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基于剥夺理论的城市社会空间评价与应用

基于剥夺理论的城市社会空间评价与应用

基于剥夺理论的城市社会空间评价与应用
基于剥夺理论的城市社会空间评价与应用

20lO-午g1期总第186期囊黼蒯学列

提要在社会阶层分化、居住空间分异加剧和新贫困问题涌现的背景下.城市规划的土地利用、公共资源分配和设施布局不能仅建立在物质空间评价基础上。还应考虑社会问题的空间分布和社会需求特征,关注城市社会空间的基础评价。首先综述了西方学界社会指标和空间评价研究.以剥夺理论为基础的社会空间和地域政策评价;再分析了中国规划领域内以物质空间为主的基础评价存在的问题:最后以广州市为例,借鉴西方研究尝试构建城市社会空间评价的指标内容、指标处理、综合和空间分析评价方法.并探讨规划启示。

关键词社会空间评价;剥夺理论:地域政策:指标体系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3363(2010)01-0071-07

作者简介

袁嫒,博士。中山大学城市与区域规划系副教授.英国卡迪夫大学城市与区

域规划学院博士后。yyuanah@163.

Com

吴缚龙.博士,英国卡迪夫大学城市与区域规划学院教授.卡迪夫大学中国城

市研究中心主任基于剥夺理论的

城市社会空问评价与应用袁媛吴缚龙

TheEvaluationofUrbanSocialSpacefromthePerspectiveofDeprivationTheory

YUANYuon.WUFulong

Abstract:Onthecontextofaggravationofsocialdifferentiation,residential

segrega—tionandnewurbanpovertyintransitionalChinesecities,thepaperhighlightstheimportanceofevaluationofsocialspaceinurbanplanninginordertoidentifythespatialdistributionofsocialissuesandsocialdemands.Firstly,thepaperreviewswesternresearchesonsocialindicators,evaluationofsocialspaceandarea—basedpolicybasedontheoryofdeprivation.Secondly,severalproblemsinevaluationand

researchofsocialspaceinurbangeographyandurbanplanningareanalyzed.Thirdly,usingGuangzhouasacase,thepaperattemptstoconstruct

anevaluationfi'ameworkthatintegratessocialindicatorsandevaluationmethods.Thelessonsfor

urbanplanning

arediscussedattheend.

Keywords:evaluationof

socialspace;theoryofdeprivation;area-basedpolicy;in?dexofsocialspace

西方学界和政策研究领域从1960年代开始,利用一系列数量化的社会指标(s沪cialindicator)评价社会空间和社会环境,进而论证并影响政策决策、合理引导公共资源配置、提高公共服务水平【lJ。总共经历了“社会指标运动”(socialin.dicatorsmovement)和“社区指标运动”(communityindicatorsmovement)两轮研究热潮,其中剥夺(deprivation)概念、指标体系(indexofdeprivation)和以地域为基础的研究方法(area—basedapproach)产生于这两轮热潮中,并成为英国、美国、加拿大等国家和地方政府检测社会经济问题及空『日J分布的框架f2叫,成为公共决策领域里地域资源分配和相关政策制定、实施及监督的常用方法。

一直以来.中国城市和区域规划领域的基础空间评价对象是物质空间。包括用地条件、生态条件、经济条件等。毋庸置疑物质空间评价是规划的重点,将影响着土地利用规划、重大基础设施布局和公共设施配置等。但是部分资源分配和设施布局不应该仅建立在物质空间评价基础上。更应该考虑社会问题的空间分布和需求特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40701049)和国家留学基金博士后项目(2007—3035)

71

万方数据

袁媛吴缚龙基于剥夺理论的城市社会空间评价与应用

征,尤其在目前社会阶层分化、居住空间分异加剧和新贫困问题涌现的背景下,城市和区域规划领域更应该关注社会空间的基础评价。

1国外社会空间和地域政策评价研究

1.1社会指标和空间评价研究

利用数量化的指标引导政策决策.可追溯到1940年代.美国印发月度经济指标衡量经济的恢复状况。这推动了美国社会学家、福利倡导者和城市管理者发展一系列社会指标(socialindica.tot)来度量1960年代的社会变化。构建社会指标体系的想法很快从美国传到国际经合组织(OECD)、联合国社会经济发展事务部等国际组织。并对英、法、德等编写社会发展报告和统计概要产生了显著影响,促进了许多西方城市建立自己的城市指标141。1960年代的这股研究热潮被命名为“社会指标运动”。但运动在1970年代出现倒退.一方面。研究者未能很好地解决存在的问题:例如指标设计和构建问题(包括指标的选择、获取的难度和可信度).统计上的空间集合问题。解释问题等嘲;另一方面,更多的政府选择相信市场的力量.政策制定者忽视社会T程和社会改革。

1990年代新一轮的社会指标研究热潮又出现,被命名为“社区指标运动”。第一轮的社会指标运动更多关注国家层面的社会改革和福利.而本轮则在各个空间层面上关注可持续发展和生活质量(qualit),oflife)。第一轮更多是自上而下的数据收集、处理方法.而本轮则兼有自下而上的方法。依赖社区和个体的参与,表达社区层面的空间需求。本轮研究是实用主义的、政策驱动的。并非构建一个宏大的指标体系.而是配合政策制定有效分析空间需求变化。以英国为例,1990年后期以来已经引入了一系列城市更新、区域发展和规划、环境和土地利用规划及公共服务供给方面的指标。城市和区域规划师通过基础评价以

72发现问题,并协调物质环境里的社会和

经济生活。

1.2剥夺理论的背景、概念和指标

1.2.1剥夺研究产生的背景

“剥夺”概念、指标和研究正是产

生于第一次社会指标运动的末期。在第

二次社区指标运动中获得发展旧。主要

有3方面背景:①社会经济转型:

1960—197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带来

就业制度变迁,西方大制造业工厂中稳

定的就业减少,失业水平上升带来城市

贫困人口增加:新自由主义政策影响

下,国家福利项目削减.新贫困人口在

就业、收入、福利保障、社会参与等多

方面处于不利状况.随着居住分异加

剧,他们在特定地域集中.带来社会经

济问题的空间集聚。需要识别问题地域

并开展影响研究;②相对贫困测度:城

市贫困的研究最先从绝对贫困开始。20

世纪以来,西方学界开始关注如何在相

对富裕的社会里定义和度量贫困.并探

讨如何随着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而拓展

标准I可。较多国家在绝对贫困线基础

上。根据社会总体收入水平变化而设定

相对贫困线。也有研究认为,除了收入

水平的比较之外,更应该包括其他生活

必需品(比如住房条件、居住环境等)

和部分社会基本活动参与的情况,这就

引出了剥夺概念和研究;③公共资源分

配与政策评估:在新自由主义政策影响

下,公共开支紧缩,政府更加严格地监

督公共资源分配.以提升政策的目标性

和协调性。因此,各个地方政府、公共

机构都致力于指标研究以评估现状问

题,有效分配有限的公共资源到最需要

的地区去,监督政策实施.成为剥夺研

究产生和发展的政策背景。例如英国较

早的剥夺研究,即是为公共健康资源配

置和医疗设施分配提供的基础研究唧。

1.2.2剥夺的概念和指标体系

剥夺指缺乏日常所需的食物、衣

物、住房及室内设施.缺乏必要的教

育、就业机会、工作和社会服务、社会

活动等I研。如果经历收入、住房、教

育、社会活动等多种类型的剥夺,则处

于多重剥夺(multipledeprivation)的状

况。从剥夺的对象看.可以分为个体剥

夺(individualdeprivation)和地域剥夺

(areadeprivation),剥夺是由个体经历

的,通过测度个体的剥夺可以测度地域

的剥夺。

(1)指标的构成:剥夺指标体系包

含两个部分:剥夺涉及的若干方面(do_

mains)。比如环境、教育、收入和就业;

每个方面包含的相互独立的指标(indi.

cator)。2007年英国多重剥夺指标

(IMD2007)已涵盖了收入、就业、教育

技术和培训、居住环境、犯罪、获得住

房和公共服务的障碍、健康和残疾7大

方面,共38个指标(表1)。为反映地

域的剥夺状况.一般注重选取负面指

标。IMD2007中“居住环境”指标:社

会住宅(socialhouse)比例、无集中供

暖的住宅比例、交通事故比例等;“获

得住房和公共服务的障碍”主要指标:

住房拥挤程度、接受无家可归帮助的家

庭比例、就业地点的可达性障碍等。

(2)指标的来源:指标一般来源于

普查数据(censusdata),它们能够提供

小地域的综合信息。但是也存在时效性

差的问题11q。部分指标来自地方或行政

管理部门专门调查的数据,IMD2007中

“居住环境”指标只有“无集中供暖的

住宅比例”来自普查数据。“交通事故

比例”来自于交通部.“社会住宅比

例”由地方政府和社区提供。

(3)指标的处理方法:为了保证地

域的公平性.需要对指标进行标准化处

理。可以使用比例数据、Z—score、Chi—

flqllare和Range值等(表1)。标准化处

理后需要综合各方面指标。权重法是设

置权重并计算综合得分。最简单的是给

出相同的权重.例如1991年地方条件

指标(ILCl991)和1998年地方剥夺指

标体系(ILDl998);或基于不同指标之

间的关系判断权重.也可根据不同年度

的指标变更权重.IMD201M和IMD2007

增加了居住环境、公共服务障碍和犯罪

3个方面,传统的收入、就业、健康和

万方数据

2010年第l期总第186期童鼠市删学列表1英国主要剥夺指标体系一览表

指标体系的主要特征数据部门或作者数据来源

名称和用途主要内容处理方法

DoE(Departmentof1981年城市剥夺指标(ne1981IndexofUr-8个指标:失业率,住房拥挤度,室内设施缺乏率,单亲

Z-s00retheEnvironment)banDe州vation),用来监测城市计划中的支出家庭比例,单身领养老金者比例,人121变化率;死亡普查数据设置权重(1983)情况率:少数民族比例

