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浅谈历史课堂教学

浅谈历史课堂教学

浅谈历史课堂教学
浅谈历史课堂教学

浅谈历史课堂教学

在新课标的指导下,教师们要把自己变成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引导者”、“顾问”、“参与者”、“协作者”,课堂教学中必须“以人为本”,让学生尽可能“活动”起来,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学史、在“活动”中悟史、在“活动”中明理。如学生朗读、观赏、表演历史剧、看图说史、绘图大比拼等活动,鲜明、形象、生动的情景会使学生产生相对应的情感,这些活动让学生的情感得到释放,自然就掌握了该掌握的历史基础知识、道德情感;一些再现历史场景的“活动”让学生有深刻的印象,培养了他们的团队精神,并能强烈地震撼他们的心灵,唤醒他们的良知,陶冶他们的情操。所以我们的学生中有叫“秦始皇”、“张骞”“明智天皇”的也就不奇怪了。一、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活动设计要引导学生学习历史方式的转变。新课改中,教师的教学方式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得转变。新课程标准要求在课堂教学中,要努力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知识、应用知识的态度与水平。历史教师首先应该让学生参与各种“活动”,让学生明白自己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机器,而是把自己作为主动学习、主动探究历史的主人。

二、有利于达成课堂教学的目的让学生在历史课堂中“活动”起来,老师就相当于“导演”,要真正做到“教师搭台,学生唱戏”。很多历史课堂有了学生朗读、绘图、讲故事、唱歌、历史剧表演等,能够说是丰富多彩、立意翻新,学生踊跃参与,课堂可谓“热闹非凡”。但是学生活动不是盲目的,不能为了“活动”而“活动”,不能“华而不实”,历史课堂“活动”必须要有明确的目的性,也就是我们要引导学生不能只为了感官的刺激而活动,而是要明确活动的意图,既要保证学生的“全员参与、全程参与和有效参与”,又要防止学们偏离主题。并在学生“活动”中随时提醒学生本“活动”的“目的”。如在七年级下册《明清专制集权的增强》里的明

清八股取士一目中,我安排了学生课前收集资料、课堂上表演短剧、“看图说史”等活动,把课堂还给了学生,其中印象最深刻的切是让学生看《举子看榜》“看图说史”的活动,学生非常踊跃,纷纷发言,有趣的是他们对图中挑担子的小男孩的身份发生了争议,初一学生的天真本性使他们争得面红耳赤,有说是货郎的、有说是书童的。这个时候不能由他们争个没完没了,偏离主题,于是活动的目的让我提醒他们的时机也到来了,我对他们的发言都做了肯定表扬“观察仔细,想象丰富”并允许保留各自的意见,然后立即顺势让学生们思考此图整体上说明了什么问题?这样留有悬念又尊重了学生,也不让他们太偏离主题。结果学生们也就很快言归正转,并都能说到当时八股取士考试制度下读书人的复杂心理,并能理解八股取士的危害,也使学生在轻松愉快中完成了对本课的学习。所以教师们要引导学生在活动中不能重形式而轻知识,不能因活动而偏离主题和抛弃重点。让历史课堂中“学生活动”既要创新又要主题鲜明,并且要目的明确、任务清楚。

忆等,而是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学习与探索,让学生在体验历史中思考、积累和丰富经验。让学生在活动中持续开拓延伸从而培养学习历史的水平,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水平,培养学生自信心以及团结协作的精神等。历史课堂中的“活动”不是千篇一律,而是要具有开放性和自主性的。我们在引导学生活动时要尽可能的让学生自主有序活动,同时不局限单一的形式和内容,鼓励学生大胆开拓、创新。例如“小老师”的活动教师们都不陌生,在七年级下《近代前夜的盛事与危机》一课中我就安排了“小老师”上课的活动,具体办法把学生分为三个组,分别负责“盛世”“近代化因素的萌发”“危机”的教学。第一堂课实行分工准备,每一大组的组长负责分布任务,并让自己的每个组员分别都有任务(查阅资料、做课件、备课、选出“老师”等);第二堂课就由三位“小老师”正式“上课”,“小

老师”们也大力发挥学生主体性,表演课本剧、讲故事等丰富的活动,最终使课堂气氛活跃,学生们非常新鲜。通过这样“活动”后,学生们不但牢固掌握了本课知识,也懂得了团结协作的重要,还感受到老师的苦与乐,坚强、信心的情感油不过生。这样的历史课堂的学生“活动”就具有鲜明的开放性和自主性。当然学生不可能达到老师的素质和技巧,这就要我们历史教师要做大量的课前工作,给予他们必要的指点和协助。

四、有利于三维目标一体化的达成新课改下历史教学目标是三维目标的达成过程,而历史课堂中的学生

“活动”不能是表面的、肤浅的。历史教师应该精心设计课堂“活动”,要在明确目标的前提下,由表及里,逐层深入,使知识、水平、情感三维目标一体化。我们每设计一个学生活动都应该想到:此活动要使学生记住什么历史知识?理解什么历史现象?对这个历史现象有什么样的思考启示?如历史剧的表演“活动”,首先得让引导学生课前精心设计台词、反复排演,台词中既要有知识又要情感,表演中既要生动也要尊重历史。我曾让学生表演过“西安事变”背景和过程,之前下了大量的功夫做准备,课堂里小“张学良”绘声绘色的劝谏到“哭谏”让好多学生眼中闪动着泪花,这样让他们非常容易的理解了西安事变发生的背景并突破了这个难点;表演“西安事变过程”中“蒋介石”悲愤地反复仰天长叹:“‘1936,12月12日,西安’,辱死我啊!”让大家终身难忘。这样学生们自然记住了西安事变发生的时间、地点、经过等基础知识也完成了这些知识目标。这样也使学生在表演和观看表演中自然体会了张杨二人的强烈的爱国激情,爱国主义、忧国忧民的责任感油不过生,最终完成了本课的三维目标一体化的达成。

五、活动设计要符合中学生的实际不同年龄、不同学习阶段的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是有差异的,所以历史课堂中的学生活动要针对不同阶段、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学生“活动”。课堂中的学生活动还应该尽可能的让全体学生或者绝大部分学生参与,活动中分组、分工都要具体、合理、详细。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如初一、初二学生表现欲望最强,就能够设计学生表演、绘图大比拼、讲历史故事比赛等活动;而初三和高中学生不再喜欢简单的过于张扬的活动,他们的水平思维层次已经上了更高的台阶,所以我们能够让他们实行辩论、讲座、记者采访等历史活动。所以历史课堂的“活动”要具有针对性,符号学生实际,对不同年龄、不同水平的学生采用不同的学生“活动”。

