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马哲理论知识点

马哲理论知识点

马哲理论知识点
马哲理论知识点

哲学、世界观、方法论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哲学的基本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两个层次。

第一方面,是关于物质和意识谁是第一性、谁是第二性的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依据。

第二方面,是物质和意识是否具有同一性的问题,即人的意识能否认识和反映物质世界的问题,是划分可知识和不可知论的根本依据。

在哲学基本问题之后,还有一个世界处于什么状态的问题,并由此产生形而上学和辩证法的对立。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

自然科学: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定律、达尔文生物进化论

阶级基础:英国宪章运动、法国里昂工人起义、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社会科学:英国古典经济学、法国空想社会主义、黑格尔辩证法、费尔巴哈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是它的实践性,是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一)物质观的发展

主观唯心主义:“存在就是被感知”。

客观唯心主义:“理”、“理念”、“绝对观念”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质为一种或几种常见的具体形态。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是物质结构的某一层次或不可分割的最小粒子。

旧唯物主义无法对意识现象及社会历史的本质,做出唯物的科学解释,旧唯物主义的物质观是形而上学的,历史观是唯心主义的。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观

恩格斯:“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

列宁:“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物质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

辩证唯物主义的运动观

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运动是物质自身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物质运动的具体形式是多种多样的。物质运动可分为五种基本形式:即机械运动、物理

运动、化学运动、生物运动和社会运动。各种物质运动之间的区别与联系:低级运动形式是高级运动形式的基础、高级运动形式是从低级运动形式发展而来的;高级运动包含低级运动形式;各种运动形式同时并存、相互制约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和相对的,运动是无条件的和绝对的。静止是一种特殊的运动状态。

物质运动具有其自身的规律性。规律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自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规律具有如下共同点:规律具有稳定性;规律具有普遍性;规律具有可重复性。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是对无限多样和永恒运动着的整个世界的根本观点和总的看法,是对整个世界的普遍本质和共同基础的科学反映,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也是我们从事一切工作的出发点。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意识的起源

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无机物的反映特性进化为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进化为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动物心理进化为人的意识。

意识是社会劳动的产物:劳动促进了人脑,促进了语言的产生,促进了意识的形成。

意识的本质

从本质上看,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是客观存在的反映;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是客观事物的主观映象,意识不等同于客观事物,而是客观事物反映到人脑中的观念形态。

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

联系的客观性、普遍性:

联系的复杂性、多样性:不同的联系对事物的发展产生不同影响和作用,所谓规律,就是事物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对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起主要作用。

系统论扬弃了先分析后综合的传统科学方法,开拓了从整体出发,从事体与部分的有机联系中认识把握事物的新方法。它要求人们综合地、系统地考察事物,并在动态中协调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使部分的功能向整体的最优化方向发展。系统论运用和证明了辩证法关于普遍联系的原理,有力地驳斥了孤立、片面地认识事物的形而上学观点

物质世界的永恒发展

发展是指事物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的运动变化过程。发展的实质是旧事物的死亡和新事物的产生。

事物的相互联系产生运动、变化和发展。事物的发展与事物的联系同在,具有客观普遍性。

发展是旧事物的死亡和新事物的产生。

任务事物都作为过程而存在,整个世界就是“过程的集合体”,对具体事物来说,过程是这一事物产生、发展、死亡的历史;对整个世界来说,过程就是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的发展历史。

对立统一规律

矛盾及其基本属性: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的互相依存、互相联结及互相转化的性质;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互相排斥、互相对立的性质。矛盾的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矛盾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外因是事物发展的必要条件,这是唯物辩证法关于事物发展动因的基本观点。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并且贯穿于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矛盾的特殊性是指不同的事物及其各个侧面,在不同发展阶段上,其矛盾各有特点:不同质的事物的矛盾有其特点;同一事物在不同发展阶段上的矛盾有其特点;同一事物矛盾的各个侧面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上各有其特点。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核心和实质

唯物辩证法是以联系和发展的观点为基本特征,由一系列规律和范畴构成的科学体系。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核心和实质原因在于:

(1)对立统一学说提示了事物辩证法的根本内容。事物内部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的相互依赖、相互对立的联系,归根结底是对立统一的关系,这个联系,是事物最本质、最根本的联系。

(2)对立统一学说阐明了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事物的发展,是自身矛盾所引起的自已运动和自我发展。

(3)对立统一学说贯穿于唯物辩证法的其它规律之中。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可知论和反映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识论的基本立场。

马克思主义哲学引进了科学的实践观和辩证法,阐明了认识的本质,解决了怎样才能认识世界的问题,从而消除了旧唯物主义的根本缺陷,实现了认识论的根本性革命。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将实践的观点引入认识论,消除旧唯物主义反映论所造成的认识脱离社会实践的消极直观性;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将辩证法贯彻于认识过程,阐明了认识是一个充满矛盾运动的过程,消除了旧唯物主义反映论的僵死不变的形而上学缺陷;由于实践观点和辩证观点的引入对历史发展和历史意识问题作出了唯物和辩证法的解释,实现了自然观与历史观、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统一。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实践及其基本形式

实践及其特点: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活动;实践活动的基本特点是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

实践的基本形式:

(1)生产实践:生产活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也是其它实践活动的基础和前提。

(2)社会实践:社会实践中最为主要的实践形式是建立和调整生产关系的实践活动,在阶级社会,阶级斗争和处理阶级关系的实践活动,是社会实践的重要内容。

(3)科学实验: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对认识起决定作用,主要体现在: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3)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认识的辩证发展

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是主体对客体表面现象的反映,是来自客体的各种刺激和主体的感知系统的相互作用的产物。感性认识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是认识的低级形式,具有直接性、具体性的特点。

理性认识:理性认识是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主体运用人所特有的抽象思维能力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形成对客体的本质和内在联系的认识。它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具有间接性、抽象性的特点。

从理性认识到实践需要的条件:

(1)必须把理发认识即理论同具体实践相结合;

