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教育学1重点

教育学1重点

教育学1重点
教育学1重点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教育学代表人物:孔子、学记、夸美纽斯、卢梭、赫尔巴特、杜威、布鲁纳、布鲁姆。

教育的本质: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教育概念:教育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教育的起源:神话起源说(错)。。神(宗教)。。教育是为了体现神的意志,使人服从于神。生物起源论(错)勒图尔诺。。生存竞争的本能是教育的基本。心理起源论(错)孟禄。。人源于模仿。。劳动起源说(对)马克思。。。人类在生产劳动中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传递社会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就产生了教育活动。

古代现代学校教育的基本特征:古代:古代学校的产生与发展、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脱离、学校教育具有阶级性和等级性、教育方法呆读死记、实施个别施教的组织形式、学校数量少规模小发展缓慢。现代:现代学校产生与发展、教育与生产劳动由脱离从新走向融合,教育的生产性日益突出、教育的公共性和普及性、教育走向终身化和全民化、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变革性与未来性。

教育功能的种类个体发展功能与社会发展功能、正向功能与负向功能、显性功能与隐性功能。个体身心发展的内涵:个体从出生到成人期身心有规律的变化过程,类型分为心理发展和身体发展。

影响个体发展的因素:单因素说、三因素说、二层三因素说。作用:促进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体化的主要手段。

遗传:遗传素质是个体的身心发展的生理前提,为个体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遗传素质的成熟过程制约着人的身心发展的过程和阶段、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作用、遗传素质是具有变异性。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个体的实践活动中表现出的主观能动性对人发展的影响

身心发展主要规律

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的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循序渐进的促进个体身心的发展。

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的身心发展的阶段性,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在教育内容和方法上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的身心发展的差异性,做到因材施教。

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的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把握教育时机,抓住学生发展的关键期。

教育要适宜年轻一代的身心发展的互补性,发挥其优势,扬长避短。

教育与社会

政治对教育的制约作用:影响着教育目的、影响着教育制度、影响着受教育权。

经济对教育的制约(根本性的制约作用):经济实力、经济水平、经济结构。

文化对教育的影响(文化的主要形态):物质形态文化、制度形态文化、观念形态文化、心理形态文化。

教育社会发展功能(政治、经济、文化)

教育的政治功能:维系社会政治稳定、促进社会政治变革。

教育的经济功能:提高国民的人力资本,促进经济增长。生产科学技术,促进经济发展。教育的文化功能:对社会文化的传承、对社会文化的传播与交流功能(教育有不可推卸的使命)、对社会文化的创新。

教育的经济功能:培养劳动力,提高劳动生产率、推动科学技术发展的功能、教育对于经济运行具有直接调节作用。教育受经济制约,教育又通过培养劳动力的中介形式对经济发展产生着影响

教育目的的概念、层次及结构。概念:指社会对教育所要造就的社会个体的质量规格的总的设想或规定。层次:国家的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培养目标→教学或课程目标。结构:组成部分及其相互关系。

现阶段教育方针: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教育目的造就全面发展人的基本途径: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

教育制度、历史上,有影响的学制:癸卯学制(日本)、壬戌学制(美国),最终都没有解决中国的实质问题

义务教育定义:国家统一实施的所有适龄额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教育,是国家必须予以保障的公益性事业

80年代以来与学制有关的法令:198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

现代学制类型:双轨(英法德等西欧国家)单轨(美)分支型(苏联)

课程的表现形式:课程标准、课程计划、课程教材

课程(隐性与显性)隐性重要。

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的区别(可能是简答)

显性课程:一定的教学目标而正是列入学校课程规划的各门学科以及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课外活动,按照编制的日课表实施。隐性课程:课程计划以外的通常体现在学校和班级情境,包括物质情境、文化情境、人际情境之中的这些不明显的学校特征形式的独特的学校气氛构成潜在的课程或隐性课程。

隐性课程的表现形式:分类:物质—空间、组织—制度、文化—心理。特征:非长期性、多样性、不易察觉性。

国外课程改革特点:为增强国力而强调理科课程、为做好生活准备而强调实用性课程、为培养现代公民而加强人文、社会课程、强调课程改革为培养个性和创新精神服务。

现代课程的改革趋势:课程管理融合化民主化规范化、课程设置弹性化合理化综合化、课程目标注重全面发展、课程实施取向发生了新的变化,强调师生参与实施过程、课程评价转向主体评价开展多元化评价注重发展性评价

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备课(基础),上课(是中心),作业的布置与批改,课外辅导,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班级教学基本组织形式是班级教学

课的分类:根据教学任务而划分的,主要分为单一课和综合课。单一课:新授课,复习课,练习课,实验课,检查课。综合课又称混合课

行为观、描述的基本要素:主体:学习者。行为:列出、认出、比较、解决、设计。条件:评定学习结果的约束因素。程度:学生对目标所达到的最低水准。

教学目标的分类内容:认知、情感、动作

教师课堂教学的种类:导入技能、讲授技能、提问技能、约束技能、板书技能。

.教学理论功能:教学是实现国家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是促进学生发展的最有效形式。

教学理论目标_行为主体_、_行为动词_、_情境或条件_、_表现水平或标准_。

教育学过程本质: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是促使学生身心发展。

教学过程的特殊性:间接性、引导性、简捷性;

中小学教学原则:_根本教育目的_、_教学目的_遵循教学规律而制定

常用教学方法:_讲授法_、_谈话法_、_读书指导法_、_讨论法_。

教学方法:实验法、演示法

教学原则:启发性原则:指教学中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采取有效的方法,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求知识,生动活泼的学习,增强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材施教原则:指教师在课堂进行集体教学时,注意从学生实际出发,照顾学生个体差异,使每个学生都获得最佳发展。

