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信息技术教学论重点整理

信息技术教学论重点整理

信息技术教学论重点整理
信息技术教学论重点整理

信息技术教学论重点整理

第二章第二节

一、国外信息技术课程发展趋势

1、加强信息技术教育:①优先发展信息技术教育,加大信息技术教育投入②重视信息技术教育课程的设置③重视信息技术与各学科课程的整合④不断调整信息技术课程标准

2、注重信息资源的开发创新

3、基于信息技术学习的方式和教学方式的变革

二、我国信息技术课程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问题的解决思路

存在的问题:1、信息技术课的重视力度不够2、初中和小学的信息技术教育衔接存在问题,急需更新原有纲要3、发展不平衡4、重知识和技能的教学,轻信息伦理的培养5、教学有效实施欠缺6、师资力量不够。

问题解决思路:1、更新观念2、加大资金的投入力度3、研制新的课程指导纲要4、改进教学方法5、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第三章第一节

三、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原则

1、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结合

①吃透教材,了解学生②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积极思维③教师运用各种方式预设锚点,进行启发,帮助学生克服完成学习任务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困难④要是学生主动学习,养成善疑、善问、善思的习惯。

2、基础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结合

①重视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和基本态度的培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夯实基础②以发展的眼光促进学生信息素养的一般发展③加强学习方法的培养,提高学生对信息技术发展变化的适应能力。

3、培养信息能力和创新能力相结合

①必需遵循一定的规范要求②在实施信息技术教学的过程中使用探索性原则培养创新能力③在信息技术课堂开展各种活动培养创新能力④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坚持个性化⑤终身学习是信息技术教育的目标之一,也是创新的基础⑥信息技术教师要树立创新形象

4、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相统一

①在教学目标上,在达到课标基本要求的基础上设立多级目标②在教学内容上,在实现课标要求的基础上设计多种学习任务、使用不同的软件工具③在教学策略上,在实现课标基本要求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认知风格给予不同的教学指导④在教学组织形式上,在实现课标基本要求的基础上将集体教学、小组合作与个别指导有机结合

5、趣味性和严谨性相结合

①使用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增加教学的趣味性②精心组织教学内容,选择合适教学方式,寓教于乐③信息技术的教学应与日常学习紧密联系

6、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结合

第二节

四、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方法

1、讲授法:特点:①目的明确②教师起主导作用,引导学生关注新知识并进行思考,使学生在倾听与反馈中建构知识③口头语言、表情语言、体态语言是传递

知识的基本工具④教师要对教授内容进行合理的组织。

优点:①有利于系统知识和技能的传授②适用于班级组织教学

缺点:①容易产生“满堂灌”、注入式教学②难以顾及个别差异③在培养学生的创造力等方面具有较大的局限性

2、讨论法:优点:①有助于学生思考多方面的意见,对不同意见形成新的理解

②有助于思想的转变③有助于学生发展分析、综合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

缺点:①容易偏离主题②易流于形式

3、任务驱动法:要求:①任务有趣味性②任务有适宜性③任务有明确性④完成具有可评价性

环节:呈现任务;教师导学;明确任务;完成任务;完成评价。

优点:①充分体现学生主体的思想②易于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③锻炼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缺点:非线性的教学内容组织形式,较难兼顾知识的系统性容易造成教学内容的简单重复。

4、Web Quest教学法:特点:①有明确主题和问题②问题通过寻求信息得到解答

③问题解答没有唯一性

组成部分:介绍;任务;资源;过程描述;学习建议;评估;结论。

注意事项:①Web Quest尽管能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的,但是他们只是课程整合的方式之一,并不是全部或唯一手段。②进行Web Quest活动时,目的一定要明确③要注意资料的更新④别忘了评价

5、基于问题教学:优点:①以学生为中心,学生在开放的学习中合作交流②与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相结合③促进学生掌握基本的学习策略和学习方法④促进

教师之间的合作。

6、计算机游戏教学法:注意点:①教师要引导学生合理安排时间,有目的、有节制地进行一些益智性游戏操作。②选择游戏要有利于帮助学生扩大视野、丰富知识、增强技能和科幻知识。③要把握好引入游戏的尺度,不能以玩带教,因玩误教。④教师要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

五、方法的选择依据:

①教学的具体目的任务②教材内容特点③学生的实际情况④依据媒体功能特征

⑤教师本身的驾驭能力⑥教学方法的使用条件⑦教学时间和效率。

第四章

六、课堂教学形式

班级授课;全班或分组集体上机;分组协作学习;个别指导;现场教学。第五章

七、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特点:

①兴趣浓厚,但注意力保持不够②自主探究倾向明显,协作意识不够③重实践操作,轻理论学习④重技能学习,轻意识伦理道德学习⑤表现出明显的个体差异性。

八、影响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主要因素:

学校因素:学习场所;课堂教学中信息技术的应用;学校内的人际因素①教师因素②同伴因素③班级人际因素

家庭因素:家长的信息素养水平;家长的受教育水平;家庭信息技术设备建设社会因素:社会信息环境;各种信息技术教育活动;社会环境的负面影响九、信息素养的构成:信息意识;信息伦理道德;信息知识与技能。

十、信息素养的培养途径:

1、通过信息技术课程培养学生信息素养①注意培养学生的信息能力②培养学

生动手处理信息的能力③提高学生的其他基础文化素养④必需尊重学生个性⑤

强调信息伦理道德的培养

2、在其他学科课程教学中提供示范,应用信息技术

第七章

十一、信息技术教师的能力构成:

1、教学设计能力①学期或学年教学设计层次②单元教学设计层次③课堂教学设计层次

2、课堂教学能力ⅰ以讲授法为特点的课堂教学①语言表达能力②教学组织能

力③动手操作、演示能力ⅱ以项目和任务为主题的研究性学习的教学

3、教学资源收集、开发、利用能力

4、多媒体设备应用能力

5、网络教室应用和管理能力

6、信息技术教学研究能力

十二、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意义:

1、是科教兴国的重要举措

2、有利于教育事业的发展

3、促进教师个人发展

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途径:1、师范院校教育2、项目培训3、同行交流4、课题促进5、课程开发

第八章

十三、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评价的重要意义:

1、评价可以检查学习效果,激励学习动机

2、评价可以促进学习的保持和迁移,巩固学习成果

3、促进学生信息素养的全面形成

4、促进教学反思

十四、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评价的原则

1、强调评价对教学的激励和诊断作用

2、树立评价主体多元化意识

3、评价要关注学生的个别调节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评价的基本要求

①评价功能立体化②评价标准多维化③评价主体多元化④评价方法多样化⑤评

价内容全面化⑥评价结果归因的多维化

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评价的特点:

①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特点②评价内容多元化特点③评价环境差异性特点④利用

现代教育手段进行教学评价的特点

十五、过程性评价

1、形成性评价

2、表现性评价①特点:诊断知识和技能的应用水平和非智力因素的发展。②层次:限定性表现性评价和拓展性表现性评价

3、学习行为评价、操作过程评价、作品评价

4、电子学档评价

信息技术教师工作绩效评价意义和作用

1、有助于鉴定信息技术教师的资格

2、有助于评判信息技术教师的工作业绩

3、有助于信息技术教师素质的提高和信息技术教学工作的改善

4、有助于实现教师队伍的科学管理

信息教师教学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1、素质指标

2、工作行为指标

3、教学效果指标

4、信息技术教师指导课外活动与竞赛辅导绩效评价指标

5、信息技术教师教学研究绩效评价

6、信息技术教

师工作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十六、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03版)

总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课程的基本理念:①提升信息素养,培养信息时代的合格公民②营造良好的信息环境,打造终生学习的平台③关照全体学生,建设有特色的信息技术课程④强调问题解决,倡导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创新实践⑤注重交流与合作,共同建构健康的信息文化

模块结构:必修与选修共包括六个模块

必修部分只有一个模块“信息技术基础”;选修部分包括“算法与程序设计”、“多媒体技术应用”、“网络技术应用”、“数据管理技术”和“人工智能初步”五个模块。

标准体例说明: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内容的撰写,采用“内容标准”、“活动建议”相结合并附以例子的形式。

内容标准是课程标准的主体;活动建议用于启发和引导教学活动的实施;例子是对内容标准的提示,是对内容标准的进一步解释和具体化。

信息技术教学论重点整理

信息技术教学论重点整理 第二章第二节 一、国外信息技术课程发展趋势 1、加强信息技术教育:①优先发展信息技术教育,加大信息技术教育投入②重视信息技术教育课程的设置③重视信息技术与各学科课程的整合④不断调整信息技术课程标准 2、注重信息资源的开发创新 3、基于信息技术学习的方式和教学方式的变革 二、我国信息技术课程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问题的解决思路 存在的问题:1、信息技术课的重视力度不够2、初中和小学的信息技术教育衔接存在问题,急需更新原有纲要3、发展不平衡4、重知识和技能的教学,轻信息伦理的培养5、教学有效实施欠缺6、师资力量不够。 问题解决思路:1、更新观念2、加大资金的投入力度3、研制新的课程指导纲要4、改进教学方法5、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第三章第一节 三、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原则 1、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结合 ①吃透教材,了解学生②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积极思维③教师运用各种方式预设锚点,进行启发,帮助学生克服完成学习任务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困难④要是学生主动学习,养成善疑、善问、善思的习惯。 2、基础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结合 ①重视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和基本态度的培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夯实基础②以发展的眼光促进学生信息素养的一般发展③加强学习方法的培养,提高学生对信息技术发展变化的适应能力。 3、培养信息能力和创新能力相结合 ①必需遵循一定的规范要求②在实施信息技术教学的过程中使用探索性原则培养创新能力③在信息技术课堂开展各种活动培养创新能力④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坚持个性化⑤终身学习是信息技术教育的目标之一,也是创新的基础⑥信息技术教师要树立创新形象 4、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相统一 ①在教学目标上,在达到课标基本要求的基础上设立多级目标②在教学内容上,在实现课标要求的基础上设计多种学习任务、使用不同的软件工具③在教学策略上,在实现课标基本要求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认知风格给予不同的教学指导④在教学组织形式上,在实现课标基本要求的基础上将集体教学、小组合作与个别指导有机结合 5、趣味性和严谨性相结合 ①使用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增加教学的趣味性②精心组织教学内容,选择合适教学方式,寓教于乐③信息技术的教学应与日常学习紧密联系 6、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结合 第二节 四、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方法 1、讲授法:特点:①目的明确②教师起主导作用,引导学生关注新知识并进行思考,使学生在倾听与反馈中建构知识③口头语言、表情语言、体态语言是传递

《课程与教学论》重点笔记

《课程与教学论》重点整理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1、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理解) 课程与教学论实质上是以课程与教学问题为研究对象,揭示课程与教学规律和指导课程与教学实践的目的和任务的。 2、课程与教学论的基本任务(理解) 课程与教学论作为教育学的一门分支学科,它的基本任务可以表述为:认识课程与教学现象,揭示课程与教学规律和指导课程与教学实践。 3、几本重要的着作(了解) 《礼记·学记》是我国和世界上最早的教育学专着。 捷克教育学家夸美纽斯1632年发表的《大教学论》,是教学论学科诞生的重要标志。 学术界常把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作为教育学和教学论学科发展成熟的基本标志。第二节课程(论)与教学(论)的关系 4、目前关于课程与教学关系的认识(理解) 在国外,对课程(论)与教学(论)之间的关系的看法,有四种不同的主张,形成了四种不同的模式: 1.二元独立模式(Dualistic Model)布鲁纳 2.相互交叉模式(Interlocking Model) 3.包含模式(Concentric Model) 4.二元循环联系模式(Cyclical Model) 第三节课程与教学论的历史演进▲ 5、一、萌芽期(前科学期) 1.背景:从课程与教学的产生到公元16世纪,学校教育规模比较小,为社会的统治阶层强权垄断,主要是上层社会的贵族教育和宗教教育。 2.代表人物与思想: 中国《学记》 西方昆体良《雄辩术原理》 3、特征:有了对教育内容、学科问题的思考,但还是没成为独立的学科,课程与教学思想还停留在经验的描述和总结阶段。 二、教学论学科的形成期(建立期) 1.背景:17世纪到19世纪之间 2.代表人物:拉特克,第一个倡导教学论的人。夸美纽斯,赫尔巴特(教学阶段理论) 3、特征:教学论成为独立学术领域 三、学科的分化与多样化时期(繁荣期) 1、背景:20世纪至今,教学论的发展进入了分化和多样化的轨道。 2、代表人物与思想:杜威(教学五步骤),凯洛夫 3、被理论界视为二战之后三大新教学论流派: 布鲁纳:美国,结构主义教学理论 瓦·根舍因:德国,范例教学理论 赞科夫:前苏联,教学与发展教学理论 4、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理论” 5、课程论的独立与大发展:

教学论重点复习内容

教学论重点复习内容

第1章绪论 1.什么是教学?教学有哪些任务? 教学:指教的人指导学的人进行学习的活动;即教和学相结合或相统一的活动。 教学的任务:教学所应完成的任务是多方面的,包括思想品德的培养、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的传授、技能技巧的获得、身心各种能力,特别是智力、创新及实践能力的发展,以及健康的审美情趣乃至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完满个性的形成。 中心任务:面向全体学生,贯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方针,实施以思想道德教育为核心的素质教育来培养社会主义新人。 2、为什么教学工作是学校的中心工作?) (1)学校是专门的教育机构,有受过专门训练的专业人员,在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下,按照一定的方针与规定,进行有组织的教育工作,其影响是巨大的,能对家庭和社会教育的影响发生主导作用; (2)学校是对学生进行全面教育的场所,教学是学校教育工作中有着特别突出的重要地位的一部分;

(4)教学方法:指在课内外采用的各种教学方法、教学艺术、教学手段或各种教学组织形式。 (5)教学环境:任何教学活动都必须在一定的时空条件下进行,这一定的时空条件就是有形的和无形的特定的教学环境。 (6)教学反馈:教学是师生之间进行信息传递的交互活动,信息交流的情况要依靠反馈来表现。 (7)教师:教学活动中要依靠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包括教师的思想和业务水平、个性修养、教学态度、教学能力等。 各要素之间的关系: (1)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所有的教学要素都是围绕着学生这一主体而组织安排的,教学质量和效果也是从学生身上表现出来的,学生是教学的出发点,也是落脚点,在教学活动中,学生占着主体地位。 (2)教学目的一方面受社会发展的制约,另一方面受人本身发展的制约。在两重制约的结合点上形成了不同层次的教学目的。教学目的形

信息技术教学论总结

动作技能 1.讲台位移动作(1)书写线(2)取擦线(3)回头线(4)体势线 走动姿态应注意: 1.不能干扰学生的学习活动。“次数”、“速度”、“自然” 2.走动的时机和位置要合乎教学内容的需要。 讲台位移动作训练目标: 姿态潇洒、干练、端庄。走动的次数和速度适当,走动的姿势自然大方,徐步而行。 2.站立姿态(明辨是非) 3.有意识手势: (1)象形手势(给人一种形象的感觉) (2)象征手势(抽象运用,引起联想,启发思维) (3)指示手势(知识具体对象) (4)情意手势(表达情感) 手势运用的要求: 简练。(简单、明了、清楚、精炼、干净、利落,不可琐碎、拖泥带水) 适当。(多少适当,手势过多,会分散学生注意力;手势过少,显得呆板。内容与形式适当。动作与要表达的意思客观上要相一致。) 自然。(情感的真实流露,切忌矫揉造作。不要紧张或僵硬。) 协调。(手势的起落和语音的出没是同时,不可互为先后;手势幅度和音调的高低协调; 与男女气质协调;上不超肩10cm,下不过腰10cm ) 多样。(随教学内容有所变化,切忌单调和呆板。) 手势运用的习惯: (1)肩上区:在这个区域做手势,那是“褒扬”的意思。(想想看,平时敬礼、或者说到赞美词,是不是都会把手上抬?) (2)肩胸区:多半是中性含义,表示你心情比较平静,正在叙述中。(比如自我介绍,是不是常会轻触自己的胸口?) (3)腹下区:说明你对提到的事物非常憎恶、不悦、恨得牙痒痒……(比如说到“上课像条虫,下课像条龙的习惯一定要改掉”,你把手向斜下方打出那就对了。) 讲台非位移动作训练目标:身要正,脚要稳,头平抬,挺胸收腹。掌握四种类型手势的用法,手势与表情和姿态、言语相协调。 导入技能: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导入具有集中注意、激发兴趣、明确目的、联结知识、沟通情感的作用。 4.导入的类型(导入方式ppt) (1)衔接导入法(6)幽默语言导入法 (2)悬念导入法(7)实例导入法 (3)情境导入法(8)故事导入法 (4)激疑导入法(9)审题导入法 (5)演示导入法(10)直接导入法 *5.如何提高课堂提问有效性? (一)问题设计的有效性策略 1.明确问题的类型(目标推进式问题、常规管理式问题) a.认知记忆性问题(强调是什么) b.推理性问题(需要分析、综合、比较、类推等思维活动,强调“为什么。。。?”) c.创造性问题(一般为开放性问题。例如,“请举例说明‥‥‥有哪些应用。”) d.评价性问题(对事物进行评价判断或选择,强调“怎么样”。) 2.增强问题设计的针对性(a不同教学对象的提问,侧重点不同。b有意识的设计一些高层次、发散性的问题。 c确保提问有意义、有价值。)

《课程与教学论》自制读书笔记(完整+重点)

课程与教学论复习资料 00467(简答题部分★66) 钟启泉、张华辽宁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一章课程与教学研究的历史发展 第一节课程研究的历史发展 第二节教学研究的历史发展 第三节课程与教学的涵义 第四节课程与教学的关系 一、选择: 1、课程与教学研究是教育研究中的基本核心领域。 2、美国博比特《课程》、《怎样编制课程》以及查特斯《课程编制》是课程独立研究诞生标志。 3、泰罗主义假设是:人受经济利益驱动,其特征是:效率取向、控制中心。 4、博比特是科学化课程理论的奠基者,内容为教育本质、课程本质、课程开发方法(活动分析)。 5、博比特:课程的本质:儿童准备完美的成人生活从事的活动及经验。 6、活动分析:把人的活动分析为具体的、特定的行为单元的方法。 7、博比特:课程目标即能力,是课程开发的基本依据,遵循效率原则。由具体化和标准化的知识、技能、习惯、价值、态度、鉴赏力构成。 8、贾德和桑代克确立“行为的—联结主义的学习观”,为“泰勒原理”奠定了心理学和方法论基础。 9、泰勒:“现代评价和课程理论之父”,出版《成绩测验的编制》、《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确立了“课程基本原理”和“评价原理”,统称为“泰勒原理”。 10、泰勒原理形成于“八年研究”:30年代经济大萧条,进步教育协会展开了旨在改革课程体制的实验研究,泰勒负责开发课程的一般程序和原理。11、泰勒原理的实质是对“技术兴趣”,“技术理性”的追求,创造性、学校实践的特殊性、教师和学习者的主体性被忽略。 12、50年末至60年末,西方指向教育内容现代化的课程改革运动即“学科结构运动”。诞生了“学术中心课程”。 13、布鲁纳《教育过程》确立了“学科结构运动”的理论基础与行动纲领。 14、学术中心课程是以专门的学术领域为核心开发的课程,由知识领域及其研究方法构成,其基本特征:学术性、专门性、结构性。 15、施瓦布、费尼克斯认为学科结构是“实质结构”与“句法结构”的统一。强调学术中心课程是课程现代化的最基本特征。 16、学术课程吸收杜威·进步主义·经验课程因素,确立了“同时诚实地尊重学科本身的逻辑和儿童的心理逻辑”的课程价值观。 17、施瓦布被认为是仅次于布鲁纳的倡导结构课程的第二号旗手,建立起实践性课程开发理论。18、施瓦布:课程由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要素构成,相互作用构成“实践性课程”。是班级或学校的完整文化。方法是“课程审议”,即主体“课程集体”对具体情境中的问题反复讨论得出的。 19、课程审议三种艺术:实践、准实践和折中方式。 20、施瓦布“实践的艺术”包括“观察”和“问题形成”。“折中”是针对情境的特殊性对不同理论进行选择、修改、超越。 21、学校本位的课程开发,“课程集体”或“审议集体”是主体,课程集体中,教师和学生是核心,其兴趣和需要是课程审议的核心问题。 22、实践性课程本质是“实践兴趣”的追求,教师与学生得到尊重。 23、70年代课程开发由“怎样有效开发课程”转向“怎样理解课程”。被称为“概念重建主义课程范式”,追求“解放兴趣”。 24、“概念重建主义课程范式”的两种理论倾向:以现象学、存在主义、精神分析理论为基础;以法兰克福学派、哲学解释学、知识社会学为基础。25、第一个倡导教学论的是德国拉特克。特点:以教学的方法技术问题为教学研究中心、既依赖儿童心理又依赖学科知识的性质、确立了“自然教学法”、教授语言和科学是教学论的重要课题。 26、夸美纽斯是捷克·理论化、系统化的教学论的创立者。《大教学论》是标志,与拉特克同为启蒙时期教学论确立者。 27、法国卢梭为启蒙时期教学论的发展者。《爱弥儿》是柏拉图《理想国》后西方最完整主张自然教育和尊重儿童发现天性的教学论。 28、瑞士裴斯泰洛齐创造性发展卢梭的教育思想,主张:适应自然、自我发展、直观、教学心理学化。 29、教学论发展时代代表有赫尔巴特、杜威。德国赫尔巴特主张:观念心理学、任务是培养学生多方面兴趣、教学的“形式阶段”、教育性教学。 30、杜威确立了教育即经验的连续改造、教育是一种社会的过程、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四个哲学命题。经验课程形态是“主动作业”即着眼于儿童