总来说之,历史课堂教学不但是传授知识;还要使学生得到生动、活泼的发展;还要为学生获得终身学习的水平、创造的水平以及生存和发展的水平打好基础;并让历史的“育人”功能充分发挥。要做到这些,尽可能让学生在我们历史课堂中“活动”起来是唯一最好的选择。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现状及对策分析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现状及对策分析 随着近年来我国新课程的不断改革,对初中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中初中历史教学作为初中教育的重要部分,是学生形成正确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世界观的关键。因此,广大初中历史教师应当按照新课程改革的要求,积极转变传统的初中历史教学方式,充分利用课堂时间,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营造良好的历史课堂教学氛围,从而提升初中历史的教学效率。本文将结合笔者多年的初中历史教学实践经验,从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现状出发,对其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并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以促进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初中历史教育是学生价值观培养的重要阶段,但是受到中考升学压力的影响,当前的初中历史教育已经变成枯燥的历史知识灌输,而忽视了初中历史对于学生培养的本质!随着教育部关于新课程改革的逐渐深入,新课改更注重教育对学生全面发展的培养,基于这样形势,初中历史教师应当积极转变教学理念,在完成历史教学任务的前提下,通过创新课堂教学等方式,更注重历史教育对学生的培养作用,从而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建设培养出合格的人才。 一、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现状 1. 历史教学模式较为陈旧。 虽然我国已经大力推行新课程的改革,但是大多数初中历史教学仍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授课,不仅教学模式单一,而且历史课堂教学大多采用“满堂灌”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对历史知识进行高强度记忆,或者是照本宣科要求学生直接在课本中划出重点内容,以此来达到考试过关的目的。譬如在戊戌变法这一历史知识教授中,绝大部分教师仅把戊戌变法的过程大致宣讲一遍,然后就重点讲解该事件中考试的知识重点,致使学生对戊戌变法仅仅只有个简单认识,不能深入地理解这一历史事件对近代中国发展的重要意义。这往往使得课堂教学变得枯燥乏味,浇灭学生学习历史的热情,影响了历史课堂教学效率,并且制约了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 2. 初中历史教学缺少良性的课堂互动。 教师与学生作为教学活动中的重要元素,应保持良好的沟通与交流,营造和谐轻松的课堂教学氛围,从而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质量。然而,在当前我国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策略 胡肖飞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策略胡肖飞 发表时间:2020-04-01T09:50:11.073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3月2期作者:胡肖飞[导读]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发展,人们的教育教学观念发生了较大改变,在教学中人们不仅注重学生的分数和成绩,同时也开始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情感态度及价值观念等,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但是在初中歷史教学中,由于其所涵盖的知识面广,需要记忆的知识较多,所以,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也比较多。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如何更好地提升历史教学的有效性,提升学生的历史综合素养,受到众多一线 历史教师的关注。 胡肖飞桂平市石龙镇第一初级中学 537224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发展,人们的教育教学观念发生了较大改变,在教学中人们不仅注重学生的分数和成绩,同时也开始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情感态度及价值观念等,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但是在初中歷史教学中,由于其所涵盖的知识面广,需要记忆的知识较多,所以,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也比较多。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如何更好地提升历史教学的有效性,提升学生的历史综合素养,受到众多一线历史教师的关注。 【关键词】历史课堂有效教学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20)03-150-01 经过十余年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探索,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可谓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新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评价方法、课程观、师生发展观等,引领历史教师专业成长,提升历史教育教学水平。近年来,历史高效课堂的研究更是如火如荼,形成一种风潮,如何根据初中历史教学的特点,运用适合、有效的历史教学策略,更好的实现教学目标,把历史课堂上成高效课堂,这就需要我们加强历史教学策略的研究与应用,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探索、实践与反思。 一、什么是历史教学策略 策略是指在不同的教学条件下,为达到不同的教学结果所采用的方式、方法、手段及媒体的总和。历史教学策略是指在历史教学过程中,为完成特定的目标,依据教学的主客观条件,特别是学生的实际,对所选用的教学顺序、教学活动程序、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和教学媒体等的总体考虑。历史教学策略是为实现某一历史教学目标而制定的、付诸于教学过程实施的整体方案,它包括合理组织教学过程,选择具体的教学方法和材料,制定教师与学生所遵守的教学行为程序。作为初中历史教师,我们深深知道采用什么样的教学策略,完全关系到历史教学效果的好坏。 二、历史教学策略有什么特点 (一)具有指向性 历史教学策略是为教学服务的,是为了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效果。目标是教学整个过程的“靶心”或出发点。历史教学策略的选择行为不是主观随意的,而是指向一定的目标的。已作出的选择行为(教学策略)在具体的情景中会遇到预测不到的偶然事件,为了达到特定的目标,教师个体需要对选择行为进行反省,继而作出再选择,直到达到目标。因此,任何教学策略都指向特定的问题情境、特定的教学内容、特定的教学目标,规定着师生的教学行为。放之四海皆准的教学策略是不存在的。只有在具体的条件下,在特定的范畴中,教学策略才能发挥出它的价值。当完成了既定的任务,解决了想解决的问题,一个策略就达到了应用的目的。 (二)具有整合性 历史教学过程是一个彼此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整体,其中的任何一个子过程都会牵涉到其他过程。因此,在选择和制定历史教学策略时,必须统观教学的全过程,综合考虑其中的各要素。在此基础上对教学进程和师生相互作用方式作全面的安排,并能在实施过程中及时地反馈、调整。也就是说,历史教学策略不是某一单方面的教学谋划或措施,而是某一范畴内具体教学方式、措施等的优化组合、合理构建、和谐协同。 (三)具有可操作性 任何历史教学策略都是针对教学目标的每一具体要求而制定的,具有与之相对应的方法、技术和实施程序,它要转化为教师与学生的具体行动,就必须要求教学策略具有可操作性。没有可操作性的历史教学策略是没有实际价值的。任何历史教学策略都应该是针对教学目标中的具体要求而形成的,具备相对应的方法、技巧。从这个角度来说,历史教学策略就是达到教学目标具体的实施计划或实施方案,并且可以转化为教师的外部动作,最终通过外部动作来达到历史教学目标。 三、历史教学策略与有效教学的关系 历史教学策略研究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提高历史教学效率、教学质量,实现历史教学的最优化。教学的最优化就是要求以最少的时间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所以,在教学中制订或选择教学策略还应考虑教学过程的效率,做到省时高效。好的教学策略应是高效低耗,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较好地实现具体的教学目标,并能使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 如何将历史教学策略运用于课堂的教学中,提高教学效果呢?首先,我们要了解有效教学的理念。有效教学是教学活动中,教师遵循一定的教育教学规律,采用各种方式和手段,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教学设施的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的教学组织活动。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发展的如何,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效果不佳或无效的教学。同样的道理,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的教学。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效率是无数历史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心愿和奋斗目标,时代也要求我们构建一种新型的、高效率的课堂教学模式,因而历史教学策略的选用就尤为重要了。 总之,教师不论应用何种教学方法,其最终目的都是更好地帮助学生学习知识,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升学生的历史综合素养,进而更好地促进历史教学的发展,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促进学生的成长及发展。。参考文献 [1]马芹.《历史与社会》课改中教学方法的转变[J].试教通讯?历史与社会,2003.

