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生物复习提纲3

生物复习提纲3

生物复习提纲3
生物复习提纲3

65、一、流动的组织-血液1)血液的组成和功能:血液是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的。血浆:由水、蛋白质、葡萄糖、无机盐等组成,能运载血细胞,运输养料和废物。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红细胞是血细胞中数量最多的,成熟的红细胞没有细胞核,富含血红蛋白。血红蛋白是一种含铁的蛋白质,它在氧含量高的地方容易与氧结合,在氧含量底的地方又容易与氧分离。这一特性,使红细胞有运输氧的功能。白细胞有细胞核,比红细胞大,但数量少,起防御和保护和功能。血小板是最小的血细胞,无细胞核,形状不规则,起止血和加速凝血的功能。红细胞或血红蛋白低于参考值是(贫血),白细胞高于参考值是(炎症)。血小板低于参考值:血流不止;高于参考值会形成血栓。

2)用低倍显微镜观察小鱼尾鳍内的血液流动

二、血流的管道—血管1)血管的种类、结构与功能

三、心脏的结构与它的功能相适应的。心脏位于胸腔中部,略偏左,是血液循环的动力器官。心室壁比心房壁厚,壁最厚的是左心室。结构:①四个腔:左心房(连肺静脉),左心室(连主动脉),右心房(连上、下腔静脉),右心室(连肺动脉)。②瓣膜:防止血液倒流。房室瓣——控制血液由心房流向心室;动脉瓣——控制血液由心室流向动脉。(其结构可简记为:上房下室,左右相对,房连静,室连动。左房肺静,右房上下腔,左室主动,右室肺动)66、血液循环分为体循环和肺循环。①体循环是血液由左心室进入主动脉,再流经全身各级动脉、毛细血管网、各级静脉,最后汇集到上、下腔静脉,流回到右心房。血液变化:血液由含氧丰富、颜色鲜红的动脉血,变成含氧较少、颜色暗红的静脉血。②流回右心房的血液,经右心室压入肺动脉,流经肺部的毛细血管网、再由肺静脉流回左心房,这一循环途径称为肺循环。血液变化:血液由含氧较少,颜色暗红的静脉血,变成含氧丰富、颜色鲜红的动脉血。

体循环:左心室主动脉各级动脉身体各处各级静脉上下腔静脉右心房

毛细血管

----------------------------------------------------------------------------

肺循环:左心房肺静脉肺部的毛细血管肺动脉右心室

68、泌尿系统由肾脏、输尿管、膀胱和尿道组成。肾脏(形成尿液的器官),输尿管(输送

尿液),膀胱(暂时贮存尿液),尿道(排出尿液)。每个肾包括大约包括100万个结构和功能单位,叫做肾单位。每个肾单位由(肾小球、肾小囊和肾小管)等部分组成。

69、尿的形成(肾单位是形成尿液的基本单位)肾是形成尿液的器官。尿液的形成主要经过过滤和重吸收两个连续过程。尿液的形成主要与肾单位有关系。(1)肾单位中的肾小球和紧贴着它的肾小囊壁起过滤作用。当血液流经肾小球和肾小囊壁时,除血细胞和大分子的蛋白质外,血浆中的一部分水、无机盐、葡萄糖和尿素等物质都可以经肾小球过滤到肾小囊中。肾小囊中的液体称为原尿。人体每天形成约150升原尿。

(2)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当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全部葡萄糖、大部分的水和部分无机盐等被肾小管重新吸收,这些被重新吸收的物质进入包绕在肾小管外面的毛细血管中,送回到血液里,而剩下的水和无机盐、尿素等就形成了尿液。人体每天排出的尿液约为1.5升。**区别:血液(包括血细胞和血浆)、血浆(含有水、无机盐、尿素等各种营养成分和代谢废物)、原尿(没有血细胞,不含大分子蛋白质)和尿液(没有血细胞,不含蛋白

质、葡萄糖)

二、尿的排出:肾脏中形成的尿液,经输尿管流入膀胱暂时储存,当膀胱内的尿液储存到一定量时,人就会产生尿意,进行排尿,尿液经尿道排出体外。(即尿的排出:肾脏→输尿管→膀胱→尿道→排出体外)

三、排尿的意义:人尿的排出,不仅起到了(排出废物)的作用,而且对调节体内(水和无机盐)的平衡,维持组织细胞的正常生理功能有重要作用。

蛋白尿:健康人尿中蛋白质含量很少,如患有肾病时,滤过膜的滤过作用(肾小球和肾小囊)会发生改变,原来不能滤过的蛋白质被滤过,造成尿中蛋白含量高形成蛋白尿。

糖尿:指尿中有葡萄糖,病因是肾小管发炎,重吸收作用减弱,不能将葡萄糖全部重吸收,通常原因是胰岛素分泌过少,导致血液中葡萄糖含量过高。

70、(1)排泄的概念:体内物质分解时产生的二氧化碳、尿素和多余的水分等废物排出体外的过程。途径:1)皮肤2)呼吸系统3)泌尿系统

(2)区别于:排遗:食物消化后的残渣形成的粪便排出体外的过程。

71、眼球的结构和视觉的形成:1.眼球的结构:与视觉形成有关的主要结构是:角膜、虹膜、晶状体、玻璃体、视网膜。

外膜角膜:外膜的前部,无色透明,可透过光线

巩膜:白色,坚固,保护眼球内部的作用

眼球壁虹膜:中膜的前部,有色素,中央小孔叫瞳孔,通光,虹膜收缩可调节瞳孔的大小中膜脉络膜:占中膜2/3的后部,有血管(营养眼球)、色素细胞(遮光使眼球内形成“暗

室”)

内膜:视网膜,含有许多对光线敏感的细胞,能感受光的刺激

晶状体:透明有弹性,像双凸透镜,能折射光线。曲度可调节,使眼睛看清远

内容物近不同的物体

玻璃体:透明胶状物质

72. 1)视觉的形成:外界物体反射来的光线,经角膜、瞳孔、晶状体和玻璃体,并经过晶状体等的折射,最终落在视网膜上,形成一个物像。视网膜上有对光线敏感的细胞,这些细胞将图像信息通过视觉神经传给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就形成了视觉。

73、近视:晶状体过度变凸,甚至眼球的前后径过长,那么远处物体的光线形成的物像,就会落到视网膜的前方,这种看不清远处物体的眼,叫做近视眼。应戴凹透镜加以矫正。

形成原因:1.环境因素:用眼不正确,如读写姿势不正确,等。2.遗传因素。

74、外耳耳郭收集、传导声波

外耳道

鼓膜:接受声波,产生振动

中耳鼓室:有咽鼓管与咽部相通,保持鼓膜内外大气压的平衡

听小骨:三块,将鼓膜的振动传导至内耳

半规管与维持身体平衡有关。晕车晕船就是因为有些人的内耳前庭和半规

管过度敏感。

内耳前庭

耳蜗:内有听觉感受器,能接受声音刺激产生神经冲动

(2)听觉的形成:外界的声波经过外耳道传到鼓膜,鼓膜的振动通过听小骨传到内耳,刺激了耳蜗内对声波敏感的感觉细胞,这些细胞就将声音信息通过听觉神经传给大脑的一定区域,人就产生了听觉。

