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教育学原理》知识框架整理

《教育学原理》知识框架整理

《教育学原理》知识框架整理
《教育学原理》知识框架整理

《教育学原理》知识框架整理

一、教育学概述

(一)教育学的概念: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二)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学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其研究对象,通过对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的研究来揭示教育规律,为教育发展提供重要理论参考。(三)教育学的研究任务:1.揭示教育规律;2.解释教育问题;3.沟通教育理论与实践。

教育学的理论建设⑴批判和继承传统的教育理论,立足现实,构建面向未来的教育学逻辑体系;⑵学习和消化西方教育学理论,构建有中国特色的教育理论体系;⑶学习相邻学科的研究成果和研究方法,构建科学的教育学理论体系;⑷总结和升华教育实践经验,为教育理论的发展提供坚实的实践基础。

教育学的实践运用⑴教育学要为个体身心的全面发展提供某种规律性的东西,提供一些具体实施的原则和方法;⑵教育学必须为当代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提供必要的理论论证和解释;⑶教育学必须研究如何使教育理论迅速而有效的转化为实践运用的问题。

(四)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1.“教育学”概念的起源与演化

西方⑴“教育学”在英语、法语国家被称为“pedagogy”,在德语国家被称为“padagogik”,它们均源于希腊语的“pedagogue”(教仆),意为照看、管理和教育儿童的方法;

⑵到了19世纪,在英语国家人们先后用“education”,和“educology”取代了“pedagogy”。

我国⑴“教育学”一词是源自日本的译名:1901年,王国维先生译日本立花铣三郎的《教育学》,并在《教育世界》上发表,至此,中国始有“教育学”;

⑵早期,中国主要是向日本学习,20世纪20年代后又转向美国,但与此同时,国人学者也在努力建构自己的教育学。

2.教育学产生与发展的三个阶段

阶段标志性著作或成果历史条件与特点

教育学的萌芽

《学记》乐正克人类历史上最早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教育著作多属论文形式,停留于经验的描述,缺乏科学的理论分析,没有形成完整的

体系。

《雄辩术原理》昆体良又称《论演说家的教育》,西方最早的教育著作

独立形态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教育学的独立是一个历史过程)《论科学的价值

与发展》

培根1623年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提出

⑴历史上前教育学时期教育知识的丰富积淀;

⑵17~19世纪教育实践,特别是师范教育发展的客观需要;

⑶近代以来科学分门别类发展的总趋势和一般科学方法的奠定;

⑷近代一些著名学者和科学家的不懈努力。

《大教学论》

夸美纽

1632年

近代最早的教育学著作,开创教育学独立探索时

期的标志

《教育漫话》洛克1693年提出了完整的“绅士教育”理论

⑴教育学

已具有独

立的形

态,形成

了一门独

立学科;

研究对象教育问题成为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

《爱弥尔》卢梭1762年深刻地表达了资产阶级教育思想概念范畴

形成了专门反映教育本质和规律的教育概念、范畴以及

概念和范畴的体系

哥尼斯堡大学康德1776年教育学列入大学课程的开端研究方法有了“科学的”研究方法《方法》

裴斯泰

洛奇

1800年第一个明确提出“教育心理学化”口号

研究结果出现了一些专门的、系统的教育学著作

组织机构出现了专门的教育研究机构

《康德论教育》康德1803年明确提出“教育的方法必须成为一种科学”和“教

育实验”的主张

⑵对教育问题的论述,逐渐从现象描述过渡到理论说明,并开始运用心理学的知

识来论述教学问题;

《普通教育学》赫尔巴

1806年

第一本现代(科学)教育学著作,标志教育学脱

离哲学而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现代教育学之

父”,“科学教育学奠基人”

⑶教育学家对理论的论证方法以类比、思辨式的演绎和推理为主,未能运用实证

和实验方法来研究教育问题,尚未达到真正科学化的高度。

20世纪以来教育学的发展《教育目标的系

统分类》

布卢姆1956年认知、情感、动作技能三大类

⑴教育学研究的问题领域急剧扩大;

⑵教育学研究基础、模式和层次的多样化;

《教育过程》布鲁纳1963年学科的基本结构,发现学习⑶教育学发生了细密的分化与高度的综合,形成了初步的教育学科体系;《教学过程最优

化》

巴班斯

1972年把现代系统论方法引进教学论的研究

⑷教育学研究与教育实践改革的关系日益密切;

⑸教育学形成许多门类和派别,呈现多元化的趋势;

《教学与发展》赞可夫1975年发展性教学理论,“教学应走在学生发展的前面”

⑹教育学加强了对自身的反思,形成了教育学的元理论;

⑺教育学术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日益广泛。

3.传统教育派和现代教育派

派别代表人物主要观点三中心评价

传统教育派赫尔巴特

⑴教育的最高目的是道德和性格的完善;⑵教育学要根据伦理学建

立教育目的论,根据心理学建立教育方法论;⑶教育要培养学生多

方面兴趣,发展学生多方面潜能;(2011年涉及兴趣观)⑷教学可

以按照明了、联想、系统、方法四步去进行,即“四段教学法”;

⑸“训育即道德教育”,道德教育的态度应该是温和的,方法是进

行道德行为训练;

教师中心教师是教学过程中的绝对主导

⑴传统教育派:强调教师和书本的权威作用,忽

略了学生的主体性和能动性;在师生关系中,过

分扩大教师的作用;教学阶段有机械化倾向,在

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⑵现代教育派:强调儿童中心论,是典型的实用

主义;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忽略了学生的客体地

位;在师生关系中,忽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⑶

两种教育派别在历史上都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

用,又都存在着一定的弊端,随着社会的进步、

教育的发展,我们应充分认识到这两种教育思想

的精髓,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审视它们,将二

者统一起来。

教材中心

以学科课程为中心,注重书本知

识的传授

课堂中心以班级授课为主要的教学形式

现代教育派杜威

⑴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改造;⑵教育的目的应

该来自教育过程之内,即教育的目的就是使学生能够不断地生长下

去;⑶教育应该从儿童的兴趣出发,以活动组织学习,从做中学,

不断改造自己的经验;⑷教育理论应该排除“非此即彼”的思维方

式,把各种看似矛盾的二元论(比如工作与游戏、劳动与闲暇、普

通科目与职业科目、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等)有机统一起来。

学生中心

一切教学活动围绕学生进行,符

合学生需要和兴趣

活动中心根据学生的兴趣和需要设计课程

经验中心

做中学,强调学生在实践活动中

学习

4.实质教育论和形式教育论(2010年涉及)

论说代表人物源起主要观点评价

形式教洛克、裴起源于古希腊,纵教育目的以官能心理学为基础,强调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心理能力(发展智力)看到了发展学生智力的重要性和二者的哲学、心理

育论斯泰洛齐贯整个中世纪,形

成于17世纪,盛行

于18~19世纪,衰

落于20世纪。教育内容

重视教材的训练价值,形式学科(如希腊文、拉丁文、数学、逻辑学等)或

古典人文课程最有发展价值,至于学科内容的实用意义则是无足轻重的。

学科的智力训练作用,但片面强

调古典学科,忽视了学科和教材

的实用性,曲解了智力发展与知

识掌握的关系,使学校脱离生活。

学及社会基础不

同,因而各有合理

与偏颇之处;现代

的许多教育理论

家都致力于把知

识和能力统一起

来,如杜威、维果

茨基等人都做过

有益的探索。

教育方法学生心理官能的内在发展秩序为依据。

实质教育论

赫尔巴

特、斯宾

起源于古希腊和古

罗马,在中世纪受

压制,形成于18世

纪,兴盛于19世纪,

20世纪初衰落。

教育目的向学生传授与生活相关的、实用的科学知识,以为其从事某种职业做好准备。

强调实用性,但具有明显的功利

主义性质,忽视了发展智力。

教育内容

反对古典主义和经院主义,主张与人类的世俗生活密切相关的实质学科(如

物理、化学、天文、地理、法律)或实科课程最有价值,至于发展智力则是

无关紧要的。

教育方法应适应儿童身心发展规律,是愉快的和有效的。

4.自然主义教育和国家主义教育

论说代表人物源起主要观点评价

自然主义教育拉特克、夸美

纽斯、卢梭、

裴斯泰洛齐

源于古希腊的亚里士

多德,形成于文艺复兴

时期,兴盛于18世纪,

延续至19世纪,对20

世纪的人类教育思想

也有影响。

⑴反对中世纪宗教教育或封建教育对儿童个性的压抑,主张

教育要遵循儿童的自然本性;⑵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适应资

本主义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需要的身心和谐发展的人;⑶学

校应使儿童愉快地生活和学习;⑷根据儿童不同年龄阶段身

心特征进行教育;⑸教育原则和方法应“模仿自然”,反对体

罚,初步建立了现代教育原则和方法体系等。

提出了现代教育的一些基本理念,促进了教育

理论与实践科学化,突出了儿童在教育生活中

的价值。

自然主义与国家

主义教育思潮一

起,从内在和外

在两方面推动了

西方各国教育的

现代化进程,确

立了现代教育的

一些基本理念。

把抽象人性作为儿童的自然本性,忽视社会文

化因素在儿童发展中的重要价值以及教育对社

会发展的巨大作用,具有浓厚的理想主义色彩。

国家主义教育孔多塞、爱尔

维修、费希特,

杰斐逊

源于古希腊的柏拉图,

伴随着近代欧美民族

国家的出现而产生,在

19世纪达到高潮。

⑴教育权归属于民族国家而不是教会,国家应当承担起教育

民众的责任,进行教育立法;⑵教育是造成民族国家的利器;

⑶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合格的国民,如培养法国人、英国人、

德国人或美国人等;⑷由国家建立国民教育制度。

对近代欧美国民教育制度的建立和普及教育的

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使教育过分地依赖于某一时期的国家政权,成

为一些反动政权,如纳粹政权手中的工具。

5.19世纪50年代以来主要的教育学派别

派别代表人物及著作观点意义不足

实验教育学(德)梅伊曼《实验教育

学入门讲义》与《实验教

育学纲要》、拉伊《实验

教育学》

⑴反对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强调思辨的教育学;⑵提倡把实验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和方法运

用于教育研究,使其真正“科学化”;⑶把教育实验分为提出假设、进行实验和确证三个基

本阶段;⑷认为心理实验与教育实验的差别是:心理实验在实验室进行,教育实验在真实

的学校环境和教学实践活动中进行;⑸主张用实验、统计和比较的方法探索儿童心理发展

过程的特点及其智力发展水平,用实验数据作为改革学制、课程和教学方法的依据。

其强调的定量研究成为

20世纪教育学研究的一

个基本范式,近百年来

得到了广泛应用和发

展,极大地推动了教育

科学的发展。

把定量方法夸大为教育科学研究唯

一有效方法,走上了“唯科学主义”

的迷途。

文化(德)狄尔泰《关于普遍又称“精神科学教育学”。⑴人是一种文化的存在,人类历史是一种文化的历史;⑵教育的在教育本质、教育目的、思辨气息和哲学色彩很浓,很难提

教育学妥当的教育学的可能》、

斯普朗格《教育与文化》、

利特《职业陶冶、专业教

育、人的陶冶》

过程是一种历史文化过程;⑶教育研究必须采取精神科学或文化科学的方法,即理解和解

释的方法进行;⑷教育的目的是促使社会历史的客观文化向个体的主观文化转变,培养完

整人格,主要途径是“陶冶”与“唤醒”,发挥师生双方的积极性,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以及教育学性

质等方面给以很大启

示。

出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建议,限

制了其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过分

夸大社会文化现象的价值相对性,

忽视了教育中客观规律的存在。

实用主义教育学(美)杜威《民主主义与

教育》与《经验与教育》、

克伯屈《设计教学法》

⑴教育即生活;⑵教育即学生个体经验持续不断的增长;⑶学校即社会;⑷课堂组织应以

学生的经验为中心;⑸师生关系以儿童为中心;⑹教学过程应重视学生的独立发现和体验,

尊重学生发展的差异性。

深刻批判赫尔巴特为首

的理性主义,对20世纪

整个世界的教育理论研

究和教育实践发展都产

生了极大影响。

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系统知识的传

授和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主导

作用,忽视了学校的特质。。

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苏)凯洛夫《教育学》;

(中)杨贤江《新教育大

纲》

⑴教育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⑵教育起源于生产劳动;⑶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全

面发展;⑷现代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有效方法;⑸在与政治、

经济、文化的关系上,教育即受其制约,又具有相对独立性;⑹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和历史

唯物主义是教育科学研究的方法论基础。

为教育学的发展奠定了

科学的方法论基础。

在实际应用时,人们往往犯一些简

单化、机械化的毛病。

制度教育学(法)乌里和瓦斯凯《走

向制度教育》与《从合作

班级到制度教育学》、洛

布罗《制度教育学》

⑴教育学研究应该以教育制度为优先目标,阐明教育制度对于教育情境中个体行为的影响;

⑵教育学实践中的官僚主义、师生与行政人员之间的疏离主要是由教育制度造成的;⑶教

育的目的是促成社会变迁,因此必须进行制度分析,帮助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理解制约他们

思想、行为的制度因素,把学校“给定的”制度(即从外面强加的制度)变成“建立中”

制度(即根据个人间的自由交往而导致自我管理的制度);⑷教育制度分析包括显在制度(如

教育组织制度、学生生活制度等)与隐性制度(如学校的建筑、技术手段的运用等)两方

面。

关注教育与社会的关

系,重视教育的外部环

境特别是制度问题对教

育的影响,促进了教育

社会学的发展。

过分依赖精神分析理论来分析制度

与个体行为之间的关系,具有很大

的片面性。

批判教育学(美)鲍尔斯和金蒂斯

《资本主义美国的学校

教育》、阿普尔《教育中

的文化与经济再生产》、

吉鲁《批判教育学、国家

与文化斗争》;(法)布厄

迪尔《教育、社会和文化

的再生产》

⑴当代资本主义的学校教育不是一种民主的建制和解放的力量,而是维护现实社会的不公

平和不公正的工具,是造成社会差别、社会歧视和社会对立的根源;⑵教育是与社会相对

应的,有什么样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就有什么样的学校教育机构,社会的政治意识

形态、文化样态、经济结构都强烈低制约着学校的目的、课程、师生关系、评价方式等,

学校教育的功能就是再生产出占主导地位的社会政治意识形态、文化关系和经济结构;⑶

大众已经对这种事实上的不平等和不公正丧失了“意识”,将之看成是一种自然的事实,而

不是某些利益集团故意制造的结果;⑷批判教育学的目的就是要揭示看似自然事实背后的

利益关系,帮助教师和学生对自己所处的教育环境及形成教育环境的诸多因素敏感起来,

即对他们进行“启蒙”,以达到意识“解放”目的,从而积极地寻找克服教育及社会不平等

和不公正的策略;⑸教育现象不是中立的和客观的,而是充满着利益纷争的,教育理论研

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是当前在西方教育理论界占主导地位

的教育思潮,仍在发展之中,必将对21世纪的西方教育理论

乃至我国教育理论产生较大影响,应该给予积极关注。

究不能采取唯科学主义的态度和方法,而要采用实践批判的态度和方法。(五)教育学的基本问题

问题探讨

研究对象问题关于教育

学的研究

对象,有各

种各样的

观点。

教育现象有人认为是上述三者中的两项或三项,还有人笼统地认为

是“教育”或“人”,这些观点大多模糊不清,似是而非。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应是以“教育事实”为基础,在教育价

