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化学初三化学上册期末试卷(解析版)

化学初三化学上册期末试卷(解析版)

化学初三化学上册期末试卷(解析版)
化学初三化学上册期末试卷(解析版)

化学上册期末试卷(解析版)

一、九年级化学上册选择题

1.在光照条件下,AgNO3可分解为Ag、O2和某种氮的氧化物X.取一定质量的AgNO3固体充分光照,测得反应后生成Ag、O2、X的质量分别为21.6g、mg、9.2g。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AgNO3固体应密封保存在无色细口瓶中

B.m=3.2

C.X的化学式为NO

D.该反应方程式中Ag与O2的化学计量数之比为3:2

2.在一密闭容器中加入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化学反应,测得反应前及t1、t2时各物质质量变化情况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该物质为化合反应

B.丙可能是该反应的催化剂

C.该化学反应中甲、丁的质量变化之比为5:7

D.该化学反应中乙、丁的质量变化之比为1:4

3.在一定条件下,在一个密闭容器内发生某反应,测得反应过程中各物质的质量如下表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物质a b c d

反应前质量

1010102

(g)

反应后质量

待测2212

(g)

A.该反应是化合反应,d可能是催化剂

B.a、b两种物质中元素种类一定与c物质中元素种类相同

C.b物质可能是单质

D.反应后a物质的质量为3g

4.明胶,可以在制药与食品工业中使用。明胶里含有多种蛋白质,其中某蛋白质在人内水

解产物之一为苯丙氨酸(化学式为C9H11O2N)。下列对相关物质的说法正确的是()A.一个苯丙氨酸分子有23个原子构成

B.苯丙氨酸分子由碳、氢、氧、氮四种元素组成

C.苯丙氨酸中碳、氢、氧、氮四种元素质量比为9:11:2:1

D.苯丙氨酸中氢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大

5.取2%的NaOH溶液20g和2%的HCl溶液20g,使其充分反应,所得到的溶液能使紫色石蕊试液显

A.红色B.蓝色C.无色D.紫色

6.下表列出了除去物质中少量杂质的方法,其中错误的是

选项物质所含杂质除去杂质的方法

A CO2CO点燃

B CO2O2将气体通过灼热的铜网

C Cu Zn加入过量的稀盐酸,过滤,洗涤,干燥

D FeCl2溶液CuCl2加入过量的铁粉,过滤

A.A B.B C.C D.D

7.已知:2KClO3=2KCl + 3O2↑,下列图像表示一定质量的KClO3和MnO2固体混合物受热过程中某些量随加热时间的变化趋势,其中不正确

...的是

A.A B.B C.C D.D

8.科学实验是人类获取科学知识,验证科学理论的重要手段,其中,对实验现象的正确描述很重要,以下实验现象描述正确的是

A.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白色的烟雾

B.CO还原氧化铁,可观察到红棕色粉末逐渐变黑

C.铁与硫酸铜溶液反应,可观察到浅绿色溶液变成蓝色

D.向滴有植物油的水中加入洗洁精,振荡后得到澄清透明的溶液

9.下列物质鉴别方法,错误的是

A.用水鉴别生石灰和石灰石 B.用MnO2鉴别蒸馏水和双氧水

C.用燃着的木条鉴别H2和CH4 D.用澄清石灰水鉴别CO和CO2

10.下列图像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A.向一定量的二氧化锰中加入过氧化氢溶液

B.加热一定量的高锰酸钾固定

C.向碳酸钙固体中逐滴加入稀盐酸至过量

D.将水通电电解一段时间

11.在由CO2和O2组成的混合气体中,测得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24%,则混合气体中CO2和O2的质量比为

A.2∶1 B.1∶2 C.22∶3 D.22∶7

12.已知FeCl3也可以催化H2O2的分解,现向一定量的H2O2溶液中滴入几滴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FeCl3溶液,充分反应(忽略水的挥发).下列图象正确的是( )

A.B.

C .

D .

13.美国普度大学研发出一种制备氢气的新工艺,流程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铝镓合金可以循环使用

B .太阳能的利用可以部分解决能源危机问题

C .流程中的氧化铝、水和氧气都属于氧化物

D .铝镓合金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2322Al+3H O

Al O +3H 一定条件

14.某纯净物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两种物质,实验测得1.6g 该纯净物在氧气中燃烧后,可生成3.6g 水和4.4g 二氧化碳,则该纯净物的组成为( ) A .只含有碳、氢元素 B .含有碳、氢、氧三种元素

C .肯定含有碳、氢元素,可能含有氧元素

D .无法判断

15.纯净物甲是一种可再生绿色能源。在一定条件下,一定质量的甲与 48g 乙充分反应,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图。当乙反应完全时,生成 44g 丙和 27g 丁。

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有( )个 ①参加反应的甲物质的质量为 23g ②反应生成丙和丁的化学计量数比为 2:3 ③甲物质中碳元素和氢元素的质量比为 4:1

④参加反应的甲与丙的质量比为48:44

⑤甲物质中一定含有碳元素和氢元素,可能含有氧元素

A.1个B.2个C.3个D.4个

16.下列实验方案,不能达到相应实验目的的是

A.比较空气与人体呼出的气体中CO2含量

B.测定空气中O2含量

C.验证燃烧需要温度达到着火点D.探究MnO2

能否加快H2O2的分解

17.某露置于空气中的CaO固体,测得其中Ca元素质量分数为50%,取10g该CaO固体样品,向其中加入足量稀盐酸使其完全溶解。正确的说法是( )

A.加入稀盐酸后一定没有气泡产生

B.该CaO样品的成分可能是CaO和Ca(OH)2

C.生成CaCl2的质量为11.1g

D.该CaO样品的成分可能是Ca(OH)2和CaCO3

、CO和C2H5OH在空气中充分燃烧,对于这些反应下列说法正确18.相同质量的C、CH

4

的是

A.C2H5OH生成的CO2质量最少B.C消耗O2质量最多

C.CH4的生成物质量总和最多D.发生的都是化合反应

19.某可燃物1.6g在O2中充分燃烧后,只生成1.8gH2O和2.2gCO2,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A.该物质只含C、H两种元素

B.该物质一定含C、H、O三种元素

C.该物质一定含有C、H元素,可能含有O元素

D.无法得出肯定的结论

20.除去一氧化碳中混有的少量二氧化碳,应该采用的方法是()

A.把混合气体点燃

B.把混合气体通过澄清的石灰水

C.混合气体通过灼热氧化铜粉末

D.把混合气体由一个容器倾入另一个容器中

21.已知同温同压下,气体的分子个数之比等于气体体积之比。如图是一定体积的氢气和不同体积的氧气化合成水(液态)的实验数据的关系图(横坐标表示通入氧气的体积,纵坐标表示反应后剩余的气体的体积),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实线部分表示剩余的氢气

B.虚线部分表示剩余的氧气

C.实线与虚线的交点表示两种气体恰好完全反应

D.反应前,原有氢气 2mL

22.下列图象中,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A.向一定量CaCO3中滴加稀盐酸

B.将水通电电解一段时间

C.镁在装有空气的密闭容器中燃烧

D.向盛有少量二氧化锰的烧杯中不断加入过氧化氢溶液

23.如图是“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改进装置。下列说法有错误的是

A.氧气无须提前制备和收集

B.用塑料瓶代替集气瓶,实验更安全

C.该装置也可用于二氧化碳的制备、干燥和检验

D.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产生白色固体,放出大量的热

24.一定条件下,某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表所示。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

物质的构成微粒M

反应前的质量/g683201

t时刻的质量/g8x

反应后的质量/g00y37

A.x=0.75y

B.物质M中一定不含氧元素

C.反应物的化学计量数之比为2:3

D.反应前后硫元素化合价发生改变

25.把一定质量的甲、乙、丙、丁四种物质放入一密闭容器中,在一定条件下反应一段时间,测得反应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则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物质甲乙丙丁

反应前的质量

7.6 2.00.20

(g)

反应后的质量 3.2X 5.80.4

(g)

A.X=0.4

B.丁一定是单质

C.甲和乙是反应物

D.反应中的甲、丙发生改变的质量比是11:14

26.在一个密闭容器中放入X、Y、Z、M四种物质,使之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化学反应。一段时间后,测得有关数据如下表:

物质X Y Z M

反应前的质量/g205328

反应后的质量/g待测值3038

关于此反应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A.物质Z可能是该反应的催化剂

B.该反应一定是化合反应

C.参加反应的Y、M的质量比为5:4

D.待测值为13

27.洁厕灵、84消毒液是两种常见的清洁、消毒用品,混合使用时会发生如图反应: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反应是分解反应

B.有毒气体是Cl2

C.反应前后元素化合价不变

D.84消毒液、洁厕灵能混合使用

28.有关物质之间的部分转化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实验室制取和收集 X 和 O2,可选用相同的实验装置

B.①和⑤都可以通过化合反应实现

C.②和⑥都能利用物质的可燃性实现

D.②和③都属于化合反应

29.在一定条件下,甲、乙、两、丁四种物质在密闭容器中发生某个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表:

物质甲乙丙丁

反应前质量/g2*******

反应后质量/g0x y10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参加反应的甲与丁的质量比为4∶1 B.x+y=75

