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原理板块

原理板块

原理板块
原理板块

原理板块原理名称原理方法论解题示例

(辩证)唯物论物质与意识辩证

关系原理

物质决定意识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反对主观

主义)

①常用语: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因地制宜、因材实教等。

②根据……情况(针对……情况),制定或实行……方针、路线政策、

发展战略。③由……情况决定,立足于或着眼于国情、某地的情况。

③该原理与“联系多样性”、“矛盾特殊性”、“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

识”相近,但理论各不相同。解题中要特别注意。

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正确的

意识能促进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会

阻碍事物的发展。

【意识的(能动)作用:】

①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能动地反

映),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自觉选择

性和主动创造性;

②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能动地反作

用),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有指导作用,

对人体生理活动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重视意识的作用,树立正确的意识,克服错误

的意识。

材料中强调意识的积极作用或消极作用:

①在……路线、政策指导下,取得成功或失败;

②强调学习、贯彻……理论或思想,如科学发展观,抵制、批判……

思想;

③弘扬……精神,如爱国主义精神等;大力推进精神文明建设,核

心价值体系教育等。

④高昂的精神使人奋进,萎靡的精神使人消沉。等等。

规律的客观性和

普遍性原理

任何事物的运动都是有规律,规律是客

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①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

②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结

合起来,在认识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

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

①在处理人与规律的关系,特别是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做事失

败,受到惩罚;办事情讲究科学态度,办事情实事求是等。

②想问题、办事情,把革命精神与科学态度结合起来;发扬科学精

神;办事情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既要量力而行,又要尽力而为;

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等。

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

论实践是认识基础

的原理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发展动力、检验认识真

理性的唯一标准、目的。

(附: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表现:①实践中的问题和要求,推动认识发展;②实践

为认识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如电脑、潜艇、望远镜、显微镜、人工智能工具等;

③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人们在实践中经风雨,见世面。)

①实践出真知;实践是一切科学知识的源泉;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绝知此事要躬行;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

学推向前进;路遥知马力/是不是金子,一炼就知;路不险,则无以

知马之良;精通的目的在于应用。等等。

②随着……情况的变化,政策、法律等做出调整。等等。

真理是客观的、

具体的、有条件

原理

真理是客观的、具体和有条件的。任何

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任何

真理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都是主观

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

一。

真理和谬误往往相伴而行,要在实践中不断克

服谬误,丰富和发展真理。

①如:政策、路线、方针和法律等随着不同的历史情况不断调整和

发展。如:由“只生一个”到放开“二孩“政策。等等。

②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

成和发展过程;政策、方针、制度等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和

完善。等等。

认识的反复性、

无限性和上升性

原理

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追

求真理是永无止境的过程。

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

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原理板块原理名称原理方法论解题示例

(唯物)辩证法(一)联系

联系的普遍性原

事物的联系是普遍、客观的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反对孤立的观点)任何事物内部或之间发生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实例。

联系的客观性原

事物的联系具有客观性

①要求我们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

忌主观随意性。

②要求我们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

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如:尊重自然界和社会的客观性(规律),反对主观盲目地认识和改

造世界的行为,人们在改造世界过程中事与愿违。可参照“规律客

观性”

积极创造条件,建立新的联系。如:手机功能增加,满足人们更广

泛的需求;道路、桥梁建设,改变落后交通状况。等等。

联系的多样性原

联系是有条件的,事物的联系是多种多

样的

要善于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

件,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①事物的联系有直接和间接、内部和外部、本质和非本质、必然和

偶然、直接和间接、眼前和长远等,条件变化了,联系就变化了。

②如:“此一时,彼一时”,未能把握联系条件的变化,造成损失等。

③本原理和“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社会存在

决定社会意识”原理近似,但理论角度不同。具体可参看相关示例。

整体和部分辩证

关系原理

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

具有部分没有的功能。

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

佳方案,实现整体最优目标,达到整体功能大

于部分功能之和的理想效果。

①顾全大局,地方服从中央,个人服从国家和集体;

②为了整体利益,可以牺牲局部利益,“丢卒保车,弃车保帅”等。

部分影响整体,关键部分的功

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

作用。

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

动整体的发展。

①常用语:“牵一发,而动全身”,“一着不慎,满盘皆输”。

“短板效应”等。

②现实事例:没有农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的小康;搞好区域经济,

促进全国经济发展。等等。

系统优化的方法

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注意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注重

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要求我们用综合的思维方法来认识事物。

①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统筹城乡和区域发展。

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建设“五

位一体”。

③航天、航母建设过程,各部门、各环节协调配合等等。

发展

发展的普遍性原

事物是变化发展的,发展的实质是新事

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反对静止的观点)任何事物变化、前进、上升,新事物代替旧事物,创新的事例。

事物发展是前进

性和曲折性统一

的原理

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对未来充满信心,支持和保护新事物,克服前

进中的困难。

①面对任何困难和挫折,应有的态度。

②经济、政治和科研等活动中,虽遇到了困难,但最终得以成功。

或者遇到了困难,且尚未解决。等等。

量变和质变辩证

关系原理

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量变

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积极做好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

①常用语: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从小事做起,从点滴做起。

②经过一次次的失败、一步步的积累,最终取得了成功。等等。

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质变

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

当时机到来时,就要完成预定的目标和计划,如2020年彻底消除贫

困。等等。

辩证否定原理

辩证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其实质是

“扬弃”。

树立革命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

①对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应有的态度。②实施创新驱动战略。

③新思路、新方法、改革新举措、新制度的产生等。

原理板块原理名称原理方法论解题示例

(唯物)辩证法(二)

矛盾的普遍性

(对立统一)原

矛盾具有普遍性(或:任何事物内部都

包含着对立统一两个方面)。

①承认和揭露矛盾,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

②用全面、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反对片

面的观点)

①敢于直面问题,直面挑战,承认错误。②回避问题,害怕矛盾。

③能够从正反两个方面认识事物或当前形势,看到成就和问题等。

矛盾基本属性原

①矛盾的基本属性是同一性和斗争性,矛盾的同一性是矛盾双方相互依赖、相互贯通;

矛盾的斗争性是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

②斗争性是同一性的前提,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推动了事

物的变化发展。③要创造条件,促使矛盾向着积极的方向转化

①在解决各种问题的过程,各项建设不断前进

②我国处理与他国关系时,求同存异,搁置争议,积极寻求合作空

间等。

②常用语:“失败是成功之母”、“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等

矛盾特殊性原理

矛盾具有特殊性。

(矛盾着的事物及其侧面各有特点。表

现:不同事物、同一事物不同阶段有不

同矛盾,同一矛盾的两个方面各有特

点)

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反对“一刀切”)

与“物质决定意识原理”异曲同工,但理论角度不同。具体参看“物

质决定意识原理”相关示例。略。

矛盾普遍性和特

殊性辩证关系原

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普遍性

寓于特殊性之中,特殊性离不开普遍

性,二者在不同场合会相互转化。

要坚持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具体的、历史的统

一。

①处理好“试点”与“推广”的关系

②学习借鉴外来的经验与本地、本部门、自身的情况相结合。

主次矛盾辩证关

系原理

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

地位、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

要求我们看问题办事情既要善于抓住重点,集

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

①同一事物内部众多矛盾中,只有一个是主要矛盾,主次矛盾是“一

对多”的关系。

②主要矛盾决定事物发展方向,因此要重点解决。

②区分主要矛盾的标志词:抓重点、抓关键、抓中心(环节)、集中

力量、重点工作(工程)重中之重、主题、主线、第一要务等。

次要矛盾则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

不起决定作用。主次矛盾相互依赖、相

互影响,并且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

化。

要学会统筹兼顾,恰当处理好次要矛盾。

矛盾主次方面辩

证关系原理

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

方面决定的。

正确认识事物,把握事物的本质,要着重把握

主流(矛盾的主要方面);

