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学地理教学设计

中学地理教学设计

中学地理教学设计
中学地理教学设计

中学地理教学设计

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二第一章第一节“人口增长模式”

一、课程标准要求与分析

课标要求:①学生需要知道什么是人口增长模式,世界上有哪

几种主要的增长模式,这是实现本条“标准”的前提;②学生需

要学会将不同的增长模式进行比较,只有在比较过程中,才可

能获得对各种人口增长模式特点的认识;③学生要会分析不同

的人口增长模式在世界上是怎样分布的。

课程分析:①通过图表“历史上的人口增长”分析、说明人口

增长不同时期的增长快慢是不一样的;②通过多则阅读材料分

别说明并且分析三种人口增长模式即“高-高-低”、“高-低-高”、“低-低-低”;③本章节是关于人口问题的内容,和当前社会现

实比较接近

二、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

通过图表、阅读材料分析说明人口增长的三种基本模式;阅读部分通过说明不同地区的资料,以此来分析三种人口增长模式形成因素以及其人口增长模式的基本特点;阅读部分也对三种模式分别进行了深入的阐述。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读图、阅读部分的分析,提高读图析图和分析归纳的能力;学会阅读各则材料来了解人口增长模式的基本特点以及理解

每种模式的意义;了解多个地区的自然以及人文环境从而对人口增长模式有进一步的认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人口增长模式的认识与了解,从而联想到现今世界的人口问题,人口增长既不能过快也不能停滞不前;应该保持在自然环境能承载的范围内。

三、教材分析

本章节是本单元的第一节课,在此之前,学生对人口方面的问题并没有很深刻的认识以及了解,因此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加强与学生的互动,无形中让学生形成对人口问题的一些基本认识,为接下来几章节的学习打下一定的基础。

本章节“人口增长模式”有三部分内容:一是“高-高-低”模式;二是“高-低-高”模式;三是“低-低-低”模式。通过三部分内容的学习,可以让学生了解不同时期人口增长模式的特点,加深学生对人口问题的认识。

四、教学方法

1.多媒体演示

2.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结合起来

3.图表分析法、比较法

五、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人口增长模式特点及其分布

2.中国人口增长状况

难点:分析人口增长模式的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的高低及其影响因素

六、学情分析

学生在初中已熟悉中国乃至世界人口的数量及分布,在此基础上,学习人口发展的规律,本节内容对于高中年龄阶段的学生所具备的知识、智力发展水平来说难度较小。

本节内容系统性教强。在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合作交流、反思等教学环节,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运用图表分析法、材料分析、比较等方法,正确认识人口增长与环境的关系。

七、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多媒体投影世界热点问题,并展示课本图1-1历史上的人口增长相关图片及资料

(教师活动)1.介绍世界热点问题;“地球村”的“村民”情况

2.提问:世界人口变化经历哪几个阶段?呈现怎样的增长趋势?什么时候增长最快?

3.引导学生探究

(学生活动)分组合作探究,分析世界人口增长的“J”形曲线图,并由每组成员推荐代表发言

(设计意图)1.以世界热点问题来导入本课,激发同学学习的兴趣;

2.通过合作学习,了解历史上及近年来人口增长的特点

(转承)人口增长速度有快有慢,可以用自然增长率来表示一、人口增长

1.人口自然增长率的概念

(教师讲解)人口自然增长率是指一定时期内出生率与死亡率相减的得数

2.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的关系及计算

(教师引导)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的概念

(学生活动)自主学习:计算课本资料中埃及、日本两国的自然增长率;

比较两国增长速度快慢(埃及>日本)

合作探究:推导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的计算公式

(设计意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了解人口增长的有关概念为

下一步讨论人口增长速度快慢的影响因素做好准备 3.影响人口增长的因素

(教师提问)影响人口增长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学生活动)合作探究:①影响人口增长快慢因素有哪些?哪些因素是正增长、哪些是负增长?

②起决定性的因素是什么?

(讨论结果) 影响人口增长快慢的决定因素是生产力发展水平

(设计意图)通过合作探究,熟悉影响人口增长的主要因素及生产力

发展水平是决定因素

(转承)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是人口增长的决定因素,则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地区,由于生产力水平的差异,大致有哪些人口发展模式?

二、人口增长模式

(教师活动)①引导学生分析“人口增长模式转变图”(下图),比较人口增长模式四个阶段

②多媒体展示表格,需要填写各人口增长模式的特征、原因、分布地区

模式特征原因地区

中学地理教学设计

中学地理教学设计-----教学原理与方法 教学课时:36学时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设计原理的讲述,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地理教育思想观念; 2、通过地理教学技能训练,提高学生地理教学技能,具备初步的地理教学能力; 3、通过大量案例教学,培养学生地理教学的应变能力和技巧。 教学模块 模块一:地理教学的思想理论 1、中学地理教学的基本观念 1)正确的教学观 2)正确的教师观 3)正确的学生观 2、地理课堂有效教学的基本理论 1)有效教学的主要观点 2)有效教学的基本原则 3)地理课堂有效教学的基本要素 模块二:地理教学技能训练 1、地理教学设计技能训练 1)地理教学目标设计技能 2)地理教学过程技能 (1)导入技巧 (2)讲解技巧 (3)提问技巧 (4)承转技巧 (5)结课技巧 2、地理教学说课技能 1)说课的类型 2)说课的内容与评价 模块三:地理课堂教学评价 1、评课的理论与方法 2、观摩课的观察与评价技能 3、地理教学说课的评价 模块一:地理教学的思想理论 一、中学地理教学的基本观念 1、教学观 (话题:如何看待教学中的师与生、教与学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关系) 问题1:你们最希望通过下列哪种途径提高自己教学设计水平? A.由教师传授中学地理教学设计一般原理和方法,用这些原理和方法指导你们从事教学设计;