值观引导下形成的“教育问题”,其目的在于探索和揭示

教育活动的规律性联系,以服务于教育实践。

教育问题的提出标志着教育学的萌芽;

教育学研究要有“问题意

识”,防止“虚假问题”

的出现,不断地深化问

题。

教育事实

教育问题的发展是推动教育学发展的内在动力教育问题的转换

表明教育学研究传统和范式的变革;

教育规律

对同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就形成了不同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及

其派别。

研究方法论问题教育活动是最复杂的一类社会实践活动,

教育问题也是非常复杂的一类社会问题,

因而教育学研究中存在着非常复杂的方法

论问题,主要涉及到教育学研究中的事实

与价值、逻辑与历史、一元与多元问题。

理性主义教育学重视教育学研究的逻辑性,忽视教育学研究的历史性。马克思主义教育学在教

育学研究方法论中坚持

事实与价值、逻辑与历

史、一元与多元的具体

的、历史的辨证的统一。

实证主义教育学重视教育学研究的事实性,排斥教育学研究的价值性。

文化教育学重视教育学研究的价值性与历史性,忽视教育学研究的事实性。

实用主义教育学着眼于具体问题的解决,从根本上回避教育学研究的方法论问题。

马克思主义教育学是科学的方法论,但在教育学研究的具体运用过程中存在着简单化和僵化的毛病。

科学性问题这是困扰

教育学发

展的一个

根本问

题。

理性主义

教育学

康德与赫尔巴特最早明确提出教育学的科学性问题,倡导理性主义的教育科学观,认为只有当教育变成能够用清晰的概念和命题表达的知识体系时,

才能真正成为一门相对独立的、普遍的科学。

实验教育学批判了强调概念思辩的理性主义教育科学观,提出实证主义的教育科学观,认为教育学研究必须放弃概念思辩的传统,走实证科学的道路。

文化教育学批判理性主义的教育科学观,又反对实证主义的教育科学观,提出精神科学的教育科学观。

分析教育哲

学者和批判

理性主义者

奥康纳与布蕾钦卡在20世纪后半叶以自然科学为榜样,站在逻辑经验主义的立场,认为教育学要想成为受人尊重的科学,必须走纯粹经验描述和逻

辑建构的道路,排斥研究者的价值偏见;赫斯特从教育学研究的目的分析入手,认为教育理论实质上是一整套由多种复杂成分构成的知识体系,教育

学是实践科学。

马克思主义

教育学

教育学只有自觉地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教育研究中切实做到历史与逻辑、事实与价值、一元与多元、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才能真正把教育学变成

教育科学。

本土化问题近代以前的人类教育思想具有多起源和多线索的特征,不同民族有自己独特的教育文

化传统。近代以来,随着国际范围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教育知

识的交流也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浅到深。交流中,一些政治、经济和文化发达国

家的教育知识开始占据世界教育知识的核心地位,将自身合法化、普遍化,使其他国

家或民族的传统教育知识处于依附状态或被压抑状态,使其他国家或地区的教育学成

为西方发达国家教育学的“跑马场”。为了克服这种学科依附状态,适应本国本民族

教育发展的需要,许多不发达国家或地区先后提出“教育学本土化”的要求。

在教育学史上,赫尔巴特第一个提出建立“普遍妥当教育学”

的理想。

我国在20世纪60年代后期则

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教

育学”问题,致力于教育学的

本土化,以适应有中国特色的

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和文化发

展的要求。

狄尔泰对赫尔巴特的这个理想进行了批判,提出了教育目的

的“历史性”问题。

乌申斯基用大量的事实材料说明了教育和教育理论的“民族

性”,提出各个民族应建立具有民族风格的,反映民族精神

的教育学。

实践问题该问题就

是教育学

的学术性

与实践性

关系问

题。

理论

角度

⑴二者是统一的,没有学术性,没有理论的完备和透彻,教育学就不能起到指导实践的作用;⑵而脱离了实践,不能指导实

践的教育理论也肯定沦为空洞的概念思辩和事实分析,不复为真正的学术。我国教育改革要想克服主观

主义、官僚主义和经验主义,

就必须大力发展教育科学事

业,尊重教育学研究成果。

实际

情况

在世界各国这两者都存在着不容忽视的脱离现象,其结果是两败俱伤。克服这种现象的策略大致有:⑴充分认识任何教育实

践都是蕴含着教育理论的,不存在不受教育理论制约的教育实践;⑵坚信任何真正的教育学研究都应以教育问题的确定、分

析、解释或解决为目的,不应是抽象的、空洞的和无味的概念思辩和事实分析;⑶明了教育学研究之所以能够对教育实践起

指导作用,是因为它是反思教育实践的知识基础,并为之提供新的教育知识,作为转变观念、创新制度和规范行为的基础。

二、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一)教育的概念

1.教育的词源

我国⑴在我国,“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中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一句,西汉刘向在《说文解字》中解释为“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但这两个字在当时并没有成为一个有着确切含义的词,在后来的一两千年里,也没有成为思想家们论述教育问题的专门词汇。⑵从大量的历史文献来看,在20世纪之前,思想家们论述教育问题,大都使用的是“教”与“学”这两个词;20 世纪初,从日文转译过来的“教育”一词取代传统的“教”与“学”,并成为我国教育学的一个基本概念。

西方“教育”一词在现代英语和法语中是“education”,在现代德语中是“erziehung”,三者都源于拉丁文“educare”,“educare”是由前缀“e”与词根“ducare”合成的,前缀“e”有“出”的意思,而词根“ducare”则为“引导”,二者合起来就是“引出”,意思就是采用一定的手段,把某种本来就潜藏于人身上的东西引导出来,从一种潜质转变为现实。

2.“教育”定义的类型

(美)谢弗勒在《教育的语言》中探讨了三种定义的方式。

划分含义评价

规定性定义作者自己创制的定义,其内涵在作者的某种话语情境中始终是同一的。谢弗勒有关定义方式的区分为我们研究纷繁复杂的教育定义提供了一个

逻辑的视角,但事实上,任何一个“教育”的定义都往往同时具备三种

定义方式的特点,这也凸显了“教育”定义的复杂性、多样性和歧义性。描述性定义是指对被定义对象的适当描述或对如何使用定义对象的适当说明。

纲领性定义是一种有关定义对象应该是什么样的界定。

3.中国教育史上有代表性的“教育”定义

《学记》“教也者,长其善而救其失者也。”

《中庸》“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孟子“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许慎“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

梁启超“教育是什么?教育是教人学做人——学做‘现代的’人。身体坏了,人便活不成或活得无趣,所以要给他种种体育。没有几样看家本事,就不能养活自己,所以要给他种种智育。其他一切教育事项虽然很复杂,目的总是归到学做人这一点。”

陶行知“生活即教育。”

孙喜亭“教育是对人的发展的价值限定。”

《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现象,是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必要手段。”

4.外国教育史上有代表性的“教育”定义

柏拉图教育乃“心灵的转向”“什么是教育?教育是为了以后的生活所进行的训练,它能使人变善,从而高尚的行动。”“我们可以断言教育不是像有些人所说的,他们可以把知识装进空无所有的心灵里,仿佛他们可以把视觉装进盲者的眼里。”

夸美纽斯生长说(以种子为喻)“我们已经知道,知识、德行与虔信的种子是天生在我们身上的,但是实际的知识、德行与虔信却没有这样给我们。这是应该从祈祷、从教育、从行动中取得的。……实际上,只有受过恰当教育之后,人才能成为一个人。”

福禄贝尔“人的教育就是激发和教导作为一种自我觉醒中的、具有思想和理智的生物的人有意识地和自觉地、完美无缺地表现内在的法则,即上帝精神,并指明达到这一目的的途径和手段。”“教育的目的是表现忠于天职的、纯洁的、完美无缺的,因而也是神圣的生活。”

洛克白板说“人心是白纸”,通过教育能够使儿童掌握知识和德行。

卢梭自然教育“教育应当依照儿童自然发展的程序,培养儿童所固有的观察、思维和感受的能力。”

裴斯泰洛奇完整的人的发展说“人的全部教育就是促进自然天性遵循固有的方式发展的艺术。”“教育意味着人的完整发展。”

斯宾塞教育准备生活说“从教育的生物学方面来看,可以把教育看作一个使有机体的结构臻于完善并使它适合生活事务的过程。”“教育即为未来人的完满生活作准备。”

涂尔干“作为活动的教育”教育是成年人作用于后代的活动,目的在于引导儿童在身体、理智和道德方面达到一定的状态,这种状态是儿童的整个社会和他将投身其中的社会环境对他的要求。

杜威教育适应生活说“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组或改造”。

乌申斯基把教育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种;“完善的教育可能使人类身体的、智力的和道德的力量得到广泛的发挥。”斯普朗格“作为文化的教育”“教育是一种文化过程。”

5.教育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内涵教育的根

本特征/

教育的本

质或质的

规定性

教育是人类社会独有的一

种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是承传社会文化、传递生产

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

本途径。

教育是人类社会独有的活动,社会性

是人类教育与动物养育的本质区别。

⑴动物养育是基于亲子和生存本能的自发行为,而人类教育是一种复杂的社会活动;

⑵动物没有高级的语言、符号系统,思维不够发达,所有活动只停留在个体层次上;

⑶动物养育也基本上随着生理成熟而结束,而人类教育则绝不止于生理成熟。

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教育活动的目的是为了通过培养人,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从而使每个人能更充分、更真实地生活,最

终影响人类的发展。

外延教育的历

史形态/

教育的存

在特征或

组织形式

正规化

程度

非正式化教育在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中进行的教育。

1965年,保罗?朗格朗在《终身教育引

论》中提出应赞成终身教育的原则;

1972年,埃德加?富尔在《学会生存》

中提出未来社会是“学习化社会”。终

身教育概念以“生活、终身、教育”三

个基本术语为基础,带来了一个学习化

的社会,带来了教育观念的变革,使人

一生受教育不再是一种自发的行为而

是一种自觉的行为。大教育观就是基于形式化教育定型的实体化教育,即学生在有组织的教育机构中所接受的教育。

制度化教育

正规教育,即具有类型和层次结构的、按年龄和知识、能力分级的教育。(学制的建立是制度

化教育的典型表征。)

实施机构

学校

教育

含义

是一种专门的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即由专业人员承担的,在专门机构中进行的目的明确、

组织严密、系统完善、计划性强的,以影响学生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产生

条件

⑴生产的发展: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物质上的准备;

⑵统治阶级对人才的需求,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社会条件;

⑶文字的产生和文化的发展,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现实条件。

特点职能的专门化、组织的

严密性、作用的全面性、

内容的系统性、手段的

有效性、形式的稳定性

学校教育不同于一般社会文化之特殊性(学校教育内容的特点)主

要体现在:具有明确的目的指向性和预定性;具有高度的信息含量

和科学的富于逻辑的组合排列;不仅具有认知价值,还具有形成价

值;具有高度的科学性和纯洁性;被两个处于不同地位而又密切联

系的主体共同利用;构成具有连续性;具有多种形式的载体。

“终生教育”思潮和“学习化社会”设

想之上的一种教育观,强调教育不仅在

时间上贯穿人生全程,在空间上也往往

充注于人生所处各种场所,最终目标是

为了维持或改善生存处境,提高生活质

量。这种教育落脚于提高人的学习能

力,从而使每一个人既是受教育者,又

是教育者,最终实现人类自身的发展。

家庭教育启蒙性、随机性、经验性

社会教育对象的全民性、地点的广泛性、内容的实用性、时间的终身性、形式的开放性

存在方式原始社会的教育、古代社会的教育、近代社会的教育、现代社会的教育

教育对象普通教育、特殊教育

(二)教育的结构与功能

1.关于教育构成要素的诸种观点

三因素说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方法

五因素说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方法、教育内容、教育环境

六因素说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方法、教育内容、教育环境、教育教学仪器

2.教育的结构

结构构成含义关系

内部结构(微观结构/教育活动的结构/教

育的基本要素)

教育者

广义上指所有对受教育者在知识、技能、思想、品德等方面起教育影响作用的人,主要是指

学校中的教师和其他教育工作者;是教育活动的实施者和引导者。

构成教育的三个基本要素相互联系,其中,教育

者是整个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掌握着教

育目的,采用着适当的教育内容和手段,创设必

要的教育环境,调控着受教育者和整个教育过程,

从而使受教育者的身心发生预期的变化,实现教

育目的,所以说教育者是主导性的因素。

受教育者

是指在各种教育活动中从事学习的人,既包括学校中学习的儿童、少年和青年,也包括各种

形式的成人教育中的学生;既是教育的对象,也是学习的主体。

教育影响(教育中

介/教育措施)

是指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作用于学习者的全部信息,既包括信息的内容,也包括信息选择、传

递和反馈的形式,是形式和内容的统一。①从内容上说:教育内容、教育材料/教科书;②

从形式上说:教育手段、教育方法、教育组织形式。

外部结构(宏观结构/

教育系统的结构)

教育是一个社会子系统,与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和人口等其他系统共同构成完成的社会结构。

3.教育的功能

划分标准教育功能基本含义关系

教育作用对象

个体发展功能

(本体功能/固有功能)

是指教育对受教育者身心发展所起的作用;在教育活动内部发生,由教育

的内部结构决定。教育的个体功能和社会功能是有机统一的。

社会发展功能是指教育作为社会结构的子系统,通过培养人来影响社会的存在和发展;

(工具功能/派生功能)不是教育自身的功能,是教育的本体功能在社会结构中的衍生。

教育作用方向(默顿)正向功能是指“贡献性”功能,即有助于个体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积极影响和作用。教育的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往往同时存在,一般以正向功能为主,

但也容易出现负向功能,包括总体负向功能和局部负向功能。

负向功能是指“损害性”功能,即阻碍个体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消极影响和作用。

教育作用呈现方式(默顿)显性功能是指教育在实际行动中所出现的与教育目的相符合的结果。显性与隐性的区分是相对的,一旦隐性的潜在功能被有意识地开

发、利用,就转变成了显性教育功能。

隐性功能是指伴随显性教育功能所出现的非预期的功能。

(三)我国关于教育本质问题的主要观点

观点主要内容讨论意义

上层建筑说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教育属于精神生活,由经济基础决定;经济基础决定教育的性质,

