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廉颇蔺相如列传-文言知识梳理-试卷版(含答案)

廉颇蔺相如列传-文言知识梳理-试卷版(含答案)

廉颇蔺相如列传-文言知识梳理-试卷版(含答案)
廉颇蔺相如列传-文言知识梳理-试卷版(含答案)

《廉颇蔺相如列传》知识总结

一、一词多义

1、负⑤廉颇闻之,肉袒负荆()

①秦贪,负其强()②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③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

④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2、使

①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③乃使其从者衣褐()

②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④大王乃遣一介之使()

3、引③相如引.车避匿()

①引.赵使者蔺相如()②左右欲引.相如去()

4、幸③则幸得脱矣()

①大王亦幸.赦臣()②而君幸.于赵王()

5、以⑨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①以.勇气闻于诸侯()②何以知之( )

③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④以空言求璧()

⑤愿以.十五城请易璧()⑥欲以击柱()

⑦赵亦盛设兵以待秦()⑧以戏弄臣()

⑩宁许以负秦曲()

⑾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

⑿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⒀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

⒁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

6、而⑤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①夫秦强而赵弱()②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③城入赵而璧留秦()④毕礼而归之()

⑥秦王与群臣相视而嘻()⑦已而相如出()

7、徒③徒慕君之高义也()

①徒见欺( ) ②徒以口舌为劳()

8、因③于是相如前进缶,因跪请秦王()

①因宾客至相如门谢罪()②不如因而厚遇之()

9、见③望见廉颇()

①秦诚恐不可得,徒见欺()②大王见臣列观,礼节甚倨()

10、乃

①今君乃亡赵走燕()②设九宾礼于廷,臣乃敢上璧()

11、孰

①惟大王与群臣孰计之()②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12、为③相如度秦王特以诈佯为予赵城()

①拜为上卿()②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

④欲与王为好会于西河外渑池()

⑤秦王善为秦声()⑥秦王为赵王击缶()

13、计③廉颇蔺相如计曰()

①计未定()②窃计欲亡走燕()

14、从①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境上()

②臣从其计( )③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15、书①使人遗赵王书()

②拜送书于庭()③秦御使前书曰()

16、遇

①度道里会遇之礼毕 ( ) ②不如因而厚遇之( )

17、顾①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②顾吾念之()

18、请④璧有瑕,请指示王()

①愿以十五城请易璧()②臣请完璧归赵()

③寡人窃闻赵王好音,请奏瑟()

19、于⑨欲与王为好会于西河外渑池()

①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②故燕王欲结于君()③拜送书于庭()④况于将相乎()

⑤臣恐见欺于王而负赵()⑥终不能加胜于赵()

⑦以勇气闻于诸侯()⑧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

20、之①得璧,传之美人()②即患秦兵之来()

③均之二策()④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二、词类活用:找出词类活用的字词,并注明活用类型及词义。

(1)

①舍相如广成传(舍,名词作动词,安置住宿)

②左右欲刃相如()

③乃使从者衣褐()

④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乃前曰()

⑤臣乃敢上璧()

⑥于是相如前进缶()

(2)

①赵王于是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

②怒发上冲冠()

③而相如廷斥之()

④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

⑤卒廷见相如()

①完璧归赵()

②秦王恐其破璧()

③宁许以负秦曲()

④毕礼而归之()

⑤大王必欲急臣()

①且庸人尚羞之()

②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三、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加点并解释词义。

⑴可与不()⑵拜书送于庭()

⑶如有司案图()

⑷秦自缪公以来,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

⑸唯大王与群臣孰计义之()

⑹乃设九宾之礼于廷()

四、古今异义

(1)明年

..复攻赵:古义:今义:

(2)臣所以去亲戚

..而事君者古义:今义:

(3)请指示

..王古义:今义:

(4)于是相如前进

..缶古义:今义:

(5)宣言

..曰:事见相职必辱之古义:今义:

(6)布衣

..之交古义:今义:

(7)其势必

..不敢留君古义:今义:

(8)传以示美人及左右

..古义:今义:

(9)未尝有坚明约束

..者也古义:今义:

五、注明下面各句的特殊句式。

(1),一般句式标识为“”

①廉颇者,赵之良将也。②蔺相如者,赵人也。

③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④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

⑤且相如素贱人⑥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⑦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二人在也。

⑧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2),一般句式标识为“”、“”

①徒见欺②而君幸于赵王③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④使不辱于诸侯(3)①求人可使报秦者

(4)①何以知之?②君何以知燕王?

(5)①以勇气闻于诸侯②故燕王欲结于君

③拜送书于庭④设九宾礼于廷

(6)省略句(补充其省略成分)

省主语: 1. 不若也

省代词宾语“之”:

①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取阳晋,拜为上卿。

③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④于是王召见,问蔺相如曰

⑤传以示美人及左右⑥王授璧⑦赵王以为贤大夫⑧廉颇送至境⑨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⑽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省介词“于”:

①遂与秦王会渑池②请奉盆缶秦王

③舍相如广成传舍④今臣至,大王见臣列观

⑤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境上⑥今君乃亡赵走燕。

省介词“以”或“以之”:

①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②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

六、固定用法:

1. 奈何:()不予我城,奈何?

2. 孰与:()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3. 何者:()

4. 所以:()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

七、翻译句子:(关键字词直接加点,用红笔批注在原句上)

1、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翻译:

2、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赵予璧而秦不予赵城,曲在秦。翻译:

3、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翻译:

4、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

翻译:

5、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翻译:

6、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臣等不肖,请辞去。

翻译:

7、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翻译:

8、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翻译:

9、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臣请就汤镬。

翻译:

一、一词多义

1、负

①秦贪,负其强(依仗,凭借)

②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辜负,对不起)

③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违背)

④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使...承担)

⑤廉颇闻之,肉袒负荆(背着)

2、使

①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派)

②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出使)

③乃使其从者衣褐(让)

④大王乃遣一介之使(使臣)

3、引

①引.赵使者蔺相如(引见,延请)

②左右欲引.相如去(拉)

③相如引.车避匿(牵,拉,引申为调转)

4、幸

①大王亦幸.赦臣(幸好,侥幸)

②而君幸.于赵王(宠幸)

③则幸得脱矣(侥幸)

5、以

①以.勇气闻于诸侯(凭借、依靠)

②何以知之(凭借)

③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凭借)

④以空言求璧(用,拿)

⑤愿以.十五城请易璧(用,拿)

⑥欲以击柱(用,拿)

⑦赵亦盛设兵以待秦(表目的,用以,用来)

⑧以戏弄臣(表目的,用以,用来or用,介词)

⑨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表目的,用以,用来)⑩宁许以负秦曲(表目的,用以,用来)

⑾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因为)

⑿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因为)⒀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因为)

⒁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以为:认为)

6、而

①夫秦强而赵弱(连词,并列)

②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转折)

③城入赵而璧留秦(表承接)

④毕礼而归之(表承接)

⑤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表承接)

⑥秦王与群臣相视而嘻(表修饰)

⑦已而相如出(不久)

7、徒

①徒见欺(白白地)

②徒以口舌为劳(只,只不过)

③徒慕君之高义也(只是)

8、因

①因宾客至相如门谢罪(通过、经由)

