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估算教学的困惑与对策

估算教学的困惑与对策

估算教学的困惑与对策
估算教学的困惑与对策

估算教学的困惑与对策

祥云县东山乡妙姑小学——张琼芬

新课标强调:要重视口算,加强估算。加强估算教学已经成为新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但是,因为估算教学本身的特殊性,其在解决问题策略上的多样性和计算结果的不确定性,所以估算教学也就成为老师们困惑的教学内容之一。

困惑一:教师对估算重视不够,引导不足。

一直以来我们老师比较重视的都是精确算,教材也是这样编排的。导致很多教师在教学是不重视让学生来感悟估算的意义,体验估算的价值,只是按照教材的程序让学生蜻蜓点水式地讨论一下估算的方法和结果,从而使估算成了“鸡肋”,教之无味,弃之不能。这样的估算还有什么意义可言?

困惑二:学生对估算意识淡薄,能力不强。

对于估算教学,教材都是围绕具体问题的解决开展计算活动的。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要求学生首先要弄清楚是估算还是精确算。大多数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现了规律:凡在问题中有“估一估、大约”等词语的就是估算。但是有些教材的教学内容,虽然有“大约”等词,但是却不用估算。让学生感到迷惑,老师在教学中也感到很为难。

困惑三:教材对估算体现不够,评价不足。

从以前的苏教版到现在的人教版,教材明显增加了估算的

内容,比之前也有了一定的系统性,但是,我觉得总体的编排也不是很有效,安排不够合理渗透,这样因为有了计算而安排一节估算课,对估算教学是不够重视,教材安排上有些程式化,缺少合理性。另外,缺少对学生估算教学和估算能力的评价,平时的练习中,测试中,很少出到关于估算的内容,这样就更加不能引起教师和学生的关注。

对于估算教学中存在的几个误区,我做了以下思考:

误区一:“估算的评价标准单一”的思考

单纯的计算题,基本上遵循“四舍五入”法。把估算答案统一化和把估算理解为随意算都是两个极端。很多时候,我们说道估算,就自然而然地想到“四舍五入”法。确实,我们更多的对于估算的解释,还是需要这个方法的。如在计算58×34这一道题目的时候,计算的方法可以有很多种:

(1)58看作60,34看作30,积1800 (2)58看作60,34看作35,积2100

(3)58看作60,34不变,积2040 (4)58不变,34看作30,积1740

由此可见,估算的方法具有多样性,在多元化的评价和标准答案之间产生矛盾时,教师可以不追求统一答案,合理即可,而不是有一个统一的标准答案。

误区二:先精算再估算的思考

很多学生在做估算的题目时,会先把准确值算出来,再利

用准确值来估算。这个事实表现出一部分学生对怎样估算和为什么要估算不理解。这样的估算,显然与估算的本意是背道而驰的。所谓估算,应该是在一定的范围内对计算结果的大致估计,它的本意是在不要求准确值或者难以求出准确值的情况下,在允许的范围内,迅速找出准确值,它与正确值没有很多必然的联系。究其原因,一是一部分学生对估算的意义不理解,以为用正确值来估计是一个高明的办法。总的来说还是不明白为什么要估算。二是一部分题目用笔算也很简单,学生觉得不需要估算就直接可以得出正确值,为什么还要估算。三是我们一般是先学算准确值,学生先入为主的印象,以为估算也是这样的计算,其实估算要比一般的计算要求更高,它更加挑战思维,要求学生有良好的数感和灵活运用所学只是的能力。

误区三:为估算而估算的思考

对于教学估算应用题时,如何引导学生结合具体的情境选择是否需要(必要)进行估算呢?题目中没有“大约”等字样,很多学生不会选择去估算。如教材四年级上册60页例5“五年级同学去秋游,每套车票和门票49元,一共需要104套票,应该准备多少钱买票?”如果此题不是出现在估算这一课,那么肯定有很多同学选择直接计算,试问有多少同学会想到要用估算呢?可以肯定地说如果学生选择了精确计算,老师也会给他批改正确。所以,在这里,关键是看老师怎么去创设这个情境。老师可以提示,这是去春游,你们看,老师如果带的钱刚

好是5096元,合理吗?从而引导学生来一起探讨这一类生活中的需要用估算的但是题目中却隐形“大约”之类词语的题目。估算的结果只要是能够满足实际问题的需要,就是合理的。

而有时候,题目中有这些词语,确是不需要估算的,比如:三年级上册87页第二题,“一条蚕大约吐丝1500米,小红养了6条蚕,大约吐丝多少米?”由题目的数字可见,如果把1500看作2000再使用估算的话是明显不适合的,其实这个时候可以让学生明白,1500米已经是个大约数,不必要再估成其他数字来计算,而结果1500×6=9000米也已经是一个大约数了。

与此同类的题目,如三年级89页第一题:小军每分钟大约走65米,他从家到学校大约要走8分钟。他家距学校大约有多少米?此题中65米、8分钟已经是大约数,计算成65×8也已经是近似值,不必再做成估算,但是结果确是近似数。

在这样的习题分析之下,学生渐渐明白,有些写有“大约”等词的题目,其实通过精确计算得出的结果,仍然是一个近似数而非精确数,从而真正明白估算教学在生活中存在的意义。优化估算教学的策略:

策略一:感受估算的价值

华罗庚曾经说过:“人们对于数学产生枯燥无味、神秘难懂的印象,原因之一便是脱离实际。”所以应该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使他们体会到估算就在身边,感受到估算的实用性,从而对估算产生亲切感。

(一)把握估算契机

教学中教师要进一步挖掘估算教学素材,把握估算教学契机。比如,在教学《加、减法估算》时,出示例题:妈妈带100元钱去商店买下列生活用品:热水瓶28元、烧水壶43元、水杯24元。妈妈带的钱够吗?交流时,一位学生说:“28+43=71(元),买热水瓶和烧水壶大概用去70元,剩下的钱买水杯够了。”另一位学生说:“28+43+24=95(元),95元没有超过100元,所以妈妈带的钱够了。”这节课编排在笔算教学前,甚至可以提前到一年级下册放在“整十数加减整十数”后学习。这样由于大部分学生对一般的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计算还不是很熟练,从而会愿意选择估算的方法,并能体会估算的必要性。

(二)创设估算情境

初次教学时,我们还可以创设一个或几个不确定的量,这有利于改变学生处处都得精确计算的观念,从而体会估算的必要性。就拿刚才这节课来说,可以在例题出示时,故意将热水瓶和烧水壶价格的末尾数字(即28、43)模糊。这时学生就无法进行精确计算,他们的思维也就比较自然地由精算转向估算。如:热水瓶的价格可以看作30元,烧水壶的价格可以看作40元,30+40=70(元),再买24元的水杯就够了。

再如:让学生知道类似124×3=?这样的估计会在什么时候出现。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商场里羽绒衣大降价,丫丫牌羽绒衣124元一件,妈妈要买三件,不计算,你能估计出妈妈

需要带多少钱吗?在解决的时候可以设置这样的环节:

1、求妈妈要花多少钱就是求什么?(学生回答就是求3个124是多少);

2、你会列式吗?(学生回答124×3=);

3、探寻估算的方法,学生自主去探究,在汇总的时候明确,把124看作大约是一百多,一百多乘以三是三百多,这时候是回答几百多的;如果要求回答是几百几十多,则就要这样处理:把124看成一百二十多,一百二十多乘以三是三百六十多。这样来体会估算教学,学生能够理解。