C.y≤20时,该反应一定是化合反应D.x的取值范围:0≤x≤30

30.一定质量的某有机化合物完全燃烧,生成2.2gCO2和1.8gH2O,另取3.2g该有机化合物在O2中完全燃烧,消耗4.8gO2,该有机化合物的化学式可能是

A.C2H4B.CH4O C.CH4D.C2H4O

二、九年级化学上册实验题

31.根据己掌握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有关知识,请结合图示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带标号仪器的名称: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2)实验室用二氧化锰与双氧水制取O2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 若要控制产生O2的速度,选用的发生装置为___________________ (填字母编号)。

(3)实验室制取CO2选用B的优点是_____________ 。G装置可用来测盘生成的CO2体积,水面上放一层植物油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植物油上方的空气对实验结果

________________ (填“有”或“没有")影响。最终若仰视量筒中水,读数为20.0mL,则氧气的体积将______________ 20.0mL (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4)甲烷是一种无色,且难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小的气体。实验室用加热醋酸钠和碱石灰的固体混合物制取甲烷,则选择的发生装置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填字母编号,下同),收集装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5)如图装置具有多种用途。

①收集气体:如收集氧气时,只要将气体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填a或b)

通入,验满方法________________ 。该装置也可以代替上图中的D装置,请简述操作方法:事先向集气瓶内装满______________ ,再将氧气从____(填a或b)通入。

②检验气体:若检验某气体是否为二氧化碳,瓶中预先装入______然后将气体从

__________________ (填a或b)通入。

32.小刚和小强用图甲和乙所示实验来探究可燃物燃烧的条件。经查阅资料知:白磷着火点为40℃,红磷着火点为240℃,它们在空气中燃烧都生成有毒的白烟——五氧化二磷,五氧化二磷易溶于水。

(1)小刚用图甲所示装置进行实验,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

(2)小强用图乙所示装置进行实验,得到以下实验事实:

①不通空气时,冷水中的白磷不燃烧;②通空气时,冷水中的白磷不燃烧;③不通空气时,热水中的白磷不燃烧;④通空气时,热水中的白磷燃烧。该实验中,能证明可燃物通常需要接触空气才能燃烧的实验事实是_____(填序号,下同);能证明可燃物必须达到一定温度(着火点)才能燃烧的实验事实是_____。

(3)“化学实验的绿色化”要求实验室的“三废”排放降低到最低程度并能得到妥善处理。图甲与图乙所示实验相比,_____(填“甲”或“乙”)更体现了化学实验的绿色化追求。

33.请分析下列实验装置,阅读所给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氨气(NH3)常温下是一种具有刺激性气味的无色气体,对人体有较大毒性,密度比空气小,极易溶于水,其水溶液显碱性。实验室可用加热氯化铵(NH4Cl)和熟石灰两种固体的方法制取氯气,同时生成氯化钙和水。铵盐易溶于水,Ca(OH)2微溶于水,CaCl2溶液显中性,NH4Cl溶液显酸性。

(1)实验室制取氨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应选取的发生装置是_____(填装置编号)。

(2)用C装置收集氨气时,气体应从_____口通入(填“a”或“b”);检验氨气可用湿润的_____石蕊试纸(填“红色”或“蓝色”)。

(3)某同学对充分反应后反应器内的固体物质做进一步研究:

(提出问题)固体物质的成分是什么?

(作出猜想)猜想I:Ca(OH)2、NH4Cl和CaCl2

猜想II:Ca(OH)2和CaCl2

猜想III:NH4Cl和CaCl2

猜想IV:只有CaCl2

有同学对上述猜想提出质疑:有一种猜想不合理。你认为是_____。

(实验探究)①取反应器内少量固体于试管中,加水溶解、过滤,得到滤液。

②取少量溶液于试管中,滴加无色酚酞试液溶液,颜色无变化,说明_____(填一种猜想)不正确。

③再取少量滤液于另一试管中,滴加AgNO3溶液,产生白色沉淀,该同学认为固体中含有NH4Cl,于是得出结论猜想III正确。你认为该同学的结论_____(填“合理“或“不合理”),理由是_____。

(评价反思)该同学认为实验装置仍有不足之处,请你提出改进措施:_____。

34.用下面所示实验装置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

(1)图(I)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II )中,CD 段气压变化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实验前广口瓶内空气体积为V ,烧杯中水的体积为1V ,实验后烧杯中剩余水的体积为2V ,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的表达式为_______________(用12V V V 、、表示)。 35.如图所示是测定空气里氧气含量的装置、气密性良好,在集气瓶内加入少量水,将水面上方空间分为5等份。用弹簧夹夹紧橡皮管、点燃红磷后,迅速伸入集气瓶中并塞紧塞子;待燃烧停止并冷却至室温后,打开弹簧夹。

(1)红磷燃绕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

(2)打开弹簧夹后,烧杯中的水能够进入到集气瓶中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 (3)实验结束,进入集气瓶中水的体积小于瓶内空间的五分之一,可能的一种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

36.根据下列装置图回答问题(装置图用序号填空)。

(1) 写出编号①和②仪器的名称:①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

(2) 实验室加热KMnO 4制O 2时,应选用____________做气体发生装置。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可用装置E 收集氧气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实验室制取H 2时,应选用_______做气体发生装置。已知MnO 2固体和浓盐酸混合共热可制得氯气(Cl 2),则应选用__________做气体发生装置。

(3) 有一名同学欲用F 装置收集H 2,则H 2应从导管口________通入。另一同学欲用G 装置收集氧气,则O 2应从导管口________通入。

(4)实验室若用B 装置来制取二氧化碳时,往长颈漏斗中应加入______________,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若用F 来收集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应从_________进入(选“a”或“b”) 。检验二氧化碳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九年级化学上册选择题

1.B

解析:B

【解析】

【分析】

【详解】

A、硝酸银在光照条件下易分解,应存放于棕色试剂瓶中,错误;

B、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和质量不会发生改变,硝酸银分解之后银元素全部转移到单质银

中,根据单质银的质量可求出反应的硝酸银的质量

21.6

34

108

100%

170

g

g

=

?,生成氧气的质量

为34g21.6g9.2g 3.2g

--=,所以m=3.2,正确;C、生成的氮氧化物中氮元素的质量为

14

34g100% 2.8

170g

??=,氧元素的质量为

48

34g100% 3.2 6.4

170

g g

??-=,则氮元素

和氧元素的个数比为2.8 6.4

12

1416

g g

=

::,所以该氮氧化物为NO2,错误;D、根据反应的化

学方程式可知Ag与O2的化学计量数之比为2:1,错误。故选B。

【点睛】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解题。

2.D

解析:D

【解析】

【分析】

根据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的质量变化判断出反应物和生成物。

甲反应前的质量为6g,反应后为1g,质量减少了5g,属反应物;乙反应前为4g,反应后为2g,质量减少了2g属反应物;丙反应前为3g,反应后质量不变,故可能没有参与反应,也可能是反应的催化剂;丁反应前为1g,反应后为8g,质量增加了7g,属生成物。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不变,该反应表示为:甲+乙→丁。

【详解】

该反应为:甲+乙→丁,反应物是两种,生成物为一种,属化合反应,正确;

丙反应前为3g,反应后质量不变,故可能没有参与反应,也可能是反应的催化剂,正确;该化学反应中甲、丁的质量变化之比为5:7,正确;

该化学反应中乙、丁的质量变化之比2:7,错误。故选D。

3.D

解析:D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反应前后物质质量的差,可得该物质在反应物还是生成物中,质量增加的物质在生成物中,质量减少的物质在反应物中,质量不变的可能是催化剂也可能是杂质。分析表中数据,b反应后质量减少,在反应物中,b参加反应的质量=10g-2g=8g,c反应后质量增加,在生成物中,生成c的质量=21g-10g=11g,d在反应前后,质量不变,故d可能是催化剂。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a应在反应物中,参加反应的a的质量=11g-8g=3g,故反应后待测a的质量=10g-

3g=7g。即:

a+b=c

3g8g11g

A、由上述分析,该反应是化合反应,d可能是催化剂,故A选项叙述正确;

B、a与b反应生成c,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故B选项叙述正确;

C、b物质在反应物中,与a反应生成c,b物质可能是单质,故C选项叙述正确;

D、反应后a物质的质量是7g,不是3g,故D选项叙述错误。

故选D。

4.A

解析:A

【解析】

【分析】

【详解】

A、一个苯丙氨酸分子是由9个碳原子、11个氢原子、2个氧原子和1个氮原子构成的,则一个苯丙氨酸分子由23个原子构成的,故A选项说法正确;

B、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苯丙氨酸分子由碳、氢、氧、氮四种原子构成的,故B选项说法错误;

C、苯丙氨酸中碳、氢、氧、氮四种元素质量比为(12×9):(1×11):(16×2):

14≠9:11:2:1,故C选项说法错误;

D、某元素的质量分数等于该元素原子相对原子质量和除以相对对分子质量。原子苯丙氨酸中碳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之和为12×9=108,氢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之和为1×8=8,氧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之和为16×2=32,氮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之和为14,碳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之和最大,则碳元素的质量分数最高,故D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A。

5.A

解析:A

【解析】

】取2%的NaOH溶液20克和2%的盐酸溶液20克充分反应,盐酸与氢氧化钠溶液中所含溶质的质量相等.