课堂教学模式在历史课堂上的实践完整版

课堂教学模式在历史课 堂上的实践 集团标准化办公室:[VV986T-J682P28-JP266L8-68PNN]

“6+1”教学模式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实践与与思考徐业享 “6+1”课堂教学模式是石家庄精英中学现校长、原衡水中学校长李金池首创的一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是继洋思中学、杜郎口中学之后的第三大课堂教学创举,既有理论依据,又极富推广和使用价值,吸引着全国越来越多的学校竞相模仿与创新,并在实践中取得不俗的成绩。 高效“6+1”课堂模式的流程主要是课堂的 “导”“思”“议”“展”“评”“检”和自习课的“练”七个环节。一是导,教师用简洁明快的语言实现旧知向新知的导入,以激发学生对将要学习知识的好奇心(大约5分钟);二是思,教师下发学习提纲,学生按照课堂学习提纲上的路线图读课本,自学深思,勾画圈点,分析归纳,并做好记录(大约18分钟);三是议,学生根据教师出示的讨论题目,按照小组起立讨论(讨论内容为有一定价值的问题)(大约9分钟,特别是起立讨论,比一般课堂的坐下来讨论效果更好);四是展,学生按照既定的规则激情展示,教师鼓励学生展示、质疑、挑战、纠错、补充(大约8分钟,展示的形式也很实在,不追求活泼和气氛);五是评,激情展示结束后,教师开始精讲,对本节知识进行整体梳理形成知识网络(大约7分钟,最体现教师功夫和水平的环节);六是检,学生对当堂所学知识、方法和规律进行回顾,接受教师的检测(大约3分钟,这

个环节时间很短的原因是因为他们还有专门的练的环节);最后是练,通过练习、作业或活动等多种形式让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夯实双基,最终到达学以致用的目的(他们的课程表上上午第五节课排的都是公共自习课,学生自由练习,主要解决教师下发的“自助餐”,下午三四两节课和晚自习的部分节次排的是学科自习,主要进行限时训练,一般有几节正课,就有几节限时训练课)。 这一课堂模式,强调学生学习过程的自主、合作、探究,将传统的“授之以鱼”转变为“授之以渔”,要求教师的角色从知识的传授者向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引导者转变,在教学中既要强调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更要强调过程和方法。每节课都要做到环环相扣,让所有学生都紧张、高效,学生要不停地去阅读、思考、质疑、辩论、动手练习等,让学生对当堂内容进行横七竖八的解剖,进行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分析,最后达到能用多把钥匙开一把锁。 高效“6+1”课堂模式将课堂的主角从老师转变为学生。课堂上能让学生表达的,尽量让学生表达;能让学生做结论的,尽量让学生做结论。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发表出自己的见解,让学习的过程由枯燥变得生动,解决了学生打瞌睡、注意力不集中等问题,使学生学得快、记得牢、效率高,从而提高教学质量。究其根本,我认为是一种生本教育理论和模式的实践,是由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的转变,是让学生变“学懂”“学会”为“会学”“会用”。

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之我见 陈韦王

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之我见陈韦王 发表时间:2014-04-01T16:42:24.187Z 来源:《新疆教育》2013年第11期供稿作者:陈韦王 [导读] 历史课开设的意义在于“以史为鉴”。通过带领学生回顾古今中外人类历史,学习人类传承下来的优秀文明成果。笪浙江省宁波市宁海县宁海中学陈韦王 新的高中历史课程与以往相比呈现出截然不同的特征,主要体现在:课程目标更加明确;课程类型得以拓展,除了必修课之外,还有选修课供学生课余根据兴趣加以拓展学习;改变了以往的区分为中外的通史体例,用全球史观、近代化史观等阐释历史;建构起专题体系。本文从教师角度探究了新课程改革下教师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率的方法。 新课程改革高中历史教学方法新课程的“新”的重点不仅在于课程标准的“新”,而且在于教学理念的“新”上,新课程要求改变以往教师为主、学生为辅的教学方式,变学生为主体,突出学生在教学上的主体、参与地位。面对全新的教材、全新的课程标准,教师如何转变自身角色,与学生良好互动、完成教学任务,是对教师的新的挑战。 历史课开设的意义在于“以史为鉴”。通过带领学生回顾古今中外人类历史,学习人类传承下来的优秀文明成果。以达到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了解人类历史发展趋势及我国的发展方向。成为一个有常识的人。但历史课程自身的特点决定了历史课知识的琐碎和繁复,因而很多学生学习兴趣低、很难长期专注于课本上的文字描述。如何激发学生兴趣、在新课程标准下将历史课打造成吸引学生注意力的魅力学科,对教师来说,需要做到的有:一、准备充足的素材,凝聚学生注意力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如何将历史课堂打造得生动、活泼,让学生保持兴趣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素材准备得充分与否。因此,教师要做到的第一点是在准备素材。素材内容越丰富,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度就越容易集中。具体而言,素材内容既可以包括人物、事件的史实,也能够是对书上简练的事实加以拓展的历史细节。 在丰富素材内容时,也要对素材的形式多样化。素材内容形式可以不拘一格。既可以是名人名言、幻灯片、新闻稿等,也可以是网络视频等,这些手段都可以是用来提高学生注意力的关注点,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究欲。如在讲授《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时,可以通过幻灯片的多幅图片直观反映经济危机时期银行倒闭、企业破产、工人失业的困境,还可以与2008 年金融危机相比较,用身边的现实例子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二十世纪的历史,让学生明白历史其实构成了我们现在的生活,我们现在生活的时代也是后人历史的部分。在评价人物时,可以通过人物传记的摘要和评语导入。总而言之,通过各种形式让学生感受到历史是我们生活中的一部分,而不仅仅是课本上的文字叙述感受历史,从而对历史加深感悟和理解,形成学习动力,拥有新的热情,更好地发觉自身潜力。 二、采用多种课堂教学手法,促进学生参与例如初中历史课本中辛亥革命一课,对于其历史时间元素的过于重视导致学生只限于对此事件的死记硬背,不能完全理解此事件在宏观上对其他决策和历史现象的影响。很多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只知其然,而完全不懂其所以然,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积极性的培养。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采取多种形式来激发学生对课堂的积极参与,营造出一种轻松愉悦、宽容和谐的学习环境。具体而言,可以采取话剧表演、演讲、课堂分组讨论、辩论等形式,鼓励学生对课堂内容进行自我探索和思考。多样化的教学手法打破了课堂的沉闷,使得气氛变得轻松愉悦,同学之间交流的加强不仅能够加深同学之间的交流合作,也能使得他们相互学习、共同提高。同时也能给师生互动提供良好的平台,教学相长。这样学生在课堂内外都能感受到同学之间的情谊以及老师的指导和关怀,轻松愉悦的氛围有利于培养学生对课堂的喜爱,对学习的自觉。因而更加利于学生主动探究课本之外的学科知识,拓展知识、丰富阅历。 历史课程的一大特点是时间序列性。因而采用画表、作图等手法是有助于学生梳理知识点、掌握知识要点的重要方法。在讲中国八年抗战的时候,必要的基础知识记忆是有必要的,从中提出问题也是学习的关键,比如中国抗战的主要战线,其各个战线有什么主要的思想指导,共产党和国民党对此次战争的贡献各有多少,国家将领的用兵策略等等,都需要学生进行讨论,各抒己见,由此引起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自己动脑理解历史。同时,教师可以在课堂上给学生展现自我的机会,同时加深全体同学对历史事实的记忆和认知。同时在讲授完课堂内容之后,可以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结合课堂内容提问。 如两次世界经济危机有何区别和共同点?发生的原因分别是什么。教师还可以针对某一课程教学任务,提前布置任务给学生。让学生在充足的准备之后,在课堂上展开辩论和演说。学生准备的过程必然包括对教学内容的思考和预习,而课堂上的辩论更是学生之间思想的碰撞。教师可以在学生加以点评,以指导学生,使得辩论、分组讨论等内容不流于形式,学生得到真正提高。 三、紧扣课标、扩展教材内容高中教学的主要任务是传递教学内容,同时最大限度地紧扣课程标准。课堂教学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教什么”,教师在其中的自主性包括如何根据课程标准处理教材以确定教学内容。在新课程下,《课程标准》成为教师确定教学内容的主要依据,改变了以往以《教学大纲》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新课程下的历史教学对课标与教材的关系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新课标下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依托《课程标准》,立足教材,多样化解读教材。发挥教学的主体性。而不是死扣教材、千篇一律宣读教材。