策略二:感悟估算的方法

估算的方法很多,但是并不是任何的估算方法都是对的。错误的估算方法会导致错误的决策,这说明估算策略有成功和不成功的区别。虽然这比一般的应用题还要复杂些,可是学生经过有效的点拨引导也可以领会。

(一)了解估算的一般策略

数学估算应该有原则可循,它必然是采用口算形式,在允许的范围内,越简单越好。但它的形成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既需要教师对“估算”教学的重视,更需要教师长期有效科学地培养。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引导学生了解估算的一般策略。首先是简约策略。即把数简化成比较简单的形式,从而使计算变得较为容易。如8725可以简约为8700。其次是转化策略,它使问题进一步简单化。如,当要估算53+49+46的答案时,一个好的

估算者可能会把该问题转化成一个乘法形式的题目。这样的学生会想:50乘3是150,所以答案差不多是150。

(二) 掌握估算的基本方法

估算教学贵在估算方法的指导。教学时,我们可以指导学生掌握一些估算的基本方法:(1)化整估算法。在进行小数的四则运算时,根据“四舍五入法”把加数、被减数、减数,因数、被除数、除数保留到整数,然后计算出大概是多少。如 3.14×7.21,学生就可以根据3×7=21从而估算出它们的积大概是21左右,进而算出准确结果。

(2)数位估算法。计算整数的多位数乘、除法时,根据因数、被除数、除数的位数,估算积或商是几位数。积的位数等于两因数位数之和或比这个和少1,商的位数等于被除数的位数减去除数的位数所得的差或比这个差多1。如456×64,学生可以根据这一经验推出它的积是四位或五位数。

(3)循规估算法。根据教学中的有关规律进行估算。如计算小数乘、除法时,可根据一个因数(零除外)小于1,积小于另一个因数;一个因数大于1,积大于另一个因数。除数大于1,商小于被除数;除数小于1,商大于被除数的规律进行估算。

(4)联系实际估算法。比如动物的只数,树的棵数,租船的数量一定是整数;飞机飞行的速度比人行走要快得多;发芽率、出勤率不可能超过100%……

(5)以小估大法或以大估小法。在估算时,如果遇到数过大或

过小,难以估算,就先估计单位数量,再根据单位数量估算过大(或过小)的数,即整体数。例如,估计一颗花生的重量,我们可以先估计100颗花生重多少,再除以一个100,就能估算出一颗花生的重量了。

策略三:培养估算的习惯

生活中所有人都在频繁的使用估算,可在学习中学生却没有估算的习惯,这是因为学和用分离了。要想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必须把学和用结合起来。在教学中我是这样巧妙运用“三变”,切实提高学生的估算技能的。

1.变“可有可无”为“无处不在”。长久以来,估算在小学数学的教材中一直作为选学内容,且由于这部分内容在编排时,呈现的形式比较单一,没能体现出对学生估算能力的培养的完整意图,充当着一个可有可无的角色。所以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在原来教材中没有要求估算的地方也要创造机会让学生进行估算,活化教材,让学生感到估算无处不在。在数与代数领域,估算要渗透到计算的每一个环节中。如教师引导学生在系统计算前进行估算,可分析解出的得数取值大概在什么范围内。如在计算2613÷13时,学生容易漏掉商中间的0,如果先估算一下,2600÷13=200,所以2613除以13的商肯定比200多。计算中进行估算,对于四则混合运算式题,在计算的过程中,既要观察运算的顺序是否正确,还要对每一步单独运算的结果进行估算,看是否符合计算的有关规律。计算后进行估算,就是对照分析解出的得数是否在估算的取值范围内或是否符合客观实际,从

而判断出在计算过程中有没有错误。

2.变“不愿估算”为“喜欢估算”。教师在教学中要创设现实、有趣、富有挑战性的情景,使学生逐步体验估算的可行性。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复杂的计算都可以由计算机和计数器代替完成,有很多生活事件不可能也不必要去进行精确计算。教师一般都要求学生对计算进行验算,这是完全必要的。但有些教师无论什么问题一律要求学生用笔算按逆运算的关系或再算一次严格验算。这样不但加重学生的负担,而且使学生变得死板。其实,有些错误用估算很容易发现,不要每一题都用笔算去检查错误。在教学中通过估算的这些作用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让学生对估算由被动变为主动。

3.变“单一估算”为“多样估算”。教学中一方面鼓励学生解题前预算结果。另一方面每次完成作业后用估算的方法进行粗验算。再次是现实生活中鼓励学生估算,如:购物后估算购物款,并鼓励他们以数学小日记的形式记录。这样可以让学生运用自己对书及其关系的理解对运算结果进行把握,并尝试根据问题需要运用不同的方法自我判断估算结果的合理性。可谓是一箭三雕。这一是提高作业的正确率;二是巩固了估算的技能,培养了估算意识;三是更让学生在生活中感受到数学的魅力和学习的乐趣。

当估算成为一种习惯后,我发现在学生当中有一种现象:很多的同学总是会为自己估算得最接近而洋洋得意。例如:小红的妈妈买一台洗衣机3025元,一个电饭锅204元,大概需

要多少钱?同学们交流了各自的算法:算法一:把3025看成3000,204看成200,大约是3200元;算法二:把3025看多一点3030,把204看少一点200,这样大概是3230元;算法三:把3025看成3050,204看成200,结果是3250元。大家通过比较,大家认为3230最接近精确值。

学好数学的指标不是会解题,而是会用数学,什么时候该用到估算,什么时候不要用到估算,这是教师所要关注的问题,估算方法的提炼是教师和学生需要共同探究的问题,但是在方法掌握之后,我们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时候,甄别意识是很重要的,什么时候要估算,什么时候不要估算,能辨别才是学生估算意识形成的标志。

估算和学生的数感是分不开的,这种感觉是依靠“意识”来支撑的,当前解决“估算”教学的难题并不是把估算的方法告诉孩子,让学生去墨守陈规地遵守“规则”,而是学生是不是在解决问题时能想到这样的方法?这是难能可贵的,也是学生是否真正懂得估算的意义所在。

阅读教学的困惑与收获

阅读教学的困惑与收获 阅读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海。”指导学生学会读书,积累尽可能多的语言材料,积淀尽可能多的语感经验,不断丰富学生的“心理词典”。这是我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任务去,无论是课内还是课外,我都在认真地落实。 《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阅读部分)小学第一学段(1 ~ 2 年级) 阅读要求中提到一点:“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记得在上《可爱的西沙群岛》的第一课时,我通过翻阅教材,决定把阅读课文与积累词语作为本节课的重点,考虑到这篇课文篇幅较长,更为方便教学,我把文本的内容逐段做成幻灯片,并配上相应的图片,每段文字中我都把我自认为很好的词语标记成红色(但词语量相当大,但我无法取舍)。当美丽的画面和文字同时出现时,孩子们是一眨不眨地盯着屏幕,我一遍一遍指导学生朗读,他们通过齐读、小组读、指名读等多种方式读出了自己的感情。读完之后,我们会一起找出好词语好句子,词语进行理解运用并摘抄在“我的采集本”上,而好句子可以课后背诵(我还给学生推荐了我准备了但是他们没有找出来的,因为词语容量大,摘抄花了不少时间,因此拖了堂才完成本节课的任务)。这节课出现了一个小状况,在学习“懒洋洋”这个词语时,有一个学生造句时把它和动画片中的“懒羊羊”混为一谈,这是我没有预料到的,我赶紧把这两个词语写在黑板上,让学生辨别,在辨别字形的基础上,我又跟他们分析字义。突发情况圆满解决,但我也在反思自己整堂课的教学,阅读方式的指导太过单一,阅读重点不够突出,在这段时间学习了《阅读学与小学阅读教学》后,我知道了课前一定要研教材,根据学段目标、教材编写意图、课文特点、学生实际等多方面综合考虑,制定目标。现在想想,给学生推荐的词语这一环节我就得从二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理解能力、教材编排这些方面综合考虑后安排适合的词语。