经济基础的变化决定教育变化,因此教育是上层建筑;历史性和阶级性是教育的本质属性。

教育本质问题最早是由前苏联教育学者在20 世纪50年代初提出的,我国学

者曾于同一时期介绍过此问题及他们讨论的结果。教育本质的论争所要追问

的是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社会实践活动(社会现象)的质的规定性,是界定教

育的核心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⑴从理论上,虽然教育本质的

讨论并没有最后的结论,但学者们开始了深层次的反思,开始了教育本质问

题的元研究,有助于我们准确、系统地把握教育学的观点及其理论基础,深

入理解教育活动质的规定性,进而建构科学的教育理论体系。⑵从实践上,

对教育本质的认识有助于形成正确的教育观念,科学指导教育实践,进而取

得最佳的教育效果,对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生长力说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手段,因而它是社会再生产的必要条件,是社会生产和延续的手段,因此可以把教育看做是社会生产力;生产性和永恒性是教育的本质属性。

多质说教育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教育的本质也应该是多质的、多层次的;教育作为培养人的活动,与人的成长、发展有直接联系,同时既与生产力、生产关系有直接关系,又与上层建筑有直接关系。

本质规定说力图从教育本身的质的规定性来揭示教育的本质。“教育是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过程”,“教育是一种综合性的社会实践活动”,“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都可以归入教育的本质规定说。

(四)关于教育起源的主要观点

起源说代表人物与著作主要观点评价

生物起源说(法)勒图尔诺

(《各人种的教育

演化》、《动物之教

育》);(英)沛西·能

⑴教育活动不仅存在于人类社会之中,而且存在于人类之

外,甚至存在于动物界;⑵人类社会教育的产生是一个生

物学的过程,生物的冲动是教育的主要动力,人类社会的

教育是对动物界教育的继承、改善和发展;⑶教育的产生

完全来自于动物的本能,是种族发展的本能需要。

动物

均有

的无

识、

无目

的的

活动

教育的生物起源说是教育学史上第一个正式提出有关教育起源的学说,也是较早地把

教育起源问题作为一个学术问题提出来的学说,它看到了人类教育与其它动物类似

行为之间的相似性,这是一巨大的进步,标志着在教育起源问题上开始从神话解释转

向科学解释。但是,该学说也存在一个根本的错误,它没能人类教育行为与动物类教

育行为之间的差别区别开来,因而也没能把握人类教育的目的性和社会性。

心理起源说(美)孟禄(《教育

史教科书》)

原始的教育形式和方法主要是日常生活中儿童对成人的

无意识模仿。

表面上看,这种观点不同于生物起源说,但实质上却也离生物起源说不远,因为如果

教育起源于原始社会中儿童对成人行为“无意识的模仿”的话,那么这种“无意识的

模仿”就肯定不是获得性的而是遗传性的,是先天的而不是后天的,即是本能的而不

是文化的和社会的,也就否定了成人在儿童教育中的指导作用。只不过这种本能是人

类的类本能,而不是动物的类本能,这是心理起源说比生物起源说进步的地方。

劳动起源说前苏联学者最早提

出(米定斯基)

⑴人类教育起源于劳动过程中所产生的需要;⑵教育是人

类特有的一种社会活动;⑶教育产生于劳动是以人类语言

和意识的发展未条件的;⑷教育从产生之日起其职能就是

传递劳动过程中形成和积淀社会生产和生活经验;⑸教育

范畴是历史性与阶级性的统一,而不是一个永恒不变的范

畴,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形态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改变

了,教育形态也必须发生改变。

人类特有

的有意

识、有目

的的活动

劳动起源说和需要起源说都在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指导下形成的,是对恩

格斯“劳动创造了人本身”这一著名论断的直接运用,认为教育乃是个体社会化的过

程,总的来说符合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与辩证法,为科学、合理地揭示了教育起源

问题奠定了基础,然而有关教育起源的确切提法仍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需要起源说杨贤江(《新教育大

纲》)

⑴人类社会生活内容是多样性的,除了劳动以外,还有很

多其他形式的活动;⑵教育的发生,就只根于当时当地人

民实际生活的需要;自有人生,便有教育。

(五)教育发展的基本阶段及特点

发展阶段主要特征

原始社会的教育⑴教育不是专门的社会活动,在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中进行;⑵教育具有原始性,无专门教育机构和教师,目的单一、内容贫乏、方法简单;⑶教育具有同一性(全民性与无阶级性),人人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权利。(注:母系氏族时期出现了教育的胚胎形式——“青年之家”。)

古代社会的教育(奴隶、封建)⑴教育基本上与生产劳动相脱离,成为一种相对独立的社会活动;⑵学校与社会生活相脱离,是一种封闭式教育;⑶学校为统治阶级所垄断并为其培养人才,具有鲜明的阶级性(西周的”学在官府“)和森严的等级性(唐代的“六学二馆“);⑷教育的象征性功能占主导地位(能不能受教育和受什么教育是区别社会地位和身份的象征);⑸出现专科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的萌芽,但尚未形成自己的体系(东汉末年的“鸿都门学”);⑹教育内容主要是古典人文科学和治人之术,具有鲜明的保守性(中国的“四书五经”、“六艺”,西欧的“七艺”、“七技”);⑺教学组织形式主要是采用个别教学;⑻教学方法主要是灌输与死记,同时也注重在实践中学。

近代社会的教育⑴具有鲜明的生产性;⑵学校教育出现双轨制,阶级性隐蔽化;⑶普遍实施了初等义务教育;⑷形成较系统的近代学校教育制度;⑸国家加强了对教育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⑹教育逐渐脱离宗教,走向世俗化;⑺教育内容日益科学化;⑻重视教育立法,依法治教(1763年,普鲁士,强迫教育法令,世界最早教育法令);⑼班级授课制逐渐成为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

现代社会的教育⑴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成为现代教育的规律之一;⑵教育与社会联系的普遍化与直接化;⑶教育民主化向纵深发展(教育民主化≠教育机会均等);⑷学校教育制度梯形化、弹性化、开放化;⑸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携手并进(时代发展的必然);⑹以培养全面发展的现代人为目标,实现教育内容、方法和手段的现代化;⑺教育的终身化与全民化成为指导教育改革的基本理念;⑻理论自觉性越来越高。(注: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表现为终身化、社会化、生产化、民主化、国际化、现代化、多元化。)

三、教育与社会发展

(一)关于教育与社会关系的主要理论

相关理论代表人物主要观点意义不足

教育独立(中立)

论严复、王国

维;蔡元培

⑴教育经费独立;⑵教育行政独立;⑶教育学术和内容独立;⑷教育脱

离宗教而独立。

反映了资产阶级教育家要求摆脱军阀政府对教育的

控制,在中国独立、自主地发展教育事业的强烈愿

望,在当时无疑具有一定反帝反封建的进步意义。

要求教育脱离政治而独立,不论是

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是行不

通的。

教育万能

论(德)布莱

尼茨;胡适、

陶行知

布莱尼茨曾说,如果给他以教育的全权,不需要一百年,就可以使欧洲

改观;“教育救国”、“科学救国”。

过分夸大教育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柏拉图;

(法)爱尔

维修;康德

否定遗传因素的作用,认为人是教育和环境的产物,人的性格取决于社

会环境与政治制度。爱尔维修曾言:“人受了什么样的教育,就成为什

么样的人。”“教育是万能的,甚至还能创造天才。”

过分夸大教育对个人发展的作用。

人力资本论(2010年涉及)(美)舒尔

⑴人力资本相对于物力资本而言,是指凝聚在劳动者身上的知识、技能

及其所表现出来的可以影响从事生产性工作的能力;⑵人力资本的核心

是提高人口质量,人口质量优于人口数量,因此,人力资本投资胜于物

力资本投资。⑶教育是提高人力资本最基本的手段,即能够提高人的认

知技能和劳动生产率,使人具有更强的就业转换和迁移能力;⑷教育投

资是人力投资的主要部分,其收益率是可预测的,且应以市场供求关系

为依据,以人力价格的浮动为衡量符号。

⑴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西方教育经济学中关于人

力资本形成、作用和收益的理论,论证了教育对经

济增长的贡献,提高了人们对教育在促进社会经济

发展中作用的认识;⑵第一次彻底改变了人们对于

教育事业的纯福利性观念,表明教育是一项资本性

事业;⑶第一次用比较明确的数学模型证明了教育

事业的收益率,使教育收益变得明确清晰起来。

⑴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实践表明,教

育增长与经济增长并不总成正比;

⑵教育、教育产品难以进行严格而

准确的成本核算和费用分摊,难以

计算其即时“利润”;⑶教育只是制

约经济增长的诸多因素之一;⑷着

重从经济角度衡量和研究教育,容

易冲击、忽视教育的主体价值(人

的价值)。

筛选假设理论(文凭理论)迈克尔·史

潘斯、罗伯

特·索洛

教育并不提高人的能力,而是一种表示个人能力的工具,揭示了内含于

人的未来的生产特征,表明了一个人固有的生产力,从而为雇主识别、

选拔不同能力的求职者提供依据,起到筛选作用。换言之,教育是用来

区分不同人的能力的手段,教育水平是反映个人能力和未来生产率的有

效信号;教育作为一种信号,如能准确向雇主传达员工的未来生产率,

雇主就愿意按照教育信号选择员工并支付相应的工资。

⑴从分析劳动力市场上雇主选聘求职者的过程去说

明教育的经济价值,承认教育与工资的正相关,并

通过筛选作用而实现;⑵描述和解释了20世纪70

年代以来困扰许多国家的教育文凭膨胀问题,并因

此在世界各国得以广泛传播。

片面强调教育的信号筛选作用,而

否认教育提高人的认知技能从而提

高劳动生产率的作用,即认为教育

只反映了个人的能力,并没有增加

个人的能力。

(二元)劳动力市场理论戈登、多林

格、爱德华

兹、卡诺、

皮奥里

⑴认为人力资本理论关于教育与工资关系的基本前提是不正确的,关于

教育水平与个人收入正相关的论断不全面,没有考虑到劳动力市场的内

部结构。⑵劳动力市场是由两个不同部分组成的,即主要劳动力市场(工

资高、条件好、稳定等)和次要劳动力市场(工资低、条件差、不稳定

等);两个市场之间具有相对封闭性,人员相互流动的可能性不大;⑶

在主要劳动力市场上,教育与工资呈正相关,而在次要劳动力市场,教

育与工资相关程度微弱;⑷教育的作用不在于提高个人的知识技能,而

在于决定个人在哪个劳动力市场工作;一个人的工资水平主要取决于所

工作的劳动力市场,而与教育本身并不直接相关。

揭示了教育在资本主义国家劳动力市场划分中的作

用,解释了教育的扩展未能改变各阶级、集团间收

入不平等的现实,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逐渐形成

了一个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受到西方一些激进学

者的好评。

对教育与经济关系的论述是不全面

的。

(二)教育的社会制约性与社会功能

关系教育的社会制约性教育的社会功能

教育与生产力(经济)⑴为教育的发展提供物力、人力、财力、时间等基础性条件,决定教育事业发展

的规模和速度;⑵制约着一定社会的教育目的、人才培养规格和教育结构;⑶促

进教育内容、方法、手段和组织形式的改革与发展。(注:教育先行≠教育要先于

经济发展)

⑴教育是实现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社会再生产依赖劳动再生产,而劳动再生产的最基本

因素是教育与训练,普教提高民族文化素质,职教直接培养专门劳动力,进而提高国民人力资

本,促进社会再生产和经济的增长;⑵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重要手段:现代教育可以传递、

积累、发展和再生产科技生产力,具有使科学转化为生产技术中心环节的经济功能,现代教育

又是科学知识再生产和科学转化为生产技术最有效的形式。(2010年涉及)

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⑴决定着教育的领导权和享受权;⑵决定着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思想品德教育的内

容;⑶制约着教育结构和教育的管理体制。(注:政治对教育的影响作用是有限度

的,不能违背教育规律,更不可以用政治代替教育。)

⑴培养合格公民,造就政治人才;

⑵宣传思想,形成舆论;

⑶促进社会政治民主化,加速改变社会政治关系。

教育与文化⑴影响教育需求,促使学校与社会联系加强;⑵影响教育观念和教育目的,即学

校教育培养人才的规格;⑶影响教育内容的选择;⑷影响教育方法、手段和组织

形式的变革;⑸影响师生关系;⑹影响教育管理体制。

⑴文化传递、保存功能(纵向-时间,横向-空间);⑵文化选择、批判功能;⑶文化交流、融

合功能;⑷文化更新、创造功能。

教育与科技⑴对教育者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影响其教育观念,提高其教育能力;⑵影响教

育对象,使其视野和实践经验得以扩大;⑶会渗透到教育活动的所有环节中,影

响教育内容、方法、手段和工具的选择与使用;⑷影响人们对教育规律的认识及

教育过程中的教育机制;⑸科技发展将促进学校教育专业与结构的调整与更新

⑴促进科技传播、积累、发展及创新;⑵进促进科学转化为生产技术,完成科学知识的再生产;

⑶推进科学的体制化;⑷具有科学研究和推进科学技术研究的功能。

教育与人口⑴人口数量影响教育发展规模、教育结构及教育质量;⑵人口质量影响着教育质

量;⑶人口自然结构<年龄、性别等>和社会结构<阶级、文化、职业、地域、民族

等>影响教育发展;⑷人口地域分布影响教育机构布局和办学形式。

⑴控制人口数量;⑵调整人口结构(文化结构、职业结构、地域分布);⑶改善人口质量。(普

及教育,实施人才开发战略,把人口负担转变成人力资源优势,提高全民族的素质。)

(三)现代社会发展对教育的需求与挑战

方向含义与特征对教育的影响与挑战教育变革(应对措施)

现代化与教育变革⑴现代化是指一个社会基于既有传统,并

全面变革旧有传统,广泛吸收外来文化,

发展现代文明的过程,包括以工业化为核

心的经济现代化,以民主化为核心的政治

现代化以及人的现代化。⑵人是社会变革

的主体,人的现代化特别是人的观念的现

代化是社会现代化的前提和核心。

离开人的现代化,社会现代化就无法实现,而具有现

代素质的人是通过教育来培养的。因此,社会现代化

要求发展以民主化与主体性为内在特征的现代化教

育,即基于教育传统,积极地吸收国内外优秀教育成

果,培养适应大工业生产和社会化生活方式的现代人

才。

⑴观念层面的现代化:渗透于教育现代化的各个方面,要求我们树立以人为本的

教育观、终身教育观、公平与效益统一观等。⑵制度层面的现代化:包括义务教

育的普及化、教育制度的民主化、学校教育管理的现代化、教育的终身化、教育

评价机制的科学化与合理化等,要求我们建立结构优化、适合中国国情的教育制

度体系,要求教育决策民主化与科学化、教育组织合理化、教育调控方法理性化。

⑶物质层面的现代化:包括现代化的教育方法、教育设备、教育组织形式以及教

育内容等。(注:教育内容现代化的核心是课程现代化,要求课程结构符合青少

年身心发展特点和社会发展要求,保持基础性又反映时代的最新成果。)