B.由教学经验丰富的优秀地理老师传授他的教学经验和技巧,让你们仿照进行教学设计;C.印发一套完整(从初中到高中各章节)的优秀地理老师编写的教学设计,作为优秀的教学设计资料可直接用于自己的课堂教学; D.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己进行教学设计----实践(上课或说课)----评课-----修改---再实践,在反复的实践中寻找适合自己的教学风格与教学策略; E.多买些参考资料和教学录像,自己研究实践,不需要老师的指导; 问题2:教师最大作用是什么? A.传授知识、疑难解答 B.领导、组织教学进程,控制教学节骤; C.通过思维训练,开发学生智力; D.育人教育(包括公民素质教育、国情教育、环境教育等)。 结论: 教师的主导作用在于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学生主体地位的形成与标志 Ⅰ明确学习目的; 学生对学习目的的了解,并不是一开始就清楚的,它需要教师不断阐明,引导学生自己去认识、去体会。 Ⅱ培养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培养学习兴趣的途径有:善于利用好奇心,引导启发求知欲;运用丰富的教学素材、直观的教具或声像来帮助学生理解;设计形象教学语言增强感染力和趣味性;及时帮助学生克服学习中出现的困难,“通则不痛”。 热心帮助、诙谐幽默、善于表扬、知识丰富、技能娴熟是优秀老师必备条件 Ⅲ掌握学习方法 教是为了不教。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案例:探究“降水的本质” 中学地理教学中,涉及到的降水(雨)类型有地形雨、对流雨、气旋雨、锋面雨等;各种气候类型下的降水数量和形成原理也多样,如何找出其本质联系呢? 结论: 学会容易会学难,会学的关键在于会想,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比传授知识更重要! 2.教师观 教师分四类:第一类是大师----才(专业知识加知识阅历)德兼备,有极强的感召力;听大师的课如同久旱逢甘露,是一种陶醉是一种享受,且对自己后期的人生认识和人生规划影响很大。 第二类为良师-----勤勤恳恳的备课,认认真真的上课,但是听课的学生感觉平淡乏味沉闷,对其评价总是用“还行”。 第三类为巫师-----此师有很强的渲染,会吹牛会推销,上他的课听其天南地北侃侃而谈,但事后回味感觉没学到什么,热闹之后是空虚,乍听还行,细品无味。此师绝对的误人子弟。 第四类为庸师-----无才无德,在知识上误导,在身心上戕害。 1)一个合格的地理教师应过三关:专业知识与技能关;语言关;课堂管控能力关; 2)一个优秀的教师还应具备:

高中地理新教案模板

《个性化教学辅导教案》 教师姓名学生姓名上课时间2013.3.13 辅导学科地理年级高三教材版本湘教版 课题地球运动学生课时 计划 第(1、2)课 时 共(2 )课时 教学目标掌握地球自转公转的地理意义教学重难点地方时正午太阳高度角的计算 本节知识点知识点1 地球自转公转的地理意义掌握情况较好知识点2 地方时正午太阳高度角计算掌握情况一般知识点3 晨昏线的应用掌握情况一般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教学内容提要(1000字以内) 一:地球自转 方向:自西向东,北极上空俯视呈逆时针方向、 南极上空俯视呈顺时针方向 速度:①线速度(由赤道向两极递减至0) ②角速度(除两极为0外,各地相等) 周期:①恒星日(23h56m4s真正周期) ②太阳日(24时) 意义:①昼夜更替②不同经度不同的地方时 ③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北右南左) 二:地球公转 方向:自西向东 速度:1月初—近日点—速度快; 7月初—远日点—速度慢; 填写主要活动 1、跟随老师引导,回忆 整合理论知识 2、理解并掌握意象及 其内涵 3、和教师互动,掌握例 题 4、课堂练习 课堂小结

意义:①昼夜长短的变化②正午太阳高度的变 ③四季的更替④五带的形成 三:晨昏线 1.沿自转方向,黑夜向白天过渡为晨线,白天向黑夜过渡为昏线(晨昏线上太阳高度角0)。 2.晨昏线与经线:晨昏线与经线重合-----春秋分;晨昏线与经线交角最大----夏至、冬至 3.昼长=日落时间—日出时间;昼长=24小时—夜长日出时间=12:00-昼长/2(或0:00+夜长/2);赤道上的点的日出时间是6:00 日落时间=12:00+昼长/2(或24:00-夜长/2);赤道上的点的日落时间是18:00 四:时间计算 1.时间计算:所求时间=已知时间±区时差+ 2.时区=经度/15°(若不整除,则四舍五入) 3.世界时:以本初子午线(0°)时间为标准时,也称为格林尼治时间,也是零时区的区时。 4.日期分割:零点经线往东至日界线(180°)为地球上的“今天”,往西至日界线为“昨天”。 5.日界线:自西向东越过日界线(不完全经过180°经线)日期减一天,自东向西越过日期加一天 五:黄赤交角 1.公转与自转形成了黄赤交角(23°2①黄赤交角存在---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四季黄赤交角存在---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地中海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的形成 2.五带的划分界线:南北回归线之间为热带、回归线极圈之间为温带、极圈极点之间为寒带 3.若黄赤夹角变大,热带和寒带变大,温带变小;若黄赤夹角变小,热带和寒带变小,温带变大若黄赤交角为零,太阳永远直射赤道,全球昼夜平分,地中海气候、热带草原气候消失。

高中地理教学计划

高中地理教学计划 高中地理教学要以培养能力为主导,运用地理基础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对所学课程内容能够融会贯通,能够做到理论联系实际,用所学是知识解决身边的地理现象,学以至用。下面是整理的高中地理教学计划,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中地理教学计划(一) 一.指导思想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以教材,大纲为依据,以考试说明为准绳,充分研究高考.不断进行高三地理课堂教学改革,探索高三地理教学模式,增强地理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应用的能力,提地理学科的教学质量 二.工作目标 1充分研读地理大纲,考纲和课程标准,从整体上把握高考复习的要求,让学生形成地理学科思想和地理思维方式.改变教学观念,向课堂要质量,相信学生,发挥学生学习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给学生以思考和融会贯通的时间 2加强教研,研究考纲考题,研究课堂教学模式和方法,研究对学生学习指导方法,研究热点问题与教材知识的结合,精选例题,练习题. 3进行有效的知识落实,把课堂作为知识落实的主渠道,及时进行”章结”,”单元过关”和”月清”. 4使学生的学科成绩在优生率,平均成绩和合格率上有明显提升,使高考能上一个新台阶. 三.采取措施 1,周密计划,有序复习