物质剥夺(MaterialDeprivation)指标体系.广泛7个指标:饮食,衣服,住房,家庭设施,环境,区位,工

Townsend(1987)普查数据Z-score应用于贫困和公共健康不平等分析中作

Robersoneta1.1991年地方条件指标体系(The1991Indexof

13个指标:长期失业率,领救济金率,低教育水平比例,6个来自普查

LocalConditionsfortheDoE),全面评价地方

死亡率,废弃的土地和住房保险比例;失业率,低收入家数据,7个来Chi一

(1995)庭儿童比例,住房拥挤度,缺乏室内设施的住房比例,自非普查数据8q1.1a1.e环境和生活条件

无汽车。不合适环境中的儿童,17岁人的受教育比例的结合

3个指标来自

DETR(Department

1998年地方剥夺指标体系r11le1998Indexof

7个方面(domain):经济(就业)、低收入、健康、教育、普查数据.主Chi-

oftheEnvironment,

LocalDeprivation),从1991年的地方条件指标

环境、犯罪、住房要来自非普查square

Transportandthe发展而来

Regio叫(1998)数据

2000年多重剥夺指标ffheIndexofMdfiOe6个方面(domain):收入,就业,教育技术和培训,住普查数据和行比例数据Nobleelal(2000)

Deprivation2000)房,公共服务的可达性,健康和残疾

政调查数据设置权重

2004年多霞剥夺指标rheIndexofMultiple7个方面(domain):收入,就业,教育技术和培训,居住普查数据和行比例数据Nobleela1(2004)

Deprivation2004)环境,犯罪。获得住房和公共服务的障碍,健康和残疾政调查数据设置权重

2007年多重剥夺指标CrheIndexofMdtiple7个方面(domain):收入,就业,教育技术和培训,居住普查数据和行比例数据Nobleetal(2007)

Deprivation2007)环境。犯罪。获得住房和公共服务的障碍,健康和残疾政调查数据设置权重资料来源:WongC,2006;1991、1998、2000、2004和2007年的剥夺指标内容据来自http://www.connnum缸.gov.uk/archived/general—content/communities/indicesofdeprivation

裹2英国剥夺指标体系的权重设置合起来。

权重(%)

方面

2000筵2004拄2007矩收入2522.522.5

就业2522.522.5

健康和残疾1513.513.5教育、技术干时利||1513.513.5

公共眼射舯T达性10,,

住房10,l

获得住房和公共

,9.39-3

服务的障碍

居住环境l9.39.3

犯罪,9.39.3

合计100100100资料来源:IMD2000,2004,2007;/代表没有数据教育的权重相比IMD2000有所下降(表2)。因子分析法(factoranalysis)是通过主因子和贡献率计算综合得分。或用GDI指数(generaldeprivationindex)计算综合得分。也有把权重和因子法结1.3基于剥夺理论的社会空间和地域

政策评价

1.3.'社会空间评价:在城市、省域、

区域和国家比较等不同层次展开研究。

探讨剥夺空间分布特征、演变规律和作

用机制。城市内部的剥夺地域分布有:

随机型、补偿型、累积型和组合型121。

大多数城市是各类剥夺地域在空间上高

度重叠的累积型分布。用地域综合得分

划出“多重剥夺”地区。主要分布在中

心区老旧的私人出租房屋、外围的社会

住宅区(councilhousing)删和早期郊

区化的社区【111。剥夺空间与人群存在对

应关系旧.一般低社会阶层比例、贫困

人口集中度与地域剥夺水平之间有较高

的相关性It;I。

1.3.2地域政策评价:用地区的剥夺指

标和综合得分排序。影响公共资源分配

到最需要的地区.并采纳相应的城市更

新、社会融合等地域政策。这已成为

1990年代中后期以来英国政府反贫困政

策的主要内容r7】。2001年英国选取了全

国88个剥夺水平最高的地区.分配新

的社区更新计划资金(Neighborhood

RenewalFunding):医疗资源的分配一

般都倾向于剥夺水平高的地域。此外。

对剥夺地区的人口构成、流动和地域变

化的对比研究.可以有效评估公共政策

的实施效果。例如,通过对剥夺地域人

口的迁入和迁出比例、人口从无/有剥夺

的地区迁入和迁出到无,有剥夺的地区的

比例.评估消除社会排斥、增社会强融

合的政策实施结果;通过人口迁移带来

的人口混合在多大程度上减少或增加剥

夺水平。评估城市更新政策的效用[141。

虽然对于地域政策是否奏效的争论一直

存在.但是从规划师的角度看,地域政

策扩大了地区发展机会.在更广泛的市

场中提升经济的需求和供给面,加强地

区与其他社会过程的联系。最后反过来

73

万方数据

褒嫒吴缚龙基于剥夺理论的城市社会空间评价与应用

提升剥夺地域的个体发展机会.并最终缓解地区的剥夺水平111。

2我国城市空间评价现状及存在问题

2.1空间评价与研究现状

国内城市社会空问研究始于1980年代.城市内部空间研究主要集中在:采用分街道(居委会)数据划分城市社会区11’-11.纵向对比社会区的演进和变化趋势115];重构城市社会空间结构‘1卿:探讨社会空间分异和社会极化[20-2”。近年来。新城市贫困问题涌现,对贫困空间的分布与演化、贫困地域类型和形成机制研究也日益增多【笠调。以城市为单位的研究中,通过人居环境指标唧、宜居城市指标闭等系统地评价城市的生活环境。

城市规划领域的基础空间评价,早期一直集中于从工程地质角度对用地条件进行适用性评价。以合理确定城市发展方向和新的用地布局。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转型的加深加速.开始关注经济发展的空间评价.以合理确定城市产业发展策略、引导各类产业布局、重大产业项目选址等。而随着城市发展中环境问题的凸现。生态环境的空间评价越来越受到重视。以明确城市和区域的生态空间结构、各类生态保护区和廊道的布局【冽;通过环境变化的空间评价,引导城镇体系结构和产业布局。注重城镇建设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舯。也有从功能、经济、心理等多层次对城市内部微观地域进行空间评价13l】.但后续研究匮乏。

2.2空间评价和研究存在问题

上述的空间评价和研究存在以下问题:①缺乏一个全面检测社会经济问题及其空间分布的框架:现有研究多是探讨全面评价城市生活空间的指标体系.全面分析城市社会区的类型和演进。而忽视了对城市中社会经济问题集中的地域的空间评价和相关研究。改革开放尤

74其是1990年代以来.我国国有和集体

企业改革深化带来下岗失业人员激增,

城市化进程加速和户籍制度改革带来大

量农民进城务工,在社会福利改革和社

会保障体系不健全等多重因素下。市场

和体制的双重作用使这些人群在就业、

住房、医疗、公共参与等多方面处于不

利状况。随着这些弱势群体在特定空间

的集聚,各类社会经济问题在地域上凸

现。对城市中社会经济问题集中地域的

分布、需求特征的空间评价显得尤为迫

切;②空间研究和规划实践、政策决策

相脱节:研究内容重点在城市社会区划

分、城市社会空间结构的演进与重构,

更加注重全面的特征描述和机制分析.

公共政策建议不足.未能为规划实践所

用。部分城市专项规划又仅关注物质空

间评价.因忽视社会空间特征和需求而

产生较多问题。例如,公共设施规划更

加关注教育、医疗、体育等公共设施服

务的人口数量、用地规模和界限。却忽

视设施服务的人口构成特征和社会需

求。进而影响设施实际效用的发挥。住

房建设规划中经济适用房布局更关注集

中用地的可获得性.却忽视与低收入人

口的空间分布、就业需求旺配问题:产

业规划中产业空间布局与就业人口空间

分布的错位问题等等;③研究方法有

限.创新性不强:缺乏跨学科的综合型

和交叉性评价和研究。使得城市空间评

价和相关研究显得相对单薄。

3构建中国城市规划中的社会

剥夺研究借鉴

指标绎系

指标来源

空间单元

指标内容

评价方法

空间评价体系

3.1空间评价体系

借鉴国外剥夺理论和相关研究,可

以尝试进行中国城市规划中的社会空间

评价,建立一个全面检测社会经济问题

及空间分布的框架(图1)。重点内容落

在两个方面:①指标体系:指标来源建

议借鉴国外研究。从普查数据、行政管

理部门数据和调查数据中获取:指标的

空间单元,根据中国城市实际情况基于

街道层面,配合典型社区层面:指标选

取内容,鉴于部分指标的可获得性,重

点在收入、就业、住房和居住环境、教

育等几个方面:②评价方法:包括指标

的标准化处理、指标综合和空间分析方

法均可以在借鉴国外研究的基础上.结

合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运用。

社会空间评价可以作为城市总体规

划的专题研究.与物质空间评价同时进

行又相互补充.拓展数据收集的广度、

加强基础空间评价的深度。对社会空间

和需求特征的评价结果。可以指导总体

规划的专项规划.例如公共设施规划中

的各类教育、医疗、体育设施的布局:

可以引导住房建设规划布局.尤其是保

障住房的布局等。通过专项规划的调

整。优化城市整体空间结构和用地布

局。同时。为地域政策制定和评估奠定

基础.而地域政策评估结果反过来又可

以影响体系构建中的指标选取和具体内

容。

:-………………………………………………。

i城市社会空间评价

::————————————

普查数据(人L]普查,抽样)ll调查数据:典型

行政管理部门数据:经济、H丰十区问卷,访谈,

社会保障、犯罪、公共健康IJ现状综合调查

街道层面:地域指标构建,II典型社【)(层面

空间评价和空问分析l1个体指标构建

指标方面:收入、就业、住房条件、居住环境

教育、健康、公共服务、犯罪等

标准化处理:比例数据、Z一∞ore和Chi

和Range值等

rl堂堡堡垒!壑重坌堑:里王坌堑:塞鲞坌堑篓I

I………………………………………-?poolⅢ

圈1城市社会空间评价体系构建

评价结果运用

艮专项规划一焉

ll公共设施规划l

lI住房建设规划l

:I其他..

