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心理学笔记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心理学笔记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心理学笔记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心理学笔记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心理学笔记

第一章

导论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

心理是人脑的机能,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

心理学的研究分为理论心理学和应用心理学,前者旨在探讨人或动物的行为和心理变化的原理和规律,后者研究心理学在现实社会和生活中的实际应用。理论心理学主要包括普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生理心理学、比较心理学和实验心理学等分支学科。

心理学的学科性质:心理学兼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种属性的科学。一、自然科学性质;二、社会科学的性质;三、超科学的人文性质;四、综合交叉的性质。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观察法又分为参与观察和非参与观察;实验法又分为实验室实验法和自然实验法;个案研究法又分为以个人为单位的个案研究和以社会群体为单位的个案;调查法;内省法。

常用研究技术和手段(1)实验和研究设计法;(2)对数据的统计处理法;(3)逻辑思维推理法;

科学心理学的正式诞生,一般公认的是以1879年德国的冯特在莱比锡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实验室为标志

心理学流派:

精神动力学派:产生由弗洛伊德在1896年创立,主要关于潜意识理论,本能学说和人格理论

行为主义学派:建立的标志是1914年华生《行为:比较心理学导论》的出版。托尔曼,斯金纳

人本主义学派: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兴起于美国,代表人物罗杰斯和马斯洛,核心理论为自我实现理论

认知心理学于20世纪50年代兴起,以信息加工的观点来研究人类的认知过程

心理学的研究现状:1,个个学派之间由最初的长久激烈论战、相持不下,甚至相互对立和敌视,演变为今天的彼此和谐共存,相互包容。2,新的分支学科和新的交叉学科、边缘学科不断出现。3,在研究方法上综合化,在研究手段上现代化

发展趋势:1,综合化趋势;2,本土化趋势渐趋明显;3,将朝更为实用化的方向发展;4,跨学科的发展趋势

第二章

第二章心理过程

第一节感觉:信息的输入和登录

感受器是信息进入心理活动的主要入口,主要功能收集信号和能量转换。

阀限是引起感觉需要的最小刺激量。阀限有两种:一是刚能够引起感觉的刺激的最小强度的绝对阀限,二是刚能够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间最小差异的强度的差别阀限

感觉的作用:感觉过程不仅是认识过程的起点,对于维持正常的心理功能同样必不可少第二节知觉:信息的识别

感觉加工的对象是信息的组成成分,知觉加工则包括对感觉信息的整合和赋予加工对象意义。守恒是知觉组织的重要形式。

对象识别研究的是人是怎样识别两维符号的。有模板匹配理论;原型匹配理论;符号识别理论。

自下而上的加工把小的知觉单元组合起来,构成更大的单元。在这一类的加工中,环境真正控制着加工过程,使加工的结果更精确。自上而下的加工则是借助经验和知识的帮助,完成对对象的识别。

第三节注意:信息的选择

注意并不是一个独立的心理过程,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选择和集中。无意注意是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引起无意注意的条件取决于刺激本身的特点和人自身的状态。有意注意是有预定目的、必要时还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注意的品质特点:注意广度指同一时间内个体能清楚把握的对象的数量;注意的稳定性指人在较长时间内把注意保持在某个对象或某项活动上的能力;注意的分配指认把注意资源分配给两种或两种以上活动中的能力;注意的转移指人根据任务的需要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

影响注意品质的因素:神经系统的特点;后天的训练;兴趣

与注意有关的信息加工方式:自动化加工,几乎不受资源量限制,加工模式难以改变;控制加工依赖注意资源,受资源量限制。

第四节记忆:信息的储存和提取

感觉记忆信息储存时间极短

短时记忆,不再保留其原有的物理特性

长时记忆系统中的信息主要来源于经过复述的短时记忆信息。长时记忆中信息的组织:以予以编码包括命题或概念网络的方式或者独立的表象编码储存形式

遗忘有质和量两方面的表现:质的规律表现为遗忘的选择性和遗忘的重构性;量的表现有(1)艾宾浩斯曲线,在识记以后的最初阶段遗忘发展得很快,后来逐渐减慢;(2)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3)系列位置效应

第五节思维:信息的演算

思维是大脑对客观事物概括的和间接的反映。分类是最基本的思维活动。

问题解决的思维方式:尝试错误;顿悟;类比问题解决;启发式方法或凭经验粗略估计;

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问题呈现的方式;多于刺激的干扰;定势的影响;功能固着;动机的作用

第三章

第三章个性心理

第一节心理特征概述

个性心理结构包括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个性倾向性主要有兴趣、需要、动机、理想、信念、价值观、世界观等。个性心理特征主要有能力、气质、性格等

影响个性心理发展的因素:生物性因素;身体因素;家庭因素;自然环境因素;学校因素;社会实践;社会文化因素

心理特征在教育中的运用:有利于因材施教;运用于职业指导

第二节个性理论与测验

精神分析理论,主要代表人物弗洛伊德、荣格、埃里克森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认为人格结构包括本我、自我与超我。超我包括良心和自我理

想。人格的三个系统相互作用构成人格的整体,本我是生理成分,自我是心理成分,超我是社会成分。

荣格的理论把里比多看作普遍的生命能量。人格是包括三个层次:意识、个人潜意识和集体潜意识。

埃里克森提出了人格发展有8个阶段

行为主义人格理论,主要代表人物有华生、斯金纳、班杜拉等。该理论把人格等同于行为,人格是个人行为的总和,而且可以通过测量行为来研究人格,很重视环境对个性的影响作用。班杜拉的观察学习理论人仅仅通过观察别人的行为就能学习到复杂行为的过程

人本主义理论

需要和动机理论是马斯洛自我实现理论的重心和精髓。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需要-认知需要-审美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类型理论就是根据某种原则,把所有的人划分成几大类型。

克瑞奇米尔的类型论:认为体格和人格有关,分为强壮性、瘦长型和矮胖型

谢尔顿的类型论不仅认为人格和提醒有关。主要类型内胚叶型(内脏紧张型),中胚叶型(身体紧张型),外胚叶型(头脑紧张型)

荣格将人格分为外向型和内向型

威特金将人分为场依存性的场独立性的

霍兰德讲人格分为社会型、智慧型、现实型、文艺型、贸易型和传统型

特制理论特制理论提出人格是由个体的一组特质所组成,特质是构成人格的基本单位,特质决定个体的行为;人格特质在时间上具有稳定性,在空间上具有普遍性;对人格特质的了解,可以预测个体的行为。

特质在心理学中可以用来指个体的任何持久的特征,只要他在这个特征上和他人有所区别。特质可分为共同特质和个人特质;表面特质和根源特质

个性测验:科特尔16种人格因素问卷适用于16岁以上青年和成人;埃克森人格问卷分为成人和幼年两种;明尼苏达多相人格调查表;Y-G性格测验(矢田部达朗,冈美延和园原太朗);投射测验

投射是指个体把自己的思想、态度、愿望、情绪、性格等心理特征不自觉地反映与外界事物或他人的一种心理作用。

投射测验分类:联想法;构造法;完成法;选排法;表达法。罗夏墨渍测验,主题统觉测验和儿童统觉测验

心理测验的有关指标:信度指一个人在同一心理测量中,几次测量结果的一致性。可分为再测信度和分半信度;效度指一个测验在测量中对要测量的行为特征所具有的准确度可分为内容效度和效标关联效度;常模指心理测量中的比较标准;

心理测验的基本原则,(1)对个人的隐私加以保护;(2)心理测试之前做好准备工作;(3)主试事先做好充分的准备

第三节性格特征

性格是指表现在人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中的比较稳定的独特的心理特征的总和。(1)对现实态度的个性特征;(2)在行为方式方面的个性特征;(3)性格的社会制约性

态度指对特定对象的较持久的反应倾向

现实态度特征包括对别人、集体、社会的态度特征;对劳动和工作的态度特征;对自己的态度特征

意志指为了达到一定目的,自觉地调节自己的行为,并与克服困难相联系的心理过程

性格的意志特征包括自觉性;坚定性;果断性;自制力;勇敢

情绪是人对客观现实的一种特殊反应形式,是主体依据客观事物对它的不同意义而产生的对该事物的不同态度时,在主观世界中产生的肯定或否定的体验。

性格的性格特征:情绪强度方面的性格特征;情绪稳定性方面的性格特征;情绪活动的持久性方面的性格人特征;主导心境方面的性格特征。

性格的理智特征指表现在感觉、知觉、记忆、思维和想象等认知方面的个人特点

性格的可塑性

第四节气质

气质是不以活动目的和内容转移的典型的、稳定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性。气质是表现在心理活动的速度、强度、灵活性方面的动力特征;气质的天赋性;气质的稳定性和可变性

