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文章精选】赵民 方辰昊 陈晨 “城乡发展一体化”的内涵与评价指标体系建构暨若干特大城市实证研

【文章精选】赵民 方辰昊 陈晨 “城乡发展一体化”的内涵与评价指标体系建构暨若干特大城市实证研

【文章精选】赵民 方辰昊 陈晨 “城乡发展一体化”的内涵与评价指标体系建构暨若干特大城市实证研
【文章精选】赵民 方辰昊 陈晨 “城乡发展一体化”的内涵与评价指标体系建构暨若干特大城市实证研

【文章精选】赵民方辰昊陈晨“城乡发展一体化”的内涵与评价指标体系建构——暨若干特大城市实证研...

【提要】城乡发展一体化是我国先发地区城乡关系迈向高级阶段的现实命题,也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的必由之路。从城乡发展理论、发达国家(地区)经验以及国家政策导向等方面辨析城乡发展一体化的内涵,认为对城乡发展一体化的理解和评价应包含较高的“城市经济和城市功能”、均衡的“城乡关系”以及保存完好的“乡村地域的主体功能”三个维度。在此基础上,建构了城乡发展一体化的评价指标体系,进而对我国若干特大城市的城乡发展一体化状况做实证研究,以检验评价指标体系的可行性和应用价值,同时也提示了政策干预的方向。【关键词】城乡发展一体化;理论辨析;指标体系;特大城市(全文篇幅较长,此处略有删节。更多完整深入阅读请至《城市规划学刊》2018年第2期)

1 引言

科学评估“城市—区域”的城乡发展阶段,适时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并采取相应的政策措施,促使城乡经济社会结构从二元转向一元,这是我国先发地区、尤其是大城市和特大城市的重要历史使命和中央的要求。本文旨在深入辨析城乡发展一体化的阶段特征和具体内涵,并构建起城乡发展一体化

的评价指标体系;进而以我国若干特大城市(10个“城市—区域”)为样本,评价其城乡发展一体化的状况和绩效,并以此来检验所建构的评价指标体系的可行性和实际应用价值。2 迈向城乡发展一体化:从政策表述到理论诠释

2.1 城乡关系演进的相关理论经济学家、地理学家和城市规划学者对后发国家在发展过程中的城乡关系演变曾做过诸

多理论上的探讨,大致可分为城乡关系的描述性理论、阶段性线性增长模型以及结构性转变理论等;总体而言,随着城镇化和工业化的不断演进,对城乡关系的认知和演绎、城市功能转变或升级等成了西方理论研究的重要内容;同时亦有学者关注到此进程中的农业部门的重要性。具体来说:第一类是对城乡关系的直接描述,例如马克思的“城乡统一—城乡对立—城乡融合”的三阶段论述。即:①城市诞生于乡村,城市依赖乡村而存在的“城市依赖乡村阶段”;②工业化加速了城市化,城市与乡村差距逐渐拉大的“城乡分离对立”阶段;

③城乡与乡村相互合作,城乡差距减小的“城乡融合”阶段。再如芒福德从城市和乡村的功能出发,指出城市和乡村不应是完全分离的,两者分别有不同的功能,两者应相互依赖,并且认为乡村的功能比城市更为重要。可见其主要描述的是城乡关系以及城市和乡村的各自功能。第二类是阶段性线性增长概念,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罗斯托的“六阶段起飞理论”。罗斯托认为,人类社会发展共分为6 个经济成长阶段:

一是传统社会,其特征是不存在现代科学技术,生产主要依靠手工劳动,农业居于首要地位,消费水平很低,存在等级制,家庭和氏族起着重要作用。二是为起飞创造前提的阶段,即从传统社会向起飞阶段过渡的时期,在这一时期,世界市场的扩大成为经济成长的推动力。三是起飞阶段,根据罗斯托的解释,起飞就是突破经济的传统停滞状态。实现起飞需要3个条件:①较高的积累率,即累积占国民收入的10%以上;②要有起飞的主导部门;③建立能保证起飞的制度,例如建立使私有财产有保障的制度;建立能代替私人资本进行巨额投资的政府机构等。四是成熟阶段,这是起飞阶段之后的一个相当长的、虽有波动但仍持续增长的时期。其特点为,现代技术已被推广到各个经济领域;工业将朝着多样化发展,新的主导部门逐渐代替起飞阶段的旧的主导部门。五是高额群众消费阶段,这是一个高度发达的工业社会。六是追求生活质量阶段。可见,阶段性线性增长概念主要是用于描述在伴随着经济发展的过程,城乡关系的重点从农村地区逐渐转向城市地区,以及城市产业内部的发展演变。第三类是结

构性转变论述,其中最具有代表性、且与城乡发展最为相关的是刘易斯二元发展模型。早在1954年,刘易斯就曾在《劳动力无限供给下的经济发展》一文中提出了“二元经济模型”;该模型及其修正模型(费景汉-拉尼斯二元经济论、乔根森二元结构模型、哈里斯-托达罗模型等)对发展中国家“二元经

济走向一元经济”的过程做了系统描述。其要点是发展中国家一般存在二元发展结构,即传统部门(如农业部门)和现代部门(如工业部门);由于农业部门存在大量边际生产力接近于零的剩余劳动力,这时工业部门只要保持以固定“制度工资率”的就业岗位,农业产出边际低于“制度工资率”的劳动力就会愿意转移到工业部门去。在这个过程中,随着劳动力流出,农业部门边际劳动生产力上升,因而农业部门的收入也会上升;直到工农业两部门的生产力和收入水平相当,便达到了“刘易斯转折点”。在出现此拐点后,劳动力从无限供给转向有限供给,经济增长方式从主要依靠劳动和资本等要素的投入转向主要依靠劳动生产率的全面提高,二元经济最终融合为一元经济。可见,在刘易斯模型中,发展中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终极状态是城市和乡村生产力和工资水平差距

的逐渐消失,城乡经济发展水平逐渐趋于一致。同时,农业部门的粮食生产功能仍然是二元经济模型中的基本条件,如果粮食供给下降,则会阻碍二元经济的融合。2.2 先发国家(地区)的经验日本、韩国和我国台湾地区,以及美国、澳洲、法国等发达经济体的城乡关系已进入稳定阶段;特别是与我国类似具有小农经济特征的日本、韩国和台湾地区的城乡状态,可以认为是现实世界中城乡发展一体化的“彼岸”状态。对其做深入考察,对于认识我国城乡发展一体化的具体内涵、目标情景和动力机制有着重要意义。首先,根据

马克思及罗斯托的理论观点,城乡关系高级阶段的特征包括高非农化率和高城镇化率。实际上,发达经济体的城镇化率几乎都在80%以上,非农化率则更高;采取“大农业”“大农场”模式的美国和法国的非农化率甚至高达98%,采用“小农经济”模式的东亚经济体的非农化率也在90%以上。一般而言,非农化率的高低与农业生产方式有关,东亚经济体的农业就业人口远高于欧美与其家庭式经营不无关系。就城镇化率而言,超过80%以后就进入了相对稳定的状态;这时的城乡二元结构已经改变,在城市或乡村生活基本取决于个人的偏好。从日本、韩国和台湾地区的经验来看,城镇化成熟阶段的的城乡之间呈现出“有差异,无差距”的状态,即城市与乡村各

有不可替代的特色和优势,在城市还是乡村生活不再是囿于谋生的约束,而更多的是基于对生活环境的选择。因此,绝对的高城镇化率并不是城乡关系演进的终极目标。其次,

相关研究均认为缩小城乡发展差距是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的

重要举措,涉及家庭收入、城乡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以及社会保障等多个方面的差距。据发达经济体的经验,城乡收入差距会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而不断缩小;如日本稳定在了1.0

左右,美国稳定在1.0左右,台湾则到了1.2左右,而韩国在降到1.0 后又回升到约2.0(吴梦笛, 陈晨,赵民, 2017)。社会保障方面,据称日本和台湾地区均实现了城乡养老和医疗保险的全覆盖,公共服务和社会福祉方面的城乡发展一体化

程度很高(李明, 邵挺,刘守英, 2014)。值得注意的是,发达

经济体城乡差距的缩小离不开政策性扶持。例如农村居民收入有相当部分来自于政府的农业补贴,在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等方面也有赖于公共财政投入。由此可以推断:城乡福祉平等、惠农力度大等政策目标的实现,其前提条件是国民经济发达、城镇化率很高及农村人口极为有限。第三,发达经济体的城乡一体化,并非是城市“化掉”乡村;乡村地域的主体功能并不能因城市的发展而消亡或削弱。其中,粮食生产是农村地域的基本功能,几乎所有国家和地区都注重保全粮食生产功能,有的保证了自给、有的实现了出口。生态维系则是乡村地域更为不可或缺的功能,发达国家(地区)在城乡演进过程中,都非常强调生态环境保护与农村发展的关系。农村还具有游憩休闲的功能,例如法国、日本等都在农村地域开发了大批具有特色的旅游产品,法国还发展出了成熟的乡村养老业(周建华, 贺正楚, 2007)。此外,农村是绝大多数地区文明的起源地,农村的物质空间环境承载了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信息,因而保全乡村地域特色和文化传统亦是城乡发展中的重要议题。2.3 “城乡发展

一体化”内涵的理性辨析从理论文献看,国内学者均认为城乡发展一体化是城镇化的最高阶段,发生于生产力水平相当高的时期(陈雯,2003; 石忆邵,2003; 周加来, 2001);要以体制一体化、基础设施一体化、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等为基础,