(2)要将理性认识转化为指导人们实践的计划、方案、办法;

(3)要将理论、计划、办法交给群众,转化为群众的自觉行动。

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必然犯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两种错误。

在认识过程中,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是认识发展的基本过程和发展规律。

真理和谬误的相互转化

真理和谬误可以相互转化,主要分为两种情形:

(1)真理和谬误的对立和区别。在一定条件下,在一定范围内,是绝对的。另一方面,在不同条件下,不同的范围内,真理就会转化为谬误,谬误也可能转化为真理,真理与谬误的界限,又是相对的。

(2)失败和错误为正确的认识、为成功准备条件。

真理的客观性

真理属于认识范畴,是一种意识现象,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其内容是客观的,其形式是主观的。客观性是真理之所以成为真理的根本条件,是真理的本质属性。

在一定条件下,对同一客观对象的真理性认识只能有一个,是惟一的,真理多元性以认识的多元性取代真理的一元性,否认真理的客观性,实质上否认了人们正确认识客观事物的可能性,必然导致唯心主义的不可知论。

真理的绝对性

真理的绝对性是指真理的客观性和无限性。

(1)任何真理都具有不依赖于主体的、符合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客观内容,是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

(2)真理的发展是无限的,绝对的。

真理的相对性

真理的相对性是指真理的有限性和条件性。

真理在广度和深度上都是有限的。

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基本依据。

神学史观、英雄史观、人道主义史观属于历史唯心主义。

社会存在

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它包括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其中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的决定性因素。

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构成社会存在和发展的自然物质基础。

生产方式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统一,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主要表现在:

(1)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2)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决定着整个社会的基本性质和面貌。

(3)物质生活资料生产方式的发展和变革决定着社会制度的更替和变革

社会意识

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总体反映,社会意识的构成可分为:按社会意识的主体构成:个人意识和群体意识。

按社会意识的结构划分: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

社会心理还可分为个人心理和群体心理,阶级心理是阶级社会中一种主要的群体心理,民族心理也是人类社会十分重要的群体心理;社会意识形式是一种抽象化、系统化的,具有

相对稳定形式的、自觉的社会意识,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意识形态,在阶级社会中,它们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另一类是各种自然科学以及一部分社会科学,它们本身没有阶级性,可为不同社会制度和不同阶级服务。

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决定着社会的不断向前发展。

生产力对生产力具有决定作用,它决定了生产关系的性质、形式和变革;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体现在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相对独立性、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能动作用两个主要方面。

经济基础是指一定社会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只有那些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才构成经济基础;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上的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政治法律制度,它包括政治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两个部分。政治上层建筑,包括国家政治制度、立法司法制度、政府机构、党团、军队、警察、法庭、监狱等制度和设施。意识形态包括政治思想、法律思想、哲学思想、宗教思想、文艺思想等意识形态诸种形式。

国家政权是上层建筑的核心。上层建筑的性质,直接受经济基础的决定,间接受生产力的制约。

阶级和阶级斗争

阶级的产生:剩余价值的出现,是阶级产生的物质前提,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确立,是阶级产生的直接原因。阶级对立的实质就是一部分人能够占用另一部分人的劳动。

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阶级分析方法是观察和分析阶级社会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的基本方法。

国家、国体和政体

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是阶级统治的工具,在本质上,国家是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进行阶级统治的工具。

国体是指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由于国体不同,先后出现过奴隶主阶级专政等不同类型的国家。

政体是指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相同国体的国家可以采取不同形式的政体。

国体决定政体,政体为国体服务,只有根据国体才能判明国家的性质,政体对保证国家的性质起着重要的作用,我国的国体是无产阶级专政,政体是人民代表大会制。

从马克思主义事物普遍联系原理看中国的改革开放

从马克思主义事物普遍联系原理看中国的改革开放 一 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整体,任何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以及事物之间都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这说明,世界上没有孤立存在的事物,联系是事物的客观本性,事物的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而不是人们主观臆想出来的,没有联系的事物在世界上是不可能存在的。。否认事物的普遍联系,就是否认事物本身。 二 很明显,根据马克思主义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取得很好的发展,必须处理好它的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不断深化对内改革,扩大对外开放。世界各国近现代以来的历史也充分说明,闭关自守、闭门造车、因循守旧、固步自封、保守自大、不向别人学习、完全关起门来搞建设是没有出路的,但如果没有自己的国家意识,没有自己的民族主体性,完全无原则地对外开放,任由外部事物和外来文化的冲击,这个国家和民族也肯定也是没有前途的,这种开放只会导致自取其辱,自取灭亡。 就我们中国这样一个历史悠久人口众多的国家来说,在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内,由于复杂的国际关系的影响以及客观的国际环境的制约,使人们在认识上出现了一些偏差,我们对外部联系的重要性认识不够,甚至担心与外部发生联系会损害自身的独立自主,这同样也是不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的,须知,在近代以来的世界,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可以不受外部世界的影响而孤立存在。事实证明,一个个人也好,一个团体也好,一个地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也好,只有全面地认识自身的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正确地处理好内外关系,不断坚持内部的改革完善,同时实行对外的交流开放,才能实现自己的健康发展。 三 当代中国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家,改革开放对其来讲既有当然的合理性,也有天然的必要性,还有时代要求的紧迫性。我们可以这样说,不改革开放,就不是真正的社会主义,改革开放本来就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应有之义,不搞改革开放的所谓社会主义,是没有什么前途的。而改革开放如果偏离了社会主义的道路,就是违背初衷的,那这种改革开放就是失败的。 改革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通过改革,可以改变一个社会内部与生产力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与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上层建筑,可以实现社会内部的自我调整和自我完善,从而促进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 中国经过30年的改革,本着马克思主义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原则,不断解放思想,不断进行理论创新和体制创新,与时俱进,不断破除了各种束缚经济社会发展的旧体制和旧观念,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生产经济体制,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充满生机和活力,推动了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促进了人的全面发展,使中华民族的发展处于历史上的最好时期。事实说明,如果不进行内

