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智能的概述

智能的概述

智能的概述
智能的概述

第三章智能

第一节智能的概述

[引言]:在现实生活中,由于人的先天遗传素质的不同,后天环境、教育条件以及所从事的实践活动差异,人与人之间在能力上存在着差异。有的人能够“闻一以知十”,而有的人却只能“闻一以知二”;有的人举一隅“能以三隅反”,而有的人则不能。对于同一事物的认识,有的人感知敏锐、思维深刻、想象丰富,而有的人则感知迟钝、思维肤浅、想象贫乏。有的人记忆速度快且保持长久,有的人记得慢且易遗忘;有的人善于形象思维,有的人善于抽象思维;有的人善于解决问题、富于创造,有的人则因循守旧、墨守成规、不善开拓。凡此种种在认识及其活动效率方面表现的不同,都表现了人们在能力方面的差异。在能力表现早晚上,能力早慧的事例不胜枚举,而大器晚成亦不乏其人。那么,什么是能力呢?

一、智能的概念

(一)定义

尽管能力一词人人皆知,可要给能力下个定义,却远非易事。在西方心理学中,能力一词有两种含义:既可以解释为实际能力(actual ability),又可以解释为潜在能力(potential ability)。

美国心理学韦克斯勒曾指出“智力是一种总括的或综合的能力,使人能有目的地行动、合理地思维,并有效地应付环境”。这里的智力与能力只是字眼上的不同,并没有观念上的本质差异。前苏联心理学界对能力的定义有独到的见解。

斯米尔诺夫认为:能力是作为成功地完成某种活动的条件那些个性心理特征。这种观点在前苏联比较流行。

鲁宾斯坦则提出一个与众不同的定义,他指出:能力是在个体中固定下来的、概括化了的心理活动的系统。综合各家的观点,大致可以这样确定能力的概念。

智能是人们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并直接影响活动效率的那些个性心理特征。

(二)特征

1、智能是一种直接影响活动效率的个性心理特征。(个性心理特征的涵义、心理能力、活动效率)

2、智能是顺利完成活动的必备条件。一方面:只有通过活动才能发展人的能力。(施用累能、科用累能、诸葛亮“非学无以广才”)能力总是与人的某种活动相联系的,并表现在活动中。(马卡连柯与卡尔巴诺夫、希腊的迪莫西尼斯);

另一方面:从事某些活动必须有一定的能力作为条件保证。(例如:顺利完成

绘画活动:彩色鉴别能力、形象记忆能力、形象视觉能力、形象思维能力。曲调感、节奏感、听觉表象是从事音乐活动必不可少。观察、记忆、想象、思维是完成一般活动必须具备的。)第三,人的活动是复杂的,要顺利完成某种活动需要多种能力的综合。

(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孔子与颜回敏锐观察力大学生要成才需要自学能力、适应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实际操作能力、表达能力、创造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协调发展)才能:为了顺利完成某种活动,多种能力的有机组合称之为才能。

天才:如果一个人的各种能力在活动中达到最完备的发展和结合,能创造性地完成某一领域或多种领域的活动任务,通常称之为天才。(产生先天遗传素质和后天教育和环境、主观努力)

能力是保证活动顺利完成的基本条件,但不是唯一条件。活动能否顺利进行还取决与个人的个性特点、知识技能、工作态度、物质条件和健康状况以及人际关系等因素。但这些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能力强的人比能力弱的人更能获得成功。

二、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关系

能力与知识、技能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一)区别

1、知识技能不同于能力,它们有各自的概念内涵。

知识是人类历史经验的总结,从心理学角度来说,知识是以思想内容的形式为人类掌握,个人所掌握的知识就是信息在头脑中的储存。

能力是个体固定下来的概括化的东西,是一种稳定的个性心理特征。

技能是顺利完成某种活动的行为方式。能力不是这些行为方式的本身,而是调节这些行为方式的心理活动的概括化。

2、能力的发展和知识、技能的掌握是不同步的。表现为能力的发展比知识的获得要慢,能力并不是永远随着知识的增多而成正比例发展。

(二)联系

1、知识和技能是能力发展的基础。

培根:《论物主》知识就是力量。

柏拉图:《理想国》知识是一切能力中最强的力量。

2、能力是掌握知识、技能的内在条件和可能性。

3、能力不表现为知识技能的本身,而表现在获得知识技能的动态上。

三、西方心理学的智力理论

(一)智力的含义

长期以来,智力是一个受争议的概念,至今心理学家对智力尚无公认的确切定义。几十年来国内外心理学家进行了大量研究,提出了不少关于智力的理论,归纳起来有如下几类:

1.智力是抽象思维的能力

2.智力是一种学习的潜在能力

3.智力是适应环境的能力

4.智力是各种认知能力的有机综合

5.智力就是智力测验所测的能力

1.智力是抽象思维的能力

法国心理学家比纳(A. Binet),智力测验的创始人,他认为:善于判断、善于理解、善于推理是智力的三要素。美国心理学家推孟(L. M. Terman)也认为:一个人的智力和他的抽象思维能力成正比。

2.智力是一种学习的潜在能力

有些心理学家认为,智力就是学习能力,学习成绩代表智力水平。智力高的学生,学习快,获取和保存知识多;智力低的学生,学习慢,获取和保存知识少。有人认为,智商在105以下的高中生不易考取大学,智商在120-125的高中生可考取理想的大学。

3.智力是适应环境的能力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J. Piaget)认为,智力的本质就是适应,儿童认识的发展就是个体对环境适应的逐步完善和日益智慧化的过程。这一类解释认为:在一特定的环境中,智力高的人能很快地作出相应的反应,智力低的人则相反。

4.智力是各种认知能力的有机综合

把智力看成是一种整体的能力,是各种基本认识能力的综合。美国心理学家韦克斯勒(D. Wechsler)与我国心理学家朱智贤对智力的定义反映了这种认识。韦克斯勒认为:智力是一个假设的结构,它是一个人有目的地行动,合理地思维,并有效地处理周围事物的整体能力。朱智贤认为:智力是一种综合认识方面的心理特征,主要包括三个方面:感知记忆能力,特别是观察能力;抽象概括能力(包括想象力);创造力,即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5.智力就是智力测验所测的能力

有些心理学家认为,智力是抽象的概念,离开智力测验几乎无法了解智力的含义。这是一种操作性的定义,对智力的内涵并没有作出规定。例如,弗里曼(F. W. Freeman)指出,智力就是运用智力测验所得到的东西。希尔加德指出,智力是智力测验测定的结果。

我们认为,智力是一种综合的认识能力,它包括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和思维力5个基本因素,抽象思维能力是智力的核心,创造力是智力的最高表现。智力的这种观点应理解为:

第一,智力与认识过程有关,但并非认识过程本身;

第二,构成智力的各种认识特点必须比较稳定,那些变化无常的认识特点不能称为智力;

第三,智力不是五种因素的机械相加,而是五种因素的有机结合;

第四,智力是一种能力,而情绪、情感、性格、气质、动机、兴趣、意志等非能力的特征则属于非智力因素。

(二)智力结构理论

●单因素论

●斯皮尔曼的二因素论瑟斯顿的群因素论

●吉尔福特的智力三维结构模型阜南的等级层次理论卡特

尔的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理论

第二节智能的测量

一、能力测量

能力测量是指依据一定能力结构理论所编制的能力测验量表,测定一个学生所具有的实际能力和可能具有的潜在能力,并用数量化方法加以评定。

能力测量一般包括智力测验、能力倾向测验、特殊能力测验和创造力测验等。

●智力测验的目的在于测量智力的高低、辨别智力的发展水平;

能力倾向测验的目的在于发现一个人的潜在才能,预测个体在

将来的学习或工作中可能达到的成功程度;

●特殊能力测验的目的是了解个体在某个专业领域的既有水平,

预测个体今后在此专业领域成功的可能性;

●创造力测验的目的是评定个体创造力的高低和发展水平。

(一)智力测验

智力测验是用以测量人的智力水平的一种方法。测量智力的工具称为智力量表。由于一个人智力的高低通常用智商来表示,所以智力测验又叫智商测验。

智力的理论研究为各种类型的智力测验提供了理论基础,如智力因素理论为各种智力测验的构想效度提供了依据,智力的稳定性理论则为智力测验的预测效度提供了依据。

智力测验主要有两方面的功能:

一是鉴别学生的智力差异,供教育教学参考,以便于实行因材施教

二是预测学生未来的发展,为学校教育提供依据。

1.常用智力量表介绍

世界上第一个智力量表是法国心理学家比奈(A. Binet)和他的同事西蒙(T. Simon)于1905年编制的,称为比奈—西蒙量表,该量表是应法国教育部区分正常儿童与低能儿童的需要而编制的。此后陆续编制的各种智力量表和类似智力量表的测量工具有200种以上,其中以斯坦福—比奈量表和韦克斯勒智力量表最具影响力和权威性。我国也先后对比奈量表和韦氏量表进行了修订,从而将其使用面推广到全国。现介绍几种较常用的智力量表。