教学组织形式班级的提出人:特朗普制

优点缺点

个别教学制因材施教效率低

班级上课制有效率不能因材施教

分组教学制学生能够接受到适合自己的教育学生自尊心受伤害

教师职业的特点:复杂性、创造性、示范性、长期性

优秀教师的品质:友善的态度、耐性、尊重课堂内每一个人、兴趣广泛、良好仪表、公正、幽默感、良好品性、伸缩性、对每个人的关注、宽容、有方法。

班主任工作的意义:是学校贯彻教育方针实现教育目标的重要保证、是协调班级各种教育力量的纽带、是沟通学校与家庭社会教育力量的桥梁;任务:培养一个优秀的班集体。

班级与班级体的区别:班级:是学生群体的简单组合,是学校对学生进行教导工作的基本组织,学校有关教育教学工作机构对学生管理工作都离不开班级。班级体:有组织性、纪律性、有共同目标和凝聚力的学生群体。

教师的能力结构:对各种教育影响进行传导的能力。(其中以语言表达能力为核心)、组织管理能力、自我控制能力。

学生本质属性(可能是简答):学生是人,具有人的基本特征,学生又是特殊的人,具有独特性,学生是具有思想感情的人。

发达国家的职业教育特色的模式:德国“双元制”、英国“工读交替制”、北美的“能力本位教育”、日本的“产学合作”、前苏联的“厂校挂钩”、澳大利亚的“行业主导型”

德育的主要途径:学校为了向青少年施加教育影响而组织进行的各个不同方面的活动和工作。教学、班主任及班级体、共青团员少先队学生会组织的活动、课外与校外活动。

职业教育的特点:_实用性_、_职业性_、_时代性_、_开放性_。

读教育理论专著的经典摘录

读教育理论专著的经典摘录 《新教育之梦》读书笔记摘抄 1、理想的智育,应该超越知识,走向智慧,激发创造,健全人格,为学生将来拥有终生幸福的精神生活打下坚实的知识能力基础,智育在整个教育中无疑有着极其重要的位置,但智育的目的是什么?为数不少的教育者认为传授知识是智育的全部内容,或者至少是主要目的,这种认识显然是片面的,而这种片面的认识,正是"唯知识论,唯分数论,的畸形智育得以泛滥的原因之一,智育当然离不开知识传授,但传授知识并不是智育的真正目的。 2、著名科学巨人爱因斯坦在美国高等教育300周年纪念会上,曾说过这样一段发人深省的话,如果一个人忘掉了他在学校里所学到的每一样,那么留下来的就是教育.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版的(教育__财富蕴藏其中)一书,在"学会认知时指出,这种学习更多的是为了掌握认识的手段,而不是获得经过分类的系统化知识,既可以个将其视为一种人生手段,也可将其视为一种人生目的,作为手段,它应该每个人学会

了解他周围的世界,至少是使他能够有尊严的生活,能够发展自己的专业能力,和进行交往,作为目的,其基础是乐与理解,认识和发现。 3、在传统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知识更多的是经验,因此,那时智育的主要目的甚至唯一目的就是传授知识,让经验一代代传下去,但在今天这个科学技术不断发展更新的信息时代,学生在学校学的大多数知识今后直接被派上用场的可能性很小,虽然仍有一些知识对学生来说是有用的,但从总体上来说,学生学习知识的主要目的已不是学以致用,而在与学习知识过程本身.在于通过学习而成为一个聪明的人,文明的人,有高尚精神生活的人。 4、这种智育在提高学生应试能力的同时却剥夺了学生精神发展的权利,英国哲学家数学家怀特曾经说过,在你丢失你的课本,焚毁你的听课笔记,忘记你为考试而死记的细节之前,你的学习是无用的。理想的智育是把知识转化成智慧,只有在智慧引导下,才可能有真正意义的心智活动.知识关注点是现成的答案,现成的公式,现成的历史事件的归纳,而智慧关注的是未知的世界,是求知的过程。

教育法学期末考试复习重点

教育法学 一、填空和选择 1、了解世界最早、美国最早的、我国第一本教育法学著作是什么人编写的,书名是什么,主要内容是什么。 世界最早: 汉斯·赫克尔与希普教授,于1957年合著的,《教育法学》; 书的主旨是倡导教师在教育上的自由,由三编构成; 美国最早: 诺尔特和林恩于1963年编写出版的,《学校法——教师手册》; 以判例为主要素材编写的 中国最早: 米桂山、龚有明为北京市各类教育管理干部培训班编写的教材,《教育法概述》 第一本以教育法学命名的专著——张维平《教育法学》,阐述教育法学的基本理论问题。 2、了解我国教育法学产生和发展的四个基本阶段。P14 1.问题提出阶段,20C 70S末——20C 80S中。这一阶段在反思了以人治教的种种弊端的历史教 训的基础上,提出了依法治校的主张; 2.体系探索阶段,20C 80S中——20C 80S末,这一阶段以我国颁布了对全国人民教育生活产生 重大影响的义务教育法为契机,开拓了教育法学研究的新局面; 3.学科基本定型阶段,20C 80年代末——20C 90S初,专门阐述教育法规的专著终于在我国出 版 4.教育法学理论深化发展阶段,1993年以后,这一阶段某些专题研究获得较为充分的展开 3、了解教育法规的本质特点:阶级性和公共性。P33 1.教育法规是上层建筑的一个组成部分,具有很强的阶级性,这是教育法规最根本的本质特性; 2.教育法规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社会全体成员的共同利益,具有社会性质。 4、了解教育法规的目的价值和工具价值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P38 ●目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保障教育的平等与效率和教育的自由与秩序上; ●工具价值体现在分配与确认,指导与评价,规范与保护等方面。 5、了解我国教育法规的纵向形式,了解各层次教育法规的主要制定机关。P43 1.教育基本法由国家最高立法机关制定并发布实施 2.单行教育法由国家权力机关制定并发布实施的有关教育某一方面的法律,这一表现形式的规 范性文件一般由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制定。(XX法,XX条例) 3.教育行政法规由国家行政机关制定的规范性文件,我国有权制定行政法规的机关为国务院 4.教育行政规章是根据宪法、法律和国家行政法规的授权,国家最高行政机关所属的各业务主 管机构在法定职权范围内制定,并在一定范围内发挥法律效力的规范性文件,国务院所属各部,各委员会发展的教育行政规章有由教育部单行发布的,也有由教育部和其他部委联合发布的,根据规范对象的性质而定 5.地方教育法规,由地方权力机关制定,只在其行政区域内生效 6.地方教育行政规章,地方政府有权制定,主要由省级和计划单列市地方政府制定