气质类型:胆汁质,以精力旺盛、表里如一、刚强、易感情用事等为特征;多血质,以反应迅速、有朝气、活泼好动、情绪不稳定、粗枝大叶等为特征;粘液质,稳重但灵活不足;

踏实但死板;抑郁质,不爱与人交往等

柏尔曼的气质激素论:甲状腺型;肾上腺性;脑下垂体性;副甲状腺型;性腺型

巴浦洛夫神经活动类型说:强而不平衡型;强、平衡、灵活的类型;强、平衡、不灵活的类型;弱型

第五节能力

能力指人们成功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个性心理特征。能力与知识既有联系又相互区别,能力是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掌握知识又是以一定的能力为前提的。

天才的能力品质:观察问题的敏锐和机警;良好的记忆力;独立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

能力和智力相互包括

智力结构理论:二因素论由斯皮尔曼提出,智力分为G因素和S因素

群因素论由瑟斯顿提出7种平等的基本能力

智力测验:比纳—西蒙智力测验;维克斯勒智力量表

第四章

第四章心理发展

心理发展是心理方面所经历的所有富于规律性的变化

儿童心理发展的特征:连续性与阶段性;定向性与顺序性;不平衡性;差异性

心理发展的研究主题:在发展进程中遗传与环境的作用;在发展进程中儿童自身的积极作用;发展过程中的关键期;不同领域发展之间的相互作用

心理发展的研究方法:横向比较研究;纵向跟踪研究;跨文化研究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首先,儿童认识的发生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认识起源于连接主、客体的动作;其次,认知结构的建构和再建构才是认识发展的本质所在;最后,儿童认知发展取决于认知结构的发展水平,而这又是由个体得逻辑发展水平所决定的

认知发展的阶段:感知运动阶段(出生至2岁);前运算阶段(2至7岁);具体运算阶段(8至12岁);形式运算阶段(13岁以后)

心理测量流派的智力发展理论:传统智力理论;新智力理论包括智力三元理论,多元智

力理论

信息加工心理学对认知发展的研究:注意的发展;记忆的发展;概念的发展;问题解决技能的发展。

语言发展阶段:牙牙语阶段;单词句阶段;双词或三词组合阶段;完整句阶段

语言获得理论:强化说;先天决定论;相互作用论

语言的机能:语言对认知的影响;语言对自我调节的影响;语言对文化社会化的影响

情绪的发展:早期情绪的发展;依恋,可分为安全依恋,焦虑—回避型依恋和焦虑—矛盾型依恋

自我意识是作为主体的我对于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特别是人我关系的认识

自尊是个体在对自我价值和品质进行评价之后所产生的一种针对自我的信念和情感。

成熟的自我意识至少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个体能意识到自己的身体特征和生理状况;二,能认识并体验到自己内心所进行的心理活动;三,能认识并感受到自己在社会和集体中的地位和作用。

幼儿期在教育上应积极为儿童创设合适的活动与活动环境。通过讲故事等文化课的形式培养他们的语言能力

小学儿童应培养他们的良好学习习惯和态度,教学注意内容的形象性,利用教师的权威作用培养好儿童的个性品质和道德行为

中学生在教育上应充分重视青少年生理发展的重要性,着重培养他们独立思维、探索和研究的能力

第五章

第五章教学心理

教学设计是教师对教学过程中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媒体等基本要素进行系统、科学的分析,在此基础上将这些教学基本要素有序、合理的进行组织,并形成教学计划与教学方案的过程。教学设计包括目标、策略与评价三方面

布卢姆教学目标分类应包括学生学习的三个基本领域: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

教学目标是有层次的,认知目标分为知识、领会、运用、分析、综合、评价;教学目标分类是跨学科的

学习者起始状态的分析(1)学生起始能力的分析:对学生的背景知识的分析;目标技能分析;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态度分析。(2)学生的学习方式分析

教学内容的分析与设计:了解教材编排的思想与特点;分析教学中的重点与难点;合理地组织教学内容

认知学习是教学的主要任务,加涅将具体教学情境下的认知学习分为言语信息、智力技能和认知策略

教学媒体的选择与应用:多媒体组合应用;选择适合学生思维水平的传媒符号;发掘媒体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功能

教学方法(1)先行组织者策略在教学开始时为学生提供适当的、相关的和包摄性较广的,最清晰、最稳定的引导性材料。步骤包括选择材料、设想学习过程、呈现预备材料、从中抽象出新信息、运用活动强化等。(2)发现学习与掌握学习。(3)程序教学与计算机辅助教学(4)头脑风暴法

认知教学本质是强调教学以学生认知发展为中心,以促进学生认知发展为教学取向。认知教学的理论基础包括皮亚杰的认知发展教学理论和信息加工的心理学理论

认知教学理论特征:强调教学适应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强调教学应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致力于发展学生的问题解决与创造能力

认知教学观的特征:从教学目标来看,教学应辅助学生进行有意义的知识建构;从教学任务来看教学应提供更多高认知水平的任务;从教学环境来看,教学应鼓励学生合作学习、充分沟通;从教学方法来看。更多地采用发现式、探究式教学方法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本观点:知识不是被动地接受而是由具备认知能力的学生在教学中主动建构的;学习是自我组织的过程

情境认知教学理论认为学习是一种复杂的情境性学习

问题解决的特征:问题解决是一个认知过程,发生在人的头脑中,是内隐的行为,不容易直观地表示;问题解决需要应用先前的知识;问题解决是目标指向性的活动

问题解决过程:认识问题与任务;表征问题;产生与执行策略;反思结果

学科问题解决的教学,应关注以下几点,以提高学生问题解决的能力:提高问题解决需要的储备知识的质量;掌握问题解决的思维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反思来发展自我监控能力;

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与信念

创造性思维的表现形式:联想思维;直觉思维;灵感思维

培养学生创造力的方法:教师应转变教学观念,积极地为学生创设创造性教学环境;在实施创造性教法方面,教师应在具体的教学方法中渗透创造性人格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培养创造性人格。教学中应注重保持学生的好奇心

教师心理特征可以从职业心理、个体心理以及教育信念等多个角度来认识

教师的职业心理特征表现:热爱学生;善于启发;勤学敬业;以身作则

教师的个体心理特征:基本能力表现为敏锐的观察力、准确的记忆力、丰富的想象力、优良的注意分配能力和敏捷的思维能力等

教师的教育信念是指具有动力作用的教育观念系统,教学效能感是最重要的教育信念之一

教师的威信指由于教师的资历、声望、才能与品德等因素构成的优秀品质而使人产生的尊敬感和信赖感。

威信建立的渠道:教师以高超的教学水平及良好的道德品质感染学生;教师发展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应以良好的生活习惯与作风、端庄的仪表影响学生;给学生良好的第一印象

教师的专业成长:依据教学年限分为存活阶段(第一年),调适阶段(2-4年),成熟阶段(5年以后);依据教师的发展需求划分为依赖权威、允许质疑与探索、组织个人教学方案、分享与更复杂的关注阶段;依据教师关注的重点划分为职前的关注,早期生存的关注,教学情境的关注以及关注学生

专家型教师的特征:具有丰富的、组织化的专门知识并能有效应用;解决教学领域问题的高效率;在教学问题解决是体现更多的创造性。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在实践中,不断更新教育教学的原理规则知识;在教学情境中发展和丰富案例知识,观摩教学,微格教学,教学案例研究;在教学反思中发展教师的策略性知识

皮亚杰的品德发展理论,皮亚杰认为人的品德成熟表现在尊重法则和社会公正两个方面,儿童道德的发展分为四阶段:自我中心阶段(2-5岁);权威阶段(6-8);可逆性阶段(8-10);公正阶段(10-12)

柯尔伯格的品德发展理论认为品德发展与认识发展关系密切,提出了品德发展的三水平六阶段:前道德水平(0-9);因循水平(9-15);原则水平(15以后)

品德态度的形成经历顺从、认同和内化阶段

过错及不良品德行为的转化:醒悟阶段;转变阶段;自新阶段

过错及不良品德行为的矫正策略:防范协约;表征性奖励;控制强化物情境;榜样学习;过矫正

第六章

第六章学习心理

金布尔关于学习的定义:学习的结果是学习主体要发生较为持久的改变;学习不仅发生在外在行为的变化,也会发生内在心理的变化;学习是一种活动过程;要受到强化;要练习

学习的意义简单地说是人和动物为了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学习类型根据内容和结果可分为四类:知识的学习;技能与熟练的学习;心智的、以思维为主的能力的学习;道德品质与行为习惯的学习

