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防霉抗菌的基本概念

防霉抗菌的基本概念

防霉抗菌的基本概念
防霉抗菌的基本概念

防霉抗菌的基本概念

摘要:本文根据生物科学资料介绍细菌和霉菌的一些最基本的构造和特性,对常见霉腐微生物的繁殖条件做了概括叙述,最后对防霉抗菌问题研究的状况做了分析,希望能对我国的防霉抗菌涂料发展有些帮助。

关键词:微生物、细菌、霉菌、繁殖、防霉抗菌涂料、海洋防污涂料。

一、前言

人类与细菌的斗争己廷续相当长的历史了。文明社会的发展史也是人类与细菌的斗争史,人类为了生存的需要,为了不被自然界中突然而来的巨大细菌灾难所毁灭,利用自己的智慧和勤劳一次又一次地战胜过由于细菌所带来的灾祸。

在我们涂料界中,一代又一代涂料专家不顾困难重重,前赴后续,想研制出具有防霉抗菌的涂料。祈求利国利民、造福人类、净化环境。但是在涂料中要真正能解决这个问题,还需要走很长的一段路,还要花费大量的人才和物力,还要从基础科学入手。

二、常见霉腐微生物的基本构造和特性

这里主要介绍细菌、霉菌这两类引起霉腐变质的微生物,自然界中常常是十分复杂和混合出现各种微生物的,为了将最基本的概念弄清楚,有利于我们涂料配方设计时有很明确的针对性,我们将根据文献和资料来对它们分别进行介绍。

(一)什么是细菌

细菌是自然界中分布最广、数量最多、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一类微生物。食品的变质,食物中毒,墨汁发臭,抹布发黏,化妆品产气发胀,某些传染病的发生,铁、铜、铝等金属制品的腐蚀等,主要是细菌活动的结果。下面对细菌的构造繁殖方式以其菌藻形态分别做介绍:(1)细胞的形态和构造

细菌的大小与形态

细菌的个体很小,它的大小通常以μm表示。细菌的形态多种多样,常随着菌龄和环境条件的不同而有所改变。各种细菌在幼龄和生长条件适宜时,表现正常的形态。根据细菌的外形不同,可将细菌分为球形、杆形和螺旋形三种基本形态,分别被称为球菌,杆菌和螺旋菌。球菌的直径约为0. 5~2μm,杆菌约为(0. 5 ~1) μm×(1 ~5) μm,弧菌约为(0. 3 ~O.5) μm×(1~5) μm,螺旋菌约为(0. 3~l) μm×(l~50) μm。

①球菌这类细菌单个存在时,呈圆球形或扁圆形。几个球菌联合在一起,其接触面常呈扁平状态。如尿素小球菌(Micrococcus ureae)、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等。

②杆菌杆状的细菌,多数细菌为杆菌。杆菌的长短、形态差别很大。杆菌按其形态有短杆菌、链杆菌、分枝杆菌、棒状杆菌和芽孢杆菌等。如伤寒沙门菌(Salmonella typhi)、普通变形杆菌(Proteus vulgaris)、痢疾志贺菌(Shigella dysenteriae,)等。

③螺旋菌细胞呈弯曲、螺旋状的细菌。弯曲不足一圈的称为弧菌,如霍

乱弧菌(Vibrio cholerae)、玫瑰色螺菌(Spirillum roseum)等。

(2)细菌的细胞结构

细菌的细胞结构可分为一般结构和特殊结构两类。一般结构,这是任何细菌都具有的共同构造,主要由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和核质体组成。鞭毛、荚膜和芽孢等,是某些细菌所特有的结构。下面分别做介绍:

①细胞壁包在细胞表面的一层坚韧而具有弹性的结构,厚度一般在lO~

80nm,细菌的细胞壁约占菌体干重的10%~25%。

细菌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肽聚糖(又称黏质复合物)。肽聚糖是由N-乙酰葡萄糖胺、N-乙酰胞壁酸(N-乙酰羧乙基氨基葡萄糖)以及短肽聚合而成的多层网状结构大分子化合物。其中的短肽一般由4~5个氨基酸组成,如L-丙氨酸-D-谷氨酸-L-赖氨酸-D-丙氨酸等,而且短肽中常有D-氨基酸与二氨基庚二酸存在。不同种类细菌的细胞壁中肽聚糖的结构与组成不完全相同。肽聚糖是细菌、放线菌所特有的成分,它使细胞壁具有坚韧的特性。

细胞壁上有许多微细的小孔,可容许直径1nm 的可溶性物质通过,对大分

子物质有阻拦作用。

②细胞膜细胞膜也称细胞质膜或原生质膜,或简称为质膜,是紧靠在细

胞壁内侧,在细胞壁与细胞质之间的一层柔软而富有弹性的半渗透性薄膜。细胞膜厚度一般为5~8nm,细菌细胞膜约占细胞干重的10 %。细胞膜主要由蛋白质(60%~70%)和脂质(主要是磷脂,含20% ~30%)组成,此外还有少量的糖类物质、固醇类物质以及核酸等,构成精细的膜结构。

细胞膜的基本结构是在液体的脂质双层中,镶嵌着可移动的球形蛋白质。脂质双层由两排脂质分子排列构成膜的基本骨架,每个脂质分子是由一个可溶于水的“头部”(亲水部分)和两条脂肪酸链(疏水部分)组成。在脂质双层中,所有脂质分子的亲水端都朝向膜内外两表面,疏水端则朝向膜中央。镶嵌在腊质双层内的膜蛋白,称嵌入蛋白质,对膜的通透性起着重要作用。附着在脂质双层内表面的膜蛋白,称外在蛋白质,含有许多呼吸酶系、三羧酸循环酶系和脱氢酶系。

③细胞质及其内含物细胞质是包于细胞膜内、除核质体之外的一种无色透明的胶状物。细胞质的主要成分是水、蛋白质、核酸、脂类及少量的糖类和无机盐类。细菌细胞质中核糖核酸的含量较高,可达固形物的15%~20%。

细胞质是细菌的内在环境,具有生命活动的所有特性,含有各种酶系统,是

细菌进行新陈代谢的主要场所,通过细胞质使细菌细胞与周围环境不断进行物质

交换。

④核质体细菌属于原核生物,细胞内没有一个结构完整的核,不具有核膜和核仁,因此没有固定的形状,只有一个核质体。细菌核质体的主要成分是DNA (脱氧核糖核酸),细菌的核实际上是一个巨大的、连续的、环状双链DNA分子,长达lmm,比细菌本身长1000倍。

⑤鞭毛某些细菌的表面,长着一种从细胞内伸出的纤细而呈波状的丝状物称为鞭毛。鞭毛着生在接近细胞膜的细胞质中的基粒上,通过细胞膜和细胞壁而伸出体外。鞭毛的长度常可超过菌体的若干倍,但直径很细,一般为10~2Onm 。

鞭毛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只含有少量的多糖,或可能有脂类。鞭毛蛋白类似于动物肌肉中的肌球蛋白,能收缩。鞭毛是细菌的运动“器官”。鞭毛极其纤细易于脱落,细菌在幼龄时期运动活泼,衰老的细胞鞭毛脱落而不运动。

大多数球菌不生鞭毛。杆菌中有的生鞭毛,有的不生鞭毛。弧菌与螺旋菌都生有鞭毛。鞭毛着生的位置、数目与排列是细菌种的特征,有鉴定意义。

⑥荚膜有些细菌在其细胞壁表面覆盖一层疏松、透明的黏液性物质,称为荚膜。荚膜的厚度一般可达200nm。荚膜含有大量的水分,约占90 %以上。其化学成分随菌种的不同而不同,通常是多糖,少数革兰阳性菌的荚膜是单一的多肽。

荚膜的形成与环境条件密切相关。如炭疽杆菌只是在被它所感染的动物体内才形成荚膜;而肠膜状明串珠菌(Leuconostoc mesenteroides)只有在含糖量高、含氮量低的培养基中,才会产生大量的荚膜物质。

⑦芽孢某些细菌生长到一定阶段,细胞内会形成一个圆形、椭圆形或圆柱形的对不良环境条件具有较强抗性的休眠体,称为芽孢。由于细菌芽孢的形成都在细胞内,故又称内生孢子。由于每一个细菌只产生一个芽孢,所以芽抱不是细菌的繁殖方式。

(2).细菌的繁殖方式

细菌一般进行无性繁殖,主要以裂殖的方式,由1个细胞分裂为2个大小基本相等的子细胞。

细菌细胞分裂可分为核与细胞质分裂、模隔壁形成和子细胞分离等过程。首先核分裂,同时在细胞赤道附近的细胞质膜从外向中心作环状推进,然后闭合而形成一个垂直于细胞长轴的细胞质隔膜,使细胞质分开,其次形成横隔壁。细胞壁向内生长,把细胞质隔膜分成两层,每一层分别形成子细胞的细胞质膜。随后横隔壁也分成两层,这样每一个子细胞就各具一完整的细胞壁,最后是子细胞的分离。

除无性繁殖外,细菌存在着有性结合(繁殖)。但细菌有性结合频率较低,主要以裂殖方式进行无性繁殖。

3. 细菌的菌落形态

细菌的形态很小,肉眼看不见单个细菌细胞。但是,当单个或少数细菌(或其他微生物的细胞、孢子)接种到固体培养基后,如果条件适宜,它们就会迅速生长繁殖。由于大量子细胞不能像在液体培养基中那样自由弥散,势必会以母细胞为中心形成一个较大的子细胞群体。这种由单个细菌细胞(或少数细菌细胞),在固体培养基的表面(有时在内部)繁殖出来的、肉眼可见的子细胞群体,称为菌落。

不同种的细菌所形成的菌落形态不同。同一种细菌常因培养基成分、培养时间等不同,菌落形态也有变化。但是,各种细菌在一定的培养条件下形成的菌落具有一定的特征。菌落的特征,对菌种的识别和鉴定有一定意义。

菌落形态包括菌落的大小、形状(圆形、假根状、不规则状等)、隆起形态(如扩散、台状、低凸、凸面、乳头状等)、边缘(如边缘整齐、波状、裂叶状、圆锯齿状等)、表面状态(如光滑、皱褶、颗粒状、龟裂状、同心环状等)、表面光泽(如闪光、不闪光、金属色泽等)、质地(油脂状、膜状、黏、脆等)、颜色以及透明程度(如不透明、半透明等)等项。(二)什么叫霉菌

霉菌在自然界分布辗广,大量存在于土壤中,比其他微生物更能耐受较酸的环境,空气中也含有大量霉菌孢子。人们可以轻易地用肉眼看到这些生长在阴暗潮湿处,呈绒毛状、絮状或丝状的“霉”。霉菌是引起各种工业原料、农副产品、仪器设备、衣物、器材、工具和食品等发霉变质的主要微生物。

1. 霉菌的形态和构造

霉菌的菌体由菌丝构成,菌丝可无限止伸长和产生分枝,分枝的菌丝相互交织在一起形成菌丝体。

霉菌的菌丝有两类:一类菌丝中无隔膜,整个菌丝体可看作是一个多核的单细胞,如低等种类的根霉、毛霉、犁头霉等霉菌的菌丝均无隔膜;另一类菌丝体有横隔膜,每一段就是一个细胞,整个菌丝体是由多细胞构成,多数霉菌都属这一类。