给教师推荐五本好的教育书籍

给教师推荐五本好的教育书籍 第一本《我给传统课堂打零分》:作者李炳亭 必须首先声明,“传统课堂”是指以应试为目的,以知识为指向,以灌输为手段,眼中没有学生的课堂。 这本书引发了教育界不小的轰动。很多人对该书的争议也无非仅仅停留在书名上,之所以造成鸡同鸭讲的现象,在作者看来个中原因首先是对传统课堂认识不够,其次是对新课改理解不到位所致。 有人称该书是传统课堂的“起诉书”,对传统课堂做了最严厉的批评,也可是说是谩骂。如其书中写到:“传统课堂……是教育不择手段的急功近利,是饮鸩止渴抑或杀鸡取卵……忤逆了人性,牺牲了发展。”“儿童出卖发展,教育出卖人性、教师出卖责任、时代出卖希望、民族出卖竞争力,人类出卖明天……”当然,这些无非也是他所使用的一种语言,最终目的还是希望广大的人民和教育工作者能够看到传统教育的不足,推进我国教育改革的进一步发展。但在传统课堂的卫道者看来,这本书简直大逆不道! 有读者这样评价该书:首先无论书写的如何,别人怎么评论,从个人角度讲,我觉的社会上应该有这样一个人,写出这样一本书让世人去拜读,不管对其观点是否认同,但是这种敢为中国教育发展而提出自己想法的人都是值得我们敬佩的。其次,书中对传统课堂提出的种种不足,确实是现实中存在的。虽然说中国有着五千年的文化历史,教育也有着悠久的历史,特别是像孔子这样的大思想家和教育家,不仅影响着中国的教育发展,也在影响着世界的文化,但中国的教育一直都处在不断的改革过程中。今天的课堂模式早晚有一天也要成为历史,被更好的教育方式所代替。只不过,我们在改革的过程中并不能一蹴而就,还要脚踏实地,一步一步的走,看清楚哪些需要保留,哪些需要改进。随着教育部开展的新课程改革在全国各地的实施,人们已经认识到,教育已经不仅仅是培养“考生”的作用,更多的应该是培养适应社会的人,一个发展的人,在这点上是和高效课堂一致的,因为两者的最终目的都是要:相信学生、解放学生、利用学生、发展学生。总之,在现行的教育情况下,传统课堂已经不能适应现代教学的需要,因此,高效课堂必然会在实践中不断的发展和改善,成为各学校学习的楷模。 第二本《童年的秘密》:作者蒙台梭利 “儿童是成人之父”。蒙台梭利之于儿童教育研究的深刻地位即便是在今天仍然无人能够撼动。 童年时期是人生中的一个重要的时期。除生理的发展外,幼儿心理的发展更需要得到重视。因为幼儿正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形成了个性,在某种意义上说,他成为了他自己的创作者。如果成人忘记自己曾经是一个儿童,那么,他就不能给幼儿提供一个适宜发展的环境,就不会去克服它自己与幼儿之间的冲突,幼儿的心理就会产生畸变,并将伴随其终生。 《童年的秘密》一书的作者蒙台梭利,是20世纪最伟大的教育家,她创立的蒙台梭利教育体系对世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如今以她名字命名的蒙台梭利学校遍及世界110多个国家和地区。 蒙台梭利出生于意大利安科纳省,就读于罗马大学,是意大利历史上第一位女医学博士,她精通医学、哲学、教育学、实验心理学和人类学。1907年,蒙台梭利在罗马贫民区创办了第一所“儿童之家”,招收3—6岁的儿童,她运用自己独创的方法进行教学,结果出现了惊人的效果。这些普通的贫寒儿童,几年后,心智发生了巨大的转变,被培养成了一个个聪明自信、有教养、生机勃勃

2020教育学复习重点

2020年考点综合分析及考试题型预测 (一)教育概述:共三个知识点,该部分内容将会以选择题的形式进行考查。该部分大家在复习时不需花费太多的功夫,而只需将其中的基本概念如“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学的研究任务”具体是什么和教育学产生发展标志性事件记住即可。这部分内容大致会以单项选择题的形式出现 。 (二)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共五个部分内容。今年大纲这章知识点的考察沿袭08大纲,,建议大家识记教育功能和三对功能的概念。其余三个知识点较为重要的是“教育的概念”、“教育的结构”、“教育的本质”,其中多以单项选择题出现,“教育的本质”部分可能会结合一些时事以辨析题形式出现。 (三)教育与社会发展:共四个知识点。较重要的知识点大家应注意的是:“教育的社会制约性”如何体现的;“教育的社会功能”体现在哪些功能上,这两部分多以选择题和简答题形式出现。第四个知识点“当代社发展对教育的需求与挑战”这是今年考纲较之往年新整合的内容,体现的今年考纲的与时俱进要求培养学生关心社会的特点,大家在复习的时候应特别注意与其他教育学理论和改革结合,而且要以主观题形式对待进行复习。 (四)教育与人的发展:共三个知识点,这一节的内容今年考纲较之去年内容大致上没有什么变化。在第二个知识点中增加了“影响人的身心发展因素的主要观点”的知识点。这节大家需要重视的是第三个部分“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大家在复习这部分时不用面面俱到,但它的基本理论一定要进行识记。在复习抓住主要基本知识点复习即可,但要与相关的现实联系紧密的事件和现象联系进行思考分析,很有可能以主观题形式出现。 (五)教育目的、培养目标:共两个知识点。这部分大家需要识记的基本概念是“教育目”、“教育目的的主要理论”各是什么,其中大致多以选择题出现。需要特别注意的是第一个知识点中的“我国的教育目的”要重点掌握我国教育发展的历史脉络,有可能会以主观题出现。 (六)教育制度:共三知识点。第二个知识点中“各级各类学校系统”,这个点的内容大致多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第三个知识点“现代教育制度改革”这部分内容应该重点掌握,以防其以主客观题形式出现。这部分需要掌握的基本概念是:“教育制度”、“学校教育制度”、“学制”。 (七)课程:共四个知识点。“泰勒原理” 和“课程的范围与结构”,这是十分值得关注的一个考点,在复习时应以主观题的形式准备。第四个知识点的课程改革部分的“20世纪60年代以来国外的主要课程改革”。这要求考生注意当代中国教育改革中的热点问题以及整个世界教育的发展趋势。这部分还应重视的知识点是“课程”、“课程目标”的概念、“课程的类型”包含的类型,大致会以选择题出现。“课程的实施”这部分有可能会结合具体案例,以主观题的形式出现。因此在复习时应以主观题的形式准备。在复习时考生应该收集总结一些我们课程改革相关的政策和研究,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从中分析出改革的理念、目标、内容等。并应对复习教育史课程的内容,分析总结世界范

