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外国教育史总结

外国教育史总结

外国教育史总结
外国教育史总结

名词解释

1、七艺

是古希腊教育的重要内容,由古希腊的三艺演变过来,古希腊的三艺包含文法:正确的读写,修辞:说服人的技艺,辩证法:正反问答辩论的技巧其他文化和自然学科知识。七艺包括文法、修辞、辩证法、算术、几何、天文、音乐,为人文学科的诞生以及今天的文科教育模式奠定了基础。

2、智者

又称诡辩家,在古希腊,最早是指某种精神方面的能力和技巧,以及拥有这些能力和技巧的人,以后,各行各业具有专门知识和技艺的人,也称为智者。到公元前五世纪后期,智者被用来指以收费授徒为职业的巡回教师,这些人云游四海,积极参加城邦的政治和文化,以传播和传授知识来获得报酬,并逐步形成了一个阶层。它是西方最早的职业教师。

3、苏格拉底法

是一种“对话式教学方法”,他并不是把学生所应知道的原理直接教给学生,而是从学生所熟知的具体事物开始,通过师生间对话、提问和讨论等方式来揭示学生认识中的矛盾,刺激学生在教师帮助下寻找正确答案,使其得出正确的原理。教育方法为“产婆术”包括讥讽、归纳、助产、定义。这种方法遵循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从已知到未知的规则,为后世的教学法所吸取。但苏格拉底法不是万能的教学方法,他只能在一定条件下和适度范围内运用。

4、骑士教育

骑士制度形成于11世纪并在12世纪盛行,骑士地位逐步提高,以骑士训练和培养为宗旨的骑士教育应运而生.骑士教育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家庭教育,因而并没有专设的教育机构,也没有专职的教育人员,对骑士的教育主要在生活和社交活动中进行.骑士身份的取得,需经历几个教育或训练阶段.贵族集团的儿童,从出生到7岁,接受家庭教育。正式的骑士教育从8岁开始,经历1侍童教育阶段2扈从教育阶段3骑士教育阶段.其教育虽然内容简单,但比较实用,培养了当时社会所需要的实际应用人才.

5、巴黎大学

法国的巴黎大学是欧洲最早的大学之一,是一所建立于中世纪的大学。根据1200年批准的巴黎大学法规,学校设置神学、医学、法律和文学四门学科,是中世纪所创办的科目最齐全的一所大学。

6、城市学校

中世纪后期,随着新兴市民阶层的逐渐壮大以及对实际使用知识的需求增多,在城市当局统一管理下,性质相同的手工业者行回学校和商业公会学校合成了城市学校.城市学校是城市为新兴市民阶层子弟开办的、由城市当局管理的、学习世俗知识的学校总称.主要类型有类型A城市拉丁语学校、B写作和算学学校、C歌祷堂学校.其特性为:1.世俗性2.基础性3.职业性 4.区域性.城市学校的兴起和发展对处于萌芽阶段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成长起了促进作用。

7、快乐之家

1432年维多里诺在孟都亚公爵冈查加的邀请下,在孟都亚创办了“快乐之家”宫廷学校。维多里诺将学校取名“快乐之家”,喻意学校应当是接近自然和充满快乐的地方。快乐之家所描述的学校学校校址环境优美。该宫廷学校是当时欧洲最好的宫廷学校,成为欧洲大陆人文学校的范例,被认为是人文主义学校的发源地。

8、《大教学论》

著名的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的教育著作,是西方第一本独立形态的教育学著,是近代教育学的奠基之作。它把反映教育这一复杂社会现象的某些属性和关系的概念和范畴,如教育的目

的和作用,教育和教学的内容、方法、教学的组织形式等等,组织成一个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从而使以往对教育现象的描述进一步转向理论论证,使教育的理论化水平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

9、《巴尔福教育法》

1902年,由首相巴尔福主持制定,是有关建立公立中等教育制度的法令。其规定由地方教育当局负责地方教育的经费与行政问题,即郡或直辖市的教育委员会为第二级教育领导机构,镇和乡教育委员会为第三级教育领导机构。至此,英国确立了由国家统一领导与地方分权并存的教育领导体制。

10、《福斯特法案》

1870年,国会通过枢密院教育局长福斯特提出的《初等教育法》,亦称作《福斯特教育法》,它的颁布标志着英国初等国民教育制度的正式形成。目的是“为全国提供良好的学校”,使所有的家长确信其子女能够受到初等教育。但这不是通过废除原有的教育体制来实现,而是通过国家在民间教育团体力所不及的地方“填补空缺”来实现。其宣告了初等义务教育的实施,形成英国教育史上公立学校与教会学校并存的初等教育制度,由此奠定了整个教育制度的基础。

11、公学

所谓公学的名称,最初是因为学校由公众团体集资兴办,所定教学目的又在于提高公共教育水平和培养一般公职人员。事实上,公学是一种私立学校,学校只限于社会上层子弟才能入学。教育的目的是培养统治阶层人物。教学内容主要为古典文科知识,由于与教会关系密切,因而也重视宗教教育。学校设备先进,学费昂贵,采用寄宿制。开办公学的目的是为学生进入牛津与剑桥大学做准备。至今,公学仍然是英国汇总等教育的一种内容。

12、主日学校

或称“星期日学校”。英、美诸国在星期日为贫民开办的初等教育机构。兴起于18世纪末,盛行于19世纪上半期。第一所主日学校:1780年,热心于平民教育的传教士、出版业者R·雷克斯在英格兰的格洛斯特郡出资创办,在星期日为在工厂做工的青少年进行宗教教育和识字教育的免费学校。

13、导生制

是由英国教会的牧师贝尔和公有会的教师兰卡斯特创立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导生制是指在使用“导生制”的学校里,一个大教室安置许多排长的课桌,十多个学生,其中有一个导生,教师首先教这些导生,然后由他们领着一排学生围在一起,把刚学到的教学内容再移教导其他学生。以后,也由导生对这些学生进行检查和考试。在这些导生的帮助下,一位教师在一个教室内往往能够教几百个学生。导生制教学优点:1省钱2省师资3扩大受教育者的范围4有助于儿童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

14、《基佐法案》

1833年,法国当时的教育部部长基佐制定和颁布了该法案。该法案要求灭一个乡必须设立一所初等小学、每个城市则要设立一所高等小学。地方有权征收特别教育税,作为教育经费。同时学校仍旧收费,若费用不足,则由国家补给。为了培养师资,决定由各省设立师范学校。坚持所有小学教师必须接受师范教育的训练,通过考试获得证书后,方可任教,国家保证教师获得最低限度的薪俸。

15、《费里法案》

1881年和1882年法国教育部部长先后提出了两个教育法令,即《费里法案》。它重新规定国民教育制度的三大原则:义务、免费、世俗化;奠定了法国现代初等教育的特性,标志着法国初等教育的发展达到新的水平。该法案规定:建立“母育学校”,免除公立的“母育学校”和初等学校的学费和书杂费;6-13岁为义务教育期;免除师范学校的学费和食宿;取

消公立小学里的宗教课等。它实现了启蒙思想家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和巴黎公社的教育理想,是法国初等教育中具有转折意义的文献,奠定了法国国民教育的发展。

16、柏林大学

德国洪堡教育改革中高等教育改革的一项内容,于1810年建立,费希特被选为首任校长,是一个划时代的事件,从此高等教育走上了真正现代化的发展轨道。提出了学术自由的原则、教学与研究相结合的原则;大学的职能是探索真理、创造知识;降低神学的地位,将哲学提高到与法学、医学同等的地位。在柏林大学的推动下,旧大学逐步进行改造,新设大学则以其为蓝本。柏林大学最集中地代表了19世纪德国大学的理想,为现代高等教育的发展指明了一条新的道路,成为欧洲乃至整个世界纷纷效仿的典范,成为近代大学之母。

17、泛爱主义运动

领袖人物:巴西多.1774年,在德绍创办了一所泛爱学校,制定了一套规章制度,教学原则是让儿童快乐学习,采用直观游戏方法;1793年,泛爱学校停办,它的教师散布到欧洲各地,使得泛爱学校的影响扩及法国、瑞士各国。泛爱主义运动的基本思想原则:以增进人类现世幸福为教育的最高目的;以仁爱对待儿童,减少无用的学习;以身体作为精神发展的自然基础;排斥强制的学习方法,使儿童愉快地在游戏中学习;注重实用知识的教学;教学要依据自然的方法,即适合儿童的方法。

18、公立学校运动

自1834年贺拉斯·曼-“公立学校之父”建议由州政府建立公立学校以来,美国开始了轰轰烈烈的公立学校运动。公立学校运动是指广泛建立由公共税收维持的、公共行政机关监督的、向所有儿童免费开放的初等学校制度的运动。主要内容包括:确立地方税收制度;强迫入学、免费教育;建立以州为主的领导体制;学校内部的教学改革;师资的培养与选用。意义:促进了美国公共教育阶梯的形成,加强了资产阶级世俗政权对教育的控制能力,加速了美国教育公共化、世俗化和普及初等教育的进程。使得美国式免费教育的思想深入人心,促进了19世纪后期公立中学和州立大学的发展。

19、《莫雷尔法案》

1861年美国颁布的一部法案,莫雷尔是19世纪末呼吁政府创办新型技术大学的代表人物。主要内容:联邦赠拨给各州一定数量的土地,各州必须以赠地所得收入为资本,开办以讲授农业和机械工艺知识为主的专门学院,以满足平民子弟接受高等教育的要求,为产业界培养技术人才,进而推动美国经济的发展。《莫雷尔法案》又被称为赠地法案,依据这个法案办起来的大学被称为“赠地学院”。康奈尔大学、威斯康星大学就是在这一法案的影响下,创办或壮大起来的。

意义:是美国第一部职业教育立法,它开创了在高等教育领域开展职业教育的先例,为工农业和商业的发展输送了大量职业技术人才。

20、恩物

恩物是福禄培尔创制出的一套幼儿园里供儿童使用的玩具和材料,因为他认为这是上帝给儿童的“恩赐物”,因此称作“恩物”。教育价值:是帮助儿童认识自然及其内在规律的重要工具。恩物是自然的象征,儿童通过恩物,由简及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认识自然,进而洞察神性。

21、作业

福禄培尔建立了以活动、歌谣和游戏为主要内容的幼儿园课程体系,主要包括恩物和作业。作业是福禄培尔为幼儿园确定的另一种教育活动形式及课程。他倡导的作业种类很多,有纸工、绘画、拼图泥塑等。作业的进行主要是将恩物知识运用于实践。

22、昆西教学法

美国进步教育运动的先驱者帕克在担任马萨诸塞州昆西市教育局长时,领导和主持了昆西学

校实验。帕克的教育革新措施以“昆西教学法”或“昆西制度”著称。

主要特征:强调儿童应处于学校教育的中心;重视学校的社会功能;主张学校课程应尽可能与实践活动相联系;强调培养儿童自我探索和创造的精神。

23、道尔顿制

由美国道尔顿城的教育家柏克赫斯特提出并试行,是一种个别教学制度,批评班级授课制,提倡学生独立活动的教学组织形式;道尔顿制的核心:使儿童最大限度地承担学习的责任,使儿童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主张:以“公约”或合同式的学习代替课堂教学;改各教室为各科作业室或实验室,按学科性质陈列参考书和实验仪器,各作业室配有该科教师一人;用“表格法”来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

24、设计教学法

克伯屈-“设计教学法之父”。核心:强调有目的的活动.本质:儿童自动、自发的学习。内容:取消课程制、取消分科教学和教科书,把学生有目的的活动作为设计的学习单元。以学生为主,由他们自己拨材料,自己研究。设计教学法充分发挥了儿童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力求使教学符合儿童的心理发展规律,以提高学习效率;注重培养儿童的合作精神,加强了教学与儿童实际生活的联系。然而,由于强调根据儿童的经验组织教学,其结果必然会削弱系统知识的学习。

25、《国防教育法》

1957年苏联卫星升空引发美国朝野震惊,为适应美苏争霸的需要,教育改革呼声更为高涨。20世纪50年代,美国教育质量差招致社会各界的广泛批评。1958年美国颁布了《国防教育法》.该法规定了联邦政府对教育事业拨款资助的有关事项,其基本精神是要求重视科技教育,以提高教育水平,加速培养人才,并为此提出了许多重要的“紧急措施”。