教学论 重点总结

概念题5 20四个辨析四个8 32 四个简答论述10 30 三个材料题理论来源于简答18分1 教学- 3—即教师教学生认识客观世界并进而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教育活动。 班级教学— 2 教学目标96 教学目标是教师和学生立足于当下基础上的,以具体的教学活动为依托,指向于未来时空的一种结果。 3 教学内容161 教学内容是教师和学生进行教学活动的重要依据,是学生认识和掌握的主要对象,表现为各门学科中的事实、观点、概念、原理和问题。 4 教学过程129 教学过程就是教师教的活动与学生学的活动按照确定的原则、目标、形式和程序启动、互动,从而现实地生成和开展教学的过程,也就是教学活动合目的合规律地、现实地建构、生成和展开的过程,更是教学质量现实地形成的过程。 5教学行为194 教学行为是教师在课堂生活中展现出来的行为,是教师的职业行为,是教学的核心和实体部分,是构成教学活动的细节和内容,也是教学系统中最具能动性的部分。 6 教学组织形式223 是指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照一定制度和程序相互作用的结构形式,或者说,是师生的共同活动在人员、程序、时空关系上的组合形式。 7 教学评价292 指对教学活动的准备、过程和结果的测量、分析、整理和价值判断。 8 教学媒体250 当信息媒体(两个个体之间进行交流的信息中介或载体)被用于教学场景,承载、传递和控制以教学为目的的信息,并介入教与学过程之中的时候,就成为教学媒体。补充教学心理学定义,是教学信息的载体。学校中的教学媒体一般包括非投影视觉辅助、投影视觉辅助、听觉辅助、视听辅助等。 9 学会学习66 (最狭义)指学生掌握运用学习策略、学习方法和技巧,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习效率的过程。 10 课程计划是根据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由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的有关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课程计划基本内容:学科设置、学科顺序、课时分配、学年编制和学周安排。)11课程标准是国家关于某一教学科目的纲领性文件,是国家对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 1 教学的构成要素4 从求同存异来说,学生、教师和内容乃是大家都认可的基本要素。 ㈠学生学生是一种专门的社会角色,是教学活动中的学习者;学生既是教育对象,又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学生具有独特个性,身心不断发展完善。 ㈡教师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要负责人;教师是特殊的专业技术人员 ㈢学内容教学内容是师生活动的客体;教学内容代表着人类文明的核心成果;教学内容经过了教育化的加工处理;教学内容具有教育价值。 2 教学过程的本质基本属性147 150 一教学过程的基本属性是教学过程一般的和普遍的自在规定,是具体教学性质的内在依据,它寓于并通过教学过程的具体特点及功能而得以表征。人为性、对成性、客观性、整体性、实践性、历史性等式教学过程的基本属性。 人为性是指教学过程乃由人的活动所形成的事物。 对成性其最根本的表现,就是教与学双方相互包含、相互依存、相对而成。师生双边活动客观性就是在教学生成、运行和演化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客观存在性。 整体性是指教学过程在其运行、演化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各因素、各环节相互关联、整体发挥作用的特点。 实践性就是教学在其目的、形态、过程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对人、文化和自身的现实建构、