万方数据

2010VgI期总第186期囊爵f嗍棚学烈

3.2指标体系构建

3.2.1指标来源:①普查数据:目前.中国城市可获得性高、内容较全面的是人口普查数据。可以从中抽取与评价研究相关的教育、住房、就业、人口等相关指标:②行政管理部门数据:普查数据不包括贫困和低收入人口等相关数据.利用行政管理数据可以弥补普查数据的不足。广州的指标构建中,采用民政系统的贫困人口分布数据,来表达最低收入阶层的信息。有条件情况下可尝试向健康、公共服务和犯罪等领域拓展;③调查数据:如果收集上述地域数据有较大难度.可以尝试通过典型社区的抽样问卷、调查.用构建的个体数据弥补不足。

3.2.2空间单元:城市内部的社会空间评价和相关研究的空间单元.地理学以街道为主。极少部分以居委会为单元.向更小的空间单元拓展的限制主要来自于地域数据的可获得性。社会学研究以居委会为主。多来自于问卷和访谈的个体数据。城市规划的物质空间评价以用地为基础.较少考虑行政边界。可以考虑把3个学科的空间层次结合起来。通过普查数据、行政管理数据获得的相关信息.构建基于街道层面的空间指标体系。但是街道的范围和人口规模远大于国外的统计单元。因此还需要进一步深入典型社区调查.一方面采用社会学的问卷方法构建个体数据:另一方面利用

城市规划的现状调查方法.把土地利

用、公共设施、居住环境等信息与行政

单元叠加。获得所需典型社区的上述各

项信息。后两者的数据用途:在指标内

容不全面的时候,社会调查获得的个体

数据的集合综合进入地域指标.或把规

划调查获得的相关指标综合进入地域指

标:在指标内容相对较全的时候.可以

用来检验空间分析的结果。形成一个空

间层次互相补充、多学科交叉的评价指

标体系。

3.2.3指标内容:与国外剥夺指标的内

容相比.中国城市社会空间评价可获得

指标相对较少。广州的指标体系。涵盖

收入、就业、教育、住房条件4个领域

的24个指标(表3)。收入、就业指标

与国外有所不同.由于普查资料还没有

涉及到家庭收入和就业的具体情况.只

能把代表经济状况的相关指标结合在一

起表示。用民政局统计的贫困人口的比

例(贫困总量)、收入缺口(贫困深度)

代表最低收入阶层的收入状况:用五普

资料中的工人和低端服务业人员比例代

表3基于剥夺理论的广州社会空间评价指标构建

表低收入阶层的分布状况;家庭抚养、

赡养情况代表家庭负担状况;民政局统

计的下岗、失业、无业、在职低收入者

等各类贫困人口的区位商代表了就业状

况。与IMD2007相比,目前构建的指标

缺少健康、犯罪、公共服务获得障碍方

面的信息。

3.3空间评价方法探讨

3.3.1指标标化处理

指标比较常用的是比例数据。对于

不能换算成比例数据的,可以计算指标

的Z—score①、Chi—s町ua陀⑦和Range值@

等。Z一8core重点在与所有的平均值相

比。空间单元该项指标的比例和相对关

系。用于英国i981年城市剥夺指标

(IUDl981)和Townsend的物质剥夺指

标体系:Chi—square在绝对值而非相对

值的基础上计算.越大越有统计意义.

表示观察值和预测值相差越大,用在

ILCl991和ILDl998:Range值是一个范

围值。既不是表示绝对值也不是表示相

对值。选择广州的指标体系中不能转化

方面指标

收入(6)最低收入人口、收入缺口。低收人人口.家庭负担(赡养、抚养人口)

就业(6)下岗、失业、无业、在职低收入者、退休、三无人员

教育(1)低教育水平

住房拥挤度(人均住房面积、户均间数)、室内设施匮乏(无洁净能源、无独住房,居住环境(11)

立厨、厕等)、住房支出低(低租金、低购房款等)

圈2三种指标处理方法的对比一人均住房面积评价

75万方数据

袁媛吴缚龙基于剥夺理论的城市社会空间评价与应用

成比例关系的人均住房面积指标.对比3个值的计算结果(图2)。Z一8core和Range值均能反映出外围区人均住房面积大、中心城区小的状况,尤其是北部自云和南部芳村的个别街道人均面积突出,东部.T业区的大部分街道人均面积也较大。而Chi—square更清晰地表达出了与全市平均水平有差距(大于或小于)的街道区位:中心区、外围北部南部个别街道。由于公式中的平方关系。很难看出是这些街道是比平均水平低还是高,需要进一步验证。Chi—square近年来的用处并不广泛,指标处理中还是建议以Z一8eore和Range值为主,需要突出差距的时候再选择Chi—square。3.3.2指标综合和空间分析

虽然权重分析、因子分析较常用于综合指标。但是在中国城市指标体系不够全面的情况下.很难根据主观判断各指标间的权重关系;在无先例研究时。也没法参考相关数据。因此,笔者建议采用因子分析法,避免主观判断权重关系而忽略各指标本身的重要性和影响度。在广州的指标体系中.采用正交旋转法对97个街道进行因子分析,筛选出特征根大于1.5的5个主因子。如街道的某主因子得分大于0。表示这方面有剥夺状况。得分越高剥夺状况越明显。把主因子进行空间叠加。内城区24个街道和外围区12个街道有3个及以上的主因子得分均大于0,呈现出剥夺

76的累积型分布特征。利用主因子得分和贡献率求得各街道GDI指数回(图3)。中心区和外围局部街道是住房、教育、收入和就业的多重剥夺地域,将是未来地域政策的重点。进一步对剥夺地域分类.选用分层聚类法(HierarchicalClus.ter),离差平方和法(Ward'sMethod)计算类与类之间的距离.把有剥夺状况的42个街道划分成3种地域(图4):“远离核心的外围工人相对集中的贫困区、内城核心和邻近核心的就业不理想贫困区、内城核心住房设施匮乏的贫困区”1"231。建议针对新地域,区别制定缓解贫困、改善居住环境和就业的公共政策,例如内城核心区合理引导更新,强调设施配置和环境更新:邻近核心的地区增强再就业引导力度.包括增加再就业培训、降低再就业成本等:远离核心的外围区强调不同类型社区融合.增强社区的抗干扰能力和多元化.保持社会的和谐稳定。

4结论与启示

早在1990年代.国内规划领域就开始了人本主义的呼唤。近年来在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的背景下.又进行了和谐规划理论和方法的讨论[3z-捌.但是少有付诸实践的尝试。规划社会理念的实现需要以系统的社会空间和需求特征评价为基础.才能将社会学和地理学研

图3因子分析:GDI指数分布图4聚类分析:剥夺地域类型究成果转化到空间层面以指导规划。因此,笔者提倡借鉴国外基于剥夺理论的社会空间和地域政策评价,利用通过普查、行政和调查数据.在街道和社区层面选取指标:交叉规划学、地理学和社会学的多种资料收集、指标综合和空间分析方法。根据中国城市的特征,构建规划领域的社会空间评价体系。社会空间评价作为总体规划的专项研究,通过社会空间评价指导专项规划编制、优化城市整体空间结构和用地布局;同时为地域政策制定和评估奠定研究基础。社会空间评价对于系统化和深化城市空间评价研究具有理论意义:对于实现社会资源的公平分配。制定有针对性的改善环境的公共政策.构建和谐社会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注释

①Z—gcol'e:Za=(Xa—Ma)/SD

Za:空间单元a的7,m¥core。Xa:空间单

元a的指标。/Via:所有空问单元的平均

值.SD:所有空间单元该指标的标准偏

差。

②Chi-square:Ca=(oa一酗(Oa-Ea)/Ea

Ca:空间单元a的Chi—square.Oa:空

间单元a该项指标的观察值.Ea:空间

单元a该项指标的平均值。

③Rallge:Ka=(Oa-La)/(Ha—La)*100

ga:空间单元a的R值.Oa:空间单元

a的指标值.h:所有空问单元该项指标

的最低值.Ha:该项指标的最高值。

S*ik(1+∑s4协

④ODIj=———舌LGDI:剥夺综合

指数.S*ik是标准化后的空间单元i的

k的主因子得分,且是最主要因子(通

常可选第一主因子),s々是标准化后的

空间单元i的J的主因子得分(通常是

第二、三等主因子),p是主因子的个

数。GDI在0-1之间。

参考文献

【1】1WONGC.Indicatorsofurbanandre—gionalplaⅢ1il堆——曲einterplayof

poli—万方数据

2010#-gI期总第186期囊氏幸删学铡

cyandmethods[M].London:Roudedge,

2006

【2】KNOXP,PINCHS.Urbansocialgeog-raphy:ani11仃c,duction【M】.FourthEdi-

tionl-laglow:PearsonEducationLimited,

2000:122-125.

p】PACIONEMUrbanGeography-aglobalperspective[M】.SecondEditionLondon:

Roudedge,2005:309—310.

141WONGC.Indicatorsatthecrossroads:ideas,methodsandapplicationsⅡ】.Town

PlanningReview.2003,74:253—279.【5】KNOXP.TerritorialsocialindicatorsandareaprofilesⅡ】.TownPlanningReview.

1978,49:75—83.

[61HOERNIG1q,SEASONSMMonitoringofindicatorsinlocalandregionalplan-

tlingpractice:concept

andissuesⅡ】.Phnning.Practice&Research.2004.19

(1):81—99.

【7】ALCOCKP.Understandingpoverty【M1.ThirdEditionNewYork,Palgrave

Macmilhn:2006:66-70.

18】JSP,MENB.Identificationofunderpriv-ilegedlu-ea¥田.BritishMedicalJournal,

1983,286:1705-9.

【9】TOWNSENDP.DeprivationU1.Journalofsocialpolicy,1987,16:125—146.

【10】NOBLEM,WRIGHTG,SMITHG,etal.Measuringmultipledeprivationat

thesmall—arealevelU1.Environmentand

PlanningA,2006,38:169—185.

f11】LANGLOISA,KITCHENP.IdentifyingandMeasuringdimemiomofurbande-

privation

iIlMontreal:ananalysisofthe1996censusdataI]1.UrbanStudies,2001,

38:119—139.

【12】WHITEP,WINCHESTERHPM.

The

poor

intheinnercity:stabilityandchangei11tWOparisianneighborhoodsfJl.

UrbanGeography,1991,12:35—54.

【13】FIELDHOUSEEA,TYEkDeprived

Peopleordeprivedplaces?exploringthe

ecologicalfallacyindmdiesofdepriva-

tionwiththesamplesofanonymised

records【I】.EnvironmentandPlanningA'

1996,28:237-259.

【141BAILEYN,LIVINGSTONM.Popula-

honturnoverandat"cadeprivationIMI.

Bristol,ThePolicyPress,2007.

【15】许学强,胡华颖.广州市社会空间结构的

因子生态分析f7】.地理学报,1989(4):385-

399.

f16】顾朝林,王法辉,刘贵利.北京城市社会

区分析D】,地理学报,2003(6):917—926.

【171李志刚,吴缚龙.转型期上海社会空间分

异研究D】.地理学报,2006(2):199-211.

【18】周春山,刘洋,朱红.转型时期广州市社

会区分析Ⅱ】.地理学报,2006(10):1046-

1056.

【19J冯健,周一星.转型期北京社会空间分

异重构Ⅱ】.地理学报,2008(8):829-844.

