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德育原理》复习试题及答案解析

《德育原理》复习试题及答案解析

《德育原理》复习试题及答案解析
《德育原理》复习试题及答案解析

《德育原理》复习题

一、解释概念5/3 选择9/2

1.德育

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对受教育者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系统德育影响,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活动。

2.德育学原理:德育学原理是研究德育现象和德育问题,揭示德育规律的科学。

3.个人本位德育目的论

德育目的在于提升个体的生存价值和生命质量,使之成为自主自由的道德主体。

4.社会本位德育目的论

德育目的只能根据社会的需要来制定,培养符合一定社会准则的公民。

5.德育目标

德育目标是指在德育目的指引下,各级各类教育在思想品德培养方面制定的具体质量标准和规格要求。

6.德育目的

德育目的有广狭义之分:广义的德育目的指的是对个体思想品德发展的期望或设计。

狭义:通过德育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什么样的思想品德的人的总要求,它规定着所培养人才在思想品德方面的质量规格。

7.德育过程

德育过程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和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对受教育者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德育影响,通过受教育者能动的认识、体验和践行,从而形成受教育者良好思想品德的过程。

8.陶冶教育法

有目的地利用环境或创设良好的情境,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方法。

9.知行统一原则

是指进行德育工作时要把思想政治法纪观念和道德规范的教育与参加社会生活的实际锻炼结合起来,把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与培养道德行为习惯结合起来,把认识付诸行动,使学生做到言行一致,知行统一。

10.品德

品德是从个人的行为整体中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一贯的心理特点和倾向。

11.品德发展

随着时间和年龄的递增,在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下,个体在品德诸方面所发生的积极运动变化过程。

12.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相结合原则

是指进行德育工作时,要把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的严格要求与对他们个人的尊重信任结合起来,使教育者对学生的影响和要求易于被学生接受并转化为学生的品德。

13.德育理念

德育工作者在长期德育实践活动中,经过亲身体验和理性思考而形成的关于德育本质、规律及其价值的根本性判断和思想观点。

11.人本化德育理念:道德是人为的,道德是为人的,道德是由人的。

14.德育价值

德育价值是作为客体的德育活动及其功能对德育主体需要满足的一种属性。

15.德育方法

德育方法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为完成德育任务、实现德育目的而采用的方式和手段的总和。

16.慎独:慎独是指人们在独自活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凭着高度自觉,按照一定的道德规范行动,而不做任何有违道德信念、做人原则之事。

二、辨析题4/5

1.自古以来就有“德育”之说,德育是随着教育的产生而产生的。×

(在古代,并无“德育”之说,所有的“教育”即是德育。到了近代,教育制度中才有了德育、智育、体育的分野。)

2.德育功能等同于德育价值。(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1.概念不同

2.反映对象不同

3.影响变化的因素不同×

4.德育功能按其作用方向可以划分为显性功能和隐性功能。√

5.德育能生产新的价值体系和道德规范,创造出新的道德文化形态。√

6.德育目的是教育的最高目的。√

7.德育原则在什么程度上反映德育规律取决于人们对德育规律的认识程度。√

8.德育是培养学生道德品质的活动。√

9.德育过程从本质上看就是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的过程。√

10.德育的本质是育德。√

11.德育过程的主要矛盾是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与受教育者现有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德育目标要求学生得到的发展实际的矛盾。

12.道德从根本上说就是指人的品德。√

13.道德情感是道德行为产生的内在动力。×

14.在学生获得道德观念的过程中,教师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15.德育内容具有稳定性,随着社会的发展德育内容也不会发生变化。×

16.德育方法主要是指教育者施教传道的方法。×

(德育方法是教师与学生在德育过程中为达成德育目标而展开的有秩序和相互联系的活动方式和手段的组合。)

17.德育主体最根本的是指受教育者。×122,

(从事德育实践活动的人,即教育者和受教育者)

三、简答题4/8

1.德育学原理的理论体系

(1)德育学原理存在的“可能性”问题;(2)德育究竟“是什么”的问题;

(3)德育应该“干什么”的问题;(4)德育实践活动的“指导思想”问题;

(5)德育“由谁进行”的问题;(6)德育到底应该“教什么”的问题;

(7)德育究竟“如何进行教”的问题;(8)德育最终“教如何”的问题;

(9)德育自身如何不断得以“优化”的问题;(10)德育自身的“发展与变革”问题。

2.德育学原理的研究价值

(1)科学阐释德育现象和德育问题(2)实现对个人化德育经验的批判与超越(3)强化德育理论与德育实践的沟通与联结

(4)树立正确的德育观和热爱德育工作的思想。

(5)有助于总结德育工作经验,提升德育研究能力。

3.德育的构成要素及其作用

(1)教育者:主导作用(2)受教育者:主体作用(3)德育内容:依据或中介

(4)德育方法:桥梁(5)德育目标:最高追求(6)德育环境:基本支撑

4.贯彻生活化德育理念的基本要求。

(1)在性质上:凸显生活性;(2)在目的上:实践道德生活;

(3)在内容上:取材于现实生活;(4)在方式上:通过实际的生活;

(5)在师生关系上:强调主体间的对话

5.德育的个体性功能体现在哪些方面?

(1)德育能够改变人性,使人成为人;

(2)德育能够使人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为人的发展定向;

(3)德育可以改变人的生存环境和发展条件,让人的生存和发展变得更加的顺畅;

(4)德育可以培养人的道德人格,使人顺利地实现道德社会化;

(5)德育可以开发人的潜能,培养人的道德智慧。

6.德育过程的规律有哪些?

(1)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

(2)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统一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

(3)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思想品德内部矛盾的积极转化过程;

(4)德育过程是教育与自我教育统一发展的过程;

(5)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逐步提高的过程。

7.如何理解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

(1)知、情、意、行具有相对独立性;(2)知、情、意、行具有辩证统一性;

(3)知、情、意、行具有不平衡性;(4)德育过程具有多端性。

8.简述作为德育主体的教育者应该具有的道德素养。

(1)遵纪守法;(2)爱岗敬业;(3)关爱学生;

(4)教书育人;(5)为人师表;(6)终身学习。

9.德育方法选择的依据是什么?

(1)德育目标;(2)德育内容;(3)德育原则;

(4)学生的年龄特点;(5)德育的主客观条件。

10.德育方法运用的基本原则

(1)坚持启发性指导思想(2)贯彻综合性与灵活性原则

(3)重视德育与心理教育的结合(5)重视明示教育与暗示教育的统一

(4)加强品德规范教育与品德能力教育的结合

11.简述德育原则与德育规律之间的关系。

(1)区别:本质不同;客观性不同;阶级性不同;(2)联系:德育规律是德育原则制定的理论依据;德育原则则是德育规律的客观反映和具体体现。

12.简述德育目的与德育功能之间的关系。

(1)区别:首先,德育目的讨论的是德育应该做什么的问题;而德育功能探讨的是德育能够做什么的问题。其次,德育目的具有主观性和价值取向性;而德育功能则是客观的和中立的。

(2)联系:第一,德育目的是德育功能的动因和指针;第二,德育功能包涵德育目的;第三、德育功能是制定德育目的的重要依据,德育目的是实现德育功能的手段。

13.主体性德育理念提出的背景是什么?

(1)道德的主体性本质;(2)现实社会的客观要求;

(3)符合儿童道德发展的规律;(4)对传统应试教育的批判。

14.人性化德育理念提出的背景是什么?

(1)对传统德育“无人化”现象的批判;(2)自然主义教育学说的奠基;

(3)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支撑;(4)体谅关心、关怀和关爱德育理论的倡导

15.德育的政治功能体现在哪些方面?

(1)德育政治价值最主要的表现是培养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政治人才;

(2)德育可以促进政治文明,引领政治活动的道德方向;

(3)德育可以调节各种社会矛盾,使社会稳定和谐;(4)德育对政治不起决定作用。

16.把“有道德的人”作为德育目的的核心问题有何德育价值?

(1)为每个人的发展注入了丰厚的精神动力资源,影响着人的发展方向;

(2)为人的道德发展设定了一个普遍性的价值坐标;

(3)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崭新的时代风范,使人生的意义更加鲜明和突出。

17.人的品德形成与发展的规律有哪些?

