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全国初中语文优质课实录

全国初中语文优质课实录

全国初中语文优质课实录
全国初中语文优质课实录

全国初中语文优质课实录

全国第七届中学语文课堂教学大赛一等奖获得者教学设计

《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吕莉(江苏)

教学目标:

1、能通过阅读课文,了解云南歌会的特点。

2、能结合《记忆中的云南跑马节》原文中的关键语句,通过对课文中重点句段的研析,深入体会云南的歌会的真正魅力。

3、能通过对课文语言的分析揣摩,品味文章精妙的语言。

教学重点:

1、能通过阅读课文,了解云南的歌会的特点。

2、能分析揣摩文章精妙的语言。

教学难点:

能结合《记忆中的云南跑马节》原文中的关键语句,通过对课文中重点句段的研析,深入体会云南的歌会的真正魅力。

教学步骤: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共同来学习《云南的歌会》,作者沈从文。原文的标题是‘记忆中的云南跑马节’,选中的课文有删节。而在删节中有这样一段话:‘参加云南跑马节,我其实另有所会心,但过不多久,更新的发现就把我引诱过去……’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

“这一年,正在历史博物馆工作的沈从文先生到云南参加跑马节,目的是为了从马鞍鞯油漆的工艺中找到中国漆器加工工艺的相关资料,但没过多久,他的注意力就被云南的歌会吸引了。沈先生究竟发现了什么?让我们一起到课文中寻找答案。”

二、重难点字词辨析

1、明确重难点字词的音与形

2、齐读字词

三、初读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

(学生拿笔圈点勾画,标注字音并找出云南歌会的特点)

2、教师提问:“云南的歌会与我们平时通过电视或其他途径听过的演唱会、音乐会相比,有什么不同呢?”

3、学生交流讨论

4、教师总结

场合形式

山野对歌

山路漫歌

村寨传歌

“沈从文先生发现在云南的村村寨寨、山山水水中都能听到这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歌声,云南的人民就是这样在美妙的歌声中生活着,这一点,我们也从课文中发现了。”(板书:生活)

“那么,沈先生在前面所说的‘更新的发现’仅仅是指这些吗?沈先生还发现了什么?”

四、再读研析

1、研读提示

“从马背上研究老问题,不免近于卖呆,远不如从活人中听听生命的颂歌为有意思了。”

——沈从文《记忆中的云南跑马节》

“同学们,在沈先生的原文中还有这样一句话,动动脑筋,你能从这句话中找到问题的答案吗?”2、研析“活人”二字(重点研析对歌的年轻女人)(1)教师提问:“这是怎样的女子?你从何得知?”

(2)学生交流讨论

(3)教师点拨分析

A、重点研读年轻女子外貌一段文字,尤其关注有关色彩的词语。

B、重点研读年轻女子荡秋千一段文字,尤其关注数词及描写女子状态的词。

C、重点研读年轻女子唱赢后的表现一段,尤其关注下列加线词语,这些取得胜利后的“反常”表现体现了云南女子的淳朴本色的美。

“那次听到一个年轻妇女一连唱败了三个对手,逼得对方哑口无言,于是轻轻地打了个吆喝,表示胜利结束,从荆条丛中站起身子,理理发,拍拍绣花围裙上的灰土,向大家笑笑,意思像是说,“你们看,我唱赢了”,显得轻松快乐,拉着同行女伴,走过江米酒担子边解口渴去了。”

(4)教师总结

——活泼开朗(打吆喝、荡秋千)、聪明有智慧(对手强、一连唱败三个对手)、漂亮健康(脸色、衣着、装饰等)、大胆(荡秋千的表现)、淳朴本色(年轻女子唱赢后的动作)

“在这里,作者通过细腻的描写写出了云南的歌会中年轻女子的活泼开朗、聪明智慧、淳朴本色。此外还有山路漫歌中的赶马女孩、山寨传歌中活跃的

人们,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就这样展现在我们眼前。”

“那么,在云南的歌会中,鲜活的仅仅是人吗?”

