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幼儿的学习特点与学习方式

幼儿的学习特点与学习方式

幼儿的学习特点与学习方式
幼儿的学习特点与学习方式

3-6岁幼儿的学习方式与学习特点

为何要思考幼儿学习问题?

(一)基于对儿童发展的理解

■儿童的发展是一个可见的事实

■学习是幼儿身心发展的基本途径,幼儿表现出很强的学习能力,他们对环境具有高度的好奇和兴趣,喜欢与环境互动,好问、爱探究。

■幼儿的学习受其身心发展水平制约,表现出自身所特有的学习方式和学习特点。

(二)基于对《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认识

■《指南》的重要原则之一就是“遵循幼儿的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珍视幼儿生活和游戏的独特价值,充分尊重和保护其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创设丰富的教育环境,合理安排一日生活,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严禁“拔苗助长”式的超前教育和强化训练。”

一、什么是学习?

学习是个体因经验习得而引起的思维、行为、能力和心理倾向(包括态度、情感)等持久而深刻的变化。

对于这一定义,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

1.学习是由练习、实践活动或观察等带来的经验而产生的。

2.学习需要过程。

3.幼儿行为的变化并非必然意味着学习的发生。学习是由练习或实践经验而产生的。

4.学习不仅仅指知识、技能、策略等的学习,也包括态度、情感和行为准则的学习,这学习通常为人们所忽视。

二、幼儿的学习方式?

(一)什么是学习方式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学习方式是指个体为接受和保持新的知识经验、技能所采用的方法和活动形式。

儿童的学习方式是怎样的,不同的心理学派的观点是不一样的。为了便于研究幼儿的学习方式,根据幼儿心理发展的年龄特点、学习方式的定义及各心理学流派对学习的分类,我们可以把幼儿学习方式分为学习形式和学习方法两部分来理解。

从组织的角度出发,幼儿的学习形式可以分为集体活动、小组活动、个别活动、自选活动等。

从幼儿学习行为的角度出发,幼儿的学习方法有观察模仿学习、操作学习、倾听与表达学习、交往学习、合作学习、体验感受学习、探索发现学习等。

在幼儿实际学习的情境中,这些学习方式是交融在一起的,幼儿需要同时采用多种学习方法来完成活动。

(二)幼儿的基本学学方式

1.观察学习

(1)观察学习的内涵

观察学习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班图拉提出的。

观察学习(observational learning),就是指个体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及其后果而发生的替代性(间接性)学习。由于观察学习理论主要关注的是个体社会行为的习得和个体社会化的历程,因此这一理论也称社会学习理论(social learning theory)。这种学习不需要直接做出反应,也不需要亲自体验强化,只要通过观察他人在一定环境中的行为,观察他人接受的强化就能完成学习。

(2)观察学习的实验基础

(3)观察学习有四个环节

?第一,注意过程:示范者的特点,观察者的本身的特点,以及所属的同伴团体的接

纳性

?第二,保持过程,这是头脑中的记忆过程,包括对于动作,对于图像乃至声音的记

忆。

?第三,动作再现过程,要将示范者的示范转变为行为,必须有一定运动技巧,也就

是最初的尝试不断校正行为。

?第四,动机过程,也就是行为产生的原因。

2.操作学习

(1)操作学习的内涵

操作学习是以手的动作对物体的控制而实现的学习活动。儿童对物体的探究与发现,对周围世界的探索都离不开操作活动。操作动作是学习的载体,操作学习过程表现的是“动作——经验”模式。

操作学习是一个复杂的认识过程。其运行机制表现为反复的“操作——认识”联系,即多重性操作学习的循环。具体体现为三层次的循环运动:

一级操作学习循环:“实物外部操作——具体认识”循环;

二级操作学习循环:“象征操作——形象认识”循环;

三级操作学习循环:“概念操作——本质认识”循环。

(2)操作学习的意义

对于3-6岁的幼儿来讲,操作学习是非常重要的学习方式。

首先,操作活动与智力发展关系密切。

其次,操作活动是幼儿探索世界的主要方式,可以弥补幼儿语言理解和表达的不足。

再次,操作学习会使幼儿获得成就感与自我价值感。自信、自我肯定,这是健康发展的条件。

(3)操作学习的方式

根据操作学习的目的,操作学习分为:探究性操作学习;形成性操作学习;强化性操作学习;模仿性操作学习;创造性操作学习。

根据操作学习中师幼的互动关系,操作学习分为:示范性操作学习;指导性操作学习;个体探究性操作学习;群体协作性操作学习。

(4)强化在操作学习中的作用

操作学习理论的提出者,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斯金纳指出,个体在一定情境中,主动做出一种探索性操作反应,反应给主体带来满意的结果,从而使操作反应的概率增加的现象,就是操作性条件反射(操作学习)。

操作反应产生的满意结果即为“强化”。强化理论是斯金纳操作学习理论的核心。

他认为,强化是增加反应概率的手段,强化在行为塑造和行为保持是不可缺少的,学习者的学习效果与强化安排有极大关系。一般来说,提高学习效果的最佳强化安排方式,在学习初始阶段使用连续强化,在学习的巩固和维持阶段使用间歇强化。

强化与惩罚的区别:

惩罚是指有机体做出某一行为反应,其反应结果降低该行为以后发生概率的过程;强化是指有机体做出某一行为反应,其反应结果提高该行为以后发生概率的过程。二者的具体区别如下表:

教育启示:

1.充足的操作材料

2.充分的操作时间

3.操作自由的保障

3.语言理解学习

(1)语言理解学习的内涵

它是在获得一定水平的语言能力后使用的学习方式。

在这一学习方式中,语言是学习的载体,学习过程体现为“语言——经验”模式。

基于以上分析,语言理解学习,就是儿童在成人的讲解示范和引导下获得知识经验、态度情感和行为能力的学习。

(2)幼儿语言理解学习的形式

与婴儿相比,幼儿大量使用语言理解的学习方式,主要有倾听、提问、对话、阅读等形式。

就倾听学习而言,主要是儿童通过听觉器官对声音感知、理解的学习,如听成人或同伴讲故事。这是孩子特别喜欢的获得经验和体验的学习方式,我们也会经常看到,幼儿吵着家长或老师讲故事的情境。

就阅读学习而言,它是儿童的听觉器官、视觉器官和动觉器官等共同支持的,儿童获得经验的语言理解学习活动。

4. 交往学习

交往学习是指学习者以他人为对象,并以与他人的对话和互动为主要形式的学习方式,主要包括了对话学习与合作学习。“合作”“对话”“交流”“互动”是对交往学习的最好阐述。在交往学习中,幼儿突破了个人狭隘的知识经验,同伴的存在为自己经验的获得提供了许多不同的视角,通过交流对话协商,幼儿认知结构、思维方式、情感态度等得以进一步丰富。同时,一些社会性品质,如交往能力、同情心、互助等得到加强。由于同伴的参照,幼儿更逐步学会认识和评价自己。

幼儿交往学习发生的情境:游戏情境;生活情境;教育情境。

交往学习的情形:交往中互学(相互观察、相互问答形式)、合作中分享共同获得的经

验,冲突中的学习。

幼儿交往学习的对象:家长、教师、同伴。

5. 体验感受学习

体验学习是人的最基本的一种学习方式。体验学习过程一般是指个体在亲身经历过程中,通过反复观察、感受、实践、探究,对认知、情感、行为和认识的内省体察,心灵感悟,最终认识某些可以言说或者未必能够言说(意会)的事物,掌握知识和技能,发展能力,养成某些行为习惯,形成某些观念、情感、态度乃至心理品格的过程。

《纲要》明确指出:“社会学习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尤其是社会态度和社会情感的学习,往往不是教师直接“教”的结果。幼儿主要是通过在实际生活和活动中积累有关的经验和体验而学习的。”

三、幼儿的学习特点?