(1)顺序性与阶段性;(2)不均衡性与个别差异性;(3)稳定性与可变性

18.德育的文化功能体现在哪些方面?

(1)德育的文化维系价值;(2)德育的文化提升价值;

(3)德育的文化发展价值;(4)德育的文化创新价值。

19.德育的经济功能

(1)为良好经济秩序提供道德保障。无论什么社会条件,经济的发展都需要道德作为保障,都需要德育为经济秩序的建立创造良好的道德条件。

(2)为经济活动培养具有良好道德素质的劳动者

(3)为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提供道德支撑

20.简述学校德育与生活的本体性关联

(1)从道德哲学的角度来看,道德存在于生活之中;

(2)从道德发生学的角度看,个体道德是在生活中发生发展的;

(3)从教育学的角度看,生活本身具有德育的功能;

(4)生活作为德育的根本途径,具有其他途径无法比拟的种种优势。

21.制定德育原则的依据

1.教育目的、德育目的与德育任务

2.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3.长期德育实践经验的总结

4.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与发展的规律

22..贯彻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原则的基本要求有哪些?

(1)摆事实,讲道理,疏通思想;(2)启发自觉,循循善诱;

(3)建立健全合理的规章制度;

(4)以表扬激励为主,批评处分为辅,禁止体罚与变相体罚.

23.说服教育法的运用要求有哪些?

(1)目的性和针对性;(2)启发性和诱导性;(3)真实性和知识性;

(4)注意把握时机;(5)讲究语言艺术;(6)以诚待人,耐心细致.

四、案例分析题1/15

(一)

做班主任时有这样一件事让李老师记忆犹新。在三年级的一个学期,李老师班从别的学校转来了一名学生。刚开始的时候比较好,可过了一段时间后,不仅上课不遵守纪律,而且老师说他就不服,跟老师对着干。与其他同学的隔阂也越来越大,经常因为一点儿小事与同学吵架。后来,发展得越来越严重,只要是老师一说他,开门就走,还经常不上课,去电子游戏厅,甚至天天都不写作业。针对他的情况,刚开始,李老师就严厉的训斥他,找他的家长,可是一点儿成效也没有。后来,李老师发现这种严厉的训斥并不起作用,他虽然不说话表面上好像承认了错误,可实际上他根本就没有认识到错误,更不会去改。于是,李老师转变观念,改变教育方法,在学习上对他降低难度,作业单独给他留少一点儿,并且及时给他

讲解,再与家长密切配合,慢慢的作业都能交上来了。有进步及时的表扬他,帮他树立在同学面前的威信。通过与其谈心交流思想,李老师了解到他父亲经常打他,于是,他在学校就愿意打同学,终于找到了原因。李老师先与他的家长进行了沟通,慢慢的他不打同学了,也和其他同学融洽了很多。并且当他犯错误时,不急于在全班同学面前批评他,而是尊重他的人格,先了解情况,经过一段时间的教育,情况好转了,他能安稳的坐在教室里上课了。

请根据这个小故事,回答下列问题。

l、这个学生是不是一个品德有问题的学生,为什么?

不是。因为品德是个体表现出来的稳定的、一贯的心理特征与倾向。

2、请你分析一下这个学生的特点。

自制力差;逆反心理严重;是非观念模糊;注意力不集中。

3、分析李老师对这个学生的教育过程是什么?

严厉批评,严格要求;正面教育,及时表扬;热爱尊重,积极感化。

4、对这个学生的教育你还有什么有效的措施?

榜样教育;陶冶教育;实际锻炼,指导自我教育。

5、这个小故事对你的启发是什么?

老师对学生进行教育一定既要尊重信任学生,又要严格要求学生,即使是批评教育也要实事求是,客观公正,更不能随便给学生扣上品德不良的帽子。

(二)

小明是某小学四年级的学生。一天,他看到同学小平有一本连环画他以前没有看过。于是,在放学前他偷偷地从小平书包中取出来带回家。不料,第二天,小平就向班主任告诉了此事。班主任对小明在全班进行了批评,并要求他一定要改正不良的品质。此后小明渐渐地变得不爱说话,学习水平也渐渐地下降。到学期末,他向父母提出要求转学,否则,他就要退学。

请根据这个小故事,回答下列问题。

1、小明拿小平连环画是不是一个道德品质问题,陈述自己的理由。

不是。他拿同学的书是想自己看,而不是偷。

2、班主任对小明拿书行为的处理是否妥当,你的观点是什么?

不妥。应私下找小明谈,而不应当着全班同学进行批评。

3、小明不爱说话和学习水平下降的主要原因是什么,陈述自己的理由。

原因是老师当众对他进行了严厉的批评,而没有问明原有,还把他的这种行为归结为品德问题,造成了他的自尊心受到了很大摧残。

4、你对小明转学的态度是什么,陈述自己的观点。

应当转学。换个环境,离开对自己有偏见的老师和已对自己有不良看法的学生,可以是他重拾自尊和自信。

5、这个小故事对你的启发是什么?

老师对学生的批评教育一定要实事求是,客观公正,更不能随便给学生扣上品的不良的帽子。

(三)

前苏联若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当校长时,曾发生过这样一个感人的故事:校园里开出了几朵很大的玫瑰花,每天都吸引了很多学生来看。一天早晨,苏霍姆林斯基看见一个小女孩摘下了一朵玫瑰花,他便问小女孩是什么原因。小女孩羞愧地告诉他,奶奶病得很重,她不相信校园里有这么大的玫瑰花,摘下来是想让奶奶看看自己说的没错。听了小女孩的回答,苏霍姆林斯基的心颤动了,他立即又摘下了两朵玫瑰花,对孩子说:“这一朵是奖给你的,

因为你是一个懂得爱的孩子;这一朵是送给你奶奶的,感谢她养育了你这样好的孩子。”

在上述故事中,苏霍姆林斯基运用了什么德育方法?该方法的含义及其运用要求是什么?198

答:说服教育法,以语言文字为主的说服教育方式。说服教育法是借助语言和事实,通过摆事实、讲道理,提高受教育者道德认识的德育方法。

要求:1.明确目的性、针对性。从受教育者实际出发,在发现共同问题的同时注意个别要点。

2.富有启发性、诱导性。

3.注意时机。善于捕捉德育时机,抓典型案例引起情感共鸣。

4.以诚待人。态度诚恳、富有热情。

(四)

在美国的一所公立小学里,学生们很顽皮,经常把图书馆的门踢破。校方将木门换成了铁门,可仍无济于事,过不了多久,铁门还是被踢破。为此,校方很头疼。后来,学校来了个新校长,他得悉后,下令将破铁门换成了崭新的玻璃门。大家都很费解,认为这个校长脑子糊涂了。可奇怪的是,玻璃门没有被踢破过。有人去问校长,校长笑笑说:“装铁门就意味着对学生们说,看你们还能不能踢破?”充满了挑战的味道。而装玻璃门则意味着信任学生,相信他们一定会爱护这道门的。将信任放在他们的面前,如果你是那些孩子,你还会不会踢?播种信任,才能收获信任嘛。

上述案例运用了什么德育原则?该原则的含义及运用要求有哪些?192

答案:热爱尊重与严格要求相结合原则。指进行德育工作时,要把对受教育者的思想和行为的严格要求与对他们个人的尊重和信赖结合起来,使教育者对学生的影响与要求易于转化为思想品德。

要求:1.爱护尊重和信赖受教育者。2.严格要求学生 3.受教育者要严于律己,以身作则。

(五)

1998年3月30日,重庆市某中心小学副校长李路山到六年级(5)班上课时,发现一位同学没有来,便向其同桌同学询问情况。同桌同学问答说不知道,班里另外两位知道原因的同学便毫不犹豫地回答了。这本是合情合理的事,然而这位李老师却十分生气,他训斥这两名学生说:“我又没有叫你们回答。”其中一个名叫荣其的学生对老师说:“谁回答不都一样?”结果被李老师揪住耳朵,打翻在地。在被老师踢了一脚之后,荣其按教师的要求忍痛站起来,走到讲台上,老师又用教棍击打其头部,还打了耳光。荣其回到家后,左脸红肿,脸上留有清晰的指印。他只好对妈妈说,耳朵很痛,什么也听不到。荣其的父母带着他到多家医院治疗,没有好转。其左耳几乎听不到声音了。

上述案例运用了什么德育原则?该原则的含义及运用要求有哪些?