1201吴启焰.大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研究的理

论与实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

【21】顾朝林,C克斯特罗德.北京社会空间

极化与空间分异研究Ⅱ】.地理学报.1997

(5):385—393.

[221袁媛,许学强.广州市城市贫困空间分布

、演变与规划启示Ⅲ.城市规划学刊,2008

(4):87-91.

【23】袁媛,许学强,薛德升.转型时期广州城

市户籍人口新贫困的地域类型和分异机

制硼.地理研究,2008(3):672—682.

[241袁媛.许学强.转型时期我国城市贫tti

地理的实证研究——以广州市为例Ⅱ】.

地理科学。2008(4):457-463.

[251张高攀.城市“贫困聚居”现象分析及其对

策探讨。一以北京市为Ⅱ】.城市规划,2006

(1):40-46.

[26】陈果。顾朝林。昊缚龙.南京城市贫困空

间调查与分析Ⅱ】.地理科学,2004(5):542

-548.

f271宁越敏,查志强.大都市人居环境评价和

优化研究——以上海市为例【11.城市规划,

1999(6):16—20.

【28】张文忠,尹卫红,张景秋等.中国宜居城

市研究报告【M1.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6.

【29】黄光宇,杨培峰.自然生态资源评价分析

与城市空间发展研究——以广州城市为

例【11.城市规划,2001(1):67-71.

[30J汪光焘,王晓云,苗世光等.现代城市规

划理论和方法的一次实践——砩山城镇

规划的大气环境影响模拟分析Ⅱ】.城市规

划学刊,2005(6):18—22.

p1】陈勇.城市空间评价方法初探——以重

庆南开步行商业街为例【『】.重庆建筑大学

学报,1997(4):38-46.

[321陈锋.社会公平视角下的城市规划Ⅱ】.城

市规划,2007(11):40-46.

[331刘佳燕.面向当前社会需求发展趋势的

规划方法Ⅱ】.城市规划学刊,2006(4):35-

40.

收稿:2009—12

修回:2009—12

万方数据

基于剥夺理论的城市社会空间评价与应用

作者:袁媛, 吴缚龙, YUAN Yuan, WU Fulong

作者单位:袁媛,YUAN Yuan(中山大学城市与区域规划系), 吴缚龙,WU Fulong(英国卡迪夫大学城市与区域规划学院)

刊名:

城市规划学刊

英文刊名:URBAN PLANNING FORUM

年,卷(期):2010,""(1)

被引用次数:0次

参考文献(37条)

1.Z-score:Za=(Xa-Ma)/SDZa:空间单元a的Z-score,xa:空间单元a的指标,Ma:所有空间单元的平均值,SD:所有空间单元该指标的标准偏差

2.Chi-square:Ca=(Oa-Ea)(Oa-Ea)/EaCa:空间单元a的Chi-square.Oa:空间单元a该项指标的观察值,Ea:空间单元

a该项指标的平均值

3.Range:Ra=(Oa-La)/(Ha-La)*100Ra:空间单元a的R值,Oa:空间单元a的指标值,La:所有空间单元该项指标的最低值,Ha:该项指标的最高值

4.GDI_i=S*iK(1+∑j≠kS*ij/PGDI:剥夺综合指数,S*ik是标准化后的空间单元i的k的主因子得分,且是最主要因子(通常可选第一主因子),S*j是标准化后的空间单元i的j的主因子得分(通常是第二、三等主因子),P是主因子的个数.GDI在0-1之间

5.WONG C Indicators of urban and regional planning--the interplay of policy and methods 2006

6.KNOX P.PINCH S Urban social geography:an introduction 2000

7.PACIONE M Urban Geography-a global perspective 2005

8.WONG C Indicators at the crossroads:ideas,methods and applications 2003

9.KNOX P Territorial social indicators and area profiles 1978

10.HOERNIG H.SEASONS M Monitoring of indicators in local and regional planning practice:concept and issues 2004(1)

11.ALCOCK P Understanding poverty 2006

12.JARMEN B Identification of underprivileged areas 1983

13.TOWNSEND P Deprivation 1987

14.NOBLE M.WRIGHT G.SMITH G Measuring multiple deprivation at the small-area level 2006

https://www.wendangku.net/doc/0416793421.html,NGLOIS A.KITCHEN P Identifying and Measuring dimensiom of urban deprivation in Montreal:an analysis of the 1996 cereus data 2001

16.WHITE P.WINCHESTER H P M The poor in the inner city:stability and change in two parisian neighborhoods 1991

17.FIELDHOUSE E A.TYE R Deprived People or deprived places? exploring the ecological fallacy in dtudies of deprivation with the samples of anonymised records 1996

18.BAILEY N.LIVINGSTON M Population remover and area deprivation 2007

19.许学强.胡华颖广州市社会空间结构的因子生态分析[期刊论文]-地理学报 1989(4)

20.顾朝林.王法辉.刘贵利北京城市社会区分析[期刊论文]-地理学报 2003(6)

21.李志刚.吴缚龙转型期上海社会空间分异研究[期刊论文]-地理学报 2006(2)

22.周春山.刘洋.朱红转型时期广州市社会区分析[期刊论文]-地理学报 2006(10)

23.冯健.周一星转型期北京社会空间分异重构[期刊论文]-地理学报 2008(8)

24.吴启焰大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研究的理论与实践 2001

25.顾朝林.C克斯特罗德北京社会空间极化与空间分异研究[期刊论文]-地理学报 1997(5)

26.袁媛.许学强广州市城市贫困空间分布、演变和规划启示[期刊论文]-城市规划学刊 2008(4)

27.袁媛.许学强.薛德升转型时期广州城市户籍人口新贫困的地域类型和分异机制[期刊论文]-地理研究 2008(3)

28.袁媛.许学强转型时期我国城市贫困地理的实证研究--以广州市为例 2008(4)

29.张高攀城市"贫困聚居"现象分析及其对策探讨--以北京市为例[期刊论文]-城市规划 2006(1)

30.陈果.顾朝林.吴缚龙南京城市贫困空间调查与分析[期刊论文]-地理科学 2004(5)

31.宁越敏.查志强大都市人居环境评价和优化研究--以上海市为例 1999(6)

32.张文忠.尹卫红.张景秋中国宜居城市研究报告 2006

33.黄光宇.杨培峰自然生态资源评价分析与城市空间发展研究--以广州城市为例 2001(1)

34.汪光焘.王晓云.苗世光.余勇.蒋维楣.陈鲜艳现代城市规划理论和方法的一次实践--佛山城镇规划的大气环境影响模拟分析[期刊论文]-城市规划学刊 2005(6)

35.陈勇城市空间评价方法初探--以重庆南开步行商业街为例 1997(4)

36.陈锋社会公平视角下的城市规划[期刊论文]-城市规划 2007(11)

37.刘佳燕面向当前社会需求发展趋势的规划方法[期刊论文]-城市规划学刊 2006(4)

本文链接:https://www.wendangku.net/doc/0416793421.html,/Periodical_csghhk201001013.aspx

授权使用:同济大学图书馆(tjdxtsg),授权号:e0c593f0-d786-4f6c-997a-9e36012b7663

下载时间:2010年11月22日

城市社会学部分章节课后问题答案

前八章名词解释题、简答题 ·社会学:研究人类社会群体发展规律,把社会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社会各个组成部分及其相互关系,探讨社会的发生、发展及其规律的一门综合性社会科学 ·城市社会学:侧重于研究城市社会的社会学 ·社会控制:利用社会或文化工具,对个人或集体的行为进行约束,使其依附于社会传统的行为模式,以促进社会或群体的协调和发展。 ·社会变迁:在一个社会中,社会结构发生的任何社会制度或人们社会角色模式变动的过程 ·包容性增长:倡导机会平等的增长。能创造和扩展经济机会,社会所有成员均等获得这些机会,参与并受惠于经济增长模式 ·人类发展指数: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人类发展报告》中使用的发展评价方法,是用来对各个国家居民生活水平进行比较排序的统计指标 ·社会学特点:1整体性2综合性3科学性 ·马洛斯需求层级理论五层级及关系: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友爱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由低级需求向高级需求发展。 ·社会控制的类型和方式:形式化和非形式化,积极和消极。权威系统,法律,条例,规程,奖状奖金奖章,死刑坐牢流放,习惯风俗,道德法律,艺术,社会制度,军队,法庭,监狱 ·城市社会学的主要研究内容:1城市社会的产生、形成和发展规律2构成城市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3城市社会结构4城市社会组织5城市生活方式6城市社会心理及其发展变化对城市社会的影响7城市社会问题 ·社会结构:(齐美尔)社会关系形式。(韦伯)各种文化要素形成的不同形态。(马克思)社会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结构。 ·社会角色差距:由于个人要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使其在实际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与理想角色存在着一定的差距。·社会群体:通过一定的社会关系结合起来进行共同活动的集体。由一定数量的个人组成。 ·邻里:地缘相邻并构成互动关系的基本社会群体,有着显著的认同感和感情联系,由此构成相对独立的小群体。·社会组织:城市中人们为了合理有效的达到特定目标而建立起来的一种能共同活动的群体 ·城市社区:大多数人从事工商业及其他非农业活动的社区。 ·城市群:特定区域范围内云集相当数量不同性质、类型和等级规模的城市以一个或两个特大城市为中心,依托一定的自然环境和交通条件,城市之间的内在联系不断加强,共同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城市“集合体”。 ·家庭的功能:是社会的细胞,是人们社会生活的基本单位,是人一生中所处时间最长的基本群体,可以满足个人多方面的需求,在整个社会结构中有着特殊的地位和作用。 ·社会网络的主要类型:1亲缘社会网络2地缘社会网络3业缘社会网络4泛缘社会网络 ·邻里的社会功能:1相互支持的功能2社会化3社会控制4交流 ·社区的构成要素:1地域2人口3文化制度和生活方式4地缘感 ·社会问题:社会的正常运转出现了问题,即社会中发生了被多数人认为是不需要或不能容忍的事件或情况,这些事件或情况影响了多数人的生活,而且必须通过社会群体的力量才能改进 ·城市化:随着工业化的推进,大量人口从农业人口转变为工业人口,从乡村人口变成城市人口,工业人口需要集聚,使城镇人口比重不断上升的过程。 ·半城市化:当前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在进入城市的过程中,只实现由乡到城的地域转移和由农到非农的职业转换,但还没实现身份变换,并没有形成实际意义上的城市化。 ·中等收入国家陷阱:按照自然演化规律,在城市化早期发展阶段,首先出现收入不均问题。中心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投资环境优越,会进一步导致这样的趋势加剧,最终导致空间不均衡。 ·巨型城市区域:一种全新的城市形态,由物质形态上相互分离但功能上相互联系的10-50的城镇聚集在一个或多个较大的城市中心周围,通过新的功能性劳动分工组织起来形成一个个不同的功能性城市区域,再被高速公路、高速铁路和电信电缆的“流动空间”联结起来。 ·就业:劳动者处在有职业状态,即劳动者能够与生产资料相结合从事某种社会活动 ·非正规部门:一种组织形式,即一批“有工作的穷人”,他们的经济活动没有得到政府承认、保护和管理。主要指规模很小的从事商品生产、流通和服务的单位,包括微型企业、家庭型的生产服务单位,以及独立个体劳动者等。·贫困的循环:现时的贫困将带来健康恶化、失业、不良居住环境等恶劣状况,导致贫困者未来处境的进一步恶化。贫困会孕育贫困,不但会在社会个体身上发生积累循环,而且会通过家庭、文化、制度和空间等更为广泛的途径实现自我延续,从而形成贫困的循环。