1.主动性

幼儿是主动的学习者。儿童从出生开始,就积极地与周围世界交往,不断建构对事物的认识。幼儿会积极地从观察和参与人际交往活动中学习,从亲自的探索操作和思考中学习。由此,幼儿表现出好问、爱探究、好模仿的学习行为特点。

陈帼眉、姜勇(2007)研究指出,幼儿学习的主动性源于对环境的好奇、兴趣等。

好奇,是指幼儿去观察、探索、操作、询问新奇的事物,从而获得对事物了解的一种原始性的内在冲动。

好奇被视为人类与生俱来的原始性求知内驱力。

Deci(1994)曾说:“我惊讶于幼儿经久不变的好奇心。他们探索周围的一切,他们用手触摸,用鼻子嗅,耳朵听,用嘴巴品尝,通过这些,他们学习,并经历着激动。”

兴趣,是指幼儿对某人、某物或某事所表现出来的选择性注意的内在心向。兴趣是一种带有情绪色彩的认识倾向。

现实中,成人常常按照自己的理想或愿望去塑造、要求孩子,结果导致幼儿学习的主动性容易被扼杀。

材料:有位妈妈讲了自己的一次亲身经历:“一天,在外面玩耍时,女儿做了一件她自己十分满意的作品,她给我看过以后,要求我给她一个塑料袋,把作品放在里面,带回家给爸爸看。然后,她又要一根橡皮筋系住代扣。我对她说不用橡皮筋,直接在袋口处剪一下,就可以像手提袋似的提起来,很方便。她说不要,就要橡皮筋。我却一刀剪了下去,并且得意地递给了孩子。没想到,她一下子连同作品扔到垃圾桶里去了,随即跑去和小朋友玩了。”

2.环境依赖性

人是环境之子。

环境是第三位老师。

这些命题旨在表明,儿童的健康成长、学习、良好人格的形成与环境息息相关。环境对幼儿学习的作用,我们可以从这样两个方面分析:

第一,安全的环境与幼儿的安全感是幼儿学习与发展的重要前提和基础。

第二,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

3.体验性

个体的直接经验和情感体验在幼儿学习中的作用十分明显。幼儿与中小学生相比,主要

不是依靠语言和文字符号来学习,幼儿的学习主要以行为实践为主,直接参与性和亲身经历性是幼儿学习的要素。所以,无论是教师指导的活动,还是幼儿的自由活动,都要尽可能地给予幼儿动手操作、直接观察和实验的机会,让他们获得充分的亲身经验和体验,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操作方式表达和表现。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通过幼儿的主动参与和体验,学习效果最佳。

4.无意性

幼儿的学习以无意性为主。这也是这一年龄阶段的儿童一个典型心理特征的表现。主要体现为两点:一是学习没有明显的预定目的,随兴而至,受情境特点影响明显;二是学习过程中的意志参与水平低,自我调控能力差。所以,无意识学习状态,是一种无目的、自动化的加工过程,具有较强的自发性和随机性。

为此,一方面,避免过多强迫幼儿从事有意性的学习;另一方面,教育者有意识地创设适宜、丰富、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和条件,支持幼儿的无意性学习。

幼儿园活动环境的布置、规则的运行;教师与幼儿交往中的一个眼神、一个动作;教师组织教学活动中的语言,尤其是姿体语言等都可能让幼儿在无意中获得某些经验。

5.整体性

皮亚杰认为,年幼儿童对客体的知觉行为是“整体性”的。

幼儿对风筝的观察主要是观察学习的方式。在观察学习的方式中幼儿表现出了幼儿阶段的认知特点。即首先认识的是事物或观察对象的整体部分,也就是以场依存性的形式知觉事物。

学习过程应为一个先整体认知——再分析思维的过程。

幼儿深度学习的内涵、特征及支持策略

幼儿深度学习的内涵、特征及支持策略 田波琼杨晓萍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学前教育的重视,学前教育实践领域出现了从关注儿童“学什么”到关注儿童“怎么学”的转向。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将“怎么学”视为优化儿童的学习效能及提高学前教育质量的手段。为了顺应国际学前教育发展趋势,2012年,教育部颁布了《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倡导“幼儿园要重视幼儿的学习品质,要充分尊重和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帮助幼儿逐步养成积极主动、认真专注、不怕困难、敢于探究和尝试、乐于想象和创造等良好的学习品质”。良好的学习品质可为幼儿的后继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深度学习作为一种良好的学习方式,是培养幼儿良好学习品质的重要途径,也是提高幼儿学习质量和促进学前教育活动转型的关键抓手。本文在探讨幼儿深度学习内涵和特征的基础上,提出了支持幼儿深度学习的策略,以提升幼儿的学习品质。 一、幼儿深度学习的内涵 深度学习源于对学习的深入理解和探究。深度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既是一种认知过程,又是根植于社会文化和现实生活的建构过程。深度学习(Deep Learning)也叫做深层学习,源于20 世纪50 年代中期,Ference Marton 和Roger Saljo对学生的阅读过程及方式开展的一系列实验研究,并在1976年发表的《学习的本质区别:结果和过程》中,根据学习者获取和加工信息的方式将学习者分为深度水平加工者和浅层水平加工者,最早提出了深度学习和浅层学习(Surface Learning)两个相对的概念。深度学习理论逐渐被广泛地应用到教育教学、社会工作等实践活动中。实际上,1956年,布卢姆将认知领域目标分为“知识、领会、运用、分析、综合及评价”六个层次,其中就已经包含了学习分层的意蕴。浅层学习的认知水平只停留在前两个层次,倾向于对知识的简单描述、记忆或复制。而深度学习的认知水平处于后四个较高级的认知层次,更注重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对学习的认识也日益深刻,目前研究者们就深度学习达成了以下共识:深度理解概念的重要性、注重学与教、创设学习环境、学习者在先前知识基础上建构知识的重要性以及反思的重要性。基于此,幼儿深度学习是指幼儿在与周围环境互动的过程中,通过自己特有的学习方式,积极主动地学习新的知识和经验,探索周围的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和物质世界,并将这些知识和经验纳入原有的认知结构和迁移到新的情境中,以发展其高阶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的一种学习。相对于学习内容脱离生活实际,学习态度被动、学习方式倾向于机械记忆的浅层学习,深度学习是一种主动的、批判性的学习方式,也是一种有意义的学习。但是,幼儿深度学习不是指