使要素自由流动,进而实现城乡之间互为资源、互为市场、互相促进的理想状态(陈雯,2003; 赵群毅,2009),并使得城乡经济产出效益及城乡居民生活质量趋于一致(赵群毅,2009)。从政策角度来看,根据“城乡统筹”和“城乡发展一体化”提出的时代背景及政策表述,城乡发展一体化的目标显然不同于城乡统筹的“缩小”城乡差距;而是要求“消除”城乡差距,致力于形成高度和谐的城乡关系。本文认为,城乡关系具有阶段性;从城乡二元结构下的“以农哺工”,到“城乡兼顾”、“城乡

统筹”,再到“城乡发展一体化”和彻底打破二元结构,这是一个逐步演进的过程,对应于不同的发展基础和政策体系。“城乡发展一体化”可谓是一个新的境界,有着丰富的内涵,体现在高度发达的城市经济、“有差异、无差距,可流动、无障碍”的城乡关系,以及乡村地域主体功能的存续等方面。这种城乡状态既是经济社会高度发展的成就,也是区域经济社会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基础。首先是就城市一侧而言,城乡发

展一体化的经济基础主要是高度发展的城市经济,包括产业结构的高度化和不断优化,发展主要是依靠科技进步和组织创新等的贡献,因而土地的产出效率高;城市功能健全,城镇化发展的数量与质量相统一。在此基础上,城市能充分发挥对区域及农村的带动作用和服务辐射功能。其次是关于

城乡发展一体化阶段的城乡关系,应进入“有差异、无差距,可流动、无障碍”的状态。即得益于城乡间一体化的基础设施

网络、公共服务及社会保障体系,以及促进要素自由流动的机制体制的建立,城乡之间呈现出形态上的“有差异”、但在

社会关系和福祉上无实质“差距”的状态;亦即城乡之间的公

平得以实现,包括生产要素得以自由流动,资源得以合理配置,以及城乡居民享有同等的现代文明和发展机会,社会流动能顺畅进行。由此,人们选择“城市”或“乡村”地区居住或就业的主要因素不是经济因素,而是取决于个体对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等的偏好,再次是关于乡村地域的状态,城乡发展一体化绝非是让乡村变为城市的附庸或“后花园”,恰恰是乡

村“地域空间”的生态、农业和文化功能要得以充分彰显。随

着国家整体经济的发展,以及农业现代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需要充分转移。农村人口总量大幅减少的前提下,乡村社区得以重构,人居空间实现精明收缩;乡村地域空间的主体功能,包括及其生态功能、农业功能、文化功能等,在新的条件下等得以保全和传承。3 城乡发展一体

化水平的指标体系构建在厘清“城乡发展一体化”的内涵后,还需要解决如何去评价一个城市(城市——区域)的城乡发展一体化状况,这涉及到评价所需的指标体系建构。基于前文分析,对城乡发展一体化的状况大致可从三个领域做评价:①城市经济和城市功能;②城乡关系;③乡村地域的主体功能。

不同于以往的研究方法,本文对评价体系中的分类指标不做

加权归并,也不做综合评分。这是因为:其一,城乡发展一体化中各个方面的特征指标并不具备相互替代关系,某一指标的突出并不能弥补另一方面的不足;例如城市经济高度发达不能弥补乡村地域功能不全或环境退化,同时不同的乡村功能也不能相互替代;其二,本文建构指标体系的目的并不是为了比较不同城市的城乡发展一体化水平的综合得分高低,而是为了解析城乡发展一体化的具体状态,进而可以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以下从“城市经济和城市功能”、“城乡关系”和“乡村地域的主体功能”三个方面阐述评价指标体系的建构思路和方法。

3.1 关于城市经济和城市功能本文认为,城乡发展一体化离不开城市经济的高度发达,与其相关联的是地区“城镇化水平”的提升和“发展方式转变”。一方面,提高城镇化水平和降低农村人口比重是城乡发展一体化的前提条件,故选取“城镇化率”和“非农就业率”两项指标来反映城镇化情况和农村剩余

劳动力转移情况,并以“非农业从业人员人均增加值”来反映二、三产业的发展程度。“城镇化率”和“非农就业率”指标的理想值以东亚发达经济体为参照,城镇化率目标值取80%,非农就业率目标值取90%。另一方面,转变发展方式和提高城市土地经济效益,不仅能够实现对乡村地区的带动作用,还能有效规避对周边乡村发展空间的过大挤压。进入城乡发展一体化阶段,发展方式应由外延转向内涵,故选取“中心城

区地均GDP”来反映土地的经济效益水平,并选取地方经济增长中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来反映科技进步、组织创新等带来的生产力进步。3.2 关于城乡关系本文认为,“有差异、无差距、可流动、无障碍”的城乡关系是我国城乡发展一体化的理想状态,这种城乡发展差距的缩小最终应导向“城乡生活一体化”(即有差异、无差距)和“城乡生产一体化”(即可流动、无障碍)等两个方面。

具体来说:“城乡生活水平”趋同既是实现城乡公平所追求的结果,也是促进城乡间人力资源自由流动、包括城市人才向农村的流动的前提。可从收入和消费两个方面考察城乡居民生活一体化情况,具体采用“城乡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和“城乡人均消费支出比”两项指标来反映城乡相对水平,并采用“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两项指

标反映农村居民收入和消费绝对水平。城乡收入比的理想值可以参考东亚发达经济体的经验(吴梦笛, 陈晨, 赵民, 2017);在进入了城乡发展的高级阶段以后,即便城乡居民的收入和消费水平仍会有一定差距,但城乡居民的总体社会福利水平是趋于均衡的。过分追求城乡收入的均衡并不符合实际状况,以至于会干扰农村人口的正常城镇化转移。为此,参考东亚发达经济体的经验,并考虑我国的实情,将“城乡人均可支配收入比”的目标参照值设定为1.5,将“城乡人均消费支出比”设定为1.8。此外,农村居民绝对收入值难以设定理

想值,仅做横向比较。在“城乡生产力水平”方面,实现农业现代化、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是城乡发展一体化的重要目标之一;本文采用“农业人均产值”这一绝对水平指标帮助判断地区的农业生产效率,并采用“非农业从业人员人均增加值/农业从业人员人均增加值”来衡量城乡生产力水平状况。前者不易设定理想值,仅做横向比较。后者的理想值参照发达经济体(美国2008—2015年该值的平均数为0.818,日本2014年该值为2.89),考虑中国与日本类似的小农经济特征设定为2.9。3.3 关于乡村地域的主体功能本文认为,我国城乡关系在到达城乡一体化的境界时,其理想状态应是乡村地域的主体功能仍能得以保留和延续——包括农耕生产、生态服务、文化传承和游憩等功能,尽管做到这一点并非易事。首先,对“城乡建设集约化程度”做评价,因为唯有城乡建设的集约才能使乡村保有足够面积的农地和生态用地。不集约的城乡建设将会对乡村的地域功能造成侵蚀。至于受到侵蚀的是生态服务功能还是粮食生产功能,可结合“耕地保有情况”的指标来进行判断。在建设不集约的情况下,如果耕地保有情况良好,则可能是乡村地域的生态服务功能受到了侵蚀;如果耕地保有情况不理想,则必定会导致粮食等生产功能的侵蚀。本文具体采用“全域人均建设用地面积”和“建设用地面积占行政区面积比例”两项指标来表征城乡建设的集约化程度,两者数值越大,说明城乡建设对乡村地域功能的侵害越

严重;参考各地的规划指标,前者以≤120m2/人为理想值,后者不应超过50%。其次,对于“农业生产状况”的评价,则可从耕地保有情况和农业生产水平这两个维度来进行。衡量耕地保有情况的指标是“实有耕地面积”与“耕地保有量”的比值。“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耕地保有量指标”综合考虑了各地有多少土地适宜作为耕地,需要多少土地作为城乡建设用地,以及耕地保护的全国平衡等因素,是在权衡了千差万别的自然条件、行政区大小、经济发展潜力等条件后,所确定的各地保有耕地的目标值。因此“实有耕地面积”与“耕地保有量指标”的比值可以较准确地反映耕地保有的理想程度。在衡量农业生产状况方面,与以往的指标体系不同,本文从粮食作物地均产出角度来考察某地区发挥农作物生产功能的水平,采用的指标是“粮食地均产量商”(即粮食作物地均产出/所在地区平均水平)。第三,关于乡村文化传承和游憩功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的因素及农业衍生产业状况。可间接地从“乡村环境质量与产业多元化发展”这个复合维度做考察。就农村环境质量而言,良好的环境是留住本地人口和吸引外来人口,进而实现乡村文化传承和发挥游憩休闲功能的基础。针对我国乡村环境保护的严峻现实,本文着重考察市域河道的“水环境质量”。具体设定:达到或优于三类的河道断面比例的目标值为50%,河道劣Ⅴ类断面比例的目标值为0%。就“多元化发展”而言,用农村地区的第三产业发展水

平来衡量。在具体指标上,由于乡村地域没有旅游休闲产业的统计数据,因而采用“农村人均三产经营净收入”指标。此项指标暂不设定目标值,仅作横向比较。4 我国特大城市城乡发展一体化状况的实证评估4.1 实证评价概况为了验证本文所建构的评价指标体系的有效性,以我国若干市区人口超过500万人的特大城市(包括国家级城乡统筹/城乡一体化示范城市)为例,对特大城市现阶段的城乡发展一体化状况做实证评价。总体来看,本文所评价的这10个特大城市都已进入了城乡发展的高级阶段,但其城乡关系仍处在演进变化过程之中,离城乡发展一体化的理想状态仍有一定距离;同时,在某些具体发展维度上亦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性。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各个城市的起始条件不同及城乡发展一

