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考研中医综合中医基础理论(藏象)模拟试卷3

考研中医综合中医基础理论(藏象)模拟试卷3

考研中医综合中医基础理论(藏象)模拟试卷3
考研中医综合中医基础理论(藏象)模拟试卷3

考研中医综合中医基础理论(藏象)模拟试卷3

(总分:56.00,做题时间:90分钟)

一、 A1型题(总题数:12,分数:24.00)

1.下列不正确的是

(分数:2.00)

A.藏象,指藏于体内的脏腑及其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征象√

B.藏象学说,是在整体观和阴阳五行学说指导下,研究人体各脏腑组织器官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

C.藏象学说的主要特点:以五脏为中心的人体自身的整体性

D.藏象学说通过反复的医疗实践,从病理现象和治疗效应来分析和反证机体的生理功能

解析:解析:藏象,指藏于体内的脏腑及其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征象及与外界环境相通应的事物和现象。藏象学说,是在整体观和阴阳五行学说指导下,研究人体各脏腑组织器官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主要特点是以五脏为中心的人体自身的整体性。藏象学说形成的基础是古代解剖知识、长期对人体生理、病理现象的观察和反复的医疗实践,从病理现象和治疗效应来分析和反证机体的生理功能。

2.下列哪项不是血液运行的前提条件

(分数:2.00)

A.心气充沛

B.血液充盈

C.脉道通利

D.肺朝百脉√

解析:解析:心主血脉,包括主血和主脉两个方面。全身的血液都在脉中运行,依赖于心脏的搏动而输送到全身,发挥其濡养作用;脉道的通利与否,及营气和血液的功能正常与否直接影响着血液的正常运行。即血液的运行必须以维持心脏正常搏动的充沛心气、血液充盈和脉道通利为前提条件。

3.肝主藏血不包括

(分数:2.00)

A.濡养肝及形体官窍

B.为精血生成之源

C.化生和濡养肝气

D.化生和濡养神√

解析:解析:肝主藏血包括:濡养肝及形体官窍、肝为精血生成之源、化生和濡养肝气、化生和濡养魂。

4.下列哪项是肝的生理特性

(分数:2.00)

A.肝为刚脏√

B.肝主藏血

C.肝主疏泄

D.肝在志为喜

解析:解析:肝的生理特性为: (1)肝为刚脏:肝具有刚强躁急的生理特性。 (2)肝气升发:肝气向上升动、向外发散以调畅气机的生理特性。

5.“……肝气衰,筋不能动,天癸竭,精少,肾脏衰,形体皆极……”是指

(分数:2.00)

A.男子,六八

B.男子,七八√

C.女子,六七

D.女子,七七

解析:解析:《素问·上古天真论》:“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

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三八,肾气平均,筋骨劲强,故真牙生而长极;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满壮;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六八,阳气衰竭于上,面焦,发鬓颁白;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天癸竭,精少,肾脏衰,形体皆极;八八,则齿发去”。

6.“……筋骨隆盛,肌肉满壮……”是指

(分数:2.00)

A.男子,四八√

B.男子,五八

C.女子,三七

D.女子,四七

解析:解析:《素问·上古天真论》:“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三八,肾气平均,筋骨劲强,故真牙生而长极;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满壮;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六八,阳气衰竭于上,面焦,发鬓颁白;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天癸竭,精少,肾脏衰,形体皆极;八八,则齿发去”。

7.“……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是指

(分数:2.00)

A.男子,四八

B.男子,五八

C.女子,三七

D.女子,四七√

解析:解析:《素问·上古天真论》:“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三八,肾气平均,筋骨劲强,故真牙生而长极;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满壮;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六八,阳气衰竭于上,面焦,发鬓颁白;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天癸竭,精少,肾脏衰,形体皆极;八八,则齿发去”。

8.下列哪项关于小肠“泌别清浊”功能的叙述是不正确的

(分数:2.00)

A.小肠消化饮食物,将其分为水谷精微和食物残渣两个部分

B.小肠在吸收水谷精微的同时,也吸收了大量的水液,故又称“小肠主液”

C.小肠内的水液量多寡与尿量有关,临床上常用的“利小便即所以实大便”的治法

D.小肠之气的运动,将粪便传送至大肠末端,并经肛门有节制地排出体外√

解析:解析:小肠泌别清浊的功能是指: (1)经过小肠消化后的饮食物,分为水谷精微和食物残渣两个部分; (2)将水谷精微吸收,把食物残渣向大肠输送; (3)小肠在吸收水谷精微的同时,也吸收了大量的水液,故又称“小肠主液”。小肠的泌别清浊功能,还与尿液的量有关。如小肠的泌别清浊功能正常,则二便正常;如小肠的泌别清浊异常,则大便变稀薄,而小便短少,也就是说,小肠内的水液量多寡与尿量有关。临床上常用的“利小便即所以实大便”的治法,即是此理。

9.下列哪项不是脾胃之间的关系

(分数:2.00)

A.气血相互为用√

B.水谷纳运相得

C.气机升降相因

D.阴阳燥湿相济

解析:解析:脾胃同为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在饮食物的受纳、消化及水谷精微的吸收、转输等生理过程中起主要作用。脾与胃的关系,体现为水谷纳运相得、气机升降相因、阴阳燥湿相济等三个方面。

10.下列不属于肝与肾之间关系的是

(分数:2.00)

A.藏泄互用

B.阴阳互滋互制

C.调节水液代谢√

D.精血同源

11.下列不属于心与肾之间关系的是

(分数:2.00)

A.水火既济

B.精神互用

C.君相安位

D.精血同源√

12.“益火补土”法适用于

(分数:2.00)

A.肾阳虚损证

B.心肾阳虚证

C.心脾两虚证

D.脾肾阳虚证√

解析:解析:根据五行学说确定的治疗原则和方法有:滋水涵木法、益火补土法、培土生金法、培土制水法、抑木扶土法、金水相生法、泻南补北法、佐金平木法等。其中“益火补土法”是指温肾阳以暖脾阳的一种治疗方法,适用于肾式微,不能温暖脾阳,或脾阳虚衰日久,累及肾阳亦虚的脾肾阳虚证,如五更泄泻、下肢水肿等。故选D。

二、 B1型题(总题数:5,分数:20.00)

A.神 B.魄 C.魂 D.意(分数:4.00)

肝藏

A.

B.

C. √

D.

解析:

(2).并精而出入者,谓之(分数:2.00)

A.

B. √

C.

D.

解析:解析:古代哲学认为,精气的概念涵盖了一切的物质基础;精气是万物的本源,人类和自然万物有着共同的化生之源。精气也成了万物感应的媒介。《素问·宣明五气》将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分属于五脏藏寓:“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随神往来者谓之魂;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因志而存变谓之思;因思而远慕谓之虑;因虑而处物谓之智。易混淆的是魂、魄的特点。这可用“神魂颠倒”的成语而知道神、魂关系密切,可随来、共变化。后面的可参考心理学关于思维产生、发展的过程来已经。

A.四七 B.三七 C.三八D.五八(分数:4.00)

(1).女子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是(分数:2.00)

A. √

B.

D.

解析:

(2).男子肾气衰,发堕齿槁是(分数:2.00)

A.

B.

C.