幼儿的学习特点与学习方式

3-6岁幼儿的学习方式与学习特点 为何要思考幼儿学习问题? (一)基于对儿童发展的理解 ■儿童的发展是一个可见的事实 ■学习是幼儿身心发展的基本途径,幼儿表现出很强的学习能力,他们对环境具有高度的好奇和兴趣,喜欢与环境互动,好问、爱探究。 ■幼儿的学习受其身心发展水平制约,表现出自身所特有的学习方式和学习特点。 (二)基于对《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认识 ■《指南》的重要原则之一就是“遵循幼儿的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珍视幼儿生活和游戏的独特价值,充分尊重和保护其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创设丰富的教育环境,合理安排一日生活,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严禁“拔苗助长”式的超前教育和强化训练。” 一、什么是学习? 学习是个体因经验习得而引起的思维、行为、能力和心理倾向(包括态度、情感)等持久而深刻的变化。 对于这一定义,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 1.学习是由练习、实践活动或观察等带来的经验而产生的。 2.学习需要过程。 3.幼儿行为的变化并非必然意味着学习的发生。学习是由练习或实践经验而产生的。 4.学习不仅仅指知识、技能、策略等的学习,也包括态度、情感和行为准则的学习,这学习通常为人们所忽视。 二、幼儿的学习方式? (一)什么是学习方式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学习方式是指个体为接受和保持新的知识经验、技能所采用的方法和活动形式。 儿童的学习方式是怎样的,不同的心理学派的观点是不一样的。为了便于研究幼儿的学习方式,根据幼儿心理发展的年龄特点、学习方式的定义及各心理学流派对学习的分类,我们可以把幼儿学习方式分为学习形式和学习方法两部分来理解。 从组织的角度出发,幼儿的学习形式可以分为集体活动、小组活动、个别活动、自选活动等。 从幼儿学习行为的角度出发,幼儿的学习方法有观察模仿学习、操作学习、倾听与表达学习、交往学习、合作学习、体验感受学习、探索发现学习等。 在幼儿实际学习的情境中,这些学习方式是交融在一起的,幼儿需要同时采用多种学习方法来完成活动。 (二)幼儿的基本学学方式 1.观察学习 (1)观察学习的内涵 观察学习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班图拉提出的。

幼儿的思维特点和学习数学的心理特点汇总

幼儿的思维特点和学习数学的心理特点幼儿期思维发展和趋势是从直觉行动思维向具体形象思维发展,抽象逻辑思维尚处于萌芽状态。幼儿学习数学,主要通过四个阶段,即实物操作——语言表达——图像把握——符号把握,从而建立数学的知识结构。幼儿学习数学的心理特点,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 1.幼儿学习数学开始于动作 自从皮亚杰提出“抽象的思维起源于动作”之后,这已经成为幼儿数学教育中广为接受的观点。我们也经常能观察到,幼儿在学习数学时,最初是通过动作进行的。特别是小班的幼儿,在完成某些任务时,经常伴随着外显的动作。比如在“对应排列相关联的物体”活动中,幼儿在放卡片时,总要先和上面一排相对应的卡片碰一下,然后才把它放在下面。这实际上就是一个对应的动作。随着幼儿动作的逐渐内化,他们才能够在头脑中进行这样的对应。幼儿在最初学习数数的时候,也要借助于手的点数动作才能正确地计数。直到他们的计数能力比较熟练,才改变为心中默数。 幼儿表现出的这些外部动作,实际上是其协调事物之间关系的过程。这对于他们理解数学关系是不可或缺的。在幼儿学习某一数学知识的初期阶段,特别需要这种外部的动作。而对于那些表现出抽象思维有困难的幼儿,也需要给予他们充分的动作摆弄的机会。例如,在学习加减运算时,最能帮助幼儿理解加减的数量关系的方法,就是让幼儿进行合并和拿取的操作,让幼儿在实际的动作中理解两个部分如何合为一个整体、整体中拿走一个部分还剩下另外一个部分。而那些不能摆脱实物进行抽象的数字运算的幼儿,正说明他们还需要动作水平上的操作。在这时给予他们摆弄实物的练习,既符合他们的心理需要,也有助于他们的学习。 2.幼儿数学知识的内化要借助于表象的作用() 尽管说表象对于幼儿学习数学不起决定性的作用,但并不是说毫无作用。幼儿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开始于外部的动作,但是要把它们变成头脑中抽象的数学概念,还有赖于内化的过程,即在头脑中重建事物之间的逻辑关系。表象的作用即在于帮助幼儿完成这一内化的过程。 过去有些不适当的做法把表象的作用无限地夸大,甚至以为幼儿学习数学就是在头脑中形成数学表象的过程,于是通过让幼儿观看实物或图片、教师讲解数

幼儿学习科学的特点是什么

幼儿学习科学教育的特点 幼儿科学教育是幼儿全面发展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特点能够从目标、内容、方法和过程这四点分析,基本能够归纳为以下四点: 一、目标的长远性 经过时间的持续推移,幼儿科学教育的目标也在持续合理化、科学化,不再片面要求学前儿童学习知识,发展各项水平,而且更要培养他们的积极情感和态度,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大家开始重视幼儿的感性经验和科学方法的学习。例如在2001年《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科学领域的首要目标是对周围的事物、现象感兴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而幼儿园科学教育目标的构成也由知识经验、科学方法和水平、情感态度的顺序变为情感态度、科学方法和水平、知识经验的科学合理的长远目标。 二、内容的生活化和生成性 利用身边的事物和现象作为科学探究的对象,能使幼儿注重到身边的事,切合实际探索的需要,这为幼儿理解周围世界提供了获得直接经验的前提和可能。如在《纲要》中幼儿科学领域的内容和要求中第七点提出“在幼儿生活经验基础上,协助幼儿了解自己、环境与人类生活的关系,从身边的小事入手培养初步的环境意识和行为”。使幼儿在学习的过程中,将各项理解取之生活,用之生活。在科学教育内容中,活动更多的去注重把幼儿的兴趣、经验、智慧、情感等生成性水平发展得更好。如在主题活动“我生活的环境”中,展开保护环境的课程,这不但与幼儿生活息息相关,也对其爱护环境的经验和情感方面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而且在幼儿园科学教育的内容范围中也有提出“对周围的科学现象的关心”等促动幼儿生成性水平发展的要求。 三、方法的多样性 幼儿科学教育的方法主要有八种:观察、实验、种植与饲养、分类、测量、表达与交流、科学游戏和早期科学阅读,多种多样的教育方法为幼儿学习科学知识增加趣味性。如观察,即老师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和启发幼儿使用多种感官感知客观世界的事物与现象,幼儿在此过程中通过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运动觉等实行观察和思考,不但获得了丰富的经验,而在探究过程中幼儿也享受了其中的乐趣。 四、过程的探索性 幼儿科学教育的过程主要分为四绝大部分:观察探索和提出问题、实行猜想、实验与记录、表达和交流。如幼儿突然对蚂蚁感兴趣了,想知道蚂蚁是怎么搬东西的,那么接下去幼儿能够对其实行大胆的猜想,能够是利用以往的经验,也能够在观察后做出合乎自己逻辑,但有错误的猜想,最后能够有个人、小组、集体等形式用图画、符号、表格、简单文字、照片等多种方式记录主要过程和结果,实行交流和表述,在表述的过程中还有仔细倾听他人的观点。虽然过程有些复杂,但其中的探索性却很耐人寻味,即在做中学,在学中乐。