高三地理复习一般分三轮:第一轮基础复习到20XX年3月底,其任务是复习考点,系统知识,形成网络,夯实双基,基本上是教师围绕考点讲重点,难点,疑点,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详读教材,注重课本知识的掌握,加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第二轮专题复习从4月上旬到5月上旬,其任务是完善体系,重组知识,训练能力.一般是学生练,教师导和评.专题复习指导,导基础,导方法;练运用,练技能;评错因,评思路.第三轮综合复习在5月中下旬,其任务是整合知识,综合运用,掌握技巧,全面培养能力.一般采用练,评,看方式.练综合运用,练重组整合,练应试技能;评解题思路,评答题规范;看错点误点,追根溯源. 2,学纲研题,把握高考 ①学”两纲” ”两纲”即地理教学大纲和文综考试说明中的地理部分.目前高考考虑到中学教学的实际,是以地理教材为基本内容,以两纲为基本依据,以新课标为方向来命题的.因此如果对”两纲”不熟悉,对教材内容不理解,不掌握,就谈不上高考要求的灵活运用知识了.学”两纲”就要做到:纲纲对照,纲本(课本)对照,纲题(高考题)对照和新旧对照(特别是考纲的变化). ②研”两题” ”两题”即高考题和训练题.在两题研究方面做到”五找”:对历年高考试题整体研究找共性;对近三年高考试题重点研究找趋势;对相同考点的试题对比研究找变化;对不同模式的试题分类研究找差别;对各地考试题集中研究找信息. 通过”两纲”的学习和”两题”的研究,做到:对考试目标,能力要求,考试内容和形式心中有数,对高考题型和难度获得一种感性认识,

中学地理教学设计

中学地理教学设计 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二第一章第一节“人口增长模式” 一、课程标准要求与分析 课标要求:①学生需要知道什么是人口增长模式,世界上有哪 几种主要的增长模式,这是实现本条“标准”的前提;②学生需 要学会将不同的增长模式进行比较,只有在比较过程中,才可 能获得对各种人口增长模式特点的认识;③学生要会分析不同 的人口增长模式在世界上是怎样分布的。 课程分析:①通过图表“历史上的人口增长”分析、说明人口 增长不同时期的增长快慢是不一样的;②通过多则阅读材料分 别说明并且分析三种人口增长模式即“高-高-低”、“高-低-高”、“低-低-低”;③本章节是关于人口问题的内容,和当前社会现 实比较接近 二、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 通过图表、阅读材料分析说明人口增长的三种基本模式;阅读部分通过说明不同地区的资料,以此来分析三种人口增长模式形成因素以及其人口增长模式的基本特点;阅读部分也对三种模式分别进行了深入的阐述。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读图、阅读部分的分析,提高读图析图和分析归纳的能力;学会阅读各则材料来了解人口增长模式的基本特点以及理解

每种模式的意义;了解多个地区的自然以及人文环境从而对人口增长模式有进一步的认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人口增长模式的认识与了解,从而联想到现今世界的人口问题,人口增长既不能过快也不能停滞不前;应该保持在自然环境能承载的范围内。 三、教材分析 本章节是本单元的第一节课,在此之前,学生对人口方面的问题并没有很深刻的认识以及了解,因此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加强与学生的互动,无形中让学生形成对人口问题的一些基本认识,为接下来几章节的学习打下一定的基础。 本章节“人口增长模式”有三部分内容:一是“高-高-低”模式;二是“高-低-高”模式;三是“低-低-低”模式。通过三部分内容的学习,可以让学生了解不同时期人口增长模式的特点,加深学生对人口问题的认识。 四、教学方法 1.多媒体演示 2.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结合起来 3.图表分析法、比较法 五、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人口增长模式特点及其分布 2.中国人口增长状况

高中地理《资源的跨区域调配》教学设计及说课稿模板

高中地理《资源的跨区域调配》教学设计及说 课稿模板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能通过读教材中附图,分析西气东输的主要原因。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我国天然气资源利用开发现状的分析,养成地理逻辑思维能力。 2、通过阅读分析图表文字信息,提高归纳和把握事物重点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资源对人类发展的重要性及其不均衡性,看到我国为协调资源分配、促进区域发展所做出的不懈努力,养成节约能源资源的好习惯。 二、教学重难点 【重难点】 实施西气东输的原因。 三、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设置情境,通过观看西气东输工程的纪录片了解背景,找出起点和终点。提问:实施西气东

输的具体原因有哪些?引发学生思考,导入新课。环节二:新课教学(一)能源资源生产和消费的地区差异大 【活动】 展示我国能源生产和消费比例图,指导学生读图,可分成小 组讨论、据图的数据出总结我国东部和西部天然气生产量、能源 消费量的特点。 【学生读图回答】 西部能源消费较小,天然气的生产占全国三分之二以上;东部能源消费大占比接近50%,天然气的生产量小。 【教师总结】 我国区域能源资源赋存量与区域的发展水平很不匹配,其 中,东部沿海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的能源生产与能源消费存在着显 著差异。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达,对能源的需求量大,但能源相 对贫乏,使经济优势充分发挥。西部地区因经济水平的限制,使 丰富的能源得不到充分开发利用。其中新疆的能源资源特别丰 富,仅塔里木盆地天然气资源就占全国天然气资源总量的22%。然而,新疆以及周边地区消费较小。所以我们就可以进行天然气资 源的跨区域调配,缓解地区能源消费和生产的不平衡的矛盾。(二)能源消费结构的调整 【活动】 展示《中国与世界能源消费结构(xx年)》图,指导学生读图分析: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与世界能源消费结构相比有何不同?

初中地理教材分析及教法指导

初中地理教材分析及教法指导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全球性人口、资源、环境等问题日渐突出,而地理学在解决这些问题上又显现出巨大优势,人们开始重新审视基础地理教育的价值。终于认识到人类面临的主要困难和问题都含有很强的地理成分,如人口动物、食物和饥荒、城市化、经济差异、动植物灭绝、森林遭殃、土壤侵蚀、荒漠化、自然灾害、毒废料和核废料、气候变化、空气污染、资源限制、增长限制、土地利用、种族冲突。认识这些问题、解决这些问题,从而建设“一个宽敞的地球、一个富裕的地球、一个干净的地球、一个安全的地球”地理学负有更大的重任。 刘老师说:“组织课堂教学的技能是一种综合性的技能,除了其他多种技能的构成要素均对其有影响外,本身还受提出要求、安排程序、指导引导、鼓励纠正和总结评述等几个要素的直接影响。作为组织课堂教学技能的基本构成要素,它们的相互协调、排列顺序及作用的程度将关系到组织课堂教学功能的发挥。” 在组织和指导学生的课堂学习活动时,教师必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提出要求。在学生活动之前,教师应扼要说明要做什么,怎么做,达到什么目的,以及时间和纪律。,促使学生真正从被动转为主动。2、说明程序。在提出要求以后,教师还需要详细说明活动程序,以使学生遵循相同的步骤进行活动,在