D. √

解析:解析:《素问·上古天真篇》是记载了人生长、发育、衰老过程的重要篇章。考核频率高。难度不大。容易混乱的是第三到第五个七八年的生理变化,可以结合西医的生理常识来记忆、鉴别。男子24左右、女子21岁左右是长智齿的时候,是再长高最后的可能;而30岁左右是人状态的高峰,可见“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满壮。”盛极而衰,故五七、五八以后人开始衰弱,只是脱离为困扰而已。正气久衰到在六七、六八时,头发、面部开始变色。西医也统计出,男女绝育分别是49、60岁左右,恰好是七七和八八精少、天癸竭的时候。也要注意男子“七八时,肝气衰,筋不能动”的表现。A.心 B.肝 C.脾 D.肺(分数:4.00)

(1).“生痰之源”是(分数:2.00)

A.

B.

C. √

D.

解析:

(2).“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膜胀”说明哪种脏腑的紊乱(分数:2.00)

A.

B.

C. √

D.

解析:解析:脾气虚损时,常可导致肺气的不足;脾失健运,津液代谢障碍,水液停滞,则聚而生痰、成饮,多影响肺的宣发和肃降,可出现喘咳痰多等临床表现。所以说“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脾为湿困,运化失职,清气不升,既可影响胃的受纳与和降,可出现食少,呕吐,恶心,脘腹胀满等症。反之,若饮食失节,食滞胃脘,胃失和降,亦可影响脾的升清与运化,可出现腹胀泄泻等症。《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清气在下,则生殆泄;浊气在上,则生膜胀”,这是对脾胃升降失常所致病证的病理及临床表现的概括。

A.心 B.肝 C.脾 D.肾(分数:4.00)

(1).口唇的色泽反映哪种脏腑的功能状态(分数:2.00)

A.

B.

C. √

D.

解析:

(2).听觉的灵敏与否.与哪种脏腑的盈亏有密切关系(分数:2.00)

A.

B.

C.

D. √

解析:解析:脾为气血生化之源,口唇的色泽是否红润,不但是全身气血状况的反映,而且也是脾胃运化水谷精微的功能状态的反映。听觉的灵敏与否,与肾中精气的盈亏有密切关系。肾中的精气充盈,髓海得养,则听觉灵敏,分辨力较高,故《灵枢·脉度》说:“肾气通于耳,肾和则耳能闻五音矣”。

A.肝 B.心 C.肺 D.肾(分数:4.00)

(1).“生之本”指的脏是(分数:2.00)

B. √

C.

D.

解析:

(2).“气之本”指的脏是(分数:2.00)

A.

B.

C. √

D.

解析:解析:《素问·六节藏象论》说:“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肺者,气之本,魄之处也;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者,仓廪之本,营之居也”。

三、 X型题(总题数:6,分数:12.00)

13.肝火炽盛和肝阳上亢证可共见的症状为

(分数:2.00)

A.面红目赤√

B.头重脚轻

C.脉弦√

D.失眠多梦√

解析:解析:肝火炽盛和肝阳上亢证可共见的症状为眩晕耳鸣、面红目赤、急躁易怒、失眠多梦、舌红脉弦数。B选项头重脚轻为肝阳上亢,肝肾阴虚于下的表现。肝阳上亢证的脉象多弦有力或弦细数,肝火炽盛证的脉象多弦数。

14.脾胃生理功能的关系体现在

(分数:2.00)

A.气机升降√

B.食物消化吸收√

C.表里关系

D.燥湿喜恶√

解析:解析:胃主受纳,脾主运化,共同完成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及其精微的输布;脾气升,则水谷之精微得以输布;胃气降,脾气升,调节中焦气机;胃为阳明燥土,脾为太阴湿土,胃喜润恶燥,脾喜燥恶湿,两者燥湿相济,阴阳相合。C选择不是生理功能的联系。

15.肾阴亏虚形成的原因有

(分数:2.00)

A.久病伤阴√

B.相火亢胜√

C.过服温补√

D.失血耗液√

解析:解析:肾阴不足形成原因有:久病伤阴所致;五脏之火、五志过极化火、邪热久留化火,不仅可损耗各脏之阴,日久必耗肾阴而致肾阴亏虚;肾阳命门之火失制,相火亢盛,以至阴虚内热、阴虚火旺;失血耗液,或过服温燥壮阳之品,或房劳过度而致相火妄动,进而耗损肾阴,而致阴虚火旺。

16.与“肝体阴用阳”病理相关的是

(分数:2.00)

A.肝之阴血易虚√

B.肝之阳气易亢逆升√

C.肝阴不足,血不得凝

D.肝火升动,迫血妄行

解析:解析:肝体阴用阳体现在两个方面:肝主疏泄,其用属阳;肝主藏血,其体属阴。其病理表现为肝之阴血易虚、肝之阳气易亢逆升。肝阴不足,血不得凝;肝火升动,迫血妄行属于肝不藏血的病理表现。

17.脾主升清的内涵是

(分数:2.00)

A.脾阳上升√

B.脾气以升为健√

C.脾气散精,上归于肺√

D.维持脏器恒定√

解析:解析:系与胃主降浊的功能相对而言。升清是指水谷精微等营养物质的吸收和上输于心肺头目,通过心肺的作用化生气血,以营养全身。《素问·经脉别论》:“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脾主升清的内涵是指脾气上升、脾气散精,上归于肺、脾气上升从而维持脏器恒定。18.依据《灵枢·本神》,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分数:2.00)

A.肝藏血,血舍魄√

B.肺藏营,营舍意

C.心藏脉,脉舍神√

D.肾藏精,精舍志√

解析:解析:《灵枢·本神》:“肝藏血,血舍魂;脾藏营,营舍意;心藏脉,脉舍神;肺藏气,气舍魄;肾藏精,精舍志。”故选ACD。

中医基础理论试题及答案

中医基础理论试题及答案 一、A型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下列哪一脏与血液生成关系最密切: A.心 B.肺 C.脾 D.肝 E.肾 2.气机的含义为: A.气的运动 B.气的运动形式 C.气的运动变化 D.气的升降运动 E.气的出入运动 3.主腐熟水谷的脏腑是: A.小肠 B.胃 C.大肠 D.脾 E.胆 4.月经的来潮与以下哪一组脏腑、经脉关系密切: A.心、肝、脾、冲脉、督脉 B.心、肺、肾、阳明脉、带脉 C.心、肾、冲脉、任脉、督脉 D.冲脉、任脉、带脉、心、脾 E.心、肝、脾、肾、冲脉、任脉 5.下列不属于奇恒之腑的是: A.脑 B.髓 C.脉 D.胆 E.命门 6.误治是指下列中哪一项: A.体实者用攻法 B.实证用攻 C.虚证用补 D.虚证用攻 E:体弱者用补法 7.下列中哪一项不属于饮食不洁: A.不清洁食物 B.不卫生食物 C.陈腐变质食物 D.有毒食物E.偏嗜某种食物 8.气在中医学中的基本概念是:

A.泛指机体的生理功能 B.构成世界的基本物质 C.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 D.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E.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 9.“为胃行其津液”的脏是: A.肺 B.脾 C.肾 O.三焦 E.肝 10.《内经》所说:“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的病机,是指: A.气不摄血 B.气机逆乱 C.血随气脱 D.血随气逆 E.血随气结 二、D型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五脏发生病变时,按相生关系传变可出现哪两种传变: A.母病及子 B.侮其所不胜 C.克其所胜 D.子病及母 E.乘其所胜 2.以下哪两个脏腑有表里关系: A.脾 B.大肠 C.小肠 D.胃 E.肝 3.下列哪两项既属“五体”,又属奇恒之腑: A.脉 B.胆 C.脑 D.骨 E.髓 4.分别循行于躯干前后正中线的是下列中哪两项: A.冲脉 B.任脉 C.带脉 D.督脉 E.肾经 5.十二经脉分布于上肢内、外侧中线的两条经脉是下列中哪两项:A.手太阳 B.手少阴 C.手少阳 D.手太阴 E.手厥阴 6.下列病因和病邪性质、致病特点中,哪两项是相对应的:

学习中医基础理论心得

学习中医基础理论心得 精气学说、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有关世界本原和发展变化的宇宙观和方法论,是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最 有影响的古代哲学思想,也是中医学的重要思维方法。这部分内容 深奥而且没有条理性,学好这部分知识需要的是有中医学独特的思 维方式,然而世界观是思维方式的基础,它为人们认识和把握外部 世界提供了思维背景和认识框架,从而决定了人们的四维空间和思 维内容。所以我们需要通过看更多的相关书籍从而去深入地了解中 国古人的世界观以及他们独特的思维方式,自己对内容的足够了解 和熟悉再加上老师生动的讲解,这看似深奥的中医哲学相信也不在 话下了。 想必学中医的我们知道精、气、血、津液、神在人体生命活动 中占有重要位置,而藏象学说中所说的五脏六腑以及奇恒之腑又是 人体不可或缺的内脏器官,所以针对这一部分我们需要做的是深入 个体,将每一个个体的基本概念、生理机能、生理特性以及个体之 间的关系都整理出来,这样就能够有清晰地条理,以便我们掌握。 我们学习医学无非就是想通过自己的双手救死扶伤,为人类出 去病痛,让世人都拥有健康的身体,幸福的生活。而疾病源于生活,是生活中一些因素引起的,病因的种类很多,如七情内伤、饮食失宜、劳逸失度等,均可导致发病而成为病因,而这些都是我们在生 活中常见的,或者有的不那么常见,但是这都不妨碍我们通过结合 生活实际来学习这部分内容,所以当我们将病因与生活一一对应的 时候我们会发现病因其实很好掌握。而病机部分需要我们在联系生 活实际的同时,再结合精气阴阳五行学说,以及精、气、血、津液、神,相信如果我们能将哲学、藏象部分学好,那么病机也不会有什 么问题了。

中医基础理论考试试题库完整

中医基础理论考试题库- 1.最早提出“六气病源说”的是 A.《黄帝内经》 B.《伤寒杂病论》 C.《神农本草经》 D.《难经》 E.《左传》 答案:1.E 2.《素问?脉要精微论》所说“四变之动,脉与之上下”,主要反映了 A.人体自身的完整性 B.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 C.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 D .辨证论治 E. 以上都不是 答案:2.B 3.《灵枢?五癃津液别》所说“天寒衣薄则为溺与气,天暑衣厚则为汗”,说明了 A.人体自身的完整性 B.自然环境对人体生理的影响 C.社会环境对人体生理的影响 D.自然环境对人体病理的影响 E.社会环境对人体病理的影响答案:3.B 4.《素问?疏五过论》所说“尝贵后贱”可致“脱营”,体现了

A.人体自身的完整性 B.自然环境对人体生理的影响 C.社会环境对人体生理的影响 D.自然环境对人体病理的影响 E.社会环境对人体病理的影响 答案:4.E 5.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是 A.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观 B.阴阳五行和脏腑经络 C.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 D .望闻问切和辨证论治 E. 辨证求因和审因论治 答案:5.C 6.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其中心是 A.五脏 B.六腑 C.经络 D.命门 E.脑 答案:6.A 7.中医学关于“证”的概念是

A.对阴阳气血失调临床表现的概括 B.对疾病症状与体征的鉴别概括 C.对疾病表现症状的综合概括 D.对疾病症状与体征的分析概括 E.对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答案:7.E 8.中医认识和治疗疾病的主要依据是 A.病种 B.病名 C.症状 D.体征 E.证候 答案:8.E 9.属于中医学防治特点的确切表述是 A.同病异治 B.异病同治 C .审因论治 D .辨证论治 E. 防重于治 答案:9.E 10.中医理论中阴阳的概念是 A.代表相互对立的两种事物 B.代表相互关联的两种事物

考研中医综合中医基础理论(气、血、津液)-试卷1

考研中医综合中医基础理论(气、血、津液)-试卷1 (总分:76.00,做题时间:90分钟) 一、 A1型题(总题数:15,分数:30.00) 1.营气为 (分数:2.00) A.水谷之气中的彪悍滑利部分 B.水谷之气的精华部分√ C.谷气与自然界清气结合 D.一身之气分布到脏腑或脏腑之精化生 解析:解析:营气为水谷之气的精华部分,行于脉中、达全身,作用为:化血液、营养全身。 2.下列除哪项外均是卫气不足导致的常见病症 (分数:2.00) A.易外感邪气 B.热性病变 C.血虚证√ D.无汗、多汗、自汗 解析:解析:卫气具有温煦全身的作用。内而脏腑,外而肌肉皮毛都得到卫气的温养,从而保证了脏腑肌表的生理活动得以正常进行。卫气充足,温养机体,则可维持人体体温的相对恒定。卫气虚亏则温煦之力减弱,易致风寒湿等阴邪乘虚侵袭肌表,出现阴盛的寒性病变。但若卫气在局部运动受阻,郁积不散则可出现阳盛的热性病变。卫气能够调节控制腠理的开阖,促使汗液有节制地排泄。卫气的这一调控作用,既有气能固摄的一面,又有气能推动的一面。通过汗液的正常排泄,使机体维持相对恒定体温,从而保证了机体内外环境之间的协调平衡。因此,卫气虚弱,则调控腠理功能失职,可以出现无汗、多汗或自汗等病理现象。 3.下列除哪项外均是卫气的作用 (分数:2.00) A.生化血液√ B.防御外邪 C.温养全身 D.调控腠理 解析: 4.宗气的充盈与下列哪些有关 (分数:2.00) A.肺的功能 B.脾的功能 C.饮食营养 D.以上均是√ 解析: 5.下列除哪项外均是宗气的作用 (分数:2.00) A.行呼吸 B.行血气 C.资先天 D.温分肉√ 解析:解析:宗气的生理功能主要有行呼吸、行血气和资先天三个方面。宗气上走息道,推动肺的呼吸。因此,凡是呼吸、语言、发声皆与宗气有关。宗气充盛则呼吸徐缓而均匀,语言清晰,声音洪亮。反之,则呼吸短促微弱,语言不清,发声低微。宗气贯注于心脉之中,促进心脏推动血液运行。宗气作为后天生成之气,对先天元气有重要的资助作用。