26、《朗之万—瓦隆教育改革方案》

1947年,著名物理学家朗之万、儿童心理学家瓦隆提出的《教育改革方案》,又称《朗之万-瓦隆教育改革方案》。内容:(一)提出了六条原则:1.社会公正原则2.适当注意普通教育等(二)该《方案》提出在法国应实施6-8岁学的免费义务教育,可分为三个阶段:1.基础教育2.方向指导阶段3.决定阶段。这一改革方案在当时未作为正式法令公布实施,但它已成为法国战后历次教育改革的重要思想基础

27、要素主义教育

20世纪30年代末作为进步主义教育运动的对立面出现。1938年,“要素主义者促进美国教育委员会”成立。其代表人物有巴格莱、科南特。

主要观点:在人类文化遗产中,存在着永恒不变的、共同的、超时间和空间的要素,它们是种族文化和民族的基础。教育的根本任务是把这些要素一代代传递下去;教学过程是一个训练智慧的过程。强调传统的心智训练,传授整个人生的知识;强调学生在学习上必须努力和专心;反对“儿童中心主义”,认为应该“把教师放在整个教育体系的中心”。

28、改造主义教育373

是20世纪30年代从实用主义和进步教育中逐渐分化出来,到20世纪50年代形成一种独立的教育思想。基本观点:1教育应以“改造社会”为目标,重视培养“社会一致”的社会精神2强调行为科学对整个教育工作的指导意义3教学上应以社会问题为中心。主张课程以人文社会学科为主,重视学科之间的联系4教师应进行民主的、劝说的教育。在社会改造主义的影响下,儿童中心论等一系列进步主义的金科玉律得以修正,但作为进步主义内部孕育的新的突变因子,改造主义也促进了进步主义的分裂与衰落。

29、永恒主义教育370

是20世纪30年代作为进步主义教育思想的对立面而出现的、提倡复古的教育理论。永恒主义教育有明确的哲学基础——古典实在论.主要观点:1强调人的永恒本质和人性不变,所以

教育的永恒性质不变2教育的目的是要引出我们人类天性中共同的要素,而培养这些共同的要素,最好的方法就是阅读经典著作3永恒的古典学科应在学校课程中占有中心地位4强调教师教学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作用。影响:主要局限在大学和上层知识界中的少数人。充满了复古、保守、绝对论的色彩,对传统的强调使得其于社会发展脱节。

简答

1、试比较古代斯巴达和雅典的教育体制。

共同点:A.政治上都是奴隶制,教育为奴隶主阶级服务,具有等级性,培养的目标无论是战士还是公民,都是为国家整体服务的。B.应时代的要求,两者都重视体育。C.两者的教育体制都有年龄分期,都比较完善。

不同点:A.地理环境不同,造成政治、经济的差异。斯巴达在政治上是保守的军事贵族寡头统治。雅典建立起奴隶主民主政体。这一点直接决定了斯巴达的教育制度具有较强的专制性,而雅典的教育体制民主色彩比较浓厚。B.不同的政治体制,决定不同的培养目标、内容、方法。由于斯巴达的政治是军事贵族专制,因而其教育目的是培养英勇果敢的保家卫国的战士;教育内容只重视军事体育,不重视文化科学知识的学习;教育方法是野蛮训练和鞭笞。雅典在政治上是奴隶主民主政体,目标是培养身心和谐发展的公民。

2、智者学派在古希腊教育发展中的贡献是什么?

1、智者云游各地,授徒讲学,以钱财而不以门第作为教学的唯一条件,这不仅推动了文化的传播,而且由于扩大了教育对象的范围,促进了社会的流动。

2、智者适应了时代对辩论、演讲的广泛需要,开始研究与辩论、演讲相关的文法、修辞、哲学等科目,拓展了学术研究领域,扩大了教育内容范围,使“七艺”的前三艺(文法、修辞、辩证法)由此而确定。

3、智者最关心的是道德问题和政治问题,并把系统的道德知识和政治知识作为主要的教育内容。这样,不仅丰富了教育内容,而且提供了一种新型的教育——政治家或统治者的预备教育。

4、正是由于智者的出现,希腊教育思想才真正成型。希腊教育思想所探讨的基本问题,大多已由智者提出,并在不同程度上做了理论的探讨,或者说,在智者的教育思想中,已经包含了全部希腊教育思想发展的基本线索和方向。

3、简述亚里士多德的灵魂论及教育意义。

亚里士多德的灵魂论将人的灵魂分为三部分:营养的灵魂(植物)—体育,感觉的灵魂(动物)—德育,理性的灵魂(人)—智育。当营养的灵魂单独存在时,是属于植物的,如果它还有感觉则属于动物的灵魂。如果它既是营养的,也是感觉的,同时又是理性的,就是人的灵魂。

教育意义:首先,它说明人也是动物,人的身上也有动物性的东西;其次,人具有理性,人不同于动物,高于动物。能否用理性领导欲望,欲望服从理性,是人与动物区分的标志。发展人的理性,使人超越于动物的水平,上升为真正的人,这就是教育,特别是德育的任务;最后,灵魂的三个组成部分的理论为教育必须包括体育、德育、智育,提供了人性上的依据。

4、简述柏拉图《理想国》中的主要教育思想。

A教育是国家的事业B重视儿童的早期教育。提出了公共学前教育思想,具体论述了幼儿教育的有关问题。他认为儿童早期教育,可以使他从小养成良好的习惯,这会成为儿童的第二天性,不会轻易改变,并且他主张“寓学习于游戏”,使学习符合儿童的特点,但要注意游戏内容的选择。C.教育制度方面.1学前教育。国立养育院,由国家控制,实行儿童公养公育。

2.普通教育。即情感教育,重视音乐和体育

3.高等教育。包括四个阶段:意志教育阶段、发展智慧阶段、继续学习、哲学王。它的最高目标是培养哲学家兼政治家—哲学王D.主张男女平,重视女子教育。E.在“三艺”的基础上,提出“四科”:算术、几何、天文、音乐 F.

主张和谐教育:用体育锻炼身体,用音乐陶冶心灵G.教学方法:师承苏格拉底问答法

5、简述昆体良对教师提出的要求。

他高度重视教师的作用,他认为教师应当具有全面的素质A.教师应当是才德俱优、言行一致的人。B.教师必须要有广博的知识C,教师应当热爱学生,能够以父母般的感情对待学生D.教师应当熟悉所教学科的内容,教师才能有效的教学 E.教师应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个性、才能和倾向,更有针对性地组织教学。

6、教会学校的类型及特征(非问答)

1、教会学校的三种形式:修道院学校、主教学校、堂区学校。

(1)修道院学校:主要是指设在修道院内的教育机构。就其发生而言,修道院学校是基督教修行制度(或称寺院制度)的产物。①教学目的:修道院学校分为两部分:一为“内学”,主要负责对准备充当神职人员的学生的教育;一为“外学”,负责对不准备担任神职的学生的教育。修道院学校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学生具有服从、贞洁、安贫等品质。②基本教学内容:修道院学校以圣经为主要学习内容。通行的教材为《教义问答》,是基督教教会对初信教者传授基本教义的教材,用问答体裁写成。除了传授教义,培养“服从、贞洁、安贫”的品质外,也进行简单的读、写、算的基本知识教育。以后课程的学习逐渐加多加深,“七艺”成为主要的课程体系,而神学则是其他学科的“王冠”。③教师及学生:修道院学校的教师多由修道士和其他神职人员担任。儿童一般10岁入学,学习年限为8到10年。教会学校对学生的管教极为严格,棍棒和鞭条是学校的必备品。

(2)主教学校:又称大教堂学校或座堂学校,一般设在主教的所在地,其性质和水平同修道院学校相近,学校设备和条件比较好,学科内容也比较完备。

(3)堂区学校:一般设在牧师所在的村落,由牧师担任教师。是对一般居民子弟进行初步教育的一种形式。堂区学校在教学设备和设施上十分简陋,学校的规模也较小。学校一般只教学生一些简单的读、写、算知识,以及基督教的基本常识,另外还教学生学习唱赞美诗。这是由教会举办的,向一般世俗群众开放的普通性质学校。

2、教会教育的特点:(1)教育目的宗教化a.培养神职和信徒b.扩大教会势力巩固统治(2)教学内容神学化a.《圣经》b.神学化的七艺(3)教育方式a.教士即教师b.个别化教学c.绝对服从(4)教学方法a.口授记背b.纪律严格c.体罚盛行(5)具有等级性

7、简述拜占庭教育的主要特点及影响。

特点:拜占庭保留了古希腊、古罗马文化,并沟通了东西方文化,影响了欧洲的文艺复兴,其教育颇具特色。(1)古希腊、古罗马文化得以保存,教育比较普及。(2)世俗大学长期存在,帝国高等学校兴旺发达。(3)开办了僧侣学校,建立了相应的图书馆。

影响:总的来说,拜占庭的教育起了保持和传播古希腊罗马文化的作用。11世纪前,拜占庭的文化教育水平不但高于东欧各国,而且也处于西欧各国之上。到君士坦丁堡来求学的不只是拜占庭各地的青年和属于阿拉伯语地区的青年,还有来自意大利的青年。拜占庭文明对意大利的文艺复兴起了一定作用,对阿拉伯教育的发展也起了一定作用。

8、简述阿拉伯萨拉森帝国及各大食国的教育形式。

伊斯兰教创立之前阿拉伯还处于蒙昧时期,伊斯兰政权建立后,各类教育机构才陆续出现。

1.昆它布:初等教育场所,教师在家招收少量学生,教简单读写。在伊斯兰政权建立之前,它就存在。

2.学馆:中等教育场所,是学者在家讲学的地方。教授内容比昆它布高深,是私人讲学的一种重要形式。

3.宫廷学校和府邸学校。高等教育场所,8世纪起,多数穆斯林领袖都雇教师来教育他们的孩子,逐渐形成了这种教育形式

4.清真寺:既是教徒礼拜的圣地、宗教法庭的所在地,也是重要的教育场所.教学中,惯常的办法是教师坐于廊下或院中讲课,任人来听,听者坐成圆形,叫做“教学环”。

5.图书馆和大学。不仅搜集各种图书,吸收东西方文化,而且培养许多文人学者,是特殊形式的高等教育机构。巴格达的赫克迈图书馆后

来发展成著名学府赫克迈大学,这是阿拉伯的第一所大学。

9、简述14—15世纪西欧人文主义教育的特征。

1人本主义.人文主义教育在培养目标上注重个性发展,在教育教学方法上反对禁欲主义,尊重儿童天性,坚信通过教育可以重塑个人、改造社会和自然。充分肯定人的力量、人的价值。2古典主义.人文主义教育思想吸收古人见解,设置古典性质课程,重视学习人文学科,古为今用、不断拓宽教育内容。尽管它也有局限性,但在当时是进步的3世俗性.人文主义教育具有世俗精神,更关注今生而非来世,这是人文主义教育与中世纪教育的根本区别。集中体现在教育目的和课程设置上。教育内容不断拓宽,强调与社会和生活的联系4宗教性人文主义教育仍具有宗教性,几乎所有的人文主义教育家都信仰上帝,他们虽然抨击天主教会的弊端,但不反对宗教,更不打算消灭宗教,他们希冀以世俗和人文精神改造中世纪陈腐专横的宗教性,以造就一种更富世俗色彩和人性色彩的宗教性。5贵族性.文艺复兴运动并非大众运动,人文主义教育的对象主要是上层子弟;教育的形式多为宫廷教育和家庭教育而非大众教育的形式;教育的目的主要是培养上层人物如君主、侍臣、绅士等。可见,人文主义教育具有两重性,即进步与落后并存。尽管它有不足之处,但它开启了近代教育的先河,为近代教育思想与教育实践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10、简述维多利诺快乐之家的基本特征。

1432年(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教育者维多里诺在孟都亚公公爵冈查加的邀请下,在孟都亚创办孟都亚宫廷学校—“快乐之家”,喻意学校应当是接近自然和充满快乐的地方,快乐之家所描述的学校校址环境优美,校风淳朴自然,师生关系融洽,学生的生活与学习过程充满快乐.具体为:1.学校环境:学校具有自然优美的环境。校址在郊外一个围绕着宫殿的花园里,四周都是草场,环境优美,校舍宽敞,布置雅洁,学生有足够的活动空间 2.培养目标:培养身心和谐发展的人,即“受过良好教育的完全公民”。这种人应当是学识渊博、道德高尚、身体健康、有社会责任感的、能胜任管理国家、教会和工商业事务3.学习内容:拼读字母;说话练习;读、写、算;拉丁文、希腊文、修辞学经典文化、数学、天文、历史;《圣经》和奥古斯丁的著作;体育和游戏:骑马、射箭、击剑、角力、游泳和各种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游戏4.教学方法: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注意实用性;用活动字母教授读写;用游戏教授算术;一边散步,一边讨论和学习;强调尊重学生的天性和个性;主张实行学生自治;减少惩戒,禁止体罚。