幼儿学习的特点及动机

第一节幼儿学习的特点及动机 一、幼儿学习特点的相关理论及启示 (一)蒙台梭利的儿童语言发展论及启示 蒙台梭利提出“儿童有一种能够吸收知识的心理。”“儿童可以直接从环境中吸收弥漫文化(diffused culture)而无需任何直接教学。”基于这一观点,蒙台梭利进一步提出了儿童吸收语言的发展观。她认为“儿童学习语言的心理机制是始于无意识,并在无意识中发展成型,然后才公开表现出来。”“如果儿童生活在一个只能听到很少的单词或方言的环境中,那么他能说的也只局限于这些词或方言。如果儿童生活在一个有文化的环境里,就会丰富他的词汇。由此可见,环境是非常重要的。”蒙台梭利同时提出,虽然不同的语言都涉及到了词语变化、句式结构等复杂的规则,但学习语言的儿童把它作为一个整体来学习。 蒙台梭利的儿童语言发展论对幼儿英语学习的启示是:幼儿英语学习的语言环境至关重要,我们要给幼儿创设一个模拟的英语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人际环境,给幼儿提供更多的模仿、内化英语的机会。同时,在幼儿英语输入的时候要避免单个词语的机械学习,而要让幼儿整体感知英语。 (二)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及启示 认知发展阶段论是J.皮亚杰关于认知发展的重要理论,认为人从出生到青年的认知发展不是简单的数量增加的过程,而是分为几个有着质的差异的阶段,每个阶段出现的新的认知能力表明个体发展出新的适应环境的方式。各阶段的发展特征详见下表: 表1-1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对幼儿英语学习的启示是:学龄前儿童主要是通过动作和具体形象事物来认识客观世界的,我们要给幼儿提供直观形象的英语学习材料,并鼓励幼儿首先通过感知来体验英语,然后再尝试表达。 (三)心理学关于幼儿学习的主要特点及启示 1.幼儿的学习以行动操作为主 与成人所不同,幼儿主要不是依靠语言和文字符号来学习,幼儿的学习主要以行动操作为主,通过直接参与体验来获得经验。这启示我们在幼儿英语学习活动中要多让幼儿动手操作,在做一做、画一画、跳一跳、演一演中主动学习。 2.幼儿的学习是从兴趣出发的 幼儿的学习不具有功利性目的,往往是为了“好玩”而学习。幼儿对感兴趣的事物学习积极性高,注意力也相对长久,反之则容易产生厌学情绪。这启示我们在幼儿英语学习活动中要选择易于激发幼儿学习兴趣的内容和学习方法,如选择英语歌曲歌谣、英语故事动画等学习内容,多采用说唱游戏等有趣形式。 3.幼儿的学习以无意性为主 幼儿的学习以无意注意和无意记忆为主。在学习的过程中难以长时间久坐或稳定地集中于某一事物上,常常在无意中被有声有色或新奇的事物所吸引。这启示我们幼儿英语活动要丰富多样并灵活变化,避免让幼儿长时间集中于一种活动;幼儿英语学习的载体要图文并茂、新颖独特。 4.幼儿的学习受环境的影响 幼儿的学习需要安全的环境,包括物质和心理的安全环境,特别是心理的安全氛围。这启示我们:教师在幼儿英语学习活动中应多一点耐心和等待,理性对待幼儿英语表达中的错误,多给与幼儿积极的鼓励和肯定,为幼儿营造一种宽松舒适的英语学习氛围。 二、幼儿学习动机的主要特征 (一)内在动机以好奇与兴趣为主 在幼儿阶段,儿童的内部动机主要以好奇为主。好奇是幼儿心理的一个特点,

学前儿童的学习特点

著名儿童学家维果茨基说:“婴幼儿是按照自己的大纲来学习的,学龄儿童是按照教师的大纲来学习的,而学龄前儿童则是在把教师的大纲变成适合儿童的大纲的情况下才能学习的。这便是最基本的大家都承认的困难,这就是决定着教师的一个最困难的任务。 我们知道学前儿童有6个特点: 1、学前儿童的学习是一种整体的、生态学意义上的学习 2、学前儿童基于生物能力的学习和基于文化能力的学习 3、学前儿童学习中的习得和学得 4、学前儿童学习与信息加工容量的关系 5、学前儿童认知与学习的先天制约性 6、在学前儿童学习中认知与情感的关系 人们使用语言的能力是怎么获得的?人们使用语言的能力,包括使用外语的能力,主要不是通过学得获得的,而是习得的,生活经验也告诉我们,婴儿在不会说话之前,已经能够听懂大人的许多话语;在这段沉默期,他们靠不断地“听”来积累语言的信息,等量变到一定程度,就会开口说话。但开始只会说些单个的字、词和不完整的句子,这时他们根本不懂得什么是语法,完全是“鹦鹉学舌”,这就是一个“习得”的过程。 所谓“习得”,就是在自然交际环境中使用语言的潜意识过程。这是一个不知不觉的潜移默化的过程,习得者并没有意识到自己在掌握语言。而“学得”是一个有意识地了解和记忆词汇、语法规则的习惯用法等的过程,是一个经过听说读写反复训练,从而使学生掌握与运用语言能力的过程。 由于某些极端的功力主义文化背景和资源的限制,以及某些所谓专家学者的推波助澜,学前教育、幼儿教育中违背儿童身心发展特点的现象相当严重。过度学习,过度训练,过度重视知识传授是当前学前教育普遍存在的问题。 许多幼儿园和家长仍然把识多少字,会不会算算术作为衡量幼儿教育的指标,儿童艺术教育中普遍存在明显的急功近利倾向,学前(幼儿)教育小学化以及各种早期教育方案大量涌现。 学前教育“小学化“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幼儿园提前教授小学的教学内容,如教拼音、识字甚至英语、奥数等。二是幼儿园教学采用小学甚至更高年级的方式,实行课堂学习,机械记忆,知识导向,而本应采用的游戏化的活动方式却不见踪影。简言之,幼儿园教育在教育内容和形式上超越了幼儿发展阶段,提前向小学靠拢。所有这些如果不引起全社会的警惕与重视,而是一味夸大儿童的能力,一味催促儿童成长,并且陷入某种恶性循环之中,就不仅会剥夺童年期的欢乐,甚至窒息儿童的好奇心,主动精神和创造力,窒息儿童的天性。从长远来看,将会损害我们整个民族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所以我们可以结论:儿童发展的较慢速度也许有利于最后更大的进展。 要了解和尊重幼儿的学习特点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进一步突出了让幼儿主动学习的思想。为了保证并促进幼儿的主动学习,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角色定位,担负起《纲要》所要求的新角色――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我认为,教师胜任这一新角色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了解和尊重幼儿的学习特点。我们对幼儿以下四个方面的学习特点须特别关注: 一、幼儿的学习受兴趣和需求直接驱动 兴趣的发生是以一定的需要为基础的。有什么样的需要就会对什么样的对象发生兴趣。在需要基础上产生的兴趣与需求是人类认识活动必不可少的前提。幼儿的认识活动更会受到兴趣和需