历史课堂教学要求

历史课堂教学要求 一、备课 (一)具体要求 1.教案(导学案)要规范,符合所教年级和学生的实际情况; 2.教学过程要详细写(杜绝简案),各个环节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3.教案中提倡用彩色笔做重点标注; 4.同头教师利用课余时间进行集体备课,做到“三同”,即:同教学内容、同进度、同检测。“三有”,即:有备课思路、内容、方法,研讨形成共识,并具体落实到学案、教案和教学中。 5.及时做好教学反思。 6.超周备课。 (二)检查:检查结果记入学期末常规检查考核。 1.教研组长单周周五检查本组教案,即每月2次。 2.教务处每月检查教案一次。重点是同头教师的教案。 3.教务处不定期、不定科抽查教案。重点是同头教师的教案。 二、上课 1. 在学校教学中,课表具有法律的性质。教师必须严格按照课表上课。因开会、学习等原因,须找年级主任调课,不得私自调课。 2. 教务处不定时、不定教师和学科听课,按照《怀柔四中常态课标准》打分,结果记录到教研组考核内。 3. 规范教学流程,重点关注“导-学-练”三个节点。 4. 严格落实学科德育要求,遵循尊重教育理念,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融于课堂,培养学生综合素养。 5. 每节课须有检测与反馈环节,每两周检查一次学生的课堂检测本(要写日期,教师的教案中在反馈环节有记录)。

三、作业 1. 严格执行市教委中小学生减负的规定,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作业要注重实效性,根据教学目标、课堂重难点、学生实际,精选、分层、适量。 2. 每周布置一次个性化作业,并且留存备查。 3. 教师批改作业要及时,有时间、批语,必须复批。 4. 教师要有学生错题的积累记录。 5. 签订减负协议书。 四、辅导 有计划、有重点、有目的、有效果的辅优补差工作每周至少一次,做好详实记录,实行月检查制度,并且通过学生座谈或问卷方式了解情况。 五、质量监测 1. 阶段性监测制。每月月底以年级为单位,以学科教学内容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主,适当增加能力考查内容。依据监测结果,召开年级分析会--找问题、定目标、谋措施,并及时与学生、家长沟通。会议详细记录和教师发言稿保存、教务处检查。 2. 各年级学生参加怀柔区教科研中心组织的全区统一期末质量监测,并根据其具体的工作安排,完成组考、考试、阅卷、成绩登统工作。 3. 历史学科由任课教师在区统考的前一周完成期末测试,并将统计好的成绩上报年级组长。 4. 质量监测后,年级组长负责组织、召开好“三会”,即:教师的质量分析会、学生的表彰会和家长分析会。

0中学历史课堂教学的三种基本模式

中学历史课堂教学的三种基本模式 教学模式的把握,不仅要知道其结构方式和运行程序,能够“照着做”;而且要掌握其蕴含的教学思想或意向,能充分实现其教学目标,并在此基础上能够根据各教学要素变换或创造出更合适的新教学模式。本着这一指导思想,本文拟对我国当前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中最常见的几种教学模式进行一定的总结和概括,并逐一展开教学示例,以此使人们对现行的历史教学模式有一全面的认识和评价,为建构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教学模式提供一定的素材。 当前,我国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最常见的教学模式,主要有三种:“讲谈——接受式”、“自觉——辅导式”和“参与——活动式”。 一、讲谈——接受式 讲谈——接受式是在改革传统历史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形成的。 传统历史教学模式是50 年代初我国历史教育工作者以苏联的教学模式为基础,融合我国的一些传统的教育思想的方式而成的,以“组织教学——复习旧课——讲授新课——巩固新课——布置家庭作业”五个环节为结构程序。它的优点是方便了人们对历史教学活动过程的准确把握,有利于历史知识的系统传授,对历史教学实践的指导也更为明确具体。其教学过程由教师直接控制,通过教师对历史教材内容的系统讲述,使学生对所学的历史知识由感知到理解,然后通过总结新课和家庭作业的完成,巩固所学的历史知识。它能使学生比较有效地在单位时间内掌握较多的历史知识,比较突出地体现了历史教学活动作为一种简约的认识过程的特性,使系统性较强的历史知识得以有效地传授,历史教师的主导地位得到了较好的发挥。 然而,它的局限性和缺陷也是非常明显的,最主要的是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在教学实践中,就是过分强调书本知识,忽视能力培养,造成了“先生只管教,学生只管受教”;教师一讲到底,学生一听到底的被动学习的局面。它所反映的师生之间的教学关系为授受关系,表现在教学内容上以知识为主,在教学方式上以传授、灌输为主。 70年代末、80年代初,人们对传统的历史教学模式进行了改革,在巩固了教师系统地讲述历史知识、充分发挥主导作用的基础上,采用师生谈话的方式展开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自主积极地接受历史知