心理学经典文献选读书目

心理学经典文献选读书目 “心理学史”: 1、《现代心理学史》[美] 杜.舒尔茨人民教育出版社 2、《心理学史导论》[美]B.R.赫根汉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3、《心理学史》[美]黎黑浙江教育出版社 4、《心理学-一条整合的途径》上下M艾森克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5、《心理学史导论》上下册BR赫根汉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6、《心理学思想的流变-心理学名人传》张春兴著上海教育出版社 7、《美国的心理学界》李绍昆著商务印书馆 “普通心理学”: 1、《心理学纲要》[美] 克雷奇等文化教育出版社 2、《普通心理学》[苏] 彼得罗夫斯基人民教育出版社 3、《心理学导论》黄希庭人民教育出版社 4、《心理学与生活》理查德?格里格等著人民邮电出版社 “社会心理学” : 1、《社会心理学原理和方法(第四版)》[美] 埃德温.P.霍兰德广东教育出版社 2、《现代社会心理学》周晓虹上海人民出版社 “心理学研究方法” : 1、《心理研究中的实验设计(第五版)》[美] A.L.Edwards 四川教育出版社 2、《社会研究方法(第八版)》[美] 艾尔.巴比华夏出版社 3、《心理学研究方法》王重鸣人民教育出版社 精神分析类: 弗洛伊德的著作: 1、《释梦》商务出版社 2、《精神分析引论》商务出版社 3、《少女杜拉的故事》 4、《曰常生活的心理奥秘》 介绍弗洛伊德思想的著作: 1、《精神分析入门》查尔斯?布伦纳杨华渝等译北京出版社 2、《精神分析治疗指南》罗伯特?尼萨诺著杨华渝译北京出版社 3、《心灵的激情》上下欧文?斯通著中国文联出版公司 4、《后现代精神分析》诺曼?N?霍兰德著潘国庆译上海文艺出版社 5、《现代精神分析的"圣经"》贾晓明等译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介绍荣格与荣格派理论的: 1、《荣格心理学入门》霍尔等著冯川译三联书店 2、《神秘的原型》施春华著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3、《荣格:灵魂的现实性》河合俊雄著赵金贵译河北教育出版社 4、《千面英雄》约瑟夫?坎贝尔著张承谟译上海文艺出版社 5、《破译心灵》詹姆斯?希尔曼著蒋书丽等译海南出版社 弗洛姆的著作: 1、《逃避自由》 2、《爱的艺术》 3、《健全的社会》

教育学期末考试题重点

一、名词解释 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它产生于社会生活的需要,而归根到底产生于生产劳动;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在于人会制造工具,使用工具,从事生产劳动。 狭义的教育主要是指学校教育,即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个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广义的教育指的是,凡是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增强人的 体质的活动,不论是有组织的或是无组织的,系统的或是零碎的,都是教育。 教育学:就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课程”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侠义是指一门学科,广义是指所有学科(教学科目)的总和。 学科课程,是指根据学校培养目标和科学发展,分门别类地从各门科学中选择适合学生年龄特征与发展水平的知识所组成的教学科目。 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相对立,它打破学科逻辑系统的界限,是以学生的兴趣、需要、经验和能力为基础,通过引导学生自己组织的有目的的活动系列而编制的课程。 教学是在一定的教学目标的规范下,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教育活动。在这一活动中,学生在教师的有计划地组织与引导下,能动地学习、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发展自身的智能与体力,养成良好的品行与美感,逐步形成全面发展的个性。简言之,教学乃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能动地学习知识以获得个性发展的活动。 班级上课制:班级上课制是一种集体教学形式,它把一定数量的学生按年龄与知识程度编成固定的班级,根据周课表和作息时间表,安排教师有计划的向全班学生集体上课。 优点:效率高,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的年龄特点和发挥学生之间的相互影响作用,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注重集体化、同步化、标准化。缺点:不能照顾个别差异、对学生进行个别指导,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志趣、特长和发展他们的个性 “人的发展”有两种释义:广义:个体从出生到生命的终结,其身心各方面发生的一切变化,是个体潜在素质变成现实特征的过程。狭义:个体从出生到成人的变化过程。(儿童的发展 学校教育制度概念 1.定义:即狭义的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具体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填空 1.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它产生于社会生活的需要,而归根到底产生于生产劳动。 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他的社会职能,就是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促进新一代人的成长。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点整理通用版

《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梳理 第一章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 专题一教育与教育学 ◆考点 1:“教育”一词的由来:“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 ◆考点 2:教育的概念 从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的思想和品德的活动都称之为教育。它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的活动。 ◆考点 3:学校教育的三要素 1.教育者(主导) 2.受教育者(主体) 3.教育影响(中介)--教育内容和教育手段 ◆考点 4:教育的属性 1.教育的本质属性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它有以下四方面的特点: (1)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2)教育是有意识、有目的地进行。

(3)存在教育的基本三要素。 2.教育的社会属性 (1)永恒性(2)历史性(3)相对独立性 ◆考点 5:教育的起源 ※巧记:“本能生利息(西),心源美梦(孟)” ◆考点 6:原始社会教育的特点

(1)无等级性; (2)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生活融洽在一起----紧密集合;(3)教育内容简单,教育方法单一。 ◆考点 7:古代社会的教育

古代学校教育的基本特征是: (1)古代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具有非生产性。 (2)具有阶级性;封建社会的学校还具有等级性。 (3)表现出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和象征性。 (4)古代学校教育初步发展。 ◆考点 8:20 世纪以后的教育 1.20 世纪以后教育的新特点 (1)教育的终身化。(2)教育的全民化。(3)教育的民主化。(4)教育的多元化。(5)教育的现代化。 ※巧记:“全民多现终” 2.现代教育发展趋势 第一,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第二,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第三,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 第四,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 第五,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

