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新科技革命与中国高新科技产业

新科技革命与中国高新科技产业

新科技革命与中国高新科技产业
新科技革命与中国高新科技产业

目录

正文 (1)

导言 (1)

新科技革命与中国高新科技产业 (2)

一、迈向信息社会 (2)

二、各国高新科技产业的较量 (3)

三、中国高新科技产业的发展 (5)

民营科技企业是中国高新科技产业的有生力量..8

一、应运而生的民营科技企业 (8)

二、民营科技企业的作用 (10)

第三章民营科技企业发展的体制分析 (12)

一、民营科技企业的体制特征 (12)

二、目前民营科技发展的体制缺陷 (14)

三、民营科技企业向现代化企业制度迈进的现实选择:

股份制 (16)

四、建立合理的现代公司治理结构 (19)

第四章促进中国民营科技企业的跨世纪发展 (21)

一、确立民营科技企业发展的重要地位 (21)

二、进一步解放思想,大力支持民营科技企业的发展 (22)

三、优化民营科技企业创业环境 (24)

四、迎接挑战,再创辉煌 (26)

参考文献 (27)

论文摘要(中文) (1)

论文摘要(英文) (1)

 

 

导言

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新科技革命的浪潮正推动着新的产业群不断涌现。新的产业空间不断开拓,传统产业结构不断升级,劳动生产率急速提高,科技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日益明显。当今的国际经济竞争集中体现为高新科技及其产业化的竞争。 

八十年代初,在世界各国从战略高度竞相制定本国科技发展计划的同时,我国政府也紧抓这一历史机遇,及时制定了自己的发展对策。从1983年开始,陆续制定实施包括基础研究、高新科技产业开发、科技成果的重点推广和全面普及等不同层次的六大科技发展计划,并配套了相应的政策支持,形成一个全面的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科技发展体系,迄今已取得了丰硕成果。 

在中国的高科技产业发展中,民营科技企业异军突起,发挥了重要作用。1998年全国民营科技企业达到10万家,其中大部分是高新技术企业,技工贸总收入超过亿元,从业人员315万,成为我国高新技术开发的一支生力军。 

由于民营科技企业从一开始就采取了体现市场经济原则的运行机制,因而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得到较快的发展。但90年代后期以来,一些民营科技企业发展也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民营企业的增长出现徘徊甚至萎缩的现象,隐藏着更大的不稳定性和随意性。这些问题应该引起高度重视。 

展望未来,中国民营科技企业的发展,应该进一步完善内部管理体制,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科技创新机制的作用,以造就科技先导的优势。从而使自己在激烈的国内、国际市场竞争中壮大和发展,为我国的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水平升级作出更大的贡献。 

 

第一章 新科技革命与中国高新科技产业 

一、迈向信息社会 

 近代以来,欧美先后发生过三次科技革命:18世纪中叶至19世纪70年代的机器革命;19世纪70年代至20世纪30年代的电气革命;20世纪40年代开始的现代新科技革命。人们之所以使用“革命”这个字眼,首先在于每一次它都要引起人类生产活动新的产业兴起、产业结构的升级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以及由此导致的人们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大变革。所以人们习惯地称之为“三次产业革命”。 

 第一次科技革命是通用蒸汽动力机的发明,引发了一系列蒸汽主导技术产业的出现。以机器大生产代替了过去的手工劳动,以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工厂制代替了简单的手工工场。第二次科技革命,是由电气技术的发明,引发了电气主导技术产业

群的出现,生产手段由机械化迈向电气化,产生了冶金、化工、汽车等新兴产业。资本主义由自由竞争走向垄断。第三次新科技革命的浪潮正在全球汹涌。呈现以微电子技术为主角、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为支撑,空间技术、海洋技术、新能源技术共同促进。相互渗透的新科技群体,大量的复合新技术不断产生,一方面以极快的产业化速度形成新兴产业群,开拓了新的产业空间,使产业结构升级;另一方面以极强的渗透力向众多领域伸展,改造传统产业,迅速提高劳动生产率,使产业水平升级。 

 首先,新科技革命使人类劳动生产率成几倍、几十倍甚至上百倍的增长。据测算,世界国民生产总值(不含服务)增长指数(如果以1975年为100)在1950年是29,到1978年达115。发达国家在战后20多年时间里生产的产品超过了过去2000年生产的产品量的总和。 

其次,新科技革命使社会产业结构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至20年代末,日、美、英、法等发达国家第一产业的比重急剧下降,仅占2%左右;第二产业的比重也开始出现由上升转而下降的趋势;第三产业急速上升,达到65%左右。 

再次,新技术革命使科技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日益显化。统计资料表明,西方发达国家在20世纪初,科技进步因素在国民经济增长中的含量仅占5%—10%;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50—60年代,由于第三次技术革命的兴起和发展,使科技进步因素比重达到和超过50%;进入80年代以后,科技进步突出地成为经济增长的主导因素,在国民经济增长中的比重已高达60—80%。 

另外,新技术革命也使其自身的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加速,产业化过程大大缩短。据统计,在1900—1930年的75种重大发明,从研究到生产的平均周期是36年。而20世纪50年代后从科学发明到实际应用的时间只需5—10年,相当于建设一个大型现代企业的时间。 

这场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新技术革命,预示着人类又跨入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信息阶段。在客观世界三要素(物质、能量、信息)中,信息要素开始为人们所逐渐认识和发掘,并超越物质要素而占据核心地位。信息技术由此在更高层次上驾驭着物质和能量技术,成为人类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主宰技

术。社会文明的进步自此进入飞速发展阶段。 

二、各国高新科技产业的较量 

严格说来,新科技革命是从1936年发现了重原子核的裂变现象开始的。但世界各国感受到这场新科技革命跳动的脉搏,认识到这场新科技革命的挑战,并不是因为二战期间美国建成了世界第一座原子反应堆,投放了第一颗原子弹,也不是1945年美国诞生了世界第一台电子计算机,而是从70年代末80年代初日本一跃成为当然的世界经济大国开始,美国首先感受到的新科技革命的严峻挑战。 

80年代以来,国际上许多学者纷纷著书立说,提出世界经济社会正受到新科技革命的挑战,应立即采取相应对策。于是80年代初期以来,各主要发达国家纷纷制定长远而庞大的发展高新科技产业的战略规划,竞争越演越烈。并带动起一大批次发达及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参与到这一浪潮中来,更加剧了全球范围的高新科技产业竞争的热战。 

1983年3月,里根政府制定了计划总费用3000亿美元的“战略防御计划”(又称“星球大战计划”),开始了大规模的高科技产业发展计划;克林顿当政之后,提出了“军转民投资计划”,成立国家科技委员会,政府每年以760亿美元的研究开发经费支持高科技产业发展。其实际上是要把重点转移到加快实现高新科技成果的产业化步伐方面来,以增强美国企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 

日本在70年代末基本完成了科技从引进、仿制到开发、创新的转变,年国民生产总值已达3.6万亿美元,为美国的70%,据世界第二。人均值则与美国相当。日本80年代初提出了“科教兴国”战略,1984年11月制定了“科技振兴基本政策”和《高技术密集区促进法》(即“技术城法”),把发展知识密集型高新科技产业放在极其重要的地位,年人均研究与可开发费用已居世界第一位(据联合国最新统计,日本为700美元,美国为600美元)。日本已针对美国的“信息高速公路计划”,决定在2015年前投资45亿日元,发展自己的信息高速公路,“把光纤铺设到日本家庭”。 

 欧共体各国1985年共同提出了“尤里卡”计划(“欧洲研究协调机构”计划),到1991年已经制定并实施了第三个“研究技术开发计划”,尤里卡计划以计算机、机器人、信息网络、生物

技术、新材料等五项技术为核心,旨在加速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的步伐。同时,欧共体也拟定每年投资50—80亿欧洲货币单位,实施欧洲信息高速公路计划(“欧洲信息基础设施计划”)。 

 与此同时,众多次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雄心勃勃,都根据本国实力制定了中长期科技发展战略。印度是世界上掌握核技术为数不多的国家之一,其核能技术、航天技术、生物技术具有一定优势;中国1983年确立了“新技术革命对策”;韩国1985年1月制定了“国家长远开发构想”;东欧经委会1985年11月规划了“科技进步追踪和纲要”;南斯拉夫1986年4月出台了“国家科技发展战略”,等等。 

 无论是工业发达国家也好,还是发展中国家也好,凡是想振兴本国经济的政府,都不能无视这场席卷全球的新科技革命的存在,也不能无视它的挑战而无动于衷。因为它直接决定着未来各国综合经济实力在世界格局中的座次,以及其政府在国际政治舞台上的排名。 

三、中国高新科技产业的发展 

中国对发展高科技的关注,始于80年代初。邓小平同志1982年指出 :“中国必须发展自己的高科技,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在这个精神指导下,我国从1983年起制定并先后实施了《国家科技攻关计划》(1983年)、《基础性研究计划》(“攀登计划”,1984年)、《星火计划》(1986年,农村)、《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1987年)、《火炬计划》(1988年)、《科技成果重点推广计划》(1990年)等包括基础研究、应用研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科技成果重点推广和全面普及五个层次的六大科技发展计划。这六大科技发展计划构成了一个全面的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我国科技发展体系。这些计划在全国范围实施以来,成效显著,成为我国科技进步和经济增长中的最活跃的因素,引起了世界的关注。特别是火炬计划从我国实际出发,将863计划中的“高科技产业”延伸为“高技术、新技术产业”,将“高技术产品”拓展为“高技术、新技术产品”。高技术产业的观念也由狭义演变为广义的包括一切新技术领域的高新技术产业的概念;高新技术的概念则包括了反映当代科技领域领先水平的高技术和填补国内空白及在传统产业基础上的应用的新技术、新工艺。包括:微电子

科学和电子信息技术;空间科学和航空航天技术;光电子科学和光机电一体化技术;生命科学和生物工程技术;材料科学和新材料技术;能源科学和新能源、高效节能技术;生态科学和环境保护技术;地球科学和海洋工程技术;基本物质科学和辐射技术;医药科学和生物医学工程;其他在传统产业基础上应用的新工艺、新技术等共11项。