同样的时间内达到一个共同的目标。3、加强指导和引导。在学生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应加强指导和引导。指导是对学生操作方法和动作方式的肯定与矫正,可以帮助学生及时了解怎样行动;引导是对学生思维的启迪和注意力的转移,可以保证学生思路通畅和活动的连续。例如:区域地理知识方面“记住东南亚的”越南,老挝、柬埔寨、缅甸、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菲律宾、印度尼西亚等国家及首都。越南、缅甸、老挝三国与中国接壤,新加坡是东南亚经济发达国、印度尼西亚是世界上最大的群岛国。又如:《七大洲》的教学,在黑板上挂出《东西半球图》,请同学们观察地球上共有几个大洲?并读出各大洲的名称。找出哪几个大洲的主体位于东半球?哪几个大洲的主体位于西半球?在东半球找到哪几个大洲?找出赤道穿过哪几个大洲?指出位于北半球的大洲?位于南半球的大洲?4、及时鼓励和纠正。教师可以对学生的活动效果及时给予反馈,对学生的的期望心理予以回应,鼓励和纠正的时机非常重要。。5、进行总结。在课堂教学结束以前。教师要对学生的活动情况进行全面总结,以强化重要的教学信息。例如,过程节奏化的教学案例。地理课堂教学是一个矛盾运动的反应,每一堂成功的课都有一定合理的教学节奏。而课堂教学的节奏应根据课题内容分布的特点和课堂中学生的理解程度、学习态度和生理规律等情况调配时间、合理驾驭。从课题内容上看,每堂课的地理教材都有若干需要掌握的知识点

优秀地理教学设计

优秀地理教学设计 篇一:初中地理俄罗斯教案 [知识目标] 1.学会通过读图说明俄罗斯地理位置的特点,认识俄罗斯是个地跨欧、亚两大洲的世界面积最大的国家。 2.认识俄罗斯地形、气候、资源的地理特征集分布特征; 3.了解俄罗斯经济、交通、城市和港口的特点及分布; [能力目标] 1.通过指导学生针对问题开展小组讨论,运用比较法引导学生理解俄罗斯自然与经济的地区差异; 2.通过大量图表的展示,培养学生能在地图上指出俄罗斯的临海和主要邻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促使学生有意识地更多地了解各国的风土人情,建立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最终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思想。[重难点] 俄罗斯气候成因及.俄罗斯自然与经济的地区差异 [教具准备] 挂图:《俄罗斯的位置、疆域、城市和交通》

投影片:《俄罗斯矿产资源和工业区分布图》《俄罗斯气候图》《俄罗斯农业分布图》《俄罗斯填充图》 景观图片:《红场和克里姆林宫》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方法] 讲授法、谈话法、比较分析法 经过学习“区域地理”这堂课了解到区域学习的一般方法 1、运用地图和资料,认识某一区域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概况 2、运用归纳法,认识某一区域的地理特征 3、运用综合分析法,认识某一区域的地理特征 4、运用比较的方法,认识某一区域与其他区域地理环境的异同 对于《俄罗斯》有以下构想: 具体的教学过程如下: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引入新课] 你知道世界上哪个国家最大吗?(同学回答:俄罗斯)俄罗斯的面积有1700多万平方公里,也是与我国接壤的国家中疆界最长的国家。既然地域辽阔,自然环境也会多种多样。 [讲授新课] 再次设疑:你了解有关俄罗斯的哪些方面的知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好奇心) [板书] 第二节俄罗斯 一、辽阔的国土,多样的环境: 1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俄罗斯国土的分布及相关数字”引导学生理解俄罗斯国土辽阔。 师生共同总结:俄罗斯东西1万多千米,南北4000多千米,幅员辽阔,地跨欧亚两大洲的欧洲国家。 2教师引导学生读教材图“俄罗斯的地形”完成课本p42活动“俄罗斯的位置、邻国及地形”。 (1)俄罗斯临哪几个大洋? 回答:临三大洋。北临北冰洋;东临太平洋;西面临黑海与地中海、大西洋相通。

高中地理教学设计案例

高中地理教学设计案例 特殊地理现象的成因分析(高三复习) (知识分析)自然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渗透从而构成了自然环境的有机整体,但在这个有机整体中由于各种因素的存在,导致在一些地带性分布规律的地理现象中出现了众多特殊的地域分异,而这些地域分异由于成因各异,是教材知识的延伸和拓展,能够考查学生的观察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已越来越成为近年来高考的重要内容。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本专题的复习,掌握自然界中特殊地理现象的形成原 因。 2、通过本专题的学习,增强学生探究特殊地理现象成因的习 惯与能力。 3、通过例题的讲解使学生明确这一类试题的审题与解题规 律。 二、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来分析,探究“特殊”的成因,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分析、发现特殊的地理现象,并加以解决,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加强独立思考,不断提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典型案例的分析,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生活中产生的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教学重点: 1、特殊地区气候类型的成因分析(如:澳大利亚的热带草原气 候;马达加斯加岛东侧、巴西高原东南沿海、澳大利亚东北部、中美洲东北部等地形成的热带雨林气候。等等。) 2、凹岸侵蚀,凸岸堆积的原因。 3、河口三角洲的形成条件。 4、改造自然条件影响农业布局。 5、工业布局的特殊性。 6、交通线路布局的特殊性。教学难点:特殊地理现象的成因 分析。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讲授、师生互动、分组合作探究学习 课时安排:1 课时 教学设计:(引入)利用热带草原气候的“气温曲线降水量柱状图”导入澳大利亚热带草原气候的分布并要求学生分析原 因。 1、澳大利亚热带草原气候的分布 (课件显示)澳大利亚热带草原气候的分布图。 问:该处热带草原气候呈半环状,那么 A(北部)、B(东部)、C(南部)三地的气候成因一样吗?

