互补性:扬长避短,注重发展学生的自身优势,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⑤个别差异性:因材施教 (2)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 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学生,倡导对学生进行形成性评价。 (3)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 把学生作为发展中的人来对待,就要理解学生身上存在的不足,就要允许学生犯错误 (4)学生的发展是全面的发展 当今社会,单纯的智育占绝对主导地位的教育已经无法满足社会的需要。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不仅要重视“知识与技能”的传授,更要看到“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重要性,把学生培养成全面发展的人。 三、学生是具有个性与差异的人

《综合素质》重点知识点汇总(中小幼通用)

《综合素质》重点知识点汇总(中小幼通用) 学生观 一、“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 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学说是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 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劳动能力,即人的体力和智力的全面、和谐、充分的发展,还包括人的道德的发展。 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内容: 1.人的发展同其所处的社会生活条件是相联系的 2.旧式分工造成了人的片面发展 3.机器大工业生产提供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和可能 4.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条件 5.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途径 二、“以人为本”的学生观 1.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主体,是不以教师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 (1)学生在教育活动中处于主体地位 (2)学生具有个体独立性,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 (3)学生在教育活动中具有主体的需求与责权 2.学生是发展的人,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1)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规律性 (2)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 3.学生是具有个性与差异的人(学生是独特的人),具有自身的独特性 (1)人的全面发展是以承认学生差异和个性发展为基础 (2)学生的个性与差异要求切实贯彻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 三、教育公正与学生的共同发展 1.促进全体学生的共同发展要以教育机会均等为基本原则 2.有差异的学生的共同发展 教师观 一、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 1.学会学习,成为终身学习者 2.勤于反思,成为反思的实践者 3.恒于研究,成为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4.重视沟通,加强交往与合作能力 5.勇于创新,加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 1.职前培训 职前培训是教师从事专业工作的重要的基础阶段.是入职前的准备阶段。在职前培训要掌握从事教师所必需的学科专业知识和教育教学知识,掌握专业技能,培养专业态度,形成专业素养,为从事教育工作奠定基础。 2.入职培训 教师入职培训,是指经历过教师职前培训的人,在刚获得的教职岗位上,进一步了解、学习和掌握岗位知识与能力的培训。 3.在职培训 在我国,有大量的教育机构承担着教师的在职进修提高的任务,为教师提供多样化的在职学习课程。同时,国家和地方也制定了一系列教师在职学习进修的制度,引导和鼓励教师不断地学习。

(中学)综合素质参考答案

国家教师资格指定用书强化过关训练题参考答案及解析——中学综合素质
学信阳光教师版权所有
国家教师资格考试指定用书 中学综合素质
【模块一强化过关训练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B; 2.D; 3.C; 4.D; 5.D; 6.A; 7.D; 8.C; 9.B; 10.D
二、材料分析题 1.(1)说明家长们尽管开始重视素质教育,但对素质教育的认识存在片面 或偏颇的错误理解。素质教育是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培养学生的创新 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促使全体学生全面主动发展的教育思想和观念,教育方 法、教育手段和教育行为。 (2)必须厘清下述概念:①素质不等同于特长和素质教育。特长、素质、 素质教育三者之间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区别的关系;②课堂教学活动和课外活 动都是学校教育活动的重要内容,都是为了促进学生的成长。因而两者都应当按 照素质教育的要求开展活动。③材料中教师口中的“合格”,实际上是指学生的 考试“合格”,作为素质教育的“合格”,含义则宽泛得多,是指学生的全面发 展。因此,所谓的“合格加特长”实际上是对素质教育的曲解。 2.(1)这位女教师的做法值得肯定,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学生观。 (2)现代学生观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每个学生都有潜力;学生是完 整的个体,要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位学生,要充分热爱、关心、尊重、信任并理 解每一位学生。 (3)对待“学困生”,教师应该:①客观、公正、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 尊重、理解、信任他们,使他们主动接受教育。②一分为二地看待他们,找出教 育的切入点,因势利导,因材施教。③给“学困生”以满腔的关爱、尊重和教育, 要相信转变“学困生”并不难。 3.陶行知先生的做法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学生观。这个故事启示我们:
1
更多课程题库密卷答疑请上学信阳光官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0f3968609.html,