(即:声波→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与听觉有关的神经→听觉中枢→听觉形成。)75、神经系统由脑、脊髓和它们发出的神经组成。脑和脊髓是神经系统的中枢部分,组成中枢神经系统,脑神经和脊神经组成周围神经系统。神经系统具有调节作用,受刺激后产生兴奋,并传导兴奋。脑包括大脑、小脑、脑干。大脑:大脑皮层是神经系统的最高级中枢。小脑:使运动协调、准确,维持身体平衡。脑干:内有重要的调节中枢(呼吸、心跳、血压)。

76、神经元又叫神经细胞,是构成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神经细胞包括细胞体和突起,突起又分为树突和轴突。长的突起(轴突)外表大都套有一层鞘,组成神经纤维。神经纤维末端的细小分支叫做神经末梢。神经纤维结成束,外面包有膜,构成一条神经。77、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1)反射:人和动物通过神经系统,对外界或内部的各种刺激所发生的有规律的反应。(2)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的结构: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3)反射可以分为简单反射和复杂反射。①简单反射:简单的,人生来就有的,不需要后天学习,也叫非条件反射。如:缩手反射、眨眼反射、排尿反射、膝跳反射等。②复杂反射:后天学会的,经过长期生活经验的积累,在简单反射的基础上形成的,也叫条件反射。如望梅止渴、谈虎色变等。(4)人类特有的反射:能对语言、文字的刺激建立条件反射,这与人类的大脑皮层的语言中枢有关。

78、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1、实例:(1)人类活动改善生态环境——“三北”防护林(2)人类活动破坏生态环境:乱砍滥伐、草原过度放牧,破坏植被,造成水土流失、沙尘暴危害严重;农药、化肥、含磷洗涤剂的使用,造成水体富营养化,发生水华等;大量化石燃料的燃烧,造成温室效应等;大量捕杀野生动物,造成物种灭绝;物种引进不当,造成当地物种受到威胁甚至灭绝。

79环境污染:(1)概念:指人们在生产或者生活中排放的有害物质,对环境的影响。

(2)类型:①大气污染(酸雨对生物的影响:温室效应和臭氧破坏)②水污染③固体废弃物污染:废旧电池对生物的影响(控制废旧电池危害的根本措施是禁止生产和销售危害性大的电池,特别是含汞或镉的电池,大力开发无公害的环保型电池。对其他重金属污染源,也应严加防范和治理)④土壤污染:白色垃圾、工业废渣⑤噪音污染

3、保护生态环境要做好:保护森林和植被;控制酸雨,减少环境污染;提高全民的环境保护意识

4、酸雨对生物有极大危害,被称为“空中死神”。我国的酸雨主要是因大量燃烧含硫量高的煤而形成的,此外,各种机动车排放的尾气也是形成酸雨的重要原因。控制酸雨的根本措施是通过净化装置减少煤、石油等燃料中污染物的排放,并做好回收和利用这些污染物的工作。

80、1)激素:由内分泌腺的腺细胞所分泌的、对身体有特殊作用的化学物质。

人体的生命活动。即人体的生命活动的调节主要受到神经系统的调节,但也受到激素的调节

81、植物的生殖 1.有性生殖:有两性生殖细胞结合成受精卵,由受精卵发育成新个体

的生殖方式。

2.无性生殖:不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结合,由母体直接产生新个体的生殖方式。常见的方式

有扦插和嫁接。

甘薯、葡萄、菊、月季的栽培,常用扦插的方法;苹果、梨、桃等很多果树都是利用嫁接来

繁育优良品种;(嫁接时关键:确保接穗的形成层与砧木的形成层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嫁

接时,接上去的芽或枝叫做接穗,被接的植物叫做砧木。

3.组织培养:是利用无性繁殖原理,使植物组织在人工控制的条件下,通过细胞的增殖和分

化,快速发育成新植株的高新技术手段。(利用茎尖、根尖、花药、花粉等)。优点:可以

在短时间内大量繁殖,繁殖速度快;可以培育出无病毒的植株

82、昆虫的生殖和发育:变态发育:在受精卵发育成新个体的过程中,昆虫的幼体和成体的

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具有一定的差异。①完全变态:家蚕、蜜蜂、菜粉蝶、蝇、蚊等昆虫

的发育经过卵、幼虫、蛹、成虫四个时期

②不完全变态:蝗虫、蟋蟀、蝼蛄、螳螂的发育过程要经过卵、若虫、成虫三个时期

83、哺乳动物的运动系统由骨骼和肌肉组成【或骨、关节、骨骼肌】

骨关节面(有关节头和关节窝组成,在关节面上骨骼覆盖一层关节软,减少摩擦,缓冲震动)

内有滑液,润滑关节软骨,减少摩擦,

1.运动系统的组成的骨连接叫关节)使运动灵活自如)

关节囊内外有韧带,加固连结;能分泌滑液

骨骼肌肌腹:由肌肉组织组成,较粗,能够收缩和舒张

肌键:位于骨骼肌两端,分别附着在两块相邻的骨上,属结缔组织。2.关节面由关节头和关节窝组成,既牢固又灵活

关节囊:由结缔组织构成,牢固地联系相邻两骨

3. 在运动中,骨是杠杆,关节是支点,骨骼肌产生运动的动力。

4.运动系统并不是仅靠运动系统来完成的。它需要神经系统的控制和调节,以及消化系统、

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的配合,为动作的完成提供能量。

【高考生物】运动生物化学考题(A卷)

(生物科技行业)运动生物化学考题(A卷)

运动生物化学考题(A卷) 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4分) 1.电子传递链(呼吸链) 2.底物水平磷酸化(胞液) 3.糖酵解作用 4.酮体 5.氨基酸代谢库 6.运动性疲劳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5分) 1.运动生物化学是生物化学的分支,是研究时体内的化学变化即及其调节的特点与规律,研究运动引起体内变化及其的一门学科。是从生物化学和生理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体育科学和生物化学及生理学的结合。 2.据化学组成,酶可以分为:类和类,在结合蛋白酶类中的蛋白质部分称之为,非蛋白质部分称为(或辅助因子)。 3.人体各种运动中所需要的能量分别由三种不同的能源系统供给。即、、。 4.生物氧化中水的生成是通过电子呼吸链进行的,在呼吸链上有两条呼吸链,一条为:NADH 氧化呼吸链,一分子NADH进入呼吸链后可产生分子的ATP;另一条为FADH2氧化呼吸

链,一分子FADH2进入呼吸链后可产生分子ATP。 在肝脏,每分子甘油氧化生成乳酸时,释放能量可合成ATP;如果完全氧化生成CO2和H2O时,则释放出的能量可合成ATP。 5.正常人血氨浓度一般不超过μmol/L。 评价运动时体内蛋白质分解代谢的常用指标是尿素氮;尿中。 血尿素在安静正常值为毫摩尔/升 6.运动强度的生化指标有、、;运动负荷量的生化评定指标主要有:、、、。 三、辨析题:(判断正误,如果表述错误,请将正确的表述论述出来。每题判断正误2分,论述2分,共16分) 1.安静时,运动员血清酶活性处于正常范围水平或正常水平的高限;运动后或次日晨血清酶活性升高;血清中酶浓度升高多少与运动持续时间、强度和训练水平有关。运动员安静时血清升高是细胞机能下降的一种表现,属于病理性变化。 2.底物水平磷酸化与氧化磷酸化都是在线粒体中进行的。 3.所有的氨基酸都可以参与转氨基作用。 4.脂肪分子中则仅甘油部分可经糖异生作用转换为糖。脂肪酸不能转化为糖。