全球化与教育变革⑴全球化是指自近代以来,以生产力的迅

猛发展和科学技术水平的快速提高为动

力,人类不断跨越空间障碍及制度、文化

等社会障碍,在全球范围内,逐渐实现物

质和信息的充分沟通,不断取得共识,在

众多领域制定共同遵守的规则,采取共同

行动的过程。⑵全球化的显著特征是:各

国间的合作与开放力度不断加大,相互竞

争亦随之激化。

⑴全球化直接导致教育的国际化,国际交流与合作日

益增多,不同背景下的教育学彼此借鉴概念、理论和

方法,关注一些诸如和平、环境、道德等威胁人类生

存的共同性问题,并尝试从教育的角度加以认识与解

决,进而形成了全球性的教育论题,如全民教育、妇

女教育、教育市场化、课程改革等,为教育发展带来

新的机遇。⑵全球化使得社会经济对教育的发展与日

俱增,教育成为培养国际性人才,适应全球化发展的

重要手段;⑶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在教育领域,全球

化与本土化的冲突、传统与反传统的矛盾、教育与其

他社会系统的交融以及教育内部发展的不均衡都显

得尤为突出,道德教育面临巨大挑战。

⑴正确把握全球化与本土化的关系,明确教育发展的定位:①促进全球教育思想

与中国教育实际融合,并进而体现出本土特征;②克服“西化”,重建“建设有

中国特色的教育学”,与国际教育学界开展平等的对话与交流。⑵辨识全球化给

教育带来的影响,有意识抵御全球化的风险:①批判地审视西方教育学,克服抄

袭多于创造,甚至全盘抄袭的弊端;②认识到全球教育规范或标准的相对性,在

某些情况下要注意摒弃同质化趋势,尊重教育的多样性。⑶拓展全球视野,加大

国际理解和全球意识教育:①鼓励和支持教育的国际化和办学主体的多元化;②

破除国别限制而顺应教育全球化的时代趋势,开展广泛的国家交流与合作,引进

国外优质教育资源。⑷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全球化要求教育培养具有创新精神与

能力的“现代人”和顺应世界性人才战略潮流的“国际人”。

知识经济与教育变革⑴知识经济直接依赖于知识的创造、传播

和应用,是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核心,建立

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存储、使用和消费

之上的经济。⑵知识经济以知识为最直接、

最重要的生产要素,以适应时代的、有知

识的人为劳动主体,以智力为支撑,以提

升知识和技术领域的创造力为内在动力,

以崇尚能力本位为价值取向。

⑴知识经济与教育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教育对

知识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知识经济的发展也促进

教育的变革。⑵在一定意义上,知识经济就是依靠教

育发展实现财富增长的经济类型,在知识经济时代,

我们必须重新审视教育,从根本上确立适应知识经济

发展的教育。⑶知识经济的核心和推动力是掌握现代

科技的人,培养具有较高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的知识

型劳动者,是知识经济对未来教育提出的基本要求。

⑴抓紧实施科教兴国战略,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重点地位;⑵树立教育创新

意识,建立教育创新体系,促进创新型国家建设与创新型人才培养;⑶转变教育

观念,确立新的人才观和发展观,重塑教育培养目标,构建人才培养新模式;⑷

构建教育培训网络体系,营造学习型社会,构建终身教育体系,以全面开发人力

资源,提高劳动者素质,实现人的可持续发展。

信息社会与教育变革⑴信息(化)社会是指脱离工业化社会以

后,信息将起主要作用的社会。⑵以计算

机、微电子和通信技术为主的信息技术革

命是社会信息化的动力源泉。

⑴为教育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提高了教育的

社会地位,使教育的功能进一步得到全面理解;⑵促

进人们工作、生活、学习方式发生变化,使教育走向

个性化、终身化和全民化;⑶加强了教育领域的沟通

与合作,使教育的国际化与本土化趋势均非常明显;

⑷带来了整个教育结构、内容和方式的全面变革。

⑴重新调整培养目标,加强信息能力培养;⑵加大教育投入,加强教育信息化的

硬件设备和软件建设;⑶加强对教师信息技能的培训;⑷课堂教学应突破面授形

式、纸笔形式,采用计算机辅助教学等多种教学方式;⑸利用信息技术,变革学

习方式,构建学习型社会;⑹最大限度地利用信息资源,了解国内外学生动态,

提高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提高教育的整体发展水平。

多元化文化与教育⑴多元化文化是指在一个集团群体、社会

共同体、区域联合体等系统中共存的且有

一定联系的诸种文化。⑵多元文化的核心

原则是所有文化都应得到尊重,承认文化

⑴多元文化促成了教育观念和思维方式的变革,有助

于确立平等、接纳和宽容的态度和价值观。⑵多元文

化促进了教育民主的发展,使人们关注处境不利的弱

势群体的受教育权利,促进教育公平。⑶多元文化促

⑴倡导教育公平,反对任何形式的歧视与偏见,促进不同文化群体间的平等与尊

重,帮助学生走出自身文化的局限性,致力于培养学生解决偏见的行动能力;⑵

对学习者主体性和自主性的尊重,培养学习者在面对不同文化时的抉择能力、判

断能力和反思能力;⑶促进教育机会均等,保证弱势儿童接受平等教育的机会。

变革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并对其持一种宽容的态度。进了教育模式的多样化,表现为教育目标、课程内容、教育方法与手段以及办学形式的多元。

四、教育与人的发展

(一)个体身心发展的含义: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从出生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身心两方面的积极的变化过程;这两个方面是密切相关不可分割的统一体,身体的发展是心理发展的物质基础,心理的发展也影响着身体的发展。

(二)个体身心发展特点及其对教育的制约

发展特点制约性举例

顺序性量力而行,循序渐进

阶段性从实际出发,根据年龄特征选择教育内容和方法婴儿期:0~1岁;幼儿期1~3岁;学龄前期:3~6岁;等等

不平衡性把握关键期口头语言关键期:2~3岁;书面语言关键期:4~5岁;等等

个别差异性尊重个性,因材施教

身心互补性缺陷补偿,因势利导

(三)关于影响个体身心发展因素的主要观点

论说代表人物与主要观点评价

因素多寡单因

素论

遗传决定论

(英)高尔顿

“一个人的能力是由遗传得来的,它受遗传决定的程度,正如一切有机体的形态及躯体组织受遗传决

定一样。”片面强调遗传的作用,忽视其他因素在

人身心发展中的相互作用。

(美)霍尔“一两的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

(美)桑代克“人的智慧80%决定于基因,17%决定于训练,3%决定于偶然机会。”

环境决定论(美)华生

“给我一打健康而又没有缺陷的婴儿,把他们带到我所设计的独特环境中培养,我可以保证,我能够

把他们中间的任何一个人训练成为我所选定的任何一类专家——医生、律师、艺术家、商界首领甚至

是乞丐活窃贼,而无论他们的的天赋、倾向、能力,或祖先的职业与种族是什么。

片面夸大了环境和教育的作用,否定了

生理的遗传性和人的主观能动性。

教育万能论(法)爱尔维修“人受了什么样的教育,就成为什么样的人。”“教育是万能的,甚至还能创造天才。”

多因

素论

二因素论

(辐和论)

(德)施太伦合并原则

认为“心理的发展并非单纯地天赋本能的逐渐显现,也非单纯地对外界影响的接受或反映,

实为内在的品质及外在的环境合并发展的结果。”

是遗传决定论和环境决定论的综合体,

虽避免了两种理论的片面性,但没有认

识到各因素的相互作用,是一种折中的

调和论;同时也否定了人的主观性,抹

杀了教育的主导作用。

(美)吴伟士相乘说

认为人的心理发展等于遗传和环境的乘积,即“遗传和环境的关系,不似相加的关系,而

较似相乘的关系。个人的发展依赖于他的遗传与环境两方面,就象矩形的面积依赖于高也

依赖于长一样。”

(苏)巴拉诺夫生物因素、社会因素

三因素论(苏)凯洛夫遗传、教育、环境

四因素论我国学者遗传、教育、环境、主观心理

五因素论我国学者遗传、教育、环境、主观心理、反馈调节

动力来源内发论孟子;柏拉图;卢梭;弗洛伊德;格赛尔强调内在需要和生理成熟机制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决定作用。

外铄论墨子;荀子;洛克;华生强调外在力量,诸如环境、学校教育等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决定作用。

内因与外因交互作用论注意到内因、外因的相互关系与转化,以及各自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是个体发展的决定因素;主体自身的实践活动是其发展的根本动力。(四)遗传素质、成熟、环境、学校教育、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及其在个体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因素含义作用条件注意点

遗传素质是指个体从上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

上的特点,如机体的结构、形态和神经

系统的特点等。

⑴遗传是个体发展的生理前提(物质基础),为身心发展提供

可能性,也规定着人各方面潜能所能达到的最高极限;⑵遗传

素质的差异性对个体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但它又具有可塑性。

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既不

能忽视,也不能片面夸大。

成熟是指个体生长发育的一种状态,即生理

与心理机能都达到比较完备的阶段。

个体机体的成熟程度制约着身心发展的程度和特点,它为一定

年龄阶段身心特点的出现提供了可能和限制。

环境是指围绕在个体周围,并对个体自发地

发生影响的外部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

社会环境。

社会环境是个体身心发展的外部客观条件,对人的发展起着一

定的制约作用。

人们接受环境影响不是消极被动的,而是

积极能动的实践过程,人的社会实践对人

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应重视环境对人的潜移默化的

作用,但不能忽视人的主观能

动性,无限夸大环境的作用。

学校教育是指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人的一种社

会实践活动。

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特别是年轻一代的发展起着主导作用:⑴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活动,规定者人的发展方向;⑵

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给人的影响比较全面、系统和深刻;⑶

学校有专门负责教育工作的教师。

⑴最重要条件:学生自身的积极活动;⑵

其他:争取学生家庭、社区和其他社会力

量的积极配合,协同一致、发挥多方优势,

实现教育效果最大化。(2010年已考)

在强调教育主导作用的同时,

也不能无限夸大教育的作用。

主观能动性包括主体的需要、动机、指向,活动的

目的、内容、手段和工具,行为的程序、

结果及调控机制等。

个体主观能动性是促进个体发展从潜在的可能状态转向现实

状态的决定性因素,是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力。

从内外因角度,遗传、环境和

教育对人的影响,只有通过人

的活动才起作用。

总之,我们应系统、动态地研究和把握各因素与人的发展之间的关系。

(五)个体个性化与个体社会化(教育的作用就是通过个体个性化和个体社会化,促进自然人向社会人的转变)

基本含义教育功能关系

个体个性化(2009年已考)个性化是指个体在社会活动

中形成独特性、自主性和创造

性的过程。

⑴促进人的主体意识的形成、主体能力的发展;

⑵促进个性的充分发展,形成人的独特性;⑶开

发人的创造性,促进个体价值的实现。

⑴个性化和社会化是人自身发展的两个相互对应的不同方面,是人得以健康良好发展的

重要标志;⑵人的发展与完善就在于社会化和个性化的和谐统一,失去社会化的个性化

极易导致个体的过分自由,失去个性化的社会化极易导致社会创造活力的抑制;⑶单纯

强调或重视人的社会化价值或个性化价值都是不可取的,人的社会化应该是个性化了的

社会化,人的个性化也应该是社会化了的个性化,教育的功能在于促进二者的有机结合

与统一。

个体社会化社会化是指人接受社会文化

的过程,即人由一个“自然人”

成为“社会人”的过程。

⑴促进个体观念的社会化,尤其表现为政治观念

和道德观念的社会化;⑵促进个体智力与能力的

社会化;⑶促进个体职业和身份的社会化。

五、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

(一)教育目的的概念:是指社会对教育所要造就的社会个体的质量规格的总的设想或规定。

(二)教育目的的功能:教育目的是教育的总的培养目标,是整个教育活动的核心,既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依据,也是教育工作的归宿。⑴导向;⑵协调;⑶激励;⑷评价。(三)教育目的确立的依据:

社会依据教育目的的制定受制于特定的社会政治、

经济、文化背景。

教育目的是社会的历史性与时代性的动态结合;

教育目的受制于生产力和科学文化的发展水平;

教育目的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演进。

人的依据教育目的的确定必须考虑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

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和人类社会的教育理想。

实践基础当前的素质教育实践。

(四)教育目的层次结构:教育功能-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

1.教育方针、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的含义与层级关系(2007年、2008年均考)

含义关系

教育方针是国家为了发展教育事业,在一定阶段,根据社会和个人两方面发展的需要与可能而制定

的具有战略意义的总政策或总的指导思想;内容包括教育的性质、地位、目的和基本途径

等(其核心内容是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⑴联系:教育方针与教育目的在对教育社会性质的规定上

具有内在一致性,都含有“为谁培养人”的规定性,都是一定社会各级各类教育在

其性质和方向上不得违背的根本指导原则。⑵区别:①教育方针所含的内容比教育

目的更多些,教育目的一般只包含“为谁培养人”和“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

而教育方针除此之外,还含有“怎么培养人”的问题和教育事业发展的基本原则;

②教育目的在对人培养的质量规格方面要求比较明确,而教育方针则在“办什么样

的教育”、“怎样办教育”方面显得更为突出。

【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一般与特殊的关系:⑴教育目的是各级各类学校确定培养

目标的依据;⑵培养目标是在教育目的的基础上制定出来的,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

【课程目标与培养目标、教学目标】⑴培养目标是确定课程目标和教学目标的基础;

⑵课程目标是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的基础。

教育目的是指社会对教育所要造就的社会个体的质量规格的总的设想或规定,即教育要达到的预期结果,反映了教育在人的培养规格、努力方向和社会倾向性等方面的要求;主要回答两个问题:一是“为谁培养人”(关于教育活动的质的规定性),二是“培养什么样的人”(关于教育对象的质的规定性);是全部教育活动的主题和灵魂,是教育的最高理想。

培养目标各级各类学校对受教育者身心发展所提出的具体标准和要求。

课程目标是指课程本身要实现的具体目标和意图;规定了某一教育阶段的学生通过课程学习以后,在品德发展、智力、体质等方面期望实现的程度;是整个课程编制过程中最为关键的准则。