(1)斯坦福—比奈量表比奈—西蒙量表传到美国后,由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推孟(L.M.Terman)于1916年进行了第一次修订,称为斯坦福—比奈量表。以后经过1937年和1960年两次修订,1972年出版了新的常模,又以1985年更具代表性的被试和试题取样,进一步修订常模,使其成为当今很有影响力的智力测验,是很多智力测验的检验标准。该量表突出贡献在于使用比率智商和离差智高来衡量个体的智力水平。

1916年量表共90个项目,其中54个是比—西量表中原有的,36个是新编的,可测验12个年龄组(3至14岁组)、普通成人组和优秀成人组。其中除12岁组有8个测验项目外,其它各年龄组有6个测验项目。这个量表的最大优点之一在于用智力商数(IQ)代替智力年龄表示智力水平。1937年修订本由难度、信度和效度均相同的称为L和M的两个等值量表构成,每个量表有129个测验项目可替换使用。这个量表适用于2岁—成人的被试,是当时最好的智力量表。1960年,推孟将1937年的L和M两个量表合而为一,成为单一量表(LM),可适用于2岁以上直至成人的20个年龄组的个别测验。测验包括定义、语文类推、适应问题、算术问题、记忆、一般知识、发现谬误、图画失全、空间问题和理解等项目。这个测验的优点之一是用离差智商代替比率智商来衡量智商的高低。1972年出版的常模是根据来自不同地理环境、不同经济水平、不同民族的20万儿童测验结果制定的,因而具有很强的科学性。

斯—比量表的材料包括一盒标准玩具(用以测量幼儿)、两册图画卡片、一册测验指导手册、一个记录反应本子。测验对象为2岁至成人,斯—比量表实施时,每个被试只接受适合年龄组程度的项目,不是所有的项目都去尝试。幼童测验时间不超过40分钟,年龄大的不超过一小时半。

(2)韦克斯勒智力量表美国贝尔维精神病院主任、医学心理学家韦克斯勒(D.Wechsler)长期从事心理测验的编制和研究工作,在智力测验方面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他编制了一套韦克斯勒成人智力量表(WAIS),此外,他还编制了适用于6-16岁儿童的韦克斯勒儿童智力量表(WISC)和适用于4-6.5岁儿童的韦克斯勒幼儿智力量表(WPPSI)。韦氏三个量表既各自独立,又相互衔接,适用于4岁到74岁的被试,是国际上通用的权威性智力测验量表。这三个量表分别于70年代末、80年代初由我国心理学家引进、修订,出了中文版并制定了中国常模。

韦克斯勒是根据人类智力是由几种不同的能力组合而成的观点来编制其量表的。因此,韦克斯勒智力量表不仅能了解个体智力发展的水平,而且能够了解构成个体智力各因素发展的特点。韦氏量表包括言语和操作两个分量表,言语分量表包括常识、理解、算术、类同、词汇和背数(又称数字广度)6个测验项目;操作分量表包括填图、图片排列、积木图案、拼图、译码和迷津6个分测验。韦氏量表可以同时提供总智商分数、言语智商分数和操作智商分数以及十个分测验分数,能较好地反映智力的整体和各个侧面。

韦氏量表的IQ值都是以100为平均数,以15为标准差的离差智商。韦氏测验需个别施测,测验时限为1-2小时。由于测验内容的丰富和考察结果的精细使得测验实施显得尤为复杂,因此主试一定要经过专业培训。

(3)中国比奈测验

比-西测验于1922年传入我国,1924年我国心理学家陆志韦在南京发表了他所修订的《中国比奈西蒙智力测验》。1936年他和吴天敏合作发表第二次修订本。1978年,吴天敏主持第三次修订,1982年完成《中国比奈测验》。该测验共有51个项目,从易到难排列,每项代表四个月智龄,每岁三个项目,可测验2-18岁被试。用离差智商评定智商的高低。

中国比奈测验必须个别施测,并且要求主试必须受过专门训练,对量表相当熟悉且有一定经验,能够严格按照测验手册中的指导语进行施测。为了节约测验时间,吴天敏在《中国比奈测验》的基础上又编制了《中国比奈测验简编》,由8个项目组成,一

般只需20分钟即可测定。

(4)瑞文测验

瑞文测验是英国心理学家瑞文(J.C.Raven)于1938年编制的一种非文字智力测验。该测验原名叫“渐进性矩阵图”,整个测验一共由60张图案组成,按逐步增加难度的顺序分成A、B、C、D、E五组,要求被试对量表中的图形关系进行推理,可测量图形比较、组合以及系列关系、互换等抽象推理能力。瑞文测验适用于5岁半以上智力发展正常的人。此后,心理学家又编制出瑞文彩色推理能力测验,适用于5-11岁儿童和心理有障碍的成人;还有瑞文高级推理能力测验,适用于智力高于平均水平的人。这样,原来的瑞文测验现已被称为瑞文标准推理能力测验,以示区别。

对于瑞文测验的修订,我国心理学家自1985年来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例如张厚粲对瑞文标准推理测验进行了修订,李丹修订出版了“瑞文测验—联合型(CRT)”等。

瑞文测验的优点在于测验对象不受文化、种族与语言等条件的限制,适用范围广,测验既可个别进行,也可团体实施,使用方便,省时省力。它适合于跨文化研究,以及正常人、聋哑者和智力迟钝者之间的比较研究,还可以作为大规模筛查或智力初步分等的理想工具。

(5)中小学生团体智力筛选测验

《中小学生团体智力筛选测验》是华东师范大学金瑜、李丹等修订的,适用于9至17岁学龄儿童的团体智力筛选量表。该测验由60个项目组成,均采取选择题形式,一般为五选一,题目类型大致有求异题、类比题和判断、推理、计算题三种形式。该测验具有较好的信度、效度和鉴别力,按各年龄组的标准差分别计算离差智商。该测验具有能引起被试兴趣和省时快速的特点,能够粗知儿童智力水平以及为教师进行教育实验提供一些信息。

2.对智力测验结果的解释

1908年比—西量表首先使用智力年龄(IA)的概念,该量表把测验项目依难度大小归入相应的年龄组,编成年龄量表,以智力年龄表示智力水平的高低。所谓智力年龄,是指在智力年龄量表

上实际所达到的年龄,又被称为心理年龄(MA)。例如一个实际年龄为7岁的儿童,他若能通过7岁量表,则其智力年龄也为7岁,表示他达到7岁的智力水平;如若他能通过8岁量表,则其智力年龄就为8岁,表示他达到了8岁的智力水平。但在实际测试中,被试往往在某个低年龄水平的题目上失败,却通过了更高年龄水平的题目。因此求智力年龄,首先必须确定基础年龄。一般把正确回答了全部问题的最高年龄作为基础年龄,基础年龄加上完成高年龄组题目所代表的年龄,这个和值就是被试的智力年龄。例如在吴天敏修订的比奈量表中,每个年龄组都有6个测题,答对每题得智龄2个月。某被试5岁组题目全部通过,6岁组通过4题,7岁组通过3题,8岁组通过2题,则其智力年龄=5(岁)+4×2(月)+3×2(月)+2×2(月)=5岁+18个月=6岁6个月。这样所得的智力年龄,只表示个人当时的智力发展水平,并不能作为直接表示个人智力发展优劣的标准。

德国心理学家斯特恩(W.Stern)首先提出用一个比率或商数的方法来表示智力水平。他认为比—西量表所使用的智力年龄,只能表示绝对的智力水平而不能表示比较的或相对的智力水平。例如一个6岁儿童智龄为8岁,一个10岁儿童智龄为12岁,两者的智龄都是早两岁,仿佛智力水平相等,但由于实龄大小不同,其意义是不一样的。这个差异用智力年龄无法表示。于是斯特恩提出用心智商数来衡量智力水平的高低,其公式为:心智商数=智龄/实龄。根据这个公式,上述6岁儿童的心智商数为8/6=1.33,而10岁儿童的心智商数为12/10=1.2。这样就可以表示这两个儿童的智力差异了。

1916年推孟在他修订的斯-比量表中首先使用智力商数来表示智力水平的高低。他认为心智商数常常是一个小数,既繁琐又不易理解,于是他主张将心智商数乘以100,并称作智力商数,简称比率智商或智商(IQ)。其公式为:智商(IQ)=智龄/实龄×100。根据这个公式,上述两个儿童的智商分别为133和120。斯—比量表在计算智商时对实际年龄有一些特殊规定。1916年斯—比量表规定:凡实龄在16岁以下者,用实龄作除数;凡实龄在16岁以上者,一律以16作除数。1937年修订的斯—比量表规定:13岁以下者用实龄作除数,16岁以上一律以15作除数,年龄在13-16岁之间,以13加上超过13岁的月数的2/3为除数。例如15岁儿童以13岁16个月为除数(13+24×2/3)。推孟的这一规定