学习风格是学习者持续一贯的带有个性特征的学习方式和学习倾向。学习风格具有独特性、稳定性,兼有活动和个性两重功能

学习风格由生理性要素、认知要素、情感要素、意志要素和社会性要素构成

燕国材关于学习策略的定义:旨在达到某种学习目的而对学习步骤与学习方法、技巧等所作的优化组合、精巧安排

迈克尔等人把学习策略分为三大部分: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和资源管理策略

黄旭把学习策略划分为5种:识记策略;加工策略;组织策略;理解监控策略;情感策略

学习的联结理论:(1)桑代克的联结—试误说。总结出了三条主要学习规律,效果律、练习律和准备律。(2)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说。将行为分为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把学习公式概括为如果一个操作发生后,紧接着给一个强化刺激,那么其强度就会增加。根据强化的性质和目的可把强化分为正强化和负强化。

学习的认知论源于格式塔学派的学习观,代表人物苛勤。托尔曼提出中介变量的概念,提出了“S—O—R”公式。加涅是将行为主义学习论和认知主义学习论相结合的代表。将学习过程划分为8个阶段:动机阶段;注意;获得阶段;编码阶段;回忆阶段;概括阶段;操作阶段;反馈阶段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生的主动学习,但同时也强调教师在学生建构知识过程中提

供一定的帮助和支持。

建构主义教学对教师提出了一些新的职责:教师的作用从传统的向学生传递知识的权威角色变为学生学习的辅导者。;教师应该给学生提供真实世界的、复杂的真实问题;教师必须创设一种良好的学习环境;教师必须调整课程以使建构主义学习活动能够与某一年级水平的学习内容保持平衡;教师必须提供学生元认知工具和心理测量工具;教师应认识到教学目标不仅包括认知目标,也包括情感目标

建构主义对学生的要求:要求学生在复杂的真实情境中完成任务;要求学生承担更多的管理任务;学生应该认识到成为一个自我控制的学习者的重要性,并且努力学习一些自我控制的技能和习惯。

动机是行为的内在动力,是人们对自己在完成任务中力求获得成功的内部动因

凯勒ARCS模式提出要想成为一个具有动机的学习者,必须满足四个条件:注意、相关、自信、满意

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常采用的方法:树立远大的目标;激发需要;明确问题;及时反馈;积极的鼓励;期望与评价;自我实现

兴趣是一个人对客体的选择性态度,实在需要的基础上形成的,当需要得到满足时,就产生情绪的快感,这种选择性态度,称作为兴趣

兴趣的培养:让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相互转化;培养广泛的兴趣;培养兴趣的持久性;好学与愿学相结合;好学与乐学结合;让兴趣发展逐步深化;中心兴趣与广阔兴趣相互促进;好奇心、求知欲、兴趣密切联系逐步发展;兴趣与努力不可分割

情绪是人或动物对事物的态度和体验

培养愉快情绪:适当满足需要;增长知识,提高知识;教师要用健康积极的情感去影响儿童,要消除消极情感对儿童的腐蚀;培养和保护孩子的好奇心;利用艺术陶冶学生的情操;让情绪逐步向情操发展;情感与认识相互促进;情感与需要相互制约

意志坚强与否,是事业上能否取得成功的首要因素

学习中良好的性格特征表现:努力奋斗;实事求是;独立意识;创造精神

非智力因素对学习的影响:无论是什么年龄的学生,智力与非智力因素对学习都有影响,只是在不同年龄阶段上,其作用有大有小;并且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的发展旬在这“动态趋同”现象;只要属于智力争产范围,非智力因素与学业成绩都存在着显著相关;非智力因素可以通过一系列有效的教育手段加以培养;愿学是成功学习的前提、基础;独立学习是最高层次;任何一种学习与其他学习处在相互制约之中

第七章

第七章社会心理

社会化是个体在与社会的相互作用中,接受社会影响,掌握社会行为规范、价值观念,成为符合该社会要求的社会人的过程。

社会化的可能性:个体的社会化有生物遗传素质的基础;人有超越本能的学习能力;人有较长的依赖生活期;人有掌握语言的潜在能力

社会化的热点:个人的社会化与个性化是辩证的统一过程;个体的社会化具有能动性;社会化是个终生的过程

社会化的种类:横向划分为政治社会化、民族社会化、法律社会化、道德社会化、性别角色社会化等;纵向划分为早期社会化、预期社会化、发展社会化、反向社会化和再社会化

影响社会化的因素包括家庭、伙伴群体、工作单位、大众传媒

社会化的意义:社会化保证了社会的正常运转和存在;通过社会化,个体接受了某一个社会的共同社会文化与社会目标,而社会文化与社会目标的一致性是确保社会的稳定和正常秩序、促进社会整合的重要因素;社会化是传递人类知识,延续社会文化的重要途径;社会化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变化

自我意识:个体对自己存在状态的知觉和认知

自我意识的心理成分包括自我认知、自我体验和自我控制。自我认知是主我对客我的认知与评价;自我体验是个体对自己怀有的一种情绪体验;自我控制是个体对自己的言行与思想所进行的主动控制

自我意识的形成成分分为生理的自我、社会的自我和心理的自我

社会认知一般是人对人的认知或知觉,又称社会知觉

社会认知三要素:认知者、被认知者与认知情境

认知者过去的经验不同,其认知的结果也会有所不同;认知者人格特点和价值观念会影响其认知结果;认知者的情绪会影响个体的认知结果;认知者的需要、兴趣不同,其认知结果也会不同

社会认知的范围包括对他人情绪情感的认知、对他人人格的认知以及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认知

印象是认知者以自己过去经验为基础,对认知对象的属性进行分析、判断后对其总体特

征作出的主观理解

印象的特点间接性、稳固性和综合性

印象形成的模式:累加模式;平均模式;加权模式

印象形成过程的信息加工观点的解释:对认知对象的自然特征的信息进行选择;对认知对象的社会特征的信息进行选择;对认知对象的心理信息特征的信息进行选择

社会认知的偏差:首因效应与近因效应;个人好恶评价;晕轮效应;社会刻板印象;内因的人格理论

归因:个体根据外在的信息和线索来对自己或他人的内在状态或行为原因进行解释与推测的过程

归因理论:海德的朴素心理学;维纳的两维度成败归因理论;凯利的归因理论;

归因的偏差:基本归因偏差;行动者和观察者偏差;防御性归因偏差

态度是个体对人、对事、对周围世界所持有的一种具有持久性与一致性的反应倾向

态度是由认知、情感和意向三种成分所构成,它们相互协调,相互作用。认知成分规定了态度的对象,情感因素以认知因素为基础,意向是由认知、情感要素决定的

第八章

第八章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三个标准:一、心理健康即心理的正常状态,非病状态;二、心理健康即是良好的适应状态;三、心理健康必须符合更为理想状态的标准

心理健康的一般定义:情绪较稳定,无长期焦虑,少心理冲突;乐于工作,能在工作中表现出自己的能力;能与他人建立和谐的关系,并乐于和他人交往;对于自己有适当的了解,并且有自我悦纳的态度;对于生活的环境有适切的认识,能切实有效地面对问题,解决问题而不逃避

心理治疗运用心理学上研究人性变化的原理与方法,对心理疾病患者,或生活适应困难者予以诊断与治疗的一切措施

心理辅导指对当事人进行心理方面的辅助和引导

心理咨询其目的除了和心理辅导一样旨在助人成长外,还在于协助当事人学习应付环境的技巧,并帮助他们获得解决困难的能力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模式:发展型模式,教育型模式和文化模式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形式:个别心理咨询;心理测试;心理健康教育;心理类课程;团体心理辅导;相关教育和培训;家长学校;朋辈咨询;学生心理社团;外展训练;科研;校际合作

根据内容可将常见心理问题划分为学习问题,人际关系问题,自我管理问题、自我发展问题

学习问题具体包括学习习惯和方法不良、学习动力缺失、学业压力和考试焦虑、学业不适应现象,由亲子、师生、同学间关系引发的学习问题等

自我管理问题包括时间管理、生活自理和经济管理

自我发展问题包括性格改善、心理素质提升、能力培养、生涯发展规划

根据心理根源可将心理问题划分为:自卑、非理性观念、生活无意义感等

根据问题的特定发展时期和阶段分为适应问题和专业(职业)发展问题

校园危机的干预的一般方法:确定问题;保证求助者安全;提供支持;检查替代性的解决方法;作出计划;获得承诺

严重精神障碍常见的包括精神分裂症、躁狂抑郁症以及偏执狂、反应性精神病等。主要症状:无自知力、妄想、幻觉以及难以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无法适应日常的学习、工作和生活

常用危机干预措施:个别咨询与干预;集体干预;控制谣言等失真信息的传播

对于伤害问题的处理程序:核实真相;可能性评估;

与职业有关的压力有工作上的压力和组织外的压力

对于教师而言工作上的压力来源于:工作本身的压力;组织中角色的压力;生涯发展;工作中的人际关系;组织结构与气氛

组合外的压力主要体现在:家庭问题;生活危机;财务问题

在处理职业压力方面,教师可以做:(1)了解职业压力模式,关注自己的身心健康状况;(2)增加自己的职业认同度;(3)参加各种学习和培训;(4)消除或改善个人特质中不利因素;(5)学习问题解决之道;(6)劳逸结合;(7)建立自己的心理支持系统