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之我见

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之我见 课堂教学是教师传授知识与学生获取知识的双向交流过程。教师要在有限的40分钟内,讲“活”历史,做到举重以轻,难度大的问题能深入浅出的讲出来,提高教学效率,是我们历史 教师应该认真探索的教改课题。下面试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和思考,谈几点体会。 一、熟练地驾驭教材 1.宏观把握教材 宏观把握教材就是教师备课时,要把每节课都放在整个历史长河中去,居高临下地讲述。要做到这一点,必须通读教材,掌握历史阶段特征。如高一世界近现代史下册第一章是《无 产阶级革命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包括四节内容,这四节前后联系可看作是一个整体:俄国十月革命、资本主义世界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和亚、非、拉各国的民族解放运动,是 总的世界革命运动的三个组成部分,共同促成世界现代史首次革命高潮,这是以俄国十月革 命为开端,以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里的无产阶级革命斗争为主导,以被压迫民族为同盟军的一 次世界规模的革命运动。这样讲述,学生就有了一个宏观的认识。又如讲述中国近现代史时 要宏观把握三条线索:中国人民的屈辱史、抗争史和探索史。那么以后讲任何一节时都可放 入一条线索中去,使学生能更清楚地把握历史。 2.微观拓宽教材 中学历史教科书曾被一些史界同仁形象地称为“压缩饼干”。因此,我们在使用教材时, 对一些内容必须进行必要的充实和具体化,使之生动形象和更易理解。当然,拓宽是适当地,像教材有关内容的顺延,史料的补充,理论的深化等等,这对提高学生的读史兴趣、激发学 生的情感是很有好处的。就理论的深化来说,因高考越来越把历史思维能力的考查作为主要 内容,而有些理论性问题又使学生感到高深莫测,无所适从,所以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就应适 时地把有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理论观点向学生进行渗透,使学生有规可循,心中 有数,从而提高思维能力。如我在讲述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作用时,引用了赵尔巽在《清史稿》中的有关论述:“秀全以匹夫倡革命……中国危亡,实兆于此。”让学生思考这一观点。然 后对学生进行阶级斗争观点辅导,即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历史发展的直接动力,它突出地表 现在社会形态更替的质变过程中,还表现在同一社会形态内部发展的量变过程中。赵尔巽的 观点主要错在否定阶级斗争的历史作用。 3.深化标题间的内在联系 一节课一般涉及几个问题,那么教师在讲课时不但要突出重点、难点,还要注意深化各 个标题之间的内在联系。我听过很多公开课。觉得有些教师对各个问题平均用力,分不清主次,挖掘不出每个标题的内在联系;有些教师则解难释疑,详略得当。如《“工农武装割据” 的形成》一节,重点讲清概念——工农武装割据: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即在中 国共产党领导下,把武装斗争、土地革命、根据地建设的紧密结合,并让学生按本书内容内 在联系连线:(图略)这样就把其内在联系讲透了。其难点是中国实施“工农武装割据”的原因,这就要按毛泽东的论述,结合中国当时实际国情,逐条分析讲述,使学生认识更加深刻。 二、严谨的课堂结构 课堂结构严谨是上好一节课的关键所在。要做到这一点,使学生学活历史,我认为必须 处理好三个关系: 1.课堂气氛“严”与“活”的关系 教师必须具备较强的课堂气氛控制能力。良好的课堂气氛应该是既严肃又活跃。做到严 中有活,活中有严;严而不死,活而不乱。“严”表现在:课堂纪律要严;教师传授知识应当

研究论文:新形势下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现状及对策探索

119687 学科教育论文 新形势下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现状及对策 探索 初中的历史在学生的成长生涯中占着不可磨灭的分量,可谓意义重大,而初中历史课堂上存在的一些问题对学生更深入的了解历史是不利的。历史包含了我们民族的兴衰,荣辱,智慧,使我们的青少年和民族有了更深的羁绊,也培养了他们的爱国情操。读史使人明智,但若是从起点就阻碍了青少年对历史的了解,如教学中老师一味的照本宣科,学生视历史为鸡肋,如此下去,后果不言而喻。本文通过研究课堂教学现状,指出存在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对策,是以为历史教学的改革提出建设性意见。 一、初中历史教学现状分析 (一)教学方式的落后性 教师做好教学准备工作是上好一堂课的关键,但大多数老师依赖教学参考或多媒体课件,导致课堂教学呆滞、死板,使得学生认为历史便是冗繁,枯燥的学科,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课堂死气沉沉,教学成了老师

一个人的舞台,学生的状态便是“任尔东西南北风,我自巍然不动”。再者,教学内容缺乏趣味性和内涵,只讲历史的表象问题,划考试重点,像是为了重点而去了解历史,明明具有历史非凡意义的秦王朝的统一,本是气势辉煌,凸显浓墨重彩的那一笔,却偏偏讲的平淡无奇,一张口就是记重点,让学生牢记其意义,长久以往,便给学生一种心理暗示,即历史就是死记硬背,老师说的就是考试要点。 还有一些老师固步自封,使用传统的教与学模式插图教学法,一大段文字对应一个图片,这种非动态且单一的模式并不能吸引学生的眼球和注意力,这样是很难提升教学效果的。这些相对落后的教学方式,不仅不能完成教学目标,还会对学生对历史的认识存在偏见,不利于个人发展。 (二)学生学习的被动性 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主体地位,课堂上,教师讲的淋漓尽致,自我陶醉其中,而学生却是千姿百态,有做其他科作业的,有看课外书的,还有走神的、睡觉的,还有剩下的那部分学生勉强听着老师讲课,随口回应老师的问题,甚至伙同其他同学起哄,学习效率低下,这样久久发展下去,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更加依赖老师的讲