是依据随着年龄增长智力发展减慢的理论而提出的。

比率智商虽然可以描述一个人智力水平的高低,也可以根据IQ值区别两个人的智力水平。但传统的比率智商在理论和应用上有两个主要障碍:一是智力发展速度先快后慢,与年龄的增长不成直线关系,且智力发展何时达到顶点尚有争议,因而计算成人智商应以多大实足年龄作除数尚无统一标准,这样采用不同的除数所得的智商就不相同。二是在不同年龄组中智商分布具有不同的标准差,因而相同的智商对于不同年龄便具有不同的意义。也就是说智商IQ值不能说明一个人在团体中的智力水平是高还是低。例如一个人的IQ值为100,该团体的智商分布是70-100,那么此人在团体中智力水平算最高;若该团体的智商分布是100-140,那么此人在团体中智力水平就算最低的。而且随着年龄增长,智力分布的标准差会变大,即使二人的IQ值相同,但只要实龄不一样,则二人在所属团体中的位置或相对智力水平也就不一样。于是有人提出用智力标准分数和离差智商(IQ D)来表示智力的相对水平。

所谓离差智商是指将一个人的智力测验分数与同年龄组的平均分数比较所得到的标准分数,它是以标准差为单位的个人分数偏离团体平均数的相对数量。这种智商是根据离差计算出来的,故称离差智商。其计算公式为:离差智商(IQD)=K×x-s+100。式中,x为某人实得的智力测验分数,x为某人所在年龄组的平均分数,s为该年龄组分数的标准差,100为指定的常态化标准分数的均数值,K为其标准差(韦氏量表的K=15,斯—比量表的K=16)。

(二)能力倾向测验

能力倾向是指天生或遗传的、并不直接依赖于专门的教学或训练的潜在的能力趋势,它反应的是个体从未来训练中获益的能力。能力倾向测验主要用于测量被试的潜在成就或预测将来的作为水平,也就是预测个体在将来的学习或工作中可能达到的成功程度。例如某人的测验结果表明他在逻辑推理能力上有明显的优势,我们就可以预测此人将来在理科课程的学习上可能获得较好的成绩,从而可以帮助他在未来的专业或职业选择中作出正确决策。能力倾向测验可用于学术和职业咨询、职业安置等,该测验的分数可以帮助决策者和被试自己选择合适的训练程序或职业。

传统的智力测验不能在更精确的意义上解释个体的能力差

异。因为传统的智力测验在实施与解释中,人们发现即使某些人得到同样的智商分数,他们在不同的题目类型上所表现出来的成绩却是不一致的,可能甲更擅长语文推理,乙更擅长于空间操作,丙更擅长图形认知,等等。随着社会分工的日益细化,学校专业与工作职业的选择与咨询,以及人事工作的科学管理的逐渐普及,这些都对能力测验的精细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们要想在人员和学校专业或工作之间作出最佳匹配,就必须清楚每个专业或工作所要求的主要能力因素,以及每个人员在这些能力因素上的优劣。正因如此,能力倾向测验应运而生。1941年,瑟斯顿(Thurstone)编制了第一个能力倾向成套测验。此后,能力倾向测验得到迅速发展,成为学校教育和人事工作的有效辅助工具。能力倾向测验包括一般能力倾向测验和特殊能力倾向测验。

1.常用一般能力倾向测验介绍

一般能力倾向测验是测量一个人的多方面的特殊潜能。它强调的是对能力的不同方面的测量,测量的结果不是得到单一的IQ分数,而是产生一组不同的能力倾向分数,从而提供表示个人特有长处和短处的能力轮廓。一般能力倾向测验的结果通常是职业咨询、分类和安置决策中最有效的信息。下面介绍一些常用的一般能力倾向测验。

(1)一般能力倾向成套测验(GATB)

一般能力倾向成套测验是由美国劳工部就业保险局于50年代出版、70年代修订的,是职业咨询和安置中最有效的一套测验。GATB是在各种职业团体施测几十个测验后进行因素分析的基础上编制的,为美国各州就业办事机构所采用,并为其它国家制定能力倾向成套测验所借鉴。这个成套测验包括名称比较、算术、三维空间、词汇、工具相配、算术推理、形状相配、作记号、放置、转动、装配、拆卸等12个分测验,前八个分测验为书面测验,后三个分测验为器具测验。共测量一般智慧能力、言语能力、数字能力、空间能力、形状知觉、书写知觉、运动协调、手工灵巧和手指灵活等九种能力。GATB适用于初三以上年级的中学生以及成年人,为团体测验,测验时限为120-130分钟,主要用于职业指导和就业咨询。

(2)BEC职业能力倾向测验

我国心理学工作者通过实验研究和调查研究,在能力倾向和各种不同的职业之间建立了联系,这样我们就可以根据被试在职业

能力测验的各个分测验上的得分,来评价他在各种不同职业上的潜力。于是在我国便出现了种类颇多的职业能力倾向测验,其中一类是一般职业能力倾向测验,它用于职业定向,通常包括一组涉及各种职业活动的分测验。《BEC职业能力测验(Ⅰ型)是1988年由北京人才评价与考试中心(简称BEC)参照美国“教育与工业测验服务中心”编制的《职业能力安置量表(CAPS)》而开发的,是我国最早的一个成套职业能力倾向测验。该测验包括机械推理、空间关系、言语推理、数学能力、言语运用、字词知识、知觉速度和准确性、手指速度和灵活性等八个分测验。

2.常用特殊能力倾向测验介绍

所谓特殊能力是指从事某种专业活动的能力,如运动能力、机械能力、音乐和艺术能力、飞行能力等。特殊能力测验就是对这些能力的测量,也可以说是测定智能的特殊因素的一种测验。它具有诊断和预测的职能,亦即能够判断一个人具有什么样的能力以及测定在所从事的活动中适应和成功的可能性。现有常用的特殊能力测验一般针对于一种特殊能力所包含的各方面因素进行测量,其内容与相应的专业或职业训练的重点是一致的,而测量的目的既想了解个体在此专业领域的既有水平,又想预测个体今后在此专业领域成功的可能性。在教育领域,特殊能力测验可以作为制订和实施有关教育计划的依据;可以对学生的发展潜能进行测定,以便了解学生的情况,更好地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可以为中学毕业生的升学和就业咨询以及专业学校的招生工作提供服务。下面介绍一些常用的特殊能力测验。

(1)音乐能力测验

一般认为,音乐能力包括音乐基本感觉辨别力、音乐关系理解能力、音乐鉴赏能力和音乐的演奏或运动能力等四个方面。大多音乐能力测验都是依据此而编制的。常用的量表有《西肖尔音乐才能测验》等。《西肖尔音乐才能测验》从五个方面25种特殊能力出发来测量与辨别具有音乐才能的儿童,这五个方面为音乐的感觉和知觉、音乐的动作、音乐的记忆与想象能力、音乐的智力和音乐的情感等。该测验的项目都录在唱片里,每种能力都用一组难度由浅到深的题目去测量,以便更准确地分辨被试的音乐才能。

(2)文书能力倾向测验

这种特殊能力测验普遍侧重于知觉的速度。例如《明尼苏达文

书测验》包括数目比较和名称比较两部分。数目比较是呈现给被试200对数目,每个数目包括3-12个不同的数字,要求被试尽快找出两个数目完全相同的各对数字,并作上记号;名称比较是把数目换成了名称。一般来说,文书能力倾向测验需要高度集中的注意力和敏锐的观察力,同时要求较快的审阅速度。

(三)创造力测验

创造力是智能的综合体现,它以创造思维和创造想象为先导,受智力水平的制约,因此我们把创造力测验作为能力测量的一种来讨论。创造力测验的目的是评定个体创造力的高低,它无论是对青少年创造力的培养还是潜能开发与预测,都有积极意义。由于创造力的定义,尤其是其操作定义,一直是心理学研究领域中众说纷纭、争论不休的话题,因此不少心理学家根据自己对创造力的界定和理论构想,设计出了相应的创造力测验。从总体上看,大家都基本上承认思维的新颖性、独特性、流畅性、变通性等是发散性思维的品质特征和创造性活动的基础。因此,绝大多数的创造力测验都把重点放在测量发散性思维能力上,如目前较常用的《南加尼福利亚大学测验》、《托兰斯创造思维测验》和《芝加哥大学创造力测验》等,虽然题目的数量和具体内容各不相同,但都是围绕测量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和独特性而设计的。这里介绍较为常用的托兰斯创造思维测验。

托兰斯创造思维测验是由美国明尼苏达大学教育心理学家托兰斯(E.P.Torrance)编制的,是目前影响最大、应用最广泛的创造力测验,从幼儿园到研究生院都适用。托兰斯创造思维测验由图形创造思维测验、语文创造思维测验以及声音和词的创造思维测验三套构成,每套都有两个复本,以满足在研究中对创造力进行初测和复测的需要。整套测验由12个分测验构成。图形创造思维测验(甲式)包括建构图形、完成图形与线条三个分测验,测验按流畅性、变通性、独特性和精致性评分。语文创造思维测验(乙式)包括提问、猜测原因、猜测结果、产品改良、不寻常的用途、不寻常的问题、设想等七个分测验,测验按流畅性、变通性和独特性三方面评分。声音和词的创造思维测验包括音响想象、象声词想象两个分测验,测验只记独特性得分。托兰斯创造思维测验是以学校为背景的,为了消除被试的紧张情绪,他把测验称作“活动”,并用游戏的形式组织起来,使施测过程轻松愉快、富有乐趣。