课堂教学中遇到的困惑

课堂教学中遇到的困惑 周鎏云 一、课堂上的时间不够用,课时严重不够 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通过学方法,让学生勇于探索,对新事物产生兴趣。为了适应新课程教学,我们必须转变教学理念,必须让学生在课堂上自己找方法,那就会产生拖堂现象,那我们如何去完成教学计划,识字能力又怎么样培养? 新教材课文多,容量大,新课的讲授尚且来不及,课后练习、作文训练的课时从那里来。 新教材课文部分难度是否太大,是否过分高估了学生的能力,很明显的以前在高三的课文现在提前到高一来上了,难道其本来就没有一个认识的梯度吗? 二、学生学习方式转变,但学生自己不能成功地自主、探究、合作 学习方式是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过程中基本的行为和认知取向,即学生在研究解决其学习任务时,所表现出来的具有个性特色的方式。那就要改变传统教学中的过于强调接受性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鼓励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但常常不好操作,流于形式,缺乏在个体独立思考基础上的真正合作,在课堂中只有少部分同学能参与,其他同学仍是被动,没有表现的机会。有的学生合作学习时,不会倾听,不会合作。 三、语文教师转变教学理念,但把握不住语文课该教什么 理念的转变,是适应语文新课程改革的根本前提。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教师主要靠自己个人解决课堂里面的所有问题。新课程里提倡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那么就要靠教师集体能力的发挥,就需要更多人,更大的空间,教师之间将更加紧密地合作,与不同学科的教师打交道,那语文课到底是什么课,她本身的东西如何保证? 四、不学语法,语文教师在课堂怎样培养“语感” 谈到语文教学时,特别强调“要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而不仅仅地掌握知识和笼统地提高能力。不少人感慨,“耗时多,收益少”。重视能力的培养,不重视基础知识,那不学语法知识,“语感”又怎么样培养? 五、语文教师转变教学行为,那如何去备好课 语文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的教学行为必须根本转变,这样才能主动适应并投入新课程改革,才能真正落实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总目标,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然而,以学生为中心,意味着教师转为合作者,那么一堂课,教师如何去备课,如何去引导学生根据教材去主动寻找问题。学生去哪里搜集资料,拓宽知识面。 六、新课程、新教材的非功利性和学校教育教学评价体制的功利性如何协调,教师如何才能找到一个平衡点。

估算教学的困惑和解决问题的策略重点

估算教学的困惑和解决问题的策略 估算教学的困惑和解决问题的策略 一、一线教师在教学中所遇到的主要困惑 一线教师在教学中所遇到的主要困惑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在小学阶段估算都包括哪几种形式?每种形式估算的方法有没有不同? 2、估算如何与笔算相结合? 3、如何评价估算方法与结果的正确性? 4、估算结果能是准确值吗? …… 二、小学数学中的估算问题 小学数学中加、减、乘、除的估算主要包括估值和区间估计两种形式。区间估计又可包括估上限和估下限两种不同的形式。 1、估值 估值是指估计和、差、积、商大约是多少。 如人教版课标教材三年级上册第18页例2: 这道题是估计“和”大约是多少,它的主要解法有: 解法一:把376看成300,把284看成200,300+200=500。有的学生回答为爬行类和两栖类大约有500种,还有的学生回答为爬行类和两栖类合起来肯定比500种多。 解法二:把376看成350,把284看成300,350+300=650。学生回答为爬行类和两栖类大约有650种。 解法三:把376看成400,把284看成300,400+300=700。有的学生回答为爬行类和两栖类大约有700种,还有的学生回答为爬行类和两栖类合起来比700种少一些。 ……

这道题对和的估计大约在500~700之间。 再如苏教版课标教材三年级下册第33页例题 这道题是估计“积”大约是多少,它的主要解法有: 解法一:把42头看成40头,把29千克看成20千克,40×20=800(千克)。有的学生回答为一天大约可挤奶800千克,还的学生回答一天挤奶的数量比800千克多。 解法二:把42头看成40头,把29千克看成30千克,40×30=1200(千克)。学生回答为一天大约可挤奶1200千克。 解法三:把42头看成50头,把29千克看成30千克,50×30=1500(千克)。有的学生回答为一天大约可挤奶1500千克,还有的学生回答为一天挤奶的数量比1500千克少。 …… 这道题对积的估计在800~1500之间。 通过上面两道例题,我们可以看出: (1)在计算教学中引入估算,符合“课标”所提倡的“算法多样化”的要求。可以有效地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发扬各自的聪明才智,表现出不同的解题思路。 (2)在小学“估值”教学中,由于没有精确度的要求,主要看估值的方法是否正确。第一道题在方法正确的前提下,学生对376加284的和估值在500~ 700之间,可以认为估算正确。第二道例题在方法正确的前提下,学生对4229的积估值在800~1500之间,就可以认为估算正确。 (3)由于学生认识水平的限制,在估算中有较大的差异是正常现象。但教师要引导学生逐步地同比精确值相差较多向相差较少转变。如在第一题中,可以让学生通过笔算精确地计算出376+284=660,让学生比一比谁的估算的结果相差得比较少,说一说是怎样估算的?第二道题,也要采用同样的方法让学生比一比,有意识的引到学生不断地提高估算水平。

我在教育教学中的困惑

我在教育教学中的困惑 江阴市澄西中学周瑛 困惑之一: 我刚到学校工作的时候,很想做一名有亲和力的老师,尊重学生,平等地对待他们,希望能和他们打成一片,在学生面前,很少摆老师的架子。有时学生犯了错,我总想他们还是孩子,自己又不是班主任,没必要和他们计较,对他们总是好言相劝,希 课堂上学生不听,我也很少当着全班学生发火,望学生知错能改。 给捣乱的学生留足面子,课后再对其进行教育。我想自己对学生好,他们总会回报你的。 但事与愿违,学生根本不吃这一套,在他们眼里这个老师挺好说话的,是可以“欺负”的类型,反而不会敬重你。他们联合起来在课上捣乱,作业拖拖拉拉,甚至不做,经常以“忘了做”、“不会做”、“作业丢家里了”为理由来应付你,考试出来的成绩远落在其他班级的后面。这让我感到自己很失败,想想平时上课讲的也很清楚,试卷上的考题几乎就没有不讲过的,为何与其他班的差距如此之大呢,于是我在学生中间展开调查,请学生谈谈他们的想法,共同来寻找失败的原因。其中有部分学生提到我上课时过于随便,对他们不够严格,上课不怎么对他们发火,最好能进行课前默写,以次来督促他们等等。同时我也向部分老教师请教,他们告诉我说学生不是你教出来的,而是管出来的,对他们不用客气,否则会爬到你头上的。此时我尽管有些明白自己失败的原因了,但同时也感到很困惑,平等的对待学生有错吗,让学生害怕是提高学生成绩的绝招吗,怎样让学生听话呢,我想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还是要把握好一个尺度,该严的时候要严,不该严的时候也不必太苛刻,关键是如何才能把握好这个尺度,