②不如因而厚遇之(趁机)

③于是相如前进缶,因跪请秦王(趁机)

9、见

①秦诚恐不可得,徒见欺(表被动)

②大王见臣列观,礼节甚倨(接见)

③望见廉颇(看见)

10、乃

①今君乃亡赵走燕(语气副词,表加强判断语气,可译为“却”)

②设九宾礼于廷,臣乃敢上璧(才)

11、孰

①惟大王与群臣孰计之(仔细)

②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谁,哪一个)

12、为

①拜为上卿(做,担任)

②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认为)

③相如度秦王特以诈佯为予赵城(作)

④欲与王为好会于西河外渑池(结交)

⑤秦王善为秦声(演奏)

⑥秦王为赵王击缶(替)

13、计

①计未定(计策)

②窃计欲亡走燕(打算)

③廉颇蔺相如计曰(商量)

14、从

①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境上(跟从)

②臣从其计 (听从)

③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由,向)

15、书

①使人遗赵王书(书信)

②拜送书于庭(国书)

③秦御使前书曰(写)

16、遇

度道里会遇之礼毕 (见面 )

不如因而厚遇之(款待,对待 )

17、顾

①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动词,回头)

②顾吾念之(只是,不过)

18、请

①愿以十五城请易璧(请求)

②臣请完璧归赵(请允许我)

③寡人窃闻赵王好音,请奏瑟(请求)

④璧有瑕,请指示王(请允许我)

19、于

①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对)

②故燕王欲结于君(同,跟)

③拜送书于庭(到)

④况于将相乎(对于)

⑤臣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被)

⑥终不能加胜于赵(比)

⑦以勇气闻于诸侯(在)

⑧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在)

⑨欲与王为好会于西河外渑池(在)

20、之

①得璧,传之美人(代词,指玉璧)

②即患秦兵之来(主谓之间,取独)

③均之二策(指示代词,这)

④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代词,我)

二、词类活用:找出词类活用的字词,并注明活用类型及词义。(1)名词作动词

①舍相如广成传(舍,名词作动词,安置住宿)

②左右欲刃相如(刃,名词作动词,用刀杀)

③乃使从者衣褐(衣,名词作动词,穿)

④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乃前曰(前,名词作动词,上前)

⑤臣乃敢上璧(上,名词作动词,献上)

⑥于是相如前进缶(前,名词作动词,上前)

(2)名词作状语

①赵王于是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西,名词作状语,向西)

②怒发上冲冠(上,名词作状语,向上)

③而相如廷斥之(廷,名词作状语,在朝廷上)

④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间,名词作状语,从小路)

⑤卒廷见相如(廷,名词作状语,在朝廷上)

⑶使动用法

①完璧归赵(完,使动用法,使...完整)

②秦王恐其破璧(破,使动用法,使...破碎)

③宁许以负秦曲(负,使动用法,使...承担)

④毕礼而归之(归,使动用法,使……结束;使...回去)

⑤大王必欲急臣(急,使……急,使动用法,逼迫)

⑷意动用法

①且庸人尚羞之(羞,意动用法,以...为羞耻)

②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先,意动用法,以...为先;后,意动用法,以...为后)

三、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加点并解释词义。

⑴可与不(不,通“否”,用在疑问句中。)

⑵拜书送于庭(庭,通“廷”,接受朝拜和处理政务的地方。)

⑶如有司案图(案,通“按”,察看。)

⑷秦自缪公以来,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缪,通“穆”)

⑸唯大王与群臣孰计义之(孰,通“熟”,仔细。)

⑹乃设九宾之礼于廷(“宾”同“傧”,接引宾客的人。)

四、古今异义

(1)明年

..复攻赵:

古义:第二年

今义:今年的下一年

(2)臣所以去亲戚

..而事君者

古义:内亲及外戚

今义:仅指外戚

(3)请指示

..王

古义:指出,给……看今义:上级给下级的命令

(4)于是相如前进

..缶

古义:上前进献

今义:向前发展进步,向前行进

(5)宣言

..曰:事见相职必辱之

古义:扬言

今义:表明立场观点的文告

(6)布衣

..之交

古义:平民

今义:麻布衣服

(7)其势必

..不敢留君

今义:按事物的发展推测必须会导致(某种结果)

古义:形势、一定

(8)传以示美人及左右

..

古义:指侍从

今义:左和右两个方位

(9)未尝有坚明约束

..者也

古义:遵守约定

今义:限制管束使不超越范围。

五、注明下面各句的特殊句式。

(1)判断句,一般句式标识为“……者,……也。”

①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②蔺相如者,赵人也。

③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

④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

⑤且相如素贱人

⑥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⑦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二人在也。

⑧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2)被动句,“见”、“为……所……”

①徒见欺

②而君幸于赵王

③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④使不辱于诸侯

(3)定语后置句

①求人可使报秦者

(4)宾语前置

①何以知之?

②君何以知燕王?

(5)状语后置

①以勇气闻于诸侯

②故燕王欲结于君

③拜送书于庭

④设九宾礼于廷

(6)省略句(补充其省略成分)

省主语:

1. (廉颇)不若(秦王)也

省代词宾语“之”:

①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②取阳晋,拜(之)为上卿。

③欲勿予(秦国),即患秦兵之来。

④于是王召见(蔺相如),问蔺相如曰

⑤传(玉)以示美人及左右

⑥王授(蔺相如)璧

⑦赵王以(之)为贤大夫

⑧廉颇送(之)至境

⑨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

⑽均之二策,宁许(之)以负秦曲。

省介词“于”:

①遂与秦王会(于)渑池

②请奉盆缶(于)秦王

③舍相如(于)广成传舍

④今臣至,大王见臣(于)列观

⑤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于)境上

⑥今君乃亡(于)赵走(于)燕。

省介词“以”或“以之”:

①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以)书

②欲(以之)予秦,秦城恐不可得

六、固定用法:

1. 奈何:对……怎么办?

不予我城,奈何?

2. 孰与:和……相比,哪一个……

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3. 何者:这是为什么?

4. 所以:所……的原因,所……的缘故

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

七、翻译句子:(关键字词直接加点,用红笔批注在原句上)

1、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翻译:主意还没拿定,(并且)要找个可出使回复秦国的人,还没找到。

2、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赵予璧而秦不予赵城,曲在秦。

翻译:秦国用城池来求换和纸壁而赵国不应许,理屈(的一方)在于

高考文言文基础知识复习《师说》知识点全梳理

高考文言文基础知识复习《师说》知识点全梳理 高考文言文基础知识复习《师说》知识点全梳理 一、知识点梳理 1、文体知识 “说”是古代用以记叙、议论或说明等方式来阐述事理的文体。既可以发表议论,也可以记事, 都是为了表明作者的见解,说明寄寓的道理。《文章辨体序说》:“说者,释也,解释义理而以己意述之也。”“说”的语言通常简洁明了,寓意深刻;写法较灵活,跟现代的杂文大体相似,通常采以小见大的办法,借讲寓言故事、状写事物等来说明事理,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托物寓意”。“说”就是“谈谈”的意思,比如“马说”从字面上可以解作“说说千里马”或“说说千里马的问题”《爱莲说》、《马说》、《捕蛇者说》、《师说》、《黄生借书说》就属这一文体。 2、作家作品 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人,汉族。祖籍昌黎(今辽宁义县),自谓“郡望昌黎”,故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他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散文语言,破骈为散,扩大文言文的表达功能。宋代苏