智能组网理论笔测试题A卷

智能组网理论笔测试题 A卷 Document number【980KGB-6898YT-769T8CB-246UT-18GG08】

智能组网理论评测试题 (A卷) 姓名:__________ 维护单位:_____________ 得分:_________ 一、单择题:(每空2分,共40分) 1.智能组网产品分为终端型产品和( D ); A.调测型产品 B. 设计型产品 C.售后型产品D. 服务型产品 2.同时支持和5G的协议是以下哪一种( B ); A. B. C. D. 3.WDS的全称是( C ); A.万能中继 B. 无线桥接 C.无线分布式系统 D. 无线中继 4.WIFI术语里里经常提到的SSID,指的是( A ); A. WIFI信号的名称 B. WIFI加密方式 C.支持的无线协议 D. 无线中继 5.用户家,75㎡面积、二室一厅,平时就用手机看看新闻、查查股票,有一 个TPLINK路由在客厅,但卧室无线信号不太稳定,以下哪种组网方式比较贴合该场景( A ); A.无线扩展器 B.有线桥接 C.电力设备D. AP面板 6.路由器包装盒上的300M代表的是( A ); A.最大无线速率 B. 最大RAM C.最大ROMD. 最大有线速率

7.能独立进行管理及配置,但无法统一管理的组网设备,一般我们称它为 ( A ); A.胖AP B. 瘦AP C. WIFI放大器 D. AC管理器 8.EOC组网是指基于( B )的组网技术; A.电力线B.同轴电缆 C.室内暗管 D. 无线协议 9.高速率、衰减大、穿墙性能弱的WIFI频段是( B ); A. . 5G 10.,单空间流,最大支持无线传输速率为( C ); A. 150M C. 433M D. 300M 11.我们一般将入户光纤所连接的ONU或天翼网关,称为家庭网络的( B ) 点; A.接入 B. 汇聚 C.分散D. 信息 12.判断无线网络质量的3个要素为:信号强度、信道干扰和( C ); A.加密方式 B. 信道频宽 C.多线程下载速率 D. 无线中继 13.无线频段下,完全互不干扰的信道有( C)个; A. 14B. 13 C. 3 D. 11 14.协议支持的最大工作频宽是( C )M A. 20 B. 40 C. 150 D. 54 15.在用户家中进行无线网络评测时,对用户需连接使用的WIFI信号测试要求 为目标覆盖区域内95%以上的位置,接受信号场强值( B ),信噪比SMR 值应该大于-20db;

北邮智能网综合测试答案

一、判断题(共10道小题,共50.0分) 1.业务交换功能SSF是智能网与交换机的接口 A.正确 B.错误 知识点: 第一单元智能网概述 学生答 [A;] 标准答案: A; 案: 得分: [5] 试题分值: 5.0 提示: 2. 3.智能网的概念模型中包括业务平面、总功能平面,分布功能和物理平面 4个平面。 A.正确 B.错误 知识点: 第一单元智能网概述 学生答 [A;] 标准答案: A; 案: 得分: [5] 试题分值: 5.0 提示: 4. 5.(错误)CAMEL意思是移动网络增强性逻辑的客户化应用。 A.正确 B.错误 知识点: 第二单元 IN CS-1业务平面和全局功能平面 学生答 [B;] 标准答案: A; 案: 得分: [0] 试题分值: 5.0 提示: 6. 7.(错误)业务控制功能SCF的最重要的功能是对智能呼叫业务进行控制和处理。 A.正确

B.错误 知识点: 第三单元分布功能平面和物理平面 学生答 [B;] 标准答案: A; 案: 得分: [0] 试题分值: 5.0 提示: 8. 9.(错误)IN的基本呼叫处理功能与非IN的基本呼叫处理功能相同。 A.正确 B.错误 知识点: 第三单元分布功能平面和物理平面 学生答 [B;] 标准答案: A; 案: 得分: [0] 试题分值: 5.0 提示: 10. 11.物理平面是从业务设计者的角度出发的,它表明分布功能平面中的功能实体可以在 哪些物理节点中实现。 A.正确 B.错误 知识点: 第三单元分布功能平面和物理平面 学生答 [B;] 标准答案: B; 案: 得分: [5] 试题分值: 5.0 提示: 12. 13.移动网发展的长远目标是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即移动智能网 A.正确 B.错误 知识点: 第四单元 INAP与CS-2 学生答 [A;] 标准答案: A; 案: 得分: [5] 试题分值: 5.0 提示:

智能天线技术原理及其应用

智能天线技术原理及其应用 一、智能天线技术的原理 智能天线原名自适应天线阵列(AAA,Adaptive Antenna Ar-ray)。最初的智能天线技术主要用于雷达、声纳、抗干扰通信等,用来完成空间滤波和定位,后来被引入移动通信系统中。智能天线通常包括波束转换智能天线(Switched Beam Antenna)和自适应阵列智能天线(Adaptive Array Antennal。智能天线的原理是将无线电的信号导向具体的方向,产生空间定向波束,使天线主波束对准用户信号到达方向DOA(DirectionofArrlnal),旁瓣或零陷对准干扰信号到达方向,达到充分高效利用移动用户信号并删除或抑制干扰信号的目的。同时,智能天线技术利用各个移动用户间信号空间特征的差异,通过阵列天线技术在同一信道上接收和发射多个移动用户信号而不发生相互干扰,使无线电频谱的利用和信号的传输更为有效。在不增加系统复杂度的情况下,使用智能天线可满足服务质量和网络扩容的需要。总之。自适应阵列智能天线利用基带数字信号处理技术,通过先进的算法处理,对基站的接收和发射波束进行自适应的赋形,从而达到降低干扰、增加容量、扩大覆盖和提高无线数据传输速率的目的。 移动通信信道传输环境较恶劣。实际环境中的干扰和多径衰落现象异常复杂。多径衰落、时延扩展造成的符号间串扰ISI、FDMATDMA系统(如GSM)由于频率复用引入的同信道干扰、CDMA系统中的MAI等都使链路性能、系统容量下降。使用自适应阵列天线技术能带来很多好处,如扩大系统覆盖区域、提高系统容量、提高数据传输速率、提高频谱利用效率、降低基站发射功率、节省系统成本、减少信号间干扰与电磁环境污染等。自适应阵天线一般采用4-16天线阵元结构,在FDD中阵元间距1/2波长,若阵元间距过大,则接收信号彼此相关程度降低:太小则会在方向图形成不必要的栅瓣,故一般取半波长。而在TDD 中,如美国Ar-rayComm公司在PHS系统中的自适应阵列天线的阵元间距为5个波长。间距宽而波束更窄,而PHS系统中采用TDD模式,因而更容易进行定位处理。即使旁瓣多,但由于用户和信道都比较少,因而不会带来不利的影响。阵元分布方式有直线型、圆环型和平面型。自适应天线是智能天线的主要类型,可以实现全向天线,完成用户信号接收和发送。自适应阵天线系统采用数字信号处理技术识别用户信号到达方向,并在此方向形成天线主波束。自适应阵天线根据用户信号的不同空间传播方向提供不同的空间信道,等同于信号有线传输的线缆,有效克服了干扰对系统的影响。虽然天线阵列是射频前端的很重要的设备,但自适应阵列天线技术最重要的部分还在于基带处理部分。基带部分将自适应天线阵接收到的信号进行加权和合并,从而使信号与干扰加噪声比最大。 二、智能天线在移动通信中的应用 第三代移动通信标准组织已经认识到智能天线在降低网络干扰方面的重要作用,因此,在3G标准如WCDMA和CDMA2000中,支持智能天线的条款已经出现,智能天线已成为3G的重要组成部分。

智能网阶段作业综合答案

综合练习题答案 一、填空题 、智能网是在原有通信网的基础上,为快速提供新业务而设置的附加网络结构。 、新业务的发展是网络由单纯地传递和交换信息,逐步向可存储和处理信息的智能化发展。 、称为业务交换点,实现呼叫处理功能和业务交换功能。 、业务控制点是智能网的核心功能部件,其主要功能是接受送来的查询信息并查询数据库,进行各种译码。 、智能外设通常具有各种语音功能,可以是一个独立的物理设备,也可以是的一部分。 、业务生成环境的功能是根据用户的需求生成新的业务,智能网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便于新业务的开发,从这个意义上说是智能网的灵魂。 、智能网定义的个功能平面是业务平面,全局功能平面,分布功能平面和物理平面。 、提出概念模型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理解智能网的概念,使全世界能采用一种统一的方式来发展智能网。 、、智能网的概念模型由()功能平面构成。 ))个 ))个 ))个 、全局功能平面是 )面向业务提供者的。 )面向业务设计者的。 )面向网络设计者的。 、和 )都是国际标准。 )分别是欧洲标准和北美标准。 )分别是国际电联的标准和北美标准。 、主要限于 )类业务。 )类业务和类业务。 )类业务。 、主要局限于 )移动通信网中的业务。 )电话网中的业务。 )互联网中的业务 、的国际标准被定义为 )系列建议。 )系列建议。 )系列建议。 、智能网是建立在为提供增值业务而设置的网路结构。 )通信网平台上