2017山香教育理论基础整理笔记(教育学、心理学、教育心理学)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1、《学记》——“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2、战国时荀子——“以善人者谓之教” 3、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认为“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 4、最早将“教育”一词连用的则是战国时期的孟子:“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5、分析教育哲学的代表人物谢弗勒在《教育的语言》中把教育定义区分为三种: 规定性定义:作者自己认为的定义,即不管他人使用的“教育”的定义是什么,我认为“教育”就是这个意思。运用规定性定义虽然有一定的自由度,但是,要求作业在后面的论述和讨论中,前后一贯地遵守自己的规定。 描述性定义:回答“教育实际上是什么”的定义。尽量不夹杂自己的主观看法,适当地对术语或者使用该术语的方法进行界定。 纲领性定义:回答“教育应该是什么”的定义。即通过明确或隐含的方式告诉人们教育应该是什么或者教育应该怎么样。 6、教育是一种活动。“教育”是以一种“事”的状态存在,而不是以一种“物”的状态出现。因而。我们就把“活动”作为界定教育的起点。 7、教育活动是人类社会独有的活动。 8、“生物起源论”代表人物: 利托尔诺在《各人种的教育演变》中指出教育是超出人类社会以外的,在动物界中就存在的。 沛西·能在《教育原理》中也认为教育是一个生物学过程,扎根于本能的不可避免的行为。 9、“终身教育”概念的提出,指明人在生理成熟后仍继续接受教育。 10、社会性是人的教育活动与动物所谓“教育”活动的本质区别。 11、教育的本质:教育活动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12、教育是人类通过有意识地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从而影响自身发展的社会实践活动。 13、学校教育是一种专门的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14、学校教育自出现以来就一直处于教育活动的核心。 15、学校教育是由专业人员承担的,在专门机构——学校中进行的目的明确、组织严密、系统完善、计划性强的以影响学生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16、学校教育的特征:①可控性②专门性③稳定性 17、教育概念的扩展——大教育观的形成 18、1965年,法国教育家保罗·朗格朗在《终身教育引论》中指出,教科文组织应赞同“终身教育”的原则。 19、1972年,埃德加·富尔在《学会生存》中对“终身教育”加以确定,并提出未来社会是“学习化社会”。 20、“终身教育”概念以“生活、终身、教育”三个基本术语为基础。 从时间上看,终身教育要求保证每个人“从摇篮到坟墓”的一生连续性的教育过程; 从空间上看,终身教育要求利用学校、家庭、社会机构等一切可用于教育和学习的场所; 从方式上看,终身教育要求灵活运用集体教育、个别教育、面授或远距离教育; 从教育性质上看,终身教育即要求有正规的教育与训练,也要求有非正规的学习和提高,既要求人人当先生,也要求人人当学生。 21、教育的形态,是指教育的存在特征或组织形式。 22、在教育发展史上,教育的形态经历了从非形式化到形式化,再到制度化教育的演变。

(完整)高等教育心理学(答案完整版)

高等教育心理学复习题 名词解释(2分×4);分析判断并简要说明理由(4分×4,其中理由解释占3分); 简答(8分×3);论述(16分×n);案例分析(用学过的理论分析,提出解决对策)。 一、名词解释 1大学生心理发展:指大学生从入学到毕业所发生的心理变化过程。 2学习动机:指激发维持学生的学习活动朝向一定目标的心理动因和心理倾向。 3建构性学习:指通过新旧知识经验之间的相互作用而完成的知识意义的理解过程。也即是,学习者通过新旧知识经验之间的反复双向作用,形成和调整自己的知识经验结构。 4成就动机:是人们在完成任务时力求获得成功的内部动因,即一个人对自己认为重要的、有价值的事情愿意去做,并努力达到成功的一种内在推动力量。 5自我效能感:指人对自己能否成功地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 6职业倦怠:指个体对压力反应缺乏适当的应对策略而产生的一种与职业有关的综合症状。7心理挫折:指个体趋向既定目标时遇到障碍或干扰,使其需要或动机不能获得满足时所产生的情绪状态。 8心理健康:是能够充分发挥个人的最大潜能,顺利适应和妥善处理个体与自我、个体与他人、个体与社会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9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的存在以及对周围人或事物的关系的意识。 10社会角色:指个体与其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行为及相应的心理状态。 二、思考题 1、为什么说心理是脑的机能,是客观世界的主观反映?p05 p08 (1)心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心理的器官。动物没有人脑不能形成人的心理;脑功能不健全的孩子不能完全达到正常孩子的心理水平;孩子的心理是在人脑发育的基础上发展的。 (2)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各种心理现象都是人脑对现实事物反映的不同形式; 客观环境不同人就产生不同的心理。 (3)心理的反映具有能动性,心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影响。它不是消极被动地、像镜子一样地反映现实,而是在实践活动中积极、主动、有选择地反映和反作用了现实。 心理是脑的机能。人的心理现象是观念的东西,离不开物质的载体。人的心 理是人脑按特殊方式组成的物质的高级产物。脑是人的心理活动的器官。没有人脑这个物质基础,就不可能产生人的心理。研究者对正常人脑半球功能的研究发现,左半球通常控制人的言语、阅读、书写、数学运算和逻辑推理;右半球通常控制人的空间、音乐、艺术、形象和创造力等非言语过程。人脑受到损害,人的正常心理就会受到影响。长期以来,研究者采用切除法、刺激法、脑电图发、脑成像技术等多种方法探讨了心理的脑机制,这些研究方法都很好地说明了:脑是心理活动的器官,没有人脑这块物质基础,人的心理活动就不能产生。 心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反映。人的心理按其内容及其发生的方式来说是客观的,但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总是由具体的人来进行的。人对客观现实的反映不是像镜子反映事物一样,是消极的、被动的反映,而是在实践活动中对客观现实的能动反映。因为人在实践中已经形成的知识经验和个性心理特征总会影响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换言之,心理反映的产生不单单是客观影响的结果,而是通过个体的价值观、兴趣爱好、性格等内部心理活动的特点而折射出来的。同样的外部刺激,由于个体的内部心理活动不同,其心理反映也就不同。即使是同一

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整理

教育心理学 第一单元研究对象与内容 五要素三内容 五要素:学生(谁);教师(谁);教学内容(讲授什么);教学媒体(通过什么);教学环境(在…下)三要素:学习过程教学内容评价、反思过程 第二单元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史 一、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 1、裴斯泰洛齐(瑞士)第一次提出“教育教学的心理化”之思想。 2、赫尔巴特(德国)把教学理论的研究建立在科学基础上,此科学基础即心理学。 3、乌申斯基(俄国) 1868年《人是教育的对象》“俄罗斯教育心理学奠基人” 4、卡普捷列夫(俄国)1877年《教育心理学》——世界上最早以“教育心理学”命名之著作5、桑代克(美国) 1903年出版《教育心理学》——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 1913-1914年,该书扩为三卷本,所以,桑代克被称为“教育心理学之父”。 二、发展时期(20年代-50年代末) 20年代-30年代:西方教育心理学吸取了儿童心理和心理测验方面的成果。 40年代:弗洛伊德的理论广为流传 50年代:程序教学和教学机器兴起 1908年代,房东岳翻译了日本小原又一的《教育实用心理学》;1924年,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 三、成熟时期(60年代-70年代末) 60年代:布鲁纳——发起课程改革运动;罗杰斯——人体主义思潮,罗杰斯提出“以学生为中心”。 70年代:奥苏伯(贝)尔(Ausubel)——有意义学习;加涅——对人类的学习进行了系统分类;计算机辅助学习(CAI)受到了人们的重视。 四、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 1994年【美】布鲁纳总结了教育心理学80年代以来的成果:主动性研究;反思性研究;合作性研究;社会文化研究 第三单元教育心理学研究原则和方法 研究原则:客观性原则;发展性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研究方法: (一)观察法(look):在自然条件下,对表现心理现象的外部活动进行有系统、有计划的观察,从中发现心理现象产生和发展的规律性,这种方法叫观察法或自然观察法。(例:出水香炉) (二)实验法:在控制的条件下,对某种心理现象进行观察的方法叫实验法。 实验室试验:借助专门的实验设备,在对实验条件严加控制的情况下进行。 自然实验:又称现场试验,试验在正常情况下进行。 (三)心理测验法:用一套预先经过标准化的问题(量表)来测量某种心理品质的方法。 (四)调查法:就某个或某些问题要求许多被调查者回答以对某一心理现象进行研究的方法。 书面调查:又称问卷法 口头调查:又称访谈法 第二章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第一单元学生的心理发展概述 心理发展: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Life-span 生命全程发展 个体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 ①连续性与阶段性(量变&质变) (1)胎儿期(-10个月~0岁) (2)新生儿(0岁~1个月) (3)乳儿期(1个月~1岁) (4)婴儿期(1-3岁) (5)幼儿期(3-6岁) (6)童年期(6-12岁) (7)少年期(12-15岁) (8)青年期(15-18岁) (9)成年期(18-25/35岁) (10)中年期(25/35-50/60岁) (11)老年期(50/60-入土) ②定向性与顺序性(不可逆&不可逾越) ★③不平衡性(关键期-CP:个体发展过程中环境起最大作用的时期) 康拉德?洛(劳)伦兹(Konrad Lorenz)提出关键期(印刻印象) ④差异性(于予与何诛?) 第二单元心理发展理论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 艾里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论”(常出选择) 维果斯基的“最优发展区”(常出名词解释) 1、皮亚杰的“发生认知论”(或认知发展阶段论) 同化:质没变,量变 顺应:质变量也变 ①感知运动阶段(0~2岁)【嘴的吮吸,手的抚弄】 ②前运算阶段(2~7岁)【泛灵论、不可逆性、我