11、简述夸美纽斯的班级授课制理论。

1.主张把全校学生按年龄和程度分成班级,作为组织单元

2.每个班级有一个教室,以免妨碍其他班级

3.每个班级有一个教师,同时对全班学生进行教学,

4.分成许多小组,每组10人,选出一个组长,帮助教师管理同学。

意义:1.为彻底改革过去那种个别教学形式提供了理论基础2.采取班级授课制的教学形式,可以扩大教育对象,提高教学效率,促进学生集体的形成,也为学校教学管理的制度化、标准化提供了可能。

12、简述夸美纽斯教育理论的两大支柱。

1.教育适应自然原则 a.教育适应自然的原则是贯串夸美纽斯整个教育体系的一条根本的指导性原则。他认为“自然”有两层含义,即自然界的普遍法则和人与生俱来的天性。b.由于自然分为春、夏、秋、冬四季,学校组织便分为四个阶段:母育学校相当于春季,国语学校相当于夏季,拉丁语学校相当于秋季,大学相当于冬季 c.夸美纽斯提出的教育适应自然原则的中心思想是教育应当服从“普遍的秩序”,即客观规律。它实际上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指明教育工作应该是有规律的,教育工作者应当遵循这些规律;二是既然教育工作是有规律的,那么,就应当努力探明、发现这些规律。而且可贵的是,夸美纽斯自己一生都在探索教育工作的规律。

2.泛智理论。a.“把一切知识教给一切人”即是所有的人通过接受教育而获得广泛全面的知识,从而使智慧得到普遍的发展。b.泛智的三个中心内容:博学或学问—智育(理性的动物),德行—德育(有德行的人),虔诚—宗教教育(上帝的形象).

13、简述夸美纽斯的教学原则。

1.直观性原则。他把通过感官获得的对外部世界的感觉经验作为教学的基础。他认为教学应从观察实际事物开始;在不能直接观察时,可使用图片或模型;在呈现直观教具时要将他们直接放到学生的眼前。

2.激发求知欲原则。他认为应该用一切可能的方式把孩子们的求知与求学的欲望激发起来。“孩子们的求学的欲望是由父母、由教师、由学校、由所教的学科、由教学的方法、由国家的权威激发起来的”。

3.巩固性原则。他认为,首先,理解性的教学有助于知识的巩固。其次经常地练习和复习是巩固知识的重要方法。再次,把自己掌握的知识教给别人,也是一种巩固知识的好方法。

4.量力性原则。夸美纽斯反对经院主义教学的强迫性和不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这种主张击中了时弊,另一方面,在一定范围内反映了教学工作的客观规律,无疑是有进步意义的

5.系统性和循序渐进原则。系统性原则要求教材的组织具有系统性和逻辑性,要把一个学科的知识排成一个整体,不省略或颠倒任何东西。循序渐进原则要求教学应遵守从已知到未知、从易到难、从简到繁、从近及远等规则

14、简述斯宾塞关于智育的思想。

科学教育思想方面,斯宾塞提出科学知识最有价值的命题,批判以“绅士教育”为代表的传统教育,明确主张以科学教育取代古典主义教育,强调科学知识应是学校教育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他认为真正的教育目的是为完满生活做准备。他明确要求必须教给学生有价值的知识。(他将人的活动分五种,并按照这些活动对人生的重要程度,将其依次排列为:直接保全自己的活动;从获得生活必需品间接保全自己的活动;目的在于抚养子女的活动;与维持正常社会政治关系有关的活动;在闲暇时间,用于满足爱好和感情的各种活动。)

斯宾塞根据人类完满生活的需要,按照知识价值的顺序,把普通学校的课程体系分为五个部分:生理学和解剖学-直接保全自己的活动;同生产活动有关的知识,逻辑学、数学、力学、化学、天文学、地质学、生物学和社会科学-获取生活必需品间接保全自己;心理学和教育学-以抚养子女为目的的活动;历史-与维持正5常社会政治关系有关的活动;自然、文化和艺术-享受闲暇,满足爱好和感情的活动。

斯宾塞的教学思想:强调自然教育和自我教育;反对注入式、压制儿童智慧活动的旧教学;注重学生心理规律、兴趣与实验。

时代意义:(斯宾塞在科学教育思想指导下的智育思想适应了社会发展和时代进步的客观要求,其中包含了许多反映教育客观规律和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重要论断。斯宾塞的课程论以科学知识为中心,重视个人和社会,是教育思想上的一次变革。在教学方法上,斯宾塞重视心理规律、兴趣、实验等,与传统教育的照本宣科、死记硬背、无视学生的身心规律和学习主动性相比是一种历史进步。)斯宾塞崭新的智育思想不仅对英国中学和大学冲破古典教育的禁锢产生了深刻影响,而且影响到欧美等其他国家,极大推动了科学教育的发展。然而他的教育思想也有历史局限性,如他的课程论反应了资产阶级利益,带有明显的个人主义、功利主义的色彩。

15、简述述洛克教育思想的基础、内容和方法。

基础:A.白板说:人出生后心灵如同一块白板,一切知识都是建立在经验上的,而且最后是导源于经验的。B.天赋智力人人平等,人类之所以有差别是教育有区别。C.感觉是认识世界的主要手段,经验是知识的主要来源。

内容:A.体育是指身体的养护与锻炼,体育属于健康教育的范畴。他把健康教育看成绅士教育基本要素,并把它放在全部教育的第一位。B.德育指德行和礼仪,对于绅士的道德品格教育予以极大关注,认为道德和道德教育是绅士和绅士教育的灵魂。道德教育方法有榜样、示范、练习、说理等。C.智育指数学、实用知识、一技之长。学问只能作为辅佐品德之用,智育只能是道德的辅助品。一个绅士一方面要通过研究和学习去获得知识,增长学问,发展智力,另一方面还要通过各种技能技艺课业的练习去获得技能技巧。

方法:A.洛克强调在教学中重视发展儿童热爱求知的习惯B.把锻炼法应用于智育过程,非常重视对事物的实地观察,以及通过现实的事物现象与活动的感受获得各种知识 C.提出旅行对培养绅士的重要作用。

16、简述卢梭《爱弥儿》一书的历史地位和理论价值。

历史地位:《爱弥尔》跟柏拉图的《理想国》、杜威的《民族主义与教育》并称为教育史上的三大里程碑。该书是西方第一个完整的教育哲学、第一部教育小说,为教育科学的建立开辟了道路.理论价值:1其基本内容高度尊重儿童的善良天性,以此为标准批判了当时流行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措施的荒谬,倡导自然主义教育的儿童本位的教育观,这一“归于自然’的教育主张带来了儿童观、教育观翻天覆地的变化2自然主义教育思想是在封建制度发生危机,资产阶级革命时代已经来临,但封建制度尚未倒台的政治前提下提出的革命性主张。卢梭所提出的“自然人”实际上就是摆脱封建羁绊的资产阶级新人,这个问题的论述中所包含的重视普遍教育,反对等级教育,培养独立判断和适应能力等教育思想,至今仍是教育思想中的宝贵财富3教育思想不仅在当时法国,而且在整个欧洲引起了强烈反响,对后世的教育产生了深刻影响。欧美各国的教育家都在研究、实践、修正、丰富书中的教育思想,新的儿童观在世界广泛传播。

17、简述裴斯泰洛齐“教育心理学化”主张的基本含义。

裴斯泰洛齐确信存在一种人的基本心理规律,教育科学应该建立在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基础上.

具体要求是:1将教育目的和教育的理论指导置于儿童本性发展的自然法则的基础上2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编制适合儿童的学习心理规律3教学原则、方法的心理学化,教学原则和方法与学生的认识过程相协调4让儿童成为自己的教育者,在适合的时候调动儿童的自我能动性和积极性,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使他们进行自我教育。

18、简述裴斯泰洛齐智育、德育、体育中的要素方法。

智育:数目、形状和语言是教学的基本要素,智育是借助于这三个要素实现的。儿童要认识这三要素,必须相应具备三种能力,即掌握数目的计算能力、认识形状的测量能力、言语说话的语言能力,对应的学科是算术、几何、语文。

德育:爱是基本要素,而儿童的爱最初表现为对母亲的爱,即对母亲的深厚感情,然后由母爱扩展到爱父亲、爱家人、爱周围的人,乃至爱全人类。重要手段:使儿童练习道德行为,必须通过多次练习才能巩固。另外,教育儿童要依靠说理,而不求助于体罚。

体育: 各关节活动是基本要素,基本动作是打击和搬运、拖拉和旋转等,通过这些关节动作由简单到复杂的练习发展儿童身体力量和技巧。

19、简述赫尔巴特作为其教育理论的伦理学基础的五种道德观念

1内心自由指一个人有了正确的思想或对真善美具有明确的认识,就能够自觉地按照道德规范行事,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理性的原则2完善指人调节自己的意志、作出判断的一种尺度.3仁慈指“绝对的善”.它要求人无私地为他人谋福利、与人为善,从而使自己的意志与他人的意志协调一致.4正义即“守法”,它要求避免不同意志之间的冲突,并按照人们自愿达成的协议或法律解决冲突5公平或报偿指当人“故意作祟”时予以应有的惩罚,即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20、简述美国《国防教育法》颁布的历史背景和主要内容?

历史背景:1957年苏联卫星升空引发美国朝野震惊,为适应美苏争霸的需要,教育改革呼声更为高涨。20世纪50年代,美国教育质量差招致社会各界的广泛批评。1958年美国颁布了《国防教育法》主要内容:规定了联邦政府对教育事业拨款资助的有关事项,其基本精神是要求重视科技教育,以提高教育水平,加速培养人才,并为此提出了许多重要的“紧急措施”:1加强普通学校的自然科学、数学和现代外语(所谓“新三艺”)的教学。为提高教学水平,要求大力更新教学内容,设置实验室、视听设备、计算机等现代教学手段,充实教学参考资料,加强外语教学中心,提高教师的质量2加强职业技术教育3强调“天才教育”4增拨大量教育经费。包括增加学生贷款,鼓励学生刻苦学习。设立国防奖学金,优等生可得奖学金参加科研项目等。

21、试述终身教育思想的观点及对构建学习型社会的意义。

主要观点:1教育应该能够在每一个人需要的任何时刻以最好的方式提供必需的知识和技能2终身教育是指人从出生到死亡为止整个一生的教育,教育并不限于青少年阶段,而应贯穿人的一生,并且人一生的教育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3教育并不限于在学校中进行,应该使学校以外的社会机构也承担教育的功能,把教育扩展到社会整体中,并寻求各种教育形式的综合统一4终身教育是现代社会的需要,终身教育没有固定的内容和方法;终身教育是未来教育发展的战略.意义:作为当代的一种国际性教育思潮的终身教育,自20世纪60年代中期兴起后,在教育理论和实践领域中引起了一场广泛而深刻的革命,已成为建立一个学习化社会的象征。尽管如何按照终身教育理论对教育进行总体规划仍需进一步探讨,但旨在“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关心”终身教育理论必将会改变世界教育的面貌。

22、简述杜威的“五步教学法”。

第一个阶段:学生要有一个真实的经验的情境。这是一个与现在生活经验联系的情境,以便学生获得现在生活所需求的经验,与此同时给予一些暗示,使学生能感知问题的存在.第二个阶段:在这个情境内部产生一个真实问题。即帮助学生确定问题所在,并使学生产生解决这一问题的愿望与要求.第三阶段:占有知识资料,从事必要的观察,对付这个问题。是让学生占有足够的资料,并帮助学生运用掌握资料提出创造性的解决问题的办法.第四个阶段:有条不紊地开展他所他想出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杜威认为学生提出的假设不一定正确、合理,因此需要引导他们寻找逻辑的证据,只有经过证明并纳入了已知的只是序列,这样的知识才是科学的、合理的.第五个阶段:是为学生创造应用知识的实际情境。

古罗马的教育家及代表作(非问答)

在罗马教育制度发展的同时,罗马的教育思想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西塞罗、昆体良和奥古斯丁是古罗马的著名教育家。西塞罗和昆体良的教育思想集中反映了罗马教育思想所取得的教育成果。奥古斯丁的教育思想反映了这一时期基督教教育的观点。