北京体育大学 运动生物力学复习题

运动生物力学复习题

第一章绪论 运动生物力学是研究体育运动中人体机械运动规律的科学。 第二章人体运动实用力学基础 一、名词解释 1.稳定角:重心垂直投影线和重心至支撑面边缘相应点连线间的夹角。 2.支撑面:支撑面积是由各支撑部位的表面及它们之间所围的面积组成的。 3.转动惯量:物体转动时惯性大小的量度。 4.超重现象:动态支撑反作用力大于体重的现象。 5.失重现象:动态支撑反作用力小于体重的现象。 6.稳定系数:当倾倒力开始作用时,稳定力矩与倾倒力矩的比值。 7.上支撑平衡:支撑点在重心上方的平衡。 8.下支撑平衡:支撑点在重心下方的平衡。 9.人体运动的内力:人体内部各部分之间的相互作用力。 二、填空 1.运动是绝对的,但运动的描述是相对的。因此在描述一个点或物体的运动时,必须说明它相对于哪个物体才有明确的意义,且称此物体为参照物。 2.在运动学中有两个实物抽象化模型,即质点和刚体。 3.当加速度方向与速度方向相同时称为加速运动,反之称为减速运动。 4.运动员沿400米跑道运动一周,其位移是 0 ,所走过的路程是 400m 。 5.篮球运动中的投篮过程可看作是一个抛点低于落点的斜上抛运动,而投掷项目中,器械的运动可以看做是一个抛点高于落点的斜上抛运动。 6.人体蹬起时,动态支撑反作用力大于体重,称为超重现象,下蹲时,动态支撑反作用力小于体重,称为失重现象。 7.乒乓球弧旋球飞行的原因是运动员打球时使球旋转,由于空气流体力学的作用,产生了马格努斯效应的结果。 8.忽略空气的阻力,铅球从运动员手中抛出后只受到重力的作用,这种斜上抛运动可看作是由水平方向的匀速直线运动和竖直方向上的竖直上抛的合运动。 9.身体绕某转轴的转动惯量的大小,是随身体各环节相对转轴的距离的改变而改变的。 10.游泳时,运动员受到的阻力主要有三种,它们是摩擦阻力、形状阻力和兴波和碎波阻力。 三、判断题 1.人体在做平衡动作时,需由外力及肌肉、韧带等内力矩共同维持平衡。(√) 2.人在平衡时,仍需消耗一定的生理能。(√) 3.人在自然站立时,女子和男子的平均重心高度是一样的。(×) 4.在身体姿势的变化过程中,人体中心不可以移出体外。(×) 5.人体保持平衡动作的力学条件是合外力及和外力矩为零。(×) 6.用一维重心板测量人体重心的原理是力矩平衡原理。(√) 7.单杠悬垂动作是一个不稳定平衡的例子。(×)

运动生物化学学习重点大全

绪论生物化学:是研究生命化学的科学,它从分子水平探讨生命的本质,即研究生物体的分子结构与功能、物质代谢与调节及其在生命活动中的作用。运动生物化学:是研究人体运动时体内的化学变化即物质代谢及其调节的特点与规律,研究运动引起体内分子水平适应性变化及其机理的一门学科。 运动生物化学的任务主要体现在:1、解释人体运动变化的本质;2、评定和监控运动人体的机能;3、科学的知道体育锻炼和运动训练。 第一章 1.酶催化反应的特点是什么?影响酶促反应速度的因素有哪些? 一、高效性;二、高度专一性;三、可调控性 一、底物浓度与酶浓度对反应速度的影响;二、PH对反应速度的影响;三、温度对反应速度的影响;四、激活剂和抑制剂对反应速度的影响; 2.水在运动中有何作用?水代谢与运动能力有何关系? 人体内的水是进行生物化学反应的场所,水还具有参与体温调节、起到润滑等作用,并与体内的电解质平衡有关。 运动时,人体出汗量迅速增多,水的丢失加剧。一次大运动负荷的训练可以导致人体失水2000~7000ml,水丢失严重时即形成脱水,会不同程度的降低运动能力。 3.无机盐体内有何作用?无机盐代谢与运动能力有何关系? 无机盐在体内中解离为离子,称为电解质,具有调节渗透压和维持酸碱平衡等重要作用。

4.生物氧化合成ATP有几种形式,他们有何异同? 生物氧化共有两种形式:1、底物水平磷酸化;2、氧化磷酸化 相同点:1、反应场所都是在线粒体;2、都要有ADP和磷酸根离子存在 不同点:1、在无氧代谢供能中以底物水平磷酸化合成ATP为主,而人体所利用的ATP约有90%来自于氧化磷酸化的合成即在有氧代谢中主要提供能量;2、底物水平低磷酸化不需要氧的参与,氧化磷酸化必须要有氧;3、反应的方式不同。 5.酶对运动的适应表现在哪些方面?运动对血清酶有何影响? 一、酶催化能力的适应;二、酶含量的适应。 ①、运动强度:运动强度大,血清酶活性增高 ②、运动时间:相同的运动强度,运动时间越长,血清酶活性增加越明显 ③、训练水平:由于运动员训练水平较高,因此完成相同的运动负荷后,一般人血清酶活性增高比运动员明显 ④、环境:低氧、寒冷、低压环境下运动时,血清酶活性升高比正常环境下明显。 6.试述ATP的结构与功能。 ATP分子是由腺嘌呤、核糖和三个磷酸基团组成的核苷酸,其分子结构 功能:生命活动的直接能源;合成磷酸肌酸和其他高能磷酸化合物 7.酶:酶是生物体的活性细胞产生的具有生物催化功能的蛋白质。 生物氧化:指物质在体内氧化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并释放出能量的过程。生物氧化实际上是需氧细胞呼吸作用中一系列氧化---还原反应,故又称为细胞呼吸。 同工酶:人体内有一类酶,他们可以催化同一化学反应,但催化特性、理

人教版生物必修三复习提纲【精华 大纲版】

必修3 稳态与环境知识点汇编 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一、细胞生活的环境 细胞内液(2/3) 1、体液 细胞外液(1/3) 包括: 血浆、淋巴、组织液等 (又称内环境) 作用: 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血 血细胞的内环境是血浆 淋巴细胞的内环境是淋巴 毛细血管壁的内环境是血浆、组织液 毛细淋巴管的内环境是淋巴、组织液 2、体液之间关系: 血浆 细胞内液 组织液 淋巴 3、细胞外液的成分 ○ 1、血浆::水90%,无机盐约1%,蛋白质7%~9%,以及血液运送的物质.各种营养物质,各种代谢废物,气体,激素 ○ 2、组织液、淋巴与血浆的区别::组织液、淋巴的成分和含量与血浆的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 白质,而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含量较少 4、细胞外液的理化 渗透压:溶液渗透压的大小:溶液浓度越高,溶液渗透压越高 性质: 血浆渗透压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细胞外液渗透压大小:主要Na +和Cl -决定 酸碱度:正常人的血浆近中性 pH 为7.35~7.45 温度:人的体温维持在370C 左右(一般不超过10 C ) 二、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1、内环境稳态是指: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中 ①维持稳态的基础:各器官系统协调一致地正常运行 ②维持稳态的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 ○ 3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2、内环境稳态的意义: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举例细胞生活 的内 环 境 人 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第二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1、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神经系统 (脑和脊髓) 2、神经系统的结构功能单位:神经元 3、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 4、反射的种类: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 5、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反射弧 6、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有神经节)→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还 包括肌肉和腺体) 特点: 双向传导 基本形式:神经冲动(电信号) 静息时电位:外正内负 兴奋时电位:外负内正 过程:静息电位→刺激→膜电位变化→电位差→局部电流 电流流动方向:膜外由未兴奋流向兴奋部位 膜内由兴奋流向未兴奋部位 a) 突触的结构 b) 过程 c) 特点 8、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 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水平衡调节中枢、生物的节律行为 脑干:呼吸中枢 小脑:维持身体平衡的作用 大脑: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 脊髓:调节机体活动的低级中枢 9、大脑的高级功能:言语区: S 、W 、H 、V 细胞体: 突起 树突: 轴突: 神经 纤 维上 的 传导 奋在 神经 元 之间 的 传递 突触前膜 突触间隙-前后膜间的间隙(组织液) 突触后膜 突触小泡 释放递质 兴奋→突触前膜 突触间隙 突触后膜→兴奋或抑制 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刺激 单向传递:由上个神经元的轴突→下一个神经元的树突或细胞体 单向的原因: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 7、 兴 奋 传 导 一、 神 经 系 统 的 调 节