马产业发展情况

马产业发展情况汇报 ..县气候条件独特、草原生态环境优良,马文化底蕴深厚,非常适合养马、育马,是发展马产业当之无愧的天堂。为了实现州党委提出的大力发展马产业重大部署,..县积极建立并实施五大基地建设战略目标,占领马产业发展制高点,优化经济结构,打造富民强县支柱产业。 一、马产业发展现状 目前,..县马匹存栏94284匹,分别占**河谷和全疆的28%、13%。其中生产母马48331匹。引进英纯血等外血优质种公马250匹用于**马改良。2014年成功拍卖80匹良种马,拍卖金达939万元,改良马匹24266匹,产马驹29150匹,拉动养殖户年户均增收3.1万元。近年来,从马产业发展战略的制定到实施,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1.整合**种马场、..马产业优势资源,成立了西域马业有限责任公司。组建了天马文化旅游公司和天马国际贸易公司。制定了《马产业发展规划》。 2.成立了全国唯一的一家马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依托科研院所,建成了我国首个年生产能力 6万支的细管精液(冻精、鲜精)生产线,细管鲜精解冻后活力突破0.35,培养了本土人才,实现了批量生产。细管精液的运用使种公马利用率提高7倍以上,实现种马全年生产,解决了马匹改良种马数量不足、价格昂贵、种源供应跨区域等问题。成立了全疆首个马产业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 3.成立了**马术学校,并与湖北大学合作开展了第一期骑师培训班,参班学员50名。依托州畜牧兽医局成功举办两届马产业技能培训班,参班学员110名。成功举办两届国际天马旅游节和**马文化论坛及中国马业高峰论坛,并把**确定为论坛的永久性会址,为挖掘、发展、弘扬马文化、马产业支撑旅游业发展建言献策。 4.为推进马产业转型升级和快速发展,与疆内外的马业科研院所(新农大、自治区畜科院、中国农大、东北农大、哈兽研等科研院所)建立合作关系。成功申报与落地国家、自治区科技项目7个,争取自治区、**州现代畜牧业项目6个。 5.投入7000万元,加快天马文化产业园基础设施建设,看台、门禁、停车场等硬件设施已投入使用,正在申报创建国家4A景区。投入240万元,种植优良牧草3000亩。投入170万元,确保**马繁育中心正常运行。投资4000万元的**天马文化博物馆已完成规划和选址。 6.建成了孕马尿搜集、销售,熏马肉、熏马肠、马奶生产、加工、销售等产业链。12个乡镇场组建了马队,开发出集健身体验、休闲娱乐、观光骑乘为一体的产业链。整合少数民族民间马鞍、马鞭、马雕塑等马具制作人员、技术等资源,为统一打造牧歌**、天马故乡旅游纪念品品牌奠定了基础。 7.各乡镇场都成立了马的合作社,通过合作社组织开展了马赛事、马上运动、马术表演、马匹竞拍等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营造了养马、育马的浓厚氛围,激发了各族群众投身马产业和旅游业增收致富的积极性。 二、面临的发展难题 (一)缺乏马业专业人才。近年来,国家、自治区加大了对马产业的科技、产业项目的支持力度,但因马业专业技术人才长期不足,难以短期培养出能力强、经验丰富的本土人才,致使马产业发展的科技服务能力还比较低。同时,疆内外爱马人士群体庞大,但缺乏游乐、骑乘、健身及懂马基本知识,特别是后续人群吸引能力不足。急需加强外向合作与交流,学习国内外先进马业经营理念,强化人才、技术培养和引进。 (二)缺乏政策性持续的产业投入。由于马产业投资大,周期长,在一定程度上局限了农牧民发展投入。同时,**县自我发展能力不足,马品种改良设施条件简陋,优质种马缺乏,后续产业能力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马产业的健康稳定发展。因此,急需建立高层次马

世界马业发展分析

世界马业现状及发展趋势 自从马在约6000年前被人类驯化以来,马在人类社会中扮演的角色已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特别是十九世纪以后,马在农业、在世界各国的国民经济中占有突出的地位。 一、世界马匹分布 World Distribution of Horses 1.1.1 五大洲马匹分布 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统计,2006年全世界马匹数量为58,542,919匹,平均每100个人拥有1匹马。从世界马匹分布来看,近大半分布在美洲,而亚洲占24%在,欧洲占11%,非洲和大洋洲共占 8%左右。美国作为全球GDP最大的经济强国,其马匹数量位居各国之首,中国位居第二,而南美墨西哥、巴西、阿根廷等国家的马匹数量也都相当可观。 图2.1.1 世界五大洲马匹分布图 1.1.2 世界主要国家马匹分布 目前,世界马匹数量基本稳定,近年大致保持在5800万左右。在世界224个国家和地区中,马匹数量百万以上的国家有10个,其中美洲国家5个,亚洲3个,欧洲1个,非洲1个。这些国家的马匹数量按大小排序如表2.1.2所示。