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页 1 第宗”之名。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 3、课文解读 《师说》作于唐贞元十八年(公元802年)韩愈任四门博士时,是说明教师的重要作用,从师学习的必要性以及择师的原则。抨击当时士大夫之族耻于从师的错误观念,倡导从师而学的风气,同时,也是对那些诽谤者的一个公开答复和严正的驳斥。本文利用正反对比、破立结合的论证方法,富有特色。而且涉及很多重要字词及文言现象,例如“师”、“学者”、“惑”等,我们应该掌握这些词含义,夯实古文功底。 二、综合练习题 (一)给下列词注音: 受业()解惑()愚笨()乐师()阿谀()郯子()苌弘()师襄()老聃()李潘()经传()或不焉()嘉()贻()句读()读书()嗟乎()长幼() (二)解释下列句子中词语的含义 ⑴【师】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 ②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③吾师道也:()

历年中考语文常考文言文知识梳理

历年中考语文常考文言文知识梳理第1篇公输 一、文学(文体)常识 墨子(约前468年-前376年),名翟,是春秋战国时期墨家学派的创始人。战国初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先秦诸子散文代表作家。墨家的基本思想主要有:兼爱、非攻、尚贤、尚同、天志、明鬼、非命、非乐、节用、节葬。二、词语积累 1.通假字 (1)知而不争(通“诤”,谏诤,规劝。) (2)子墨子九距之(通“拒”,抵御。) (3)公输盘诎(通“屈”,理屈。) (4)已持臣守圉之器(通“御”,抵挡。) 2.词类活用 (1)吾义固不杀人(名词作动词,坚守道义。) (2)吾既已言之王矣(名词作动词,告诉。) (3)犀兕麋鹿满之(形容词作动词,充满。)

(4)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动词作名词,巧妙的方式。) (5)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名词作动词,入侵。) 3.古今异义 (1)子墨子起,再拜(古义:两次。今义:又一次。) (2)胡不见我于王(古义:为什么。今义:姓氏。) (3)荆之地方五千里(古义:土地方圆。今义:空间的一部分;部位。) (4)此犹文轩之与敝舆也(古义:彩饰。今义:常指字和文章。) 4.一词多义 (1)为:①子墨子解带为城(作为。) ②夫子何命焉为(与“焉”合用,表示疑问语气。) ③必为有窃疾矣(是。) ④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前面的“为”:替;后面的“为”:制造。) (2)见:①见公输盘(动词,会见。) ②于是见公输盘(动词,召见。) ③胡不见我于王(引见。) ④子墨子见王(拜见。)

(3)类:①不可谓知类(事理。) ②为与此同类(种类。) (4)子:①子墨子闻之(前面的“子”,夫子,先生;后面的“子”,尊称。) ②愿借子杀之(子,您。) (5)说:①公输盘不说(高兴。) ②请说之(陈述,解释。) (6)然:①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这样。) ②然臣之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但是。) (7)于:①胡不见我于王(向。) ②今有人于此(在。) ③起于鲁(从。) (8)争:①争有所余(动词,争夺。) ②知而不争(通“诤”,谏诤。) (9)已:①然胡不已乎(停止。) ②不可,吾既已言之王矣(已经。) (10)而:①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连词,表承接。)

小学文言文知识点

小学文言文知识点 通假字 0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 “说”通“悦”,愉快、高兴。 02、女知之乎?(《论语十则》) “女”通“汝”,人称代词,你。 03、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两小儿辩日》) “知”通“智”,智慧。 04、担中肉尽,止有剩骨。(《狼》)“止”通“只”。 05、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郑人买履》) “坐”通“座”,座位。 06、出门看火伴。(《木兰诗》) “火”通“伙”,伙伴。 07、才美不外见。(《马说》) “见”通“现”,出现。 08、河曲智叟亡以应。(《愚公移山》) “亡”通“无”。 09、小惠未偏,民弗从也。(《曹刿论战》)“偏”通“遍”,遍及、普遍。 10、一切乌有。(《山市》) “乌”通“无”,没有。 古今异义 1、绝境 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 今义:无出路的境地。 例句: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桃花源记》) 2、交通 古义:交错相通。 今义:主要用于称各种运输和邮电事业。例句: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桃花源记》) 3、穷 古义:穷尽。 今义:经济贫困。 例句:复前行,欲穷其林。(《桃花源记》) 4、鲜美 古义:鲜艳美丽。 今义:指(食物)味道好。 例句: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桃花源记》) 5、布衣 古义:平民。 今义:棉布衣服。 例句: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出师表》) 6、可以 古义:可以凭借。 今义:对某事表赞同。 例句:可以一战,战则请从。(《曹刿论战》) 7、开张 古义:扩大。 今义:开业(多指商业部门)。 例句:诚宜开张圣听。(《出师表》) 8、涕 古义:泪。 今义:鼻涕。 例句: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出师表》) 9、兵 古义:兵器。 今义:士兵。 例句:兵甲已足。(《出师表》) 10、池 古义:护城河。 今义:小水塘、池塘。 例句: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孟子>二章》) 11、走 古义:“跑”的意思。 今义:行走。 例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扁鹊见蔡桓公》) 12、汤 古义:热水。 今义:菜或面做的稀状食物。 例句:及其日中如探汤。(《两小儿辩日》)

初中文言文知识梳理(词类活用)

【初中文言文知识梳理】 【一:字音】 (一)多音字 所谓多音字是指有两个或两个以上读音的字。一个汉字,读音不同还意味着词性不同、意义不同和用法不同。因此,好文言文中的多音字,对于文言文的学习十分重要。 如:夫有读fú予观夫巴陵胜状若夫霪雨霏霏夫环而攻之有读fū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其夫呓语 间有读jiān 奉命于危难之间有读jiàn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遂与外人间隔同学们在的时候应该类整理 (二)异读字 所谓异读,是指一个字有两个以上的读法。文言文中的异读有三类:破音异读、假借异读、古音异读。 1、破音异读前人又叫“读破”“破音”。它是用改变字的通常读音来表示不同词性和意义的一种办法 如:王原音wáng 破音wàng 乃丹书帛曰“陈胜王” 2、通假异读通假异读,是指在通假现象中,通假字要按本字的读音读。 如:孰为汝多知zhì乎知同智河曲智叟亡wú以应亡同无首尾长约八分有yòu奇有同又 3、古音异读所谓古音异读,是指古代的一些专有名词,如:人名、地名、官名、族名、器物名、姓氏等,因其专有,就有了固定性,从而发古音。 可汗kahán yān燕山吴广者,阳夏jiǎ人也,字叔。 【二:文言实词】 古汉语实词主要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他们有实在的意义,能单独回答。 (一)古今异义。在文言文中,有些古今相同时词,由于演变的结果,词的含义表现出以下几种差异: ①词义扩大。如“江”和“河”古时专指长江与黄河,现在泛指江河。 ②词义缩小。如“率妻子邑人来此境”中的妻子指的是妻子和儿子,现在专指男子的配偶。 ③词义转移。如“先帝不以臣卑鄙”中的“卑鄙”古义指低微而鄙俗(即地位低见识浅),而现在是品德恶劣、不道德的意思。 ④词义交叉。如“怜”,古今意义都有怜悯的意思,但“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中的“怜”解释为爱怜比较适合文意。 古今异义的单音词集录汤郭寻(不久)走裙致词(对――说话)但(只