霉菌的菌丝细胞都由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和其他内含物组成。菌丝的宽度一般为2~lOμm,比细菌或放线菌宽几倍至几十倍。细胞壁的厚度为100~250nm,成分各有差异,大部分霉菌的细胞壁由几丁质组成(占干重的2%~26%)。

2. 霉菌的繁殖方式

(1)无性孢子繁殖无性孢子主要有孢子囊孢子、分生孢子、节孢子、厚垣孢子等。

①孢子囊孢子是一种内生孢子,为毛霉、根霉、犁头霉等一些低等霉菌无性繁殖产生。

②分生孢子在菌丝顶端或分生孢子梗上,以类似于出芽的方式形成单个或成簇的孢子,称为分生孢子。分生孢子是青霉、曲霉、木霉等大多数霉菌所具有的一种外生孢子,其形状、大小、结构以及着生的情况多种多样。

③节孢子亦称粉孢子,为白地霉等少数种类所产生的一种外生孢子。由菌丝中间形成许多隔膜,顺次断裂成许多竹节状的短圆柱形的无性孢子。

④厚垣孢子又称厚壁孢子,很多霉菌可形成这类孢子。它们形成的方式类似于细菌的芽孢。这种厚垣孢子对外界环境有较强的抵抗力。

⑤芽孢子由菌丝细胞如同发芽一般产生的小突起,经过细胞壁紧缩形成的一种耐受体,形似球状,如某些毛霉或根霉在液体培养基中形成,被称为酵母型细胞的,亦属芽孢芋子。

(2)有性孢子繁殖有性孢子主要有卵孢子、接合孢子、子囊孢子、担孢子等。霉菌的有性孢子是经过不同性别的细胞配合而产生的。

①卵孢子菌丝分化成雄器和藏卵器。藏卵器内有一个或数个卵球。当雄器与藏卵器相配时,雄器中的细胞质和细胞核通过受精管而进入藏卵器,与卵球配合,配合后的卵球生出外壁,即成为卵孢子。

②接合孢子接合孢子是由菌丝生出形态相同或略有不同的配子囊接合而成。其形成过程为两个相邻近的菌丝相遇,各自向对方伸出极短的侧枝,称原配子囊,原配子囊接触后,顶端各自膨大并形成配子囊,然后两者接触处溶解,隔膜消失,细胞质与细胞核相互结合,形成一个深色、厚壁和较大的接合孢子。

③子囊孢子子囊孢子是一种内生的有性孢子,各种子囊菌都能产生。子囊孢子产生于子囊中,子囊是一种囊形结构,呈圆球状、棒状或圆筒状。同一或相邻的两个菌丝细胞形成两个异形配子囊,即产囊器和雄器,两者进行配合,经过一系列复杂的质配和核配后,形成子囊。子囊中子囊孢子数目通常是2的倍数,一般为8个。大多数真菌子囊包在特殊的子囊果中。子囊的形状、大小、颜色、形成方式等,均为子囊菌的菌种特征,常作为分类的依据。

④担孢子为各种担子菌所特有的外生有性孢子,经过两性细胞核配合后产生,着生在担子上,典型担子菌的担子都有4个担孢子。

此外,在液体培养基中,霉菌菌丝断裂的片段也可以生长成新的菌丝体而进

行繁殖。

3.霉菌的菌落形态

霉菌和放线菌一样,在固体培养基上有营养菌丝和气生菌丝的分化。气生菌丝较松散地暴露在空气中,因而形成干燥、疏松和不易从培养基中挑出菌丝的菌落。

三、常见霉腐微生物的繁殖条件

研究环境因素与微生物间的相互影响,有助于了解霉腐微生物在自然界、在涂料中以及食品等中的分布及作用,使人们有可能采取有效措施来抑制甚至完全破坏霉腐微生物的生命活动,从而防止疾病的传染以及在涂料、各种工业制品的腐败霉变。

影响微生物生长繁殖的环境因素是复杂的、多方面的,它们相互之间又密切联系。这里主要介绍营养、空气、水分、温度、pH和渗透压对微生物生长繁殖的影响。

一、营养物质

微生物具有一般生物所具有的生命活动规律,其需要从外界环境不断吸收营养物质并加以利用,从中获得进行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能量,并合成新的细胞物质,同时排出废物。

从各类微生物细胞物质成分的分析中得知:微生物细胞的化学组成和其他生物的化学组成并没有本质的区别,主要组成元素是碳、氢、氧、氮(占全部于重的90%~97%)和矿质

元素(占全部干重的3%~10%)。由这些元素组成细胞中的蛋白质、核酸、碳水化合物、脂类等各种有机物质,以及元机成分。

(1)碳源凡可构成微生物细胞和代谢产物中碳架来源的营养物质称为碳源。碳源(碳素化合物)是构成菌体成分的重要物质,又是产生各种代谢产物和细胞内贮藏物质的主要来源。微生物对碳素化合物的需要极其广泛,从简单的无机碳化物到复杂的天然有机碳化物都能被不同的微生物所利用。

(2)氮源凡构成微生物细胞物质或代谢产物中氮素来源的营养物质称为氮源。氮源是构成微生物细胞蛋白质、核酸等重要物质的主要营养物质。氮源一般不提供能量,但硝化细菌能利用铵盐和亚硝酸盐作为氮源和能源。

氮源可分为无机氮和有机氮。就微生物的总体来说,从分子态氮到复杂的有机含氮化合物,包括硝酸盐、铵盐、尿素、酰胺、嘌吟碱、嘧啶碱、氨基酸、蛋白质等都能被微生物利用。

(3)无机盐类无机盐类也是微生物生命活动所不可缺少的营养物质,其主要功能是:构成菌体的成分;作为辅酶或酶的组成部分或维持酶的活性;调节细胞渗透压、氢离子浓度以及氧化还原电位等。某些自养微生物可以利用无机盐作为能源。

无机元素包括主要元素和微量元素两类。主要元素有磷、硫、镁、钾、钙等;微量元素如铁、铜、锌、锰、钼、钴、硼等。

(4)生长素凡能调节微生物代谢活动的微量有机物质,称生长素。广义的生长素包括氨基酸、瞟呤、嘧啶、维生素等;狭义来说生长素主要指B族维生素,B族维生素是构成辅酶的重要组成成分,或者本身就是辅酶。

生长素与碳源、氮源不同,它不是一切微生物所需要的营养要素,而仅为某些不能自己合成一种或几种生长素的微生物的必要的营养物质。

二、空气

空气对微生物的生长繁殖有极大的影响。根据微生物对氧的要求,可将微生物分为以下三类。

(1)专性好气菌又称专性好氧菌。仅在空气或有氧的条件下才能生长,它们要求空气中的分子态氧作为呼吸过程中最终的电子(氢)受体。这类微生物包括全部霉菌、大部分放线菌及部分细菌。

(2)专性厌气茵又称专性厌氧菌。仅在没有空气或无氧条件下生长,它们不需要分子态氧,而需要其他物质作为生物氧化过程中的最终电子(氢)受体,分子态氧对它们往往有毒害作用。专性厌气菌包括部分细菌、放线菌,例如硫酸盐还原菌,生活在含有有机质及硫酸盐的厌氧环境中,产生大量H2S, 引起土壤中、水中金属构件腐蚀,造成危害。

(3)兼性好气菌或兼性厌气菌它们既能在有空气或氧气的条件下生长,又能在没有空气或氧气的条件下生长。在有分子态氧的条件下,它们进行正常的有氧呼吸;在缺乏分子态氧的条件下,则进行无氧呼吸或发酵,以获得新陈代谢所必需的能量。这类竿物包括酵母菌、一些肠道菌和硝酸盐还原菌等。

三、水分

水分是微生物最基本的营养要素。微生物细胞中含有大量的水分,例如细菌含水量平均为80%(73.35%~87.7%), 酵母含水量为75%(54.0%~83%), 霉菌含水量为85.79%~88.32%, 霉菌的孢子含水量为38.87%。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和一切生命活动都离不开水。需水量的多少随微生物的种类而不同,一般来说水分的需要量是:细菌>酵母>霉菌。

与微生物的发育有密切关系的不是水分含量,而是水分活性(water activity, 简写成

Aw)。微生物的繁殖与培养基或基质中的水分活性有关,水分活性低,繁殖就差,一旦水分活性低于某种水平时,整个繁殖就停止。当水分活性在0.995附近,普通菌的发育最旺盛。下表列出了微生物的发育与水分活性的关系。

微生物的发育与水分活性的关系

微生物发育的最低A- 微生物发育的最低Aw

普通细菌普通酵母普通霉菌0. 90

o. 88

o. 8o

好盐细菌

耐干性毒菌

耐渗透压酵母

≤0. 75

0. 65

0. 61

四、温度

在影响微生物生长繁殖的外界因素中,温度的影响最为密切。温度的影响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随着温度的上升细胞中的生物化学反应速率加快;另一方面,组成细胞的物质如蛋白质、核酸等都对温度较敏感,随着温度的升高,这些物质的立体结构受到破坏,从而引起微生物生长的抑制,甚至死亡。因此只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微生物的代谢活动和生长繁殖才随着温度的上升而增加。温度上升到一定程度,开始对微生物产生不良影响,如果温度继续升高,则微生物细胞功能急剧下降以致死亡。

温度对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影响很大。一般来讲,微生物对低温的抵抗能力较之对高温的抵抗能力强。当环境温度超过微生物的最高生长温度时,引起细菌内核酸、蛋白质等物质的变性,以及酶的失活,最终引起微生物的死亡。温度越高,微生物死亡越快。不同的微生物对高温的抵抗力不同。大多数细菌、酵母菌、真菌的营养细胞在50~65℃加热l0min就可致死。放线菌和霉菌的孢子比营养细胞抗热性强,在76~80℃加热l0min才致死。细菌的芽孢抗热性最强,要在100℃高温下处理相当长时间才致死。

微生物的抗热性还取决于菌龄、基质成分及微生物的数量。一般老龄菌比幼龄菌抗热性强。基质成分对微生物的抗热性也有影响,基质中的脂肪、糖、蛋白质对微生物有保护作用,从而增强了微生物的抗热性。基质pH值偏离7时,特别是偏向酸性时,微生物的抗热性明显降低。微生物的数量越多。抗热性越强,这是因为菌体细胞能分泌对菌体有保护作用的蛋白质等。

五、pH值

环境中的pH (氢离子浓度)值对微生物的生长繁殖有很大的影响。pH值对微生物生长繁殖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但不外乎是影响微生物细胞的外环境和内环境。前者如影响氧的溶解度、营养物质的物理化学状态以及氧化还原电位等。

各类微生物有其不同的最适pH值及可以生长的pH值范围。大多数细菌生长的pH值范围是4~9, 最适pH值接近7。酵母和霉菌的最适pH值趋向酸性。放线菌的最适pH值一般在微碱性范围。人们可利用酸类或碱类物质,通过改变环境的pH值,来达到抑制或杀死霉腐微生物的目的。酸、碱的浓度越高,则杀菌力越大。此外还与酸、碱的电离度有关,电离度越大,则灭菌效果越好。无机酸如硫酸、盐酸等杀菌力强,但由于腐蚀性大,实际上不宜用作消毒剂。食品工业中常应用苯甲酸、丙酸、脱氢醋酸等作为防腐剂,来抑制酵母、霉菌、细菌的生长。碱类物质由于毒性大,一般只用于仓库及棚舍等环境的消毒。