)宽带网络上 )多媒体业务网络上 、研究了 ) 三方面内容:对能力的加强,智能网与因特网的综合以及智能网支持移动。 )三方面内容:对能力的加强,智能网与因特网的综合以及智能网支持移动。 ) 三方面内容:对能力的加强,智能网与因特网的综合以及智能网支持移动的第二期目标。 、智能业务是要求网络不仅具有传递、交换信息的能力,还具有信息存储、处理和灵活控制的能力的新业务(正)。 、增值业务不仅要求由终端和交换设备完成,而且还需要智能设备和其他设备参与完成。(误) 、智能网是一个能快速、方便、灵活、经济、有效地构成网络的体系。(误)、智能网的概念模型中包括业务平面、总功能平面,分布功能和物理个平面。(正) 、可以独立设置也可以作为的一部分。(正) 、业务平面是从网络设计角度定义业务和业务性能,与实现无关。(误) 、是年国际电联推出智能网的第二阶段标准(正) 、主要研究网间互联和网间业务(正) 、-支持与的综合,可以支持移动的第一期目标。(正) 、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智能网与窄带综合业务网点综合,智能网支持移动的第一期目标。(误) 、表示智能网能力集第一阶段标准。 、目标业务和业务属性不是实现机制,而是用于帮助用户理解的术语。 、定义了种目标业务,中业务属性。 、表示被叫集中付费业务 、支持的业务和业务属性都基于单端、单控制点范畴,称作类功能。 、单端是指仅对呼叫中的一方而言,与可能插入的任何其他呼叫方无关,单控制点是指一次呼叫仅有一个业务控制点控制。

智能网阶段作业

一、判断题(共5道小题,共25.0分) 1. 增值业务不仅要求由终端和交换设备完成,而且还需要智能设备和其他设备参与完 成 A. 正确 B. 错误 2. 3. CSE意思是客户化业务执行环境,由SCF ,SDF组成。 A. 正确 B. 错误 4. 5. CSE意思是客户化业务执行环境,由SCF ,SDF组成。 A. 正确 B. 错误 6. 7. SDF的组织结构对业务质量没什么影响。 A. 正确 B. 错误

8. 9. IN的基本呼叫处理功能与非IN的基本呼叫处理功能相同。 A. 正确 B. 错误 10. 二、单项选择题(共5道小题,共25.0分) 1.IN CS-1中定义的物理实体主要有实体。 A.SSP,SCP,STP, B.SSP,SCP, IP,SCE C.SSP,SCP,STP,SMS,IP,SCE 2. 3.移动数据业务的“孤岛”现象是指: A.业务系统建设采用平行架构,每套系统独立地进行业务部署,单独提供用户管理、业务 管理、鉴权、计费等业务运营支撑功能。 B.业务系统建设采用垂直架构,每套系统综合地进行业务部署,统一提供用户管理、业务 管理、鉴权、计费等业务运营支撑功能。 C.业务系统建设采用垂直架构,每套系统独立地进行业务部署,单独提供用户管理、业务 管理、鉴权、计费等业务运营支撑功能。

4. 5.IN CS-2新提出种电信业务和种业务属性。 A.25 38 B.16 64 C.18 48 6. 7.IN CS-1中SDF与SCF接口协议采用 . A.X.500 B.Q.1220 C.Q.1228 8. 9. 业务生成环境功能 A. 只在智能业务需生成或修改时使用 B. 只在智能业务需生成时使用 C. 只在智能业务需修改时使用 10. 一、判断题(共5道小题,共25.0分) 1. CAMEL意思是移动网络增强性逻辑的客户化应用 A. 正确

(完整版)智能组网理论笔测试题(A卷)

智能组网理论评测试题 (A卷) 姓名:__________ 维护单位:_____________ 得分:_________ 一、单择题:(每空2分,共40分) 1.智能组网产品分为终端型产品和( D ); A.调测型产品 B. 设计型产品 C. 2. A. C. 3.WDS A. C. 4.WIFI A. C. 5.路由在客 A.无线扩展器 B.有线桥接 C.电力设备D. AP面板 6.路由器包装盒上的300M代表的是( A ); A.最大无线速率 B. 最大RAM C.最大ROMD. 最大有线速率

7.能独立进行管理及配置,但无法统一管理的组网设备,一般我们称它为( A ); A.胖AP B. 瘦AP C. WIFI放大器 D. AC管理器 8.EOC组网是指基于( B )的组网技术; A.电力线B.同轴电缆 C.室内暗管 D. 无线协议 9. A. 10. A. C. 11. A. C. 12. A C 13.2.4G A. 14B. 13 C. 3 D. 11 14.802.11n协议支持的最大工作频宽是( C )M A. 20 B. 40 C. 150 D. 54

15.在用户家中进行无线网络评测时,对用户需连接使用的WIFI信号测试要求为目标覆盖区域内 95%以上的位置,接受信号场强值( B ),信噪比SMR值应该大于-20db; A.≥-75dbm B. ≥-65dbm C.≥-45dbm D. ≥-35dbm 16.我们终端设备能搜索到的WIFI名称,在WIFI的术语里叫( A ) A. SSID B. 无线桥接 C. 17.WIFI A. C. 18. 宽的 A. C. 19. A. C. 20.PLC 请问这个问题是( C ); A.价格较贵B. 共享介质 C.易受大功率电器干扰 D. 缺少访问控制 二、多择题:(每空2分,共20分) 1.在明确用户需求环节,以下哪些是必须要关注的( ABCD );

《人工智能》详细教学大纲

《人工智能》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人工智能 英语名称:Artificial Intelligence 课程代码:130234 课程性质:专业必修 学分学时数: 5/80 适用专业:计算机应用技术 修(制)订人: 修(制)订日期:2009年2月 审核人: 审核日期: 审定人: 审定日期: 一、课程的性质和目的 (一)课程性质 人工智能是计算机科学理论基础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人工智能课程是计算机科学技术专业的专业拓展选修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人工智能的提出、几种智能观、重要研究领域,掌握人工智能求解方法的特点。掌握人工智能的基本概念、基本方法,会用知识表示方法、推理方法和机器学习等方法求解简单问题等。 (二)课程目的 1、基本理论要求: 课程介绍人工智能的主要思想和基本技术、方法以及有关问题的入门知识。要求学生了解人工智能的主要思想和方法。 2、基本技能要求: 学生在较坚实打好的人工智能数学基础(数理逻辑、概率论、模糊理论、数值分析)上,能够利用这些数学手段对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知识完成推理;在理解Herbrand 域概念和Horn 子句的基础上,应用Robinson 归结原理进行定理证明;应掌握问题求解(GPS )的状态空间法,能应用几种主要的盲目搜索和启发式搜索算法(宽度优先、深度优先、有代价的搜索、A 算法、A*算法、博弈数的极大—极小法、α―β剪枝技术)完成问题求解;并能熟悉几种重要的不确定推理方法,如确定因子法、主观Bayes 方法、D —S 证据理论等,利用数值分析中常用方法进行正确计算。 3、职业素质要求:结合实战,初步理解和掌握人工智能的相关技术。 二、教学内容、重(难)点、教学要求及学时分配 第一章:人工智能概述(2学时) …… ………………………………………………………………装……订……线…………………………………………………………………………………………………………… …………………………

综合智能网SCP的设计与实现

综合智能网SCP的设计与实现 ? 王玉龙廖建新 智能网与PSTN、GSM、CDMA和Internet的结合,催生了综合智能网的概念。本文讨论了实现综合智能网业务控制点SCP要解决的关键,并分析了综合SCP的软件结构。 目前,国内电信运营商已经先后组建了PSTN智能网、GSM智能网和CDMA智能网,并在此基础上不断推出各类智能业务,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用户,也为电信运营商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由于三种智能网分别基于PSTN、GSM和CDMA组建,相互独立,所开展的新业务也只能针对本网用户,很难推出面向所有用户群的综合业务,这对新业务的开展十分不利,特别是对于拥有CDMA、GSM、PSTN、长途、、寻呼和多种电信增值业务的综合运营商而言,更是如此。综合智能网概念正是在这样的市场需求下提出的,它实现了智能网与PSTN、GSM和CDMA的结合,综合了三种智能网的特点,能够满足三种所有智能业务的需求,同时还可以支持具有综合特点的各类智能业务。 综合智能网是当前形势下,市场发展的必然产物,但智能网的标准化组织并没有就综合智能网提出相应的规范。参考ITU-T(国际电联-电信标准组),ETSI(欧洲电信标准化协会)和TIA/EIA(美国电信工业协会/电子工业协会) 提出的智能网标准,同时根据北京邮电大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对固定智能网、GS M智能网和CDMA智能网的开发经验,我们提出了一套综合智能网的实现方案。 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综合智能网是基于三网之上的智能,需要同时遵循ITU-T提出的INAP标准、ETSI 提出的CAMEL标准和TIA/EIA提出的WIN标准。因此,其功能结构将不同于三网中的任何一个。在PSTN、GSM和CDMA的智能网功能结构中,ISCF为综合智能网业务控制点SCP的功能实体,它分别与PSTN、GSM和CDMA三种的各种功能实体通过标准接口相连,并通过SCGF(业务控制网关功能)与Internet互通。它与PSTN互通主要采用INAP接口协议,与GSM互通主要采用CAP和MAP接口协议,与CDMA互通主要是WIN-MAP协议。也就是说,综合SCP必须可以同时支持INAP、MAP、CAP和WIN-MAP四类标准协议。在设计ISCF的结构时,必须加入对这四类协议的处理模块。