 90年代以来,中国高新科技产业的发展正在形成燎原之势,以分布在全国各地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核心,以不同的经济区域为辐射走廊,中国正在形成点、线、面相结合,推进高新科技产业快速发展的大格局。 

 1998年,中国高科技产业的工业总产值和工业增加值分 别由1993的1875.2亿元与538.6亿元,增加到5581.4亿元与1335.6亿元,年均增长24.4%和19.9%。高技术产业工业总产值占全部制造业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由5.3%提高到9.4%。但占GDP的比重仍相当低,1993年至1997年,这一比重基本徘徊在1.5%左右,到1998年,上升到1.68%。 

 在高科技产业中,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和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显示出了极快的增长速度。在1993年至1998年间,这两个部门的年均增长率分别达到了55.3%和23.4%;医药品制造业和航空航天制造业的年均增长率则为15.6%和12.5%。不同速率的增长导致了中国高科技产业的结构变化。1993年,按产值的绝对量来排位,依次为电子与通信设备制造业、医药品制造业、航空航天制造业和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其产值比重分别为54.2%、25.2%、12.9%和7.7%,而到1998年,医药品制造业和航空航天制造业已后退至第三、四位,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上升到第二位,比重分别为55.3%、23.4%、15.6%和12.5%。 

从90年代开始,高科技产品出口在中国全部商品出口总额和全部工业制成品出口总额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位置。1991年,分别为4%和5.2%,到1999年,则上升为12.7%和14.1%。尽管中国高科技产品的进出口一直处在持续扩大的逆差状态,1999年逆差总额为128.94亿美元,比1991年的65.61亿美元增加了近1倍,但在同一时期,出口则由1991年的28.77亿美元,增长到1999年的247.07亿美元,增长了8倍多,增长的速率大大高于进口。特别是在亚洲金融危机,中国出口大幅度

下降时期,高科技产品的出口仍保持了相当刚劲的增长势头。1998年,中国全部商品和工业制成品出口总额仅比1997年增加了0.5%和2.7%,而同期高科技产品出口总额则增长了24.2%。 

面向新世纪,中国对科技发展和高科技产业的发展提出了雄心勃勃的目标。中国共产党第十五届五中全会《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中充分地体现了出来。根据这一建议,中国科学技术部在制定“科技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中,提出了“提高科技持续创新能力,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指导方针,做出了在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和新材料技术三大领域实现技术跨越和为国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提供科技支撑两个层次的目标安排。 

 

 

 

 

 

 

 

 

 

 

 

 

 

 

 

 

 

 

 

 

 

民营科技企业是中国高新技术产业的有生力量 

一、应运而生的民营科技企业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科技战线为促进科技工作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按照“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工作必须面向经济建设”的战略方针。紧紧围绕促进科技与经济相结合,加速科技经济一体化步伐,也进行了一场旨在解放和发展科技第一生产力的改革实践,使我国科技工作的机制和格局发生了深刻变革。其中一项重要改革措施,就是按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发展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民营科技型企业,鼓励和引进民营科技型企业按照符合科学技术发展规律和市场经济运行规律的新机制,推动科技成果商品化、产业化、国际化。从而使一大批民营科技型企业异军突起,成为发展科学技术事业和科技产业的有生力量,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有机组成部分。 

我国民营科技型企业的诞生,可以追溯到80年初期。当时,一批科技人员在改革开放政策鼓舞下,不要国家事业费编制,主要依靠集体或个人集资,创办了一批民办科技机构,从事直接为经济建设服务的科技转化工作。1985年3月,《中共中央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充分肯定了这一新生事物,明确提出:“允许集体或个人建立科学研究技术服务机构,地方政府要对他们进行管理,给指导和帮助。”在中央《决定》精神指引下,更多的科技人员走向社会,将科技战线的智力优势与乡镇企业的灵活机制相结合,推动民办科技机构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1987年《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动科技体制改革的若干规定》进一步提出,鼓励和支持部分科技人员以多种方式,走出科技机构、高等院校,承包、领办全民所有制中小企业和集体乡镇企业,兴办经营各种所有制形式的技术开发、技术服务、技术贸易机构;科技机构可以发展为科研生产型企业。1988年3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若干问题的决定》,再次重申:“鼓励和支持科研机构以多种形式长入经济,发展成新型科研生产经营实体”,“积极支持和促进集体、个体等不同所有制形式科技机构的发展”。从而使国有民营科技型企业与民办科技机构一起,构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民营科技产业大军。 

199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科学技术进步的决

定》中指出:“民营科技企业是我国高科技产业中的一支有生力量,要继续鼓励和引导其健康发展》。”这是中央文件第一次使用民营科技企业的概念。1996年《国务院关于“九五”期间深化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指出:“要继续鼓励民营科技企业的发展。”。又一次肯定了这一概念。 

90年代以来,民营科技企业的数量规模有了较大的发展,大中型企业的数量不断增长。1997年,民营科技企业数量达到65435家,全年总收入达到5556亿元,利润总额474亿元。民营科技企业年产值占全国工业产值的4.5%,出口创汇占当年国家出口创汇的4.91%,税收占全国税收总额的3.41%。企业的平均收入达到849万元,企业平均人员48人,科技企业人均总收入17.61万元。。其中1亿元以上的企业64个,从业人员500人以上的企业880个。 

民营科技企业发展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是民营科技园区的发展。1992年8月,云南民营科技园区在昆明诞生,拉开了中国民营科技园区建设的序幕。此后,许多省市开始积极兴办和发展民营科技园区。到1998年底,进入民营科技园区的民营科技企业总数已达到2700多家,从业人员超过8万人,其中科技人员约占1/3。1999年5月,全国已有民营科技园区40余家,其中科技部批准作为重点联系对象的民营科技园区有14家。 

总的来看,民营科技型企业的技术经济活动,覆盖了国民经济各主要行业。多数企业的业务活动集中在化工、电子通讯、机械、仪表、电子计算机、建材、医药、生物制品、综合技术服务、环保等技术密集领域。近年来已经涌现了许多产值超千万元、过亿万元的大型高新技术企业或科技型企业集团,许多企业已开始同外商合资、合作经营,有的成功地打入国际市场,参与国际竞争,成为新时期中国企业界的一支新生力量。 

二、民营科技企业的作用 

民营科技型企业在党的基本路线指导下,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事业的发展而发展,经过了十几年风风雨雨的洗礼、潮涨潮落的考验,走过了艰苦创业的发展历程,为我国改革的深化和科技、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1)民营科技型企业创立了“自筹资金、自愿组合、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新型运行机制,为科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

化提供了重要经验。企业是国民经济的细胞,企业的活力与效益,直接关系到经济发展的全局。但是在旧体制下,我国科技机构和大中型企业政研不分,政企不分,过多地受到行政干预,过分地依赖行政保护,较普遍地存在着活力不够,效益不高,竞争意识不强,风险观念淡漠等问题;存在着“单位吃国家大锅饭,职工吃单位大锅饭”的弊端,严重影响了我国的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民营科技型企业所创造的“四自”运行机制,包含着独立自主的决策机制、面向市场的经营机制、优胜劣汰的人才机制、工资与效益挂钩的分配机制、自我约束与自我发展的行为机制等,使企业集风险与收益于一身,真正成为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独立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正是由于按照新的机制运行和发展,使民营科技型企业能够根据市场需求和自身优势去发展,积极参与竞争,主动开拓市场,不断拓宽生存与发展的空间;能够切实贯彻以按劳分配为主,其他分配方式为辅的社会主义分配原则,使个人收入与实际贡献挂钩;能够自觉地坚持以效益为核心的原则,节约资源,集约经营,强化技术创新,加速自我积累。民营科技型企业的“四有”机制弥补金是其生机和活力的源泉,而且对转变国有企业经营机制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以至探索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企业发展模式,提供了极为重要的经验。 

 (2)民营科技型企业实践了技工贸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的科技创新模式,丰富了科技工作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的内涵,推动科技与经济结合,不仅是我国现代化建设面临特殊问题,而且是当代世界各国经济发展所面临的共性问题。近几十年来,发达国家、新兴工业国家而且包括发展中国家,都在围绕现在科技经济一体化,研究制订技术创新政策、建立技术创新机制、解决新产品、新工艺,从产生技术思想、技术路线,经过研究开发、步入商品化、产业化阶段,直至进入市场和售后服务这一整个过程的转化机制和转化效益。江泽民同志在接见全国科技工作会议代表时强调指出,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的任务之一,就是推进科技经济一体化,把市场经济体制与技术创新机制有机的结合起来。民营科技型企业在发展中充分依靠自身的科技优势,初步形成了一套适应中国国情的技术创新机制,包括以技术为依托,以产品为龙头,从而使技术创新的各个环节有机地联系起来,形成良性循环。这些成功的探索与实

践,丰富了当代技术创新理论,开辟了科技长入经济的新途径。 

 (3)民营科技型企业的发展,促进了我国人才培养、人才使用和人才流动制度的改革,为广大科技人员包括离休人员充分发挥才能和智慧提供了新的舞台。他们走出人才相对集中、任务有不饱满的科技机构、高等院校、大中型企业,投身于发展科技产业,已锻炼成为一代新的科技产业大军。尤为可喜的是,其中一部分已成科技实业家,他们不仅专业上是内行,而且具有市场观念、商业思维、竞争意识、管理协调能力和旺盛的开拓进取精神,在我国民营科技产业的发展中发挥了中坚作用。 

 (4)民营科技型企业的发展,促进了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为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贡献。民营科技型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在我国科技进步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发展高新产业方面,国务院批准成立的第一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北京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其前身就是民营的中关村电子一条街。目前全国53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内,经认定的12000多家高新技术企业,民营企业占55%以上,这说明民营科技型企业已成为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新的生长点,成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一支重要力量。 

 (5)民营科技型企业的发展推动科技系统改变了长期沿袭的单一国有国营模式,逐步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新格局。在我国民营科技型企业中,国有民营经济、集体合作经济、以及以其为主要成分的股份制经济,这些企业共同发展,进一步壮大了科技产业和活力。不仅如此,这些多种经济成分的科技型产业发展,也为各类科技资源的优化组合、有效配置和合理利用,开辟了新的途径。民营科技型企业的蓬勃发展,极大地促进科技繁荣、经济发展和全社会的文明与进步。 