初中地理教案

七年级地理《地图上的比例尺、方向和图例》 教学目标: 通过阅读各类地图,使学生初步了解地图上的比例尺、方向、图例和注记等基本知识 能力目标: 通过绘图、计算、比较以及用地图设计线路等实践活动,使学生初步具备在实际生活中运用地图的能力,如会运用比例尺在地图上量算两地之间的距离,在地图上辨别方向,查找地理事物,确定旅行路线等,帮助学生初步建立起图的空间概念。。 情感目标: 通过实践活动,对学生进行乡土教育,环境教育,增添热爱家乡的情感和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第一节着重阐述地图的三要素--比例尺、方向、图例和注记,这是阅读地图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在今后的全部的地理教学过程中要反复应用。但这部分内容较枯燥,学生不容易直接接受,在开始教学之前,要设计如何导入。 由于学生在小学过平面图的知识,本章一开头从一张动物园导游图引入,目的是引起学生读图的兴趣,了解"什么是地图"以及"地图的重要性"(其他的学生熟悉的图也可以,笔者此次采用的是所在学校的校园图),目的是通过探索身边熟悉事物,激发学生求知的积极性,使学生能够迅速进入教师设计的问题情景。比例尺部分的教学重点是关于比例尺计算公式的进一步引申和应用。 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通过阅读地图册上的三幅地图,学会比例尺的三种表示法:文字式、数字式和直线式。 第二个层次,比例尺的应用,通过"做一做"应用比例尺可以量算两地间的实地距离,用比例尺公式可以做换算:(1)一直已知图上距离和实地距离,求比例尺。(2)已知比例尺和实地距离,求图上距离。(3)已知图上距离和比例尺,求实地距离。 第三层次,比例尺的大小,通过对相同图幅的"北京市地图"和"中国地图"关于两幅图范围的大小、所表示的地理事物的详略程度、比例尺大小的比较,得出:(1)如何辨别地图比例尺的大小:即分子为1,分母愈大,比例尺愈小;分母愈大,比例尺愈小。(2)地图比例尺的大小与表示的地区范围大小和内容详略的关系:即地图表示的地区范围愈小,反映的内容愈详细,则选用的比例尺愈大。三个层次由浅入深,层层递进,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总是觉得有事可做。 关于地图上的方向的教学,重点在于训练学生在地图上辨别方向的技能。教材首先明确了地图上有三种定向方法,它们是:一般定向方法:无指向标的无经纬网的地图,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指向标定向方法:有指向标的地图,指向标指示北方。经纬网定向方法:有经纬网的地图,经线指示南北,纬线指示东西。其中经纬网定向方法最为精确,是今后学习地理课和实际应用最广泛的方法。因此,有经纬网的地图上辨别方向是本节的重点,也是难点。 有经纬网的地图上辨别方向,首先要确定图上的经线是东经还是西经,纬线是南纬还是北纬。根据第一章所学经度、纬度的划分方法,让学生认识并总结在方格状或圆弧形(以南北极为中心)的经纬网上,经纬度递变的规律。这一部分

关于高中必修地理教案范文合集大全

关于高中必修地理教案范文合集大全 仰望天空时,什么都比你高,你会自卑;俯视大地时,什么都比你低,你会自负;只有放宽视野,把天空和大地尽收眼底,才能在苍穹沃土之间找到你真正的位置。无需自卑,不要自负,坚持自信。下面是为大家准备一些的内容,洗对你们有帮助, 课标要求: 根椐有关资料,说明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教材分析: 从标准的要求看,学习的重点不在全球气候变化本身,而是把全球气候变化看作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从而探讨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所以教材并未分析全球气候变化的原因,而从资料中分析全球气候变化对地理环境及人类活动的影响。 所以教材安排了三方面的内容:(1)全球气候在不断变化之中。(2)全球气候变化的可能影响。(3)气候变化的适应对策三方面说明气候变化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气候变化的各种尺度及相互关系 2、了解全球及中国气候变化的趋势 3、了解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及适应对策 二、能力目标 1、培养资料收集和资料分析的能力 2、培养辨证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德育目标 树立学生的环境、全球观念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教学重点: 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及适应对策

教学难点: 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及适应对策 教具准备:录像带、投影仪、投影片、全球变暖的有关资料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阅读资料:①1982年冬,美国纽约出现22℃高温,创百年纪录;1987年夏,希腊雅典出现罕见持续46℃高温天气;1988年7月,中国武汉高温天气持续25天之久。xx年也出现了持续40多天的高温天气。 思考:上述现象反映什么问题? 学生回答:全球变暖。

高中地理教学计划

高中地理教学要以培养能力为主导,运用地理基础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对所学课程内容能够融会贯通,能够做到理论联系实际,用所学是知识解决身边的地理现象,学以至用。下面是整理的高中地理教学计划,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中地理教学计划(一) 一.指导思想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以教材,大纲为依据,以考试说明为准绳,充分研究高考.不断进行高三地理课堂教学改革,探索高三地理教学模式,增强地理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应用的能力,提地理学科的教学质量 二.工作目标 1充分研读地理大纲,考纲和课程标准,从整体上把握高考复习的要求,让学生形成地理学科思想和地理思维方式.改变教学观念,向课堂要质量,相信学生,发挥学生学习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给学生以思考和融会贯通的时间 2加强教研,研究考纲考题,研究课堂教学模式和方法,研究对学生学习指导方法,研究热点问题与教材知识的结合,精选例题,练习题. 3进行有效的知识落实,把课堂作为知识落实的主渠道,及时进行"章结","单元过关"和"月清". 4使学生的学科成绩在优生率,平均成绩和合格率上有明显提升,使高考能上一个新台阶. 三.采取措施 1,周密计划,有序复习 高三地理复习一般分三轮:第一轮基础复习到20 年3月底,其任务是复习考点,系统知识,形成络,夯实双基,基本上是教师围绕考点讲重点,难点,疑点,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详读教材,注重课本知识的掌握,加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第二轮专题复习从4月上旬到5月上旬,其任务是完善体系,重组知识,训练能力.一般是学生练,教师导和评.专题复习指导,导基础,导方法;练运用,练技能;评错因,评思路.第三轮综合复习在5月中下旬,其任务是整合知识,综合运用,掌握技巧,全面培养能力.一般采用练,评,看方式.练综合运用,练重组整合,练应试技能;评解题思路,评答题规范;看错点误点,追根溯源. 2,学纲研题,把握高考 ①学"两纲" "两纲"即地理教学大纲和文综考试说明中的地理部分.目前高考考虑到中学教学的实际,是以地理教材为基本内容,以两纲为基本依据,以新课标为方向来命题的.因此如果对"两纲"