运动生物化学 名词解释

运动生物化学:运动生物化学是生物化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是用生物化学的理论及方法,研究人体运动时体内的化学变化即物质代谢及其调节的特点与规律,研究运动引起体内分子水平适应性变化及其机理的一门学科。 1、新陈代谢:新陈代谢是生物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之一,是生物体内物质不断地进行着的化学变化,同时伴有能量的释放和利用。包括合成代谢和分解代谢或分为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 2、酶:酶是由生物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功能和高度专一性的蛋白质。酶具有蛋白质的所有属性,但蛋白质不都具有催化功能。 3、限速酶:限速酶是指在物质代谢过程中,某一代谢体系常需要一系列酶共同催化完成,其中某一个或几个酶活性较低,又易受某些特殊因素如激素、底物、代谢产物等调控,造成整个代谢系统受影响,因此把这些酶称为限速酶。 4、同工酶:同工酶是指催化相同反应,而催化特性、理化性质及生物学性质不同的一类酶。 5、维生素:维生素是维持人体生长发育和代谢所必需的一类小分子有机物,人体不能自身合成,必须由食物供给。 6、生物氧化:生物氧化是指物质在体内氧化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并释放出能量的过程。实际上是需氧细胞呼吸作用中的一系列氧化-还原反应,又称为细胞呼吸。 7、氧化磷酸化:将代谢物脱下的氢,经呼吸链传递最终生成水,同时伴有ADP磷酸化合成ATP的过程。 8、底物水平磷酸化:将代谢物分子高能磷酸基团直接转移给ADP生成ATP的方式。 9、呼吸链:线粒体内膜上的一系列递氢、递电子体按一定顺序排列,形成一个连续反应的生物氧化体系结构,称为呼吸链 。1、糖酵解:糖在氧气供应不足的情况下,经细胞液中一系列酶催化作用,最后生成乳酸的过程称为糖酵解。 2、糖的有氧氧化:葡萄糖或糖原在有氧条件下氧化分解,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出大量的能量,该过程称为糖的有氧氧化。 3、三羧酸循环:在线粒体中,乙酰辅酶A与草酰乙酸缩合成柠檬酸,再经过一系列酶促反应,最后生成草酰乙酸;接着再重复上述过程,形成一个连续、不可逆的循环反应,消耗的是乙酰辅酶A,最终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因此循环首先生成的是具3个羧基的柠檬酸,故称为三羧酸循环。 4、糖异生作用:人体中丙酮酸、乳酸、甘油和生糖氨基酸等非糖物质在肝脏中能生成葡萄糖或糖原,这种由非糖物质转变为葡萄糖或糖原的过程称为糖异生。 1、脂肪:脂肪是由3分子脂肪酸和1分子甘油缩合形成的化合物。 2、必需脂肪酸:人体不能自身合成,必须从外界摄取以完成营养需要的脂肪酸。如亚麻酸、亚油酸等。 3、脂肪动员:脂肪细胞内储存的脂肪经脂肪酶的催化水解释放出脂肪酸,并进入血液循环供给全身各组织摄取利用的过程,称为脂肪动员。 4、β-氧化:脂肪酸在一系列酶的催化作用下,β-碳原子被氧化成羧基,生成含2个碳原子的乙酰辅酶A和比原来少2个碳原子的脂肪酸的过程。 5、酮体:在肝脏中,脂肪酸氧化不完全,生成的乙酰辅酶A有一部分生成乙酰乙酸、β-羟丁酸、丙酮,这三种产物统称酮体。 1、氧化脱氨基作用:通过氧化脱氨酶的作用,氨基酸转变为亚氨基酸,再水解为α-酮酸和氨的过程。

生物必修三复习提纲生物必修人教版

必修3 稳态与环境知识点汇编 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1、体液:体内含有的大量以水为基础的物体。 细胞内液(2/3) 体液细胞外液(1/3):包括:血浆、淋巴、组织液等 2、体液之间关系: 血浆 组织液淋巴 3、内环境: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 内环境作用: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4、组织液、淋巴的成分和含量与血浆的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 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含量较少 5、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渗透压、酸碱度、温度。 6、血浆中酸碱度:7.35---7.45 调节的试剂:缓冲溶液: NaHCO3/H2CO3 Na2HPO4/ NaH2PO4 7、人体细胞外液的渗透压与溶液浓度有关,浓度越高渗透压越高,反之,浓度越低渗透压越低。细胞外液的渗透压90%以上来自于Na+和Cl-。正常的温度:37度 8稳态: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 内环境稳态指的是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不是固定不变)中 9、稳态的调节:神经体液免疫共同调节 内环境稳态的意义: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第二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 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反射弧 反射弧:感受器(主要分布在皮肤)→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包括肌肉和腺体)兴奋的传导形式:电信号,这种电信号也叫神经冲动 神经纤维上特点:双向传导静息电位是外正内负 静息电位→刺激→动作电位(外负内正)→电位差→局部电流 2、兴奋传导 神经元之间(通过突触传导)特点:单向传导 突触小泡(释放神经递质)→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有受体)→产 生兴奋或抑制 3、人体的神经中枢:脑(包括大脑、脑干和小脑)和脊髓 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水平衡调节中枢、生物的节律行为脊髓:调节机体活动的低级中枢 脑干:呼吸中枢小脑:维持身体平衡的作用大脑: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 4、大脑(最高级中枢)的高级功能:除了对外界的感知及控制机体的反射活动外,还具有语言、 学习、记忆、和思维等方面的高级功能。语言功能是人脑特有的高级功能。 大脑S区受损会得运动性失语症:患者可以看懂文字、听懂别人说话、但自己不会讲话 5、激素调节:由内分泌器官(或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进行调节 激素调节是体液调节的主要内容,体液调节还有CO2的调节 6、人体正常血糖浓度;0.8—1.2g/L

