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里希特

里希特

心中的里希特

格哈德.里希特作为二十世纪后期屈指可数的大师级画家之一,里希特艺术生涯的开始时期事实上并不是一个很幸运的时刻。在二战以后,绘画正处于一个衰败阶段,欧美艺术界最受推崇的是波普艺术和激浪派艺术,紧接着是概念艺术、极少主义、过程艺术等。里希特闯入艺术圈时有三个身份,即一个出身东德的欧洲画家。东德人、画家、欧洲艺术家,这三个身份中的哪一个都在

那个时代处于艺术圈的边缘位置。

正文;.里希特(如图一)1932年出生于

德国西部的德勒斯顿,三年以后全家迁往一个

名叫萨克森的小镇。里希特父亲是位老实的农

民,他是一位纳粹党人。他也是一位老师,第

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里希特的父亲参加了战

争,后来被美军俘虏。母亲结婚前是一家书店

的店员,里希特的母亲一直对音乐和德国古典文学有着浓厚的兴趣,即使在离开了德勒斯顿这个文化中心时,她仍然始终保持着对艺术的图一那份真诚和热爱,也就是这份执着,对幼小的里希特在今后的艺术道路上有很大的引导作用。

1945年希特进入一所商业性质学校学习会记、速记和俄语。1948年里希特离开家,从那时他开始阅读母亲非常喜欢的哲学家尼采的作品,还了解了马克思主义思想,从那时起,他建立了新唯物主义思想,成为无神论者。

里希特做的第一个与艺术相关的工作,就是为民主德国制作党旗,1950年里希特考取了德勒斯顿美术学院壁画系。

社会主义体制下的东德,德勒斯顿美术学院以保守传统的绘画形式发展着,里希特在此学习期间打下了扎实的绘画基本功,完成了一批现实主义题材的壁画创作。

里希特第二次前往西德,参观第二届卡塞尔文献展。文献展深深的影响了里希特,在朋友的帮助下,他与妻子来到西柏林。里希特大胆的放弃安逸舒适的东德生活,带着自己的绘画理想踏上了西德艺术之行,里希特走出禁锢他许久的城墙,来到另一片自由的天空。

1961年里希特与妻子来到西德,先是靠政府所给的难民津贴维持生计,不久后里希特在慕尼黑美术学院找到了他的第一份工作。后来他去杜塞尔多夫访问一个朋友的时候,思想发生了重大改变,他决定去杜塞尔多夫美术学院继续深造,后来便在杜塞尔多夫美术学院任教。

里希特从传统艺术形式中寻

找到了突破,一次偶然的照片绘

画经历,成就了里希特以后的照

片绘画风格。1962年创作的作品

《聚会》(如图二)颇有讽刺意

味。里希特根据照片,用写实的

手法,运用了灰色及部分真实的

色彩,带有笔触的描绘了聚会上图二

的男女,之后他又将画布割破再缝合,又刻意泼撒上鲜红的颜色,这一切好像在预示着聚会结束之后,不祥的事情将会发生。里希特在看

过第二次卡塞尔文献展之后,很大程度上受到抽象绘画家丰塔纳的影响,而这张作品就具有明显的印记。

在里希特早期的绘画作品,并没有完全抹去真实的画面色彩,也没有出现大量的涂抹使画面变模糊的方法,而是基于写实绘画,运用一些破坏的技法,来开始另一种绘画形式的尝试。里希特不满足于写实形象的绘制,总是在努力尝试,寻找一种既区别于其他画派风格语言,又能在传统绘画中找到突破的那么一种绘画形式,在经过大批的照片绘画创作之后,1962年创作的《桌子》(如图三)出现,使里希特找到了他一直想要的形式手段,这幅作品虽然不是第一件以照片为基础的作品,但是却