教学目标是课程目标的进一步具体化,是指导、实施、评价教学效果的基本依据,是师生在学科教学活动中预期达到的教学结果、标准。

2.教育目的、教育功能、教育本质、教育价值的含义与关系

概念含义关系

教育目的是指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需要的人的总要求;它反映一

定社会对受教育者的要求,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最终目标。

⑴教育功能、教育价值和教育目的问题是教育理论研究中的基本问题,也是整个教育工作实践的出发点,它

们之于教育制度的建立、教育任务的确定、教育内容的确定、教育方法的选择、教育效果的评价以及整个教

育过程的组织实施都具有着重要的导向作用。⑵“教育功能”的提出和“教育本质”有关;教育本质是教育

教育功能是指人类教育活动和教育系统对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产生的作

用与影响。

功能的客观基础,教育功能是由教育本质决定的;对教育功能的认识,有助于进一步理解教育本质。⑶教育功能是一个客观层面的概念,教育价值有主观、客观两个层面的涵义,教育目的则纯属一种主观层面的范畴,三者之间有着既相互交叉又相互区别的复杂关联;教育功能是教育本身所固有的属性,是教育价值和教育目的的基础;教育价值就是教育功能对于不同主体所具有的意义,教育价值可转化为教育目的;教育功能与教育价值影响教育目的的制定与实现,教育目的对教育功能与教育价值具有反作用;教育目的的实现以教育功能的发挥为基础,教育目的体现一定的教育价值观,同时教育目的的实现又会促进教育价值的实现和教育功能的发挥。

教育价值

是指教育主体对教育活动及其结果是否满足自己需要的评价和

自己的教育需要、理想的对象化;它反映作为客体的教育现象的属性与作为社会实践的人的需要之间的一种特定关系。

教育本质

是指教育作为一种社会活动区别于其他社会活动的根本特征,即“教育是什么”的问题;它反映教育活动固有的规定性。

(五)关于教育目的的主要理论(体现不同的教育价值观) 相关理论

代表人物

主要观点

评价

个体本位论 (个人价值) (法)卢梭、萨

特;(瑞)裴斯泰洛齐;(德)

康德

把满足个人需要视为教育的根本价值,主张:⑴教育目的的根本在于使人的本性、本能得到自然发展;⑵重视人的价值、个性发展及其需要,把人的个性发展及其需要的满足视为教育的价值所在;⑶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社会只有在有助于个人的发展时才有价值,教育的价值应当以其对个人发展所起到的作用来衡量。

⑴重视教育的个人价值,强调教育目的从个人出发,满足

个人的需要,具有一定的合理性;⑵激进的个人本位论者离开社会来思考人的发展,无视个人发展的社会需要和社会条件,甚至把满足个人需要和满足社会需要对立起来,把教育的个人目的和社会目的看成是不可调和的,极易导致唯自由论和个人主义倾向。

社会本位论 (社会价值)

(德)纳托普、凯兴斯泰勒;(法)涂尔干

把满足社会需要视为教育的根本价值,主张:⑴教育目的不应从人的本位出发,而应从社会需

要出发,根据社会需要来确定;⑵个人只是教育加工的原料,其发展必须服从社会需要;⑶教育目的在于把受教育者培养成符合社会准则的公民,使受教育者社会化,保证社会生活的稳定与延续;⑷社会价值高于个人价值,个人的存在与发展依赖并从属于社会,评价教育的价值只能以其对社会的效益来衡量。

⑴重视教育的社会价值,强调教育目的从社会出发,满足社会的需要,具有一定的合理性;⑵过分强调人对社会的依赖,把教育的社会目的绝对化,完全割裂人与社会的关系,极易导致教育单纯把人当作社会工具,而不是社会主体来培养,造成对人发展的严重束缚和压抑。

内在目的论

(美)杜威

⑴把教育目的区分为两类:一类是教育过程以内的目的(教育本身的目的/活动里面的目的),一类是教育过程以外的目的(从外面强加给教育活动的目的);⑵教育的过程在它自身以外无目的,它就是它自己的目的;⑶教育本身并无目的,只是人,即家长和教师等,才有目的;⑷反对“一般的目的”,寻求“具体的目的”。(注:杜威不是单纯的或简单的“无目的”论者)

⑴杜威有意识地区分了教育目的的类型,但他不是一般的

教育无目的论者,只是反对那种普遍性的终极目的,而强调教育过程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从人的发展的角度设想的教育目的的重要价值;⑵当然,只强调教育过程而抛开社会影响来讲教育目的,这是片面的,而事实上杜威也十分重视教育的社会功能,反映了其教育目的论的多维性。

外在目的论 教育准备生活说(2011年已考) (英)斯宾塞

教育目的就是为“完满的生活”做准备,教育的主要任务就是教会人们怎样生活,教会他们运用一切能力,做到“对己对人最为有益”。

反映了人们期望通过教育获取能够使个人幸福的知识与能力的现实要求,在今天的教育实践和现实生活中仍然占有一定的地位。 教育适应生

(美)杜威 ⑴反对将教育视为未来生活的准备,认为一旦把教育看做是为儿童未来生活做准备,就易使教

活说(2011年已考)育与现实生活相脱离,且必然要教以成人的经验,而忽视了儿童在教育活动中的兴趣与需要,把儿童置于被动的地位;⑵主张“教育即生活”,学校教育应该以儿童现有的生活活动为中心,教儿童适应眼前的生活环境,即培养能完全适应眼前社会生活的人。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最早提出“全面

发展”理想的是

圣西门

科学含义

①人的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最基本);②人的体力和智力的全面发展(根本所在);

③人的先天和后天的各种才能、志趣、道德和审美能力的充分发展,即人的个性的

自由发展(自由时间是“真正的自由王国”);④人的发展与生产的发展是一致的。

是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也是当前我国教育实践领域

正在全面实施的“素质教育”的理论基础。

理论分析

①工场手工业的分工加剧了工人的片面发展,资本主义制度阻碍和限制了人的全面

发展;②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共产主义条件下将得以实现。

社会条件

大工业机器生产要求人的全面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为其提供必要的物质基

础:①市场的扩大和交往的普遍性为其提供了可能性;②大工业发展使自由时间增

多,为其创造了重要条件;③大工业发展使新产业不断兴起,使社会内部分工不断

变革,劳动变换加速,要求其实现。

根本途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六)我国的教育目的和中小学培养目标1.我国当前的教育目的精神实质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等各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为谁培

养人”

关于教育活动的

质的规定性

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我国教育目的的根本性质与根本特点

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我国教育目的的总要求

“培养什

么样的人”

关于教育对象的

质的规定性

具备现代人的品质(全面发展、创新精神、个性自由等)我国教育目的的素质要求与质量标准

提高全民族素质我国当代教育的根本宗旨和重要使命

2.全面发展教育与素质教育

内涵与构成关系

素质教育主要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其精髓即人的全面发展教育)素质教育与全面

发展教育都是为

了实现国家的教

育目的:全面发

展教育是实现教

育目的的基本要

求,素质教育是

全面发展教育的

具体落实。

根本目的全面提高全体国民的基本素质

重点方向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根本特征倡导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潜能从而形成人的健全个性

全面发展教育德育

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的影响,

把一定的社会思想转化为个体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教育。

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辩证统一,不可

分割、不能相互代替,构成一个整体,从

各方面保证教育目的的实现;⑵避免三种

倾向:一是只重联系性忽视独立性,二是

只重独立性忽视联系性,三是片面强调或智育

向受教育者传授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形成技能技巧,发展受教育者的智力和与学习有

关的非认知因素的教育。

体育向受教育者传授健康的知识技能,增强体质,培养锻炼身体的能力与习惯的教育。

美育运用自然美、社会生活美和艺术美去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使受教

育者形成一种正确的审美观和审美精神的教育。

忽视其中的一育。(注:全面发展不是均衡

发展,而是和谐发展)。

劳动技术教育传授基本的生产技术知识和生产技能,培养劳动观点和劳动习惯的教育。

3.我国中小学培养目标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2001年)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4.当前我国中小学在实施贯彻教育目的中存在的问题:⑴教学方法单一,片面追求升学率,忽视学生主体地位和综合素质的培养;⑵学生缺乏创新意识(过于严谨、思维定势、从众心理、知识信息饱和等)。

六、教育制度

(一)教育制度的概念: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的体系及其管理规则,包括:教育的施教机构系统和教育的管理系统两个基本方面。

(二)学校教育制度

1.学制的概念:学校教育制度的简称,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及其管理规则,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学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是整个教育制度的主体。

2.学制与教育制度的关系:⑴学制是整个教育制度的主体;⑵现代教育制度已远远超出了学制的范围。

3.学制确立的依据:⑴社会依据:经济、科技、政治经济制度、文化传统、人口状况、原有学制及外国经验等;⑵人的依据: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

4.学制构成的基本要素/学制构成内容的向度/学制构成的价值标准:学校的级别、学校的结构、学校的类型

⑴学校的级别(各级学校系统-纵向的施教机构):学前教育机构、初等教育机构、中等教育机构和高等教育机构

⑵学校的结构(各类学校系统-横向的类别结构):普通教育系统、师范教育系统、职业技术教育系统和成人教育系统

⑶学制的类型(系统性+阶段性)

类型国家由来与含义特点评价

双轨制西欧

①双轨学制是以18~19世纪特定历史文化条件下产生的学校系统为基础形成的。②该学制系统分为两支,即由

中世纪学校演变而来的带有等级特权痕迹的学术性现代学校和新产生的供劳动人民子女受教育的群众性现代学

校。③双轨学制的两轨,一轨自上而下的结构是大学(后来也包括其他高等学校)→中学(包括中学预备班);

另一轨自下而上的结构是小学(后来是小学和初中)→职业学校(先是与小学相连的初等职业教育,后来发展为

与初中相连接的中等职业教育)。④这两轨既不相通,也不相接,最初甚至也不对应。

由横向划分的

学校系统(类

型结构)占绝

对优势

学术性较高;不利于教育特别是中等教育

的普及;剥夺了劳动人民子女上大学的可

能。

单轨制美国

①美国在独立以前,多数地区都曾沿用欧洲双轨学制,在19世纪后半叶的教育发展过程中,美国学制的变化与

欧洲不同,原来双轨学制中的学术性一轨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却被在短期内迅速发展起来的群众性小学和群众

性中学所淹没,由此形成了美国的单轨学制。②该学制自下而上的结构是:小学→中学→大学。

由纵向划分的

学校阶段(施

教机构)占绝

对优势

各级学校形成一个系列、多种分段,即六

三三、八四、六六、四四四等多种模式,

有利于逐级普及教育,适应现代生产与科

技发展,被世界许多国家采用。

分支

型学制俄国

①在十月革命前帝俄时代实施的是传统的欧洲双轨学制,十月革命后,建立了单轨的社会主义统一学校系统,在

其后的发展过程中,又部分恢复了帝俄时代文科中学的某些传统和职业学校单设的做法,由此形成了动工有单轨

学制特点,又有双轨学制的某些因素的分支型学制。②这种学制上通(高等学校)下达(初等学校),左(中等

专业学校)右(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互连。

中间型,介于

二者之间

有单轨、双轨的双重优点;不可避免会出

现管理不灵活和压制学生个性自由发展

的局限。

注:以上三种类型的学制在不同时间、地点条件下形成,各有其深刻的原因;但同时,三类学制的产生和发展又是有一定的历史顺序的,即从系统占优势向阶段占优势发展,由双轨学制向分支型学制、再通过高中综合化向单轨学制的方向发展。①美国最初普采用过双轨制,但还没定型就被单轨学制压倒,从而超越了分支型学制阶段。②前苏联原来的学制是双轨学制,十月革命后形成了分支型学制,由于高中的普及和职业教育的后移趋势,分支型学制有向单轨学制发展的倾向。③西欧的双轨学制则正在由低年级向高年级逐步并轨,小学和初中已基本并轨,这就使原先的双轨学制演变成了分支型学制,即下段单轨,上段多轨。近年来欧洲高中有向综合高中发展的明显趋势,说明这种单轨化的趋势还在继续发展。可以说,欧洲学制的发展变化显示了现代学制发展的完整轨迹。

5.1949年以来我国的学制

时期文件内容/试验

1951年《关于改革学

制的决定》

这是新中国第一个学制。吸收了1922年学制的合理因素,发扬了我国单轨学制的传统;以法令形式确立和充分保障工农干部受教育的机会;明确规定了职

业技术教育和业余教育在学制中的适当地位。

1958年《关于教育工

作的指示》

指出“各省、市、自治区党委和政府有权对新学制积极地进行典型试验”,如,⑴提早入学年龄,进行了六岁入学的试验;⑵为了缩短年限,进行了中小学

十年一贯制的试验;⑶为了贯彻“两天腿走路”的方针,采取多种形式办学,创办了农业中学、半工半读学校,进一步发展了业余学校。

改革开放以来1985年

《中共中央关

于教育体制改

革的决定》

⑴加强基础教育,有步骤地实施九年义务教育;明确了义务教育的重点和难点在农村。⑵调整中等教育结构,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

育。⑶改革高等教育招生与分配制度,扩大高等教育办学自主权。⑷对学校实行分级管理,即基础教育管理权属地方,省、市(地)、

县、乡分级管理的职责划分,由省、自治区、直辖市决定;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主要由地方负责,中央各部门办的这类学校,地方也

要予以协调和配合;高等教育实行中央、省(自治区、直辖市)、中心城市三级办学的体制。

教育体制改革基本

思路:⑴全面推进素

质教育,使之贯穿于

各级各类教育中;⑵

重视发展学前教育;

⑶加强基础教育,重

视“两基”;⑷调整

中等教育结构,大力

发展职业教育;⑸改

革高等教育招生与

分配制度,扩大高等

学校办学的自主权;

⑹对学校实行分级

管理;⑺依法完善中1993年

《中国教育改

革和发展纲要》

⑴确立了20世纪末教育发展的总目标:“两基”(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两全”(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两重”(建设好一批重点学校和一批重点学科)。⑵调整教育结构:大力加强基础教育(基础教育是提高民族

素质的奠基工程);积极发展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重视成人教育;重视和扶持少数民族教育事业,重视和支持残疾人教育事业,积

极发展广播电视教育。⑶改革办学体制:改变政府包揽办学的传统格局,逐步建立以政府办学为主体、社会各界共同办学的体制;

基础教育应以地方政府办学为主;高等教育要逐步形成以中央、省(自治区、直辖市)两级政府办学为主,社会各界参与办学的新

格局。⑷改革高校的招生和毕业生就业制度:实行国家任务计划与调节性计划相结合,并逐步实行收费制度;改变“统招统分”和

“包当干部”的就业制度,实行多数毕业生“自主择业”的制度。⑸改革和完善投资制度:增加教育经费,逐步建立以国家财政拨

款为主,以征收教育税费、收取学费等为辅的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制度;努力实现“三个增长”。