信息技术教学论复习

第一章微格教学概述 第一节微格教学的概念 一、微格教学的定义* 它是利用现代视听技术,通过对教师(或师范生)进行单项教学技能的训练,达到其综合教学技能的提高的一种教学方法。 二、微格教学过程: 微格教学一般包括理论学习与编写教案、提供示范、角色扮演、反馈评价及重教等五个过程。 三、微格教学的特点* 训练目标明确;训练方法先进;反馈及时;有利创新 第二节微格教学的实施 一、准备工作* (一)学习与研究 1.教学技能分类 (1)导入技能 1.趣味性和引起学生积极性 2.自然性和衔接性 3.目的性与新课的关联性 4.情境性 5.语言的情感性和清晰度 6.时间的恰当性 7.面向全体性 (2)教学语言技能 1.说普通话的程度 2.语言的清晰度、速度和节奏 3. 通顺和音调的起伏 4.语言的准确、规范和条理 5. 情感性和激励性 6. 语言的启发性和应变性 7. 体态语和表情的恰当性 8. 语言与学生相互交流性(3)板书技能 1.与教学内容紧密联系和结构性 2. 条理性和简洁性 3. 文字规范性 4. 尺寸恰当和直观性 5. 速度的适宜性 6. 增强语言表达力的程度 7. 板画简、快、准的程度 8. 应用了强化性的板书 (4)讲解技能 1.讲解的内容重要有价值性 2. 讲解对感性材料的依赖性 3. 讲解的条理性 4. 科学性和可理解性 5. 用词的确切、重视关键性词 6. 举例恰当性 7. 运用各种语言方法与学生交流 8. 语言的感染力、速度的恰当性 9. 面向全体调动学生的程度 10. 不断深化和巩固性 (5)提问技能 1.问题的明确性 2.与旧知识的联系性 3. 包括不同层次水平 4.把握的时机和启发性 5. 问题表达流畅 6. 时间的恰当性,给时间思考 7. 对回答的暗示 8. 面向全体,照顾各类学生 9. 对回答评价确认的程度 10. 鼓励、批评的适当性 (6)变化技能 1.声音的变化 2. 速度的变化 3. 语言强调的恰当 4.面部表情变化 5.手势和动作变化 6.目光移动与学生接触 7.身体移动的恰当性 8.运用媒体的变化9. 给学生机会操作10.师生相互作用变化 (7)强化技能 1.引起注意力 2. 目的性 3. 使同学参与强化 4. 教学重点、关键处运用强化 5. 情感的真挚性 6. 恰当自然性 7. 强化方式多样和灵活性 8. 流畅、科学性 (8)演示技能 1.目的性和突出性 2. 仪器构造交待清楚 3.启发性和指明观察方向 4.清晰度和直观性. 5.程序步骤清楚 6.操作的示范性 7. 演示与讲解结合恰当 8. 安全性 9. 对得出的结果解释科学、实事求是 (9)媒体运用技能 1.选用媒体的合适程度 2. 位置选择恰当 3. 操作熟练 4.出示时机恰当 5. 出示顺序 6. 出示节奏 7. 出示方式 8.使用频度 9.姿态行为的合适程度 (10)课堂组织技能 1.应用语言恰当,组织恰当,控制效果好 2.应用目光暗示配合语言组织教学 3. 应用及时反馈,控制、调节教学 4.变换组织方式,学生自始至终的积极程度 5.组织不同层次学生投入教学状态 6. 注意个别和全体 7. 课堂的自然和活跃程度 (11)结束技能 1.目的性和关联性 2. 学生参与活动的程度 3. 内容的概括性、恰当性 4. 布置作业明确 5. 趣味性和巩固性 6. 时间的恰当性 2.教学评价:教学评价是一种依据教学目标,对学生和教师进行系统测量并评定其价值和优缺点以求改进的过程。教学评价主要是对教师、学生进行单项或综合性评价,据此作出各种决策。 在微格教学中,需要根据“教学技能分类”制定出“教学技能评价指标体系”,最后制定“评价单”进行评价。 在微格教学中,以量表评价单的形式制成教学技能评价单,供训练过程中评价人员、同行评价时使用。测量的等级标准有差、一般和好三个等级,其标准值分别为50、70、90,也有差、一般、较好和好四个等级,其标准值分别为50、70、80、95。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读书笔记

课程教学论读书笔记 拉尔夫·泰勒是美国着名教育学家、课程理论专家,被誉为“当代课程理论之父”。1949年出版《课程与教学原理》一书,被誉为是“现代课程理论的圣经”,是课程开发原理最完美、最简洁、最清楚的阐述。他认为,我们如果要系统地、理智地研究某一计划。首先必须确定所要达到的各种教育目标。泰勒在书中未对教育目的、教育目标、课程目标作很细致的区分。在他那里,这些术语基本上是同义词。根据泰勒的论述,他讲的教育目标大部分是指的本文所论及的课程目标。课程目标是指在一定的学段中所要达到的标准,包括课程总体方案(教学计划)中的培养目标以及分科标准(教学大纲)中的分科目标两个层次的内容。 1教育认识 泰勒在它的《课程与教学的基木原理》一书中,系统发展了行为目标的理念,他认为,教育是一种改变人的行为方式的过程,目标既要指出要使学生养成的那种行为,又指明这种行为能在其中运用的生活领域或内容。泰勒认为行为目标的作用是“有助于选择学习经验和指导教学”。大多数课程理论认为,“行为目标”取向克服了普遍性目标取向模糊性的缺陷,在课程领域科学化的过程中作出了积极的贡献,由于“行为目标”具有精确性、具体性、可操作性的特点,当教学内容以“行为目标”的形式陈述的时候,教师能更加清楚地了解教学任务,有利于教师控制教学过程,而且,“行为目标”还有利于教育者就教学内容准确地与教育督导、学生家长、学生展开交流,更重要的是它便于作出准确的评价。 在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实践当中,课程目标取向应该反映职业教育的基木特征和内在要求,蕴涵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观。职业教育主要是培养技能型和技术应用型人才的。这种人才直接面向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等一线的工作岗位,从事为社会谋取直接利益工作,首先要掌握的是某一职业岗位或职业岗位群所必需的理论知识和技能。人才培养的规定性使得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活动应体现相关职业或职业群的专业知识要求和操作技术要求,这种要求实际上是由一系列具体、明确的特定职业岗位能力要素所组成的。因此职业教育课程目标的制定应以培养学生掌握特定职业岗位能力要素为宗旨。 在泰勒看来,对学习者本身信息的研究是获得行为目标的重要来源和有利途径,其方法主要是依靠对学习者的“需要”做调查研究。在此他提到“需要”有两种含义,一种是“学习者目前的状况与公认常模之间的‘差别’或‘差距’,即应然与实然之间的差距”;另一种则是心理学的概念,即把“需要”视作“有机体内部的张力,为了保持有机体处于正常、健康的状况,必须使这些张力恢复平衡,泰勒把课程的行为目标建立在第一种意义上的“需要”,