小学教师资格证综合素质知识点

小学教师资格证综合素 质知识点 文稿归稿存档编号:[KKUY-KKIO69-OTM243-OLUI129-G00I-FDQS58-MG129]

小学《综合素质》大题重点 备注: 1.此文档是知识点精简提要,材料分析题必背知识点,至于其他章节知识点请看书,并理解。 2.《综合素质》答题主旨:往好的方面答就对了。 3.表格中加粗字体为复习重点和主要题型 4.为什么综合素质只有几页,问的同学有点多,我统一回复一下:综合素质主要是看书,其中作文就占了50分;选择题,如法律法规部分知识点需看书理解,文化素养部分知识点太多太杂,我也提炼不出知识点来,剩下就是材料分析题了,分析题主要考以下知识点。 第一章职业理念 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教育观“两全两发展创新和实践”) 1.面向全体。 2.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4.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 5.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 学校开展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1.深化教育改革,为素质教育创造条件; 2.优化结构,建设全面推进教育的高质量的教育队伍; 3.将教育目的落实; 4.教学内容要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

5.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以人为本”学生观的内涵 1.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是不以教师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 (1)学生在教育活动中处于主体地位; (2)学生具有个体独立性,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 (3)学生在教育活动中具有主体的需求与责权; 2.学生是发展的人,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1)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规律性 ①顺序性—循序渐进 ②阶段性—根据不同年龄特点分阶段进行 ③不平衡性—把握最佳关键期 ④互补性—扬长避短 ⑤个别差异性—因材施教 (2)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 3.学生是具有个性与差异的人(学生是独特的人),具有自身的独特性。(1)人的全面发展是以承认学生差异和个性发展为基础; (2)学生的个性与差异要求切实贯彻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 学生观对小学教育的具体要求 1.把握小学教育的本质特征(基础性、全面性、全民性) 2.全面促进小学生的发展 ①尊重学生个性发展; ②关注学生心理变化;

教师资格证中公《中学综合素质》重点归纳

第一章职业理念 第一节教育观(主要考单选,材料分析单独考或结合考) 教育观:“教育为了什么”,即教育的目的; 素质教育观: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的教育。 一、素质教育观的内涵:(两全一个一重点) 1.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 2.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全面发展不等于平均的全面发展 4.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5.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二、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掌握、必背,加粗经常考) 1.面向全体; 2.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 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4. 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得发展; 5.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 三、学校教育中开展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1.深化改革,为实施素质教育创造条件(九年义务教育和扫除青壮年文盲是基础) 2.优化结构,建设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高质量的教师队伍 ①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②提高教师的师德素养; ③强化教师在职进修制度,进一步提高教师的待遇,优化学校管理; 3.将教育目的落实到教学之中 4.教学内容要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 5.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第二节学生观(选择,材料分析) 补充: ?学生观直接影响教师对待学生的态度和方法 ?人片面发展的基本特征是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离和对立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马克思和恩格斯教育思想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途径 一、“以人为本”学生观的内涵(必背,“两独一发”) 1.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1)学生在教育活动中处于主体地位(调动主观能动性,主动学习) (2)学生具有个体独立性,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 (3)学生在教育活动中具有主体的需求与责权; 2.学生是发展的人 发展的根本动力是身心发展的社会需要与个体现有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 (1)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规律性; ①顺序性—循序渐进 ②阶段性—根据不同年龄特点分阶段进行 ③不平衡性—把握最佳关键期 ④互补性—扬长避短 ⑤个别差异性—因材施教 (2)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 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倡导形成性评价 3.学生是具有个性与差异的人(即学生是独特的人),具有自身的独特性。

《综合素质》(中学)考试大纲

《综合素质》(中学)考试大纲 一、考试目标 主要考查申请教师资格人员的下列知识、能力和素养: 1.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 2.具有良好的法律意识和职业道德。 3.具有一定的文化素养。 4.具有阅读理解、语言表达、逻辑推理、信息处理等基本能力。 二、考试内容模块与要求 (一)职业理念 ⒈教育观 理解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掌握在学校教育中开展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依据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分析和评判教育现象。 2.学生观 理解“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 理解“以人为本”的涵义,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做到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 运用“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不因性别、民族、地域、经济状况、家庭背景和身心缺陷等歧视学生。设计或选择丰富多样、适当的教育教学活动方式,因材施教,以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⒊教师观 了解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 具备终身学习的意识。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运用多种方式和手段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 理解教师职业的责任与价值,具有从事教育工作的热情与决心。(二)教育法律法规 1.有关教育的法律法规