1999年

《中共中央国

务院关于深化

⑴明确提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21世纪现代化建设需要的社会主义新人”的战略思想,指出深化教育改革的目的是为实施素

质教育创造条件。⑵明确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础,是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⑶

自动控制原理知识点

第一节自动控制的基本方式 一、两个定义: (1)自动控制:在没有人直接参与的情况下,利用控制装置使某种设备、装置或生产过程中的某些物理量或工作状态能自动地按照预定规律变化或数值运行的方法,称为自动控制。 (2)自动控制系统:由控制器(含测量元件)和被控对象组成的有机整体。或由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一些元部件组成的具有自动控制功能的有机整体。称为自动控制系统。 在控制系统中,把影响系统输出量的外界输入量称为系统的输入量。 系统的输入量,通常指两种:给定输入量和扰动输入量。 给定输入量,又常称为参考较输入量,它决定系统输出量的要求值或某种变化规律。 扰动输入量,又常称为干扰输入量,它是系统不希望但又客观存在的外部输入量,例如,电源电压的波动、环境温度的变化、电动机拖动负载的变化等,都是实际系统中存在的扰动输入量。扰动输入量影响给定输入量对系统输出量的控制。 自动控制的基本方式 二、基本控制方式(3种) 1、开环控制方式 (1)定义: 控制系统的输出量对系统不产生作用的控制方式,称为开环控制方式。 具有这种控制方式的有机整体,称为开环控制系统。 如果从系统的结构角度看,开环控制方式也可表达为,没有系统输出量反馈的控制方式。(2)职能方框图 任何开环控制系统,从组成系统元部件的职能角度看,均可用下面的方框图表示。 2、闭环控制方式 (1) 定义: 系统输出量直接或间接地反馈到系统的输入端,参予了系统控制的方式,称为闭环控制方式。如果从系统的结构看,闭环控制方式也可表达为,有系统输出量反馈的控制方式。 自动控制的基本方式 工作原理 开环调速结构基础上引入一台测速发电机,作为检测系统输出量即电动机转速并转换为电压。 反馈电压与给定电压比较(相减)后,产生一偏差电压,经电压和功率放大器放大后去控制电动机的转速。 当系统处于稳定运行状态时,电动机就以电位器滑动端给出的电压值所对应的希望转速运行。 当系统受到某种干扰时(例如负载变大),电动机的转速会发生变化(下降),测速反馈

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知识点框架总结

第一章:有理数 知识框架: 基本概念: 1.大于0的数叫做正数。 2.在正数前面加上负号“-”的数叫做负数。 3.整数和分数统称为有理数。 4.人们通常用一条直线上的点表示数,这条直线叫做数轴。 5.在直线上任取一个点表示数0,这个点叫做原点。 6.一般的,数轴上表示数a 的点与原点的距离叫做数a 的绝对值。 7.由绝对值的定义可知: (1) 一个正数的绝对值是它本身;一个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0的绝对值是0。 (2)正数大于0,0大于负数,正数大于负数。 (3)两个负数,绝对值大的反而小。 8.有理数加法法则: (1)同号两数相加,取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 (2)绝对值不相等的异号两数相加,取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的负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互 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相加得0。 (3)一个数同0相加,仍得这个数。 9.有理数的加法中,两个数相加,交换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10.有理数的加法中,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 正分数负分数 正整数0 负整数

11.有理数减法法则 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 12.有理数乘法法则 两数相乘,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向乘。 任何数同0相乘,都得0。 13.有理数中仍然有: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14.一般的,有理数乘法中,两个数相乘,交换因数的位置,积相等。 三个数相乘,先把前两个数相乘,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乘,积相等。 15.一般地,一个数同两个数的和相乘,等于把这个数分别同这两个数相乘,再把积相加。 16.有理数除法法则 除以一个不等于0的数,等于乘这个数的倒数。 两数相除,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除。0除以任何一个不等于0的数,都得0。 17.求n个相同因数的积的运算,叫做乘方,乘方的结果叫做幂。在a n 中,a叫做底数,n叫做指数 18.根据有理数的乘法法则可以得出 负数的奇次幂是负数,负数的偶次幂是正数。 显然,正数的任何次幂都是正数,0的任何次幂都是0。 19.做有理数混合运算时,应注意以下运算顺序: 先乘方,再乘除,最后加减; 同级运算,从左到右进行; 如有括号,先做括号内的运算,按小括号、中括号、大括号依次进行。 20.把一个大于10数表示成a×10n 的形式(其中a是整数数位只有一位的数,n是正整数),使用的是科学计 数法。 21.接近实际数字,但是与实际数字还是有差别,这个数是一个近似数。 22.从一个数的左边的第一个非0数字起,到末尾数字止,所有的数字都是这个数的有效数字。

自动控制原理题目含复习资料

《自动控制原理》复习参考资料 一、基本知识1 1、反馈控制又称偏差控制,其控制作用是通过输入量与反馈量的差值进行的。 2、闭环控制系统又称为反馈控制系统。 3、在经典控制理论中主要采用的数学模型是微分方程、传递函数、结构框图和信号流图。 4、自动控制系统按输入量的变化规律可分为恒值控制系统、随动控制系统与程序控制系统。 5、对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要求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即:稳定性、快速性和准确性。 6、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取决于系统结构和参数, 与外作用及初始条件无关。 7、两个传递函数分别为G1(s)与G2(s)的环节,以并联方式连接,其等效传递函数为G1(s)+G2(s),以串联方式连接,其等效传递函数为G1(s)*G2(s)。 8、系统前向通道传递函数为G(s),其正反馈的传递函数为H(s),则其闭环传递函数为G(s)/(1- G(s)H(s))。 9、单位负反馈系统的前向通道传递函数为G(s),则闭环传递函数为G(s)/(1+ G(s))。 10、典型二阶系统中,ξ=0.707时,称该系统处于二阶工程最佳状态,此时超调量为4.3%。 11、应用劳斯判据判断系统稳定性,劳斯表中第一列数据全部为正数,则系统稳定。 12、线性系统稳定的充要条件是所有闭环特征方程的根的实部均为负,即都分布在S平面的左平面。 13、随动系统的稳态误差主要来源于给定信号,恒值系统的稳态误差主要来源于扰动信号。 14、对于有稳态误差的系统,在前向通道中串联比例积分环节,系统误差将变为零。

15、系统稳态误差分为给定稳态误差和扰动稳态误差两种。 16、对于一个有稳态误差的系统,增大系统增益则稳态误差将减小。 17、对于典型二阶系统,惯性时间常数T 愈大则系统的快速性愈差。 18、应用频域分析法,穿越频率越大,则对应时域指标t s 越小,即快速性越好 19最小相位系统是指S 右半平面不存在系统的开环极点及开环零点。 20、按照校正装置在系统中的不同位置,系统校正可分为串联校正、反馈校正、 补偿校正与复合校正四种。 21、对于线性系统,相位裕量愈大则系统的相对稳定性越好。 22、根据校正装置的相位特性,比例微分调节器属于相位超前校正装置,比例积分调节器属于相位滞后校正装置,PID 调节器属于相位滞后-超前校正装置。 23、PID 调节中的P 指的是比例控制器,I 是积分控制器,D 是微分控制器。 24、离散系统中信号的最高频谱为ωmax ,则采样频率ωs 应保证ωs>=2ωmax 条件。 26、在离散控制系统分析方法中,把差分方程变为代数方程的数学方法为Z 变换。 27、离散系统中,两个传递函数分别为G 1(s)与G 2(s)的环节,以串联方式连接,连接点有采样开关,其等效传递脉冲函数为G 1(z)G 2(z);连接点没有采样开关,其等效传递脉冲函数为G 1G 2(z)。 28、根据系统的输出量是否反馈至输入端,可分为开环控制系统与闭环控制系统。 29、家用空调温度控制、电梯速度控制等系统属于闭环控制系统; 30、经典控制理论的分析方法主要有时域分析法、根轨迹分析法、频域分析法。 二、基本知识2 1、开环控制系统的的特征是没有( ) A.执行环节 B.给定环节 C.反馈环节 D.放大环节 2、闭环系统的动态性能主要取决于开环对数幅频特性的( ) A 、低频段 B 、中频段 C 、高频段 D 、均无关 3、若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 10) (5 50 s s ,则它的开环增益为( ) A.5 B.10 C.50 D.100

医学统计知识点整理(1)

医学统计学知识点整理 第一节统计学中基本概念 一、同质与变异 同质:统计研究中,给观察单位规定一些相同的因素情况。 如儿童的生长发育,规定同性别、同年龄、健康的儿童即为同质的儿童。 变异:同质的基础上个体间的差异。 “同质”是相对的,是客观事物在特定条件下的相对一致性,而“变异”则是绝对的 二、总体与样本 1、总体:是根据研究目的所确定的,同质观察对象(个体)所构成的全体。 2、样本:是从总体中随机抽取的部分观察单位变量值的集合。 三、参数与统计量 总体参数:根据总体个体值统计计算出来的描述总体的特征量。用希腊字母表示。μ.δ.π 样本统计量:根据样本个体值统计计算出来的描述样本的特征量。用拉丁字母表示。X.S.p 总体参数一般是不知道的,抽样研究的目的就是用样本统计量来推断总体参数,包括区间估计和假设检验 四、误差:实测值与真值之差★ 1.随机误差:是一类不恒定的、随机变化的误差,由多种尚无法控制的因素引起。随机测量误差、抽样误差。 2.系统误差:是一类恒定不变或遵循一定变化规律的误差,其产生原因往往是可知的或可能掌握的。 3.非系统误差:过失误差,可以避免或清除。 五、概率 是用来描述事件发生可能性大小的一个量值,常用P表示。概率取值0~1。 统计上一般将P≤0.05或P≤0.01的事件称为小概率事件,表示其发生的概率很小,可以认为在一次抽样中不会发生。 第二节统计资料的类型★

变量:确定总体之后,研究者应对每个观察单位的某项特征进行观察或测量,这种特征能表现观察单位的变异性,称为变量。 一、数值变量资料 又称为计量资料、定量资料:观测每个观察单位某项指标的大小而获得的资料。表现为数值大小,带有度、量、衡单位。如身高(cm)、体重(kg)、血红蛋白(g)等。 二、无序分类变量资料 又称为定性资料或计数资料:将观察对象按观察对象的某种类别或属性进行分组计数,分组汇总各组观察单位后得到的资料。 分类:二分类:+ -;有效,无效;多分类:ABO血型系统 特点:没有度量衡单位,多为间断性资料 【例题单选】某地A、B、O、AB血型人数分布的数据资料是( ) A.定量资料 B.计量资料 C.计数资料 D.等级资料 【答案】C 【解析】ABO血型系统人数分布资料属于无序分类变量资料,又称为计数资料。因为是按照变量的血型分类,血型表现为互不相容的属性。所以本题选C。 【例题单选】测量正常人的脉搏数所得的变量是() A.二分类变量 B.多分类变量 C.定量变量 D.定性变量 【答案】C 【解析】脉搏数有数值大小,有度量衡,所以这个资料属于定量资料。本题选C。 三、有序分类变量资料 半定量资料或等级资料:将观察对象按观察对象的某种属性的不同程度分成等级后分组计数,分组汇总各组观察单位后得到的资料。 特点:每一个观察单位没有确切值,各组之间有性质上的差别或程度上的不同举例:- + ++ +++ 第三节统计工作的基本步骤★ 1.统计设计 2.收集资料

医学统计学知识点总结

医学统计学 1. 对定量资料进行统计描述时,如何选择适宜的指标 定量资料统计描述常用的统计指标及其适用场合描述内容指 标 意义适用场合 平均水平;均 数 个体的平均值· 对称分布 几何均数平均倍数取对数后对称分布 中位数[ 位次居中的观察值 ①非对称分布;②半定量资料;③末端开 口资料;④分布不明 众 数 频数最多的观察值不拘分布形式,概略分析 ? 调和均数 基于倒数变换的平均值正偏峰分布资料 变异度全 距 观察值取值范围不拘分布形式,概略分析 标准差 (方差) 观察值平均离开均数的 程度对称分布,特别是正态分布资料 四分位数 间距 ? 居中半数观察值的全距 ①非对称分布;②半定量资料;③末端开 口资料;④分布不明 变异系数标准差与均数的相对比①不同量纲的变量间比较;②量纲相同但 数量级相差悬殊的变量间比较 定性资料:阳性事件的概率,概率分布,强度和相对比。 ¥ 2. 应用相对数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答:(1)防止概念混淆相对数的计算是两部分观察结果的比值,根据这两部分观察结果的特点,就可以判断所计算的相对数属于前述何种指标。 (2)计算相对数时分母不宜过小样本量较小时以直接报告绝对数为宜。 (3)观察单位数不等的几个相对数,不能直接相加求其平均水平。 (4)相对数间的比较须注意可比性,有时需分组讨论或计算标准化率。 3. 常用统计图有哪些分别适用于什么分析目的 常用统计图的适用资料及实施方法 < 图形 适用资料实施方法 条图组间数量对比用直条高度表示数量大小 直方图用直条的面积表示各组段的频数或频率

( 定量资料的分布 百分条图构成比用直条分段的长度表示全体中各部分的构成比 饼图构成比用圆饼的扇形面积表示全体中各部分的构成比 定量资料数值变动线条位于横、纵坐标均为算术尺度的坐标系 、 线图 半对数线图定量资料发展速度线条位于算术尺度为横坐标和对数尺度为纵坐标的坐标 系 散点图} 双变量间的关联点的密集程度和形成的趋势,表示两现象间的相关关系箱式图定量资料取值范围用箱体、线条标志四分位数间距及中位数、全距的位置茎叶图定量资料的分布' 用茎表示组段的设置情形,叶片为个体值,叶长为频数 第3章概率分布(连续随机变量的正态分布;离散随机变量的二项分布及Poisson分布)1. 服从二项分布及Poisson分布的条件分别是什么 二项分布成立的条件:①每次试验只能是互斥的两个结果之一;②每次试验的条件不变;③各次试验独立。 Poisson分布成立的条件:除二项分布成立的三个条件外,还要求试验次数n很大,而所关心的事件发生的概率 很小。 、 2. 二项分布、Poisson分布分别有什么特征 ①二项分布、Poisson分布都是离散型分布。 ②二项分布的形状取决于π与n的大小。π=时,不论n大小,对称分布。π≠时,图形呈偏态,随n增大而逐渐对称。当n足够大,π或1-π不太小,二项分布近似正态。 ③Poisson分布μ越小,分布越偏。μ越大,分布越对称。当n足够大时,分布接近正态。 4、正态分布应用 ①估计变量值的频数分布 《 ②制定参考值范围 ③质量控制 ④正态分布是很多统计方法的基础 5. 正态分布特征 ①以均数为中心,左右对称 ②正态曲线在横轴上方均数处取得最高点 ~ ③正态分布有两个参数,即均数(位置参数)和标准差(变异度参数)(μ,σ2 ;标准0,1)