社会学理论试题集

华农大社会学专业07级 西方社会学史复习参考之四 拓展部分(作为以后深入和继续学习参考) 4 简述科层制的特点,正负功能及未来发展趋势 6 简述韦伯关于“感召性权威合法化”的论述? 7 米德关于自我意识发展的基本观点。 8 默顿怎样批评帕森斯的结构功能主义? 1试论述“社会唯名论”和“社会唯实论”争论的基本内容和分歧实质。 2 试论帕森斯“结构功能模式”同马克思的“社会实践结构论”的联系与区别。 5 先赋角色与自致角色 8 异化劳动 9 普遍化的他人 6 米德怎样论述社会组织的心理基础。 7 简述布迪厄关于惯习“habitus”的基本观点。 8 简述城邦社会学的主要学术贡献及局限性。 4 试论哈贝马斯对西方社会学理性观的批判与重建。 5 有序的社会秩序是通过哪些环节建构的?谈谈你对此问题的见解。 6 试论世纪初期社会思潮的历史地位。 8 反功能 9 合法性 12 主观主义 13 异化 16 社会几何学 18 姿势对话 21 实践的模糊逻辑 22 时空抽离化 3 什么是社会行动?它大约可分几类? 6 布劳怎样分析社会交换论中的内部报酬与外部报酬? 7 莫顿的中程理论分析原则与帕森斯的结构功能分析原则区别 9 布劳怎样从微观的社会交换研究上升到宏观的社会结构研究? 10 简述利奥塔关于“重写现代性”的基本观点。 4 联系中国社会发展实践,详述帕森斯的A-G-I-L的模式理论。 6 试论帕森斯关于文化因素在社会结构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观点。 3 实体性社会结构 4 社会稳定 5 社会运行 6 宗教冲突 7 话语方式 8 次级结构 9 普遍语用学 10 社会建构论 11 秩序 8 简述帕森斯的模式变量理论。 9 简述吉登斯关于“时空抽离化”的论述。 2 依据人的社会化理论,结合中国实际,谈谈你对当前青少年社会化障碍问题的认识。 3 举例论述西方社会学理论中宏观社会学与微观社会学研究的联系与区别。 4 联系当代社会专业化的趋势,论述哈贝马斯交往行动理论的合理性与局限性。 5 模式变量 6 实践的逻辑 4 教育制度的显功能 7 莫顿如何批判宏关结构功能主义的? 4 为什么说加芬克尔的常人方法学实现了社会学的语言学转向? 7 话语实践(福柯) 8 叙事知识(利奥诺) 10 本体性关怀(吉登斯)15 制度化(帕森斯) 16 旋转的中轴(贝尔) 8 怎样理解利奥塔对“元话语”的批判? 9 怎样来理解吉登斯的“方法论置括号”? 4 比较分析帕森斯的AGIL社会系统模式与丹尼尔.贝尔中轴原理的联系与区别。 5 怎样借鉴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解释观念更新在中国社会结构变迁中的意义? 6 概念行图示(贝尔) 7 认识的子集(利奥塔) 8 双重解读(布迪厄) 9 压抑文明(马尔库塞) 10 解放的认识兴趣(哈贝马斯) 1 当代社会学主要丛哪些角度去研究社会化问题? 2 社会互动的类型及其各自特点。

新城市社会学主要理论

新城市社会学的主要理论 夏建中 【内容提要】产生于70年代的新城市社会学是对传统城市社会学——芝加哥人文生态学派的反动。新学派主要由三个流派组成,其中,法国的卡斯泰尔和美国的哈维是该学派的奠基者和中坚人物。他们借鉴马克思的知识传统,以集体消费为基石,解说资本积累和阶级斗争与城市化的关系,指出城市并非城市生活方式形成的原因,城市本身和城市生活方式都是更广泛的经济结构的产物。 二 曼努尔·卡斯泰尔不但是法国城市社会学的代表,也是新城市社会学的旗手。他1942年生于西班牙,1967年毕业于巴黎大学,获社会学博士学位;1970-1979年在巴黎大学社会科学研究院任教;1979年起先后任教于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和西班牙马德里自治大学;在国际社会学协会中领导城市发展委员会的工作。他的主要著作有《城市问题:马克思主义思路》(1972)、《城市、阶级与权力》(1978)、《经济危机与美国社会》(1980)、《城市与百姓》(1983)、《高技术、空间与社会》(1988)和《信息城市》(1989)等。 卡斯泰尔的思想深受法国结构马克思主义创始人阿尔都塞(LouisAlthusser)的影响,1968年他发表了一篇名为“存在‘城市社会学’吗?”的论文,质疑传统城市社会学的科学性。他认为,传统城市社会学的“理论对象”和“真实对象”都不确定,“城市”无确切定义,故缺乏特定的真实对象;“城市性”、“生态系统”不具有理论上的明辨性特征,故没有特定的理论对象。他还认为,沃思在城市空间与城市性之间制造了一种“伪相关”,因为被沃思看作“城市生活方式”的那种东西并不是由城市环境造成,而是更广泛的经济与社会结构的反映,“是资产阶级工业化的文化表现,是市场经济和现代社会理性化进程的产物”(M.Castells,1976)。所以在卡斯泰尔看来,传统城市社会学不是科学,而是一种“意识形态”,或更干脆讲是“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 在其代表作,也是新城市社会学的奠基之作《城市问题》中,卡斯泰尔明确地表示他力图用结构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来分析城市社会。他认为,城市空间是社会结构的表现,社会结构是由经济系统、政治系统和意识形态系统组成的,其中经济系统起决定作用;经济系统的发展不是被思想,而是被过去和现在的经济系统所决定;经济系统本身由劳动力、生产工具和资本家三要素构成。 在卡斯泰尔的理论中有一个重要的概念:集体消费。他认为,劳动者起初主要是通过个人提供的私人消费再生产自己的劳动力(如休息、休养、生殖、学习等);在农业社会中,农民个人为自己提供食品、衣物、房屋、出行手段以及其他所需的大部分东西。但是,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城市劳动者的个人消费已日益

西方城市公共空间理论_探索全面的公共空间理念_陈竹

59【摘要】指出公共空间虽广泛被认为是城市规划和 城市设计学科的重要关注对象,但对于其跨学科 的概念和研究方法国内学术界还未形成清晰的共 识。文章通过对西方城市及相关学科领域的公共 空间理论文献的回顾,对其中主要研究角度和主 要理论进行了分析,以期形成较完整的公共空间 的理论框架,并有助于全面了解公共空间的价值。 【关键词】公共;空间;公共空间;公共领域 WESTERN THEORIES ON URBAN PUBLIC SPACE: AN EXPLORATION FOR A COMPRE- HENSIVE DEFINITION CHEN Zhu; YE Min ABSTRACT: The public space is considered as the study target of urban planning and urban design, but a clear definition of public space still remains absent in domestic academic field. Through a literature review of related western theories,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multi- dimensional value of urban public space. Further, it stresses the significance of a comprehensive under- standing of the value of urban public space and sug- gests building up a complete and multidisciplinary framework in the study of urban public space. KEYWORDS: public; space; public space; public sphere 近年来,“公共空间”(public space)这一术 语被广泛运用于各类学术讨论和大众媒体中,似 乎显示“公共空间”的概念是简单明确被普遍认 知的。然而笔者在查阅相关学术理论和研究中发 现,目前国内对城市公共空间尚未形成统一和明 确的定义①,该方面的讨论也并不活跃。而在西 方,“公共空间”作为建筑、城市规划,以及社会、 人文学科的重要关注对象,学术界从不同角度出发进行的广泛探讨显示出“公共空间”并不是一个可以简单定义的概念。这一概念的复杂性首先来自于“公共空间”(public space)中包含“公共”(public)和“空间”(space)这两个重要概念。仅就“空间”这一概念而言,西方学术界就缺乏一个普遍认同和清晰简洁的定义。城市研究学者马丹尼波尔(A.Madanipour,1996) 在《城市空间的设计——社会空间的探寻》一书中在对“空间”进行了大量理论探究的基础上指出,从根本释义而言,广义的“空间”在哲学以及物理学层面上具有“绝对空间”(absolute space)和“相对空间”(relational space)的不同定义。“绝对空间”是指“清晰的、物理上的、切实存在的”物质空间;与此相反,相对空间是指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是通过人的主观观察所感知的空间,因而与特定的时间或背景环境相关。从这两个基本概念出发似乎决定了“空间”同时具有客观和主观的双重属性。与之相对应,科洪(Colquhoun)将城市空间划分为“建成空间”(built space)和“社会空间”(social space)(Madanipour, 1996)。这一概念表明城市空间不仅作为城市发展的物质的存在,包括视觉和使用上的功能,还包括了时间、运动等的主观体验过程;空间的发展变化蕴含客观规律性,又表现了社会机构运作的机制,是社会、政治、经济的产物。另一方面,“公共空间”概念的复杂性来自于“公共”(public)的概念。对于什么是公共/私人的定义区分实际构成近代西方哲学、社会学、政治经济、人文历史等学科讨论的核心问题。“公共空间”中包含“公共”这一社会和政治领域的概念,显示“公共空间”具有较一般城市空间更突出的社会价值属性。本文中的“公共空间”主要关注作为建成环境的城市学科领域的城市公共空间。为便于分析讨论,本文按照将公共空间作为“建成空间”或者“社会空间”西方城市公共空间理论 ——探索全面的公共空间理念 陈 竹 叶 珉 【作者简介】陈 竹(1973-),女,香港大学建筑学院城市规划与设计系博士生,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高级工程师。叶 珉(1954-),男,香港大学建筑学院城市规划与设计系副教授,城市设计课程主任,博士生导师。【收稿日期】2008-02-03 【文章编号】1002-1329(2009)05-0059-07【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