六、渗透压

渗透压对微生物的生命活动有很大的影响。微生物的生活环境必须具有与其细胞大致相等的渗透压,超过一定限度或突然改变渗透压,会抑制微生物的生命活动,甚至会引起微生物的死亡。在高渗透压溶液中微生物细胞脱水,原生质收缩,细胞质变稠,引起质壁分离。

在低渗透压溶液中,水分向细胞内渗透,细胞吸水膨胀,甚至破坏。在等渗溶液中,微生物的代谢活动最好,细胞既不收缩也不膨胀,保持原形不变。常用的生理盐水(0.85%NaCl 溶液)就是一种等渗溶液。

适宜于微生物生长的渗透压范围比较广,微生物对渗透压有一定的适应能力,逐渐改变环境的渗透压,微生物能适应这种变化。在海水、盐湖、水果汁中生长的微生物,大部分可以逐渐适应在低渗透压的培养基中生长。有些微生物专性嗜高渗透压,必须在高渗环境中才能生长。中等嗜盐微生物可在2%盐溶液中生长,极端嗜盐微生物可在15%~30%盐溶液中生长。

综上所述,微生物的繁殖和生命活动需要一定的营养条件和生理条件,而且各种微生物都有自己最适合的生长条件。防霉防腐的目的,就是有目的地控制这些条件,人为地破坏霉腐微生物的最适生长条件,抑制甚至杀死霉腐微生物,从而防止制品和物品被微生物污染。

四、目前研究状况

微生物灾害的研究是一门新兴的边缘科学,近年来已引起世界各国的普遍重视。早在20世纪50年代初,欧美以及日本等就开始研究出口商品、军用品以及民用品等方面的微生物灾害及防治技术,主要对象是皮革制品、纺织品、木材及其制品、纸张、包装材料等。60年代以后,研究工作开始涉及塑料、橡胶、金属材料、光学仪器、精密仪器等范围。如“阿波罗”登月号所用的精密仪器都采用了有效的防霉措施。

国外许多高等院校、研究机构以及产业部门都开展了微生物灾害的研究,其任务是调查微生物灾害的实态,研究防止技术,确定综合性的防范措施等。在英国伯明翰阿斯顿大学设立了“国际生物灾害情报中心”(International Biodeterioration Information Center)。日本于1973年成立了防菌防霉学会,同时出版《防霉防菌》杂志,定期举办讨论会,日本的大阪大学、筑波大学、近畿大学、东京农业大学、井上微生物灾害研究所、东京综合防霉研究所等都开展这方面的研究工作。美国的哈佛大学、马里兰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加利福尼亚大学、韦恩州立大学、通用电气公司研究所、宇航局研究所、道(Dow)化学公司、文特隆(Ventro)化工公司等都开展这方面的研究工作。另外,前苏联、加拿大、法国、德国、瑞典、波兰、澳大利亚、印度等国也都重视这方面的研究工作。还有许多国家对工业材料及其制品实行污染菌的控制和检验,规定污染菌的指标,制定霉菌抵抗性试验规范。

我国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开始重视微生物灾害或防霉方面的研究。于2003年筹建中的全国防霉防菌协会至今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召开了七届防霉防菌技术研讨及产品交流会。

在涂料行业中,国内外都有一批专业人员在辛勤地探索。国外发达国家的研究成果,除了少数公开外,目前还有相当部分是保密的,是有偿服务的,在国内市场上,也有不少“防腐涂料”、“杀菌涂料”、“抗霉涂料”但是效果如何?如何鉴定?有无标准可查……一系列问题,令人担心,令人无奈。

五、防霉抗菌工作如何进行

(1)防霉抗菌剂的种类

常见的主要抗菌药物有500种以上,包括有机和无机的,它们的理化性质,毒性及防霉抗菌效果各不相同。下面举几个例子说明,限于篇幅无法全部列出。

①1,3-二羟甲基-5,5-二甲基海因(C7H12N204,分子量188.18)又称DMDMH 属低毒化合物。是一种广谱防霉抗菌剂,主要针对细菌,对真菌效果一般,被广泛用于涂料,油墨,印刷等行业,主要都缓慢释放甲醛达到防霉抗菌的效果,正因为释放甲醛影响环境,己被许多国家禁止使用。

②二硫代水杨酸(C14H10O4S2,分子量306.36)又称DSTA,DTDBA,属低毒化合物

对常见霉菌,细菌都有较好的抑制作用,尤其对出芽短梗霉、黑曲霉、蜡叶芽枝霉等有效,加入涂料和粘合剂中,可提高产品的耐霉性能。

③4,5-二氯-N-辛基-4-异噻唑啉-3-酮(C11H17Cl2NOS分子量282.22)又称ROZONE 2000、DCOIT。系一种白色粉末,具有广泛杀菌活性和优异的杀藻性能,是一种理想的海洋防污剂,在现有环境中对海洋生物毒性最小,与三丁基锡(TBT)相比,本产品属环境友好型,是有机锡的最佳替代品。

本品DCOIT和其它防污剂组合成不同的配方:DCOIT+氧化亚铜;DCOIT+氧化亚铜+百菌清;DCOIT+硫氢酸亚铜;DCOIT+氧化亚铜+敌草隆;DCOIT+硫氢酸亚铜+敌草隆;DCOIT+2-甲硫基-4-叔丁氨基-6-环丙氨基三嗪的组合,可以实现长期高效、低毒、安全的要求。由于DCOIT对硅藻、细菌、藻类植物和藤壶等动物都有很好的抑制作用,并且通过水解,光降解和生物降解很快分解,不产生累积效应。因此自1999年以来在北欧、瑞典、冰岛、挪威、丹麦等国联合开展了DCOIT代替TBT防污剂的研究。

④氧化亚铜(Cu2O,分子量143.1)为红棕色粉末,在潮湿大气中易被氧化,而转化为碳酸铜。氧化亚铜属低毒化合物,它主要靠铜离子起杀菌作用,它可被萌发的孢子吸收,达到一定的浓度可杀死孢子细胞,从而起到杀菌作用。它被广泛用于海洋涂料的防污剂,在海水中它分解产生的铜离子使海生物的主酶失去活性,使生物细胞蛋白质絮凝产生金属蛋白质沉淀物,致使生物组织发生变化而死亡。当铜离子临界渗出率为10μg/(cm2.d )时对藤壶有效,10~20μg/( cm2.d )时对水螅、水母有效,20~50μg/( cm2.d)时对藻类有效,40μg/( cm2.d )对细菌黏膜有效。

(2)对霉腐微生物的调研

这是非常重要的工作。由于微生物种类繁多,习性各异。因此,生长在各种不同工业材料或制品上的微生物种类亦不相同。换言之,各种工业材料或制品中的污染菌的品种不一样。例如,在乳胶涂料中繁殖的微生物主要是细菌,包括假单胞杆菌、海生黄杆菌、黄色八叠球菌、蕈状芽孢杆菌等,而在涂膜上生长的微生物主要是霉菌,包括出芽短梗霉、蜡叶芽枝霉、黑曲霉、集团茎点霉、交链孢霉等。尽管从发霉的皮革表面分离到几十种霉菌,但是引起皮革发霉的主要霉菌是青霉和曲霉。

由于不同品种的微生物对某种药物的敏感性不一样,即某种药物对不同品种的微生物具有一定的专一性,因此,依靠一种或几种药物来解决不同工业材料或制品的霉腐问题是不可能的。了解某种工业材料或制品上霉腐微生物的种类,为筛选合适的防霉抗菌剂,解决产品的霉腐问题提供了依据,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对症下药。

霉腐微生物调查的一般过程如下所述。

(1)采样使用灭菌的磨口玻璃试剂瓶或大试管或小三角烧瓶和采样工具,现场取样(最好取微生物数量多的霉腐样品),放入带冰块的保温瓶,带回实验室,置于冰箱内待检。

(2)分离使用灭菌的细菌培养基或霉菌培养基,根据污染程度的大小,即霉腐菌的多少,用无菌水稀释若干次,于适宜温度下培养一定时间,待污染菌菌落明显出现为止。在无菌室内,于火焰旁,用接种针(环)挑取各菌落于培养基斜面中再培养。最后将长好的斜面保存于冰箱备用。

(3)鉴定微生物种类的鉴定是一项繁琐和费时的工作,一般由专业机构完成,因为要借助显微镜做形态观察和进行各种生理生化试验。通常情况下,应用单位不必进行此项工作,只要将分离到的各种微生物编号保藏即可,同样可供防霉抗菌剂的筛选试验之用。而如果一定要确知某种污染菌的名称,则可委托专业机构来完成。

(3)实验室供试微生物

实验室中可供试验的微生物主要如下列四类,其中不少与涂料霉变相关

⑴霉菌黑曲霉(Aspergillus niger)、黄曲霉(Aspergillus flavus)、变色曲霉(Aspergillus versicolor)、橘青霉(Penicillium citrinim)、宛氏拟青霉(Pacilomyces varioti)、蜡叶芽枝霉( Cladosporium herbarum)、绿色木霉(Trichoderma viride)、球毛壳霉(Chaetomium globasum)。

(2)细菌巨大芽孢杆菌(Bacillus megaterium)、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荧光假单胞杆菌(Pseudomonas fluorescens)。

(3)酵母酒精酵母(Klocckeria janke)、啤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uisiae)

(4)其他常见菌交链孢霉(Alternaria sp.)、毛霉(Aetinomucor elegans)、根霉(Rhizopus sp.)、出芽短梗霉(Aureobasidium pullulans)、铜绿假单胞杆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白色念珠菌(Candida albicans)。

(4)防霉抗菌剂的筛选

由于工业防霉抗菌剂种类繁多,性质各异,要选择某种或某几种药物来解决涂料工业材料或制品的霉腐问题,就必须对众多的防霉抗菌剂进行一系列筛选试验。

对防霉抗菌剂的要求为:作为一种理想的防霉抗菌剂,必须符合高效、广谱、低毒、长效、稳定、互溶性良好、价格适中、货源充足等要求。还要考虑到色泽、气味、腐蚀性、溶解性等因素。而要完全满足上述各种要求是相当困难的。因此在实际使用时,可采用两种或两种以上药物的复配技术,协同作用。

(1)初筛目前使用的工业防霉抗菌剂有几百种,首先要对各种防霉抗菌剂的物理化学性质有基本了解,从中选取所需要的能解决工业材料或制品霉腐问题的药物。其次要对所选取的药物做防霉抗菌效果的试验。此项工作十分重要,否则就不能有针对性地寻找到具有良好防霉抗菌效果的药物。初筛一般采用平板抑菌圈法,初步考察药物对混合细菌、混合霉菌或混合酵母菌的抑杀能力的大小。进而选择抑菌圈较大的,也就是防霉抗菌能力强的药物进行进一步复筛试验。

(2)复筛在对混合细菌、霉菌或酵母初筛的基础上,用最低抑制浓度法(MIC法)对各种微生物做最低抑制浓度的检测试验,从而了解各种药物防霉抗菌效果,为防霉抗菌剂在某种工业材料或制品中的应用提供必要的依据。某种药物对各种微生物的MIC数据是不一样的,此即为某防霉抗菌剂对某种或某几种微生物处理效果。