答案: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原则。这一原则是指在德育工作时要调动受教育者自我教育的积极性,依靠和发扬学生品德中的积极因素去限制和克服消极因素,实现思想品德发展内部矛盾的积极转化。

要求:1.“一分为二”地看待受教育者。2.长善救失,通过发扬受教育者的优点来克服缺点。

3.引导受教育者自觉评价自己,进行自我修养,提高自我教育能力。

(六)

初二的时候,我(台湾作家三毛)数学总是考不好。有一次,我发现数学老师每次出考试题都是把课本里面的习题选几题叫我们做。当我发现这个秘密时,就每天把数学题目背下来。由于我记忆力很好,那阵子我一连考了六个100分。数学老师开始怀疑我了,这个数学一向差劲的小孩功课怎么会突然好了起来呢?一天,她把我叫到办公室,丢了一张试卷给我,并且说:“陈平,这十分钟里,你把这些习题演算出来。”我一看上面全是初三的考题,整

个人都呆了。我坐了十分钟后,对老师说不会做。下一节课开始时,她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说:“我们班上有一个同学最喜欢吃鸭蛋,今天老师想请她吃两个。”然后,她叫我上讲台,拿起笔蘸进墨汁,在我眼睛周围画了两个大黑圈。她边画边笑着对我说:“不要怕,一点也不痛不痒,只是晾晾而已。”画完后,她又厉声对我说:“转过身去让全班同学看一看!”当时,我还是一个不知道怎样保护自己的小女孩,就乖乖地转过身去,全班同学哄堂大笑起来。第二天早上,我悲伤地上学去,两只脚像灌了铅似的迈不动,走到教室门口,我昏倒在地上,失去了知觉。从此,我离开了学校,把自己封闭在家里。

问题:请运用德育教育的原则对该教师的行为进行批判。如果你是三毛的老师,你会怎样帮助三毛?

答:有效地进行德育,不仅要掌握德育工作的特点,客观上也需要依据一定的原则来解决和处理好各种各样的关系和矛盾;掌握德育工作的基本原则,是卓有成效进行德育所必需的。而三毛的数学老师发现了三毛的错误,没有进行个别教育,直接在全班同学的面前用极端的手段打击学生,没有正面教育,疏通引导,使学生丧失了信心,从此害怕上学,造成严重的负面效果。

如果我是三毛的老师,我会对学生晓之以理,导之以行,以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严格要求与尊重信任相结合,让德育发挥到最大效果。

德育原则:

1. 共产主义方向性和社会主义现实性相结合原则

2. 提高认识与指导实践相结合原则

3.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原则。这一原则是指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要以说服教育为主,积极疏导,启发自觉,指明方向,从提高认识入手,做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

4. 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原则

5. 热爱尊重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

6. 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原则

7.因材施教原则

8. 教育影响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

德育方法:

侧重于提高受教育者道德认识的德育方法。

1.说服教育法

2.道德故事法

侧重于激发受教育者道德情感的德育方法

1.陶冶教育法,教育者有目的地利用环境或者创造一定德育情境,潜移默化地激发受教育者的道德情感。

2.榜样示范法,以他人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和卓越成就影响受教育者,促使其形成良好思想品德的德育方法。

3.移情体验法(在真实或假设的情境中,设身处地感受他人心理反应、需要、态度和情感的一种社会情感能力。

侧重于培养受教育者道德行为的德育方法

1.实践锻炼法。运用的具体形式:学习活动、委托任务、组织活动、执行制度

2.行为训练法。从一定的行为礼仪或活动规则出发,经常反复地训练受教育者的言行举止的德育方法。

侧重于受教育者自我道德修养的德育方法:品德修养指导法。

品德修养指导法运用的具体形式:学习、座右铭、立志、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控制、慎独。

侧重于对受教育者品德进行评价的德育方法:品德评价法。

品德评价运用的具体形式:奖励、惩罚、操行评定。

《德育原理》复习试题及答案解析

《德育原理》复习题 一、解释概念5/3 选择9/2 1.德育 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对受教育者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系统德育影响,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活动。 2.德育学原理:德育学原理是研究德育现象和德育问题,揭示德育规律的科学。 3.个人本位德育目的论 德育目的在于提升个体的生存价值和生命质量,使之成为自主自由的道德主体。 4.社会本位德育目的论 德育目的只能根据社会的需要来制定,培养符合一定社会准则的公民。 5.德育目标 德育目标是指在德育目的指引下,各级各类教育在思想品德培养方面制定的具体质量标准和规格要求。 6.德育目的 德育目的有广狭义之分:广义的德育目的指的是对个体思想品德发展的期望或设计。 狭义:通过德育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什么样的思想品德的人的总要求,它规定着所培养人才在思想品德方面的质量规格。 7.德育过程 德育过程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和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对受教育者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德育影响,通过受教育者能动的认识、体验和践行,从而形成受教育者良好思想品德的过程。 8.陶冶教育法 有目的地利用环境或创设良好的情境,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方法。 9.知行统一原则 是指进行德育工作时要把思想政治法纪观念和道德规范的教育与参加社会生活的实际锻炼结合起来,把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与培养道德行为习惯结合起来,把认识付诸行动,使学生做到言行一致,知行统一。 10.品德 品德是从个人的行为整体中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一贯的心理特点和倾向。 11.品德发展 随着时间和年龄的递增,在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下,个体在品德诸方面所发生的积极运动变化过程。 12.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相结合原则 是指进行德育工作时,要把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的严格要求与对他们个人的尊重信任结合起来,使教育者对学生的影响和要求易于被学生接受并转化为学生的品德。 13.德育理念 德育工作者在长期德育实践活动中,经过亲身体验和理性思考而形成的关于德育本质、规律及其价值的根本性判断和思想观点。 11.人本化德育理念:道德是人为的,道德是为人的,道德是由人的。 14.德育价值 德育价值是作为客体的德育活动及其功能对德育主体需要满足的一种属性。 15.德育方法 德育方法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为完成德育任务、实现德育目的而采用的方式和手段的总和。

德育原理自考复习资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0468】德育原理自考复习资料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研究对象和任务 德育学科性质: 德育原理是研究德育一般问题,揭示德育一般规律的教育科学。一、研究对象——一般问题 德育一般问题是德育原理的研究对象。 德育科学产生和发端于德育问题。p3 考点提示:特殊问题、普遍问题、现象 二、德育原理的研究任务 (一)研究任务p3 根本任务——揭示德育规律 最终目的——指导实践、解决德育问题 (二)德育原理与德育一般规律 1.德育规律的特点: 客观性、内在性、必然性、稳定性 2.德育科学规律与德育客观规律 被揭示出的客观规律是科学规律 第二节德育原理的发展历史 一、形成发展历史过程 1.萌芽阶段 《论语》、《理想国》 《大学》:三纲领、八条目 2.独立科学阶段 1632《大教学论》 洛克——《教育漫画》、绅士教育思想 德育原理在20世纪初从教育学中分化出来,成为独立学科 3.真正科学阶段 标志——马克思德育原理的产生 二、前苏联的德育理论和实践 (一)马卡连柯——《教育诗》、《论共产主义教育》等 思想: 1.尊重信任与严格要求结合 2.集体教育思想(核心)—前景教育原则、平行教育原则 3.劳动教育和纪律教育思想 (二)苏霍姆林斯基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等 最高目标:道德信念 方法:自我教育 三、20世纪西方的道德教育思想 (一)杜德海姆 《道德教育论》 道德内化:价值观—规范—行为习惯 道德过程:他律到自律 (二)杜威 《教育中的道德原理》 1.道德价值——”实用主义“标准 2.道德教育目的——促进儿童生长 3.内容——道德判断、道德选择能力、宗教 4.方法——三位一体(学校生活、教材、教法) (三)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 主要研究:模仿学习、抗拒诱惑、言行一致