 

 

第三章 民营科技企业发展的体制分析 

一、民营科技企业的体制特征 

所谓民营科技型企业,主要是指以科技人员为主体,按照自筹资金、自愿组合、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原则创办和经营

的,以技术开发、技术转让、技术咨询、技术服务和技术密集型产品的研制、生产、销售为主要业务的科技先导型企业。它既包括由集体或个人集资兴办的,实行集体合作经济、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的民办科技机构;也包括由国有科技机构、高等院校、大中型企业投资兴办的,实行国有民营的科技型企业。中国民营科技企业具有明显的特征。 

1、由科研人员领办,以科技人员为主体。不要国家事业费,不要国家编制,自愿组合,自行决策,实行自主经营、自筹资金、自负盈亏、自担风险、管理灵活、按劳分配、独立核算。从而真正成为彻底打破大锅饭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 

2、以科学研究、技术咨询、技术服务、技术开发、技术承包、技术交易等活动为主。以科研促经营,以经营带科研,科研成果多,经济效益显著,成为科工(农)贸一体化的科技经济实体。 

3、没有国家指令性计划。其人员来源、资金筹集、原材料供给、课题选择、项目确定、发展空间等全部通过市场获得。从而形成一种以自身结构的再造与市场环境完善互为前提的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机制。 

4、在投资方式上灵活多样。目前民营科技企业的投资方式主要是以下几种:(1)由某一个全民或经济组织提供借款或场地以后靠银行负债经营开发的;(2)由某一个全民或集体经济组织提供担保,向银行贷款和个人入股共同创建;(3)由某一个早先存在的全民或集体经济企业作为母体投资,在加上个人投资创建;(4)由全民、集体和个人集资入股联合创办的股份制或股份合作制科技企业;(5)有仅靠项目或工程预付款加之科技人员的投入创建;(6)有集体、私营企业法人或个人购买、兼并或外资合作创办,经营的科技实业等。 

5、在用人制度上,实行“双向”选择。单位有权选用人才,人才有权选择职业,双方享有充分的自主权力,两者以合同形式规定有关事项。这种形式具有人才市场的雏形。 

以上特征表明,民营科技企业在所有制关系上比较复杂、全民的、集体的、私营的、个体的、还有多种所有制成分的混合体。按科技部政策体改司的统计,目前我国民营科技企业中,个体和私营经济占6%,其余的成份依次是:集体经济占17%,国有民营占24%,股份制企业占25%。可见,就是民营科

技企业而言,个体及私营企业只占很小部分,大头还是公有制企业。总之,民营科技企业是一种兼容性较大的混合所有制企业群体。它的产生是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状况决定的。它的存在和发展能极大地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经济的繁荣,对公有制的巩固和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二、目前民营科技发展的体制缺陷 

民营科技企业从一开始就采用了市场经济运行机制,因而在较短的时间内得到较快的发展。但它也存在一些明显的体制缺陷。 

第一,民营企业并非是全面反映社会化大生产发展趋势的企业形式。现代市场经济中的社会化大生产,不仅具有生产过程社会化的特征,而且还实现了资本的社会化、风险的社会化和经营的社会化。与现代企业相比,现有民营科技企业的投资者仍是少数的,非社会化的。因而其风险承担也只能是非社会化的。 

第二,民营企业的产权关系具有随意性和不稳定性。在民办科技企业中,企业是否拥有独立的法人财产权,不是依据国家统一的法规和投资者与经营者之间具有法律效力的契约,而主要取决于企业是否有个“开明婆婆”。于是各种摊派,平调、吃大户现象就难免发生。也有的地方,看见办得比较好一点的民办科技实业,就干脆把它收编为官办,为自己或本单位增加点额外收入。如,民办的武汉市科技节能工程处和武汉冷冻空调技术开发公司,就被原来的挂靠单位利用行政手段吞并。 因此,不用法律形式将企业法人的独立财产权固化,则无法改变其主营者主观意志的随意性和不稳定性。 

第三,民营科技企业的企业所有权问题并未得到解决,并已对民营企业的进一步发展产生不利影响。北京试验区的民营科技企业,其初始投资来源极其复杂。有的来源于国有企事业单位的预算外资金,有的来源于集体单位投资,有的是若干个人联合集资;还有的是创办人利用预收工程款、借款、代销商品所获利润或是技术服务收入起家。由于旧有的企业管理法规的局限,在企业产权制度上,所有企业都简单地套用了传统企业模式,因此注册为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企业,在全部3760家新技术企业中的比例分别高达28.8%和42.5%。正是这些企业中,存在以上诸多复杂的初始投资情况。比如,XX股份

有限公司,其注册的经济性质是由街道主管的集体企业,其启动资金来源于代销长城计算机的利润。再如XX公司的启动资金,是借用了海淀区10万元科技项目推广资金,而今已发展到年营业额4.5亿元的大型企业。著名的XX集团公司,虽说原始投资者投资20万,但公司1984年底成立,这20万资金是1985年4月才到位,企业的初始经营靠的是科技人员技术服务,白手起家。在试验区的产值,销售收入名列前茅的XX集团公司,其注册资本是XX单位投资的40万,而其真正启动运作并能在极短的时间里取得巨大效益,是靠另一公司支持的480万元。这类例子在北京试验区不胜枚举。 

值得引起重视的是,在企业创办初期,产权关系的模糊尚不足以构成对企业发展的障碍,人们对事业的追求,创业的激情以及友谊、亲情等维系着企业。民营企业的“四自”原则也尚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职工利益与企业利益一致性的问题。但随着企业的发展,人员的增加,特别是企业规模的扩大,企业经营积累的比例越来越高。然而,这些积累却与职工所做的贡献及其相关的职工利益无关,甚至与作为初始投资者的个人也脱离了资产所有权关系,于是产权关系不清带来的隐患日益暴露出来。一部分企业不注重积累,不求发展,满足于小作坊式的经营;一部分企业与主办单位的矛盾和摩擦不断发生;甚至还有少数企业出现抽取资金现象。为此,许多优秀科技企业家在不同的场合多次呼吁,要求承认创业者在企业资产积累中的贡献,要让创业者们和职工保持主人翁的精神,就必须赋于其真实的主人翁的地位,不能永远是“承担船主的责任,却无船主的权利”。 

第四,民营科技企业的科学化管理尚未走上正轨。在企业起步成长及壮大成熟阶段,其内部管理制度不尽相同。但是,一旦企业成长为具有一定规模,并且要通过社会筹集资本,则必须按照国家有关法规和国际惯例将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置于社会和股东们公开监督之下。当前,北京试验区的民营新技术企业有2/3以上以公司的名义注册,但其内部体制与公司法的要求相距甚远,绝大部分处于创业阶段,避免不了各种非规范的以至集权的“独裁”、家族式管理。但到了产业的规模化、国际化阶段,若不自觉地将企业管理科学化提上日程,不及时地调整自身的组织制度和领导管理制度,管理问题必然成

为企业发展再上新台阶的桎梏。因此,逐步用公司法来规范民营科技企业的组织形式,并使之建立科学的内部管理体制,将是今后企业发展的一个极其重要的任务。 

三、民营科技企业向现代企业制度迈进的现实选择:股份制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民营科技企业将面临着日益激烈的国内和国际市场竞争,这对民营科技企业的自身发展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民营科技企业应该进一步完善内部管理体制,充分发挥市场调节机制和科技创新机制的作用,不断抢占科技先导的优势,从而使自己在激烈的竞争中壮大和发展起来,并为我国的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水平升级作出历史性的贡献。那么,民营科技企业怎样才能使其运营机制更加符合生产的社会化、经营的社会化、服务的社会化的客观要求呢?笔者认为,股份制将是实现这一目标的现实选择。 

股份制是解决民营科技企业难题的现实选择,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就是既要社会主义条件下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作用。企业体制要适应生产社会化和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股份制恰恰适合于公有制与市场机制的结合点。首先,股份制同市场经济一样,并非资本主义的专利,它本身并不具有特定的姓“社”姓“资”的经济性质,而是以现在的所有制关系为基础,在市场经济中,把不同的产权资本组合起来,以适应生产社会化的需要。民营科技企业实行股份制,其产权关系就再也不是用国有制或私有制单独能概括了的。它可以同时容纳国有、集体、私有等经济成份,而成为这些持股者的集合资产。 

那么,它究竟属于什么性质呢?这是很多人所关心的问题。我国股份制是一种实现形式。如果从所有制来分析,它是一种混合所有制。既可以由国有制或集体所有制控股,也可以由私人控股。即使某个股份制企业不含国有或集体的股份,甚至纯粹是私人股份,它不过是社会主义条件下的私有制经济。 

重要的是,这种混合所有制的实现形式大大优于传统的、分割的、僵化的、产品经济的公有制形式,它更加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运行规律,从而使社会主义生产力得到进一步解放。概括地说:一方面,它促使整个社会的资金、技术、人才等各种生产要素不限时空的灵活流动,规模聚集,有

效配置;另一方面,它更促使企业内部采取规范的生产、经营、管理的现代企业制度,形成面向市场的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科学机制。 

1990年国家科委、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关于加强科技开发企业登记管理的暂行规定》对科技开发企业的经济性质是这样规定的:即“可以分别核定为全民所有制企业、集体所有制企业、私营企业、合作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联营和股份制企业应注明联营和参股各方的经济性质”,对个人投资作股问题又明确规定为:“个人投资部分可以偿还或作为股权根据协议按股分红”;1993年国家科委、国家体改委《关于大力发展民营科技型企业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国有民营经济、集体经济,合作经济和以其为主要成份的股份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的有机组成部分和重要实现形式。”“对于大中型民营科技型企业,特别是资产构成复杂,资金来源多样的高新技术企业,要积极稳妥地进行股份制改造试点。在理顺产权关系的基础上,依照法定程序转变成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责任公司等公司法人。” 

尽管民营科技企业试行股份制的时间并不长,但其积极作用已初露端倪: 

(1)帮助科技企业快速集聚资金,解决科技企业在产业化、规模化的发展进程中对资金的需求。如原比特电子公司注册资金1650万元,通过改组为定向募集股份有限公司,5000万元股本全部到位,大量筹措的资金用于公司开发新领域,企业的经营规模迅速扩大。 