智能制造概述

智能制造概述 1 智能制造国内外发展与应用状况 1.1 美国智能制造的发展与应用 1.1.1背景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国际产业转移及虚拟经济不断深化,美国产业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制造业日益衰退,“去工业化”趋势明显。因发展中国家占据廉价劳动力,产业资源丰富等优势,所以部分美国企业将工厂外迁,同时美国加大对房地产、金融等方面的投入,也降低了对制造业的投入。制造业的萎缩导致美国出口产品竞争力下降,净进口规模不断增加,贸易逆差由1980年的190亿美元迅速增加至2008年的6983亿美元。不仅美国低端产品在丧失出口竞争力,高端产品的领先优势也开始动摇,美国高新技术产品在全球市场出口份额所占权重由20世纪末的20%下降至2008年的11%。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美国经济遭受重创,美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停滞。2009年,金融危

机进一步蔓延,美国国内生产总值萎缩2.6%,创下1947年以来的新低。失业率方面,2009年失业率高达9.3%,远高于1990~2008年的平均失业率。此后,在美国政府一系列救助政策的强力干预下,经济下滑势头得以缓解,但失业率一直在8.5%~10%徘徊。 面对由虚拟经济危机爆发导致的增长乏力、失业率居高不下的困境,美国社会各界深刻认识到实体经济的重要性,美国国内主张发展制造业、改变经济过分依赖金融业的呼声不断高涨。2009年年末,美国提出了重振制造业的经济复活战略,提出了一系列的重振制造业措施。美国政府提出重振制造业战略,不仅是为了尽快摆脱所面临的经济困境,更重要的是要通过发展先进制造业,再次领导全球科学技术的发展,继续保持对全球经济和技术的强大领导力,为经济的繁荣和持久增长打下坚实的基础。 1.1.2发展历程与支持政策 美国在2008年金融危机之前就已经提出了先进制造技术(Advanced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AMT)的理念,也意识到了制造业的重要性,因此在经济危机爆发后美国需要重振制造业。 20世纪90年代,美国开始了制造业信息化。1993年,美国政府开始实施AMT计划。该计划的目标是研究世界领先的先进制造技术,以满足美国对先进制造技术的需求,提升美国制造业的竞争力。美国国家科

人工智能论文——关于人工智能新突破(1)

人工智能导论 学院:工程学院 班级:软件工程0901 学号:A07090311 姓名:张丹

人工智能技术新突破 摘要:人工智能是当前科学技发展的一门前沿学科,同时也是一门新思想,新观念,新理论,新技术不断出现的新兴学科以及正在发展的学科。它是在计算机科学,控制论,信息论,神经心理学,哲学,语言学等多种学科研究的基础发展起来的,因此又可把它看作是一门综合性的边缘学科。它的出现及所取得的成就引起了人们的高度重视,并取得了很高的评价。有的人把它与空间技术,原子能技术一起并誉为20世纪的三大科学技术成就。 归纳逻辑是人工智能的逻辑基础。伴随人工智能研究的逐步深入,科学哲学、人工智能和归纳逻辑研究相互影响,出现了新的研究方向。以归纳逻辑为基础,多学科相互合作,可以建立新的机器学习系统或归纳学习系统。 关键词:人工智能发展;综合性边缘学科;归纳逻辑;机器学习;专家系统 一、智能计算机的发展 1.1人工智能概述 人工智能的进一步发展是基于归纳逻辑的基础之上的。近年来,人工智能与五代机的研究,所涉及的专家系统、机器学习、知识处理方面都必然运用归纳逻辑。一些研究者试图把归纳逻辑系统带入人工智能研究领域,从而找到一定的正确的方法来发展人工智能研究理论系统。 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简称AI)是计算机学科的一个分支,20 世纪70 年代以来,被称为世界三大尖端技术(空间技术、能源技术、人工智能)之一,也被认为是21 世纪三大尖端技术(基因工程、纳米科学、人工智能)之一。近三十年来,人工智能获得了迅速的发展,在很多学科领域都获得了广泛应用,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已自成一个系统。 美国斯坦福大学人工智能研究中心的尼尔逊教授对人工智能下了这样一个定义:“人工智能是关于知识的学科———怎样表示知识以及怎样获得知识并使用知识的科学。”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温斯顿教授认为:“人工智能就是研究如何使计算机去做过去只有人才能做的智能工作。”[2]普特南指出:“20 世纪早期逻辑领域出现的两位巨人哥德尔(Kurt Godel)和杰克斯·赫伯德(Jacgues Herbrand)对于人工智能研究作出了重要的贡献。”[3]1936 年,由图林提出的图林机器本来是个逻辑学的概念,并非为计算机的研制而提出,但图林机器理论与冯·诺意曼的程序内存思想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我国著名逻辑学者陈波教授认为,计算机科学和人工智能研究将是21 世纪早期逻辑学发展的主要动力源泉,并将由此决定21 世纪逻辑学的另一幅面貌[4]。人工智能所具有的独特的学科性质为逻辑学的研究和发展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挑战,逻辑学研究的对象、方法和意义都必将取得新的发展与突破。人工智能是用计算机来对人类思维过程和智能进行模拟(如学习、推理、思考、规划等)的学科,主要包括计算机实现智能的原理,制造类似于人脑智能的计算机,使计算机能实现更高层次的应用。人工智能几乎涉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所有学科,其研究范围非常广阔,包括问题求解、定理证明、专家系统、机器学习、智能控制、智能检索等。在人工智能的发展过程中,虽然对归纳的模拟以及智能化早就开始,但真正受到重视而且取

智能家居综述

智能家居综述 1 概述 工业化、信息化社会的发展,对家居生活的影响带来了日常生活的革命性变化,从而诞生了智能家居的概念。80年代末期,由于通信与信息技术的发展,出现了对住宅中各种通信、家电、安保设备通过总线技术进行监视、控制与管理的商用系统,这在美国称为Smart Home,也就是现在智能家居的原型。最初的智能家居主要源自智能建筑行业,主要包括楼宇自动化系统、通信自动化系统和办公自动化系统,通过结构化综合布线系统把上述三个系统有机结合起来。随着数字化和网络化技术的发展,智能建筑技术逐渐向家庭发展,在家庭中应用最多的3C 产品之间的界限日益模糊,融合协同的趋势日益明显。各终端厂商以此为切入点,纷纷启动了家庭网络和终端互联技术研究,并提出多种智能家居的应用方案。 2 智能家居的发展现状 自从1984 年世界上的第一幢智能建筑在美国康涅狄格州出现以后,智能家居在国外得以快速发展,美国、加拿大、欧洲、澳大利亚和东南亚等经济比较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先后提出了各种智能家居方案。到目前为止,智能家居系统已经开始应用在新加坡、韩国和中国的多个社区家庭,许多国内外的知名企业也开始研究与智能家庭相关的设备和技术。 智能家居从结构角度的变化经历了三次较大的变革,从最初的雏形式的智能家居系统,采用了同轴电缆组建网络,只是简单的实现开关物理量的控制的功能;后来变革到相对成熟、多功能、高效的基于总线模式的视频音频通信的模式;再到以中心处理器为核心,融合所有家居系统,实现真正的集中智能化控制;到现如今主流方向的基于物联网技术,模块化选择服务功能的智能家居系统。一共经历了四代的发展,其相关技术也日趋成熟。 而从智能家居系统相关的协议标准来分,目前市场上被认可的主流系统主要有以下几种:X-10系统,它是美国的主流应用系统,是利用电力线来作为构建网络的平台,用来保证数据的相互传递。同时,它采用集中总控制的模式来实现网络各终端的功能,这就使得该系统的操控相对简单、便利。而此系统的最大优点在于无需重新布线,它是利用电力载波技术,使用发射器将信号发出,再通过接收器接收信号处理后执行相应的操作。这就使得系统在安装工程上不需要为此单独钻孔开槽安装,大大节约了相应的费用和工期。但由于此系统的价格偏于昂贵,且相应的技术还有待提高,如抗干扰性差,通信速度低,所以在国内的推广并不是很成功;EIB系统,这是德国开发的系统,它的设计思路和美国的X-10系统恰好相反,系统各部分数据的交换都是采用总线连接的方式,使用前需要安装好相应的总线系统,并且也是采用中央控制的方式。此系统的最大特点是稳定性及安全性比较高,功能也很强大。但它缺点同样明显,预埋总线的方式不但增加了安装的复杂度和工期,同样此系统的成本也不低;HBS系统,由日本开发研制的