运动生物力学复习带答案

运动生物力学复习资料(本科) 绪论 1名词解释: 运动生物力学的概念:研究体育运动中人体及器械机械运动规律及应用的科学。 2填空题: (1)人体运动可以描述为:在(神经系统)控制下,以(肌肉收缩)为动力,以关节为(支点)、以骨骼为(杠杆)的机械运动。 (2)运动生物力学的测量方法可以分为:(运动学测量)、(动力学测量)、(人体测量)、以及(肌电图测量)。 (3)运动学测量参数主要包括肢体的角(位移)、角(速度)、角(加速度)等;动力学测量参数主要界定在(力的测量)方面;人体测量是用来测量人体环节的(长度)、(围度)以及(惯性参数),如质量、转动惯量;肌电图测量实际上是测量(肌肉收缩)时的神经支配特性。 2 简答题: (1)运动生物力学研究任务主要有哪些? 答案要点:一方面,利用力学原理和各种科学方法,结合运动解剖学和运动生理学等原理对运动进行综合评定,得出人体运动的内在联系及基本规律,确定不同运动项目运动行为的不同特点。另一方面,研究体育运动对人体有关器系结构及机能的反作用。其主要目的是为提高竞技体育成绩和增强人类体质服务的,并从中丰富和完善自身的理论和体系。具体如下: 第一,研究人体身体结构和机能的生物力学特性。 第二,研究各项动作技术,揭示动作技术原理,建立合理的动作技术模式来指导教学和训练。 第三,进行动作技术诊断,制定最佳运动技术方案。 第四,为探索预防运动创伤和康复手段提供力学依据。 第五,为设计和改进运动器械提供依据(包括鞋和服装)。 第六,为设计和创新高难度动作提供生物力学依据。

第七,为全民健身服务(扁平足、糖尿病足、脊柱生物力学)。 第一章人体运动实用力学基础 1名词解释: 质点:忽略大小、形状和内部结构而被视为有质量而无尺寸的几何点。 刚体:相互间距离始终保持不变的质点系组成的连续体。 平衡:物体相对于某一惯性参考系(地面可近似地看成是惯性参考系)保持静止或作匀速直线运动的状态。 失重:动态支撑反作用力小于体重的现象。 超重:动态支撑反作用力大于体重, 参考系:描述物体运动时作为参考的物体或物体群。 惯性参考系(静系):相对于地球静止或作匀速直线运动的参考系。 坐标系:为了定量的描述物体的运动,需要在参考系上标定尺度,标定了尺度的参考系即为坐标系。常用的是直角坐标系,又分为一维、二维、三维坐标系。 稳定平衡:人体在外力作用下,偏离平衡位置后,当外力撤除时,人体自然回复到平衡位置,而不需要通过肌肉收缩恢复平衡。特点:平衡时重心最低。 不稳定平衡:物体稍偏离平衡位置后,当去掉破坏平衡的力时,不能再恢复到原来的平衡位置。其特点是当物体偏离平衡位置时,其重心降低。 随遇平衡:人体在外力作用下,偏离平衡位置,当外力撤除时,人体既不回到原来的平衡位置,也不继续偏离原位置,而是在新的位置上保持平衡。特点:重心高度不变。有限度的稳定平衡:在一定的范围内,是稳定平衡,但超出范围时,偏离平衡位置则会失去平衡,成为不稳定平衡的情况。 2填空题: (1)运动是绝对的,但运动的描述是(相对的),因此在描述一个或物体的运动时,必须说明它相对于哪个物体才有明确的意义,称此物体为(参照物)。 (2)运动员沿400米跑道运动一周,其位移是(0 )米,所走过的路程是(400 )米。 (3)人体蹬起时,动态支撑反作用力大于体重,称为(超重)现象,下蹲时,动态支撑反作用力小于体重,称为(失重)现象。 (4)忽略空气阻力时,铅球从运动员手中抛出后只受到(重力)作用,这种斜抛运动可看作是由水平方向向上的(匀速直线)运动和竖直方向上的(匀变速度)运动的合

关于运动生物化学知识总结

辨析体能、体适能、体质、身体素质。 体能,即运动员身体素质水平的总称。即运动员在专项比赛中体力发挥的最大程度、也标志着运动员无氧训练和有氧训练的水平,反映了运动员机体能量代谢水平。体能即人体适应环境的能力。包括与健康有关的健康体能和与运动有关的运动体能。 体适能是Physical Fitness的中文翻译,是指人体所具备的有充足的精力从事日常工作(学习)而不感疲劳,同时有余力享受康乐休闲活动的乐趣,能够适应突发状况的能力。 美国运动医学学会认为:体适能包括“健康体适能”和“技能体适能”。 健康体适能的主要内容如下: ①身体成分:即人体内各种组成成分的百分比,身体成分保持在一个正常百分比范围对预防某些慢性病如糖尿病、高血压、动脉硬化等有重要意义。 ②肌力和肌肉耐力:肌力是肌肉所能产生的最大力量,肌肉耐力是肌肉持续收缩的能力,是机体正常工作的基础。 ③心肺耐力:又称有氧耐力,是机体持久工作的基础,被认为是健康体适能中最重要的要素。 ④柔软素质:是指在无疼痛的情况下,关节所能活动的最大范围。它对于保持人体运动能力,防止运动损伤有重要意义。 技能体适能包括灵敏、平衡、协调、速度、爆发力和反应时间等,这些要素是从事各种运动的基础,但没有证据表明它们与健康和疾病有直接关系。[1] “体适能”可视为身体适应生活、运动与环境(例如;温度、气候变化或病毒等因素)的综合能力。体适能较好的人在日常生活或工作中,从事体力性活动或运动皆有较佳的活力及适应能力,而不会轻易产生疲劳或力不从心的感觉。在科技进步的文明社会中,人类身体活动的机会越来越少,营养摄取越来越高,工作与生活压力和休闲时间相对增加,每个人更加感受到良好体适能和规律运动的重要性。在测量上,体适能分为心肺适能、肌肉适能、与体重控制三个面向。 体质:由先天遗传和后天获得所形成的,人类个体在形态结构和功能活动方面所固有的、相对稳定的特性,与心理性格具有相关性。个体体质的不同,表现为在生理状态下对外界刺激的反应和适应上的某些差异性,以及发病过程中对某些致病因子的易感性和疾病发展的倾向性。所以,对体质的研究有助于分析疾病的发生和演变,为诊断和治疗疾病提供依据。 身体素质,通常指的是人体肌肉活动的基本能力,是人体各器官系统的机能在肌肉工作中的综合反映。身体素质一般包括力量、速度、耐力、灵敏、柔韧等。

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最全]

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汇编 第一章 一、细胞的生活的环境: 1、单细胞(如草履虫)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2、多细胞动物通过内环境作媒介进行物质交换 养料 O2养料 O2 外界环境血浆组织液细胞(内液) 代谢废物、CO2淋巴代谢废物、CO2 内环境 细胞外液又称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其中血细胞的内环境是血浆 淋巴细胞的内环境是淋巴 毛细血管壁的内环境是血浆、组织液 毛细淋巴管的内环境是淋巴、组织液 3、组织液、淋巴的成分与含量与血浆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 白质,而组织液淋巴中蛋白质含量较少。 4、内环境的理化性质:渗透压,酸碱度,温度 ①血浆渗透压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含量有关;无机盐中Na+、cl-占优势 细胞外液渗透压约为770kpa 相当于细胞内液渗透压; ②正常人的血浆近中性,PH为7.35-7.45与HCO3-、HPO42-等离子有关; ③人的体温维持在370C 左右(一般不超过10C )。 二、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1、稳态是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 内环境成分相对稳定 内环境稳态温度 内环境理化性质的相对稳定酸碱度(PH值) 渗透压 ①稳态的基础是各器官系统协调一致地正常运行 ②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 ③稳态相关的系统:消化、呼吸、循环、排泄系统(及皮肤) ④维持内环境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限的,若外界环境变化过于剧烈或人体自身调节能力出现障碍时