训诂学复习试题及答案

《训诂学》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正确答案,将答案写在题后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20分) 1、以下着作,兼注音义的是() A、《尔雅》 B、《经传释词》 C、《经典释文》 D、《释名》 2、解释正文,同时解释前人注释的训诂术语是() A、疏 B、笺 C、音义 D、释文 3、柳宗元《捕蛇者说》:“苛政猛于虎也”,句中“政”指() A、统治 B赋税 C政治制度 D统治者 4、对原文的误字误读进行更正的术语是() A、之言 B、当为 C、读若 D、析言 5、训诂学史上,“浑言”、“析言”两个术语开始使用于() A、东汉 B、唐代 C、宋代 D、清代 6、提示同义词间内在联系及区别的术语是() A、读若 B、谓 C、如字 D析言 7、“盗,逃也”。释义的方式是() A、互训 B、直训 C、义界 D、推因 8、《陈情表》:“而今刘氏,日薄西山,气息淹淹。”句中“薄”的读音是() A、bá B、bà C、báo D、pā 9、“肥,多肉也”释义的方式是 A、互训 B、推因 C、摹写 D、义界 10、“百丈山怀海禅师始立天下禅林规式,谓之清规。”“清规”指() A、佛寺所定的规则和戒律 B、满清规矩 C、清真规矩 D、繁琐、不合理的成规 11、下列词语,属于佛教词汇的是() A、庄严 B、庄重 C、严肃 D、威严

12、《上林赋》:“仁频并闾”仁频即槟郎。句中“仁频”来自() A、朝鲜语 B、日语 C、爪哇语 D、马来西亚语 13、下列着作郭璞作注的是() A、《诗经》 B、《论语正义》 C、《孝经正义》 D、《尔雅正义》 14、孔颖达撰《五经正义》,包括《尚书正义》、《毛诗正义》、《礼记正义》、《春秋左传正义》和() A、《周易正义》 B、《论语正义》 C、《孝经正义》 D、《尔雅正义》 15、《孟子正义》的着者是() A、陈奂 B、马瑞尘 C、刘宝楠 D、焦循 16、汉朝人注释经籍鉴定了训诂学的基础,代表人物有() A、毛晋 B、郑玄 C、孔颖达 D、邢岗 17、训诂学发展的中落期在 A、先秦 B、两汉 C、魏至唐 D、宋至明 18、《诗经·南周·桃夭》:“之子于归,宜其室家。”“归”指() A、出嫁 B、回家 C、偿还 D、行礼 19、古籍在刻印、传抄过程中出现的失落字现象称为() A、衍文 B、脱文 C、讹文 D、倒文 20、利用他书来校勘本书的校勘法叫做() A、对校法 B、他校法 C、文物校书法 D、理校法 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列出的五个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将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少选、错选、多选均不得分;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1、章炳麟《国故论衡》认为,“训诂”包含() A、通论 B、驸经 C、绪论 D、略例 E、概说 2、训诂的方法包括 A、据文证义 B、依境别义 C、因声求义 D、以形索义 E、析词审义 3、萧统的《文选》在唐代主要的注体有() A、李善注 B、五臣注 C、郭璞注 D、范宁注 E、孔颖达注

(全新整理)4月全国自考德育原理试题及答案解析

全国2018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德育原理试题 课程代码:00468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狭义的品德发展是指() A.个体从出生到成熟时期品德发生和变化的过程 B.个体在学校学习中品德变化的过程 C.个体从成熟到衰老时期品德变化的过程 D.个体在家庭影响下品德变化的过程 2.有利于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启发学生在短期内获得大量的系统的道德知识的德育方法是() A.示范法B.讨论法 C.陶冶法D.讲解法 3.关于品德修养与德育的叙述,正确的是() A.品德修养过程中的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是统一的,德育活动中教育者处于主导地位B.品德修养主要用外烁的方法,德育主要通过内省的方法 C.德育的对象和品德修养的对象是一致的 D.品德修养和德育活动过程的主要矛盾是相同的 4.把学生品德分为若干因素和项目,每个因素或项目分为若干等级并用评语来表示,这种德育效果检测与评定的方法是() A.评语定量法B.加权定量法 C.测试评分法D.评语定性法 5.下列关于德育工作者的说法,正确的是() A.德育工作者指德育课教师 B.德育工作者指德育课教师和政教处的管理者 C.德育工作者指履行德育职责的专业人员 D.德育工作者指班主任、德育课教师 6.“德育与社会发展不总是同步的”这一事实不能 ..得出的结论是() 1

A.德育与社会发展间没有必然联系 B.德育具有相对独立性 C.德育可能超前于社会发展 D.德育可能滞后于社会发展 7.“要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地尊重一个人”,这句话反映的德育原则是()A.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原则 B.尊重热爱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 C.因材施教原则 D.说理疏导与纪律约束相结合原则 8.《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的作者是() A.马卡连柯B.克鲁普斯卡娅 C.苏霍姆林斯基D.凯洛夫 9.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学校德育管理模式是() A.经验型学校德育管理模式B.行政型学校德育管理模式 C.科学型学校德育管理模式D.决策型学校德育管理模式 10.德育过程的主要矛盾是() A.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矛盾 B.受教育者与德育内容的矛盾 C.教育者与德育任务的矛盾 D.教育者的德育要求与受教育者现有品德水平的矛盾 11.有效地进行班集体德育工作的前提和基础是() A.抓好日常班级管理B.树立良好班风 C.了解家长对学校的需要D.全面了解和研究学生 12.德育原则与德育规律的关系是() A.德育原则依据德育规律制定B.德育原则决定德育规律 C.德育原则指导德育规律D.德育原则就是德育规律 13.不属于 ...学校德育管理原则的是() A.方向性原则B.教育性原则 C.专制性原则D.民主性原则 14.当受教育者通过受教修德达到了教育者所提出的德育要求,意味着() 2

德育原理复习提纲 有答案

《德育原理》复习提纲 一、选择题 1.“关怀理论”的代表人物是(A) A. 尼尔·诺丁斯 B. 科尔伯格 C. 苏霍姆林斯基 D. 马卡连柯 2.以下是主张“教育的社会政治目的性和政治信仰与道德教育相统一”思想的教育思想家是(B) A. 班杜拉 B.苏霍姆林斯基 C. 科尔伯格 D. 杜威 3.以下不属于“品德教育”运动理论上的代表人物是(D) A. 托马斯·里可纳 B. 威廉·贝内特 C. 爱德华·怀因 D. 尼尔·诺丁斯 4.当代德育课程模式中的“社会行动”课程模式的代表人物是(D) A. 威尔逊 B. 麦克费尔 C. 科尔伯格 D. 纽曼 5.以下那一着作被视为独立的德育学产生的标志(A)。 A.《道德教育论》 B.《德育鉴》 C.《训育论》 D.《德育原理》 6.德育的主要功能不包括(B)。 A.德育的社会性功能 B.德育的自然性功能

C.德育的个体性功能 D.德育的教育性功能 7.独立的德育学产生的标志是(A) A.涂尔干道德教育论 B.杜威的反对传统教育 C.科尔伯格的认知主义 D.诺丁斯的关怀理论 8.价值澄清理论诞生的标志是1966年(A)和他的学生哈名、西蒙合着的《价值与教学》的出版。 A.拉思斯 B.萨沙 C.科尔伯格 D.诺丁斯 9.诺丁斯课程体系的第一步是(A) A.对自我的关怀 B.对思想的关怀 C.对亲密的人的关怀 D.对世界的关怀 10.我国德育课程基本上采用的是(D) A.综合课程形式 B.活动课程形式 C.隐性课程形式 D.螺旋式结构 11.麦克费尔的德育课程模式是(B) A.“符号”课程模式 B.“体谅”课程模式 C.“社会行动”课程模式 D. 品德教育课程模式 12.夸美纽斯将德育理论的依据奠定在()的基础之上。 A. 自然论 B. 实践哲学 C. 神学 D. 儿童心理学