反应中消耗盐酸酸与氢氧化钠的质量比关系如下:

HCl + NaOH═NaCl+H2O

36.5 40

可知每36.5份质量的盐酸与40份质量的氢氧化钠恰好完全反应,则2%的NaOH溶液20克和2%的盐酸溶液20克充分反应,稀盐酸有剩余,溶液显酸性,滴加紫色石蕊试液,溶液为呈红色.故选A.

点睛:反应后溶液的颜色取决与反应后溶液的酸碱性,需通过计算判断反应的程度,酸剩余呈酸性,碱剩余呈碱性,刚好完全反应呈中性。

6.A

解析:A

【解析】

除杂质题至少要满足两个条件:①加入的试剂只能与杂质反应,不能与原物质反应;②反应后不能引入新的杂质.A、二氧化碳不可燃、不助燃,不能将其中的一氧化碳点燃,因此不能达到除杂的目的;B、铜和氧气在加热的条件下反应生成固体氧化铜,二氧化碳不与铜反应;C、锌和硫酸反应生成易溶的硫酸锌及氢气,铜与硫酸不反应,过滤将铜与硫酸锌溶液分离,然后洗涤除掉铜表面的溶液,干燥后得纯的铜;D、氯化铜和铁反应生成氯化亚铁和铜,过滤除掉铜的硫酸亚铁溶液;选A

7.D

解析:D

【解析】2KClO3 MnO2 2KCl + 3O2↑,所以二氧化锰是氯酸钾分解的催化剂,反应过程中二氧化锰的质量和化学性质不变;氧气是反应的生成物,加热到一定程度后氯酸钾分解,生成氧气,所以开始氧气的量是零,反应中质量增加,反应结束质量不再改变;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物质的总质量不变,由于氧气是气体,所以固体的质量减少,反应结束固体的质量达到一定值,不再改变;由于氯酸钾中氧元素以氧气的形式逸出,所以反应中固体中氧元素的质量减少;选D

8.B

解析:B

【解析】A. 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白色的烟;B. CO还原氧化铁,生成铁和二氧化碳,可观察到红棕色粉末逐渐变黑;C. 铁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铜,可观察到蓝色溶液变成浅绿色;D. 油不能溶于水,洗洁精对油污有乳化作用,向滴有植物油的水中加入洗洁精,振荡后得到乳浊液,而将油污洗掉;选B

9.C

解析:C

【解析】A、取样品,加水,试管发热的是生石灰,没有明显现象的是熟石灰,现象不同,可以鉴别,正确;B、取样品,加入MnO2,产生气泡的是双氧水,不产生气泡的是蒸馏水,可以鉴别,正确;C、氢气和甲烷燃烧都是淡蓝色火焰,现象相同,不能鉴别,错误;D、把CO和CO2 分别通入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是二氧化碳,无现象的是一氧化碳,能鉴别,正确。故选C。

10.C

解析:C

【解析】

【详解】

A、二氧化锰在过氧化氢分解中作催化剂,在反应前后质量不变,表现在图像上应是一横线,故不符合题意;

B、由于高锰酸钾受热生成氧气,固体质量逐渐减少,锰元素质量分数逐渐变大,反应结束时固体质量恒定,锰元素质量分素也就不变了,图像应该是从大于零的某位置开始逐渐变大,一段时间后不变,故不符合题意;

C、碳酸钙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随着反应的发生,二氧化碳逐渐增多直至反应结束,图像正确,故符合题意;

D、水通电分解生成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是2:1,质量比是1:8,故不符合题意。

【点睛】

图像题是考查的难点。图像题涉及的内容主要有溶解度、溶液稀释、溶液导电性、沉淀量、化学反应过程等。图像题的解题技巧有两个:一是以数学与化学知识结合为突破口,二是把握好“三点一线”,即起点、拐点、终点和曲线。关注起点、拐点、终点和曲线的变化趋势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1.C

解析:C

【解析】

试题分析:由于碳元素质量分数已知,且二氧化碳含有碳元素,而氧气不含,所以假设混合气体中CO2和O2的质量分别为x,y,依据混合气体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列出比例式,进行解答.此时需要求算二氧化碳中碳元素的质量,进而求算混合物中的碳元素的质量分数,

12/44×100%×X/(X+Y)=24%,则X :Y=22:3.故选C.

考点:元素质量的计算

12.B

解析:B

【解析】

【分析】

【详解】

A、向一定量的H2O2溶液中滴入几滴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FeCl3溶液,过氧化氢分解为氧气和水,完全反应后,氧气质量不再变化,错误;

B、过氧化氢分解为氧气和水,溶剂质量增加,完全反应后,溶剂质量不再变化,正确;

C、过氧化氢分解为氧气和水,过氧化氢的质量分数减小,完全反应后,过氧化氢的质量为0,质量分数为0,错误;

D、FeCl3是催化剂,反应前后质量不变,过氧化氢分解为氧气和水,溶液质量减小,FeCl3的质量分数变大,错误。故选B。

13.C

解析:C

【解析】

【详解】

A 、观察流程图发现开始的反应物是铝镓合金,最终的生成物是铝镓合金,所以铝镓合金能循环使用,选项A 正确;

B 、太阳能的利用,减少了化石燃料的使用,因此可以部分解决能源危机问题,选项B 正确;

C 、流程中的氧化铝、水都是由两种元素组成且含有氧元素的化合物,属于氧化物,而氧气属于单质,选项C 错误;

D 、铝镓合金与水的反应中生成物是氧化铝、氢气和镓,相当于镓未参加反应,所以实际上发生的反应是22322Al+3H O

Al O +3H 一定条件

,选项D 正确。故选C 。

14.A

解析:A 【解析】 【分析】

根据已有的知识进行分析,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和质量不变,据此解答即可。 【详解】

该物质燃烧能生成水和二氧化碳,故该物质中一定含有碳元素和氢元素, 3.6g 水中含有氢元素的质量为:3.6g ⅹ

2

18

=0.4g ; 4.4g 二氧化碳中含有碳元素的质量为:4.4g ⅹ

12

44

=1.2g ; 碳元素和氢元素的质量和为1.2g+0.4g=1.6g ,与该纯净物的质量相等,故该纯净物中只含有碳元素和氢元素,不含有氧元素,观察选项, 故选A 。 【点睛】

本题考查了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完成此题,可以依据已有的知识进行。

15.C

解析:C 【解析】 【分析】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分析可知参加反应的甲的质量,根据模型图可知丙为二氧化碳,丁为水,根据质量和相对分子质量可求出丙和丁的化学计量数比,根据元素守恒计算出二氧化碳中的碳元素的质量和水中氢元素的质量,求出甲中碳元素和氢元素的质量比并确定甲中是否含氧元素。 【详解】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参加反应的甲的质量为=44g+27g?48g=23g ,①正确;由模型图可知丙为二氧化碳,丁为水,设丙的化学计量数为x ,丁的化学计量数为y ,由题可知:

解得x:y=2:3,②正确;根据元素守恒,甲物质中碳、氢元素质量比就等于二氧化碳中的碳元素和水中的氢元素的质量比,二氧化碳中碳元素质量为g=12g,水中氢元素质量为g=3g,则甲物质中碳、氢元素质量比=12g:3g=4:1,③正确;由上分析知参加反应的甲的质量为23g,生成的丙质量为44g,则甲:丙=23g:44g=23:44,④不正确;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和上述分析可知,甲中一定含有碳元素和氢元素共(12g+3g),但实际上甲物质是23g,所以甲中一定含有氧元素,⑤不正确;故选C。

16.C

解析:C

【解析】

【分析】

【详解】

A、向一瓶空气和一瓶呼出气体中分别滴入等量的石灰水,根据是否变浑浊,可以比较空气与人体呼出的气体中CO2含量,故不符合题意;

B、红磷燃烧生成固体五氧化二磷,消耗氧气,冷却后根据进入集气瓶中水的体积就是消耗的氧气的体积,可以测定空气中O2含量,说明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五分之一,故不符合题意;

C、图中实验烧杯中试管外的白磷不燃烧,试管中的白磷燃烧,可以验证燃烧需要氧气,不能达到相应实验目的,故符合题意;

D、过氧化氢溶液相同,一支试管中加入二氧化锰,一支试管中没有加入二氧化锰,根据带火星的木条是否复燃,可以探究MnO2能否加快H2O2分解,故不符合题意;

故选C。

【点睛】

本题难度不是很大,化学实验方案的设计是考查学生能力的主要类型,同时也是实验教与学难点,在具体解题时要对其原理透彻理解,可根据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结合实验目的进行分析判断。

17.D

解析:D

【解析】

A、由于生石灰能与水反应生成了氢氧化钙,氢氧化钙能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了碳酸钙,样品中加入稀盐酸后可能有气泡产生,错误;

B、氧化钙中钙元素的质量分数是:

40 56×100%≈71%,氢氧化钙中钙元素的质量分数是:

40

70

×100%≈54%,碳酸钙中钙元素

的质量分数是:

40

100

×100%=40%,由题意可知,测得其中Ca元素质量分数为50%,则该

混合物可能是氧化钙、氢氧化钙和碳酸钙的混合物或者氧化钙和碳酸钙的混合物或碳酸钙和氢氧化钙的混合物,错误;C 、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反应前后钙元素的质量不变,反应