3、组织液、淋巴的成分与含量与血浆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 的蛋白质,而组织液淋巴中蛋白质含量较少。 4、内环境的理化性质:渗透压,酸碱度,温度 ①血浆渗透压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含量有关;无机盐中Na+、cl-占优势 细胞外液渗透压约为770kpa 相当于细胞内液渗透压; ②正常人的血浆近中性,PH为7.35-7.45与HCO3-、HPO42-等离子有关; ③人的体温维持在370C 左右(一般不超过10C )。 ④维持内环境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限的,若外界环境变化过于剧烈或人体自身调节能力出现障碍时 内环境稳态会遭到破坏 2、内环境稳态的意义: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第二章 三、神经调节: 1、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神经系统 细胞体 神经系统的结构功能单位:神经元树突 突起神经纤维 神经元在静息时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 功能:传递神经冲动 2、神经调节基本方式:反射 反射的结构基础:反射弧

北京体育大学 运动生物力学复习题讲课教案

北京体育大学运动生物力学复习题

运动生物力学复习题

第一章绪论 运动生物力学是研究体育运动中人体机械运动规律的科学。 第二章人体运动实用力学基础 一、名词解释 1.稳定角:重心垂直投影线和重心至支撑面边缘相应点连线间的夹角。 2.支撑面:支撑面积是由各支撑部位的表面及它们之间所围的面积组成的。 3.转动惯量:物体转动时惯性大小的量度。 4.超重现象:动态支撑反作用力大于体重的现象。 5.失重现象:动态支撑反作用力小于体重的现象。 6.稳定系数:当倾倒力开始作用时,稳定力矩与倾倒力矩的比值。 7.上支撑平衡:支撑点在重心上方的平衡。 8.下支撑平衡:支撑点在重心下方的平衡。 9.人体运动的内力:人体内部各部分之间的相互作用力。 二、填空 1.运动是绝对的,但运动的描述是相对的。因此在描述一个点或物体的运动时,必须说明它相对于哪个物体才有明确的意义,且称此物体为参照物。 2.在运动学中有两个实物抽象化模型,即质点和刚体。 3.当加速度方向与速度方向相同时称为加速运动,反之称为减速运动。 4.运动员沿400米跑道运动一周,其位移是 0 ,所走过的路程是 400m 。 5.篮球运动中的投篮过程可看作是一个抛点低于落点的斜上抛运动,而投掷项目中,器械的运动可以看做是一个抛点高于落点的斜上抛运动。 6.人体蹬起时,动态支撑反作用力大于体重,称为超重现象,下蹲时,动态支撑反作用力小于体重,称为失重现象。 7.乒乓球弧旋球飞行的原因是运动员打球时使球旋转,由于空气流体力学的作用,产生了马格努斯效应的结果。 8.忽略空气的阻力,铅球从运动员手中抛出后只受到重力的作用,这种斜上抛运动可看作是由水平方向的匀速直线运动和竖直方向上的竖直上抛的合运动。 9.身体绕某转轴的转动惯量的大小,是随身体各环节相对转轴的距离的改变而改变的。 10.游泳时,运动员受到的阻力主要有三种,它们是摩擦阻力、形状阻力和兴波和碎波阻力。 三、判断题 1.人体在做平衡动作时,需由外力及肌肉、韧带等内力矩共同维持平衡。(√) 2.人在平衡时,仍需消耗一定的生理能。(√) 3.人在自然站立时,女子和男子的平均重心高度是一样的。(×) 4.在身体姿势的变化过程中,人体中心不可以移出体外。(×) 5.人体保持平衡动作的力学条件是合外力及和外力矩为零。(×) 6.用一维重心板测量人体重心的原理是力矩平衡原理。(√)

“运动生物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运动生物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教研室主任:田春兰执笔人:王凯 一、课程基本信息 开课单位:体育科学学院 课程名称:运动生物化学 课程编号:144213 英文名称:sports biochemistry 课程类型:专业方向任选课 总学时: 36理论学时:36 实验学时: 0 学分:2 开设专业:休闲体育 先修课程:运动解剖运动生理 二、课程任务目标 (一)课程任务 运动生物化学是从分子水平上研究运动与身体化学组成之间的相互适应,研究运动过程中机体内物质和能量代谢及调节的规律,从而为增强体质、提高竞技能力提供理论和方法的一门学科,是一门科学性和应用性很强的学科。重视最新科学成就的介绍和体现体育专业的特点及需要。在体育科学和体育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体育专业各层次教学中被列为专业基础理论课,是体育院校学生的必修课。 (二)课程目标 在学完本课程之后,学生能够: 1.使学生初步了解运动与身体化学组成之间的相互适应,初步掌握运动过程中机体物质和能量 代谢及调节的基本规律。 2.为增强体质、提高竞技能力(如运动性疲劳的消除和恢复、反兴奋剂及其监测技术、机能监 控和评定、制定运动处方等)提供理论和方法。 3.增强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科学思维的良好习惯。 三、教学内容和要求

第一章绪论 1.理解运动生物化学的概念,研究任务,发展、现状及展望; 2.了解运动生物化学在体育科学中的地位;激发学生学习本学科的兴趣; 3.使学生树立整体观、动态观,用辩证的思维去看待生命、看待运动人体。 重点与难点:运动生物化学的概念;运动生物化学的研究任务。 第二章糖代谢与运动 1.掌握糖的概念、人体内糖的存在形式与储量、糖代谢不同化学途径与ATP合成的关系; 2.了解糖酵解、糖的有氧氧化的基本代谢过程及其在运动中的意义; 3.掌握糖代谢及其产物对人体运动能力的影响; 4.熟悉糖原合成和糖异生作用的基本代谢过程及其在运动中的意义; 5.了解运动训练和体育锻炼中糖代谢产生的适应性变化。 重点与难点:糖代谢的不同化学途径及其与ATP合成的关系 第三章脂代谢与运动 1.掌握脂质的概念与功能、脂肪酸分解代谢的过程; 2.了解酮体的生成和利用及运动中酮体代谢的意义; 3.掌握运动时脂肪利用的特点与规律; 4.理解运动、脂代谢与健康的关系。 重点与难点:脂肪酸分解代谢的过程、酮体代谢的意义;运动时脂肪利用的特点与规律。第四章蛋白质代谢与运动 1.掌握蛋白质的概念、分子组成和基本代谢过程; 2.理解蛋白质结构与功能的辩证关系。 3.了解运动与蛋白质代谢和氨基酸代谢的适应。 重点与难点:运动时蛋白质和氨基酸代谢变化的规律;蛋白质的代谢过程; 第五章水无机盐维生素的生物化学与运动 1.了解掌握水的生物学功能与对运动能力影响 2.了解掌握无机盐的生物学功能及与运动能力的关系 3.了解掌握维生素的生物学功能与运动能力的关系 第六章酶与激素 1了解酶的特点,理解运动中酶的适应变化及运动对血清酶的影响和应用 2了解运动对