教育学经典文献

教育学经典文献 一、著作 1、Freedman Mervin (1979): Academic Culture and Faculty Development. Berkeley, California: Montaigne pr. 2、Mcleod, John (1989). Fostering Academic Excellence. Oxford: Pergamon press. 3、Katz L. G. & Mcclellan D. E. (1991):The teacher’s role in the social development of young children. Urbana: Clearinghouse on Elementary and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4、Hayhoe, Ruth. Ed (1992): Education and Modernization: The Chinese Experience. Oxford: Pergamon press. 5、Maxwell, J. (1996). Qualitative Research Design. Thousand Oaks: Sage. 6、Hayhoe, Ruth.(1996 ):China ’s Universities , 1895—1995 : A Century of Cultural Conflict , New York:Garland Publishing, Inc . 7、Van Pattern, James J (2000): Higher Education Culture: Case Studies for a New Century. Lanham, Md.: University Press of America. 8、雅斯贝尔斯著,邹进译:《什么是教育》,三联书店1991年版。 9、艾尔·巴比著、邱泽奇译(2000)《社会研究方法》,北京:华夏出版社。 10、约翰·杜威著,王承绪译:《民主主义与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二、论文 (一)英文论文 1、Lewin ,K.Action Research and Minority Problems. In K.Lewin ,Resolving Social Conflicts.(G. Lewin,ed.)New York:Harper & Row,1948a. 2、Barron,F.,1952.Personality style and perceptual choice.Journal of Personality 20(4):385-401. 3、Theodore W. Schultz. Investment in Human Capital[J].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V ol.51,No.1.(Mar.,1961),pp.1-17.

教育学期末考试重点整理

教育学期末考试重点整理 一、单选(15个/30分) 1、教育起源最古老的观点是神话起源论;法哲社家利托尔诺和英教家沛西·能提出生 物起源论;心里起源论的代表是美教家孟禄,其在《教育史教科书》中判定教育应 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劳动起源论也称社会起源论,代表观点:马哲。 2、古代埃及教育设置最多的是文士学校。特征:“以僧为师,以书(吏)为师”;古代 雅典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政治家和商人;古代斯巴达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军人。古罗马 帝政时期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演说家; 3、《学记》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教育专著;昆体良《论演说家的教育》被称 为世界上第一本研究教学法的书。是西方第一部教育著作。 4、最早提出“教育学”概念的是英国科学家“弗兰西斯培根”,其将教育学作为一门 独立科学单独列出来。1632年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出版《大教学论》,被称作西方 教育思想史上第一部教育学著作。 5、“现代教育学之父”或“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是德国教育理论家赫尔巴特,其在 1806年出版的《普通教育学》被认为第一本现代教育学著作;在教学理论上将教 学过程分为:明了、联想、系统、方法等四个阶段,被视为“传统教育派”的代表。 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在大学里讲授,最早始于德国哲学家康德。 5、以教师的语言为主要媒介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表达情感和价值观念的教育方法是( A ) A.演示法 B.讲授法 C.谈话法 D.陶冶法 6、传统教学的“三中心”指( D ) A.学生中心、活动中心、生活中心 B.学生中心、社会中心、实践中心 C.教师中心、实践中心、生活中心 D.教师中心、课堂中心、课本中心 7、在学校教育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的是( C ) A.后勤工作 B.管理工作 C.教学工作 D.科研工作 8、美育的直接功能是( C ) A.育德 B.促智 C.育美 D.健体 9、关于师生关系的理论中,“儿童中心论”的代表人物是( B ) A.赫尔巴特 B.裴斯塔洛齐 C.杜威 D.夸美纽斯 10、人的身心发展是指( A )

教育学经典著作《爱弥儿》读后感

教育学经典著作《爱弥儿》读后感 一、概述 《爱弥儿》是卢梭的一部著名的教育学论著,也是他关于儿童教育的经典之作。此书写于1757年,在1762年出版,此书出版时,轰动了整个法国和西欧一些资产阶级国家,影响巨大。《爱弥儿》一书对我国教育界也产生过一定的影响。由于书中惊世骇俗的教育理念,一经出版就遭到禁止,它的作者也因此遭受迫害被迫流亡。18世纪中期的欧洲。资本主义经济正处于快速发展时期。封建社会面临土崩瓦解,资产阶级革命风起云涌,急切需要从思想上扫清资本主义的发展障碍,《爱弥儿》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写出的,所以也可以把它看做是卢梭阐述他资产阶级社会、政治思想的巨著。卢梭出生于瑞士日内瓦一个钟表匠的家庭,是18世纪法国大革命的思想先驱,启蒙运动最卓越的代表人物之一。在哲学上,卢梭主张感觉是认识的来源,坚持?自然神论?的观点;强调人性本善,信仰高于理性。在社会观上,卢梭坚持社会契约论,主张建立资产阶级的?理性王国?;主张自由平等,反对大私有制及其压迫;提出?天赋人权说?,反对专制、暴政。在教育上,他主张教育目的在培养自然人;反对封建教育戕害、轻视儿童,要求提高儿童在教育中的地位;主张改革教育内容和方法,顺应儿童的本性,让他们的身心自由发展,反映了资产阶级和广大

劳动人民从封建专制主义下解放出来的要求。主要著作有《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社会契约论》、《爱弥儿》、《忏悔录》等。 卢梭的教育思想是从他的自然哲学观点出发的。按照这种观点,他认为人生来是自由的、平等的;在自然状态下,人人都享受着这一天赋的权利,只是在人类进入文明状态之后,才出现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特权和奴役现象,从而使人失掉了自己的本性。为了改变这种不合理的状况,他主张对儿童进行适应自然发展过程的"自然教育",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培育资产阶级理性王国的"新人"。在爱弥儿身上,卢梭就倾注了培育这种"新人"的理想。他的自然主义教育观完成了教育中儿童观的革命,使教育发展方向发生了根本的转变。卢梭的教育思想有极其丰富的现代价值。卢梭的儿童观给现代教育以重要启示:尊重儿童、解放儿童。解放儿童应从四个方面着手:让儿童主动探索学习,让儿童创造性地学习,把儿童从传统的师生关系束缚中解放出来,把儿童从家庭、教师和社会所寄予的沉重期望中解放出来。 全书共分五卷。卢梭根据儿童的年龄提出了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进行教育的原则、内容和方法。第一卷,着重论述对两岁以前的婴儿如何进行体育教育,使儿童能自然发展。在第二卷中,他认为两岁至十二岁的儿童在智力方面还处于睡眠时期,缺乏思维能力,因此主张对这一时期的儿童进行感官教育。在第三卷中,他认为