生成氯化钙的质量为:10g×50%÷

40

111

×100%=13.875g ,错误;D 、由以上分析可知,该CaO 样品的成分可能是碳酸钙和氢氧化钙,正确。故选D 。

18.C

解析:C 【解析】 【分析】

分别写出C 、CH 4、CO 和C 2H 5OH 在空气中充分燃烧的化学方程式,并计算相关物质的质量

比:

22C +O CO 1232

44

点燃

4222CH +2O CO +2H O

1664

44

点燃

222CO +O 2CO 5632

88点燃

25222C H OH +3O 2CO +3H O

4696

88

点燃

【详解】

A 、设等质量的四种物质的质量为M ,则C 完全燃烧生成的二氧化碳的质量为44

M 12

,CH 4完全燃烧生成的二氧化碳的质量为

44

M 16

,CO 完全燃烧生成的二氧化碳的质量为88M 56,C 2H 5OH 完全燃烧生成的二氧化碳的质量为88

M 46。变式子可得88M 24>88M 32>88M 46>88

M 56,由此可知,CO 完全燃烧生成的二氧化碳质量最小,不符合题意;

B 、设等质量的四种物质的质量为M ,

C 消耗O 2质量为32

M 12,CH 4消耗O 2质量为

64M 16,CO 消耗O 2质量为32M 56,C 2H 5OH 消耗O 2质量为96

M 46。由此可知,64M 16>32M 12>96M 46>32

M 56

,CH 4消耗O 2质量最多,不符合题意; C 、根据C 选项的分析可知,CH 4消耗O 2质量最多,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参加反应的物质质量越大,生成物的质量就越大,所以CH 4的生成物质量总和最多,符合题意; D 、CH 4和C 2H 5OH 的燃烧不是化合反应,不符合题意。故选C 。

19.B

解析:B 【解析】

【详解】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实质可知,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由于该反应生成物为H2O和CO2,反应物为可燃物和O2,因此,可燃物中一定含有C、H元素,1.6g氧气中氧元素的质

量为1.6g,1.8gH2O中氧元素的质量为:1.8g×16

18

=1.6g,2.2gCO2中氧元素的质量为:

2.2g×32

44

=1.6g,反应后氧元素的质量为:1.6g+1.6g>1.6g,所以,可燃物中也一定含有氧

元素,故B选项符合题意。

20.B

解析:B

【解析】

【详解】

A、把混合气体点燃,将一氧化碳除去;故选项错误。

B、把混合气体通过澄清的石灰水,二氧化碳与澄清的石灰水反应,一氧化碳不反应;故选项正确。

C、混合气体通过灼热氧化铜粉末,将一氧化碳除去;故选项错误。

D、把混合气体由一个容器倾入另一个容器中,不能除去二氧化碳气体;故选项错误,

故选:B。

21.D

解析:D

【解析】

【分析】

【详解】

反应的方程式为:2H2+O2点燃

2H2O,从图中可以看出:每增加1mL的氧气,氢气则减少

2mL,当氧气体积小于2mL时,氢气有剩余;当氧气体积为2mL时,两者完全反应;氧气大于2mL时,氢气被反应有氧气剩余。故实线部分表示有氢气剩余;实线与虚线的交点(坐标为2,0)为两者恰好完全反应;虚线部分表示氧气剩余。由此判断:

A、实线部分表示剩余的气体是氢气;故A正确;

B、虚线部分表示剩余的气体是氧气;故B正确;

C、实线与虚线的交点表示两种气体恰好完全反应,故C正确;

D、根据氢气和氧气反应时的体积比2:1,可推知原有氢气为4mL;故D错误。

故选:D。

【点睛】

根据图象所表明的反应物中氢气与氧气的体积关系,围绕图象表明变化关系得出结论。22.C

解析:C

【解析】

【详解】

新版人教版初三化学知识点

新版人教版初三化学知识点初三化学重要的、要识记的知识点 回答 全部答案

?2、黑色固体:石墨、炭粉、铁粉、CuO、MnO2、Fe3O4▲KMnO4为紫黑色 ?3、红色固体:Cu、Fe2O3 、HgO、红磷▲硫:淡黄色▲Cu2(OH)2 CO3为绿色 ?4、溶液的颜色:凡含Cu2+的溶液呈蓝色;凡含Fe2+的溶液呈浅绿色; 凡含Fe3+的溶液呈棕黄色,其余溶液一般不无色。 ?(高锰酸钾溶液为紫红色) ?5、沉淀(即不溶于水的盐和碱):①盐:白色↓:CaCO3、BaCO3(溶于酸)AgCl、BaSO4(也不溶于稀HNO3) 等②碱:蓝色↓:Cu(OH)2 红褐色↓:Fe(OH)3白色↓:其余碱。 ?6、(1)具有刺激性气体的气体:NH3、SO2、HCl(皆为无色)?(2)无色无味的气体:O2、H2、N2、CO2、CH4、CO(剧毒)?▲注意:具有刺激性气味的液体:盐酸、硝酸、醋酸。 ?酒精为有特殊气体的液体。 ?7、有毒的,气体:CO 液体:CH3OH 固体:NaNO2 CuSO4(可作杀菌剂,与熟石灰混合配成天蓝色的粘稠状物质——波尔多液) ?三、物质的溶解性 ?1、盐的溶解性 ?含有钾、钠、硝酸根、铵根的物质都溶于水 ?含Cl的化合物只有AgCl不溶于水,其他都溶于水; ?含SO42-的化合物只有BaSO4 不溶于水,其他都溶于水。 ?

?含CO32-的物质只有K2CO3、Na2CO3、(NH4)2CO3溶于水,其他都不溶于水 ?2、碱的溶解性 ?溶于水的碱有:氢氧化钡、氢氧化钾、氢氧化钙、氢氧化钠和氨水,其他碱不溶于水。难溶性碱中Fe(OH)3是红褐色沉淀,Cu(OH)2是蓝色沉淀,其他难溶性碱为白色。 ?(包括Fe(OH)2)注意:沉淀物中AgCl和BaSO4 不溶于稀硝酸, ?其他沉淀物能溶于酸。如:Mg(OH)2 CaCO3 BaCO3 Ag2 CO3 等?3、大部分酸及酸性氧化物能溶于水,(酸性氧化物+水→酸)大部分碱性氧化物不溶于水,能溶的有:氧化钡、氧化钾、氧化钙、氧化钠(碱性氧化物+水→碱) ?四、化学之最 ?1、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铝。 ?2、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非金属元素是氧。 ?3、空气中含量最多的物质是氮气。4、天然存在最硬的物质是金刚石。 ?5、最简单的有机物是甲烷。6、金属活动顺序表中活动性最强的金属是钾。 ?7、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氧化物是水。最简单的有机化合物CH4 ?8、相同条件下密度最小的气体是氢气。 ? 9、导电性最强的金属是银。

新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教学设计(全一册)

新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案全册 绪言 一、素质教育目标 1.知识目标:a常识性介绍化学研究的对象。 b初步理解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概念及本质区别;并能运用概念会判断一些易分 辨的典型的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 c初步了解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描述实验的能力,启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知觉性和积极性。 3.德育目标:通过学习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客观存在的,永恒运动的,是不可消灭的, 只能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应用科学 改造自然,造福人类的教育。 4.美育渗透点:以化学实验为载体,向学生展示化学实验中的仪器美,化学实验现象美,从而激发学生对化学科学的喜爱之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疑点 重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概念(区别)及其应用。 难点:如何判断一个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 疑点:物质变化与物质性质的区别。 解决办法:(1)通过观察演示实验,列表记录实验现象,由学生讨论而得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及本质区别。 (2)通过学生讨论而归纳出物质的性质与物质的变化的区别。 三、实验及教具准备: 试管,带弯管的单空橡皮塞,酒精灯,玻璃片,烧杯,坩埚钳,石棉网,铁架台(带铁夹),研钵,火柴,药匙,胆矾,碱式碳酸铜,镁带,澄清石灰水,水。 四、学法引导 1.学会概念辨别,注意概念间的区别与联系。 如,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就可以从概念、特征、伴随的现象等方面加以区别;从变化发生过程中两者的相互关系寻找它们的联系。 2.学会观察化学实验。 首先要观察变化前物质的颜色、状态;再注意观察变化中的现象,如变色、发光、放热、放出气体、发出声音……等;反应停止后,生成物的颜色、状态、气味等。学会观察实验,将有助于我们思考变化的原因,推测变化的原理,总结变化的规律。 五、课时安排 2课时 六、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可看录像“走向化学世界”、“漫游化学世界”(北京西城电教馆,17分钟),也可利用幻灯片引入新课,或由学生自己搜集资料,如:化学史、元素的发现史、化学家的小故事、趣味化学、化学与生活等,由学生的发言引入新课。 新课讲授: 一、化学是研究什么的? [学生讨论] 化学是研究什么的? 世界是由物质组成的。 构成物体的材料叫做物质。澄清两个概念:物质与物体。如铁这种物质能制成铁钉、铁锤等物体。 化学研究物质,如水是由什么元素(第二章学)组成?水由什么构成?(第三章学)构成水