困惑之二: 初三学生订正作业,很少是发到课堂里去订正的(除非整个班都错得特别厉害),于是就出现了一种奇怪的现象,一到中午或下课时间学生都挤在办公室里,里三层外三层把办公室围个水泄不通,办公室一下子变成了教室,等到上课铃响,教室里还有一半学生没回来呢~等课代表去把这些学生叫回来已经五分钟过去了,讲到下课还有部分内容没结束,为了完成教学任务,不得不硬着头皮再拖五分钟课,也不知学生是不是在听,有没有记住, 有时想想学生也够为难的,下了课没得休息,上课又怎有心思和精力去认真听讲,有些学生一天在办公室出现十几次,不是在默写就是在订正,很少是来问问题的,你说这样的学生哪还有时间去做作业,哪还有心思去学习,结果是老师教得很苦,学生学得没劲,成绩还是平平,什么时候这种奇怪的局面才会消失呢, 困惑之三: 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些问题学生,但只要好言相劝,区别对待,他们还是会听老师的话的,对于这样的学生我还是愿意和他们打交道的。同样,在今年的教学中我也遇到了部分问题学生,其中有一个女生让我感到束手无策。补课期间,我要求学生默写,第一次不过关的同学要求订正五遍后再来重默,有些学生尽管不愿意抄写但还是高兴来重默的,对于这样的学生我也不强求,只要能默出来就算过关吧。唯有这名女生既不抄写也不重默,喊了几次都不见人影。我感到很奇怪,于是亲自去教室把她喊出来,走到楼梯口她突然说了一句“到了办公室我也默不出来”。我想让她去办公室看了再默,并对其降低要求,别人二十个符号一次默完,我只要求她五个。然而她的回答却是一个一个也默不掉,我又问她是否认识二十六个字母,她说认识并能够背诵默写出来,既然二十六个字母都认识,那二十个元素符号怎会默不出来呢,明摆着是不愿下功夫,我感到很火,态度也硬起来了,没想到她竟无赖到坐在地上不愿起来,我说你会不会走路啊,她说不会,

课堂教学改革中出现的问题和困惑

课堂教学改革中出现的问题和困惑 我校在2014年5月开始实施高效课堂教学模式课堂改革,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们,胸怀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不断更新教育教学观念,脚踏实地投身于新课程教育改革之中。一直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我们,在这次课改大潮中收获颇多。下面,就我们在课改中发现的问题和困惑以及建议等谈一谈。 一、存在的问题 (一)观念认识问题 现阶段,凡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人对“课改”这个词并不陌生,但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实施“课改”的人为数不多,特别是我们农村,实施者更是凤毛麟角。为什么实施者甚少呢?通过调查分析,原因有以下几点: 1.初步转变了教学思想,更新了教学观念。认识到“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实践操作”;塑造了学生的创新灵魂,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习惯,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是时代的要求,也是历史的必然选择。 2. 教育观念在不断的发生变化。一是从“以教师教为中心”逐步转向“以学生学习为中心”。二是课堂教学价值观的转变。教学中注意关注孩子们未来的成长,为孩子们健康成长铺路搭桥,为生命奠基。三是师生观的转变。对教师是教育者又是服务者,师生之间的关系是民主、平等、合作、和谐的理念有了新的认识。“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正在慢慢的建立起来。 3.诸多老师对新课程改革的意义认识不到位,他们认为课程改革是专家们的事,他们只是一个普通教师,想改也改不了,一副事不关己的模样。 4.农村从事教育工作的教师,特别是资历较深的教师,他们一直深信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一直认为“传道授业”、“尊师重教”就是教师讲什么就是什么,学生主要是听与记,殊不知这里面却隐藏了学生才是知识建构的真正主人的客观事实,要改变他们传统的教育教学理念并非一朝一夕的事。 5.一部分年轻教师则认为,所谓的课改就是课上用多媒体、分小组,让学生讨论,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 6.有的教师尽管被唤醒与自主接受新的教学观念,也善于更新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并外化为自己的行动,但在实施过程中受不了众多传统型教师的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困惑与思考完整版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困惑 与思考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困惑与思考实验小学郭小云 充满智慧和挑战的新课程改革给我们的教学带来了生机和活力。我们的教学观念正在逐步更新,学生的学习方式正在得到改变,课堂洋溢着学生成长的气息,课堂更活了,学生的热情更高了,每堂课更具有挑战性了。但在自主、合作、探究的“热闹”背后,又露了许多问题。我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困惑与思考进行了梳理、总结。其中比较突出的问题有下面几点。 一、在备课中遇到的困惑 例如,有一位教师在教学《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一课时,课前引入是这样的:老师让学生汇报收集回来的数据:我家长()米,宽()米,面积是()平方米。几位学生汇报后(都是整米数),教师问:“你是怎样算出你们家的面积的(用1平方米去量)”。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这种方法比较麻烦,那么这节课,我们学习长方形的面积计算的方法 从以上的教学环节中,我们能感受到一点新课程的理念,教师在教学之中,能重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让学生认识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确比以往的教学迈进了一步。但如果说安排了这样的一些联系生活实际的问题来进行教学,就是数学与生活紧密结合。那么,我认为这种认识是肤浅的。在教学中,教师究竟如何把握数学与生活联系的这个“度”何为“合适的度”也是很值得研究的我们对于这个问题进行了讨

论,觉得难以确定对待教材中的这个问题以及其他与之类似的问题该如何处理。 二、随堂遇到的问题 一年级上册有一道题目给出了八种事物,三顶不同形状的帽子,一双袜子,一支铅笔,苹果、香蕉、梨子各一个,要求把同类的圈起来。一位老师在上课的时候通过启发、鼓励,结果小朋友们遍地开花,答案各有不同而又各持己见:多数把帽子圈在一起,苹果、香蕉、梨子圈在一起,教者给予了肯定;有的把帽子、袜子圈在一起,因为都是身上穿戴的,教者也给予了肯定;有的把苹果、梨和一顶圆帽子圈在一起,因为它们都是圆的,教者也不能否认;有的把香蕉和铅笔放在一起,因为它们都是长形的,教者更不能否认,而且还表扬了一番? 这样的结果让同仁们喜忧参半,陷入了深思:喜的是这堂课已经达到了目的,小朋友们都能从不同方面对事物进行分类,而且思维发散、活跃。困惑的是,教参中对于这道练习题的说明是“巩固用单一标准进行分类”,也就是说答案是唯一的。经过讨论,我们认为“把帽子圈在一起和把水果圈在一起”这个答案比较合理。可是你能够指责教者在课堂上对学生众多的答案表示认可和赞扬的做法吗?毕竟赏识、表扬是在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可是如果说答案是唯一的,那么这种做法就有可能会成为一种“廉价”的表扬,甚至会误导学生以为自己的答案真的很好而沾沾自喜,习以为常,听不进不同意见。还可能导致学生浅尝辄止,不再深究。 三、教学模式的困惑