一、西塞罗(公元前106~前43年)是古罗马共和国时期著名的作家、政治家、演说家、教育思想家,是古典共和国精神的杰出代表,是拉丁散文文学的卓越代表。其代表作有《论共和国》、《论神性》、《论善与恶的定义》、《论雄辩家》。西塞罗最后与他所维护的共和国制度一同消逝了,他无法阻止国家的堕落,但是对雄辩家的培养已经成为古罗马教育的理想。基本情况

二、昆体良(约35-约95)是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个由国库支付薪金的雄辩术教师,是古罗马帝初期著名的律师、教育家、演说家、修辞学教师,他是罗马皇帝授予修辞学教授职位的第一人。其代表著作为《雄辩术原理》,主要阐述了自己关于培养雄辩家的教育思想。他的《雄辩术原理》既是他自己的理论和实践总结,也是罗马教育思想的表达和坚持,他的智慧一直启发着后人的思考,他对老师和学生的敦敦教诲至今都值得我们学习。

三、奥古斯丁(354~430年)是基督教教父哲学的集大成者,他是把哲学用在基督教教义

上,从而创立了基督教宗教哲学体系的神学家和哲学家。其代表作为《忏悔录》、《论基督教教义》。在奥古斯丁的重要著作《忏悔录》中,结合自己的经历,历述了对教育的一系列看法。他的教育哲学成为中世纪基督教教育的理论基础。

古埃及、古印度、古巴比伦的学校类型及基本情况(非问答)

古埃及:(1)学校类型;A、宫廷学校 B、职官学校 C、僧侣学校 D、文士学校

宫廷学校是根据古代埃及文献记载,在古王国时期已出现了宫廷学校。苏联教育史学家米定斯基认为,建于公元前2500年的埃及的宫廷学校是人类有史以来最古老的学校。所谓宫廷学校就是国王法老在宫廷中设立的学校,以教育皇子皇孙和朝臣的子弟为宗旨,学生学习完毕,接受适当的业务锻炼后,即分别委任为官吏。

僧侣学校是中王国以后出现的以后附设在寺庙的学校,着重科学技术教育,以为学术中心。职官学校约创办于中王国时期,训练一般的能力从事某种专项工作官员,修业期为12年。文史学校培养能熟练运用语言文字及计算工作的人。此类学校较前两种低级,招收人数较多,对出身限制稍宽,修业其有长有短。

教学内容:已阅读和书写为重点,兼授数学、地理、几何、天文、医学、建筑学、水利学等,由重道德教育。

教学方法:灌输和体罚。

古代印度学校类型:公元前6世纪以前的印度教育通常称为婆罗门教育,婆罗门教育以维持种姓压迫和培养宗教意识为核心人物,用梵文撰写的记载古印度历史的书籍《吠陀》被奉为经典,也是主要的学习内容。入校时,习经典的权利只能为婆罗门刹帝利和吠舍所享有,但三者有受教育的权利的内容不完全相同。公元前8世纪以后,出现了一种办在家庭中的婆罗门学校同城古儒学校。在此学校中,教师被称为古儒。儿童学习的主要内容为《吠舍》经,还规定学习六科,即语音学、韵律学、文法学、天文学和祭礼。古儒学校的课程内容以神学为主,但涉及较为广泛的知识领域。教育方法采用口授法及导师制,在古儒学校里,体罚是常用手段。

(2)公元前5世纪左右的印度教育,一般称为“佛教教育”。佛教教育最重要的场所是寺院,学习内容主要为佛教经典。教学语言不用梵文而是地方语言,适应平民学习的需要,僧徒一般学习十二年,经考研合格者叫做比丘,佛教也重视女子教育,女僧学习完毕之后成为比丘尼。在初级阶段,以教师扣手和记诵为主,高级阶段,教学采用了争辩和议论的方法。

佛教教育将讲道(佛经的讲解)与个人的钻研结合起来,当时的寺院不仅是一种总教育机构,也是一种学术机构,乃至堪称学术(神学)研究中心。公元前十世纪之后,佛教在东亚其他国家得到广泛传播,佛教教育对印度乃至东方各国的教育都产生过巨大的影响。

古巴比伦:学校类型:靠近宫廷、靠近寺庙、靠近文士住宅区。教学内容:按两个阶层,分别安排。第一阶段是对一般学生传授基础知识,现在出土文物大都属于这一类。第二阶段是将意按向不同的学生分别派到社党的寺庙或政府机关,按其准备承担的职责接受较高水平的定向培养,办法是通过师生传承的艺徒制或导师制。

最早的学校及教学内容和方法:

课程内容:抄写和背诵长串的单词或进行语法等语言类课程学习,也包括数学、天文地理、动物学、植物学、矿物学、文学创作等课程。

教学方法:教师先往潮湿的泥板上鞋子,学生进行临摹,教师随时纠正错误。方法单一,纪律严格,常用体罚。

2、试析中世纪大学产生的原因、主要特征、历史意义。

产生原因①大学的兴起首先源于城市发展之需要。在中世纪以后,随着工商业和城市大发展,开始出现新兴市民阶层,并在文化教育上提出了新要求。②其次,东方文化的影响。11—12世纪的十字军东征,不仅对西方的基督教社会的政治生活、宗教生活、经济社会生活产生了

极大的影响,而且客观上也促进了东西文化的交流,使西欧人扩大了眼界。③第三,经院哲学的出现等,都在不同程度上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主要特征①中世纪大学的组织与管理:这一时期的大学最初带有行会的性质,管理上实行自治,由学生或教师组成行会,管理大学的内部事务。根据管理体制的不同,中世纪大学通常被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由学生组成团体来管理学校的“学生大学”。另一类是由教师结成团体来管理校务的“先生大学”.②中世纪大学的课程与教学:中世纪大学创建之初,教学内容和课程并不确定,通常是由各大学教师自定的。从13世纪起,经教皇命令和大学法规确定,课程逐步趋于统一和稳定。大约到14世纪,一般的大学都有文科、法学、医学和神学等4个系。最初的学位授予制度也产生于这一时期。学生十三四岁进入大学,先学习拉丁语和七艺。修完“三艺”和“四艺”后,经考试合格分别取得“学士”和“硕士”学位。获得文学硕士学位后,才能继续选学一个专门的学科。可以选学法律、医学或神学,之后取得法学、医学或神学博士,或者教授认可证。就可进入大学任教,或办学校,自由讲学。博士学位的授予仪式极为隆重.教学方法:讲演和辩论。讲演包括宣读和解释权威性教材。辩论也都是从书本出发,结论是现成的.历史意义:中世纪大学是适应世俗生活的需要而产生的,它的兴起是西欧文化教育发展中最大的成就。大学不仅促进了城市的发展,还为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准备了条件。中世纪大学突破了教会和神学的垄断局面,为文化科学发展提供了较以前更为有利的条件。中世纪大学不仅是一种新型教育组织,还代表了一种新的教育思想和精神。西欧中世纪大学为西方高等教育的发展打下了初步的基础。这些大学所提供的办学理念、组织原则、教学体系、学业考核制度、法律地位等都成为近现代世界高等教育制度的重要范例。

3、试分析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教育、新教教育、天主教教育的异同。

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教育、新教教育和天主教教育三种教育之间既有相互冲突的方面,也有相互融会的方面.异:1新教教育和天主教教育都是宗教教育,尽管人文主义教育带有一定的宗教性,但是教育中存在有异教因素.2人文主义教育具有贵族性,教育对象主要是上层子弟,教育形式多为宫廷教育和家庭教育而非大众教育的形式,教育的目的主要是培养上层人物如君主、绅士等。新教教育则具有较强的群众性和普及性。天主教教育尤其是耶稣会的教育出于其控制社会精英的政治目的而重视上层社会子女的教育因而带有强烈的贵族性,目的在于通过教育使社会精英或未来的社会精英为天主教服务.人文主义教育的贵族性是由人文主义运动的性质所决定的.3服务的目的不同新教教育为新教服务,天主教教育为天主教服务,教育在新教和天主教主要是作为一种宗教的工具被利用,渗透于新教教育和天主教教育中的古典人文教育主要是作为一种技术性的语言工具而被利用,对个人发展的考虑、对世俗利益的考虑,一直被放在次要地位.同:三者都是很重视古典人文学科。人文主义重视人文科学,新教教育和天主教教育都以古典人文学科为学校课程的主干,天主教育虽主要以神学为主,但在具体实行上还是依靠古典的人文科学,把它当做神学教育的载体。此外,在教育教学的管理方面,三种教育也有很多相通之处,都比较重视学生的管理,建立一套比较完善的教育体制,覆盖初等教育,以教育为手段宣传自身的思想和主张。

4、试述德国19世纪初洪堡改革的主要内容。

洪堡教育改革是在1806年普法战争,普鲁士战败的背景下进行的,指导理念:“新人文主义”.“新人文主义”教育思想的主要特点:1、重视精神培育与人格的完善;2、非功利的价值取向;3、重视古典人文学科在教育中的作用

内容:初等教育改革、中等教育改革、高等教育改革

三大方面。

初等教育改革中,一方面,在小学逐步推行裴斯泰洛齐教学方法;另一方面,与此相联系的师范教育的发展;并且派遣了大批教师留学瑞士,向裴斯泰洛齐学习,培养出了第斯多惠等著名的教育家,回国后大都担任了师范学校的校长。教育内容上增加了地理、测量等自

然科学课程,使国民教育开始近代化

中等教育改革中,1810年制定的中学教育计划削减了古典学科的内容,增加了地理、历史和自然科学的科目,使文科中学更加接近实际生活。此外,凡是要担任中学教师的人必须通过国家考试,合格的给以中学教师称号。这项考试由国家委托大学办理,考试科目和要求都以大学为训练中学教师所开设的课程作为依据和标准。

高等教育改革中,1810年,创建了柏林大学,费希特被选为柏林大学的首任校长,柏林大学成为近代大学之母。此外,还提出了学术自由的原则、教学与研究相结合的原则;指出大学的职能是探索真理、创造知识,并且降低神学的地位,将哲学提高到与法学、医学同等的地位。

5、论述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观。

卢梭是自然主义的教育的奠基者,他所主张的自然教育有两层意思:一是:“归于自然”,主张远离喧嚣城市社会的教育,回归保持完整的大自然,才有利于保持人的善良天性,因此在15岁之前的教育必须远离城市的农村中进行;二是“消极教育”,他主张不干预、不灌输、不压制,是儿童遵循天性自然发展;相信自然能够给儿童最好的照料;教师之需要创造学习的环境、防范不良影响。

他提出培养与公民教育对立的“自然人”的目标,具体内容:1独立自主的人,能够独自体现自身价值2自然人是平等的3自然人是自由的人,无所不宜,无所不能4自然人是自食其力的人—独立自由的保证.

儿童观:1反对压制儿童的个性,主张自由的教育2反对强调外在的、强制性的、遥远的教育,主张以儿童现时的生活为出发点,为儿童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3反对用固定的教育模式来约束儿童发展,主张尊重儿童的个性,顺应儿童天性4反对儿童个体被动地学习和接受教育,主张通过自己的而不是别人的思考和努力来完成学习5反对过分保护和折磨儿童,主张生活的和快乐的教育。

四个实施阶段:1婴儿期2儿童期3青年期4青春期.

6、试述赫尔巴特的教学形式阶段论的理论基础、内容及意义。

理论基础:心理学.“统觉”包括引起学生注意、建立新旧联系、巩固新旧联系.内容:任何教学活动都必须是井然有序的,整个教学过程分为四个阶段:1明了:兴趣对直观事物产生注意,教师进行提示,使学生获得清晰的表象2联合:新旧知识发生结合,但尚未出现最后的结果,教师的主要任务是与学生谈话,运用分析教学法3系统:教师通过采用综合的教学法,使新旧观念间的联合系统化,从而获得新的概念4方法:以作业为主,使知识巩固、强化.后来赫尔巴特的学生将四段论扩展为五段论.把原来的第一个阶段分成两步,成为:预备、提示、联合、总结、应用五个阶段,在教育史上称为“五段教学法”.五段教学法在19世纪下半叶曾广泛流行于世界各国中小学,影响极为深远.意义:教育史上第一个高度综合的、规范化的教学模式;使得教学活动成为一个明确的、有机联系的和规范化了的程序;在复杂的教学过程中探索出了可遵循的基本规律;提供了一切教学活动可以参照的模式;对19世纪末20世纪初各国师范教育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

7、试论述蒙台梭利关于儿童心理发展特点的理论。

1.儿童发展具有“心理胚胎期”.心理胚胎期是儿童通过无意识地吸收外界刺激而形成各种心理活动能力的时期.这启示我们要尽可能排除有害于生命力呈现的任何不利因素;尽可能专门设置能满足儿童各种内在的需要的环境;如适应儿童力量和体形的桌椅、促进儿童感官发展和运动协调的教具以及不断观察并及时给予指导的教师等.