近三年中考化学试卷分析

2011-2013年的初中毕业暨高中招生考 试化学试卷分析 2011-2013年的初中毕业暨高中招生考试的背景依然是推进素质教育,减轻学生负担。中考模式以毕业、升学两考合一为主,命题形式为化学、物理合堂分卷,2011、2012年满分为75分,2013年满分为70分。可以看出,这几年的中考模式是基本稳定的,这有利于初中的化学教学,有利于稳步提高初中化学教学质量。考试内容注重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查,同时体现了化学关注科学探究,联系生产、生活实际的风格,还关注了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发展,为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实施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起到了正确的导向作用。 现将2011-2013三年中考化学试卷分析总结如下: 一、试题特点 (一)、试题分析 1、试题题型及分值境况统计 (1)2011年化学试题题型及分值境况统计 (2)2012年化学试题题型及分值境况统计

(3)2013年化学试题题型及分值境况统计 2、试题知识点分布统计 (1)2011年试题知识点分布统计 (2)2012年试题知识点分布统计

(3)2013年试题知识点分布统计 以上数据体现了化学学科以实验为基础,以基本概念和元素化合物知识为框架的特点,符合简化纯化学计算的要求。 3、试题难易程度分布统计 (1)2011年试题难易程度分布统计 (2)2012年试题难易程度分布统计 (3)2013年试题难易程度分布统计

以上数据体现了试题易、中、难的比例基本符合7:2:1的要求。可以说试题内容广泛,重点突出,精选得当,难易适中。 (二)、试题评价 1、立足教材,侧重学以致用。试题特别注重考查了学生适应现代生活及未来社会所必需的基础内容,而且从应用入手,紧密联系社会生活实际,以学生的生活实际为切入点,以日常生活和社会建设所用到的化学知识为背景,融入社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考生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运用最基础的化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这些试题为学生体验化学与科学、技术、社会、生活的紧密联系创设了丰富多彩的生产生活情境,既考查了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又促使学生体验化学的应用价值,感到学有所得,学有所用,体现了“生活中处处有化学”,有助于学生建立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意识,这也是化学课程的重要功能。如2012年试题2关于“锌合金”的认识,试题12关于食物以及烧烤的知识,2013年试题3关于“微量元素”的知识,试题14中关于抗旱以及漂白粉的作用等等。 2、紧扣双基,着重化学基本素养。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初中化学课程的基本内容,是学生终身学习和发展的基础,是学生适应现代社会及未来社会生活所必需的,也是对学生进行能力培养和情感教育的必要载体。试题内容考查知识面宽、覆盖面大,减少了考查的偶然性和片面性。试题将化学的基本知识放在真实的情境中,通过学生

最新初三化学下册期末考试试卷及答案

最新初三化学下册期末考试试卷及答案 【一】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O—16S—32Zn—65 一、我会选择(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每小题3分,共42分) 1.南昌大学研究人员发现,用2%的小苏打漱口能有效预防口腔黏膜糜烂溃疡的发生或修复原有口腔黏膜的损伤。小苏打属于(A) A.盐B.酸C.碱D.有机物 2.有句谚语“每天一个苹果,医生远离我”,苹果主要能为人体提供的营养素是(B) A.油脂B.维生素C.蛋白质D.无机盐 3.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D) A.量取液体时读数B.稀释浓硫酸C.过滤D.酸碱中和 4.(2018?贵港)分类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常用方法,下列分类中正确的是(B) A.混合物:煤、石油、冰水共存物 B.有机物:甲烷、乙醇、葡萄糖 C.复合肥料:尿素、*钾、氯化铵 D.合成材料:合金、合成橡胶、合成纤维 5.为了维持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人体不同器官的体液具有不同的酸碱性。根据下表可知,在正常情况下(B) 体液唾液胆汁胰液

pH6.6~7.17.1~7.37.5~8.0 A.人体的唾液一定呈酸性B.人体的胆汁一定呈碱性 C.人体的胰液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D.酚酞试液可精确测得以上体液的pH 6.下列有关实验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A) A.小木棍蘸取浓硫酸一段时间后,小木棍变黑 B.*铵固体溶于水后,溶液的温度几乎不变 C.氢氧化钠固体久置于表面皿上,无明显现象 D.尿素和熟石灰混合研磨,产生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7.推理是学习化学的科学方法。下列推理正确的是(B) A.铁在潮湿的空气中容易锈蚀,所以金属在潮湿的空气中都容易锈蚀 B.酸溶液的pH<7,常温下测得某溶液的pH=3,所以该溶液一定是酸性的 C.有机物中都含有碳元素,所以含有碳元素的化合物都是有机物 D.CO2溶于水后能跟酸一样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所以CO2是酸 8.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A.向酸性土壤里撒熟石灰,可调节土壤的pH B.推广加碘盐是为了预防胃酸过多 C.钢铁在干燥的环境中比在潮湿的环境中更容易被腐蚀

最新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化学全册知识点大全(精华版)

最新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化学全册知识点大全(精华版) 第八单元金属和金属材料 1. 金属的物理性质及用途: (1)物理性质:①大多数的金属呈__银白_色,(但是铜呈_黄_色,金呈_金_色);②常温下为_固体(但是汞为_液体_体);③具有良好的_导电_性、_导热_性和_延展_性。 (2)用途: 决定金属用途的因素有:是否经济、是否有害、是否美观、使用是否便利,以及是否污染环境和是否便于废物回收 2. 合金:(1)概念:在金属中加热熔合某些__金属_和_非金属__而形成的具有金属特性的物质。例如:生铁和钢是含__碳量_不同的铁的两种合金,其中生铁的含碳量约为_2%~4.3%,钢的含碳量为_0.03%~2%_。(2)合金的性质与金属相比具有的优点是硬度大、耐腐蚀性好、熔点低。 1、通过观察上面的表格,你对金属的物理性质又有哪些新的认识? 一般情况下,金属的密度比较大、熔点比较高、硬度比较大 2、为什么菜刀、镰刀、锤子等用铁制而不用铅制? 答:铅的硬度小,而铁的硬度大 3.为什么灯泡里的灯丝用钨制而不用锡制?如果用锡制的话,可能会出现什么情况? 钨的熔点高,锡的熔点低;如果用锡,则锡丝易烧断。 4.为什么有的铁制品如水龙头等要镀铬?如果镀金怎么样? 铬硬度大, 耐磨、美观,又防锈;金的价格高、硬度小如果镀金则会增加成本且不耐用。 5、银的导电性比铜好,为什么电线一般用铜制而不用银制? 银的价格比铜高许多 6、考虑物质的用途时,首先要考虑物质的__性质___,还需要考虑那些因素? 是否美观、使用是否便利、资源、废料是否易于回收、价格、对环境的影响 7地壳中含量最高的金属元素──铝 8人体中含量最高的金属元素──钙 9目前世界年产量最高的金属──铁 10导电、导热性最好的金属──银 考点二、金属的化学性质 1. 金属的化学性质(请完成化学方程式)

初三化学试卷分析

初四化学试卷分析 一、试题特点 1.本次试卷的命题是以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及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教科书《化学》的有关内容为依据,重点考查学生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基本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对化学、技术和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理解,运用化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等。 2.试题有利于引导教师改变教学方式,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注重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3.命题采用主题设计,突出“化学-技术-社会”的教育思想。“生活-化学-社会”的基本思路贯穿整份试卷。这种以主题形式与生产和生活实际相联系的题目占总分值约75%。这些题目取材于生活实际,聚焦社会热点,立意起点高,知识落点低。情景设计新颖、真实,能够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并激发学生答题兴趣。既考查学生基础知识的理解运用能力,又渗透了思想教育,强调学习化学要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避免死记硬背。 4.试卷在重视考查基础知识的同时,设计了科学探究综合题(第五大题),加强对学生科学素养(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考查,引导学生改变学习方式。学生在解答这类开放性问题时,思维应该是发散的,富有创造性和个性的,同时也会明白许

多科学道理,并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这类试题考查的不再是课程中单一的知识点,而是学生能否灵活运用所学的化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这些做法体现了初中化学课程新理念,对素质教育的推进具有导向作用。 5.体现学科渗透,融合科学精神和人文思想,也是本试题的一个特点。生活和生产中的问题大多数为学科间渗透的综合,打破学科界限,培养和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社会、学科和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这些综合性试题,注意学科间知识的相互渗透,体现了要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各科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导向。 二、基本情况分析 及格人数优秀人数 一班32 8 二班30 11 三班31 15 四班28 11 五班27 13 六班32 16 三、错题分析 第6题:学生对分子、原子、元素的概念不清。 第10题:学生对反应时间和总质量关系的图象未弄清楚。 第12题:本题的条件多了一个学生就想不全了。 第14题: 少数学生将题意看错而误选。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期末测试题附答案详解

期末测试题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N—14 O—16 Na—23 Mg—24 S—32 Cl—35.5 Fe—56 Cu—64 Zn—65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1 个选项符合题意,每小题1 分,共18 分) 1.下列食品、调味品的制作过程中,没有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 A.鲜奶制酸奶B.黄豆酿酱油C.糯米酿甜酒D.水果榨果汁 2. 过多的植物营养物质如尿素[CO(NH2)2]等进入水体,水质会恶化,导致“水华”现象。尿素属于( )。 A.磷肥B.钾肥C.复合肥D.氮肥 3.生活中的洗涤问题大都与化学知识有关。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洗洁精可清洗餐具上的油污B.汽油可洗掉衣服上的油迹 C.水可洗去铁栅栏上的铁锈D.食醋可除去热水瓶中的水垢 4.下列物质的用途,是利用其物理性质的是( )。 A.干冰用于人工降雨B.盐酸用于除铁锈 C.氧气用于医疗急救D.熟石灰用于改良酸性土壤 5.除去氯化钠溶液中含有的少量氢氧化钠,可以选用的试剂是( )。 A.盐酸B.酚酞C.二氧化碳D.碳酸钠6.下列化学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 A.3CO+Fe2O32Fe+3CO2B.Cu+AgNO3=Cu(NO3)2+Ag C.Cu+H2SO4=CuSO4+H2↑D.CuCl2+K2SO4=CuSO4+2KCl