如何教学中估算

如何在教学中落实估算? ——小学数学教研活动设计方案一、活动题目: 如何在教学中落实? 二、对本专题的说明: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加强口算、重视估算”,并且对估算的要求提出了明确的落实点,在新教材中却作为一个重要内容进行编排。估算教学纵向贯穿于各个年级,横向蕴含于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等内容的具体教学中。 三、确定专题的依据: 估算,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和数学能力。学生掌握了科学的估算方法,并能灵活运用,对提高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和独创性都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但估算教学现状不尽人意,不重视、不关心、不清楚如何教学估算由来已久。《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估算在日常生活与数学学习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让学生拥有良好的数感,具有重要的价值。”估算已成为小学数学教学中令人关注的热点。 四、解决专题中相关问题的初步经验和做法: 结合平时的教学实践,通过调查观察,与同事交流学习,发现现在小学估算教学的现状非常不尽人意,估算似乎成了被遗忘的角落,即使有老师认识到了估算的重要性,但在教学实施中也是“雷声大、雨点小”,这种现象在农村小学更为明显。主要问题是: 1、教师重视不够,引导不足。许多老师认为,学生会笔算就可以了,会不会估算无关紧要,反正考试时很少有估算的内容,考试时还是要用笔算。这些老师显然没有意识到估算的重要性,没有意识到估算能对学生的数感、思维及计算能力产生深远的影响。正是受这种教学认识上的主观偏差及心理上的误导,因此很少有教师把心思和精力花在估算教学上,更不愿意对估算教学进行有效的研究实践。 2、学生意识淡薄,能力不强。大多学校学生的估算意识较差,估算能力不强。这种情况在平时的教学中也屡见不鲜,如计算题目时出现了很明显的错误,计算结果跟正确答案相比有很大的差距,但学生就是觉察不出,这可从学生的作业本中反映出来;又如日常生活中,需要进行估算时,学生束手无策,不知从何入手等等。 五、相关对策对策 (一)、转变估算行为,增强估算意识 1、寻找生活实例,体验估算的实用价值。教师要善于寻找日常生活中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生活方面的题材,教学时,结合实际创设情景,使学生逐步体验估算的乐趣,让学生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感受估算的地位和作用,从而增强估算意识。 2、挖掘教材资源,体验估算的重要地位。翻开新教材,我们不难发现,估算已在数学教材的许多领域留下深深的足迹,只要我们创造性地处理教材,估算无处不在。在数与代数领域:结合加减乘除的计算教学每节课都可以进行估算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如4812÷12,学生在计算时容易漏掉商中间的0,如果先估算一下,

教育教学中的困惑和解惑

教育教学中的困惑与解惑 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苦恼和困惑主要源自学生不能达到让自己“称心如意”的“十全十美”。所以,一些教师总是会用“爬树能力来断定一条鱼有多少才干”。这样,除了让教师自己困惑不堪之外,更会让学生的整个人生都会相信自己愚蠢不堪。事实上,做教育,我们不得不面对一些客观事实:教师无法让所有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达到同一个水平;教师无法让所有学生都能具有稳定不变的人类心理及道德品质……所以,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力所不能及的还是有的,甚至不少。教师梳理好这些让自己困惑的问题,是为了在教学工作努力寻找应对之策,了解教学工作中的关键困难,掌握好尺度,更好地工作。本期,我们就教师在工作实践中的“困惑”为话题展开讨论,以期诸位教师能够直面这些困惑,先给自己“解惑”,然后再更好地为学生“解惑”,做一名幸福的教师! 一、教学中的困惑要“理解、理智” 学生与教育教学的关系应当是内因与外因的关系,只有当教育适合学生发展的时候,教育教学才会对学生的发展起积极的促进作用,甚至是决定性作用。反之,则起消极的阻碍作用。素质教育是最根本的目标就是形成作为公民的最基本的素质。这些素质在每个学生或学生群体身上的最优化组合,就形成他们有自己特色的而又合乎社会发展需要的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因此,教

师要创造适合学生最优发展的教育,避免教师教育的狭隘性,以下是为诸位教师梳理的教育教学中客观存在且必须直面的几个现实问题: 1、不是所有学生天生都适合学习你的学科 道理很简单,学生天生素质不一样,学习某个学科的悟性和理解力都不一样,成绩自然就不一样。有些学生可能天生言语能力差,他们再努力也很难提高语文等学科成绩。有些学生天生空间立体感就不好,怎能学好立体几何部分的知识呢?教师不得不面对学生在某些方面天生能力差距的问题,所以,教师需要做的是继续扬其长,尽力补其短,而不是气急败坏的训斥学生。 2、不是所有学生都喜欢你 每个人的性格不同、气质不同,说话的态度、语气、语调都不一样,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不要指望学生都喜欢你。电视台最优秀的播音员、主持人,也会有人对他们不屑一顾。明星、大腕拥有再多的粉丝,也会有人对他们嗤之以鼻。教师只要努力去做让学生喜欢的老师类型就好,不要指望所有学生都喜欢你。 3、不是所有学生都喜欢你的学科 学生的兴趣、爱好是不同的,再好的学生也有自己不喜欢的学科,只是为了高考,为了前程,他们能够忍受不喜欢的学科进

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认识及困惑

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认识及困惑 摘要:高效课堂不仅要求教师的观念要更新,而且要求教师的角色、教学行为要转变,由重教师的教向重学生的”学”转变;要求我们研究学生的差异,因材施教;它的评价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 关键词:高效课堂;认识;困惑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9-0017-01 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育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为了从容面对科技发展和国际竞争的挑战,加快推进素质教育的步伐,使我国的基础教育在提高国民素质、提高民族创新能力上,我们必须把传统的教学模式向高效课堂教学模式转变。 1.教师角色的变化 高效课堂不仅要求教师的观念要更新,而且要求教师的角色要转变。首先,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也就是说教师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和学生人生的引路人。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发者、辅导者、各种能力和积极个性的培养者,把教学的重心放在如何促进学生的”学”上,从而真正实现教是为了不教。而且教师要从过去作为”道德说

教者”、”道德偶像”的传统角色中解放出来,成为学生健康心理,健康品德的促进者、催化剂,引导学生学会自我调适、自我选择。其次,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学与课程是彼此分离的。教师的任务只是教学,是按照教科书、教学参考资料、考试试卷和标准答案去教,教师被排斥在课程之外,成了教育行政部门各项规定的机械执行者,成为各种教学参考资料的简单照搬者。高效课堂要求课程必须与教学相互整合,教师必须在课改中发挥主体作用,不能只成为课程实施中的执行者,更应成为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高效课堂需要教师具有开发本土化、校本化的课程的能力,要培养课程评价的能力,学会对各种教材进行评鉴,对课程实施的状况进行分析,对学生学习的过程和结果进行评定。 2.教师的教学行为的变化 首先,由重传授向重发展转变。高效课堂要求教师以人为本,让教学过程变成既是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又是一个身心发展、潜能开发的过程。其次,由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高效课堂要求我们研究学生的差异,因材施教。再次,由重教师的教向重学生的”学”转变。传统教学中的教师牵着学生走,学生围绕老师转。这种教学不利于他们的潜能开发和身心发展。高效课堂提倡放手让学生讲,让学生点评,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而且教学评价标准看重学生