(2)为民营科技企业冲破地区、部门、所有制界限,进行横向联合、兼并等提供了有利条件。企业通过入股、参股等形式,在资金、人才、技术等方面形成了广泛的经济合作,有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和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 

 (3)加速民营科技企业与国际经济的接轨。四通和联想公司聘请了国际知名的会计师行、律师行对公司过去业绩进行了全面公正的评测,促进公司按照国际通行惯例和规则来管理企业。同时也为公司走向世界开出一张“国际通行证”,使其能够借助国际金融、技术等市场的力量扩展公司业务,提高公司的规模经济,增强参与国际竞争的实力。 

(4)实现政企分开,自主经济、自负盈亏、自我约

束、自我发展。企业内部建立了所有者、经营者和职工三方责、权、利明确、科学规范的管理体制。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各司其职,各负其责,有效防止了“家族式”和“独裁式”管理,在促进企业管理科学化方面迈上新台阶。 

(5)通过职工持有股份,一方面使职工学会了从企业的全局和长远的发展上去认识自身利益,把职工个人利益和企业利益紧密结合在一起,另一方面使职工参与管理到保证,职工以拥有所有权为基础,真正实现了主人翁的地位。在新成立的股份投影企业中,职工股东主动要求扩大积累暂不分红的现象已经屡见不鲜。 

(6)果断地解决产权关系的内部和外部纠葛,使企业内部凝聚力大大增强。原来不断流失的人才开始回流,稳定感增强,原先可能导致企业分裂的矛盾现于“股东利益一致”的原则下得到解决。 

(7)试行股份有制,不仅可以用货币、厂房等有形资产投资,也可将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折价入股。这样便加速了企业吸引人才和技术,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也极大地提高了企业经济效益。 

北京试验区的股份制改革,全民单位办股份制,特别是办有限责任公司的比例远远高于其在企业总数中的比例(后者为28.8%)。这反映全民所有制企业通过股份制改革,实现经营机制转换、调动职工积极性的迫切要求。因为在有限责任公司中,除少数公司(12个)为全部法人股东投资外,其余大部分都是法人股东与自然人共同投资组建的,自然人投资入股成为股东,就从法律上真正落实了其主人翁的地位,确保其作为所有者的权利,调动了其生产经营和扩大积累的积极性。在全民企业的整体转制艰难的情况下,这不妨是局部搞活的一计良策。从而从机制上促进了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 

四、建立合理的现代公司治理结构 

建立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的制衡机制,形成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是现代企业制度的核心。现代公司最基本的特点,一是众多出资者共同出资,形成公司的法人资产,股东以其出资承担有限责任;二是企业所有者与经营者分离,由具有经营能力的人直接管理企业的运营。正是由于这些特点,使现代公司

必须建立起有效的治理结构,以通过出资者(股东)对公司控制的配置和行使,来保证资产的安全和利益最大化。其目标,是在产权关系清晰和责权利统一的基础上,实现对公司权的合理配置,在公司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形成相互制衡的机制和有效的激励与监督机制,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公司的运营效率。 

就基本的形态看,一个规范的公司治理结构的特征是:首先,股东作为所有者拥有对公司的最终控制权,通过股东会决定董事会成员任免;董事会作为公司财产在股东会授权范围内的托管人,拥有进行战略决策和任免经理人员的全权,同时对股东利益负法律责任;由董事会聘用经理人员,在董事会授权范围内,经营人员自主进行经营决策,管理公司的日常生产经营活动,同时接受董事会的经常性监督、评价。在某些情况下,公司还将成立监事会,专司监督职能。这种由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构成的特殊结构,就是一般所称的公司治理结构。 

首先,按照《公司法》确立崭新的企业组织结构和公司治理机制。公司组织机构的特点是多元结构,这个多元结构是建立在决策权、管理权和监督权分开的机制之上。决策权归决策机构即股东会,管理权归管理机构即董事会;监督权归监事会。这样的机制就确立了公司权力的分工和制约。公司制度之所以要建立这么一种机制,是基于对投资者利益的高度负责,确保资本实现最大增值。而这种增值又是通过市场机制实现的。民营科技企业的股份改造最基本的就是要将企业的组织机构及相应的运行机制转移到市场的轨道上来。应以《公司法》为准绳,实现机构和机制的转变。 

其次,依照《公司法》确保股东选择管理者的权力。公司制度要求董事会成员、监事会成员,甚至董事长都应是这样产生。同时对其总经理也规定实行聘任制。聘任制含有两个机制,一是合同制,即通过合同来担任;一是竞争制,即通过竞争来产生。这样,民营科技企业原来的国家主管部门或当初的挂靠单位只能通过其投入该公司的股权来影响公司领导的选举,而不能靠行使行政权或部分所有权来选派和任命公司领导人。从而有效地防止了股权的所有权化,使所有权与股权,股权与经营权相分离,确保股份制公司的正常运转。 

其三,依靠公司法形成新的企业行为规范。公司法中规

定的章程是约束公司、股东、董事、监事、经理等行为的一个必不可少的法律文件。而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内容就是如何来划定公司的高级职员(指董事、监事、经理)的行为只能由他个人来承担责任(这也是世界各国公司普遍存在的问题)。这样,通过章程就建立一种约束和规范企业高级职员的行为的机制,防止其滥用职权和以权谋私。民营科技企业的股份制改造要注意按章程办事,通过监事会以至广大股东对公司高级职员实施有效监督。 

 

 

 

 

 

 

 

 

 

 

 

 

 

 

 

 

 

 

 

 

 

 

第四章 促进中国民营科技企业的跨世纪发展 

一、确立民营科技企业发展的重要地位 

中共十五大明确提出,我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须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同时需要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而且提出:“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

为社会主义服务。”这一思想是对邓小平理论的重要发展,对我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意义。全国人大在修改《宪法》时,便根据这一思想作出规定;“国家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的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保护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的合法权利和利益。国家对于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实行引导、监督和管理。” 

根据十五大精神,中国的民营企业将是我国科学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主渠道,是我国高等院校和国有科研机构与市场经济衔接的主要形式,是我国新世纪初的一个重要的新的经济增长点。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过程中,在实现我国到新世纪中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伟大进军中,民营科技企业都将担负着十分重大的任务。换言之,中国要发达,中国的科技要在最短的时间里获得最大的进步,除了在一个时期内需要国家大力投资加强基础研究之外,在应用研究领域,包括应用基础研究,将主要依靠民营科技企业。因此,我们对民营科技企业应该下大力气鼓励、扶持,让它快速增长。 

二、进一步解放思想,大力支持民营科技企业的发展 

首先,各级政府管理部门需要解放思想。至今有些领导同志一听说“民营”,就以为是私营,于是在政策实施上,就把对私营的偏见移植到民营上来。有的同志虽然并不反对民营科技企业,但在实际行动中,在思想深处对国有单位和民营企业还是有亲疏之分,厚薄之别。 

科技工作领导部门最需要解放思想。一些科技领导部门已经习惯于计划经济条件下对科技工作的领导方式,从立项、分配科研经费、鉴定、验收、到评奖,无不渗透着计划经济的灵魂。今后我国技术开发、技术创新、技术集成的主体都只能是企业,除了大型国有企业外,大量的是民营科技企业。鉴定、验收的唯一标准是市场,最重要的奖励是丰厚的经济效益。在这种情况下,不转变思想,怎样领导科技工作?怎样促进和鼓励科技企业,特别是民营科技企业腾飞。如果不解放思想,就会无法领导,甚至会成为阻力。 

第一次工业革命对中国的影响之我见

第一次工业革命对中国的影响之我见 15世纪末开始,西欧国家陆续开辟通往世界各地的新航路,在激烈的贸易竞争和殖民争夺中,世界市场逐渐形成。欧美国家先后进行了工业革命,突破了世界各地自然经济的防线,把全世界都囊括在市场经济中。中国在西方殖民者冲击下被迫打开大门,被动地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中,自然经济逐渐解体;同时,中国近代工业艰难起步,在三座大山挤压下创造出一些业绩,但不断遭受挫折。同时,西方近代文明也对中国人的物质生活、交通、通讯、社会习俗及大众传媒产生影响。工业革命给当时封建统治的中国带来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工业革命对中国来说具有破坏性 19世纪上半期,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成为头号资本主义强国的英国,为了夺取更多的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加紧对外扩张,先是在中国东南海域骚扰,进而发动了鸦片战争,中国的大门被打开,英法美等资本主义列强蜂拥而至。 一、政治上,列强对中国的主权进行了多角度、深层次、全方位的破坏。如:从割占土地到强辟租界,破坏了中国领土主权的完整;外国兵船可任意在各通商港口"巡查贸易",破坏了中国的领海主权;"领事裁判权"的规定,破坏了中国的司法主权;协定关税,破坏了中国的关税自主权;"片面最惠国待遇"破坏了中国的贸易自主权。列强还不断加强对中国内政的干涉和控制。如:外国公使可以进驻北京,使清朝中央政府直接处于列强的监视之下;通过总理衙门的设立,控制清朝的内政和外交;列强还帮助清政府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外反动势力公开勾结,镇压了太平天国运动。 二、经济上,列强侵略中国的目的是想把中国变为它的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他们对中国的侵略以经济侵略为主。为此他们通过不平等条约向中国勒索巨额赔款,使中国丧失了资本原始积累的机会,使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缺少充足的资金;不断增开通商口岸,侵略势力从中国东南沿海扩大到整个沿海,进而沿长江深入内地;英国人还长期控制中国海关的管理权,确保他们的工业品倾销中国市场和大肆掠夺中国的廉价原料;在中国农民大量破产的情况下,列强还诱骗掠拐华工,贩卖到海外充当苦力。 三、精神上,通过传教布道的方式,进行侵略渗透,想从精神上麻醉中国人民,腐蚀中国人民的反抗斗志。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中国门户洞开,随之而来的还有大量西方传教士。许多传教士披着宗教的外衣,通过传教布道的方式,进行侵略渗透,想从精神上麻醉中国人民,腐蚀中国人民的反抗斗志,以配合其政治方面的侵略,巩固其在华的利益。 列强在政治、经济等方面的侵略和破坏,使得中国领土的完整和主权的独立不断遭到破坏,中国逐渐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逐步解体,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二,工业革命对中国也具有所谓的“建设性” 一、客观上加强了清朝与外国的联系。我们都知道:鸦片战争之前,清朝自诩为"天朝上国",视其他国家为蛮夷,盲目排外,所以政府内没有常设的外交机构,但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通商口岸的增多和外国公使进驻北京,冲击着清朝统治者的华夷观念,西方列强不愿以外夷身份与清朝打交道,强烈要求清朝设立专门的外交机构,这样总理衙门建立了,这是中国近代第一个常设的外交机构,它的设立客观上加强了清朝与外国的联系。