小学教育心理学笔记(最全)教学提纲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 一、定义:学与教 二、核心:学习心理 三、学科范畴:心理学分支,应用心理学范畴 四、学习性质界定:教育学、心理学的交叉学科 五、三过程:学习过程(核心)、教学过程、评价/反思过程 六、五要素:学生(主体)、教师(主导)、教学内容、教学环境(物质、社会环境)、教学媒体 第二节教育心理学的作用 一、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二、为实际的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三、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四、帮助老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 第三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一、研究方法:①实验法、②观察法、③调查法 ④个案法:个案法要求对某个人进行深入而详尽的观察和研究的方法 ⑤教育经验总结法 ⑥测验法:指用一套预先经过标准化的问题来测量某种心理品质的方法 ⑦产品分析法:通过分析学生的作品,从而了解心理特点的方法 二、研究原则客观性原则 第四节教育心理学的发展 发展概况: 一、初创阶段:20世纪20年代以前 1、1903年,桑代克、教育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独立的标志。 2、1877年、俄罗斯、卡普捷列夫,《教育心理学》最早 3、乌申斯基,《人是教育的对象》,俄罗教育心理学之父、奠基人 二、发展:20世纪50年代末 方东岳《教育实用心理学》我国出版的第一本著作 廖世承《教育心理学》我国编写的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三、成熟:60年代至70年代末(教育心理学的体系成熟) 80年代末(深化拓展) 第二章小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第一节小学生心理发展概述 一、定义:指个体出生,成熟,衰老乃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过程中发生的心理变化。 二、八个阶段:乳儿期、婴儿期、幼儿期、童年期、少年期、青年期、成年期、老年期 三、中小学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 1、连续性与阶段性 2、定向性与顺序性 3、不平衡性 表现:①同一方面发展速度;②不同方面发展速度 关键期:环境影响起最大作用的时期 几个关键期:2~3岁口头语言4~5岁书面语言4岁形状知觉5岁儿童智力发展 四、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 1、遗传决定论①、高尔顿②、霍尔(一两的遗传胜过一顿的教育)③、格赛尔:成熟论 2、环境决定论①、洛克(白板说)②、华生: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 3、影响身心因素

03.高等教育心理学-选择判断

● ● 主。 ● ● ● ● ● ● ● ● ●● ●● ● ● 现象和规律的学科。 ------------------------------------- ● 高校教师学习高等教育心理学的意义? ● 有助于了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提高教育的针对性。 ● 学习高等教育心理学有助于高校教师加深对大学生认知特点的理解。 ● 学习高等教育心理学有助于高校教师加深对大学生人格和社会性特点的理解。 ● 学习高等教育心理学有助于高校教师加深对个体心理差异的理解。 ● 有助于把握教学规律,提高教育教学能力。 ● 学习高等教育心理学有助于高校教师加深对大学生学习心理的了解。 ● 高校高等教育心理学有助于高校教师把握教学过程的规律,提高有效教学的能力。 ● 高等教育学有助于高校教师提高其评价/反思能力 ● 有助于把握教师角色,增强角色的胜任能力。 ● 学习高等教育心理学有助于高校教师正确把握教师角色,增强其角色意识。 ● 学习高等教育心理学还有助于高校教师获得各种能力,增加其对各种角色的胜任能力。 ● 有助于掌握必要的心理保健知识,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 学习高等教育心理学有助于高校教师正确认识大学生的心理问题。 ● 学习高等教育心理学有助于高校教师正确认识心理健康问题。 ● 学习高等教育心理学有助于高校教师掌握一定的心理保健和治疗手段。 ● ●混乱、 无组织, ● ● ● ● 皮亚杰认为心理发 ● ● ● 始。西方大多数发展心理学家认为青少年期从十一 ● 1 ,相当于高中阶段;3、,相当于大 ●1 、感知运动阶段2-6岁)3、具体运算阶段(6-11岁)4、形式运算阶段(11 岁以上) ● :1 、彼的。 2释,接受各种不同的观点;他们会根据不同的、变化着的情境对问题作出判断;他们不再将知识视为固定不变的真理,而是通过权衡,对不同的观点和理3、 ● 1、在形势逻辑思维发展的2、在常规性思维发展的同时,创造性思维也在迅速发展; 3,在思维能力高度发展的同时,形成了对思维的元认● ● 1 3 我同一性。5 明确行为的适当性。6●1胆汁质(李逵) 2多血质(燕青)3黏 ● 、教育学生认识和控制自己的气质 极的方面,也有消极的方面。2 、根据不同的气质类型,因势利导,采取适当的教育方法。3、气质与职业指导。4、根据临床研究,两种不平衡类型往往是 ● ● ● 放,当机立断,不拘小节,独立性强,有较强的组织能力,善于交际,但比较轻率.而内倾型的大学生以自我为出发点,做事谨慎、深思熟虑、缺乏交际行2 独立型的大学生有坚定的个着镇静,独立发挥自己的力量,甚至喜欢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在困难或紧急情况下表现得惊慌失● ●IQ ) 含义是被测 ● 一般有以下几种分类:1分。2、认知能力、操作能力和社交能力的划分。3、 ● ●:1 、针对大学生的2 、针对大 ● 可归纳为 ● ● ● ● ● ● ● ● ● ● 自尊心受伤害程度越高,过敏性焦虑水平越高。 ● 论述:教师的一般教学能力? 一般教学能力,是指所有教学活动中体现出来的教学能力主要表现在:1、教学组织能力;2、教学认知能力;(1)分析掌握教学大纲的能力;(2)分析处理教材的能力;(3)教学设计能力;(4)对学生的学习准备性与人格特点的判断能力;3、教学操作能力;(1)语言操作能力;(2)选择和运用教学媒体的能力; 4、教学监控能力。 ● 专家而有效的专门知识;2 、 ● ● 1、能行为,而是后天习得性行为;3、任何水平的学习都能够引起适应性的行为变化;4、不能把个体的所 ● 验,进而产生行为、能力和心理倾向的相对持久变 ● 1956年、1964 年和 ● 根据内容和学生已有知识经验之间的关系把学习分 ● 1 2 )基础理论和专业基础课阶段;(2)毕业设计或毕业(实习)论文阶段; 3 ● ● ● ● ● ● ● ● 基本成 ●● 中必须具有适当的知识,以便与新知识进行联系。最后,学习者必须使这种具有潜在意义的新材料与认知结构中有关的旧知识发生相互作用,结果旧知即心理意义。 称为“正迁移”。凡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干扰作 。凡是后理、原则和态度的具体化。

教育心理学笔记

教育心理学笔记 This model paper was revised by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

教育心理学(属于应用心理学范围)P5 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程 1.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 裴斯泰洛齐:“教育心理学化” 赫尔巴特:第一个提出把教育学理论的基础建立在心理学上 乌申斯基:《人是教育的对象》“俄罗斯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 卡普捷列夫:1877年《教育心理学》,最早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着作。 桑代克:《教育心理学》,体系由此确立,“教育心理学之父”,最早用动物做实验--饿猪试验 1908年第一本教育心理学着作是由房东岳译日本的《教育实用心理学》。 2.发展时期(20th20s-50s) 斯金纳:程序教学、教学机器 1924年,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3.成熟时期:(20th60s-70s) 布鲁纳:课程改革运动 奥苏贝尔:以认知心理学观点阐述有意义学习 4.完善时期:(20th80s) 1980年,潘菽主编《教育心理学》出版。