①添加试验也叫互配试验,即将筛选到的防霉抗菌剂或复配物以一定比例添加到工业材料或制品中。试验者必须熟悉工业材料或制品的制造工艺(从涂料原料的选用、按配方投料、分散、研磨),以能恰当掌握添加到某一道工序。添加的防霉抗菌剂既要能够解决霉腐问题,又不能影响材料或涂料的性能和质量,否则防霉抗菌剂效果再好,也不能使用。例如,当防霉抗菌剂添加到乳胶涂料中后,应关注是否影响涂料的白度;是否引起破乳、是否引起涂料分层、结块。当防霉抗菌剂添加到树脂塑料中时,是否能耐高温;是否会产生难闻的气味;是否影响树脂塑料的颜色;当防霉抗菌剂添加到金属加工液时,pH值是否恰当;是否对机械设备起腐蚀作用;当防霉抗菌剂用于木材防腐时,是否使木材颜色起变化等,这些均必须予以考虑。

②挑战试验就是在已添加防霉抗菌剂的工业材料或制品中加入一定量的供试微生物悬浮液,混合均匀后于适宜温度下考验一定的时间,定期观察样品中微生物的繁殖情况,从而判断所添加的防霉抗菌剂能否有效地解决产品的霉腐问题。作为供试微生物,如无特殊要求,

则使用实验室常规试验菌(混合细菌或混合霉菌或混合酵母菌), 如有特殊要求,可使用从某种工业材料或制品中分离到的污染菌,也可以两组菌同时使用。每100g样品中加入1ml菌悬液,含菌量为108cfu/ml。考验时间为28天, 其间每7天检查一次,一般情况下,第7、14、21天可使用平板划线培养法检菌,用“—、十、十十、十十十”表示菌的有无或

多少。第28天时,进行活菌计数。自然,经过艺28天考验后,样品中的菌越少越好,说明防霉抗菌剂发挥了作用;如果样品中的菌越来越多,则说明所加入的防霉抗菌剂及其配方效果不好或不起作用,应重新筛选。

本试验适合于乳胶涂料、化妆品、胶黏剂、金属加工液、造纸纸浆、墨水墨汁、循环水、油田注水等。

③培养皿试验就是将添加过防霉抗菌剂的样品裁剪成一定的大小,置于固体平板培养基的中央,然后喷洒霉菌孢子悬浮液(108 cfu/ml), 于(28土1)℃考验一定的时间,每7天检查一次,28天结束试验。长霉程度可用“—、十、十十、十十十”来表示,28天后最好为“—”, 即未长霉。工业产品的耐霉要求,可参照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

本法适用于涂料、纺织品、皮革、塑料、橡胶等。

④应用试验将通过一系列筛选试验得到的防霉抗菌剂配方,添加到需要解决霉腐问题的工业材料或涂料中,进行生产化应用试验。同时定批次抽取样品,进行防霉抗菌效果及其他性能检测。一般情况下,三批次产品合格,即可视为工艺稳定。另外,跟踪服务也非常重要,因为工业产品在制造过程中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加上环境条件的变化,有的会影响到产品的防霉抗菌效果。发现问题,需及时改进。因不同产品,有不同要求,也有不同试验方法,与涂料关系不大的方法在此省略了,请读者参阅其它文献。

六、结束语

涂料科学是一门多学科的综合性科学,纵观近代涂料发展的历史,可以认为涂料学中包含了有机、无机、物化、分析、高分子、电化学、生物学、电子学、光学、矿物学、环境、医学等学科的精华。随着社会的发展,环保的要求,人类的进步,本学科的综合性,交叉性,边缘性越来越明显,研究的范围一定会越来越广,课题将越来越深奥、复杂。因此,涂料行业的挑战也必定越来越深化,特别是在技术前沿方面的竞争将越来越激烈。

涂料科学又是一门实验科学,要对科学试验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提到一个新的高度来认识,人们常说在涂料界中工作经验非常重要,其实经验就是靠做出来的,靠到第一线,生产岗位,实验室仪器前,一天一天踏踏实实地做出来的,这里就要有耐心和毅力,也要甘心做一名普通的工人,或实验员,经过数十年的查文献做实验,在生产车间做产品,最后才能积累经验,做出与国际接轨的产品和研究成果。

涂料科学又是一种系统工程,要想使中国的涂料科学赶上甚至超越国际水平,没有政府+企业+人才+资金+工程实例+大学院校科研单位的合作是很难实现的,我呼吁在重大课题上的全方位合作,我更希望以民族之心,以民族利益为重,团结起来共同奋斗,为开创中国涂料的新局面而不懈努力!

七、参阅文献

㈠马振瀛防霉学,云南,云南科技出版社1990

㈡杨文博微生物学实验,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

㈢Jacobson A H, Willingham G L, Sea-nine antifoulant: anenviron mentally acceptable alternative to organotin antifoulants . The 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 2000,

258(1):103-110

㈣顾学斌、王磊、馬振瀛等编著抗菌防霉技术手册北京,化工出版社2011年

㈤张东洋、张中华等建筑乳胶涂料防霉性的研究涂料工业.2001,31(4):12-14

【作者】

沈浩先生:资深涂料专家,英国化学博士,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教授,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员,中国涂料工业协会顾问委员会主任,深圳涂料技术学会、中国涂料中小企业联合会(筹)创始人之一,并兼任深圳涂料技术学会名誉会长、中国涂料中小企业联合会(筹)会长等职务

【编者案】

防霉抗菌功能是涂料产业的发展方向之一,也是涂料领域世界性难题之一,在此领域,“大而不强的中国涂料产业”与国际涂料巨头几乎处于同一起跑线上,希望更多的同仁和企业加大在此领域的研究,期望防霉抗菌功能涂料能成为我国实现“涂料强国”的突破口之一。欢迎各位涂料届同仁通过《涂料原料与设备》编辑部与作者取得联系,共同探讨,共同提高。

中国新型涂料网

抗菌药物的基本分类及抗菌要点

抗菌药物的基本分类及抗菌要点 热度20已有191 次阅读2012-7-14 09:23 |青霉素, 氨苄西林, 普鲁卡因, 头孢菌素 为了便于大家对抗菌药物的全貌建立概念性的认识,我对抗菌药物做了下面一些简略性表 述,希望能对大家学习抗菌药物有一点帮助。当然更希望得到大家的批评及指正。 (一)β-内酰胺类: 1、青霉素类: (1)天然青霉素类特点:主要作用是用于敏感菌株的的G+菌感染,但不耐酶。 临床上主有:青霉素G钠(钾)、普鲁卡因青霉素、苄星青霉素、青霉素V钾等。 (2)耐酶青霉素类:本类药物耐酸、耐酶,主要用于耐青霉素的金葡菌等G+菌感染。 临床上主有:苯唑青霉素、氯唑西林、双氯西林、氟氯西林等。 (3)半广谱青霉类:对大多数革兰氏阳性菌及少部分阴性菌(如李斯特杆菌、流感杆菌和伤寒杆菌等)有杀菌作用,耐 酸可口服,但不耐酶。 临床上主有氨苄青霉素、羟氨苄青霉素(阿莫西林)等。 (4)抗铜绿假单胞广谱青霉素类:对G+菌作用不及青霉素、氨苄西林和阿莫西林等,但对包括铜绿假单胞及不动杆菌等 院内感染常见菌株在内的G-菌有强大的抗菌作用。 临床上有:哌拉西林、阿洛西林、美洛西林、替卡西林、羧苄西林、磺苄西林、呋苄西林、阿帕西林等。 (5)抗G-窄谱青霉素类:氮卓脒青霉素(美西林)等。 2、头孢菌素类: (1)第一代头孢菌素特点:对G+(除肠球菌、MRSA外)有良好抗菌;对G-作用较差,仅对少数大肠杆菌、肺炎杆菌等 有活性;多对β-内酰胺酶不稳定;半衰期多较短、不易进入CSF;有一定肾毒性。本类药中头孢硫咪对肠球菌(如粪肠球 菌、屎肠球菌等)有良好活性,这是一个另外。 注射用:头孢唑林、头孢拉定、头孢硫脒、头孢噻吩钠、头孢替唑钠、头孢噻啶、头孢氨苄、头孢匹林、头孢乙氰钠等。 可口服用:头孢拉定、头孢氨苄、头孢克罗等。 (2)第二代头孢菌素:对G+菌作用与第一代稍弱或相似,对多数肠杆菌科细菌有较好抗菌作用,对绿脓无活性;对β-内酰胺酶较稳定,头孢呋辛在CSF中有一定浓度;肾毒性较一代头孢要轻。头孢孟多等有明显的出血反应,应慎用。 注射用:头孢呋辛、头孢孟多酯、头孢替安等。 可口服用:头孢呋辛(酯)、头孢克洛、头孢丙烯、头孢尼西钠等。 附:头孢丙烯的结构特点决定其每天1~2次用药即可 时间依赖性抗菌药物其杀菌效果主要取决于血药浓度超过所针对细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的时间,要求用药时间间隔 满足24小时内血药浓度高于致病菌MIC至少40%(即ζ>40%MIC)即可;此外,血浆半衰期(t1/2)(影响药物和细菌接触时间)、某些药物体内PAE(抗生素后效应)可能有一定影响,但不是决定因素。 对于头孢丙烯药物来说,虽然属于时间依赖性抗菌药物,但其特殊的药物分子结构决定了一天1次或2次给药即可满足该药理活性,即一天1次或2次给药就可以满足24小时内血药浓度高于致病菌MIC至少40%这一原则。 头孢丙烯的分子结构:由于头孢丙烯在3位和7位两个侧链上的改造,使其具备了在药效学和药动学上的双重优势。具体体 现在: 第一,头孢丙烯的3位丙烯基侧链,具有与第三代口服非酯化头孢菌素中的头孢克肟和头孢地尼的乙烯基相似的丙烯基, 丙烯基比乙烯基延长了一个甲基,比拥有一个小烷基(甲基)的第一代头孢如头孢氨苄延长了2个碳原子侧链,由于引入 了丙烯基并延长了侧链使得头孢丙烯具备了如下特点: 在药动学上提高了脂溶性,增加了口服吸收和对组织的渗透性,同时还提高了其在体内的化学稳定性,从而也相对延长了