《中学地理课程设计》教案

《中学地理教学设计》课程教案人类认识的宇宙 二零一零年十二月

《人类认识的宇宙》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宇宙的概念和宇宙的特征。 2.了解宇宙的主要组成物质、天体及其类型。 3.了解天体系统的结构,以及太阳系八大行星及其他天体的特性。 4.分析地球的宇宙位置及自身条件,理解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 二、能力目标 1.通过阅读分析教材,使学生具有归纳整理知识、提取重点和找出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自学能力,并指导学生运用该方法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2.通过阅读图片、画图和思考等活动,提高学生从图中获取知识的能力。 3、引导学生运用比较的学习方法学习不同的天体和八大行星的特征。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了解宇宙的物质组成,使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和正确的宇宙观,并注意识别和抵制伪科学。 2、通过了解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及其对地球的影响,形成科学的宇宙观和保护地球环境的意识。 3、通过了解天文学家探索宇宙的事例,激发学生爱科学和探索宇宙奥秘的精神。【教材内容及分析】 1、新课程标准对学习本节内容的要求是:描述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运用资料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2、本节教材通过三部分内容阐述该标准,一是介绍了人类认识的宇宙环境,主要要求能够用天体系统的层次来说明地球的宇宙环境。二是说明了地球是太阳系的一颗普通的行星,从八大行星的运动特征、质量、体积等方面来说说明。三是介绍了地球

的特殊性,地球是太阳系中唯一存在生命的行星,分析了地球上生命存在的条件。三部分联系密切,按空间尺度由大到小的顺序先讲宇宙环境,然后提供资料,让学生分析地球是太阳系中的普通行星。最后从地球是太阳系中唯一的一颗适合生物生存和繁衍的行星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特殊的行星,教材重点分析了地球上有生命物质存在的原因。 3、本节还通过提供阅读材料“探索地外文明”,激发学生的兴趣,提供活动题目让学生探究,需要到什么样条件的外星球去寻找外星人,从而学会分析生命物质存在的条件。通过分析给学生这样的价值体验:在太阳系中目前还找不到合适人类生存的其他星球,在短时间内不可能在其他星球建立起庞大的人类生活基地,人类只有一个地球,要保护好我们唯一的家园。 4、本节教学重点是通过天体系统的层次说明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运用资料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其中从数据比较三大类行星的特点是难点。 【教学重、难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天体系统的递进关系,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 二、难点:比较三大类行星的特点,为什么说地球既普通有特殊。 三、解决办法:通过示意图和具体数据建立正确的宇宙观和地球观。 【教学方法和手段】 一、教学方法:提问法、讨论法、发现探究法、任务驱动教学法、自主学习法 二、教学手段:传统板书式教学结合挂图教学或者课件、网络教学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和教学策略】 {导入新课}

教学设计模版

贵州师范大学非师范生申请教师资格证 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第一章第四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 学院: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 专业:地理信息系统 年级:2007级 姓名:李蔓 指导教师:何红(副教授) 完成时间:2011年5月5日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第四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 一、课例背景分析 (一)课程标准及解读 1、课标原文 使学生能说出地球的圈层构造及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依据和划分界面。 2、课程标准解读 1)、使学生了解研究地球内部构造的方法,从而认识人类对未知事物所进行的探索实践,激发同学们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及责任感。 2)、了解地球内部圈层划分实况及各层主要特点,从宏观上认识全球的整体面貌,形成地球系统观念。 3)、通过归纳、总结、对比地球内部各层的特点,对学生进行综合归纳等思维能力的培养和训练。 (二)学情分析 本次授课的对象是高一年级的学生,他们的思维深刻而又有独特见解、但思维无序、缺乏层次和条理、常有漏洞的粗心型学生。一些学生思想懒惰不愿深思,人云亦云,作业抄袭多,上课懒散,经常开小差,我们老师应该恰如其分的指出他们自身的不足;寻找几个愿意帮助这类学生的同学,帮组他们走出这段叛逆的时期。

(三)课程资源利用与开发 1、教材内容地位和作用分析 我们生活在这个地球上,我们应该要了解她的圈层结构,就像一个人要了解自己的内脏,当自身发生病变的时候才能想出合理的方法解决。我们可以在了解地球的圈层结构后,去研究一些自然灾害发生的前兆,尽量减轻灾害对我们的影响,减少损失。 因此本节是本章的重点,希望同学能了解保护环境也是我们重要职责之一。 2、知识结构关联图 3、教学重点与教学难点的分析 (1)教学重点及确定依据 ①、地震波的组成及传播特点,区别横波与纵波。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教材分析及教法建议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Ⅱ教材分析及教法建议 一、教材的内容分析及处理 1.“地理Ⅱ”在高中地理课程中的地位 地理二共分四章:人口与环境,城市与环境,区域产业活动,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1)从内容的比重来看,“地理Ⅱ”主要是侧重人文地理。 人文地理在高中地理课程的地位体现在:①人地关系的教育必须要通过分析人类活动和社会现象进行。②人文地理研究的对象和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有直接的关系,便于开展生动活泼的地理教学活动。 但是,地理Ⅱ提倡“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的联系与融合”,不主张自然和人文地理的截然分离和割裂,也不拘泥于讲授纯粹的人文地理。 2)与地理一、三和选修的关系。 与地理Ⅰ的关系:“地理Ⅰ”是以自然地理知识为基础的教学模块。学生要做到比较好地理解、掌握人文地理的思想和方法,特别是要正确认识人地关系,应该有自然地理学习做基础。所以,“地理Ⅰ”是“地理Ⅱ”的基础。 与地理Ⅲ的关系:“地理Ⅲ”有两部分内容,一是从区域的角度认识人地关系和可持续发展问题,二是学习初步的地理信息技术。“地理Ⅲ”是在前两个模块学习基础上的一个高层次综合和提升,是以案例的形式剖析具体地理现象和问题的综合体。人文地理学习中获得的地理原理、思想和方法都可以在此模块中得到应用。同时,“地理Ⅲ”的学习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巩固和应用“地理Ⅱ”的学习成果。 与选修模块的关系:在七个选修模块中,有三个模块与人文地理有直接关系。它们是:选修3“旅游地理”、选修4“城乡规划”、选修6“环境保护”。但是“地理Ⅱ”与选修模块的关系不一定是基础与提高的关系,因为选修模块可以在必修模块之前开设,因此二者是互为基础的关系。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根据实际开课情况,调整必修模块或选修模块的教学内容,既避免重复,又能使学生有所提高。 2.各章的具体分析 1)人口与环境。《地理Ⅱ》是《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规定的人文地理部分。显然,它是体现《标准》“关注人口、资源、环境和区域发展等基本问题,以利于学生正确认识人地关系,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的最重要部分。