P14 ( C )可以对无法从外部直接观察的现象进行研究。 A.观察法 B.实验法 C.调查法 D.行动研究法 P18 心理发展 0乳儿1婴儿3幼儿6~7童年11~12少年14~15青年25成年65 P20 认知发展与教育 1.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基本内容:建构主义发展观 认知结构:图示、同化、顺应、平衡 认知发展理论:感知运动阶段(0-2岁):物体恒存 前运算阶段(2-7岁):自我中心性、“泛灵论”、没有守恒概念 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守恒观、思维可逆、去集中化 形式运算阶段(11-15岁):命题运算阶段、抽象思维 2.维果斯基的认知发展理论(心理学界的莫扎特) 理论介绍:创立“文化-历史发展理论”(两种心理机能:低级、高级) 提出心理发展观:个性的形成是心理机能发展的重要标志 最近发展区:合作型学习

教师考编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总结(精心整理)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第一节基本内涵 研究对象&内容: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教学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同时又是教育学和心理学的交叉学科。学习心理是教育心理学的核心。 教育心理学的作用: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的作用。具体来说包括: a.帮助教师准确的了解问题; b.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c.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的行为; d.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教育研究。 第二节发展 一、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 世界上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书是1877年出版的卡普捷列夫的《教育心理学》。 1903年,桑代克出版《教育心理学》该书奠定了教育心理学发展的基础,西方教育心理学的名称和体系由此确立,教育心理学由此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桑代克也因此被称为“教育心理学之父”。 二、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 1924年,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三、成熟时期:学科体系基本形成(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末) 四、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 第三节研究方法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要遵循客观性、系统性、教育性、理论联系实际等原则,常用的研究方法有以下几种:实验法、观察法、调查法、个案法、教育经验总结法。 第二章心理发展及个别差异 第一节心理发展概述 一、个体心理发展 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一)个体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简答题 1. 连续性与阶段性。 2. 定向性与顺序性。 3. 不平衡性。关键期:个体发展过程中环境影响能起最大作用的时期。(劳伦兹首先 提出了关键期的概念) 4. 差异性。 (二)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的阶段……填空题 1.童年期。 2.少年期。也被称为“危险期”或“心理断乳期”。……填空题 3.青年初期。 二、心理发展的理论 ★(一)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论

冯忠良版本教育心理学笔记

教育心理学 裴斯塔洛奇-----提出“教育要心理化” 心理测验最初由英国高尔顿提出 卡普捷列夫1877年《教育心理学》是迄今为知的正式以教育心理学来命名的第一部教育心理著作 几种代表性的观点 (一)心理教育学观点认为它是把心理学知识应用于教育的一门学科 (二)以儿童发展研究为中心的观点(实验教学运动的代表人) (三)以学习为中心的观点(最初倡导者是桑代克、奥苏泊尔) 教育系统的基本结构 1教育作为一种经验传递系统,是通过教育与学生的交往活动实现的 2教育系统的构成的三个基本要素 经验的传授者及其传授活动;经验的接受者及其接受活动;经验本身以及媒体。3教育系统三要素,在统一的经验传递中有独特的作用,但又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辅相成,构成教育系统本身的独特结构:教受制于学,学受导与教;学与教受制于教材,教材必须依据学与教。 第一节主要内容 总论、学习理论、学习心理、知识信息、技能学习、广泛学习、教学设计及其成效的考核与评估。 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方法论及研究原则 一、辩证唯物主义与教育心理学 二、科学系统论与教育心理 学 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 一、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基本 原则 1 客观性原则 2 系统性原 则3 实践性原则4 综合创 造性原则 第二节教育心理学的主要 研究方法 一、调查法观察法 教育心理问题的研究程序 一、确定研究课题二、 查阅文献三、提出假设四、 设计与实施研究方案 五、整理分析研究结果六、 撰写实验报告 第一节桑代克的联结- 试误说 第二节巴浦洛夫的经典 性条件作用说 第三节华生的刺激-反 应说 布鲁纳的认知—发现说 反对以强化为主的程序教 学 主张学习的目的在于发现 学习的方式,使学科的基本 结构转变为学生头脑中的 认知结构。 一、认知学习观 (一)学习的实质是主 动地形成认知结构(二)学 习包括获得、转化和评价三 个基本过程 二、结构教学观 (一)教学的目的在于理解 学科的基本结构(二)掌握 学科基本结构的教学原则 1 动机原则(好奇内驱力; 胜任内驱力;互惠内驱力) 2 结构原则(动作;图像; 符号)3 程序原则 4 强化 原则 三、发现学习观 奥苏泊尔的有意义接受说 二、学习阶段及教学设计 (一)动机阶段(二)领会 阶段(三)习得阶段(四) 保持阶段(五)回忆阶段 (六)概括阶段(七)作业 阶段(八)反馈阶段 第一节班杜拉的观察学 习理论 一、班杜拉的经典实 验 榜样学习实验‘ 二、观察学习的基本过程与 条件 (一)注意观察(调节着观 察者对示范活动的探索和 知觉) 影响因素: 1榜样行为的特性 (1)榜样的显著性,复杂 性、普遍性和实用价值影响 着观察学习的速度和水平; (2)人们对敌对的,攻击 性行为远较亲社会行为易 模仿,奖励比惩罚的行为易 模仿。 2榜样的特征 年龄、性别、兴趣爱好、社 会背景等方面与观察者越 相近越易引起注意; (1)受人尊重,地位较 高,有能力的…… 3 观察者的特点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20世纪五六十年代 一、自然人性论二、 自我实现人格论及其患者 中心疗法三、知情统一的 教学目标观 四、有意义的自由学习观 五、学生中心发展观 三、当今建构主义理论的基

高等教育心理学试题库最终版

《高等教育心理学》(第二版)试题库(2009年7月) 一、名词解释 1、高等教育心理学:指研究高等教育过程中的心理现象和规律的科学 2、教师角色:指受过专门教育和训练的,在学校中向学生传递人类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发展学生的体质,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把受教育者培养成社会需要的人才的专业人员。 3、教学风格:教学风格是指在计划相同的教学目的前提下,教师根据各自特长,经常所采用的教学方式方法的特点。 4、自我效能感: 所谓自我效能感,是指人对自能否成功地进行某种成就行为的主观推测和判断,它包括两个成分,即结果预期和效能预期。结果预期是指个体在特定情境中对特定行为的可能后果的判断,如学生对顺利答完试卷产生结果的推测。而效能预期是指个体对自己有能力完成某种作业水平的信念,如学生对自己是否有能力顺利答完试卷的主观判断。 5、教学效能感: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时,对自己教学活动能力的主观判断。 6、动机与学习动机: 动机是引起维持人们从事某项活动,以达到一定目标的部动力。动机是直接推动个体活动的动力,人的需要、兴趣、爱好、价值观等都要转化为动机后才对活动产生动力作用。动机包括两方面容:一是对人的行为发动、维持和促进的能量,直接影响行为的强度和效果;二是具有某种动机的行为总是指向某一目标,而忽视其他方面,使行为表现出明显的选择性。 学习动机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心理特点,它是在学习需要基础上产生的,激发和维持学生学习活动,并力图促使学习活动趋向教师所设定的目标的心理过程或部动力。 7、学习迁移是指在一种情境中获得的技能、知识或形成的态度对另一种情境能、知识的获得或态度的形成的影响。 8、问题解决:个人应用一系列的认知操作,从问题的起始状态到达目标状态的过程。问题解决存在三种状态:初始状态,中间状态以及目标状态。 9、自我意识:自我意识就是一个人对自己的意识。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把“我”分解为主体我和客体我。自我意识也就是主体我对客体我的意识。概括地说,自我意识包括人体对自身的意识和对自身与周围世界关系的意识两个方面。 10、心理健康教育:指根据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 11、教师期望效应:又称皮格马利翁效应,是一种激发个人的心理潜力,提高学习效果的暗示手段。 12、教学监控能力:指教师为了保证教学达到预期的目的,而在教学的全过程中,将教学活动本身作为意识对象,不断地对其进行积极主动的计划、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的能力。 13、教师胜任力: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应具备的进取心、责任感、理解他人、自我控制、专业知识与技能、情绪察觉能力、挑战与支持、自信心、自我评估等特征。 14、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来对自己所作出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是一种通过提高参与者的自我觉察水平来促进能力发展的途径。 15、学习:狭义的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系统地进行的,在较短时间接受前人所积累的科学文化知识,并以此来充实自己的过程。广义的学习是人类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以语言为中介,通过思维自觉地、有目的地、有计划地掌握社会历史经验和个体经验的过程。 16、创造力: 创造力是指产生新思想,发现和创造新事物的能力。它是成功地完成某种创造性活动所必需的心理品质。例如创造新概念,新理论,更新技术,发明新设备,新方法,创作新作品都是创造力的表现。创造力是一系列连续的复杂的高水平的心理活动。 17、品德与品德心理结构: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指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准则和规行动时,对社会、对他人、对周围事物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征或倾向。