教材文言文知识梳理(人教版必修1)

教材文言文知识梳理 必修1 Ⅰ.古代文化常识梳理 《烛之武退师》 1.《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尽的编年体史书,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全称《春秋左氏传》,别称《左氏春秋》,和《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2.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春秋初期,周天子分封天下,一般就是功劳大的,分得土地多,爵位就高,就可以分封为公爵,比如晋文公、穆公、齐桓公等。 3.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 4.寡人:诸侯谦称,寡德之人。 5.执事:办事的官吏,也用于对对方的敬称。 6.大夫:官职等级名。夏商周时,官分卿、大夫、士三级,大夫又分上、中、下三等。后来成为对有官位者的通称。 《荆轲刺王》 1.《战国策》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历史学名著。它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又称《国策》。由西汉向所整理编写,共33篇,分为十二策。《国语》是第一部国别体史书。 2.卿:古代对人的敬称。如燕人称荆轲为荆卿。 3.竖子:对人的蔑称。除此之外还有“童仆”和“小孩”的意思。 4.祖:临行祭路神,引申为饯行和送别。 5.古代音乐分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七音。变徵是徵的变调,音调悲凉;羽,声调激愤。 6.中庶子:管理国君的车马之类的官。 7.郎中:宫廷的侍卫。民间又称医生。 8.箕踞:坐在地上,两腿开,形象像箕,是一种轻慢傲视对方的姿态。 《鸿门宴》 1.《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上起传说中的黄帝,下到汉武帝。分本纪、世家、列传、书、表五类,共130篇,50余万字。本纪记帝王,世家述诸侯,列传叙人臣,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等,表记各个时期的简单大事记。鲁迅评价该书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2.关中:函谷关以西,今一带。 3.:崤山以东,即函谷关以东的地区。 4.季父:叔父。古代兄弟或姊妹间长幼排序为伯、仲、叔、季。 5.河:特指黄河。江,特指长江。

小学语文文言文考点梳理及练习题

小升初语文文言文考点梳理及巩固练习题 一、通假字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说,通“悦”,愉快,高兴。《论语十则》 2、女知之乎?女,通“汝”,人称代词,你(你知道怎样教导别人吗?)。《论语十则》 3、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知通“智”,智慧。谁说你知道的事情多呢《两小儿辩日》 4、担中肉尽,止有剩骨。止通“只”。《狼》 5、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坐”通“座”,座位。他先在家里拿根绳子量好自己脚的尺寸,就把量好的尺寸放在自己的座位上了《郑人买履》 6、出门看火伴“火”通“伙”,伙伴。《木兰诗》 7、才美不外见“见”通“现”,出现。《马说》 8、河曲智叟亡以应“亡”通“无”《愚公移山》 9、小惠未偏,民弗从也。偏通“遍”,遍及,普遍。《曹刿论战》 10、一切乌有。乌通“无”,没有。《山市》 二、古今异义。 1、绝境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 今义:无出路的境地。 例句: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桃花源记》) 2、交通古义:交错相通。 今义:主要用于称各种运输和邮电事业。例句: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桃花源记》) 3、穷古义:穷尽。 今义:经济贫困。例句:复前行,欲穷其林。(《桃花源记》) 4、鲜美古义:鲜艳美丽。 今义:指(食物)味道好。例句: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桃花源记》) 5、布衣古义:平民。 今义:棉布衣服。例句: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出师表》)

7、可以古义:可以凭借。 今义:对某事表赞同。例句:可以一战,战则请从。(《曹刿论战》) 8、开张古义:扩大。 今义:开业(多指商业部门)。例句:诚宜开张圣听(《出师表》) 9、涕古义:泪。 今义:鼻涕。例句: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出师表》) 10、兵古义:兵器。 今义:士兵。例句:兵甲已足(《出师表》) 12、池古义:护城河。 今义:小水塘、池塘。例句: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孟子>二章》) 14、走古义:“跑”的意思。 今义:行走。例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扁鹊见蔡桓公》) 15、汤古义:热水。 今义:菜或面做的稀状食物。例句:及其日中如探汤(《两小儿辩日》) 16、去古义:离开。 今义:到……去例句: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两小儿辩日》) 17、再古义:第二次。 今义:又一次。例句: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曹刿论战》) 三、常见文言虚词归纳总结。 【之的用法】 1、“之”作代词的用法最多。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代词,指学过的知识 2、“之”作动词 送孟浩然之广陵是动词“到” 3、“之”作结构助词“的”例如:圣人之道。 4、“之”起调节音节作用,不译例如:久之,目似瞑。 【其的用法】 1、代词,指“他、她、它(们)的”例如:欲知其轻重,指“它的”,大象。

高考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梳理

高中文言文知识梳理 第一册文言文知识梳理 《烛之武退秦师》 通假字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已,通“矣”,语气词,了。 2.共其乏困 共,通“供”,供给。 3.夫晋,何厌之有 厌,通“餍”,满足。 4.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阙,通“缺”,侵损,削减。 5.秦伯说,与郑人盟 说,通“悦”,高兴。 6.失其所与,不知 知,通“智”,明智。 古今异义 1.贰于楚也 古:从属二主,动词; 今:“二”的大写,数词。 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古:东方道路上的主人; 今:泛指设宴请客的主人。 3.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古:使者,出使的人; 今:指外出之人随身携带的物品。 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古:那个人; 今:尊称一般人的妻子。 《勾践灭吴》 7.南至于句无句,通“勾”。 8.将帅二三子夫妇以蕃帅,通“率”,率领。 9.令壮者无取老妇取,通“娶”,娶妻。 10.将免者以告免,通“娩”,分娩。 11.三年释其政政,通“征”,征税。 12.而摩厉之于义摩厉,通“磨砺”,切磋。 13.无不铺也铺,通“哺”,给人食物吃。 14.无不歇也欼,通“啜”,给人水喝。 15.衣水犀之甲者亿有三千 有,通“又”,用于整数与零数之间。 5.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 古:像爪和牙一样,指帮助者或得力助手; 今:比喻坏人的党羽。 6.将不可改于是矣古:对这种局面;今:连词,表示后一事紧接着前一事。7.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

古:原野;今:指黄河中下游地区。 8.丈夫二十不取古:男子;今:男女两人结婚后,男子是女子的丈夫。 《邹忌讽齐王纳谏》 16.徐公来,孰视之孰,通“熟”,仔细。 9,今齐地方千里古:土地方圆;今:指某一区域。 《触龙说赵太后》 17.少益耆食耆,通“嗜”,喜爱。 18.必勿使反反,通“返”,返回。 《季氏将伐颛臾》 19.无乃尔是过与与,通“欤”,句末语气词。 《寡人之子国也》 20.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无,通“毋”,不要。 21.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通“斑”,花白。22.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涂,通“途”,道路。 《劝学》 23.虽有槁暴有,通“又”,又,再。 暴,通“曝”,晒。 24.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通“智”,才智。 25.君子生非异也生,通“性”,资质,禀赋。 《秋水》 26。泾流之大泾,通“径”,直。 27.不辩牛马辩,通“辨”,分辨。 《过秦论》 28.合从缔交