训诂学复习资料

贰练习题 姓名学号成绩 一、填空 1、中国传统的语言文字之学被叫做小学,又叫做汉学或朴学,包括文字学、音韵学和训诂学三个分支学科。 2、训诂发生于先秦,始盛于汉,极盛于__清代____;训诂之为学是由__《尔雅》____建立的,而第一个提出“训诂学”这一名称的学者则是___黄侃_____。 3、作为术语,“训”、“诂”二字单称最早见于____《尔雅》______一书;而二字连言则最早见于《毛传》一书,此书的全称是《____诗故训传_______》;“训诂”复语在__汉__代已经用得很普遍。 4、“谓”这一术语的基本作用是_______解释具体义_____________;段玉裁认为用来“义隔而通之”的术语是“_犹___”;标志被释词属于名词的术语是“__所以____”;“之言”、“之为言”这两个术语的作用是___声训_____。 5、《说文》:“天,颠也。”这一训释,从训诂构成看,属于___声训_____,而从训释方式看,则属于___直训(语词式)_____。 6、训诂学的本体即研究对象是___训诂_____;而训诂学的任务,按黄侃的话说,是“__________论其法式,明其义例__________,以求语言文字之系统与根源”。 7、“自”、“止”、“之”、“孔”、“各”、“天”、“朱”、“武”、“叔”、“特”等十字的本义分别是__鼻、足、到…去、囟门、来到、头(首、)、树桩、征伐、拾取、牛父(公牛)。 8、《墨子》“野于饮食”,《左传》“室于怒而市于色”,这两个语句的辞例是___倒文____;《论语·卫灵公》“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这句话的辞例是___对文____;《论语·述而》“富而可求,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孟子·离娄》“文王视民如伤,望道而未之见”,这两处语句的辞例是___变文_____;《论语·乡党》“迅雷风烈必变”,《淮南子·主术训》“疾风而波兴,木茂而鸟集”,这两处语句的辞例是____变文____;《礼记·玉藻》“大夫不得造车马”,《史记·仓公列传》“生子不生男,缓急无可使者”,《孔雀东南飞》“我有亲父兄,性情暴如雷”,这三处语句的辞例是___复文_____。 9、____《尔雅》____、《说文》、《方言》、___《释名》_____是成书于两汉的四大辞书,其中《方言》的全名是《________輏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____》,著者是__扬雄____。

训诂学试题(1)汇总

训诂学试题 一、解释下列训诂术语(每题3分,共15分) 1.形训——是以形说义的方法,即通过对字的形体结构的分析来寻求解释词义的释词方法。 2.互训——即以意义相同之字,相互训释。 3.犹——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等于说”,一般用于以同义词或近义词作释。 4.读曰——又称“读为”“破字”,即用本字本义来说明假借字。 5.当为——校勘术语,用以直接指明正字以纠正误字。也称“当作”。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我国的传统语言学(旧称小学)大体上包括三个部分,即_音韵学_、_文字学_、_训诂学_。 2.所谓义疏,也是一种传注形式,其名源于六朝佛家的解释佛典,以后泛指_正义_。 3.学习和研究训诂学,应该采取正确的态度,它要求实事求是、无征不信。具体说来,应注意如下三点:一曰务平实,忌好奇;二曰重证据,戒臆断;三曰宁阙疑,勿强解。 4.谓和谓之不同:使用谓之时,被释的词放在谓之的后面;使用谓时,被释的词放在谓的前面。 5.《一切经音义》有两种,一种的编者是释玄应,凡二十五卷;另一种的编者是释慧琳,凡一百卷。 6.王念孙、王引之,世称高邮王氏父子,称他们的四部主要著作为高邮王氏四种,即:《读书杂志》、《广雅疏证》、《经义述闻》、《经传释词》。 7.读破又称破字或易字,这个术语包含两个意思:其一是指用本字来改读古书中的假借字。其二是指改变一个字原来的读音以表示意义的转变。 8.训诂的中心内容是释词,因此所谓训诂的方法,主要就是释词的方法。 三、辨识下列各题解释的正误(判断下列各题,正确的在题后括号内打“√”,错的打“╳”。每小题2分,共10分) 1.诸将微闻其计,以告项羽。( ╳ ) 微闻:略略听到。 2.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 √ ) 保:依恃,凭仗。 3.察笃夭隐,孤寡存只。( √ ) 笃:察。 4.杯觞引满从衣湿,墙壁书多任手顽。( ╳ ) 从:随着。 5.牧童向日眠春草,渔父隈岩避晚风。(╳ ) 隈:躲在。 五、写出下列训诂学家的主要著作(每小题1分,共8分) 1.郝懿行:《易说》《书况》 2.刘熙:释名、孟子注 3.张揖:广雅、埤仓、古今字诂 4.颜师古:匡谬正俗、急就章注、汉书注、五经正义 5.郭璞:尔雅注 6.服虔:春秋左氏传行谊、春秋汉义驳 7.邢昺:论语正义尔雅义疏孝经正义 8.桂馥:说文解字义证 六、写出下列著作的作者及主要内容(每题4分,共12分) 1.周礼正义——书名,八十六卷,二百余万字,

德育原理考试资料

《德育原理》期末考试(A卷) 一、填空题(每小题1 分,共20分) 1、影响品德形成的因素是()、()、()、 ()、()。 2、德育的功能是()、( )。 3、德育的社会目标主要包括()、()、()、()。 4、德育方法的制约因素是()、()、()、()。 5、政治环境影响德育的方式是()、()、( )。 6、根据德育评价所采用的标准不同,德育评价分为() 和()。 二、判断题(每小题 1 分,共 10分) 1、德育原理就是德育规则。() 2、德育为首就是学校教育要把德育放在第一位。() 3、德育目的与德育目标的内容是一样的。() 4、道德认识是人品德形成的先导,所以,有知便有德,无知便无德。() 5、对德育规律认识中外是有相同的。() 6、适当的体罚对学生的品德成长十分有益。() 7、德育环境对人的道德影响是通过人的社会实践实现的。() 8、问题学生就是“差生”。() 9、受教育者也可以调控德育过程。() 10、德育主体具有能动性的特点。() 三、简述题(每小题5分,共30分。要求:只写要点,不做阐 述) 1、人的品德形成规律是什么? 2、德育的社会价值是什么? 3、德育过程的特点是什么? 4、德育方法运用的原则是什么?

5、一个良好的班集体的标志是什么? 四、论述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德育过程中为什么要强调教师的榜样作用?教师怎样才能 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 2、在学生的品德教育中,灌输是否可行?为什么? 五、实践分析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的职责是什么? 2、班主任怎样转变一个品德有问题学生? 《德育原理》(A )答案 一、填空题(每小题1 分,共20分) 1、影响品德形成的因素是(遗传素质)、(社会环境)、(人的社会实践)、(教育)、(个人主观能动性)。 2、德育的功能是(文化传递功能)、(育人的功能)。 3、德育的社会目标主要包括(家庭德育目标)、(学校德育目标 )、(社会公德教育目标)、(职业道德教育目标)。 4、德育方法的制约因素是(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德育对象)、(德育活动条件)。 5、政治环境影响德育的方式是(通过国家政策影响)、(通过国家对德育资源的控制和分配影响)、(通过控制社会文化环境来影响)。 6、根据德育评价所采用的标准不同,德育评价分为(相对评价)和(绝对评价)。 二、判断题(每小题 1 分,共 10分) 1、德育原理就是德育规则。(F ) 2、德育为首就是学校教育要把德育放在第一位。(F ) 3、德育目的与德育目标的内容是一样的。(F ) 4、道德认识是人品德形成的先导,所以,有知便有德,无知便无德。(F ) 5、对德育规律认识中外是有相同的。(R ) 6、适当的体罚对学生的品德成长十分有益。(F )

浙江1月自考训诂学试题及答案解析

浙江省2018年1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训诂学试题 课程代码:00819 一、解释下列训诂术语(每题3分,共15分) 1.形训 2.互训 3.犹 4.读曰 5.当为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我国的传统语言学(旧称小学)大体上包括三个部分,即: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2.所谓义疏,也是一种传注形式,其名源于六朝佛家的解释佛典,以后泛指__________。 3.学习和研究训诂学,应该采取正确的态度,它要求实事求是、无征不信。具体说来,应注 意如下三点:一曰__________;二曰__________;三曰__________。 4.谓和谓之不同:使用谓之时,被释的词放在谓之的__________;使用谓时,被释的词放在 谓的__________。 5.《一切经音义》有两种,一种的编者是__________,凡__________卷;另一种的编者是 __________,凡__________卷。 6.王念孙、王引之,世称高邮王氏父子,称他们的四部主要著作为高邮王氏四种,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读破又称破字或易字,这个术语包含两个意思:其一是指用__________来改读古书中的 __________。其二是指改变一个字原来的读音以表示意义的转变。 8.训诂的中心内容是释词,因此所谓__________,主要就是释词的方法。 三、辨识下列各题解释的正误(判断下列各题,正确的在题后括号内打“√”,错的打“╳”。 每小题2分,共10分) 1.诸将微闻其计,以告项羽。( ) 微闻:略略听到。 2.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 ) 保:依恃,凭仗。 3.察笃夭隐,孤寡存只。( ) 1