2.儿童心理具有吸引力.“吸收性心理”是一种“潜在生命力”驱动的儿童所特有的无意识的记忆力、吸收环境并加以适应的能力.它表现为虽然儿童对所经历的事情不加思考,但他所经历的这些事情都将自然地成为其心理的一部分.这启示我们在这一时期,为他们提供“有准备的环境”,使他们大量吸

收“有准备的环境”中有益的、能够促进其心理健康发展的成份.3.儿童发展具有敏感期. “敏感期”涵义:在不同发展阶段儿童表现出对于某种事物或活动特别敏感或产生一种特殊的兴趣爱好,学习也特别容易而迅速,是教育的最好时机.其包括感觉敏感期、秩序敏感期、语言敏感期、动作敏感期.如果儿童处于适当环境,他们自己便可于无意识之中轻松地掌握某种能力。教师和家长都必须随时留心观察儿童的实际生活及其表现,发现并把握儿童在各个阶段出现的这种心理现象,及时引导、帮助和鼓励,否则将对儿童的发展造成难以弥补的缺陷.4.儿童发展具有阶段性指儿童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呈现出阶段性。在发展的每一阶段,儿童的生理、心理和社会性的特点都和前一阶段不同,而每一阶段的发展又为下一阶段的发展打基础.第一阶段:幼儿期:幼儿前期、幼儿后期.第二阶段:儿童阶段.第三阶段:青春阶段.

8、试论述杜威的“教育即生长”的深刻含义及意义.349

自然发展说的代表人物主要是卢梭。他认为,自然发展说的主要缺陷在于,它在强调生长的内在条件的同时,忽视了外在条件.“教育即生长”命题亦是针对时弊而提出的,杜威认为当时的教育无视儿童天性,消极地对待儿童,不考虑儿童的需要和兴趣,以外在的动机强迫儿童记诵文字符号,以成人的标准去要求儿童,让现时的儿童为遥不可及的未来做准备,全然不顾儿童自身的感受和期待1.“教育即生长”要求摒除压抑、阻碍儿童发展之物,使一切教育和教学适合儿童的发展水平和兴趣、需求的要求。然而这种尊重绝非放任自流,任由儿童率性发展2生长时机体与外部环境、内在条件与外部条件交互作用的结果,是一个持续不断的社会化的过程3“教育即生长”所体现出来的儿童发展也是杜威民主主义理想的反映。尊重儿童身心发展特点是使儿童获得充分生长和发展的重要条件,而儿童的充分生长和发展亦有助于社会目的的达成。然而杜威并不仅仅把儿童个体的充分生长视为达到社会目的的一个手段和工具,他认为儿童充分生长本生便是民主主义的要求,便含有丰富的价值意义.

张斌贤《外国教育史》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8章 科学教育的源流)【圣才出品】

第8章科学教育的源流 8.1复习笔记 一、近代科学革命的兴起及其影响 (一)兴起的根源 1.近代科学革命的兴起,是社会生产长期发展的结果 (1)到14、15世纪,先进的生产技术在欧洲的农业和新兴手工业生产中得到普遍应用; (2)新技术、新发明在生产上的运用又带来一些实际问题,需要加以理论上的说明。 2.地理大发现和新航路的开辟,刺激了欧洲近代科学革命的兴起 (1)中世纪后期,罗盘和航海图的使用,推动了海外探险活动; (2)地理的发现和新航线的开辟为自然科学提供了丰富的材料和课题。 3.文艺复兴运动提供了近代科学得以兴起的文化思想环境 文艺复兴运动使受宗教禁锢的欧洲人得到思想的解放,培养了他们的探究精神。 (二)近代科学革命的勃兴 1.天文学领域的发展 (1)哥白尼的日心说 (2)伽利略的天文探究 (3)第谷与开普勒的天文探究 2.医学生理学领域的发展 (1)维萨里的人体学说

(2)塞尔维特的小循环理论 (3)哈维的血液循环理论 3.力学领域的发展 牛顿的经典力学体系 (三)近代科学革命的影响 1.自然科学知识获得空前增长 2.科学研究方法取得突破性改进 3.科学理性精神得到树立,人们的世界观发生了改变 二、近代科学教育的萌芽 (一)近代科学教育号角的吹响 1.弗朗西斯·培根 (1)生平简介 ①首先吹响近代科学教育号角; ②在自己等著作中,最早表达了近代科学观,阐述了科学的目的、性质以及发展科学的正确途径,首次总结出科学实验的经验归纳法,并极力提倡科学与社会生产的结合,大大推动了近代科学以及近代科学教育的发展。 (2)教育思想 ①注重科学知识的实用性 ②强调运用科学的方法 ③构建新的科学知识体系 ④设想科学研究和教育的乌托邦方案

北京师范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考研真题答案、经验指南、笔记讲义、(汇总贴)

2014年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文学类(723中国文学史、936文学理论与外国文学史(含比较文学))考研备考指南 723和936参考书目 723中国文学史参考书目 北师大文学类723笔记是依据北师大指定的参考书目,主要包括: (1)、《中国文学史》袁行霈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2)、《新中国文学史》张健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 (3)、《中国现代文学史》刘勇邹红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8月版 936文学理论与外国文学史(含比较文学)参考书目 北师大文学类936笔记是依据北师大指定的参考书目,主要包括: 《文学理论新编》童庆炳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2月第3版 《外国文学史(西方卷)》匡兴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2月版 《东方文学史通论》王向远上海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 《宏观比较文学讲演录》王向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 《中国古代文论教程》李壮鹰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建议同学们先将参考书浏览一遍到两遍,务必要做到对需要考察的内容有所了解,对整个参考书的框 架结构以及主要的观点有一个深入的认识。在看熟书之后,就可以看笔记了。结合笔记一定要再回到书中,把笔记和书融为一体,反复的理解并记忆,将知识点消化于自己的脑中。由于这份专业课笔记不可能是十全十美的,所以在复习过程中建议各位仍然要拿起笔,在本笔记的基础上按个人需要作一些修补,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补充。到冲刺阶段,笔者相信每位同学手中的资料已经是独一无二的了。 这部分内容的重要性可以说是不言而喻的,笔者建议大家在对专业课比较熟悉的时候,才可以把真题 拿出来研究研究了。首先,要研究真题的考察范围、题目难度、试卷模式和出题趋势,通过这样的学习,可以大致判断接下来的复习方向和思路。其次,要研究参考答案,参考答案不是去背笔者给出的答案,而

外国教育史笔记(重要学习资料)、、

第一章东方文明古国的教育 一、巴比伦的教育(公元前4000—公元前3000) (一)巴比伦学校 1、泥板书舍、泥板书、楔形文字 2、寺庙学校:初级教育、高级教育 (二)巴比伦学校的教学内容和方法 1、教学内容:主要是语言和书法 2、教学方法:师徒传授、常用体罚 二、古代埃及的教育(公元前3000年左右) (一)古代埃及的学校的类型 1、宫廷学校 2、僧侣学校 3、职官学校 4、文士学校 (二)古代埃及学校教学内容和方法 1、宫廷学校—无法考证 2、僧侣学校—着重科学教育 3、职官学校— 4、文士学校—教授书写、计算,有关律令的知识 三、古代印度的教育 (一)波罗门教育 1、古代印度等级制 2、婆罗门的学校(古儒学校)家庭教育 3、教学内容:《吠陀》经 4、教学方法:背诵、体罚、导生制 (二)佛教教育 1、寺庙学校 2、教学内容:佛经 3、教学方法:教授、讲解及个人钻研经典相结合 (三)婆罗门教育和佛教教育的异同: 同:其教育目的与人生目的的同一,主要是一种道德陶冶;其内容大多是消极的、遁世的。缺乏积极的因素。 异:婆罗门教育史一种私立教育,而佛教教育是依傍于寺院的教育。 四、古代东方文明古国教育发展的特点 (一)产生了最早的科学知识、文字以及学校教育 (二)教育与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结构相适应,教育具有强烈的阶级性及等级性 (三)教育内容较丰富,包括智育、德育及宗教教育等 (四)教育机构种类繁多,形态各殊,有助于满足不同统治阶层的需要 (五)教育方法简单,盛行体罚,实行个别施教 (六)知识成为统治阶级的专利,故教师的地位较高 (七)文化教育甚为古老,源远而流不长 第二章古希腊教育 一、古风时代的教育 (一)巴斯达教育 1、教育为国家所控制

教育学考研:外国教育史知识点汇总

教育学考研:外国教育史知识点汇总 【西欧中世纪教育(主要特点是神学、宗教色彩)】 一、基督教教育——1.基督教的教育形式、机构和教育内容:在中世纪,西欧的教会学校主要包括修道院学校、主教学校和堂区学校,在这三类学校中修道院学校是最重要的教会学校;(1)修道院学校,以神学和“七艺”构成了主要学习内容,修道院学校的教师多由修道士和其他神职人员担任,教学方法主要是教师口授和学生背诵、抄写相结合,实行个别教学,采用问答法,盛行体罚;(2)主教学校,又称座堂学校,一般设在主教的所在地,其性质和水平同修道院学校相近,学校设备和条件比较好,学科内容也比较完备;(3)堂区学校,一般设在牧师所在的村落,是对一般居民子弟进行初步教育的一种形式;2.基督教的教育思想:托马斯·阿奎那,代表作为《上帝之城》;(1)教育目的就是发展人的通往上帝神性的理智,教育要使不朽的灵魂与上帝沟通;(2)托马斯·阿奎那式的教育方法包括①正反论辩式②开放调和式③启发诱导式; 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加入考研大军,研究生就业问题近年来也成为热点话题。官方发布的研究生总体就业率高达95%以上,但有的专业首次就业率甚至低至5.56%。究竟什么才是真实的情况,也许永远也无法知道,但多几个渠道了解信息,或许能在作决定时提供帮助。 七成高校研究生就业率超95% 凯程考研以"专业、负责、创新、分享"的办学理念,突出"高命中率、强时效性、全面一条龙服务"的特色,成为考研学子选择专业课辅导的首选。10年来已有千余位考生在凯程的帮助下顺利考取全国著名高校,引发业界强烈关注。 二、封建主贵族的世俗教育——1.宫廷学校:以“七艺”为主要内容,采用问答法进行教学;2.骑士教育:特殊形式的家庭教育,分为①家庭教育(出生到7、8岁)②侍童教育(7至14、15岁)③侍从教育三个阶段(14、15岁至21岁); 三、中世纪大学的形成与发展——1.中世纪大学的兴起原因:(1)工商业的发展和城市兴起的需要;(2)疾病防治等的需要;(3)东方文化的影响;2.中世纪大学的组织形式:中世纪大学最初产生于12世纪的意大利、法国和英国;根据管理体制的不同,中世纪大学通常被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以波伦亚为代表的“南方型”大学,又称为“学生大学”。另一类是以巴黎大学为典型的“北方型”大学,又称为“先生大学”;3.中世纪大学的课程及培养目标:在中世纪大学中,按学科划分一般有四个学院,即文学院、法学院、医学院和神学院。其中,文学院是一种预备性质的机构,为进入其他三个学院作准备,神学院则是地位最高的学院;大学学习一般分为两个主要阶段,这与学位制度具有直接联系,获得文学硕士学位之后可选择其他三科,之后获得“博士”的学位;4.中世纪大学的教学方法:主要是讲解和辩论;5.中世纪大学的特点:世俗性、国际性、独立自主性等; 四、新兴市民阶层的形成和城市学校的发展——1.新兴市民阶层的形成:市民阶级主要由商人、手工业者组成,他们组织起行会,组织办理城市学校;2. 城市学校的特点:(1)世俗性;(2)强调职业和技术的培训;(3)虽然宗教教育仍然是所有城市学校的重要教学内容,但是起地位受到明显地削弱;4城市学校教学水平也比较低,基本都坚持以本国语言教学;