探究高中历史人性化课堂教学策略

探究高中历史人性化课堂教学策略 发表时间:2019-05-08T16:31:06.053Z 来源:《基础教育课程》2019年6月11期作者:钟志军[导读] 新课改要求课堂上要以学生为主,为了更好地体现学生的主体的地位,教师在历史教学中应秉承人性化的教育理念,尊重学生的想法,通过人性化的教学设计,结合实际的教学内容选择适宜的教学方式展开教学。 钟志军(广西玉林市福绵高级中学广西玉林 537000)摘要:新课改要求课堂上要以学生为主,为了更好地体现学生的主体的地位,教师在历史教学中应秉承人性化的教育理念,尊重学生的想法,通过人性化的教学设计,结合实际的教学内容选择适宜的教学方式展开教学。这不仅能促进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也能够让学生掌握更多的学习方法,进而灵活运用各种方式进行思考和探究。因此,要立足于人性化教学设计的优势,提出了实施人性化教学 的途径,为高中历史教学中的人性化教学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中历史;人性化;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2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672-6715 (2019)06-063-01 引言: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人性化的教育理念也得到了广泛的认可,这一教育理念不仅迎合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也能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提高学生适应环境的能力。高中历史教学中,采用人性化的教学设计能为师生的平等交流搭建平台,也能提升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因而,教师应该在历史教学中强化人性化的教学设计,采用有效的途径推行人性化的教学。 1教学活动中存在的不足 1.1课堂中忽视学生的全面提升 在现有的课堂中,教师关注最多的都是书本上的知识,对此付出了大量的精力,但是却忽视了对学生的人性教育。教师没有把对学生的人格塑造、精神发展作为教学任务贯穿于教学活动中,忽视了学生自身能力的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全面提升。 1.2学生脱离主体地位 教学活动是以学生为中心展开的,但是在很多课堂中,教师的教学方式都是固定统一的:整个课堂都以教师的讲解为主,学生被动的记忆。这样的方式导致学生失去主体地位,不再对知识进行积极的探索,与教师之间不能够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 1.3课堂中缺少有效的互动 互动是人们获取彼此信息的重要途径,互动在课堂中也同样适用,它可以帮助教师及时掌握学生的动态,也可以帮助学生得到最及时的解答。在课堂中,教师普遍的认为互动就是多提问学生,这样的观念将课堂互动变为形式化的互动,整个过程中缺少真正的交流。 2教学策略 2.1营造人性化课堂的氛围 在现在的课堂中,很多教师也开始注重人性化教学的作用,但对于如何营造这样的课堂时常感到力不从心,通常是设计好教学计划可是在课堂中却无法真正的实现。其实,对于这样的课堂建设,刻意的营造是达不到最好的效果的,这需要教师真正的领会到课堂的内涵,也需要教师正视自己的作用以及自己所处的位置,要与学生建立平等和谐的关系,切忌给学生一种居高临下的感觉;教师要走到学生中去,挖掘学生内心真实的想法,耐心的听学生的意见,要发挥好自己组织者的作用,引导学生与教师之间形成相互促进的和谐关系。只有这样,才能够有效的营造学习氛围,帮助学生减少心理压力,提高自身的能力。 2.2人性化课堂内容的设计策略 第一,人性化的课堂内容需要教师有更高的课堂调控能力,在上课的过程中更要运用情绪和语音两种方式来感染学生。从情绪调控上来说,教师的情绪能直接影响学生的听课效果,所以教师在授课过程中结合所教的内容来调节自己的情绪,让自己的情绪推动课堂教学的进行,活跃课堂的氛围,增强教学效果。 第二、在人性化课堂中要深入挖掘历史知识的人文功能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贯彻人文这一主基调,用人性化的思维方式来对待历史,理解历史,并把自己的所想所思传授给学生,引导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探究历史知识。首先,把人类的朴素的自然性和社会性融入到具体的历史教学中,在讲述中国古代农民起义这个专题时,把农民起义的基本需求点出来,就是满足自我的生产和发展。其次,把个人的行为抽象化,以个人的追求贯穿整个历史知识,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历史人物的个人发展和追求影响着历史的发展进程。 2.3扩展知识,加深学生的理解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不但要传授历史知识,还应该让学生在深入了解历史背景和史实的前提下,能够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能够以历史问题作为借鉴,以加深对时事的理解。同时,在历史课本中,由于篇幅和其他因素的限制,对一些历史事件的描述过于片面,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和理解,甚至会给学生带来很多疑问和误解。此时,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进行人性化的教学设计,以课本内容为基础,进行知识的扩展,为学生补充事件的历史背景和所涉及的史实。 人性化的教学模式,能够让学生清晰地掌握历史事件的脉络,并根据其背景和史实对授课内容进行全面和客观的分析,以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 2.4图文结合,充分利用教学资源 在高中历史课本中,教师要善于利用课本中的插图或是各种和授课内容相关的图画、图片甚至是漫画等设计教学,不但能丰富教学方式,这也是人性化教学方式的体现。在高中历史课堂上,由于升学的压力,教师过于重视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通常采取单一的教学方式,容易令学生产生厌学情绪。而利用图文结合的方式,不但能让学生从直观上接触到授课的内容,也能增强学生课堂学习的体验。因此,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了解图文结合的优势,并运用现有的教学资源,或者根据学生的实际,搜集相关的图片素材来辅助教学。 2.5模拟历史场景,增强学生的体验 在课堂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发挥个性,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特性进行模拟历史的活动,带领学生开展课堂中的小型历史剧表演。在对历史事件进行讲解后,可以通过多媒体设备带领学生观看相应的影视片段,然后由学生自主选择角色表演,进行剧情再现。这样的教学方式带给学生耳目一新的感觉,也能够让学生在课堂中保持较高的积极性,集中注意力;在这样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生更能够体会到历史的趣味性,增强他们对所学知识的记忆。