教材文言文知识梳理人教必修1

教材文言文知识梳理-(人教版必修1-)

————————————————————————————————作者:————————————————————————————————日期:

教材文言文知识梳理 必修1 Ⅰ.古代文化常识梳理 《烛之武退秦师》 1.《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尽的编年体史书,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全称《春秋左氏传》,别称《左氏春秋》,和《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2.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春秋初期,周天子分封天下,一般就是功劳大的,分得土地多,爵位就高,就可以分封为公爵,比如晋文公、秦穆公、齐桓公等。 3.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 4.寡人:诸侯谦称,寡德之人。 5.执事:办事的官吏,也用于对对方的敬称。 6.大夫:官职等级名。夏商周时,官分卿、大夫、士三级,大夫又分上、中、下三等。后来成为对有官位者的通称。 《荆轲刺秦王》 1.《战国策》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历史学名著。它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又称《国策》。由西汉刘向所整理编写,共33篇,分为十二策。《国语》是第一部国别体史书。 2.卿:古代对人的敬称。如燕人称荆轲为荆卿。 3.竖子:对人的蔑称。除此之外还有“童仆”和“小孩”的意思。 4.祖:临行祭路神,引申为饯行和送别。 5.古代音乐分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七音。变徵是徵的变调,音调悲凉;羽,声调激愤。 6.中庶子:管理国君的车马之类的官。 7.郎中:宫廷的侍卫。民间又称医生。 8.箕踞:坐在地上,两腿张开,形象像箕,是一种轻慢傲视对方的姿态。 《鸿门宴》 1.《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上起传说中的黄帝,下到汉武帝。分本纪、世家、列传、书、表五类,共130篇,50余万字。本纪记帝王,世家述诸侯,列传叙人臣,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等,表记各个时期的简单大事记。鲁迅评价该书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2.关中:函谷关以西,今陕西一带。 3.山东:崤山以东,即函谷关以东的地区。 4.季父:叔父。古代兄弟或姊妹间长幼排序为伯、仲、叔、季。 5.河:特指黄河。江,特指长江。

成都小升初文言文知识点汇总

成都小升初文言文知识点汇总 语文网为大家整理了成都小升初文言文知识点汇总的相关内容,希望能助考生一臂之力。 成都小升初文言文知识点汇总: 文言实词 古汉语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和量词。至于代词,在古汉语中,因其语法作用特殊,一般归为虚词。文言词汇中出现频率最多的是实词,较难掌握的也是实词。熟悉实词主要是掌握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知识。 1. 识别通假字,掌握其本字、读音和意义。古今通假现象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对于我们来说,一要掌握通假现象的原则,即通假字和本字读音必须相同或相近,如“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中“要”通“邀”,读作“yāo”;二要靠平时积累,牢记所学课文中注释所指出的通假字。注意,如果通假字与本字读音不同,应读本字的现代读音。如“火齐之所及也”中“齐”通“剂”,应读“jì”。 2. 辨析词的古今义,古今异义的词语是学习文言文的重点之一。一要注意古今词义的差别,积累课内所学课文中的古今异义词,如“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中“河”专指“黄河”;而现在已是一个普通名词,成为河流的通名。再如:“扁鹊望桓侯而还走”中“走”是“跑”的意思;现代汉语中的含义是“行走”。二要注意不要把连在一起的两个文言单音词误认为现代汉语的双音合成词。如“中间力拉崩倒之声”中“中间”是两个词,意思是“里面夹杂着”。 3. 正确解释多义词在不同语境中的意思义。在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的情况很多,同一个词,在这个句子里是一个意义,在那个句子里又是另一个意义。阅读文言文要特别重视并掌握这类多义词的情况,这是培养文言文阅读能力的重要基础。怎样确定它们在句子中的意义,要根据上下文和文章内容来考虑。如“温故而知新”,“故”的意思是旧的,“桓侯故使人问之”,“故”意思是特意。在学习时,还应对一词多义现象及时总结、归纳,并牢记例句。 4. 词类活用。在古代汉语中,词类一般是比较稳定的,但是有些词在特殊情况下会改变它的词性,起了另一类词的作用。这种特殊的语言现象叫“词类活用”。 例(1)妇抚儿乳。乳,本义是“奶”,这里是名词作动词“喂奶”。 例(2)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弛,形容词作动词,放下。 例(3)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箕畚”在这里表示“运”的工具,译为“用土筐”。 例(4)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乱,“使……混乱”;劳,“使……劳累”。

文言文知识整理

【定义】 文言文是以古汉语为基础,经过加工的书面语。 言文是相对白话文而来的。 文言文的意思就是指用书面语言写成的文章。 【翻译手段】 录: 凡是人名、地名、朝代、年号、官名、书名、物名、度量衡单位、器具、数量词、庙号、谥号、特殊称谓、专门术语等专有名词,都可照原文抄录。此外,古今词义一致,如“山”、“火”、“车”、“问”、“逃”等,也无需翻译。 添: 在原文有省略的地方,增添必要的内容,使译文通顺、明确。如“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口技》),其中“抚尺”和“一下”之间缺一个动词“响”,翻译应加上。又如“尝贻余核舟一,……”(《核舟记》),译文时,句前应加主语“王叔远”,“一”字之后应加量词“枚”。 释: 这是用得最多的一种手段;运用现代汉语的双音节词语来解释古文中的单音节词语。对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的活用,用法多样的一些虚词等要特别注意,一定要联系上下文,选准它的确切解释。 理: 调整、理顺译文的词序。大多数文言词句的词语排列次序和现代汉语是一致,但也有一些文言句式,如“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捕蛇者说》),原次序译作“苛酷的统治凶狠比老虎”,这不符合现代语习惯,应把“比老虎”调整到“凶狠”之前。 删: 有些词语仅有语法作用而无法译出的,可删去不译。如“夫大国,难测也”(《曹刿论战》)中的“夫”,“何陋之有”(《陋室铭》)中的“之”,“学而时习之”(《论语》)中的“而”都属于这一类。

缩: 文言文有些句子,为了增强气势,故意用了繁笔,翻译时可将其意思凝缩。如:(秦)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现代汉语中很难找到四种不同说法来译“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三个短句,在翻译时可凝缩为“秦有并吞天下、统一四海的雄心”) 【分类】 实词 如果掌握了文言文的常用实词,就可以算是基本上读懂了文言文。在文言文中,文言实词是主要的语言材料,也是我们阅读时遇到的较大障碍,而学习实词的难度比起学习虚词来又小得多。所以,有目的、有重点、有系统地积累一些常用文言实词对学习文言文时很有帮助的。 那么,如何积累和掌握文言文中的常用实词呢基本步骤应该是:逐步积累,反复巩固,扩展延伸。同一个常用实词,在这篇课文复习到时,可以想一想其它课文中是否见过,如果其它课文中见过,再想一想,这篇课文和其它课文中出现的这同一个词用法是否相同。若用法相同,则巩固旧知识;若用法不同,看一看不同在哪里,有什么规律可循。用这种方法,既省时间,又见效果。 虚词 所谓虚词,就是指那些不能够单独成句,词汇意义又比较抽象,但能通过它把实词组织在一起,完成句子结构的词类。在文言文中,虚词的使用频率很高,用法灵活,因此要想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就要了解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人教版教材文言文基础知识梳理