了解国家主要的教育法律法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等。 了解《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相关内容。 2.教师权利和义务 理解教师的权利和义务,熟悉国家有关教育法律法规所规范的教师教育行为,依法从教。 依据国家教育法律法规,分析评价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的实际问题。 3.学生权利保护 了解有关学生权利保护的教育法规,保护学生的合法权利。 依据国家教育法律法规,分析评价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学生权利保护等实际问题。 (三)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1.教师职业道德 了解《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2008年修订),掌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主要内容,尊重法律及社会接受的行为准则。 理解《中小学班主任工作条例》文件精神。 分析评价教育教学实践中教师的道德规范问题。 2.教师职业行为 了解教师职业行为规范的要求。 理解教师职业行为规范的主要内容,在教育活动中运用行为规范恰当地处理与学生、学生家长、同事以及教育管理者的关系。 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依据教师职业行为规范,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 (四)文化素养 了解中外历史上的重大事件。 了解中外科技发展史上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成就。

2020教师资格证中学综合素质考点:教师观

2020教师资格证中学综合素质考点:教师观 2017教师资格证中学综合素质考点:教师观 高频考点提要 1.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观的转变; 2.教师专业发展的方法。 高频考点速记 一、中学教师职业的认识 (一)教师观及教师专业观 所谓“教师观”是指关于教师职业的基本观念,从广义上看是人们对教师职业的认识、看法和期望的反映。从狭义上看是教师对教师职业的特点、责任,教师的角色以及科学履行职责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等方面的认识。 1.教师职业与专业 教师工作作为一种专门职业,具有专业的基本特性。第一,教师职业具有一定的职业声望。第二,教师需要经过严格的职前专业训练。第三,教师具有专业自主性。第四,教师职业有自己的专业标准。第五,教师实践是现代教育科学重要的专业研究领域。 2.教师职业角色的特点 教师职业的最大特点就在于职业角色的多样化,一般说来,教师的职业角色主要有: (1)传道者的角色 (2)授业解惑者的角色 (3)示范者的角色 (4)管理者的角色

(5)朋友的角色 (6)研究者的角色 (二)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师观 1.现代教师角色转换 (1)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学生发展的促进者 首先,教师再也不能以传授知识作为自己的主要职责和目的,而应该把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组织管理和指导学生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作为自己工作的主要目标。 其次,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教师不仅仅是向学生传播知识和社会规范,更要关注学生人格的健康成长与个性发展,真正成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 (2)教师从课程的忠实执行者转变为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新课程要求教师具有强烈的课程意识和参与意识,改变以往学科本位的观念和被动实施课程的做法。教师要整体理解基础教育课程的结构系统,熟悉国家课程方案,理解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的关系,理解课程实施中从“专家课程”到“现实课程”的转变过程,正确认识教材在课程中的地位和功能,变过去习惯的“教教材”为“用教材教”,创造性地使用国家课程教材,积极进行国家课程地方化、校本化的实践探索。 (3)教师要从“教书匠”转变为教育教学的研究者和反思的实践者 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一个研究者,在教学过程中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境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对出现的教学问题进行研究,总结经验,并形成规律性的认识。 (4)教师要从学校的教师转变为社区型的开放的教师