图解教材·2016-2017学年上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思维导图-微试题)2.1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

必修3 第2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人教新课标) 第1节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 【思维导图】 【微试题】 1 如图为某反射的反射弧结构示意图,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若在Ⅱ处给予足够强的有效刺激,则在a处可检测到电信号 B.在b处发生的信号转换为: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C.在b处突触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后会被酶分解 D.在Ⅱ处施加有效刺激引起的屈肌收缩不属于反射 【方法规律】兴奋在完整反射弧中传导方向的判断方法: (1)根据是否具有神经节判断,有神经节的是传入神经。 (2)根据脊髓灰质结构判断,与前角相连的为传出神经,与后角相连的为传入神经。 (3)根据脊髓内突触结构判断,兴奋在突触中的传递是单向的,只能从突触前膜到突触后膜。 2 [2015浙江高考] 血液中K+浓度急性降低到一定程度会导致膝反射减弱,下列解释合理的是() A.伸肌细胞膜的动作电位不能传播到肌纤维内部 B.出神经元去极化时膜对K+的通透性增大 C.兴奋在传入神经元传导过程中逐渐减弱 D.可兴奋细胞静息膜电位绝对值增大 【微思考】已知神经纤维内K+浓度高于膜外,而Na+浓度正好相反。静息时的K+外流和兴奋时的Na+内流是主动运输还是被动运输? 提示:被动运输。 3 [2015江苏高考] 下图表示当有神经冲动传到神经末梢时,神经递质从突触小泡内释放并作用于突触后膜的机制,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小泡内可避免被细胞内其他酶系破坏 B.神经冲动引起神经递质的释放,实现了由电信号向化学信号的转变 C.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引起突触后膜上相应的离子通道开放 D.图中离子通道开放后,Na+ 和Cl- 同时内流 【微探究】 (1)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速度快,还是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速度快?为什么? 提示: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速度快。因为神经递质的产生、释放需要一定的时间 (2)神经递质以什么运输方式由突触前膜释放?其意义是什么? 提示:胞吐。短时间可释放大量神经递质,提高兴奋传递的效率。 (3)神经递质被释放并发生效应后,能否长期存在于突触后膜?其可能的去向有哪些?

生物必修三复习提纲

生物必修三复习提纲 阅读课文2-3页,理解并记忆以下几个问题: 1、体液包括哪几部分? 2、血浆、组织液、淋巴之间的关系如何? 3、什么是内环境? 阅读课文4-5页,理解并记忆以下几个问题: 1、组织液、淋巴与血浆的成分最主要的区别是什么? 2、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包括哪些方面? 3、血浆渗透压与什么有关? 4、细胞外液渗透压主要与哪种离子有关? 5、血浆PH为多少?维持PH主要与哪些离子有关? 6、维持内环境稳态有何意义? 阅读课文8-9页,理解并记忆以下几个问题: 1、什么是稳态? 2、什么是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基础? 3、内环境稳态与人体的哪些系统有关系? 4、什么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5、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阅读课文16-17页,理解并记忆以下几个问题: 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什么?其结构基础是什么?有哪几 部分构成? 2、反射的大致过程是什么? 3、什么是神经冲动? 4、理解图2-1 阅读课文18-19页,理解并记忆以下几个问题:

1、结合图2-2理解并记忆, 什么是静息电位? 局部电流是如何形成的? 兴奋地传导方向与膜哪侧的局部电流方向是一致的? 2、信息是怎样由前一个神经元传到后一个神经元的呢? 3、记住突触的各部分名称? 4、结合图2-4,熟读左边一段话,记住其中的关键词。 5、为什么说神经元之间兴奋地传递只能是单向的?(必须熟 记) 阅读课文20-21页,理解并记忆以下几个问题: 1、图2-5,各部分名称及作用? 2、图2-6,言语区各区的功能及受损后的症状? 阅读课文23-25页,理解并记忆以下几个问题: 1、什么是激素调节? 2、图2-8,内分泌腺名称、分泌的激素、生理作用、化学本 质。 3、图2-9,记住血糖的来源和去向。 阅读课文26-27页,理解并记忆以下几个问题: 1、读26页第一段,记关键词。 2、看图2-10,熟记两种激素的是由什么细胞分泌的? 3、“建构模型”第一段,两种激素的生理作用(结合图2-9 理解记忆)。

生物力学复习题

填空 人体转动惯量与人体的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有关。 运动学参数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 人体骨骼的受力形式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复合载荷几种形式。 冯元祯提出建立的肌肉三元素模型是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 _______________三个元素串、并联组成。 ________摆动肢体的转动惯量和____________,可以加大摆动的 _______________。 根据支点相对于人体重心的位置不同,将人体平衡分为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三种。 1、质量;质量分布;转轴位置。 2、时间参数;空间参数;时空参数。 3、拉伸;压缩;弯曲;剪切;扭转。 4、收缩元;串联弹性元;并联弹性元。 5、减小;增加肌力矩;角加速度。 6、上支撑平衡;下支撑平衡;混合支撑平衡。 由希尔方程可知,肌肉收缩张力越大,其收缩速度越大。 拔河比赛甲队获胜,则甲队作用于绳子上的力大于乙队作用于绳子上的力。 鞭打动作中,人体远端环节获得更大速度的原因除了来自近端环节动量矩的传递外,还有远端环节肌肉的主动收缩。 如作用在刚体上的力很大,那么它产生的力矩也一定很大。 根据动量守恒定律,跳远运动员腾空阶段水平方向的运动速度不变(忽略空气阻力)。 下蹲之后的有停顿的纵跳高度小于无停顿的纵跳高度。 肌肉收缩力可以改变人体的运动状态,是人体外力。 人体在单杠上做悬垂动作,属于不稳定平衡。 缓冲动作可减小冲击力,是因减小了地面对人体的冲量。 物体转动惯量越大,保持原有运动状态的能力也越大。 动量、 鞭打动作、 相向运动、 人体惯性参数、 支撑面 简述影响人体平衡的因素有哪些? 简述影响人体总重心的因素? 简述运动学和动力学参数特征。 简述投掷标枪超越器械的生物力学原理? 答:(1)有利于原动肌的充分拉长,使其处于最适初长度,可提高后续肌肉收缩的爆发式收缩力。

运动生物力学试题题库(试题)