①在一个矛盾中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一个是主要方面,一个是次

要方面,主次方面是“一对一”的关系。②矛盾主要方面决定事物

的性质,因此,观察和认识事物要着重了解主要方面(主流)。

③区分矛盾主要方面的标志词:抓主流、抓本质、看形势、识大局、

辨方向、评成就、以-----为主体、以-----为主导等。

矛盾的主次方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

赖,并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要全面看问题,不忽视支流(次要方面)

两点论和重点论

统一的原理

主次矛盾和矛盾的主次要方面辩证关

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本原理可以替代“主次矛盾原理”和“矛盾主次方面原理”,具体参

看上述两个原理示例。

矛盾分析法

矛盾分析法是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包括运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坚持两点论、两分法;

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善于把握重点和主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

矛盾观各原理方法论汇总,见矛盾观各原理示例。略

辩证

否定

辩证否定原理

辩证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是事物联

系和发展的环节,其实质是“扬弃”。

树立革命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

(附:创新的社会作用:①推动社会生产力的

发展,②推动了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

③推动了人类思维和文化的发展。)

①对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应有的态度。②实施创新驱动战略。

③新思路、新方法、改革新举措、新制度的产生

④涉及创新重要性的实例。等等。

原理板块原理名称原理方法论解题示例

历史唯物主

唯物

史观

(社

会观)

社会存在和社会

意识辩证关系原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了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

(附: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点是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观点,

是打开社会历史奥秘的钥匙。)

与“物质与意识辩证关系原理”异曲同工,但要注意理论角度不同。

具体示例参看“物质与意识辩证关系原理”。

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社会意识对

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先进的社

会意识起积极的推动作用,落后的社会

意识起阻碍作用。

发挥正确的、科学的社会意识的指导作用

生产关系一定要

适应生产力发展

的规律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

于生产力。(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

展状况时,就促进生产力发展;反之,

就阻碍其发展)

通过改革,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如:①经济体制改革,健全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

②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上层建筑一定要

适应经济基础的

规律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

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通过改革,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

如:①转变政府职能,建设依法行政的高效服务型政府

②健全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推动政治文明建设

②加强文化建设,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等

人民群众是历史

创造者的原理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物质和精

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

量。

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①凡涉及关心“民生”方面的,都是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体

现。

②依靠群众、发挥群众的作用的事例等。

价值

(人

生观)

人的价值的原理

人既是价值的创造者,又是价值的享受者。人的价值就在于创造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责

任和贡献。

如:①正确认识先进模范人物的事迹

②个人通过自身的努力,为社会做出了物质和精神的贡献,并得到

了社会给予的物质(金钱)和精神(荣誉、地位)满足。

价值观导向作用

原理

价值观对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以及人

生道路的选择具有导向作用,正确的价

值观起积极导向作用,错误的价值观起

消极导向作用。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

值选择,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自觉站在

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

如:①国家、企业、个人面对选择时,如何做。

②和“意识的反作用”、“社会意识的反作用”有相近之处,但理

论角度不同。具体可参看相关示例。

价值判断和价值

选择的社会历史

性和差异性原理

①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社会历史性②人们的社会地位不同、需要不同,价值判断和

价值选择也不同。在阶级社会具有阶级性。

①对待传统道德,古今的判断不同。

②对待国与国之间的历史遗留问题,如中日战争等,两国的不同态

度。等等。

正确价值判断和

价值选择的标准

①坚持正确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必须坚持真理,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走历史

的必由之路。②坚持正确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必须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

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

①评价先进人物的事迹

②我们如何做出正确的选择

怎样实现人生价

①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②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③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

功①我们应该怎样做才能活得更有意义,怎样才能为社会做出自己的

贡献。等等。

②从自身角度看,如何做才能更好地实现自己的理想和目标。

人生价值实现的

主观条件原理

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顽强拼搏、自强不息;需要努力发展才能,提高个人素质;

需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正确价值观的指引。

详解六大板块构造图

详解六大板块构造图 由于板块交界处位于海洋地带,无明确的地名作分界,再加上七大洲、四大洋轮廊的思维定式,此类试题做起来并非得心应手,容易把板块的位置、名称弄混。如何突破这一难关呢?笔者介绍几种方法如下: 一、把六大板块与七大洲、四大洋的海陆位置、范围、轮廓进行比较,找出它们的联系和区别 北冰洋被亚欧板块和美洲板块划分了。 大西洋被美洲板块、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划分了。 大洋洲绝大部分被划分到印度洋板块。 南北美洲划分到一个板块——美洲板块。 六大板块除太平洋板块几乎只包括海洋外,其余五个板块里都既有陆地又有海洋。 亚欧板块包括欧洲和除中南半岛、阿拉伯半岛外的亚洲及其北部、西部、东部边缘的一部分海洋(北冰洋、大西洋、太平洋),东西跨度较大。 非洲板块包括整个非洲,还有西部大西洋的一部分,东部印度洋的一部分,南北跨度大。印度洋板块既包括印度洋的一部分,又包括亚洲的阿拉伯半岛、中南半岛,大洋洲的绝大部分,呈西北——东南走向,跨的大洲多。 美洲板块包括南北美洲及东部大西洋的一部分和西部北回归线以北太平洋的狭长区域。南北方向长。 南极洲板块包括南极洲及其周围的部分海洋,呈团状分布。 比较得出以下结论: ①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比它们所对应的大陆范围大,面积广。②太平洋板块比太平洋范围小。 ③印度洋板块,名不符实,不是海洋板块而是陆地板块,地跨亚洲、大洋洲的部分陆地,特殊。 二、用经纬网对六大板块进行空间定位 出题时,如果沿某条经纬线在六大板块构造图上做剖面图,往往选择经过的板块名称多、复杂的经线或纬线,依照这个原则,可以选取0°、60°E、120°E、120°W经线;0°(赤道)、南北回归线、60°N纬线等。 0°经线自北向南大致穿过亚欧板块、非洲板块、南极洲板块。 60°E经线自北向南穿越亚欧板块、印度洋板块、非洲板块、南极洲板块。 120°E经线自北向南依次穿过亚欧板块、印度洋板块、南极洲板块。 120°W经线自北向南穿过美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南极洲板块。 其中,60°E经线穿过的板块最多,最复杂。 0°纬线(赤道)横跨的板块有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南极洲板块、美洲板块五个。 23°26′N(北回归线)贯穿的板块多而复杂,有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亚欧板块、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五个,其中所跨太平洋板块长,亚欧板块短,即除南极洲板块外均有。23°26′S(南回归线)东西贯穿的板块有美洲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与南极洲板块五个,唯独没有亚欧板块。 60°N纬线横跨的有亚欧板块、美洲板块。 通过分析可知: 南北纬50°与0°经线、120°E经线所围成的区域以及南北纬50°与120°W经线、60°