北京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外国文学史答案

外国文学史答案 1 《失乐园》的艺术特点在于雄浑宏伟的风格。除全诗结构宏伟之外,作品中又充满了宏伟的图景。长诗的文字在朴素庄严之中体现出宏大壮丽的美。以无韵诗的体制,抑扬格五音步,铿锵洪亮,但不拘泥,其中多跨行的长句子,表现出雄伟的革命气势和革命激情。《失乐园》的另一个艺术特点是巧妙隐蔽的讽喻。他在极端恶劣的政治环境下,在敌人的严密监视下,把自己的满腔的革命热诚,在诗中向英国人民诉说。(外国文学史P117) 2 堂吉诃德是一位奇情异想的“骑士”。他身跨瘦马,全身披挂,带着一个侍从,几乎走遍了全世界。桑丘与堂吉诃德是既对立又互为补充的形象。一身村夫打扮,矮墩墩,胖乎乎,骑着灰驴的侍从跟堂吉诃德出外闯荡世界。主仆二人,一个是狂热的骑士,一个是冷静的村夫;一个耽于幻想,一个讲求实际;一个在虚幻中遨游,一个脚踏实际求生存。一主一仆,相反相成,相映成趣。(外国文学史 P86) 1思想意义:小说反映了作家对封建统治阶级的憎恨和对受压迫的下层人民的同情。艺术特色:小说富有浪漫主义色彩,情节紧张,变幻莫测,戏剧性很强。(外国文学史P212) 2《神曲》分为三部分《地狱》《炼狱》《天堂》。是人采用中世纪流行的梦幻文学的形式,描写了一个幻游地狱炼狱天堂三界的故事,诗人在诗中自叙他再人生的中途(35岁),在一片很暗的森林中迷了路,正想往一个秀美的山峰攀登时,忽然出现了三只野兽----豹狮狼拦住他的去路,在危机关头,古罗马诗人维吉尔出现了,他受贝阿特丽采之托前来救援但丁从另一条路走向光明,维吉尔引导但丁又离了地狱炼狱,最后由贝阿特丽采引导他游历天堂。 《神曲》中表现了中世纪基督教世界观的明显烙印,包含着不少神学和繁琐哲学的知识,神学色彩浓厚。但丁创作这部作品目的是为人类指出一条从黑暗走向光明的途径。(外国文学史P58) 选择题:DCCBB AABAD 11 ABC 12 ABC 13 C 14 D 15 B

外国教育史核心笔记

外国教育史核心笔记(三) 第四章古希腊的教育思想 一.苏格拉底的教育思想 苏格拉底(Socrates,前469-前399),是雅典著名的哲学家。青年时期,苏格拉底接受过初等教育,精通数学和天文学。成年期对政治感兴趣。他在政治上拥护贵族的奴隶主专制,反对奴隶主民主共和制。苏格拉底的思想代表了传统、保守的雅典奴隶主阶级的思想,但其中也有许多值得深思的东西。 (一)“自知其无知” 在教育上,苏格拉底首先提出了什么样的人是有智慧的人,以及知识和智慧的关系问题。苏格拉底得出结论,认为那些所谓有智慧的人其实都不是有智慧的人。有智慧的人在于“自知其无知”。 “自知其无知”这一思想在教育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一,苏格拉底的“自知其无知”的思想,提出了教师在教育和教学方面所应具有的重要的品质和态度,即谦虚品质和真诚“无知”的态度问题。 第二,这一思想也恰恰成为苏格拉底教学方法的基础。 (二)“德即知识” “德即知识”(Virtue is Knowledge)的思想,也是苏格拉底教育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在他看来,知识包括一切善,美德是一种关于善的知识。道德的行为之所以发生,首先是因为行为的发生者具有关于道德的知识。苏格拉底高度评价“德即知识”在教育上的意义。在他看来,因为德即知识,而美德的获得与教育有重要的联系。因此,懂得善的人是通过教育获得的。 苏格拉底这种“美德即知识”的教育观,强调道德中知识的重要性。 (三)苏格拉底法 “苏格拉底法”是一种对话式教学方法,它并不是把学生所应知道的原理直接教给学生,而是从学生所熟知的具体事物开始,通过师生间的对话、提问和讨论等方式来揭示学生认识中的矛盾,刺激学生在教师帮助下寻找正确答案,使其得出正确的原理。 苏格拉底运用这种方法,主要有以下两点原因:1.苏格拉底是“回忆说”的创始人,认为一切知识都根植于每个人的灵魂之中,这种知识不是从外灌进去的,它需要教师不断的引导出来。2.苏格拉底十分注重思考在一个人生活中的作用。 这种方法的运用包括三个步骤: 1.讽刺。 2.定义。在前一个步骤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的归纳,使学生逐步掌握明确的定义和概念。 3.助产术。在这个步骤中,教师进一步启发、引导学生,使学生自己通过思考,得出结论。这种方法是近代启发式教学法和现代发现法的萌芽。 苏格拉底创立的“苏格拉底方法”,在教育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不仅提出了一种获取知识的方法和思路,也提出了教育者在教学方面所应具有的重要的品质和态度,即谦虚品质和真诚的“无知”态度。 在苏格拉底的时代,他并未形成系统的教育理论,但他的教育主张直接影响

外国教育史教程吴式颖--复习总结笔记

第一编古代教育史 第一章东方文明古国的教育 1.古代东方通常是对古代亚洲和非洲东北部各奴隶制国家的总称。四大文明古国:巴比伦、埃及、印度和中国。 2.教育的起源: (1)教育的生物学起源论:法国利托尔诺、英国沛西*能、美国桑代克。来源于庸俗进化论。(2)教育的心理学起源论:美国孟禄。 (3)教育的劳动起源论:苏联米定斯基,来源于恩格斯的劳动理论。 (4)教育的需要起源论:中国杨贤江。 PS:教育起源大体分两类: (1)视教育为一种无意识、无目的的活动。 (2)将教育看做人类特有的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 3.史前教育的概况、 (1)前氏族时期:距今约四百万年至一万五千年。共同生产,共同消费。 (2)母系氏族时期:使用新石器,宗教道德教育。 (3)父系氏族时期:产生第一次社会大分工。 (4)军事民主制时期:出现剩余产品,逐渐形成阶级,产生阶级教育的萌芽。 4.巴比伦的教育 公元前4000年,苏美尔已产生文字。“泥板书”。 学校:研究学问的场所——神庙中心——政治文化中心。 最早的学校:幼发拉底河畔马里城的宫廷学校。 公元前1894年,巴比伦城兴起。 5.古代埃及的教育(重点) 文字写在“纸草”上。 学校的类型: (1)宫廷学校——培养国家官员 (2)僧侣学校——最高学术中心,目标是科学技术教育。 (3)职官学校——书吏学校 (4)文士学校——文书 教学方法:体罚被视为合理的教学方法。 6.古代印度的教育 (1)种姓制度:(1)婆罗门,即僧侣。(2)刹帝利,即武士。(3)吠舍,即农民和从事工商业的平民。(4)首陀罗,即奴隶及奴隶地位的穷人。 (2)婆罗门时期的教育:公元前6世纪前的印度教育,以维持种姓压迫和培养宗教意识为核心任务。公元前9世纪以前,以家教为主。公元前8世纪,办在家庭中的婆罗门学校,通称为“古儒学校”,在此教育被称为“古儒”,学习年限为12年,学习内容主要为《吠陀》经。体罚是常用的手段。 (3)佛教教育:反对种姓制度,主张各种种姓平等。最重要的场所是寺院,僧徒一般学习12年,合格者称“比丘”,寺院不仅是一种教育机构,也是一种学术机构。重视女子教育。 7.东方文明古国的教育的特点:(书上七条,老师总结五条,合并) (1)在古代东方最早产生科学知识、文字、学校教育。 (2)教育具有强烈的阶级性。 (3)教育内容较丰富,既反映了统治阶级的需要,也反映了社会进步及人类多方面发展的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史考研招生人数,录取比例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史考研备考-育明考研 一、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研究生招生情况(育明考研)

二、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史考研分析(育明教育) 育明杜老师解析: 1、教育史专业共设2个研究方向中国教育史和外国教育史。 2、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的报录比在10:1(竞争较激烈)(北师考研辅导咨询育明·斯泰朗考研·杜老师叩叩:八九三二四一二二六) 3、初试总分:100分政治+100分英语+300分教育学基础=500分 复试总分:笔试150分+外语口试50分+面试200分=复试总分400分。 笔试90分为及格分,外语+面试150分为及格分,复试240分为及格分,未达到以上及格线的,不予录取。 录取方式:初试总分+复试总分,分专业从高分往低分依次录取。优先录取第一志愿考生,调剂考生单独排序。 4、初试成绩中公共课拉开的分差较小,专业课拉开的分差非常大。大部分考生的专业课分数都集中在150-200分之间。想要进入复试就必须在两门专业课中取得较高的分数,专业课要达到220分。专业课的复习备考中“信息”和“方向”比单纯的时间投入和努力程度更重要。 育明教育中国考研辅导第一品牌,育明考研开设的考研辅导课程包括:专业课小班课程·一对一课程·视频班·定向保录班·复试保过班。近年来北师教育学部的录取考生中,近1/3均出自育明教育的相关考研辅导课程。 三、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考研分数线(育明教育) 2016年教育学部招收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复试分数线

2015年教育学部招收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复试分数线 北师考研辅导咨询育明考研杜老师叩叩:八九三二四一二二六 复试总分:笔试150分+外语口试50分+面试200分=复试总分400分。

外国教育史

一、名词解释 1、成年礼:在史前部落中出现。一种通过仪式是“伴随着地点、状态、社会地位、年龄的每一变化而实施的礼仪。” 2、青年之家:与成年礼活动相关,在史前社会后期出现的一种专门对青少年进行教育的公共教育机构。 3、智者:公元5世纪开始出现的一批向人传授雄辩术及其他科学知识,并以此谋生的古希腊职业教师。 4、苏格拉底方法:也称产婆术。是苏格拉底在讲学中形成的一种以问答、诘难、诱导为特征的谈话式教育方法。由讥讽、助产、归纳和定义四个步骤组成,是一种师生平等、共同追寻知识和意义的教育方法 5、中世纪:一词最早诞生于欧洲文艺复兴时代,由意大利人文主义历史学家比昂多首先提出并使用,指公元500年到公元1500年这段时间,也就是西罗马帝国灭亡到新航路开辟的时间。 6、骑士教育:在骑士生活和社交活动中进行的,要求骑士彪悍勇猛、虔敬上帝、忠君爱国、宠媚贵妇的一种特殊形式的家庭教育。 7、导生制学校:又称贝尔?兰卡斯特制。由教师把所教的内容先教给年龄大,学习比较好的学生,然后由这些学生再教给其他学生,称为导生制。 8、新教育运动: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欧洲兴起的一场反对传统教育理论和方法,广泛采用新的教育形式、内容和方法的教育改革运动。强调学习者的观点和个体兴趣,主张用现代教育的新理论和新方法对传统学校教育进行改革乃至重建,因此又称新学校运动。 9、进步主义教育运动:19世纪末,20世纪前期产生于美国的、以杜威教育哲学为主要理论基础、以进步主义教育协会为组织中心、以改革美国学校教育为宗旨的教育革新理论和实验。进步主义教育运动的主要实验包括帕克的昆西方法、杜威的芝加哥实验学校、约翰逊的有机教育、沃特的葛雷制、帕克赫斯特的道尔顿制、华虚朋的文纳特卡制、克伯屈的设计教学法、拉格的社会课程。P356 10、双轨制:欧洲各国从19世纪开始,面向全体公民尤其是下层民众的初等教育和为上层阶级服务的高级中学、大学是分离并且不衔接的,这样就形成了学制中的双轨制,一轨是中下层阶级子弟的普及教育体系,一轨是从家庭教育开始,为有产阶级子弟而设的学校体系。 11、综合中学运动:20世纪以来,在民主社会的背景下和对教育平等的追求中,在初等教育和高等教育发展的推动下,欧美各国改革中等教育结构,制度和机构的运动。基本精神是反对造成教育不平等的双轨制,强调中等教育的民主化。 12、统一学校:1919年法国出现。一种面对所有人开放的共同学校,要求平等、义务、免费的基础教育。初等学校与中等学校相衔接,而高等学校的大门也向所有中学毕业生开放。 13、大学推广运动:最早出现于19世纪40年代,伦敦、剑桥、牛津等全日制大学以校内或校外讲座形式将大学推广到非全日制学校。 14、新大学运动:在伦敦大学的带动下,19世纪下半叶英国出现了许多民办的城市学院,如曼彻斯特大学、南安普顿大学等。 15、英国11岁考试:在儿童11岁、六年级结束时举行的标准水平测试。水平测试共有三次,分别在二年级结束、六年级结束和九年级结束时举行。该系列考试旨在测试儿童在同龄人中的发展程度。 16、习明纳:起源于德国、将教学与研究相结合的大学教学模式。具体含义是:在教授指导下,学生组成研究讨论小组,定期集中,师生共同探讨研究成果,进行教学和研究相结合教学活动。 17、儿童研究运动:出现于19世纪80年代至20世纪20年代的欧美,强调以儿童为对象进行身体健康、智力以及情感、态度、兴趣等各方面的系列研究,从而科学地解释儿童的心理及教育等问题,揭示儿童成长过程中的某些规律。 18、德国的实科中学:实科中学在德国产生于18世纪初,这是一种既具有普通教育性质,又具有职业教育性质的新型学校。它排除了教学科目、课程内容的纯古典主义的倾向,适应了德国资本主义经济逐渐发展起来的需要,实科中学的社会地位也比文科中学低得多,它的学生是不能升入大学的。直到二十世纪初它的学生才有权报考大学。 20、哈勒大学:1694年在德国创办,坚持大学教学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并把自然科学引入到大学研究中,