体化的路径差异。4.2 对城市经济和城市功能的评价基于二、三产业高度发展的高城镇化率是城乡发展一体化的首要条件。数据显示,上述10个特大城市的非农化率普遍在80%—90%,而城镇化率则都达到了70%—80%或更高,即其“城市—区域”的经济发展和城镇化发展已经进入了高级阶段,具备了城乡发展一体化的基本条件。为进一步考察,还可将这些城市划分为三个梯队:第一梯队是北京、上海、广州、天津、南京和武汉,这几个城市的城镇化率均已接近或超过80%,非农就业率亦都超过90%,都达到或接近相关指标的理想值;第二梯队是苏州和杭州,这两个城市农村剩

余劳动力转移充分,非农化率很高,特别是苏州高达96.5%,但同时它们的城镇化率与非农化率尚存在22%和15%的“差值”,显示出城镇化与非农化不同步的特殊情景;第三梯队是沈阳和成都,它们的城镇化率分别约为80%和70%,非农

就业率也仅为80%左右,反映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尚不充分。经济发展方式由外延向内涵的转型升级是城乡发展

一体化的重要特征,而规模经济、集聚经济和科技进步带来的生产率提高是内涵式发展的重要内涵。对2009—2012 年的全要素生产率变化(或抑进步)做分析,可发现10个案例城市存在明显差异;其中苏州和杭州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相对偏小,可能与这期间的发展更为依赖要素投入有关。另外,虽然北京、上海、广州等的规模效率变化显著领先于其他城市,但其技术变化和纯技术效率变化却没有优势可言。

4.3 对城乡关系的评价从缩小城乡发展差距这一维度看,评价结果与“城市经济和城市功能”维度有一定的差异性。首先

是关于城乡生活状况的差异,大致可分为六档(表4):第一档是苏州和杭州,其农村居民收入和消费的绝对水平高且城乡差距小,表现出城乡生活处在较高水平的均衡状态。北京和上海位于第二档,其农村居民收入和消费的绝对水平高,仅次于苏州和杭州;但其城乡居民消费和收入的差距较大,尤其是城乡收入差距较大。第三档是天津,其城乡收入及消费的差距小,但收入和消费的绝对水平落后于北京、上海、

苏州及杭州。第四档是南京和广州,其农村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虽然不低,但却落后于上述几个城市,且城乡差距也较大,其中广州的城乡消费差距尤其显著。第五档是武汉,其城乡收入和消费的绝对水平略低于上述城市,但其城乡差距也较小。第6档是沈阳和成都,这两个城市的城乡收入及消费的绝对水平均较低,且城乡差距相对较大。

其次是关于城乡生产一体化,评价发现,除了苏州和武汉外,各城市的农业部门和非农业部门的劳动生产率仍有较大差距。苏州和武汉的第一产业从业人员人均增加值在10个城市中处于最高水平,约在7—8万元/人;与此相对应,苏州和武汉的“非农业从业人员人均增加值/农业从业人员人均增加值”的比值分别为2.43和2.79,这两个指标远远低于其它城市,可谓彰显了缩小城乡差距的成效。4.4 乡村地域主体功能评价在我国东中部地区人口密度较高的背景下,乡村地域要维系生态和农业生产等功能,其城乡建设必须走集约化之路,将非农建设用地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是乡村地域主体功能存续的基础。但这方面的评价并不乐观。如在有评价数据的城市中,苏州市域的人均建设用地超200m2;遥感影像亦显示了其建设用地蔓延对乡村地域的严重侵蚀。就“建设用地面积占行政区面积比例”而言,上海的数据已经接近50%,对生态空间和农业用地的挤压可谓已较为严重。在上述评价基础上,再对案例城市的乡村农业功能做具体考察。

根据评价结果,可将所评价的案例城市划入4个象限(图1)。图1 案例城市乡村农耕生产功能评价第一象限有北京、沈阳、南京和苏州4 个城市,这四个城市的“粮食地均产量商”和“实有耕地面积/耕地保有量指标”均大于1,显示其尚能发挥乡村地域的农耕生产功能,特别是苏州和南京,粮食地均产量

商超过1.05,也就是说粮食作物地均产量超过所在地区平均水平5%以上。此外,北京的“实有耕地面积/耕地保有量指标”远超其他城市,似与其耕地保有量指标的设定偏低有关。第二象限有上海、杭州和天津3个城市,这3个城市的“实有耕地面积/耕地保有量指标”大于1,说明耕地保有情况较好;但杭州和天津的粮食地均产量商在0.91—0.93之间,即地均粮食生产水平低于所在地区平均水平。第三象限有广州和武汉2个城市,它们的“粮食地均产量商”和“实有耕地面积/耕地保有量指标”均小于1,显示出粮食生产功能的不足,尤其是武汉的两项指标距目标值均有较大差距。第四项象限仅为成都,一方面其粮食地均产量商”高达1.07,粮食地均产量远超周

边城市,另一方面其“实有耕地面积/耕地保有量指标”仅为

0.85,即在耕地保有方面存在不足。这些仅是基于统计指标的评价结果,对其背后的实际成因尚需深入探究。进一步

而言,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农村留住人、吸引人的前提条件之一,有了人气才谈得上乡村文化传承和发展旅游产业。从水环境质量来看,可将案例城市分为4档。第一档是杭州、武

汉、广州和苏州,其河流断面水质达到或优于三类的比例在60%以上,且水质为劣Ⅴ类的断面比例低于10%,反映农村环境质量较好。第二档是南京,河流断面水质达到或优于三类的比例在50%以上,但水质劣Ⅴ类的断面也超过了10%,农村环境质量总体较好。第三档是北京,有48.5%的河流断面水质达到或优于三类,但同时也有39.9%的断面水质为劣Ⅴ类,市域的水环境质量不容乐观。第四档是天津、上海和沈阳,河流断面水质达到或优于三类的比例未超过20%,同时有1/3—1/2的断面水质为劣五类,反映了市域水环境质量较差,乡村地区的环境功能趋于退化。最后,在反映农村多元化发展的“农村人均三产经营净收入”指标方面,在有数据的城市中,苏州和武汉的成效最为突出。进一步分析可以发现,该数据与水环境质量呈正相关关系,印证了农村环境质量与发展乡村服务产业的关联性。5 结论城乡关系具有阶段性特征,从城乡二元结构到彻底消除二元结构,这是一个逐步演进的过程,并对应于不同的经济社会发展基础和政策体系。“城乡发展一体化”是我国先发地区城乡关系迈向高级阶段的现实命题,也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的必由之路。发达国家(地区)的经验表明,清晰的目标和有力的政策措施在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的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本文认为,对先发地区的“城乡发展一体化”目标的确定及发展状况的把握,可以从“城市经济和城市功能”、“城乡

关系”和“乡村地域的主体功能”这三个维度入手。因为,首先城乡发展一体化离不开城市经济的高度发达,与其相关联的是地区“城镇化水平”的提升和“发展方式”的转变;其次二元结构的消除意味着城乡关系要走向实质性一体化,实现“有差异、无差距,可流动、无障碍”的理想状态;最终的城乡一体化境界应是对称于城镇聚居区的乡村地域主体功能的保留和延续——包括农耕生产、生态服务、文化传承和游憩等功能。建构“城乡发展一体化”的评价指标体系极为重要,科学合理

的指标体系不仅是为了评价发展的状况,更是为了对发展的状态加以监测,从而为相关的政策制定和施行提供依据。为实现本文的研究目标,基于对“城市经济和城市功能”、“城乡关系”和“乡村地域的主体功能”维度的演绎,构建起了城乡发展一体化的评价指标体系;进而以我国若干特大城市为样本,尝试评价了其城乡发展一体化的状况,包括城乡发展一体化的程度、绩效和存在的不足,从而也提示了政策干预的方向。需要指出的是,本文评价指标体系的建构是基于一个完整的概念框架,尽管对案例城市的实证研究已经初步显示了其可行性,但对于具体评价指标的取舍及取值还需要继续验证和优化。本文为《城市规划学刊》原创文章

统筹城乡发展 推进城乡一体化(一)