6+1课堂教学模式在历史课堂上的实践课件-精心整理

“6+1”教学模式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实践与与思考 徐业享 “6+1”课堂教学模式是石家庄精英中学现校长、原衡水中学校长李金池首创的一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是继洋思中学、杜郎口中学之后的第三大课堂教学创举,既有理论依据,又极富推广和使用价值,吸引着全国越来越多的学校竞相模仿与创新,并在实践中取得不俗的成绩。 高效“6+1”课堂模式的流程主要是课堂的“导”“思”“议”“展”“评”“检”和自习课的“练”七个环节。一是导,教师用简洁明快的语言实现旧知向新知的导入,以激发学生对将要学习知识的好奇心(大约5分钟);二是思,教师下发学习提纲,学生按照课堂学习提纲上的路线图读课本,自学深思,勾画圈点,分析归纳,并做好记录(大约18分钟);三是议,学生根据教师出示的讨论题目,按照小组起立讨论(讨论内容为有一定价值的问题)(大约9分钟,特别是起立讨论,比一般课堂的坐下来讨论效果更好);四是展,学生按照既定的规则激情展示,教师鼓励学生展示、质疑、挑战、纠错、补充(大约8分钟,展示的形式也很实在,不追求活泼和气氛);五是评,激情展示结束后,教师开始精讲,对本节知识进行整体梳理形成知识网络(大约7分钟,最体现教师功夫和水平的环节);六是检,学生对当堂所学知识、方法和规律进行回顾,接受教师的检测(大约3分钟,这个环节时间很短的原因是因为他们还有专门的

练的环节);最后是练,通过练习、作业或活动等多种形式让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夯实双基,最终到达学以致用的目的(他们的课程表上上午第五节课排的都是公共自习课,学生自由练习,主要解决教师下发的“自助餐”,下午三四两节课和晚自习的部分节次排的是学科自习,主要进行限时训练,一般有几节正课,就有几节限时训练课)。 这一课堂模式,强调学生学习过程的自主、合作、探究,将传统的“授之以鱼”转变为“授之以渔”,要求教师的角色从知识的传授者向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引导者转变,在教学中既要强调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更要强调过程和方法。每节课都要做到环环相扣,让所有学生都紧张、高效,学生要不停地去阅读、思考、质疑、辩论、动手练习等,让学生对当堂内容进行横七竖八的解剖,进行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分析,最后达到能用多把钥匙开一把锁。 高效“6+1”课堂模式将课堂的主角从老师转变为学生。课堂上能让学生表达的,尽量让学生表达;能让学生做结论的,尽量让学生做结论。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发表出自己的见解,让学习的过程由枯燥变得生动,解决了学生打瞌睡、注意力不集中等问题,使学生学得快、记得牢、效率高,从而提高教学质量。究其根本,我认为是一种生本教育理论和模式的实践,是由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的转变,是让学生变“学懂”“学会”为“会学”“会用”。下面我就以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三第14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为例,记录“6+1”教学模式在本课中的具体实践。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基本流程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基本流程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基本流程为(“自主共研式”五步教学法):创设情境,巧妙导入——自读 课文,建构知识——质疑问难,合作共享——拓展探究,深化主题——反馈总结,评价提高。 1、创设情境,巧妙导入 本环节主要是根据本节课的内容,设置情境,渲染气氛,帮助学生尽快走进相关历史阶段。这种情境的 设置或通过总结上节课学习的内容,自然地联系本节课的内容;或利用相关的文化背景,制作相应的课 件;或通过设置能够引起学生兴趣的问题吸引学生“好奇”地进入课文;或通过出示材料,联系实际, 利用联系法链结本课将要学习的内容。也就是说,将文本信息形象化、情境化、经验化,巧妙地将问题 设置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以引起学生的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并萌生问题和想法。 本环节应注意的问题是:①所创设的情境必须与本节课的内容密切相关,不能强拉硬扯,牵强附会。②情境不宜太长,能起到潜移默化最好,切忌拖泥带水,费时太多,喧宾夺主。 2、自读课文,建构知识 这是一个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学会学习的关键环节,关注的是学生的学法。此环节主要是引导学 生自主学习课文内容,了解相关知识。此时应指导学生读的方法:首先浏览大小标题,知道本课主要内容。其次,让学生自由阅读教材及相关资料,把感悟出的问题和想法叠加、碰撞、搅拌,然后过滤,加 工成自己的观点和意向。为保证学生自主学习的有效性,教师要在教材资料的基础上给学生提供必要的 文字与图片等各种补充资料,让学生从中捕捉信息,处理信息,运用信息,并为学生的自主探究提供必要的时间与空间。同时,结合文中插图或补充内容有重点地边读边勾画出相关内容(历史时间、人物、 地点等,可用不同的符号标出)。再次,根据勾画的内容要点尝试编列知识提纲(学生可根据自己的习 惯或用图表式,或用表格式,或用图示法等等)。最后,根据自己读书的结果,找出自己的质疑点。 本环节应注意的问题是:①学生自读时,要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时间。读书不能“走马观花”,,粗读和 细读相结合,能充分理解课本插图、图表及补充史料的作用。勾画知识点内容应抓住关键词句,切忌对 课文基本内容全圈全画②教师对学生的要求要有针对性,且最好一次性交代完毕,切忌随意打断学生读书的思路。③对学生所列提纲不要强求一律,不要求全责备。④对于起始年级的授课,教师可以列出其

初中历史有效课堂教学策略浅析_0

初中历史有效课堂教学策略浅析 【内容摘要】要想构建高效的课堂,就需要教师具有教育的智慧,更需要探索行之有效的课堂教学策略。文章以人教版九年级下册世界史第一单元《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为例,结合平时的教学实践,尝试从教学目标、教学设计、教学方法三方面来探讨初中历史有效课堂教学策略的开展。 【关键词】初中历史有效课堂教学策略 在新课程背景下,如何展现课堂的魅力,怎样才能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成长的摇篮,这是笔者从教以来一直尝试探索的问题,通过多年的教学明白了,要想构建高效的课堂,就需要教师具有教育的智慧,更需要探索行之有效的课堂教学策略。本文以《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为例,结合平时的教学实践,尝试从教学目标、教学设计、教学方法三方面来探讨初中历史有效课堂教学策略的开展。 一、有效的教学目标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航舵 布鲁姆曾说过:“有效的教学,始于期望达到的目标”。在现代动态课程观下的课堂教学活动,强调周密的预设是目标生成的前提,目标的动态生成应围绕预设的目标进行。因此,教学目标是影响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因素,要探索有