招教教育学(常考知识点汇总)

教师招考教育学常考知识点汇总 一、教育学概述 (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 (二)教育学的研究任务 ①揭示教育规律 ②科学地解释教育问题 ③沟通教育理论和实践; (三)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2.独立形态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创立标志是①对象方面,教育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1623年英国哲学家首次在科学分类中将教育学划分出来,意味着教育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②概念和术语方面;③研究方法方面;④结果方面,出现了系统的教育学著作,如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近代第一本教育学著作)、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⑤组织方面,产生了专门的教育研究机构,1776年在哥尼斯堡大学开始讲授教育学,这是教育学列入大学课程的开端; 3.二十世纪以来教育学的发展: 出现了分化与综合两大趋势;表现在①教育学研究的问题领域日益扩大②教育学研究基础和研究模式的多样化③教育学日益分化,形成了初步的教育学科体系④教育学研究与教育实践的关系日益密切⑤教育学加强了自身反思,形成了教育学的元研究⑥教育学的若干基本问题⑦教育学的理论性与实践性、本土化与国际化、科学性与价值性关系问题; (四)20世纪以来主流的教育派别 1.实验教育学: 代表人物德国的梅伊曼、拉伊等;基本观点①反对思辩教育学;②提倡将实验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成果应用到教育研究;③提出教育实验提出假设、进行实验和确证三个基本阶段;④主张用实验、统计和比较的方法探索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及其智力发展水平,提出将实验数据作为教育改革的基本依据; 2.文化教育学: 代表人物德国的狄尔泰、斯普朗格和利特等;基本观点①人是一种文化的存在;②教育的对象是人,因此教育是一种历史文化过程;③教育研究既不能采用思辩的方法也不能采用实验的方法,而只能采用精神/文化科学的方法即理解和解释的方法;④教育的目的就是通过文化培养完整人格;教育的主要方法是“唤醒”和“陶冶”; 3.实用主义教育学: 代表人物杜威、克伯屈等,基本观点①教育即生活;②教育即经验的改造;③学校即社会;④课堂组织应以儿童的经验为中心;师生关系要以儿童为中心;教学过程要重视学生自己的独立发现和体验,尊重学生发展的差异性; 4、马克思主义教育学: 代表观点①教育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在阶级社会中有阶级性;②教育起源于生产劳动;③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④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不仅是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方法,也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⑤教育受社会的制约,但有其独立性并反作用于社会; 5.批判教育学: 代表人物美国的鲍尔斯、金蒂斯、阿普尔、法国的布厄迪尔;代表观点①资本主义学

高等教育学中外经典著作推荐

高等教育学中外经典著作推荐 中文著作: 《高等教育学》潘懋元、王伟廉主编,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 《多学科观点的高等教育研究》潘懋元主编,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新编高等教育学》潘懋元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美国研究型大学形成与发展》沈红著,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9 《美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与改革》王英杰著,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 《大学之理念》金耀基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 《大学的逻辑》张维迎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美国、德国、法国、日本当代高等教育思想研究》陈学飞主编,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西方怎样培养博士:法、英、德、美的模式与经验》陈学飞等著,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高等教育学新论》胡建华等著,江苏教育出版社,1995 《高等教育运行机制研究》闵维方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什么是世界一流大学?》丁学良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高等教育市场化》戴晓霞等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外国高等教育史》黄福涛等著,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国际教育新理念》顾明远、孟繁华主编,海南出版社,2001 《知识转型与教育改革》石中英著,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翻译著作: 《高等教育系统:学术组织的跨国研究》伯顿·克拉克,杭州大学出版社,1994 《高等教育新论:多学科的研究》伯顿·克拉克,浙江教育出版社,1988 《探究的场所:现代大学的科研和研究生教育》伯顿·克拉克,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高等教育哲学》约翰·S·布鲁贝克,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2001 《大学的功用》克拉克·克尔,江西教育出版社,1993 《高等教育不能回避历史:21世纪的问题》克拉克·克尔,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科技发达时代的大学教育》阿什比,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 《学术权力:七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比较》约翰·范德格拉夫,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走出象牙塔:现代大学的社会责任》德里克·博克,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现代大学论:英美德大学研究》亚伯拉罕·弗莱克斯纳,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大学的理想》约翰·亨利·纽曼,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国际高等教育政策比较研究》弗兰斯·F·范富格特,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大学的使命》奥尔特加·加塞特,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比较高等教育:知识、大学与发展》菲利普·G·阿特巴赫,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教育学基础期末考试考点及

《教育学基础》期末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 教育: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广义的教育指能增长人的知识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提高人的认识能力、增强人的体质、完善人的个性的一切活动,它包括有计划的和偶然的教育、有组织的和无组织的教育、有固定场所和无固定场所的教育等等。 狭义的教育主要指的是学校教育。学校教育是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机构承担的有目的、有系统、有组织的,以影响入学者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从而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社会科学 教育目的:是社会对教育所培养出的社会个体的质量规格的总要求,它规定了通过教育要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质量和规格的人 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教师专业发展有广义跟狭义之分。广义的教师专业发展包括教师群体的专业发展和教师个体的专业发展两个方面。其中教师群体专业发展指的是教师职业不断成熟,逐渐达到作为一门专业所要求的标准,并获得相应的专业地位的过程。教师个体的专业发展指的是教师个体在专业素质方面不断成熟,并逐渐从新手教师成长为专家型教师的过程即为狭义的教师发展 课程计划:是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层次、不同类型学校的培养目标,由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有关学校教育和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学科课程:是根据各级各类学校培养目标和科学发展水平。从各门科学中选择出适合一定年龄阶段学生发展水平的知识,组成各种不同的教学科目。 课程计划:课程计划是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的层次,不同类型学校的培养目标,有教育主管部门制定有关学校教育和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它对学校的教学、生产劳动、课外活动等方面做出全面安排,具体规定学校设置的课程,各门课程开设