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一) 摘要:推进城镇化,在城镇化的进程中实现城乡统筹,实现人口、劳动力在城乡经济、社会结构的转移和调整,可促进和加快城市的发展步伐。要以高起点规划引领城市发展,要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城市承载能力,要着力拓展城市发展空间,要鼓励全民创业,积极发展县域经济,扩大县域规模。 关键词:城市化;城乡一体化;统筹城乡 中国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要追求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同时,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种种矛盾,更迫使我们认识到,原有二元体制架构下建立的城乡关系,已经到了必须调整的阶段。另外,近年来农民收入增长乏力、农村市场份额持续下降等问题,都进一步证明单纯靠在农村发展非农产业,靠分散的工业化和城镇化,已经不能从根本上扭转我国经济多年内需不足的问题。进一步讲,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一方面是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在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同时,强化以工促农、以城带乡,推动工农、城乡互动,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体制保障、财力支持和动力源泉,调动农民参与农村改革发展的积极性,增强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活力,实现增加农民收入的目标。另一方面就在于实施和完善推进城镇化,从而在城镇化的进程中实现城乡统筹,实现人口、劳动力在城乡经济、社会结构的转移和调整,由此也大大地促进和加快城市的发展步伐。也就是说一方面只有减少农民,才能富裕农民。但另一方面只有扩大城市,才能发展城市。为此,必须进一步推进区域中心城市建设。一、城市化发展现状 以吉林省为例,改革开放前期,吉林省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在全国均处于较高水平,但近年来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进程却相对缓慢,2008年全省农村人口1459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54%,已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320万。也就是说还有一半多以上的人口生活在农村,二元结构分割现象较严重。其城市化的发展速度不仅低于珠三角、长三角以及京津唐等地区,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总体判断吉林省还处于城市化的初级阶段。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是重工业占较大比重,劳动力的容纳能力有限。面对巨大的就业压力,城市难以大量吸纳农业剩余劳动力,阻碍了城市化的步伐。二是小城镇发展较为缓慢。吉林省的城市规模结构以大中城市为主,小城镇数量少、规模小,没有得到相应的发展。同时,小城镇基础设施落后,工业化基础薄弱,制约了农村人口的非农化进程。三是吸引外资能力不强。 二、城市化发展的趋势 就全国而言,在未来的10多年中,全国将有3.5亿农村居民离开农村,到城市定居,使城市人口从今天不足6亿增加到10亿,使我国成为有2/3城市人口的国家。新迁入城市的人口将主要分布在8个人口数量超过1000万的超级城市,和15个人口数量处于500—1000万的大城市中。另外,到2025年,全国至少会出现221个人口数量超过百万的城市。这一新的城市化进程将成为经济增长的巨大推动力。到2025年城市消费在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从目前的25%上升到33%。城市化是我国经济增长的动力,正是城市化推动了过去20年的经济增长,未来20年也将是继续这样。满足城市化所需要的基础设施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未来全国需要新建170个交通枢纽,需要新建总建筑面积超过400亿平方米的500万栋楼房,其中5万栋楼房的楼层超过30层。吉林老工业基地要实现全面振兴,一个重要的举措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制定政策、创造条件,让更多的农民从束缚他们的土地中解放出来,这是非常必要的。同时,像吉林省这样一个拥有2700多万人口的省份,又有着像长春、吉林这样的特大型城市,要让更多的农民经过培训,从黑土地当中走出来,进入城市开始新的生活。因此,有必要使城市化水平至少提高到70%以上。目前,长春市城镇人口(不含所辖县、区)358.1万,驻长高校学生约50万,合计408.1万人。3年内应该达到500万,7年内达到700万,到2020年实现900万,这样,将会有三分之一的人口生活在长春。每个市(州)再发展到50—100万,这就有500~900万,再加上40多个县,农村人口就基本上转移到城

文章标题的含义及作用

标题的含义与作用 【题型示例】 (1)文章为什么以XXX 为题? (2)谈谈你对题目的理解。 (3)试分析题目的作用/好处、妙处。 (4)这个题目有什么含义? (5)给文章拟(换)题目。 【课文例举】 含义类: 林海音的《爸爸的花儿落了》这篇文章的标题有什么含义呢? 表层含义:夹竹桃花凋谢 深层含义:父亲的去世,我也要长大。 小说《变色龙》的标题有什么含义呢? 含义:是比喻的说法,喻指像变色龙一样的奥楚蔑洛夫,含有强烈的讽刺意味。 作用类: 《藤野先生》 表明___________ 《芦花荡》 事件___________ 《十六年前的回忆》 暗示___________ 《智取生辰纲》 概述___________ 《音乐巨人贝多芬》 吐露___________ 《羚羊木雕》 贯穿___________(小说:推动情节发展) 《喂——出来》 设置___________ 总结:含义:表层含义:具体可感的事物:表面上是指…… 深层含义:抽象有内涵的精神或寄托情感:实际上指…… 作用:①线索 ②设置悬念 ③点明中心,写出……突出……表达…… 内容 内容 结构

[例文一] 长在岩石下面的小花 ①初二那年,我从家中那台十四英寸的黑白电视机中,看到了一幢幢高耸的大楼直插云霄,一座座盘旋的立交桥雄伟壮观,一辆接一辆的小汽车井然有序的穿梭不停,大街上的霓虹灯闪着诱人的光彩,商场里琳琅满目的商品让人眼花缭乱。 ②我目瞪口呆,原来城市是这样的美好啊! ③年少的我由此陷入了深深的忧伤, ④第二天,我质问父亲:“你怎么不是城里人呢?”我想,父亲如果是城里人该有多好,那我也就是城里人了。 ⑤暑假,几名城里的大学生到我们这座大山里写生,他们背着画夹,戴着大阳帽, 洋气十足。其中有一个叫黄春草的女孩儿,就借住在我家。 ⑥有一天早上,为了画日出,天刚蒙蒙亮她就起床了。我缠着要看她画画,就和她一起去了。我们一起登上了山顶,大阳升起来了,红彤彤的,将云彩映照得格外艳丽。黄春草支起画夹,神情专注地画着。等她画完画,我们就坐在一块石头上聊天。我说:“我真羡慕你,生活在大城市里,享受着富足的生活和良好的教育,像我这样活着实在没有一点儿意思。”可她却说:“不要把别人的生活想得太美好,小小年纪不要如此多愁善感。我给你讲一个故事吧。” ⑦于是她讲道:“在一座大山深处,有一个小女孩儿,十岁那年,母亲病逝;十二岁那年,父亲抬木头时被砸伤,从此干不了体力活儿。她每天背着个破布包,跑步去六公里外的学校上学。放学后,她还得割猪草,像男人一样在腰上缠根绳子,下到悬崖下面挖药材,挣点找补贴家用和交学杂费。后来她考上了大学,她一共贷了八千多元的助学贷款……” ⑧我想不到这个世界上还有比我更不幸的人,我以为她在给我编故事,黄春草却说这个女孩儿就是她。 ⑨我惊讶地看着黄春草,她的脸上非常平静。我想,比起黄春草,我幸运得多了,最起码,我还有爱我的爸爸和妈妈。 ⑩黄春苹的手指向远处,顺着她手指的方向,我惊讶地发现,一朵不知名的小花竟然生长在一块伸出的岩石下面。那块岩石像伸出的房檐一样,严严实实地遮挡住了阳光,但是小花竟然绽放了。她说:“阳光虽然没能直接照射到小花身上,但小花心里已感受到了阳光的存在,哪怕是一点点余光。” ⑾是呀,我们不能选择自己出生的时间和地点,但我们可以选择顽强,在艰苦的环境中一样能够茁壮成长,就像那朵长在岩石下面的小花。

文章标题含义和作用

文章标题含义和作用 LELE was finally revised on the morning of December 16, 2020

初中阅读理解之文章标题含义和作用 题型抢先看 文章的标题,通常被称作文章的“题眼”,既然是“眼睛”,那一定是文章的主要内容,也即文章的精要内容的提炼、概括、与浓缩。因此,理解文章的标题有助于我们读懂文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情感倾向。 标题的含义及作用在初中考试中的常见考察题型中有: ①这篇文章标题的含义是什么? ②文章标题的作用是什么? ③作者为什么拟这个标题? ④文章的标题是否能用某某词替换哪个标题更好说明理由。 概念讲解,技巧传授 (一)标题的含义 标题的含义一般分为字面意思和深层含义两层。深层含义与文章的中心挂钩。 揣摩标题含义需要从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入手表层含义指的是:标题的字面含义、文中内容; 深层含义指的是: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深层含义需要联系文章的中心解答。 例题《走一步,再走一步》 文章标题的含义是什么呢? 解析: 揣摩标题关键字“走” 联系文章内容看文题指的是:全文写“我”爬上悬崖却恐惧得不敢爬下来,后来是在父亲指点鼓励下“我每次只移动一小步,慢慢爬下悬崖。” 结合文末主旨句分析,“每当我感到前途茫茫而灰心丧气时……我提醒自己,不要想着远在下面的岩石,而要着眼于那最初的一小步,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直到抵达我所要到的地方。”因此文题具有更深层的含义,暗含人生哲理。 所以,答案应该为——表层含义:父亲鼓励我一步步走下悬崖;深层含