效的课堂教学策略,必须首先研究的问题是课堂教学目标的预设。新课改下的《历史课程标准》具体把教学目标分成“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目的在于指导教师的教学工作,使学生在了解和掌握知识的过程中,不仅能够发展能力,掌握和运用史学方法,而且培养其养成端正的态度,积极的情感和正确的价值观。所以笔者在备复习课时,根据九年级学生的知识储备、思维特点及本课教材的内容特点,将教学目标设定如下: 1.知识与能力 (1)简述1917年俄国彼得格勒武装起义的概况,了解世界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及其意义,提高学生客观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2)了解在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中列宁所作的探索,分析苏联新经济政策的重要意义。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引导学生分析、评价“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提高学生全面、辩证地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2)创设情境,还原历史,探讨社会主义建设中列宁所作的探索。 (3)了解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产生的背景、发生的经过,探讨其重要意义,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模式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模式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课堂教学模式在初中历史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一、“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课堂教学模式在历史课程教学中的基本应用程序 1、导入、板书、示标。(3分钟以内) 【目的】 让学生总体上知道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和目标要求。 【步骤】 (1)导入新课并板书课题; (2)明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注意事项】 (1)指定目标要准确,例如,这节课要了解什么,理解什么,掌握什么,认识什么,会运用什么知识解决那些问题等。 (2)交代目标时,语速要慢,让学生理解并能记住学习要求。 2、学生自学前的指导。(1分钟左右) 【目的】 让学生知道在多长时间内,自学什么,怎么自学,必须达到什么要求,届时怎样检测自学效果等。 【步骤】 (1)布置自学任务; (2)指导自学的方法; (3)明确自学的要求 【注意事项】 (1)明确自学内容。让学生知道学什么。有的教材内容单一,安排一次自学。有的教材内容多,可视情况分几次中学。每一次自学前都要交代清楚从哪里学到哪里。 (2)教给学生自学的方法。例如看书,是独立围绕思考题看书找答案;还是边看书,边与同桌讨论,边解决疑难。 (3)明确的提出自学要求。即用多长时间,达到什么要求,届时如何检测等。 3、先学。(10分钟左右) 【目的】 (1)让学生按照教师的指导,自己却阅读、思考,自己解决所遇到的问题,对一时不能解决的问题提出质疑。通过让学生亲自动手、动眼、动口、动脑,品尝获得知道的愉悦,使学生成为学生的主题,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通过质疑问难,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 (2)通过口答、笔答、板演等形式,检查叙述自学的效果,充分暴露学生自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归类整理,确定教的内容、方式。 【步骤】 (1)学生自学 (2)完成检测性练习 【注意事项】

浅谈历史课堂教学

浅谈历史课堂教学 在新课标的指导下,教师们要把自己变成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引导者”、“顾问”、“参与者”、“协作者”,课堂教学中必须“以人为本”,让学生尽可能“活动”起来,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学史、在“活动”中悟史、在“活动”中明理。如学生朗读、观赏、表演历史剧、看图说史、绘图大比拼等活动,鲜明、形象、生动的情景会使学生产生相对应的情感,这些活动让学生的情感得到释放,自然就掌握了该掌握的历史基础知识、道德情感;一些再现历史场景的“活动”让学生有深刻的印象,培养了他们的团队精神,并能强烈地震撼他们的心灵,唤醒他们的良知,陶冶他们的情操。所以我们的学生中有叫“秦始皇”、“张骞”“明智天皇”的也就不奇怪了。一、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活动设计要引导学生学习历史方式的转变。新课改中,教师的教学方式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得转变。新课程标准要求在课堂教学中,要努力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知识、应用知识的态度与水平。历史教师首先应该让学生参与各种“活动”,让学生明白自己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机器,而是把自己作为主动学习、主动探究历史的主人。 二、有利于达成课堂教学的目的让学生在历史课堂中“活动”起来,老师就相当于“导演”,要真正做到“教师搭台,学生唱戏”。很多历史课堂有了学生朗读、绘图、讲故事、唱歌、历史剧表演等,能够说是丰富多彩、立意翻新,学生踊跃参与,课堂可谓“热闹非凡”。但是学生活动不是盲目的,不能为了“活动”而“活动”,不能“华而不实”,历史课堂“活动”必须要有明确的目的性,也就是我们要引导学生不能只为了感官的刺激而活动,而是要明确活动的意图,既要保证学生的“全员参与、全程参与和有效参与”,又要防止学们偏离主题。并在学生“活动”中随时提醒学生本“活动”的“目的”。如在七年级下册《明清专制集权的增强》里的明 清八股取士一目中,我安排了学生课前收集资料、课堂上表演短剧、“看图说史”等活动,把课堂还给了学生,其中印象最深刻的切是让学生看《举子看榜》“看图说史”的活动,学生非常踊跃,纷纷发言,有趣的是他们对图中挑担子的小男孩的身份发生了争议,初一学生的天真本性使他们争得面红耳赤,有说是货郎的、有说是书童的。这个时候不能由他们争个没完没了,偏离主题,于是活动的目的让我提醒他们的时机也到来了,我对他们的发言都做了肯定表扬“观察仔细,想象丰富”并允许保留各自的意见,然后立即顺势让学生们思考此图整体上说明了什么问题?这样留有悬念又尊重了学生,也不让他们太偏离主题。结果学生们也就很快言归正转,并都能说到当时八股取士考试制度下读书人的复杂心理,并能理解八股取士的危害,也使学生在轻松愉快中完成了对本课的学习。所以教师们要引导学生在活动中不能重形式而轻知识,不能因活动而偏离主题和抛弃重点。让历史课堂中“学生活动”既要创新又要主题鲜明,并且要目的明确、任务清楚。 忆等,而是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学习与探索,让学生在体验历史中思考、积累和丰富经验。让学生在活动中持续开拓延伸从而培养学习历史的水平,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水平,培养学生自信心以及团结协作的精神等。历史课堂中的“活动”不是千篇一律,而是要具有开放性和自主性的。我们在引导学生活动时要尽可能的让学生自主有序活动,同时不局限单一的形式和内容,鼓励学生大胆开拓、创新。例如“小老师”的活动教师们都不陌生,在七年级下《近代前夜的盛事与危机》一课中我就安排了“小老师”上课的活动,具体办法把学生分为三个组,分别负责“盛世”“近代化因素的萌发”“危机”的教学。第一堂课实行分工准备,每一大组的组长负责分布任务,并让自己的每个组员分别都有任务(查阅资料、做课件、备课、选出“老师”等);第二堂课就由三位“小老师”正式“上课”,“小 老师”们也大力发挥学生主体性,表演课本剧、讲故事等丰富的活动,最终使课堂气氛活跃,学生们非常新鲜。通过这样“活动”后,学生们不但牢固掌握了本课知识,也懂得了团结协作的重要,还感受到老师的苦与乐,坚强、信心的情感油不过生。这样的历史课堂的学生“活动”就具有鲜明的开放性和自主性。当然学生不可能达到老师的素质和技巧,这就要我们历史教师要做大量的课前工作,给予他们必要的指点和协助。 四、有利于三维目标一体化的达成新课改下历史教学目标是三维目标的达成过程,而历史课堂中的学生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