工业革命为什么没有发生在中国

工业革命为什么没有发生在中国 姓名:丁胜 学号:1003607008 目录: 一、工业革命前,中国和西欧经济的对比 二、“韦伯疑问”和“李约瑟之谜”的辨析 三、林毅夫教授观点的思考与感悟 四、文化、政治制度因素对资本主义的影响 内容摘要: 17世纪的中国和西欧的经济发展水平基本处于同一水平,甚至略强于西方,但工业革命却发生在了西欧,这是什么原因呢?本文将从韦伯疑问和李约瑟之谜出发,结合林毅夫教授的观点,将历史对比,从经济、政治、文化、科学等各方面综合分析,论证工业革命没有发生在中国的必然性。 18世纪中叶,英国人瓦特改良蒸汽机之后,由一系列技术革命引起了从手工劳动向动力机器生产转变的重大飞跃。随后向英国乃至整个欧洲大陆传播,19世纪传至北美。它使英国成为“世界工厂”,掌握了世界经济霸主地位,改变了世界的面貌,确立了资产阶级对世界的统治,以大规模工厂化生产取代个体工场手工生产的一场生产与科技革命,引起生产组织形式的变化,同时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和思想观念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历史学家称这个时代为“机器时代”。此后工厂不再依河或溪流而建,很多以前依赖人力与手工完成的工作自蒸汽机发明后被机械化生产取代。工业革命是一般政治革命不可比拟的巨大变革,其影响涉及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使人类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对人类的现代化进程推动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把人类推向了崭新的蒸汽时代。

工业革命前,中国和西欧经济的对比 工业革命发生在18世纪60年代的英国,它的标志是蒸汽机的发明和使用。这使英国长时间以现代工业的鼻祖自居,从而令许多世界大国汗颜,其中就包括我们这个具有5000年文明的泱泱大国。在赞叹英国人的开创精神的同时,我们不禁扪心自问:为什么工业革命没有发生在中国呢?先来分析一下工业革命产生时中国与西欧的不同 在15、6世纪欧洲形成了以一批科学家为主导的科学热潮,到16、7世纪,以哥白尼的“日心说”为代表,初步形成了与中世纪神学与经验哲学完全不同的新兴科学体系,标志着近代科学的诞生。后经开普勒、伽利略,特别是牛顿为代表的一大批科学家的推动,建立了近代自然科学体系。正是这些以发现、发明为主的科学家的引导,形成了一种促进生产力发展方面发明的科学浪潮,之后与资本家结合,使这种浪潮引起巨大的产业效应,之后大批资本家跟进、利用,甚至发明各种生产方式,以致生产方式的彻底改变,即工业革命发生。 那么,工业革命发生时的中国又是怎样一番景象呢?当时的中国正处于清朝乾隆皇帝的统治时期,是整个清朝的全盛时期,也是中国封建社会最后的辉煌时期。其实在明朝中后期,中国民间就已经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但是这只出现在个别地区和生产部门,在全国范围内,占主导地位的仍然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到了明朝后期,统治腐朽,宦官专揽朝政,残酷地迫害异己、镇压人民。土地集中达到惊人的地步。统治者不断加重对人民的赋税剥削,加上灾荒连年,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这样的环境下资本主义萌芽自然不会得到发展。后来随着农民起义和清兵入关,朝代的更迭势不可挡。连年的战火,使得中国的经济濒临崩溃,所以清朝的前几位君主要做的是恢复农业经济,而不是现实地去发展资本主义萌芽。 “韦伯疑问”和“李约瑟之谜”的辨析

三次工业革命对比

1、背景条件的比较: 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背景和条件: (1)资产阶级统治在英国确立; (2)圈地运动使大批农民成为雇佣劳动力; (3)奴隶贸易和殖民掠夺带来大量资本; (4)工场手工业时期积累了生产技术和科学知识; (5)国外市场扩大。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背景和条件: (1)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为工业革命提供了政治保障; (2)全球扩张,美、德、意、日等国的统一,使国内市场扩大; (3)近代自然科学突破性的发展,并迅速转为生产技术。 第三次科技革命的背景和条件: (1)科学理论的突破; (2)“二战”期间和战后对科技的迫切需要。 2、、特点的比较: 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特点: (1)大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工场,人类进入“蒸汽时代”; (2)发生于英国,后发展到法、美、德、意等国; (3)发明者多数为劳动者,发明成果多为生产实践的总结;(4)出现新兴的工业部门:棉纺织业、机 器制造业、交通运输业。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 (1)人类从“蒸汽时代”进入“电气时代”; (2)几乎同时发生在几个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 (3)自然科学同工业生产紧密结合,科学技术起了重要作用; (4)某些国家两次工业革命同时进行;(5)出现新兴的工业部门:电力、钢铁、化学、电讯、汽车、石油等工业。 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点: (1)第三次科技革命涌现出大量的科技成果,其规模、深度和影响,远超过前二次科技革命; (2)大大加快了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额速度,缩短了知识变为物质财富的过程; (3)科学技术的各个领域之间相互渗透,一种技术发展引起好几种技术的革命; (4)新技术成为社会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各种因素中,科技进步所占的比重不断上升。 第三次科技革命与前两次相比最大的不同点: 科学技术在推动生产方面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科技转化为直接生产力的速度越来越快。 3、第一次、第二次工业革命和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异同的比较: 相同点: (1)都促进了生产力发展:①第一次:使人类进入“蒸汽时代”;②第二次:使人类进入“电气时代”;③第三次:使人类进入“信息时代”。 (2)都引起社会关系的巨变: ①第一次:资本主义最终战胜了封建主义社会结构发生重大变革,导致两大对立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 阶级的出现;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开始了城市化进程。 ②第二次:垄断与垄断组织形成,自由资本主义过渡到垄断资本主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 义阶段。 ③第三次:促进了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第三产业比重上升,第一二产业比重下降,人们的衣食住 行等日常生活发生变革。 (3)都对世界格局发生巨大影响: ①第一次:资本主义殖民体系初步形成,列强的殖民扩张造成了东方从属于西方;自由资本主义发展 起来,殖民侵略进入以商品输出为主时期。 ②第二次:帝国主义列强加紧瓜分世界,资本主义殖民体系最终形成,殖民侵略进入以资本输出为主 的时期;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加剧,世界力量对比格局发生改变。东西方联系更加密切,但差距进一步 拉大; ③第三次:推动了国际经济格局的多极化趋势,扩大了发达国家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差距。 不同点: (1)从社会环境看:前两次都有一个相对和平的社会环境,第三次开始于二战期间,延续至今; (2)从发明者看:第一次主要是劳动者凭借经验,后两次多是科学家,在自然科学的基础上取得的

浅谈当代新科技革命的发展趋势-讨论题小论文

浅谈当代新科技革命的发展趋势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部公共管理与法学院教育管理专业 张建生 11212026 前言:科学技术是推动历史进步的重要力量,是推动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在当代,科学技术越来越成为第一生产力,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已经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纵观人类社会发展,已经经历了四次科技革命,目前正在进行第五次,并逐步迎接第六次科技革命的到来。每一次的科技革命都对当时的社会生产力发展、生产关系变革和完善、社会结构调整以及社会文明的进步给予了极大地提升和推动作用。可以说科技革命以及由其所带来的技术革命、科学革命、社会制度革命和人类文明革命是人类社会前进与发展的源动力。当人类进入二十一世纪的第二个十年,伴随着经济危机的不断加深、不同社会制度和文明之间的冲突愈加凸显、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的深入推进,世界主流发展与局部关系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使其所孕育的新科技革命具有更为广泛的内涵和特征,具有更为深远和广阔的影响、它的到来必将也推动人类社会发生第三次工业革命,惟有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才能实现人类文明发展的新跨越。 一、科技革命概念的界定与综述 科技革命是指正在成长的科学技术传统取代旧的科学技术传统的重大事件和过程,包括科学的基本原理、科学的社会建制、科学的规范标准、科学活动的方式方法等根本变革,以及技术的理论基础、技术结构、技术的规范标准、技术活动的方式方法、技术应用的形式规模等根本变革,标志着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手段和能力的显著改进和历史性的、划时代的飞跃。它是科学革命和技术革命的合称。科学革命是指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质的飞跃,它表现为新的科学理论体系的诞生;技术革命是指人类改造客观世界的新飞跃,它表现为生产工具和工艺过程方面的重大变革。科学革命是技术革命的基础和出发点,科学革命引起技术的进步;而技术革命是科学革命的结果,先进的技术及其应用成果反过来又为科学研究提供了有力的工具

第三次工业革命与中国梦

第三次工业革命与中国梦 前两百年中发生的两次工业革命,为人类发展工业文明奠定了基础,但也产生了严重的后遗症,从而诱发了各种生态危机。生态文明是超越工业文明的新的文明形态。它以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为核心理念。近年来,以计算机和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进一步提高了近代工业的效率,也为节约资源和改善生态创造了一定条件,但如果发展的理念没有改变,仍然沿用“先污染、后治理”的老办法,就不可能治愈前两次工业革命的后遗症。总之,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将强烈要求改变工业文明的发展模式,推动第三次工业革命,实现向新的生态文明过渡。 美国著名未来学家杰里米·里夫金在他的《第三次工业革命》一书中提出,经济和社会变革总是来自新能源与新通信方式的交汇。在接下来的半个世纪里,第一次和第二次工业革命形成的传统的集中的经营活动,将被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分散经营方式取代。英国经济学家保罗·麦基里认为,一场新工业革命即将到来,它以“制造业数字化”为核心,并将使全球技术要素和市场要素配置方式发生革命性变化。 尽管目前对工业革命发生过几次、新工业革命的主导技术是什么等存在不同的看法,但对于人类正在迎来一场新工业革命的判断,已成共识。同时,互联网、新能源、新材料、数字制造技术等,已成为这场变革的基本技术特征,而引领这场工业革命的,正是人类社会对建设生态文明的强烈需求。 在生态文明的视野中,技术可分为资源开发技术、生态保护技术