综合智能网SCP的设计与实现

综合智能网SCP的设计与实现 王玉龙廖建新 智能网与PSTN、GSM、CDMA和Internet的结合,催生了综合智能网的概念。本文讨论了实现综合智能网业务控制点SCP要解决的关键,并分析了综合SCP的软件结构。 目前,国内电信运营商已经先后组建了PSTN智能网、GSM智能网和CDMA智能网,并在此基础上不断推出各类智能业务,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用户,也为电信运营商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由于三种智能网分别基于PSTN、GSM和CDMA组建,相互独立,所开展的新业务也只能针对本网用户,很难推出面向所有用户群的综合业务,这对新业务的开展十分不利,特别是对于拥有CDMA、GSM、PSTN、长途、、寻呼和多种电信增值业务的综合运营商而言,更是如此。综合智能网概念正是在这样的市场需求下提出的,它实现了智能网与PSTN、GSM和CDMA的结合,综合了三种智能网的特点,能够满足三种所有智能业务的需求,同时还可以支持具有综合特点的各类智能业务。 综合智能网是当前形势下,市场发展的必然产物,但智能网的标准化组织并没有就综

合智能网提出相应的规范。参考ITU-T(国际电联-电信标准组),ETSI(欧洲电信标准化协会)和TIA/EIA(美国电信工业协会/电子工业协会) 提出的智能网标准,同时根据北京邮电大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对固定智能网、GSM智能网和CDMA智能网的开发经验,我们提出了一套综合智能网的实现方案。 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综合智能网是基于三网之上的智能,需要同时遵循ITU-T提出的INAP标准、ETSI 提出的CAMEL标准和TIA/EIA提出的WIN标准。因此,其功能结构将不同于三网中的任何一个。在PSTN、GSM和CDMA的智能网功能结构中,ISCF为综合智能网业务控制点SCP的功能实体,它分别与PSTN、GSM和CDMA三种的各种功能实体通过标准接口相连,并通过SCGF(业务控制网关功能)与Internet互通。它与PSTN互通主要采用INAP接口协议,与GSM互通主要采用CAP和MAP接口协议,与CDMA互通主要是WIN-MAP协议。也就是说,综合SCP必须可以同时支持INAP、MAP、CAP和WIN-MAP四类标准协议。在设计ISCF的结构时,必须加入对这四类协议的处理模块。 从底层七号信令网来看,综合智能网需要分别与PSTN、GSM和CDMA三个的信令交互,其中PSTN和GSM都是基于中国七号信令的,而CDMA是基于ANSI七号信令的, ANSI七号在TCAP之上与中国七号信令是不同的,因此需要一个七号信令的适配模块,来实现从三

智能网络概述

智能网络概述 智能网络能够减轻新的网络需求所带来的压力;智能交换机可以提供更多未经处理的带宽和连接。它们比标准的第2层交换机提供了更多的数 据流应用,不仅能够识别网络流量设备,而且能够识别用户和应用。这就是为什么称之为“智能”的原因,---因为它能够转发数据,能够在任何时间对网络上几百万数据包进行更深理解后提供应用服务。 智能网络概述 不断高涨的网络需求 网络流量的不断增长,新应用的大量涌现以及数据与话音的合并——这些只是IT 经理人在移植、修缮和扩展网络过程中面临的一部分挑战。因而,可能会出现无法预知的业务模式阻碍关键应用,安全可能会出现漏洞,使网络暴露在内部和外部的威胁之下。 智能功能 brainpower 智能交换并不仅仅指速度和信息传输。更重要的是,它增加了智能。智能交换的重要优势在于它能深入观察数据流从而对通过网络的业务流量有更全面的了解。 其它交换机根据附在单独数据包上的MAC 地址报头进行数据发送与服务应用。行业称之为第2层交换,因为交换机看不到七层OSI 模式(网络系统设计中的标准框架)中第二层以上的层。Cisco Catalyst 智能交换机不但能识别所涉及的设备,还能识别单个用户以及应用。除了第2层信息之外,Cisco Catalyst 系列交换机还使用第3层IP 信息以及第4层端口信息,以决定业务传输与发送。在某些情况下,这些交换机甚至能利用第5层至第7层的信息以更详细地了解应用的使用情况。

这就是交换机智能化的原因——能够在任何给定时刻, 根据对网络中数以百万计的数据包流进行更深入了解,进行数据发送与服务应用。 智能网络功能 Cisco Catalyst 交换机提供高可用性,(您可以保持网络资源连续24小时的有效性)、先进的服务质量(QoS)功能 (您可以根据公司需要,划分业务的优先级)和增强的安全性( 用于保护您的网络免于遭受无数内部与外部风险)。 高可用性 Cisco Catalyst 系列交换机可提供从核心到边缘的最高可用性和恢复能力(弹性)。它们提高了网络运行时间与员工的效率——可通过各种功能的独特组合得到实现,其中包括高性能的IP 路由选择、第2层与第3层负载平衡、带宽聚合技术、由互联网组管理协议(IGMP )嗅探与协议独立组播(PIM )实现的组播管理以及思科生成树协议增强功能。生成树协议增强功能包括IEEE 802.1s 标准的快速生成树(IEEE 802.1w )以及每VLAN 快速生成树(PVRTS )等,可以在一秒内快速重新收敛。 服务质量 QoS 按其需要管理网络流量。对时间较为敏感的应用(例如话音、视频以及实时交易)具有高优先级。通过Cisco Catalyst 系列交换机,QoS 可以扩展至网络边缘,同时最大限度减少上游与下游的拥塞。思科QoS 功能内置在硬件中,而且通过线速硬件运行,支持每用户策略,而不会影响网络性能。 QoS 越来越重要——但各家公司同时需要降低运营成本、管理带宽或者部署应用至桌面(例如IP 话音(VoIP ))。Cisco Catalyst 系列交换机可以通过Cisco AutoQoS 来提供这些先进的QoS 功能,简化网络管理,降低OPEX 以及总投资成本(TCO )。这样,QoS 的部署就更经济、更快速、更安全。 增强的安全性 随着服务与设备的添加,网络对安全性(尤其是内部安全性)的需要也开始增加。研究显示,心怀不满的员工对网络资源的危险性增加了,即使是可信赖的人,也可能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将某种计算机病毒传播至公司的其它部门。安全措施必须到位——确保只有授权用户才可以进入网络,从而限制对网络敏感区域的访问,并防止数据与话音业务传输至错误的PC 或者IP 电话。 Cisco Catalyst 系列交换机提高了内部与外部的安全性,解决了三个关键问题: ? 鉴权 ——该用户是否具有网络访问权限? ? 授权 ——允许该用户做什么? ? 记账 ——还有谁在使用网络?他们在做什么?

智能网阶段作业综合答案

综合练习题答案 一、填空题 1、智能网是在原有通信网的基础上,为快速提供新业务而设置的附加网络 结构。 2、新业务的发展是网络由单纯地传递和交换信息,逐步向可存储和处理信息 的智能化发展。 3、SSP称为业务交换点,实现呼叫处理功能和业务交换功能。 4、业务控制点SCP是智能网的核心功能部件,其主要功能是接受SSP送来的查询信息并查询数据库,进行各种译码。 5、智能外设IP通常具有各种语音功能,可以是一个独立的物理设备,也可以是 SSP的一部分。 6、业务生成环境SCE的功能是根据用户的需求生成新的业务,智能网的重要目 标之一就是便于新业务的开发,从这个意义上说SCE是智能网的灵魂。7、智能网定义的4个功能平面是业务平面,全局功能平面,分布功能平面和物 理平面。 8、提出概念模型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理解智能网的概念,使全世界能采用一种 统一的方式来发展智能网。 1、1、智能网的概念模型由()功能平面构成。 a)a)4个 b)b)2个 c)c)3个 2、全局功能平面是 a)面向业务提供者的。 b)面向业务设计者的。 c)面向网络设计者的。 3、INCS-1和AIN a)都是国际标准。 b)分别是欧洲标准和北美标准。 c)分别是国际电联的标准和北美标准。 4、INCS-1主要限于 a)A类业务。 b)A类业务和B类业务。 c)B类业务。 5、INCS-1主要局限于 a)移动通信网中的业务。 b)电话网中的业务。 c)互联网中的业务 6、INCS-1的国际标准被定义为 a)Q.122Y系列建议。 b)Q.120Y系列建议。 c)Q.121Y系列建议。 7、智能网是建立在为提供增值业务而设置的网路结构。 a)通信网平台上

人工智能概述

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是20世纪50年代中期兴起的一门新兴边缘科学,它既是计算机科学分支,又是计算机科学、控制论、信息论、语言学、神经生理学、心理学、数学、哲学等多种学科相互参透而发展起来的综合性学科。人工智能又称智能模拟,是用计算机系统模仿人类的感知、思维、推理等思维活动。它研究和应用的领域包括模拟识别、自然语言理解与生成、专家系统、自动程序设计、定理证明、联想与思维的机理、数据智能检索等。例如,用计算机模拟人脑的部分功能进行学习、推理、联想和决策;模拟医生给病人诊病的医疗诊断专家系统;机械手与机器人的研究和应用等。 一、人工智能发展史 50年代人工智能兴起,相继出现了一批显著的成果,如机器定理证明、跳棋程序、通用问题、求解程序LISP表处理语言等。但由于消解法推理能力的有限,以及机器翻译等的失败,使人工智能走入低谷。 60年代末到70年代,专家系统出现,使人工智能研究出现新高潮。并且1969年成立了国际人工智能联合会议。 80年代,随着第五代计算机的研制,人工智能得到了很大发展。日本1982年开始了“第五代计算机研制计划”,即“知识信息处理计算机系统KIPS”,其目的的是使逻辑推理达到数值运算那么快。 80年代末。神经网络飞速发展。1987年,美国召开第一次神经网络国际会议,宣告了这一科学的诞生。 90年代,人工智能出现新研究高潮由于网路技术特别是国际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人工智能开始由单个智能主体研究转向基于网络环境下的分布式人工智能研究。 二、人工智能的优越性