城市社会学论文题目大全

城市社会学论文题目大全 城市社会学论文是隶属于社会学论文最早的一个小分支,主要是讨论现代城市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城市生活方式以及社会的结构组织,研究的方向是社会学中的关于城市的主题,城市社会学论文包含了城市的区位、社会结构、社会组织、生活方式、社会心理、社会问题和社会发展规律等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小编在这里为大家整理提供了121条优秀的城市社会学论文题目供大家参考学习。 1. 生产服务业集聚与中国城市经济增长--基于门槛回归的分析 2. 相对资源视角下城市青年夫妻的除夕安排 3. 提高中国城市社区养老服务水平研究 4. 中国城市空间的治理逻辑--基于权力结构碎片化的理论视角 5. 农村妇女的家庭地位是如何逆转的--实践视角下的妇女家庭纵向地位变迁 6. 北京女性老年人的生活境况与社会服务需求 7. 社会资源与行动网络:精英型意见领袖的抗争逻辑 8. 在华韩国留学生文化智力对文化认同的内隐影响研究 9. 河南省智力残疾人群的社会经济状况与发展需求研究 10. 城市景观环境对大众行为的影响 11. 大学艺术与礼仪教育渗透研究 12. 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农村社会变迁特点及认识 13. “小地方”和“大地方”的不同世界 14. 别把时间浪费在工作电话上 15. 澳大利亚越南移民社会融入现状探究 16. 美国社会工作的发展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17. 我国企业社会工作及其服务模式建构 18. 生儿育女的福利效应:子女数量及其性别对父母幸福感的影响 19. 建设国际化社区展现杭州国际化形象 20. 基于社会网络理论的农村社会空间联系分析--以武汉市黄陂区李集镇为例 21. 跨境“双非儿童”的特殊教育与康复 22. 新生代农民工工作满意度影响因素分析 23. 家庭社会工作实务的理论视野 24. 儿童意外伤害与儿童忽视:问题与出路 25. 农民家庭生活新秩序的建构:功能主义视角的解读 26. 我为长江中游城市群鼓与呼 27. 城市青年的文身体验. 情感叙事与身体抵抗 28. 日本老年社会工作服务承接主体能力建设研究 29. 中国公共记忆研究范式新思考:来自山地民族的启示 30. 浅析当代维吾尔族乡村社会结构及其变迁 31. 浅谈哈尔滨近代城市的历史纪元 32. “摊二代”心理偏差的原因及教育对策 33. 微信朋友圈里的舆论社会学 34. 基于分层线性模型的流动人口社会融合影响因素研究 35. 发挥乡贤文化多元治理效应的时代背景和路径选择 36. 中国城市居民个体社会地位与伦理行为关系研究 37. 历史唯物主义作为方法论在城市研究中的独特性 38. 城市在马克思的历史叙事中的地位 39. 马克思关于城市的核心见解及其当代意义 40. 标准化的存在感觉与影响

社会学基本理论

社会学基本理论 一、社会概述 1、含义---唯实派认为,社会不仅仅是一个集合,而是客观存在的实体。唯名派认为,社会是代表其具有共同特征的许多人的名称,是实名而非实体。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认为,社会的实质是全部社会关系的总和,其中经济关系是决定其他一切社会关系的最基本的关系。 2、特征---社会是有组织、有文化的系统;社会以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在任何社会发展时期,社会都是人类共同生活的最大群体;社会有明确的空间界限,存在于一定的空间范围之内;社会具有连续性与非连续性;社会有一套自我调节机制,它是一个具有主动性、创造性的“活的机制”。 3、类型---根据阶级关系与生产关系分为亚细亚社会、古代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与共产主义社会;根据人类学划分为原始社会、野蛮社会、文明社会;从社会存在方式划分为狩猎和采集社会、园艺社会、游牧社会、农牧社会、工业社会与后工业社会;从社会整体结构划分为公社社会与社团社会。 4、德国经典社会学家滕尼斯划分为公社社会与社会。公社社会指绝大多数的社会关系是建立在个人的亲友关系上的社会。社会是指绝大多数社会关系是建立在正式的、契约化的、非人格化的、专门化的基础之上的。 5、孔德划分为神学阶段、形而上学阶段与实证主义阶段。

二、文化 1、含义--指某一民族或群体代代相传的、共享的整体生活方式,是赋予一个社会以特色的长期凝结和传承下来的思考行为方式及结果。 2、基本要素--符号、语言、价值、规范 3、特性--文化是人类进化过程中衍生与创造出来的;文化石后天习得的;文化石共有的;文化具有象征性;文化具有复合性;文化是一个连续不断的、动态的发展过程;文化具有普遍性;文化具有民族性与阶级性;文化有多样性。 4、文化特质--一组文化的组成要素。 5、文化从--功能上相互联系而组成的一组文化特性。 6、文化模式--一个社会中所有文化内容组合在一起的特殊形式和结构。 7、类型--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主文化与亚文化、共同文化与差异文化。主文化是指一个社会站主导地位的、由大多数人共享的文化。亚文化是指仅仅作为社会上一部分群体所接受或特有的文化。 8、文化共同性来源有四个要素:物质上的相似性、生活上的相似性、人类环境资源的限制与影响、文化接触与传播的影响。 9、功能--文化石民族分野的标志;文化促进社会行为有了系统的规范;文化使社会团结有了重要的基础;文化塑造了社会的人。 10、文化分析中的种族中心主义与相对主义。 种族中心主义是以自己的文化为中心与标准来衡量别的文化,认为自己的文化石最优的。利:增进群体内的团结,减少团体内冲突,

城市社会学名词解释

3.城市生态系统 城市生态系统是城市空间范围内居民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形成的统一,是人类在适应自然和改造自然环境基础建立起来的人工生态系统,是一个自然、经济、社会的复合生态系统。 4.城市性: 沃斯把城市特有的生活方式叫做城市性,沃斯认为城市性是从人口规模、人口密度和人口异质性三个因素及其交互的关系中发展出来的。 5.韦伯 早期城市社会学的代表人物之一, 6.凯文林奇 林奇并非学院意义上的城市社会学家,但作为20世纪城市设计最具灵感的学者,他对城市空间与人类行为的关系有着深刻的洞解。林奇相信环境对人有教化作用,城市意象能够给人带来心理的愉悦和激发人的行为和组织人的经验。人对环境的感知也绝非被动的接受。城市的经验本身就是一个有深度和完整的教育过程,认知发展的重点是建构秩序。 7.芝加哥学派 美国本土社会学创始于芝加哥大学,而芝加哥学派最早的一批学者所从事的工作就是城市社会学研究。芝加哥是美国19世纪发展最快的城市,城市的快速发展使芝加哥成为“社会学研究的天然实验室”,芝加哥学者研究的多与移民、城市扩张有关。该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及理论有:帕克的人类生态学、伯吉斯的城市扩张与同心圆理论、沃斯的作为生活方式的城市性。此外芝加哥学派开创了生态学方法。 8.城市域模型 1977年美国社会学家万斯提出城市域模型,其主要观点有两个: 第一、远方城市核的独立。人口向郊外扩展,使城市的郊外中心(核)得以独立,使城市中心与郊区相互作用的等级和强度降低了。 第二、外郊城市的兴起。由于降低了与城市中心联系的强度和等级,外郊城市加强了“自我维持”的能力,并最终脱离中心商业区,其功能甚至超过了原来的城市中心。 10.家庭结构: 是指家庭中成员的构成及其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状态,以及由这种状态形成的相对稳定的联系模式。家庭结构包括两个基本的方面:一是家庭人口要素,二是家庭模式要素 11.城市化 城市化:是指人口、地域、产业结构、生活方式等由农村型向城市型转变的过程 12. 逆城市化:指人口由城市向农村地域的迁移,是城市化达到一定的阶段后出现的城市人口反向流动,是郊区化的发展。逆城市化是城市化发展的新阶段,

西方社会学主要理论

一 结构功能主义 现代西方社会学中的一个理论流派。它认为社会是具有一定结构或组织化手段的系统,社会的各组成部分以有序的方式相互关联,并对社会整体发挥着必要的功能。整体是以平衡的状态存在着,任何部分的变化都会趋于新的平衡。 思想渊源 社会科学中的功能主义有着长期的历史。A.孔德和H.斯宾塞在其著作中都有所论述。□.迪尔凯姆、A.R.拉德克利夫—布朗和B.K.马林诺夫斯基对功能主义也作了较为系统的阐述。现代社会学中的结构功能主义是在以往的功能主义的思想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帕森斯的结构功能主义 美国社会学家T.帕森斯在20世纪40年代提出了结构功能主义这一名称,他在以后的许多论著中,为形成结构功能主义的系统性理论作出了很大努力,并成为结构功能分析学派的领袖人物。帕森斯认为,社会系统是行动系统的4个子系统之一,其他3 个是行为有机体系统、人格系统和文化系统。在社会系统中,行动者之间的关系结构形成了社会系统的基本结构。社会角色,作为角色系统的集体,以及由价值观和规范构成的社会制度,是社会的一些结构单位。社会系统为了保证自身的维持和存在,必须满足4种功能条件:①适应。确保系统从环境中获得所需资源,并在系统内加以分配。②目标达成。制定系统的目标和确定各目标的主次关系,并能调动资源和引导社会成员去实现目标。③整合。使系统各部分协调为一个起作用的整体。④潜在模式维系。维持社会共同价值观的基本模式,并使其在系统内保持制度化。在社会系统中,执行这 4种功能的子系统分别为经济系统、政治系统、社会共同体系统和文化模式托管系统。这些功能在社会系统中相互联系。社会系统与其他系统之间、社会系统内的各亚系统之间,在社会互动中具有输入—输出的交换关系,而金钱、权力、影响和价值承诺则是一些交换媒介。这样的交换使社会秩序得以结构化。帕森斯认为,社会系统是趋于均衡的,4种必要功能条件的满足可使系统保持稳定性。 默顿的经验功能主义 美国社会学家R.K.默顿是结构功能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发展了结构功能方法。默顿认为,在功能分析上,应该注意分析社会文化事项对个人、社会群体所造成的客观后果。他提出外显功能和潜在功能的概念,前者指那些有意造成并可认识到的后果,后者是那些并非有意造成和不被认识到的后果。进行功能分析时,应裁定所分析的对象系统的性质与界限,因为对某个系统具有某种功能的事项,对另一系统就可能不具这样的功能。功能有正负之分,对群体的整合与内聚有贡献的是正功能,而推助群体破裂的则是负功能。默顿主张根据功能后果的正负净权衡来考察社会文化事项。他还引入功能选择的概念,认为某个功能项目被另外的功能项目所替代或置换后,仍可

社会学的现代发展与主要理论流派.