和共性技术等。资源开发技术要优先发展新能源技术和节能减排技术。生态保护技术包括清洁生产技术、废弃物利用技术、污染防治和治理技术、环境监测技术等。共性技术如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和先进制造技术等,将渗透到上述所有技术之中。由于技术对生态的影响难于在事前正确预测,因此,必须根据建设生态文明的要求,对技术进行动态选择和最终的检验。 建设生态文明将是一个涉及技术、社会和生态三大系统相互作用的长期而复杂的过程。第三次工业革命只是向生态文明过渡的开始。只有解决了人与人之间的和谐问题,才能彻底解决人与自然的和谐问题。 前两次工业革命的历史表明,哪个国家位于新工业革命的发展前列,哪个国家就取得先发优势。近代大国如英国和美国的崛起,和他们能够主导当时的工业革命密切相关。第一次工业革命时,中国正处于康乾盛世后期,GDP稳居世界第一,但闭关锁国,让我们没有跟上这次工业革命,到了1840年就使中国饱尝苦果。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我们正在军阀混战,又被这场工业革命甩下。即将来临的第三次工业革命,正值中国再次崛起。可以预料,对于第三次工业革命,大国之间的竞争,将比前两次更加激烈。谁能主导这场工业革命,谁就可能主导未来的一个世纪。 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高速增长,用30多年时间,走完了西方发达国家200多年的工业化进程,巨大的成绩有目共睹。但是,中国人口众多,资源有限,完全效仿西方发达国家的工业化道路,一

浅谈第一次工业革命对中国的启示

浅谈第一次工业革命对中国的启示 一、第一次工业革命对中国造成的影响 第一次工业革命发生在18世纪60年代至19世纪40年代,起源于英国,以蒸汽机的发明和广泛应用为标志。它以机器取代了人力,以大规模的工厂化劳动取代了个体工场的手工劳动,史无前例地解放了人类的生产力,促进了生产力的大幅度提高,使人们摆脱了靠人力和畜力进行劳作的方式,促进了生产力的解放,从根本上颠覆了传统的生产方式,同时也改变了社会的生产关系。凭借这次工业革命,英国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一些开始工业化的国家在世界范围内抢占原材料市场,倾销其工业品,走上资本主义强国的道路。 自工业革命以来,特别是近半个世纪,发达国家一直高度重视先进制造业的发展,通过所谓的再工业化不断占领制造产业发展制高点,主导世界产业发展大势。这一阶段使世界统一了起来,因为工业革命需要的资源和劳动力是可流动的,所以促使一些外国人在中国这个资源丰富、劳动力不缺的国家开设工厂,发展产业,这使中国的封建自然经济逐步解体,为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创造了条件。 二、第一次工业革命对中国的启示 第一次工业革命不仅是一次技术改革,还给中国国际竞

争力的提升形成巨大压力,给中国经济的发展带来严峻挑战。中国要成为产业革命的赢家,要成为先进发达的世界强国、世界大国,一个重要前提是要成为世界制造强国。 “中国制造2025”是中国政府应对德国工业4.0和发达国家再工业化浪潮的顶层设计和行动路线图,是建设制造强国的行动纲领。“中国制造2025”计划,以信息化与工业化 深度融合为主线,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航空航天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先进轨道交通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电力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农业机械装备等十大领域,推出中国创造、中国质量和中国品牌,这也是一个世界制造强国的重要标志。 1.拥有核心技术和质量体系。 要实现“中国制造2025”的目标,中国应该拥有自己的核心技术和质量体系。经过10年左右的努力,在战略性、 前沿性制造领域,中国应该掌握整机或关键部件的核心技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于这些产品价值链的高端和产业链的 核心环节,同时建立起世界领先地位的生产技术参数体系,构筑国际公认的制造品质量标准体系;在高端制造和主流制造品方面,建立起“中国质量”信誉,打造“中国制造”标签,引领制造领域重要行业的发展方向。 2.拥有享誉全球的著名企业和著名品牌。

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加快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

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加快推动新一代信息 技术产业发展 当今世界新工业革命方兴未艾,人工智能、机器人技术、虚拟现实以及量子科技等蓬勃发展,深度改变着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引发经济社会的全方位变革。能否抓住这次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历史机遇,培育起支撑未来可持续发展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不仅关系到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而且直接决定着各国在全球经济发展中的角色分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就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5G、机器人等领域发展,作出一系列战略部署,有力地推动了我国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 立足制造强国网络强国建设全局,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加快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进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培育新动能、打造新引擎。 一是持续提升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深入推进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实施,着力解决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持续推进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健全产学研用一体化创新机制。加大对技术创新应用推广和产业结构升级的支持,大力推进新材料、高端装备等重点领域发展。 二是着力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应用。加快5G研发和商用步伐,推进IPv6规模部署。深入实施智能制造工程,推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加快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提升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做大做强数字经济。 三是大力培育和发展新的产业集群。着力打造制造业“双创”升级版,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支持优势企业建立上下游协同的企业集团,提升产业链水

平。落实好国家对中小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的优惠支持政策,培育一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专注细分领域的“单项冠军”企业。 四是激发增强企业发展活力。进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加强工业文化建设,激发和弘扬企业家精神、工匠精神。进一步推动降低制造业税率,切实减轻企业负担。进一步深化产融合作,推动创新链、产业链、金融链深度融合。加强人才培养,保障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人才需求。 五是更大力度对外开放发展。全面深入实施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积极引导外资投向高端制造领域。鼓励我国企业与跨国公司建立长期合作伙伴机制。支持工业通信业企业深度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培育形成国际合作与竞争新优势。

樊君明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的中国和世界

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的中国和世界 (18世纪中期到19世纪中期) 一.考试说明:(明确考什么)——学生板演,老师完整,归纳出阶段特征、历史发展规律、近代化含意、社会转型。 二.经典考题:(明确如何考)——点明考点、设问角度、能力要求 1、(2012年江苏单科3分)左图是十八世纪七 八十年代输入英国的原棉重量变化示意图,导致这 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英国纺织工人数量增加 B.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来临 C.棉纺织领域的发明创造 D.工人手工纺纱速度提高 此进行了深入研究。请你对下述问题发表自已的见解。 材料一(英国拥有)很大的,不断扩展的……英国还拥有更多的,可作工业革命的资金用的流动资本,源源流入英国的商业利润比流入其他任何国家的都多……由于行会较早瓦解,

由于对传统的条块农田的圈占,英国获得了充裕的流动劳动力……贫穷的农民失去了自已的部分甚至全部的土地,被迫当租地人或打散工的人,否则,就不得不去城里找工作。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二瓦特机发明前,英国工业生产的动力主要是水力……这样的动力缺陷是明显的。煤炭是英国工业蓝剑的主要动力来源……(大不列颠拥有)“供应不会枯竭的优质煤炭”。(引者按:若干代以后真的还是“供应不会枯竭”吗?)英国工业革命……在人类历史上首次创造了烟囱多于教堂突顶的图景。——马克等《世界史考史》材料三一些学者已经为工业化对环境的影响感到不安了。1827年,法国数学家富里埃提出二氧化碳的排放会使大气变暧,在他以后,瑞典学者阿伦尼乌斯提出了“温室效应”。 ——德尼兹。加亚尔等《欧洲史》(1)根据材料一,概括该学者认为工业革命的爆发首先需要满足的三项因素;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8世纪的英国是如何满足这三项因素,从而促成了工业革命的首先爆发。(9分) (2)指出近代蒸汽动力技术产生的主要原因(4分) (3)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蒸汽机的创制对历史发展的直接影响(13分) 材料二:英、美、中,印四国产品在世界产量份额中的变化(1750—1900年) 1750年(%)1830年(%)1860年(%)1900年(

[精品]现代科技革命的特点和意义

[精品]现代科技革命的特点和意义 8.现代科技革命的特征和意义 所谓科技革命,是指正在成长的科学技术传统取代旧的科学技术传统的重大事件和过程,包括科学的基本原理、科学的社会建制、科学的规范标准、科学活动的方式方法等根本变革,以及技术的理论基础、技术结构、技术的规范标准、技术活动的方式方法、技术应用的形式规模等根本变革,标志着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手段和能力的显著改进和历史性的、划时代的飞跃。 能够称得上科技革命的科学技术,至少应具备以下特点:重大的科技创新,而不是一般性的科学发现或技术发明;广泛的渗透性,使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变革起了巨大的促进作用。按照这些标准来衡量,近代以来人类社会先后发生了三次科学技术革命。第一次是以"珍妮"纺纱机和蒸汽机的发明为标志;第二次是以电力与内燃机的发明为标志;二战以后,西方发达国家率先爆发了以微电子信息科技为主导,包括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激光技术、海洋技术、空间技术和生物技术等领域的一场全方位、多层次的新科技革命,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第三次科技革命。这次科技革命至今方兴未艾,这场历时长久、影响深远的科技革命,在速度和规模方面都远远超过了前两次科技革命。这场全球性、全方位的新科技革命,大大拓展了人们认识和改造自然的广度和深度,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的各个领域都产生了巨大促进作用,使人类由"电气时代"跨入到"自动化、智能化时代"或"信息时代",对当今国际政治、经济、文化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产生了极其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一、新科技革命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使科学技术真正成为“第一生产力”。