中学 《综合素质》

《综合素质》大题重点 备注: 1.此文档只是材料分析题必背知识点提要,至于其他章节知识点请看书,并理解。 2.《综合素质》大题主旨:往好的方面答就对了。 3.表格中加粗字体为复习重点和主要题型。 第一章职业理念 第一节素质教育观 素质教育观的内涵: 1.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 2.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4.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5. 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两全两发展创新和实践”(必背) 1.面向全体 2.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得发展 4.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 5.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学校教育中开展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1.深化改革,为实施素质教育创造条件 2.优化结构,建设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高质量的教师队伍 ①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 ②提高教师的师德素养; ③强化教师在职进修制度,进一步提高教师的待遇,优化学校管理; 3.将教育目的落实到教学之中 4.教学内容要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 5.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第二节学生观 “以人为本”学生观的内涵(必背) 1.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是不以教师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 (1)学生在教育活动中处于主体地位 (2)学生具有个体独立性,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 (3)学生在教育活动中具有主体的需求与责权 2.学生是发展的人,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1)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规律性 ①顺序性—循序渐进 ②阶段性—根据不同年龄特点分阶段进行 ③不平衡性—把握最佳关键期 ④互补性—扬长避短 ⑤个别差异性—因材施教 (2)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 3.学生是具有个性与差异的人(即学生是独特的人),具有自身的独特性。 (1)人的全面发展是以承认学生差异和个性发展为基础 (2)学生的个性与差异要求切实贯彻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 中学生的发展特点 1.中学生身心发展具有鲜明特点; 2.中学生的主体性发展特点是指中学生自我意识的进步与提升; 3.中学生在具体的德、智、体、美等教育内容也有鲜明的发展特点; 全面发展学生观的基本要求 1.中学生身心发展的要求:生理健康要求得以实现,心理健康要求得以充分满足。 2.中学生主体性发展的要求(核心):建立正确的自我认识,培养起全面发展的人所需的自觉发展、主动发展的意识。 3.中学生社会文化发展的要求:客观要求是全面发展,在德智体美等方面为学生成长成才提供必要的准备和支持,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育公正与中学生的共同发展 1.教育公正: 指教育机会对所有的学生都是均等的,教育均等包括入学机会均等和教育过程中机会均等。 2.学生差异包括: 性别差异、民族差异、地域差异、家庭背景的差异、身心发展水平的差异

《综合素质》简答题模板

《综合素质》简答题模板 模块一职业理念(教育观、学生观、教师观) 一、教育观 ☆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材料分析题) 口诀:两全两发展创新与实践 (1)面向全体 (2)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4)发展学生的主动精神,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5)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可持续性发展 材料作答: 总:材料中某老师的教育行为是恰当(不恰当)的,遵循了(违背了)素质教育的理念,值得我们学习或倡导(或者引以为戒)。 (1)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材料分析考点:不放弃每一位学生,不过分关注个别学生,尤其是后进生,一视同仁。 正例:不因某学生成绩差而放弃,关注所有学生。 反例:只关注个别学生或某些学生。 (2)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材料分析考点: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知识传授与实践结合; 正例:除了成绩,重视德体美方面 反例:只重视学生成绩 材料回答: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材料中某老师...... (3)素质教育是以培养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 材料分析考点:实践能力-教育与实践结合创新精神-教学方面创新 正例:鼓励学生创新,带学生去实践 反例:灌输式教学,学生不会应用。 材料回答: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材料中某老师...... (4)素质教育是发展学生的主动精神,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材料分析考点:教育内容上-发展学生特长教育方法上-因材施教(孔子)。 正例:善于发现学生的独特 反例:对学生个体差异视而不见 材料回答: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材料中某老师...... (5)素质教育要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可持续性发展 材料分析考点: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学会,更要让学生会学,不仅学生情绪、情感、学生的未来,利于学生长期发展。 正例:关注学生情绪、情感、关注学生的未来,利于学生长期发展 反例:学生只重视智育、不重视德育、不利于学生长期发展 材料回答:素质教育要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材料中某老师......

2018年教师资格证中学《综合素质》重点知识梳理

《综合素质》复习总纲

第一章 教师职业理念 第一节 教育观 教育观即教师的教育观念,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形成的,对相关教育现象,特别是对自己的教学能力和所教学生的主体性认识。 考纲解析 1.理解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2.掌握在学校教育中开展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3.依据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分析和评判教育现象。 ? 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 素质教育是以人的素质发展为核心的教育 《决定》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指导方针,以提高国民的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时间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 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要掌握,有可能出分析题) 1、 面向全体学生 依法保障义务教育阶段儿童和青少年学习发展的基本权利,改变仅以分数衡量学生的做法,有失教育公平。 2、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要求学生德、智、体、美等各方面并重。 3、 重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素质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途径。 4、 培养学生主动精神,注重学生个性发展 素质教育强调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这是以学生注动精神和个性发展为基础的。 5、 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