识字教学中的困惑与收获

识字教学中的困惑与收获 嵩湖中心小学饶胜安 《语文课程标准》对一、二年级提出了识字要求是“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学习汉字的愿望。”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低年级的教学中占有很很重要的地位,而这一时期的学生学习能力差,自学衰亡意识差,学生识字,学得快,忘得也快。学生对汉字有一个由陌生到熟悉的心理适应过程,如何让学生体验到识字的快乐呢?通过实践我浅谈一下自己对于在教学中的几点困惑与收获: 一、引导引导发挥想象,激发识字兴趣 刚刚入学的孩子年龄小,注意力不集中,易于疲劳,在刚开始教学的时候,我也总是把握不住学生的这些特性,对他们提出了一些过高的要求,但是学生的表现总是不如我所愿,所以经常会有一种无可奈何的感觉,后来在老教师的指导下我逐渐降低了自己的要求,对学生也多一些关心的了解他们心中的一些想法,从这以后我在这上面总结出了一点小小的经验:在教学的时候我们要善于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以免学生的厌恶,借以激发他们的情绪使他们在学习中体会到快乐,觉得学习不是在学,而是在玩,充分地调动学生的无意注意的同时促使他们有意注意的发展,所以,每一种学习和练习前都要提出明确的目的和要求,并且老师要为解决困难创设情境,以促使学生思维灵活、有创造性地发展。以下说说我在在中常用到的几种趣味识字的方法与大家分享一下: 1、编口诀。在一二年级的识字教学中,我发现“编口诀”能帮助孩子们轻松地掌握一些比较难教的生字。比如: 朋:两个月亮交朋友。种:禾苗种在水田中。树:门前的树木又长高了一寸。念:今天要用心念书。肯:月亮不肯止步。等等生字。 2、排队组字。老师把一个字或几个字的构字部件卡片打乱,发给每人一张,让他们到讲台前来组成老师读出的字,全体学生认读和评议。 3、抢卡片。老师把许多卡片放在计桌上,请几名学生到前面来,按老师读的字音,找出有关的卡片组成的字,读后组词或说一句话,谁抢得多谁就可以得到一朵小红花,贴上评比栏。 4、编故事巧记字形。在教学中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和构字的特点,充分发挥学生的联想去提示汉字的造字原理和音、形、义的关系。通过直观手段、形象语言、行动故事,把一个个演化成为一幅图画和一个小故事。如:在学习“呆”时,老师边讲故事边写笔画:“一个人张着大嘴巴(口),像木头一样一动不动,原来他在发呆。”

课堂教学中的几个困惑与反思

课堂教学中的几个困惑与反思 在当前的课堂教学中,有的教师对新课程标准的认识存在一定偏差,即为了体现所谓的“新课堂”,使出浑身解数,大量使用新课程倡导的教学方法,课堂上热热闹闹,让学生目不暇接,实际的教学效果却并不容乐观。因此,课改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与现象,应该引起我们的反思与探索。 一、科学探究是否就等于创新课堂 新课程标准和新教材把探究式教学方式放到重要位置,那么,是否一切知识点都应该通过探究的方式来获得呢?当前,在课堂教学中,有一种片面的倾向,即无论什么知识都让学生探究,似乎探究成了教学方法的不二选择。课程改革尽管凸显了对学生学习方式的重视,提倡自主的、合作的、探究的学习方式,但并未因此而否定接受学习的价值和意义。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既有创新也有继承,那种片面推崇自主探究学习,视学生的主动探究为学习最为重要甚至是唯一的途径,从而将探究学习与讲授学习绝对对立起来的做法是错误的。实际上,不同的学习方法各有优缺点和局限性。探究性学习通过对知识产生过程的重演、再现,更有利于获得对知识的意义构建和探索;但生动的、富有启发的讲授在某些知识类型的教学中仍然是十分有效的。有意义的接受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并不是相互排斥、相互取代的关系,而是优势互补、有机结合在一起的。因此,在尊重学生、重视学生主体性的前提下,教师需要根据不同的对象和教学内容选择最佳的教学方法,以便协同配合,实现最佳的整体教学效果。

二、拼起课桌是否就等于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学习的主动性,随着课改的深入,小组合作学习逐渐走入课堂。由于它是一种新的教学方式,很多教师对其不太熟悉,以至于在组织教学中合作学习还停留在形式上,没有起到应有的效果。有的教师把小组合作学习等同于上课时简单地把课桌拼起来,错误地认为“把课桌拼起来”“同学们围在一起”就达到了合作学习的目的。作为新课程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自主、合作、探究)之一,小组合作学习在形式上成为有别于传统教学的一个最明显的特征。如果只追求合作交流的表面上热热闹闹,不顾其背后的放任、随意和低效,学生关注的仍然是“我怎么样”,而不是“我们小组怎么样”,那么,这并不是真正的合作。首先,合作应建立在学生个体需要的基础上,只有学生经过独立思考,再展开合作学习才是有价值、有成效的。其次,交流应涵盖两个层面,一是表述自己的想法,二是倾听别人的意见。合作学习不是学生一朝一夕就能学会的,需要教师长期的深入指导和扎实训练。 三、教师提问是否就等于教学互动 有的教师把大多数知识点以提问的方式呈现出来,课堂教学以学生看书和教师提问为主,认为师生间的互动就是提问。其实,师生间的互动有多种形式,比如师生共同参与实验、探究活动等。如果以单一的提问方式来体现师生间的互动,势必造成“满堂问”的局面,而这样的“满堂问”只是传统教学中“满堂灌”的翻版。如果师生间有了充分的交流,甚至出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困惑

一、关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困惑 我发现学生缺少学习的积极性,他们更感兴趣于副科还有学校组织的一些活动。而学校里每学期都有几个活动,时常我们班里就剩5、6个人。课堂上我们想方设法的来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创设情境、利用多媒体等等,可是久而久之,学生的兴趣就没有刚开始那么浓了,有时候就是流于形式了。如何把我们的数学课堂也变得那么生动、有趣呢?如何让学生以饱满的热情参加学习,真正提高学习效果,感受数学的美呢? 二、关于“小组合作”的困惑 课堂上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学生相互交流、互帮互助。但我在教学中发现,每次我让同学们小组合作共同讨论问题或者交流想法的时候,我们班总是有几个学习成绩好的互相交流,而不管旁边学习成绩差的,学习成绩差的呢也不主动参与交流活动,就那样干坐着,也不知道别人交流的时候他有没有听进去。这样,学习成绩差的学生依然没有进步的机会,达不到预期的目的。在教学中,如何在小组合作中,使困难学生也真正参与到学习中,真正有所收获呢?如何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提高合作学习的实效性呢?三、关于“给学困生课后辅导”的困惑 我们班有十来个学困生,在课堂上,其他同学做完题并改完了,但是这几个人总也改不完,要改的任务量也大,为了教学进度我们也不能一直等着他们。我在每学期初,就制定了给他们课后辅导的计划,但常常完不成任务。有时由于我工作没做完,但更多是因为我“抓”不到他们。我想利用中午休息时间给他们辅导,但巧的很,这些学困生,正是中午回家吃饭的同学,他们只有等到学校开门才能进校,而那时已经要上课了。还有这些学困生有个共同的特点,他们不仅数学学的不好,语文、英语也不好,往往是三科老师排着队都要找他补作业。有时看他们补一天也补不完。而这些孩子们即使有课余时间他们也不会主动找老师补习,真有“皇上不急太监急”的感觉。如何提高这些学困生的学习成绩呢?