中医基础理论试题及答案

中医基础理论试题及答案 10.“吐下之余,定无完气”的理论基础是 () 一、单项选择题(1~20 题,每题 1 分,计20 分)(答题说明:请从每题的 5 个备选答案中选出 1 个最佳答案,填在题干后的括号内) 1.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于() A.隋唐时期 B. 金元时期 C. 明清时期 D. 战国至秦汉时期 E. 春秋战国时期 2.金元四大家中,“养阴派”的代表人物是() A.刘完素 B.李杲 C. 张从正 D.朱震亨 E. 张元素 3.以下属于阴中之阳的是() A. 心 B. 脾 C. 肝 D. 肾 E. 肺 4.“佐金平木”法确立的理论依据是() A.五行相生 B. 五行相克 C. 五行相乘 D. 五行相侮 E. 五行制化 5.脏腑之中,被称为“孤府”的是() A.胆 B.胃 C.三焦 D.脾 E. 脑 6.五脏与五窍的关系密切,其中肾开窍于() A. 鼻 B. 耳 C. 口 D. 舌 E. 目 7.“罢极之本”是指() A. 肝 B. 肾 C. 脾 D. 胆 E. 心 8.五脏中,与全身气机调节关系密切的是() A.肝与肺 B. 心与肺 C.脾与肺 D.肾与肺 E. 心与肾9.具有“贯心脉行血气”功能的是() A. 元气 B. 心气 C. 宗气 D. 营气 E. 卫气 A.气能生津 B. 气能行津 C. 气能摄津 D. 津能载气 E. 津能化气 11.内脏下垂的主要病机是() A.宗气虚 B. 胃气虚 C.脾气虚 D.肾气虚 E. 肺气虚 12.经络系统中,具有加强十二经脉在体表联系的是() A.正经 B. 经别 C.经筋 D.别络 E. 奇经 13.手少阴心经与手太阳小肠经的交接部位是() A. 拇指端 B. 食指端 C. 中指端 D. 小指端 E. 无名指端 14.平素畏热喜凉、好动易躁,易感暑热邪气的体质类型属于() A. 偏阴质 B. 偏阳质 C. 痰湿质 D. 阴阳平和质 E. 气虚质 15.六淫邪气中,具有伤津而不耗气致病特征的是() A.风邪 B. 火邪 C.暑邪 D.燥邪 E. 以上都不是 16.以下哪一项是错误的() A.怒则气上 B. 思则气缓 C. 悲则气消 D.惊则气乱 E. 劳则气耗 17.疾病发生的内在依据是() A.正气不足 B. 邪气侵袭 C. 正邪相争 D.

【精品】考研中医综合中医基础理论(经络)-试卷1

考研中医综合中医基础理论(经络)-试卷1 (总分:60.00,做题时间:90分钟) 一、【A】1型题(总题数:14,分数:28.00) 1.“分主一身左右之阴阳”的经脉是 【A】.督脉 【B】.任脉 【C】.阴、阳跷脉(此项为本题参考答案)【D】.阴、阳维脉 本题思路:阴阳跷脉有濡养眼目、司眼睑之开合和下肢运动的功能。古人还有阴阳跷脉“分主一身左右之阴阳”之说。 2.循行特点为“离、合、出、入”的是 【A】.十二经脉

【B】.奇经八脉 【C】.十二经别(此项为本题参考答案) 【D】.十五别络 本题思路:十二经别的循行,都是从十二经脉的四肢部分多为肘、膝以上别出称为“离”,走人体腔脏腑深部称为“人”,然后浅出体表称为“出”而上头面;阴经的经别合人阳经的经别而分别注入六阳经脉称为“合”。 3.下列哪项不是十二经别的生理功能 【A】.加强了十二经脉中相为表里的两条经脉在体内的联系 【B】.加强了体表与体内、四肢与躯干的向心性联系【C】.加强了十二经脉对四肢的联系(此项为本题参考答案) 【D】.加强了足三阴、足三阳经脉与心脏的联系 本题思路:十二经别生理功能:(1)加强了十二经脉中相为表里的两条经脉在体内的联系。(2)加强了体表与

体内、四肢与躯干的向心性联系。(3)加强了十二经脉对头面的联系。(4)扩大了十二经脉的主治范围。(5)加强了足三阴、足三阳经脉与心脏的联系。 4.与脏腑无直接络属、相互无表里关系的是 【A】.十二经脉 【B】.奇经八脉(此项为本题参考答案) 【C】.十二经别 【D】.十五别络 本题思路:奇经八脉的分布不像十二经脉那样规则,同脏腑没有直接的相互络属,相互之间也没有表里关系,与十二正经不同,故称“奇经”。 5.起于四肢肘膝以上部位的是 【A】.十二经脉 【B】.奇经八脉 【C】.十二经别(此项为本题参考答案)

中医基础理论:藏象学说形成的基础

中医基础理论:藏象学说形成的基础 藏象学说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进程,是历代医家在长期的临床实践基础上,逐渐形成发展起来的。在我国现存最早的古典医著《黄帝内经》中,藏象学说即形成了比较完整、系统的理论。其理论和认识来源,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早期的解剖实践 早在远古时期,人们通过宰杀猎物及解剖战后的尸体,即对动物及人体内部器官进行了早期的观察。随着医药活动的开展,人们迫切需要了解人体内部器官的部位与形态,因此,人们对人体器官的观察成为比较自觉的行动,并力求和医疗实践结合起来。 《内经》时代,解剖人体已是医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如《灵枢?经水》说:“若夫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视之。其脏之坚脆,腑之大小,谷之多少,脉之长短,血之清浊,气之多少,十二经之多血少气,与其少血多气,与其皆多血气,皆有大数。”在《灵枢?肠胃》中,还详细地描述了胃肠的形状、容量、位置、长短等。如其中记载的食道与肠的长度的比,与现代解剖学相差无几。《难经》中对很多脏腑的部位形态,都有比较详细的记载。宋代的《欧希范五脏图》及杨介的《存真图》等,则是解剖学方面的专著。明代医家张景岳在《类经图翼》中,对人体内脏也进行了形象的描述。而清代医家王清任,亲自解剖尸体,潜心研究数十年,著《医林改错》一书,纠正了古人的某些错误。可以看出,正是这些古代的解剖学知识,奠定了藏象学说的形态学基础。 2.长期对人体生理、病理现象的观察总结 应当指出,中医学藏象理论的形成,主要来源于对人体脏腑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的观察与总结。考试大网站收集古人在长期的生活和医疗实践中,细致地观察了人体的各种生理、病理现象,并联系当时的解剖知识,即对人体的脏腑器官及其功能活动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并对其相互关系有了较深刻的理解。 例如,通过解剖观察,发现心位于胸中并与脉管相连。又观察到,血液是在经脉内不停流动着,并且与心脏搏动有着内在联系。如果心跳停止,则血液

中医基础理论试题及答案

中医基础理论试题及答案 试题及答案中医药类专业本科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结业考试试卷一(A1)(答题时间120分钟,总分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1~20题,每题1分,计20分)(答题说明:请从每题的5个备选答案中选出1个最佳答案,填在题干后的括号内) 1.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于() A.隋唐时期 B.金元时期 C.明清时期 D.战国至秦汉时期 E.春秋战国时期 2.金元四大家中,“养阴派”的代表人物是() A.刘完素 B.李杲 C.张从正 D.朱震亨 E.张元素 3.以下属于阴中之阳的是() A.心 B.脾 C.肝 D.肾 E.肺 4.“佐金平木”法确立的理论依据是() A.五行相生 B.五行相克 C.五行相乘 D.五行相侮 E.五行制化 5.脏腑之中,被称为“孤府”的是() A.胆 B.胃 C.三焦 D.脾 E.脑 6.五脏与五窍的关系密切,其中肾开窍于() A.鼻 B.耳 C.口 D.舌 E.目 7.“罢极之本”是指() A.肝 B.肾 C.脾 D.胆 E.心 8.五脏中,与全身气机调节关系密切的是() A.肝与肺 B.心与肺 C.脾与肺 D.肾与肺 E.心与肾 9.具有“贯心脉行血气”功能的是() A.元气 B.心气 C.宗气 D.营气 E.卫气 10.“吐下之余,定无完气”的理论基础是()