人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下册全册全套教案教学设计

第六章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 第一节自然环境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亚洲的位置、范围、政区划分以及地形河流概况。 能力目标: 1、通过对亚洲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认识大洲的基本方法:如学会读图描述大洲 的地理位置特点;学会运用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描述区域某一区域地势变化及地形分布特点;运用地图及有关资料归纳出大洲的地形、气候、河流特点,并分析其相互关系。 2、通过地图和资料,让学生尝试从不同方面说明亚洲是“世界第一大洲”,启发 学生发散思维。 3、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与人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培育目标:通过对亚洲自然风貌的学习以及用歌曲强化氛围,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对于我们生活的大洲的自豪感。 教学重点通过对亚洲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认识大洲的基本方法。 教学难点使学生学会正确描述大洲的地理位置特点,及运用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描述区域某一区域地势变化及地形分布特点。 [引入]: 问题抢答: 你知道世界上最大的大洲是哪一个吗? 你知道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洲是哪一个吗? 你知道世界陆地的最高点在哪吗?在哪一个大洲? 你知道世界陆地的最低点在哪吗?在哪一个大洲? 你知道中国在哪一个大洲吗? ——对,以上所有的答案都在我们生活的这个大洲—亚洲。 [板书]:(课题) [新课导入]: 从这节课开始,我们学习的对象将由上学期通观全球,转向距离我们周边的世界越来越近的地理环境,从某一大洲,深入到某一政区,再具体到某一国家。 应从哪里入手来认识一个大洲或地区呢? [情景提问]:比如,我想去某一个同学家拜访,可不认识,你能为我描述以一下你的家庭住址吗? [归纳、确认]:在这里,同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为我描述——1、你家门牌号码多少?2、你家周围有什么明显的地物标志?3、你家的房子有什么特征,如:有多大?有多高? 其实,认识一个大洲,也和认识别人的家庭一样,先要从“在哪里”入手,也就是明确位置,搞清楚范围、边界。 [副板书]:在哪里——地理位置 [承转]:那么,应当如何描述亚洲在世界中的位置呢?——其实这和描述同学家的住址也是一样的:亚洲所在的街区就是他在世界半球中的位置;亚洲的的门牌号码就是其经纬度;亚洲的邻居就是他周边的大洲和大洋。 [活动]:

高中地理教案模板范文

高中地理教案模板范文 【篇一:中学地理教案范例】 【篇二:地理学科教学设计参赛模板及范例】 地理学科教学设计参赛模板及范例 第一部分:教学设计模板 教学设计标题(课程标准和教材中规定的教学主题) ——副标题 (如果希望在标题中体现教学设计涉及到的活动主题、实际任务或作品名称,请统一在副标题中体现。副标题要注意言简意赅) 一、基本说明 1教学内容所属模块:(注明:必修1、2、3/选修旅游地理/选修自然灾害与防治) 2年级: 3所用教材出版单位: 4所属的章节: 5学时数:分钟 二、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着重说明个人对教材的认识、理解及分析) 2、内容分析:(根据课程标准的规定,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和本班学生水平分析教学内容中的重点、难点;简要说明教学内容在整个知识体系中的位置) 3、学情分析:(简要分析学习者的认知特点、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及能力水平、对教学内容的了解程度等) 4、设计思路:(说明案例设计者是如何根据本教学主题及其教学目标确定教学指导思想,设计教学方法的) 三、教学过程描述 (采用下述的表格式描述,尽量采用写实的方式描述教学过程的真实情景,尽量将教学中的关键环节以及教学过程中某些值得注意和思考的现象和事件描述清楚)教学环节及时间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观察和考查,以及及设计意图 ………… …… …… 四、教学反思 注意事项:

1、反思不仅要总结本次教学活动的优点和成功之处,也要注意指出本次教学活动激发的值得研究的课程问题、具启发意义的事件或教学实际实施过程中的缺陷。并就这些问题做出自己的思考,重在通过分析、找出问题的症结,提出改进教学的方法。 2、反思要突出重点,不一定面面俱到,建议采用小标题的方式提点反思的几个方面,不宜 太多。要注意在事实的基础上加以总结和提升,不要单纯罗列事实和现象。但理论的总结又要注意语言通俗简明,并利用本次教学活动的具体证据来论证,不要长篇大论地引用他人文章,或脱离具体教学活动做笼统的理论阐述。 附:教学资源、学生学习过程及典型成果(可选) 教学资源包括:学案、课件及其他教学相关资源。 学习成果包括:学生课前、课上或课后搜集的资料;学生活动过程的图片等;学生的典型作业或制作的各种作品。 第二部分:教学设计范例: 信息及其特征 一、基本说明 1模块:高中信息技术基础 2年级:高中一年级 3所用教材版本:广东教育出版社 4所属的章节:第一章第一节 5学时数: 40分钟(教室授课) 二、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了解信息技术学科,知道信息技术学科的框架内容;了解信息的定义并理解信息的特征,能从具体案例中概括出信息的特征;初步感受信息技术的应用价值。 2、内容分析:本课是开学第一课,需要给学生介绍一下有关信息技术学科的一些基本情况;同时本节内容比较简单,教师可根据具体情况有所深入地进行授课。 3、学情分析:高一学生,有一定的计算机操作能力,但水平差异明显,对信息技术学科有浓厚兴趣,但对信息及信息技术学科本身的定义及应用并不很明确。 4、设计思路:本节课主要内容偏重理论,又缺乏理论的深度,如果只由教师讲解就会显得比较枯燥,因此本堂课的设计思路是从具体的案例入手,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讨论,最后得出基本的结论,形