防霉抗菌的基本概念

防霉抗菌的基本概念 摘要:本文根据生物科学资料介绍细菌和霉菌的一些最基本的构造和特性,对常见霉腐微生物的繁殖条件做了概括叙述,最后对防霉抗菌问题研究的状况做了分析,希望能对我国的防霉抗菌涂料发展有些帮助。 关键词:微生物、细菌、霉菌、繁殖、防霉抗菌涂料、海洋防污涂料。 一、前言 人类与细菌的斗争己廷续相当长的历史了。文明社会的发展史也是人类与细菌的斗争史,人类为了生存的需要,为了不被自然界中突然而来的巨大细菌灾难所毁灭,利用自己的智慧和勤劳一次又一次地战胜过由于细菌所带来的灾祸。 在我们涂料界中,一代又一代涂料专家不顾困难重重,前赴后续,想研制出具有防霉抗菌的涂料。祈求利国利民、造福人类、净化环境。但是在涂料中要真正能解决这个问题,还需要走很长的一段路,还要花费大量的人才和物力,还要从基础科学入手。 二、常见霉腐微生物的基本构造和特性 这里主要介绍细菌、霉菌这两类引起霉腐变质的微生物,自然界中常常是十分复杂和混合出现各种微生物的,为了将最基本的概念弄清楚,有利于我们涂料配方设计时有很明确的针对性,我们将根据文献和资料来对它们分别进行介绍。 (一)什么是细菌 细菌是自然界中分布最广、数量最多、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一类微生物。食品的变质,食物中毒,墨汁发臭,抹布发黏,化妆品产气发胀,某些传染病的发生,铁、铜、铝等金属制品的腐蚀等,主要是细菌活动的结果。下面对细菌的构造繁殖方式以其菌藻形态分别做介绍:(1)细胞的形态和构造 细菌的大小与形态 细菌的个体很小,它的大小通常以μm表示。细菌的形态多种多样,常随着菌龄和环境条件的不同而有所改变。各种细菌在幼龄和生长条件适宜时,表现正常的形态。根据细菌的外形不同,可将细菌分为球形、杆形和螺旋形三种基本形态,分别被称为球菌,杆菌和螺旋菌。球菌的直径约为0. 5~2μm,杆菌约为(0. 5 ~1) μm×(1 ~5) μm,弧菌约为(0. 3 ~O.5) μm×(1~5) μm,螺旋菌约为(0. 3~l) μm×(l~50) μm。 ①球菌这类细菌单个存在时,呈圆球形或扁圆形。几个球菌联合在一起,其接触面常呈扁平状态。如尿素小球菌(Micrococcus ureae)、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等。 ②杆菌杆状的细菌,多数细菌为杆菌。杆菌的长短、形态差别很大。杆菌按其形态有短杆菌、链杆菌、分枝杆菌、棒状杆菌和芽孢杆菌等。如伤寒沙门菌(Salmonella typhi)、普通变形杆菌(Proteus vulgaris)、痢疾志贺菌(Shigella dysenteriae,)等。 ③螺旋菌细胞呈弯曲、螺旋状的细菌。弯曲不足一圈的称为弧菌,如霍 乱弧菌(Vibrio cholerae)、玫瑰色螺菌(Spirillum roseum)等。 (2)细菌的细胞结构 细菌的细胞结构可分为一般结构和特殊结构两类。一般结构,这是任何细菌都具有的共同构造,主要由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和核质体组成。鞭毛、荚膜和芽孢等,是某些细菌所特有的结构。下面分别做介绍: ①细胞壁包在细胞表面的一层坚韧而具有弹性的结构,厚度一般在lO~ 80nm,细菌的细胞壁约占菌体干重的10%~25%。

(医疗药品)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基本原则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基本原则 上海华山医院抗生素研究所吴菊芳 一抗菌药物治疗性应用的基本原则 (一)诊断为细菌性感染者,方有指征应用抗菌药物 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及血、尿常规等实验室检查结果,初步诊断为细菌性感染者以及经病原检查确诊为细菌性感染者方有指征应用抗菌药物;由真菌、结核分枝杆菌、非结核分枝杆菌、支原体、衣原体、螺旋体、立克次体及部分原虫等病原微生物所致的感染亦有指征应用抗菌药物。缺乏细菌及上述病原微生物感染的证据,诊断不能成立者,以及病毒性感染者,均无指征应用抗菌药物。 (二)尽早查明感染病原,根据病原种类及细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选用抗菌药物 抗菌药物品种的选用原则上应根据病原菌种类及病原菌对抗菌药物敏感或耐药,即细菌药物敏感试验(以下简称药敏)的结果而定。因此有条件的医疗机构,住院病人必须在开始抗菌治疗前,先留取相应标本,立即送细菌培养,以尽早明确病原菌和药敏结果;门诊病人可以根据病情需要开展药敏工作。 危重患者在未获知病原菌及药敏结果前,可根据患者的发病情况、发病场所、原发病灶、基础疾病等推断最可能的病原菌,并结合当地细菌耐药状况先给予抗菌药物经验治疗,获知细菌培养及药敏结果后,对疗效不佳的患者调整给药方案。 (三)按照药物的抗菌作用特点及其体内过程特点选择用药 各种抗菌药物的药效学(抗菌谱和抗菌活性)和人体药代动力学(吸收、分布、代谢和排出过程)特点不同,因此各有不同的临床适应证。临床医师应根据各种抗菌药物的上述特点,按临床适应证(参见“各类抗菌药物适应证和注意事项”)正确选用抗菌药物。 (四)抗菌药物治疗方案应综合患者病情、病原菌种类及抗菌药物特点制订 根据病原菌、感染部位、感染严重程度和患者的生理、病理情况制订抗菌药物治疗方案,包括抗菌药物的选用品种、剂量、给药次数、给药途径、疗程及联合用药等。在制订治疗方案时应遵循下列原则。

《安全培训基本知识》word版

安全培训基本知识 一、安全基本概念 1、安全:是指生产系统中人员免遭不可承受危险的伤害。 2、本质安全:是指设备、设施或技术工艺含有内在的能够从根本上防 止发生事故的功能。具体包括两方面内容:失误、故障。本质安全 是安全生产管理预防为主的根本体现,也是安全生产管理的最高境 界。 3、事故:造成人员的死亡、伤害、职业病、财产损失或其它损失的意 外事件。 4、事故隐患:指生产系统中可导致事故发生的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 不安全状态和管理上的缺陷。 5、危险:是指特定危险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与后果的结合。 6、危害:是指可能造成人员伤害、职业病、财产损失、作业环境破坏 的根源或状态。 7、危险 8、重大危险源:是指长期地或者临时地生产、搬运、使用或者储存危 险物品的数量等于或者超过临界量的单元(包括场所和设施)。 二、安全生产管理的基本原理和原则 1、系统原理和原则 系统原理是现代管理学的一个最基本原理。它是指人们在从事管理工作时,运用系统理论、观点和方法,对管理活动进行充分的系统分析,以达到管理的优化目标。

原则有:(1)动态相关性原则(2)整分合原则(3)反馈原则(4)封闭原则 2、人本原理和原则 人本原理是指在管理中必须把人的因素放在首位,体现以人为本为本的思想。 原则有:(1)动力原则(2)能级原则(3)激励原则 3、预防原理和原则 预防原理是指安全生产管理工作应该做到预防为主,通过有效的管理和技术手段,减少和防止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 原则有:(1)偶然损失原则(2)因果关系原则(3)3E原则(4)本质安全化原则 4、强制原理和原则 强制原理是指采取强制管理的手段控制人的意愿和行为,使个人的活动、行为等受到安全生产管理要求的约束,从而实现有效的安全生产管理。原则是:安全第一原则(2)监督原则 三、事故致因理论 1、事故频发倾向理论:是指事故频发倾向者的存在是工业事故发年的主 要原因,即少数具有事故频发倾向的工人是事故频发倾向者,他们的存在是事故的主要原因。 2、海因里希因果连锁理论:海因里希把工业伤害事故的发生发展过程描 述为具有一定因果关系事件的连锁,人的不安全行为或物的不安全状态是由于人的缺点造成的,人的缺点是由于不良环境诱发或者是由于先天的遗传因素造成的。

医院感染基本概念

医院感染基本概念 医院感染是指住院病人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包括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和在医院内获得出院后发生的感染,但不包括入院前已开始或者入院时已处于潜伏期的感染。医院工作人员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也属医院感染。广义地讲,医院感染的对象包括住院病人、医院工作人员、门急诊就诊病人、探视者和病人家属等,这些人在医院的区域里获得感染性疾病均可以称为医院感染,但由于就诊病人、探视者和病人家属在医院的时间短暂,获得感染的因素多而复杂,常难以确定感染是否来自医院,故实际上医院感染的对象主要是住院病人和医院工作人员。 自有医院以来就存在着医院感染问题,但是,从科学上来认识医院感染以及减少医院感染发生的必要性,乃是近代科学在发展过程中逐步认识,逐步深入和解决的。 医院感染管理是一个全院性的工作,包括临床各科、医技、药房、手术室、供应室、后勤等操作规范、消毒隔离工作、自我防护和医院医疗废物的规范处里,抗菌药物的应用等。 疾病分类 按感染部位分类 可分为呼吸系统医院感染、手术部位医院感染、泌尿系统医院感、血液系统医院感染、皮肤软组织医院感染等等。 按病原体分类

可将医院感染分为细菌感染、病毒感染、真菌感染、支原体感染、衣原体感染及原虫感染等,其中细菌感染最常见。每一类感染又可根据病原体的具体名称分类,如柯萨奇病毒感染、铜绿假单孢菌感染、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等。 按病原体来源分类 1.内源性感染: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患者在医院内遭受自身固有病原体侵袭而发生的医院感染。病原体通常为寄居在患者体内的正常菌群,通常是不致病的,但当个体的免疫功能受损、健康状况不佳或抵抗力下降时则会成为条件致病菌发生感染。 2.外源性感染: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患者在医院内遭受非自身固有的病原体侵袭而发生的感染。病原体来自患者身体以外的个体、环境等。包括从个体到个体的直接传播和通过物品、环境而引起的间接感染。 发病原因 医院内有各种疾病的病人,其免疫防御功能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损害和缺陷。同时,病人在住院期间,又由于接受各种诊断和治疗措施,如气管插管、泌尿道插管、内窥镜、大手术及放射治疗、化疗等,又不同程度的损伤并降低了病人的免疫功能。加之医院中人员密集,有各种感染疾病的病人随时可能将病原体排入医院环境中。于是医院内的空气受到严重污染,成为微生物聚集的场所。细菌、病毒、真菌等微生物在医院的空气、物体表面、用具、