大地构造地质学3

?二、ophiolite的生成环境 ?ophiolite的岩石组合代表了大洋地壳的残片,故谈及ophiolite的原生环境时,一般认为,ophiolite形成于洋中脊。 ?Miyashiro认为:ophiolite具有不同的类型,它们应属于不同的原生环境。 ?作为大洋地壳的ophiolite,在未侵位至大陆上以前,可出现在下列构造环境中: ?①、洋中脊和大洋盆地(包括狭窄的小洋盆); ?②、弧后边缘海盆地; ?③、未成熟的岛弧。 ?三、ophiolite的构造侵位 ?ophiolite形成于洋中脊、边缘海等海底扩张环境,但却出露在板块的敛合边界上。 ?1、俯冲带ophiolite ?产于海沟陆侧坡的俯冲带混杂岩体中,当大洋板块沿海沟向下俯冲时,大洋地壳会遭受断裂而破碎,洋壳碎块,特别是洋底沉积层可能 在俯冲过程中被刮落下来,添加在海沟的陆侧坡。它们与仰冲板块的岩石和沉积物混杂在一起,构成俯冲带杂岩体,其中所混入的洋壳碎块,即是俯冲ophiolite。以上三种环境中形成的ophiolite都可以在这里出现。 ?2、thrust ophiolite ?巨大的洋壳板片逆冲于大陆边缘或岛弧之上,较重的洋壳反而上冲掩覆于较轻的过度型或大陆地壳之上。

?第3章二2 ?subduction zone: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大洋板块向某一方向移动,遇到大陆地壳并彼此相碰时,大洋板块由于其密 度较大,地位低,便俯冲到大陆地壳之下,这一俯冲部分被称之为俯冲带。 ?根据弧后地壳类型和应力状态及构造活动,俯冲边界又可分为两种(Dickinson 1981):即陆缘弧沟系和洋内 弧沟系。前者是大洋板块俯冲在大陆板块之下,岩浆弧和弧后区是大陆地壳。弧后为陆地或浅海,弧后的应力状态是挤压或中性的(如安第斯);后者是大洋板块俯冲到另一洋壳之下,弧后区是大洋地壳,岩浆弧的地壳是过度型的。 ?②、当convergent boundary两侧均为陆壳板块,或者陆壳板块与岛弧板块相互敛合时,由于两者的比重都比 较小,或浮力都比较大,陆壳板块难以俯冲到另一陆壳板块之下的地幔中,于是,两个板块最终碰撞在一起,这种边界称之为Collision zone。 ?collision zone:两个大陆换大陆与岛弧相碰撞的地带,由于相互碰撞的两个地壳单元岩石密度均较低,难以进 入地幔,最后被挤压而成造山带。 ?第五章补充 ?第三节活动大陆边缘的沉积作用 ?一、两种活动大陆边缘的几个构造单元 ?(一)、洋内弧沟系 ?1、海沟(Treach); ?2、俯冲杂岩或消减杂岩(Subduction complex); ?3、弧一沟间隙(Arc—Treach gap)一在此形成弧前盆地。 ?4、岩浆弧:靠海一侧是由没有火山活动的前弧或分缘弧(fontal arc), ?靠陆一侧由成串的火山构成火山链。弧内可能在构成岩浆弧基底地壳的地堑构造中出现弧内盆地(intra—arc basin)。 ?5、弧后区:主要有残留弧、边缘海盆地和弧间盆地。 ? ?第六章补充 ?四、裂谷岩浆的形成 ?裂谷岩浆活动的基本特征是: ?1、裂谷带的各种不同的岩浆岩基本上是由拉斑系列和碱性系列以及少量超碱性岩浆演化而成的。大致上在裂前拱阶 段为碱性系列,大陆裂谷阶段为碱性系列和钾略高的大陆拉斑系列,大洋裂谷阶段则为低钾的洋脊拉斑系列。说明 随着大陆板块的分裂直到形成大洋裂谷,岩浆的碱度逐步下降;

板块构造学说主要内容

板块构造学说 1967年,提出了板块构造学说,成为地球科学史上的革命。 (1)大陆漂移 (2)海底扩张 (3)板块构造 魏格纳提出的大陆漂移学说的主要内容: 1.轻的硅铝质大陆漂浮在重的硅镁层之上,并在其上发生漂移; 2.全球大陆在古生代晚期曾连接成一体,称为联合古大陆或泛大陆(Pangea),围绕联 合古大陆的广阔海洋称为泛大洋; 3.从中生代开始,泛大陆逐渐破裂、分离、漂移,形成现代海陆的基本格局。 大陆漂移的证据:大陆边界的吻合、岩石和构造的拼合、生物学、古地磁学、古气候 早在1620年,培根(Bacon, F)就发现大西洋两岸海岸线的相似性 北大西洋两岸山脉可对比性 阿帕拉契亚山脉向北消失于纽芬兰海滨,但年龄与地质构造均相当于不列颠群岛和斯堪的纳维亚。 岩石和构造的拼合 北美、非洲和欧洲的古老岩石-构造线可以很好的对接 南美与非洲古老岩石(老于20亿年)分布区可以很好的对应 非洲西部高原的片麻岩年龄、构造线方向与南美洲巴西高原片麻岩的年龄、构造线方向一致。 古生物 南美、非洲、印度、澳洲和南极洲在晚古生代期间生物具有相似性,表明他们连为一体,组成冈瓦纳(Gondwana)大陆 动物变异性同样说明三叠纪后联合古陆开始分裂并各自漂移,逐渐形成现今的海陆分布格局。 古气候 南澳大利亚Hallet Cove基岩上的冰川擦痕,指示冰川的运动方向 古地磁学 英国学者布莱克特和朗科恩通过测定已知时代岩石古地磁,进而推算其古地理位置,发现一些大陆的古地理位置与现今位置相差较远,证明古大陆曾发生漂移。 通过测定某大陆不同时代岩石的古地磁所反映的对应时代的磁极位置,并标示在地图上,并连接起来就形成了古地磁极移曲线。极移曲线反映了古大陆漂移轨迹 海底扩张 一、洋脊的地质、地球物理特征 1、洋脊是软流圈上涌出口,地温较高,密度小、波速低; (1)高热流异常区;(2)重力负异常区;(3)低速区。 2、沿洋中脊向两侧,地质地球物理特征具有对称性; 基岩的风化程度向两侧逐渐加深; 沉积层在洋中脊部位最薄,向两侧逐渐加厚; 洋脊两侧正负磁异常条带具对称性; 二、海沟的地质、地球物理特征

板块构造学说的形成

板块构造学说的形成 1912年德国气象学家兼地质学家魏格纳最先提出大陆漂移说。他认为在前寒武纪时,地球上存在一块统一的大陆:泛大陆。以后经过分合过程,到中生代早期,联合古陆再次分裂为南北两大古陆,北为劳亚古陆,南为冈瓦那古陆。到了三迭纪末,这2个古陆进一步分离及漂移,相距越来越远了,其间由最初一个狭窄海峡,逐渐发展成现在的印度洋、大西洋等巨大的海洋。到了新生代,因为印度已北漂到亚欧大陆的南缘,两者发生了碰撞,青藏高原隆起,造成了宏大的喜马拉雅山系,古地中海东部完全消失了;非洲继续向北推进,古地中海西部逐渐缩小到现在的规模;欧洲南部被挤压成了阿尔卑斯山系,南、北美洲在向西漂移过程里,它们的前缘受到太平洋地壳的挤压,隆起为科迪勒拉-安第斯山系,同时两个美洲在巴拿马地峡处复又相接;澳大利亚大陆脱离南极洲,向东北漂移到现在的位置。于是海陆的基本轮廓发展成现在的规模。 由于受当时科技水平和认识水平的限制,大陆漂移说也未能正确说明大陆漂移的动力机制,未能提供大陆拼合的最佳方案。大陆漂移学说在当时学术界引起很大争议,大陆漂移理论提出后不久,便被视为是一种荒唐的臆想。随着魏格纳本人在科学探险中献身于格陵兰雪原,大陆漂移说一度陷于沉寂。 六十年代初,美国地震地质学家迪茨提出了“海底扩张”的概念。接着,郝斯加以深入阐述。 迪茨提出:由于地幔中放射性元素衰变生成的热使地幔物质以每年数厘米的速度进行大规模的热循环,形成对流圈,它作用于岩石圈,成为推动地壳运动的主要力量。洋壳的形成与地幔对流有关。洋底就是对流圈的顶,它在洋底的离散带形成,并缓慢地向敛合带扩张。总的看来,洋底构造是地幔对流的直接反映,洋脊是地幔物质上涌的部位,海沟是地幔物质的下降部位。 郝斯认为大洋中脊是地幔对流上升的地方,地幔物质不断从这里涌出,太平洋周围分布岛屿与海沟、大陆边缘山脉以及火山、地震就是这样形成。 1968年,剑桥大学的麦肯齐和派克,普林斯顿大学的摩根和拉蒙特观测所的勒皮雄等人联合提出的一种新的大陆漂移说--板块构造学说,它是海底扩张学说的具体引伸。 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岩石圈的构造单元是板块,板块的边界是洋中脊、转换断层、俯冲带和地缝合线。由于地幔的对流,板块在洋中脊分离、扩大,在俯冲带和地缝合线处下冲、消失。全球被划分为亚欧板块、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和南极板块等