A.气能生津 B.气能行津 C.气能摄津 D.津能载气 E.津能化气 11.内脏下垂的主要病机是() A.宗气虚 B.胃气虚 C.脾气虚 D.肾气虚 E.肺气虚 12.经络系统中,具有加强十二经脉在体表联系的是() A.正经 B.经别 C.经筋 D.别络 E.奇经 13.手少阴心经与手太阳小肠经的交接部位是() A.拇指端 B.食指端 C.中指端 D.小指端 E.无名指端 14.平素畏热喜凉、好动易躁,易感暑热邪气的体质类型属于() A.偏阴质 B.偏阳质 C.痰湿质 D.阴阳平和质 E.气虚质 15.六淫邪气中,具有伤津而不耗气致病特征的是() A.风邪 B.火邪 C.暑邪 D.燥邪 E.以上都不是 16.以下哪一项是错误的() A.怒则气上 B.思则气缓 C.悲则气消 D.惊则气乱 E.劳则气耗 17.疾病发生的内在依据是() A.正气不足 B.邪气侵袭 C.正邪相争 D.体质虚弱 E.气候异常 18.真寒假热证的病机是() A.阴损及阳 B.阳损及阴 C.阴盛格阳 D.阳盛格阴 E.阴盛转阳 19.临床上气虚病变以下列哪项为多见() A.脾肾 B.肺肾 C.心肺 D.脾肺 E.心肾 20.阳病治阴的方法,适用于下列哪种病证() A.阴偏盛 B.阳偏盛 C.阴偏衰 D.阳偏衰 E.阳胜则阴病 二、多项选择题(21~40题,每题1分,共20分)(答题说明:下列每题的5个备选答案中至少有2 个是正确的。请为每题选择2个及2个以上的正确答案,填在题干后的括号内。多选、漏选、错选均不得分) 21. 在药食五味中,属于阴的味是()

中医基础理论试题库及答案【最新版】

中医基础理论试题库及答案 一、A型题(每小题1分,共15分) 1.下列哪一项不能作为疠气形成的社会因素: A.战乱不停 B.气候反常 C.社会动荡不安 D.生活极度贫困 E.工作环境恶劣 2.下列哪一项是中医探求病因的主要方法: A.整体观念 B.辨证论治 C.辨证求因C.试探反问 E.详问发病经过 3.下列哪一项血的病理变化与脾胃虚弱有关: A.血虚 B.血瘀 C.血寒 D.血热 E.血脱 4.下列哪一项是气在血液生成中的作用:

A.动力 B.原料 C.动力和原料 D.气能化津 E.气能生精 5.下列哪一项是五行相生的次序: A.木→土→水→金→火→木 B.水→火→金→木→土→水 C.金→木→水→土→火→金 D.土→金→水→木→火→土 E.火→金→水→土→木→火 6.下列哪一项对人体的滋润作用较为明显: A.精 B.津 C.液 D.阴液 E.血 7.下列哪一项属于肾的生理功能: A.运化水液 B.通调水道 C.主宰全身水液代谢 D.为水液运行之道路 E.贮尿、排尿 8.寒痹又称痛痹,主要反映了哪一致病特点:

A.寒为阴邪 B.寒邪易伤阳气 C.寒主收引 D.寒性凝滞 E.湿性重浊 9.瘀血在舌质上表现为: A.舌质紫暗 B.舌质淡红C。舌质淡白D.舌质鲜红E.舌质红绛 10.疫疠之气流行,“无论老少强弱,触之者即病”,起着主导作用的是: A.正胜邪负D.正气虚衰C.正邪两盛D.邪气致病E.正气未虚 11.“至虚有盛候”,其疾病的本质属: A.实证 B.虚证 C.虚转为实 D.实转为虚 E.虚实错杂 12.《素问·上古天真论》指出男子“五八”的生理表现是: A.面始焦,发始堕 B.面皆焦,发始白 C.筋骨劲强,真牙生而长极

2020考研中医临综基础课程中医基础理论

绪论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黄帝内经》——最早的医学专著《伤寒杂病论》——创立辨证论治 晋·王叔和编撰的《脉经》——我国第一部脉学专著——描绘24种病脉。晋·皇甫谧编撰的《针灸甲乙经》——我国现存最早的针灸学专著。 隋·巢元方编撰的《诸病源候论》——我国第一部病因病机证候学专著。 《神农本草经》——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载药365种——根据药物毒性的大小分为上、中、下三品——提出了“四气五味”的药性理论,明确了“治寒以热药,治热以寒药”(用热远热——夏季,用寒远寒——寒冬——因时制宜)的用药原则——提出单行、相须、相使、相畏、相恶、相反、相杀等“七情和合”的药物配伍理论,为组方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唐·孙思邈编撰的《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我国第一部医学百科全书。——开中国医学伦理学之先河。 南宋·陈言(字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病因归纳为三大类:外感六淫为外因,七情内伤为内因,而饮食所伤、叫呼伤气、虫兽所伤、跌打损伤、中毒、金疮等为不内外因——三因理论。 清·王清任著《医林改错》——肯定了“灵机记性不在心在脑”——发展了瘀血理论。金元四大家: 刘完素——创河间学派(后人尊称刘河间)——倡导火热论——外感病“六气皆从火化”;内伤病“五志过极皆为热甚”;“寒凉派”。 张从正(字子和)——“邪去正自安”——“攻邪派”——汗吐下三法。 李杲(后人尊称李东垣)——倡言“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也”——“补土派”。朱震亨(后人尊称朱丹溪)——认为相火有“生生不息”功能,“人非此火不能有生”——“阳常有余,阴常不足”——倡导“滋阴降火”——“滋阴派”。温病四大家 吴有性(字又可)著《温疫论》——创“戾气”学说——相当于传染病。 叶桂(字天士)著《温热论》——“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创建了温热病的卫气营血辨证理论。 薛雪(字生白)著《湿热条辨》。 吴瑭(字鞠通)著《温病条辨》——创立了温热病的三焦辨证理论。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一是整体观念二是辨证论治整体观念: 1.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 2.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 3.人与杜会环境的统一性 更 新 微 信 k a o y a n j h y , Q Q 群 91790 84 85

最新中医基础理论期末考试题

中医基础理论期末考试题 一.单选题 1.下列医家被称为补土派的是() A.张元素 B.刘完素 C.张从正 D.李东垣 E.张仲景 2.“壮水之主,以制阳光”适用于() A.实寒证 B.实热证 C.虚寒证 D.虚热证 E.阴阳两虚证 3.根据五行学说,悲能胜() A.怒 B. 喜 C.思 D. 忧 E.恐 4.木的特性是() A.曲直 B.生发 C.条达 D. 舒展 E.柔和 5.人体脏腑气机升降的枢纽是()

A.肺与大肠 B.肺与肝 C.脾与胃 D. 肝与胆 E.心与肾 6.肺藏() A.魂 B.魄 C.意 D. 志 E.神 7.脾其华在() A.筋 B.骨 C.肉 D. 皮毛 E.脉 8.喘而呼多吸少是属于() A.心肾不交 B.肺失宣降 C.肾不纳气 D. 肺脾气虚 E.脾肾 阳虚 9.称为“水脏”的是() A.脾 B.膀胱 C.肺 D.肾 E.三焦 10.十二经脉中,同名的手足阳经交接于() A.手指端 B.足趾 C.头面部 D. 胸中 E.腹部

11.巅顶头痛多与()经脉有关 A.胃经 B.胆经 C.小肠经 D. 膀胱经 E.肝经 12.手三阴经的走向规律() A.从足走头 B.从胸走手 C.从头走手 D. 从头走足 E.从足 走腹 13.六淫中季节性最强的是() A.风 B.寒 C.湿 D.暑 E.燥 14.燥邪致病多从()而入 A.口鼻 B.皮毛 C.腠理 D. 经络 E.关节 15.下列哪项不是风邪致病的特点() A.头痛 B.汗出 C.恶风 D. 烦躁 E.鼻塞