3、研析“写景”一段

(1)学生朗读

(2)教师提问:“我发现刚才同学们读的这段文字里出现的景物都很普通啊,无非是云南当地常见的花鸟。这样常见的景物在沈从文先生的笔下是怎样变得鲜活起来的呢?”

(3)学生交流讨论

(4)教师总结点拨

“报春花虽然常见,但拟人修辞的运用却让它不普通了,一个充满情趣的鲜活生命就这样跃然纸上。”

“这一段景物描写有动有静、有声有色、美妙有情。在这个连鸟都忍不住唱歌的美好景致中,谁不想放开歌喉唱几声呢。”

“沈从文先生在这里发现了美好的景是可以催发美好的情感的,而带着美好情感唱出的歌即使声音沙哑、即使没有经过专业训练,也依然悦耳动听。云南这块充满生机的土地就这样孕育了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板书:生命)

五、品读感悟

1、教师提问:“沈从文先生的这次云南之行发现了云南人民每天都生活在美妙的歌声中,发现了这块美丽的土地上每一个生命都是那样的鲜活。那么,它还有别的发现吗?”

2、学生讨论交流

3、重点分析文章结尾的“原来如此”的含义

(1)提问:“日常生活中,我们在什么样的情境下会用到这个词?它通常表达一种怎样的心理状态?”

——恍然大悟、惊喜发现

(2)提问:“这一次看金满斗会,沈先生有哪些惊喜的发现,又悟到什么呢?”

——日常辛苦劳作的平头百姓打扮得光鲜亮丽,似乎全然忘却了平日的辛劳。

——最活跃的反而是老人,他们不因年老、牙齿脱光而沮丧,而是快乐、热情地承担起传承民族文化的重任。

4、教师总结

“沈从文先生的这次云南之行不仅发现了云南人民生活在美妙的歌声中,也不仅发现在云南这片美丽的土地上每一个生命都那么鲜活,更发现了云南人民乐观积极的生命状态。”(板书:云南的歌会、发现、原生态)

六、收束点拨

“这一次的云南之行,沈从文先生在云南的歌会中完成了他的发现之旅,而我们也跟随沈先生的笔触完成了我们的发现之旅。”

“然而,沈先生为什么如此关注云南人民积极快乐的生命状态呢?《记忆中的云南跑马节》在创作时有怎样特殊的背景呢?云南人民的这种乐观心境

又给处于人生特殊时期的沈从文先生以怎样的启示呢?”

“同学们,去阅读一些沈从文先生的传记及代表作品,相信你一定会有更多、更精彩的发现。”

【教学反思】

有关沈从文的背景资料和《记忆中的云南跑马节》的原文资料为这节课的教学设计提供了很大的帮助,正因为对相关资料的深入研究,我更深入地理解了这篇文章,又因为深入理解了这篇文章,我更走近了沈从文先生。于是设计了这次“发现之旅”,希望能带领学生走进去,并帮助学生拥有奇妙的发现。

然而,因为时间的仓促、对学情的不甚了解以及自身在设计上的考虑不周,整节课完成后,感觉有些累。

一、教学内容过于饱满,学生活动减少,导致教师在课堂推进中显得较为吃力。

根据教学设计,这篇课文中几乎每处重点内容都已涉及,而在短短的45分钟之内,要让学生找到这些内容,还要读懂读透,实属不易。因此,该教学设计如能将一些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合并或作适当的删减,教师授课过程中会更加从容一些。二、细节问题设计欠缺,对学生启发不够,导致教师在某些问题的分析中笼统含混,学生无法从中领会清楚教师的设计意图,课堂效果欠佳。

这节课的教学设计在大的程序和环节上思路很清晰,但在某些具体问题的设计中缺少了匠心。如分析“人美”和“景美”的两个片段教学中,均存在不少随意性,不少字句的分析不透不妙,难以帮助学生真正体味到这两个片段写作的妙处。如能精心设计几个巧妙的小问题启发学生,学生的收获会更多一些。

总之,这节课给我的收获很多,遗憾更多,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我会努力扬长改短,使课堂教学更加完善!