年, 美国马匹数量为524万,占世界马匹数量的8%左右;2007年,其数量攀升 至950万匹,占世界总量的13%,其增幅约为81.3%。与此同时,中国的马 匹数量则从900万降至目前的740万左右。其他主要马业大国的数量分布如 下图所示。 图2.1.2 世界国家马匹数量分布 据美国马匹委员会2007年统计,马业对本国经济的总贡献为1,020亿美元,其中直接经济效益为390亿美元,而仅与马相关的娱乐产业就达39亿美国。此外,美国马业还支撑着近140万个全职工作岗位。 中国作为马匹数量第二大国,马业发展与我国经济发展严重不协调。目前,在养马大省 新疆、四川、云南、贵州、内蒙古、东北三省以及其他省份,马主要用于放牧、交通、农田作业和产肉、泌乳等方面,没有充分发挥现代社会中马在娱乐、体育和竞技等各个行业的角色,无疑也制约了马业的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迅速,农业和交通的役用马匹逐步推出历史舞台,马业发展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1977年,我国马匹数量达1145万,位居世界首位,而目前仅剩700多万。此外,育成血统流失严重,马匹品质也逐渐下降,实属令人惋惜。要改变这种落后的面貌,首先要转变观念,借鉴其他马业发达国家的经验,营造产业发展的环境,为中国马业的振兴积极做好准备,适应新时期的发展形势。 1.2 世界马匹数量变化 History of World Horse Population 二十世纪初期,全世界马匹数量约为1亿,其中俄国就占到了三分之一,主要用于农田作业和交通运输。自从世界范围内的工业机械化革命以后,这种面貌出现了改变,马业逐渐开始淡出了大街小巷。二战以后,世界各国的马匹数量都有所锐减,尤其是德国、英国、法国、奥地利和匈牙利等欧洲国家的马匹数量更是大幅减少。到20世纪中叶,世界马匹数量基本保持稳定。据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的统计数据显示,在近半个世纪以来世界马匹数量基本上在6,000万上下波动,具体数据如图所示。

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改革开放时期的指导作用

近代以来, 中国历史的一条主线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就是中国共产党的历史, 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和艰难曲折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 就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在解决中国重大问题过程中得到验证和发展的历史。在新的历史时期,正确理解和诠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深刻总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经验,能深入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规律,更好地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同时,也为当前构建和谐社会,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依据。 马克思主义是被100多年来世界历史发展进程,特别是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反复证明了的科学真理,具有鲜明的科学性和真理性,是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我们的事业需要马克思主义。只有坚持以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才能沿着正确方向胜利前进。 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尤其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改革开放,为保证改革开放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和取得巨大成就奠定了思想基础。改革开放的历程,不仅展现了改革开放事业的广阔前景,而且展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尤其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强大生命力。改革开放构筑了联通中国与世界的广阔平台,有利于我们党在广泛吸收当代人类社会一切科学的新思想、新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国情作出富有中国特色的理论概括,不断增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优势。马克思主义是开放的科学理论,它在本质上是整个人类智慧的结晶。马克思指出: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时代的精华。我国改革开放的历程,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尤其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下不断探索、不断前进的历程。这一历程不仅展现了改革开放事业的广阔前景,而且展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尤其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强大生命力。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改革开放30年来,我们党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进程中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理论成果,

改革开放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和取得的理论成果

一、马克思主义的与时俱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我们党的几代领导人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都反复强调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情况相结合。历史和实践证明,在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从中国的实际出发,研究现实中出现的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在不断总结新的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与时俱进,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是中国革命取得成功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取得巨大进步的致胜法宝,同时也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不断得到坚持和发展。所以我们不仅坚持了马克思主义,而且在中国的实践中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的思想体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伟大的成果就是: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不断进行理论创新,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对中国革命实践中的一系列独创性的经验作了理论概括,形成了适合中国情况的科学的指导思想,实现了党的历史上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毛泽东思想。在毛泽东思想指引下,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找到了新民民主主义革命的正确道路,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并从中国实际出发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为中国走向和平发展、繁荣富强创造了根本前提,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正是由于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正确道路,毛泽东思想这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飞跃的伟大成果才得以全面展开并达到成熟。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个伟大的成果是:邓小平理论的形成与发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继承了毛泽东探索中国式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未竟之业。他科学分析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在正确认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基本问题的基础上,总结了建国以来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实现了全党工作重心的转移,形成了“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具体实际真正实事求是地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基本思路,找到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功之路。邓小平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在中国这样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用中国共产党人的新思想、新观点,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飞跃,它是我们党实现的第二次理论飞跃,也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推进到邓小平理论的崭新阶段。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三个成果是: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准确把握时代特征,科学判断党所处的历史方位,正确应对前进道路上遇到的各种困难和挑战,集中全党智慧,以马克思主义的巨大勇气和求实精神进行理论创新,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怎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第三次理论飞跃,体现了21世纪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新时代精神和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四个成果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

用哲学的眼光看改革开放

用哲学的眼光看改革开放 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所体现的时代精神具体表现为:(1)反思精神,即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尤其是斯大林哲学模式进行反思,探索新问题,提出新见解。(2)科学精神,即紧密结合当代科学研究的最新成果,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3)实践精神,即密切关注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研究当代中国社会实践中提出的重大现实问题。(4)开放精神,即以开放的姿态面向世界,研究人类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如实践问题、主体性问题、价值问题、发展问题、文化问题、知识经济问题、全球化问题等。同时,在改革开放中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也包含了丰富的哲学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其次,从内容上看,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实现了全面推进。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是全方位的,主要体现为五个方面: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文本研究和基础理论研究。二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当代现实问题的研究。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与西方哲学、中国哲学的交流对话、综合研究。四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前沿问题和新型学科的研究,如:实践哲学、人学、价值哲学、文化哲学、发展哲学、生存哲学、生态哲学等。五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 再次,从具体范式上看,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具有多样性和个性化。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范式和路径具有多样性和个性化的特点,有的强调把握“真精神”,有的主张凸显“现代性”,有的立足推进“中国化”,有的重视建构“新形态”。这就体现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范式强调真精神(文本研究)、当代性(对话研究)、中国化(本土研究)、新形态(综合研究)的多样性和个性化,这对于解放思想,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最后,从思维方式上看,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实现了重大转换。 谈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新进展,许多学者喜欢说“转向”,比如从本体论到生存论转向,从体系意识到问题意识转向,还有价值论转向,人学转向等等。我以为理论折射到实践中最重要的转向是两个:一是阶级性思维方式的转向,表现为从阶级分析到利益分析;从阶级性到先进性;从阶级性至上到以人为本。二是两极化思维方式的转向,表现为从二元对立到多元共生;从你死我活到和而不同;从压倒性思维到共生性思维。