运动生物力学试题题库(试题) 一、选择题(共25题) 1、人体骨骼能承受的力比其在日常生活中所受到的力大倍。 a.10倍 b.12倍 c.6倍 d.20倍 2、成年人体骨组织中大约是水份。 a.25%~30% b.15%~20% c.20%~25% d.30%~25% 3、成年人体骨组织中大约有是无机物和有机物。 a.80%~85% b.75%~80% c.65%~70% d.70%~75% 4、胶原纤维在拉伸过程中,破坏变形的范围在之间。 a.6%~8% b.10%~12% c.4%~6% d.12%~15% 5、骨承受冲击能力的大小与骨的结构有密切关系,头颅骨耐冲击比长骨大约左右。 a.60% b.40% c.30% d.70% 6、人体股骨所能承受的最大压缩强度比拉伸强度大约左右。 a.36% b.50% c.120% d.80% 7、当外力的作用时间是左右时,关节液是同时具有流动性和弹性的“粘弹液”,是柔软的弹性体,起着橡皮垫的作用,能够缓冲骨与骨之间的碰撞。 a.1/500s b.1/100s c.1/200s d.1/500s 8、当外力的时间达到左右时,关节液不在表现为“液体”,而表现为更坚硬的“固体”了,对于冲撞的冲力不能起缓冲作用。 a.1/500s b.1/100s c.1/1000s d.1/200s 9、以中立位为足与小腿呈90o角,则踝关节背屈和蹠屈的活动度是。 a.25o,35o b.35o,45o c.20o,30o d.30o,40o 10、中立位为膝关节伸直,膝关节可屈曲和过伸的活动度为。 a.165o,15o b.155o,10o c.145o,15o d.145o,10o 11、中立位为髋关节伸直,膑骨向上,膝关节伸直,髋关节屈和伸的活动度为。 a.165o,55o b.145o,50o c.145o,40o d.150o,40o 12、挺身站立中立位时,躯干背伸和侧屈的活动度分别为。 a.30o,20o b.40o,30o c.35o,25o d.40o,20o 13、中立位为头颈部而向前,眼平视,下额内收,颈部前后屈伸的活动度为。 a.35o b.45o c.35o,45o d.45o,35o 14、中立位为头颈部向前,眼平视,下额内收,颈部左右侧屈的活动度为。 a.45o b.35o c.40o d.40o,45o 15、人体站立时,正面投影面积约占身体体表面积的。 a.30%-36% b.35%-40% c.24%-30% d.38%-42% 16、高速骑行时,运动员身体投影面积约占其体表面积的。 a.24% b.31% c.21% d.27% 17、在游速为zm/s时,运动员所受形状阻力(压差阻力)占总力的。 a.50% b.70% c.60% d.40% 18、项韧带和黄韧带的主要成份是弹性纤维,对二者施加低载拉伸负荷时,其伸长变形程度为原长度的。 a.2倍 b.1.5倍 c.0.5倍 d.1倍 19、风洞实验证明,决定铁饼远度的因素排列是。 a.出手速度、出手角度、自转速度、器械倾角 b.出手角度、出手速度、器械倾角、自转速度 c.出手速度、器械倾角、出手速度、自转角度

运动生物化学

一.名词解释 1运动生物化学:从分子水平上研究生物体化学组成和生命过程化学变化特点和规律,从而阐明生命现象本质的一门科学。 2、酶:是一类由活性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和高度专一性的特殊蛋白质。简单说,酶是具有催化功能的蛋白质。 3生物氧化:能源物质在生物体内氧化生成CO2和H2O并释放出能量的过程。 4、糖酵解:糖在氧气供应不足的情况下,经细胞液中一系列酶催化,最后生成乳酸的过程。 5、糖有氧氧化:葡萄糖或糖原在有氧条件下氧化分解生成CO2和水,同时释放出大量能量的过程 6葡萄糖-丙氨酸循环:运动时肌肉中糖代谢加强,其代谢中间物丙酮酸经转氨基作用生成丙氨酸,后者经血液循环转运至肝脏经糖异生转变为葡萄糖后再输入到血液中的过程。 7、磷酸原:ATP和CP 的合称,两者的分子结构中,均含有高能磷酸键,在代谢中通过转移磷酸基团的过程释放能量。 8、运动性疲劳:机体生理过程不能持续其机能在一特定水平上或不能维持预定的运动强度。9超量恢复:运动中消耗的能源物质在运动后一段时间内不仅恢复到原来水平,甚至超过原来水平的现象。 10、中枢疲劳:由运动引起的、发生在从大脑到脊髓运动神经元的神经系统的疲劳。 11、外周疲劳:指运动引起的骨骼肌功能下降,不能维持预定收缩强度的现象。 12、糖异生:从非糖物质转变为葡萄糖或糖原的过程 二.是非判断题 1、人体的化学组成是相对稳定的,在运动的影响下,一般不发生相应的变化。T 2、运动生物化学是研究生物体化学组成的一门学科。T 3、1937年Krebs提出了三羧酸循环的代谢理论。T 4、《运动生物化学的起源》是运动生物化学的首本专著。F 5、酶是蛋白质,但是不是所有的蛋白质都是酶。T 6、通过长期训练可以提高酶活性、增加酶含量。T 7、一般意义上的血清酶是指那些在血液中不起催化作用的非功能性酶。T 8、训练引起的酶催化能力的适应性变化,可因停训而消退.T 9、CP是骨骼肌在运动过程中的直接能量供应者。F 10、生物氧化发生的部位在细胞质。F 11、生物氧化中生成的水由有机物脱羧产生,二氧化碳由碳和氧结合生成。F 12、人体所利用的ATP都是来自氧化磷酸化的合成。F 13、在以无氧代谢供能为主的运动中,肌肉收缩所需的ATP 主要是以底物 水平磷酸化的方式合成的。T 14、糖类物质就是碳水化合物。F 15运动饮料中常配入4~8(10)个葡萄糖单位的低聚糖,以有利于糖的利用和水分的吸收。T 16、血糖是骨骼肌利用的最重要肌内燃料。F 17、常见的低聚糖是麦芽糖、半乳糖和蔗糖。F 18、多糖一般无甜味,而且不易溶于水。T 19、脑组织糖原储量很少,正常大脑生理活动所需要的能量主要来自血浆游离脂肪酸。F 20、肌糖原可以大量分解成葡萄糖释放进入血液维持血糖稳定.F 21、糖酵解的底物在短时间激烈运动中主要是肌糖原。T

生物必修三复习提纲生物必修人教版

生物必修三复习提纲生物必修人教版 集团标准化工作小组 [Q8QX9QT-X8QQB8Q8-NQ8QJ8-M8QMN]

必修3稳态与环境知识点汇编 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1、体液:体内含有的大量以水为基础的物体。 细胞内液(2/3) 体液细胞外液(1/3):包括:血浆、淋巴、组织液等 2、体液之间关系: 血浆 组织液淋巴 3、内环境: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 内环境作用: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4、组织液、淋巴的成分和含量与血浆的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 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含量较少 5、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渗透压、酸碱度、温度。 6、血浆中酸碱度: 调节的试剂:缓冲溶液: NaHCO 3/H 2 CO 3 Na 2 HPO 4 / NaH 2 PO 4 7、人体细胞外液的渗透压与溶液浓度有关,浓度越高渗透压越高,反之,浓度越低渗透压越低。细胞外液的渗透压90%以上来自于Na+和Cl-。正常的温度:37度 8稳态: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 内环境稳态指的是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不是固定不变)中 9、稳态的调节:神经体液免疫共同调节 内环境稳态的意义: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第二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 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反射弧 反射弧:感受器(主要分布在皮肤)→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包括肌肉和腺体) 兴奋的传导形式:电信号,这种电信号也叫神经冲动 神经纤维上特点:双向传导静息电位是外正内负 静息电位→刺激→动作电位(外负内正)→电位差→局部电流2、兴奋传导 神经元之间(通过突触传导)特点:单向传导 突触小泡(释放神经递质)→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有 受体)→产生兴奋或抑制 3、人体的神经中枢:脑(包括大脑、脑干和小脑)和脊髓 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水平衡调节中枢、生物的节律行为脊髓:调节机体活动的低级中枢 脑干:呼吸中枢小脑:维持身体平衡的作用大脑: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 4、大脑(最高级中枢)的高级功能:除了对外界的感知及控制机体的反射活动外, 还具有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等方面的高级功能。语言功能是人脑特有的高级功能。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