社会学的现代发展与主要理论流派社会学从创立到繁荣,其中心都在欧洲。但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社会学发展的中心逐渐转移到了美国。二战之后,欧洲社会学研究又进入复兴和进一步发展的阶段,并且向世界其他地区包括许多发展中国家拓展,使得社会学在这些国家和地区也受到高度重视,并迅速发展起来。 大致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社会学进入现代发展时期。这一时期的突出特点是: 第一,加速化,即自从二战后,西方社会学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进行了大量的社会学调查。可以说,社会学的应用研究成为一种世界趋势。 第二,多样化,即西方社会学没有统一的社会学理论,观点分歧,学派林立。 第三,分科化,即社会学与其他社会科学相互渗透的趋势加强,分科社会学种类增多。 第四,定量化,即在研究方法方面,社会学越来越注重定量研究,特别是计算机的广泛运用,大大加快了资料处理的速度,使社会学研究方法准确、快速、规范。第五,心理化,即侧重从心理学角度研究社会。 自古典社会学以来,社会学有两个焦点问题:一是与自然科学的关系,即能否用自然科学方法研究人类社会,在这点上社会学理论往往被分为实证主义与人文主义两大阵营;二是关注社会的组成,即社 会是如何产生及为何产生,也即社会是如何运行的。围绕这两点,社会学在现代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不同的理论学派。在这里,仅选择其中几个具有代表性的主要理论流派作一简介。 一、结构功能主义 结构功能主义初步形成于20世纪30-40年代,鼎盛于60年代,至今仍是西方社会学中的主要流派之一。它的代表人物是美国社会学家帕森斯和默顿。

塔尔科特·帕森斯(T.Parsons,1902-1979的社会学理论包括以下几个主要内容:第一,社会行动论。帕森斯认为,人们的社会行动包括以下四个结构要素:行动者、目的、情境、规范,而且在它们的基础上构成了更高一级的社会行动体系。社会行动体系包括有机行为体系、人格体系、社会体系、文化体系四个亚系统。因此,人的社会行动要受到有机体、人格、文化、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第二,一般系统理论。帕森斯认为,社会系统不过是更一般意义上的行动系统的一个亚系统。他认为,一般行动系统具有四个基本的功能要求:适应功能(即系统保持与外部环境的交换,并将获得的生存资源分配给整个行动系统。它由行为有机体系来承担、目标获得功能(即确立目标的优先顺序,并调动系统的资源来实现这些目标。它由人格系统来承担、整合功能(即系统必须协调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使之成为一个功能总体。它由社会系统来承担、潜在模式维持功能(即系统根据某种规范维持某种社会行动的延续性。它由文化系统来承担。这四个功能必要条件的满足与否,决定了社会系统或其他一切行动系 统的生存能力。第三,均衡论。帕森斯系统功能理论的核心是强调社会系统的整合和均衡。他认为,在一般情况下,系统总是趋于稳定与均衡状态的,一旦发生反常现象,原有的均衡被破坏,社会系统就会通过反馈机制进行自我调节,自发地返回均衡。帕森斯的宏观的、高度抽象的、严密的理论体系对西方社会学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是,他的理论没有充分地看到社会冲突与社会变革的作用,具有明显的保守倾向。 罗伯特·金·默顿(Robert K. Merton,1910-的社会学理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中层理论。默顿主张建立一个介于宏观理论与纯粹经验研究两者之间的“中层理论”。这种中层理论能将理论与经验研究紧密结合起来,最终推动社会学理论的发展。第二,均衡功能论。在默顿看来,社会单位对系统可能有正功能,也可能有负功能;可能有“显功能”,也可能有“潜功能”。他认为,社会单位对整个体系之和谐与整合与否,应由验证法来一一加以研究,不可一概而论。默顿的功能论是一种均衡的功能论。他不仅想知道为什么个人会顺从他人和群体的意志去行事,而且也想知道为什么某些人会走向偏差而导致社会的非整合。

列斐伏尔的空间理论及其政治学指向

列斐伏尔的空间理论及其政治学指向 ——基于列斐伏尔《空间的生产》一种理论阐发 程晖哲学专业0311232 指导教师:夏莹 [内容摘要]本文主要通过对列斐伏尔后期文献《The Production of Space 》的解读,着重阐发列斐伏尔的空间理论如何与马克思的经济概念融合、对应,并最终由空间经济学走向空间政治学。在阐释空间政治学中所涉及到的诸多概念的过程中,对比了列斐伏尔与马克思思想的异同。 [关键词]空间的生产、空间政治学、日常生活 一 [正文] 昂利·列斐伏尔(Henri Lefebvre,1901~1991),这位20世纪的现代法国思想大师,在将近一个世纪的生命历程中,为后人留下了六十多部著作、三百余篇论文的丰富的精神遗产,是西方学界著名的“日常生活批判理论之父”,“现代法国辩证法之父”,区域社会学、特别是城市社会学理论的重要奠基人。 早期的列斐伏尔,主要的学术思想体现在他的《日常生活批判》与《现代世界中的日常生活》这两本著作中。在列斐伏尔看来,发现马克思主义的核心就是发现日常生活批判的认识论。在早期他主要是运用马克思的劳动异化理论,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全面异化特别是意识形态异化现象,作了分析与揭露。其后,列斐伏尔走出了异化理论的框架,将日常生活独立在经济与政治之外,并且将日常生活的地位提高到了生产活动之上:日常生活取代了马克思的工厂车间而成为社会的核心位置;现代日常生活扮演了过去“经济”的角色,占据了统治地位,从而成为了新革命的源泉。因为日常生活成为资本主义社会组织化的一个重要的压迫核心。但日常生活这一概念却似乎始终存在于列斐伏尔理论话语之中。因此,通过前期与后期的列斐伏尔对“日常生活”这一概念的不同理解,我们可以发现他思想中存在的断裂。 例如,在其早期著作《被神秘化的意识》一书中,列斐伏尔指出日常生活是沉闷单调的生活现实,它终究要被一种革命的、非异化的社会生活所取代。几十年后,在他的系列著作《日常生活批判》中,同样的日常生活,却变成了富有革命的场所,可以作为神秘的和非异化瞬间。日常生活的单调乏味如同漫天乌云,而瞬间的在场则似

列斐伏尔的空间生产理论探析_李春敏

列斐伏尔的空间生产理论探析 ●李春敏 内容提要 亨利·列斐伏尔是当代新马克思主义空间理论研究的开创者,他从空间的社会性出发,通过对资本主义空间生产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尝试对马克思主义进行空间化改造,并探讨了“差异空间”的生产及社会主义空间的可能性。 关键词 列斐伏尔 空间 空间生产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47-662X(2011)01-0062-07 亨利·列斐伏尔(H e n r i L e f e b v r e,1905~1991)是当代新马克思主义者中最早对空间及空间问题进行理论阐释的学者,其空间研究的代表作《空间的生产》长期以来被奉为空间分析的经典之著,列斐伏尔将空间分析与全球化、都市化以及日常生活结合在一起,开创了空间研究的新视野。值得关注的是:列斐伏尔对空间的探讨是从对马克思思想体系的研究出发的,他的空间生产理论也贯穿着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而在此以前,还没有马克思主义学者对空间的社会属性以及资本主义空间生产给予理论和政治重视。系统梳理列斐伏尔的空间生产理论对于我们重新认识马克思思想体系中的空间维度及其当代价值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爱德华·苏贾(E d w a n d s o j a)是这样评价列斐伏尔的:“在20世纪的马克思主义所有伟大的人物中,列斐伏尔也许是最不为人所了解,也是最被人误解的人物。他卓尔不群,是后现代批判人文地理学的滥觞,是攻击历史决定论和重申批判社会理论空间的主要源泉。他这种坚定不移的精神引发了一大群人开展其他形式的空间化,如萨特、阿尔都塞、福柯、普兰扎斯、吉登斯、哈维和詹姆逊等人。即便在今天,他依然是富有原创性和最杰出的历史地理唯物主义者。”① 一、空间的社会性 在当代西方人文社会科学的“空间转向”中,列斐伏尔可以称之为一个开创者,他敏锐地注意到历史和社会生活的“空间性”长期以来被湮没在人文社会科学所编织的“时间-历史”维度中,“空间”在其中仅仅是一个外在于现实社会历史进程的“容器”和社会关系变革的被动载体。与此相适应,“空间”也只是某些“空间学科”,如:建筑学、地理学、都市研究的主题,这些学科把“空间”当作一种纯粹的科学对象,而忽略了其丰富的社会内涵。列斐伏尔认为,“空间”的问题域远远跨越了这些“空间学科”,而渗透到人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空间”在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家眼中不应只是充当一种辅助物或背景,恰恰相反,它本身就是主角,空间是可以将经济、政治、文化子体系重新加以辩证整合的一个新的视角。 ①[美]爱德华·W苏贾:《后现代地理学—重申批判社会理论中的空间》,商务印书馆,2007年,第42页。