义:大目标化解成小目标,一个个击破,取得最后成功。 这道题也体现了我们做标题类阅读题所会用到的方法①技法一、析标题字词。就是从理解文章标题的关键词的本义、字面义入手,联系文章内容,得出标题的深层含义或作用。 课堂练习 《迷雾灯塔之光》庞启帆圣诞节前夕,小科林的心情非常沉重,因为没有下雪。但还有另外一个原因。七天前他的父亲就已出海捕鱼,至今没有回来。 科林朝山上的灯塔看去,一场暴风雨已摧毁灯塔的电线。明亮的灯塔之光已经熄灭。七天了,没有灯光指引他的父亲的渔船。 “科林,我们需要泥炭来生火。”科林一回家,母亲就对他说,“家里的泥炭已经烧完,并且快到点亮圣诞蜡烛的时间了。”“我不太关心点亮蜡烛的事,妈妈。”科林回答。 “是,我也不想关心。”母亲答道,“但是每一个爱尔兰人在平安夜都会点亮蜡烛,即使在最伤心的时候。我知道现在家里充满了悲伤,但明亮的蜡烛表示我们的家和心扉向陌生人敞开。如果你捡一些泥炭回来,我们待会儿就做晚饭。”科林点点头,走出了家门。 他牵着驮泥炭的驴子来到山上。谁会关心一根蜡烛?怎样能重新点亮灯光,指引渔船回家才是最重要的。科林凝望灯塔,叹了一口气。忽然,他的脑袋灵光一闪。他狂喜着向山顶跑去。到达灯塔,科林使劲地敲门:“达非先生,”科林喘着气说道,“您以前是如何让灯塔亮起来的?”看守人达非先生很惊讶他的到来:“用电池,孩子。但是新年后才有新电池。” “在使用电池这种东西之前,如何点亮灯塔?” “用汽油灯。灯现在就在地下室。但我们现在没有汽油,孩子。”“用煤油行吗?”科林屏住呼吸问。“我想可以,”达非先生若有所思地说,“但是,我们最好不要采用这种愚蠢的方法。在这个村庄你不会找到多余的煤油。今年大家都没什么钱……” 他还没说完,科林已经跑出很远。他回家从厨房里拿了四个桶,然后又跑出了家门。 这时,几乎每一家都已经点亮了蜡烛。在平安夜,一盏烛光意味着一个陌生人会受到欢迎,无论他要求什么,都会得到满足。科林加快脚步,飞奔到第一间亮着烛光的房子前。 “您可以从您的煤油灯里分给我半杯煤油吗?”他问。科林去了每一间有烛

城乡一体化与区域协调发展一试题

第一部分 ;判断题
1. 下面说法正确吗?长三角区域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也明显 加快,人流、物流、资金流、技术流和信息流在长三角区域已经 正确 能够比较自由地流通。 A. A.正确 B. B.错误 您的答案:A 答案分析: 无 正确答案:A

2. 下面说法正确吗?双带就是指我们江苏这个沿海发展带 的和东陇海发展带,其中东陇海地区是国家层面的重点开发区 域 A. A.正确 B. B.错误 您的答案:A 答案分析: 无 正确答案:A
正确 √
3. 下面说法正确吗?要推进区域的一体化进程,一是要加快 基础设施一体化,第二个就是要加快长三角地区的市场体系的 正确 一体化 A. A.正确 B. B.错误 您的答案:A 答案分析: 无 正确答案:A

4. 下面说法正确吗?主体功能区规划它具有约束性,既要约 正确 束市场主体的开发行为,不用约束政府的行为。 A. A.正确 B. B.错误 您的答案:B 答案分析: 无 正确答案:B

5. 下面说法正确吗?江苏省人口分布和经济布局不协调。区 域间功能服务和生态条件的差距还比较大,就是我们三大区域, 正确 分布还不够均匀,不够协调。 A. A.正确 B. B.错误 您的答案:A 答案分析: 无 正确答案:A


6. 下面说法正确吗?现代农业发展步伐加快,江苏坚持一手 抓粮食高产制度的普及化,提高单产水平,稳定粮的食生产, 正确 一手抓高效农业规模化,大力发展适时农业,促进了农业增效、 农民增收。 A. A.正确 B. B.错误 您的答案:A 答案分析: 无 正确答案:A

7. 下面说法正确吗?农业生产空间是叫两带三区。两带是指 沿江农业带和沿海农业带,三区是指我们的太湖农业区和江淮 正确 农业区、徐北农业区,就是苏北灌溉总渠,徐北农业区。 A. A.正确 B. B.错误 您的答案:A 答案分析: 无 正确答案:A

8. 下面说法正确吗?着力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基地建设,要充 分发挥沿海深水港口、土地、岸线爱心资源比较丰富的独特优 正确 势,集中布局发展大型生化、钢铁、造船、汽车等联合产业, 形成产业发展的规模优势和积聚效应。 A. A.正确 B. B.错误 您的答案:A 答案分析: 无 正确答案:A

9. 下面说法正确吗?具有江苏特色的统筹城乡发展的道路 的思路是以城市化带动农村,以工业化致富农民,以产业化提 升农业,我们努力构建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大力 推进城乡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就业保障这 五个一体化,这是工作思路。 A. A.正确 B. B.错误 您的答案:A 答案分析: 无 正确答案:A
正确 √
10. 下面说法正确吗?继续深化户籍制度的改革,放宽城市 特别是中小城市的落户条件,鼓励和引导农民向城镇就近和异 地转移。 A. A.正确 B. B.错误 您的答案:A 正确答案:A
正确 √

推进城乡一体化的重大举措

推进城乡一体化的重大举措 [提要]城乡发展不平衡会带来严重的后果,既影响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又影响社会稳定和谐。造成城乡之间巨大鸿沟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城乡二元体制,要实现城乡一体化,主要是通过以下三大举措来推进。 关键词:推进;城乡一体化;举措 城乡一体化是一项重大而深刻的社会变革,只有城乡“齐步走”,才能全国“一盘棋”。而我国长期存在的城乡二元体制不仅导致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差距日益扩大,而且公共服务水平过于悬殊。要实现城乡一体化,必须对城乡二元体制进行改革。 一、推进户籍制度改革 户籍制度改革是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前提条件。我国户籍管理因有农业、非农业户口之分,让城乡之间产生了触目惊心的鸿沟。现存的户籍制度已明显不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打破“城乡分治,一国两策”的户籍管理格局,势在必行。户籍制度改革需要付出巨额的改革成本,目的在于让转户农民都能享受到城市均等的公共服务,这是改革进程缓慢的主要原因。在全国最引人关注的是重庆市2010年8月启动的户籍制度改革,以省一级为单位在全国户改还是第一次。重庆此次大手笔推出的两年300万、十年1,000万的农民进城计划,将成为几十年来我国户籍制度改革规模最大的一次实践。在重庆这次户籍改革中,土地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农民交出土地,换取城市户籍,从而可以享受到城市居民的好处。由此可以看出,重庆做法的核心是农民拿土地交易公共服务,当然这种做法也引来很多争议。实行了户籍一元化并不代表就实现了城乡一体化,怎样推动户籍制度改革正在考验着各级地方政府的智慧。 “十二五”期间是户籍制度改革最关键的时期,城市人口首次大于农村人口(常住人口)。现在已经有13个省市区宣布改革户籍制度,但大部分改革只停留在形式上,没有给农村人口提供与城市人口同等的享受公共服务的权利。户籍制度改革的正确方向是把户籍的登记与公共服务的提供脱钩,将来的公共服务提供要与居住直接结合在一起。2012年2月23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积极稳妥推进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的通知》,其中提到落实放宽中小城市和小城镇落户条件的政策。当前户籍制度改革的重点是从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做起,因为农民工要成为市民,首选的仍是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他们虽然在大城市打工,但最终还是想在就近的小城市或县城安家落户,毕竟成本要比大城市小得多。户籍制度改革的关键,就是寻找一个有效的融资机制,来渐进地把城市公共服务提供给那些已经进入城市、并以城市为主要收入来源和生活地的农村流动人口。但改革一定是渐进式的,不管是社会保障还是基本公共服务都需要国家大量财力来支撑,这些都需要逐步增加在公共服务方面的财政支出。 二、推进土地制度改革 改革土地制度是实现城乡一体化的根本保障。改革开放30多年,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起了很大的作用,但是并没有从根本上触动城乡二元体制。土地过于分散和地块过于狭小,难以达到规模经济,从而制约了农业生产力的提高。 第一,改革农村土地基本经营制度。十七届三中全会宣布允许农民按照自愿有偿原则转让土地承包经营权,要根据农民的意愿,多种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正如小岗村分与合带给我们的启示,距离大包干将近

完整word版阅读理解之文章标题含义和作用

阅读理解之文章标题含义和作用 [学习目标] 1.熟练掌握分析文章标题含义的技巧 2.熟练掌握分析文章标题作用的技巧 [重点难点] 1.如何分析文章标题的深层含义 [题型抢先看] 文章的标题,通常被称作文章的“题眼”,既然是“眼睛”,那一定是文章的主要内容,也即文章的精要内容的提炼、概括、与浓缩。因此,理解文章的标题有助于我们读懂文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情感倾向。 标题的含义及作用在考试中的常见考察题型中有: ①这篇文章标题的含义是什么? ②文章标题的作用是什么? ③作者为什么拟这个标题? ④文章的标题是否能用某某词替换?哪个标题更好?说明理由。 真题重现----标题的含义 谈谈你对标题“成熟的稻谷会弯腰”的理解。——《成熟的稻谷会弯腰》 题目“风雨中的菊花”有何含义?——《风雨中的菊花》 真题重现----标题的作用 本文着力描写母亲的白发,请简要分析标题中的“白发”在文中有哪些作用。——《田野上的白发》 说说文章以“天窗”为题的作用。——《天窗》 对文题的综合考察 阅读全文,谈谈选文以“江南江南”为题有什么好处?——《江南江南》 小说的标题好不好?为什么?——内蒙包头《钟点工的三千元晚宴》 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作答。?作者为什么以“我生命中的那簇野菊花”为题目作者为什么以“倾听生命行走的声音”为题?请结合文章简要作答。概念讲解,技巧传授(一)标题的含义标题的含义一般分为字面意思和深层含义两层。深层含义与文章的中心挂钩。文中内标题的字面含义、揣摩标题含义需要从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入手表层含义指的是:容;深层含义指的是: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深层含义需要联系文章的中心解答。1 例题《走一步,再走一步》 文章标题的含义是什么呢? 解析: 揣摩标题关键字“走” 联系文章内容看文题指的是:全文写“我”爬上悬崖却恐惧得不敢爬下来,后来是在父亲指点鼓励下“我每次只移动一小步,慢慢爬下悬崖。” 结合文末主旨句分析,“每当我感到前途茫茫而灰心丧气时……我提醒自己,不要想着远在下面的岩石,而要着眼于那最初的一小步,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