自动控制原理知识点总结教学资料

2013自动控制原理知识点总结

自动控制原理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 1.什么是自动控制?(填空) 自动控制:是指在无人直接参与的情况下,利用控制装置操纵受控对象,是被控量等于给定值或按给定信号的变化规律去变化的过程。 2.自动控制系统的两种常用控制方式是什么?(填空) 开环控制和闭环控制 3.开环控制和闭环控制的概念? 开环控制:控制装置与受控对象之间只有顺向作用而无反向联系 特点:开环控制实施起来简单,但抗扰动能力较差,控制精度也不高。 闭环控制:控制装置与受控对象之间,不但有顺向作用,而且还有反向联系,既有被控量对被控过程的影响。 主要特点:抗扰动能力强,控制精度高,但存在能否正常工作,即稳定与否的问题。 掌握典型闭环控制系统的结构。开环控制和闭环控制各自的优缺点? (分析题:对一个实际的控制系统,能够参照下图画出其闭环控制方框图。) 4.控制系统的性能指标主要表现在哪三个方面?各自的定义?(填空或判断) (1)、稳定性:系统受到外作用后,其动态过程的振荡倾向和系统恢复平衡的能力 (2)、快速性:通过动态过程时间长短来表征的 e来表征的(3)、准确性:有输入给定值与输入响应的终值之间的差值 ss 第二章 1.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有什么?(填空) 微分方程、传递函数、动态结构图、频率特性 2.了解微分方程的建立? (1)、确定系统的输入变量和输入变量 (2)、建立初始微分方程组。即根据各环节所遵循的基本物理规律,分别列写出相应的微分方程,并建立微分方程组 (3)、消除中间变量,将式子标准化。将与输入量有关的项写在方程式等号的右边,与输出量有关的项写在等号的左边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英语各章知识点归纳(框架)

新目标英语七年级下册知识点总结 Un it 1 Can you play the guitar ? be good for 对…有益 (be bad for 对…有害) be good to 对…友好 (good 可用 friendly , nice , kind 替换) be good with 禾和…相处好 =get on/ along well with 8, 特殊疑问句的构成:疑问词 +—般疑问句 9, How/ what about+V- ing …怎么样?(表建议) 10, 感官动词(look, sou nd, taste, smell, feel ) +adj/ like 11, 选择疑问句:回答不能直接用 Yes 或者No,要从中选择一 个回答 12, stude nts wan ted for school show (wan ted 表示 招募,含有被动意义) 13, show sth to sb=show sb sth give sth to sb=give sb sth 14, help sb (to ) do sth Help sb with sth With sb ' help= with the help of sb Help on eself to 随便享用 15, be busy doing sth/ be busy with sth 16, need to do sth 17, be free= have time 18, have friends= make friends 19, call sb at + 电话号码 20, on the weekend= on weekends 21, English-speaking students 说英语的学生(带有连词符, 有形容词性质) 22, do kung fu 表演功夫 1, 2, 3, 4, 情态动词 +V 原 can do= be able to do Play+ the+ 乐器 + 球类,棋类 join 参加社团、组织、团体 4个说的区别: Speak+ Talk 5, 6, say+内容 语言 谈论 talk about sth 告诉,讲述tell sb Tell stories/ jokes want= would like + 4个也的区别: Either Tell too 7, Also As well be good at+ V-i ng=do well in talk with sb talk to sb (not ) to do sth (sb ) to do sth 肯定句末(前面加逗号) 否定句末(前面加逗号) 行前be 后 口语中(前面不加逗号) 擅长于

自动控制原理知识点总结

~ 自动控制原理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 1、什么就是自动控制?(填空) 自动控制:就是指在无人直接参与得情况下,利用控制装置操纵受控对象,就是被控量等于给定值或按给定信号得变化规律去变化得过程。 2、自动控制系统得两种常用控制方式就是什么?(填空) 开环控制与闭环控制 3、开环控制与闭环控制得概念? 开环控制:控制装置与受控对象之间只有顺向作用而无反向联系 特点:开环控制实施起来简单,但抗扰动能力较差,控制精度也不高. 闭环控制:控制装置与受控对象之间,不但有顺向作用,而且还有反向联系,既有被控量对被控过程得影响。 主要特点:抗扰动能力强,控制精度高,但存在能否正常工作,即稳定与否得问题。 掌握典型闭环控制系统得结构。开环控制与闭环控制各自得优缺点? (分析题:对一个实际得控制系统,能够参照下图画出其闭环控制方框图。) 4、控制系统得性能指标主要表现在哪三个方面?各自得定义?(填空或判断) (1)、稳定性:系统受到外作用后,其动态过程得振荡倾向与系统恢复平衡得能力 (2)、快速性:通过动态过程时间长短来表征得 (3)、准确性:有输入给定值与输入响应得终值之间得差值来表征得 第二章 1、控制系统得数学模型有什么?(填空) 微分方程、传递函数、动态结构图、频率特性 2、了解微分方程得建立? (1)、确定系统得输入变量与输入变量 (2)、建立初始微分方程组.即根据各环节所遵循得基本物理规律,分别列写出相应得微分方程,并建立微分方程组 (3)、消除中间变量,将式子标准化。将与输入量有关得项写在方程式等号得右边,与输出量有关得项写在等号得左边 3、传递函数定义与性质?认真理解。(填空或选择) 传递函数:在零初始条件下,线性定常系统输出量得拉普拉斯变换域系统输入量得拉普拉斯变

医学统计学知识点汇总(精华)

医学统计学知识点汇总(精华) 一.概论 1,医学统计学:运用概率论和数理统计学的原理和方法,研究医学领域中随机现象有关数据的搜集、整理、分析和推断,进而阐明其客观规律性的一门应用科学。 2,医学统计学的主要内容: 1)统计研究设计调查研究设计和实验研究设计 2)医学统计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研究设计和数据处理中的基本统计理论和方法。 A:资料的搜集与整理 B:常用统计描述,集中趋势和离散趋势,相对数,相关系数,回归系数,统计表,统计图 C:统计推断,如参数估计和假设检验。 3)医学多元统计方法多元线性回归和逐步回归分析、判别分析、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因子分析、logistic回归与Cox回归分析。 3,统计工作步骤: 1)设计明确研究目的和研究假说,确定观察对象与观察单位,样本含量和抽样方法,拟定研究方案,预期分析指标,误差控制措施,进度与费用。 2)搜集材料 A,搜集材料的原则及时、准确、完整 B,统计资料的来源医学领域的统计资料的来源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统计报表,二是经常性工作记录,三是专题调查或专题实验。 C,资料贮存 3)整理资料 a检查核对b设计分组c拟定整理表d归表 4)分析资料统计分析包括统计描述和统计推断

4,同质(homogeneity):指被研究指标的影响因素相同。 变异(variation):同质基础上的各观察单位间的差异。 变量(variable):收集资料过程中,根据研究目的确定同质观察单位,再对每 个观察单位的某项特征进行测量或观察,这种特征称为变量变量值:变量的观察结果或测量值。 5,总体(population)根据研究目的所确定的同质研究对象中所有观察单位某 变量值的集合。总体具有的基本特征是:同质性 样本(sample)从总体中随机抽取部分观察单位,其变量值的集合构成样本。 样本必须具有代表性。代表性是指样本来自同质总体,足够的样 本含量和随机抽样的前提。

(完整版)自动控制原理知识点总结

@~@ 自动控制原理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 1.什么是自动控制?(填空) 自动控制:是指在无人直接参与的情况下,利用控制装置操纵受控对象,是被控量等于给定值或按给定信号的变化规律去变化的过程。 2.自动控制系统的两种常用控制方式是什么?(填空) 开环控制和闭环控制 3.开环控制和闭环控制的概念? 开环控制:控制装置与受控对象之间只有顺向作用而无反向联系 特点:开环控制实施起来简单,但抗扰动能力较差,控制精度也不高。 闭环控制:控制装置与受控对象之间,不但有顺向作用,而且还有反向联系,既有被控量对被控过程的影响。 主要特点:抗扰动能力强,控制精度高,但存在能否正常工作,即稳定与否的问题。 掌握典型闭环控制系统的结构。开环控制和闭环控制各自的优缺点? (分析题:对一个实际的控制系统,能够参照下图画出其闭环控制方框图。) 4.控制系统的性能指标主要表现在哪三个方面?各自的定义?(填空或判断) (1)、稳定性:系统受到外作用后,其动态过程的振荡倾向和系统恢复平衡的能力 (2)、快速性:通过动态过程时间长短来表征的 e来表征的 (3)、准确性:有输入给定值与输入响应的终值之间的差值 ss 第二章 1.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有什么?(填空) 微分方程、传递函数、动态结构图、频率特性 2.了解微分方程的建立? (1)、确定系统的输入变量和输入变量 (2)、建立初始微分方程组。即根据各环节所遵循的基本物理规律,分别列写出相应的微分方程,并建立微分方程组 (3)、消除中间变量,将式子标准化。将与输入量有关的项写在方程式等号的右边,与输出量有关的项写在等号的左边 3.传递函数定义和性质?认真理解。(填空或选择)

高中政治必修一知识点框架总结

高中政治必修一知识点框架总结高中政治必修一知识点框架总结 一.价格及其影响因素、价值规律 (1)价格的含义:价值的大小叫价值量,价值量用货币表示叫价格。 (2)影响因素:①供求关系(直接因素):供求影响价格。当供过 于求时,价格下跌,出现“货多不值钱”现象,处于买方市场;当供 不应求时,价格上涨,出现“物以稀为贵”现象,处于卖方市场。 ②价值(决定因素):价值决定价格。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 ③间接因素:气候、时间、政策、宗教、习俗等,是通过改变商品的供求关系来影响商品价格的。 ④其它因素:货币的发行量(过多,价格上涨,引发通货膨胀;过少,价格下降,导致通货紧缩)、国家经济政策(利率、税收、价格 政策等)。 (3)价值规律:①内容: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 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②表现形式:商品价格受供求关系的影响,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二.价格变动的影响 ②生活必须品:价格上涨或下降一般不会引起需求量的大幅变动,但会影响生活水平; ③相关商品:替代品:某商品的价格上涨,则该商品的替代品的需求量增加,二者呈正方向变化;互补品:

某商品的价格上涨,则该商品的互补品的需求量下降,二者呈反方向变化。 (2)对生产经营的影响:①调节生产规模;②提高劳动生产率;③促使企业生产适销对路的高质量产品。 一、消费的类型及恩格尔系数 (1)消费的类型:①常见类型:钱货两清消费(所有权和使用权发生改变)、贷款消费(可以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但要根据自身收入水平进行选择)、租赁消费(不变更商品所有权,只获得使用权); ②消费对象不同分为有形商品和劳务消费;③消费目的不同分为生存、发展、享受资料消费。 (2)恩格尔系数:食品支出占家庭总支出的比重。恩格尔系数增加,表明食品支出比重大,影响其它消费支出,限制消费层次和质量提高;恩格尔系数减小,表明生活水平提高,消费结构改善。 (1)消费心理:①从众心理。消费是否应该从众,要具体分析,盲目从众不可取; ②求异心理。有时可以推动新工艺和新产品的出现,但过分的标新立异是不值得提倡的; ③攀比心理。这是一种不健康的消费心理,要自学抵制; ④求实心理。根据实际需要进行消费,是一种理智的消费行为。 (2)怎样正确消费:①量入为出,适度消费;②避免盲从,理性消费; ③保护环境,绿色消费;④勤俭节约,艰苦奋斗。 三、生产与消费的辩证关系 (1)生产决定消费:①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②生产决定消费的方式; ③生产决定消费的质量和水平;④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

第二节 医学统计学的基础知识习题及答案

【单项选择题】 1. 医学统计学的主要内容不包括()。 A. 变量计算 B. 统计设计 C. 统计描述 D. 统计推断 【答案】A 【解析】P111;医学统计学的主要内容; 1)统计设计; 2)统计描述; 3)统计推断。 2. 医学统计工作的基本步骤不包括()。 A. 研究设计

B. 健康教育 C. 收集资料 D. 整理资料 【答案】B 【解析】P112;医学统计工作的基本步骤:研究设计、收集资料、整理资料和分析资料是统计工作的4个基本步骤。这4个步骤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某一环节发生问题,都将影响最终的统计分析结果。 3. 描述集中趋势的指标有()。 A. 算数均数 B. 方差与标准差 C. 极差 D. 百分位数 【答案】:A 【解析】:P115;描述集中趋势的指标:

1)算术均数,简称均数; 2)中位数(median); 3)几何均数(geometry mean)。 4. 统计学中的总体是指()。 A. 根据研究目的确定的同质观察单位的全体 B. 根据地区划分的研究对象的全体 C. 根据时间划分的研究对象的全体 D. 根据人群划分的研究对象的全体 【答案】A 【解析】P114;总体( population)是根据研究目的确定的同质观察单位的全体,更确切地说,是同质的所有观察单位某种变量值的集合。 5. 下列不属于离散趋势的描述指标是()。 A. 极差

B. 百分位数 C. 方差与标准差 D. 几何均数 【答案】D 【解析】P116;描述离散趋势的指标; 1)方差与标准差; 2)极差:亦称全距(range),用符号R表示; 3)百分位数(percentile):是一个位置指标,用符号Px表示;4)变异系数(coefficient of variation):用符号CV表。 而几何均数是描述集中趋势的指标。 6. 血清学滴度资料最常用来表示其平均水平的指标是()。 A. 算术平均数 B. 中位数

-自动控制原理知识点汇总

-自动控制原理知识点汇总

————————————————————————————————作者:————————————————————————————————日期:

自动控制原理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 1.什么是自动控制?(填空) 自动控制:是指在无人直接参与的情况下,利用控制装置操纵受控对象,是被控量等于给定值或按给定信号的变化规律去变化的过程。 2.自动控制系统的两种常用控制方式是什么?(填空) 开环控制和闭环控制 3.开环控制和闭环控制的概念? 开环控制:控制装置与受控对象之间只有顺向作用而无反向联系 特点:开环控制实施起来简单,但抗扰动能力较差,控制精度也不高。 闭环控制:控制装置与受控对象之间,不但有顺向作用,而且还有反向联系,既有被控量对被控过程的影响。 主要特点:抗扰动能力强,控制精度高,但存在能否正常工作,即稳定与否的问题。 掌握典型闭环控制系统的结构。开环控制和闭环控制各自的优缺点? (分析题:对一个实际的控制系统,能够参照下图画出其闭环控制方框图。) 4.控制系统的性能指标主要表现在哪三个方面?各自的定义?(填空或判断) (1)、稳定性:系统受到外作用后,其动态过程的振荡倾向和系统恢复平衡的能力 (2)、快速性:通过动态过程时间长短来表征的 e来表征的 (3)、准确性:有输入给定值与输入响应的终值之间的差值 ss 第二章 1.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有什么?(填空) 微分方程、传递函数、动态结构图、频率特性 2.了解微分方程的建立? (1)、确定系统的输入变量和输入变量 (2)、建立初始微分方程组。即根据各环节所遵循的基本物理规律,分别列写出相应的微分方程,并建立微分方程组 (3)、消除中间变量,将式子标准化。将与输入量有关的项写在方程式等号的右边,与输出量有关的项写在等号的左边 3.传递函数定义和性质?认真理解。(填空或选择) 传递函数:在零初始条件下,线性定常系统输出量的拉普拉斯变换域系统输入量的拉普拉斯变