板块构造学说导学案

使用时间 主备人 郭志红 审核人 板块构造学说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大陆漂移学说、海底扩张学说,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内容。 2、过程与方法: 学会运用“六大板块示意图”说出六大板块的位置并运用板块构造学说原理分析太平洋西侧深海沟—岛弧链、东侧北美科迪勒拉山系、喜玛拉雅山系、大西洋的成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从板块构造学说的教学中,使学生认识到人类对地壳运动驱动力的认识,正在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勇于创新的精神和懂得科学研究的严谨性。 重点:六大板块的分布,运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一些海沟—岛弧带、高大山系、大西洋等的 形成。 难点:运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由板块间碰撞或板块张裂处形成的地形。 预习案 使用说明 1.用15分钟左右的时间,阅读教材,提升阅读理解能力 2.完成教材助读设置的问题,结合课本里的例题,完成书后练习与预习自测题 3.将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标出来,并写到后面“我的疑惑”处 一、教材助读 1、板块构造学说是在 和 学说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2、板块构造学说认为, 是由若干刚性板块构成的,全球可以划分为 大板块。板块在 之上滑动,板块内部相对比较 ,板块交界处是地壳运动的 。 3、在下图中填出各板块的名称。 表示 边界,板块的 运动 表示 边界,板块的 运动 4、在板块张裂的地区常形成 或 ,如 、 。 5、大陆与大洋板块相撞,形成 、 、 ;大陆与大陆板块相撞形成 。 6、马里亚纳海沟、亚洲东部岛弧链的成因是 , 喜马拉雅山脉的成因是 。 7、 是大洋地壳的诞生处, 是大洋地壳的消亡处。 二、预习自测 1.板块作用的驱动力是 ( ) A .天体引潮力 B .地幔物质的对流 C .地球自转产生的惯性离心力 D .洋流 2.关于东非大裂谷的成因,叙述正确的是( ) A .亚欧板块向非洲板块挤压的结果 B .非洲板块内部张裂的结果 C .印度洋板块向非洲板块俯冲的结果 D . 以上说法都不正确 3.安第斯山脉的形成是( ) A .美洲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碰撞的结果 B .南极洲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碰撞的结果 C .火山喷发的结果 D .太平洋板块向美洲板块俯冲 4.下列地理事物不是由太平洋板块向亚欧板块俯冲形成的是( ) A .马里亚那海沟 B .日本群岛 C .富士山 D .琉球群岛 5.下列关于地球六大板块划分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把整个地球分为六大板块 B .把岩石圈分为六大板块 C .把陆地分为六大板块 D .把地壳分为六大板块 6.六大板块中,几乎全部在海洋的是( ) A .印度洋板块 B .非洲板块 C .美洲板块 D .太平洋板块 7. 世界上的巨大山脉多分布于板块的( ) A .张裂地区和生长边界 B .张裂地区和消亡边界 C .碰撞地区和生长边界 D .碰撞地区和消亡边界 三、我的疑惑 探究案 一、质疑探究 (一) 基础知识探究 1、如果你是魏格纳,将如何证实你的假想? 2、讨论洋底年龄的分布规律? ………………………………装………………………………订…………………………线…………………………………………………………… E B A D C F Q P 全球板块分布图 ⅰ ⅱ

板块构造学说的介绍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板块构造学说的介绍 板块构造学说是1968 年法国地质学家勒皮雄与麦肯齐、摩根等人提出的 一种新的大陆漂移说,它是海底扩张说的具体引伸。板块构造,又叫全球大地构造。所谓板块指的是岩石圈板块,包括整个地壳和莫霍面以下的上地幔顶部,也就是说地壳和软流圈以上的地幔顶部。新全球构造理论认为,不论大陆壳或大洋壳都曾发生并还在继续发生大规模水平运动。但这种水平运动并不象大陆漂移说所设想的,发生在硅铝层和硅镁层之间,而是岩石圈板块整个地幔软流层上像传送带那样移动着,大陆只是传送带上的乘客。 据physorg 网站2007 年11 月21 日报道,太阳系外发现的巨大类地行星被命名为超级地球。超级地球引发科学家们研究他们在哪些方面可能像地球的浓厚兴趣。最近,哈佛大学科学家们指出,这些类地行星也适用于地球板块构造学说。板块构造学说是指构成地球固态外壳的巨大板块的运动学说。板块运动常导致地震、火山和其它大地质事件。从本质上来讲,板块决定了地球的地质历史。地球是我们所知道的唯一一个适合板块构造学说的行星。地球板块运动被认为是生命进化的必要条件。然而,哈佛行星科学家黛安娜.巴伦西亚和她的同事在《天体物理学》杂志上发表的一篇论文预测,超级地球(其质量是地球的一倍至十倍大)同样也会通过板块构造来提供维持生命的必要条件之一。该论文的作者巴伦西亚告诉本网站称,这些超级地球中的一些可能在他们的太阳系中也处于可居住区域,这就是说他们离他们的母恒星的距离恰好合适,有液态水存在,因此会有生命。尽管最终只有这些行星的热和化学进化能够决定是否他们适合居住,但是这些热和化学特性却极其依赖于板块构造学说。通过全面模拟这些具有大片陆地的超级地球的内部结构,巴伦西亚和他的研究小组发现超级地球的质量

板块构造学说

板块构造学说 一、教材分析学情分析 本课题是高中地理“岩石与地貌”单元的核心内容,也是学习“自然地貌与人工地貌”内容的基础与前提,更是自然地理学中最基础的、学生感兴趣的内容。通过本课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透析海陆变迁和地壳运动的成因内核,解释许多有关大地科学的复杂现象,层层深入地帮助学生逐步习得科学思维方法,即从地理事实上升到地理科学的研究方法,从地理科学的研究方法上升到一般科学的思想方法,从一般科学的思想方法再上升到科学哲学的思想方法。 二、学情分析 设计本课时处处体现分层教学的理念,保证学困生能够听懂原理、会做习题;而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则不仅要“吃饱”还要“吃好”,帮助他们拓宽眼界、开阔思路,培养地理思维。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能说出“大陆漂移学说”、“海底扩张学说”、“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内容;(2)能阅读全球板块分布图,说出各个板块的位置和范围; (3)能运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岛弧、海沟、海岭、海岸山脉和高大山系等地形的成因。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FLASH动画,了解“大陆漂移学说”和“海底扩张学说”的主要内容; (2)通过填图练习,熟悉六大板块的分布及其主要海陆范围。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从“大陆漂移学说”到“板块构造学说”的“三级跳”的学习,初步认识人类对地壳运动的认识在不断地发展和完善,感悟科学探究的无止境、科学研究的严谨性、科学质疑的重要性,从而辩证地看待科研成果,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内容(板块划分、板块运动及其结果) 难点:三种大地构造学说的创新之处,板块运动的动力