俄罗斯马业经济现状及发展趋势

俄罗斯马业经济现状及发展趋势 刘非1,张目2 (1.辽宁省沈阳市畜牧兽医科学研究所,辽宁 沈阳110034; 2.沈阳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辽宁沈阳110866) 摘要:俄罗斯是世界上马业经济比较发达的国家之一,培育出很多优秀马匹品种,在世界养马史上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根据2011年数据,俄罗斯马匹保有量为136万多匹。在市场经济背景下,俄罗斯马业经济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运动用马、产品用马、工作用马、繁育用马结构较为合理。建立了较为完善管理机构,制定了标准的马匹登记、质量评价及马匹饲养、繁育、调教全过程财政补贴体系,依据马业中长期发展规划加强马业经济软硬件设施建设。 关键词:俄罗斯;马业经济;产品养马业;运动马中图分类号:S8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377(2015)04-0001-05 俄罗斯经济正处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中,马产业也是处在转型的过程,在这个大背景下,马业发展迎来了新的历史时期。 1马业经济现状 1991-2011年俄罗斯马匹数量由261.84减少到136.22万匹,降幅48%。1990-2006年连续十六年马匹 数量下降,2007-2011年马匹数量首次回升,5年间马匹数量增加了5.83万匹,增幅为4.5%。详见表1。 表11991-2011年俄罗斯各区马匹数量分布及年度变化表 作者简介:刘非(1971-),男,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马匹育种及饲养管理。E-mail :liufei7080@https://www.wendangku.net/doc/065176044.html, 通讯作者:张目(1973-),女,中国马业协会副秘书长,致力于中俄及独联体国家马业经济研究。收稿时间:2015-04-14,修回日期:2015-04-15 各区1990年2000年2006年2011年2011年占% 1990年2006年中心区32.5420.5111.797.2122.261.2西北区 6.24 4.01 2.46 1.7227.669.9南部区21.4910.699.019.4343.9104.7北高加索区12.927.617.018.1563.1116.3沿伏尔加区64.4241.6131.9724.8238.577.6乌拉尔区18.7311.157.17 6.5935.291.9西伯利亚区82.1451.8846.7459.3172.2126.8远东区23.3614.3114.2318.9881.3133.4总计 261.84 161.77 130.38 136.21 52.0 104.5 万匹,年末马匹数量 1

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改革开放时期的指导作用1

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改革开放时期的指导作用 姓名 专业 时间

近代以来, 中国历史的一条主线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就是中国共产党的历史, 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和艰难曲折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 就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在解决中国重大问题过程中得到验证和发展的历史。在新的历史时期,正确理解和诠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深刻总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经验,能深入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规律,更好地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同时,也为当前构建和谐社会,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依据。 马克思主义是被100多年来世界历史发展进程,特别是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反复证明了的科学真理,具有鲜明的科学性和真理性,是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我们的事业需要马克思主义。只有坚持以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才能沿着正确方向胜利前进。 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尤其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改革开放,为保证改革开放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和取得巨大成就奠定了思想基础。改革开放的历程,不仅展现了改革开放事业的广阔前景,而且展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尤其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强大生命力。 改革开放构筑了联通中国与世界的广阔平台,有利于我们党在广泛吸收当代人类社会一切科学的新思想、新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国情作出富有中国特色的理论概括,不断增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优势。马克思主义是开放的科学理论,它在本质上是整个人类智慧的结晶。 马克思指出: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时代的精华。我国改革开放的历程,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尤其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下不断探索、不断前进的历程。这一历程不仅展现了改革开放事业的广阔前景,而且展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尤其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强大生命力。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改革开放30年来,我们党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进程中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理论成果,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一理论体系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具有科学性、开拓性、继承性、系统性、前瞻性、务实性、本土性、开放性等重要特征。把握这些特征,有助于我们进一步深入认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的发展规律和实践路径,从而更好地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实践。

国内外马业现状和发展趋势

国内外马业现状及发展趋势 自从马在约6000年前被人类驯化以来,马在人类社会中扮演的角色已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特别是十九世纪以后,马在农业、在世界各国的国民经济中占有突出的地位。 一、世界马匹分布 World Distribution of Horses 1.1.1 五大洲马匹分布 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统计,2006年全世界马匹数量为58,542,919匹,平均每100个人拥有1匹马。从世界马匹分布来看,近大半分布在美洲,而亚洲占24%在,欧洲占11%,非洲和大洋洲共占 8%左右。美国作为全球GDP最大的经济强国,其马匹数量位居各国之首,中国位居第二,而南美墨西哥、巴西、阿根廷等国家的马匹数量也都相当可观。 图2.1.1 世界五大洲马匹分布图 1.1.2 世界主要国家马匹分布 目前,世界马匹数量基本稳定,近年大致保持在5800万左右。在世界224个国家和地区中,马匹数量百万以上的国家有10个,其中美洲国家5个,亚洲

3个,欧洲1个,非洲1个。这些国家的马匹数量按大小排序如表2.1.2所示。 表2.1.2 世界马匹数量最多的国家(AHC, 2006) 在所有国家和地区中,美国马匹数量近几年上升幅度较大。2000年, 美国马匹数量为524万,占世界马匹数量的8%左右;2007年,其数量攀升 至950万匹,占世界总量的13%,其增幅约为81.3%。与此同时,中国的马 匹数量则从900万降至目前的740万左右。其他主要马业大国的数量分布如 下图所示。