2018年自考《训诂学》试题及答案

2018年自考《训诂学》试题及答案 填空题 □“训”和“诂”两个字连用,最早见于汉代毛亨所作的《毛诗诂训传》。 □孔颖达认为:“诂者,古也。古今异言,通之使人知也。训者,道也。道物之貌以告人也。”“诂”是解释“异言”的,“训”是“道形貌”的。 □《毛诗诂训传名义考》的作者是马瑞辰。 □黄侃先生认为:诂就是故,本来的意思。解释词的本义。训就是顺,引申的意思,解释词的引申义。训诂是用语言来解释语言,包括词的本义和引申义。□训诂工作是以扫除古代文献中语言文字障碍为实用目的的一种工具性的专 门工作。 □训诂工作主要有三种:注释工作、纂集工作、考证工作。 □训诂材料包括:随文释义的注释材料,跟注释工作相对应;纂集类训诂专书,跟纂集工作相对应;考证材料,与考证工作相对应的材料。 □前人所称的“传”、“说”、“解”、“诠”、“疏”、“证”、“微”、“诂”、“注”、“义证”、“正义”等,都是随文注释的名称。 □纂集类训诂专书有:依物类分篇汇集同训词的《尔雅》;依照据形说义原则用部首统帅文字的《说文解字》;专门纂集声训以明语源的《释名》;沟通方言词与标准语音义的《方言》等。 □考证专书包括:孔颖达《五经正义》;顾炎武《日知录》;王念孙、王引之《读书杂志》与和《经义述闻》;钱大昕《二十二史考异》与《十驾斋养新录》;赵翼《陔余丛考》;沈家本《历代刑法考》;李慈铭《越慢堂日记》; □训诂体例指训诂工作中所运用的训诂体式和条例。它包括对训诂现象的科学解释,对训诂方法科学依据的理论说明和从程序上加以分解,对文献词义的存在形式、运动规律、特点性质的科学论述。 □黄侃说:“训诂者,用语言解释语言之谓。若以此地之语释彼地之语,或以今时之语释昔时之语,虽属训诂之所有事,而非构成之原理。真正之训诂学,即以语言解释语言,初无时地之限域,且论其法式,明其义例,以求语言文字之系统与根源是也。” □训诂是用语言解释语言的材料,训诂学是研究语言意义的理论。 □训诂学三个时期是:早期训诂学、晚期训诂学、现代训诂学。 □文字学、音韵学和训诂学(字的形、音、义)古代合称“小学”。 □训诂学在具体实践中所面临的两大任务是:应用训诂学和理论训诂学。 □应用训诂学侧重于实际应用,主要是解读和注释古代文献。 □理论训诂学侧重于理论探讨,如词和义之间的关系等。□应用训诂学和理论训诂学二者的关系是:理论探讨以实际应用为目的,实际应用以理论探讨为指导。 □训诂的产生期在先秦两汉;训诂的深入与扩展期在魏晋隋唐;训诂的更新与变革期在宋元明;训诂实践的兴盛与训诂理论的探讨期在清代;训诂学科学理论的创建期在近现代。 □训诂的萌芽期在先秦,训诂工作的系统化期在两汉。 □训诂发展的标志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再度注释的出现、训诂范围的扩大、集注、集解的出现与字书、韵书、义书的分立。 □再度注释的代表是孔颖达奉敕所作的《五经正义》。 □郭璞注《尔雅》和《方言》。

德育原理试题和答案

2013年7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德育原理试题 (课程代码 00468)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纸”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认为儿童道德行为主要是通过社会学习而获得和改变的教育家是 A.班杜拉B.柯尔伯格 C.赞科夫D.凯洛夫 2.学校德育的四个组成部分是思想教育、政治教育、法纪教育和 A.集体主义教育B.理想教育 C.道德教育D.劳动教育 3.现代德育的功能具有 A.全面发展性B.全面性 C.科学性D.主体独立性 4.人的品德形成和发展的现实基础是 A.社会实践活动B.人际交往活动 C.理论学习活动D.信仰敬拜活动 5.目前国内关于学校德育基本内容序列安排的意见或模式主要有结构迁移说、阶段连续说和 A.社会适应说B.螺旋循环说 C.社会建构说D.自我建构说 6.一般说来,德育并不是随着社会生活条件的变化而“立即”、“马上”发生相应变化的,它往往呈现为 A.独立性B.滞后性 C.超前性D.不平衡性 7.为达到德育目的,实现德育内容,运用德育手段进行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和是指 A.德育方法B.德育原则 C.德育规律D.德育方针政策 8.制定德育原则的依据是教育目的、德育目标和 A.德育科学规律B.德育原理 C.德育实践经验D.学生的品德心理特点 9.德育过程中主要矛盾的次要方面是 A.教育者的教育水平B.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 C.受教育者的知识水平D.受教育者已有的品德发展水平 10.在一定时期内对学生品德做出全面评价,以使学生发扬优点,克服缺点,不断上进的方法是

德育原理复习资料整理版汇编

1、德育:德育是促进个体道德自主建构的价值引导活动。 2、德性:德性就是在人的生物性存在中实存的精神性。 3、新性善论: 由于人类整体社会实际的作用,人类个体已经先天地拥有某种对个体来说是先验但对人类整体实践来说是后天的社会性心理文化结构的遗传存在,它提供了道德教育的可能性,正式由于先天道德禀赋的存在,道德教育才有发掘,发扬光大这一禀赋的可能。 4、德育目的:是德育活动预先设定的结果和德育活动追求的终极目标,是德育活动所要生成或培养的品德规格。 5、德育过程: 即德育活动的客观顺序或工作流程。(也有人从单个德育任务自开始到完成的历程角度加以界定) 6、德育方法:教师和学生在德育过程中,为达成一定的德育目标而采用的,有一定内在联系的活动方式与手段的组合。 7、德育主体:在德育过程中以充分注意道德学习主体性发挥为自己道德教育活动最大主体性目标的道德教育工作者——教师。 8、德育内容:德育活动所要传授的,具体道德价值与道德规范及其体系。 9、德育课程:是道德教育内容或教育影响的形式方面,是学校道德教育内容与学习经验的组织形式。 10、思维训练法:以道德知识的学习和道德思维能力的提高为主要目标的德育方法。 11、行为训练法:通过道德实践和对道德行为的价值领悟、策略训练、奖励与惩罚等方式进行道德教育,以巩固道德信念、磨炼道德意志、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德育方法。 12、情感陶冶法:通过设置一定的情境让学生自然而然地得到道德情感与心灵的熏陶、教育的一种教育方法。 13、品德测评:测评者设置一定的情境和标准,并观察被测评者在该情境中的反应,根据事先规定的标准对被测评者的品德发展状况做出评价的方法。 14、习俗性德育:人类社会早期以习俗性道德为教育内容并通过习俗与生活去实施的道德教育形态. 15、澄清反应::“澄清反应”亦称“澄清式问答”、“澄清式回应”,教师通过与学生就其关注的某一问题的对话,帮助学生澄清其思想以形成学生个人的价值观。 1、现代教育的基本特征可以概括为:商品性、生产性、民主性、科学性、发展性、革命性 2、德育理论的形态从历史演进的角度看主要有四种:德育原理、德育论、德育学、德育科学、德育学科群。 3、价值澄清过程的七个步骤涉及的主要是三个方面的内容:选择、珍视、行动。 4、新性善论是现代德育理念的基础,是德育主题性发挥的前提之一。 5、关于道德发展,西方心理学的研究很多。概括地讲,影响最大的主要有三大流派:情感发展方面的精神分析理论、行为发展方面的社会学习理论、认知发展方面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6、德育目的的教育功能主要表现为:导向功能、调控功能、评价功能 7、德育目的的公德功能主要表现为:引导性功能、规范性功能 8、德育过程的特点包括:计划性与正面性性、复杂性与多端性、引导性与整合性 10、方法论意义上的的德育方法包括:启发法、塑造法、雕琢法、树人法、系统或综合法 11、当代西方德育界形成的主要方法模式有:(1)认知发展方法模式(2)社会学习方法模式(3) 价值澄清方法模式(4) 社会行动方法模式 12、德育主体素养的提升应分为德育师资的培育和(德育主体的自修)两个部分来研究。 13、德育目的有教育功能。具体说来,德育目的对教育过程的作用主要体现为:导向功能、调控功能和评价功能 14、从道德教育的角度出发,我国德育教育工作的重点应当包括或强调以下几个方面:基本文明习惯和行为规范的教育、基本道德品质的教育、家庭美德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民主与法制教育和信仰道德教育 15、德育过程的特点至少有以下几方面内容:计划性与正面性、复杂性与多端性、引导性与整合性 16、具体的德育方法有:思维训练法、情感陶冶法、理想激励法、行为训练法、修养指导法。 17、在中国大陆,德育概念的泛化的原因主要有:传统思想的影响、受苏联教育学的影响、中国政治革命的特殊历史轨迹。 18、现代德育内容的基本层次可以归纳为以下四个方面:文明习惯、基本道德、公民道德和信仰道德 19、德育主体的素养结构由三个维度构成,即道德素养、专业素养、教育素养 20、理想激励法师指通过适当方式促进学生形成(道德理想)和(道德信念)的方式进行道德教育的方法。 21、大众传媒之社会影响的一般特征有:中介性、大众性、程序性。 22、涂尔干的《道德教育论》被视为独立的德育学产生的标志。 23、学校德育的世俗化就是宗教教育与学校道德教育的分离。