吴式颖《外国教育史教程》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1章 东方文明古国的教育——第3章 苏格拉底、柏拉

第1章东方文明古国的教育 1.1 复习笔记 一、教育的起源与史前的教育 1.教育的起源 关于教育的起源,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大致有以下几种: (1)教育的生物学起源论 教育的生物学起源论是19世纪下半叶后出现并一度流行的观点,是当时流行的庸俗进化论在研究教育起源问题上的反映。它是西方近代关于教育起源论的第一个有代表性的观点,其创导者有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家利托尔诺、美国教育家桑代克、英国教育学者沛西·能等。他们将教育视为一种生物现象,将教育过程归结为按生物学规律进行的本能的传授活动。 ①利托尔诺在《各人种的教育演化》一书中力图证明教育乃是超出人类社会范围,在人类出现之前就已产生的一种现象。他认为动物界也存在教育,生存竞争的本能就是教育的基础。动物为保存自己的种类,出自遗传本能,自会将其“知识”与“技巧”传授给幼小的动物。 ②沛西·能认为,教育从它的起源来说,是一个生物学的过程,不仅一切人类社会有教育,不管这个社会如何原始,甚至在高等动物中也有低级形式的教育。 (2)教育的心理学起源论 教育的心理学起源论的代表人物是美国教育史学家孟禄。孟禄认为,在原始社会中,不论是社会还是个体,其教育的发生都是“最非理性的”和“单纯的无意识的模仿”。 (3)教育的劳动起源论 教育的劳动起源论是从恩格斯关于劳动创造人以及人类社会起源于劳动这一理论直接

套引和推导出来的。教育的劳动起源论者认为:人类社会活动开始于“正在形成的人”为满足其生存繁衍的自然需要而进行的群体劳动,这种劳动活动将他们改造成为“完全形成的人”,形成了人类社会;劳动实践是人们认识的主要源泉,是知识的主要来源,是手脑等生理结构进一步完善并通过遗传途径传给后代的必要条件;原始社会的人们为了保持并延续原始公社的生活,必须由有经验的长辈对年轻一代传授制造工具和使用工具的知识经验,即在劳动过程中逐渐积累起来的经验。教育是在传授劳动经验的情况下产生的,因此,教育起源于劳动。 (4)教育的需要起源论 教育的需要起源论认为,人类社会生活是多样的,除了劳动经验以外,原始社会形成的一些集体习惯、行为准则、仪式风俗等也需要通过教育活动传授给下一代,但这些内容不能纳入,至少不能完全纳入劳动的范畴,教育应该是起源于社会生活实际的多方面的需要。我国早期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家杨贤江是最早提出“需要起源论”的人。 2.史前教育的概况 (1)原始社会的分期及研究途径 ①原始社会的分期。有人根据生产工具的进步程度,将原始社会划分为旧石器、中石器、新石器三个时代;也有人将其划分为蒙昧和野蛮两个时代,每个时代又划分为低、中、高三个阶段;我国史学界一般将原始社会划分为前氏族社会(血缘家族的原始群)、母系氏族社会、父系氏族社会,以及由原始社会向阶级社会过渡的军事民主制社会四个阶段。 ②研究途径。人们主要从三个途径了解原始社会的概况: 第一,考古学和人类学的科研成果; 第二,民族学的资料; 第三,古代典籍中的有关记载。

学习中外教育史心得体会

学习中外教育史心得体会 近代学制的产生并非历史发展的偶然产物。陶行知在《中国建设新学制的历史》一文中指出:“一切制度都是时势的产物。学校制度亦不违反这原则。时势如此,学制不得不如此;时势如彼,学制不得不如彼。时势变迁,那应时势需求而来的学制亦不得不变迁。”[1](P421)近代中国学制的构建是在中国传统教育的大背景下产生的。 (一)清末中国传统教育腐朽衰落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敲开了中国封闭的大门,中国开始丧失独立的地位,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封建社会已走向穷途末路的清末,传统教育面临种种危机。 从教育自身的发展状况来看,首先表现在科举制度弊病丛生。因袭千年的科举制度,到了清朝末期,科举考试的内容、形式以及舞弊现象已经空疏僵化。科举制度腐败不堪,舞弊成风,请托行贿、冒名顶替屡禁不绝,加上八股取士,致使不学无术之徒充斥晚清士林。康有为描述说:“诸生荒弃群经,惟读四书,......但八股精通,楷法圆美,即可为巍科进士、翰苑清才;而竟有不知司马迁、范仲淹为何代人,汉祖、唐宗为何朝帝者。若问以亚非之舆地、欧美之政学,张口瞪目,不知何语矣。”[2](P269)科举制度已严重抹杀了广大士子的思维,禁锢了受教育者的心智。 第二,官学教育名存实亡。清末官学教学内容空疏无用,学风陈腐,甚至很少从事教学活动。如最高学府国子监“已无管理制度,学堂丧乱……学生入监读书,不过是为了取得一个进身做官的资格,毫无读书求学的渴望,他们常是口衔烟袋,手捧茶杯,东游西荡。学校已是案位空闲,书声无闻。” [3](P228)无论中央官学还是地方官学都徒有虚名,不过是科举的装饰品。严复在《论治学治事宜分二途》中指出“自学校之弊既极,所谓教授训导者,每岁

北师大外国教育史离线作业答案

北师大外国教育史离线 作业答案 集团标准化小组:[VVOPPT-JOPP28-JPPTL98-LOPPNN]

《外国教育史》作业 本课程作业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客观题部分”,由15个选择题组成,每题1分,共15分。第二部分为“主观题部分”,由简答题和论述题组成,共15分。作业总分30分,将作为平时成绩记入课程总成绩。 客观题部分: 一、选择题(每题1分,共15题) 1、洛克认为人的好坏乃是__________的结果。 A.先天禀赋 B.后天教育 C.环境影响 D.上帝决定2、洛克是十七世纪英国_____经验论的巨子,着名的资产阶级教育思想家。A.唯物主义 B.唯心主义 C.辨证 D.形而上学3、在俄国高等教育史上影响最大的应推1755年在____倡议下成立的莫斯科大学。 A.乌申斯基 B.巴甫洛夫 C.罗蒙诺索夫 D.柴可夫斯基 4、十月革命前的俄国教育带有浓厚的阶级性、等级性和____。 A.宗教性 B.世俗性 C.科学性 D.民族性5、基辅罗斯的学校教育产生于十一世纪,它是以___为基础发展起来的。 A.体育馆 B.寺院 C.工场 D.剧院 6、乌申斯基是____国教育学体系的奠基人之一。 A.英 B.法 C.俄 D.美 7、在俄国教育史上,基辅罗斯的学校教育产生于____世纪。 A.9 B.10 C.11 D.12 8、洛克的《教育漫话》是论述_____的教育问题。 A.劳动人民 B.少年儿童 C.青年绅士 D.中小学生9、卢梭是____世纪法国教育思想家。 A.16 B.17 C.18 D.19 10、卢梭是反对____教育的一位伟大的旗手。 A.奴隶 B.封建 C.资产阶级 D.无产阶级11、卢梭的教育代表作是________。

外国教育史00945

普洛塔格拉智者派代表人物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 苏格拉底(前469-前399)古希腊 目的:培养治国人才 教育主题:伦理道德 “知识即道德”是其最重要的命题 苏格拉底方法:把教师比喻成“知识的产婆”“苏格拉底法”被称为“产婆术” 柏拉图(前427-前347)古希腊 《理想国》《法律篇》 认为学习即回忆 教育的最高目标是培养哲学家兼政治家哲学王 亚里士多德(前384-前322)古希腊 《伦理学》《政治学》 灵魂论与教育 理性部分思维、理解、判断 非理性部分植物的灵魂(营养、生长、发育) 动物的灵魂(本能、情感、欲望) 西塞罗(前106-前43)罗马 培养雄辩家通过实际观摩获取雄辩知识 昆体良(35-100)罗马 《论演说家的教育》西方教育史上第一本专门研究教育理论的着作 奥古斯丁(354-430)罗马 《忏悔录》 原罪伦所有人带着原罪来到世界禁欲思想 拉伯雷(1493-1553) 法国 《巨人传》 法国人文主义的代表人物抨击封建统治、教会权威,经院哲学 名言:没有理解的知识,等于灵魂的废物 马丁*路德(1483-1546)德国 1、国家掌权 2、实施强迫义务教育 3、建立包含初等、中等、高等国家教育体系 加尔文(1509-1564)法国 主张普及初等义务教育,对贫苦儿童免费,更重视宗教和道德教育 洛克(1632-1704)英国 《教育漫画》 教育作用:白板说反对天赋观念 教育目的:培养绅士不能通过学校,需要通过家庭培育

绅士教育内容: 体育:教育的第一位“健康之精神寓于健康之身体” 德育:重视榜样和示范作用,强调说理,重视练习对形成习惯的作用; 智育: 第一次较为明确地提出了包含德智体三育的教育体系。 倡导:及早实践、反对体罚、重视榜样作用、主张用宗教思想规约儿童。 斯宾塞(1820-1903)英国 《教育论》 提出知识最有价值的命题,批判传统的“绅士教育” 目的:为未来“完满生活”作准备 首次鲜明而正确地表达了智育、德育、体育三个教育学的基本范畴,批判了传统的古典主义教育,提出了科学知识最有价值的卓越见解。 缺点:过于强调自然科学,忽视人文科学,课程功利色彩浓厚。 爱尔维修(1715-1771)法国 提出“教育万能论”否定遗传因素的作用。无神论者 鉴于教育的影响,主张国家创办世俗教育。 狄德罗(1713-1784)法国 否认爱尔维修的“教育万能论” 为俄国拟定《俄罗斯大学计划》 同拉夏洛泰一样都提出:教育权应属于国家而非教会。 拉夏洛泰(1701-1785)法国 《论国民教育》 法国国家主义教育的代表人物 同狄德罗一样都提出:教育权应属于国家而非教会。 康多塞(1734-1794)法国 《康多塞方案》1792年提出由国家举办世俗性学校的教育计划 雷佩尔提(1758-1794)法国 《雷佩尔提方案》 受卢梭教育思想影响 目的:把儿童培养成身体健康、热爱劳动、遵守法律、具有文化知识的共和国公民。 重视初等教育,注重革命思想灌输,科学知识传授,劳动技能获得。 洪堡(1767-1835)德国 筹建柏林大学德国教育部长 19世纪初德国教育的推动者 这一时期,以费希特为首的教育家倡导“教学与研究统一”、“教与学的自由”。 教育方法上以“习明纳尔”为主