16.悲则() A.气缓 B.气滞 C.气消 D.气结 E.气下 17.合病是指() A.风寒湿邪杂至而发病 B.感受湿邪和热邪而发病 C.两经或三经的证候同时出现 D. 一经病证未罢又出现另一经病证 E.表证未罢又见里证 18.气陷的病理性质属于() A.气滞 B.气虚 C.气逆 D. 气陷 E.气闭 19.血热的病理表现,下列哪一项是不确切的() A.身热以夜间为甚 B.舌质红绛 C.心烦 D.崩漏色淡 E. 吐血,血色鲜红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标准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标准 第一部分课程性质及任务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是由中医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按照中医学的逻辑体系组织而构建的理论体系。它以中国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为科学方法论,以整体观念为指导思想,以脏腑经络的生理、病理为理论核心,并融合了历代著名医家真知灼见的一门课程。本课程包括了认识论和方法论两部分内容。认识论方面主要是以阴阳五行、整体观念等哲学思想以及藏象学说等为代表的对人体生命活动和病理变化的认识;方法论主要是以辨证论治、养生防病为核心的临床思维方法,遣方用药法则等。本课程体现了古代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有机融合,是中医院校各专业学生学习中医药学其他各门基础课程和临床课程所必修的专业基础理论课程,这种中医基础知识的奠定作用将对学生进一步学习深造产生深远的影响。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学的灵魂,课程中所阐述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与基

本规律对临床实践具有很重要的指导意义。扎实的中医基础理论功底对学生以后参加临床医疗实践活动,培养正确的思维方法,提高临床辩证水平以及开拓创新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第二部分课程培养目标 一、知识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系统地掌握中医基本理论知识,为学习中医其他各科奠定坚实的基础,并对学生的中医思维能力进行初步训练。课程要求学生能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认识古代的哲学理论——阴阳五行学说,掌握人体脏腑、精气血津液、经络的生理功能,以及疾病的病因与发病、病机、防治原则等,初步了解人体脏腑的主要病理表现。 二、技能目标 本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通过用验案来对照理论,结合理论进行辨析讨论,让学生亲身感受临床诊疗经过,培养学生的临床兴趣,使得理论与临床应用有机结合,并直观形象地把握理论,能初步运用中医理论来辨析疾病的病因、病机、治疗原则。 三、职业素质和态度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逐渐了解中国传统医学在防病治病方面的魅力,理解并热爱中医,形成对祖国医学文化的认同感,初步树立救死扶伤的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培养全心全意为人类健康服务的情感,逐步确立为人类生命健康保驾护航做贡献的人生理想。

2020年中医综合考研大纲原文:中医基础理论

2020年中医综合考研大纲原文:中医基础理论 出国留学考研网为大家提供2017年中医综合考研大纲原文:中医基础理论,更多考研资讯请关注我们网站的更新! 2017年中医综合考研大纲原文:中医基础理论 中医基础理论 (一)绪论 1.中医学的基本概念。 2.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对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奠基作用和意义。 历代著名医家对中医学理论的充实和发展。金元四大家,温病学派的主要贡献。 3.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1)整体观念:机体自身的整体性,内外环境的统一性,以及在中医学生理、病理、诊法、辨证和治疗等方面的体现。 (2)辨证论治:证的概念,辨证与论治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的含义及运用。 (二)精气、阴阳、五行 1.精气学说 (1)精气的基本概念。 (2)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精气是构成宇宙的本源,精气的运动与变化,精气是天地万物相互联系的中介,天地精气化生为人。

(3)精气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对精气生命理论构建的影响、对整体观念构建的影响。 2.阴阳学说 (1)阴阳的概念及事物阴阳属性的相对性。 (2)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阴阳的对立制约、互根互用、交感互藏、消长平衡、相互转化的含义及其在自然界、人体生理病理上的体现。 (3)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用于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3.五行学说 (1)五行的概念。 (2)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五行的特性,事物五行属性的推演与归类,五行的生克、制化和乘侮。 (3)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说明自然界的变化与脏腑形体官窍的联系,五脏的生理功能及其相互关系,五脏病变的相互影响与传变,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三)藏象 1.藏象的概念 2.藏象学说形成的基础及主要特点。 3.五脏的共同生理特点,心、肝、脾、肺、肾的生理功能和生理特性。 4.六腑的共同生理特点,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的生理功能。 5.奇恒之腑的共同生理特点,脑、女子胞的生理功能。 6.五脏、六腑、奇恒之腑的区别。

-中医基础理论试题 (附答案)

中医基础理论试题(附答案) 【典型试题】 一、选择题 (一)A型题 1.学习中医学的入门课程是: A.医古文 B.中医基础理论 C.中医临床医学 D.中医预防医学 E.中国医学史 2.中医学是发源于哪个国家的传统医学: A.中国 B.日本 C.印度 D.埃及 E.古希腊 3.我国现存医学文献中最早的一部典籍是: A.《伤寒杂病论》 B.《黄帝内经》 C.《难经》 D.《神农本草经》 E.《温疫论》 4.下列哪部著作提出以解剖方法直接观察人体: A.《伤寒论》 B.《金匮要略》 C.《黄帝内经》 D.《神农本草经》 E.《难经》 5.中医学中成功运用辨证论治的第一部专著是: A.《黄帝内经》 B.《难经》 C.《神农本草经》 D.《伤寒杂病论》 E.《小儿药证直诀》 6.我国第一部药物学专著是: A.《本草纲目》 B.《新修本草》 C.《黄帝内经》 D.《千金要方》 E.《神农本草经》 7.药物的“四气”、“五味”是在哪部著作中首次提出的: A.《神农本草经》 B.《本草纲目》 C.《新修本草》 D.《难经》 E.《医学纲目》 8.最早提出“七情和合”药物配伍的著作是: A.《神农本草经》 B.《本草纲目》 C.《新修本草》 D.《难经》 E.《千金要方》

9.我国第一部病因病机证候学专著是: A.《黄帝内经》 B.《难经》 C.《诸病源候论》 D.《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E.《温病条辨》 10.提出病因“三因学说”的医家是: A.巢元方 B.华佗 C.张仲景 D.陈无择 E.扁鹊 11.下列著名医家中被称为“寒凉派”的代表是: A.叶天士 B.张从正 C.刘完素 D.朱丹溪 E.李杲 12.下列著名医家中被称为“攻邪派”的代表是: A.李杲 B.李中梓 C.吴又可 D.张子和 E.王清任 13.下列著名医家中被称为“补土派”的代表是: A.叶天士 B.李东垣 C.李中梓 D.张介宾 E.朱丹溪 14.下列著名医家中被称为“养阴派”的代表是: A.朱震亨 B.李东垣 C.张从正 D.刘完素 E.吴鞠通 15.提出“百病多因痰作祟”的医家是: A.李中梓 B.朱丹溪 C.李东垣 D.张介宾 E.赵献可 16.倡“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理论的医家是: A.刘完素 B.张子和 C.李东垣’ D.朱丹溪 E.张介宾 17.明确提出“肾为先天本,脾为后天本”的医家是: A.李中梓 B.赵献可 C.张介宾 D.李东垣 E.朱震亨 18.《温疫论》的作者是: A.叶天士 B.吴鞠通 C.薛生白 D.王孟英 E.吴又可 19.创“卫气营血”辨证的温病大家是: A.吴鞠通 B.吴有性 C.王孟英 D.叶天士 E.薛生白 20.创“三焦”辨证的温病大家是:

2016年中医专业考研--中医基础理论(肾的病机)