(安全生产)安全基础知识

安全基础知识 安全管理科学理论与安全管理技术方法(安全管理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一、安全管理基础 1、什么是安全管理:是指以国家的法律、规定和技术标准为依据,采取各种手段,对企业生产的安全状况, 实施有效制约的一切活动。(内容包括行政管理;技术管理;工业卫生管理; 2、职业安全卫生管理的目的: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调整劳动关系的重要内容,是生产经营的重 要保证,是企业获取经济效益的必要条件。 3、安全生产保障的三大对策:工程技术的对策、安全教育的对策、安全管理的对策。工程技术对策就是要尽 量通过采用先进的生产工艺技术,采取有效的安全技术措施,从硬件上达到技术所要求的安全生产科学标准;教育对策就是对企业职工进行全员教育,提高职工的安全知识和技能,提高职工的安全素质,从而防止人因事故;管理对策就是通过强制管理和科学管理使人员、技术、设备和工具、生产环境等各种安全生产要素得到有机的协调。 4、安全生产管理的基本原则:①生产与安全统一的原则,即在安全生产管理中要落实“管生产必须管理安全” 的原则;②三同时原则:新建、改建、扩建的项目,其安全卫生设施和措施要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运营;③五同时原则:企业领导在计划、布置、检查、总结、评比生产的同时,还应计划、布置、检查、总结、评比安全;④三同步原则,企业在考虑经济发展、进行机制改革、技术改造时,安全生产方面要与之同步规划、同步组织实施、同步运作投产;⑤三(四)不放过原则:发生事故后,要做到事故原因没查清,当事人和群众未受到教育,整改措施未落实三不放过。事故责任者没有受到严肃处理不放过 5、安全管理的对象:是安全生产系统(它包括的要素是:生产的人员、生产的设备和环境、生产的动力和能 量,以及管理的信息和资料)“人、机、料、法、环” 6、安全否决权原则:是指安全工作是衡量企业经营管理工作好坏的一项基本内容,该原则要求,在对企业各 项指标考核、评选先进时,必须要首先考虑安全指标的完成情况。安全生产指标具有一票否决的作用。二、安全管理原理(了解) 安全经济学原理:安全的效益可从两方面来评价:安全的“减损效益”(减少人员伤亡、职业病负担、事故经济损失、环境危害等),一般安全的减损价值占GNP(或企业产值)的2.5%(追求目标);第二是安全的增值效益,通过安全对生产的“贡献率”来评价,一般可达到GNP(或企业产值)的2~5%(直接的)。通常安全的投入产出比可达到1∶6。安全经济学原则有:安全生产投入与社会经济状况相统一的原则;发展安全与发展经济比例协调性原则;安全发展的超前性原则;宏观协调与微观协调辩证统一的原则;协调与不协调辩证统一的原则。 有三种基本性质:事故的因果性,事故的偶然性和事故 的再现性。事故展四阶段论:从事故时间特性的角度分 析,事故经历如下四个阶段:事故的孕育阶段——事故 的发展阶段——事故的发生阶段——事故损失阶段。事 故原因体系:如图。 三、安全管理模式与原则(了解) 1、事后型安全管理模式:在事故或灾难发生后进行整 改,以避免同类事故再次发生的一种对策。这种对策模式遵循如下技术步骤:事故或灾难发生——调查原因——分析主要原因——提出整改对策——进行评价——新的对策。 2、预期型安全模式。是一种主动、积极地预防事故或灾难发生的对策。其基本的技术步骤:提出安全或减灾 目标——分析存在的问题——找出主要问题——制定实施方案——落实方案——评价——新的目标。 3、安全管理对策的组织原则:系统整体性原则、计划性原则、效果性原则、单项解决的原则、等同原则、全

抗菌检测知识简介

日本国家标准 JIS Z 2801:2000抗菌制品抗菌性能的检测与评价 引言 本标准是为规范抗菌制品抗菌性能的评价方法制定的,并于1998年12月在“生活相关新型(抗菌)功能制品会议”的报告上公布的,(亦称“抗菌制品的指导方针”)。本标准规定了作为抗菌制品重要性能之一的抗菌性能的测试方法。抗菌制品的其他重要性能,包括安全性、性能持久性以及制品标识则请参考“抗菌制品的指导方针”。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抗菌制品(包括中间制品)表面抗细菌活性及效果的测试方法。 备注:本标准暂不包括抗菌制品的其他功能,如抗真菌性能和除臭性能。 2. 规范性引用标准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JIS K 0950 灭菌塑料培养皿 JIS K 0970 微量移液器 JIS K 3800 二级生物安全柜 JIS K 8101 乙醇(99.5) JIS K 8150 氯化钠 JIS K 8180 盐酸 JIS K 8263 琼脂 JIS K 8576 氢氧化钠 JIS K 9007 磷酸二氢钾 JIS K 9017 磷酸氢二钾 JIS L 1902 纺织品抗菌性能的检测与评价 JIS R 3505 玻璃量具 3. 定义 本标准中用到的主要术语定义如下: a)抗菌抑制制品表面细菌生长的状态。 b)抗菌整理为获得抗菌效果而进行的处理。 c)抗菌制品实施抗菌加工后的制品。 d)抗菌活性值抗菌制品和未处理制品在接种细菌培养后,得到活菌数目对数的差值。 参考资料:JIS L 1902的抑菌(静菌)活性和本标准中的抗菌活性概念相同。 e)抗菌效果根据抗菌活性值判定抗菌制品抗菌效果。 4.抗菌效果 按本标准的测试方法,抗菌制品的抗菌活性值应不小于2.0,超过2.0的数值若取得各相关单位同意也可采用。

建筑施工安全基本知识

单元一建筑施工安全基础知识 一、安全生产的基本概念 1.安全的概念 1)安全 安全,顾名思义,“无危则安,无缺则全”,即安全意味着没有危险且尽善尽美。 2)安全生产 安全生产就是在生产的过程中对劳动者的安全与健康进行保护,同时还要保护设备、设施的安全,保证生产进行。 3)事故 事故是在人们生产、生活活动过程中突然发生的、违背人们意志的、迫使活动暂时或永久停止,可能造成人员伤害、财产损失或环境污染的意外事件。 2.安全生产的方针 施工安全生产必须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安全第一”是原则和目标,是从保护和发展生产力的角度,确立了生产与安全的关系,肯定了安全在建设工程生产活动中的重要地位。“安全第一”的方针,就是要求所有参与工程建设的人员,包括管理者和从业人员以及对工程建设活动进行监督管理的人员都必须树立安全的观念,不能为了经济的发展而牺牲安全。 当安全与生产发生矛盾时,必须先解决安全问题,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从事生产活动,也只有这样,才能使生产正常进行,才能充分发挥职工的积极性,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经济的发展,保持社会的稳定。 “预防为主”的手段和途径,是指在生产活动中,根据生产活动的特点,对不同的生产要素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有效地控制不安全因素的发展和扩大,把可能发生的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以保证生产活动中人的安全与健康。 对于施工活动而言,“预防为主”就是必须预先分析危险点、危险源、危险场地等,预测和评估危害程度,发现和掌握危险出现的规律,指定事故应急预 案,采取相应措施,将危险消灭在转化为事故之前。 总之,“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体现了国家在建设工程安全生产过程中“以人为本”,保护劳动者权利、保护社会生产力、促进社会全面进步的指导思想,是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的基本方针。 二、安全生产的三级教育

涂料性能检测方法

第9章涂料、染料和颜料的检验 9.1 涂料的检验 涂料,即俗称的“油漆”,是涂于物体表面能形成具有保护、装饰或特殊性能的固态膜的一类液体或固体的总称。这种材料可以用不同工艺经过施工涂布在被涂物表面,干燥固化后,形成一层高分子聚合物薄膜即涂膜,粘附牢固且具有一定强度。 涂料的分类方法有很多,目前,在我国涂料工业中按成膜物质(基料)分类,可将涂料分为17类,如醇酸树脂涂料、环氧树脂涂料、聚氨酯涂料、酚醛树脂涂料、丙烯酸树脂涂料等。 涂料除了具有装饰外观、防止腐蚀的作用外,还具有许多特殊功能,如防火涂料、防霉涂料、示温涂料、飞机的防雷达波涂料以及示芥子毒气涂料等等不胜枚举,是一种用途广泛的精细化工产品。因此,对涂料产品的检验显得尤为重要。 9.1.1 涂料产品的取样 为了得到适当数量的涂料的代表性样品,GB3186—82对产品类型、盛样容器及取样器械等进行了规定,并制订了色漆、清漆和有关涂料产品的取样方式。本节对它们分别作如下介绍。 1. 产品类型 GB 3186—82中根据涂料产品的状态,将产品分为以下五种类型: A型:单一均匀液相的流体,如清漆和稀释剂。 B型:两个液相组成的流体,如乳液。 C型:一个或两个液相与一个或多个固相一起组成的流体,如色漆和乳胶漆。 D型:粘稠状,由一个或多个固相带有少量液相所组成,如腻子、厚浆涂料和用油或清漆调制的颜料色浆,也包括粘稠的树脂状物质。 E型:粉末状,如粉末涂料。 2. 盛样容器和取样器械 (1)盛样容器 对涂料产品,采用下列适当大小的洁净的广口容器盛样:1)内部不涂漆的金属罐;2)棕色或透明的可密封玻璃瓶;3)纸袋或塑料袋。 (2)取样器械 为了使产品尽可能混合均匀,取出有代表性的样品,应采用不和样品发生化学反应的取样器械,并且取样器械应便于使用和清洗(无深凹的沟槽、尖锐的内角、难于清洗及检查其清洗程度的部位)。 对于涂料产品,常用的取样器械包括以下两类: 1)搅拌器:包括不锈钢或木制搅棒器和机械搅拌器两类。 2)取样器:常用QYG—I型、QYG—Ⅱ型、QYG—Ⅲ型、QYG—Ⅳ型取样管及QYQ—I 型贮槽取样器,如图9-1所示。也可采用效果类似的取样器。 3. 取样数目 产品交货时,应记录产品的桶数,按随机取样方法,对同一生产厂生产的相同包装的产

医院感染基本概念

医院感染基本概念 一、有关基本概念 l、什么叫医院感染? 答:医院感染是指住院病人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既包括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也包括在住院时获得出院后发生的感染;但不包括入院前已开始或入院时已处于潜伏期的感染。医院工作人员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也属医院感染。 2、医院感染按获得病原体的来源分哪几类? 答:医院感染按获得病原体的来源分两类:(1)外源性感染:外源性感染也称交叉感染,是指病人或工作人员在医院内通过日常诊疗活动、病人或病人间的接触或从污染的外环境中而接受的感染。(2)内源性感染:内源性感染也称自身感染,是指病人由于疾病导致机体抵抗力下降,在接受诊疗处理的过程中,体内正常菌群发生紊乱、激活机体潜在的病菌、患者体腔或体表原来存在的常驻微生物发生移位等而引起的感染。 3、哪些情况属于医院感染? 答:(1)对于无明确潜伏期的感染,规定在入院48h后发生的感染为医院感染;有明确潜伏期者则以自入院时超过平均(或常见)潜伏期的感染。(2)本次感染直接与上次住院有关。 (3)在原有感染基础上出现其他部位新的感染(脓毒血症迁徙灶除外),或在原感染已知病原体基础上又分离出新的病原体(排除污染和原来的混合感染)的感染。(4)新生儿在分娩过程中和产后获得的感染。(5)经诊疗措施激活的潜在性感染,如疱疹病毒、结核杆菌等的感染。(6)医务人员在医院工作期间获得的感染。 4、哪些情况不属于医院感染?答:(1)皮肤粘膜开放性伤口只有细菌定植而无炎症表现。 (2)由于创伤或非生物性因子刺激而产生的炎症反应。(3)新生儿经胎盘获得(出生后48h 内发病)的感染,如单纯疱疹、弓形体病、水痘等。(4)患者原有的慢性感染在医院内急性发作。 5、某患者在住院第四天时出现了泌尿系统感染症状,该患者是否属于医院感染?为什么?答:属于医院感染。因为没有明确潜伏期的感染,在入院48小时后发生的感染均属于医院感染。 6、某患者因腿部皮肤感染久治不愈而入住某科,入院后行创面分泌物培养为铜绿假单胞菌生长,经一周的治疗后再次做细菌培养又发现表皮葡萄菌生长,此次感染是否属于医院感染?为什么?答:该患者