2016年高考一轮复习:人教版教材文言文基础知识梳理 文言文知识梳理(一) [必修1] 《烛之武退秦师》 一、在括号内写出下列句中加点字的通假字。 1.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 2. 失其所与,不知( ) 3. 无能为也已( ) 4. 秦伯说( ) 二、写出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古义。 1.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今义:请客的主人或比赛、会议的承办者 古义:____ 2. 行李之往来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箱子等 古义:____ 3. 共其乏困今义:疲劳古义:____ 4.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今义:妻子古义:____ 三、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多义词。 1. 鄙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 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 敢竭鄙怀,恭疏短引( ) 2. 焉 焉用亡郑以陪邻( ) 朝济而夕设版焉( ) 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 四、指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活用情况并解释。 1.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 2. 越国以鄙远( ) 3. 既东封郑( )

4. 与郑人盟( ) 5. 既东封郑( ) 6. 越国以鄙远( ) 五、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并翻译。 1. 夫晋,何厌之有?( ) 2.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 3.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 4. 是寡人之过也。( ) 《荆轲刺秦王》 一、在括号内写出下列句中加点字的通假字。 1. 秦王必说见臣( ) 2. 今日往而不反者( ) 3. 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 4. 秦王还柱而走( ) 5. 卒起不意( ) 二、写出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古义。 1. 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今义:贫穷古义:__ 2. 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今义:鼻涕古义:__ 3. 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 今义:袒护双方中的一方古义:__ 4. 持千金之资币物今义:货币古义:__ 5. 愿大王少假借之 今义:利用某种名义、力量等来达到目的古义:__ 6. 秦王还柱而走今义:步行古义:__ 7. 诸郎中执兵今义:中医医生古义:__ 8. 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 今义:垂手拿着古义:__ 9. 断其左股今义:量词,用于成条的东西古义:__ 10. 左右既前,斩荆轲今义:左和右两方面古义:__

小学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小学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篇一:小学语文文言文考点梳理及练习题】 一、通假字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说,通“悦”,愉快,高兴。《论语十则》 2、女知之乎女,通“汝”,人称代词,你(你知道怎样教导别人吗)。《论语十 则》 3、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知通“智”,智慧。谁说你知道的事情多呢 《两小儿辩日》 4、担中肉尽,止有剩骨。止通“只”。《狼》 5、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坐”通“座”,座位。他先在家里拿根绳子量好自己脚的尺寸,就把量好的尺寸放在自己的座位上了《郑人买履》 6、出门看火伴“火”通“伙”,伙伴。《木兰诗》 7、才美不外见“见”通“现”,出现。《马说》 8、河曲智叟亡以应“亡”通“无”《愚公移山》 9、小惠未偏,民弗从也。偏通“遍”,遍及,普遍。《曹刿论战》 10、一切乌有。乌通“无”,没有。《山市》 二、古今异义。

1、绝境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 今义:无出路的境地。 例句: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桃花源记》) 2、交通古义:交错相通。 今义:主要用于称各种运输和邮电事业。例句: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桃花源记》) 3、穷古义:穷尽。 今义:经济贫困。例句:复前行,欲穷其林。(《桃花源记》) 4、鲜美古义:鲜艳美丽。 今义:指(食物)味道好。例句: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桃花源记》) 5、布衣古义:平民。 今义:棉布衣服。例句: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出师表》) 7、能够古义:能够凭借。 今义:对某事表赞同。例句:能够一战,战则请从。(《曹刿论战》) 8、开张古义:扩大。 今义:开业(多指商业部门)。例句:诚宜开张圣听(《出师表》) 9、涕古义:泪。 今义:鼻涕。例句: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出师表》)

【高中语文课本文言文知识梳理(高中语文1—6册)】

高中语文课本文言文知识梳理第一册文言文知识梳理 《烛之武退秦师》 通假字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已,通“矣”,语气词,了。 2.共其乏困 共,通“供”,供给。 3.夫晋,何厌之有 厌,通“餍”,满足。 4.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阙,通“缺”,侵损,削减。 5.秦伯说,与郑人盟 说,通“悦”,高兴。 6.失其所与,不知 知,通“智”,明智。 古今异义 1.贰于楚也 古:从属二主,动词; 今:“二”的大写,数词。 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古:东方道路上的主人; 今:泛指设宴请客的主人。 3.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古:使者,出使的人; 今:指外出之人随身携带的物品。 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古:那个人; 今:尊称一般人的妻子。 《勾践灭吴》 7.南至于句无句,通“勾”。 8.将帅二三子夫妇以蕃帅,通“率”,率领。 9.令壮者无取老妇取,通“娶”,娶妻。 10.将免者以告免,通“娩”,分娩。 11.三年释其政政,通“征”,征税。 12.而摩厉之于义摩厉,通“磨砺”,切磋。 13.无不铺也铺,通“哺”,给人食物吃。 14.无不歇也欼,通“啜”,给人水喝。 15.衣水犀之甲者亿有三千 有,通“又”,用于整数与零数之间。 5.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 古:像爪和牙一样,指帮助者或得力助手;今:比喻坏人的党羽。 6.将不可改于是矣古:对这种局面;今:连词,表示后一事紧 接着前一事。 7.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 古:原野;今:指黄河中下游地区。 8.丈夫二十不取古:男子;今:男女两人结婚后,男子是女子 的丈夫。 《邹忌讽齐王纳谏》 16.徐公来,孰视之孰,通“熟”,仔细。 9,今齐地方千里古:土地方圆;今:指某一区域。 《触龙说赵太后》 17.少益耆食耆,通“嗜”,喜爱。 18.必勿使反反,通“返”,返回。 《季氏将伐颛臾》 19.无乃尔是过与与,通“欤”,句末语气词。 《寡人之子国也》 20.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无,通“毋”,不要。 21.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通“斑”,花白。22.涂有饿莩 而不知发涂,通“途”,道路。 《劝学》 23.虽有槁暴有,通“又”,又,再。 暴,通“曝”,晒。 24.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通“智”,才智。 25.君子生非异也生,通“性”,资质,禀赋。 《秋水》 26。泾流之大泾,通“径”,直。 27.不辩牛马辩,通“辨”,分辨。 《过秦论》 28.合从缔交 从,通“纵”。合从,六国联合共同对付秦国的策略。 29.秦有余力而制其弊弊,通“敝”,困顿,失败。 30.陈利兵而谁何何,通“呵”,呵问。 31.始皇既没没,通“殁”,死。 32.而倔起阡陌之中倔,通“崛”,崛起,兴起。 33.赢粮而景从景,通“影”,影子。 《鸿门宴》 34.距关距,通“拒”,把守。 35.毋内诸侯内,通“纳”,接纳,使进来。 36.张良出,要项伯要,通“邀”,邀请。 37.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倍,通“背”,违背,背叛。 38.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通“早”。 39.令将军与臣有郤郤,通“隙”,嫌怨,隔阂。 40.因击沛公于坐坐,通“座”,座位。 41.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不,通“否”,如果不这样。 《兰亭集序》 42.虽趣舍万殊趣,通“趋”,往,取。 43.亦由今之视昔由,通“犹”,犹如,如同。 《归去来兮辞》 44.景翳翳以将入景,通“影”,日光。 45.曷不委心任去留曷,通“何”,为什么。 古今异义 《烛之武退秦师》 《勾践灭吴》 《邹忌讽齐王纳谏》 《触龙说赵太后》 10.太后明谓左右 古:近臣、属下、侍奉在身边的人员等;今:左和右两方 面,或用在数目字后面表示概数。 11.年几何矣 古:多少;今:指数学的一门学科。 12,至于赵之为赵 古:是动词“至”与介词“于”的连用,译为“到,上推到”; 今:表示达到某种程度,或另外提起一事。 《季氏将伐颛臾》 13.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 古:把……当做,让……做;今:认为。 14.是社稷之臣也 古:此,这,代词;今 15.丘也闻有国有家者古:诸侯的封地称今:“国” 指国家, 《寡人之于国也》 16.河内凶古:谷物收成不好, 17.弃甲曳兵而走 古:跑,逃跑;今:行 18.是使民养生丧死无,古:供养活着的人; 《劝学》 19.金就砺则利 古:指金属制的刀剑 20.君子博学而日参省古:验, 检查;今:探; 21.非蛇鳝之穴无可寄;古:安置,安身;今:某人 某事物上。 《过秦论》 22.山东豪俊遂并起而古:崤山以东,即东: 《鸿门宴》 23.约为婚姻古:结成亲家;今:指 24.所以遣将守关者古……的原因;今: 25.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古:意外的变故;今: 26.将军战河北古:黄河以北;今:河北省 27.臣战河南古:黄河以南;今:河南省 28.如今人方为刀俎,我古:鱼和肉,指被欺凌 29.再拜献大王足下古:两次;今:又一次 《兰亭集序》 30.列坐其次