图2.1.2 世界国家马匹数量分布 据美国马匹委员会2007年统计,马业对本国经济的总贡献为1,020亿美元,其中直接经济效益为390亿美元,而仅与马相关的娱乐产业就达39亿美国。此外,美国马业还支撑着近140万个全职工作岗位。 中国作为马匹数量第二大国,马业发展与我国经济发展严重不协调。目前,在养马大省 新疆、四川、云南、贵州、内蒙古、东北三省以及其他省份,马主要用于放牧、交通、农田作业和产肉、泌乳等方面,没有充分发挥现代社会中马在娱乐、体育和竞技等各个行业的角色,无疑也制约了马业的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迅速,农业和交通的役用马匹逐步推出历史舞台,马业发展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1977年,我国马匹数量达1145万,位居世界首位,而目前仅剩700多万。此外,育成血统流失严重,马匹品质也逐渐下降,实属令人惋惜。要改变这种落后的面貌,首先要转变观念,借鉴其他马业发达国家的经验,营造产业发展的环境,为中国马业的振兴积极做好准备,适应新时期的发展形势。 1.2 世界马匹数量变化 History of World Horse Population 二十世纪初期,全世界马匹数量约为1亿,其中俄国就占到了三分之一,主要用于农田作业和交通运输。自从世界范围内的工业机械化革命以后,这种面貌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问题域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问题域 黄小妹雷泽临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人文学院,湖北武汉430060) 摘要:改革开放三十年来,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进步,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迅速发展,其研究视域和范围都不断拓展。根据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现实和理论背景,可将这段时期分为三个阶段,通过对每一阶段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过程中所讨论的问题域进行梳理,展现各个时期的研究状况,理清其发展脉络,对把握这段时期的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状况、明晰其今后发展趋势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改革开放;马克思主义哲学;问题域 作为一场社会革命与一次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1978年的改革开放开阔了我们的视野,启迪了我们的思路,改变了我们研究问题的方法,带来了理论研究的根本性变化。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在视域和范式上都有所拓展和转换,呈现出健康的、蓬勃的发展态势。但正是在这样一个众声喧哗的热闹场景之中,我们反而模糊了对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整体状况的把握。对三十年来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界研究的众多问题域,有必要进行一定的梳理和概括,明晰其发展脉络,这不仅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学术史研究有重要作用,同时为中国现代化建设提供理论来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现实与理论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各项事业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引起了整个社会的迅速变化,人们的思想观念也不断得到更新;对外开放使中国很快融入全球化的浪潮中,极大地开阔了人们的眼界。从农村到城市的全面改革;从创办经济特区到实行全面的对外开放;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共同发展;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我国的生产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国家综合国力明显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人民的精神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同时,我国的教育、文化、外交事业得到很大发展。中国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各种问题都为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提供了最直接的问题来源。 1978年以来,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进程的逐步深入,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研究逐步摆脱“左”的束缚,走向活跃。这三十年来,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大量成果涌现,呈现出一片繁荣之态。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及其指导下的当代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为这一时期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专业研究提供了十分有利的社会环境与研究氛围。与此同时,随着国门打开,各种类型的学术观点与理论体系再度被引进,为我们提供了别样的视角、可供借鉴的方法和材料,还在一定程度上激活我们的思路。 二、问题域 自1978年以来,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三十年的历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20 作者简介:黄小妹(1984—),女,湖北武汉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2006级硕士研究生; 雷泽临(1982—),女,湖北荆州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2006级硕士研究生。

世界马铃薯产业发展现状及特点分析

世界马铃薯产业发展现状及特点分析 ·马铃薯是世界上仅次于小麦、水稻、玉米之后的第四大粮食作物,原产于南美的安第斯山脉,目前已广泛种植于世界各地。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最新统计,2003年全世界马铃薯种植面积为1890万hm2,总产为3.1亿t,种植马铃薯的国家和地区有150个。 一、世界马铃薯的面积分布 世界马铃薯面积分布的最大特点是以欧、亚两洲种植为主,中国、俄罗斯、乌克兰、印度四大生产国占世界种植面积的一半。 近几十年来,世界马铃薯的面积一直保持在2000万hm2上下,在近年略有下降。面积主要分布在欧洲、亚洲,其中,欧洲2003年马铃薯面积为820万hm2,占40%;亚洲为780万lam2,占38%;两者合计占世界马铃薯面积的78%,而马铃薯的发祥地南美洲种植面积仅94万hm2,只占世界马铃薯面积的5%。 近年世界马铃薯的总面积波动不大,但各大洲种植面积却有较大变化,除整个美洲大陆保持相对稳定外,欧洲的种植面积在持续减少,而亚洲、非洲的种植面积在不断增加。与20世纪90年代相比,欧洲马铃薯种植面积由1042万hm2下降到了目前的820万hm2,下降了21%。其中,主要种植国俄罗斯、波兰、白俄罗斯、德国均有下降,面积分别减少20万、104万、50万和23万hm2,减幅分别为6%、58%、49%和45%。亚洲种植面积由20世纪90年代初的417万hm2增加到780万hm2,增加了87%。其中,中国的种植面积由285万hm2增加到450万hm2,增加60%:印度、孟加拉国的种植面积分别增加了40万和13万hm2,增幅达到43%和52%;朝鲜的面积则由6.1万hm2猛增到18.8万hm2,增加了两倍。非洲的面积由20世纪90年代初的72.2万hm2增加到目前的112.2万hm2,增加了55%。其中,尼日利亚由20世纪90年代初的仅仅0.8万hm2增加到目前的17.5万hm2,10多年间面积增加了21倍,一跃成为非洲第一大马铃薯种植国;卢旺达、肯尼亚、马拉维的面积增长幅度也分别达到190%、140%和80%。 从国家看,目前种植面积最大的国家是中国,2003年种植面积达到450万hm2,占世界马铃薯面积的22%,亚洲的58%。苏联解体前曾是世界上马铃薯种植面积最大的国家,常年面积在600万hm2以上,产量在7000万t左右。苏联解体后,中国即成为世界第一大马铃薯种植国。 排在世界第二位的是俄罗斯,2003年种植面积为317万hm2,占世界的15%;再次是乌克兰和印度,面积分别为160万hm2和134万hm2,占世界的8%和6%;四大生产国占世界马铃薯总面积的50%。马铃薯种植面积超过50万hm2的国家还有波兰(77万hm2)、白俄罗斯(52万hm2)和美国(51万hm2)。 二、世界马铃薯产量与单产水平 在总产上,欧、亚两洲占世界总产的80%,主要生产国地位突出。在单产上世界平均单产水平不高,不同区域单产水平差异极大。