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总结完整版

1、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景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是应用心理学的一 种,是心理学与应用学的交叉学科。 2、研究内容:五要素三过程 3、教育心理学的作用:帮助教师准确的研究问题;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帮助 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 4、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控制的作用。 5、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初创时期、发展时期、成熟时期、完善时期。 6、布鲁纳在1994年美国教育研究会的专题报告中总结了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主要表 现在:主动性研究、反思性研究、合作性研究、社会文化研究。 7、心理发展: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 变化。 8、学生心理发展的四个基本特征:连续性与阶段性、定向性与顺序性、不平衡性、差异性。 9、青少年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1)少年期:初中阶段,学生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 抽象逻辑思维已占主导地位,并出现反省思维;(2)青年初期:抽象逻辑思维从“经验型”向“理论性”转化,开始出现辩证思维 10、学习准备: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 11、关键期:个体早期生命中一个比较短暂的时期,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 12、2岁时口头语言关键期。4岁是形状知觉形成关键期,4-5岁是学习书面语言关键期。 13、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的认知阶段发展理论: 感知运动(0-2)前运算阶段(2-7)具体运算阶段(7-11)具有了抽象概念,思维可以逆转,能够进行逻辑推理形式运算阶段(11-15)具备了可逆思维 14、最近发展区:前苏联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现有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15、人格:又称个性。是指决定个体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 16、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0-1.5)自主敢对羞耻感与怀疑(2-3)主动敢对内疚感(4-5)勤奋敢对自卑感(6-11)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 17、影响人格发展的社会因素:家庭教养模式、学校教育、同辈群体。 18、自我意识:指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关系的意识。包括三种成分: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监控。 19、个体自我意识的发展经历了生理自我(3岁)到社会自我到心理自我的过程。 20、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的认识和态度,是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把人格各部分整合和统一起来的核心力量。 21、学生间的认知方式的差异表现在:场独立与场依存(威特金)、沉思型与冲动型、辐合型与发散性。 22、世界上著名的智力量表:斯坦福-比纳量表(智力年龄/实际年龄*100)。 23、性格:指个体在生活中形成的对现实的稳固态度和与之相适应的行为方式。 24、性格的个别差异表现在:性格的特征差异和性格的类型差异(外倾型与内倾型、独立性与顺存性)。 25、学习的实质:(1)学习表现为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2)学习所引起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是相对持久的(3)学习是由反复经验而引起的 26、人类学习和动物学习的区别:(1)人类学习除了要获得个体的行为经验外,还要掌握人

教育心理学整理笔记

概念题及单选题(93题) 1、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的科学。 2、心理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情绪、情感过程,意志行为过程(知,情,意)。 3、单选:1879年,冯特在德国的莱比锡大学建立了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科学的 心理学的诞生。 4、桑代克:美国著名心理学家,1903年出版了《教育心理学》,标志着现代教育心理学的 诞生,是现代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 5、心理学简史:(单选)学派名称,代表人物,基本观点 1)构造主义:学派的奠基人为冯特,代表人物为铁钦纳。认为心理和意识是由元素构成。 2)机能主义:创始人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代表人物杜威。机能主义强调意识的作用与功能,主张心理学应该研究心理的基本功能和作用。(哲学基础为实 用主义)(意识流) 3)行为主义:创始人是美国心理学家华生,代表人物有桑代克、斯金纳和巴甫洛夫。主张心理学应该研究可观察、可操作的行为,强调刺激——反应联结。 4)格式塔心理学:创始人是韦特海默、卡夫卡和苛勒,强调整体大于部分之和,也称为完 形主义心理学。 5)精神分析心理学:代表人弗洛伊德,提出“潜意识流”,把意识分为:意识——前意识 ——潜意识;并提出“人格结构理论”,认为人格包括:“本我”、 “超我”和“自我”,“本我”遵循快乐原则,“超我”遵循道德原则, “自我”遵循现实原则。 6、认知心理学:又叫信息加工心理学,认为心理过程实际上是一个信息加工的过程,代表 人皮亚杰。 1)7、人本主义心理学:代表人马斯洛、罗杰斯。强调存在、价值,认为人性是善的,每个人都是受自我实现倾向引导的。 8、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教育过程中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9、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实验研究法、相关研究法和描述性研究法,三者之间的关系是 “相关未必因果,因果一定相关”。 10、实验研究法:是指通过操作自变量、控制额外变量、测量因变量,以此推断自变量和 因变量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的方法。(实验法揭示因果关系) 11、教师期望效应:教师对学生的期望会使学生朝向期望的方向发展,又叫“皮格马利翁 效应”,也称“罗森塔尔效应”。(赏识教育) 12、教师威信:是指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威望和信誉。 13、教学效能感:指教师对自己影响学生学习行为和学习成绩的能力的主观判断。 14、自我效能感:由班杜拉提出,是指个体在面对任务时,对自己能否有效应对任务能力 的主观判断和信念。 15、教师风格:是指在计划相同的教学前提下,教师根据各自的特长,经常所采用的教学 方式方法的特点。 16、教学监控能力:是指教师对教学的计划、监控和调节能力。体现三个方面:1)、教师 对自己的教学活动的预先计划和安排;2)、对自己实际教学活动进行 有意识的监察、评价和反馈;3)、对自己的教学活动进行调节、校正 和有意识的自我控制。 17、师爱的心理功能:激励、感化、调节、榜样 18、学习:是指在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与后天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行为和行为潜能的

《高等教育心理学》复习题参考答案

高校教师岗前培训《高等教育心理学》复习题参考答案(2009-08-30 11:19:15) 标签:摘自湘雄杂谈分类:教师资格考试 1、个体心理及其构成 答:个体心理是指个人所具有的或在个人身上所发生的心理现象。它包括心理动力、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和心理特征四个方面。心理动力系统决定着个体对现实世界的认知态度和对活动对象的选择与偏向。人的心理过程是一种动态的活动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情绪过程和意志过程。个体的不同心理状态体现着主体的心理激活程度和脑功能的活动水平。人们在认知、情绪和意志活动中形成的那些稳固而经常出现的心理特征就是心理特征,主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 2、心理活动与行为反应的关系 答:个体的心理活动与其行为反应之间有着密切关系。通过对行为的直接观察与科学分析,可以间接地推断人的心理活动的性质和水平。 3、心理学成为独立学科的标志 答:1879年德国著名心理学家冯特创建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是心理学称为独立科学的标志。 4、对心理学创建时期著名的学派:行为主义、格式塔心理学、精神分析学派的代表人物、理论观点有所了解,并评伦其理论。掌握认知心理学、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观点、研究方法。学派名称/创始人/代表人物/基本观点: 构造主义/冯特/铁欣纳/主张心理学应该研究人们的意识经验,并把人的经验分为感觉意像和激情三种元素。认为所有复杂的心理现象都是由这些元素构成的。/在研究方法上强调内省的方法。意识经验是人们的直接经验,要了解它,只有依靠实验者对自己经验的直接观察和描述。 机能主义/美国的詹姆士/杜威/不把意识看成是个别心理元素的集合,而把意识看成是一个川流不息的过程。强调意识的作用与功能。 行为主义/美国的华生/斯金纳/否定意识,主张心理学只研究人的行为;/反对内省,主张采用客观的实验方法。 格式塔心理学/德国的韦特海默,考夫卡,苛勒/反对把意识分解成元素,而主张把心理作为一个整体组织来研究,整体不能还原为各个部分各种元素;正体先于部分而存在,并且制约着部分的性质与意义;部分相加不等于整体,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精神分析学派/奥地利的弗洛伊德/重视对异常心理和异常行为进行分析,并且强调心理学应该研究无意识现象。认为,人类的一切思想和行为,都根源于心灵深处的某种动机,特别是性欲的冲动。它们以无意识的形式支配着人的思想,并且表现在人的正常和异常的行为中。 认知心理学,在认知心理学看来,环境的因素不再是说明行为的最突出的因素。环境提供的信息固然重要,但他是通过支配外部行为的认知过程而加以编码、存储和操作,并进而影响到人类的行为的。研究方法: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个案研究法和计算机模拟。

教育心理学复习章节知识点

教育心理学 第一章 1、教育心理学:就是研究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2、学习:就是个体由于与外界环境的互动经验而产生的行为表现或心理的持久变化。 3、学习理论就是教育心理学最核心的研究内容。 4、量化研究与质性研究就是当前社会科学研究中的两种基本范式。 5、几种具体的研究方法:问卷法,实验法,观察法,访谈法,微观发生法。 6、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教育心理学》 第四章 1、学习:就是指基于经验而导致行为或行为潜能发生相对一致变化的过程 2、学习的作用:(1)学习就是有机体与环境取得平衡的条件。(2)学习可以影响成熟。(3)学习能激发人脑潜能。 3、按学习主体分类:动物学习与人类学习 4、加涅的学习水平分类:(1)信号学习。(2)刺激-反应学习。(3)连锁学习。(4)言语联想学习。(5)辨别学习。(6)概念学习。(7)规则的学习。(8)解决问题的学习。