举例说明幼儿的学习特点

《指南》从五大领域的不同方面阐述了幼儿的前面发展,如在艺术领域中从感受与欣赏、表现与创造两个角度阐述了幼儿艺术领域的学习。《指南》并没有刻意强调或突出某一方面,而是更关注幼儿的全面发展。从幼儿的学习特点入手,将更加关注幼儿健康、心理、社会性交往、生活能力、学习习惯等方面的综合培养。《指南》中多次强调发现、欣赏、关注、鼓励等字眼.结合美术活动从以下几个方面谈一谈幼儿的学习特点: 1、特点一:做中学 美工区《巧手粉刷》是音乐活动《小小粉刷匠》的延伸,孩子们用大小不同的纸盒、刷子,戴上围裙套袖开始了他们的创作,在我们看来不过是灰色背景上的一个个黄色正方形规则的排成了竖线,就是这些竖线孩子却赋予了它们优美的诗意,“张老师,看,天黑了,家家都点亮了灯,等爸爸妈妈和小朋友回家呢。”这句话暖暖的,孩子们通过活动能体会对家人的爱,我用赞赏的眼光给他们一个大大的拥抱,最后我们一起给作品起名叫:“万家灯火!” 如教学活动《家乡的水果》中,孩子们不仅知道了家乡水果的名称、特征等,还通过观察了解用泥工、粘贴画、拓印画等不同的形式表现形状、颜色及遮挡关系,在活动中幼儿激发创作灵感,开阔了眼界。 2、特点二:玩中学 我们潍坊是有名的“鸢都”,家乡临朐更是有“书画之乡”的美誉,在进行主题活动《风筝》教学前,孩子们在家长的带领下到户外看风筝,放风筝,到社区附近的书店、网络上查阅相关信息,了解潍坊风筝的背景、文化、制作工艺等,活动中幼儿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同样在主题活动《画春天》中,孩子们到朐山公园附近写生,用笔表现春天的景物,用丰富的色彩表达对春天的感受,绘画过程

中幼儿积极性提高了,在认知、欣赏、表现等方面都有了新的飞跃。 在教学活动《给朋友打电话》中运用游戏情境—电话商店来感染和调动幼儿。如:导购员、设计师、顾客等角色都是幼儿喜欢的,而创设宽松、有趣的电话商店情景,更易于幼儿把自己所思所想表达出来。 3、特点三:生活中学 陈鹤琴先生指出:“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农村蕴藏着丰富的自然资源。例如:小蝌蚪变青蛙、油菜变花为籽、桃树从开花到结果等这些生活中的自然现象随处可见,泥土、落叶、石子、蔬菜、种子等这些生活中可用于操作的材料更是随手可得,幼儿对这些自然现象、材料有着天然的亲和力。孩子们感受不同,创造的符号也千差万别,使其作品成为充满个性、栩栩入生,是真正意义的“儿童画”。

幼儿的学习特点

幼儿的学习特点 一、幼儿的学习受兴趣和需求直接驱动 兴趣的发生是以一定的需要为基础的。有什么样的需要就会对什么样的对象发生兴趣。在需要基础上产生的兴趣与需求是人类认识活动必不可少的前提。幼儿的认识活动更会受到兴趣和需求的直接影响,他们会以极大的热情积极主动地探索和认识他们感兴趣、感到好奇和有需求的事物。 要使幼儿成为主动的学习者,幼儿的兴趣和需求必须得到足够的尊重。一方面要善于将幼儿的兴趣和需求作为教育的生长点,支持和促进幼儿的学习活动;另一方面要尽可能把期望幼儿学习的内容转化为幼儿的兴趣和需求,由此引起并引导幼儿的学习活动。正因为如此,在《纲要》各领域教育内容与要求及指导要点中,特别注重用幼儿感兴趣的方式,促进幼儿各方面能力的发展和经验的积累,强调培养幼儿对各领域活动的兴趣,让幼儿体验到学习的乐趣。 二、幼儿的学习以直接经验为基础 幼儿对世界的认识还是感性的、具体的、形象的,常常需要用动作来帮助思维,这就决定了他们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的。他们必须通过与人和物的相互作用,进而使原有的直接经验与现实的直接感受和体验产生相互作用.构建起真正内化的新的知识经验,形成幼儿期所独有的、具有主观性和泛灵论特点的“天真幼稚的理论”和“非科学性”的知识经验。因此,在《纲要》中,特别注重相互作用的学习方式。在健康领域,强调鼓励幼儿自理自立的尝试和主动参与;在语言领域,强调在运用中发展幼儿的语言;在社会领域,强调让幼儿在一日生活的人际互动中发展社会性;在科学领域,强调幼儿主动探索,经历、体验探究和发展的过程;在艺术领域,注重幼儿大胆表现自己的感受和体验的过程。 三、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学习进程 一般来说,儿童的发展总要经历一些共同的发展阶段,但每个幼儿在发展的方向、起点、速度及最终达到的水平上都存在着差异。这就决定了幼儿的学习进程和学习方式的差异。 每一个保教人员都应学会观察、判断幼儿的经验水平、发展进程和学习特点,做到《纲要》所提出的要求:尊重幼儿在发展水平、能力、经验、学习方式等方面的个体差异,因人施教,努力使每一个幼儿都能获得满足和成功,在达到基本要求的前提下,能获得最充分有效的发展。 四、幼儿的学习具有整体性

幼儿的学习特点

幼儿的学习特点 幼儿园中班是幼儿三年学前教育中承上启下的阶段,也是幼儿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有他特有的年龄特点: 中班幼儿喜欢唱歌,会拍打较容易的节奏,他们能说出至少6—8种颜色,喜欢涂涂画画,能用粘土或橡皮泥捏出一些形状和物体,如圆形、方形、西瓜、苹果、香蕉等,有时还会捏出人像或动物的形象。 这一时期的儿童在表达自己的想法时,经常要用手势、表情一起帮助表达与创造。中班幼儿与小班幼儿相比,有其显著的年龄特征,我们不难发现,他们好动但还缺少技巧,特别爱游戏而问题不少,非常喜欢模仿,并且模仿出色,语言学习能力大大提高等。具体说来:注意力:中班幼儿以无意注意占优势,他们喜欢新玩具、新衣服、新图书,因为这些新东西本身的吸引力引起了他们的注意。中班孩子的有意注意在逐步发展,呈现出无意注意向有意注意转化的趋势,比如当孩子看图书显出失去兴趣的样子要丢掉图书时,我们表扬激励的话能使他又认真翻阅下去,这就表现出了孩子的有意注意。但中班幼儿的有意注意还十分有限,他们虽然在受表扬之下能继续看图书,可过不了多久便会弃书另找乐趣。根据以上特点,我们在引导孩子学习时应当选用有动感、色彩明艳、能吸引幼儿目光的教具以及生动有趣的语言和表情,采用故事或游戏的形式,寓教于乐,使孩子集中注意,并要多采用正面教育,促进孩子有意注意的发展。