标题的含义与作用

阅读理解专题训练三:标题的含义、作用 一、标题的含义 含义:表层含义+深层含义+中心 1、联系表层含义 标题的字面含义、文中记叙的内容 2、体会深层含义 修辞手法(比喻、拟人、象征、双关等),和文章内容相关的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 解题方法:1、把握标题的关键词语,联系全文内容,理解表层含义。2、抓住文章中的点题句,结合文章主旨,体会深层含义。 注:不是所有的标题都有表层和深层含义,要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二、标题的作用 1、表明文章的写作对象; 2、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3、作为贯穿全文的线索; 4、揭示文章的主旨;表明文章的写作情感; 5、一语双关; 6、设置悬念、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7、生动形象、新颖含蓄、意味深长、耐人寻味,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流泪的蓑衣 那件蓑衣,被我的父亲挂在老屋的土墙上。 土墙上有一截嵌入在泥里的木头,有些腐朽了,蓑衣就被挂在了土墙的木头上。蓑衣轻轻靠在土墙上,当夜晚的风吹穿过窗户,吹进老屋,蓑衣也就开始飘荡。而很长的时间里,在土墙的角落,蓑衣始终显得有些无趣和落寞。 已经很久了,蓑衣一直挂在那里,落满了灰尘与时光的碎片。它,好像被父亲遗忘了,被无情地挂在了土墙上。于是,蓑衣开始在一个下雨的夜里流泪了,它开始回忆起自己辉煌而又辛苦的一生。 它想,那应该是在很久远年代的一个雨天,有一个放牧的男子,荷蓑荷笠地走进了江南的细雨,或许是要去见一个想往已久的女子。而在唐朝风雨里,有一个诗人吟唱着这样的词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蓑衣想到自己的前生,心里一阵喜悦。但它更愿意回忆的是和我父亲相依为命的苦涩的日子。 那时候,父亲在农村,在春三月的细雨里,父亲牵着牛,戴着斗笠,披着蓑衣行走在田埂上。或者,父亲在冬水田里,赶着牛犁田。或者,在稻田里插秧,蓑衣紧紧地贴着父亲的脊背。蓑衣被冷漠了一个冬天,终于感受到了来自我父亲的温暖。于是感动的泪水顺着蓑衣流了下来,滴落在冬水田里。 多少个这样的雨天,蓑衣紧贴着我父亲的脊背,行走在田间地头。可以说,在农村,看见了蓑衣,就好像看见了辛苦劳作的父亲。蓑衣被雨水冲刷,棕榈的颜色渐渐的褪却,它是农忙时劳动的功臣。农忙之后,蓑衣,又被父亲挂在了老屋的土墙上。 蓑衣想着这些昔日的事情,想着那些苦涩的日子,蓑衣躲在老屋的角落哭了。顺着土墙,有蓑衣哭泣的泪痕。但是,它万万没想到的是,我的父亲把它永远的挂在了乡下老屋的土墙上。 生活在乡下的父亲,终于被说服到城里和我们一起生活。父亲是在一个雨天离开乡村的,离开的时候,蓑衣高兴极了,以为父亲会和往日一样披上它,穿梭在细雨之中。但它失望了,它一直躲在那个角落,默默地等待我的父亲。 一转眼,父亲到城里已经生活了六年。那年回到乡下修缮老屋,才又看到父亲的蓑衣,像一件精致的蝴蝶标本,挂在土墙上,落满了厚厚的灰尘。这让我想起父亲披着蓑衣,在田间地头里辛勤劳作的日子。让我想起,父亲披着蓑衣,赶着牛从乡村的土路上回家的日子。让我想起,饭熟之后,在山坡上呼喊父亲,寻找那披着蓑衣的身影的日子。 但是,那件蓑衣,已经被父亲永远挂在了老屋的土墙上。但我相信,在每一个雨天,父亲都会想起那挂在土墙上默默流泪的蓑衣。 1、品味第三段中画线的句子,结合下文看看蓑衣的“辉煌”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2、蓑衣的泪水里蕴含着哪些复杂的情感?试简要分析。(4分) 3、根据文章内容概括回答。(6分) ①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 ②第三段中“它,好像被父亲遗忘了,”父亲是否忘记了蓑衣? 4、文章以“流泪的蓑衣”为题有什么好处?(可从构思、表达效果等方面赏析)读下面几行诗,按要求写作。 我以为自己能读懂春天/原来,我只知道春天过了是夏天 我以为自己能读懂青春/原来,我只把青春当成了一段时间 我以为自己懂得了母爱/原来,我把母爱当成了早餐 我以为自己懂得了友情/原来,我把朋友当成了玩伴 …… 请以“原来我没懂”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文体自选;②不少于600字(写成诗歌不少于16行); ③不得抄袭本卷中的材料;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要求:【优秀范文】 原来我没懂600字作文_1 她,终日静坐着,不曾与他人说话。于是,我一直认为——她的绽放只在于她自己的世界中。 她是一个智障女孩,拖着长长的马尾辫,抿着嘴,带着一张蜡黄的脸坐于学习班的角落里。一坐,就是一天。无人与她讲话,不知是不愿讲还是怎么的。她也不 1

城乡一体化发展路径和特点分析

城乡一体化发展路径和特点分析推进城乡一体化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萧山作为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较高,总体经济实力强劲,区域发展能力迅速,民生改善不断提高。基于这样一个现实,需要进一步科学认识统筹城乡发展的方法路径,建立科学的统筹城乡发展模式,加快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 一、引言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全面深刻阐述了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并明确提出了五个统筹的具体要求。萧山结合实际,在2003年1月的区第十二次党代会上,提出了加快经济转型、城市转型、社会转型、实现由强县市型向都市型的转变的发展思路。这个思路的提出,使萧山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思路渐渐凸显。之后,在2003年7月区委十二届二次全会做出了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决议,使全区基本形成(空间、经济、人口、社会、生态)五个一体化格局,并相继制定一系列配套政策。结合自身经济社会发展现状,按照人口、经济、社会、生态等方面的一体化发展要求,以空间重组为突破口,通过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推进来实现城乡经济发展、空间融合和社会进步,改善城乡居民生活条件和发展环境。 萧山地处钱塘江南岸,为杭州南大门,东接历史文化名城绍兴。全区总面积1420平方公里,2008年末总户籍人口1202249人,其中非农业人口400929人。辖有22个建制镇,4个街道。城区4个街道总人口269964人,其中非农人口200953人。主城区建成区面积,由1988年萧山撤县设市时的7平方公里扩展到2001年撤市设区前的26平方公里,至2008年达到54.43平方公里,成为杭州实力最强、地域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城区,区域网络化大城区的框架初步形成。2008年,全区实现国内生产总值986.50亿元,三次产业增加值结构比重达到4.1:64.1:31.8。全年财政总收入126.80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63.18亿元。2008年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452元,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8569元,恩格尔系数0.356。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2987元,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0287元,恩格尔系数0.349。城乡居民居住条件进一步改善,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为33.83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为73.49平方米。城乡统筹的交通、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比较完备;城乡统筹的养老、医疗、失业和最低生活保障等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农村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城市化和工业化水平都比较高,全区城市化率超过了65%,2008年全区实现工业总产值3580.24亿元,成为萧山经济的支柱,尤其是民营经济占到工业总产值的80%以上。城市化和工业经济的快速增长为“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奠定了坚实基础,使萧山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城乡一体化有了现实基础。 二、路径选择

文章标题的含义、作用复习过程

记叙文标题的含义和作用 一、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总体来说,叙事写景抒怀类文章的标题一般具 有深刻的含义,或者隐含有多重的意思。正确理解这类文章标题的含义或作用,能够帮助于学生领悟文学作品的思想内涵、理清文章思路。因此,对标题的分析理解就显得尤其重要,理解文章标题的含义或作用,也就成了一个热门的知识点。 二、典型题型 (一)为什么以此为题?(二)谈谈你对题目的理解。(三)试分析题目的作用/好处、妙处。(四)这个题目有什么含义?(五)给文章加(换)题目。 三、课题举例——标题的作用 1、确定文章的写作对象和文章的感情基调,作为作者感情的出发点。如《我最好的老师》《为人民服务》 2、概括文章的中心事件、主要内容。如《一夜的工作》《北京的春节》 5、贯穿全文的线索。《桃花心木》《鲁宾孙漂流记》 6、文眼;揭示文章中心主旨。如《跨越百年的美丽》《各具特色的民居》 7、设置悬念,引起读者阅读兴趣;富有哲理,发人深省。如《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匆匆》 8、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背景。如《千年梦回在今朝》《藏戏》 五、解题思路 1、先看标题的本义:(词语的含义,概括内容、点明对象) 2、再思考深层含义:(比喻义如《灯光》《落花生》、双关义:就是有一个字面义和深层义。如《桃花心木》) (1)结构(线索悬念) (2)主旨与主旨的关系(点明、揭示) (3)人物与人物的关系(表明人物性格、表明作者的情感与态度、作者情感的触发点) (4)写法修辞(比喻、拟人、双关等) 3、最后分析其效果 生动形象、新颖含蓄、言简意丰、发人深思、引起阅读兴趣。 六、答题技法 技法一:析标题字词。就是从理解文章标题的关键词的本义、字面义入手,联系文章内容,得出标题的深层含义或作用。 技法二:析标题修辞。就是从理解文章标题的修辞手法入手,联系文章的人物形象及隐含的情感来理解标题的含义或作用。 技法三:析内容主旨。就是从文章的写作内容、作者情感、主题意思入手,分析标题揭示的思想内容。