汉语言文学《训诂学》期末考试答案知识点复习考点归纳总结

训诂学简答题 P91、训诂学功用:古文教学、古籍阅读、古籍整理、辞书编纂 2、训诂学任务:分析古代书面语言的矛盾与障碍、总结前人注疏经验、阐明体例、方式方法、原则和运用。 3、训诂学不等于词汇学:词汇学是研究、分析语言中的词及词义和词汇演变,训诂学要研究这些,但还要研究比这些词更大的语言单位。 4、训诂学不等于语义学:语义学是研究语言意义的的学科,训诂学涉及到语言的意义,但也研究语义以外的东西。如文字是校勘、探求语源等内容。 5、训诂学既古老又年轻:从中国古代语言学发展历史来看,训诂学创始得最早。所以古老。但就语方科学成长的时间来看,科学的训诂学的产生是比较晚的。 6、训诂不等于训诂学:训诂是一种工作,训诂学是研究训诂这门工作的一门学术。 7、训诂学不等于文字学:文字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系统,但是并不等于语言。汉族历代文献是汉字记录的,同样,历代文献也不等于汉字。训诂学研究的对象是历代文献语言,而不是历代文献汉字。文字研究内容涉及到音义,但主要是形,训诂学研究主要内容是语义。训诂学涉及文字学,可以利用文字学的研究成果,但二者有明显的区别。 P338、互文见义在所表达的意义上和修辞手法应怎样理解:一是上下两句的词语要相互补充才能得到一个完整的意义。如:公入而赋,姜出而赋,是指二人在入洞和出洞时都是吟赋。二是上下两句交替使用不同的词语以避免行文的单调枯燥。如:贽币不通,言语不达。通和达就是互文见义。 9、人为因素造成的古代书面语言的障碍:讹字、通假、衍文、脱文、错简。 10、古书阅读中文字障碍:古今字、通假字、异体字、讹误字、避讳字。 古今字:同一个词在古书中先后所使用的不同的字。如:史记项羽本纪中,距关,母内诸候,秦地可尽王矣中的内和纳的关系就是古今字。 通假字:无本字的假借,许慎所说本无其字,依声托事。有本字的假借,本有其字,临时代替,多称通假。前者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后者是从有到有的过程。前一种假借比较长久、固定,有的借义甚至挤掉本义,独占优势。后一种借字与本字关系刚比较轻散,不固定。识别通假字的条件是音近或音同。阅读古书最容易引志误解的大多是有本字的假借。常见错误有不明通假而误和滥用通假。 异体字:是读音和意义完全相同,可以通用的外形不同的字。 讹误字:古书在反复传抄过程中,形体相近的字很容易混同造成讹字。 P5411、文意训释:串讲大意、分析句读、显示修辞、阐述语法、今译全文。 12、校勘的方法:本校、他校、理校、对校。 本校:用本书的前后文字互证,断定其中的错误。 他校:用他书勘定本书,凡其书有采自前人者,可以前人之书校之;有为后人其所引用者,可以后人之书校之;其史料有为同时之书所并载者,可以同时之书校之。 理校:根据文字、音韵、语法、文理等规律来推测其讹误。 对校:用同书的版本或别本互相对勘。 13、注意方法:直音、读若、譬况、反切、如字 直音:同音字注音。 读若:训诂术语之一,用来注音,破通假。有的完全相同音,有的读音相近。 譬况:多用急气言,缓气言。如高诱:哄,读近鸿,缓气言之。 反切:训诂术语之一,简称反或切。用两个字拼合成另一个字的读音,上字取其声母,下字取其韵母和声调,声母和韵母合在一起,得出被切字的读音。 如字:训诂术语之一,指在特定的上下文中,仍按原先的一般读音来读。 14、解释文意:串讲大意、分析句读、阐明语法、显示修示、申述章旨、考证名物典章制度、引证史实故事。 15、以通语释方言同以方言证古语的区别:出发点不同,方式相似。它们的释者和被释者都有一方是方言,另一方是通语或者古语。它们的目的不同。以通语释方言在于说明某个方言词语意义相当于通语中的某个词语,使方言与通语相通;以方言证古语,是为了说明古语发展到当时在方言的遗留,表明当时方言是古语的地方变种,或者辨析古代事物在当时方言区的异名同实。它们的关系,以通语释方言是横的空间关系,以方言证通语是纵的时间关系。 P76 16、形训的作用:又称以形索义,就是通过分析汉字的形体结构来解释字义。如:夫文,止戈为武。这种训诂方式就是属于形训范围。在于探求文字的本义,但不能说明语源。 运用形训方法,把字的意义解释得更清楚。

《训诂学基础》期末试题A卷附答案

《训诂学基础》期末试题A卷附答案 试题部分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5分) 1.?训?和?诂?两个字连用,最早见于( ) A. 《毛诗诂训传》 B. 《毛诗诂训传名义考》 C. 《说文解字》 D. 《尔雅》 2.魏晋隋唐时期是() A. 训诂的产生期 B. 训诂的深入与扩展期 C. 训诂的更新与变革期 D. 训诂实践的兴盛与训诂理论的探讨期 3.《说文解字注》的作者是() A. 许慎 B. 梅膺祚 C. 段玉裁 D. 戴震 4.《墨子间诂》属于() A. 传注 B. 章句 C. 义疏 D. 集解 5.《释名》的作者是() A. 许慎 B. 段玉裁 C. 刘熙 D. 黄侃 二、填空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1.三种不同性质的训释是:、、。 2.训诂考证的三种方法:、、。 3.黄侃先生认为:诂就是,本来的意思。解释词的。训就是,引申的意思,解释词的。训诂是用语言来解释语言,包括词的。 4.声训的作用主要有两个:、。 5.从训诂的体式来看,专门解释古书正文的叫,既解释古书的正文,又解释前人的传住的一般叫。 三、名词解释题(每小题3分,共18分) 1.乾嘉学派: 2.《经籍纂诂》: 3.以形说义: 4.义训:

5.同源词: 增字足义: 四、说明下列各例属何种训诂方式(每小题1分,共10分) 1、宫谓之室,室谓之宫。(《尔雅·释宫》) 2、党、晓、哲,知也。楚谓之党,或曰晓;齐宋之间谓之哲。(《方言》) 3、二足以羽谓之禽,四足而毛谓之兽。(《尔雅·释鸟》) 4、邑外曰郊,郊外曰野。(《诗政训传》) 5、天,颠也。(《说文解字》) 6、福者,备也;备者,备百顺之名也,无所不顺之谓备。(《礼记》) 7、采,采取也,从木从爪。(《说文解字》) 8、庸也者,用也;用也者,通也者,得也。(《庄子·齐物论》) 9、乱,治也。(《尔雅·释诂》) 10、黑与青谓之黻,五色备课之绣。(《诗政训传》) 五、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25分) 1.义界的实质、原则是什么?它的局限性是什么? 2.通释语义与随文释义的区别是什么? 3.解释?望文生训?的含义,并说明产生这一训诂弊病的主要原因。