五、教学方法 多媒体辅助教学、讲授法、启发法、小组讨论 六、教学流程 七、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展示考古资料《意大利塞拉比斯古庙》 提问:从资料中可以看出这里曾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设计思想】用考古实例引出“沧海桑田”,让学生初步认识海陆变迁的事实,为下面的学习作铺垫。 2.提问:你还能举出哪些自然界海陆变迁的例子? 【设计思想】把话语权还给学生,给学生展示自己课外知识的机会。 展示“喜马拉雅山的隆起历程示意图” 追问:是什么“增高药”使喜马拉雅山不断“长高”? 【设计思想】这个问题不需要学生马上回答,在“似乎知道又说不清”的矛盾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被迅速激发。 (二)新课教学 展示“地球内部圈层示意图” 【设计思想】复习地球的内部结构,为下面的学习打下知识基础,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1.“大陆漂移学说” 展示“世界地图”

板块构造理论解释世界火山和地震的分布规律

板块构造理论解释世界火山和地震的分布规律 一:板块构造理论 ● 1.大陆漂移学说 ● 2.海地扩张运动 ● 3.板块构造学说 1.大陆漂移学说 内容:大陆漂移说认为﹐地球上所有大陆在中生代以前曾经是统一的巨大陆块﹐称之为泛大陆或联合古陆﹐中生代开始﹐泛大陆分裂并漂移﹐逐渐达到现在的位置。大陆漂移的动力机制与地球自转的两种分力有关﹕向西漂移的潮汐力和指向赤道的离极力。较轻硅铝质的大陆块漂浮在较重的黏性的硅镁层之上﹐由于潮汐力和离极力的作用使泛大陆破裂并与硅镁层分离﹐而向西﹑向赤道作大规模水平漂移。 2.海地扩张理论 内容:该学说认为地幔内存在着热对流,变化了的地幔顶部的玄武岩熔岩物质,形成高温上升流,在大洋中脊隆起,侵入并上升涌出,遇水作用成蛇纹石化,从而形成新的大洋地壳,将原先存在的大洋地壳不断向外推移,使整个海底不断自大洋中脊向两侧扩张。至海沟一岛弧一线受阻于大陆而俯冲下沉,又融熔于地幔中,达到新生和消亡的消长平衡,使洋底地壳在于-3亿年间更新一次。 ●主要证据:印度洋洋中脊区的磁异常呈条带状,正负相间、平行于中脊的延伸方向, 并以中脊为轴呈两侧对称,其顺序与年代一致,证明洋底是从大洋中脊向外扩展大洋中脊的扩展而成;转换断层概念的提出,使岩石圈水平位移成为可能,也说明大洋中脊的扩张新生洋壳和海沟带的洋壳俯冲消减的消长平衡关系。 3.板块构造学说 内容:大陆漂移学说和海地扩张学说的基础上提出的。根据这一新学说,地球表面覆盖着不变形且坚固的板块(地壳),这些板块确实在以每年1厘米到10厘米的速度在移动。 ● 1.板块分类:由于地球表面积是有限的,地球板块分类为三种状态:其一为彼此接 近的汇聚型板块边界;其二为彼此远离的分离型板块边界;其三为彼此交错的转换型板块边界。板块本身是不会变形的,地球表面活动便都在这三种状态下集中发生. ● ● 2.主要证据:1965年,科学家运用计算机使地球各个大陆以现有的形状恰好拼合在 一起。再者,海地地形、地震位置、火山等活跃部位都连接成为带状,于是“板块构造学说”这一革命性的见解应运而生。 ●勒皮顺在1968年将全球地壳划分为六大板块;太平洋板块、亚欧板块、非洲板块、 美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包括澳洲)和南极板块。 ● ● 3.动力因素:板块学说认为,板块运动的驱动来自于地幔,是由地幔对流驱动的。 由于地幔受热不均,在受热强烈、温度比较高的地方, 二.世界火山和地震带的分布 板块边界为不稳定地带 地震几乎全部分布在板块的边界上,火山也特别多在边界附近,地壳俯冲更是碰撞边界划分的重要标志之一;可见板块边界是地壳的极不稳定地带.

六大板块解析

六大板块解析 板块构造与板块分界线所谓板块(plate)就是地球星地壳本身所分成的小块,接受地壳下方释放的能量而开始移动。有移动,必然有撞碰。其他板块受了撞碰,必然造成强烈的震动,而酿成灾害。 依据地质学家的研究,太平洋以东,不论海陆都是美洲板块,中美洲以西的海面下是太平洋板块。这两个板块都是大板块。美洲板块包括南、北美洲,也包括中美洲。与太平洋板块相遇的地方,在墨西哥共和国西岸,也在中美洲地峡西岸。这一带叫做“板缝”,也译为“缝合线”。这一条线是西北—东南向,在海底是一条海沟。与海沟平行的中美洲西岸,是跷起的一条大山脉。这板缝以东包括中美洲地峡及加勒比海一带,虽然是美洲板块,一般人却叫它是“加勒比板块”(Caribbean Plate)。 中美洲地峡以西是太平洋板块,其中接近中美洲地峡的一部分,因为地壳下方岩浆活动,这一部分隆起,与太平洋板块分离,叫做“科科斯板块” (Cocos Plate),也译为“可可斯板块”。这板块虽然面积不大,但不安定。科科斯板块以南是“纳斯卡板块”(Nazca Plate),它本是太平洋板块的一部分,也分裂而自成一个板块。太平洋板块向西北方移动,移向日本海沟。纳斯卡板块向东南方移,侵入南美洲板块以西的加拉帕戈斯海沟。科科斯板块向东北方移动,侵入北美洲板块下方。这是墨西哥及哥伦比亚等国时常出现灾难的原因。人的眼睛只看到地面上的灾变,经常忽视地壳下方的变化。它属于大环境。板块很多。它们之间的分界线,简单说,可有三型:(A)大洋中脊型。例如大西洋中脊,这是一条海底山岭。北起北冰洋,向南经过冰岛及亚速尔群岛,然后南下。这一段叫做北大西洋中脊(北大西洋海岭),由此南下,直到南冰洋(南大洋),这一段叫做南大西洋中脊或南大西洋海岭。中脊以东是美洲板块;以西是欧亚板块和非洲板块。这是出现于大洋裂谷带的例子。 另有一例出现于大陆地区内的裂谷,例如东非裂谷带。这也是地壳由于 张力开裂而形成的谷。东非高地内裂谷带,有许多南北向大湖,例如马拉维湖、坦噶尼喀湖和鲁道夫湖,北去有尼罗河谷(地堑谷),直到红海。这红海也是大地堑,西北进入死海,约旦与以色列之间的地堑,东北进入亚丁湾,也是大地堑。东非大裂谷生成时期不过200 万年,那时候猿人已出现,有人在裂谷内找到猿人的化石。 (B)深海沟型。1961 年美国学者赫斯( 底扩展假说,太平洋板块向西移,成为俯冲板块。由于海洋地壳组成的元素是硅和镁,比重大于大陆地壳(由硅和铝构成),西移的太平洋板块,遇到欧亚板块及印度洋板块,俯冲而下形成马里亚纳海沟和汤加海沟。向西北方俯冲,形成阿留申海沟。 (C)板缝型。第三类是板块缝合线型,简称板缝型。例如印度洋板块北部(印巴次大陆)撞欧亚板块,形成西藏高原和伊朗高原。中生代内有一东西向大洋,隔开上述两大板块。后来,两板块之间缩短距离,成为古地中海 (特提斯海,Tethys)。更进一步,那个由南向北移动的板块,撞入位置偏北的板块下方,掀起两座高原。东为西藏高原,西为伊朗高原。在板缝地区,出现高大山脉,例如喜马拉雅山脉、兴都库什山脉、扎格罗斯山脉,这些山脉都在印度洋板块碰撞部分的上端。在西藏高原内,板缝不在雅鲁藏布江谷 内,而在冈底斯山脉南侧坡。此外,兴都库什山脉也属于印度洋板块,不属于欧亚板块。又,非洲板块与欧亚板块之间的板缝在托罗斯山脉及阿尔卑斯山脉。 凡位于板缝之上或邻近的地区,常有地震的灾难,而且震级很高。凡位于深海沟附近的地方,必有火山岛或火山岛弧。深海沟附近海床不安定,常有地震。因为当地壳下方“能量”蓄积太多时,必然要寻求机会向外释放。途径有二:一是地震;另一是火山爆发。只有这样,才可以保持平衡,使地壳获得安定。1985 年内这两种情况分别发生在墨西哥及哥伦比亚两国内,造成惊天动地的大灾难。 墨西哥城在北美洲板块之上。这板块的西侧向上翘,科科斯板块较低,向东推进,楔入北美洲板块下方约20 公里远。因此,这一带地区多地震。1985 年地震震源在墨西哥城以西太平洋海面下,相距约300 公里。科科斯板块向北伸出一个尖角,不十分牢固,易被能量掀起造成震动。这次大地震的震中就在这里。震波到达墨西哥城,尚有8.1 级。许多高楼大厦立即倒塌,居民埋在瓦砾堆里,受伤出不来就饿死。