加快推进我国城乡一体化发展进程的思考

加快推进我国城乡一体化发展进程的思考 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的新格局”,在实践中,随着城乡一体化的推进,问题也凸显出来,出现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就是对城乡一体化内涵的认识存在着误区。 城乡一体化的认识误区 对城乡一体化的认识误区,已有不少专家、学者不同程度地进行了阐述,但总体感觉深度不够,对其相互关系的分析不够清晰,很有必要进一步加以明确。这些误区主要有如下四个方面。 误区一:城乡一体化就是城市化。城市化发端于19世纪中上叶以英国为代表的资本主义工业革命时期,是由于工业化引起的人口自发迁移到城市,是由工业“积聚效应”引起的农村居民变为城市居民的人口集中过程。城市化是工业化和产业分工的结果。而城乡一体化是指统筹城乡这两个系统的经济社会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相互协调,共同发展,不是忽视城市与乡村在空间发展和经济基础上的区别,盲目地把农民转非变为市民,把农村变为城市,不是简单地提高了“城市化率”就代表推进了城乡一体化。这种认识不仅曲解了城市化,更

曲解了城乡一体化。城乡一体化发展必然会推进城市化进程,城市化是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必然结果,而不简单地等同于城乡一体化。 误区二:城乡一体化就是新农村建设。纵观当前国内一些地方政府和部门关于城乡一体化的措施、报道,认为城乡一体化就是简单的城市反哺农村,在物质和资金上给农村大力支持,帮助农村修路盖楼,解决农民子女教育、生活、出行等就是在搞城乡一体化,把新农村建设的政策、文件、措施稍加改动就变成了城乡一体化的政策、文件、措施,这显然是片面的。城乡一体化与建设新农村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二者的联系在于,城乡一体化包涵新农村建设,是整体和局部。城乡一体化发展了,新农村建设也必然发展了;新农村建设工作做得好,必定能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二者的区别在于,城乡一体化是更高层面更大范畴的旨在打破城乡二元体制、统筹城乡协调共同发展的重大战略。而新农村建设的着眼点是“乡”,基本不包括“城”,主要是针对“三农”问题提出的,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作用要低于城乡一体化。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首先应该把重点放在“乡”,应该通过提升“乡”的地位、作用,逐步打破分割壁垒,缩小城乡差别,实现城乡要素合理流动和分工优化,协调发展,而不能用新农村建设代替城乡一体化。 误区三:城乡一体化就是城乡一样化。这个观点主要体现为

(完整版)文章标题的含义及作用

文章标题的含义及作用 题目的理解 1.分析标题的含义标题含义一般从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两个方面来分析。表层含义即标题的字面意义,深层含义即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如人教版七年级课文《爸爸的花儿落了》一文,标题的表层含义是夹竹桃凋谢,深层含义是父亲的去世。再如《定格一种倒下的姿势》,标题的表层含义是他们最后倒下的姿势被固定在废墟里,深层含义是他们壮烈牺牲,无私奉献的精神永驻人们心中. 再如《心声》语带双关,表层意义是李京京在课堂上十分渴望读课文。深层意思是需要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肯定、理解和尊重;需要父母和好,家庭温暖,需要亲情和友情。2.标题如果是比喻句的,文中往往不是围绕标题的字面含义来展开叙述,那么我们就应该联系文章的具体内容,弄清比喻义,这样我们就可以领悟出标题的深刻含义。比如“变色龙”的字面意义是一种善于变色的蜥蜴,而契诃夫的《变色龙》中的“变色龙”是比喻像变色龙一样的奥楚蔑洛夫。用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主人公善变(见风使舵)的性格。具有极强的讽刺性。3.分析标题的作用要了解标题的作用有那些,我们不妨来看看几篇课文。1《背影》充当线索、抓住外貌特写镜头表现父子深情。2《阿长与山海经》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突出阿长为我买《山海经》这件事;表现阿长真诚、善良和乐于助人;表明我的感激和怀念。3《藤野先生》——表明写作对象,4《智取生辰纲》——关联主要情节,5《羚羊木雕》——贯穿全文的线索,6《心声》——透露情感主旨。此外还有含蓄寓意,引起读者兴趣,制造悬念。 题目的作用 (1)把握象征意义;(2)语带双关;(3)作者感情的出发点;(4)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5)文章线索;(6)文眼;揭示文章中心;(7)吸引读者、新颖;(8)题目中运用修辞的,要还原它的本义后再分析作用。 线索 记叙文的线索是比较复杂的,它由许多因素决定,诸如文中的内容、文体的特点、写作风格等等,致使文章的线索出现了多种形式。 (1)以人物品格为线索。《谁是最可爱的人》作者精心选择了三个典型事例,这三个事例可以说是文章的"部分",要把"部分"组成"整体",就得有条线索,这条线索就是志愿军战士崇高的精神境界核优异品质。

关于推进城乡一体化相关政策解读

《关于推进城乡一体化相关政策解读》 是非题: 1.200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斯蒂格利茨曾预言:有两件大事将对21世纪人类社会进程造成深刻的影响,一是新技术革命,二是中国的城市化。正确答案是:(A) A 是 B 否 2.要扩大内需,必须走城市化的道路。正确答案是:(A) A 是 B 否 3.更加注重城乡统筹发展是新型城市化内涵中提到的“六个更加注重”的内容之一。正确答案是:(A) A 是 B 否 4.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是新型城市化内涵中提到的“六个更加注重”的内容之一。正确答案是:(A) A 是 B 否 单选题: (下列每题的选项中,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请在最佳答案前点击选择。) 1.要实现新型城市化基本内涵中提出的发展路向,我们在管理方式上,要破除“()”的观念。正确答案是:(B) A 重增长轻环境 B 重建设轻管理 C 重经济轻社会 D 重城区轻农村 2.下列属于“五个明显的不足”内容的是:()。正确答案是:(C) A 可持续发展能力不足 B 发展空间不大 C 市场配置土地资源的能力不足 D 生态环境太差 3.在新型城市化发展中要推进城乡一体化,需解决好问题有()。正确答案是:(A)

A 社会相对公平 B 建设轻管理 C 经济轻社会 D 城区轻农村 4.要实现新型城市化基本内涵中提出的发展路向,我们在区域关系上,要破除“()”的观念。正确答案是:(C) A 重规模轻结构 B 重洋轻土 C 重自身轻周边 D 重政府轻市场 多选题: (下列每题的选项中,至少有一项是符合题意的。请在答案前点击选择。少选、多选、错选,该题均为不通过。) 1. ()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斯蒂格利茨曾预言:()将对21世纪人类社会进程造成深刻的影响。 (正确答案是:AC) A 2000 B 2001 C 中国的城市化 D 中国的城市规划 2. 2011年,中国城市化率达首次突破()%,达到了()%。 (正确答案是:CD) A 40 B 41.3 C 50 D 51.3

试论城乡一体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的对策

试论城乡一体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的对策 1、城乡一体化的含义、重要性、目的、意义 我国在改革开放后,特别是80年代末期,由于历史宏观因素,城乡分离发展,形成了城乡之间的隔离,造成我国城乡社会发展两极分化的局面,从而产生各种经济社会矛盾,而后为了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提出了城乡一体化的思想,主要体现在城乡之间的经济联系和社会进步的要求。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乡一体化已经成为事关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重大问题。因此对于城乡一体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要重视起来,及时的提出解决对策,保证城乡一体化的进程。 城乡一体化是把城市与乡村、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统筹规划、综合研究,通过体制改革和政策调整,促进城乡经济一体化、社会一体化、生态一体化和信息一体化。改变长期形成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实现城乡在政策上的平等、产业发展上的互补、国民待遇上的一致,让农民享受到与城镇居民同样的文明和实惠,使整个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厉以林认为:城乡一体化应该是双向的,即农村居民可以迁往城市,在城市工作或经营企业;城市居民也可以迁往农村,在农村工作或经营企业。还有学者认为城乡一体化是指相对发达的城市和相对落后的农村,打破相互分割的壁垒,逐步实现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组合,促使生产力在城市和乡村间合理分布,城乡经济和社会生活紧密结合与协调发展,逐步缩小直至消灭城乡

之间的基本差别,从而使城市和乡村融为一体的过程。总之,城乡一体化是城市和乡村在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相互融合渗透的过程。 1、城乡一体化过程 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城镇化水平既严重滞后于发达国家和相当部分发展中国家,也滞后于我国的工业化进程,“城乡二元结构”和“三农”问题十分突出。但是,我国的城镇化水平却在曲折中逐渐提高。根据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状况,我国城镇化可划分为4个阶段: 一、1949年—1978年城乡不协调发展格局 1949年以来,结合自身国情,在计划经济时期,我国实施了优先发展工业的战略,建立了计划经济体制和农产品统购统销制度、人民公社制度和户籍管理制度,初步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使城市经济得到了较快发展,但是由此也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户籍制度把农民和土地绑在一起,城乡之间缺少市场联系,城乡二元化开始形成。新中国成立初期,实行“一化三改”,优先发展重工业,强化了城乡二元化,而后随着工业发展的快速推进,导致了城乡差距逐步拉大,加剧了城乡不协调发展。 二、1979年—1989年城乡一体化起步 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转折点,我国进入了改革开放新阶