课程与教学论重点整理

第一章绪论 古罗马教育家昆体良,撰写了西方第一本专门教育学著作《雄辩术原理》。 捷克教学家夸美纽斯在1632年发表的《大教学论》,标志着教学论学科的诞生。 《大教学论》的内容:1.在教育目的和课程内容上提倡泛智教育,主张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而大教学论就是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艺术;2.较系统地探讨了教学原则问题; 3.强调教学必须遵循万物的严谨秩序,力求教得彻底、迅速和愉快,并就此提出了一系列具体的要求; 4.在理论上首次论证了班级教学制的优越性,主张采用集体教学的新形式; 5.讨论了各级学校的管理和不同学科的具体教学方法问题。 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于1806年出版《普通教育学》,是继《大教学论》后教学论学科形成的另一里程碑,是教学论学科成熟的标志。 《普通教育学》的内容:1.系统地阐述了教育性教学原理,认为教学是教育的基本手段;2.该书依据观念心理学原理分析教学的机制,认为教学是统觉的运动,即新旧观念产生联系和统整的过程;3.探讨了教学阶段理论,依据多方面兴趣理论和学生的注意力状况,把教学分为明了、联系、系统和方法四个主要阶段,分析了不同阶段教学的类型和方法;4.依据多方面兴趣理论,设计了课程的类型和目标。 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了“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教育即经验的不断改造”三大教育哲学命题。提倡实用主义 三大教育哲学命题:1.主张以儿童的需要为基础设计课程,倡导活动课程;2.倡导“做中学”的教学方法,主张通过制作、社交、艺术、探究等动手操作活动来进行教学。 杜威现代教学论三中心:儿童中心、经验中心、活动中心 赫尔巴特传统教学论三中心:教师中心、书本中心、课堂中心 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教学论学科进入多元化发展时代,各种流派分为两个阵营:“科学主义”教学论和“人本主义”教学论。 “科学主义”教学论基本特点:把教学主要理解为一个认知、理性和逻辑的过程,注意探寻教学的普遍规律和通用模式,在教学目的方面强调科学知识、技能和智慧的习得,在教学过程方面强调教学的精确性、控制性、计划性,在课程内容方面注意吸收科技发展的最新成果,教学手段方面重视新技术工具的使用。 “人本主义”教学论基本特点:把教学主要视为一种个性交往、情感交流、艺术创造的过程,以价值实现、情感满足、艺术感受、心灵沟通等为教学的基本追求,在课程方面突出人文知识的重要性,在教学方法上推崇即兴发挥、灵感直觉和主观感悟。(要知道两者的区别) “科学主义”教学论和“人本主义”教学论代表了当代教学论学科发展的不同方向。 第二章课程的基本理论 课程是指教学的内容及其进程的安排。 课程计划是关于学校课程的宏观规划,一般规定学校课程的门类、各类课程的学习时数以及在各年级的学习顺序、教学时间的整体规划等。 课程标准就是指学科课程标准。它具体规定某门课程的性质与地位、基本理念、课程目标、

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论复习.docx

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复习提纲 一、名词解释 信息素养:信息素养是人们能主动地获取信息、利用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它包括:倍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和信息道徳。 课程标准:信息素养是人们能主动地获取信息、利用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它包括: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和信息道徳。 教材:教材是课程知识的主要载体,是按照一定教育冃的和教学规律组织起来的科学的知识体系。 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指在教学过程小,教师和学生为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而采取的教与学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称。 教学模式:是指反映特定教学理论逻辑轮廓,为实现某种教学任务的相对稳定而具体的教学活动过程。 评价: 教学评价:是依据教学0标对教学过程及结果进行价值判断并为教学决策服务的活动 命题: 试卷的四度:难度、区分度、信度、效度。 备课:是指教师上课前的各种准备工作。 备课是教师根据学科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本门课程的特点,结合学牛的具体情况,选择最合适的表达方法和顺序,以保证学生有效地学习。 说课:说课是指讲课教师在一定场合说说某一堂课打算怎样上,以及为什么这样上,即对教学的设计和分析。 教案: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耍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 教学目标:是预期教学结束时多表达的学习结果或终点行为,是根据教学大纲、教材和学牛的实际而定制的,是对学生学习终结行为的具休描述。 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课堂管理:是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调控人际关系,和谐教学环境,引导学生学习的 i系列教学行为方式。 教学设计:是运用系统的方法分析教学问题和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方案,评价试行结果和对方案进行修改的过程 教学艺术:是教师在课堂上遵照教学法则和美学尺度的要求,灵活运用语言、表情、动作等手段,充分发挥教学情感的功能,为収得最住教学效果而施行的一套独具风格的创造性教学活动。 讲座:指由教师不定期地向学生讲授与学科有关的科学趣闻或新的发展,以扩人他们知识的一种教学活动形式。 公开课:是一种而向特定人群作正是的公开的课程讲授形式,除了学生参加听课外,还冇领导及其他老帅参加,是老师展示教学水平,交流教学经验的好时机。 二、其他重要知识点 1.我国信息技术课程的发展历史 1)计算机文化论(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 2)计算机工具论(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到90年代) 3)文化再升温(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到世纪末) 4)信息文化观(20世纪末至今)

信息技术教学论

信息技术教学论 1.适应信息化教学环境 媒体化教学环境、网络化学习环境、数字化资源环境、 2.信息化教学环境的概念 信息化教学环境是教育信息化的基础,是教育信息化的重要内容,一般认为,信息化教学环境就是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所创建的教学环境,是信息化教学活动展开的过程中赖以持续的情况与条件。 3.信息化教学资源的特点 信息资源共享化,信息处理数字化,信息存储光盘化,信息显示多媒化,信息传输网络化 4.语言教学环境及资源 环境:①听音型语言教学系统是一种最简单的仅能提供听觉训练的环境,单纯供听力训练使用。 ②听说型语言教学系统是在听音型语言教学系统的基础上增加了对讲功能,在需要的时候可以进行师生对话实现了信息双向交流。 ③听说对比型语言教学系统是在听说型基础上给学生座位上又增添了跟读录音机因而具有师生对话和学生自录,重放对照比较,自我学习校正等双向交互功能。 ④视听型语言教学系统是在听说型语言教学系统的基础上增设了视觉演示媒体。 ⑤视听说对比型语言教学系统是在听说对比型的基础上增加了视觉功能装置,从而使它具备了能听能说能看,还能记录仪比较等多项学习功能 资源:①听觉媒体教学资源主要是指为了教学目的而专门录制和传播的各种声音教学信息 主要是用方式有示范教学,听力教学,语言训练情景展示等形式 ②视听媒体教学资源是指根据教学需要应用影视录像等媒体技术和艺术语言,通过画面和声音的有机结合一动态的方式来综合呈现教学过程和知识信息的,各种视听教学材料 5.微格教学意为微型化教学,通常又称为微型教学,她是借助现代教育技术设备,对学生进行某项专门训练使学生掌握某种技能技巧的小规模教学活动。 特点:学习目标明确具体,学习规模小参与性强,教学过程生像化反馈客观及时6.网络课程是一种新的课程形态,他是通过网络表现的某种学科的教学内容及教学活动实施的总称。它包括两个部分:按照一定的教学目标和教学策略组织起来的教学内容,保障课程和学习活动管理与实施的网络教学支撑环境。 7.网络电子书看,主要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种类型是传统纸质媒介信息的电子网络版,即直接将各类印刷图书和报纸、杂志等信息内容转化成网络格式的电子信息,另一种类型则是专为适应网络电子媒介而编辑制作的各种网络书刊 8.网络数据库和虚拟资源库一般集合了大量的信息对象并允许用户根据某些属性检索使用这些数据资源。 9.教育网站一般是指围绕教育教学或相关领域而建立的各种主题型网络站点。 10.BLOG又称Weblog,原意为网络日志,通常称其为博客。BLOG是继email,bbs,lcq 之后出现的第四种网络交流方式,是一种表达个人思想内容按照时间顺序排列,并且不断更新的网络出版和信息交流方式。 11.课件是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经过教学目标确定,教学内容和任务分析,教