【推荐下载】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下的重大机遇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下的重大机遇 当前全球正处在信息技术深度应用与新一轮科技革命孕育兴起阶段,信息科技、材料科技、生命科学与生物科技、生态环保科技等领域,都酝酿着激动人心的重大突破,与新兴产业发展更加紧密融合、互相推动促进,给经济增长提供了新引擎、带来了新机遇。 比如,生物技术的发展令生物产业展现出诱人前景。据报道,这两年该产业跨越式发展迹象明显,不断从生物医药、生物农业向生物制造、生物环保等领域拓展,以30%左右的年增长率成为全球增长最快的经济门类。生物技术对相关产业的贡献也越来越大。有预测认为,到2030年,生物技术对化工和其他工业产品领域的贡献将占到35%,对药品和诊断产品领域的贡献将达到80%,对农业领域的贡献达到50%。 又如,由于新一代信息技术同机器人技术相互融合步伐加快,制造机器人的软硬件技术日趋成熟,使得工业机器人大批量走进生产车间,不仅形成了潜力巨大的机器人产业,而且正在对制造业格局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比尔-盖茨断言,机器人与自动化技术将改变世界的未来发展趋势。另据权威机构分析,目前月球采矿已没有技术障碍,美国科幻大片《机器人总动员》中的机器人太空采矿场景正在变成现实。 再比如,充电技术的突破,使得美国的一款纯电动汽车特斯拉以旋风之势席卷全球,受到了市场的追捧。有报道称,从2013年1月至6月初,特斯拉股价从35美元暴涨至200多美元,涨幅超500%。我国市场反应也尤为热烈,股票市场也屡屡上演特斯拉概念股涨停潮。科学技术的魅力由此可见一斑。 潜力激发动力。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重大机遇,西方各国都在对本国科技和产业发展进行新的部署,开始了新一轮抢占科技发展制高点的竞争,并以此

新科技革命的特点及其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新科技革命的特点及其对世界经济的影响科学技术进步是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历史表明,科技进步不仅为人类认识自然,利用自然,改造自然提供了有利的手段,而且改变了各国实力对比,推动国际关系乃至人类历史 . 的变动和演化 上世纪80年代兴起的新技术革命具有以下主要特点: 各国政府普遍重视高科技的发展.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在全力投入这场世界性的新技术革命,把发展高科技作为加速经济发展, 提高综合国力的先导.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表的((1996年世界科告》中显示: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27个成员国的人口占世界人口的20%,研究和开发投资却占世界研究与开发的85%.此外,为解决科技人才不足的问题,许多国家都增加了教育经费,采取措施加速人才的培养. 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过程大大缩短,出现了科技与经济,贸易,投资协同发展的新趋势.据报道,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周期在二战后一般为7年,80年代以来,一些发达国家 的产品更新周期只有3年左右,而在微型计算机领域仅相隔6个月就有新一代机型问世. 国际科技合作进一步加强.由于科学技术的门类不断细分,科学技术研究的社会化程度不断提高,多层次, 多渠道,多形式的国际技术合作不断发展.美,日,欧的科学家联合组织实施一系列大型国际合作项目,对解决资金不足和科技人才短缺起了重要作用. 新技术内容十分广泛,形成了多学科,跨领域的网络体系,涌现出一大批新技术群和新产业群.这些新兴技术已不是单个发展,而是某一科学或技术领域的整体

突破,并很快扩展渗透到其他科学技术部门,形成科技群体迅速崛起,呈现综合化和整体化的发展趋势. 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地发展.成为新技术革命浪潮的中心. 新技术革命的迅猛发展,深刻地集团经济研究2007?12月上旬刊(总第250期) 改变着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面貌,对世界经济产生了多方面重大ii 深 刻的影响. 第一,新技术革命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 较高的速度增长.发达国家劳动生产: 率的提高已经主要不是依靠提高劳} 强度,而是不断改进生产技术以及提: 高劳动者技能和改进劳动手段.科找进步在发达国家经济增长中的贡献率日益上升,在20世纪初这一比重为 20%左右,50—60 年代为40%, 50%,7一8O年代为60%,70%. 息高速公路建成并广泛应用后这一一 比重将达到90%.科技进步有力地推动了资本主义以较高的速度增长. 1977—1984年,美国的高技术产业年平均增长14%.1980--1989年, 日本经济平均增长率为 4.2%,其l中因技术进步而增长的部分占了 40.5%. 第二,新技术革命促进了社会经济结构的重大变化.具体表现在高新技术的产生和迅速发展,导致许多新兴工业部门的建立和扩大,使整个工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并进而影响到整个国民经济结构的改变,第一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大幅度下降, 第二产业的比重也大大缩小,第三产业的比重则大幅度上升.到70年代后期,一些国家的第三产业的产值和就业人数已超过第一,第二产业的产值和就业人数的总和. 第三,新科技革命有力地推动了 经济国际化.新技术革命产生了庞大而复杂的产业技术群和种类繁多的新产品,各国在这场科技革命中各有自己的优势,投资于新技术,新领域带来的丰厚的利润回报是促进国际资本高速流动的巨大利益动力.新技术革命一

科技创新——一定要抓住这个大变革的机遇

科技创新——一定要抓住这个大变革的机遇 科技创新,是推动生产力发展最具革命性的先导力量。当前,世界经济正处在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一个大的机遇孕育和展现在我们面前,这就是国际金融危机正在催生危与机的转换和科技革命、产业变革的交替。作为争取成为我国改革开放排头兵和创新转型先行者的上海,能不能“春江水暖鸭先知”,能不能敏锐地发现机遇、睿智地识别机遇、敏捷地抓住机遇,是放在我们面前的紧迫课题。 说大变革的机遇,一是说新的科技革命正在孕育和兴起,以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等为代表的新科技革命,正在发生群体性突破,与信息技术革命形成叠加效应,正呈现多样化征兆;二是说新技术突破为基础的产业变革蓄势待发,正在寻求点上突破,如数字化生产技术或将促成人类历史上新的产业变革,页岩气开采技术正在改变能源发展格局;三是说全球生产要素亟待重组,一些发达国家技术先进的中小企业急需在全球范围内寻找新的出路和生存发展空间。尤其是世界创新格局深入调整,多极化趋势明显,亚太等新兴地区特别是中国及上海极有可能成为科技创新的新热点。上海是个面向世界的城市,最大的优势是开放,我们必须有宽广的全球视野和强烈的机遇意识,抓好用好世界经济大变革中的这一难得机遇,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 上海地处开放前沿和市场经济先行先发地区,在教育、科技、资金、人力资本、产业配套等方面具有基础条件和先发优势,只要我们坚持开放不动摇,在参与全球垂直分工过程中进行自主创新,并力争在水平分工中赢得一席之地,实现一些方面从“追赶者”到“引领者”的最终跨越,是完全可能的。更重要的是,上海要建成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必须构建成创新型城市,上海要突破资源、能源、环境的紧约束,包括要应对转型发展过程中难以避免的结构性减速,关键都在于创新。总之,无论是从外部的机遇还是内在的要求,无论是从缓解近忧还是消除远虑看,上海都必须走创新这条唯一的通途。 在科技创新方面,上海确实起着难以替代的作用。同时也要看到,在科技与产业的结合上,在科技成果转化为市场需求的产品方面,尤其是在信息产业的新优势、新业态的发展方面,我们落后于一些兄弟省市。就制造业而言,如果不从

关于工业革命发生在欧洲而非中国的原因

关于工业革命发生在欧洲而非中国的原因 关于工业革命发生在欧洲而非中国的原因 15世纪是一个崭新而别样的世纪,更是一个影响力直达今天的世纪,世界的大变局由此开始。自那时起,世界各国的交往日益勃兴。侵略与开拓相联系,贸易与搏杀相混淆,经济与军事相纠缠,崛起与争霸相伴随。 500年来,世界舞台上演出了一幕幕王雄争霸的正剧,你方唱罢,我又登场,世界各大国家江山代代,各领风骚,在不同历史时期创造了属于自己的辉煌,同时也给其他国家和民族带去了不同程度的伤痛。而今天,实力和信心日增的中国,选择了以更加广阔的胸襟和真正开放的心态去看待历史和现实。 15世纪的中国正值鼎盛,郑和率领当时天下第一的舰队七下西洋,彰显着大国无与伦比的风范。15世纪的欧洲刚从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过渡,新航路的开辟标志着早起期殖民主义的开端。21世纪的欧洲不管是经济,军事,或是政治,都处于世界领先水平;21世纪的中国,正趁着改革开放的良机,努力发展,已实现中华名族的伟大复兴。500年的时间漫长的足以颠倒世界的格局,鸦片战争的屈辱还历历在目,抗日战争的惨烈至今无法忘怀,到底是什么让曾经一度领先于世界的中国被狠狠的抛弃,中间的原因可能有千千万万,但工业革命这一因素绝不会被忽略,发生在18世纪的工业革命在世界历史舞台上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可为什么工业革命无意垂青正值鼎盛的中国,而对新生的欧洲情有独钟?个中原因,恐怕不是三两句话就能说清楚的了。 中国封建社会土地制度变动的基本趋势是土地兼并和大地产的产生,而土地兼并和大地产产生的结果,并不是土地经营规模的扩大,而仍然是小块土地经营,所以仍是小农经济。在小农经济的局限下,土地占有方式趋向集中,而土地经营方式则趋向分散。在中国历史上的大多数情况下,相对于人口来说,土地都是稀缺的要素。在这种情况下,单纯依靠土地是不能维持整个家庭的生计的,所以不得不采取充分利用剩余劳动力的生产方式。男耕女织是中国小农经济的最典型写照。事实上,中国的家庭手工业在小农经济中的重要性并不亚于农业。在通常情况下,小块土地的产出除供一家人的口粮外,已经剩余不多,而往往还要缴纳繁重的税务,所以农民常常是不得温饱的。因此,农民必须通过家庭手工业来补充个土地的产出,通过出售手工业产品获得收入以补充口粮的不足。这种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紧密结合的生产方式,阻碍商品生产,阻碍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导致自然经济的顽固性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难以成长。 清朝入都北京后,为解决八旗官兵生计,决定强占北京附近的土地,遂下圈地之令。很多农民田地被占,流离失所,饥寒迫身;同时又强迫汉族农民“投充”,补充其壮丁队伍。清朝时的圈地更是给汉族人民带来极大痛苦,所圈之地,原田主被逐出家门,背乡离井,因此纷纷起而反抗。顺治四年,大规模的圈地已停止,但零碎的圈地、换地、带地投充仍不断发生。康熙八年六月十七日作出永远不许再圈的决定,圈地至此最后停止。清初大规模地圈地导致“近畿土地,皆为八旗勋旧所圈,民无恒产,皆赖租种旗地为生”。 清朝的这项政策,更是让中国与工业革命背道而驰。 明清时期,江南地区的手工业有了较快发展,并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但小农经济仍占统治地位并持续发展。这时中国的经济虽然繁荣,但这种繁荣只是以农业为主的手工贸易的发达,没有上升到工业上面去。例如,中国的纺织历史要比欧洲国家早好多年,中国汉代和唐代是两个鼎盛期,中国被世界各国誉为“丝国”。不同的是,中国永远是手工作业,永远是人代替机器。北宋的繁荣不是真