教育教学中的困惑

教育教学中的困惑 1、案例:初中二年级学生张某,其母亲是他所就读学校的 一名教师,该生天资聪明,接接受新事物较快,口齿伶俐,能言善辩,很会猜人心思说话,小学时品行端正成绩较好,与伙伴关系融洽,但是不喜欢运动。如今,悄悄地沉迷于网络游戏,对学习没有兴趣,表现为:上课走神,作业完成情况较差,更让人无所适从的是,他对生活的态度消极、低落,对一切都好像无所谓似的。 采取的方法措施:其母发现这一情况后,及时与其各科老师座谈商讨,共同来教育、关心他。首先,家长和教师共同采用表扬的办法,如:在学习上他稍有进步时,在家里能按时学习时、完成家庭作业时,他帮助了其他同学时,某天上课纪律好、听讲认真时,等等,只要有一点好转,教师就表扬他,其父母更是如此,但他只能好上两天,就又返回原路——上课走神、作业拖沓。其次,去年暑假,其父母还让其参加了华商报举办的特训营。在七日的活动中,有夜行军、日常生活料理、团队活动、模拟找工作等项目,家长想让其感受集体生活的温暖,想让他明白“遇到困难应该想办法去克服”、“一份工作来之不易”等道理。结果,在活动结束他们归来时,举办方召开了欢迎仪式家长们心中都有一份期盼:孩子在外受苦了,应该达到了锻炼的目的。可孩子有所

改变吗?当他们出现时,家长们用暴风雨般的掌声欢迎 他们。张某父母锁定目标,看到一个疲惫的有点憔悴的 身影,暗自庆幸:这次一定有收获!可他一回到家,别 的什么也没说,就立即要打两个小时网络游戏。家长很 纳闷!后来,家长与教师经常沟通,教师也多方配合,可他还是上课走神,作业错得更厉害,父母实在没办法,就想吓唬吓唬他,让他停学,在家呆了两天,他就恳求 父母,还主动写了保证书,又去上学,好景不长,又回 到原状,期间,父母还狠狠的揍了他一次,可这一次又 一次,只能好转一两周,老问题又出现了。 担忧:我们担心,他因此而荒废学业,毁其一生。 分析:近几年来,这样的孩子越来越多,他们有一些通 病:贪玩、缺乏责任心、意志力不坚强、做事不认真、对什么都显示出不在乎、犯错时总是一边承认和保证,一边在行动上继续错误。张某的父母还是用心良苦,更 有甚者父母忙于生计,还不能及时发现,更不能积极配 合,教育的难度可想而知。 2、随着经济的好转,优等生、大部分中上等学生纷纷转入 县城就读,农村中小学在校学生以基础薄弱、家长期望 值小的学生为主。在课间、课后,一个个学生都生龙活 虎,有礼貌、有思想,但在课堂上,不少学生看似在认 真听讲,上课总是低着头,眼光停留在课本上,而头脑

高效课堂教学反思(共7篇)

篇一:高效课堂教学反思 高效课堂教学建构反思 这次听专家幸兴所做报告受益匪浅,帮我们解决了很多教学上的困惑。对于如何构建高效课堂有了规划思路。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把握好课堂,向40分钟要质量是搞好教育教学工作的保障。无论教学被注入什么样的新精神,有一点应该是不变的,那就是课堂教学应该是务实高效的。可以说,高效是我们课堂教学的目标,如何构建高效课堂呢?自主与合作是我们实现高效的两个途径。笔者认为: 教学中的高效不仅来自于教师对学习内容的研究,也来自于对课堂流程、课堂环节操作方法与操作程序的统筹规划。 知识学习过程的四个主要环节:独立学习(预习)→组内合作学习(讨论)→班内合作学习(展示)→巩固消化、反馈、检测 具体细化:(可能的指导、点拨、讲解)→预习(尝试)→预习检测(学困调查、学困呈现或错误呈现)→讨论(帮扶、组内问题解决)→展示准备→展示、质疑、补充、点拨与拓展→学困消化与反馈检测。 自主学习需要引领,利用导学案是较务实的方法,导学稿案的本质是引导学生学习的文本,而不是教师教学的教案。《导学案》是多位专业教师集体备课的结果,也称为一次备课的成果,考虑了学生基础不同层次的学校,提供给各个基础层次学生使用。但是每一个层次的学校或者班级,要适当的选择使用《导学案》的内容,才能充分发挥《导学案》的作用。 课堂环节操作方法注重六个核心要素1)突出学习活动中学生的主体地位。2)强调学生的先学:先学后教、先学后交流。3)注重学生的合作交流:讨论交流、展示交流。合作交流的最重要载体是小组建设。4)以知识的学习过程为课堂流程的基本组合要素,以课常流程引领导学稿的编写。 5)运用形成性评价,尤其是过程性评价6)民主管理、自主管理操作程序的统筹规划。遵循学科规律,探究高效教学方法 高效课堂能否成功,与新学生能否养成好习惯有关,首先规范学生习惯,学生学习规范、行为等有“法”可依、有“法”可循。通过制定班规进行养成教育:告知——做到——习惯。 课堂操作手段选用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合作的前提是合作的组织架构与运行机制的设置,一些有益合作的尝试:小组建设、小组管理,尤其是利用小组管理进行学习管理:如利用小组的学困收集、学习清单管理、利用小组的小组讨论与小组帮扶。 高效课堂的流程: 1.独学:规定学习时间,3-5分钟,全班必须安静,不能讨论,有利于独立思考,老师指令,全班统一行动。 2.对学:(1)组内结对,对子握手三下,意思同意结对,互相帮助。(2)规定对学的时间:3-5分钟(3)规定对学方法:每组第一排同学起立,把自己写的内容告诉第二排,讲完了坐下;第二排同学起立,说出听到的内容,并做简单评价,然后讲出自己的答案或见解;站起来讲话,说完话坐下;(4)全班统一行动,便于教师控场 3.小组交流:可分为3种:以解决疑难问题、突破难点为目的的小组讨论;以问题的不同解决方案的交流为内容的小组讨论;分工协作后的成果收集审议的小组讨论。小组交流的形式包括:一对一式、一分为二式、集中式、个别学生讲析式、组长提问式等。 4.有效展示展示学习的组织培训是关键。培训组长和学科长,再由他们分头培训组员。组内要分工明确,中等生展讲,潜能生读题,优秀生补充,其他同学和老师倾听补充、质疑,力争让每个人都置身于学习之中。班主任和各科教师要分别进行展示形式、内容、礼仪的培训,组织小组长观摩学习,开展多种展示形式培训如组内展示、组间展示、班级内展示等

新教师的困惑与收获

新教师的困惑与收获 ----XXX 初入XXX学校时,还记得X校长进行新教师培训中,问过我们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为什么选择陶XXX学校?”很清楚的记得当时我的回答是“1、希望大学时所学的专业能够派上用场。2、XXX的飞速发展吸引着我。3、希望有一个发展自己、提升专业技能知识的广阔平台……” 以前在初中时,总是觉得所教学科不能与专业对口是一大遗憾,总觉得生活太过于安逸,缺少一些挑战。来到XXX,最大的收获就是总是有做不完的事情,学不完的新知识,做不完的学生工作,备不完的课…… 记得去年刚来学校时,就有幸担任了班主任一职,接了两门计算机专业课程,其中的“计算机组装与维修”是全然陌生的一门学科,当时看到教材的我便傻在那里,瞬间才明白,原来大学的我学的东西是那么的少,少的让我觉得那几年似乎什么都没学一样。这就注定了我接下来的日子,每天除了要处理好班级事务外,还得不停的学习,学习,学习……对于全然陌生的理论知识和一无所知的实践操作,我通过向X老师、X老师、X老师、X老师,X老师,甚至是当时管理机房的“小孩子”X老师来了解熟悉知识点。所以第一个收获便是收获了很多个很好的“师父”。 第二个收获便是,感受到这里浓厚的人情味。虽然平日工作很累,但是同事间的关系很是融洽,学校或是科室也会组织一些活动来丰富