教育学考试重点

教育学考试重点 一、名词解释 1、培养目标:就是指特定的社会领域、不同层次、不同级别和不同类型教育的具体目标,它是教育目标的具体化,是各级各类学校对教育者身心发展所提出的具体标准和要求。 2、教育目的: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人们通过教育活动使受教育者在身心诸方面发生怎样的变化,或达到怎样的预期效果,它存在于一切教育活动中。狭义的教育目的主要是指学校教育目的。是国家对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人才的总的要求。各级各类学校无论具体培养什么领域和什么层次的人才,都必须努力使所有学生都符合国家提出的总要求。 3、教学模式: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指导下和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基础上,为完成特定的教学目标和内容而围绕某一主题形成的未定而简明的教学结构理论模型及其具体操作的实践活动方式。 4、现代教学原则:现代教学原则是教学经验的概括与总结。人类在长期从事教学实践的活动中,不断探索出一些成功的经验或失败的教训,对于这些经验或教训反复认识,不断深化,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经过概括抽象,即对教学规律有所认识,从而制定出教学原则。 5、现代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共同组成的传递和掌握社会经验的双边活动,具体而言,就是教师指导指导学生进行学习的活动,在这个活动中,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同时身心获得一定的发展,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 6、现代德育:即教育者根据现代社会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受教育者施加一定的现代社会的政治、思想、道德等方面的影响,并通过其品的内部矛盾运动,以使其养成与现代民主政治、市场经济及现代法治等现代社会相契合及所期望的品德的教育活动。也就是说,现代德育是现代政治教育、现代思想教育、现代道德教育等方面的总称。 7、学校教育制度:现代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家组织其学校教育活动的规则体系和各级各类学校体系。学制作为规则体系规定了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学习年限及相互之间衔接关系。 8、现代教育的本质: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并通过育人活动,从而实现自然人与社会人的统一。 9、课程计划:是国家教育行政部门颁发的,用以指导教育教学的重要文件,它体现了国家对教育的基本要求,事是编订各科教学大纲和编写教材的基本依据,是课程实施、评价和管理的基本准则。 10、课程标准: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要求,它是教材编写、教学实施、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 11、课程目标:是一定的教育目的在课程领域的具体化,从一定意义上说,教育目的是通过具体的课程目标体现出来的。 二、填空 1、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的建立始于夸美纽斯的研究,他的代表作是《大学学论》。

教育学参考书目

教育学参考书目

一、“教育学原理”部分: 1、袁振国主编,《当代教育学》,教育科学出版社 2、全国12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教育学基础》,教学科学出版社 3、黄济、王策三,《现代教育论》,人民教育出版社 4、叶澜,《教育概论》,人民教育出版社 6、王道俊、王汉谰,《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7、《教育学》,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 8、《教育原理(修订版)》,孙喜亭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9、《教育原理》,袁振国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0、鲁洁,《教育学》,南京师范大学出版 11、郑金洲编写的《教育通论》 二、教育心理学部分 1、邵瑞珍主编,《教育心理学》,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 2、陈琦、刘儒德主编,《当代教育心理学》,北

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冯中良、伍新春等编著,《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4、《教育心理学》(教育分支学科丛书)吴庆麟,人民教育出版社 5、《教育心理学》,瞿葆奎,人民教育出版社 6、《教育心理学》,张春兴,浙江教育出版社 7、《教育心理学(第二版)》(张大均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 8、《教育心理学(第三版)》(皮连生主编;上海教育出版社) 9、李伯黍、燕国材,《教育心理学》,华东师大出版社 三、中外教育史部分 1、王炳照等编著,《简明中国教育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 2、孙培青编著,《中国教育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 3、吴式颖,《外国教育史教程》,人民教育出版社。 4、王天一,夏之莲,朱美玉《外国教育史(上下册)》,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5、袁振国主编的《中外教育史》 四、教育研究方法部分 1、裴娣娜,《教育研究方法导论》,安徽教育出版社 2、袁振国编著,《教育研究方法》,高等教育出版社 3、李秉德编著,《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人民教育出版社 4、叶澜,《教育研究方法论初探》,上海教育出版社 5、郑金洲,陶保平,孔企平,《学校教育研究方法》,教育科学出版社 6、杨小微主编,《教育研究的原理与方法》,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大纲》(教育部考试中心,高等教育出版社) 注:标黑体字部分为重点推荐书目。在完成这些教材的前提下,可以适当翻阅其他书目的知识以扩展知识面和扩大知识储备。

最新财政学期末考试复习重点复习过程

财政学 第一章财政学对象 财政的本义:财政是指国家的一个经济部门,及财政部门他是国家的一个综合性经济部门通过他的收支活动筹集经费资金以保证国家职能的实现财政的本质财政的本质是以国家为主体的分配关系 1.财政运行的主要特征:1.阶级性与公共性2.强制性与非直接偿还性3.收入与支出的对称性(或平衡性) 2.财政职能: (1)资源配置职能:1.在明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政府经济职能的前提下,确定社会公共需要的基本范围,确定财政收支占GDP的合理比率,以实现资源配置总体效率。2.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保证重点支出,压缩一般支出,提高资源配置的结构效率。3.合理安排政府投资的规模和结构,保证国家重点建设。4.通过政府投资、税收政策和财政补贴等手段,带动和促进民间投资、吸引外资和对外贸易,提高经济增长率。5.提高财政资源配置本身的效率。 (2)收入分配职能:1.划清市场分配和财政分配的界限和范围,避免政府职能的“越位”和“缺位”2.规范工资制度3.加强税收调节 (3)经济稳定与发展职能 3.市场失灵:外部性效应指某个经济主体在市场活动中没有得到补偿的额外成本和额外收益。即外部效应有可以区分为正外部效应和负外部效应。当出现正外部效应时,生产者的成本大于收益,出现利益外溢,得不到应有的效益补偿;当出现负外部效应时,生产者的成本小于收益(收益大于成本)时,受损者得不到损失补偿。由于外部效应的存在,市场竞争就不可能形成理想的效率配置。 4.财政学两个基础概念: (1)公共物品 1、公共物品含义:由国家机关和政府部门——公共部门提供用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商品和服务称为公共物品。