教材文言文知识梳理-(人版必修3-)

必修3 Ⅰ.古代文化常识梳理 《蜀道难》 子规:即杜鹃,又名杜宇。相传为蜀国古望帝魂魄所化,啼声哀怨动人。常作伤春、悼亡的象征。 《杜甫诗三首》 1.白帝城:古城名,在今奉节东白帝山上。东汉初年公述所筑,公述自号白帝,故名城为“白帝城”。 2.青冢,指王昭君的墓。传说冢上草色常青,故名“青冢”。 《琵琶行》 1.琵琶行:行,古诗的一种体裁。常见的古体诗的体裁还有歌、吟、引、曲等。 2.元和十年:元和,唐宪宗的年号。 3.左迁:贬官,降职。白居易任谏官时,因为屡次上书批评朝政,触怒了皇帝,被贬为江州司马。 4.司马:州刺史的副职,当时实际上是有职无权了。 5.京都声:唐代京都长安城流行的乐曲声调。 6.贾人:商人。 7.出官:(京官)外调。 8.管弦:指音乐。管,箫笛之类的管乐。弦,琴瑟或琵琶之类的弦乐。 9.教坊:唐代官办管领音乐杂技、教练歌舞的机关。 10.五陵年少:指京城富贵人家的子弟。五陵汉代五个皇帝(高、惠、景、武、昭)的陵墓。 11.青衫,黑色单衣,唐代官职低的服色为青黑色。后人常用“司马青衫”形容悲伤凄切的情感。 《商隐诗两首》 1.望帝:周朝末年蜀国君主的称号,传说他死后,魂魄化为鸟,名杜鹃,啼声哀凄,暮春而鸣:伤感春去。也哀痛亡国。春心是伤春之心,比喻对美好事物的怀念。 2.鸡人报晓筹:汉代制度,宫中不养鸡,而用传唱报晓。鸡人,宫中掌握时间的卫士。筹,更筹,敲击报时用的竹签,这里指代时间。 3.当时七夕笑牵牛:指唐玄宗和贵妃在发生“马嵬事变”五年前的七月七日的海誓山盟。七夕,农历的七月七日夜,民间传说天上的牛郎织女每年此夜在天河相会,妇女们便在这个夜晚于自家庭院中间向织女进行乞巧活动,故也称乞巧节。 4.四纪:古代以木星绕日一周(12年)为一纪,四纪为四十八年。

统编语文六年级下册语文14《文言文二则》课文知识点梳理

14文言文二则课文知识点 一、作者简介 《学弈》选自《孟子?告子》。 孟子(约前371年—前289年),姬姓,孟氏,名轲,字号不详(子舆、子居等字表皆出自伪书,或后人杜撰),战国时期邹国(今山东邹城市)人。战国时期著名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地位仅次于孔子,与孔子并称“孔孟”。宣扬“仁政”,最早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 《两小儿辩日》选自《列子?汤问》。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他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倡导仁、义、礼、智、信。 二、课文理解 《学弈》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弈秋:秋,人名,因他善于下棋,所以称为弈秋。 通国:全国。 之:的。 善:善于,擅长。 弈:下棋。 者:代词,用在名词后,指“......的人”。 也:语气助词,用在句尾,表感叹。 译文:弈秋,是全国最善于下棋的人。 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 使:让。 诲:教导。 专心致志:一心一意,聚精会神。 惟:只。 译文:让弈秋教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个人一心一意,聚精会神,只听弈秋的教导。 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之:指弈秋讲的内容。 鸿鹄:天鹅。 援:拉。 弓缴:弓[缴:指系在箭上的丝绳]。 之:指鸿鹄。 译文:另一个人虽然也在听弈秋讲,可是心里却想着天上有天鹅将要飞到这里来,想取过弓箭,把它射下来。 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之:他,指前一个人。 俱:一起。 弗若:不如。

孔雀东南飞文言文知识整理

《孔雀东南飞》通假字 【终老不复取】取,通“娶”,娶妻 【箱帘六七十】帘,通“奁”,女子梳妆用的镜匣 【蒲苇纫如丝】纫,通“韧”,柔韧 【府吏见丁宁】“丁宁”通“叮咛” 【儿今日冥冥】“冥冥”通“暝暝”,日落 【奄奄黄昏后】“奄”通“晻”,阴暗不明 【合葬华山傍】“傍”通“旁”,旁边 《孔雀东南飞》多义词辨析【相】 1、互相: 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屈原《离骚》) 贱妾留空房,相见常日稀 便利此月内,六合正相应 黄泉下相见,勿违今日言 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 仰头相向鸣,夜夜达五更 2、偏指一方,可译为“你”、“他”、“我” 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我) 时时为安慰,久久莫相忘(我) 初七及下九,嬉戏莫相忘(我) 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你) 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取(你) 誓不相隔卿,且暂还家去(你)

不久当还归,誓天不相负(你) 勤心养公姥,好自相扶将(她) 幸可广问讯,不得便相许(他,指县令的公子) 登即相许和,便可作婚姻(他,指太守的公子) 怅然遥相望,知是故人来(他,指府吏) 3、相貌,福相: 儿已薄禄相,幸复得此妇 【谢】 1、推辞,谢绝: 阿母谢媒人:“女子先有誓,老姥岂敢言!” 2、辞别: 往昔初阳岁,谢家来贵门 谢家事夫婿,中道还兄门 3、告诉: 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 【见】 1、看见,看到: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陶渊明《桃花源记》) 不见复关,泣涕涟涟(《诗经·氓》) 2、见面: 贱妾留空房,相见常日稀 黄泉下相见,勿违今日言 3、表示被动,相当于“被”: 转头向户里,渐见愁煎迫 4、放在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可译为“我”