生活。在日常生活中,当遇到困难时,办公室的前辈总是会手把手的教我怎么做,这让我少走了好多弯路。同样,这里的学生,不管是在楼梯间还是在学校外,见到老师,总是热情地道上一句“老师好!” 第三个收获当然是自己的专业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通过平日众多师父的提点,和网络的学习,在计算机方面的知识得到了很大的扩充,在授课技巧方面也得到改善。 要提到来XXX学校的困惑,其实也还是有蛮多的。比如说,我所在的XX部,平日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向更高级的学府输送人才,但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是以什么为中心?究竟是考试的分数,还是学生的实践能力,还是综合素质? 再比如,对于自己的职业规划,心中一片茫然。参加工作的前6年,在初中一直教授的学科是英语,并且评上了初中英语的一级教师。来这突然转换成计算机应用,那计算机又包括很多方面,比如计算机应用,计算机网络等,我究竟要发展成哪一种类型的教师呢? 还有,对于我们的编制的去向也是一个困惑。 来XXX的收获是满满的,困惑也是多多的,但这并不代表停滞不前,虽然曾经为了某个调皮学生哭过;为了说服某个家长的教育观念打上一个多小时的电话;为了某堂课备课到凌晨;为了班级的荣誉在运动场上喊破过喉咙;为了工作,把孩子丢在了一边……我是痛并快乐着,一路前进一路歌,我将一直用我的耐心、专心、责任心来引导学生,争取做一名合格的中职教师。

当前课堂教学中的几个困惑与反思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084505314.html, 当前课堂教学中的几个困惑与反思 作者:周秀菊 来源:《中国教师》2010年第11期 在当前的课堂教学中,有的教师对新课程标准的认识存在一定偏差,即为了体现所谓的“新课堂”,使出浑身解数,大量使用新课程倡导的教学方法,课堂上热热闹闹,让学生目不暇接,实际的教学效果却并不容乐观。因此,课改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与现象,应该引起教育工作者的反思与探索。 一、科学探究是否就等于创新课堂 新课程标准和新教材把探究式教学方式放到重要位置,那么,是否一切知识点都应该通过探究的方式来获得呢?当前,在课堂教学中,有一种片面的倾向,即无论什么知识都让学生探究,似乎探究成了教学方法的不二选择。 新课程标准对探究提出的目标是,“主动参与特定的教学活动,通过观察、实验、推理等活动发现对象的某些特征或与其他对象的区别和联系”。接受学习、探究学习方式各有其适用的知识类型,各有其存在的必要。本次课程改革尽管凸显了对学生学习方式的重视,提倡自主的、合作的、探究的学习方式,但并未因此而否定接受学习的价值和意义。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既 有创新也有继承,那种片面推崇自主探究学习,视学生的主动探究为学习最为重要甚至是唯一的途径,从而将探究学习与讲授学习绝对对立起来的做法是错误的。实际上,不同的学习方法各有优缺点和局限性。探究性学习通过对知识产生过程的重演、再现,更有利于获得对知识的意义 建构和探索;但生动的、富有启发的讲授在某些知识类型的教学中仍然是十分有效的。无论现在还是将来,接受性学习方式的高效都有存在的价值。有意义的接受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并不 是相互排斥、相互取代的关系,而是优势互补、有机结合在一起的。因此,在尊重学生、重视学生主体性的前提下,教师需要根据不同的对象和教学内容选择最佳的教学方法,以便协同配合,实现最佳的整体教学效果。 二、拼起课桌是否就等于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学习的主动性,随着课改的深入,小组合作学习逐渐走入课堂。由于它是一种新的教学方式,很多教师对其不太熟悉,以至于在组织教学中合作学习还停留在形式上,没有起到应有的效果。有的教师把小组合作学习等同于上课时简单地把课桌 拼起来,错误地认为“把课桌拼起来”“同学们围在一起”就达到了合作学习的目的。课堂上,教师 提出了一个问题,立即宣布小组讨论,满教室都是嗡嗡的声音。有的小组你一言我一语,每个人都在张嘴,谁也听不清谁在说什么;有的小组组长一人唱“独角戏”,其余学生当听众,不作任何补充, 有的学生就玩耍起来——对于合作学习如何做到切实有效,有些教师也深感困惑。

(完整版)估算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

估算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 一、存在问题 1.估算意识薄弱。 学生缺乏估算意识在于没有充分认识到估算在实际生活中和数学学习中的应用价值。像“小刚身高160分米,一只鸡蛋重30千克,汽车每小时行60米……”这些答案在学生作业中屡见不鲜。其实利用生活常识,稍作估计就能推翻这些答案。学生错误原因自然是计算不准确,但学生缺乏估算意识,也是一个主要因素。还有的学生为了估算而估算,往往在估算前先算出正确答案,而后根据这一答案创编一个估算的结果,这也是缺乏估算意识导致的。只有当学生有了估算意识,便会自觉地意识到, 多可以买250,但 2 人。”也有的说: 3 一年级有 习惯。 4.估算策略单一。 例如,在三年级(下册)“乘法”中,教学第33页的例题:小明家有42头奶牛,一头奶牛一天大约可挤奶29千克,照这样计算,小明家的奶牛一天大约可挤奶多少千克?引导学生分析题意,列出算式后,就试着让学生估计积大约是多少,多数学生想到把42看成40,29看成30,40乘30等于1200,积大约是1200左右。试着让学生说说其他估计的方法,学生沉默了,教师只好自己设问,“小萝卜”估计出比800多,是怎么想的?“青椒”估计出比1500少,是怎么想的?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体会到可以估大,也可以估小,也就是确定积的范围。由此看来,解决问题时,不仅仅停留在会估算上,要积极引导学生去探索不同的估算策略。当学生想出不同的方法时,教师要给予针对性的评价,引导学生比较估算策略的合理性,从而优化估算策略。

二、解决策略 1.贴近生活,感受估算价值。 学生估算习惯的培养与估算能力的提高与教师关系十分密切。教师在教学中要强化估算意识并结合教学内容作好估算示范。而教师的估算意识又着重体现在对各册教材中估算题材的挖掘和有目的、有计划地向学生的传授上,估算示范则应穿插到教学过程中去。教师要有意识地结合相关教学内容,有步骤地将估算与解决生活中的有关问题联系起来,逐步渗透,让学生不断加深认识。例如,二年级(上册)、(下册)和三年级(上册)中,随着计量单位的出现,估算训练即可开始。在学过米、厘米、克和千克后,可让学生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宽度或厚度;可让学生估一估1千克鸡蛋大约有多少个,尝试估算日常生活中有关物品质量,帮助学生建立相应的所学单位的概念。同时,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并通过两者的结合来估测填写恰当的单位:黑板长4(),课本宽18(),一条大青鱼重2(),一 2 (1 1,商的位(2) 54×9 36岁, 3 在教学中, (1)让学生掌握预测策略。就是对问题结果的取值范围进行合理的估计,计算结果如超出这一估计的取值范围,说明答案是错误的。 (2)让学生掌握调整策略。在估算中由于运用不同的方法,其估算结果的准确性程度是不同的,所以恰当运用调整策略,能保证估算结果会更接近准确值。例如,教学三年级(下册)“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估算”,出示:学校图书馆要买一种价格为29元的科技书14本,请你估计一下,大约需要多少钱?学生甲是这样估计的:把29看作30,把14看作10,大约要准备300元钱;学生乙是这样估计的:把29看作30,把14看作15,大约要准备450元钱;学生丙是这样估计的:把29看作30,30×14=420,大约要准备420元。通过三个学生的交流,学生们逐渐体会到了学生丙的估计更接近准确值,更有说服力。因而,在下次碰到类似题目时,便会调整自己的估计策略,使自己的估计值更有说服力。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