2、区分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两个标准:(1)排他性和非排他性(2)竞争性和非竞争性 3、免费搭车:免费享用公共物品的利益 (2)公共需要 1、含义:社会的公共需要 2、特征: (1)是社会公众在生产、生活和工作中的共同需要,不是普通意义上的人人有份的个人需要或个别需要的数学加总,而是就整个社会而言,为了维持社会经济生活,为了维持社会再生产的正常运行,也为维护市场经济正常秩序,必须由政府集中执行和组织的社会职能的需要 (2)公共需要时每一个社会成员可以无差别的共同享用的需要,一个或一些社会成员享用并不排斥其他社会成员享用 (3)社会成员享用社会公共需要也要付出代价(如缴税或付费),但这里的规则不是等价交换原则,各社会成员的付出与其所得是不对称的,不能说谁多付出就多享用,少付出少享用,不付出不享用 (4)满足公共需要是政府的职责,所以,满足公共需要的物质手段,只能是通过政府征税和收费支撑的由国家机关和公共部门提供的公共物品 3、地位:共同的、历史的、特殊的 4、范围:(广)包括政府执行其只能以及执行某些社会职能的需要,包括基础设施、基础产业、支柱产业和风险产业的投资广义上:还包括政府为调节市场经济运行而采取的各种措施和各项政策提供的服务,等等 第二章财政支出概论 1.购买性支出购买性支出直接表现为政府购买商品和服务的活动,包括购买进行日常政务活动所需的或用于国家投资所需的商品和服务的支出,前者如政府各部门的事业费,后者如政府各部门的投资拨款。 共同点:财政一手付出了现金,另一手相应地购得了商品和服务,并运用这些商品和服务实现了国家职能。 2.转移性支出转移性支出直接表现为资金无偿的单方面的转移。这类支出主要有补助支出、

教育学考试重点

绪论 ●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活动为研究对象的学科,是以培养人的教育活动为研究对象是一门 研究教育现象,问题,揭示教育本质,教育规律,和探索教育价值,教育艺术的学科。 ●教育学的萌芽阶段:中国代表人物:孔子《论语》,韩愈《师说》等。中国乃至世界上最 早的一部教育专著是《学记》,昆体良《论演说家的教育》(西方最早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柏拉图《理想国》等。 教育学的独立形态阶段:1、夸美纽斯(捷克):1632年出版《大教学论》——西方教育史第一部教育学著作,他最早提出了班级授课制。2、卢梭(法国):1762年小说体教育名著《爱弥儿》,阐述了他的自然教育主义思想,高度尊重儿童。3、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在大学里讲授,最早始于康德。4、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标志着教育学已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教育学发展的多样化阶段:1、斯宾塞:《教育论》(实证主义者),他提出教育任务是为完美生活做准备。2、杜威(实用主义):杜威的“儿童中心”教育,倡导儿童,活动,经验三个中心,是传统教育思想转向现代教育思想的重要标志。教育领域便出现了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传统教育学派和以杜威为代表的现代教育学派的对立格局。 教育学的理论深化阶段:1、布鲁姆(美国):1956年《教育目标分类学》,制定了教育目标的分类系统,把教育目标分为认知目标、情感目标、动作技能目标三大类;2、布鲁纳:1963年《教育过程》,提倡发现学习法,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3、赞科夫(苏联):《论教育和发展的问题》,实验教学论,强调教学应走在学生发展的前面。 第一章教育的概念 ●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教育的质的特点:1、目的性: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2、社会性:教

教育理论书籍书目

教育学理论书籍书目经典名著类: 柏拉图著,郭斌和、张竹明译: 《理想国》,商务印书馆,1986-08 夸美纽斯著,傅任敢译: 《大教学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卢梭著,李平沤译: 《爱弥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赫尔巴特著,李其龙译: 《普通教育学?教育学讲授纲要》,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斯宾塞著,胡毅译: 《教育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62 年版.赫?斯宾塞著,胡毅、王承绪译:《斯宾塞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 约翰?洛克著,徐诚、杨汉麟译: 《教育漫话》,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 福禄培尔著,孙祖复译: 《人的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伯兰特?罗素著,马元德译: 《西方哲学史》,商务印书馆,1976 罗素著,靳建国译: 《教育论》,东方出版社,1990 裴斯泰洛齐著,夏之莲等译: 《裴斯泰洛齐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杜威著,王承绪译:《民主主义与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杜威著,赵祥磷等译: 《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1-1雅斯贝尔斯著,邹进译: 《什么是教育》,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苏霍姆林斯基著,杜殿坤译: 《给教师的建议》,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布鲁纳著,邵瑞珍译: 《教育过程》,文化教育出版社,1982皮亚杰著,傅统先译:

《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学》,文化教育出版社,1981 必读教材类:陈桂生著: 《教育原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 叶澜著: 《教育概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袁振国主编: 《当代教育学》,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 年版袁振国主编: 《教育原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袁振国: 《教育新理念》,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十二所重点师范合编《教育学基础》,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07月王道俊、王汉澜著: 《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12 月王策三著:《现代教育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 年版,厉以贤主编:《现代教育原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 裴娣娜著:《教育研究方法导论》安徽教育出版社,1995年10 月孙培青主编:《中国教育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吴式颖《外国教育史教程》 人民教育出版社戴本博、张法琨主编: 《外国教育史》,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吴康宁: 《教育社会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陆有铨著: 《现代西方教育哲学》,河南教育出版社,1993 王枬主编: 《西方现代教育思潮》,广西师大出版社,2004 石中英著: 《教育哲学导论》,北京师大出版社,2004 郑金洲、瞿葆奎著: 《中国教育学百年》,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瞿葆奎主编: 《教育学文集?教育与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 瞿葆奎主编: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