S2SH框架知识点总结

1,MVC分层 MVC是一种分层架构的思想,采用这种分层思想可以降低各层次之间的耦合性,提高代码的灵活性 M(Model),即为模型层,指的是Java代码中数据的模型以及对数据的处理 V(View),即为视图层,指的是为用户提供的界面,通常我们使用JSP/html实现 C(Control),即为控制层,用来完成视图层和模型层之间的数据交互以及数据流程的控制 ①反射:通过“包名.类名”的字符串能够完成类的加载、对象的实例化以及方法的调 用 ②动态代理:在不改变原有代码流程的前提下,实现对业务逻辑的干预 JDK动态代理:只能够代理实现了接口的类,因为JDK动态代理就是通过产生父接口对象来代理实现类的对象。 CGLib动态代理:不能够代理final类,CGLib动态代理是通过产生被代理类的子类对象,来完成代理的 ③XML解析: DOM:DocumentBuilderFactory DocumentBuilder SAX:SAXReader 练习 把我们写过的MVC重新写一遍 2,Hibernate(ORM:来完成Java代码到数据的映射以及数据的持久化工作) ①框架的使用: a)添加JAR:hinernate3.jar/Lib文件夹下的jar包/对应数据库的驱动jar包 b)创建核心配置文件hibernate.cfg.xml并进行配置 c)创建HibernateSessionFactory、ExportTables d)创建POJO(注意规范) e)创建映射文件Pojo.hbm.xml f)将映射文件添加到核心配置文件中 ②对数据的增删查改:session.save(pojo); session.delete(pojo); session.update(pojo); session.saveOrUpdate(pojo); session.get(Pojo.class,id); session.load(Pojo.class,id); Query(HQL):list()---可以支持分页 Crit…(模糊查询) ③事务:在不使用Spring框架完成事务管理的情况下,我们需要手动对事务进行管理 ④映射关系:多对一/一对多/一对一/多对多/继承映射 ⑤延迟加载 ⑥悲观锁和乐观锁 ⑦缓存机制 ⑧Pojo的三种状态:瞬态、持久态、游离态 3,Struts2(MVC): ①框架的使用 a)添加jar包:9个 b)创建核心配置文件struts.xml

医学统计学考试重点

医学统计学考试重点Prepared on 21 November 2021

一、基本概念 1.总体与样本 总体:所有同质观察单位某种观察值(即变量值)的全体 样本:是总体中抽取部分观察单位的观察值的集合 2.普查与抽样调查 普查:就是全面调查,即调查目标总体中全部观察对象 抽样调查:是一种非全面调查,即从总体中抽取一定数量的观察单位组成样本,对样本进行调查 3.参数与统计量 参数:总体的某些数值特征 统计量:根据样本算得的某些数值特征 4.Ⅰ型与Ⅱ型错误 假设检验的结论 不 真实情况拒绝H 拒绝H 正确Ⅰ型错误(ɑ) 推 H 断正确(1ɑ) 不正确推断正确(1β) Ⅱ型 H 错误(β) 为真时却被拒绝,弃真错误 Ⅰ型错误(ɑ错误): H Ⅱ型错误(β错误): H 为假时却被接受,取伪错误 5.随机化原则与安慰剂对照 随机化原则:是将研究对象随机分配到实验组和对照组,使每个研究对象都有同等机会被分配到各组中去,以平衡两组中已知和未知的混杂因素,从而提高两组的可比性,避免造成偏倚。(意义: ①是提高组间均衡性的重要设计方法;②避免有意扩大或缩小组间差别导致的偏倚;③各种统计学方法均建立在随机化基础上) 安慰剂对照:是一种常用的对照方法。安慰剂又称伪药物,是一种无药理作用的制剂,不含试验药物的有效成分,但其感观如剂型、大小、颜色、质量、气味及口味等都与试验药物一样,不能被受试对象和研究者所识别。(安慰剂对照主要用于临床试验,其目的在于控制研究者和受试对象的心理因素导致的偏倚,并提高依从性。安慰剂对照还可以控制疾病自然进程的影响,显示试验药物的效应) 6.误差与标准误(区分率与均数) ㈠均数 抽样误差:由个体变异产生的、随机抽样引起的样本统计量与总体参数间的差异。 标准误:是指样本均数的标准差,反映抽样误差大小的定量指标,其公式表示为S =S/√n x ㈡样本率 率的抽样误差:样本率p和总体率π的差异

高中生物知识点总结(含框架)

1.模型构建 2.模型分析 本专题可通过“生命系统的组成→生命系统的结构→生命系统的功能→生命系统的发展变化”这一主线展开,运用“系统思想”对模型简析如下: 生命系统的组成对应“组成细胞的分子”;②生命系统的结构对应“细胞的基本结构”; ③生命系统的功能对应“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及“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④生命系统的发展变化对应“细胞的生命历程”。其中,①与②重在强调细胞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即由元素构成化合物,再由化合物构成膜、质、核等基本结构进而构成细胞的完整结构,从而揭示了细胞结构的有序性,为建立细胞整体性这一观点奠定了基础;②与③重在强调细胞的结构与功能间的联系,同时也说明了细胞作为生命系统与外界环境间实现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的开放性;④重在强调细胞的动态性,即细胞时刻在发展变化,经历增殖、生长、分化到衰老、凋亡等过程。

第1讲细胞系统的组成——元素与化合物(基础自修课) - - - - - - - - - - - - - - - - - - -考点一蛋白质、核酸的结构和功能- - - - - - - - - - - - - - - - - - -一、抓牢主干知识——这是答题的本源 1.熟记形成蛋白质多样性的四个原因和蛋白质的五种功能(填图) 2.准确识记两类生物的遗传物质(填表) 生物遗传物质核苷酸含N碱基 病毒DNA或RNA 4种4种 细胞生物DNA 8种5种 3.理清核酸与蛋白质的三个层次及相互关系(填图)

- - - - - - - - - - - - - - - - - -考点二糖类、脂质的种类和作用- - - - - - - - - - - - - - - - - - - - - -一、抓牢主干知识——这是答题的本源 1.准确记忆糖类的种类、分布及功能(填图 ) 2.理清脂质的种类、从属关系及功能(填图 ) 种子形成和萌发时物质变化归纳如下: 种子形成种子萌发 有机物种类可溶性糖→淀粉等 非蛋白质→蛋白质 糖类→脂肪 淀粉→葡萄糖 蛋白质→氨基酸 脂肪→甘油+脂肪酸 干重增加减少(油料作物先增加后减少) 激素变化脱落酸增加,赤霉素、生长素逐渐 减少 脱落酸下降,赤霉素、生长素逐渐 增加 - - - - - - - - - - - - - - - - - - - - -考点三水和无机盐的作用- - - - - - - - - - - - - - - - - - - - - -

医学统计学知识点

实用标准 文档大全第一章绪论 1、统计学,是关于数据收集、整理、分析、表达和解释的普遍原理和方法。 2、研究对象:具有不确定性结果的事物。 3、统计学作用:能够透过偶然现象来探测其规律性,使研究结论具有科学性。 4、统计分析要点:正确选用统计分析方法,结合专业知识作出科学的结论。 5、医学统计学基本内容:统计设计、数据整理、统计描述、统计推断。 6、医学统计学中的基本概念 (1) 同质与变异 同质,指根据研究目的所确定的观察单位其性质应大致相同。 变异,指总体内的个体间存在的、绝对的差异。 统计学通过对变异的研究来探索事物。 (2) 变量与数据类型 变量,是反映实验或观察对象生理、生化、解剖等特征的指标。 变量的观测值,称为数据 分为三种类型:定量数据,也称计量资料,指对每个观察单位某个变量用测量或其他定量方法准确获得的定量结果。(如身高、体重、血压、温度等) 定性数据,也称计数资料,指将观察单位按某种属性分组计数的定性观察结果。包括二分类、无序多分类。(进一步分为二分类和多分类,如性别分为男和女,血型分为A、B、O、AB 等) 有序数据,也称半定量数据或等级资料,指将观察单位按某种属性的不同程度或次序分成等级后分组计数的观察结果,具有半定量性质。 统计方法的选用与数据类型有密切的关系。 (3)总体与样本 总体,指根据研究目的确定的所有同质观察单位的全体,包括所有定义范围内的个体变量值。 样本,是从研究总体中随机抽取部分有代表性的观察单位,对变量进行观测得到的数据。抽样,是从研究总体中随机抽取部分有代表性的观察单位。 参数,指描述总体特征的指标。 统计量,指描述样本特征的指标。 (4)误差 误差,指观测值与真实值、统计量与参数之间的差别。 可分为三种:系统误差,也称统计偏倚,是某种必然因素所致,不是偶然机遇造成的,误差的大小通常恒定,具有明确的方向性。 随机测量误差,是偶然机遇所致,误差没有固定的大小和方向。 抽样误差,是抽样引起的统计量与参数间的差异。 抽样误差主要来源于个体的变异。 统计学主要研究抽样误差。 (5)概率 概率,是描述某事件发生可能性大小的量度。 必然事件,事件肯定发生,概率P(U)=1; 随机事件,事件可能发生,可能不发生,概率介于0≤P(A)≤ 1; 不可能事件,事件肯定不发生,概率P(∮)=0; 小概率事件,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很小,概率P(A)≤ 0.05、或P(A)≤ 0.01。

自动控制原理知识点总结

河南省郑州市惠济区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文化路英 才街2号 自动控制原理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 1.什么是自动控制?(填空) 2.自动控制系统的两种常用控制方式是什么?(填空) 3.开环控制和闭环控制的概念?掌握典型闭环控制系统的结构。开环控制和闭环控制各自的优缺点?(分析题:对一个实际的控制系统,能够参照下图画出其闭环控制方框图。) sa 4.控制系统的性能指标主要表现在哪三个方面?各自的定义?(填空或判断) 第二章 1.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有什么?(填空) 2.了解微分方程的建立? 3.传递函数定义和性质?认真理解。(填空或选择) 4.七个典型环节的传递函数(必须掌握)。了解其特点。(简答) 5.动态结构图的等效变换与化简。三种基本形式,尤其是式2-61。主要掌握结构图的化简用法,参考P38习题2-9(a)、(e)、(f)。(化简) 6.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闭环传递函数(重点是给定作用下)、误差传递函数(重 点是给定作用下):式2-63、2-64、2-66 第三章 1.P42系统的时域性能指标。各自的定义,各自衡量了什么性能?(填空或选择) 2.一阶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填空或选择) 3.二阶系统: (1)传递函数、两个参数各自的含义;(填空)

(2)单位阶跃响应的分类,不同阻尼比时响应的大致情况(图3-10);(填空)(3)欠阻尼情况的单位阶跃响应:掌握式3-21、3-23~3-27;参考P51例3-4的欠阻尼情况、P72习题3-6。 4.系统稳定的充要条件?劳斯判据的简单应用:参考P55例3-5、3-6。(分析题) 5.用误差系数法求解给定作用下的稳态误差。参考P72习题3-13。(计算题) 第四章 1.幅频特性、相频特性和频率特性的概念。 2.七个典型环节的频率特性(必须掌握)。了解其伯德图的形状。(简答题) 3.绘制伯德图的步骤(主要是L(ω)) 4.根据伯德图求传递函数:参考P110习题4-4。(分析题) 5.奈氏判据的用法:参考P111习题4-6。(分析题) 6.相位裕量和幅值裕量的概念、意义及工程中对二者的要求。(填空或判断) 7.开环频率特性与时域指标的关系中低频段、中频段、高频段各自影响什么性能?注意相位裕量和穿越频率各自影响什么性能?(填空或判断) 第五章 1.常用的校正方案有什么?(填空) 2.PID控制: (1)时域表达式P122式5-18 (2)P、PI、PD、PID控制各自的优缺点?(简答题) 第六章 填空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知识体系 知识框架总结 知识点总结

第七章: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第一节: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由来 1.历史上第一个提出比较完整的进化学说的是法国的博物学家拉马克。 拉马克进化学说基本观点: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这是生物不断进化的主要原因(先选择后变异,定向变异) (1)地球上所有的生物都不是神造的,而是由更古老的生物进化来的; (2)生物是由低等到高等逐渐进化的; (3)生物的各种适应性特征的形成都是由于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 错误观点赏析: (1)抗菌素的使用,病菌向抗药能力增强的方向变异 (2)工业煤烟使浅色桦尺蠖变成黑色 (3)在长期有毒农药的作用下,农田害虫产生了抗药性 (4)北极熊生活在冰天雪地的环境里,它们的身体就产生了定向的白色变异 (5)长颈鹿经常努力伸长颈和前肢去吃树上的叶子,因此颈和前肢都变得很长 注意:变异与环境的关系:变异在环境变化之前已经产生,环境只是起选择作用,不是影响变异的因素,通过环境的选择将生物个体中产生的不定向的有利变异选择出来,其余变异遭到淘汰。例如喷洒杀虫剂只是将抗药性强的个体选择出来,而不是使害虫产生抗药性。 2.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 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 过度繁殖(进化的基础)、生存斗争(进化的动力、外因、条件)、遗传变异(进化的内因)、适者生存(选择的结果) 自然选择: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 意义:科学地解释了生物进化的原因以及生物多样性与适应性,第一次摆脱神学的束缚,走上科学的轨道。 局限:由于受到当时科学发展水平的限制,达尔文不能解释遗传和变异;他对生物进化的解释也仅限于个体水平。达尔文强调物种形成都是渐变的结果,不能很好的解释物种大爆发等现象。 3.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发展 (1)对于生物进化过程中遗传和变异的研究,已经从性状水平深入到分子水平; (2)关于自然选择的作用等问题的研究,已经从以生物个体为单位发展到以种群为基本单位。 第二节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1.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包括: (1)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2)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 (3)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4)隔离导致新物种的形成。 (5)生物界进化的过程实际上是生物与生物、生物与无机环境共同进化的过程,进化导 致生物的多样性 2.种群:是生活在一定区域中的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 3.基因库:一个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