?素质教育的实施 1、转变课程功能(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 2、调整课程结构(整体设置九年一贯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 3、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 4、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 5、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 6、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 ?学校教育中开展素质教育的主要途径和方法(要掌握) 1、把教学目标的的实现,落实到每一堂课,乃至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对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 2、构建生活、生产实际和社会发展紧密联系的学科内容体系(最为迫切、最为关键的一步) 3、全方位跳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保证学生学习的有效性,提高学生学习的质量,促进学生学习的 良性循环。(课堂教学的首要任务和核心课题) 4、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师的作用 5、建立多层次、多样化的教学模式 ?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 1、重智育,轻德育。 2、重文化知识传授,轻创新精神培养。 3、面向少数升学有望的学生而忽视了大多数学生的发展。 4、学生课业负担依然过重,影响了学生身心健康。 5、学生体质和健康状况不容乐观,部分指标有所下降。 ?实施素质教育的对策探讨 1、转变教育观念 2、提高教师队伍素质 3、改革考试制度

《综合素质》(中学)-新版.doc

综合素质(中学) 一、考试的目标 主要考查申请教师资格人员的下列知识、能力和素养: 1.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 2.具有良好的法律意识和职业道德。 3.具有一定的文化素养。 4.具有阅读理解、语言表达、逻辑推理、信息处理等基本能力。 二、考试的内容模块与要求 (一)职业理念 ⒈教育观 理解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掌握在学校教育中开展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依据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分析和评判教育现象。 2.学生观 理解“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 理解“以人为本”的涵义,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做到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 运用“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不因性别、民族、地域、经济状况、家庭背景和身心缺陷等歧视学生。 设计或选择丰富多样、适当的教育教学活动方式,因材施教,以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⒊教师观 了解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 具备终身学习的意识。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运用多种方式和手段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 理解教师职业的责任与价值,具有从事教育工作的热情与决心。 (二)教育法律法规 1.有关教育的法律法规 了解国家主要的教育法律法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等。 了解《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相关内容。 2.教师权利和义务 理解教师的权利和义务,熟悉国家有关教育法律法规所规范的教师教育行

为,依法从教。 依据国家教育法律法规,分析评价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的实际问题。 3.学生权利保护 了解有关学生权利保护的教育法规,保护学生的合法权利。 依据国家教育法律法规,分析评价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学生权利保护等实际问题。 (三)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1.教师职业道德 了解《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2008年修订),掌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主要内容,尊重法律及社会接受的行为准则。 理解《中小学班主任工作条例》文件精神。 分析评价教育教学实践中教师的道德规范问题。 2.教师职业行为 了解教师职业行为规范的要求。 理解教师职业行为规范的主要内容,在教育活动中运用行为规范恰当地处理与学生、学生家长、同事以及教育管理者的关系。 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依据教师职业行为规范,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 (四)文化素养 了解中外历史上的重大事件。 了解中外科技发展史上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成就。 了解一定的科学常识,熟悉常见的科普读物,具有一定的科学素养。 了解重要的中国传统文化知识。 了解中外文学史上重要的作家作品。 了解一定的艺术鉴赏知识。 了解艺术鉴赏的一般规律,并能有效地运用于教育教学活动。 (五)基本能力 1.信息处理能力 具有运用工具书检索信息、资料的能力。 具有运用网络检索、交流信息的能力。 具有对信息进行筛选、分类、管理和应用的能力。 具有运用教育测量知识进行数据分析与处理的能力。 具有根据教育教学的需要,设计、制作课件的能力。 2.逻辑思维能力 了解一定的逻辑知识,熟悉分析、综合、概括的一般方法。 掌握比较、演绎、归纳的基本方法,准确判断、分析各种事物之间的关系。 准确而有条理地进行推理、论证。 3. 阅读理解能力

最新《综合素质》(中学笔试大纲)

《综合素质》(中学) 一、考试目标 主要考查申请教师资格人员的下列知识、能力和素养: 1.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 2.具有良好的法律意识和职业道德。 3.具有一定的文化素养。 4.具有阅读理解、语言表达、逻辑推理、信息处理等基本能力。 二、考试内容模块与要求 (一)职业理念 ⒈教育观 理解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掌握在学校教育中开展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依据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分析和评判教育现象。 2.学生观 理解“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 理解“以人为本”的涵义,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做到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 运用“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不因性别、民族、地域、经济状况、家庭背景和身心缺陷等歧视学生。 设计或选择丰富多样、适当的教育教学活动方式,因材施教,以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⒊教师观 了解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 具备终身学习的意识。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运用多种方式和手段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 理解教师职业的责任与价值,具有从事教育工作的热情与决心。 (二)教育法律法规 1.有关教育的法律法规 了解国家主要的教育法律法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等。 了解《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相关内容。 2.教师权利和义务 理解教师的权利和义务,熟悉国家有关教育法律法规所规范的教师教育行