板块构造学说的运用

必修一自然地理 板块构造学说的运用 【课标考纲】 课标要求: 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会考要求: 1.说出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内容; 2.说明板块运动对地表的影响; 3.分析褶皱、断层及其与地表形态的关系; 4.说明流水、风、冰川等所产生的外力作用及其与地表形态的关系; 5.分析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的相互关系。 高考要求: 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典型例题】 例1、下图为利用GPS系统监测板块运动状况示意图,读图回答。 (1)断层两侧的板块是( )

A、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 B、非洲板块、美洲板块 C、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 D、美洲板块、太平洋板块(2)断层在加利福尼亚的走向是( ) A、南北 B、东西 C、西北一东南 D、东北一西南 (3)图中监测站的主要作用是() A、监测三个站之间距离变化 B、监测海洋污染情况 C、监测台风登陆的路径 D、监测厄尔尼诺现象 例2、读“海底地形分布示意图”。回答(1)~(2)题。 (1)目前,人类开发的海洋石油资源主要分布在() A、M处 B、N处 C、P处 D、Q处 (2)根据板块构造学说理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N处是板块张裂形成的大陆坡 B、Q处是板块碰撞形成的海沟 C、N处是大陆板块和大洋板块的交界地带 D、P处附近是火山、地震多发地带 例3、读图回答。

(1)图中区域所示的板块个数为( ) A、3 B、4 C、5 D、6 (2)以下对图中事物描述正确的是() A、①②之间地震发生概率高于②④之间 B、板块挤压处⑤的地层年龄较轻 C、板块消亡边界附近②地多石灰岩矿 D、③附近的海域有岛弧链 例4、读全球板块示意图,回答(1)~(5)题。

2019-2020年高中地理六大板块构造图详解

2019-2020年高中地理六大板块构造图详解 一、把六大板块与七大洲、四大洋的海陆位置、范围、轮廓进行比较,找出它们的联系和区别 xx 被xx 板块和xx 板块划分了。 大西洋被美洲板块、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划分了。 xx 绝大部分被划分到xx 板块。 XXXX划分到一个板块----- XX板块。 六大板块除太平洋板块几乎只包括海洋外,其余五个板块里都既有陆地又有海洋。 亚欧板块包括欧洲和除中南半岛、阿拉伯半岛外的亚洲及其北部、西部、东部边缘的一部分海洋(北冰洋、大西洋、太平洋),东西跨度较大。 非洲板块包括整个非洲,还有西部大西洋的一部分,东部印度洋的一部分,南北跨度大。 印度洋板块既包括印度洋的一部分,又包括亚洲的阿拉伯半岛、中南半岛,大洋洲的绝大部分,呈西北——东南走向,跨的大洲多。 美洲板块包括南北美洲及东部大西洋的一部分和西部北回归线以北太平洋的狭长区域。 XX 方向长。 南极洲板块包括南极洲及其周围的部分海洋,呈团状分布。 比较得出以下结论: ①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比它们所对应的大陆范围大,面积广。 ②XX板块比XX范围小。

③印度洋板块,名不符实,不是海洋板块而是陆地板块,地跨亚洲、大洋洲的部分陆地,特殊。 二、用经纬网对六大板块进行空间定位出题时,如果沿某条经纬线在六大板块构造图上做剖面图,往往选择经过的板块名称多、复杂的经线或纬线,依照这个原则,可以选取0°、60°E、 120 °、120 W经线;0° (赤道)、南北回归线、60°纬线等。 0°经线自北向南大致穿过亚欧板块、非洲板块、南极洲板块。 60°经线自北向南穿越亚欧板块、印度洋板块、非洲板块、南极洲板块。 120 °经线自北向南依次穿过亚欧板块、印度洋板块、南极洲板块。 120 W经线自北向南穿过美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南极洲板块。其中,60°经线穿过的板块最多,最复杂。 0°纬线(赤道)横跨的板块有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南极洲板块、美洲板块五个。 23° 26’(N匕回归线)贯穿的板块多而复杂,有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亚欧板块、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五个,其中所跨太平洋板块长,亚欧板块短,即除南极洲板块外均有。 23° 26(南回归线)东西贯穿的板块有美洲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与南极洲板块五个,唯独没有亚欧板块。 60°N 纬线横跨的有亚欧板块、美洲板块。 通过分析可知: 南北纬50°与0°经线、120°E经线所围成的区域以及南北纬50°与120°W经线、60°W 经线所围成的区域板块名称多、分布复杂,这些区域又是地球上人口、国家稠密的地区,考试命题的几率较大。 三、找出板块交界地带较著名地理事物的名称和国家名称及板块边界类型