《中医基础理论》辅导:肾的病机 肾的病机,即是肾的阴阳、气血失调病理状态。 肾是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脏器组织之一,由肾脏及其经脉所组成。 肾的生理功能,主要表现为肾阳、肾气、肾阴、肾精等方面。 肾的阴阳、气血失调,则必然影响及肾的藏精功能或主水功能。藏精功能失调,则或为失于闭藏,或为精气不充,从而导致机体的生长、发育或生殖机能不良;若肾主水功能失调,则可导致水液代谢功能减退或障碍,从而出现尿少,或聚水而为水肿或腹水、或为多尿、小便清长,甚则小便失禁等。 应当指出,肾的阴阳、气血失调病机,亦有其明显的特点。这是由于肾中精气是肾阴、肾阳之本,肾阴、肾阳又是全身阴阳之根。因此,在肾的病变中往往只言精气不充,而无气血的失调,所以,肾的病机主要表现在肾的精气不足和肾的阴阳失调等方面。 肾的精气不足 以精气分阴阳,则精属于阴,气属于阳,但这决不能与肾阴、肾阳等同。这是因为,肾中的精和气是互生互化的,共同构成肾的生理活动的物质基础,肾精和肾气并不存在相互制约的关系。而肾阴与肾阳,则是肾的生理活动中两类相互制约的功能活动和状态,因而与肾精、肾气有所区别。 肾的精气不足,包括肾精亏虚和肾气不固两方面。分述如下: (1)肾精亏虚 (2)肾气不固 肾精亏虚,其形成多由于年老体衰肾的精气亏损,或先天禀赋不足,或因久病损耗,后天失养所致,其病理表现是,在婴幼儿时期可影响其生长发育;在青年时期,则可影响“天癸”按时而至,从而阻碍性腺的发育成熟;在壮年时期,则可导致早衰,性机能减退,而滑泄、阳痿等到病理表现。 肾主骨而生髓,肾精不足则可致髓虚骨失所养,故见骨骼痿软、两足痿弱无力;髓虚无力充脑,脑髓空虚,则神衰而智力减退、动作迟钝。总之肾精亏虚,在小儿则发育不良或障碍,在成人则早衰而体弱。 肾气不固,其形成或因幼年精气未充,或因老年肾的精气衰退,或因早婚、性生活不节而耗伤肾气,或因久病肾虚失于固摄所致。其病理表现则肾失封藏和对二便失于固摄。肾失封藏,则肾中精气易于流失,从而可见遗精、滑泄等症。影响其纳气功能,气浮于上,则可见呼多吸少,动辄气急而喘等症。肾虚则对二便失于因摄,可见大便滑脱、小便清长,或尿有余沥,或二便失症。 肾阴亏虚,多由久病耗伤肾阴,或因情志内伤,五志过极化火,或邪热久留化火,不仅可伤及各脏之阴,且日久必耗肾阴而致肾阴亏虚。亦可由于失血耗液,或过服温燥壮阳之品,或房劳过度而伤肾精肾阴,从而导致肾阴亏虚。肾阴亏虚,则肾阳失制,而命门相火亢盛,从而导致阴虚内热或阴虚火旺之病理表现。可见形体消瘦、腰膝痠软、五心烦热,或骨蒸潮热、颧红升火、盗汗,以及舌红少苔、脉虚细而数等症。

中医基础理论试题与答案3

第一部分(客观题,共40 分) 、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1. 根据十二经脉流注次序,手少阳经应流注至 A. 手厥阴经 B. 足少阳经 C?足厥阴经 D.手少阴经 2. 下列不宜用阴阳的基本概念来概括的是 A. 寒与热 B. 上与下 C. 动与静 D.邪与正 3. 按五行相生相克的规律,以下哪一条是错误的 A. 木为水之子 B. 水为火之所不胜 C .火为土之母 D .金为木之所胜 4?《素问?五脏别论》称为“满而不能实”者是指 A. 五脏 B. 六腑 C. 奇恒之腑 D.脏腑 5. 以下哪种说法是错误的? A. 肺主气,司呼吸 B. 肺主升清 C .肺主通调水道 D .肺主治节 6. 脾统血的含义是 A. 脾有推动血液在经脉中流行的作用 B. 脾有调节经脉中血流量的作用 C. 脾有统摄血液在经脉中运行的作用 D .脾有贮藏血液的作用 7. 对机体各脏腑组织起着推动温煦作用的主要是

A. 心阳 B. 肺气 C. 脾气 D.肾阳 8. 下列不属于奇恒之腑的是 A. 脉 B.筋 C.髓 D.骨 9. 干咳少痰,或痰液胶粘难咯,多因感受哪种病邪 A. 风邪 B. 寒邪 C.暑邪 D.燥邪 10. 下列属于“用寒远寒”治法的是 A. 阴盛慎用寒药 B. 阳虚慎用寒药 C .冬季慎用寒药 D. 假寒慎用寒药 11. 能产生天癸的物质是 A. 水谷精微 B. 肾精 C. 冲任气血 D.命门之火 12. 五行中土的特性是 A. 生发、柔和 B. 阳热、上炎 C .长养、化育 D. 清静、收杀 13. 膀胱贮存和排泄小便,主要依赖于 A. 肝的疏泄作用 B. 肺的宣发肃降作用 C. 膀胱的气化作用 D. 肾的气化作用 14. 气的上升运动太过,称为 A. 气滞 B. 气逆 C. 气不降 D.气脱 15. 分布于面颊部的经脉是

中医基础理论考研试题及答案.doc

中医基础理论试题及答案 2004 年04 月0]日18:16:25 第一部分(客观题,共40分) -、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1.根据十二经脉流注次序,手少阳经应流注至 A.手厥阴经13?足少阳经 C.足厥阴经 D.手少阴经 2.下列不宜用阴阳的基本概念来概括的是 A.寒与热b上与下 C.动与静 D.邪与正 3?按五行相生相克的规律,以下哪一条是错误的? A.木为水Z子 B.水为火Z所不胜 c.火为土Z母 D.金为木Z所胜 4.《素问.五脏别论》称为“满而不能实”者是指 A.五脏 B.六腑 C.奇恒Z腑 D.脏腑 5.以下哪种说法是错误的? A.肺主气,司呼吸 B.肺主升清 C.肺主通调水道 D.肺主治节 6 ?脾统血的含义是

A.脾有推动血液在经脉屮流行的作用 B.脾有调节经脉屮血流量的作用 C.脾有统摄血液在经脉中运行的作用 D.脾有贮藏血液的作用 7.对机体各脏腑组织起着推动温煦作用的主耍是 A.心阳 B.肺气 C.脾气 D.肾阳 8.下列不属丁奇恒Z腑的是 A.脉 B.筋 C.髓 D.骨 9?干咳少痰,或痰液胶粘难咯,多因感受哪种病邪? A.风邪 B.寒邪 C.暑邪 D.燥邪 10.下列属于“用寒远寒”治法的是 A.阴盛慎用寒药 B阳虚慎用寒药 C.冬季慎用寒药 D.假寒慎用寒药 11?能产生天癸的物质是 A.水谷精微肾精 C.冲任气血 D.命门之火 12.五行中土的特性是 A.生发、柔和 b阳热、上炎 C.长养、化育 D.清静、收杀 13.膀胱贮存和排泄小便,主要依赖于 A.肝的疏泄作用 B.肺的宣发肃降作用