想象力:想象是孩子的一种创造性表现。中班幼儿的想象,常常是在游戏、制作、观察活动中有所发现而产生的突发奇想。如捧起米来,米粒从指缝间落下来,他们会叫:下雨啦。但如果给他们定下主题,让他们想象创作,就有困难了。因此,需要我们帮孩子找一个着眼点,或是示范想象这样容易使孩子开窍。到中班后期,一般的孩子能大胆想象,独立创作了,如画大象,他能没见过的情况下画出大象的多种形态:洗澡、吃苹果、卷木头等。孩子的想象与其本身掌握的知识很有关系。因此,要不断扩大孩子的视野,孩子的想象力才能丰富。 记忆力:中班幼儿记忆特点是无意中进行的记忆较多,也能进行有目的有意识的记忆。如在游戏时无意中看到妈妈切洋葱,让洋葱熏出了眼泪,以后便不敢弄碎它了。中班幼儿记忆怕另一特点:是能学会忘。如要他们学一首儿歌,他们反复朗诵几遍就记下了,但如果长时间不复习,会忘得一干二净。当然,这跟孩子学儿歌时对儿歌的理解程度有关,如果不理解,只是机械地背诵,那么背的快,但短时间里就会忘记了,如果是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的记忆,那他们记的时间会长一些,但也必须重新巩固,否则也会忘记。要发展中班幼儿的记忆力,关键的一环是锻炼他们的注意力,同时要提高孩子对语词的理解能力,当孩子听得懂故事和父母解说的各种现象时,那么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就高了,学习能力增强,记忆效果也会明显提高。

学前儿童学习的特点

学前儿童学习的特点 著名儿童学家维果茨基说:“婴幼儿是按照自己的大纲来学习的,学龄儿童是按照教师的大纲来学习的,而学龄前儿童则是在把教师的大纲变成适合儿童的大纲的情况下才能学习的。这便是最基本的大家都承认的困难,这就是决定着教师的一个最困难的任务。我们知道学前儿童有6个特点: 1.学前儿童的学习是一种整体的、生态学意义上的学习 2.学前儿童基于生物能力的学习和基于文化能力的学习 3.学前儿童学习中的习得和学得 4.学前儿童学习与信息加工容量的关系 5.学前儿童认知与学习的先天制约性 6.在学前儿童学习中认知与情感的关系 人们使用语言的能力是怎么获得的?人们使用语言的能力,包括使用外语的能力,主要不是通过学得获得的,而是习得的,生活经验也告诉我们,婴儿在不会说话之前,已经能够听懂大人的许多话语;在这段沉默期,他们靠不断地“听”来积累语言的信息,等量变到一定程度,就会开口说话。但开始只会说些单个的字、词和不完整的句子,这时他们根本不懂得什么是语法,完全是“鹦鹉学舌”,这就是一个“习得”的过程。 所谓“习得”,就是在自然交际环境中使用语言的潜意识过程。这是一个不知不觉的潜移默化的过程,习得者并没有意识到自己在掌握语言。而“学得”是一个有意识地了解和记忆词汇、语法规则的习

惯用法等的过程,是一个经过听说读写反复训练,从而使学生掌握与运用语言能力的过程。 由于某些极端的功力主义文化背景和资源的限制,以及某些所谓专家学者的推波助澜,学前教育、幼儿教育中违背儿童身心发展特点的现象相当严重。过度学习,过度训练,过度重视知识传授是当前学前教育普遍存在的问题。 许多幼儿园和家长仍然把识多少字,会不会算算术作为衡量幼儿教育的指标,儿童艺术教育中普遍存在明显的急功近利倾向,学前(幼儿)教育小学化以及各种早期教育方案大量涌现。 学前教育“小学化“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幼儿园提前教授小学的教学内容,如教拼音、识字甚至英语、奥数等。二是幼儿园教学采用小学甚至更高年级的方式,实行课堂学习,机械记忆,知识导向,而本应采用的游戏化的活动方式却不见踪影。简言之,幼儿园教育在教育内容和形式上超越了幼儿发展阶段,提前向小学靠拢。所有这些如果不引起全社会的警惕与重视,而是一味夸大儿童的能力,一味催促儿童成长,并且陷入某种恶性循环之中,就不仅会剥夺童年期的欢乐,甚至窒息儿童的好奇心,主动精神和创造力,窒息儿童的天性。从长远来看,将会损害我们整个民族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所以我们可以结论:儿童发展的较慢速度也许有利于最后更大的进展。

幼儿学习英语的特点

幼儿学习英语的特点 幼儿阶段(3-6岁)是学习语言的关键期和最佳期。 首先,幼儿心理可塑性强,只要老师或家长适当地引导,幼儿很容易对英语产生兴趣。 但幼儿自控能力较差,容易培养兴趣,更容易失去兴趣,如同幼儿学英语一样,记得快,忘的也快。遇到挫折或失败,或遇到枯燥的教学内容,便很容易对学习英语失去兴趣。 其次,幼儿在英语学习过程中主要靠直觉和体验。 他们常常积极投入,也敢于开口,生动、活泼的学习方式和贴近他们生活的学习内容很容易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但他们集中注意力的时间很有限,容易受外界的因素而分散注意力。 第三,幼儿的思维能力不如成年人。 他们不善于把握语言的系统和规律,也缺乏独立学习的能力。因此,对教师的依赖性较强,同样,教师对幼儿的影响更为重要。所以,在幼儿外语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幼儿的心理特征和学习英语的特点,根据实际情况,制订相应的教学计划,采用相应的教学方法。 一、幼儿学英语的总目标 激发幼儿学习英语的兴趣,提高幼儿对英语语言的敏感性,让幼儿学习语言的同时,了解一些西方文化背景下的生活用语,培养幼儿注意倾听、积极学说、大胆开口的良好习惯,培养幼儿初步的英语日常口语交际能力。 二、幼儿英语教育原则 1、需求性原则 只有当学习的内容和幼儿的生活密切相关,已经在日常交际中成为重要的内容时,这种迫切需求才会引起幼儿强烈的学习动机,产生学习的渴望,从而主动积极地、自发地、愉快地学习。 因此,要创设多样化的、经常性的英语应用情景,支持、鼓励、吸引幼儿与教师、同伴等用英语交流。 2、刺激性原则 幼儿的语言习得是有大量的听、说、读的多重刺激。

所以,我们应该提供时时复现的语言环境,不仅幼儿园各项活动中有机渗透,同时,也要在幼儿接触的其他环境中出现,使语言无处不在并多次循环,不断强化。 3、有效性原则 幼儿学习的特点是:学了就会尝试运用。幼儿的语言能力就是在运用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在幼儿双语教育中,要选择并创设与英语内容相互联系的实际情景,使学习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幼儿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 4、规范性原则 幼儿是通过模仿获得语言的,教师的影响非常直接和重要。尤其要特别注意语言示范的规范性,提供给幼儿的语音必须正确、清晰。教师可在备课时先将不确定的读音标注下来,根据磁带确定发音。5、听说为主原则 发展口语是幼儿学习语言的的第一要素。要遵循幼儿的语言发展规律,就要强调听说领先、以听促说、听说结合。 如何训练幼儿“听”英语 A“听视”练习 用VCD来辅助教学,让幼儿视觉和听 觉同步发展。 B “听记”练习 用磁带来辅助教学,给幼儿贯述耳音或纠正发音。 C “听作”练习 将声音和动作联系起来,把英语形象化。 D “听说”练习 幼儿学习过后,通过游戏和会话来学习。 E“听画”练习 用书本来辅助教学,让幼儿看到图画,听到声音的同时,明白其义,不主张先翻译中文。