外国教育史

第十二章赫尔巴特 统觉理论:当新的刺激发生作用时,表象就通过感官的大门进入到意识阈中;如果它有足够的强度能唤起意识阈下已有的相似观念的活动,并与之联合,那么,由此获得力量就将驱逐此前在意识中占统治地位的观念,成为意识的中心,新的感觉表象与已有观念的结合,形成统觉团(认识活动的结果);如果与新的表象相似的观念已经在意识阈上,那么,二者的联合就进一步巩固了它的地位。 教学理论:一、教学进程理论 第十三章福禄培尔 一、论教育的基本原理(简答):统一的原则顺应自然的原则发展的原则创造的原则 二、福禄培尔恩物满足三个条件:1、能使儿童理解周围世界,又能表达他对于这个客观世界的认识。2、每种恩物应包含一切前面的恩物,并应预示后继的恩物。3、每种恩物本身应表现为完整的有秩序的统一观念——整体由部分组成,部分可形成有秩序的整体。 三、历史贡献:在幼儿教育领域作出了突出贡献。首创“没有书本的学校”——幼儿园,并在长期的幼儿教育时间中摸索、总结出一套教育幼儿的新方法,建立起近代学前教育的理论体系。19世纪后半期乃至20世纪初期,他的幼儿教育方法一直深刻地影响了欧美各国、日本和其他国家的幼儿教育。福禄培尔的影响超出了学前教育范围。他对儿童积极主动活动的重视,对游戏的教育意义的强调,对手工教育的推崇以及对于家庭、社区和儿童集体在儿童教育过程中重要作用的评价,不近为后来许多教育思想家所肯定和接受,而且逐渐影响到小学乃至中学课程的设置。 第十四章 德国教育1810年洪堡柏林大学的特色:首先,拥有充分的办学自自主权。教师与学生享有研究与学习的自由,即教学自由与学习自由。其次,聘请学术造诣深厚、教学艺术精湛的教授到校任教,切实提高柏林大学的教学质量与学术声望。再次,重视柏林大学的学术研究与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 影响: 第斯多惠:德国师范教育之父 法国教育中央集权式教育管理体制的确立教育机构:帝国大学 《费里法》三大原则:国民教育义务、免费、世俗化 英国教育斯宾塞《教育论》 主张教育的目的在于为完满的生活做准备,为实现此目的,应切实适应社会生活与生产的需要。 五种类型的课程1、生理学与解剖学2、逻辑学、数学、力学、化学、天文学、地质学、生物学和社会科学3、生理学、心理学、教育学4、历史5、文学、艺术 教学原则和方法:1教学应符合儿童心智发展的自然顺序2、儿童所接受的教育必须在方式和安排上与历史上人类的教育相一致3、教学的每个部分都应该从实验到推

外国教育史经典笔记(二)

外国教育史经典笔记第十七章(第三节) 第三节民主主义教育 民主主义是杜威的社会政治观。同时,杜威把教育看作实现其民主社会改理想的首要工具,认为民主主义与教育之间存在着内在的、重要的和有机的联系,是实现民主主义的第一工具和最重要的工具。 一、对六种传统教育观的批判、“教育即准备”说“教育即准备”观点产生的不良后果有: ()使教育丧失动力。()延缓教育的进行。()用传统一般的期望和要求代替受教育者个人的特殊能力的标准,会使个人的特殊才能受到漠视。()它使人不得不极大地求助于利用外来的快乐和痛苦的动机进行教育。 、“教育即展开”说从逻辑上看,它是预备说的变种。它主要指教育是展开儿童天性的学说。 展开说也强调发展,但发展本身无意义,发展只是看作离开现在指导实现目标时才有意义。 、“教育即形式训练”说这种观点认为,人的心灵具有某些心理官能和能力,教育就是直接以训练这些能力为目的。 杜威指出,形式训练说的基本错误是它的二元论。 、“教育即塑造”说强调对发展智力和道德品质的重要作用。 杜威认为这个理论的主要缺陷在于忽视生物具有许多主动的改造材料的机能。 、“教育即复演”说向终极目标发展和从外进行塑造,这两种思想的结合产生了教育上的复演理论。 杜威认为,这种理论的基础是错误的。 、“教育即自然发展”说自然发展说的代表人物主要是卢梭。 杜威认为,自然发展说的主要缺陷在于,它在强调生长的内在条件的同时,忽视了外在条件。 从对这六种教育学说的批判,可以看出,杜威反对外在的、静止的、遥远的、强制性的教育,而强调一种内外结合、在每个阶段上都有进步的教育。 二、对历史上三个教育理论的考察、对古代柏拉图教育理论的考察杜威首先考察了柏拉图的教育理论。 ()积极见解。他认为,柏拉图关于理想国的教育思考有二。 ()局限性。但是柏拉图教育思想的局限性在于他没有认识到个人和社会群体的活动的无限的多元性。 、对近代“个人主义教育理想”的考察近代的个人主义的理想,主要指世纪的“自然主义教育”的理想。 杜威认为,世纪的个人主义运动主要兴趣是注重个人进步。它是从反社会开始,要走向更广泛、更自由的社会,走向世界大同。 这种思想认为,自然的教育是确保这种更有社会精神的社会的第一步。 、对近代“国家教育和学校教育”理论的考察自然主义教育的弱点: ()否定教育的意义;()忽视组织的作用。 德国国家主义教育出现的原因:第一,德国是法国的战败国,国家需要复兴;第二,教育是复兴国家、统一国家的最好手段;第三,这种教育应适应公共教育的制度。 三、杜威民主主义教育的基本观点、民主与教育的关系民主主义教育的特点第一,民主的教育应当是所有人的教育。第二,民主社会教育是与强制的、权威的教育相对立的;第三,

最新外国教育史考研要点总结

外国教育史 一、东方文明古国的教育 1.原始社会教育的特点:①教育无阶级性、无等级性,教育权利平等。②教育与生产劳动及生活紧密联系。③教育的组织和方法,都还处在原始状态(单一、简单)。 2.古代社会教育的特点:①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②教育具有阶级性和等级性。 ③教育具有象征性。④以个别教学为主,有利于因材施教。⑤体罚盛行。⑥出现了专科教育的萌芽(专科指专门学科)。 3.现代社会教育的特点:①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②教育大众化。③教育科学化。④班级授课制成为主要的教学组织形式。⑤终身教育思想深入人心。 4.古代东方文明古国的教育特点: ①作为世界文化的摇篮,东方产生了最早的科学知识、文字以及学校教育。 ②教育具有强烈的阶级性及等级性。 ③教育内容较丰富,包括智育、德育及宗教教育等。 ④与教育内容繁复相应,教育机构种类繁多,形态各殊。 ⑤教学方法简单,体罚盛行。实行个别施教,尚未形成正规的教学组织形式。 ⑥知识常常成为统治阶级的专利,教育具有象征性。 ⑦其他文化都出现了不同层次的断层,唯有中国文化源远流长。 二、古希腊的教育 1.雅典和斯巴达教育思想的异同: (1)相同点: ①都重视教育,肯定教育对于国家发展的重要作用。 ②到了一定的年龄都要进入一个青年军事训练团体进行军事训练。 (2)不同点: ①政府对教育的态度不同。 斯巴达,严格的集权领导,把儿童视为国有;政府、官员及社会成年人对青少年履行监管的义务,青少年必须遵从;教育开支由国家负担,青少年免费接受教育。 雅典,国家对教育采取放任政策,私人教育盛行。 ②培养目标不同。 斯巴达,训练勇敢善战的士兵为重任,女子通常和男子接受同样的军事训练。(其目的是造就体格强壮的母亲,以生育健康的子女。另一目的是,当男子出征时,妇女能担负防守本土的职责。) 雅典,培养参加政治和经济活动、身强力壮、品德优良、多才善辩而且有文化修养的和谐发展的人,即公民。 ③雅典不重视女子教育。斯巴达重视女子教育。

中国教育史读书笔记

中国教育史读书笔记 中国教育史是以共产主义思想为指导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教育。这是马克思主义教育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中国教育史的读书笔记应该怎么写? 中国教育史读书笔记篇一:在中国近几千年的教育史上,涌现了许许多多优秀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和教育者。这本书对中国历代教育制度和教育思想进行了全面的介绍,对教育家也给出了简单的介绍,其中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的有三个教育家:孔子、王守仁、陶行知。 孔子在中国史乃至世界史上都是名气很大的教育家,他的思想也流传了数年,经久不衰。他的教学思想是非常丰富的,包含了很多有价值的教育主张,而且还包含了深刻的教学理论和教学经验。即使从他的思想提出直到现在,中国社会已经发展了两千多年,但是他的一些思想对于当代的教育研究和教学原则仍有深远的意义。 几千年前,他就提出了教学过程不仅是教师教的过程,还是学生学习的过程,而且在学习过程中,要有三个环节,即:学,思,行。还提到了一些教学原则,比如,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学思并重等等。记得初中时就学过《论语》,上面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也就是说只学习不加思考就会迷乱,只思考不学习就会空乏不实。因此在学习

过程中要学思结合,不偏不重,才能达到很好的学习效果,这对我们的学习是很有启迪作用的。思考在学习过程中是很重要的,只有通过自己的思考,才能将学到的只是融入到自己的知识体系中,只有通过思考,在理解的基础上加深印象。这在我们的学习过程中是极为需要的。 至于王守仁,他比孔子的名气小了很多,但是经历过考研的人至少都会熟悉一些。他在哲学史上是有名的主观唯心主义者,因此他的教育思想是以他的主观唯心主义哲学观为基础的。学哲学的时候一直就有一种印象在头脑中存在着,就是觉得王守仁是个“坏人”,当考试时出现在选择题中的时候,一见到这个名字,就会想到主观唯心等等。但是现在这些想法已经得到改观了。 王守仁一生对教育十分关注,他将自己的哲学思想贯穿于他的教育研究之中,以非常独特的视角对教育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与主张,这在整个封建统治时代都是非常大胆和有创见的。王守仁的教育思想中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地方,例如,他强调立志、勤学、改过和责善。并且王守仁坚持了我国古代儒家教育的传统,把道德教育与修养放在学校教育工作的首要地位。其实这样做对于我们的素质教育是有一定启迪和帮助的,要加强对学生的道德修养素质。 他还多次提到了循序渐进,并且还强调了因材施教,要根据学生的资质、个性、长处、短处给以不同的教育。他的

吴式颖《外国教育史教程》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22章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英、法、德、日本、苏联和

第22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英、法、德、日本、苏联和俄罗斯的教育改革 22.1 复习笔记 一、美国的教育改革 1.《国防教育法》和60年代的教育改革 (1)《国防教育法》 二战以后,美国社会各界对美国的教育质量展开了激烈批评,特别是1957年苏联卫星上天后,美国朝野震惊,改革教育的呼声更加高涨。在此背景下,1958年9月2日,美国总统亲自批准颁布了《国防教育法》,主要内容如下: ①加强普通学校的自然科学、数学和现代外语(即所谓“新三艺”)的教学; ②加强职业技术教育; ③强调“天才教育”; ④增拨大量教育经费。 《国防教育法》是美国战后的教育基本法,它的颁布表明美国认识到了教育在国际竞争中的重要性,教育与国家的安危和国家的前途命运息息相关。该法的颁布有利于美国教育的发展,有利于教育质量的提高。 (2)60年代的教育改革 ①中小学的课程改革 1959年9月,美国科学院邀请35位科学家、教育家、心理学家汇集一起,讨论中小学课程改革问题。心理学家布鲁纳做了以《教育过程》为名的总结报告,报告以布鲁纳的结构主义课程观为主导,其基本思想可以概括如下: a.强调早期教育,发掘儿童智力潜力;

b.逐级下放科学技术课程,缩短高级知识与初级知识的距离; c.用结构主义教育思想作指导,编制结构课程,并使之与教学过程结构和儿童的智力发展结构相适应,成为儿童可掌握的内容; d.鼓励学生用探索的发现式方法学习。 这次会议为60年代美国中小学校课程改革指出了方向。但会后由科学家和部分教师编制的新教材难度太大,又缺少教学法经验,脱离了中小学实际,大多数教师不能使用,学生也不感兴趣,没有达到预期效果。 ②继续解决教育机会不平等问题 1965年,美国国会通过了《中小学教育法》。法案肯定了自50年代末开始的教育改革,重申了黑人、白人学生合校教育的政策,制定了对处境不利的儿童的教育措施:a.制定出中小学教育目标:小学目标是加强普通文化科学知识的教育,为将来接受专业教育打好基础;中学目标是为培养未来的学者、专家打下基础,为高等学校输送合格生源作准备。 b.要求政府拨巨款奖励推动黑人、白人学生合校的工作;规定建立处境不利儿童教育全国顾问委员会,全国残疾儿童咨询委员会和残疾儿童训练局等。 ③发展高等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60年代美国颁布了高等教育法案,法案强调大力培养科技人才,促进科技进步,增加对高等院校拨款,提高教学质量。这些改革极大地增强了美国的综合国力及其在世界上称霸的实力。同时,美国的高等教育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以大学本科生教育为高等教育主体的格局开始发生动摇,二年制初级学院发展较快,成为美国高等教育的突出特征之一。 2.70~80年代初期的教育改革 (1)70年代的教育改革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