《信客》教学设计(上海) 曹刚

教学目标:

1、品味描写信客为人及其人生遭遇的文句,感受城市负面文化对农村的优秀的传统道德的冲击,了解传统美德对于人们生活的重要意义。

2、体会运用细节描写塑造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教学过程:

一、简介余秋雨及这篇作品的时代背景。

1、师:余秋雨是当代著名的学者、散文家,浙江余姚人。这篇文章所写的内容大概发生在上世纪前半叶,当时有许多浙江农村的农民离开家人去十里洋场旧上海谋生,在外谋生的人与家人之间需要联系,于是在城市与农村之间出现了一种特殊职业叫“信客”。(板书:信客)

2、学生齐读课题。

二、品味描写信客为人及其人生遭遇的文句。(一)了解信客的职业特点。

1、师: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1~13节,圈划出描写“信客”工作与生活的相关语句,从中体会一下信客这个职业有什么特点?

2、学生默读第1-13节,圈划相关语句。

3、大组反馈。

(二)品味描写信客人生遭遇的文句。

1、师:出示:

(1)他又要把死者遗物送去,这件事情更有危难。(2)他说:“这条路越来越凶险,我已经撑持不了。”

2、学生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3、师(出示):默读第17、20、21节,边默读边思考:把遗物送去,这件事的危难表现在哪里?给发了财的同乡送信,那次经历的凶险表现在哪里?年轻的信客面对的这些人有哪些特点?(三)品味描写信客为人的文句。

1、师:请同学们默读第12节到第23节,边默读边思考:

(1)面对这些事与人,年轻的信客是怎么做的,从中看出他是个怎样的人?

(2)将信客与周围人的为人相比较,并结合材料上所给的三段话,思考:当时的社会风气发生了哪些变化?

边默读边思考,把你的理解写在书上。

2、学生读注悟,教师巡视。

3、同桌讨论。

4、大组反馈。

附材料:

(1)老人逼着他讲各个码头的变化和新闻。历来是坏事多于好事,他们便一起感叹唏嘘。(在第12节)

(2)只要信客一回村,他家里总是人头济济。多数都不是来收发信、物的,只是来看个热闹,看看各家的出门人出息如何,带来了什么稀罕物品。农民的眼光里,有羡慕,有嫉妒;比较得多了,也有轻蔑,有嘲笑。这些眼神,是中国农村对自己的冒

险家们的打分。这些眼神,是千年故土对城市的探询。(第14节)

(3)都市里的升沉荣辱,震颤着长期迟钝的农村神经系统。(在第15节)

三、探讨主题。

1、师:随着时代的发展,信客,作为一种职业其消失是必然的,但今天我们应该保留哪些信客身上表现出的传统美德呢?

2、师:我们一起读一下全文的最后一节,边读边思考:人们需要

《奇妙的克隆》教学设计

董鹏(辽宁)

教学设想

这是一篇科学说明文,科学术语极多,篇幅极长,难度极大。在大赛的特定条件下又要一课时来取舍这篇文章。这就要求教者必须选点突破。这篇文章要教授的点很多,我认为首先要让学生在第一课时内能读懂这篇文章,并在此基础上能获取一些此类

文章的阅读方法是很重要的,所以就设计了一堂说明文阅读学法指导课。

此教学设想的亮点在于“说明文阅读方法指导”。这对七年级刚结束,准备升入八年级的学生是非常有必要的,因为他们的说明文阅读积累还很少,对科学说明文的阅读经验更是几乎没有。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借助这样一个文本,来进行方法的指导,可以说选了一个比较巧妙的教学切入点。