教材文言文知识梳理-(人教版必(00002)

教材文言文知识梳理-(人教版必修3-)

必修3 Ⅰ.古代文化常识梳理 《蜀道难》 子规:即杜鹃,又名杜宇。相传为蜀国古望帝魂魄所化,啼声哀怨动人。常作伤春、悼亡的象征。 《杜甫诗三首》 1.白帝城:古城名,在今重庆奉节东白帝山上。东汉初年公孙述所筑,公孙述自号白帝,故名城为“白帝城”。 2.青冢,指王昭君的墓。传说冢上草色常青,故名“青冢”。 《琵琶行》 1.琵琶行:行,古诗的一种体裁。常见的古体诗的体裁还有歌、吟、引、曲等。 2.元和十年:元和,唐宪宗的年号。 3.左迁:贬官,降职。白居易任谏官时,因为屡次上书批评朝政,触怒了皇帝,被贬为江

州司马。 4.司马:州刺史的副职,当时实际上是有职无权了。 5.京都声:唐代京都长安城流行的乐曲声调。 6.贾人:商人。 7.出官:(京官)外调。 8.管弦:指音乐。管,箫笛之类的管乐。弦,琴瑟或琵琶之类的弦乐。 9.教坊:唐代官办管领音乐杂技、教练歌舞的机关。 10.五陵年少:指京城富贵人家的子弟。五陵汉代五个皇帝(高、惠、景、武、昭)的陵墓。 11.青衫,黑色单衣,唐代官职低的服色为青黑色。后人常用“司马青衫”形容悲伤凄切的情感。 《李商隐诗两首》 1.望帝:周朝末年蜀国君主的称号,传说

他死后,魂魄化为鸟,名杜鹃,啼声哀凄,暮春而鸣:伤感春去。也哀痛亡国。春心是伤春之心,比喻对美好事物的怀念。 2.鸡人报晓筹:汉代制度,宫中不养鸡,而用传唱报晓。鸡人,宫中掌握时间的卫士。筹,更筹,敲击报时用的竹签,这里指代时间。 3.当时七夕笑牵牛:指唐玄宗和杨贵妃在发生“马嵬事变”五年前的七月七日的海誓山盟。七夕,农历的七月七日夜,民间传说天上的牛郎织女每年此夜在天河相会,妇女们便在这个夜晚于自家庭院中间向织女进行乞巧活动,故也称乞巧节。 4.四纪:古代以木星绕日一周(12年)为一纪,四纪为四十八年。 《寡人之于国也》 1.寡人:寡德之人,是古代国君对自己的谦称。 2.河内凶:河内遇到饥荒。河内,今河南

最新文言文知识点总结学习资料

必修3 《蜀道难》知识点梳理 实词归纳 尚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尚且 尚贤使能崇尚,尊重 赵王使使视廉颇尚能饭否还 危 危乎高哉高 危如累卵危险 正襟危坐正,端正 去 去门十里以为界距,距离 阳虎去齐走赵离开 除残去秽除掉,去掉 有敢去柳下季垄而采樵者,死不赦前往,到…去

绝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横渡 可以横绝蛾眉巅越过 佛印绝类弥勒非常 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陡峭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与世隔绝 △解释加点的字 1.猿猱欲度愁攀援为…发愁,为动用法 2.使人听此凋朱颜使…凋谢,使动用法 3.砯崖转石万壑雷使…滚动,使动用法 4.侧身西望长咨嗟向西,名作状 5.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比 6.西当太白有鸟道面对

7.然后天梯石栈方钩连沟通相连 8.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使动用法,使……回转;回旋 9.猿猱欲度愁攀援越过 10.青泥何盘盘多么 11.但见悲鸟号古木只 12.雄飞雌从绕林间跟随 13.连峰去天不盈尺离满 14.枯松倒挂倚绝壁靠 15.飞湍瀑流争喧豗急流 16.砯崖转石万壑雷拟声词用如动词,冲击 17.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人挡 18.所守或匪亲同

“非” 19.朝避猛虎,夕避长蛇互文见义 20.锦城虽云乐虽然 21.侧身西望长咨嗟深深 《琵琶行》知识点梳理 〔1〕浔阳江:即流经浔阳境内的长江。索索:形容枫树、芦荻被秋风吹动的声音。 〔2〕回灯:移灯。重:再。 〔3〕转轴拔弦:将琵琶上缠绕丝弦的轴,拧动以调音定调。 〔4〕掩抑:掩蔽,遏抑。思:读去声。 〔5〕拢:左手手指按弦向里(琵琶的中部)推。抹:向左拔弦,也称为“弹”。霓裳:即《霓裳羽衣曲》。六幺:大曲名,又叫

(完整版)小学六年级课外文言文阅读复习资料

小升初文言文阅读复习资料不经历地狱般的磨练,怎能拥有创造天堂的力量?不踏踏实实走过学习的坎坷路,怎能拥有考试的辉煌?下面是为大家收集的小升初语文文言文知识点,供大家参考。 (一)文言实词 古汉语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和量词。至于代词,在古汉语中,因其语法作用特殊,一般归为虚词。文言词汇中出现频率最多的是实词,较难掌握的也是实词。熟悉实词主要是掌握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知识。 1. 识别通假字,掌握其本字、读音和意义。古今通假现象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对于我们来说,一要掌握通假现象的原则,即通假字和本字读音必须相同或相近,如“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中“要”通“邀”,读作“yāo”;二要靠平时积累,牢记所学课文中注释所指出的通假字。注意,如果通假字与本字读音不同,应读本字的现代读音。如“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中“见”通“现”,应读“xiàn”。 2. 辨析词的古今义,古今异义的词语是学习文言文的重点之一。一要注意古今词义的差别,积累课内所学课文中的古今异义词,如“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中“河”专指“黄河”;而现在已是一个普通名词,成为河流的通名。再如:“扁鹊望桓侯而还走”中“走”是“跑”的意思;现代汉语中的含义是“行走”。二要注意不要把连在一起的两个文言单音词误认为现代汉语的双音合成词。如“中间力拉崩倒之声”中“中间”是两个词,意思是“里面夹杂着”。 3. 正确解释多义词在不同语境中的意思。在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的情况很多,同一个词,在这个句子里是一个意义,在那个句子里又是另一个意义。阅读文言文要特别重视并掌握这类多义词的情况,这是培养文言文阅读能力的重要基础。怎样确定它们在句子中的意义,要根据上下文和文章内容来考虑。如“温故而知新”,“故”的意思是旧的,“桓侯故使人问之”,“故”意思是特意。在学习时,还应对一词多义现象及时总结、归纳,并牢记例句。 4. 词类活用。在古代汉语中,词类一般是比较稳定的,但是有些词在特殊情况下会改变它的词性,起了另一类词的作用。这种特殊的语言现象叫“词类活用”。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