体现了同一幅作品中

并置两种描绘手法的

创作倾向;画面中的

桌子是里希特从一本

设计类杂志中找到的

现实主义的桌子,他

用松节油调和灰色颜

料做底色,描绘出真

实的桌子以后,又用

图三大笔触柔和涂抹掉原有的绘画,使用两种截然不同的手段,不同的灰色,在大胆的破坏中里希特找到了全新的感觉。同样的创作方法也体现在作品《牡鹿》中,艺术家将两种不同的描绘方式运用在作品的不同空间中:被模糊处理的鹿和用精致线条勾勒出的树林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两种手段相融合的绘画方式在以后里希特的画面中也会经常出现。

1963年5月11日,里希特生平第一个展览是在当时的杜塞尔多夫政府控制下的一栋废旧建筑物里举办的。这年的十月份,里希特与朋友鲁格在杜塞尔多夫租来的伯格家具店里,组织了第二个展览。那次展览具有较强的政治意义,展览题目为“波普中的生活:资本主义现实主义的一个范例”。展览中里希特展出了四张作品,其中有一张作品《嘴》很大程度上受到波普艺术的影响,作品描画了人们脸上很常见的一个部分。整张画面以写实绘画风格为基础,扫动的笔触,让画面变的模糊而切很神秘。

之后里希特画了很多的以模

糊为形式的绘画,他用这种

技法在一九六五年创作了

《鲁迪叔叔》(如图四),

一九六六年创作了《八个学

生护士》,以及一九八八年

创作的《1977年10月18

日》系列代表作品。他在绘

画创意上努力接近现实,多

少挑战了人们的一些固有观

念,里希特是二战结束后举家图四

从东德叛逃到西德的,可以说他具有双重身份,这样就使得他对社会的看法更加客观和全面。里希特的父亲是一个和蔼可亲的前国家社会党成员,也是一个纳粹份子,里希特和他的家庭因此无论是在当时的社会主义阵营和资本主义阵营都背上一个沉重的包袱。也因为这样,他对纳粹军人的描写就变的更加有血有肉,而不是从表面上鞭挞和批判。二战结束后的很长时间里,在全世界,无论是英美德为首的西方阵营,

还是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都对纳粹德国进行了无情的制裁。当时的文艺作品也不亚于我们当年文革结束后打倒四人帮时的劲头,也出现过大量的程式化、脸谱化的文学艺术作品。

1964年里希特结束了在杜塞尔多夫学院的学习生涯,这个时期达达艺术和波普艺术已经逐渐被极少主义、观念艺术和过程艺术所取代了。随后里希特受到同时代绘画艺术的影响,又一次转换形式思维进行创作。他首次运用照片进行不明确形象的抽象尝试是他在1965年到1967年期间创作的《窗帘》,作品《窗帘》是在写实绘画基础上,将繁琐的窗帘简化到只有黑白灰竖线构成的画面,具有很强的形式感。1966年到1968年是里希特与好友波尔克合作的重要阶段。他们共同创作的名为《转变》的作品非常重要,表现的是一座山峰在历时两个小时的变异中转变成一个球,这是对观念艺术家四处贩卖艺术的非物质进行嘲讽的反叛作品。。

1967年里希特在汉堡大学担任客座教

授,在这一年里希特获得了南方年轻艺术

家奖,并开始了他的对比色图表绘画《六

块色彩》对比色图表创作是建立在一个预

先确定的颜色的体系下进行的,它使的画

家完全抛离个人情感,使里希特的客观现

实理念再一次得到重申。抽象语言的研究

没有让里希特放弃具象写实油画,他筛选

出四十八幅名人头像照片,创作了著名的

《48幅人物肖像画》(如图五)。图五

从1977年开始,里希特进行了大量的抽象画创作。同时他还创作了写实模糊的蜡烛和骸麟的绘画(如图六)1980年后里希特的作品相对稳定,在具象与抽象间灵活的转变,题材选择也变得非常的宽泛。1985年至今里希特经常在照片上直接进行抽象画油画颜料的涂抹(如图七),他在保留原有照片内容之上,使用丰富的色彩破坏性的进行创作,但仍保持着整幅照片的和谐和统一。