中学地理教材分析

中学地理教材与教法 1、中学地理教材教法的研究对象是中学地理教学系统,包括地理教学的目的、任务及特点,地理教学过程,教学原则,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形式及地理教师的素养,中学地理教育的发展等各个方面。 2、中学地理教材教法是探索地理教学规律的学科,从教材内容看,具有地理学的内容;从教学方法看,又有教育学的性质,因此中学地理教材教法的学科属性是介于地理学与教育学这两大学科之间的一门边缘学科。 教材的知识结构109 狭义、广义中学地理教材103 3.教师进行教材分析的基本条件:一是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水平,二是要有现代教育学和中学地理教学法理论的指导,三是要有正确的教材分析方法。 教材的知识结构109 4、地理感性知识:反应地理事物外部特征和联系的知识,是人们对地理事物直接感知而获得的知识,分为: 地理演变,如:昼夜更替、工业布局的演变 地理景观,如:沙漠景观、城市景观、 地理分布,如:纬度位置、海路分布、海拔高度、 地理名称,如:亚洲、黄河、泰山 地理数据,如: 960万平方千米、森林覆盖率30% 地理理性知识:反应事物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的知识,使人们对地理感性知识经过思维过程的整理加工后形成的知识,分为: 地理概念,如:气候、大陆、海洋,工业布局、 地理特征,如:非洲的地形特征、中国的气候特征、新加坡的经济特征、 地理规律,如:地理分布规律、地理演变规律。 地理成因,如:如大气降水的形成,“地上河”的形成等

5.中学地理教材(n) (狭义)指中学地理教科书,是根据中学地理教学大纲编选和组织的具有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智慧培养,思想政治品德等教育功能的知识体系。它具有一定的范围和深度及一定的权威性。 (广义)指教师指导学生学习地理的一切教学材料,包括中学地理教科书、地图册、填图册等师生兼备的书本材料及教师根据教学需要所使用的地理直观教具和其他的教学媒体(包括挂图、投影片、录像、计算机等等),其中中学地理教科书是教材的主体和核心 6、、中学地理教材的整体分析方法 (一)背景分析 在进行教材的整体分析之前,一定要通读一遍教科书,了解地理教科书涉及的主要内容,再开始进行教材的整体分析。在教材分析中了解教材的时代背景必然会加深对教材的理解和认识,有利于对教材的进一步分析和评价。 (二)教材知识结构分析。对教材知识结构的分析,有助于教师把握知识的脉络,了解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认清教材的整体功能,为正确处理教材提供依据 (三)教材整体教育功能分析 在教材知识结构分析的基础上,根据教学大纲所规定的初中地理教学目的和各部分内容的教学要求,确定整体教材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育、智能培养、政治思想品德教育等方面的主要内容和教育功能。 7、初中地理教材的选材原则: 1)从培养社会主义公民,提高民族素质的需要出发,初中地理教材应该选择那些为培养社会主义跨世纪合格公民所必须的教学内容,着眼点在于提高民族的素质 2)以环境—资源—人类活动为线索,正确阐明人地关系环境、资源和人类活动不是孤立发展的,它们之间有密切的关系。自然环境和资源为人类的生活和生产提供了物质条件和场所,人类活动又无时无刻不在作用于自然环境。 3)广度和深度要适当,适合学生的身心特点初中地理教材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要从我国的国情出发,符合初中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

初中地理教案及反思

初中地理教案与反思:滔滔黄河 一、教材分析 黄河流域知识信息多、容量大、空间概念强、重点集中,尤其爱国主义和国情教育的素材极其丰富。黄河的问题较多,如果处理不当,易引起学生怒黄河、恨黄河,所以应该尽量用录像和教师的情感流露来感染学生,使其触景生情,情不自禁地为黄河的伟大和开发成就而惊喜,为黄河的灾难而忧思,为黄河的治理而出谋划策,从而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和实事等方面的教育。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黄河的源流概况;2、了解上、中、下游的分段及各段的自然特征;3、了解黄河水能资源和著名的水利枢纽的分布;4、理解黄河下游形成“地上河”的原因,5、了解对黄河的治理和开发所取得的成就。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指导学生收集整理资料,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2、通过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学习的能力。3、教学中尽可能发挥学生的参与意识。角色扮演培养学生敏捷的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使学生对黄河的“利”与“害”有一个辨证的认识。2、认识新中国成立以来治理黄河所取得的成就,培养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情感。3、使学生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通过学习树立正确的人口观、辨证观。 三、教学重点:1、黄河下游形成“地上河”的原因。2、对黄河的治理和开发所取得的成就。 四、教学难点:1、黄河下游形成“地上河”的原因及黄河水害的由来。2、黄河的治理措施。 五、教学准备:多媒体平台、实物投影仪。 六、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自学讨论法、多媒体辅助教学、开放式教学等。 七、学法引导:通过自主收集有关黄河的地理信息,开展小组合作的角色扮演;引导学生发挥自己想象力;何有效利用并且治理黄河提出设想,对黄河存在的其他问题进行探讨;养学生分析、归纳、创新等能力。 八、教学安排:二课时(黄河的概况及奉献为第一课时,黄河的忧患和治理为第二课时。) 九、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引入新课(播放录像):播放一段气势磅礴的黄河景观录像,配上对白和音乐,使学生感受到黄河博大的胸怀,增加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师:是啊!此刻我们激动,我们自豪!我们多么想去深入了解这条哺育了中华儿女,创造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母亲河啊! 滔滔黄河板书:黄河的概况 活动一:利用电脑课件展示学生画的《黄河流域图》,并结合《中国的地形图》,要求四人小组合作完成课本P49几个活动题,代表上台指图讲解,其他的同学纠正补充,最后师生一同在图中分析出黄河概况(发源地、主要地形区、注入的海洋;流经的省区;长度、流域面积;主要支流,上、中、下游的划分.)教师及时板书。在此活动之前,学生用素描的形式画出《黄河流域图》,教师将全班同学收集的有关资料、图片进行整理,制成有利于教学的精美课件,在学生上台讲解黄河的概况时,适时展现。如在《中国的地形图》上动画闪烁出现黄河的发源地、主要地形区、注入的海洋;在《中国政区图》上动画闪烁显示黄河流经的省区;在学生画的《黄河流域图》上动态显示主要支流,上、中、下游的分段情况。 活动二(分组讨论):接着大屏幕上展示有关黄河的讨论:有的人说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有的人说黄河是中华民族的一条害河。你的观点呢?黄河是其中之一,还是两者兼有?(学生讨论后自由发言,教师归纳总结。)师:是啊,黄河像一条巨龙,蜿蜒在华北上,它为中华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同学们!你们能不能够具体指出是哪些?由于有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