7.下表列出了除去物质中所含少量杂质的方法,其中正确的是( )。 物质所含杂质除去杂质的方法 A CO 气体CO2通过足量氢氧化钠溶液,并干燥 B NaOH 溶液Na2CO3加入足量稀盐酸至不再产生气泡 C CaO 固体CaCO3加水溶解,过滤 D FeSO4 溶液CuSO4加入足量锌粒,充分反应,过滤 8.下列各组物质中,其成分或主要成分可以用同一化学式表示的是( )。 A.干冰、冰B.石灰石、大理石 C.纯碱、小苏打D.生石灰、消石灰 9.烟花燃烧后的烟雾中常含有CO、CO2、SO2等气体,这三种气体具有的共同点是( )。 A.都是无色B.都具有毒性C.都能燃烧D.都含有氧分子10.生活中的下列物品,用合成材料制作的是( )。 A.铝合金门窗B.不锈钢餐具C.塑料洗衣盆D.景德镇瓷器11.环境问题已成为制约社会发展和进步的严重问题。下列有几种说法: ①臭氧层的主要作用是吸收紫外线②温室效应将导致全球气候变暖③酸雨主要是由含硫的氧化物和氮的氧化物污染所致④汽车排放的尾气会造成空气污染。其中正确的是( )。 A.①②B.②③C.①②③D.①②③④ 12.根据原子结构示意图,不能确定的是( )。 A.元素种类B.原子的质子数

最新版人教版初三化学上册整套教案图文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 九年级化学 绪言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教材分析: 在小学自然中我们已经学习了一些化学知识,现在作为一门独立的“化学”猝然客人类似学习,大家会提出什么是化学,化学有什么作用,以及怎样学习化学等问题。绪言从大家的亲身感受,提出了很多饶有趣味,并带有一定想象力的问题,指出这些并非都是一些美好的愿望,它们正在通过化学家的智慧和辛勤的劳动逐步实现,从而引导大家了解化学是一门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的科学,它们的任务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接着教材以丰富多彩的化学学科和现代科技成果,概述了人类认识化学、利用化学和发展化学的历史和方法,以及化学与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关系,展示了化学的魅力和学习化学的价值。 重点难点: 围绕着什么是化学,化学有什么作用以及怎样学习化学等问题,注重对学生进行化学学习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熏陶和培养。 教学思路: 教材创设了一些情景,从殷实的史实出发,展示了化学与人类进步以及社会发展的关系,我们要仔细地阅读认真的品味,初步从化学、技术、社会这三者的密切关系中领悟化学学习的价值,建立学习化学的兴趣和责任感。 中考分析: 本课题重点引入了什么是化学,为什么学化学,这是学习化学必须弄清楚的最基本知识,并贯穿了学习的全过程,是中考必考的重点。中考热点为化学研究的对象、作用及发展 绪言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2)了解化学研究的内容 2、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查阅资料、分析讨论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围绕着什么是化学,化学有什么作用,以及怎样学习等问题,对学生学习化学的情感进行熏陶和培养。 (2)通过我国化学成就的学习,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和学习化学的紧迫感和热情。 二、教学重点 1、什么是化学 2、化学的作用 三、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 四、课时设计一课时

人教版 初三化学教案 上册全套

绪言 【教学目的】 1.认识化学所研究的对象; 2.初步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及其本质区别,并能运用概念来判断一些常见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3.初步了解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4.通过演示实验培养学生观察、描述实验现象的能力, 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增加学生学习化学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教学重点】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及其应用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总结、应用 【教学用时】 1课时 【教学用具】 试管,铁架台,玻璃片,研钵和杵,酒精灯,坩埚钳,镊子,石棉网,单孔橡皮塞,导管,玻璃棒,烧杯,药匙,棉手帕,火柴,氢氧化钠溶液,酚酞试液,高锰酸钾,浓硫酸,70%的酒精溶液,胆矾,水,镁带,碱式碳酸铜,澄清石灰水等。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表演魔术) 1.“顿变鲜血”(氢氧化钠溶液使无色的酚酞变成红); 2.“魔棒点灯”; 3.“烧不坏的手帕” 学生对此会感到神秘、奇怪,然后引导学生去看书上提出的几个为什么。 讲述:我们会在生活中发现许多类似的问题,而这些有关物质及变化的问题在化学课里可以得到初步的解释,因为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基础自然科学。 强调:做以下实验时注意三个方面的观察:

1.变化前的物质 2.变化时发生的现象 3.变化后产生的物质。 演示实验1:水的沸腾 讲解:水变成水蒸气只是存在状态的不同,并没有生成其它物质。 演示实验2:胆矾的粉碎 边演示时边介绍仪器名称、使用方法等。 讲解:蓝色块状的胆矾研碎后变成蓝色粉末状的胆矾,也只是存在状态的不同,并没有生成其它物质。。 演示实验3:镁带的燃烧 讲解:镁带的颜色、状态,燃烧时发生的主要现象:放出大量的热,同时发出耀眼的白光。 演示实验4:加热碱式碳酸铜 讲解:碱式碳酸铜由绿色逐渐变黑,试管壁上有水珠,有能使石灰水变浑浊的无色气体产生。 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从以上可以看出,实验1、2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物质的形态发生了变化,但没有生成其它物质。我们把这种没有生成其它物质的变化叫物理变化。 叫学生举例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物理变化; 实验3、4有一个共同特征是变化时都生成了其它的物质,这种变化时生成了其它的物质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 在化学变化中除了生成其它物质外,还伴随发生一些现象,如发热、发光、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等。 叫学生举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的化学变化。 小结:采取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小结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概念,本质区别

初三化学上期末考试试卷分析

初三化学上期末考试试卷分析

初三化学试卷分析 大 磨 中 学 郭振虎

初三化学试卷分析 一、试卷特点分析 1.本次试卷的命题是以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及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教科书《化学》的有关内容为依据,重点考查学生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基本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对化学、技术和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理解,运用化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等。 2.试题有利于引导教师改变教学方式,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注重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3.命题采用主题设计,突出“化学-技术-社会”的教育思想。“生活-化学-社会”的基本思路贯穿整份试卷。这些题目取材于生活实际,聚焦社会热点,立意起点高,知识落点低。情景设计新颖、真实,能够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并激发学生答题兴趣。既考查学生基础知识的理解运用能力,又渗透了思想教育,强调学习化学要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避免死记硬背。 4.试卷在重视考查基础知识的同时,加强对学生科学素养(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考查,引导学生改变学习方式。学生在解答这类开放性问题时,思维应该是发散的,富有创造性和个性的,同时也会明白许多科学道理,并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这类试题考查的不再是课程中单一的知识点,而是学生能否灵活运用所学的化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这些做法体现了初中化学课程新理念,对素质教育的推进具有导向作用。 5.体现学科渗透,融合科学精神和人文思想,也是本试题的一个特点。生活和生产中的问题大多数为学科间渗透的综合,打破学科

(完整版)初三化学下学期期末考试试卷及答案

初三第二学期化学中考模拟试卷 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O—16 Ca—40 一、单项选择题(共20分) 27.生活中的以下物质不属于溶液的是()。 A.牛奶B.消毒酒精C.白醋D.蔗糖水 28.下列关于氢气的用途中,只利用了氢气的物理性质的是()。 A.充填探空气球B.作氢能源 C.作火箭燃料D.冶炼金属 29.在公共场所吸烟,会使周围的人被动吸“二手烟”。“二手烟”中含有一种能与人体血液中血红蛋白结合的有毒气体,该气体是()。 A.N2B.O2C.CO2D.CO 30.日常生活中加碘食盐中的“碘”是指()。 A.元素B.分子C.原子D.单质 31.下列物质中属于纯净物的是()。 A.雨水B.蒸馏水C.汽水D.自来水 32.走进新装修的房屋常有一股异味,利用有关分子的性质解释该现象,最合理的是()。 A.分子的质量很小B.分子在不断运动 C.分子间有间隙D.分子的体积很小 33.下面是几种农作物生长时对土壤要求的最佳pH范围:茶5—5.5;西瓜6;大豆6—7; 甜菜7—7.5。如果某地区经常下酸雨,以上农作物最不适宜种植的是()。 A.茶B.西瓜C.大豆D.甜菜 34.下列物质互为同素异形体的是()。 A.一氧化碳、二氧化碳B.白磷、红磷 C.冰、水D.天然气、甲烷 35.欲将20℃时的硝酸钠不饱和溶液转变为饱和溶液,可以采取的方法是()。 A.升高温度B.加入水 C.加入固体硝酸钠D.倒掉一半溶液 36.下列各组物质或其主要成分属于同一种物质的是()。 A.氢氧化铁、铁锈B.石灰石、生石灰 C.熟石灰、氢氧化钙D.纯碱、烧碱 37.某无色溶液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蓝,则该溶液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 A.蓝色B.红色C.紫色D.无色 38.我国最新研制的高温超导材料氮化硼,经测定该化合物中两种元素的化合价之比为1:1,