板块构造学说

地球科学大辞典板块构造学说板块构造学说 总论 【全球板块构造】global plate tectonics现代板块边界主要是根据全球地震活动带和各种地质、地球物理资料划分的,因为构造地震意味着两侧地质体发生相互错移。沿全球洋中脊分布的张性浅源地震带反映了两侧板块在背向运动;沿大陆边缘分布的倾斜地震带(贝尼奥夫带)代表两侧板块相向汇聚。由此得出全球板块分布(如图)。新洋壳现在正沿大西洋等大洋中 脊产生。红海就是印度洋中脊伸入非洲板块、使后者裂离而出现的新生洋盆。阿尔卑斯 喜 马拉雅山系是欧亚板块和非洲、印澳板块碰撞汇聚的地方。可以看出多数情况下洋、陆边缘与板块界线并不一致。 全球板块构造 (据D.P.McKenzie and F.Richter,1976) 箭头和数字示相邻板块运动的方向和速度,单位cm/a Ⅰ.阿拉伯板块;Ⅱ.欧亚板块;Ⅲ.可可斯板块;Ⅳ.北美板块;Ⅴ.加勒比板块;Ⅵ.南美板块;Ⅶ.纳兹卡板块;Ⅷ.南极洲板块;Ⅸ.太平洋板块;Ⅹ. 菲律宾海板块;Ⅺ.澳大利亚 印度板块;Ⅻ.非洲板块【岩石圈板块】lithosphere plate地 球岩石圈被一些构造活动带(如洋中脊、岛弧海沟系、转换断层)分割成若干个不连续的板状块体。每个板块的厚度50~150千米不等,面积大小也各不相同,故可按其直径大小划分为大、中、小板块。也有人以巨板块、板块、亚板块和微板块等区分之。最初由勒皮雄(Le Pichon,1968)将全球岩石圈划分出欧亚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和南极洲板块等六个大板块。以后,这些全球性的板块又被进一步划分出许多次一级板块。例如美洲板块又被划分成南、北美洲两个板块等。从垂向剖面上看,岩石圈板块具有双层结构,下部由上地幔上部物质组成,其成分相当于橄榄岩;上部即为莫霍面以上的地壳。在空间上,板块的成分和厚度变化都很大。板块的形状与全球海陆分布的地理面貌之间通常并不一致,只有少数例外,如太平洋板块主要全由洋壳组成,没有陆壳分布。 【新全球构造】new global tectonics以前人们把大陆漂移说称为全球构造学说,因为它的研究对象涉及整个地球。后来出现的板块构造学说,其研究领域也遍及全球,但它的研究深度大大超过了前者,为了有所区别,人们将后者命名为新全球构造。 【板块运动】plate movement地壳沿大洋中脊产生,向海沟方向消减,它的运动可按欧拉定 理(Euler s theorem):任一块体沿球面的运动可用绕一通过球心的轴的旋转来描绘。板块 沿地球表面的运动 (据Press, 1982)图中板块B正相对板块A向东移动,由箭头矢量指示的板块运动方向和错移洋中脊的转换断层方向一致,并代表旋转纬线。垂直这些纬线的法线的交点就是转动极的位置。从而一个板块的运动可以根据绕特定极的转动(角速度)确定。板块运动的线速度在转动极为零,90°处达最大值。按照20世纪70年代后期的测定,全球板块运动速度从2.0厘米/年(红海)到18.3厘米/年(南太平洋)不等。 【板块构造学说】plate tectonics hypothesi s见94页“板块构造学说”。 【地幔对流说】mantle convection hypothesis即对流说,指地球内部物质循环运动的一种方 式,是板块运动动力机制的一种假说。由霍姆斯(A Holmes,1928)和格里格斯(D Griggs,1939)提出。现认为它是导致板块运移的主要机制。岩石的不良热传导性和放射热积

板块构造理论

板块构造理论 全球构造理论——板块构造学说 你知道我所站的陆地并不是固定不动的吗? 在很久以前陆地的分布与现在并不是一样的。你相信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所在的喜马拉雅山脉以前是在海底下吗?他是如何有深邃的海底到如今矗立巅峰傲视寰宇?让我们来一窥地球运动的奥秘吧!在了解地壳运动之前,我们必须对地球的组成有一个基本的认识。 地壳为什么会发生运动?运动的力量从哪里来?多少年来,人们一直在探索这个问题。科学家们曾提出过许多不同的学说。这里就介绍一种近代最盛行的全球构造理论——板块构造学说,及其发展历程。 大陆漂移学说——超越时代的理念 大陆漂移的设想早在19世纪初就出现了,最初的提出是为了解释大西洋两岸明显的对 应性。直到1915年,德国气象学家阿尔弗雷德·魏格纳(Alfred Wegener)的《大陆和海洋的形成》问世,才作为一个科学假说受到广泛重视。在这本不朽的著作中,魏格纳根据拟合大陆的外形、地质构造、古生物学、古气候学、古地极迁移等大量证据,提出中生代地球表面存在一个盘古大陆(Pangea),这个超极大陆后来分裂,经过二亿多年的漂移形成现在的海洋和陆地。

基本观点: 大陆漂移学说认为二三亿年以前,地球上只有一整块联合古陆,他的周围是一片广阔的海洋。后来,在地球自传所产生的离心力和天体引潮力的作用下,这一块联合古陆开始分离。由较轻硅铝层组成的陆块,像冰块浮在水面上一样,在叫重的硅镁层上漂移,逐渐形成了现在的海陆分布。 魏格纳是德国气象学家、地球物理学家,1880年11月1日生于柏林,1930年11月在格陵兰考察冰原时遇难。 魏格纳以倡导大陆漂移学说闻名于世,他在《大陆和海洋的形成》这部不朽的著作中努力恢复地球物理、地理学、气象学及地质学之间的联系——这种联系因各学科的专门化发展被割断——用综合的方法来论证大陆漂移。魏格纳的研究表明科学是一项精美的人类活动,并不是机械地收集客观信息。在人们习惯用流行的理论解释事实时,只有少数杰出的人有勇气打破旧框架提出新理论。但由于当时科学发展水平的限制,大陆漂移由于缺乏合理的动力学机制遭到正统学者的非议。魏格纳的学说成了超越时代的理念。

高中地理六大板块构造图详解

一、把六大板块与七大洲、四大洋的海陆位置、范围、轮廓进行比较,找出它们的联系和区别 北冰洋被亚欧板块和美洲板块划分了。 大西洋被美洲板块、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划分了。 大洋洲绝大部分被划分到印度洋板块。 南北美洲划分到一个板块——美洲板块。 六大板块除太平洋板块几乎只包括海洋外,其余五个板块里都既有陆地又有海洋。 亚欧板块包括欧洲和除中南半岛、阿拉伯半岛外的亚洲及其北部、西部、东部边缘的一部分海洋(北冰洋、大西洋、太平洋),东西跨度较大。 非洲板块包括整个非洲,还有西部大西洋的一部分,东部印度洋的一部分,南北跨度大。 印度洋板块既包括印度洋的一部分,又包括亚洲的阿拉伯半岛、中南半岛,大洋洲的绝大部分,呈西北——东南走向,跨的大洲多。 美洲板块包括南北美洲及东部大西洋的一部分和西部北回归线以北太平洋的狭长区域。南北方向长。 南极洲板块包括南极洲及其周围的部分海洋,呈团状分布。 比较得出以下结论: ①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比它们所对应的大陆范围大,面积广。 ②太平洋板块比太平洋范围小。 ③印度洋板块,名不符实,不是海洋板块而是陆地板块,地跨亚洲、大洋洲的部分陆地,特殊。 二、用经纬网对六大板块进行空间定位 出题时,如果沿某条经纬线在六大板块构造图上做剖面图,往往选择经过的板块名称多、复杂的经线或纬线,依照这个原则,可以选取0°、60°E、120°E、120°W经线;0°(赤道)、南北回归线、60°N纬线等。 0°经线自北向南大致穿过亚欧板块、非洲板块、南极洲板块。 60°E经线自北向南穿越亚欧板块、印度洋板块、非洲板块、南极洲板块。 120°E经线自北向南依次穿过亚欧板块、印度洋板块、南极洲板块。 120°W经线自北向南穿过美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南极洲板块。 其中,60°E经线穿过的板块最多,最复杂。 0°纬线(赤道)横跨的板块有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南极洲板块、美洲