城市社会学(判断)修订ABC排序(简化)版本

二、判断题(每题1分) 错误的 A按照社区的空间特征我们可以将社区华为为整体社区和局部社区两大类型。F A按照社区的部组织形式可以将社区划分为法定社区、自然社区和专能社区三大类型。F A按照危机中的不同利益主体分类,可以将城市公共危机分为外生型危机和生型危机。F B、补缺型的社会福利是指为全体公民提供的福利,是一种常态性的社会制度,是社会制度结构中常规化和永久性的重要组成部分。F B边缘城市是西欧城市发展的新形式,是位于原中心城市周郊区新发展起来的商业、就业与居住中心。F B伯吉斯的同心圆理论中所说得过渡区是指蓝领中产阶级或工人居住区。F B补缺型的社会福利也称之为普惠型社会福利,是指为全体公民提供福利。F C、城市社区的异质性要低于农村社区。F C城市的产生是人类文明的象征,是人类群居生活的高级形式,联合国界定,5万人口以上的聚集地就是城市,在此规模以下的聚集地则是农村。F C城市的起源常常被认为是国家和文明起源的重要标志之一,城市、国家和文明的概念可以等同。F C城市的生产消费活动是城市文化的表层文化。F C城市公共危机管理与国家安全管理的差别主要在于管理的主体不同。F C城市化的历史就是城市发展的历史。F C城市居住空间的研究的理论基础来源于人类学。F C城市居住空间研究的新古典经济学派关注权力、冲突和空间之间的关系,由北美的政治学者最先提出。F C城市社会问题是城市社会学研究的唯一容。 F C城市危机管理的重点在于应急处置。F C城市危机管理的重点在于应急处置。F C城市营销的历史源远流长,理论系统的形成产生于14世纪时候的意大利。 C城市营销的历史源远流长,最早可追溯到14世纪的英国。F C城市应急联动系统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通信技术等先进技术将各种应急资源统一在一套完整的智能化信息处理与通信方案中,其核心作用在于实现城市公共危机管理事件处理的统一指挥。F C城镇的本质特征包括:F C抽样单位与构成总体的元素总是相同的。F C从本质上来说,西方文化是一种整体文化,文化是一种个体文化。F C从郊区的发展模式来看,美国和西欧基本相同。F C从实践来看,我国目前的社区建设大多以基层自然社区作为操作单位。F D当今的社会流动就是精英流动的过程。F D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社会学的研究中心逐渐转移到美国F D定序测量时测量层次中最低的一种。F D多核心模式是法国地理学家哈里斯和乌尔曼在研究不同类型城市的地域结构时发现的。F E2008年汶川地毡暴露出我国城市公共危机管理体系的缺位,同时也催生了城市公共危机管理学科领域的出现。F F F、粉领群体是指拥有一定的知识资本,一般从事脑力劳动的那部分人。F G概括性差是定量研究的一个比较大的缺点。F G概率抽样主要是依据研究的主观意愿、判断或是否方便等因素来抽取对象,它不考虑抽样中的等概率原则。F G根据流动的原因,我们将社会流动划分为代际流动和代流动。F G根据文化在社会中的作用,我们可以将文化划分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F G古罗马的城市规划和建设最突出的特征就是追求人的尺度、人的感受以及同自然环境相协调。F

城市社会学期末复习修订新版本

城市社会学课程题库 考试说明: 考试卷型:(1)多项选择题25题,每题2分,共50分 (2)判断题50题,每题1分,共50分 考试形式:机考 考试时间:60分钟 一、多项选择题 1 1、在韦伯看来,完全城市应该具有()的功能。 A B C D E A.贸易 B.军事 C.法律 D.社交 E.政治 12、关于芝加哥学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B C D A.创建了美国历史上第一个社会学系 B.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城市研究中心,成为了城市社会学研究的基地 C.以帕克为代表的第二代芝加哥学派社会学家所创立的城市人类生态学理论才真正 代表了芝加哥城市社会学派理论 D.在新城市社会学理论出现以前,人类生态学基本上统治着城市社会学研究,是主 流的社会学理论和研究范式 E.由美国社会学家J.沃顿所提出 1 3、下列关于伯吉斯的同心圆理论,表述正确的是: A B C A.在伯吉斯看来,每个城市都有它的生态布局,这个布局是按照同心圆的格局组织 起来的 B.中心商业区是最内核的地带 C.过渡带带是由许多商业和轻工制造业以及主要由平民、移民和游民组成的居住区 D.过渡区的外围是中层郊区,也成为高级住宅区 E.第四圈居住的是内层郊区,是蓝领中产姐姐居住区或成为工人住宅区 F.第五圈成为往返区,是外层郊区和城乡结合部 1 4、问卷的结构往往包括: A B C D E A.封面信 B.指导语 C.问题 D.答案 E.编码 1 5、实地研究通常采取的方式包括: A B D E A.观察法 B.文献法

C.访谈法 D.问询法 E.跟踪法 2 6、郊区化是指由大城市中心区(),促使人口、产业从市中心向郊区迁移的一种离心分散化的现象。 A B C D A.地租昂贵 B.人口稠密 C.交通拥堵 D.环境恶劣 E.就业难 2 7、边缘城市的特征主要包括: A B C D A.建筑低层 B.低密度 C.以第三产业为主体的专业化产业结构 D.人口的多样化、隔离化 E.行政上有主体、空间上有界限 2 8、目前我国城市人口发展的关键因素是: A B C D E A.人口增长过快对于城市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带来较大压力 B.城市人口素质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瓶颈 C.城市老龄化问题比较严重 D.城市人口流动加速 E.城乡就业矛盾突出 4 9、农村社区主要具有下列哪些特征? A B C D E A.传统主义 B.仪式主义 C.持续教育 D.单一的标准化和可预期性的社会角色 E.民俗和民德是行为依据 4 10、费孝通的《乡土中国》一书中描述的中国农村社会的特征包括: A B C D A.礼治秩序 B.没有陌生人的社会 C.无为而治 D.中国的家是一个事业组织 E.社会范围是一根根私人联系构成的网络 F.家族和血缘体作用不明显 4 11、关于费孝通的“差序格局”,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B C D A.差序格局如同一颗石子投入水中后激起的同心圆扩散圈 B.在乡土中国,每一个人都把自己当作圆心,以差序的方式来建构与他人的关系

社会学概论主要理论

社会学概论主要理论十分以上喔 第一章社会学的创立与发展 1.社会学创立时期代表 (1)孔德(社会学之父)将社会学居于科学最高层次;“秩序”和“进步”是他的两个核心概念。 (2)卡尔·马克思;(3)斯宾塞 2.社会学形成时期代表 (1)涂尔干:①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社会事实。②社会团结理论;③失范理论;④社会学研究方法准则; ⑤功能分析和历史分析方法:系统的社会学功能分析。 (2)韦伯:①理解社会学--韦伯认为,研究对象是社会行动。 ②社会行动类型。合理性是韦伯社会学理论的核心概念。 3.芝加哥学派:社会学起源于欧洲,但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学系是在美国成立。 4.结构功能论 关注焦点在于社会均衡是如何维持和不断修复的。代表人物是帕森斯和默顿。 帕森斯:《社会行动的结构》和《社会系统》。其AGIL功能分析图式是理解其结构功能理论的重要内容。默顿:《社会理论与社会结构》,提出显功能与潜功能。 5.冲突理论 (1)源于马克思的社会思想,马克思的阶级斗争理论是最早、最深刻和最系统的冲突论; (2)辩证冲突论:德国达伦多夫--《工业社会的阶级和阶级矛盾》。 6.交换理论:霍曼斯提出,布劳修正--《社会生活中的交换与权力》。 7.符号互动论:源于美国社会学家米德,主要代表人物是布鲁默和戈夫曼。 8.社会批判理论:法兰克福学派所主张的理论道路。 9.艾尔弗雷德·舒茨--奥地利--创立现象学社会学。 11.“五脏六腑”--费孝通 第二章社会学研究方法 1.实证主义方法论 遵循自然科学法则,用普遍因果律研究社会现象的方法理论,以孔德《实证哲学教程》为代表。 2.人文主义方法论 反实证主义方法论,是对社会行动过程及结果予以主观意义理论的方法。 基本观点: (1)强调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区别; (2)研究的目的在于“理解”而非“说明”; (3)立足于微观层面,研究社会现象。 3.马克思主义社会学方法论基本观点 (1)承认客观的社会规律; (2)社会是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进程是人与人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 (3)唯物史观,强调人类的历史实践活动,注重制约人的行动的社会物质环境。 4.当代社会学方法论的主要流派 (1)后实证主义--20世纪后期,波普尔的证伪理论、科学哲学家库恩的“科学革命论”和“范式理论”占主导地位。 (2)新人文主义--20世纪80年代后期,在欧洲兴起的新人文主义,又称新韦伯主义。 (3)批判诠释理论--伽达默尔的《真理与方法》被称为“用历史诠释学观点考察真理”的里程碑。 (4)后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80年代在文化、文学领域形成的一种哲学思潮,对社会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城市公共空间设计分析

城市公共空间设计分析 1、概述 一般认为,城市公共空间是城市中面向公众开放使用和进行各种活动的空间,是社会、经济、文化、科技、自然、地理气候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于城市的物质形态表现。城市公共空间的一般概念是指“那些供城市居民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公共使用的室外空间”,它包括街道、广场、居住区户外场地、公园、体育场地等。城市公共空间可以进行交通、商业交易、表演、展览、体育竞赛、运动健身、观光旅游、节日集会及人际交往等各类活动。

2、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的必要性 城市公共空间是城市特有的,也是城市的精华和本质,既可以满足人与自然和社会交流的高层次需要,也可以增强城市软环境,为城市可持续发展创造空间。 (1)展示城市形象、特色与文化的窗口 不同城市的公共空间形态特征分布格局代表了不同城市的特色和品位。优美的空间景观给人以丰富的艺术感染和享受,而特色鲜明的空间景观为人们营造出特有的归属感与亲切感,增添了城市的魅力,富有历史内涵的公共空间能唤起人们的记忆,强化人们对城市的认知和认同。城市公共空间在创造了宜人的空间环境的同时,往往形成地域景观鲜明地场所,成为体现城市形象与特色的“橱窗” 。

城市公共空间中承载的社会生活是形成城市文化的重要源泉。过去的社会生活积淀形成了城市的历史文化、传统文化;不同地区的地方性社会生活方式特征形成了城市的地域文化;当代城市中新的社会生活方式反映了城市文化的发展。这些文化因素投影在城市公共空间中,以不同的物质形态特征表现出来,人们通过这些表象的特征可以体会其背后的文化内涵。 (2)承载城市居民活动的重要舞台 城市公共空间与市民间存在着“人造空间,空间塑人”的关系,表现在城市居民对城市及公共空间产生的认同感。城市公共空间与社会生活两者之间相互依赖;前者是后者的容器,后者又是前者的内容。公共开敞空间是人们户外活动和休憩的场所,也是人们进行精神体验和情感交流的场所。舒适的开敞空间给人的身心以积极向上的影响,可以增进彼此的相互理解,增强社会的凝聚力。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