2020最新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化学知识点汇总

人教版初三化学下册知识点总汇 第八单元金属和金属材料 考点一、金属材料:金属材料包括纯金属和合金 1. 金属的物理性质及用途: (1)物理性质:①大多数的金属呈__银白_色,(但是铜呈_黄_色,金呈_金_色);②常温下为_固体(但是汞为_液体_体);③具有良好的_导电_性、_导热_性和_延展_性。 决定金属用途的因素有:是否经济、是否有害、是否美观、使用是否便利,以及是否污染环境和是否便于废物回收 2. 合金:(1)概念:在金属中加热熔合某些__金属_和_非金属__而形成的具有金属特性的物质。例如:生铁和钢是含__碳量_不同的铁的两种合金,其中生铁的含碳量约为_2%~4.3%,钢的含碳量为_0.03%~2%_。 (2)合金的性质与金属相比具有的优点是硬度大、耐腐蚀性好、熔点低。 1、通过观察上面的表格,你对金属的物理性质又有哪些新的认识? 一般情况下,金属的密度比较大、熔点比较高、硬度比较大 2、为什么菜刀、镰刀、锤子等用铁制而不用铅制? 答:铅的硬度小,而铁的硬度大 3.为什么灯泡里的灯丝用钨制而不用锡制?如果用锡制的话,可能会出现什么情况? 钨的熔点高,锡的熔点低;如果用锡,则锡丝易烧断。 4.为什么有的铁制品如水龙头等要镀铬?如果镀金怎么样? 铬硬度大, 耐磨、美观,又防锈;金的价格高、硬度小如果镀金则会增加成本且不耐用。 5、银的导电性比铜好,为什么电线一般用铜制而不用银制? 银的价格比铜高许多 6、考虑物质的用途时,首先要考虑物质的__性质___,还需要考虑那些因素? 是否美观、使用是否便利、资源、废料是否易于回收、价格、对环境的影响 7地壳中含量最高的金属元素──铝 8人体中含量最高的金属元素──钙

九年级化学第三单元考试试卷分析

九年级化学第三单元试卷分析 一、试题命题特点 1.试卷在重视考查基础知识的同时,加强对学生科学素养(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考查,引导学生改变学习方式。本卷试题难易程度适中,各类试题成绩分布较为合理,选择题知识覆盖面大,难度不大。填空题第13题,第14题考到环境保护的题目与生活实际联系。本次填空题第10,14题填空属于开放性试题,能让学生在学习知识领域有创新意识。学生在解答这类开放性问题时,思维应该是发散的,富有创造性和个性的,同时也会明白许多科学道理,并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这类试题考查的不再是课程中单一的知识点,而是学生能否灵活运用所学的化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这些做法体现了初中化学课程新理念,对素质教育的推进具有导向作用。 2.体现学科渗透,融合科学精神和人文思想,也是本试题的一个特点。生活和生产中的问题大多数为学科间渗透的综合,打破学科界限,培养和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社会、学科和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这些综合性试题,注意学科间知识的相互渗透,体现了要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各科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导向。 二、学生答题情况分析 选择题难度不大,得分率较高,其中第7题学生答错较多,对现象描述概念不清,与结论混淆。填空题第13题图A有较多同学答成“分子间有间隔”,对知识点形成定性思维,第13题有较多同学把“有害气体和烟尘”具体写成“SO2、NO2、CO”等引起扣分,在填空题第20题(3)中写碳酸镁缺少提示,化学式写错较多,自然碳的化合价也写错。 通过成绩可看出,优等生成绩一般,学困生的成绩普遍较低,就班级而言,4、5、6优等生优势明显,整体上3、4班平均分有一定的优势,班级之间也有一定的差距,在平均分上有7分的差距,前25名的平均分差距达到了8分。 三、答卷中主要问题的原因分析

最新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最新期末试卷

九年级化学下册期末试卷 (试卷满分:75分 考试时间:45分钟) 相对原子质量:H-10-16 Na-23 C1-35.5 Zn-65 Mg-24 A1-27 S-32 Fe-56 Ca-40 一、选择题(以下各题只有一个符合要求的答案,每题2分,本题共40分) 1、小明在一次晚会上表演了一个小魔术:他向事先做好的白花上喷一种无色试液后,白 花变成了鲜艳的红花。请你判断小明所喷的试液可能是 ( ) A .紫色石蕊试液 B .无色酚酞试液 C .无色稀硫酸 D .水 2、化学反应前后可能发生改变的是 ( ) A .物质的质量总和 B .物质的分子个数 C .元素的种类 D .各种原子的总数 3、自来水生产中通常使用少量氯气进行杀菌消毒,氯气与水反应的产物之一是盐酸。市场上有些不法商贩为牟取暴利,用自来水冒充纯净水(蒸馏水)出售。为辨别真伪,可有下列一种化学试剂来鉴别,该试剂是 ( ) A .酚酞试液 B .氯化钡溶液 C .氢氧化钠溶液 D .硝酸银溶液 4、.在不同指示剂的条件下,欲将含有盐酸的氯化钙溶液变为中性,应该选用的试剂是 ( ) A .石灰石粉末 B .生石灰粉末 C .澄清石灰水 D .硝酸银 5、将热的饱和硝酸钾溶液在室内露置一段时间后,有少量硝酸钾晶体析出。这是因为 ( ) A .硝酸钾的溶解度变小 B .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变大 C .溶液变成了不饱和溶液 D .溶剂的质量变大 6、为了除去KCI 溶液中混有的2CuCI ,得到尽可能纯净的KCI 溶液,可向溶液中逐滴滴 入下列溶液中的 ( ) A .2()Ca OH B .23K CO C .23Na CO D .3AgNo 7、将50g 20%的硝酸钾溶液稀释到200g ,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 ( ) A .20% B .10% C .5% D .1% 8、下列物质中,不能发生复分解反应的是 ( ) A .HCI B .NaOH C .23Na CO D .3KNO 9、生活中可能遇到的下列混合物,能按“溶解一过滤一蒸发”的步骤加以分离的是 ( ) A .食盐(NaCI )和细砂 B .水和酒精 C .石灰石(3CaCO )和生石灰(CaO ) D .蔗糖和味精 10、下列各组内物质的转化不能一步实现的是 ( ) A .223SO Na SO → B .32BaCO BaCI → C .3CaCO CaO → D .2()CaO Cu OH → 11、下列实验装置不能用来证明质量守恒定律的是 ( ) 12、在5.6混有少量铜粉的铁粉中加入足量稀硫酸,产生氢气的质量为 ( ) A .大于0.2g B .等于0.2g C .小于0.2g D .无法确定 13、2003年2月1日,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在空中失事。有专家分析认为,其原因可能是航天飞机机壳底部的石墨瓦在空中脱落,击中机翼。航天飞机表面覆盖石墨瓦可以起隔热和保护作用,这是因为石墨 ( ) A .能导电 B .密度小 C .熔点高、耐高温,化学性质稳定 D .硬度小,有润滑作用 14、正电子、负质子等都是反粒子,它们跟通常所说的电子、质子相比较,质量相等但电性相反。科学家设想在 宇宙中可能存在完全由反粒子构成的物质——反物质;物质与反物质相遇会产生“湮灭”现象,释放巨大的能量, 在能源研究领域中前景可观。请你推测,反氢原子的结构可能是 ( ) A .由1个带正电荷的质子与1个带负电荷的电子构成

人教版初三化学上册整套教案

九年级化学教案 上册 科目:化学 年级:九年级 教师: 马边第一初级中学

教材分析: 在小学自然中我们已经学习了一些化学知识,现在作为一门独立的“化学”猝然客人类似学习,大家会提出什么是化学,化学有什么作用,以及怎样学习化学等问题。绪言从大家的亲身感受,提出了很多饶有趣味,并带有一定想象力的问题,指出这些并非都是一些美好的愿望,它们正在通过化学家的智慧和辛勤的劳动逐步实现,从而引导大家了解化学是一门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的科学,它们的任务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接着教材以丰富多彩的化学学科和现代科技成果,概述了人类认识化学、利用化学和发展化学的历史和方法,以及化学与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关系,展示了化学的魅力和学习化学的价值。 重点难点: 围绕着什么是化学,化学有什么作用以及怎样学习化学等问题,注重对学生进行化学学习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熏陶和培养。 教学思路: 教材创设了一些情景,从殷实的史实出发,展示了化学与人类进步以及社会发展的关系,我们要仔细地阅读认真的品味,初步从化学、技术、社会这三者的密切关系中领悟化学学习的价值,建立学习化学的兴趣和责任感。 中考分析: 本课题重点引入了什么是化学,为什么学化学,这是学习化学必须弄清楚的最基本知识,并贯穿了学习的全过程,是中考必考的重点。中考热点为化学研究的对象、作用及发展史。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 (2)了解化学研究的内容 2、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查阅资料、分析讨论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围绕着什么是化学,化学有什么作用,以及怎样学习等问题,对学生学习化学的情感进行熏陶和培养。 (2)通过我国化学成就的学习,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和学习化学的紧迫感和热情。 二、教学重点 1、什么是化学 2、化学的作用 三、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 四、课时设计一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人教版初三化学上册《元素》精品教案