为,依法从教。 依据国家教育法律法规,分析评价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的实际问题。 3.学生权利保护 了解有关学生权利保护的教育法规,保护学生的合法权利。 依据国家教育法律法规,分析评价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学生权利保护等实际问题。 (三)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1.教师职业道德 了解《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2008年修订),掌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主要内容,尊重法律及社会接受的行为准则。 理解《中小学班主任工作条例》文件精神。 分析评价教育教学实践中教师的道德规范问题。 2.教师职业行为 了解教师职业行为规范的要求。 理解教师职业行为规范的主要内容,在教育活动中运用行为规范恰当地处理与学生、学生家长、同事以及教育管理者的关系。 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依据教师职业行为规范,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 (四)文化素养 了解中外历史上的重大事件。 了解中外科技发展史上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成就。 了解一定的科学常识,熟悉常见的科普读物,具有一定的科学素养。 了解重要的中国传统文化知识。 了解中外文学史上重要的作家作品。 了解一定的艺术鉴赏知识。 了解艺术鉴赏的一般规律,并能有效地运用于教育教学活动。 (五)基本能力 1.信息处理能力 具有运用工具书检索信息、资料的能力。 具有运用网络检索、交流信息的能力。 具有对信息进行筛选、分类、管理和应用的能力。 具有运用教育测量知识进行数据分析与处理的能力。 具有根据教育教学的需要,设计、制作课件的能力。 2.逻辑思维能力 了解一定的逻辑知识,熟悉分析、综合、概括的一般方法。 掌握比较、演绎、归纳的基本方法,准确判断、分析各种事物之间的关系。 准确而有条理地进行推理、论证。 3.阅读理解能力

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综合素质知识点汇总

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综合素质知识点汇总 教师资格证是教育行业从业人员教师的许可证,是从事教师行业所必须具备的执业证书,中国公民在各级各类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中专门从事教育教学工作,都应当具备教师资格。教师资格证书在我国有两种获得形式,一种是参加国家统考,一种是参加地方自主考试,两种形式的考试模式都是:笔试+面试。自教育部2011年在浙江、湖北率先开展教师资格“国考”改革试点工作以来,大部分省、自治区、直辖市已加入全国统考。从考试大纲来看,改革后的教师资格考试,分为幼儿园、小学、中学三个学段;地方自主考试笔试科目为“教育学”、“教育心理学”。根据规定,笔试和面试都通过方可获得教师资格证书。笔试科目及面试内容如下表所示: 拼音早教幼儿园升小学基 本韵母 (用excel做的) 因为目前山西每年只在下半年举行教师资格考试,所以还不太了解上半年举行的省市有哪些。正好看到今天河北省是2018上半年教师资格考试最后一天报名,不知道大家报上名了没有呢?我2017年已经拿到小学教师资格证,今年1月7日刚参加完初中的面试,还在等待结果。教师证的考试人数真的很多,竞争很大,所以我把我自己备考时候总结的知识点分享出来,希望对大家有用。我备考用的是中公教育的教材,教材不同可能知识点略有不同,但是大体一样,重点已经加粗,着重记忆。如果备考的伙伴们觉得对自己有用或者有什么补充和建议,不妨留言给我,一起学习,一起进步。 (我已经拿到的教师资格证) 初中综合素质知识要点

一、职业理念 ㈠教育观 素质教育观是与应试教育观相对的一种教育观,是把教育活动目的指向“素质”——人的全面素质的教育观。素质教育观认为,教育活动应当指向人的整体的、全面的素质发展,使人的整体品质、全面素质得到提升,即先天的生理素质及后天环境和教育影响下发展起来的心理素质和社会文化素质的全面发展。 内涵:1、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 2、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4、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5、素质教育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㈡学生观 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的思想学说是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以人为本”是素质教育的根本属性,坚持以人为本,最坚实的落脚点在于将“以学生为本”的思想落实在教育教学过程之中。 内涵:1、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主体(是不以教师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 ⑴学生在教育活动中处于主体地位⑵学生具有个体独立性,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⑶学生在教育活动中具有主体的需求和责权 2、学生是发展的人(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⑴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规律性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