自考0468德育原理历年真题汇总

全国 2010 年 4 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德育原理试题 课程代码: 00468 一、单项选择题 (本大题共 20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4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 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 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末选均无分。 1.关于德育原理和德育实践关系的论述,正确的是 ( ) A ?德育实践经验产生德育原理 B ?德育原理属于感性认识 C .德育实践经验属于理性认识 D ?德育原理是对德育实践经验的抽象概括,是对德育本质和一般规律的认识 2.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的作者是 ( A .马卡连柯 C .杜德海姆 3. 道德认知发展阶段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 A .柯尔伯格 C .凯兴斯泰纳 4. 现代德育产生于 ( ) A. 原始社会 C .资本主义社会 5.童年期 (6、7 岁一 11、12 岁)儿童品德发展的主要特征是 ( ) A .适应性 B .两义性 C .协调性 D .动荡性 6. 关于德育与科学技术关系的叙述,正 确的是 ( ) A .科学技术对德育的影响主要通过科学家开展德育实现的 B .科学技术的发展会影响人们传统的思想、信仰和道德 C .德育决定了科学技术的发展方向 D .科学技术教育是德育的主要内容 7. 关于德育目标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 .德育目标是指德育活动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的标准 B .德育目标决定了德育目的 C .德育目标是德育内容的具体化 D .德育方法的选择与德育目标没有关系 8. 德育过程中的主要矛盾是 ( ) A .德育目的与德育内容的矛盾 B .德育目标与德育方法的矛盾 C .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矛盾 D .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与受教育者已有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 9. 德育原则是 ( ) A. 德育目标的具体化 B .德育目的和德育目标的总和 ) B .苏霍姆林斯基 D .杜威 ( ) B .班杜拉 D .洛克 B .封建社会 D .社会主义社会

《德育原理》考试资料

《德育原理》期末考试 (A 卷) 一、填空题(每小题1 分,共20分) 1、影响品德形成的因素是( )、( )、 ( )、( )、( )。 2、德育的功能是( )、( )。 3、德育的社会目标主要包括( )、( )、( )、( )。 4、德育方法的制约因素是( )、( )、( )、( )。 5、政治环境影响德育的方式是( )、( )、( )。 6、根据德育评价所采用的标准不同,德育评价分为 ( )和( )。 二、判断题(每小题 1 分,共 10分) 1、德育原理就是德育规则。( ) 2、德育为首就是学校教育要把德育放在第一位。( ) 3、德育目的与德育目标的内容是一样的。( ) 4、道德认识是人品德形成的先导,所以,有知便有德,无知便无德。( ) 5、对德育规律认识中外是有相同的。( ) 6、适当的体罚对学生的品德成长十分有益。( ) 7、德育环境对人的道德影响是通过人的社会实践实现的。( ) 8、问题学生就是“差生”。( ) 9、受教育者也可以调控德育过程。( ) 10、德育主体具有能动性的特点。( ) 三、简述题(每小题5分,共30分。要求:只写要点,不做阐述)

1、人的品德形成规律是什么? 2、德育的社会价值是什么? 3、德育过程的特点是什么? 4、德育方法运用的原则是什么? 5、一个良好的班集体的标志是什么? 四、论述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德育过程中为什么要强调教师的榜样作用?教师怎 样才能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 2、在学生的品德教育中,灌输是否可行?为什么? 五、实践分析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的职责是什么? 2、班主任怎样转变一个品德有问题学生? 《德育原理》(A )答案 一、填空题(每小题1 分,共20分) 1、影响品德形成的因素是(遗传素质)、(社会环境)、(人的社会实践)、(教育)、(个人主观能动性)。 2、德育的功能是(文化传递功能)、(育人的功能)。 3、德育的社会目标主要包括(家庭德育目标)、(学校德育目标 )、(社会公德教育目标)、(职业道德教育目标)。 4、德育方法的制约因素是(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德育对象)、(德育活动条件)。 5、政治环境影响德育的方式是(通过国家政策影响)、(通过国家对德育资源的控制和分配影响)、(通过控制社会文化环境来影响)。 6、根据德育评价所采用的标准不同,德育评价分为(相对评价)和(绝对评价)。

训诂复习资料(精华)

填空题 □ “训”和“诂”两个字连用,最早见于汉代毛亨所作的《毛诗诂训传》。 □ 孔颖达认为:“诂者,古也。古今异言,通之使人知也。训者,道也。道物之貌以告人也。”“诂”是解释“异言”的,“训”是“道形貌”的。 □ 《毛诗诂训传名义考》的作者是马瑞辰。 □ 黄侃先生认为:诂就是故,本来的意思。解释词的本义。训就是顺,引申的意思,解释词的引申义。训诂是用语言来解释语言,包括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 训诂工作是以扫除古代文献中语言文字障碍为实用目的的一种工具性的专门工作。 □ 训诂工作主要有三种:注释工作、纂集工作、考证工作。 □ 训诂材料包括:随文释义的注释材料,跟注释工作相对应;纂集类训诂专书,跟纂集工作相对应;考证材料,与考证工作相对应的材料。 □ 前人所称的“传”、“说”、“解”、“诠”、“疏”、“证”、“微”、“诂”、“注”、“义证”、“正义”等,都是随文注释的名称。 □ 纂集类训诂专书有:依物类分篇汇集同训词的《尔雅》;依照据形说义原则用部首统帅文字的《说文解字》;专门纂集声训以明语源的《释名》;沟通方言词与标准语音义的《方言》等。 □ 考证专书包括:孔颖达《五经正义》;顾炎武《日知录》;王念孙、王引之《读书杂志》与和《经义述闻》;钱大昕《二十二史考异》与《十驾斋养新录》;赵翼《陔余丛考》;沈家本《历代刑法考》;李慈铭《越慢堂日记》; □ 训诂体例指训诂工作中所运用的训诂体式和条例。它包括对训诂现象的科学解释,对训诂方法科学依据的理论说明和从程序上加以分解,对文献词义的存在形式、运动规律、特点性质的科学论述。 □ 黄侃说:“训诂者,用语言解释语言之谓。若以此地之语释彼地之语,或以今时之语释昔时之语,虽属训诂之所有事,而非构成之原理。真正之训诂学,即以语言解释语言,初无时地之限域,且论其法式,明其义例,以求语言文字之系统与根源是也。” □ 训诂是用语言解释语言的材料,训诂学是研究语言意义的理论。 □ 训诂学三个时期是:早期训诂学、晚期训诂学、现代训诂学。 □ 文字学、音韵学和训诂学(字的形、音、义)古代合称“小学”。 □ 训诂学在具体实践中所面临的两大任务是:应用训诂学和理论训诂学。 □ 应用训诂学侧重于实际应用,主要是解读和注释古代文献。 □ 理论训诂学侧重于理论探讨,如词和义之间的关系等。 □ 应用训诂学和理论训诂学二者的关系是:理论探讨以实际应用为目的,实际应用以理论探讨为指导。 □ 训诂的产生期在先秦两汉;训诂的深入与扩展期在魏晋隋唐;训诂的更新与变革期在宋元明;训诂实践的兴盛与训诂理论的探讨期在清代;训诂学科学理论的创建期在近现代。□ 训诂的萌芽期在先秦,训诂工作的系统化期在两汉。 □ 训诂发展的标志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再度注释的出现、训诂范围的扩大、集注、集解的出现与字书、韵书、义书的分立。 □ 再度注释的代表是孔颖达奉敕所作的《五经正义》。 □ 郭璞注《尔雅》和《方言》。 □ 《论语集解》的作者是魏何晏。 □ 魏晋至隋唐时期,注释工作有所深入、研究的范围有所扩大、训诂纂集的种类有所增多,所以这是一个训诂学的发展时期。 □ 造成宋代的疑古与创新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一是程颢、程颐、朱熹等代表的宋明理学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