板块构造学说导学案

使用时间主备人郭志红审核人 板块构造学说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大陆漂移学说、海底扩张学说,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内容。 2、过程与方法: 学会运用“六大板块示意图”说出六大板块的位置并运用板块构造学说原理分析太平洋西侧深海沟—岛弧链、东侧北美科迪勒拉山系、喜玛拉雅山系、大西洋的成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从板块构造学说的教学中,使学生认识到人类对地壳运动驱动力的认识,正在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勇于创新的精神和懂得科学研究的严谨性。 重点:六大板块的分布,运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一些海沟—岛弧带、高大山系、大西洋等的形成。 难点:运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由板块间碰撞或板块张裂处形成的地形。 预习案 使用说明 1.用15分钟左右的时间,阅读教材,提升阅读理解能力 2.完成教材助读设置的问题,结合课本里的例题,完成书后练习与预习自测题 3.将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标出来,并写到后面“我的疑惑”处 一、教材助读 1、板块构造学说是在和学说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2、板块构造学说认为,是由若干刚性板块构成的,全球可以划分为大板块。板块在之上滑动,板块内部相对比较,板块交界处是地壳运动的。 3、在下图中填出各板块的名称。 表示边界,板块的运动 表示边界,板块的运动 4、在板块张裂的地区常形成或,如、。 5、大陆与大洋板块相撞,形成、、;大陆与大陆板块相撞 形成。 6、马里亚纳海沟、亚洲东部岛弧链的成因是, 喜马拉雅山脉的成因是。 7、是大洋地壳的诞生处,是大洋地壳的消亡处。 二、预习自测 1.板块作用的驱动力是 ( ) A.天体引潮力 B.地幔物质的对流 C.地球自转产生的惯性离心力 D.洋流 2.关于东非大裂谷的成因,叙述正确的是() A.亚欧板块向非洲板块挤压的结果 B.非洲板块内部张裂的结果 C.印度洋板块向非洲板块俯冲的结果 D.以上说法都不正确 3.安第斯山脉的形成是() A.美洲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碰撞的结果B.南极洲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碰撞的结果 C.火山喷发的结果 D.太平洋板块向美洲板块俯冲 4.下列地理事物不是由太平洋板块向亚欧板块俯冲形成的是() A.马里亚那海沟 B.日本群岛 C.富士山 D.琉球群岛 5.下列关于地球六大板块划分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把整个地球分为六大板块 B.把岩石圈分为六大板块 C.把陆地分为六大板块D.把地壳分为六大板块 6.六大板块中,几乎全部在海洋的是() A.印度洋板块 B.非洲板块 C.美洲板块 D.太平洋板块 7.世界上的巨大山脉多分布于板块的() A.张裂地区和生长边界B.张裂地区和消亡边界 C.碰撞地区和生长边界D.碰撞地区和消亡边界 三、我的疑惑 探究案 一、质疑探究 (一)基础知识探究 1、如果你是魏格纳,将如何证实你的假想? 2、讨论洋底年龄的分布规律? … … … … … … … … … … … … 装 … … … … … … … … … … … … 订 … … … … … … … … … … 线 … … … … … … … … … … … … … … … … … … … … … … … E B A D C F Q P 全球板块分布图 ⅰ ⅱ

板块构造理论

第九章板块构造理论 地质学作为一门系统的科学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很长时期来,对地壳运动的分析,对大地构造的解释,一直是传统的固定论的思想占主导、统治地位(即海陆无根本改变,只是范围大小而已,地壳运动以垂直运动为主)。活动论观点从本世纪二十年代才开始兴起,直到六十年代才成为系统理论为大多数接受。因此活动论的观点,活动论的一系列理论被称之“新地球观”。 活动论的观点:张地壳运动以水平运动为主,海陆并非绝对固定,陆地基底位置有过改变。其理论包括:大陆漂移、海底扩张和板块构造。 这些理论可以说是同一思想观点,在几个发展阶段中的基本理论。从大陆漂移到海扩张再到板块构造,后者对前者有着继承发展的关系,应该说大陆漂移是新地球观的萌芽阶段,海底扩张是它的发展阶段,板块构造理论则代表了比较成熟的阶段,目前这一理论被地质学界接受,但并非尽善美,还需要进一步发展、完善。 §1.大陆漂移 一、大陆漂移学说的提出: 最初主要建立在大西洋两岸地形有较好的拼合关系这个基础上,注意到这种拼接关系的可追逆到很久以前。 1620年法(培根)提出非洲与南美边界有拼合的可能(未解释)。 1858 年Ssder(斯奈德)《地球及其演化》一书中指出欧洲与北美也可以拼合在一起,并且两岸煤系地层连续。 1910.美Talor(泰勒) 这些文章注意到了两岸拼合现象,说明大陆曾可能连在一起而后又分开,但长时期内无人深入研究,没有提出一个系统的理论,直到1912年,德.魏格纳(Alfred Wegener),不仅指出两岸拼合关系,较系统的提出了“大陆漂移”学说。 1915年,Wegener的第一部论述大陆漂移理论的书《海陆的起源》问世,书中具体论述了有关大陆漂移的时间、漂移前后情况,漂移的机制,并列举了一些证据。尽管漂移机制等后人提出了疑问,但应该说大陆漂移学说已成为了较系统的理论。 因此一般认为Wegener是大陆漂移说的创始人。 最初魏格纳本人并不是地质学家,而是一名气象学家(32岁时提出大陆

高中地理详解六大板块构造图

高中地理详解六大板块构造图 由于板块交界处位于海洋地带,无明确的地名作分界,再加上七大洲、四大洋轮廊的思维定式,此类试题做起来并非得心应手,容易把板块的位置、名称弄混。如何突破这一难关呢?笔者介绍几种方法如下: 一、把六大板块与七大洲、四大洋的海陆位置、范围、轮廓进行比较,找出它们的联系和区别: 北冰洋被亚欧板块和美洲板块划分了 大西洋被美洲板块、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划分了 大洋洲绝大部分被划分到印度洋板块 南北美洲划分到一个板块--美洲板块 六大板块除太平洋板块几乎只包括海洋外,其余五个板块里都既有陆地又有海洋。 亚欧板块包括欧洲和除中南半岛、阿拉伯半岛外的亚洲及其北部、西部、东部边缘的一部分海洋(北冰洋、大西洋、太平洋),东西跨度较大。 非洲板块包括整个非洲,还有西部大西洋的一部分,东部印度洋的一部分,南北跨度大。 印度洋板块既包括印度洋的一部分,又包括亚洲的阿拉伯半岛、中南半岛,大洋洲的绝大部分,呈西北--东南走向,跨的大洲多。 美洲板块包括南北美洲及东部大西洋的一部分和西部北回归线以北太平洋的狭长区域。南北方向长。 南极洲板块包括南极洲及其周围的部分海洋,呈团状分布。 比较得出以下结论: ①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比它们所对应的大陆范围大,面积广。 ②太平洋板块比太平洋范围小。 ③印度洋板块,名不符实,不是海洋板块而是陆地板块,地跨亚洲、大洋洲的部分陆地,特殊。 二、用经纬网对六大板块进行空间定位 出题时,如果沿某条经纬线在六大板块构造图上做剖面图,往往选择经过的板块名称多、复杂的经线或纬线,依照这个原则,可以选取0°、60°E、120°E、120°W经线;0°(赤道)、南北回归线、60°N纬线等。 0°经线自北向南大致穿过亚欧板块、非洲板块、南极洲板块。 60°E经线自北向南穿越亚欧板块、印度洋板块、非洲板块、南极洲板块。 120°E经线自北向南依次穿过亚欧板块、印度洋板块、南极洲板块。 120°W经线自北向南穿过美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南极洲板块。 其中,60°E经线穿过的板块最多,最复杂。 0°纬线(赤道)横跨的板块有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南极洲板块、美洲板块五个。 23°26′N(北回归线)贯穿的板块多而复杂,有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亚欧板块、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五个,其中所跨太平洋板块长,亚欧板块短,即除南极洲板块外均有。 23°26′S(南回归线)东西贯穿的板块有美洲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与南极洲板块五个,唯独没有亚欧板块。 60°N纬线横跨的有亚欧板块、美洲板块。 通过分析可知: 南北纬50°与0°经线、120°E经线所围成的区域以及南北纬50°与120°W经线、60°W经线所围成的区域板块名称多、分布复杂,这些区域又是地球上人口、国家稠密的地区,考试命题的几率较大。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