无机抗菌材料抗菌性能试验方法检验检疫标准管理信息系统.doc

《无机抗菌材料抗菌性能试验方法》 编制说明 一、任务来源 本标准方法的制定工作,是根据国家出入境检验检疫局下达的制标任务,计划编号2008B034,由辽宁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提出起草研究。 二、编制依据 本标准方法是根据 GB/T1.1-2000 《标准化工作导则》第一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规则的要求进行编写的。无机抗菌材料抗菌性能试验方法是参考国内外有关文献,经研究、改进和大量的验证后而制定的。经检索查新,国际标准尚无无机抗菌材料抗菌性能试验方法的标准,国内尚无相应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 三、方法概述 国内外研制了各类无机抗菌材料,这些材料具有优异的抗菌性能。但该类材料的抗菌性能检测在国内尚无统一标准,目前大多参照国外的行业标准,因而检测结果不具有权威性。日本抗菌制品技术协会SIAA(Society of Industrial-technology for Antimicrobial Articles )1995年推出并于1998年修订了《抗菌制品的抗菌力评价试验法-薄膜密着法》。该标准于2000年12月编入国家工业标准JIS Z 2801-2000《抗菌加工制品-抗菌性试验方法和抗菌效果》。在国内,2001年由中国建筑材料科学院负责制定了抗菌建材产品第一个行业标准《抗菌陶瓷制品抗菌性能》(JC/T 897-2002),2002年轻工业部制定了《抗菌塑料-抗菌性能试验方法和抗菌效果》 ( QB/T2591 -2003)行业标准,2003年中国建筑材料科学院负责制定了抗菌建材产品第二个行业标准《建筑用抗细菌塑料管抗细菌性能》,2008年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负责制定了GB/T 21866-2008 抗菌涂料抗菌性测定法和抗菌效果。但是,目前我国尚没有针对无机抗菌材料抗菌性能检测的系统、完整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鉴于目前国内外尚未见系统、完整的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方法,迫切需要建立无机抗菌材料抗菌性能检测的标准检验方法。 本标准方法参照国内外有关文献,以大肠杆菌、金黄葡萄球菌及肺炎克雷伯氏菌等为试验菌株,研究材料的广谱抗菌性能。粉体材料抗菌性能采用琼脂稀释法,薄膜材料的抗菌性能采用薄膜密贴法测定。经过大量试验研究,在系统研究无机抗菌材料在不同环境下的抗菌性能以及材料的稳定性能、安全性能的基础上,建立通用的无机抗菌材料的分析检测方法。 四、主要研究内容 本标准借鉴国外两种抗菌检测标准的方法及条件,选取了几种适合粉体型及薄膜型光催化抗菌材料的方法进行定性和定量测试,并对其实用性及操作性进行比较,最终制定了最佳的抗菌性能检测方法。 4.1 抑菌圈法 该法适用于编织物和粉体抗菌性能的定性评价。将制备的粉体用模具在高压下压制成直径为 2 cm 的圆形样品进行抗菌实验。 于无菌培养皿中加入已灭菌的肉膏蛋白胨琼脂培养基,使之覆盖整个培养皿底部,再均匀涂上一定

药理学抗菌药物概论

第三十八章 抗菌药物概论 基本要求 重点难点 讲授学时 内容提要 1.1掌握①抗菌药物的常用术语;②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③细菌耐药性。 1.2熟悉抗菌药物合理应用原则。 2 重点难点 [TOP] 2.1 重点 抗菌药物的常用术语;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 细菌耐药性。 1. 抗菌药 能抑制或杀灭细菌,用于预防和治疗细菌性感染的药物。抗菌药包括人工 合成抗菌药(喹诺酮类等)和抗生素。 2. 抗生素 是微生物(细菌、真菌和放线菌属)的代谢产物,分子量较低( <5000), 低浓度时能杀灭或抑制其他病原微生物。抗生素包括天然抗生素和人工半合成抗生素两类。 3?抗菌谱 抗菌药抑制或杀灭病原微生物的范围。 4?抗菌活性药物抑制或杀灭细菌的能力。可用体内和体外两种方法测定。 5. 抑菌药(bacteriostatic drugs ) 是指仅具有抑制细菌生长繁 殖而无杀灭细菌作用的 抗菌药物。 6. 杀菌药(bactericidal drugs ) 是指不但具有抑制细菌生长、繁殖的作用而且具有杀 灭细菌作用的抗菌药物,如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氨基苷类等。 7. 最低抑菌浓度(MIC ) 药物能够抑制培养基内细菌生长的最低浓度。 &最低杀菌浓度(MBC ) 药物能够杀灭培养基内细菌的最低浓度。 3讲授学时 [TOP] 抗菌药物的基本概念

9.化疗指数一般可用动物实验的LD 50/ED 50或LD 5/ED 95的比值表示。 10.抗菌后效应将细菌暴露于浓度高于MIC 的某种抗菌药后,再去除培养基中的抗菌药,去除抗菌药后的一定时间范围内细菌繁殖不能恢复正常,这种现象称为抗菌后效应或抗生素后效应。 11.首次接触效应( first expose effect ) 是抗菌药物指在初次接触细菌时有强大的抗菌效应,再度接触或连续与细菌接触,并不明显地增强或再次出现这种明显的效应,需要间隔相当时间(数小时)以后,才会再起作用 第二节各类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 1. 化疗药物对病原体的作用,主要是与干扰病原体的生化代谢过程,影响病原体的结构与功能。 2. 抗菌药物作用机制以及主要作用的药物 (1)干扰细菌细胞壁的合成: 3 -内酰胺类抗生素。 (2)损伤细菌细胞膜及其功能:多肽类抗生素中的多黏菌素B、多黏菌素E,多烯类抗生素的两性霉素B、制霉菌素。 (3)影响细菌蛋白质的合成:①影响核糖体循环多个环节:氨基苷类抗生素;②抑制 核糖体30s 亚基功能:四环素类抗生素;③抑制核糖体50s 亚基功能:氯霉素、林可霉素类、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4)影响细菌体内叶酸和核酸的代谢合成:①影响细菌的叶酸代谢:磺胺类药物;② 抑制细菌的核酸合成:喹诺酮类抗菌药,利福平。 第三节细菌的耐药性 耐药性分为固有耐药性 (天然耐药性) 与获得耐药性两种。固有耐药性是指基于药物作用机制的一种内在的耐药性。获得耐药性是指某种细菌对某种抗菌药不具有固有耐药性,其耐药基因是后天获得的。使用抗菌药是形成获得耐药性的重要原因之一,也是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中的一个严重问题。 1.获得耐药性的几种表现 (1)产生灭活酶,水解酶:3 -内酰胺酶使3 -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 ( 2)产生合成酶氨基苷类抗生素钝化酶,氯霉素乙酰转移酶。 (3)抗菌药物作用靶位的改变:青霉素结合蛋白(PBPs)改变导致对3 -内酰胺类抗生 素的亲和力下降。 (4)细菌胞浆膜通透性改变:多黏菌素类抗生素难通过革兰阳性球菌的细胞壁。

(推荐)霉菌试验标准和条件

霉菌试验 ?一、概述 ?二、霉菌的试验方法 ?三、防霉措施 ?四、有关标准 概述 ?霉菌的危害 ?霉菌试验的定义 ?霉菌试验的目的 霉菌对材料和产品的影响 ?直接危害是霉菌生长食取材料中的有机成分,直接导致结构破坏、强度降低、物理性质变化等。间接危害是霉菌分泌的新陈代谢排泄物有机酸和其他离子化合物,造成电解或老化效应,某些触媒剂,还促成氧化或分解作用的发生,间接导致材料及部件的损坏。长霉造成的故障模式: ---引起电子或电气设备失灵 ---减低绝缘材料的电性能 ---造成燃油系统的腐蚀和堵塞 ---破坏密封 ---使金属件腐蚀 ---使玻璃产生蚀刻 低压与霉菌 这两个因素的组合不会增大二者本身的影响太阳辐射与霉菌因为太阳辐射产生热,所以这个组合不可能产生影响,和高温与霉菌的组合相同。此外未经过滤的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具有显著的杀菌作用盐雾与霉菌这是一个相容的组合湿度与霉菌湿度有助于霉菌和微生物的生长,但不会增大它们的影响高温与霉菌霉菌和微生物的生长,需要比较高的温度,但是,在71℃(160 ℉)以上,霉菌和微生物就不能生长了 低温与霉菌 低温影响霉菌的生长。在零度以下,霉菌保持在假死状态 霉菌试验的定义 ?霉菌试验是气候环境试验的一个项目。用于考核产品或材料抵抗霉菌侵袭的能力。它于一般环境试验一样,考虑产品在实际运输、储存或使用中,最易遭受霉菌危害的环境条件,在试验室中用人工模拟创造霉菌生长最适宜环境进行试验。 霉菌试验的目的 ?为确定产品抗霉菌侵蚀能力,必须制定一个与实际工作条件相似,能判断霉菌的侵蚀作用和给出正确评价的试验方法。它将为产品的选材、结构和设计提供依据以保证产品能在有大量霉菌存在的气候环境中安全可靠地运行

抗生素的定义及相关概念

抗生素的合理应用 一、抗生素的定义及相关概念 (一)抗生素的定义 抗生素是指由细菌、真菌或其它微生物在生活过程中所产生的具有抗病原体或其他活性的一类物质。如青霉素。半合成抗生素则是对天然抗生素进行结构改造所获得的产品。如:氨苄西林。那些完全由人工合成的对细菌或真菌有抑制或杀灭作用的物质,严格的说只能称为抗菌药或抗真菌药,而不能称为抗生素。如:喹诺酮类、磺胺类抗菌药。 (二)相关概念 1.抗生素合理应用的含义是指在明确的指征下,选用适宜的抗生素并采用适当的剂量与疗程,以达到杀灭致病微生物和(或)控制感染的目的,同时又要防止各种不良反应的发生。 2.抗生素合理应用的评价指标安全、有效、简便、及时、经济是国际合理用药调研中心对合理用药的评价指标。为此特提出“五个正确”来指导医生合理使用抗生素:正确地选择抗生素种类、正确的用法用量、正确给药途径、正确的疗程以及正确的治疗终点。“五个正确”中以正确地选择抗生素为首要,抗生素的选择是否恰当直接关系到抗生素的疗效。 二、抗生素的合理应用 (一)合理使用抗生素的前提条件 要做到合理使用抗生素,首先必须充分了解和掌握各种抗生素的作用特点,为针对性地选用药物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其次还要充分了解各种常见致病菌的耐药机制,特别是本地区、本单位的细菌耐药状况,为选用致病菌敏感的抗生素提供合理的依据。 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主要有:抑制细菌细胞壁合成;影响胞浆膜通透性;抑制蛋白质合成;影响叶酸及核酸代谢。

1.抗生素的分类及其作用特点根据抗生素的化学结构和临床用途,可将抗生素分为β—内酰胺类、氨基糖苷类、大环内酯类、林可霉素类、四环素类、氯霉素类以及其他主要抗细菌的抗生素、抗真菌抗生素、抗肿瘤抗生素、具有免疫抑制作用的抗生素十大类。下面重点介绍抗细菌抗生素及人工合成抗菌药的作用特点。 (1)β—内酰胺类β—内酰胺类抗生素依据化学结构的特点又可分为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头霉素类、单环内酰胺类以及其他非典型β—内酰胺类抗生素。此类抗生素通过与细菌细胞膜上的青霉素结合蛋白(PBPs)结合而妨碍细菌细胞壁粘肽的合成与交联,导致细胞壁缺损、破裂而迅速死亡。因此他对繁殖期的细菌有超强的杀灭作用,属繁殖期杀菌剂。而且他还具有对人体毒副作用小的优点。各种抗生素的作用特点详见表1、表2、表3。