阅读理解之文章标题含义和作用

阅读理解之文章标题含义和作用 授课老师:田妤涵时间:学习目标] 1.熟练掌握分析文章标题含义的技巧 2.熟练掌握分析文章标题作用的技巧 [重点难点] 1.如何分析文章标题的深层含义 [题型抢先看] 文章的标题,通常被称作文章的“题眼”,既然是“眼睛”,那一定是文章的主要内容,也即文章的精要内容的提炼、概括、与浓缩。因此,理解文章的标题有助于我们读懂文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情感倾向。 标题的含义及作用在考试中的常见考察题型中有: ①这篇文章标题的含义是什么? ②文章标题的作用是什么? ③作者为什么拟这个标题? ④文章的标题是否能用某某词替换?哪个标题更好?说明理由。 真题重现----标题的含义 谈谈你对标题“成熟的稻谷会弯腰”的理解。——《成熟的稻谷会弯腰》 题目“风雨中的菊花”有何含义?——《风雨中的菊花》 真题重现----标题的作用 本文着力描写母亲的白发,请简要分析标题中的“白发”在文中有哪些作用。——《田野上的白发》 说说文章以“天窗”为题的作用。——《天窗》 对文题的综合考察 阅读全文,谈谈选文以“江南江南”为题有什么好处?——《江南江南》 小说的标题好不好?为什么?——内蒙包头《钟点工的三千元晚宴》 作者为什么以“我生命中的那簇野菊花”为题目?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作答。 作者为什么以“倾听生命行走的声音”为题?请结合文章简要作答。 概念讲解,技巧传授 (一)标题的含义 标题的含义一般分为字面意思和深层含义两层。深层含义与文章的中心挂钩。 揣摩标题含义需要从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入手表层含义指的是:标题的字面含义、文中内容; 深层含义指的是: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深层含义需要联系文章的中心解答。

推进城乡一体化工作汇报材料

推进城乡一体化工作情况总结及建议 2009年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市发改委、一体化办等市直单位的协调指导下,该区紧紧围绕建设“城乡一体化先行区”的工作目标,创新体制机制,扎实推进项目建设,农民权益得到保障,加快了农民变市民步伐。2009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4.5亿元,同比增长14.5%,地方财政收入1.83亿元,同比增长34.8%;农民人均纯收入5150元,同比增长15.2%。 一、城乡一体化工作开展情况 一是强力推进集中居住点建设,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全面实施城乡一体化“521”工程,凤凰新城土楼社区10.6万平方米安置房主体封顶,桥头社区18.5万平方米的安置房开工建设,张集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扎实推进,渠沟集贸市场建设加快。全市规模最大的采煤塌陷村庄搬迁项目仁和小区交付使用,2000多户居民民已搬迁新居,入住率达50%以上。总投资13.4亿元的64个城乡一体化项目全面完成年初既定目标,进一步拓展了城乡发展空间,改善了农民的生产生活环境,提高了农民的生活质量。二是着力推进土地流转,农业产业化水平不断提高。适度规模经营是现代农业的发展趋势,土地流转是促进农业产业化的必要条件。去年我们按照“区域化布局、标准化示范、规模化生产”的要求,实施“农业产业化提升行动”,以产业化促进农民增收,出台了“加快推进土地流转”和“高效作物规模种植”专项资金扶持办法,财政兑现补贴资金320万元。全年实现土地流转5070亩,新增优质蔬菜面

积3110亩,新建温室大棚967栋,鲁楼万亩土地整理项目加快建设,郭王食用菌、黄里石榴、油坊绿色蔬菜等七大基地初具规模。依托凤凰山食品经济开发区、凤凰山农贸城等平台,扶持发展新型农村经济合作组织14家,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的发展格局初步形成。三是不断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农村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升。坚持公共财政向农村倾斜、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着力建立健全社会公共服务体系。全年投入5486万元组织实施28项民生工程,其中涉农16项,投入资金3000万元,同比增长50%以上。城乡低保提标扩面,实现应保尽保,城乡低保工作走在全省前列;完善新农合保障制度,参合率达到97%以上;积极做好失地农民就业培训和技能培训,新增就业岗位6620个;1.01万人的安全饮水工程全面完成,农村有线电视网络建设全面实施;新建农家书屋、农民体育设施、沼气网点等项目31处;改造提升14家村级标准文化文体活动室和14家标准卫生室;实施文化、教育、卫生等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工程,推进区实验中学、土楼小学的标准化建设,我区被评为“全省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先进区”,去年底又被确定为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省级实验区。 二、主要做法 区委、区政府坚持把保障农民权益,促进农民变市民作为城乡一体化工作的首要任务。一是强力推进重点建设项目。“凤凰新城”是农民聚集的新型社区,是全市城乡一体化试点的重点工程,为确保项目顺利实施,区政府专门成立了“凤凰新城”等重点项目建设指挥部,从全区范围内抽调熟悉工程建设的人员集中办公,实行区级领导包保责任制、督察调度制度,确保

文章标题含义和作用精编版

初中阅读理解之文章标题含义和作用 题型抢先看 文章的标题,通常被称作文章的“题眼”,既然是“眼睛”,那一定是文章的主要内容,也即文章的精要内容的提炼、概括、与浓缩。因此,理解文章的标题有助于我们读懂文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情感倾向。 标题的含义及作用在初中考试中的常见考察题型中有: ①这篇文章标题的含义是什么? ②文章标题的作用是什么? ③作者为什么拟这个标题? ④文章的标题是否能用某某词替换?哪个标题更好?说明理由。 概念讲解,技巧传授 (一)标题的含义 标题的含义一般分为字面意思和深层含义两层。深层含义与文章的中心挂钩。 揣摩标题含义需要从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入手表层含义指的是:标题的字面含义、文中内容; 深层含义指的是: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深层含义需要联系文章的中心解答。 例题《走一步,再走一步》 文章标题的含义是什么呢? 解析: 揣摩标题关键字“走” 联系文章内容看文题指的是:全文写“我”爬上悬崖却恐惧得不敢爬下来,后来是在父亲指点鼓励下“我每次只移动一小步,慢慢爬下悬崖。” 结合文末主旨句分析,“每当我感到前途茫茫而灰心丧气时……我提醒自己,不要想着远在下面的岩石,而要着眼于那最初的一小步,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直到抵达我所要到的地方。”因此文题具有更深层的含义,暗含人生哲理。 所以,答案应该为——表层含义:父亲鼓励我一步步走下悬崖;深层含义:大目标化解成小目标,一个个击破,取得最后成功。 这道题也体现了我们做标题类阅读题所会用到的方法①技法一、析标题字词。就是从理解文章标题的关键词的本义、字面义入手,联系文章内容,得出

标题的深层含义或作用。 课堂练习 《迷雾灯塔之光》庞启帆圣诞节前夕,小科林的心情非常沉重,因为没有下雪。但还有另外一个原因。七天前他的父亲就已出海捕鱼,至今没有回来。 科林朝山上的灯塔看去,一场暴风雨已摧毁灯塔的电线。明亮的灯塔之光已经熄灭。七天了,没有灯光指引他的父亲的渔船。 “科林,我们需要泥炭来生火。”科林一回家,母亲就对他说,“家里的泥炭已经烧完,并且快到点亮圣诞蜡烛的时间了。”“我不太关心点亮蜡烛的事,妈妈。”科林回答。 “是,我也不想关心。”母亲答道,“但是每一个爱尔兰人在平安夜都会点亮蜡烛,即使在最伤心的时候。我知道现在家里充满了悲伤,但明亮的蜡烛表示我们的家和心扉向陌生人敞开。如果你捡一些泥炭回来,我们待会儿就做晚饭。”科林点点头,走出了家门。 他牵着驮泥炭的驴子来到山上。谁会关心一根蜡烛?怎样能重新点亮灯光,指引渔船回家才是最重要的。科林凝望灯塔,叹了一口气。忽然,他的脑袋灵光一闪。他狂喜着向山顶跑去。到达灯塔,科林使劲地敲门:“达非先生,”科林喘着气说道,“您以前是如何让灯塔亮起来的?”看守人达非先生很惊讶他的到来:“用电池,孩子。但是新年后才有新电池。” “在使用电池这种东西之前,如何点亮灯塔?” “用汽油灯。灯现在就在地下室。但我们现在没有汽油,孩子。”“用煤油行吗?”科林屏住呼吸问。“我想可以,”达非先生若有所思地说,“但是,我们最好不要采用这种愚蠢的方法。在这个村庄你不会找到多余的煤油。今年大家都没什么钱……” 他还没说完,科林已经跑出很远。他回家从厨房里拿了四个桶,然后又跑出了家门。 这时,几乎每一家都已经点亮了蜡烛。在平安夜,一盏烛光意味着一个陌生人会受到欢迎,无论他要求什么,都会得到满足。科林加快脚步,飞奔到第一间亮着烛光的房子前。 “您可以从您的煤油灯里分给我半杯煤油吗?”他问。科林去了每一间有烛光从窗口透出的房子。在一小时内,他讨到了两桶煤油。他费力地把两桶煤油提到了灯塔门前,然后又使劲地敲门。看到煤油,达非先生非常惊讶,但是他摇着头说道:“这点煤油最多能让灯塔的灯燃烧一个小时。”话没说完,科林又向山下飞奔。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