大班幼儿语言学习的特点

大班幼儿语言特点 标签:忘记填写标签了收藏 学好语言,对孩子甚至对家长们都是一个良好的机会,使孩子们的学好语言,为以后的读、说、听、写打下良好的基础,作为家长、老师,都有能力和义务为孩子创造一个学习语言 的良好氛围,及优美的语言环境,让孩子们在关爱中学好语言。 幼儿语言的特点: (一)语言学习是幼儿语言主动建构的过程 幼儿学习各种语言符号及其结构组织方式的过程不是完整被动的。在语言交际环境中,当幼儿有交往的需要时,他们才会主动地搜寻记忆里的词汇和句子,尝试着进行表述。而 在这种有交往需要的情况下,当幼儿因词汇贫乏或语法错误引起交谈对对方产生理解障碍 时,儿童才会感到学习新词的紧迫性,才会有意识地利用这种交往机会向对方学习,主动 模仿新词新句。 例如,我们与8个月大的幼儿玩耍时,和他讲话的时候,他同样也会发出“嘤嘤、啊啊” 的声音。这就说明了,成人与幼儿之间的交往对幼儿的语言发展有促进作用。成人的语言 可为幼儿语言学习起到示范的作用,让幼儿在他人的交往中主动学习新词。从而形成了一 种主动性学习语言的习惯。因此,幼儿便学会了自己建构自己的语言。 (二)语言学习是幼儿语言个性化的过程 我们通过幼儿模仿语言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选择性和变通性,可以看出幼儿学习语言是一个个性化的过程。 幼儿的模仿能力和接受能力较强,有时看过一两次广告后也可以准确的说出广告语。 在这一方面,要充分让孩子多看电视,特别是一些孩子较为喜欢的儿童节目、动画片等, 孩子跟着讲、念、读。成人也可以利用录音机、影碟机等电教化手段,让孩子在日积月累 中学习语言,接受语言,主动积极与他人交谈。 (三)语言学习是幼儿语言综合化的过程 幼儿学习语言时,必然要弄懂语言的含义,也就是要理解语词所代表的一类事物,它反映事物的具体的特征及意义、感情等。因此幼儿学习语言的过程往往和他们认识事物的 过程相联系。因此,我们要丰富幼儿的生活,使幼儿有话可说。 例如,生活中的每一种情绪,每一个活动都可以成为幼儿体验语言的内容,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就应该有意识的引导他们,鼓励他们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同时,老师也可以利用 故事、儿歌等形式为幼儿提供表达与交流的机会,提高幼儿的语言能力。如看图讲述可以 培养幼儿的想象力、语言组织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语言的流畅想,进一步的使幼儿的语 言综合化 (四)语言学习是幼儿语言循序渐进、逐步积累的过程 幼儿学习和掌握语言需要一个过程,从无到有、从不理解到部分理解再到完全理解,积少成多,逐步完善。同时,这也表现了幼儿语言发展过程的年龄特点。 3-6岁阶段,学期幼儿出现发音不准的现象越来越少。其中3-4岁阶段的幼儿正是接受语言能力最强的时期,也是语言发展最迅速的时侯。这时候岁幼儿进行普通话的教育与培

学前儿童学习语言的特点 (2)

第五章学前儿童的语言学习 第一节学前儿童语言学习的特点 一、语言学习是儿童主动建构的过程 儿童学习各种语言符号及其构建组织方式的过程不是完全被动的。成人不可能期望那种“一教就会”的立竿见影的效果。一方面,儿童对于周围人们提供给他们的语言范型进行这种中选择,只有那些他们能理解、能模仿的语言范型才会被他们所注意,并有意识地去加以练习;另一方面,儿童在直接模仿成人语言的同时,总是在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着创造性、变通式的模仿,即将听到的句子稍加变动,变成自创的语言进行表达。此外,儿童往往还通过自己的一言一行影响着周围人的言行。也就是说,周围人们向儿童提供什么样的语言在一定程度上受儿童自身特点的影响。 在语言交际环境中,当儿童有交往的需要时,他们才主动地搜索记忆的词汇和句子,尝试着进行表述。而且,在有交际需要的情形下,当儿童因词汇贫乏或语法错误引起交谈对方产生理解障碍时,儿童才会感觉到学习新词的紧迫性,才会有意识地利用这种交际环境与机会向别人学习,主动模仿新词新句。毕竟,语言是人们交际的一种工具。儿童只有在大量的语言交际实践中,才能逐渐掌握语言这个交际工具。 二、语言学习是儿童语言个性化的过程 通过儿童模仿语言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选择性和变通性,我们可以看出儿童语言是一个个性化的过程。每个儿童都在依据已有的经验和已积累的语言与周围人交往,并从他人的语言中学习新的语言成分。如果为儿童提供完全相同的语言范型,来自不同家庭的儿童期模仿的结果也大相径庭,有的有的同语重复,有的所见词汇和句子,有的扩展词汇和句子。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几乎很少见到两个说话完全相同的人,即使是同一情景、同一话题。从每个人的语言表达情况看,常常表现出跨情景的一致性,即经常表现出特定的语言习惯,包括口头禅、习惯性的音调等。 从语言所反映的事情来看,人们喜欢谈论的主题与内容往往因人而异。儿童比较喜欢谈论他们感兴趣的事物,而儿童对事物的喜好和兴趣又极具个性化。这使儿童对语言表达的兴趣充满了个性色彩。有的儿童喜欢各式各样的车,也喜欢各种车名称和专业术语,于是在这些儿童所掌握的词汇中,有大量反映“车”的词汇和句子,甚至远远超过成人的就不足为奇了。 不论是语言表达的内容,还是语言表达的方式,儿童都表现出较为明显的个体差异。此外,儿童喜欢学习哪些词汇和句子,喜欢模仿哪种表达方式,儿童交谈的话题,对何种体彩的文学作品有兴趣等,都有明显的差异。总之,学前儿童语言学习的过程极具个性特征的过程。不同的儿童在语言学习的速度、效果、运用语言进行交谈的积极性等方面都表现出不同的特点。为此,学前儿童的语言教育必须在顾及同龄儿童群体需要的同时,还要照顾个别儿童独特发展的特征。

不同年龄儿童学习英语特点不同 (1)

v1.0 可编辑可修改 11111不同年龄儿童学习英语特点不同 一个人成长过程中学习语言的最佳时期是少儿阶段。所以幼儿学习英语就如同学习汉语一样,都是从零基础开始。很多家长从幼儿时期就开始注重孩子的英语学习,培养孩子在幼儿时期的英语学习兴趣。不同年龄儿童学习英语特点不同,英语学习不能是盲目的,要应该根据儿童的年龄阶段特点来培养孩子学习英语的兴趣。 1、幼儿时期 通常我们所说的幼儿时期是指4-6岁的孩子。根据这个阶段孩子的特点,推行“唱中学,学中唱”的方式让孩子学习,效果很好。这个阶段的孩子喜欢模仿大人说话,好动,爱玩,接受能力块,短暂记忆力强。此时的孩子正处在学习的启蒙阶段,应该选择幼儿喜欢的,郎朗上口的英文童谣学习。 2、少儿时期 7-10岁的孩子我们称之为少儿时期。这个时期的孩子喜欢动手,倾听和观察。根据这个时期孩子的特点,实施“学中玩,玩中学”的教育方式,让孩子摆脱传统死记硬背的教育方式。此时可以让孩子学习音标课程,打好基础发音的底子。通过对音标的认识、学习和发音,去接触词汇,学习词汇。 3、青少年时期 11-14岁的青少年时期,孩子已经有了一定的学习能力和思考能力。已经知道学习的重要性,会自主的学习。根据这个时期孩子的特点,可以从游戏、活动、兴趣爱好出发,让孩子从玩乐学习过度到理性的知识学习。对已经有英语基础的孩子可以提高他们的口语能力和阅读写作能力了。 少儿英语教育专家提出,对于儿童学习英语应该注重生活化,培养语言的运用能力。针对孩子不同阶段的生理和认知特点,要有不同的英语学习方法和课程。这样才能引起孩子学习英语的兴趣,才会多说,多看,多读,加深对英语的表达能力和认知能力。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家长一定要考虑孩子自身的情况和能力在去寻找合适的课程。