5、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1)言语信息。(2)智力技能。(3)认知策略。 (4)态度。(5)动作技能。 6、学习性质与形式分类:(1)据学习方式分为接受的与发现的。(2)据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原有知识的关系分为机械的与有意义的。 7、学习的意识水平分类:(1)内隐学习:个体不知不觉的获得经验,并引起相应行为变化的学习。(2)外显学习:指有意识的、需要付出心理努力并需按照规则做出反应的学习。 8、(1)外显记忆:长时记忆中能够在意识水平上加以回想与思考的知识。(2)内隐记忆:无法在意识水平上加以回想,但不知不觉地影响着行为与思维的学习。 9、学习的相关概念:(1)终身学习。(2)远程学习。(3)机器学习。(4)学习科学。 10、学习理论的发展:(1)两种倾向学习理论体系的建立与初步发展:行为主义学派与德国的格式塔学派。(2)行为、认知倾向学习理论的相互吸收。(3)认知学习理论的发展与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出现。(4)构建主义学习理论的兴起。 11、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的记忆遵循三条联想律:相似律、相对律与邻近律。 12、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作用:(1)无条件刺激:本来就能引起某种固定反应的刺激。(2)无条件反应:指由无条件刺激原本就可以引起的固定反应。(3)中性刺激:给狗呈现刺激如铃声,狗不会产生唾液分泌的反应,铃声被称为中性刺激。(4)条件刺激:原来的中性刺激,它并不能引起无条件反应,但与无条件刺激多次在时间上

邵瑞珍版本教育心理学笔记

the notes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教 育 心 理 学

教育心理学 第一章 一《学记》是世界上最早的教育专著教学原则是:教学相长,长善救失《灵魂论》亚里士多德---- 最古老的心理学著作 提出营养的灵魂;容易感觉的灵魂;理性的灵魂 赫尔巴特:第一个明确提出将心理学作为教育理论基础的德国教育学家,哲学家兼心理学家。提出了意识阈和统觉团。最早用同化这个概念来解释知识学习 1 统觉团:他认为进入意识的观念便可引起统觉,一个观念的统觉,不 仅使这个观念成为意识的,且使它被意识观念的整体所同化, 该整体就被称作统觉团 意识阈 2四阶段教学法:(1)明了----给学生明确的教授新知识 (2)联想----新知识要与旧知识建立联系 (3)系统----作出概括和结论 (4)方法----把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 3 五阶段教学法:(其门徒将其四阶段改造发展成五阶段) (1)预备----唤起学生原有的观念和吸引学生的注意 (2)呈现----教师清晰地教授新教材 (3)联系----使旧知识形成联系 (4)统合----帮助学生进行抽象和概括形成新的统觉团 (5)应用----以适当的方法应用新知识 二科学心理与教育的结合,教育心理学的诞生(19世纪末20世纪初) 1 教育心理学的先驱------试验教育派 2 提出试验教育名称------梅伊曼 3有突出贡献的是----------桑代克教育理论学三部分:人类的本性;学习心理;个别差异的原因。还提出三大定律:效果律;学习律;准备律 三现代心理学与教育的结合:直接为教育服务的心理学的诞生 1 学习心理学:研究人和动物在后天经验或练习的影响下心理和行为变化的过程和条件 的心理学分支学科 2 学校心理学:运用心理测量,诊断,咨询,行为矫正技术位学校提供服务的一门应用 学科 3 教育社会心理学:是社会心理学的一个分支,侧重于研究教育情境中社会心理现象及 其活动规律的学科(格拉泽《社会心理学手册》—这门学科建立的里程碑 4 教学心理学:加涅首次提出了教育心理学这一术语,1978年格拉泽主编的《教育心理 学进展》宣告了这门新的学科的建立 第二节 一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对象与任务 1宽泛的定义:潘菽《教育心理学》的提法为代表:研究教育过程中的种种心理现象缺点:其研究对象难以与为教育服务的其他心理学分支学科相区分

高等教育心理学-教师岗前培训考试选择题库及答案

1以下哪一个不属于个体心理过程()。A. 认知过程B. 情绪过程C. 意志过程D. 注意过程 / D 2被称为心理学之父的心理学家是()。A. 弗洛伊德B. 詹姆士C. 冯特D. 马斯洛 / C 3心理学诞生于哪一年?()A. 1789B. 1879C. 1897D. 1978 / B 4构造主义心理学认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A. 意识结构B. 无意识C. 行为D. 自我实现 / A 5强调应该把人的心理当做一个整体来研究,并主张“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流派是()。A. 行为主义心理学B. 认知心理学C. 人本主义心理学D. 格式塔心理学 / D 6以下哪位心理学家1967年出版的《认知心理学》一书标志着认知心理学的诞生?()A. 皮亚杰B. 奈塞尔C. 布鲁纳D. 奥苏泊尔 / B 7主张研究人的价值、潜能、自我实现的心理学流派是()。A. 行为主义心理学B. 认知心理学C. 人本主义心理学D. 格式塔心理学 / C 8被称为第三势力的心理学流派是()。A. 行为主义心理学B. 认知心理学C. 人本主义心理学D. 格式塔心理学 / C 9其研究路线可以用“刺激-反应”公式来表示的心理学流派是()。A. 行为主义心理学B. 认知心理学C. 人本主义心理学D. 格式塔心理学 / A 10主张心理学应该研究无意识的流派是()。A. 认知心理学B. 精神分析心理学C. 人本主义心理学D. 格式塔心理学 / B 11研究人与机器的关系,目的在于达成人机合一理想状态的学科是()。A. 管理心理学B. 工程心理学C. 认知心理学D. 实验心理学 / B 12回答心理与行为“是什么”的心理学研究任务是()。A. 描述B. 解释C. 预测D. 控制 / A 13心理学研究中对一个特定的行为将要发生的可能性和一种特定条件将被发现的可能性的陈述,属于()。A. 描述B. 解释C. 预测D. 控制 / C 14回答某种心理与行为为什么发生,其发生的原因和机制是什么。这一心理学研究的任务是()。A. 描述B. 解释C. 预测D. 控制 / B 15心理学研究的最高目标是()。A. 描述B. 解释C. 预测D. 控制 / D 16我国第一本自编的教育心理学是1924年出版的,作者是()。A. 廖世承B. 房宗岳C. 潘菽D. 邵瑞珍 / A 17高等教育心理学关注的重点内容是()。A. 大学生的学习心理B. 高校教师的教学心理C. 高等教育的教学规律D. 高校的学习环境 / A 18下面哪一个指标指的是一个测验在多大程度上测量了它所要测量的心理品质和属性?()A. 信度B. 效度C. 常模D. 标准化 / B 19一个测验的可靠性程度称为()。A. 效度B. 信度C. 常模D. 标准化 / B 20用一套预先经过标准化了的问题(量表)施测于某一个体或群体来收集研究资料的方法是()。A. 实验法B. 调查法C. 测验法D. 观察法 / C 21通过控制条件来考察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的研究方法是()。A. 实验法B. 调查法C. 测验法D. 观察法 / A 22个体认知发展的最主要的方面是()。A. 注意力发展B. 观察力发展C. 记忆发展D. 思维发展 / D 23个体逐渐掌握社会规则、适应社会角色要求并做出恰当的社会行为的过程属于()。A. 认知发展B. 社会性发展C. 自我意识的发展D. 个性发展 / B 24亲子关系、同伴关系、亲社会行为等内容都属于()。A. 认知发展B. 社会性发展C. 自我意识的发展D. 个性发展 / B 25以下哪位心理学家于1882年出版的《儿童心理学》一书标志着科学发展心理学的诞生?()A. 奈塞尔B. 冯特C. 普莱尔D. 皮亚杰/ C 26埃里克森认为,成人早期的主要发展任务是()。A. 勤奋对自卑B. 亲密对孤独C. 主动对内疚D. 生殖对停滞/ B 27提出心理社会发展理论,并将个体一生的发展分为八个阶段,认为每一个阶段都面临着一个独特的发展任务。这位心理学家是()。A. 弗洛伊德B. 皮亚杰C. 埃里克森D. 维果斯基 / C 28弗洛伊德认为,按照现实原则行动的人格成分是()。A. 伊底B. 自我C. 超我D. 本我/B 29在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中,代表社会的伦理道德,按照至善原则行事的是()。A. 伊底B. 自我C. 超我D. 本我/ C 30个体调整已有的认知图式以适应新信息,这个过程称为()。A. 同化B. 顺应C. 平衡D. 守恒/ B 31个体将新的信息整合进已有的知识系统或认知图式中去,这个过程称为()。A. 同化B. 顺应C. 平衡D.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