浅谈马克思主义事物普遍联系原理与中国改革开放

浅谈马克思主义事物普遍联系原理与中国改革开放08材料科学与工程1班段丽娜0814111008 内容提要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整体,任何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以及事物之间都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中国的改革开放,正是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这一基本原理。我们要 继续对内深化改革,对外扩大开放,以更好地促进中国的发展。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普遍联系改革开放 改革开放30年,中国取得了辉煌成绩。不仅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而且极大地调动了亿万人民的积极性,使中国成功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及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推动了中国的持续快速发展。30年来,国gdp 约以年均10%的速度增长,总量由1978年的3645.2亿元增长到2007年的246619亿元,跃至世界第四。农村贫困人口从2.5亿减少到2000万,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发展到总体小康。 改革开放之所以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取得很好的发展,必须处理好它的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不断深化对内改革,扩大对外开放。在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强的时代,地球村”的事实越来越明显,各个国家、各个民族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依存日趋紧密,任何一个国家或民族,孤芳自赏和自封闭只会导致自己的落后,只有那些把对外开放作为自己的基本国策、既请进来、又走出去、在与别的国家别的民族交往中学习提高的国家,才有可能抓住机遇,发展自己。 一、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整体,任何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以及事物之间都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恩格斯曾指出:“当我们深思熟虑地考察自然界或人类历史或我们自己的精神活动的时候,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 。这说明,世界上没有孤立存在的事物,联系是事物的客观本性,事物的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而不是人们主观臆想出来的,没有联系的事物在世界上是不可能存在的。而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普遍联系的统一整体,任何事物又都是世界整体这个统一的联系之网上的一个环节和网结。否认事物的普遍联系,就是否认事物本身。 任何一个事物的联系,按马克思主义的看法,都包括内外两个向度,也就是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所谓内部联系,是指任何事物本身都是由内部的不同部分

马产业发展建设内容与方法

马产业发展建设内容与方法 一,发展目标 到2025年,我国现代马产业发展的框架和体系初步形成,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格局初步形成,马产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大幅提升,形成相对完备的现代化育种、高效养殖、诊疗保健、疫病防控、调教训练、性能测定、竞赛表演、健身休闲、文化旅游、产品加工和产业服务体系。 1,自主育种创新能力明显增强。 选育3个专门化品系,马匹鉴定和登记更加规范和普及,国内外马种登记品种数达到36个。2,优良马匹规模大幅增加。 马术运动和休闲骑乘用国产马供给能力明显提高,运动用马数量达到10万匹。 3,赛事水平明显提高。 建成一批高标准的马匹初级调教和赛事训练基地,举办国家级国际级赛事达到150项,打造一批优势产区和主要马种的自主品牌赛事和活动。 4,产业各环节协同发展。 马术竞赛表演、健身休闲与文化旅游等融合发展,与马术运动有关的赛事竞猜研究和实施取得新进展,赛事和休闲娱乐对马匹繁育与饲养环节的带动作用明显增强。培育一批在育马、马匹交易与经纪、马术俱乐部运营等方面具有一定影响力的龙头企业。 5,产品供给数量和质量稳步提升。 马乳、马脂护肤品等产品市场份额不断扩大。 二,基本原则 1,坚持市场导向,政策引导。 顺应消费结构升级需要,发挥马术运动、马文化活动、骑马旅游等新兴市场的引领作用,强化宏观政策引导,加强部门协同配合,积极营造规范有序的发展环境,促进马产业各领域共享融通,形成多领域融合发展的新格局。 2,坚持统筹兼顾,分类指导。 立足国内发展实际,针对不同区域、不同环节、不同生产经营主体实施分类指导。发挥行业协会功能作用,统筹各环节利益诉求,推动马匹养殖、利用各链条互利共赢,共同发展。3,坚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 充分考虑我国地方马品种资源优良特性、民族传统文化习俗、消费习惯以及市场偏好,建立符合中国实际的马匹养殖体系和马术运动规则标准,打造符合中国马特点的专属赛事和特色民族文化旅游品牌活动,发展中国特色马产业。 三,区域布局 充分考虑我国自然地理、资源分布、文化传统、马术运动发展特点,将全国马产业发展划分为三大发展区域。 1,传统特色优势区 包括内蒙古、新疆、青海、西藏、甘肃、四川等省区。该区域草原广阔,马术旅游资源丰富,马品种众多,马文化厚重,是我国传统的养马区域。该区域既有传统民间民族马术活动和表演,也有现代马术比赛和马术表演,特色鲜明。重点打造以我国草原马品种为主的特色赛事和活动,突出耐力赛和走马赛,加强蒙古马、岔口驿马、焉耆马等地方品种的专门化品系选育和调教训练,更好满足休闲骑乘用马需求;加强品种改良技术推广,提高马匹繁殖效率;发挥区域特色优势,建设一批马术运动用马和休闲骑乘用马繁育基地,打造一批马产

怎样理解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

42.怎样理解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党的十七大对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和宝贵经验进行了回顾总结,作出了“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判断。 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谱写了中华民族顽强奋进的壮丽史诗,中国人民、社会主义中国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的重大判断,就是基于对改革开放伟大实践和辉煌成就的客观评价而得出的基本结论。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阐明的是改革开放命运抉择的历史必然性,阐明的是改革开放作为一场革命对于中国发展的深刻意义,阐明的是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相呼应的伟大论断,阐明的是改革开放带来的当代中国巨大发展变化的伟大现实。 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社会主义”的重大判断,就是基于对改革开放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世界社会主义历史经验的国际比较中得出的基本结论。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为生产力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要使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充分发挥出来,必须选择具有生机和活力的体制。在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国际社会主义运动遭遇空前挫折的严峻形势下,中国共产党人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使社会主义在中国大地上焕发出蓬勃生机与旺盛活力;人类社会是在生产力与生产