霉菌试验-GJB-150.10A-2009

霉菌试验就是检测产品抗霉菌的能力和在有利于霉菌生长的条件下(即高湿温暖的环境中和有无机盐存在的条件下),设备是否受到霉菌的有害影响。用途:霉菌试验主要针对军用装备及民用电子产品、线材、橡胶等材料,按标准规定进行各类霉菌的培养,在规定的时间(通常28天)后,对产品外观性能进行评价,以确定产品防霉的等级。 霉菌试验的标准有: GJB 150.10A-2009军用设备环境试验方法霉菌试验 HB 6167.11-1989民用飞机机载设备环境条件和试验方法霉菌试验. GJB4.10舰船电子设备环境试验霉菌试验 GB T 2423.16-1999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第2部分试验方法试验J和导则长霉 GB/T10588-2002 GB 10588-89 除了霉菌测试,GRGT开展的其他可靠性测试项目有: 1.气候环境可靠性:高温试验、低温试验、恒温恒湿、高温高湿、低温低湿、快速温度变化、冷热冲击、高压蒸煮(HAST)、盐雾腐蚀(中性盐雾试验、铜加速盐雾试验、醋酸盐雾试验交变盐雾试验)、人工汗液试验、气体腐蚀测试(SO2/H2S/HO2/CL2)、耐焊接热,沾锡性,防尘测试(IP1X-6X),防水测试(IPX1-X8)、产品阻燃测试,UV老化(荧光紫外灯)、太阳辐射(氙灯老化、卤素灯)等项目; 2.机械环境可靠性:振动(随机振动,正弦振动)、机械冲击(半正弦波、方波和锯齿波)、

碰撞试验、跌落测试、斜面冲击试验,温湿度+振动三综合、高加速寿命测试(HALT)、高加速应力筛选(HASS、HASA)、插拔力,插拔寿命测试,按键寿命测试、摇摆试验、耐磨测试、附着力测试、百格测试等; 3.电气性能包含:接触电阻,绝缘电阻,耐电压,电流测试,电缆阻抗测试等等

抗菌药的基本概念

抗菌药的基本概念 任务一抗菌药的基本概念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抗生素、抗菌谱、抗菌活性、化学治疗、抗生素后效应、细菌耐药性的基本概念;掌握抗菌药物联合应用的目的和原则; (2)熟悉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熟悉肝、肾功能减退时抗菌药物的应用; (3)了解细菌产生耐药性的机制。 能力目标 针对不同个体合理选择抗菌药,并能分析抗菌药联合应用的合理性。 案例引导 妊娠期孕妇服用的多数抗生素能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某些药物可能导致胎儿畸形或发育不良,尤其在器官发生的器官形成期(孕8周前)更易导致胎儿畸形。妊娠期及哺乳期用药应如何选择? 案例分析:青霉素类属B类药物,是妊娠期应用最安全的抗生素,包括广谱青霉素,如氟哌嗪青霉素及与青霉素配伍的β-内酰胺酶抑制剂(克拉维酸、舒巴坦等)。大环内酯类属B类药物,常用于青霉素过敏者,红霉素最为常用。无味红霉素可导致妊娠期可逆性亚临床肝损害(转氨酶升高),应避免使用,其他类型未发现有此影响,妊娠期可用。哺乳期服用对乳儿无不良影响。头孢菌素类亦属B类药物,产科应用广泛,但妊娠早期的应用还缺乏系统的研究。应把青霉素类、大环内酯类作为妊娠早期的一线药物。头孢菌素类极少量分泌入乳汁中。氯霉素属C类药物,由于胎儿缺乏葡萄糖醛酰转移酶,氯霉素不能失活,积蓄在体内达高浓度时,可导致“灰婴综合征”,妊娠期禁用。哺乳期妇女应用氯霉素可导致婴儿医源性骨髓抑制及肠道菌群失调,哺乳期也应禁用。万古霉素属C类药物,因其有导致严重的肾毒性和耳毒性的可能,故在妊娠期禁用。万古霉素可分泌入乳汁中,对乳儿的影响不显著。 美国儿科学会认为哺乳期可以服用乙胺丁醇、异烟肼、利福平,但宜对婴儿定期进行体格检查。 一、抗菌药基本概念 对病原微生物、寄生虫及恶性肿瘤细胞所致疾病的药物治疗统称为化学治疗,简称化疗。抗微生物药是一类能抑制或杀灭病原微生物,用于防治感染性疾病的药物,主要包括抗菌药、抗真菌药及抗病毒药。使用抗菌药时,必须注意机体、药物和病原体三者间的关系(图7-1-1)。理想的抗菌药应对病原体有高度的选择性,不易产生耐药性,对机体无毒或低毒。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基本原则1

第一部分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基本原则 抗菌药物的应用涉及临床各科,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是提高疗效、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以及减少或延缓细菌耐药发生的关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是否合理,基于以下两方面:有无抗菌药物应用指征;选用的品种及给药方案是否适宜。 抗菌药物治疗性应用的基本原则 一、诊断为细菌性感染者方有指征应用抗菌药物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或放射、超 声等影像学结果,诊断为细菌、真菌感染者方 有指征应用抗菌药物;由结核分枝杆菌、非结核分枝杆菌、支原体、衣原体、螺旋体、立克次体及部分原虫等病原微生物所致的感染亦有指征应用抗菌药物。缺乏细菌及上述病原微生物感染的临床或实验室证据,诊断不能成立者,以及病毒性感染者,均无应用抗菌药物指征。 二、尽早查明感染病原,根据病原种类及药物敏感试验结果选用抗菌药物抗菌药物品种的选用, 原则上应根据病原菌种类及病原菌对抗菌药物敏感性,即细菌药物敏感 试验(以下简称药敏试验)的结果而定。因此有条件的医疗机构,对临床诊断为细菌性感染的患者应在开始抗菌治疗前,及时留取相应合格标本(尤其血液等无菌部位标本)送病原学检测,以尽早明确病原菌和药敏结果,并据此调整抗菌药物治疗方案。 三、抗菌药物的经验治疗对于临床诊断为细菌性感染的患者,在未获知细菌培养及药敏结果前,或 无法获取培养标本时, 可根据患者的感染部位、基础疾病、发病情况、发病场所、既往抗菌药物用药史及其治疗反应等推测可能的病原体,并结合当地细菌耐药性监测数据,先给予抗菌药物经验治疗。待获知病原学检测及药敏结果后,结合先前的治疗反应调整用药方案;对培养结果阴性的患者,应根据经验治疗的效果和患者情况采取进一步诊疗措施。 四、按照药物的抗菌作用及其体内过程特点选择用药各种抗菌药物的药效学和人体药动学特点不 同,因此各有不同的临床适应证。临床医师应根据 各种抗菌药物的药学特点,按临床适应证(参见“各类抗菌药物适应证和注意事项”)正确选用抗菌药物。 五、综合患者病情、病原菌种类及抗菌药物特点制订抗菌治疗方案根据病原菌、感染部位、感染 严重程度和患者的生理、病理情况及抗菌药物药效学和药动学证 据制订抗菌治疗方案,包括抗菌药物的选用品种、剂量、给药次数、给药途径、疗程及联合用药等。在制订治疗方案时应遵循下列原则。

安全生产基本知识培训教案

安全生产基本知识培训教案 一、基本概念 1、安全安全泛指没有危险、不受威胁和不出事故的状态。而生产过程中的安全是指不发生工伤事故、职业病、设备设施或财产损失的状况。也就是指人员不受伤害、物不受损失。要保证生产作业过程中的作业安全就要努力改善劳动条件克服不安全因素杜绝违章行为防止发生伤亡事故。 2、事故就是造成死亡、疾病、伤害和财产损失的意外事件。事故就是以人为主体与能量系统关联中突发的与人的期望和意志相反的事件也就是说事故就是意外的变故或灾祸。 3、伤亡事故是指员工在劳动过程中发生的人身伤害和急性中毒事故。 4、危害是指可能造成人员伤亡、疾病、财产损失、工作环境破坏的根源或状态。 5、危害辨识就是指识别危害的存在并确定其性质的过程。 6、危险源就是危险的根源。是指可能导致人员伤亡或物质损失事故的潜在的不安全因素。危险源一般分为两类第一类危险源是指在生产过程中存在的可能发生意外释放的能量或危险物质。如电能、有毒化学物质等。第二类危险源是指导致能量或危险物质约束或限制措施破坏或实效故障的各种因素。主要包括物的故障人为失误和环境破坏因素。 7、安全生产安全生产是指为了使劳动过程在符合安全要求的物质条件和工作秩序下进行防止伤亡事故、设备事故及各种灾祸的发生保障劳动者的安全健康和生产作业过程的正常进行而采取的各种措施和从事的一切活动。 二、安全帽的作用和使用注意事项 1、安全帽的防护作用①防止物体打击伤害②防止高处坠落伤害头部③防止机械性损伤④防止污染毛发伤害 2、使用注意事项①要有下颌带和后帽箍并拴系牢固以防止帽子滑落或碰掉。②热塑性安全帽可用清水冲洗不得用热水浸泡不能放在暖气片上、火炉上烘烤以防止帽体变形。 ③安全帽使用超过规定的期限值或受过较严重的冲击以后虽然看不到帽体的裂纹也应予以更换。一般塑料安全帽的使用期限为3年。④佩戴前应检查各种配件有无损坏、装配是否牢固、帽衬调节部分是否卡紧、绳带是否系紧等确认各部件完好后方可使用。 三、安全色的含义及用途 1、安全色包括四种颜色红、黄、蓝、绿。红色表示禁止、停止的意思。禁止、停止或有危险的器件设备或环境涂以红色的标记。黄色表示注意、警告的意思。蓝色表示指令、必须遵守的意思。绿色表示通行、安全和提供信息的意思。 2、安全色的对比色对比色有黑白两种颜色黄色安全色的对比色为黑色红、蓝、绿安全色的对比色均为白色。黑色用于安全标志的文字、图形符号、警告标志的几何图形和公共信息标志。白色则作为安全标志中红、蓝、绿色安全色的背景色也可用于安全标志的文字和几何图形及安全通道、交通的标线及铁路站台的安全线等。红色与白色相间的条纹比单独使用安全色更加醒目表示禁止通行禁止跨越等用于公路交通等方面的防护栏及隔离墩等。黄色与黑色相间的条纹比单独使用安全色更加醒目表示特别注意。蓝色与白色相间的条纹比单独使用安全色更加醒目用于指示方向多为交通指导性导向标示。 3、安全线用以划分安全区域与危险区域的分界线安全线用白色宽度不小于60mm。 四、作业现场的基本安全知识 1、什么是违章指挥违章指挥就是指违反国家的安全生产方针、政策、法律、条例、规程、标准、制度及生产经营单位的规章制度的指挥行为。 2、出现违章指挥的原因①不从客观实际出发盲目追求完成生产任务②没有安全防护措施设备、人员、方法等条件不具备③安全意识淡薄不懂安全技术操作规程④不尊重专家、员工的建议强令或指挥他人冒险作业。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