人工智能作为本世纪中叶新崛起的、综合性最强的新兴前沿科学,它涉及非常广泛的学科领域,它也可以同各门科技成果相结合,形成独立的综合性智能科学体系。在当代新的科学技术革命浪潮中,它愈来愈显示出强大的生命活力,具有无限广阔的发展前景。 1.人工智能是人类智能的必要补充。人工智能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在人们创造了各种复杂的机器设备,大大延伸和扩展了自己的手脚功能,迫切需要相应地延伸思维器官和放大智力功能的情况下,产生发展起来的。它是机器进化的结果,也是人类智能的物质化。它和人脑功能相互联系、相互促进,使人类的认识范围不断地向微观和宏观两极扩展,使人能通过间接方式达到对事物更深层次的本质的认识,使意识的内容得到极大丰富和增长。它已成为人类科学认识和社会实践活动不可缺少的技术“助手”。 中国科学院吴文俊在机器证明方面取得的成果,引起了国内外学术界的重视。他在这个领域内找到了一个快速判定过程,将几何问题表示为代数问题,于1977年证明了初等几何主要一类定理证明可以机械化。后又于1978年证明了初等微分几何中主要一类定理证明可以机械化,而且找到了实现机械化证明切实可行的方法。1980年,他只用了几十个小时就在一台微型机上得出一个不算简单的新定理。吴文俊的工作对人工智能有两点启发:一是强调在人工智能研究中从机器模拟人的求解目的转向讨论机器求解问题的方法;二是使人们重新注意定理证明技术在实际中的具体应用,特别是在实现信息检索机械化中的重要作用。 2.人工智能开辟了人类智力解放的道路。人工智能预示着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到来,成为改变社会生活面 三、发展前景 3.1 人工智能的发展趋势 加强对人脑科学工业领域的应用,深入调研分析,掌握人工神经网络、机器人、新型人工智能产品等的发展和应用,整合现有资源,形成一些这方面的国家级或省级的技术中心和

智能网技术

第五章智能网 5. 1 智能网概述 智能网(IN)是在通信网上快速、经济、方便、有效地生成和提供智能业务的网络体系结构。它是在原有通信网络的基础上为用户提供新业务而设置的附加网络结构,它的最大特点是将网络的交换功能与控制功能分开。由于在原有通信网络中采用智能网技术可向用户提供业务特性强、功能全面、灵活多变的移动新业务,具有很大市场需求,因此,智能网已逐步成为现代通信提供新业务的首选解决方案。智能网的目标是为所有通信网络提供满足用户需要的新业务,包括PSTN、ISDN、PLMN、Internet等,智能化是通信网络的发展方向。 5.1.1 智能网的总体结构 智能网由业务交换点(SSP)、业务控制点(SCP)、信令转接点(STP)、智能外设(IP)、业务管理系统(SMS)和业务生成环境(SCE)等组成,智能网的总体结构如图5-1所示。 业务交换点(SSP)具有呼叫处理功能和业务交换功能。呼叫处理功能接收用户呼叫;业务交换功能接收、识别智能业务呼叫,并向SCP报告,接收SCP发来的控制命令。SSP一般以原有的数字程控交换机为基础,升级软件,增加必要的硬件以及NO.7信令网的接口。目前我国智能网采用的SSP一般内置IP,SSP通常包括业务交换功能(SSF)和呼叫控制功能(CCF),还可以含有一些可选功能,如专用资源功能(SRF)、业务控制功能(SCF)、业务数据功能(SDF)等。 业务控制点(SCP)是智能网的核心。它存储用户数据和业务逻辑,主要功能是接收SSP送来的查询信息,并查询数据库,进行各种译码。它根据SSP送来的呼叫事件启动不同的业务逻辑,根据业务逻辑向相应的SSP发出呼叫控制指令,从而实现各种各样的智能呼叫。SCP一般由大、中型计算机和大型实时高速数据库构成,要求具有高度的可靠性,双备份配置。若数据库作为独立节点设置,则称为业务数据点(SDP)。目前我国智能网采用的SCP一般内置SDP,一个SCP 含有业务控制功能(SCF)和业务数据功能(SDF)。 信令转接点(STP)实际上是NO.7信令网的组成部分。在智能网中,STP双备份配置,用于沟通SSP与SCP之间的信令联系,其功能是转接NO.7信令。

《智能网联汽车技术概论》课后习题- 第五章-智能网联汽车路径规划与决策控制

第六章汽车总线及车载网络技术

本章小结 本章的学习目标你已经达成了吗?请通过思考以下问题的答案进行结果检验。序号问题自检结果 1 汽车总线相对传统布线有何优 势? 传统的布线方式会带来布线复杂、占用空间、 成本提高、可靠性和可维修性降低等诸多问 题。 总线技术。采用汽车CAN总线技术可以将汽 车电控系统之间的通信线束大大减少,从而 节省了空间、降低了成本,实现了资源共享, 提高了系统工作可靠性和可维修性。 2 说明汽车总线分类、典型总线和 应用场合 分类:美国汽车工程师协会的汽车网络委员 会按照协议特性分为A、B、C、D四类。 典型总线:主要包括CANBus、LINBus、 FlexRay总线和MOST四种总线。 应用场合: 1)A类网络是面向传感器/执行器控制的低 速网络,是应用在控制模块与智能传感器或 智能执行器之间的通信网络,主要用于车外 后视镜调整、电动车窗、灯光照明、智能刮 水器等控制; 2)B类网络是面向独立模块间数据共享的中 速网络,主要应用于车身电子舒适性模块、 仪表显示等系统; 3)C类网络是面向高速、实时闭环控制的多 路传输网络,主要应用于牵引力控制、发动 机控制、ABS、ESP等系统; 4)D类网络是面向多媒体信息的高速传输网 络,主要应用于车载视频、车载音响、车载 电话、导航等影音信息娱乐系统; 5)E类网络是面向汽车被动安全系统的高 速、实时网络,用于车辆被动性安全领域。 3 说明CAN节点向总线上发送数据 的流程和从总线上接收数据的流 程 节点1的微控制器1对传感器1进行数据采 集,然后将传感器1对应的数字信号附加一 个数据ID号发送给CAN控制器1,CAN控制 器1对数据进行打包,然后将数据包发送给 CAN收发器1,CAN收发器1再将其数字信号

智能网概述重点讲义资料

概述 电信网的发展经历了一段漫长的过程。1965年电信网络开始引入程控交换,通过计算机的应用使简单的呼叫以外的业务成为可能.1976年七号共路信令系统 开始用于中继信令的传输。这种方式延迟小,可靠性高,误码率低,在电路接续的同时能传送信令消息,使得交互功能从集中控制转向分布处理成为可能。80年代初随着新业务的发展,需要处理大量数据,分布式处理成为必然。美国AT&T 公司在1981年开展呼叫卡业务和800业务,开始将数据库与交换系统分离开来,把号码翻译集中在一个网络节点而不是分散在各交换机上,在网络中初步引入智能。这就是现在的智能网的雏形。智能网是提高网络智能化的最新技术和概念。自从八十年代在美国提出后,它得到了迅速发展。智能网不仅满足用户对电信业务的要求,更快速方便地产生新业务,而且还为电信界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因此,世界上著名的电信公司纷纷投资智能业务的研究与开发并开放多种智能网业务。随着我国的通信网向数字化,综合化,智能化,个人化方向发展,智能网最终将广泛应用于各类网络。 1.1 智能网的概念和特征 原CCITT在1992年公布了 Q.1200系列建议,正式命名智能网 IN(Intelligent Network )一词。即智能网是在原有的通信网络基础上,为快速,方便,经济,灵活地提供新的电信业务而设置的附加网络结构(Architecture).这个体系的目标是要为所有的通信网络服务,即它不仅可以为现有的电话网(PSTN)服务,为公用分组交换数据网服务(PSPDN),为窄带综合业务数字网服务,也可以为宽带综合业务数字网和移动通信网服务。 智能网的核心是如何高效地向用户提供各种新业务。通信网的传统技术和软件编程方法,一个新业务从最初定义到上网使用,一般需要1.5~5 年,而智能网的目标则要将这个周期减少到 6个月。新业务的开发周期缩短,可以大大削减投资,并提前向用户开放业务,提高网络的利用率,取得经济效益。 但是如何实现这个目标呢?智能网的基本思想是在网络中把交换和智能分离开来,实行集中业务控制;即设置一些功能实体,如:业务控制点SCP,业务交换点SSP,智能外设IP,业务管理系统SMS业务数据点SDP,业务生成环境SCE。这些功能部件独立于现有的网络,是一个附加网络结构。 归纳起来,智能网有如下特征: -- 有效地使用信息处理技术; -- 有效地使用网络资源; -- 网络功能的模块化; -- 重复使用标准的网络功能来生成和实施新的业务;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