课题3 元素 教学目标 情景导入 葡萄糖酸锌口服液,是一种主要成分为葡萄糖酸锌、蔗糖、纯化水的口服液。用于治疗缺锌引起的营养不良、厌食症、异食癖、口腔溃疡、痤疮、儿童生长发育迟缓等。这里的锌指的是单质吗?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在药品或食品标签上见到。 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元素 提出问题 1. 一种元素是不是只有一种原子? 2.元素和原子是什么关系呢? 3. 在化学变化中分子改变,原子不变,元素是否发生变化? 讨论交流阅读教材讨论归纳。了解元素的相关知识。 归纳总结1.概念: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2.对元素含义的理解 (1)原子核内的质子数决定元素种类。质子数相同的粒子不一定是同种元素。如H2O与NH4+,H2与He质子数相同,就不是同种元素。 (2)定义中的“一类原子”不能说成“同种原子”。“一类原子”是指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定相同的原子。 (3)元素概念中的“原子”既包括中性原子和离子,如Cl(原子)和C1-(离子)都是氯元素。 3. 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种类不变,故反应前后元素种类肯定不变。 4.元素的种类及分布 (1)种类:①金属元素②非金属元素③稀有气体元素 (2)地壳中各种元素按含量由多到少依次:氧、硅、铝、铁、钙、钠、钾、镁、氢、其他元素。 (3)生物细胞中居前三位的“氧、碳、氢”元素。

5.元素与分子、原子、离子间的关系 知识拓展元素与原子的区别 元素只讲种类,不讲个数。原子即讲种类,又讲个数。 探究点二元素符号 提出问题元素符号如何书写,又表示什么含义? 讨论交流阅读教材讨论归纳。 归纳总结 (1)表示方法:①由一个字母表示的元素符号要大写,如H、C、K、S等。 ②由两个字母表示的元素符号,第一个字母要大写,第二个字母小写,即“一大二小”如Na、Mg、Cu等。 (2)元素符号的含义: ①宏观意义:表示一种元素; 微观意义:表示这种元素的一个原子 ②对于由原子直接构成的物质,元素符号还表示一种物质。 ③元素符号前面添加上数字时,只能表示多个原子,不能再表示该元素。 探究点三元素周期表 提出问题 元素周期表是按什么编排的呢?有没有规律? 讨论交流阅读教材和元素周期表讨论归纳。了解元素周期表的相关知识。 归纳总结 1.元素周期表的编排结构 (1)在元素周期表中,对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稀有气体元素用不同颜色做了分区。(2)横行(周期) 元素周期表每一横行代表一个周期,共有7个横行,即7个周期。 (3)纵行(族) 元素周期表共有18个纵行,每1个纵行叫做一个族,第8、9、10三个纵行共同组成一个族,所以有16个族。 (4)每一格:在元素周期表中,每一种元素均占据一格,每一格均包括元素的原子序数、元素符号、元素名称、相对原子质量等内容。 归纳总结原子序数与元素原子核电荷数在数值上相同。 板书设计 课题3元素 一、元素 1.定义: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九年级化学试卷分析

九年级化学试卷分析 一、试题(卷)概况: 根据县局制定的初中化学教学计划,本次考试命题范围是九年级上册1~4单元。试题在考查基础知识时,着重考查学生对基本概念的理解和应用;在考查基本实验技能时,着重考查知识的迁移能力。试题新颖,图文并茂,试题难度中等偏上。 本次考试为闭卷试题,满分为100分。试题类型有选择题,共20个小题,40分,占40℅;填空题,共6个小题,32分,占32℅;实验探究题,1个小题,18分,占18℅;计算题,1个小题,10分,占10℅; 二、学生答卷情况: 1、成绩分析: 全校参加考试共计90人,及格46人,,及格率58.7%;优秀生9人,优秀率10%。最高分95分。 2、失分情况及原因 (1)选择题:失分最多的是5、11、15、16题,第5小题元素之间最本质的区别学生没有理解导致失分;第11题是对物质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的考查,学生把现象没有记准导致失分;第15小题学生对分子、原子及离子的相关知识没有掌握导致失分;第16小题学生对元素的概念是原子而不是粒子没有区分导致失分。 (2)填空题:第21题的第2、4小题,学生对化学符号的写法掌握的不够,如:3个硫酸根离子、氯化亚铁的写法;第22小题中水体污染的概念学生由于是了解内容教师没有要求学生记忆而失分;第24小题由于学生对物质的分类方法不能准确运用导致成为失分最多的题目;第25小题第2、3小问考查的是决定元素种类、化学性质的粒子的考查,学生由于记忆混淆而使两个都错导致失分;第26小题氧气和氮气要求用化学式书写,部分学生用名称作答而失分。 (3)实验探究题:1个题,是有关气体制取的题目。第2小题学生由于审题不认真对收集纯净氧气的装置选择错误;第4小题学生只选择了B和C中的一个,而正确的答案是双选;第6小题学生对现象的描述不准确影响了得分。第7小题个别学生将“点燃”写成“燃烧”。(4)第四大题计算题,虽然计算的难度不大,但是部分学生由于不会书写硝酸铵的化学式而失分,特别是第一小题有关化合价的计算难度偏大,大部分学生不会正确计算. 纵观上述错误,学生存问题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不会“审题”。缺少“咬文嚼字”,甚至题目不能读全。如第16小题中的“粒子”两字,27题反应条件“点燃”写成“燃烧”。 2、基础化学用语书写有误。21题不会写氢气,氧化镁的化学式等; 3、实验现象描述不到位。如选择题的第11题,实验题的第(7)小题等。 4、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书写不规范。包括文字的书写、化学符号的书写、解题格式的书写[如第21题,第28题] 三、教学建议: 针对上述情况,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供参考。 1、让学生学会审题,在认真读题的同时用笔在关键字词下圈圈点点,学会自我提示的好习惯。做一般单选题固然可用“精确制导法”,但对较为复杂的宜用“地毯式轰炸法”结合排除法。 2、加强化学用语记忆和规范书写的训练,可有针对性地进行补差。 3、加强实验教学,无论是学生实验还是演示实验,对实验现象的描述老师要及时引导,力求语言规范准确,“先入为主”。

初三下册期末化学试卷及答案

初三下册期末化学试卷及答案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O—16 C—12 Ca—40 C1—35.5 Fe—56 Zn—65 Ag—108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下列物质的用途,利用了该物质物理性质的是 A.石墨用于制铅笔芯B.熟石灰用来改良酸性土壤 C.氧气用于医疗急救D.稀盐酸用于铁制品表面除锈 2.臭氧主要分布在距地面10~50km的高空,它能吸收大部分紫外线,保护地球生物。 臭氧属于 A.单质B.混合物C.氧化物D.稀有气体 3.下列化学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A.2Fe+6HCl ==2FeCl3+3H2↑ B.Na2CO3+2KNO3=K2CO3+2NaNO3 C.Cu+ZnCl2=CuCl2+Zn D.4P+5O2 2P2O5 4.高铁酸钾(K2FeO4)是一种高效多功能净水剂。在高铁酸钾中K为+1价,O为-2价,则Fe的化合价是 A.+2 B.+3 C.+6 D.-6 5.把少量的下列物质分别放入水中,充分搅拌,不能得到溶液的是 A.食盐B.植物油C.蔗糖D.高锰酸钾 6.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下列现象,其中不合理的是 A.品红在水中扩散——分子不断运动 B.水结成冰——分子停止运动 C.1滴水中大约有1.67×1023个水分子——分子很小 D.气体可以压缩储存在钢瓶中——分子间有间隔 7.欲使冬小麦根系发达,耐寒耐旱,往往需要施加磷肥。根据所学的化学知识,你认为宜施加的肥料是 A.Ca(H2PO4)2 B.NH4HCO3 C.KNO3 D.CO(NH2)2 8.在2016年邵阳市实验操作技能考试中,甲同学抽到了试题四:用量筒量取15.6mL的蒸馏水。则甲同学选用的量筒容积最适宜的是 A.10mL B.20mL C.50mL D.100mL 9.下列符号中,既可以表示一种元素,又可以表示一个原子,还可以表示一种物质的是A.N B.2H C.O2 D.Fe 10.右图是钙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以及钙原子的结构示意图。下列关于钙元素的说法错误的是 A.核内有20个质子 B.相对原子质量是40.08 C. 属于非金属元素 D.在化学反应中,钙原子易失去两个电子 11.在2A+B ==2C反应中,已知A的相对分子质量是28,C的相对分子质量是44,则B的相对分子质量是 A.16g B.16 C.32g D.32 12.小军欲探究X、Y、Z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他做了如下实验:①把X和Y分别放入稀硫酸中,X表面产生大量气泡,Y表面无现象;②把Y放入Z的硝酸盐溶液中,Y表面有Z析出。则X、Y、Z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是 A.X>Y>Z B.Z>Y>X C.Y>X>Z D.X>Z>Y 13.为了解决化石能源面临耗尽的问题,科学家正在开发新能源。下列不属于新能源的是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