教学设计

一、直接导入: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我国著名遗传学家谈家桢写的一篇科学说明文《奇妙的克隆》二、速读课文,清除字词障碍

1.请同学们速读课文,解决生字词问题。

给大家提供四种解决的途径:1.看大屏幕的注音;2.利用工具书;3.向老师求助;4.向同学求助。(教师巡视)

2.请同学们齐读大屏幕上的生字并写一写较难的字。

(下面的环节,开始进入学法指导与实践。)三、用“简介”的方法读第一部分

(设计理由:第一部分:“克隆是什么”。提示我们作者在这一部分诠释了概念,所以让学生学会用简介的方法阅读,提取文中能够诠释“克隆是什么”的关键语句,从而弄懂这个概念。)

1.师过渡引入:这篇文章结构上最大的特点就是有

四个小标题。文章科学术语多,篇幅较长,怎样才能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呢?今天让我们来上一节说明文阅读学法指导课,下面就让我们尝试着用四种方法来解读这四个部分。

2.齐读标题一。然后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

这一部分,简单介绍一下什么是克隆。

提示:1.简介:就是简单介绍。标题提示我们这一部分是向我们介绍“克隆”概念的,所以我们用简介的方法阅读,提取重要信息,解释概念。

3.在读的时候可以用笔勾画出你认为重要的句子。

引导学生明确三个关键短语:无性繁殖、同祖先无性繁殖的一群个体、无性繁殖系。

4.小结:这一部分,我们通过简介的方法,读懂了

“克隆是什么”,并且能用简洁的语言介绍“克隆”,说明我们学会了一种很重要的阅读方法:简介法。

过渡:引导学生关注第二段中“如果”一词,过渡到第二部分的教学:人类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设想,才开始了对克隆一系列的科学实验研究。请同学们齐读第二个标题。

三、用“阐释”的方法读第二部分。

(设计理由:第二部分:“克隆鲫鱼出世前后”。“前后”一词提示我们这一部分作者采用了一种不同寻常的说明顺序,所以让学生学会用阐释的方法来阅读,阐释作者的说明顺序及用意。这样既明白了这部分的说明顺序,理解作者的用意,又让学生学会用阐释的语言表达。)

1.请同学们默读这一部分,看看这里用了什么说明

顺序?为什么用这种顺序呢?读完讨论。

提示:1.阐释:阐述并解释。即首先说明你的看法,然后解释。

2.注意题目当中的“前后”一词和最后一段的的第二句话。

明确:逻辑顺序:鱼类→两栖类→哺乳类;国内→国外。这样写让读者明白克隆实验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以及国内在这方面所取得的成绩。

2.由此及彼,我们回头看一下第一段用了什么顺

序?

3.小结:我们通过关注重要的词语和句子,运用阐

释的方法,不仅仅弄明白了这一部分的说明顺序及作用,还回望了第一部分的说明顺序,学会了举一反三。

四、用“分析”的方法读第三部分

(设计理由:第三部分:“克隆绵羊多利”。这一部分可以独立成篇,可以说是一篇完整的报道材

料。因此这一部分让学生用分析的方法阅读,分析三个段落在这一部分中分别起什么作用,这样既搞清了这部分的说明内容,又学会了用一种分析的方法来阅读说明文。)

1.直接过渡:下面我们学习第三部分,这一部分可

以独立成篇,可是一篇完整的报道材料,让我们分析的方法阅读这一部分,(提示:这里的分析,指的是对文章结构的分析,我们需要分析一下每段的内容和作用。)老师与两位学生合作来为大家朗读,一人读一段。

2.明确:第一段统领全篇,概括说明内容;第二段

详细说明多利诞生过程,使读者更清晰明了;

第三段说明多利诞生的意义,总结上文。

3.再回望这一段的说明顺序,仍然是逻辑顺序。目

的是让学生知道:本课所学的阅读方法不仅仅用于片段阅读,还可以用于整篇阅读。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