新科技革命与世界经济

新科技革命与世界经济 邓小平说过:“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随着时代的发展,科学技术的发展也突飞猛进。上世纪80年代兴起的新科技革命正在成为推动世界快速发展的新动力,为世界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 这场新科技革命由美国主导,呈现出下面的特点: 第一,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时间大大缩短。新科技革命时期,每当一项新技术出现,那一定会首先作用于经济,经济发展是现在绝大多数国家首要考虑的问题,所以一旦新技术出现会首先应用于生产力的发展。比如现在的手机、电脑等产品的更新换代非常快。 第二、国际合作越来越强。由于科学技术门类不断细分,科学技术研究的社会化程度不断提高,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国际技术合作不断发展。美、日、欧的科学家联合组织实施一系列大型国际合作项目,对解决资金不足和科技人才短缺起了重要作用。 第三、涉及的范围越来越广泛,涌现了一大批新技术群和新产业群。这些新技术不是单个发展,而是某一学科或技术领域的整体突破,并很快扩展到其他科学技术部门,形成科技群体迅速崛起,呈现综合化和整体化的发展趋势。 新技术革命的迅速发展,深刻的改变着当今世界经济的发展面貌,对世界经济产生了多方面重大而深刻的影响。 一、新技术革命极大的提高了社会生产力,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以较高的速度增长。发达国家劳动生产率提高已经不是主要依靠提高劳动强度,而是不断改进生产技术。科学技术在发达国家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日益上升。 二、新科技革命促进了社会经济结构的重大变化,具体表现在高新技术的产生和迅速发展,导致许多新兴工业部门的建立与扩大,使整个工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并进而影响到整个国民经济结构的改变,第一、第二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下降,第三产业大幅度上升。 三、新科技革命有力地推动了经济全球化,新科技革命产生了庞大而复杂的产业技术群和种类繁多的新产品,各国在这场科技革命中各有自己的优势。新技术革命一方面引起一批新兴工业部门的产生,另一方面又促进一批传统产业的改造、更新和淘汰,这就导致在世界范围内产业结构的新调整,使得各国资本在国际间大规模流动。 四、新科技革命引起了世界经济格局的深刻变化。科学技术的竞争日益成为国际竞争中的决定性因素,在世界性的新科技革命浪潮中,若干科技发展中心在高新技术领域并驾齐驱,展开了一场激烈的争夺制高点的竞争,导致了经济大国之间地位的调整和不平衡发展的加剧,形成了世界经济的若干中心。 对于中国来说,这次新科技革命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中国搭上了新科技革命的末班车,虽然起步较晚,但是中国的发展潜力是无穷的,中国应该抓住这次机会,根据自身的国情和实际情况,在新科技革命中闯出自己的一番天地,赶超发达国家,为实现中国梦不断奋斗。

中国为什么没发生工业革命

中国在古代经济、科技领先世界1000多年的原因很多。在制度方面,也是最重要的一点,中国进入封建社会比西方早1000多年(封建社会的国家机器、科学发展、人文都优于奴隶制度);在社会方面,.中国处在一个比较稳定,且统一的区域中(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只有相对短暂的分列状态);在文化方面,百家争鸣、儒家学说促使了当时中国的封建管理、文化高速的发展找就了文化的稳定性和统一性,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稳定;在外交方面,.实行对外开放和对外主动交往,中国的对外开放和对外交往吸收了外来的财富发展中国;在农业方面,中国的铁器得到有利的利用,大力发展农业,从而使得在用稳定的生产中发展进步;在管理方面,.中国的国家中央集权一直在不断的发展,强化。有利于国家的统一控制和管理。 国家统一是我国历史发展的主流,长期相对稳定的政治格局为科技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环境。生产的不断发展促进科技的进步。生产的发展不仅为科技进步奠定了基础,也对科技发展提出了要求。各民族间联系和经济文化交流不断加强,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促进了中国古代科技的发展。教育和科举的发展促进了科技进步。中华民族具有勤劳、刻苦钻研、重视调查研究的优良传统,富于智慧和创新精神。明清以前,中国历代统治者大都实行对外开放政策。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中国最早建立封建制度,是当时社会制度最先进的国家,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建立与发展,统一是历史的主流,社会相对稳定,为科技发展连续性与多样性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政府出于巩固统治的需要对科技的重视与支持;国内经济文化交流频繁,各民族互相学习,共同创造了古代文化,也能不断吸取外来先进文化提高自己.中国农业,手工业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推动了科技发展.广大劳动人民,尤其是古代科学家的探索和创造. ⑥中国古代教育的发展,为科技的发展奠定了人才基础; 论中国近代衰败的根由 众所周知,清朝是因为闭关锁国而导致落后于世界,然而,闭关政策实际上是从明朝中后期就开始了.而且大家都知道,在明朝时,中国已经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但发展却极其缓慢,其原因有很多,比如:明朝政府的压制和束缚,还有封建时代轻视商业的农本思想等等,这些都是遏制资本主义发展的因素.封建制度发展

新科技革命与资本主义

新科技革命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 [摘要] 新科技革命兴起于20世纪四五十年代,到七、八十年代以后出现了高潮,显示了变革生产和变革社会的前所未有的巨大的物质力量,具有一些不同于以往科学技术革命的新特点。新科技革命提高了西方国家的劳动生产率,改变了资本主义国家的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促进了超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整个世界格局的变化。随着新科技革命浪潮的兴起,西方学者提出“技术统治”论、“未来主义”、“权力转移”论等各式各样的观点,为资本主义制度辩护,寻找资本主义克服危机、获得永生的出路。从内在本质和发展趋势上看,新科技革命不仅不能克服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和经济危机,而且在不同程度上加深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从生产力的发展、生产方式和管理体制的变革等方面为社会主义社会准备越来越充分的物质技术基础,进一步显示了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 [关键词] 新科技革命超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世界社会主义 20世纪影响世界最大的两大事件,一是新科技革命,二是社会主义运动。前者是“人—自然”关系的革命,表明科学技术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后者是“人—人”关系的革命,表明在社会制度方面发生的根本变革,开辟了世界历史的新纪元。这两大事件是紧密联系、相互促进的。但是,在20世纪末,这两大历史浪潮出现了分化:新科技革命蓬勃发展,促进经济结构日益“现代化”和“高级化”,并推动超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兴起及其与社会主义国家发生激烈竞争;而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因东欧剧变、苏联解体遭受严重挫折,陷入低潮。这两大事件出现如此大的反差,是历史的必然,还是偶然?新科技革命是促使世界社会主义运动走向衰亡的消极因素,还是推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健康发展的积极力量?新科技革命改变了资本主义最终被社会主义所取代的历史大趋势,还是为社会主义新社会准备越来越充分的物质技术条件?这些问题应该引起我们深思,并作出正确的解答。 一、新科技革命的进程和实质 新科技革命兴起于20世纪四五十年代,到七、八十年代以后出现了高潮,在21世纪还可能持续相当长的时期,其发展势头十分强劲。在电子技术方面,1971年世界上第一台以大规模集成电路作芯片的微型计算机在美国制成;1976年美国又推出第一台“苹果电脑”,开创了个人电脑新纪元;到1998年美国宣布开发出每秒能运算3.9万亿次的超级计算机——“太平洋蓝”。在信息技术方面,1973年世界上第一个光纤通信实验系统建成,标志着光纤通讯进入实际应用阶段;1989年美国的Internet 正式命名,共有30万台电脑联网;1990年美国研制出世界上第一台光子信息处理机;1994年全球兴起信息高速公路建设热潮;1996年美国政府宣布投资1亿美元建设第二代计算机互联网,使信息网络技术更加成熟。在空间技术方面,1957年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上天;1981年美国第一架航天飞机飞行成功;1998年阿尔法磁谱仪升空,开始从空间探测宇宙中的反物质。在海洋技术方面,1975年日本建成世界上最早的海上机场,并制成深海探测仪;1979年美国建成海洋温差电装置。在激光技术方面,1972年世界上出现第一台自由电子激光器;1991年美国科学家用激光将铯原子冷却到低于百分之一开的世界最低温度。在生物技术方面,1973年重组DNA(即脱氧核糖核酸)生物基因工程成功;1982年美国推出现代医学史上第一次使用的人工胰岛素;1990年人类基因组工程开始实施,美国宣布在15年内编绘出人类的全部基因图;1997年英国利用体细胞核移植技术克隆出名为“多莉”的绵羊,表明生物技术取得了重大突破。在新材料技术方面,1988年英国研制出世界上第一个超导通信器件,该超导材料用液氮冷却后电阻为零;1991年日本又制成世界上第一个超导磁体。在新制造加工技术方面,1974年美国的哈林顿提出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理论;1991年美国研制出用一个原子启动的电开关,表明人类可进行单原子控制。这一系列高新科技纷至沓来,其发展速度令人目不暇接,显示了变革生产和变革社会的前所未有的巨大的物质力量,从而使新科技革命具有一些不同于以往科学技术革命的新特点: 首先,新科学革命以科技群落的形式向纵深推进。第一次科技革命的主导技术是蒸汽动力;第二次科技革命的主导技术是电气动力;第三次科技革命则形成了电子计算机技术、空间通讯技术、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技术、激光技术、新材料技术、海洋开发技术、空间开发技术等组成的科技群落。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及信息技术是对物质运动的三大要素——能量、物质和信息的本质规律的揭示和运用,在现代科学技术体系中起着基础性的作用。而空间开发技术、海洋开发技术、生物技术分别是对人类活动的三个方向——宇宙空间、辽阔海洋和生命系统的本质规律的揭示和运用。激光技术和新制造加工技术则作为技术手段,广泛应用于有关物质生产活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