C.膀胱的气化作用 D.肾的气化作用 14?气的上升运动太过,称为 A.气滞 B.气逆 C.气不降 D.气脱 15.分布于而颊部的经脉是 A.足阳明胃经 B.足少阳胆经 C.手少阳三焦经 D.手太阳小肠经 16.湿邪致病往往缠绵难愈,是由于 A.湿为阴邪13?湿性重浊 C.湿性粘滞 D.湿性趋下 17.痰、饮、水、湿同源而异流,其中最清稀的是 A.痰饮C.水D.湿 18.对津液不具有直接固摄作用的是 A.肝 B.肺 C.脾 D.肾 19.孙络是指 A.十五别络 B.行于浅表部位的络脉 C.络脉屮最细小的分支 D.十二皮部的络脉 20.由于暑性升散,故致病可见 A.易伤人体上部及肌表 B.易生风动血 C.易耗气伤津 D.易为阳热症状 21 ?能调节十二经气血,主生殖功能的经脉是

考研中医综合中医基础理论(防治原则)-试卷2

考研中医综合中医基础理论(防治原则)-试卷2 (总分:64.00,做题时间:90分钟) 一、 A1型题(总题数:15,分数:30.00) 1.“先安未受邪之地”是指 A.未病先防 B.既病防变√ C.急则治其标 D.标本兼治 疾病预防包括:(1)未病先防——调养身体,提高正气抗邪能力;防止病邪侵害。(2)既病防变:早期诊治,根据疾病传变规律,先安未受邪之地。 2.临床上治疗肝病,常配合健脾和胃的方法,这属于 A.未病先防 B.既病防变√ C.急则治其标 D.标本兼治 外邪侵袭人体,如果不及时诊治,病邪就有可能由表传里,步步深入,以致侵犯内脏,使病情愈来愈复杂、深重,治疗也就愈加困难。因此,在防治疾病的过程中,一定要掌握疾病发生发展规律及其传变途径。肝属木,脾属土,肝木能乘克脾土,故临床上治疗肝病,常配合健脾和胃的方法,这是既病防变法则的具体应用。 3.正治是而治的一种常用治疗法则,又称 A.逆其证候性质,逆治√ B.顺其证候性质,顺治 C.逆其证候性质,顺治 D.逆其证候性质,逆治 正治是逆其证候性质而治的一种常用治疗法则,又称逆治。逆,是指采用方药的性质与疾病的性质相反,即通过分析疾病的临床证候,辨明疾病性质的寒热虚实,然后分别采用“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则补之”、“实则泻之”等不同方法去治疗。正治法适用于疾病的征象与本质相一致的病证。由于临床上大多数疾病的征象与疾病的性质是相符的,如寒病即见寒象,热病即见热象,虚病即见虚象,实病即见实象等等,所以,正治法是临床上最常用的一种治疗方法。 4.下列哪项不属于“正治” A.“寒者热之” B.“通因通用”√ C.“虚则补之” D.“热者寒之” 正治是逆其证候性质而治的一种常用治疗法则,又称逆治。逆,是指采用方药的性质与疾病的性质相反,即通过分析疾病的临床证候,辨明疾病性质的寒热虚实,然后分别采用“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则补之”、“实则泻之”等不同方法去治疗。 5.“损其阴盛,治寒以热”适用于 A.阳盛而阴相对未虚 B.阴盛而阳相对未虚√ C.阴阳俱盛 D.阴阳俱虚 损其有余,即实则泻之,适用于人体阴阳任何一方偏盛有余的实证。泻其阳盛,治热以寒:适用于阳盛而阴相对未虚的实热证,兼阴虚佐以滋阴。损其阴盛,治寒以热:适用于阴盛而阳相对未虚的实寒证,兼阳虚佐以扶阳。 6.“泻其阳盛,治热以寒”适用于 A.实热证√

中医基础理论试题库

中医基础理论试题库

绪论 一、名词解释 1.(中等)整体观念: 答案:整体就是统一性和完整性。整体观念又叫统—整体观,即认为人体自身是一个有机酌整体,人与自然界存在着统一性的思想。 2.(中等)百骸: 答案:骸,泛指骨骼。百筋,指全身骨骼。 3.(中等) 4.(较难)人气: 答案:指人体的阳气。 5(较难)证: 答案: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的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 6.(很难)辨证论治: 答案:辨证,就是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论治,又称施治,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 7.(中等)同病异治: 答案:指同一疾病,因人、因时、因地的不同,或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所表现的证不同,因而治法亦异。 8.(中等)异病同治: 答案: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出现相同的证,可采用同一方法治疗。9.(中等)异法方宜: 答案:同一种疾病,由于方域、季节、气候、生活、环境、职业、体质等不同,治法就应有所区别。 10.(较难)形与神俱 答案:形,指形体,是生命的本质及结构,也是生命存在的根本;神,指精神,是生命的活动及功用,也是生命活动的表现。形存则神在,形谢则神灭,无神则形不可活,无形则神无以附。二者相互依存不可分离的关系,称之为“形与神俱”,又叫“形神观”。 二、填空题 1.(较难)中医学的理论体系受到_______学说的深刻影响,是以______为主导思想,以________为基础,以____为诊疗特点的医学理论体系。 答案:阴阳五行;整体观念;脏腑经络的生理和病理;辩证论治。 2.(容易)我国现存医学文献中最早的一部典籍是_____。 答案:《黄帝内经》 3.(容易) 4.(容易) 5.(容易) 6.(中等)《伤寒论》在_____的基础上,确立了辨证论治的纲领。 答案:《素问·热论》;六经辨证论治 7.(容易) 10.(容易)温病学理论源于—————、———————、————一。 答案:《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 11.(较难)中医学理论中,神的含义有三: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一指自然界物质变化功能;二指人体生命的一切活动;三指人的精神意识。 12.(容易) 13.(容易)

中医基础理论试题及答案

第一、二章结论与阴阳五行 一、单项选择题(在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以下同) 1、在中医学中成功地运用辨证论治的第一部专书是:() A、《黄帝内经》 B、《难经》 C、《伤寒杂病论》 D、《小儿药证真诀》 2、在中医病因学方面提出著名的“三因学说”的医家是:() A、张仲景 B、巢元方 C、陈无泽 D、吴又可 3、倡导“相火论”,治病以滋阴降火为主,后称为养阴派的医家:() A、刘完素3、张从正C、李杲D、朱丹溪 4、人体整体统一性形成,是以何者为中心的?() A、五脏 B、六腑 C、经络 D、气血 5、中医治疗疾病时“必先岁气,无伐天和”,其意思主要是指在治疗用药时必须注意:() A、四时气候的变化 B、昼夜晨昏的变化 C、地理环境 D、社会环境 6、“证”的概念是:() A、疾病的名称 B、疾病过程中出现的症状 C、疾病过程中出现的体征 D、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 7、阴阳的概念是:() A、指日光的向背,向日为阳,背日为阴 B、代表白昼和黑夜 C、相互对立的两个事物 D、相互关联的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的概括 8、下列哪种情况不能构成阳阳关系?() A、寒与热 B、动与静 C、上升和外出 D、表与里 9、事物的阴阳属性是:() A、绝对的 B、相对的 C、统一的 D、平衡的 10、不属于阴的是:() A、晦晴的 B、内在的 C、静止的D轻清的 11、不属于阳的是:() A、明亮的 B、外在的 C、运动的 D、重浊的 12、阴阳学说认为,事物的发展变化,主要是由于阴阳之间的:() A、制约和消长 B、互根互用 C、相对平衡 D、相互转化 13、某些急性热病,在持续高热的情况下,突然出现体温下降,四脚厥冷,脉微软绝等症象,这种现象 用阴阳学说解释就是:() A、阴阳的对立制约 B、阴阳的互根互用 C、阴阳的消长平衡 1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