中班幼儿学习特点

中班幼儿学习特点 幼儿园中班是幼儿三年学前教育中承上启下的阶段,也是幼儿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有他特有的年龄特点: 中班幼儿喜欢唱歌,会拍打较容易的节奏,他们能说出至少6—8种颜色,喜欢涂涂画画,能用粘土或橡皮泥捏出一些形状和物体,如圆形、方形、西瓜、苹果、香蕉等,有时还会捏出人像或动物的形象。这一时期的儿童在表达自己的想法时,经常要用手势、表情一起帮助表达与创造。 中班幼儿与小班幼儿相比,有其显著的年龄特征,我们不难发现,他们好动但还缺少技巧,特别爱游戏而问题不少,非常喜欢模仿,并且模仿出色,语言学习能力大大提高等。具体说来: 注意力 中班幼儿以无意注意占优势,他们喜欢新玩具、新衣服、新图书,因为这些新东西本身的吸引力引起了他们的注意。中班孩子的有意注意在逐步发展,呈现出无意注意向有意注意转化的趋势,比如当孩子看图书显出失去兴趣的样子要丢掉图书时,我们表扬激励的话能使他又认真翻阅下去,这就表现出了孩子的有意注意。但中班幼儿的有意注意还十分有限,他们虽然在受表扬之下能继续看图书,可过不了多久便会弃书另找乐趣。根据以上特点,我们在引导孩子学习时应当选用有动感、色彩明艳、能吸引幼儿目光的教具以及生动有趣的语言和表情,采用故事或游戏的形式,寓教于乐,使孩子集中注意,并要多采用正面教育,促进孩子有意注意的发展。 观察力 幼儿的观察是随自身的兴趣产生或结束的。中班幼儿由于见识不多,对事物的理解有限,因此观察过程十分依赖成人,结论也脱离不了成人的帮助。以观察手表为例,他们感兴趣的是里面那根会走动、发出声响的长针,当放开手表,问他们里面有几根针,他们就不一定说得准。家长若能引导他全面地观察,如有几根针,有哪些数字,表面是什么形状的,表带上有什么等等,那孩子的收获与独自观察所得就大不一样了。我们还可引导他观察长短针的关系,然后让孩子小结,和他一起寻找正确答案。发展中班幼儿的观察力,需要家长多角度的指引,多问一些问题,促使孩子深入观察。 想象力 想象是孩子的一种创造性表现。中班幼儿的想象,常常是在游戏、制作、观察活动中有所发现而产生的突发奇想。如捧起米来,米粒从指缝间落下来,他们会叫:下雨啦。但如果给他

中班孩子学习特征分析

中班孩子学习特征分析 1.认知发展特征(感知,记忆,思维,想象) 4—5岁幼儿的视觉敏锐度快速发展,能区分基本色和近似的一些颜色,如黄色与淡棕色。能运用多种感官认识事物和各种特征,获有关物体的数量、形状及时间、空间等方面等简单经验。例如:掌握半圆形、梯形;正确了解昨天、今天、明天。能以自身为中心辨别左右方位等。观察的有意性逐渐加强,能够排除一些干扰,根据活动的任务和成人的要求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较为细致的观察。对新奇事物感兴趣,有了解周围事物好奇心和求知欲。4—5岁幼儿无意识记的效果较前期有所提高,随着语言调节机能的增强和有意识记的训练,幼儿能领会成人向他们提供的识记要求,有意记忆有了明显发展。观察和实验证明,4岁以后的幼儿,在记忆过程中还能够对识记材料进行明显的理解性改造,这说明幼儿已经有了意义识记,并随着生活经验的增加和思维能力的提高,意义识记在记忆中所占的比例也逐渐提高。因此,教师要帮助幼儿理解识记的对象,尽量使幼儿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识记,以提高记忆的效率。 4—5岁幼儿在思考问题或解决问题时,逐渐能够脱离实际动作,借助与表象,即依据具体形象的联想来解决问题,但往往根据事物的表面现象来进行思维。他们掌握事物的概念往往按照物体的主要用途来进行概括,例如:“狗是看门的”。幼儿对数的概念,处于将数词和物体数量之间建立联系的阶段,即凭借事物的表象认识数的阶段,有了初步的数群概念,一般理解到十左右的数量概念,对具有一定相对性或一些抽象的概念较难掌握,如“左右”、“团结”等概念,幼儿思维的具体形象性常常使判断推理不合逻辑,经常把直接观察到的事物之间的表面现象(形、色、大小)或事物之间偶然的外部联系,作为因果关系来认识。当幼儿所遇到的问题、情境,在一定的过程上,超出其知识经验所能解决的范围时,教师抓住时机对其进行正确的思维教育,丰富他们的感性经验,指导他们理解事物之间的关系和事物的本质属性,鼓励他们积极思考,往往能促进思维的发展。 4—5岁逐渐按照成人的要求,有目的的进行想象,想象的稳定性也有所提高。但他们往往不能为达到预定的目的而坚持行动,仍常常受外界因素的影响而主题,想象仍以再造想象为主,但较之小班儿童。想象的灵活想有所增加,可以不受具体事物的限制,想象的创造成分开始发展,并往往具有特殊的夸大性,中班幼儿经常将象和现实混淆起来,因此教师要特别注意,不要把幼儿谈话中所提到的一切与事实不符的话,简单的归之为撒谎,并予以严厉的责备,应深入了解事实的真像耐心指导幼儿,分清事实和真像。 2.学习准备分析 ㈠一般特征分析 1、喜欢与人交往,特别是开始喜欢与同伴交往,对父母及家庭外主要接触者都 能形成亲近的情感。 2、他们的自我意识开始出现,能区分“你”、“我”、“他”,但不会区分自己和他人的需求。他们的情感、行为的冲动性强,自制力差,往往不能与人友好、合作,常发生纠纷,需依靠成人的指导以协调交往。 3、他们社会性的发展既受年龄因素影响,又存在较为明显的个体差异。在社会环境的影响下,2岁-3岁的小班幼儿开始具有最初步的对社会规则、行为规范的认识,能作最直接、简单的道德判断。 4.、他们对周围世界充满浓厚的兴趣,对新鲜事物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喜欢向成人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虽然这些问题十分肤浅、幼稚,但对他们求知欲的发展有极大的启迪作用。此时,儿童开始能以认真的态度对待成人所教之事,并有动手尝试的愿望。如拿到新玩具时,虽然喜欢操作摆弄,但也能认真听成人讲解,并试着改变玩法。看到新奇的事物会主动接近,专注地看看、动动,探索其中的奥秘。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