《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论》读书笔记

内容简介:新课程的实施为教师的教学创新提供了广阔的舞台。无论文本课程、实施课程、习得课程都需要教师去体认、去再造、去落实。课程改革的成败归根结底取决于教师。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即课程。反思什么,如何反思,是这套丛书关注的焦点。在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学科的课程与教学遇到许多问题。课程改革为我们开辟了大显身手的创新天地,学科教学从来没有像今天那样思想活跃,举措新颖、策略多样。但是,我们必须看到:新课程不是幻想中的空中楼阁,而是需要理论与实践作为支撑;新课程的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突击,而是一个不断内化积淀的长期过程;新课程的实践不是纸上谈兵的部署,它需要一批批的志愿兵与生力军去冲锋陷阵。让我们为新课程的崛起鸣锣开道,重塑教师新形象,重筑课程新文化,进一步焕发课程改革的勃勃生机! 作者简介:孔企平曾经担任多年小学数学教师,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目前教育部人文学科重点研究基地课程与教学研究所专职研究员;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国家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标准研制组核心成员:国家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数学(1 6年级)主编,曾担任多个国家级中小数学骨干教师培训班的主讲教授。研究兴趣包括数学课程教材,数学教学理论,课堂教学理论与案例分析,数学教学评价等。曾在华东师范大学学习,先后获理学学士学位(基础数学专业)和教育学硕士学位(小学数学教材教法专业方向);后在香港中文大学教育学院学习,并获哲学博士学位(数学教育专业方向)。 本书目录:第一章小学数学课程的改革与发展 第一节建国以来我国小学数学课程的发展 第二节就一轮的小学数学课程改革 第三节近年来国际小学数学课程改革的特点 第二章小学数学新课程的理念与目标 第一节新课程的理念 第二节新课程的目标体系 第三节新教材的特点分析 第三章小学数学学科的几个基本问题 第一节小学数学学科的性质 第二节小学数学教学目标 第三节培养小学生的数学素养 第四章小学生数学学习过程研究 第一节小学生数学学习的主要理论 第二节什么是小学数学学习 第三节小学数学学业习过程 第四节小学数学学习的分类 第五节转变小学生的数学学习方式 第五章小学数学教学过程研究 第一节小学数学教学过程概述 第二节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的学生参与 第三节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的教师决策 第六章数与代数的教学研究(上) 第一节教学内容的加强与削弱 第二节第一学段数与代数的主要内容与教学要求 第三节第二学段数与代数的主要内容与教学要求

课程与教学论知识点归纳00467

第一章课程与教学研究的历史发展 1、1918年,美国著名教育学者博比特出版《课程》一书,一般认为这是课程作为独立研究领域诞生的标志。P3 2、截止20世纪20年代上半叶,课程这一研究领域才最先在美国比较完整地去里起来,博比特与查特斯等人的课程开发理论与时间,开启了“课程开发理论”。P4 3、博比特是科学化课程开发的奠基者、开拓者。P4 4、教育的本质:1教育为成人生活作准备2教育是促进儿童的活动与经验发展的过程3教育即生产。课程的本质:在博比特看来,课程是儿童及青年为准备完美的成人生活而从事的一系列活动及由此取得的相应的经验P5-6 5、拉尔夫·泰勒是现代课程理论的重要奠基者。被誉为“现代评价理论之父。他的《课程与教学基本原理》也被誉为“现代课程理论的圣经”。P9-10 6、泰勒原理的实践基础是“八年研究”,泰勒原理的实质是:“技术兴趣”的追求P11-12 7、学科结构运动: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末,西方世界发生了一场指向教育内容现代化的课程改革运动,叫学科结构运动。其中心内容是用“学科结构观”重建过程。在这场运动中诞生了一种新的课程形态“学术中心课程”。学科结构运动是课程现代化进程中重要的里程碑。P13 8、比较著名的新课程:物理科学研究委员会,研究开发的PSSC物理课程,“生物科学课程研究会”,研究开发的BSCS生物课程,研究开发的SMSG数学课程,“化学键取向研究会,研究开发的CBA化学与CHEMS化学,”地球科学科学设计研究会,所开发的ESCP地学等等这些课程可统称为“学术中心课程”。P13

9、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会议主席杰罗姆·布鲁纳作了题为《教育过程》的总结报告。该报告确立了“学科结构运动”的理论基础与行动纲领,并从理论上理性地解决了存在与学科专家和教育专家之间的持久论战。P14 10、学术中心课程:是指专门的学术领域为核心开发的课程。学术中心课程三个基本特征:学术性、专门性、结构性。P14 11、学科结构两个基本含义: 1是一们学科特定的半概念、一般原理所构成的体系。 2是一门学科特定的套就方法与探究态度。学科结构是这两个基本骇异的统一。P15 12、实践性课程开发理论:施瓦布 “实践性课程”四要素: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实践性课程”开发的方法:审议;实践性课程开发理论的本质:“实践兴趣”的追求。P17-20 13、“概念重建注意课程范式“的本质:“解放兴趣”的追求。解放兴趣:亦称“解放理性”,是人类对解放和权利赋予的基本兴趣,这类兴趣使人们通过对人类社会之社会结构的可靠的、批判性洞察而从事自主的行动。P24 14、反思课程研究的整个进程,我们可以获得的基本结论是:课程研究的价值取向由对“技术兴趣”的追求逐渐转向“实践兴趣”,最终指向于“解放兴趣;课程研究的基本课题由”课程开发—探讨课程开发的规律、规则与程序,逐渐转向“课程开解”—把课程作为一种“文本”来解读其内涵的意义P24 15、启蒙时期教学论的确立:拉特克与夸美纽斯。P25 16、在教育史上第一个倡导教学论的是的国教育家拉特克。P25 17、夸美纽斯《大教学论》。标志理论化、系统化的教学论的确立.P26

课程与教学论重点笔记整理

课程与教学论重点 笔记整理

《课程与教学论》重点整理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1、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理解) 课程与教学论实质上是以课程与教学问题为研究对象,揭示课程与教学规律和指导课程与教学实践的目的和任务的。 2、课程与教学论的基本任务(理解) 课程与教学论作为教育学的一门分支学科,它的基本任务能够表述为:认识课程与教学现象,揭示课程与教学规律和指导课程与教学实践。 3、几本重要的著作(了解) 《礼记·学记》是中国和世界上最早的教育学专著。