关系的矛盾运动中发展的,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把改革开放作为社会主义发展的直接动力,丰富了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学说。 改革开放伟大实践不仅迅速地发展了中国,赋予中国社会主义生机和活力,而且产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判断,就是基于对改革开放中推进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历史考察得出的基本结论。在改革开放历史进程中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反映的正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一脉相承的理论风格;新时期改革开放最突出的标志是与时俱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与时俱进的理论体系;改革开放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

我国马产业价值链分析及发展对策研究

Wide Angle | 广角 MODERN BUSINESS 现代商业162我国马产业价值链分析及发展对策研究 吴钟 武汉商学院 体育学院 430056 摘要:赛马产业作为我国经济新的增长点,有效的推动了体育产业的发展。以价值链理论为基础,剖析我国赛马产业结构,探究我国马产业发展模式,为我国马产业发展提出建议:在以后发展中应该加强国际交流,进行制度改革;加强宣传力度,注重赛马品牌文化建设;加快推进赛马产业集群;延伸产业链条;加快赛马专业人才的培养。关键词:马产业;赛马;价值链 一、绪论 马术(赛马)运动在欧美等地起步较早,所以欧洲已经形成一条良性的马术(赛马)产业链,在这条产业链的项目都运作的非常好,现在已经逐渐成为了欧美等国家支柱产业。现代马术(赛马)运动,是将养马、育马、骑马、赛马等多样化融合的产业,它与体育产业、商业、农业、休闲娱乐业等多个领域相关,且分布广、种类多。马产业的发展对社会经济的贡献和拉动作用不可小觑。 当下,赛马产业对体育产业的发展有着深远的促进作用,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赛马运动以赛马赛事为先导,以马文化为传播载体,不断发掘商机,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尤其对马服务业、马旅游业的全面推动,逐步形成马产业集群,建立马服务业创新平台,实现马产业与马文化的互动共赢。 尽管我国现代马产业起步较晚,但发展潜力巨大。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新富阶层总体人数逐渐上升,奥运会、亚运会、全运会等综合赛事中马术比赛项目的大量举行,马术(赛马)运动在中国已经开始逐渐流行,直接或间接参与马术(赛马)的人群日渐增多,由此,各国马匹纷纷进入到国内市场,中国马产业市场对世界各地良种马匹、高级饲料、医疗、专业马场设施、检验检疫用品和专业骑术教练的需求呈逐步上升趋势。 同时,各类马术(赛马)俱乐部也在经济发达的大中城市稳步出现,并呈广泛覆盖的趋势,为满足国内马产业市场的多样化发展需求,这些俱乐部向社会需求者提供各种多样化的服务和组织策划各类相关活动。它们从早期只是简单地向爱好者提供骑马的场所,发展到培训专业的骑手、繁育骑乘(赛马)马匹、驯养各种用途的优良马匹、开发马术旅游项目、组织赛马(马术)赛 事、策划节庆活动以及参与国内外马匹贸易。 图1 马产业链结构关系 二、价值链理论和赛马产业结构 根据价值链理论,赛马产业链上的各个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主要体现在赛马价值链上每一个环节的优势上,这些环节是赛马产业链上各个企业利润的来源。只要这些关键环节能被企业控制并合理利用,就能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取得行业内优于其他企业的市场地位。 价值链渗透在市场经济活动的方方面面,企业内部的各项生产经营活动及其之间的联系构成了企业的价值链,产业链里上中下游的企业与企业之间构成了产业价值链。价值链条上的每一个细小的环节,对整个价值链和价值链上的其他环节都会产生影响,并最终决定了产业链价值总和。 赛马产业可以分为赛马本体产业和赛马相关产业,它的内部又分为相互联系的分支行业。其中,赛马产业发展的原动力是赛马本体产业,包括赛马竞赛表演业和赛马骑乘健身业,赛马本体产业是带动赛马相关产业的蓬勃发展的核心。 赛马竞赛表演业通常满足人们享受快乐的需求,为观众提供视觉上的享受。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当人在满足低层次的需求后,就会产生更高一个层次的需求。随着人们可支配收入的增加和空闲时间的增加,今后会有越来越多的发展和享受消费需求。因而,赛马竞赛表演的市场需求会有一个很大的增加。另外,竞赛表演业的发展会刺激赛马用品业的发展,它会衍生出赛马传媒业、赛马广告业、赛马旅游业和赛马金融业(包含赞助、彩票、保险)等相关行业。赛马竞赛表演业的发展还有一个突出作用,就是它可以激发民众的赛马热情,促进赛马文化的传播,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到赛马运动中,促进赛马骑乘健身业的发展。随着运动项目管理的规范化,赛马俱乐部运作效率逐步提高,进而使其经营成本得到降低。赛马竞赛表演业有很强的产业关联效应,其生产率上升空间极大,具有广阔的的市场前景,是赛马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赛马骑乘健身能在促进身体健康的同时丰富市民的生活,越来越多的人追求发展和享受的消费,赛马骑乘健身服务迎合了很多民众的消费需求。赛马骑乘健身业一方面可以增进人们对赛马热情,培养对赛马的兴趣和爱好,促进赛马传媒业、赛马旅游业、赛马竞赛表演业、赛马彩票业的发展。另一方面,能为赛马用品业提供市场、拉动赛马用品业的繁荣。随着马场经营理念和管理模式的转变,法律法规的健全,赛马俱乐部的盈利能力可以进一步提升。 三、我国马产业价值链分析 我国马产业的价值链的上游主要是围绕着马匹的供给;育马、养马、驯马,价值链的中游主要是赛马赛事的筹备,产业链的下游主要是广大赛马参与人群,包括赛事观众、骑乘消费 者(图2)。 图2 我国马产业价值链 1.马匹与赛事是产业链的核心。要举办大型赛马活动,就必须有先进齐全的设施和场地器材作为基本条件和技术保障。 武汉商学院科学研究项目《我国赛马产业价值网分析及价值评价模型构建》(项目编号:2015KA009)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