图六

图七

1971年他成为了杜塞尔多夫学院的一名教授,一直工作到1993年退休,

1991年,伦敦的泰特美术馆为他举办了大型回顾展。1993——1994年,当时的联邦德国首都波恩的德意志美术中心、法国的巴黎市立现代美术馆、瑞典的斯德哥尔摩现代美术馆等,都为他举办了大型回顾展。1995年,在东京国立现代美术馆举办“绘画——唯一的事物”的展览。从2002年到2003年,一个名为《格哈特·里希特:绘画40年》的大型回顾展将在美国的纽约、旧金山、华盛顿、亚特兰大四座城市轮流展出。

2008年中国美术馆展出了里希特的绘画作品。这次展览展出了他四十多年的作品,他的创作量之大,风格之多变,具象与抽象绘画的相互穿梭,模糊照片似地形式魅力,都让中国的艺术家评论家感到震撼与钦佩。

里希特的创作生涯中风格始终在变化,而这其中最值得一提的就是他的照片绘画的作品。对相片内容进行有意识的删减。画面普遍采用灰色调的样式,并对画面进行模糊化的处理,忽略原照片的细节是艺术家经常采用的手段之一。

在主题选取上里希特非常强调主题对他而言的次要性,在画面的取材上也刻意地回避主题性。所以他更喜欢非专业的人随意拍摄的照片,而不是刻意拍下的照片。在他看来平淡的生活照片充满了生命力。在他的这些作品中经常的

描写类似于相机曝光过度和对

焦不准所产生的模糊感,这种

模糊所产生的魅力却让观者沉

浸在其中不能自拔。他并不想

直接描述相片,而是刻意以模

糊的图像,使作品产生某种特

性。在他1994年所画的《下楼

梯的女人体》(如图八)中初

看画面仿佛清晰如同照片,但

稍微细看就会发现人物的形

象、楼梯和背景充斥着虚幻的

神秘感。像这样的表现形式图八

他画过很多幅,画中的人物都模糊不定,都快到了抽象化的地步。这种模糊不是一般的单纯的把画面作虚的概念,而是给观者表现一种照相焦距没对准的错觉。这些作品经过处理

以后,变得非常打动观者。这种打动人的力量不仅是来自于绘画的技巧,也来自于画家对于素材的选择使得观者在这些有意模糊化的作品前会产生一种时光疏离的感觉。画面色彩的很柔和、很形体的模糊,充分表现出艺术家天真的本性和内心的敏感成度。

作为中国当代的艺术家在学习借鉴里希特的照片绘画的创作手段的同时,对个人体验及经验进行了汲取,张晓刚和杨千的作品,在创作手法上也表现出了对里希特的创作手法的模式借用。他们是50年代前后出生的艺术家,他们受过专业的学院教学方式的熏陶。,他们的内心比较敏感,有一种既残酷又莫名其妙的受伤感,具有一种集体的精神症候,但不再具有集体的意识形态性。他们试图在画面上借助图像元素来达一种渐趋成型的迷离景象,一种由感伤、沉醉以及欲望导致的分裂感。

张晓刚的《大家

庭系列》(如图九)

他同样是使用的自己

小时候的一下老照

片,然后通过自己的

对哪些照片的记忆,

去掉了照片本身的色

彩大多是使用的黑

白,他把人物都符号化了。图九

杨千的《浴室》(如图十)也是收到了里

希特的影响,但是他更多的是一写生的方

式来画的。他没有过的借助于照片这样形

式,但是他却用的里希特的模糊的技法。

从而表现自己的绘画的主张。

从里希特的作品中得来的画面的灵

感,使用在画面部分区域,给人似空似幻

的错觉。也使得画面中的女孩看起来很凄

凉,给同样在一定程度上借鉴了里希特的

绘画手法的另一位国内的艺术家向现代主图十

义的风格致敬。这种在艺术创新中体现出来的意识形态上的试验突破精神和度理所应当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里希特让我知道绘画其实有时候非常的简单,只是我们把它想的太过于伟大了。艺术其实就是做点自己喜欢的。其实就是我们自身的情感的寄托罢了。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