捷克教育学家夸美纽斯1632年发表的《大教学论》,是教学论学科诞生的重要标志。 学术界常把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作为教育学和教学论学科发展成熟的基本标志。 第二节课程(论)与教学(论)的关系 4、当前关于课程与教学关系的认识(理解) 在国外,对课程(论)与教学(论)之间的关系的看法,有四种不同的主张,形成了四种不同的模式: 1.二元独立模式(Dualistic Model)布鲁纳 2.相互交叉模式(Interlocking Model) 3.包含模式(Concentric Model) 4.二元循环联系模式(Cyclical Model) 第三节课程与教学论的历史演进▲ 5、一、萌芽期(前科学期) 1.背景:从课程与教学的产生到公元16世纪,学校教育规模比较小,为社会的统治阶层强权垄断,主要是上层社会的贵族教育和宗教教育。 2.代表人物与思想: 中国《学记》 西方昆体良《雄辩术原理》 3、特征:有了对教育内容、学科问题的思考,但还是没成为独立的学科,课程与教学思想还停留在经验的描述和总结阶段。

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论 教案

第一章信息时代的新课程 ——信息技术课程 第一节信息技术课程的地位 一、信息技术课程开设的必要性 1、信息技术教育成为各个国家与 民族振兴的重要手段 (1)信息资源成为国家与地区 重要的战略资源。 (2)克服数字鸿沟、实现教育同 权的措施。 (3)信息多元化要求开拓人才 培养的新途径。 2、信息社会中个人发展的必要条 件 (1)信息技术成为人类文化的 一个重要部分。 (2)信息素养成为个人就业的 重要条件。 (3)信息技术发展改变了人们 交流信息的方式与范围。 二、从计算机课程到信息技术课程 1、课程名称的变化:从计算机课程 到信息技术课程。 2、课程目标的变化:从计算机文化 到信息素养 3、信息素养培育途径分析 (1)信息技术课程的显性 课程 (2)信息技术课程的隐性 课程 4、我国信息技术课程的发展 (1)、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试验启动阶段、逐步发展阶段、快速发展阶段。 (2)、我国信息技术课程内容体系的发展经历了教学大纲、指导纲要、课程标准三个阶段。 5、对信息技术课程发展性的理解。(1)新课程,许多问题正在探索(2)课程不断发展与变化 三、信息技术课程的课程位置 1、不同国家信息技术课程在学校 教育中的位置 2、我国信息技术课程的位置分析 2000年颁布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中将“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作为首要的教学目标之一。 3、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 (1)《普通高中信息技术的新课程标准》在2003年颁布。 (2)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总目标是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 (3)高中信息技术课的培养目标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4)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包括必修和选修两个部分,共包括六个模块。 (5)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总学分为2+2+(x)其中必修2学分,科目内选修2学分,跨领域选修x学分。 (6)高中信息技术课程要求,每个学生必须修满4学分,才能取得高中毕业资格。 (7)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包 括必须和选修两部分,共六个模 块,其中必须模块为:信息技术 基础。选修部分包括“算法与 程序设计”、“多媒体技术应用”、 “网络技术应用”、“数据管理技 术”、“人工智能初步”,每个模 块2学分。 第二节信息技术课程的目 标与任务 1、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 总目标是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 学生的信息素养表现在:对信息 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 流的能力;对信息及信息活动的 过程、方法、结果进行评价的能 力;发表观点、交流思想、开展 合作并解决学习和生活中实际 问题的能力;遵守相关的伦理道 德与法律法规,形成与信息社会 相适应的价值观和责任感。可以 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知识与技能 1. 理解信息及信息技术的 概念与特征,了解利用信息技术 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 信息的基本工作原理,了解信息 技术的发展趋势。 2. 能熟练地使用常用信息 技术工具,初步形成自主学习信 息技术的能力,能适应信息技术 的发展变化。 (二)过程与方法 3. 能从日常生活、学习中 发现或归纳需要利用信息和信 息技术解决的问题,能通过问题 分析确定信息需求。 4. 能根据任务的要求,确 定所需信息的类型和来源,能评 价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和相关 性。 5. 能选择合适的信息技术 进行有效的信息采集、存储和管 理。 6. 能采用适当的工具和方 式呈现信息、发表观点、交流思 想、开展合作。 7. 能熟练运用信息技术, 通过有计划的、合理的信息加工 进行创造性探索或解决实际问 题,如辅助其他学科学习、完成 信息作品等。 8. 能对自己和他人的信息 活动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能归 纳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基 本思想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9. 体验信息技术蕴含的文 化内涵,激发和保持对信息技术 的求知欲,形成积极主动地学习 和使用信息技术、参与信息活动 的态度。 10. 能辩证地认识信息技 术对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日常 生活学习的影响。 11. 能理解并遵守与信息 活动相关的伦理道德与法律法 规,负责任地、安全地、健康地使用 信息技术。 上述三个层面的目标相互渗透、 有机联系,共同构成高中信息技术课 程的培养目标。在具体的教学活动 中,要引导学生在学习和使用信息技 术、参与信息活动的过程中,实现知 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 价值观等不同层面信息素养的综合 提升和协调发展,不能人为地割裂三 者之间的关系或通过相互孤立的活 动分别培养。 2、信息技术课程的任务分析 (1)培养中小学生的基本信息 素养 1)信息意识与情感 信息意识是指学生使用信 息技术的动机 信息情感是指学生对信息 技术的兴趣和态度 作为信息素养的一个重要部分的信 息意识,主要包括敢用与想用两个方 面,而信息情感则更加偏向于对于使 用信息技术的态度与兴趣方面。 ●敢用不敢用是当前 信息意识与情感的主要矛盾。 ●想用不想用反映了 信息意识与情感的强度。 ●培养积极的态度是 培养信息意识情感的关键。 2)信息伦理道德修养 ●逐步形成信息技术 应用的社会责任感是信息技术课程 的首要任务。 ●必须教育中小学生 在信息技术应用中相互尊重、相互合 作。 3)信息科学技术常识 ●了解信息技术是信 息时代的基本要求。 ●弄懂信息技术是用 好信息技术的基本条件。 ●了解信息技术发展 的历史与发展趋势是高层次的信息 素养。 4)信息能力 ●信息系统的基本操 作能力 ●信息系统的各种软 件的使用能力 ●信息资源的利用能 力。 ●信息资源的开发能 力 ●信息系统的开发能 力 (2)为其他学科应用信息技术准备 1)基本的信息素养的发展 2)各个学科教育中的信息能力 第三节信息技术课程的特点 一、发展性 (1)新课程,许多问题正在探索 1)新课程建设的探索要求 2)新师资队伍的建设的迫切 需要 3)新的课程实施环境建设 (2)课程不断发展与变化 1)信息技术本身是迅速发展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